心梗病人护理措施范文
时间:2023-08-07 17:40: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梗病人护理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老年性心肌梗死 基础护理体会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心肌严重而持久缺血,导致心肌坏死。属于内科急危重疾病,患者病情复杂、变化迅速、死亡率高,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衰,常可危及生命。近年来对心梗的研究发展也较为迅速。因此,对临床护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科较注重老年心梗的基础护理,对其早期的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2月―2013年12月在我院内一科住院治疗的20例老年心梗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龄60―85岁,平均年龄约为68岁。所有患者无肝、肾等并发症,神志清楚,言语流畅。
1.2基础护理
1.2.1病情观察 由于心梗病情发展迅速,在48小时内积极的护理措施尤为重要。在此阶段死亡率高,护理人员应时刻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加强巡视,一旦发生病情变化,应及时通知主管医生尽早处理,以免延误病情。
1.2.2吸氧 对于心梗初起的患者早期中高流量吸氧6―8L/min,再根据患者病情,逐渐改为低流量或间断鼻导管吸氧,以此不断改善心肌缺血症状和减轻气短、胸闷、焦虑等症状。
1.2.3疼痛护理 剧烈的胸痛使心梗病人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产生心动过速、血压升高和心肌收缩功能增强,从而使心肌耗氧增加,并易诱发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因此尽量减轻病人的疼痛,可肌注吗啡5―10mg,必要时2小时重复一次,也可肌注杜冷丁50―100mg,可给予速效救心丸、丹参滴丸含服,以减轻病人的疼痛。此外还可含服硝酸甘油,在发病后4小时不仅可缓解疼痛还可减轻心脏负担。
1.2.4卧床休息 心梗病人发病24h内要保持绝对卧床休息和保持安静舒适的休养环境。生命体征平稳后1周可协助床上洗漱、进食、四肢活动,第3周后可离床活动,二便自理,室内缓慢步行,循序渐进增加活动量,要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诱发因素。
1.2.5心理护理 心梗病人及家属均有不同程度的恐惧和焦虑,故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有重要的意义。让患者及家属了解心梗的知识,减少不必要的惊慌和不安。护士熟练的护理技术、有条不紊的工作,可给患者和家属带来充分的信赖感和安全感。同时医护言语得体,举止大方,可使病人感到温暖、被同情和被尊敬。
1.2.6合理饮食 心梗早期患者给予易消化的流质食物,此后给予高维生素、适量纤维素、低脂、低盐、低胆固醇、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尽量少量多餐,多进水果蔬菜,适量饮水,以防心梗患者便秘。
1.2.7预防便秘 心梗病人由于长期卧床休息,胃肠蠕动缓慢,极易发生便秘。此外患者因疼痛及恐惧等各方面的因素均可以出现便秘。护士应协助患者排便,必要时可以给予少量的潘泻叶口服,必要时遵医嘱进行灌肠处理。
1.2.8出院指导 正确指导患者用药,有计划、有目的地向病人讲解心梗的相关知识,告知病人预防疾病的保健知识,从而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疾病,避免心梗的诱发因素,防止复发,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减少此类疾病的发生。
2.结果
2.1效果评价 在患者出院前两天内,就本次住院服务进行问卷调查。患者满意度由病人自己填写调查表。
2.2结果 全组20例患者临床满意度为93.5%,临床总有效率为93%,护理合格率为93%,全组实现了零投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3.讨论
篇2
湖南省张家界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湖南张家界 427000
[摘要] 目的 分析与研究院前急救措施在急性心梗患者急救中的治疗效果与应用价值。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80例急性心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划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其中40例急性心梗患者是由我院出诊在院前采取急救措施,为研究组;40例急性心梗患者由患者家属送往我院急诊科进行抢救,为对照组。对患者住院时间、并发症状况以及预后情况进行对比。结果 研究组患者入院后死亡率为2.50%,明显低于对照组20.00%;存活率为97.50%,明显高于对照组80.00%;住院时间为(8.19±1.74)d,明显短于对照组(18.05±4.3)d,整体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50%,明显低于对照组45.00%;以上数据对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院前急救措施对于抢救急性心梗病人有着非常好的治疗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急性心梗病人的存活率,减少并发症的出现,有效缩短了急性心梗病人的住院时间,值得推广应用。
[
关键词 ] 急性心梗;病人;临床急救;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9(c)-0180-02
抢救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患者的关键就在于对患者进行科学的院前急救以及转运[1]。本文主要针对我院80例急性心梗病人的临床资料、急救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探究急性心梗患者在急救过程中采取院前急救措施的治疗效果与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全面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中的诊断标准[2]。40例急性心梗患者由我院出诊在院前进行抢救,将其分为研究组;剩余40例急性心梗患者由患者家属送至我院急诊科进行抢救,将其分为对照组。
分别对研究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在年龄、梗死位置、性别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组中男性26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为(63.72±7.87)岁;侧壁梗死15例,前壁梗死16例,后壁梗死4例,下壁梗死患者共计5例;对照组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患者平均年龄为(62.46±9.83)岁;侧壁梗死15例,前壁梗死8例,后壁梗死7例,下壁梗死10例。研究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均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组间可比性。
1.2 一般方法
对照组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之后由家属送往医院急诊室,在入院之前没有受到医护人员的急救干预,入院之后对其进行常规的急救治疗(包括补液、补血、遵医嘱给药等在内)。研究组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由医护人员在现场进行急救干预,具体的急救干预措施有:①对患者进行急救之前的准备工作:在接到急性心梗患者或者患者家属的急救电话之后,立即对急救药品与急救仪器设备进行整理并出车,在到达患者发病区域的过程中通过车载电话与患者家属取得联系,指导患者家属让患者保持镇静、静卧休息,检查与消除患者口咽位置的分泌物;②诊断病情:医护人员在到达现场之后,要在第一时间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呼吸、血氧饱和度、心率以及血压等一系列生命体征状况,对患者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查,对于出现停搏、室颠以及心律失常等症状的患者应当立即采取现场处理;③对患者进行镇静止痛处理:医护人员可以对患者使用哌替啶、硝酸甘油等药物,以缓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胸部位置的疼痛状况,如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现心跳骤停、呼吸骤停症状,医护人员应当立即采取气管插管措施,并且使用简易呼吸器辅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呼吸,同时采取电除颠或胸外心脏按压等相关的急救措施[3];④在抢救现场对患者使用适当的溶栓,根据患者的实际状况进行针对性的治疗,例如:对于症状比较明显、无禁忌症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当迅速对其进行溶栓治疗,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对患者进行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⑤建立静脉通道:医护人员在抢救过程中,应当选择靠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的大静脉建立相应的通道,然后对患者进行防室颠治疗,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服用扩充血管的药物,最大限度的减轻患者心脏承载的负荷,同时还要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心率失常监控与检测,避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现频发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等症状;⑥转运与监护: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命体征处于稳定状态之后,医护人员应当立即将患者送往医院进行急救处理,实时监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症变化情况,随时做好对患者进行除颠的准备,同时还要与医院相关科室取得联系,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情以及到达医院的具体时间进行通报,使医院内的急救人员能够做好抢救准备,完成医院内外急救的交接。
