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法治建设范文
时间:2023-08-07 17:40: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治理法治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是系统性与整体性原则。社会管理的法治建设既是一个系统工程,又是一项关涉全局的创新工程,需要以法治内容的系统性及其法治思路的整体性来实施和推进。社会管理法治的系统性原则,反映的是社会管理法治建设的对象和内容体系。从社会管理的对象看,包括了社会行为、社会关系、社会问题、社会矛盾、社会风险、社会稳定和公众参与等子系统;从社会管理的内容看,包括了民生保障、公共决策、信息公开、公众参与、公共安全、矛盾化解、网络社会和社会组织等重要领域,而且将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和社会形态的发展而产生新的变革和转型,因此,社会管理的系统性结构也将随之发生变化。而社会管理法治的整体性原则,反映的是社会管理法治在地方或区域的顶层设计方面,应该有什么样的思路和架构。从社会管理法治的意识层面看,涉及如何以法治精神把握社会管理全局,以法治思维分析社会管理现状,以法治理念检验社会管理模式,以法治价值衡量社会管理成果,以法治规律看待社会管理发展等;从社会管理法治的制度层面看,涉及以法治原则设定社会管理方向,以法治规则办理社会管理事务,以法治规范保障社会管理程序等;从社会管理法治的行为层面看,涉及以法治手段解决社会管理问题,以法治方法化解社会管理矛盾,以法治参与回应社会管理诉求,以法治标准评估社会管理绩效等。
二是民主性与开放性原则。社会管理法治建设应该是一个民主和开放的系统,涉及的是社会管理法治的主体和客体的问题。其民主性与开放性原则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体现在社会管理法治建设主体的民主性和开放性。社会管理法治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反映了主体的多元性和广泛性,主体应该是广大的人民群众,这里的人民群众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不仅包括了社会管理法治的规划者、设计者、组织者和操作者,还包括了广大的民众参与者,而且他们是社会管理法治的建设者和强大的推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管理法治建设绩效的评判者。第二个方面体现在社会管理法治建设的对象和内容的民主性和开放性。社会管理内容的广泛性和复杂性不但需要公民的积极参与,更重要的是要建立起开放型的公众参与平台和渠道,诸如建立社会管理重大决策、制度建设、社会自治等的开放型参与和民主协商机制。第三个方面体现在社会管理法治建设绩效评价体系的民主性和开放性。要研究和解决的是社会管理法治建设的绩效评价体系由谁来制定和设计,由谁来评价和判准,由谁来对评价程序和过程进行监督等问题。
三是特殊性与普适性原则。社会管理法治建设的普适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在创新视角下社会管理法治应该是特殊性与普适性的结合,社会管理法治建设在地方层面之所以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色和模式,是因为它是在不同的创新理念和思维模式、不同的方法和手段,以及不同地区、城市、对象、社会发展状况、法治建设水平、经济和社会及文化发展条件等主客观条件下形成的,是一种具有不同地方特色的法治建设类型。但是社会管理法治的理念和思维、制度和规范、内容和价值、主体和对象等具有一般性的特征,属于推进社会管理法治建设的上位结构,对每一个城市或地区具有普遍性、适用性和统摄性。
四是静态性与动态性原则。社会管理法治从区域性或历时性角度看,都有一个不断发展探索和创新的过程。社会管理法治的静态性原则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反映的是一个地方或城市在特定时间或空间社会管理法治建设的形式与内容、现状与特点、成果与经验,其功能指向某个阶段性的法治理论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实践性探索;另一方面反映的是相对稳定的社会管理创新的制度体系,包括已有的或正在构建的社会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及其规范性系统。而社会管理法治的动态性原则也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反映的是一个地方或城市在社会管理法治建设纵向和横向的发展预期,以及社会管理法治建设未来的发展趋势和走向,侧重于社会结构变化和社会发展的进程及其规律对社会管理创新的影响,其功能指向历时性的法治理论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实践性探索;另一方面反映的是随着社会管理内容不断丰富和拓展,其法治的制度系统将随之进行调整和更新,以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管理情势。所以说,社会管理法治建设是一个静态与动态发展的过程,通过对社会管理法治的实然性探索达到对法治建设应然性的价值追求。
五是可达性与操作性原则。社会管理法治建设重在实效,因此必须考虑法治在导入社会管理领域之后目标的可达性和实施的可操作性。社会管理法治目标的可达性反映的是社会管理法治要达成的预期目标的可实现程度,即根据现有社会发展阶段的特点,如何在法治资源配置和法治服务供给的有限性条件下,取得最大的预期目标或社会效益。社会管理法治实施的可操作性反映的是社会管理法治在各个实际的推进环节和实施步骤的可进行性,以及社会管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理念解决社会管理中各种矛盾和问题的手段、方法和措施,还有就是对社会管理法治的绩效进行系统性评估的技术性手段和方法。
(二)社会管理法治建设的实践性进路
一是民生保障法治。社会管理的民生保障法治建设涉及住房保障、医疗保障、就业保障、食药安全、养老保障、教育保障、生态环境和社会救助等主要内容。首先,要完善民生保障的制度设计,将涉及民生保障内容的基本制度作为一个体系完整的公共产品免费提供给公众,让公众清晰知悉民生保障各方面的利益政策和制度保障的内容和程序。其次,要建立广覆盖、普惠型的社会贫困和急难的救助制度和机制,保障人的生存权,根据社会发展需要适时提高救助标准、扩大救助范围、丰富救助内容,让每一个人有生活的尊严。第三,要统一城乡民生保障公共产品的供给标准和服务准则,依法按实体标准和程序规范提供服务,尽量减少民生保障服务领域的自由裁量和自行运作的空间,以减少社会矛盾和降低社会风险。
二是重大决策法治。社会管理的重大决策法治建设涉及决策的提出、形成、完善、执行和评估的实体性和程序性的制度设计。首先,要建立和完善社会管理重大决策提出的民主协商制度和机制,做到重大决策建议在提出时不是某一个人的意见,而是经过民主程序共同协商形成。其次,要建立和完善社会管理重大决策的审查制度和机制,进一步推行社会管理重大行政决策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审查。第三,要建立和完善社会管理重大决策的民主和科学制度和机制,关系到民生问题的社会管理重大决策要建立以服务对象为主体的听证制度和机制、专家咨询制度和机制、社会公示的制度和机制、征集民意制度和机制、决策执行的程序制度和机制、决策执行的监督制度和机制、决策前的风险评估制度和机制以及决策执行后的绩效评估制度和机制。
三是信息公开法治。社会管理的信息公开法治建设涉及主体、内容、范围、对象、程序、形式和监管等方面的制度和机制建设。根据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的基本原则,社会管理的绝大多数内容都关涉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切身利益,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因此,社会管理方面的信息公开制度和机制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首先,要以法规或规章以及政策制度的形式规定信息公开的主体,明确规定信息公开的内容和范围,并让公众广泛知晓。其次,要建立和完善信息公开形式和程序的制度和机制,方便和高效率地让公众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所需要的相关信息,对于特殊对象应该主动将相关信息送到人。再次,要建立和完善信息公开的监管制度和机制,对应该公开的信息是否及时有效公开或信息公开的绩效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估。
四是公众参与法治。社会管理的公众参与法治建设涉及参与主体、内容、程序、形式、渠道等制度的保障和机制的完善,突出公民作为参与主体的法律地位和能动作用。根据我国宪法和法律法规中有关公众参与的规定,许多关系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公共决策和公共事务应该有充分的公众参与,采取召开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多种形式听取公众的意见,依法保障公民和组织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首先,要建立和完善社会管理公众参与权利的保障制度和机制,明确公民和组织在内容、程序、形式和渠道等方面的参与权。其次,要建立和完善社会管理的立法、行政、执法和司法等方面的实体性和程序性公民参与制度和机制。第三,建立和完善社会管理公民参与的保障性制度和机制,对公民和组织应该参与的内容、程序、形式和渠道等是否完善和健全以及参与的绩效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估。
