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原则范文

时间:2023-08-07 17:40: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知识管理原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知识管理原则

篇1

关键词:知识管理;图书馆管理;高校图书馆

用知识管理来形容企业的知识活动过程。初始于美国的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但它作为一种管理理论被提出则是二十世纪80年代后的事情。二十世纪90年代,知识管理受到企业的关注,如美国微软公司是成功实施知识管理的典型公司。然而由于知识管理的实施是个权变的思考。没有绝对的标准和最好的模板。以致许多企业对于知识管理的推行大都成效不佳,有的甚至变成了为知识管理而知识管理。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这些企业的领导没有对知识管理形成明晰的战略意图,下属也未能理解知识管理的本质,从而导致将知识共享活动作为知识管理的核心和重点。然而这种以知识共享为核心的战略本身并不能成为独立的知识管理战略,它只有在为知识创造或知识运用的知识管理战略服务时才具有价值,所以我们对知识管理仍然必须有一个全面正确清醒的认识。真正理解其精髓,真正理解其要旨,真正懂得在图书馆管理中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实施。笔者认为,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应该在遵循相应原则的基础上,制定详细的实施策略并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地进行。

1知识管理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知识在企业创新中作用的日益显现,知识管理便被提上日程。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利用知识来找出如何把现有知识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生产力,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管理。”“知识被用于知识本身。这就是管理革命。”邱均平、段宇锋也指出:“知识管理的概念可以从狭义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所谓狭义的知识管理,主要是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包括对知识的创造、获取、加工、存储、传播和应用的管理。而广义的知识管理,不仅包括对知识进行管理,而且还包括对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和无形资产的管理,涉及知识组织、知识设施、知识资产、知识活动、知识人员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管理。”虽然学术界对知识管理的定义说法不一。但是知识管理以人为中心、以信息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工具、以创新为目标的基本观点却是不容置疑的。

2高校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关于知识管理的原则,不少学者从不同的侧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笔者认为,高校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必须认真贯彻知识积累、互相信任、互相交流、知识共享和互相学习的原则。

2.1知识积累原则

知识积累是实施知识管理的基础。在世界新科技革命推动下。知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图书馆组织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越来越有赖于知识的积累和创新。如果没有积累,知识就会随着项目的结束而消失。随着人员的离去而流失。正是知识的一点一滴的汇聚,才形成了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这一点在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尤其明显。例如,明基集团利用企业的信息化优势,对企业内外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进行统一处理和管理,通过传播、共享等方式,最大限度地积累企业的智力资源。在图书馆中,基于载体的显性知识通常不容易流失,但存储在馆员头脑中的隐性知识却是容易流失或藏而不露的。尽管不可能把所有的隐性知识变成显性知识进行保存积累下来,但也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和方法,把馆员头脑中的某些隐性知识尽量保存下来或者通过适当的方式传递给其他人员,这样就有利于提高馆员的整体素质,有利于提高整个图书馆的服务和创新能力。

2.2互相信任原则

互相信任是组织内人员实现知识交流与共享的前提。也只有互相信任,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并实现互动促生。成为知识创新永不衰竭的动力和源泉。在知识管理的活动中,为了培养信任。关键在于创造一个沟通开放、员工积极参与决策、主动分享关键信息和分享个人思想和情感的组织文化环境。来加强组织内的人际关系信任。对管理者本身来说,必须建立员工对自己的信任,这可以通过加强员工对组织目标和使命的理解、通过实践的管理行为来证明自己值得信任以及积极团结员工等等措施来实现。另外,管理者要想办法预防和消除知识管理活动中可能出现的不信任。在一个不信任的环境下,员工之间是不可能进行有效的知识分享和创造活动的。知识管理不能也不可能取得任何成功。不信任是中断知识管理计划的按钮。因此,图书馆必须重视图书馆文化建设。使馆员有一个共同的信念,有一个可以推动他们不断进取并互相信任的文化氛围。

2.3互相交流原则

交流可以加强信任、引发合作,从而促进知识的创新与共享。通过交流,可以最大限度地使知识在交流过程中得到融合和升华,这是旧知识得以发展、新知识得以产生的源泉。知识管理的核心就是要在组织内部形成一个有利于交流的组织结构和文化氛围,使员工之间交流从物理上和心理上都实现畅通无阻。在图书馆中,交流包括馆员之间的交流、馆员与读者的交流等。馆员之间的交流可以加强信任与合作,以便更好地进行创新和工作。馆员与读者的交流同样也可以增进信任,让读者对图书馆的工作感到满意。

2.4知识共享原则

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建立知识的共享网络、数据库和知识库,从而在技术上给知识的共享提供一个支撑平台。员工能及时分享和运用知识,继而创造新的知识,最终使组织取得绩效,获得竞争优势。首先,要建立鼓励合作和知识分享的氛围。其次,要建立沟通的渠道和平台。知识分享最为重要的是沟通,只有更多的沟通和交流,才有可能进行分享。这些沟通和交流的手段包括:建立无等级的沟通方式,构建内部网络,提供员工休息室,开展非正式的野游活动,开展经验交流会等。

2.5互相学习原则

知识管理中学习是核心,个人与组织是一个双学习系统,个体通过学习不断获取新思想,并将知识用于行为的改善,组织和团体通过学习形成人才梯队,激发群体智慧,人员交流渠道畅通,个体、团体和组织相互间与个体间、团体间和组织间开展多向的交互学习模式,它们相互促进、工作与学习良好互动,最终创造学习型组织来保证对知识资本的管理。

3高校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基本策略

高校图书馆要想成功实施知识管理,必须讲究方式方法。图书馆必须充分激活与“人”和“技术”有关的各个要素,并对其进行有效结合,才能达到知识管理成功运作的目的。

3.1构建支持知识管理的管理体制

构建支持知识管理的管理体制,包括建立知识管理组织体系和建立知识管理制度。知识管理组织体系包括指定知识管理负责人、建立知识小组和建立知识中心三项内容。知识管理制度则是一种保障,它可以

确保知识在组织的知识网络上得以持续传播。如明确个人在知识管理中的职责。制定鼓励知识创造和共享的激励措施等。

3.2加大对知识管理的资金投入

国内外的知识管理实践都充分表明,没有组织高层领导的重视与参与,知识管理就不能被真正地开展与推行。知识管理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如果组织领导不能真正重视知识管理,注定了知识管理只是一个口号,不能得到有效实施,更不用说为组织带来效益。提高组织核心竞争力。因此,高校图书馆要有效实施知识管理,就必须动员全馆甚至全校从上到下为知识管理投资,以保证其管理活动正常开展。

3.3创造有利于知识管理的组织文化

知识共享的实现需要组织文化的引导。文化如同空气,无形无色却无处不在。它是知识管理中最重要、最根本、影响层面最广,但却最难培养的因素。凡是世界上着名的成功企业,他们的共同特征就是拥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因此,必须要建立愿意分享知识的文化氛围,塑造有利于知识创新的组织文化,如职业道德、组织荣誉感和团队精神等。良好的文化环境是实施知识管理的必要条件,图书馆应营造一种知识共享的文化氛围来进行知识管理。

3.4引进支撑知识管理的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是信息传递和利用的有效手段,不仅在硬件方面为图书馆提供了更高速度的信息处理设备、更大容量和更高密度的存贮设备。而且也为图书馆提供了更先进的信息处理方法和更广领域、更快捷的通讯环境。因此,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实现必须以现代信息技术的选择与应用为前提。现代图书馆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有效支撑,每位馆员都应努力掌握信息技术的有效使用,尤其要掌握以网络为依托的Internet技术、计算机技术、元数据技术、检索技术和共享技术等。但是,技术的先进必须立足于实际的需求。不能一味追求技术和设备的先进性,因为知识管理的成败更多的是依赖人文管理。信息技术只有通过人的活动或者通过组织的学习,才能真正为组织的竞争优势做贡献。因此,对于一个组织来说,找到最适合本组织的技术平台是非常重要的。