1.3 评价指标
对研究组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与对照组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住院时间、并发症状况以及预后情况进行对比。采用电话回访方式对患者进行随访,所有患者均接受为期半年的随访,出现以下症状时判定为并发症:①左心衰:X线检查下显示患者左心室增大,肺门阴影增强,肺水肿时,肺部有云雾状阴影;②室性心律失常:心电图检测下QRS波群形态畸形,时限超过0.12s,ST-T波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心室率100~250次/min,轻度不规则;③心源性休克:血肿乳酸含量≥2.0 mmol/L;尿/血尿素比值<15;白细胞增多,表现为(10~20)×109/L(10000~20000/mm3)。
1.4 统计学分析与处理
使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取t检验计量资料,采取χ2检验计数资料,对照组与研究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2.1 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的住院时间与预后状况进行对比
研究组患者入院后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对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
2.2 研究组与对照组并发症状况的对比
研究组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左心衰以及心源性休克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院前急救人员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抢救的过程中,要根据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实际症状,制定相应的急救方案,采取合理的急救措施[4-6],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转运的过程中,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进行全程观察,通过救护车上的车载电话与医院内抢救人员取得联系,实时的将患者的病情变化状况告知医院内抢救人员,为医院内抢救人员提供患者的病情信息[7]。以上措施的落实使得患者的死亡率得到了明显的控制,提高了抢救后期的存活率,且在缩短住院时间方面意义显著(研究组患者入院后死亡率为2.50%,明显低于对照组;存活率为97.50%,明显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为(8.19±1.74)d,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该研究数据下显示患者的预后状况与魏文渊等人[8]的研究结果基本相符。同时,闫桂花等人[9]的研究结果中显示,对于本病患者而言,在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进行处理的过程当中,并发症发生率在40.00%左右,而对于本次研究中研究组而言,由于我院采取了积极的院前急救措施,护理质量显著提升,进而达到了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的目的[10](研究组室性心律失常、左心衰以及心源性休克等一系列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00%(2/40)、2.50%(1/40)、以及5.00%(2/40),明显低于对照组;以上数据对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项研究结果,证实急救措施的落实对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的意义。
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时采取院前急救措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存活率,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率,减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现并发症状况,而且还能够有效的缩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住院时间,值得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进行推广应用。
[
参考文献]
[1] 徐红,叶柳花.大面积心肌梗死合并心肺骤停诱发多脏器衰竭患者的急救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7):16-17.
[2]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循环杂志》编辑委员会,等.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12):710-725.
[3] 崔永丽,李晶,贾宜.急性心肌梗死32例院前溶栓疗效分析[J].临床急诊杂志,2009(5):78-79.
[4] 夏云芹.一例急性心梗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急救护理[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3(3):91-92.
[5] 王建英.基层医院应用瑞替普酶溶栓治疗心肌梗死的急救与护理[J].护理研究,2013,27(9):834-835.
[6] 姜明霞.急救护理路径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9):1-3.
[7] 陈秀英.院前急救护理配合在急性心梗患者抢救中的意义[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8):85-86.
[8] 魏文渊,李丽.急性心梗患者院前急救及转运中护理体会[J].武警医学学院学报,2011(8):21-22.
[9] 闫桂花,王钦,孔巧红.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在急诊科的急救护理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11(2):113-114.
篇3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护理 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 R542.2+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9-0982-02
1 引言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指由于经常持久的心肌严重缺血导致的部分心肌的急性坏死[1]。它是在灌装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由于高血压或冠心病等机械原因,诱发了斑块的破裂和血栓的形成,产生急性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或完全闭塞的结果。这种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AMI有发病急、死亡率高、预后差,是冠心病中非常危重的表现类型。诱发因素包括工作过累,从事较多重体力劳动;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时容易诱发心肌梗死;饮酒过多,脂肪摄入量过多时也容易引起心梗;对于老年人,便秘时长时间屏气容易造成急性心梗;大出血、大手术、休克等一些其他原因也是急性心梗重要诱因。因此,急性心梗病人有针对性的护理对于病人的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2-3]。
2 急性心肌梗死护理的评估
要对病人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就要先对病人进行护理评估,护理评估包括身体状况的评估、临床症状的评估和心理社会因素的评估三个方面。对于身体状况的评估,要询问病人心绞痛发作史等,尽早发现心肌梗死的先兆,临床症状的评估包括用来判断病人是否发生了急性心梗,主要依靠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临床表现,其次是心电图特征的改变,还有血清心肌酶的显著升高。急性心梗的临床典型表现为:持续性的心前区或胸骨后或剑突下出现剧烈疼痛,持续超过30分钟,并且口含硝酸甘油不能缓解,伴有出汗、恶心呕吐等症状,并且疼痛可辐射至上肢尺侧、两肩、两上肢、颈部等区域。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是Q波变得宽而深,这种表现在面向心肌坏死区的导联出现;②是心电的ST段抬高呈弓背向上型,这种表现在面向坏死区周围心肌损伤区的导联上出现。③是T波倒置,该情况在面向损伤区周围心肌缺血区的导联上出现。④是心内膜下心肌梗死无病理性Q波,有普遍性ST段下移,但aVR导联ST段抬高。另外,对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评估还包括血清心肌酶显著增高。心理评估对于急性心梗也非常重要,AMI患者常有情绪稳定性差、暗示性高、对自身行为控制能力降低等特点,因而容易出现消极的情绪反应。由于冠心病是身心疾病,因此了解病人的心理状况也是护理评估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于临床心梗的护理非常重要。
3 急性心肌梗死的门诊护理方法。
