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科分析范文

时间:2023-08-07 17:40: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理学科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地理学科分析

篇1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作为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和人文要素的相互关系学科,由于研究对象特性,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更多的是研究审美对象,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可以获得更加深刻的审美体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素养。就地理学科中的自然美与科学美因素来看,自然美更多的是指地理教学中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具有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带给学生不一样的美感,而科学美则更多的是反映自然界的和谐。传统的中学地理教学中,对于美学教育资源的重视程度不高,利用效率不高,在素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背景下需要进一步完善。

一、地理学科中的自然美教育因素和培养措施

地理教学中,由于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外形、结构和色彩处于不断变化状态,通过奇特、对称以及节律等自然有序组合,形成了十分多样化的自然景观,是地理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审美教育资源,可以带给学生深刻的审美体验,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应该尽可能选择直观的手段帮助学生去了解地理知识,切实挖掘地理事物潜在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诸如,地理教学中,不同自然景观可以带给学生不同的审美体验,泰山的雄伟,衡山的秀逸,黄河的壮阔等,这些自然景观均是地理教学中重要的审美教育资源。针对此类教育资源的整合,应该尽可能选择直观手段来帮助学生去了解地理知识,通过显形的手段加深学生的审美体验和理解,在形象思维基础上进一步形成抽象思维,深入探究地理现象形成发展规律,对于学生后续审美能力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对于显形教学手段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加强野外观察和实践,揭示事物美感。在中学地理教学中,野外观察作为地理学习的一种特殊方法,同时也是学生审美结构完善的主要动力。在野外观察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注重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深入品味其中存在的美感元素,获得更加深刻的审美体验,提升审美教学成效。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感受自然美,获得丰富的情感w验。其二,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事物外在美。在地理教学中,由于学科特性,野外观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探究地理事物本质内涵前,需要充分了解地理事物的美感因素,运用图片、电视和网络等手段来帮助学生去感受学科中的美。需要注意的是,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敏感性,能够积极参与其中享受美,满足当代教育要求。

二、地理学科中的科学美教育因素

科学美主要是在自然美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能够领会的和谐,本质是反映自然界的和谐,揭示自然界的自然环境、人类和自然环节和谐发展的规律、特征,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科学审美教育价值。诸如,在探究全球自然带地带性分布规律中,可以深入分析海洋表面盐度变化规律,并将其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了解人类是如何运用水循环和水平衡规律来调节水时空分布。从中所了解到的自然秩序和自然规律,促使学生可以深入感受空间结构的和谐美,对于学生的审美素养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这种显性化教学中,可以利用地图来展示空间内容,将空间结构和谐美展现在学生面前。由于地图是由线条、色彩和图例十分形象、生动的表达方式,揭示地理事物和现象的一种特定形式,可以呈现出更加缤纷复杂的空间,构建一个秩序和谐的空间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可以更加深刻的感受地图的整体布局和谐美,将其作为地理信息掌握的载体,并作为美学欣赏内容,深入感受其中的科学没内涵,提升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和情感体验,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审美素养。

三、结语

篇2

文理分科是目前安徽省普通高中教育的必备环节。其作用褒贬不一,为众多教育家争执焦点之一。具体操作一般在高一结束或高二开学进行,旨在让学生具备一定公民基本素养,并且对各科有相对清楚认识基础上进行选择。但笔者实习所在学校的文理分科很有特点:一是文理分科时间早(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后),二是重理轻文现象严重。该校为安徽北部地区一所农村私立高中,离市区55km,交通闭塞;青壮年人口外出打工居多;留守儿童众多;该校采取封闭式寄宿制管理。高中部在校学生1 800人,高考本科达线率70%,深得当地百姓信赖。鉴于该校特殊性,笔者此次调查主要目的为了解选择继续学习地理(学文科)和放弃学习地理(学理科)学生之间比例,并试图从学校自身的特殊性出发寻找原因。

二、调查方法及对象

采用不记名式调查问卷。问卷由7道封闭式选择题、2道半开放式选择题和1道开放式简答题组成。调查对象为该校普通班中的高一(1)、高一(4)、高一(5)班全体同学。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4份,剔除无效问卷12份,有效回收率91%。调查时间为2013年11月26日,文理分科前两周。