3.5建立一支强大的知识型团队组织

图书馆知识管理要打破传统的组织结构,建立柔性的、灵活的知识型团队组织。知识型团队是一种以知识的创建、传播与应用为基本出发点的,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图书馆知识型团队组织由资源建设团队、信息服务团队、技术支持与开发团队、高层管理团队四部分组成。这里,团队是由多个部门的具有互补能力和知识的人参加的,以任务为导向的充分自治的工作单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工作模块。这种知识型团队组织具有如下优点:一是消除了由于层层传递所造成的信息失真和延误,缩短了信息与知识传递的路径和时间,提高了时效性;二是由于基于Intranet/Internet的信息与知识是开放的、共享的和集成的,团队间的相互协作与交流得到加强。提高了组织的凝聚力:三是这种结构便于用户参与知识开发,通过采纳用户的合理化建议,可以完善图书馆的各项服务:四是可以激发团队成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五是改变了领导与员工间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建立起新型的伙伴关系,改善了领导关系;六是实现了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和图书馆业务流程重组。

3.6建立适合图书馆的知识库

知识库是用来存贮组织内的最佳实践知识、建立专家名录等资料的。图书馆的知识库按使用种类分,主要有文献知识库、自建知识库、检索专家知识库、智能知识库、概念知识库、特色知识库等多种形式。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中。一个知识平台可以支持多个知识库,每个知识库具有适合于特定类型知识内容的知识结构。将这些知识库以逻辑方式联结起来。形成一个混合或虚拟的知识库。每个知识库的内容为诠释其它知识库的内容提供背景知识。知识库必须具有充分的自主性,最大限度地减少冗余,自动完成自身数据一致性检索,必须建立高效的入库机制、高效的知识服务界面、设计合理服务方案,才能实现知识的高效服务。

3.7建立一套适合图书馆的激励机制

要想实现知识共享,必须建立一种类似于市场经济的合约机制。一个员工愿意把他的知识与人分享,他一定要有回报,这种利益驱动并不是负面的。如果组织只让员工贡献而没有回报,没有人愿意这样做。市场经济很重要的就是在利益驱动下实现这种平等的交换。因此,如何激励对知识共享贡献大的人或部门,不同的组织应该根据自己的特色设计出相应的一套办法。笔者认为,设计激励制度时,可以把外在、内在,甚至是负面的激励因素结合起来。即不仅仅着重于调整薪资、职位以及提供工作保障等方面,还应该注重如何激励员工内在的荣誉感、成就感以及被同事肯定等方面,同时对知识管理不力的人将不给予晋升职务。

3.8建立一套适合图书馆的知识管理评估系统

知识管理的目标是否实现,知识管理的效果如何,最终需要一个体系进行检测,对知识管理的绩效进行评估有助于改进知识管理实践。目前对知识管理的成效进行评估和考核的研究还不多见,绩效评估作为知识管理的必备环节,是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对知识管理状况的评估研究,可以使管理者了解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了解影响组织发展的关键因素所在,从而能有效地改进企业管理的状况,为知识管理的顺利实施打下基础。同时,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推行是一个“以点带面”的过程,也必须进行阶段性的验收与评估,以便更好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这个评估要结合知识管理的目标。看看有哪些目标已经实现,哪些目标没有实现,或者说没有完全实现,其原因是什么,下一步应该如何做,等等。

篇2

1、建立帐册:

1) 学校固定资产帐;

2) 低值耐久物品帐;

3) 低值易耗物品帐(包括课本、簿册)。

2、健全制度:

1) 请购制度;

2) 验收制度;

3) 领用制度;

4) 出借制度;

5) 赔偿制度;

6) 报损(废)制度;

7) 帐卡制度(学校各组织各班桌椅、橱柜等办公用品都应设立帐卡)。

3、管理财产:

1) 办公室的财产管理;

①设立组室分户卡,一式两份,组室与总务处各执一份;

②每学期核对帐物一次,做到帐帐相符,帐物相符。

2) 各教室的财产管理:

①设立班级分户卡,一式两份,班级与总务各执一份;

②每学期初,将教室内的课桌椅等教学耐用品殗教室财产卡,交各班主任验收,委托各班自行保管;

③会同班主任定期检查财产保管情况,学期结束时,进行全面检查,评定各班管理质量。

④与班主任保持经常联系,对各班平时损坏的课桌等物品及时办理登记、维修、报损(废)和赔偿手续。

4、常务工作:

1) 认真负责管理、维修学校财产,保证财产的完好,防止物品的蛀、潮、霉、损。

2) 贯彻执行勤俭办学的方针,做到精打细算,物尽其用,修旧利废,清仓挖潜。

3) 加强学习,熟悉保管业务,经常注意物品的库存情况,做到保证供应,避免长期积压而造成浪费。

4) 负责对文具纸张等办公用品、清洁卫生用具、五金水电等的进货、验收、登记、保管和领发工作,建立好帐册,做到帐物相符。

5) 负责回收和处理各组室上交的废旧物品。

篇3

    GB50236—2011中工业钢制管道焊缝的焊后消除应力热处理工艺参数直接引用GB50235—2010中的,而GB50683—2011中规定工业钢制管道焊缝的焊后消除应力热处理工艺参数应符合GB50236—2011的规定。由于这些相关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对钢制管道焊缝的焊后消除应力热处理基本工艺参数宽严程度规定略有差异,因此应从严执行。支管连接考虑焊缝厚度的热处理工艺参数虽然规定了对于支管连接按照主管管道组成件和支管管道组成件(不考虑整体补强件或非整体补强件)两者较厚者名义厚度确定是否进行管道角焊缝的焊后消除应力热处理,但当支管连接的焊缝厚度大于规定的“较厚管道组成件名义厚度”的2倍时,仍应进行管道焊缝的焊后消除应力热处理。

    当任一截面的焊缝厚度大于表1规定的“较厚管道组成件名义厚度”的2倍时,仍应进行管道焊缝的焊后消除应力热处理。但下述情况可不要求热处理:(1)对于碳钢管道材料,当角焊缝厚度≤16mm时可不进行焊后热处理。(2)对于铬钼合金钢管道材料,当角焊缝厚度≤13mm,且母材最小抗拉强度<490MPa,预热温度为下述情况所列值时可不要求热处理:①w(Cr)≤0.5%,较厚焊接件的名义厚度<13mm,预热温度不低于10℃;②w(Cr)≤0.5%,较厚焊接件的名义厚度≥13mm,预热温度不低于80℃;③0.5%<w(Cr)≤2%,预热温度不低于150℃;④2.25%≤w(Cr)≤10%,预热温度不低于180℃。(3)对于铁素体管道材料,当焊缝采用奥氏体或镍基填充材料时可不进行焊后热处理。