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措施主要包括一般护理,加强监测,吸氧护理,缓解疼痛,活动量的安排,饮食护理,排便护理,药物护理和心理护理等方面[4]。一般护理指的是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氧饱和度变化,定时检查心电图、血生化指标等等。对急性心肌梗死的监测主要包括生命体征监测、心电图监测和血流动力学监测,AMI早期易发生心律失常、心率和血压的波动。应尽早开始心电图和血压的监测,同时注意观察神志、呼吸 、出入量 、出汗和末梢循环情况。一般来说监测时间为三天,有严重心律失常、左心衰或心源性休克的病人,应根据病情延长监测时间。对于吸氧护理,一般来说吸氧越早越好,方法有鼻导管吸氧法,面罩吸氧法。通常在发病早期用鼻导管给氧24-48小时,流量3-5L/min,出现严重低氧血症状况的患者应采用呼吸机干预治疗,调节动脉中的氧饱和度,对于对于伴有COPD患者,应给予持续低流量低浓度吸氧。缓解疼痛的治疗,一般先给予硝酸甘油含服,随即静脉滴注硝酸甘油。疼痛不能缓解者可给予镇痛剂,吗啡为首选止痛药物。在使用止痛药的过程中,应注意观察观察患者胸痛的性质、程度、部位、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及对止痛药的反应情况。另外,注意是否有呼吸抑制及血压下降等情况的发生。对于活动量的安排,第1周时,一般应严格绝对卧床休息,可做低运动量的体力活动,如肢体的被动活动,以期减少静脉血液淤滞及血栓形成。第2周时,应逐渐增加体力活动,可被动或主动地在床上坐起,并逐渐增加床边起坐时间、次数和活动量。第3周,可在床边室内活动和自身护理。第4周,可离开病室到走廊、厕所等处作近距离的活动,一个月之后方可出院修养。饮食的控制对于病人的恢复也非常重要,一般应少食多餐,避免过量和刺激性食物,不饮浓茶、咖啡,避免进食大量脂肪。排便护理,应劝告病人不要用力排便,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常吃些蔬菜、水果及易消化高热量、高纤维素饮食。药物护理时,可使用小剂量镇静类制剂以消除患者神经紧张、忧虑和恐惧等。心理护理,由于是身心疾病,对病人的心理护理,缓和病人的情绪对病人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对病人进行护理时,应根据不同的情况,对病人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
4 急性心肌梗死门诊护理的效果评价
本组病人共53例,男34例,女19例,年龄45~82岁,平均63.3岁。病人的其他信息如表1。
病人经有效的抢救治疗和针对性的护理后,疗效确切,无一例死亡。
总结: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急,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因此,护理工作尤其重要,保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安全,针对病人的不同情况对病人做有针对性的护理,对于挽救病人的生命,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和降低疾病的致死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何国敬.急性心肌梗死32例护理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09,(18).
[2] 刘爱芹.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2011,(02)
篇4
【关键词】心肌梗死;护理;分析;体会
Clinical Care Analysis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reasonable clinical care o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Methods: A total of 39 cases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were recruited. Intensive care, including routine care, clinical observations, diet, mental health care, etc, was performed on the subjects to observe the treatment effect and prognosis. Results: After careful treatment and care, all myocardial infarction patients, 29 cases were cured, 8 were improved and 2 died, andthe treatment effect was satisfied. Conclusion: Reasonable care could significantly reduce mortality and improve the treatment and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myocardial infarction.
【Keywords】 myocardial infarction; clinical care; analysis; experience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4)01-0187-01心肌梗死是一种急性及严重的心脏状态,是外科的常见急性疾病,常并发心衰、心律失常,是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其成因是部分心肌的血液循环突然全部中断,心肌因无法得到足够氧气而导致的损伤。急性心梗病人病情重、变化快、并发症多,及时诊断治疗对疾病的转归至关重要,而护理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治疗效果[1]。护士掌握该病的护理措施,对病人施行及时有效的处理,对治疗疾病、挽救生命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对32例急性心梗患者的综合护理,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选择2012年1月-2013年6月,在我院救治的3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选患者年龄为31-82岁。其中男25例,女14例,平均年龄(51.5±12.5)岁。选病例均符合我国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51例患者均进行严密的、连续心电监测及有效的治疗和护理。
2 结果
39例心梗患者经积极合理的治疗以及护理,38例治愈,10例好转,3例死亡,总体有效率为94.1%,疗效及预后均较满意。
3 护理体会
3.1 绝对卧床休息[2]
对于急性心梗的患者要绝对卧床休息3-7d,并且要跟患者说明,在活动时心率加快,氧供应不足,外周阻力增加,心脏负荷过重,会加重心肌的缺氧、缺血,增大心肌坏死的范围,取得患者的理解跟配合,保持病房环境清洁、安静,让患者充分的休息,防止梗死的范围扩大,促进心肌的恢复。
3.2 严密的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严密的观察心电监护仪的心电图改变、心率变化,防止病发生的发生,对于心梗患者心律紊乱多在前三天内多见,表现为各种心律失常,如有发生应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心肌梗死的患者的坏死组织会被吸收,一般在2-3 d 后,患者会出现体温升高,但不超过38.5℃,如果体温升高到39℃以上,应该考虑有合并感染,通知医生及时处理。注意观察患者的呼吸节律,在心肌梗死早期,多易发生左心衰,患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心悸、泡沫样血痰等,护士要根据病情,给予氧气的持续吸入,减少缺氧,改善通气[3]。
3.3 并发症护理
(1)心源性休克的护理:急性心梗后出现心源性休克,主要是因心肌广泛坏死,心排血量急剧下降所致,常表现为反应迟钝、尿量减少、烦躁、面色苍白、皮肤湿冷甚至晕厥等。护士要注意观察并记录血压、脉搏、尿量的变化,是高血压患者血压下降20%应考虑发生休克的可能。护士一定要熟悉各种抢救药品和器械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配合抢救工作。(2)心力衰竭的护理:严格控制输液量及输液速度,避免情绪激动,防止便秘、劳累及受凉。抬高床头, 取端坐位或卧位, 双腿下垂,以减少回心血量,氧气湿化瓶内加50%酒精以降低肺泡表面张力。(3)心律失常的护理:一旦发生心律失常,必须及时消除,避免演变为严重的心律失常而致猝死。发生心律失常可伴乏力,头晕,昏厥等症状,护士要密切观察病人的症状体征,利用心电监护监测心律失常,备好各种抗心律失常药品,做好电除颤和安装起搏器的准备。
3.4 疼痛的护理
疼痛多突然发生,也是最早的并发症,患者感到心前区持续性疼痛,使患者产生焦虑、恐惧、及濒死感。患者激动的情绪以及心理的变化会导致梗死范围的扩大,所以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对于不同的患者可以根据医嘱给予镇痛、镇静的药物,同时做好安慰和解释,让患者放松心态,更好的配合治疗。
3.5 饮食护理
急性期宜流质饮食,患者饮食以易消化的清淡食物为主。嘱患者戒烟限酒。嘱患者少量多餐,每餐保持半饱,减轻心脏负担,随着病情恢复可改为半流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有40.0%-72. 9%伴有便秘,患者用力排便会使病情加重,增加患者猝死的危险性,护理人员帮助患者调整饮食、使用开塞露、给予患者低压灌肠、针灸推拿,预防和缓解患者的便秘[4]。
3.6 心理护理
对于心肌梗死的患者心理护理是至关重要的,有与心肌梗死发生突然,患者发病时会有剧烈的心绞痛,使患者产生濒死感。医院的环境会使患者产生紧张的心理情绪,患者刚住院,对环境的陌生,看到各种急救设备,增加了患者的心理压力。同时,由于对疾病的不了解,担心自己的病情,以及自己以后的工作,会使患者产生消极、恐惧、焦躁的心理状态[5,6]。患者情绪的不稳定,无法配合医生的治疗,会加重病情,所以护理人员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主动的询问和关怀患者,聆听患者的倾诉,疏导患者的心理情绪,帮助患者了解医院的环境,讲解疾病的知识,告知情绪稳定的重要性,以真诚的心与患者交流,抚平患者的不良情绪,以便积极的配合治疗。
3.7 出院指导
出院后要告知心绞痛患者应随身携带硝酸甘油,以备急用。患者出院后应避免过度劳累,如果患者肥胖,需限制饮食热量,嘱患者适当增加体力活动,使血压维持在正常水平。如告知患者如果出现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延长、疼痛程度加重、次数增加、含服硝酸甘油无效时,患者应立即到医院就医[7,8]。
参考文献
[1]Garvey JL, Monk L, Granger CB, et al. Rates of cardiac catheterization cancelation for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after activation by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 or emergency physicians: results from the North Carolina Catheterization Laboratory Activation Registry. Circulation, 2012, 125(2):308-313.