三、结果分析

1.“重男轻女”和“重理轻文”现象严重

此次调查(见图1),男生人数104人,占总人数57.1%,女生人数78人,占总人数42.9%。女生对男生比例为100∶133,高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总人口性别比100:105。考虑此次调查班级全部为普通班,女生在班里人数比例远远高于重点班,可结果还是低于全国男女性别比。推测原因可能与农村落后的重男轻女思想有关:一是当地出生婴儿男性性别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是接受高中教育的机会男孩高于女孩。

总人数中,35.2%选择文科,64.8%选择理科,与2013年安徽省高考报名人数,文科41.9%和理科58.1%的比例相比,反映出该校重理轻文的整体状况。女生中,42.3%选文科,57.7%选择理科,重理轻文情况稍好些;男生中,29.8%选择文科,70.2%选择理科,重理轻文现象尤为严重。需要说明本校高一共11个平行班,其中3个重点班定位为理科重点班,男生占绝大多数,分课时选理科占绝大多数。所以实际分科选文科比例肯定未达到35.2%。推测原因有三:一是社会大风气决定,理科毕业后能够更直接参与社会建设,有实际可见的功用。这是社会功利性背景造成;二是具体到该校地区,经济落后,理科出身比文科出身好找工作;三是男女比例所致,男生思维方式擅长学习理科,学习文科优势不明显,倾向于学理。

2.半数以上学生认为地理学习很难

图2显示,54%的学生认为地理学习“很难”,10%认为“不难”,32%认为“一般”,4%认为学习地理“没感觉”。结合图3两次月考地理平均成绩分布,认为造成图2现象原因有四:一是地理本身学科结构所致。必修一为自然地理,地球运动、大气环流、地方时、气候等内容,难度系数大,学生把握困难;二是该校考试制度导致。每次月考由外校出题,考完再送外校阅卷。这就造成命题教师与学生之间脱节,两次月考地理平均分65分左右,数值低于政治、历史、生物、化学的平均分。学生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认为学习地理“难”;三是该校教师不合理的绩效制度导致。该校每月每班月考成绩和该月教师绩效工资直接挂钩,导致每位教师晚自习都给学生讲题目,学生无自学时间,低效率重复、事倍功半。往往一个月的前半个月把新课上完,后半个月做题目训练,学生苦不堪言,上课太快难消化。

3.初中地理基础知识薄弱

图4表明,44%的学生选择“初中基础不好,上课跟不上”;26.4%的学生选择“对地理没兴趣,学着没劲”;21.4%的学生认为“地理本身太难,怎么都学不好”等。图5调查结果显示:5.5%的学生选择“学校开设地理课程,学习认真”;40.1%的学生选择“学校开设地理课,学习马马虎虎”;45.6%的学生选择“学校开设地理课,但几乎没学”等。不难看出,有四成以上学生认为初中地理没学好直接导致现在地理考不好,学地理“难”,又有超过半数以上学生认为初中地理几乎没学!在让学生提建议时,学生普遍让教师“补”初中地理,有学生要求“希望老师给班里买张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等。

分析造成该校初中地理基础薄弱原因有三:一是中考指挥棒影响,中考不考,学校地理教学不重视,学生不重视学习;二是高考指挥棒影响,高考地理是文科,社会不重视文科,高考需要考的人少,初中地理在农村实施情况,不容乐观;三是地方发展决定,经济落后,人们很少旅游和谈论国事,平时生活中感受不到地理。

4.地理学习难易对文理科选择影响不大

图6为准备学理科学生放弃继续学地理原因。27%的学生认为“地理太难,学不好”;8%的学生选择“对地理没兴趣”;41%的学生表示“更喜欢理化生”,所以准备学理科,放弃学地理;还有24%的学生选择“其它因素,被迫选理”。其中其它原因让学生自己写,主要有:文科成绩差、不喜欢背书、理科有前途、高考想报专业为理科等。图7为准备学文科学生选择继续学习地理原因。2%的学生选择“地理成绩好”;17%的学生选择“对地理感兴趣”;32%的学生认为“喜欢政史地”,所以准备选文科;49%的学生则是“其它因素,被迫选文”。后面学生选的其它因素,主要是理科成绩差。

结合图6和图7分析,超过六成准备学理科学生是因为喜欢理科,将近一半准备学文科学生则因为理科成绩差被迫选文。可见,影响学生选文理科最主要因素仍是社会大风气——“重理轻文”和基于地域文化的该校风气“重理轻文”影响。如果文理科成绩一样好,学生绝大部分会选择放弃地理而学习理科;地理学习难易和对地理有无兴趣,虽对学生文理分科有一定影响,但综合来看影响不大。