    石油化工不同母材类别钢制管道焊缝的焊后消除应力热处理工艺参数对于石油化工不同母材类别钢制管道焊缝,按照规定,分别按照每种母材类别确定对接焊缝或角焊缝是否需要进行焊后消除应力热处理。如只有1种母材需要焊缝焊后消除应力热处理,则按照该母材类别焊缝的“热处理温度”等热处理工艺参数(表略)进行焊缝焊后消除应力热处理,但此“热处理温度”不得超过另一侧母材的临界值下限;若2种母材类别焊缝都需要焊后消除应力热处理,则按照较高“热处理温度”和与之对应的“恒温时间”、“最短恒温时间”(表1)进行焊缝焊后消除应力热处理,但此较高“热处理温度”不应超过另一侧母材下临界点。当上述按照一侧母材确定的“热处理温度”超过另一侧母材临界值下限时,可在较另一侧母材下临界点低的温度下通过延长热处理恒温时间对焊缝进行焊后消除应力热处理。2.3石油化工钢制管道焊缝的焊后消除应力热处理的加热速度和冷却速度工艺参数(1)当加热温度升至300℃时,升温速度不得大于5125/δ(℃/h)(δ为较厚焊接件的厚度),且不大于205℃/h。(2)恒温后的冷却速度不得大于6500/δ(℃/h)(δ为较厚焊接件的厚度),且不大于260℃/h。2.4相关原则如果设计文件规定不考虑壁厚和焊缝厚度全部进行焊后消除应力热处理,则相同材质的管道焊缝就按照表1的热处理温度、恒温时间、最短恒温时间和2.3条进行焊后消除应力热处理,不同母材类别的管道焊缝则按照表1的热处理温度、恒温时间、最短恒温时间和2.2条、2.3条进行焊后消除应力热处理。

    对于石油化工钢制管道焊缝的焊后消除应力热处理,热处理温度过低或者恒温时间过短,则达不到理想的管道焊缝焊后消除应力热处理效果;热处理温度过高或者恒温时间过长,会使焊缝金属结晶粗化、碳化物聚集或脱碳层厚度增加,从而造成管道焊缝的力学性能、蠕变强度及缺口韧性下降。因此,从严执行石油化工钢制管道焊缝的焊后消除应力热处理工艺参数,特别是热处理温度和恒温时间对于保证石油化工钢制管道焊缝的焊后消除应力热处理效果是十分关键的。

篇4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管理原则;管理措施

一个合格的建筑产品是各参建单位根据工程的特点,通过工程各建设阶段的质量控制和管理来不断努力才实现的。可见,做好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一、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原则

质量的形成就是工程建筑的过程,要保证工程建筑质量的关键,其实就是要把握好建设过程中各个阶段的质量关,并要求严格按照工程建设程序办事。

(一)贯彻科学合理、公平公正、遵纪守法的职业规范

在质量问题处理过程中,应根据客观事实,科学合理、不持偏见、公平公正的对待问题,坚持原则、严格要求、实事求是、遵纪守法,杜绝不正之风。

(二)根据质量标准进行严格检查

质量标准是评价产品质量的尺度,数据是质量控制的基础和依据。在产品质量检查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根据产品的质量标准,用数据说话,这样才能真实反映产品的质量状态,发现问题所在,并采取合理纠正措施。

(三)坚持“质量第一,用户至上”的基本原则

市场经济经营的原则是“质量第一,用户至上”。建筑产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工程建筑在施工中应自始至终地把“质量第一,用户至上”作为质量控制的基本原则。

(四)以预防、预控为主,时刻保持谨慎

从对质量的事后检查把关,转向对质量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从对产品质量的检查,转向对工作质量的检查、对工序质量的检查、对中间产品的质量检查,做到以预防为主,时刻保持谨慎,确保建筑工程质量。

二、建筑工程管理的具体措施

(一)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

要确保工程质量,首先就要建立起有效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要依据法律法规,对主体各方从业人员是否持证上岗、工程建设资料是否真实和完整、工程建设材料的质量控制和保证体系的建立是否完善、各方主体资格与所有承担工程是否相适应、各方主体的职能及其从业人员是否到位等,建立起有效的监督管理体系,以确保工程质量的全过程受控。

(二)提高员工的自身素质

要提高建筑工程质量,就要从根本上提高工程质量的管理水平,归根结底也就是要提高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只有提高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才能使新技术、新方法和政策法规得以应用和实施。要提高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首先必须要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做到遵守国家法律和地方法规,认真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坚持原则,公正廉洁等高尚的行业道德;其次还得加强人员的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使其不断在建筑工程建设实践中得到锻炼,以提高人员的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应变能力、组织能力和指挥能力。

同时应提高操作层工人素质。一个优质的建筑产品最终是通过基层操作工人实现的,工人的技术水平及质量意识直接影响产品质量的优劣,因此,应对操作工人进行业务技能培训、施工技术交底及质量文化教育,以提高其素质。

(三)做好用人方面的监督,建立明确的质量管理责任制,是影响工程质量关键性因素。因此,在用人方面应选用人员稳定、技术力量强的施工队伍,并建立明确的质量管理责任制,用制度法规约束人。

第一,选好项目经理。一个好的项目经理部,能够使工程的质量、进度和经济效益实现有效的统一,使工程做的又好又快又省;反之则不然。项目经理作为项目质量的第一责任人,是质量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人物,所以在选用项目经理的时候,应考虑其从事施工管理的经历及过去的实际业绩,文化程度、执业资格、职称等是否符合要求。

第二,选好工程项目技术负责人。工程项目技术责任人的素质关乎到一个工程项目是否能够科学的组织、是否能够以技术为先导,以严密的技术管理和可靠的技术措施来保证工程质量。按其职责是协助项目经理管好本工程项目的技术工作和质量工作,是技术、质量工作的具体组织者。因此,作为项目技术负责人应该具备与工程项目相适应的组织能力、技术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

第三,要建立与工程项目相适应的技术、质量管理机构,配备好技术人员(包括翻样、测量、试验岗位的人员,配备专业工长)、质量检查人员(大型的工程项目,可设立质量部,其他项目,可设质量组或专职质检人员)。质量管理组织机构,对内是对工程施工的全过程行使监督检查验收的职能,对外负责与监理、监督站及上级有关单位的业务联系,协调有关工作。

第四,加强建筑工程质量检查,出现问题必须做到三个“不放过”,即出现质量问题未查明原因不放过,未追究当事人和领导的责任不放过,未制定出整改措施不放过;严格按照质量责任制对工程的质量目标进行分解落实,并认真考核质量目标的完成情况,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奖惩,真正使各项管理到位。

(四)工程原材料的质量控制

没有高品质的原材料就不可能建造出优质工程。材料的质量和性能直接影响着工程的质量。对材料计划的编制、采购到进场后的验收、复检等每一个环节都应该进行严格的规定和控制。在材料质量控制方面应该做好市场调研、掌握材料信息、优选供货厂家;加强材料检查验收,严把质量关;重视材料的使用认证,防止错用或使用不合格的材料;进行合理组织材料供应,确保施工的正常进行。因此,项目部最好从指定的合格物资供应厂商名册中选择厂家进行采购,并做好进货检验记录,严格按照采购程序的要求执行,这样既可控制材料质量,又可降低材料成本。

(五)选好、用好机械设备

能否实现建筑工程的质量目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与选好、用好机械设备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在选择和使用机械设备的时候应综合考虑施工现场条件、机械设备功能、建筑结构形式、建筑技术经济、施工工艺和方法等各种因素,使之合理装备、配套使用、充分发挥效能,力求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六)加强社会监督与监理单位的管理

监理单位是受建设单位的委托来管理好项目工程的.但由于社会竞争激烈,现在很多的工程监理都是听命于建设单位,建设单位说什么,他们就干什么,权威性不够。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设计文件和合同规定,监理公司必须独立地行使自己的职责,对社会负责,对工程本身负责。但就目前情况看监理公司对工程监理独立行使职能的权利还有待加强。

其次,还要提高监理公司的整体素质,加强对监理单位的管理。监理公司应该储备各种人才。是具有综合能力的。因此。在人才结构调整上要自觉进行,缺乏的人才要尽快补上去。

在工程建造过程中,社会监督与社会舆论起到重大的主导作用,现阶段可以靠社会监督来推进工程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加强对建设工程质量责任主体和有关机构的不良记录管理,建立工程质量诚信体系,提高各类市场主体的信用意识和信用水平,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工程质量监督保证机制的重要内容。