[2]滕立芳. 浅谈急性心梗临床护理. 医学信息,2010,23(10): 224.
[3]杜淑贤. 急性心梗护理中的几个问题. 锦州医学院学报,2001,22(3): 55.
[4]冯琳,吕瑾瑜,叶秋赞. 心梗患者饮食调护的重要性. 现代中医药,2005,(2): 72.
[5]王宇. 42 例急性心梗患者护理体会. 医学信息,2009,1(7): 187.
[6]曾丽萍. 论急性心梗患者的急救护理. 医学信息,2010,23(12): 243.
篇5
[中图分类号] R459.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7-128-01
急性心肌梗塞是近年临床较多见的内科急症,发病急、变化快、并发症严重、愈后不佳。因此,密切观察病情,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是控制病情发展、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的保障。
1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并发症的预防护理
急性心梗如无并发症,一般愈后咬好,其危险性是发生并发症,应切实做好病情的观察与护理。
1.1 对疼痛的观察首先出现且持久的心前区疼痛是急性心梗的突出特征。对冠心病患者,尤其是是疑似冠心病的患者,要悉心听取他们对疼痛的主诉,观察疼痛的性质及持续时间与心绞痛现鉴别。
1.2 心绞痛:常因劳累、情绪激动、饱食、寒冷刺激等因素是心肌耗氧量增加,关专供满供血不足,而发生的暂时性缺血,缺氧引起的发作性胸闷、胸痛和不适。
(1)疼痛部位:胸骨后,可偏左或波及整个心前区及上腹部,常由左肩放散到左前臂。
(2)疼痛性质:程度不同的胸闷、胸痛和不适,有时伴有窒息样感觉。
(3)疼痛持续时间短,一般持续1-2分钟,很少超过5分钟。休息或镇静后症状可缓解,舌下含硝酸甘油片有明显疗效,数分钟症状即可缓解。
(4)静息心电图可无明显变化或仅有S-T段下移,T波低平或倒置。
2 急性心梗:疼痛的部位、性质与心绞痛相似,不同的是:
2.1 常无明显诱困,不少病例是发生在休息状态下。
2.2 由于冠状动脉急性闭塞,所以心肌缺血、缺氧的程度严重,持续时间长(可达几十分钟甚至数小时),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片也不缓解。若病人胸痛并伴有烦躁不安、大汗淋漓,恶心、呕吐时,常提示心肌有大面积坏死,应立即给氧,做心电检查,并遵医嘱给予罂粟硷或杜冷丁等止痛剂,因剧痛可使血压下降而引起休克,也可加重心肌缺氧状态,使梗塞面积扩大而出现心衰、心律失常。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有助于改善心肌的缺氧状态,缩小坏死范围。
2.3 心电示波常有S-T段单项曲线抬高或明显下移,T波高耸或倒置,或出现坏死Q波。
2.4 常伴有体温升高、白细胞增多,血沉加快、血清酶增高等心肌坏死征象。
3 监测血压变化,警惕心源性休克发生
急性心梗合并心源性休克多发生在早期,是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原因是由于心肌受损,心博出量骤降所致。另外,大量出汗、换气过量也可引起血容量不足而诱发休克。应密切注意病人的意识、血压、血气分析、代谢情况,详细记录病情变化及24小时出入量。当发现病人表情淡漠、面色苍白、脉搏细弱率快、多汗、肢端发冷、全身紫绀、少尿或无尿时,要及时报告医生并做好抢救休克的准备。
3.1 注意心脏率律,做好心律失常的预防护理
不少病人发病数日后出现心律失常。情绪激动、劳累过度、输液反应、排便用力不当等常是诱发原因。常与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互为诱因而加重病情。因此,要加强对病人心脏率律的监测。发现有偶发性室早、室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时,要尽早报告医生并给予心电监护。如无心电监护室,可进行床旁观察,做法是:每天清晨定时检测病人心率,与白天活动后的心率做对比观察,对曾出现过严重心率失常、室颤、室速、频发室早的病例尤其要注意。发现异常及时做心电检查,以查明心律失常的性质。若病人突然出现惊厥、抽搐、神志不清时,应考虑有室颤的可能,须立即报告医生并给予吸氧,同时争分夺秒地做好除颤等急救准备。
3.2 注意呼吸情况,预防左心衰竭发生
呼吸急促常是“泵衰竭”的早期表现。在观察病人呼吸状态的同时,要注意血压、循环、尿量及肺水肿。发现病人的阵发性呼吸困难、紫绀、咳嗽、咳白色或粉红色泡沫样痰、心率加快、血压波动性变化等急性左心衰症状时,在尽快报告医生的同时,立即给予吸氧、强心、利尿、镇静等紧急处置。同时,密切观察血压、尿量、心率、末稍循环及中心静脉压情况,防病人由左心衰发展为心源性休克,增加抢救的难度.