5.地理在文科中重要性较高

图8问准备学文科学生政治、历史、地理哪一科目最难学好,结果显示,超过六成学生认为地理最难学好,可见,地理在文科政史地三门中重要性较高。

篇3

    在对学生成绩总体评价方面,单位或企业都很看重学生的在校成绩,希望学生成绩在良好以上的单位占92.0%。在学生获得各类证书方面,希望学生外语成绩通过四六级考试的比例为72.0%,但有些单位不要求学生通过等级考试,这样的单位有软件公司和从事纯测绘的单位。希望学生掌握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能力的单位占96.0%,但在计算机等级考试方面,希望学生过二、三级考试的单位占64.0%,也有28.0%的单位不需要学生过计算机等级考试,这样的单位往往是行业管理单位或规模较小的单位。考虑学生是否具有“全国GIS应用水平考试证书”的单位不多,选择可有可无的单位占80.0%,选择需要的只占12.0%,“全国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水平考试证书”考试是由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及其应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组织的。目前除高校外,对大多数企业来讲不是很了解,有待进一步加强宣传力度,当其纳入到政府行为的全国职业资格考试范畴时才会引起学生和用人单位的重视。在行业内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使用方面,有84.0%的单位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使用,说明单位看重学生的对行业内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实际动手能力。在地理信息工程应用方面,希望学生在校期间参加过工程应用项目经历的比例达84.0%,且92.0%的单位希望学生掌握了数据整理与建库技术。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开发方面,要求学生基本掌握或熟练掌握地理信息系统二次开发技术的比例达96.0%,要求熟练掌握的主要是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公司和信息中心等单位达48.0%。由于调查的是测绘地理信息行业,有68.0%的单位希望学生具有从事外业测绘工作的经历和能力,不要求学生具备外业测绘能力的单位多数是软件公司和信息中心。除外业测绘能力外,有96.0%的单位强调学生具有摄影测量与遥感方面的知识,因为企业都知道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是未来空间信息获取的主要手段,此项知识的掌握有助于单位未来业务拓展。自学能力是一个人从事终生学习的基本要求,几乎所有的单位都希望学生具有自学能力,有72.0%特别强调很需要,说明一个单位的发展离不开员工的知识更新。希望学生具有科学研究潜力的单位占80.0%,只有20%的单位不强调这一要求,其中私有企业几乎都要求学生具有科学研究的潜力,表明企业要发展,必须要求员工具有科学研究潜力来保证。多数企业注重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各类竞赛活动并获奖,有60.0%单位表示会优先考虑录用获得过各类竞赛奖的学生,只有16.0%单位不会考虑。至于学生在校期间是否获得奖学金,有60.0%的单位明确表示不考虑,表明单位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因素大于课堂考试成绩因素。在团队协作精神方面,有96.0%的单位强调学生这一素质,因此大学期间如何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是今后学校应该关注的问题。就学生的交际能力方面,84.0%的单位表示学生应该具备较强的交际能力。在学生业余爱好方面,强调学生具有体育、艺术爱好的单位比例分别是48.0%和36.0%,也有20.0%的单位不对学生业余爱好提出要求。在学生生源的地域方面,有76.0%的单位不考虑学生的地域要求,希望学生来自农村或周边省份的单位所占比例均为16.0%单位,这样的单位是基础测绘单位,希望学生能吃苦、稳定。在性别方面,有72.0%的单位不考虑学生的性别,有28.0%的单位希望是男生。这是由于GIS专业性质所决定,GIS专业人员大多在室内工作,男女生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而希望招收男生的主要是从事测绘与地理信息生产任务的单位。