五是公共安全法治。社会管理的公共安全法治建设涉及公共安全评估、社会安全防控、食药安全监管、安全生产监管、突发事件应对等制度和机制建设。首先,要建立和完善社会管理的公共安全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制度和机制,建立健全公共安全的预防体系。其次,要建立和完善社会管理的社会安全防控制度,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健全社会治安动态管控机制。其三,要建立和完善社会管理的食药安全监管制度,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其四,要建立和完善社会管理的安全生产监管制度和机制,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力度,建立健全以综合监管为统领、各级各部门监管为基础的监管体系。其五,要建立和完善社会管理的突发事件应对制度和机制,加强应急管理制度建设,健全应急管理机制,完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应急预案。
六是矛盾化解法治。社会管理的矛盾化解法治建设涉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矛盾纠纷协调化解、公民权利救助保障、行政司法救济保障等制度和机制。其一,要建立和完善社会管理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和机制,建立健全重大决策实施前后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和预警体系。其二,要建立和完善社会管理的矛盾纠纷综合协调化解制度,完善劳调组织调解、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仲裁调解、司法调解等“五位一体”的大调解工作体系,建立健全公调对接、检调对接、诉调对接、援调对接等对接调处机制。其三,要建立和完善社会管理的公民权利救助和利益保障制度和机制,健全公民权利救助体系,形成开放型工作的新机制,不断拓宽和畅通民意表达和利益诉求的渠道,更好、更快、更多、更广地回应和解决老百姓的合理诉求。其四,要建立和完善社会管理的行政司法救济保障制度,建立和健全行政救济和司法救济机制,依法维护公民的权利和利益。
七是网络社会法治。社会管理的网络社会法治建设涉及网络社会公共服务、网络社会主体的权利与义务、网络社会的交流与交易、网络社会的执法与监管、网络社会矛盾纠纷的解决、网络社会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等制度与机制。其一,要建立和完善网络社会主体的权利与义务规制,规范网络社会行为和秩序,保障网络社会各方参与主体的权利,明确其在网络社会中应该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其二,要建立和完善网络社会的执法与监管制度和机制,完善网络社会交流与交易等行为的制度规范,着重从执法与监管机构、职能、对象、内容、技术、方式、手段、效率、责任等方面健全规则,依法惩治网络社会中的侵权和犯罪行为,建立回应网络社会突发事件的应急制度和机制,保障网络社会的交流和交易安全。其三,要建立和完善网络社会矛盾纠纷解决的制度和机制,建立网络社会参与者权益保护的法律规制,完善网络社会的行政和司法救济渠道。其四,要建立和完善网络社会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制度和机制,加强从国家层面对网络社会行使管辖权,依法维护网络空间国家。
篇2
[本文来源于文秘站网--文秘站网,帮您找文章]一、端正执法思想、更新执法理念,努力实现执法公正
执法理念不仅是一个关系到检察工作的导向、检察工作的:请记住我站域名水平和检察工作的社会效果的重要理论问题,更是关系到检察工作能否更好地为大局服务的重大实践问题。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和目标要求出发,检视检察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笔者认为,检察执法理念需要加强和实现以下五个方面的更新和发展:
一要树立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的执法理念。保障人权是和谐社会理论中关于“民主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国宪法修正案确立的一项重要宪法原则。但在实际工作中,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打击、轻保护人权的现象。为此,检察机关要坚决纠正和克服以往忽视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证人等诉讼参与人合法权益的陈旧观念,坚决摒弃不文明执法、漠视当事人诉讼权利等与现代民主法制要求相悖的错误做法,自觉地把人权保护贯穿于执法活动的全过程,通过多种途径提高人权保障意识和能力,公正执法,保障公民的基本人权。
二要树立实体法和程序法并重的执法理念。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首先必须自己严格执法。程序法既是保障实体法实施的规程和规范,也是制约司法人员的执法行为、防止司法专横和司法腐败的有效手段。在具体的检察工作中,加强对刑事程序法自身价值的认识和研究,并付诸实际,对于推进依法治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独立的程序价值和品味,本身就是现代文明、现代法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要树立质量第一的执法理念。数量是质量的载体,质量是数量的灵魂。作为法律监督机关的人民检察院,应当把办案质量视为检察工作的生命线。毋庸讳言,检察机关在执法中办案质量不高的情况仍然存在,执法水平和办案质量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对此,我们必须从实践三个代表、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从建设司法文明和推动检察工作健康发展的高度,来认识确保办案质量的重要意义,切实把提高执法水平和办案质量放到突出位置来抓,采取有力措施,严防办错案,严防放纵犯罪,严防伤及无辜。
四要树立依法平等保护的执法理念。利益在分化基础上形成的多元结构,已经在学界中被普遍看作是和谐社会中制度架构的重要内容,而多元结构的稳定性恰恰在于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均衡性,这种均衡性的实现,关键在于实现权利资源的平等分配,进而使弱势群体与强势群体一样,能够在国家政治架构中拥有表达自己利益的充分保护。检察机关通过公正执法,严格履行法律监督职责,在维护和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平衡社会多元利益方面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五要树立执法为民的执法理念。“立检为公,执法为民”是检察机关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检察工作的核心问题,是检察机关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新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特征就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贯穿于人民检察院的工作实际,就是要牢固确立执法为民的思想,以“为民”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着眼于人民,一切服从于人民,这不仅是司法理念上的一次新的进步,也是检察机关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二、努力实践“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检察工作主题
“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公则天下平矣”,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这一检察工作的主题,不仅揭示了检察工作的主题和规律,也是实现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检察机关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必须紧紧围绕这一工作主题,强化法律监督职能,促进在全社会实现公平正义。
一要依法打击保和谐。社会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和谐是稳定的更高层次。如果严重的刑事犯罪得不到遏制,国家不安定宁、社会不安定、人民群众不能安居乐业,就根本谈不上和谐。因此,检察机关要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坚定不移地贯彻“严打”方针,切实履行批捕、职能,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全面落实“平安__”建设的各项部署,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重点打击黑恶势力犯罪、严重暴力犯罪、犯罪、侵财犯罪和经济犯罪,防范和惩治组织的犯罪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构建社会化治安防控体系。
二要维护稳定增和谐。要正确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充分重视依法从宽的一面,尽可能减少社会对抗,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对于一些情节轻微、社会危害性不大、人身危害性小的犯罪,应当适用轻缓刑事政策,采取非监禁化、非刑罚化的轻缓措施,以尽快实现犯罪人的社会回归和社会秩序的恢复。具体来说,一是对未成年人犯罪、初犯、偶犯和轻微犯罪案件要坚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应当坚持逮捕的“谦抑性”原则,可捕可不捕的不捕,注意克服以往办案中构罪皆捕的倾向,可诉可不诉的不诉,适当扩大相对不的范围,依法应当的也要主动向人民法院提出从轻处理的建议。二是对于,要正确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坚持分化、瓦解和打击少数、教育团结多数的原则。对于极少数组织、策划、指挥闹事者,以及借机的犯罪分子,要适时依法予以打击;对于一般参与者,要立足教育,不要轻易逮捕。三是对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刑事案件,如因邻里矛盾引发的轻伤害等案件,要本