3.3 观察体温变化,预防合并感染
由于坏死心肌蛋白质溶解物补吸收,病人常有白细胞增多、血沉加快、体温升高现象。病人体温一般维持在37-38℃之间,持续一周左右,若一周以上不退时,应考虑是否有肺部及其他部位的感染。
4 心梗急性期护理
4.1 卧床休息
为减轻心脏负担、降低心肌耗氧量,防止梗塞面积继续扩大,无论是急性心梗、疑似心梗或处于急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阶段,都要绝对卧床休息,避免精神紧张和情绪激动。一般需卧床4-6周,有并发症时适当延长。
4.2 氧气的应用
吸氧可改善心肌的缺氧状态,缩小坏死范围。心梗急性期宜持续高流量给氧,病情稳定后间断给氧,可减轻疼痛、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到症状。
4.3 排便时的护理
心梗病人排大便时突然死亡的病例也不少见,预防便秘很重要。可常规投给缓泄剂或剂时,必要时低压盐水灌肠。有尿潴留或排尿不畅时,可行诱导排尿、热敷或导尿。
4.4 迅速建立静脉通路
通畅的静脉通路是及时、准确给予抢救药物的保障。除治疗需要外,输液的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加重心脏负担。输液中若病人出现头痛、恶心、心前区不适时,需减慢滴速,以防出现心脏骤停,多种药物同时应用时,要注意配伍禁忌。以免影响疗效,给血管活性剂时,要注意血压变化并防止药液溢出血管外,引起局部组织坏死。
篇6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5.644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905-02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心肌长时间缺血导致的心肌细胞死亡,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1]。急性心肌梗死是心内科急危重症,其患病与死亡率急剧增加,成为影响公众健康的主要问题其危险因素与年龄、饮食、生活方式、社会因素、疾病控制等有关。健康教育路径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一项重要措施,如何使健康教育达到最佳效果,迄今没有一种公认的模式[2]。本科室对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常规护理中实施健康教育路径,观察其对心理状态和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心梗第一日入院宣教:向病人介绍ccu环境、监护仪器、设备。饮食指导:起病后4-12小时内给予流食饮食,随后给予低脂、低胆固醇、清淡易消化饮食,少量多餐,不易过饱,不宜进食产气过多食物,以免加重心脏负担。休息指导:嘱病人起病12小时内绝对卧床休息,不可床上坐起。一切生活护理均由护士或家属完成。限制探视,保持环境安静。排泄指导:多食用粗纤维食物。勿用力排便。心理指导:安慰病人,减轻心理压力。与家属沟通:向家属介绍环境,告知治疗注意情况。讲解治疗大致费用,此期间加强基础护理。心梗第二日饮食指导:低盐低脂半流食,少量多餐,不易过饱,不宜进食产气过多食物,以免加重心脏负担。休息指导:嘱病人卧床休息,不可床上坐起。可适当翻身。一切生活护理均由护士或家属完成。排泄指导:多食用粗纤维食物,每日按摩下腹部促进排便。勿用力排便,必要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剂。用药指导:应用硝酸脂类药物注意事项。服用抗凝剂监测出血倾向,应饭后服用。如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讲解效果及意义。心理指导:鼓励病人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与病人家属沟通:讲解监护仪器的意义,讲解疾病避免诱因等心梗第三日饮食指导:低盐低脂饮食,少量多餐,不易过饱。忌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食物休息指导:无症状的病人可协助其床上洗漱、进食。排泄指导:多食用粗纤维食物,每日按摩下腹部促进排便。勿用力排便,必要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剂。用药指导:应用硝酸脂类药物注意事项。服用抗凝剂监测出血倾向,应饭后服用。如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讲解效果及意义心理指导:鼓励病人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与家属沟通:讲解监护仪器的意义,讲解疾病避免诱因等。心梗第四至十日饮食指导:低盐低脂饮食,少量多餐,不易过饱。忌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食物。休息指导:可床边活动,活动应循序渐进,每日2-3次。排泄指导:多食用粗纤维食物,勿用力排便,必要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剂。用药指导:应用硝酸脂类药物注意事项。服用抗凝剂监测出血倾向,应饭后服用。心理指导:告知病人勿大喜大悲,保持情绪平稳。心梗第十一
至十五日饮食指导:低盐低脂饮食,少量多餐,不易过饱。忌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食物休息指导:下床活动,病区慢走,扶病人可爬楼梯。逐渐增加活动量以不感到劳累为原则。排泄指导:勿用力排便,必要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剂。用药指导:应用硝酸脂类药物注意事项。服用抗凝剂监测出血倾向,应饭后服用。心理指导:告知病人勿大喜大悲,保持情绪平稳。出院指导:责任护士根据每个患者具体情况开出健康处方,详细进行出院指导,防止病情反复。主要告知患者回家后的注意事项,遵医嘱服药,并随时携带消心痛或硝酸甘油以备急用。帮助患者制作医疗信息卡,内容包括姓名、诊断、急救药物名称、剂量、用法、联系电话等。并定期门诊随诊,复查心电图,凝血系列、肝肾功等。戒烟戒酒、禁用咖啡、浓茶及辛辣食物,避免饱餐、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出院后逐渐增加活动量,可散步、练太极拳等。AMI后6-8周可恢复性生活,性生活适度。AMI后2-4个月,可酌情恢复部分轻工作,以后部分病人可恢复全天工作,但对重体力劳动高空作业及其他精神紧张或工作量过大的工种应予更换[3]。患者回家后随时拿出健康处方提醒自己,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4]。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2007年1月――2013年12月中心内科诊断为无严重合并症AMI患者100例,男64例,女36例,年龄65±15岁。根据病例入选顺序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50例,单号病例为对照组,双号病例为实验组。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健康教育方法①建立急性心肌梗死的健康教育路径,在科内成立以护士长为主及责任组成员参与实施和评价为一体的组织体系;②两组患者入院后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采用常规护理中应用健康教育路径方法。
1.2.2健康教育路径实施方法见表1。
1.3效果评价由责任护士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动态心电图及心电监护仪,分析焦虑自评量表(SDS)和抑郁自评量表(SAS)得到如下结果:①对照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SD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AS)评分稍高于临界值,对照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抑郁自评量表评分显著高于观察组;②实验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发生率分别为65.4%、47.6%、6.7%,明显低于对照组。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用t检验和χ2检验。
2结果