    2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本科学生能力结构体系

    2.1学生能力结构体系

    人的能力是在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经过教育和培养,并在实践过程中吸取前人的智慧和经验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能力=知识+科学方式+技能[6,7]。地理信息科学是一门集计算机科学、地理学、测绘科学、环境科学、空间科学以及管理科学等学科为一体的交叉学科,这就要求GIS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应该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软件开发能力,同时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适应未来学科发展和拓展应用领域的基础[8]。具体来讲,对一个GIS本科生的基本要求是:起码要熟练掌握一门计算机语言,能够开发简单的GIS应用模块,能够掌握二种以上的常见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并至少具有一种二次开发的能力,尽最大可能让学生参与相关的科学研究与实用地理信息工程项目的开发[9]。由此可见,GIS专业学生能力除一般大学生所具备的能力和素质之外,更要突显以下七个方面的能力:专业基础理论与前沿技术、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使用与数据采集处理能力、空间数据建模与分析能力、地理信息工程建设能力、地理信息系统二次开发设计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GIS科研与创新能力等。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构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生能力结构体系,通过专家打分后采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得到各结构项的权重[10-12],如表2所示。在该能力结构体系中,强调学生的基础理论、兼顾学生的基本技能,同时也突出了地理信息系统工程应用的特点和创新能力。权重的高低并不代表知识重要程度,因为表中的7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是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所必须具备的,它是指各知识结构在整个知识结构中的比例,可以成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基础。

    2.2能力结构体系应用

    东华理工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从1999年开设,专业教师一直在探索该专业学生能力体系结构,并根据能力结构体系制订和修订教学计划。东华理工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是依托测绘学科开设的,所以东华理工大学的特色在于突出空间信息的获取与表达、地理信息工程开发与建设两个方面。对此,东华理工大学加强了测绘类和计算机类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性教学的比重,体现理论与实践性课程“四年不断线”的教学计划设计思路。例如,测绘类课程开设了地图学、测量学、测量平差基础、摄影测量学、GPS测量原理、遥感原理等课程;计算机类课程开设了计算机基础、C语言、高级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与地图数据库、计算机地图制图、GIS二次开发等课程;实践性课程有数字化测图软件(测量学)、GIS软件及应用、遥感软件及应用,GIS设计与开发、专业综合实习、生产(毕业)实习。这样保证了学生从大一到大四每年都能在测绘类、计算机类、实践类三方面都有相应的理论课程或实践性教学环节,对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对学生能力培养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此外,东华理工大学还注重为学生提供科技创新与动手能力的机会,例如实行本科生导师制、鼓励学生参加老师生产型或研究型课题、引导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与竞赛活动等。实践表明,通过教学计划的调准,学生能力有稳步提高的趋势。例如,东华理工大学2013届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有一个本科生就成功地在网络环境下研发了一个“基于GIS的高校餐饮物流配送管理信息系统”,并应聘到上海诚信所从事软件开发工作,这与平时东华理工大学加强学生知识结构与能力培养是分不开的。

篇4

关键词:高中地理;地理课堂;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320-02

人们对我国的教育也越来越关注,尤其是是对我国高中地理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我国在新课标改革的背景下,我国的高中地理教育在很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仍然还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这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将高中地理科目同实际生活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巧妙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元素相融合,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

1.有效课堂教学的内涵

从广义上讲,有效教学是指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从狭义上来理解,有效教学指的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既是一种观念,又是一种行动。对学校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实践与研究,所积累的经验,逐渐形成关于"有效教学"的体系,称之为"有效教学论"。如何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益是"有效教学论"关心的主题,也是有效教学追求的目标。从专业角度说,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 "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而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哪些标准、是否有公认的标准等问题,一般公认的是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实现教学目标,正如高慎英、 刘良华在《有效教学论》所言,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

2.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分析

2.1 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人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高中地理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以提高地理教学的质量。地理教学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地理理论知识,而且需要学生能够具有分析图表、图册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高中地理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时区、行星概念时,高中地理教师可以让学生计算时差、分析昼夜时间长短不同的原因,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水平。

2.2 强化合作意识以及自主探究能力。高中地理课程的有效教学策略的实施要从多方面加以考虑,对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自主探究的能力进行培养,让学生能在地理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加强合作能力以及自主探究能力。在高效地理课堂中,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学生要能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来安排学习内容的顺序,学生之间要能加强合作学习。例如: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对日区以及日界线的知识学习中。老师可以先让学生同桌间对这一问题进行相互的讲解探究,通过给出类似的题目进行练习,不仅能够使他们在沟通交流的能力方面得到有效加强,也能使他们了解彼此的知识学习情况。从而就能不断地使学生间的合作能力得到加强,对实际的地理问题的解决能力也能得到有效强化。