着冤家宜解不宜结的原则,慎用逮捕措施。对于加害方和受害方已经和解,或者加害方真诚悔罪、积极赔偿并得到受害方谅解的轻微刑事案件,应依法从轻。三要反腐倡廉谋和谐。反腐工作是解矛盾、顺民心、平民怨、促稳定、谋和谐的重要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一要积极查办职务犯罪,不断提高发现线索、突破案件的能力。要突出查办大、要案,深挖窝串案,坚持“抓系统,系统抓”,深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职务犯罪多发、易发的领域、行业和部门,对阻碍发展、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的案件、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造成重大损失的案件、利用职权非法拘禁、刑讯逼供等侵犯人权的案件、发生在重大工程项目建设、金融和土地管理、城市拆迁、产权交易、医药购销、国有企业重组改制、破产和经营活动等重点领域和行业的职务犯罪和商业贿赂案件,依法予以严惩。二要注重打防并举,不断提高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要积极发挥预防工作的防控作用,按照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与预防体系的要求,强化预防职务犯罪宣传教育,抓好个案预防、系统预防等工作,积极探索在重大工程项目预、决算环节引入预防犯罪机制的举措,努力推进建立和完善“不易”腐败的防范机制,“不敢”腐败的惩治机制和“不愿”腐败的自律机制,以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服务和谐社会建设。
四要强化监督促和谐。具体来说,一是要强化立案监督和侦查监督。立案监督要在加强对有案不立、有罪不究、以罚代刑等问题进行监督,积极建议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案件线索。侦查监督要通过履行追捕、追诉职能,深挖犯罪,坚决纠正办案中出现的违反法定程序的行为。二是要加强审判监督和刑罚执行及监管活动监督。审判监督要加强对量刑畸轻畸重案件的抗诉工作力度,提高抗诉案件的质量。刑罚执行及监管活动监督要不断推进驻所、驻监检察室的规范化建设,完善对减刑、假释和保外就医的同步检察,重点加强对违法减刑、假释和保外就医的监督。进一步完善羁押期限届满提示制度,确保不发生超期羁押的情况。不断完善监外罪犯检察监督工作机制,使各项监督工作落到实处。三是要强化民事行政审判监督,突出监督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加大抗诉工作力度,充分发挥检察建议的作用。对于判决确有错误的民事行政案件要依法提起抗诉,正确把握抗诉条件,努力提高成案率。同时要把依法监督纠正违法与查办司法腐败案件相结合,努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三、注重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在执法中能否处理好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的关系,不仅是检验检察工作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检察机关为大局服务、为政治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为和谐社会服务的重要尺度。因此,检察机关既要严格地执行法律,又要克服孤立办案、就案办案等单纯业务观点,把执行法律和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结合起来,不仅要保证案件处理结果的合法性,还要考虑案件处理结果的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
一要更加有效地开展检察环节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努力从源头上防控和减少犯罪。结合重大恶性个案或问题突出类案的办理,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和综合治理工作,协助做好重点整治地区的治理。加强对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教育、感化、挽救工作,通过担任学校的法制副校长等工作,积极参与全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网络工作。以法制宣传进社区、进学校等形式,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未成年人等特殊群体的法制宣传教育。探索完善罪犯心理咨询等各项社会矫治工作,加强对被监管人员及监外执行人员的教育改造,有效减少违法犯罪,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创造平安、稳定的社会环境。
篇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和谐社会的实质是以人为本,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对我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意义重大。财政是国家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部门是政府的重要宏观经济部门,必须要充分发挥经济调控、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等职能作用,不断提高理财能力和水平,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并把它贯彻、落实到具体的财政工作中去。
一、充分发挥财政职能,着力提高促进经济发展的能力
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正确处理生财、聚财和用财的关系,通过促进经济增长壮大财政实力。要按照公共财政的改革方向,充分发挥财政的资源配置、收入分配、调控经济、监督管理的职能,依据“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逐步规范财政资金的供给范围,减少对竞争性领域的直接投入。综合运用预算、税收、转移支付、补贴等多种调控手段,加强财政政策和资金的引导作用。
要发挥财政在风险担保和风险投资中的积极作用,培育包括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在内的各类市场主体,为企业的自我发展、自我创新创造更加公平、开放、宽松的财税环境,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要积极培育消费热点,努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消费能力和水平。要严格执行《税收征管法》,提高财税部门的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使经济发展的成果在财政收入中得到及时反映,进一步完善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收入增长机制,努力做到应收尽收。
二、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提高为民理财的公共保障能力
财政收入“取之于民”、财政支出“用之于民”,财政收支的安排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要大力调整支出结构,规范财政供给范围。
首先,要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努力缩小城乡差距。“三农问题”可以说是当前社会中最不和谐的音符,它体现在各个方面,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严重缺位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农村公路交通、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供应不足,人均拥有量较低;农村科技教育经费短缺,农业科技化、信息化水平低下,农民受教育程度低、范围小;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除少量的民政救济外,大部分农民被排除在社会保障安全网之外;农村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使土质恶化,生活饮用水水质普遍降低,生活垃圾几乎无处理措施等等。
要解决这些不和谐的因素,需要创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投资体制、融资体制、公共决策制度;提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比例;进一步调整现有的国民收入和利益分配格局,从根本上破除城乡分割的“二元”公共产品供给基本制度和模式,加快推进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和制度的改革与完善,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符合国际惯例,城乡统一、均衡、公平、公正、平等的新型现代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和制度;坚持城乡供给的统筹为原则,对城乡供给逐步实行统一筹划、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统一待遇,并按照公共产品的类别、层次,确定城乡各类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科学合理地划分各级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职能边界、职责和义务范围,明确界定各级政府应提供哪些公共产品,尤其是农村公共产品。