2.1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心理状态比较见表2。结果表明:实验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SDS)评分和抑郁自评量表(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见表3。结果表明:实验组患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3.1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临床中应用健康教育路径,可以明显降低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程度:急性心肌梗死与焦虑抑郁存在双向关系:心肌梗死可加重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同时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又可加重心肌梗死。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按照临床路径及患者的认知程度,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使患者主动遵从医嘱,积极配合医务人员的治疗和护理,同时提高了患者对疾病的认知能力,纠正了不良的健康行为,改善了患者的心理状态,其焦虑抑郁程度明显降低。
篇7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塞 便秘 护理对策
中国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号: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0-225-02
便秘是排便次数
1临床资料
我院从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共收治AMI患者86例,男53例,女33例,年龄43―68岁,平均年龄56岁。其中广泛前壁心梗33例,下壁心梗23例,前间壁心梗18例,侧壁心梗12例,其中并发便秘56例,便秘发生率65%。
2 AMI患者便秘原因分析
2.1年老体弱 由于急性心肌梗塞多发生于中老年人,胃肠分泌消化液减少,肠道的张力和蠕动减弱,食物在肠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过度吸收而引发便秘。
2.2情绪改变 心前区剧痛,使患者产生恐惧焦虑心理,期间精神过度紧张,造成患者不敢排便,影响了正常的排便规律,使粪便在直肠内水分被吸收而造成便秘。
2.3与排便环境、习惯和方式的改变有关 正常人常采蹲式或坐式排便,利用重力和增加腹内压排便,而卧床患者只能床上使用便盆排便,所需的腹内压不足或床上排便不习惯,导致排便反射抑制,发生便秘。另外,传统观念中,排便是一种私密的事情,卧床排便时产生的气味很容易在病房散发,使患者产生羞耻感,羞于床上排便,从而产生意识性抑制排便而导致便秘。AMI患者限制活动,要求在室内床上排便,加上医瞩禁忌用力排便,这种环境和习惯的改变易导致便秘的发生。
2.4膳食结构的改变 患病期间由于病情需要或卧床不起而进食量少或进低渣食物,胃肠内容物不足,不能有效地刺激粘膜引起排便。
2.5药物副作用 为了减轻心绞痛选用吗啡、杜冷丁等药物,有抑制肠蠕动副作用,或钙离子拮抗剂使肠壁松弛,引发或加重便秘。
3护理对策
3.1心理护理 问患者及家属说明发生便秘的可能性及危害,使他们对排便情况给予足够的重视。特别是老年患者,除了恐惧焦虑,更容易产生孤独感、无用感和被遗弃等不良心理。护士的言行对缓解病人的不良情绪有直接的影响,所以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耐心倾听患者的感受,取得患者和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支持和信任至关重要。
3.2 饮食护理 老年患者的饮食原则应为“三低饮食”,低脂、低盐、低胆固醇,丰富维生素和粗纤维、易消化,少量多餐饮食,鼓励患者多食绿色蔬菜、水果如香蕉、雪梨,促进肠蠕动,有利于大便排出,40%便秘得到改善(2)。每日晨可饮用温水或蜂蜜水(用60摄氏度开水100毫升冲蜂蜜适量)。未并发心衰的病人,每天保证水的摄入量达1500―2000毫升,以肠道利于排便,每日观察患者的进食情况。
3.3 形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及排便方法的指导 这是一种非常简单实用却又很容易被忽视的方法,能有效的预防便秘。每天排便时间最好安排在早餐后30-40分钟。平时有便意时,立刻排便,不能刻意忍耐造成意识便秘。即使没有便意,也应对卧床患者按时给予便盆,做排便动作10-15分钟(3),以促进正常排便反射形成。如果患者不能适应卧位排便,可摇高床头15-30度。床上排便用屏风遮挡,排便叮嘱患者放松情绪,张口哈气,勿屏气和用力排便,必要时做好床边监护,以免发生意外。
3.4 合理选择与恰当应用缓泻药物 临床常用胃动力药西利,促进胃肠蠕动,四磨汤口服,一天3次,每次20ML,果导2片,睡前服用,因它的致泻时间为7-9小时,睡前服用,早晨起床后大便,符合正常生理要求。对于大便干燥,有便意者可用开塞露1-2支塞肛,软化粪便,刺激肠蠕动,一般在15-30分钟见效,如硬便仍不能排出,可使用指套石蜡油后伸入抠出大便。
3.5 腹部按摩 早餐后10-15分钟患者取仰卧位,双腿屈曲,放松腹肌,两手掌相叠,置于腹部,先沿脐周顺时针按摩,继而依据患者肠道走行方向从右下向上,向左再向下顺时针方向按摩,适当增加左下腹部按摩次数,以刺激降结肠蠕动,使粪便下移,每天2-3次,每次10-15分钟,以腹部感到温热为宜。手法的良性刺激,通过神经的传导,可增加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4)。
4 结果
对并发便秘的56例患者进行了干预护理,均可使患者便秘在一周内改善或解除。排便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是维持生命的必要条件。AMI患者的便秘发生率较高,便秘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痛苦,而且可引起原有的疾病加重或增添新的疾病。因此对于AMI患者应尽早及时有针对性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可改善植物神经紊乱,使肠道并入正常蠕动状态,降低便秘发生率,减少便秘带来的危害,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崔炎,护理学基础,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59-263
[2] 李平,冠心病便秘患者整体护理干预效果探讨.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3):19-20
篇8
关键词:心血管 护理观察 夜间护理
中图分类号:R714.25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6-141-01
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加之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心血管疾病患者往往会反复住院治疗,在夜间容易发生一系列的危险,对夜间护理工作的要求较高,特别是对与老年患者而言,由于器官功能衰退,记忆力减退,更加容易发生危险。此外一些心血管疾病患者会出现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现象,进而导致心肌缺血性病变,在夜间时,由于患者平卧休息,又会导致回心血量增加,引起迷走神经兴奋性增强、小动脉痉挛、心搏量降低、冠状动脉痉挛等病症,容易引发心血管事件,由此可见,探讨心血管科患者的夜间护理与观察十分必要。
1 病房巡视
夜间是心血管病人的高危时段,特别是午夜到凌晨的阶段,心血管疾病患者更容易发生危险,基于这种情况,护理人员要密切巡视病房,即便是对于那些症状较轻的患者,也要严格观察病人的病情发展。另一方面,心血管病人时常会伴有一些其它的基础病,身体多个系统都处于患者状态,护理人员要及时掌握病人的身体状况,了解病人都患有哪些基础病,在巡视时不仅要观察心血管病的发展情况,还要注意基础病的变化,并且巡视过程中要及时帮助病人翻身叩背,清理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在交接班时,要详细向接班护士介绍病人的身体情况,必要时可在病人的床头实施交接。
2 密切观察生命指征
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表情、面色、皮肤温度、皮肤弹性、尿量以及精神状态,同时要注意病人的睡眠状态,判断患者是正常睡眠状态还是昏睡状态,此外要观察病人的咳嗽声、呼吸声是否存在痰鸣音。具有关资料显示,某院心血管科护士夜间巡视病房,发现1例患者很早入睡,病人家属认为是中午休息不好导致的,随后该护士发现病人呼吸较快、脸色发红,立即给予病人低流量吸氧,并迅速报告医生,经过血气分析,该病人发生了II型呼吸衰竭,由于治疗及时,未发生危险。由此可见,护理人员在夜间一定要认真观察病人的各项生命指征,一旦发现异常,要及时通知医生处理,防止患者发生危险。
3 警惕其它疾病
前文已经提到,心血管病人时常会伴有一些其它的基础病,护理人员不仅要观察心血管病的发展情况,还要注意基础病的变化。除了原有的基础病之外,心血管患者还容易发生无痛性心梗以及心衰等,护理人员一定要严格警惕。