篇5

关键词:城市园林;园林管理;承包责任制

20世纪以来,随着城市规模空前扩展,人们对城市的思考也在升华,城市作为自然 ― 社会 ― 经济复合生态系统,其抗外界干扰和自我维持能力主要来自城市园林绿地的生态效应,目前城市园林的功能也正从传统的美化、观赏、体憩、防护等方面逐渐向自然景观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综合过渡,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已成为社会共识和人们追求的目标。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各界在园林绿化方面的投资很大,而园林绿地及基础设施建成后,管护的成本大幅度增加。如何加快城市园林的建设步伐、提高其管理水平、实现城市建设与环境建设协调发展,正成为当前城市建设的迫切任务。

一、现代城市园林的相关概念

现代城市园林已不同于传统园林的掇山理水、种植花木,它是在继承传统园林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城市发展,适应城市需要,顺应当代人的需求,以整个城市辖区为载体,以实现整个城市辖区的园林化为目的的一种新型园林。它的内涵已经和传统意义上的园林有了很大的区别,它已不再局限于花草树木所营造的美的感受,而是植根于现代城市的生态建设的需要。它不仅仅是满足于人们观赏游憩的需要,而是创造适宜的现代城市人居环境。城市园林是为大众服务的,具有公益性。它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文化休息以及其他活动的场所,也为人们了解社会、认识自然、享受现代科学技术带来了种种方便。它不仅是美化城市面貌,更重要的是它能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方面的作用,因此城市园林是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的生态基础性设施。无论在国内或国外,作为生态基础性设施的城市园林在城市建设中都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对城市园林承包责任制正确认识

与其他承包制相比,城市园林承包责任制有以下特点:

(一)对象惟一性

不同于其他行政单位实行的年度承包或阶段性承包,它以项目为对象,实行产品形成过程的一次性全额承包。

(二)主体直接性

它是在实施项目经理责任制的前提下,实行的一种“经理负责、全员管理、集体承包、风险抵押、单独核算、自负盈亏”的经营责任制。因此,它既不同于领导班子集体负责的那种承包,又区别于一些单位实行的个体承包。

(三)内容全面性

项目承包是根据先进、合理、实用可行的原则,在不超过承包费的范围内确保上缴企业利润,并以保证提高工程质量、缩短工期、降低成本、保证安全、文明施工等全面经济效益为内容的多项复合型技术经济指标的全过程承包,明显区别于其他方式的单项或利润指标承包。

(四)责任风险性

项目承包充分体现了“指标突出,责任明确,利益直接,考核严格”的基本要求。承包的最终结果与项目部全体职工,特别是与项目经理职位晋升和奖罚等个人利益直接挂钩,即负盈也负亏。

三、对园林承包实施项目经理承包责任制的原则

(一)实事求是的原则

项目经理承包形式和指标确定是承包制的重要内容,企业应力求从施工项目管理的实际出发,做到“三性三不”,即一是先进性,不搞“不保险承包”;二是合理性,不搞“一刀切”;三是可行性,不追求形式。

(二)兼顾企业、承包者和职工利益的原则

在施工项目经理承包制中,企业、承包者和职工三者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由于企业肩负双重职能,所以施工项目承包制一方面应把保证企业利益放在首位;另一方面,也应维护承包者和职工的正当利益,特别是在确定个人收入目标基数时,应切实贯彻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避免人为制造分配不公等现象。

(三)责、权、利、效统一的原则

这既是承包制的基本原则,也是施工项目经理承包制的一项基本原则,特别要注意的是,除了责、权、利外,还应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凸现出来。

四、园林承包建立完善施工项目经理承包责任制体系

承包责任制体现了施工生产方式与建筑市场招投承包制的统一,有利于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要做到承包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纵横交错,不留死角。根据实际经验,笔者在建立施工项目经理承包责任制体系方面总结出以下内容:建立实行“一条原则,两个坚持,三种承包类型,四种分配制度”。

“一条原则,两个坚持”:即本着“宏观控制、微观搞好”的原则,坚持推行以项目管理为核心、业务系统管理为基础、思想政治工作为保证的全员承包制;坚持运用法律手段建立企业内部全员合同制。

“三种承包类型”:项目、栋号、班组这三个层次之间的发包与承包必须首先体现企业的利益,本着“包死基数,确保上缴,超额分成,欠收自补”和“指标突出,责任明确、利益直接、考核严格、个人负责、全员承包、民主管理”的原则进行。

五、小结

当前我国城市园林正处于全面建设阶段,但其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已严重阻碍了其发展。我们应本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不断创新,适应市场,通过城市园林管理体制的改变,现代化管理手段的运用以及专业人才的培养等手段,从本质上改变城市园林管理的现状,最终实现城市园林的可持续发展,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管平;郭昊羽;以花园城市新加坡为例谈城市园林设计的几个特点[A];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第十二届学术研讨会会议文件[C];1999年

[2]肖青;新余市城市森林建设构想[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3]段金花;张润杰;植物及其多样性在园林病虫害防治中的重要作用[A];走向21世纪的中国昆虫学――中国昆虫学会200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篇6

行政管理作为一个名词术语,在我国和其他国家,其使用范围都是很广泛的。以下就是由求学网为您提供的试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原则。

无论是政府对社会事务的管理,还是公共机构、社会团体、经济组织等内部事务的管理,都被叫做行政管理。但是,作为一个社会科学研究的学科专有概念,我国理论界普遍把行政管理定义为政府对社会事务的管理活动。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一下三个方面:

首先,行政管理的实质是国家权力的运作过程。明确行政管理的实质,可以把政府对社会事务的管理活动同公共机构、社会团体、经济组织等内部事务的管理活动明确的区分开来,有助于人们深刻地认识政府活动所具有的特殊性,更加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行政管理的实质及其规律性;其次,行政管理是一种管理活动管理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组织活动。明确国家行政活动的管理属性,可以把行政管理同国家的立法活动、司法活动区别开来,突显行政管理的执行功能,这有助于更好地借鉴和吸收其他管理活动中的有益经验和作法,提高行政管理的操作和技术水平;再次,行政管理活动的主体和客体有着明确的规定性。

所谓精简,就是各级政府的规模要适度,行政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编制要少而精。新时期坚持精简原则,一是机构、层次、编制定多少,必须严格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凡属重叠和多余的机构、层次、人员,一律合并和撤销。二是随着行政工作的发展,应把某些事务交给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群众组织去管理。三是建立和健全各种工作制度,提倡科学方法,以降低国家行政管理中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提高工作效率。

所谓统一,就是保持各级政府的行政管理过程的完整统一性。任何国家都只能有一个政府行使行政管理权,因此,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无论是权力下放,还是分级管理,都不能破坏国家行政管理的完整统一性。遵循统一原则,首先是要坚持行政目标的统一性,各级政府必须以共同的总体行政目标为基础,进行目标同一的行政管理。在目标统一的前提下,分解政府职能,建立政府内部的各层次和各部门,并依此明确它们的职、权、责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其次是要坚持行政领导的统一性,实行首长负责制,形成明确的上下级行政领导关系,防止政出多门,多头指挥现象,保证各个行政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

篇7

关键词:高层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控制

一、高层建筑概述

1.管理和控制高层建筑的施工质量就必须能够对高层建筑进行详细的分析和了解,从而便于有针对性的做好各项工程施工工作的质量管理和控制工作。所谓高层建筑是指建筑楼层在九层以上,规模较大,功能较为综合的一个复杂工程体系。高层建筑除了具备最基本的居住功能以外,往往为了实现功能的协调要被用作办公、购物、娱乐等功能提供场所。

2.高层建筑由于其高度和功能的多样化使得工程施工对质量的要求较高。而高层建筑的施工质量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与工程的设计方案、建筑材料的选择、施工工艺的先进程度以及施工进度的控制和施工工序的安排等有很大的关系。高层建筑加大的工程施工面积需要施工企业在工程施工前期进行详细的测量和计算,认真的做好工程的预算和资金投资保障,组织好工程的质量监督和检测以及工程技术的准备。