其次,要充分发挥财政分配职能作用,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是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1979年以来,对外开放的重点一直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国家从财力上给予了东部地区在税收、信贷、投资等方面支持,而西部却相对较少,因此,要充分发挥财政的分配职能作用,调节各分配主体的物质利益关系实现国民收入和财富分配的公平合理。
最后,要通过完善税收政策,缩小人与人之间收入的差距。税收可以调节社会分配,它是再分配环节中调节个人收入差距的重要政策手段。但目前我国税收制度还存在很多漏洞,税收征管力度不够,税收体系仍不够完善,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功能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在我国个人所得税收入中,工薪阶层的工资性收入所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目前已占到全部个人所得税的60%以上;而高收入阶层对个人所得税的贡献却不足40%。因此,建立和完善我国调节个人收入的税收体系刻不容缓。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是提高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我国税法规定个人所得税的免征额为800元,这是改革开放初期制定的标准,二十多年过去了,人们的收入水平已经增长了几倍甚至十几倍、几十倍,这样的低起点显然与我们当今的收入水平格格不入。
二是在适度提高免征额的同时,还应减少级次、扩大级距并降低税率,特别是对月薪3000-5000元这一中等收入区间内的收入,采取低税率政策,从而刺激中层阶级的消费增长。
三是个人所得税可以以家庭为单位申报,综合纳税人的生计、赡养、社会保障、子女开支等实际生活情况,并将这些因素纳入税前扣除项目考虑。
四是加大对高收入人群的监控制度,对高收入个人建立档案、追踪管理;对高收入行业和个人实施专项检查,严厉打击偷、逃税行为,在个人所得税的征收中体现出高收入多纳税,低收入少纳税或不纳税的原则。
五是在改革个人所得税的同时,尽快开征遗产税与赠与税。
六是要适时出台社会保障税,发挥社会保障的安全网作用。另外,要实行鼓励就业、再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设立专项基金,加强职工技能和创业培训,同时加强对城乡低收入者和困难群体的补助,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缩小贫富差距,从而达到“人与人的真正和谐”。
当然,以上所有方面实现的基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即要有良好的自然环境。所以,财政还要采取各种手段,推动环保投资的市场化改革,增加环境保护投入,提高环保支出占整个财政支出的比重,增加环保投资效益,发展生态经济,最终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强化统筹兼顾,着力提高城乡协调发展的能力
要充分发挥政府性投资资金的导向作用,加快城市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步伐,提高城市运行效率,更好地方便人民群众的工作和生活。要加大农业投入,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扶植现代农业,促进龙头产业、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发展。要加快实施十项“民心工程”,大力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拓宽就业渠道,拓展农民增收空间。依法保证财政对义务教育的投入,提高基础教育水平。发展群众体育活动,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扶植力度,加强村镇的基层群众性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继续稳步推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推进农村公共卫生事业发展。
四、深化管理改革,着力提高科学理财的能力
篇4
市院机关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实施方案下发以后,市院侦查监督处迅速按照部署研究制定本部门的学习活动,结合业务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了贯彻和落实,要求全市两级检察机关侦查监督部门要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统领、指导法律监督工作的开展,具体要求做到四个结合:
1、坚持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树立新时期侦查监督“八种意识”相结合。我们根据侦查监督工作的现状和特点,要求今后侦查监督工作者在司法实践中牢固树立“八种意识:一是树立全局意识;二是树立责任意识;三是树立监督意识;四是树立公正意识;五是树立质量意识;六是树立并重意识;七是树立落实意识;八是树立学习意识。通过这八种意识来不断强化对法治理念教育活动的重视,保证认识到位,确保教育活动在执法实践中能够顺利贯彻和执行。
2、坚持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侦查监督处开展的“五抓五看活动”相结合。即通过抓学习,看谁的法律知识更丰富;抓素质,看谁的办案质量更高;抓钻研,看谁的调研能力更强;抓创新,看谁的工作更有特色;抓团队,看谁的工作更和谐。把教育活动与本部门开展的业务知识学习有机地结合到一起,以法治理念学习引导业务知识学习,以业务知识的学习促进法治理念学习的深入和展开。同时要把身边的侦监先进典型王秀娟同志事迹的学习活动也紧密结合起来,从她的身上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最直接的体现。为此我们从业务学习入手,把每周五的业务学习,每人一课活动增添了法治理念教育活动的学习内容,利用一上午的时间把每周的法治理念教育与业务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互相促进。
3、坚持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开展岗位练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结合省院的工作安排,从立案监督知识竞赛入手,掀起全市侦查监督战线岗位练兵活动的热潮。我们正组织三名优秀的侦查监督干警积极备战月底的全省立案监督知识竞赛,力争取得好名次;其次我们要求全市各基层院从案件复查角度入手,对2005年以来的立案监督案件进行跟踪回访,并组织了全市立案监督精品案件和侦查活动监督精品案件的评选活动。以此促进监督工作的开展和规范。
4、坚持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开展对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工作相结合。我们从构筑监督大格局的实际出发,不断拓展监督的领域和视角,与市辖区的行政执法机关进行了联系与协商,基本达成了运用网络资源优势,进行动态监督的共识,现初步与工商、烟草等五个主要行政执法机关建立了联系,准备通过网络资源优势,监督移送涉嫌犯罪案件工作。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与其它行政执法机关进行联系,进一步深化监督的手段和措施,做好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监督工作,运用司法调解的手段来服务地方经济,打击经济领域的犯罪活动。
篇5
地委、行署决定召开此次会议,主要目的是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决策部署和相关会议精神,切实做好全区新增中央投资项目建设和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刚才,各县(市、区)汇报了工作进展情况,小兵同志通报了全区新增中央投资项目实施情况,培忠同志通报了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情况。从通报的情况看,各级各有关部门做了在量行之有效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稍后,纪委林书记还要对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作指示。现在,结合全区实际,我就如何做好下一步新增中央投资项目的实施和争取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继续把新增中央投资方向与的实际结合起来,加强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重大项目建设
中央作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重大战略决策以来,在地委、行署的坚强领导下,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在全区各级各部门的努力下,自年底以来,我区争取到国家下达投资计划的新增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六大类共118个(含子项933个),项目总投资36.77亿元,下达年度计划投资27.79亿元,其中新增中央投资15.06亿元。安排我区的项目主要以交通、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民生项目,这些项目的建设巩固了农村的基础设施,促进了民生改善。今年,中央计划安排新增中央投资3920亿元,仍然围绕住房保障、农村水电路气、重大项目、教育卫生、环境保护、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等六个方面进行安排,目前第一批项目已经陆续下达。各级各部门要紧紧围绕中央的投向,积极谋划项目,与上级部门加强衔接,确保今年争取中央资金不低于去年。