2.3 学习评价的激励化。学习评价的激励性,是指应该坚持发展性评价的原则,强调课堂教学评价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创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课堂氛围服务,从而使评价成为激励和引导师生发展的手段。课堂生成的有效性如何,教师的课堂即时评价起着很大作用。不管教师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它都需要教师及时进行课堂即时评价,否则就会阻碍课堂的有效生成,甚至陷入"无效"。恰当的课堂评价可以"在学生茫无头绪时,帮助找到思路;在学生没有信心时,帮助重新唤起力量;在学生取得细微的进步和变化时,在老师的关注下保持进步并得以发展;在学生争论时,帮助擦出思维的火花"……所有这些都是借助评价的力量,取得有效的课堂生成。 学习评价具有激励性,有助于学生欣赏自己的成功,发展积极进取的自信心,提高学习动机并形成成就感,是实现有效学习的催化剂。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该能够不断的使学生获得美好的心灵体验。

2.4 尊重差异,研究学情,因材施教。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应在坚持使学生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并开设选修课程,以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的机会,为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因为美术生的特殊性,实施课程标准,研究学情必不可少。在了解美术生学情的基础上,开设相关的课程,才以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新课改环境下,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目标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来实现,所以教学目标应该体现为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必须根据学情特点来对教学目标进行叙写。

结语:总而言之,对于当前的高中地理教学发展,要结合实际将教学问题充分分析,然后通过多方面的考虑分析,采用针对性措施实施保障地理课堂质量的提升。此次主要从高中地理课程特征和课堂教学问题进行着手,然后结合实际探究了相应措施,希望能够对实际教学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推进我国的高中教育教学的全面发展进步,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张琰.高中美术生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

[2] 普春花.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分析[J].新课程(下),2016,05:2.

篇5

Student-Teacher分析法简称S-T分析法,是一种有效应用于教学过程分析的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S-T分析法能将教学结果以图形表示,使教师根据可视化的结果对教学状况进行分析与讨论。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是师生多元互动、对话交往、共同建构知识、共同成长的过程。因此,提高教学效果应从教与学两个方面进行,既要有教师的教导功效,也要有学生的习得表现。在观察地理教学时,对教学行为进行观察采样,将教师行为(T)和学生行为(S)数据化,构成S-T数据。S-T 分析法相比弗兰德分析系统方法,对教学行为的划分更为简化,从而减少了行为分析记述中记录者主观经验的模糊性,提高记录过程的可靠性,更能客观地分析教学过程。S-T分析方法是一种能够直观表现教学性格的教学分析方法,它可用于对地理教学过程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和评价,判断课堂教学性格,获取具有共识的、客观的信息。

二、参数定义

(1)教学过程中的采样数N:N分为教师行为(Nt)与学生行为(Ns),即N=Nt+Ns。

(2)教师(T)行为占有率Rt和学生(S)行为占有率Rs:教师行为占有率表示教学过程中T行为在整个课堂行为中所占比例,其表达式为:Rt=Nt/N。学生占有率表示教学过程中S行为在整个课堂行为中所占的比例,其表达式为:Rs=Ns/N。

(3)行为转换率Ch:该值表示行为转换率,即教师行为与学生行为间的转换次数与行为采样总数的比率,Ch=(g-1)/N,其中,g表示数据中不相同行为连续的次数。Ch值位于0~1之间,Ch值越高,说明课堂中师生的对话与互动越多;Ch值越低,说明课堂气氛沉闷,师生之间缺乏交流。

三、分析步骤

以昆明市第一中学初一(1)班地理公开课“地球的自转”为研究对象,按照如下步骤进行分析。

1.录制教学过程

正式上课之前,调试好摄像机或录像机,准备好待记录用的录像带或录音带。开始上课时按下录像/录音开关,将课堂教学全程录入相应设备。在录制过程中,观察采样时,教师可用笔在专门的S-T行为记录表格上进行记录,课后对照录制好的视频和录音,纠正完善所记录的S-T数据,保证其完整性和可靠性。

2. 确定采样频率

运用S-T分析法进行数据采样,采样者需要一边根据设定的采样时间间隔进行计时,一边对教学过程进行编码。若设定的采样时间间隔为15秒、30秒或者1分钟,间隔时间过长,在一次完整的教学过程中所采样数就会越少,采样者判断是S行为还是T行为就会较模糊,影响分析结果;若采样的时间间隔为3秒或者5秒,时间间隔过短,数据采样者分心于计时而影响行为的分辨,影响分析结果。因此,在进行地理课堂教学行为分析采样时,时间间隔可取10秒一次,这样采样者既可以掌握时间的间隔,又可以准确判断行为的类别。此次地理公开课时间长度为40分钟,以采样时间间隔为10秒来计算,记录的S-T数据有240个