对于一些老年心血管病人,由于痛觉阈值升高、心脏植物纤维变性,导致患者对疼痛的敏感程度降低,尤其是一些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上述现象更为严重,当患者出现咽痛、神志淡漠、乏力、牙痛等症状时,护理人员要高度怀疑无痛性心梗。此外心肌病变可以刺激人体的迷走神经,进而引起胃肠道反射性作用,当病人出现呕吐、恶心、上腹胀痛等症状,也可能是心肌梗死导致的,护理人员应该高度警惕。
对于心律失常患者,护理人员要密切注意心电图,如果ST段改变,通常是由于心肌缺血导致的,如何患者出现多源性室早、成对室早、频发室早、阵发性室速、RonT、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等现象,护理人员要警惕患者心脏骤停。
心血管疾病患者在夜间休息时,由于回心血量增加、迷走神经紧张,容易引起急性左心衰,如何患者出现气急、突然胸闷、被迫坐起等现象,很可能是由于心衰引起的,要及时采取吸氧措施,如果患者咳粉红色泡沫痰、严重呼吸困难、口唇青紫、烦躁不安、大汗淋漓,表示患者心衰程度较重,护理人员要及时通知医生并采取吸氧、端坐卧位、心电血氧监护、下肢下垂等措施,遵医嘱使用强心利尿等治疗措施。
总结:
心血管疾病患者往往会反复住院治疗,在夜间容易发生一系列的危险,特别是对与老年患者而言,由于器官功能衰退,记忆力减退,更加容易发生危险,由此可见,心血管病人夜间的护理观察非常重要,在实际工作中,护理人员要密切巡视病房,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指征,同时要警惕患者出现其它疾病,一旦发现异常,要及时通知医生处理,防止患者发生危险,笔者在文中介绍了一些护理措施,希望对医护工作有所帮助,如何进一步提高心血管病人的护理水平,还需要我们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 马萍,蔡荣,曼地努尔,塔吉古力.探析人性化服务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07):136-136.
[2] 金蓉.探讨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优质护理服务的应用效果[J].中国保健营养,2013(03):716-717.
篇9
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征 急诊 介入治疗 护理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405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277-02
急性冠脉综合征是常见的一种重症疾病,临床多采用介入治疗,近年来我院积极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介入治疗的护理措施,证实术前、术中、术后的综合护理可以有效减少患者的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防止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提高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现将研究成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6月-2012年8月期间收治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50例,其中男性患者36(72%)例,女性患者14(28%)例,患者年龄53-76岁,平均(68.42±6.81)岁,合并糖尿病6(12%)例、高血压12(24%)例、高血脂9(18%)例、单支血管病变2(4%)例、双支血管病变5(10%)例、三支血管病变7(14%)例,另有1(2%)例患者具有心梗病史,部分患者同时具备多种上述症状。
1.2 研究方法。5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均给予急诊介入治疗,局麻下行股动脉穿刺术,左右冠状动脉均插入冠造导管,注入造影剂后找出冠状动脉的狭窄部位,观察狭窄程度,部分患者置入支架。拔管后止血包扎,将患者送回病房。
术前、术中术后给予患者全面的护理干预,经过急诊介入治疗和临床护理之后,观察患者的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并设计问卷,调查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2 结果
50例患者术后平均卧床时间为(26.41±4.83)h,平均住院时间为(5.59±2.37)d,1(2%)例患者出现失眠症状,1(2%)例患者出现腰酸背痛症状,50例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调查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的问卷共有比较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4个项目,有43(86%)例患者对护理工作比较满意,7(14%)例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未出现对护理工作感觉一般或者不满意的患者。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入院后要快速实施各种检查,在检查过程中需要反复抽血,并且需要吸氧、心电监护、开通静脉,不仅会对患者身体造成一定的创伤,对患者心理也会产生很大影响[1]。护理人员要迅速与患者取得沟通,简洁明了的为患者介绍手术过程,告知患者手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适感以及相关注意事项,消除患者心中的疑虑,鼓励患者配合治疗。
另一方面,术前护理人员要协助医生尽快掌握患者的病情,判断患者是否具有高危因素,对于血压异常、心梗严重、心功能损伤较大、烦躁不安等高危病人,要及时给予药物控制,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术前均应使用肝素抗凝。
3.2 术中护理。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普遍会出现胸痛症状[2],此时护理人员应该帮助患者取平卧位,使患者安静休息,期间可使用硝酸甘油等药物,并给予患者鼻导管吸氧,密切观察心电图,一旦患者胸痛症状加剧,应及时注射吗啡等止痛药物,快速建立静脉通道,观察患者血氧饱和度、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同时护理人员应及时做好急救准备。
3.3 术后护理。手术之后要监视患者的心电图,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一旦发现异常要迅速通知医生,对于一些存在心绞痛、心律失常、血压降低的患者,应延长监视时间。
拔除动脉鞘管的过程中要叮嘱患者放松心态、稳定情绪,如果患者表现出呕吐、大汗、脉搏变弱、心率减缓、面色发白、四肢变凉等症状,拔管前要为患者扩充血容量,同时护理人员应及时准备好多巴胺、阿托品等药物[3]。
除此之外,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血管具有很强的脆性[4]。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具有出血倾向,一旦发现问题,应及时报告医生,协助医生调整抗凝药物的使用量,防止血栓形成。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术后应食用易消化、清淡、维生素含量高、产气少、富含纤维素和优质蛋白质的食物,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并且要少食多餐、忌烟酒、少吃甜食以及肥肉、动物内脏等高胆固醇食物,尤其是对于高血压和心功能不全的患者,要严格控制钠盐的食用量。
参考文献
[1] 俞永美.替罗非班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急诊介入治疗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01):74-75
[2] 张惠明.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心理分析及心理护理[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9,17(11):1007-1008
篇10
【摘要】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急性心梗危险因素的影响。方法:将入住本科的急性心梗病人38例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19例,对其危险因素进行相关健康教育;对照组19例,按一般护理健康教育执行。结果:观察组对疾病防治知识的认识和自我保健能力高于对照组,在病人出院前测定患者对自我保健能力知晓率,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对急性心梗病人危险因素加强健康教育,改变不良习惯,促进健康行为,可提高自我保健能力,预防复发,减少再住院率及死亡率。