一是切实做好项目的前期工作。各县市区、各部门要组织各方面力量,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结合全区实际,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积极开展好前期工作,努力争取更多的项目纳入国家和省规划,确保今年及今后中央投资项目在国家计划下达后能尽早开工建设。
二是确保项目及时开工建设。截止目前,下达到我区的前四批项目仍有部分项目尚未开工建设,如第四批的地区流浪未成年人保护项目、市残疾人服务设施建设项目,第三批的赫章县妈姑镇供水工程等,这些项目迟迟未开工建设,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区在全省的形象。各县市区、各部门要切实做好有关项目开工准备工作,确保项目如期开工建设。
二、继续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确保地方配套资金的落实
由于我区经济实力弱,地方财力不足,客观上造成我区在国家投资项目上的配套资金难度加大,地委、行署也一直在向上积极争取,以减少我区在国家投资项目上的配套资金比例,减轻各县市配套资金的压力。目前我区部分项目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到位情况并不理想,如织金大新桥水库县级应配套资金4762万元,实际配套到位仅1480万元,其它一些县(市、区)报表上体现为配套到位,实际配套也未完全到位。为确保扩大内需中央投资项目建设资金不留缺口、不建成半拉子工程,各县市、各部门务必认真履行承诺,强化预算,千方百计确保配套资金落实。
一是财政资金要重点用于“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保配套”,专项资金和新增财力要主要用于扩大内需中央投资项目的配套。
二是按照轻重缓急原则,搞好资金的调配。地方配套资金必须在确保满足扩大内需中央投资项目的资金需要后再安排其他项目建设,确保扩大内需中央投资项目的资金需要。
三是要创新融资方式,加大融资力度,扩大地方配套资金来源。
四是加大项目地方配套资金的调度力度,项目业主要按时上报配套资金到位的情况,对配套资金确有困难的,及时协调有关部门和地方解决。
目前中央新增投资已全部到位,地方配套资金的到位情况直接影响项目的建设。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正确对待国家投资的机遇,协调处理好配套资金的到位问题。要想方设法,竭尽全力确保新增中央投资项目的地方配套资金按时足额到位。
三、继续把推进工程进度与狠抓工程质量结合起来,确保项目近期建成并投入使用
由于安排到我区的新增中央投资项目中,投资额大的重大项目较少,而打捆小微型项目数量众多,这给项目的监管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各县市区、各部门在今年落实新增中央投资项目实施工作过程中,要把重点放在收尾、验收、交付使用和发挥效益上,要始终坚持把推进工程进度与狠抓工程质量结合起来,切实抓好项目的进度和质量。要明确职责,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创造人人抓、人人管的良好局面。在具体的工作中,要严格把好以下“三关”:
一是严把项目竣工验收关。扩大内需中央投资项目安排以来,我区第一、二批许多项目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但工程未开展竣工验收,甚至还有一些项目至今还未完善相关手续,这是比较严重的问题。如黔西县动物防疫体系建设项目已完工,至今仍未办理土地审批手续。金沙县乡镇卫生院、城关中学寄宿制学校工程已完工并投入使用,至今仍未组织验收等。从去年9月以来,行署、省发改委都先后下发了新增中央投资项目竣工验收的文件,要求各地各部门认真开展好项目的竣工验收工作。从各县(市、区)上报数据来看,此项工作进展缓慢,一批原定3月初就应该验收完毕的项目,至今仍未完善工程竣工验收的资料,工程审计也迟迟未完成,造成项目不能有效发挥应有的拉动作用。各级各部门要按照黔发改建设〔2009〕2871号和毕署办通〔2010〕14号文件的要求,抓紧开展项目的竣工验收工作,严格按照初步设计或实施方案批复的内容、规模、标准,认真对照审查,凡是不符合国家要求和不具备条件的项目,一律不予验收。
二是严把制度执行关。在扩大内需中央投资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制定和完善了一些项目管理的相关制度,对新增中央投资项目的实施起到了规范作用,但一些县(市、区)为追求项目的开工时间,忽视项目管理,未按照“四制”要求去落实,如市烈士陵园建设项目未按要求进行公开招投标,金沙县先锋小区廉租房项目未招投标,织金县垃圾填埋项目设计未进行招投标等等。各县市区、各部门和各建设单位,要按照各自职责,进一步细化落实各实施环节的责任制,切实加强对资金使用和工程建设过程的监督检查。在当前落实中央新增投资任务时间紧、任务重的条件下,工作要求、工程质量不能降低,必须加强项目管理,严格履行规范的基本建设程序,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等各项制度,加强监督检查和稽查。要切实执行国家和省有关建设项目的土地、环保、节能、安全等政策规定,确保工程质量。越是在这种关键时刻,越要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严格落实工程质量和安全责任制,坚决防止因为赶进度、赶工期而忽视工程质量和安全问题,绝不能出现“豆腐渣工程”。对完不成任务或出了问题的,要严肃查处,直至追究有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三是严把资金使用关。资金是项目建设的关键,资金被截留、挪用、贪污、私分等是造成项目建设进度缓慢、产生“豆腐渣”工程最直接的原因。虽然我区目前还未发生资金贪污、挪用等方面的问题,但各县市区务必要引起高度重视,防患未然,严防此类问题的发生。为此,各县市区、各部门要对新增中央投资项目建设资金进行统一管理,每一个新增中央投资项目都要设立财政专帐,做到专户储存、专项管理、专款专用。地区监察局、地区审计局要对资金管理、使用进行全程追踪监管,做到财政资金运用到哪里,审计监督和监督检查就跟进到哪里。要严肃查处领导干部违反民主决策规定个人决定大额资金的使用行为,严肃查处在项目实施和资金分配使用过程中索贿受贿、贪污私分、截留克扣、挪用挤占等违法违纪行为。
四、继续把监督检查发现问题与督促整改结合起来,确保项目安全和干部廉洁
扩大内需中央投资项目实施一年多来,全区先后开展了多次检查,并配合中央、省的检查组开展了检查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取得了实效。前几天,中央安排的新增中央投资项目第四轮检查刚刚结束,在抽查了市、安顺市和六盘水市的33个项目后,指出了100多个存在的问题,提出了9个方面的建议。不是说我们没有被抽查,就是我们不存在问题,相反,我们可能还存在更多、更大的问题。如项目不进行招投标、廉租房超面积等问题一再发生,各地要加大整改力度,杜绝问题的重复发生。地区检查组要认真落实省政府孙国强副省长在反馈会上的指示和要求,对照中央检查组指出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继续加强监督检查,不留死角,认真查找问题。对建设程序、招投标、资金管理、相关手续办理、工程质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要坚持“出了问题责任人必须限期整改,解决问题”和“谁出问题追究谁”的原则,切实强化主管部门和县(市)、乡(镇)的检查责任,做到出了问题及时发现,分清问题的性质和责任,责令责任单位和责任人限期整改。对在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落实过程中敷衍塞责、工作失职、执行不力、监管不到位,导致新增中央投资项目达不到进度要求,工程质量达不到技术标准,发生贪污、截留、挪用新增中央投资项目建设资金,导致新增中央投资项目建设滞后,造成重大损失和较大负面影响的,要对行政首长问责,做到新增中央投资项目存在问题原因不查明不放过、整改措施不落实不放过、责任人员未处理不放过、教训不吸取的不放过。对中央和省到我区检查中指出的存在问题,要进行认真的梳理,不折不扣地整改到位、落实到位。
各位同志,新增中央投资项目的实施事关经济社会发展,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我们要从维护党的政治纪律、确保中央政令畅通的高度,认真自查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是否做到了统一思想、行动迅速,督促有关方面加强组织领导、加快新增中央投资项目的工作进度,确保项目建设尽快启动、顺利实施,坚决维护中央政策的权威性。要改变工作不够深入、不够细致、不够到位的现象,改变项目实施中统计资料的收集和上报不重视、不认真,造成上报资料质量粗劣不能反映项目实施的真实情况现象和工作不负责任、敷衍了事的工作作风,加强报送信息的力度,保证上报资料的真实性、一致性和完整性。对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政策不力、行动迟缓的单位,特别是因失职渎职致使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政策措施得不到落实、造成严重后果的领导干部,要依据有关规定综合运用组织处理、纪律处分等手段,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或领导干部的责任。
篇6