3.计算S-T相关参数

将数字化的教学过程分为教师行为(T)和学生行为(S)进行统计。教师行为有137个,学生行为有103个,教师行为所占率Rt为0.57,学生行为所占率Rs为0.43,行为转换率Ch=(g-1)/N=(151-1)/240=0.63。

4.绘制Rt-Ch图

由Rt和Ch值可以得到Rt-Ch图(图1),从图1可以看出横轴Rt和纵轴Ch均在0~1之间,两者值的交点在图中有一个对应点。地理课堂教学大致可以划分为四种不同的教学模式:讲授型、对话型、练习型和混合型。

[图1 Rt-Ch图与教学模式]

5.分析数据与图形

教师行为(T)占有率Rt为0.57,位于横轴0.3~0.7之间,行为转换率Ch为0.63,对照模式图可以判断为对话型。可以看出,此次“地球的自转”公开课的教学模式属于对话型。对话型教学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模式,是现代高效课堂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在地理学科教学中实施对话式教学,让教师成为对话的主导,通过创设浓郁的情景氛围,让语言交流应用到学习的课堂氛围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该用饱满的热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帮助他们增强对话交流的技能。对话式教学不是以“教师为中心”或者以“学生为中心”,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由地去探究问题、学习知识,教师维持互动协调的师生关系。

四、结论

对话型教学是时展的必然趋势,是新课程教学的内在要求,也是地理学科课堂教学的需要。作为一名地理教师要注重教学模式的选择,优化课堂上每一个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行为的有效率,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为更好地实施对话式教学,教师应加强对话教学理论的探索,进一步明确对话教学的内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活学生主体意识;小组交流对话中,明确对话规则,正确指导小组交流。

篇6

关键词 高中地理;多媒体;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1-0147-02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学生所需要的知识也越来越多,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逐渐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随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愈发全面,为了给学生的地理学习提供更广泛的空间,多媒体教学也不要满足于现状,其教学模式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调整和创新。

1 在实践中创新高中地理多媒体教学实践模式

高中地理是一个传授学生丰富的地理知识,指导学生学会基本的分析、观测等地理运用能力的学科,并在学习中形成客观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对自然、祖国的热爱之情。可见,高中地理教学所面临的教学任务是多样的,而多媒体恰恰是承担起这项任务的关键所在。

借助多媒体进行趣味教学 地理本身就是一门生动有趣的自然学科,美丽的大自然,奇妙的宇宙,还有物产丰富的祖国,等等。学生在成长中会接触到的许多有趣的现象,这些现象常常与地理有关。因此,发挥地理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特征进行教学,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1]。但是,在传统教学中,枯燥的板书和简单的图片往往会限制地理的趣味性,对此就需要借助多媒体把课堂上的地理知识“活”起来。

比如在“洋流及其地理意义”一课的讲解中,传统的定义和图片很难让学生对洋流知识有十足的兴趣。可是如果通过对传统的漂流瓶的案例重新演绎,运用多媒体将漂流瓶的漂流方向进行动态模拟,并将漂流瓶的运动贯穿于各大洋流的演示中,让学生进行想象和推导,则可以把学生的学习思绪集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大大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运用多媒体创设立体地理情境 地理所涉及的自然现象并不是简单的平面图形,而是一个复杂的、运动中的三维立体空间,而在传统教学中,师生对于平面枯燥的地理讲解和学习都感到吃力。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地理教学模式可以为学生创设形象生动的立体情境,便于学生融入地理学习。教师可以运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来将书本有限的讲解文字和图片进行补充,为学生营造全面的教学情境[2]。学生则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可以在脑海中形成直观的图像,不但可以更准确地理解书本内容,也能加深对书本定义和概念的记忆。

说到立体的地理知识,则不得不提地表变化。因此,在“内外力作用于地表形态变化”一章节中,高山、平地、沙丘等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的成因复杂多样,通过多媒体就可以很好地将这些地表形态呈现出来。教师则可以通过视频讲解,将地表内在变化和外部风力、流水等影响通过视频直接表现出来,让学生在观察动态的变化中思考并掌握各种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