【关键词】心肌梗死;危险因素;健康教育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因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的缺血导致心肌坏死,属冠心病的严重类型。严重者可引起心脏骤停。由于AMI的发病与诸多因素有关: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吸烟、酗酒、过度疲劳、情绪激动、寒冷、药物等。因此,对AMI患者加强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疾病防治知识的认识和自我保健能力,改变不良行为习惯,促使健康行为,控制疾病,预防复发,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再住院率及死亡率。
1 临床资料
本科于2006年1月~2008年12月收住AMI患者38例,其中男32例,女6例,年龄最大75岁,最小42岁;38例中合并高血压者32例,合并糖尿病者5例,肥胖高脂血症者占80%以上,有吸烟史者占80%以上。首次发病者28例,发病2次或2次以上者10例。治愈24例,好转10例,死亡4例。
2 方法及步骤
2.1 将收住的38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对其危险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入院后,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资料收集,评估患者情况,包括患者的疾病过程、不适症状、心理反应、对疾病的了解程度、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和社会支持系统等,并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制订健康教育计划。由管床护士宣教,教育方式主要采取面对面交谈及建立健康宣教册等。对照组是护士利用护理、治疗等操作的机会给病人教育,随机宣教。
2.2 健康教育内容
2.2.1 戒烟:有资料显示,吸烟者比不吸烟者心脏病发作提前了19年,每天吸3~5支烟者冠心病危险性会增加3倍。因此应积极大力宣传吸烟的危害性,建议人们放弃吸烟或减少被动吸烟。
2.2.2 控制糖尿病:糖尿病是诱发冠心病最常见的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患病率为非糖尿病患者患病率的2倍[1],但若发现及时仍可以控制。故应每年体检,定期查血糖,并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调整饮食结构,制定饮食方案。
2.2.3 控制血压:高血压会使冠心病的几率增加。在有家族史的人群中应积极进行各种危险因素的预防,如肥胖、高脂、高糖、高胆固醇食物、吸烟、饮酒、长期精神紧张等,并定期检测血压,注意昼夜血压变化,使血压保持在140/90mmHg以下。
2.3 健康行为指导
2.3.1 心理指导:AMI患者由于各种原因,往往都有不同程度的恐惧、紧张、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而心理障碍表现出的生物学特征主要是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儿茶酚胺释放增加,血小板被激活、聚集度增加,全血黏度增高,从而诱发加重病情,甚至发生猝死。因此,应同情理解患者,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在给予精神鼓励的同时,必须让患者了解心理障碍可能给病情带来的危害及自我调节、控制情绪的重要性。指导患者采取放松疗法措施,如听轻音乐、全身肌肉放松、缓慢深呼吸等。
2.3.2 饮食指导:高脂血症是导致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而对冠心病易患人群,有报道显示较高的三酰甘油水平在冠心病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所以应积极指导冠心病易患人群在饮食中早期预防。结合患者血脂水平及病情确定三大产能营养素比例[2],制定相应的食谱。AMI患者宜进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宜少量多餐,避免过饱,因饱食可使膈肌上抬压迫心脏及增加胃肠血流量,使心脏负担加重,增加心肌耗氧量而使AMI病情加重或致猝死。同时应戒烟酒、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和饮料。多食新鲜蔬菜、水果等粗纤维食物以促进肠蠕动。肥胖者应限制饮食热量,一般以低热量或中等热量为宜,不宜吃果糖、蔗糖及含糖点心,可适当补充蛋白质。糖尿病患者控制饮食,易食物单调,老年患者常常有骨代谢紊乱,咀嚼能力下降,长期形成的饮食习惯,不愿进食含纤维素多的食物[3]。传统的烹调方式容易使大量的营养成份破坏,使老年人更容易发生营养缺乏。2型糖尿病患者在控制饮食的同时,多食用粗粮、水果、蔬菜等富含叶酸、B族维生素的食物,可使血糖明显下降,血管并发症明显减轻。坚持通过饮食来补充叶酸、B族维生素的每日供应量,对老年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防治是最经济有效的方法。
2.3.3 康复活动指导:AMI患者急性期应卧床休息,根据病情制定的活动处方进行,尽量缩短病人卧床时间。若病情稳定、无合并症,可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即于发病第4天开始下床活动),而且有研究表明,这并不增加死亡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并能加快患者体力及心理状态的恢复,避免于长期卧床引起的肌力下降、循环血量减少、坠积性肺炎、便秘、褥疮等并发症的发生。活动过程应循序渐进,注意休息,避免疲劳,保证足够的睡眠,同时活动时应注意生命体征的监测。经过3~4个月的渐进锻炼如散步、打太极拳等,可酌情恢复部分轻松的工作。但对重体力劳动、驾驶员、高空作业及其他精神紧张或工作量过大的工作应予以更换。
2.3.4 指导患者坚持遵医嘱服药治疗:AMI患者急性期经药物治疗,调整心肌缺血缺氧,病情稳定后仍需继续服药以维持疗效。患者在病情稳定或出院后不遵医嘱自行决定减药或停药是诱发或加重AMI的原因。因此,指导患者遵医嘱服药是非常重要的措施之一。应告知患者药名、用量、效果、目的、长期服用的注意事项和主要不良反应等,以提高患者在服药过程中的自我监测能力,从而达到良好的稳定病情、改善预后的目的。
2.3.5 排便指导:急性心梗病人由于卧床,消化功能减退及不习惯床上排便常造成排便困难、便秘。便秘时因排便用力有发生心衰、心律失常甚至猝死的危险。因此,应指导病人多食水果、蔬菜以增加纤维素,促进肠蠕动,保证病人每1~2d大便1次。嘱病人排便时避免用力及屏气,以免刺激迷走神经引起心动过缓及诱发心律失常。若有便秘,可服用麻仁润肠等通便药物。
3 结果
两组病例于出院前1d进行心梗知识知晓率的测定,测定方法为考卷问答给予评分。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知晓率的对比有非常显著的差异。观察组对疾病防治知识的认识和自我保健能力的知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5%,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6%。
4 结论
健康教育是一门研究传播保健知识的技术,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消除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科学[4]。通过对心梗病人加强危险因素的健康教育,19例心梗病人中,除1例因梗死范围广泛,入院时已合并有严重并发症,且为高龄病人,经抢救无效死亡外,余18例病人均能有效进行沟通,顺利康复出院,平均住院天数缩短5~6d,病死率由15%下降至5%,大大提高了抢救治疗成功率。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5%,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6%。出院时检验患者对疾病知识的知晓率,观察组平均92%,对照组平均76%。说明对急性心梗病人危险因素加强健康教育,能提高病人对治疗的依从性及自我护理的能力和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黄津芳,刘玉莹等.护理健康教育学.第1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162.
[2] 黄承钰.医学营养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11.
[3] 范丽凤,张小群,陶阳等.糖尿病教育对提高患者知识水平及自我管理能力影响.实用护理杂志,2003,19(11):6~7.
- 上一篇:改进社会治理的方式
- 下一篇:休闲食品行业环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