加强执法公信力建设,必须转变执法理念。基层公安机关要积极应对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新期待和新要求,更加注重从法律层面思考问题、在法律框架内研究处理手段,进一步坚守法治信仰、转变执法理念。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筑牢法治意识、维护法律权威,做到依法履职、依法用权、执法为民。要教育引导广大民警信仰法治、坚守法治,坚持宪法法律至上,把法治精神当作主心骨,将“立警为公、执法为民”和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的理念内置于心,外化于形,以执法理念的更新和转变促进司法公正,提升执法公信力,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加强执法公信力建设,必须提升执法素质。广大民警要以执法资格考试为载体,主动学习履行岗位职责应知应会的知识和业务技能。公安机关要以实战为导向、以实用为原则,以提升民警执法技能和实战本领为重点,采取集中培训、比武竞赛、跟班学习、脱产深造、现场指导、庭审旁听等多种形式,对基层民警进行全员轮训,以基层公安队伍执法素质的整体增强,促进执法交通和执法公信力的全面提升。
加强执法公信力建设,必须规范执法行为。基层公安机关以贯彻落实“一法两规”为重点,进一步细化执法标准、严格执法程序,使每一个执法活动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一是细化执法规范。二是完善执法行为标准。三是加强执法管理。按照“四具一律”要求,强化执法办案场所与执法记录仪的规范管理与使用,对执法全程进行同步录音录像;深化执法办案与监督信息系统应用,严格执行“从上办案录入、流转率100%”的刚性规定,严禁案件“体外循环;严格执法办案中心和涉案财物管理中心”两个中心管理制度,推进规范执法。
篇7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新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模式还在探索之中,因此,整个社会的经济秩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混乱。例如,经济欺诈现象较为严重,逃、废债行为相当普遍,债权人利益不能得到有效维护,金融诈骗、逃汇骗汇、骗取出口退税等违法犯罪行为仍较为猖獗;假冒伪劣商品愈演愈烈,不仅损害广大消费者的利益,而且也危害了许多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地方保护、地区封锁和部门垄断依然存在,并妨碍了统一市场的建立。这些混乱现象给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重大损失,败坏了国家信誉和改革开放形象,严重妨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也给人民群众和广大消费者造成了损害。当前,整治混乱秩序、规范市场行为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关系到改革开放顺利进行的重大问题,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的重要任务。
整治混乱秩序、规范市场可以有两种手段供我们选择,一种方式是强化行政管理、扩大行政权限、加强行政处罚;另一种方式是强化法律规范和严格执法、依法行政。前一种是行政手段,后一种则是法律手段。我认为,当前单纯依靠强化行政手段来治理混乱秩序并不能够取得应有的效果,其主要原因在于,尽管改革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我国仍处于从集中型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阶段,政府虽然在很多方面采取了各种简政放权的措施,但政府享有的行政权限与市场经济的需求相比,仍然过大。例如,政府各种名目繁多的审批和处罚、对交易自由和财产自由所设定的各种不合理的限制,都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市场主体所应当享有的必要的自由,也障碍了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所以,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比,行政权力不是应当强化,而是应当逐渐弱化,这一点已经形成了社会的共识。而强化行政权力,不仅会在一定程度上妨碍市场主体所应享有的自主自愿,而且与改革的方向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是不符合的。另外,强化行政权力,不能从制度完善上来解决市场秩序混乱的问题,有可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在短期内或许能够见效,但从长期来看,难以产生应有的效应。
我认为,整治混乱秩序、规范市场必须要强化法律手段。也就是要通过加强立法和执法,强化依法行政,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治秩序,尽快地使我国从一个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过渡。我国宪法已经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当前我们所需要的就是要进一步将规范市场与依法治国战略目标结合起来,作为依法治国战略目标的组成部分。事实上,只有加强法治,强化法律的规范和管理,才能真正建立市场经济的规范和秩序,其理由在于:第一,市场经济本身就是法治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交易主体是平等的,其利益是多元的,资源也是不断流动的。因此,市场经济要求实行自由的交易和公平的竞争,这些必须要靠法律来维持正常的秩序。例如,在计划经济时代,可以通过行政的调处、领导的平衡和干预来解决各种经济纠纷和民间纠纷,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些形成于旧体制的解决争议的方法已被证明无法适应变化了的社会的需要。在一个开放的、自由平等主体的交易构成的市场经济中,平等主体之间的经济行为必须要靠法律来规范,而其产生的纠纷也必须主要应当靠最终解决争议的机构——人民法院来解决,这就是说,要通过法律手段来形成秩序。第二,从目前市场中出现的一些混乱现象来看,尽管相当一部分是由于转型时期社会变动的负作用,需要靠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制度的重建来解决,但相当多的问题仍然是法治不健全、执法不严、违法不纠等原因造成的。例如,假冒伪劣现象难以得到有效的根治,很大程度上就是由地方保护主义、以罚代刑和处罚不力造成的。第三,通过法律手段来整治秩序,这就是要从制度建设入手,建立长期、稳定的市场监管体系,解决市场混乱的问题,真正使市场经济形成良性的循环。
通过法律的手段来规范市场,建立市场法治秩序,需要加快立法的步伐,这是解决市场混乱的根本途径。
一、进一步完善民事立法
据统计,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有关市场经济方面的民事法律已经超过40多部,民法通则、民事诉讼法、证法、保险法、票据法等规范市场主体、调整市场行为、维护市场秩序等方面的法律相继出台,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法律依据。然而,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颁布一部系统的民法典,因此调整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律仍然缺乏。所以,应尽快颁布民法典,建立市场经济所需要的最基本的法律规则。我国民法典的制定自50年代初期以来,曾为无数的学者所呼吁和企盼。迄今为止,我国几个重要的法律部门如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都已制订了较为系统完备的法律。它们尽管在名称上未被称为法典,但实际上已具备了法典的特点和功能。然而,民法典至今仍未出台,实为一大缺憾。许多学者曾呼吁,在刑法典的修改工作完成以后,民法典的起草工作应尽快地提上议事日程。我认为,民法典制订的必要性并不仅仅在于法律工作者的热烈企盼,而主要在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民法典的制订,正是实行依法治国战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的重要标志。通过制订民法典,可以全面地将公民、法人的民事权利法定化、明确化,充分保护其合法权益,并使人民法院审理民事、经济案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通过制订民法典,可以为交易当事人从事各种交易行为提供明确的行为规则,使其明确自由行为的范围,逾越法定范围的后果和责任,从而对其行为后果有合理预期,这就能从制度上保障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转,从而有利于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通过制订民法典,还能够弘扬人格独立、人格平等、契约自由、责任自负等理性的精神,这些都是建立法制社会所必须的。
随着我国《合同法》的制订颁行,市场经济中的合同活动的规则由以前纷繁、复杂、冲突与落后的状态走向统一、和谐与完善。作为民法典重要组成部分的《合同法》的出台,是我国民法典制订工作的一个重要步骤。在《合同法》制订以后,如何加快民法典其他部分的制订步伐呢?考虑到我国民法典不太可能采取“一步到位式‘的法典编撰方法,而只能采用分段制订最后通过汇编整理修订的方式来完成,因此,当前需要尽快制订物权法。物权法不仅是确认和保护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而且是规范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律规则,因为任何交易的前提是交易的当事人享有物权,而交易的结果是物权发生移转。所以,物权法首先要确认各类物权,从而确认交易的前提。同时,物权法的一系列规则,如公示公信原则、所有权移转规则、善意取得制度等都是直接服务于交易关系的。物权法的建立和完善对于维护交易安全,整治市场秩序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前,市场交易中存在的一些混乱现象,的确与物权法不完善有关。例如,在商品房买卖中,由于登记制度不健全,一些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房时,不能通过查阅不动产登记了解该房屋是否已经设定抵押或者出售等情况,从而在交易中可能上当受骗和蒙受巨大损害。极少数不法行为人将一物数卖,或以已经出售的财产作抵押,以骗取他人财产,甚至从事金融欺诈行为,造成经济秩序混乱,社会信用降低。