二、高层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原则

首先,坚持将质量放在第一位,贯彻科学、合理的职业规范。建筑产品由于其使用的年限都较长,与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密切相关,因此,在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必须牢牢把握住“质量第一”的理念,在处理相关的质量问题时,按照相应的法律规范,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处理,严抓质量关;其次,以人为本,有效提高施工质量。人是质量的创造者,在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对于施工项目的质量控制问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的灌输“质量第一”的理念,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从整体上提高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最后,坚持用数据事实说话,提升预防效应。有效的数据是施工质量控制的基础与依据,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相应的质量标准进行有效的控制,检查项目施工的全过程进行实时的检查与控制,以起到预防的效应,从而保证施工项目的质量控制问题。

三、高层建筑施工质量的管理与控制措施

1.强化对施工项目所在地环境和地质的调查。工程施工前首先要做的是对工程项目所在地进行环境调查和地质勘察,经过调查可以得到地形与环境状况、地质状况、地震级别、工程水文地质情况、气象状况以及当地水、电等能源供应、交通运输、材料供应条件等。调查的结果不仅能用作施工之前所需要的地质检验报告,还是施工单位组织施工方案和技术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对于工程施工质量的保障具有重要影响。

2.把施工质量控制措施落实好

(1)材料关要把握好。高层建筑的质量如何,往往和施工所需的材料息息相关。施工材料是否符合国家标准、使用是否合理等,都是质量管理方面的几个共同问题。在实际生活中,不合格的材料必须严禁使用,首先,在关于高层建筑的设计、决策时期,就要避免使用过期的、不合格、能引起中毒的材料;另外,施工单位应该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落实好管理制度,严格控制施工材料,落实材料的购进检验制度,看是否符合国家标准,形成一份综合性的报告,保证高层建筑的质量。第二方面是施工的技术,在整个施工的过程中,施工技术是绝对的主角,施工技术是否先进、是否符合要求、施工策划的方案是否合理等等这些都会对施工质量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应该及时安排好交叉作业,制定完善的相关措施,并且落实好每个人责任、任务,这样才能确保建筑按时、按质量、按要求完成任务。

(2)为了确保工程按时、按质、按量的完成,必须实行各种控制措施,而且在施工过程中,要依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在不改变总计划的前提下,对施工进度计划根据实际安排及时修正、调整施工材料的供应和资金管理方面要到位,从而确保整个施工过程的质量。

3.强化项目监理工作。监理单位受建设单位委托对整个工程质量进行监理,在开展工作前,监理单位要根据设计文件、相应的法律法规,编制监理规划及监理细则,严格执行监理制度。对建筑的关键部位、关键工序、不合格的工程,要加大查处的力度。凡建筑材料、设备和构配件,在未经监理人员签认确认的情况下,不得擅自使用,不得进入下道工序的施工,不对工程的进度款进行拔付,不进行竣工验收。未达到设计质量标准的工程,监理人员要责令施工方返工处理,同时要及时向建设单位及相关主管部门报告。对的监理人员,要追究其法律责任。

4.合理安排施工工序。高层建筑施工周期较长,且工序复杂,所以要把整个项目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进行管理,其中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检查等;首先就要做好计划、组织,即合理的安排施工工序,管理人员应根据工艺流程科学合理的安排好施工进度表,安排好各部门进场时间,合理的进行平行流水、立体交叉作业。这样才能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最大限度的利用好资源,避免多工种“打架”,节约时间,节省工程费用。

5.加强对施工过程的安全监控。施工过程的安全监控也影响到施工质量的结果,加上高层建筑施工的时间长、难度大、环境差,稍有不慎,就会引起安全问题,影响建筑施工质量不说,对施工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也是个隐忧,因此,必须加强施工过程的安全监控,成立施工安全监督小组,不放过任何一个环节,实施全方面监控,一旦检查出问题,及时处理,确保人员安全的同时,保证工程的质量。

6.加强新技术推广,提高施工水平,这同样能够有效提高工程施工质量。建筑行业的发展也带来了工程施工技术的革新,我国工程建设已经有了很多的新技术,而新技术的应用,更是促进了工程的发展,提高了工程施工的质量。对于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材料,施工单位当积极使用落实,让工程施工变得现代化和专业化,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工程施工也能更加可靠。我国现阶段积极推广的建筑新技术有地基与基础工程新技术、混凝土与钢筋施工新技术、模板与脚手架技术、建筑节能技术、建筑防水新技术及现代化管理技术等,建设部门同样要鼓励施工单位应用各种有保障的新技术。

随着我国高层建筑工程建设的迅速发展,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施工质量管理也在整个建设工程中显得格外重要,所以施工单位一定要强化对高层建筑工程质量的管理,保证工程不会出现质量问题。

参考文献:

[1]王联恩.对我国高层建筑施工管理控制重点的探讨[J].价值工程,2011年11期

[2]胡小刚.浅谈高层建筑施工的质量控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年01期

[3]张斌.浅谈高层建筑施工技术[J].民营科技,2012年01期

篇8

目标责任成本管理其实质就是以市场为导向,建立适应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经营机制;以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依靠全体职工办企业、管理企业,使全体职工都关心产品成本,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个人收入的增加。因此目标责任成本管理是更新管理思想,转换经营机制的必然选择。是巩固和企业改制成果的当务之急。是加强企业综合管理的“牛鼻子”。是走出高产值、低效益困境的现实需要。是适应市场、拓展市场的有力保障。

责任成本控制是对企业内部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通过确定优化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划定收入与支出配比责任层次,编制各层次的责任成本预算,各责任层次的责任中心制定各种控制措施,对各项工作进行过程性奖励兑现,从而提高项目整体经济效益的一种管理行为。实施责任制成本控制是施工企业管理的一项极为重要的,按照成本费用责任层次和管理环节,制定考核标准,开展全员、全过程、全工期、全项目的管理,实行工资与绩效挂钩,按规定兑现奖罚,把目标责任成本费用管理责任通过企业的管理控系统落到实处,以较少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耗费,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不断降低工程成本,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1、目标责任成本的控制过程

目标责任成本总的控制过程为:划分责任——确定成本费用的可控范围——编制责任预算——进行内部验工计价——责任成本核算——责任成本——成本考核(即信息反馈)。

1. 1确定责任成本单位,明确责、权、利和经济效益

施工企业的责任成本控制应以工班的制造成本为基础,以工程队为基本责任主体。要根据职能简化、责任单一的原则,合理划分可控成本范围,赋予工程队相应的责、权、利,实行责任成本一次包干。公司指挥部既是本级的责任中心,又是下一级工程队责任成本的汇总部门和管理部门。形成三级责任中心,即工班责任中心、工程队责任中心、公司指挥部责任中心。这三级责任中心的核算范围为其该级所控制的各项工程的成本、费用及其差异。

1.2确定成本费用的可控范围

要按照责任单位的责权范围大小,确定可以衡量的责任目标和考核范围,形成各级责任成本中心。

工班——制造成本,即工费、料费、机械费计三项费用。

工程队——责任成本,即工费、料费、机械费、其它直接费、间接费计五项费用。

公司指挥部——目标责任成本,即工费、料费、机械费、指挥部管理费、指挥部其它间接费、指挥部不可控成本费用、上交公司费用等计七项费用。

1.3编制责任成本预算:

根据以上两条作为依据,编制责任成本预算。注意责任成本预算中既要有人工、材料、机械台班等数量指标,也要有按照人工、材料、机械台班等的固定价格的价值指标。以便利于基层操作。

1.4内部验工计价:

验工即为工程队当月的目标责任成本,计价即为工程队当月的制造成本。各队验工仍以验工报表的形式上报当月验工资料供公司指挥部审批;计价细分为大小临工程计价、桥隧路工程计价〔其中又分工班计价、民工计价〕、大堆料计价、运杂费计价、机械队机械费计价、公司指挥部材料费计价。其中机械队机械费、公司指挥部材料费一般采取转账方式。细分计价方式比较有利于成本核算,实际成本费用的归集。

1.5责任成本核算:

通过成本核算,可以反映施工耗费和计算工程实际成本,为企业管理提供信息。通过对各项支出的严格控制,力求以最少的施工耗费取得最大的施工成果,并以此计算所属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为分析考核、预测和计划工程成本提供依据。分工班、工程队、公司指挥部三级核算体系,主要核算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其他直接费和施工管理费五个责任成本项目。

1.6责任成本分析:

成本分析主要是利用成本核算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全面分析了解成本变动情况,系统成本升降的各种因素及其形成的原因,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正确认识和掌握成本变动的性。通过成本分析,可以对成本计划的执行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及时发现和制止各种损失和浪费,为预测成本、编制下期成本计划和经营决策提供重要依据。成本分析的内容分为事前的成本预测分析、日常的成本分析、事后的成本监控。成本分析的范围分为工程成本预测分析、综合分析、单位工程成本分析、竣工工程成本分析。分析的方法有四种;一、比较分析法,二、比率分析法,三、因素分析法,四、差额分析法。所采取的主要方式是工程队相关部门与公司指挥部相关部门每月共同审核分析,再据此进行季度、年度成本分析。

1.7成本考核(即信息反馈):

每月要对工程预算成本、计划成本及相关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评比。其目的在于充分调动职工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挖掘内部潜力,达到以最少的耗费,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为成功与失败,改善经营管理提供依据和动力。成本考核的方法有如下四个方面:一、对降低成本任务的考核,主要是对成本降低率的考核。二、对工程队的考核主要

是成本计划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三、对班组成本的考核,主要是考核材料、机械、工时等消耗定额的完成情况。四、对施工管理费的考核,公司指挥部与工程队分别考核。

2、目标成本管理中管理控制系统的结构和作用

管理控制系统一般是在组织系统内,依据组织明文规定的政策、程序并通过正式的组织来贯彻这些政策和程序。系统使得企业的领导者能够利用正式组织的结构,使企业职工遵循执行这些政策和程序。这些组织结构、政策和程序的正式文件帮助企业职工来实施他们的职责。控制系统由六个子系统所组成,即企业的管理模式和文化子系统、奖励子系统、协调方式子系统、沟通渠道子系统、基础结构子系统、控制

过程子系统。每一个子系统又进一步分解为几个部份。具体见目标责任成本管理控制系统示意图。

2.1管理模式和文化

2.1.1优势的管理模式,指邯钢管理模式。第五分公司内部也经历了三个管理模式:兰州模式、西康模式、内昆模式。真正建立起“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的管理机制。

2.1.2企业文化,主要在于利益最大化。中铁二局集团的企业理念是“以人为本,追求卓越”,中铁二局第五分公司的文化理念是“依靠职工办企业,办好企业为职工”。“人”是企业的主体,在企业已完全进入市场的时候,作为企业主体的“人”不能游离于市场之外。施工企业所承揽的工程,都是通过激烈竞争得来的,从利益角度上讲,企业要追求效益最大化,职工要追求的是收益最大化。这是目标责任成本管理最根本的内在驱动力。

2.2奖励子系统:

该子系统起奖优罚劣的促进作用,分为面向班组成员的激励、面向管服辅人员的激励,面向群体的激励三部分。

2.2.1班组成员的激励:按制造成本减去料费、机械费即为班组全体成员的工资,分配中做到三点:一、机会均等,二、奖惩程度与职工的功过相一致,三、激励的实施要公开化和民主化。实际操作中班组成员是根据当天的每个成员工作实绩和效果进行集体打分,再按照分数多少进行分配,较好的遵循了公平原则,奖优罚劣原则。

2.2.2工程队管服辅人员的激励:炊管人员以食堂营业额及职工满意程度考核,测量人员及看守人员以工作绩效考核,管理人员以目标责任成本实现的实际效果为分配依据,其当月收入与当月的经营业绩挂钩。充分调动了管服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要我管理,变成我要管理。

2.2.3群体组织的激励;树立和宣传先进群体,奖励成本管理绩效比较高的群体,有利于队与队,班与班,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良性竞争。

2.3基础结构子系统:

该子系统分为组织结构,分权状态,责任中心三部分。组织结构按原三级管理体制模式,即公司指挥部成立了目标责任成本管理审核小组,工程队建立制造成本管理审核小组,工班组建劳动工资评审小组。其次,按照责、权、利相等的原则,确定各层次组织机构责任成本可控和不可控的范围。

2.4控制过程子系统:

在制定程序、形成书面文件、建立衡量参数、形成报告系统和提供信息反馈上发挥作用。分为预算成本控制、计划成本控制、报告系统三部分,其中报告系统包含实际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及成本信息反馈。即为成本信息流的产生、对比、反馈的过程。

2.5协调子系统:

在企业内部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增加了解、在团队作用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由专门的领导小组和专题会议两部分组成。专门的领导小组主要是制定目标责任成本的具体实施办法、标准。专题会议的内容是审核、分析、总结、提高并对实施过程中的不可控因素进行不断调整,剥离非作业层自身原因的风险。

2.6沟通子系统:

在控制过程与其他子系统和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及提高效率上发挥作用。沟通分为四部分:文件通知、会议制度、培训、评比考核。以文件形式确定制度约束,以通知形式规范行为,建立了验工计价会议制度,目标责任成本审核会议制度,成本分析会议制度三套制度。对班组的核算员进行培训,工程队培训预算技术干部,对行政培训财会知识,这样就提供了成本管理的专业基础,贯彻成本管理的水平得到大大的提高。

3、成本管理的具体和控制

工程成本管理,是施工对在经营活动中所发生的工程成本,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预测、计划、控制、核算、和考核等一系列的管理工作。成本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组织和动员职工,在保证质量、安全的前提下,不断改善经营管理工作,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以最少的生产耗费,取得最好的效益。

3.1成本管理的具体内容共六个环节:

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考核。

3.2降低工程成本的五条基本途径:

3.2.1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做到提高职工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劳动熟练程度,提高机械设备利用率。内昆铁路施工进度较快,与机械化程度提高有较大的关系。

3.2.2在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节约材料消耗,采取以下各种有效措施。(一)改善技术操作方法。(二)大力推广节约材料和能源的先进经验。(三)采用代用材料和修旧利废。比如以钢代木,自制锚固剂等。(四)制定材料的消耗限额,并加强材料的采购、运输、保管、发放、退库等各个环节的管理工作,严格办理领、退料及现场清底制度,保证材料消耗定额的执行。

3.2.3节约施工管理费用,做到量入为出,精打细算,节约开支,实行指标分管,反对铺张浪费,提高工作效率,压缩编制,减少非生产人员,避免人浮于事的现象。

3.2.4保证工程质量,尽量避免返工损失。

3.2.5合理组织施工,正确选择施工方案,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3.3成本管理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任务:

3.3.1认真执行财经纪律和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各项规定。

3.3.2做好成本预测,加强成本控制。在正式编制成本计划之前,要认真做好成本预测工作,挖掘内部潜力,采取有效措施,在施工过程中制定最优方案,对成本开支进行预控,千方百计地节约施工耗费,不断降低成本。

3.3.3正确、完整、及时地核算工程成本。正确,就是要采用合理的费用分配标准和科学的成本办法,及时归集和分配施工费用,正确计算出各项工程的实际成本;完整就是应计入当期成本或竣工工程的各项费用应当全部计入,不得遗漏或随意乱搞预提和待摊;及时就是要在规定的期限内计算出已完工程成本。如果成本核算不正确、不完整、提供的成本资料就不能如实反映工程成本的实际水平;成本核算不及时,就不能为经济管理及时提供信息。