多媒体教学是连接生活地理与课堂地理的桥梁 在高中地理中,很多教育理论都支持“教育即生活”的教学理念,把课堂和生活紧密联系到一起,用所学知识指导生活,用生活经验来辅助学习。在课堂中营造生活化的教学环境,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在生活中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学以致用,并在生活中不断思考自然现象、发散思维,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高中地理中,“城市发展与城市化”一课与生活息息相关,城市建设一直与大自然相互影响。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可以围绕教材,根据生活现状进行教学。比如通过组织观看环保题材的宣传片,引导学生思考城市发展带来的环境难题,以及在生活中应该注意什么。这样借助多媒体在教学中引入社会热点和实际生活,在讲解城市化进程的相关知识时,培养学生的生态保护和环境保护意识,可以真正做到地理知识学有所用。

2 遵守多媒体教学模式的使用原则和注意事项

多媒体教学内容广泛而不离主旨 虽然检验学生学习能力的标准有很多,但是从目前社会的主流情况来看,高考依然是高中学生面临的首要依据。因此,无论多媒体所能收集到的内容多么有趣和广泛,其主要内容都要紧扣大纲展开,避免过于追求多媒体的表现形式而偏离教学目标。教师在制作多媒体的过程中要注意,多媒体课件的主线要围绕教材的思路展开,课件中所使用的范例要严格按照教学内容进行扩展。

以“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一课为例,由于世界人口相关知识很多,有的教师会在课堂中融入人口增长造成的环境问题等拓展知识,但是课堂时间有限,教学大纲又要求学生牢记书本知识点,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围绕教材中世界人口增长轨迹、人口增长阶段及模式转变、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三点展开进行教学,控制课外知识的融入量,以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

多媒体教学速度有伸缩性 虽然多媒体操作便捷,可以节省教师课堂阅读、板书书写和模型展示的时间,但是也正是由于这种便捷的讲解方式,容易造成教师过度依赖多媒体演示而忽视学生的学习进度,对教学节奏把握不准,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对此,教师要在地理课堂的多媒体运用中注意教学速度是否符合学生的需求。

由于高中地理知识复杂多变,有难有易,教师在多媒体课件的创作和课堂操作中,应根据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反馈情况调节教学进度。比如在各大洲地貌、名称背诵部分可适当压缩时间,将背诵时间留在课后,而在地球自转、日期变更等略微抽象的环节,可适当放慢讲解速度,让学生在课堂就直接吸收相关知识。

多媒体与传统教学取长补短 由于很多地理知识讲解复杂,不利于展示,多媒体凭借其形象灵活的讲解方式为教师节省了很多精力,也帮助学生在立体的展示中加深理解。因此,多媒体教学模式备受地理教师的青睐,在高中地理课堂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但是在教学中必须要认识到,多媒体只是教师教学的助手,师生之间的人性化交流是不可替代的,多媒体要与传统教学进行完美的融合而不是取代。

比如在地球的自转教学中,教师需要运用多媒体来立体展示地球和太阳的旋转和角度变化关系,但是在学生观看课件时,教师也不能完全依赖课件演示,而是要随时进行讲解和沟通,根据学生的回答、提问等反馈来进行讲解,并通过对学生的眼神、表情和动作来判断学生是否真正了解所学知识。

3 结语

地理知识的丰富多彩需要多媒体的灵活性和广泛性作为载体,教师也需要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并能通过学习指导生活。但是多媒体的方便快捷会让教师产生依赖。为了更好地使用多媒体,将多媒体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就要求教师在多媒体的使用过程中不断优化教学模式,把握好多媒体使用的限度和使用方式,扬长避短,帮助学生充分掌握地理知识和运用能力,面对高考的同时也能有效地运用地理知识指导生活。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年轻教师;学科素养;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4-130-02

一、问题的提出

学科素养,是在学科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养成的具有该学科特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品质和基本经验的综合。不同学者对其的分类和理解不同,笔者在结合众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中学地理教学实际情况,从教师知识和能力两方面入手,尝试性地对其组成要素进行以下归纳(见下图)

近年来,温州一二三类学校新教师比重不断上升,这些年轻地理教师具备了合格的教师学科素养吗?年轻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着哪些困难和问题?该如何有效提升教师学科素养?是一个广泛而值得关注问题。