要进一步完善破产制度,这对于建立市场经济法治秩序也是十分必要的。目前,我国现有的企业破产法适用范围太窄,仅限于国有企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主体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各种类型的企业以及自然人的破产问题都急需立法规制。尤其是原有的破产法仅从国有企业的角度规定破产,既缺乏完善的破产程序的规定,也对重组等制度缺乏规定,因此在实践中缺乏操作性。我认为,当前完善破产法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保护债权人的利益。从实践来看,假破产和利用破产逃债的问题相当突出(例如,在欠了巨额债务以后,本来有资产清偿债务,却立即向法院申请破产,并迅速将资产转移到新成立的公司之中,最后因为宣告破产而使债权人的债权得不到清偿),甚至个别地方的政府机关也默许这种假破产的行为。一些债务人在欠下大量债务后,仍然通过关联交易等方法转移财产,还有一些债务人,在破产宣告后隐匿资产、逃避债务,或拒不提交或提交不真实的财产状况说明书和有关财务报告,这些行为都损害了正常的债权债务关系的实现。可见,破产制度直接关系到市场经济秩序的维护和交易的安全,也是建立和维护正常的信用经济的基础。所以,完善破产法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治秩序非常重要。
二、完善经济行政立法
篇8
[关键词]工会;企业文化建设;苏嘉杭“和畅之道”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1)10-028-01
苏嘉杭“和畅之道”企业文化从建设、形成企业文化体系到取得企业文化实践功效的历程也是苏嘉杭公司工会的成长历程,公司工会结合自身的组织功能,积极推进“和畅之道”企业文化建设,不断丰富企业文化内涵,努力提高企业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注重发挥企业工会组织的“五大优势”,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和发展。
1、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网络优势。公司工会有健全的组织网络系统,建立了公司机关及各收费站、服务区、排障大队、监控中心、稽查大队、速高子公司等15个分工会,从上到下,网络贯通。从组织上确保企业文化建设的各项活动措施进入站、区、队,落实到各班组、各员工,提高了员工参与企业文化各项建设的热情,同时吸引职工的广泛参与,提高了员工的参与度,使公司企业文化建设能融入到各个层面。
2、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阵地优势。在“和畅之道”企业文化建设中,围绕企业发展中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充分发挥职代会、分工会、职工之家、学习型班组、读书点、读书站的作用,调动广大职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和主人翁精神,充分肯定广大职工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首创精神,充分听取广大职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合理化建议,利用工会组织的各个阵地为企业文化出谋划策,既让职工展示自我,又能促进企业文化有序发展。
3、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载体优势。工会组织在长期工作实践中,创造了许多打造企业文化建设的载体,通过“两争一树”、劳动竞赛、创“工人先锋号”、苏嘉杭之道报刊、网站、触摸屏、宣传栏等媒体,特别是在公司网站上开辟了“和畅之道”企业文化专栏、工会建设专栏,显现企业文化的效能,彰显企业文化的生机和活力,使企业文化建设始终富有影响力和生命力。
4、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活动优势。有人说工会的活力在于活动,工会在组织企业职工活动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开展综合竞技运动会、周年庆典文艺活动、集体生日活动、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集体年夜饭、领导慰问、爱心捐助、扶贫帮困、建立帮困基金、志愿者服务、准军事化管理、劳动竞赛、有奖征文、格言征集、理念故事征集、演讲比赛、才艺展示等各种丰富多彩、主题鲜明、健康向上的活动,丰富了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陶冶了职工的情操,凝聚了职工的团队精神,有利于促进企业持续发展,为企业文化建设、促进共同愿景的实现起到催化作用。
5、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骨干优势。骨干队伍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申_坚力量,公司的兼职工会干部、职工代表、先进模范人物等以及文体骨干、信息员、工会积极分子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主力军,组织他们走出去观摩、调研,请外面来授课、培训,让他们迅速成长起来,充分发挥他们的带头、指导和示范作用,不断为骨干队伍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苏嘉杭公司工会注重把工会工作纳入企业文化建设,发挥工会组织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确立了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利用有效的机制来推进企业文化的实践与持续发展。
1、利用教育培训机制为企业文化建设奠定了思想基础。核心价值观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干。工会通过宣传贯彻《企业文化蓝皮书》、《公民思想道德实施纲要》等主题教育、开展员工各层面的业务拓展培训、工会每季度给每位员工赠送一本书籍等,引导广大职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打造一支具有凝聚力、忠诚度、事业心的高素质、高效率员工团队,为推动企业文化建设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2、利用人才晋升机制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人力保障。人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本质特性,人才战略是企业文化建设中重要一环。工会通过开展服务明星的评比、劳动竞赛、技能比武等活动,使企业一些优秀的员工脱颖而出,还通过竞聘上岗为优秀员工提供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从而为企业实施人才战略、推动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人力支撑和保障。
3、利用各类活动机制为企业文化建设增添推动力。组织丰富多彩的职工文体活动,是工会组织的优良传统,是企业融合人际关系、提高员工综合能力、宣传企业理念和企业精神、培养职工集体主义和进取精神、增强企业凝聚力的有效途径。工会广泛开展文体活动、劳动竞赛活动、“日练百字、周写一文、月读一书、年学一技”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既活跃和丰富了职工的业余生活,缓解了紧张疲劳的情绪,又为焕发职工精神、展示企业文化、完成各项工作任务起到“助推器”作用。
篇9
不知不觉我担任班主任工作一年了,这一年我们学校积极推崇班级小组建设。小组建设主要为了小组成员在学习中互帮互助,特别是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探究。我是非常肯定小组建设的,而且充分感受到其带来的效果。
小组成员是按照各科成绩分布和同学的性格分配的。因此学习上每个成员都有着自己的优势学科,都有机会解决小组内部的问题。而且不用担心大家闷成一团,总有一个活跃份子会调动气氛。小组内解决不了的,可以小组之间进行讨论。小组成员有着极其强烈的荣誉感,都希望自己小组成为明星小组。我一直以为小组建设主要是用于小组学习。直到一次偶然的尝试,发现小组威力更可以攻破班级的顽固份子。
一个晚自习前,我突然接到德育主任的电话,说在男厕所里发现我们班一个男同学黄昭敬在悠哉的抽烟,让我处理。我挂完电话后,突然懵了,新班主任的我还没遇到过此问题。怎样处理才会让该同学知道问题的严重性,又避免班级内再发生此问题? 突然黄昭敬同学走进办公室(应该是德育主任叫他自己跟我承认错误),低着头不说话。我故意问他什么事,他支支吾吾的终于说出抽烟。“为什么抽?”我问,“就想抽抽,觉得没什么?”他回。“ 谁的?还有吗?在哪?”我连续问他,他也算坦白,自己买的,还有半包,在教室的书包里。这时上课铃响起了,我叫黄昭敬同学和我一起回教室,叫他把剩下的烟拿出来放在讲台上并都站在此处,叙述了这件事情。我观察到黄昭敬同学突然显得无所谓,有点破罐破摔的感觉,他可能没想到我会马上告诉同学,也许他觉得老师故意在同学面前丢他脸。“你有什么话要说吗?”我故意问他。“没什么”然后就是不说话了。这时我想该看看我们班其他同学的看法了?我说再多说教的东西意义不大。于是我让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先讨论一下对此事的看法,如何解决这件事情,然后分别请每个小组的代表逐次总结发言。同学们讨论得非常激烈,我知道他们意识到这件事情非常严重,老师非常看重。接下来各个小组的代表依次上台:“我们不想责骂,抱怨,讨厌你,我们都打心眼里关心你黄昭敬同学,希望你好,希望你把烟戒掉,因为吸烟有害身体健康”。“父母的钱不是用来给你买烟的,父母知道该多伤心啊,我们班才开了《感恩》主题班会啊,我们该回报父母而不是让他们操心”。“你犯的错误给我们小组的成员带来伤害,我们接受,因为你是我们小组的一员。