3.3.4认真作好成本分析与考核工作,促进降低工程成本任务的完成。要结合机制的转变,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建立科学、准确、及时的成本考核制度、考核办法和成本考核体系。

为了完成工程成本管理四个方面的任务,还必须做好两项工作:

3.3.4.1建立健全各部门及各单位的目标责任成本管理经济责任制,实行全员全过程的成本管理。

3.3.4.2加强成本管理的基础工作:

3.3.4.2.1加强定额管理工作,企业要对各种物质的储备和消耗、工时利用、设备利用、以及费用开支等根据企业已经达到的水平,制定先进合理的内部管理定额,并随着施工技术的改进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定期进行修订。

3.3.4.2.2建立健全原始记录台帐,企业应当根据施工管理和成本核算的需要,建立工时、材料消耗、物质收发和领退、设备利用、验工台账、计价台账、质量等各种原始记录台帐。建立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数学模型,规定原始凭证的统一名称、格式和内容,统一规定填制、审核、传递、整理和存档的办法,以便完整、准确、及时反映施工经营活动情况。

3.3.4.2.3健全物质的计量、收发和盘点制度。工班、料库应指定专人负责收方计量工作,确保准确可靠。材料、工具、周转材料等物质的领用,有消耗定额的,要实行定额发料,无消耗定额的,要按照节约用料原则,合理发料。未用完材料,应及时办理退库手续。

3.3.4.2.4健全企业内部的价格制度,根据内部经济的核算和责任成本管理的需要,制定合理的内部价格,以利于划分经济责任,计算经济效果,做到责权利明确。

3.4成本控制的原则、内容及控制的方法:

成本控制就是对实际发生的劳动耗费,严格控制在计划成本范围内,随时揭示并及时反馈,解决施工经营过程中的损失浪费现象,随时发现、和推广施工经营过程中节约劳动耗费的先进技术、先进方法以及先进的工作方法,扬长克短,使之最后达到计划成本的目标。

3.4.1目标成本控制的原则:(一)经济性原则,成本控制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和职工收入的最大化。(二)全面性原则,即全员、全过程的控制。(三)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是成本管理控制效果和激励机制的具体体现。(四)归口分级控制的原则,根据各施工单位和各级人员的责任和权限,将指标层层分解。

3.4.2目标责任成本控制的内容:(一)成本控制的组织工作设计,组织机构的建立和成本控制制度的制定。(二)费用开支的控制工作,按照一定的原则的方法,制定出计划、标准和限额。(三)加强工程责任成本的日常核算工作,坚持工班日核算,工程队旬核算,公司指挥部月核算。

3.4.3目标责任成本的控制方法;制度控制起规范和约束作用,定额控制是起微观控制作用,指标控制是起到了宏观把握及形象目标作用。

3.4.3.1制度控制:通过各项制度,使施工的消耗和支出,按照预定的工料机定额和费用开支标准进行严格的控制,达到节约目标。如大堆料一车一单制,二、三项料红线采购制,主材限额发料制,计价单细目制,成本审核分析制等制度。

3.4.3.2定额控制:主要由劳动定额,材料消耗定额,机械台班定额及施工管理费定额进行控制。其中施工管理费定额,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资料收集,再具体测定。

3.4.3.3指标控制:常用的是两个指标,第一、工程成本降低指标,以百分比计,即成本降低率。第二、费用节约指标,以数量计。主要是工、料、机、其他直接费、管理费计五项费用的节约量。

目标责任成本控制从纵向分有预算控制,决策过程控制,生产循环控制,资金管理控制,信息管理控制。这五项过程控制加上制度控制、定额控制、指标控制,组成了目标责任成本的业务控制体系。控制系统的六大子系统(即沟通、协调、奖励等),溶入业务控制体系中,发挥着控制的作用。

⒋实施目标责任成本控制时应注意的事项:

4.1目标责任成本的控制过程应该是建设性,创新性的过程,而不是惩罚性的过程。目的就是通过实施管理控制来帮助全体职工实现企业的目标和任务,而实现企业目标和任务正是企业职工的责任。因此,目标责任成本控制的标准应该具有挑战性而同时又切实可行,经过努力是可以达得到的。否则,过高会严重挫伤职工的积极性,过低职工高兴企业亏,将是一条衰亡之路。

4.2目标责任成本应尽可能制定得可以衡量,比较具体可以考核。如果不能衡量差异,就不能界定结果的好坏,使控制过程难以操作。抓好责任成本、计划成本、实际成本各项费用的预算及实际费用归集,找出差异,加以控制。其实,对实际的绩效和目标预期结果相比较,对下一期的控制是有用的,但对当期的控制绩效仅是总结,归纳出优缺点。

4.3要放弃过去“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旧用人观、领导观,过于依赖人的素质,不是靠制度靠机制。没有系统健全的制度,就会失去“亡羊补牢”的机会,就会陷入“小洞不补,大洞吃苦”的恶性循环。同时控制制度的内核应是子系统之间数学关联,具有多米诺骨牌效应。因此责任成本控制要做到制度严明,目标明确,标准具体,差异清楚,控制点清晰。

篇9

一公司××*高速公路项目部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探讨和总结,结合项目具体情况,以学习为主建立建全了全员激励责任制并全面落实,使项目稳步有序地进行。那么,他们是怎样建立、健全激励责任制呢。

项目部首先依据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箱实验的原理得到了启发。他们通过正强化——正激励——诱导员工去做项目所鼓励做的事;通过负强化——负激励——制止员工做项目禁止做的事。项目部把每个岗位的进度、职责、安全和工作任务进行列表并详细安排,做到层层分解,环环紧扣,每周一小结,每月一考核,与个人收入挂钩。起初,多数员工认为激励责任制的管理是项目部为约束员工而给他们带的“金箍咒”,因而不理解、不配合,甚至消极抵制。全员激励管理不仅是对员工行为的一种改变,同时也将员工利益和项目目标紧密捆绑在一起。如果这个问题不能从源头上得到解决,激励管理最终要么成为一种纯粹的形式,要么可能直接“流产”。项目部该如何解决这一事关激励责任制管理成败的问题呢?项目部的领导总结以往的经验,他们从实际出发,从思想上入手,先引导广大员工正确认识并接受激励责任制管理理念然后再全面落实激励责任制管理。项目部积极组织广大员工学习和了解全员激励责任制的作用和目的,使员工认识到全员激励责任制不但是对员工行为的一种改变,同时也是将员工利益和项目目标紧密捆绑在一起。项目部制定了周密的工作计划,帮助员工制定岗位目标,激发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工作中帮助员工找出差距,认真倾听员工对职能部门的意见或建议,让员工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有了更多的发言权,及时反馈员工的绩优表现,激励员工。之前部分员工之所以对激励管理产生反感甚至敌对情绪,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没有明白项目部导入激励管理的真正意义。因此,激励管理理念的成功导入是项目部顺利推行落实激励管理的前提。激励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将项目战略逐级分解,以期望的目标值来规划每个员工的“行为跑道”,使员工在保持矢量一致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各自的潜能,完成工作目标,从而保证目标的达成,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双赢;其次,通过对员工业绩、素质能力的考核评估,发现员工现有知识、技能与现任岗位要求和未来职网业发展的差距,指出改进的方向,为员工提供必要的在职辅导,提高员工的胜任能力,使员工未来能有更多的发展机会。通过与员工共同制定目标,使员工在工作中有了明确的方向和正确的思路,从而使员工愿意接受工作目标的约束和引导,并产生巨大的工作动力,为高效完成自身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使员工的工作目标真正成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同时,部门主管与员工一起自上而下选择自己的目标能激发个人的责任意识,引导员工主动地自我设定挑战性目标,这对个人绩效和团队绩效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对绩效不佳的员工,也要表扬其好的一面,及时树立员工信心,让其再接再厉,把工作做好。同时,用与员工绩效结果相关的数据与信息,真实公正地评价员工的绩效,帮助员工总结成功的经验,分析未达标项的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帮助员工制定可执行的改进计划。避免“你的态度很不好”或是“你的工作做得不错”这类空泛的陈述;主管领导帮助员工找出问题存在的原因及自身的发展前景,共同制定新的工作目标,使员工及时有效地找到工作的新起点。项目部每月由个人业绩和工作成绩综合评选出××之星和先进个人以鼓励和带动其他员工。在全员激励责任制管理中,项本文来源:文秘站 目部已评选出2名××之星和6名先进个人;在一点带面、激励带动力的情况下,已合格完成试验段的施工,工地试验室被陕西省质监站合格验收并投入使用,建好3座搅拌站,备料11.8万吨,全面进入施工前的准备阶段。项目部党工委还不定期地通过手机短信和网络平台给干部职工发出红色短信和廉政提醒,使干部员工深感项目部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帮助。