但是你为咱们班抹了黑又要怎样去弥补,这半个多学期来,我们班经常被表扬,可现在因为你的错误,也许会让很多老师,甚至学校将我们七班的形象一棍子打死,这让我们全班和老师无法接受!看见门外的示范班锦旗了吗?下个月是否还会挂在我们班?”。“我们小组决不允许有这样类似不符合学生形象和损坏班级荣誉的事发生,有的话一定严格处理”。话音刚完,黄昭敬小组的小组长走到讲台前居然用直尺打了黄昭敬的手掌,黄昭敬同学心甘情愿的伸手,出乎我的意料。“欢迎其他小组提出惩罚方案,我们小组一起接受,我们小组决不放弃他,抛弃他”。此时我看到黄昭敬同学眼里闪过泪花。“黄昭敬同学化学成绩不好,我们希望罚他抄这学期学的化学方程式”。我转过头问他接受吗,他点点头。“抽烟对身体不好,烟子也污染空气,也希望他为班级创建好的环境,这几天拖拖教室就当他锻炼身体了”。此时的黄昭敬眼眶湿润了,我适时的总结:我相信黄昭敬同学能够感受到全班同学没有一点刁难,反而是满满的爱与关怀,从中可以看到我们七班是个团结向上的班级。每个人都会犯错,但只要自己认识到并加以改正,这何尝不是件好事呢?在你们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最容易被一些不好的事所影响,但你们应该辨别是非,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不同的阶段做不同的事,现在你们应该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来,让我们七班变得更强更团结。“黄昭敬同学你现在有什么要说的吗?”我问他。他站在讲台中央深深鞠了一躬说:“谢谢老师和同学们,我一定改正我身上的陋习,谢谢”一度哽咽。我想我的目的达到了,但还需对黄昭敬同学进行后续的观察和帮助。
真的没想到小组威力如此强大,如此富有情感,如此让人接受,如此具有正能量。我可爱的同学们。谢谢你们!
篇10
市场经济必然是法制经济,市场主体必然是经济法律主体,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主体由法律确认各自的权利、义务和行为规范,政府对市场的监管和调控也必须由法律赋予和按照法律程序进行,所以市场经济在遵循经济规律的同时也必须遵守法律规范。
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的框架已经建立,建立了主要的法律制度
(一)市场主体法律制度的建立
中国按照现代市场法制的共同要求,结合中国国情,参照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通常的企业组织形式、企业管理形式和责任形式,先后制定了公司法、合伙企业法和独资企业法等法律。
(二)物权法律制度的建立
2007年,历经13年酝酿的物权法公布实施。物权法不但是规范财产关系的民事基本法律,更是准确体现国家根本经济制度,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必要法律保障。物权法对所有权的明晰,用益物权制度和担保物权制度的规定,为进一步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完善了合同法律制度
合同法确立市场的交易规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合同法律制度1999年前主要集中在经济合同法、涉外经济合同法、技术合同法中,之后则是统一的合同法。合同法确立的原则也是市场经济交易的原则,合同法设立的请求权也是市场主体的重要权利,所以合同法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国家经济宏观调控的法律制度建立
国家作为管理者从国家、社会的利益出发对经济给予适度干预是必要的,关键是干预的目标和手段。经济宏观调控手段中的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的调控作用相对于法律手段更为直接,对市场的干涉就越微观,可能的负面影响就越大。因此,我们已经建立了像价格法、税法、反垄断法等一系列法律,完善了国家经济宏观调控的法律制度。
(五) 逐步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通过立法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稳定发展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是通过社会保障立法来确立。我国从1951年起就建立了以劳动保险和公费医疗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
三、我国经济市场化及其法制化的特殊性
社会主义的性质使我们不能照搬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发展经验,同样,我国市场经济法制化历程也有我们自身特点。
(一) 我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作为国家意志体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必然以保护公有制为主体作为基本原则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立法更多的体现把国家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作为经济法律的基本原则。经历了突出国有资产的保护到对国家、集体、私有财产的平等保护,这些都与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紧密相连。
(二) 在我国,实行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取决于国家意志,所以经济法律制度会伴随经济制度的不同发生转变
资本主义国家市场形成后,按照其规律进行发展,市场的需求上升而成相应的经济法律制度,所以这种法律制度更大的反应市场的要求。我国市场化历程决定了,我国经济法律制度更多的是反应国家对市场的要求。所以我国不同经济时期,我国经济法律制度对市场主体的要求也不同,所以法律对经济主体的约束,不仅仅反映市场经济的需要,也反映了国家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市场主体的行为受到更多的法律约束,法律保护的利益更加多元化。
(三) 我国经济市场化过程首先是个法制化过程
因为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国家是主要的推动力,所以我国的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往往先于市场需要而产生。我国法制历程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基点正好相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是崇尚契约自由,先有了市场主体,交易规则再上升为相应的规范法律。我国是先制订相应的法律然后创建相应的市场主体,制定交易规则。所以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依赖于经济法律制度的发展。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的完善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市场经济法律制度过多反应国家要求而不是市场需求的因子需要迅速改变。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不但要市场接轨,同时也要法律接轨。市场经济法律制度不但要适应我国履行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更要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成为发展市场经济保护神和推动力。所以,我们更应当通过修订、制定经济法律,使中国的市场经济法律制度既符合国际标准,更符合市场经济的共同规律。
(一)制定统一民法典
民法是私法领域的根本大法。它不但调整人身关系,而且调整人与人之间的财产关系。民法这种根本大法的地位决定了它在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随着物权法和侵权责任法的制定,我们以民法通则为统领的民法体系已经基本建立,但是过于分散,制定统一的民法典进一步整合完善民事法律制度,形成比较完善的民法体系对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 加强促进知识经济发展的立法
当今的世界,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知识产权的价值已经被广泛重视。知识经济的崛起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产业形态的创新发展,更是对传统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挑战。计算机、网络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各种信息的价值凸现和传播方式的多样都要求加强法律保护,对知识经济相关的立法还应该结合我国国情和国际条约予以加强。
(三) 健全经济法
经济法作为国家调控市场经济的重要法律,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市场对外开放度越大,与国外经济联系越密切,经济法立法不足受到的损害就越大。相关的法律和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使得消费者权益难以有效保障。另外,我们有些法律不能有效执行,法律的严肃性得不到尊重带来的是市场环境的恶化,市场的混乱。这些问题归根结底都是法律问题。
(四) 进一步完善商事法律体系
中国已经制定了公司法、票据法、保险法、海商法等商事法律。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商品类型和交易方式都有了新模式,由此带来的问题也就越来越多,我国的商事法律要与时俱进,电子商务立法迫在眉睫。
(五) 进一步修订外商投资法
- 上一篇:核心素养下的教学设计方案
- 下一篇:知识产权管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