通过上述一系列激励责任制的落实和管理,在工作中让员工感觉到工作目标比以前更加明确,在实际中使员工感受到项目部领导的指导力度更大了。同时项目部各职能部门的及时反馈情况也使员工能够时刻了解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从而使员工逐步实现从“怕考核”、“被考核”到“要考核”心态的转变。××项目部通过全员落实激励责任制使项目工作稳步、有序、可控地发展中。

篇10

关键词:建筑企业;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原则

中图分类号: TU7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施工项目管理的内容和具体要素

1.1施工项目管理的具体要素

施工项目的生产要素有劳动力、材料、机械设备、技术和资金,这些要素具有集合性、相关性、目的性和环境适应性,它是一种相互结合的立体多维的关系,这就说明项目是具有系统性的施工,施工项目管理是具有系统管理的特点。因此,加强施工项目管理,必须对施工项目的生产要素详细分析,认真研究并强化其管理。对施工项目生产要素进行管理主要体现在四方面:

1)对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即适时、适量、比例适当、位置适宜地配备或投入生活要素以满足施工需要。

2)对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即对投入施工项目的生产要素在施工中适当搭配,协调地发挥作用。

3)对生产要素进行动态管理。动态管理是优化配置和优化组合的手段与保证,动态管理的基本内容就是按照项目的内在规律,有效地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各生产要素,使之在项目中合理流动,在动态中寻求平衡。

1.2 项目管理的施工系统

项目管理的施工系统包括技术、社会、经济三个分系统,这三者是施工项目系统的三个不同的侧面,三者密切相关,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1)技术系统。技术系统是三个分系统的核心,因为施工项目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向业主交付低成本高质量的工程产品。

2) 社会系统。施工项目是由人来操作的,故必然产生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即为社会系统。项目管理,人是第一要素。工程施工项目的第一责任人项目经理除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具有较全面的施工技术知识,具有较高的组织领导工作能力,而组织领导工作能力高低的体现关键就在于能否充分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这也是顺利实现项目目标的关键所在。

2 项目成本控制的原则

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原则是企业成本管理的基础和核心,施工企业项目经理部在对项目施工过程进行成本控制时,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2.1 成本最低化原则

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成本管理的各种手段,促进不断降低施工项目成本,以达到可能实现最低的目标成本的要求。在实行成本最低化原则时,应注意降代成本的可能性和合理的成本最低化。一方面挖掘报导各种降低成本的能力,使可能性变为现实;降低成本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制订相应的措施和方案,要从实际出发,制定通过主观努力可能达到合理的最低成本水平。

2.2 全面成本控制原则

全面成本管理是全企业、全员和全过程的管理,亦称“三全”管理。项目成本的全员控制有一个系统的实质性内容,包括各部门、各单位的责任网络和班组经济核算等等,应防止成本控制人人有责,人人管。项目成本的全过程控制要求成本控制工作要随着项目施工进展的各个阶段连续进行,既不能疏漏,又不能时紧时松,应使施工项目成本自始至终置于有效的控制之下。

2.3 动态控制原则

施工项目是一次性的,成本控制强调项目的中间控制,即动态控制,因为施工准备阶段的成本控制只是根据施工组织设计的具体内容确定成本目标、编制成本计划、制订成本控制的方案,为今后的成本控制作好准备。而竣工阶段的成本控制,由于成本盈亏已基本定局,即使发生了偏差,也已来不及纠正。

2.4 目标管理原则

目标管理的内容包括:目标的设定和分解,目标的责任到位和执行,检查目标的执行结果,评价目标和修正目标,形成目标管理的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循环,即PD—CA循环。一个工程项目是由多个单项工程组成的,每个单项工程也应具有相应的成本目标。

3 成本控制应用的具体措施

3.1增强全员责任成本意识

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和控制,不只是管理的问题,而是管理、经济、技术与法律等的综合反映。加大成本管理的宣传力度,就要从成本管理和控制的优越性方面来引导,将一切影响成本控制的因素纳入强化管理范畴,切实增强全员责任成本意识,这样才能使成本得到有效控制。

3.2 强化全过程控制

成本管理,要经过开工前成本核算、施工中成本控制、竣工后成本考评三个主要阶段,只有把握好各个阶段,才能有效控制成本。施工企业在进行成本控制过程中,各业务部门要相互配合,加强横向业务联系,充分发挥成本管理部门的核算职能作用;技术部门的龙头作用;计划部门的基础作用;物资、设备、质检、安全等部门的管理作用;财务、审计部门的监控作用;纪检部门的法律监督作用;各级领导的带头作用。这样才能确保责任成本控制系统不失灵,成本管理运作的能力不断完善和加强。

3.3 工程直接费用的有效控制

3.3.1材料费控制

施工材料的消耗约占工程总成本的60 %~65%,在整个工程成本控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材料的成本控制可从两个方面入手,即用量控制和材料价格控制。

1)用量控制:①在合理使用的条件下,实行限额领料制度。各班组只能在规定限额内分批领用,如超出限额领料,要分析原因,及时采取措施;②不断改进和优化施工设计、施工方案和施工部署;③购料时要严格办理验收交接手续,对检验不合格或在运输过程中损坏的材料,应立即与供货方办理更换或退货手续,以免埋下质量隐患。

2)价格控制:①及时掌握建材市场的动态,采用“双控”原则,坚持“质量择优而买、价格择廉而购、路途择近而运”的原则,以降低成本;②考虑资金时间价值,争取材料直拨,减少中转环节,计算好库存,合理确定进货批量和批次,加快货物的周转,减少流动资金的占用,尽可能降低材料储备。

3.3.2 人工费控制

依据企业的自身特点和项目的实际情况制订一系列的措施和标准,以控制和降低人工费用的支出。具体措施如下:

1)根据劳动定额计算出定额用工量,将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及零星用工按一定比例进行包干控制,防止人工费超出指标,做到节奖超罚。

2)提高生产工人的技术水平和班组的组织管理水平,根据施工进度、技术要求,合理搭配各工种的工人数量,减少和避免无效劳动。

3.3.3机械费控制

严格控制机械使用费的支出,充分、合理地利用现有机械设备的内部调度机制,确保主要机械的利用率;结合市场行情,确定合理的机械租赁价格;严格执行机械的保养程序,减少不必要的修理费;配备技术素质高的机械手,开展机械设备责任制,把油耗和人为损失降到最低,提高台班出勤率;成立设备管理领导小组,负责设备调度、检查、维修、评估等具体事宜;对主要部件及其保养情况建立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