二、中学年轻地理教师学科素养现状分析

笔者以温州市教龄5年内地理教师为调查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对教师学科素养现状进行分析归纳。本次发放问卷85份,回收79份,有效75份,对问卷调查获取的定量数据,运用SPSS10. 0统计软件处理,并进行实证分析。

1、教师专业发展知识

专业发展知识主要包含教师理论知识、职业知识、教学行为知识。调查统计数据表明,年轻地理教师的专业知识总体较好,但还没有达到精通程度。针对新课程标准,部分年轻老师认为自己迫切需要提高两个部分,新的评价方法和学习领会新课程理念,说明年轻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了解把握有待提高。

2、教师教育能力领域

教师教育能力,主要是教师从事教养任务,了解学生的社会与文化生活条件,以便在学校内部去影响其个人发展,并向学生传授一定的价值观与人生准则,并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判断和自主行为能力。统计数据说明,年轻教师对学生能够产生积极影响缺乏方法、策略,对学生心理辅导方面缺乏策略,培养学生特长能力方面缺乏策略。

3、教师教学能力领域

教师,是教与学的专业人员。教师合理的设计并实施教学,能够通过学习情境的设计支持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使他们认识到所学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并会利用所学内容,这些都是教师基本力中教学能力领域的探讨的问题。统计数据说明,年轻老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缺乏一定的策略,在反思频率上,更是令人担忧。访谈中,年轻教师反映,主要是功课忙,忙着改作业、备课,课一上完,就没有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反思,不过他们说今后会好转的。

4、教师评价能力领域

评价能力领域,包括教师能合理而负责地从事评价与咨询活动,会诊断学生的学习条件与学习过程,从而有目的地鼓励学生并为他们及其家长提供咨询,并能够依据明确的评价标准去领会学生的表现。统计数据表明,年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能力亟待提高。

5、教师创新能力领域

创新能力领域,主要指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认识到创新是对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能将职业理解为是负有特别责任与义务的公职,并认识教师重要的职业任务之一是需要终身学习。调查数据说明,年轻教师对直观教具的制作使用少,外在管理模式和学术氛围是影响教师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

6、教师科研能力领域

科研能力领域,主要是教师要扮演教育教学研究者,对经验进行反复咀嚼,寻找其理论依据,并对教育教学问题深入思考,研究问题的提出、过程、解决及后续研究等。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年轻地理教师的教科研参与度少,获奖层次低。调查原因,主要是年轻老师工作经验少,对教科研问题的思考少,解决措施少,想写论文,但是总是提不出新的观点。

三、中学年轻地理教师学科素养提升策略

1、高校深化师范教育改革,提升中学地理教师学科素养

师范教育直接关系着基础教育队伍建设这一重大任务。“教师素质的培养与训练是通过师范教育完成的,要使优秀的教师不断涌现,就必须改进与完善师范教育,使师范院校真正成为人民教师的摇篮”。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师范教育并没有与时俱进,日益暴露出许多不适应社会需求的弊端:课程设置的师范特色不够明显;专业设置和学科比例不够合理;专业划分过细,重深度,轻广度;教学内容理论脱离实际等等。

(1)设置适用的课程,加强师范教育的师范性

从调查中得知,年轻地理教师的专业知识还是比较扎实的,而教育理论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存在欠缺,其相当原因是由于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不仅狭窄,而且比例也不适当。在公共、专业、教育三类课程中,专业课所占比例过大,公共课明显不足,教育理论课程则过于薄弱,从而造成培养出的学生仅仅局限于自己的专业,还不具备师范学生应有的特长―懂得怎样去教。

(2)综合大学试办师范学院,师资培养开放化

在我国,学校教师的培养一直被视为是师范院校的事情。事实上,“师范院校的师范特点并不显著,其他院校的学生又难以进入师范学校,因而局限了师资的培养途径。从世界师范教育发展趋势来看,师范院校在保留其特点的前提下,在向综合院校发展,这种趋势也会影响到我国师范教育的发展方向。师范院校向综合院校发展,将提高未来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所以,有条件的综合大学,都应发挥自身优势,拓展服务范围,以内设师范学院的形式实施地理教师培养和培训,以加强地理师范教育的力量;唯有地理学科的师范专科学校和本科师范学校,在地方政府的调控下,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就近合并到综合大学中去,在更加宽厚的背景下,更好地完成本地区地理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

(3)合理安排教育实习,丰富专业理解与教育体验。师范生必须进行教育实习,参与到教育活动中去,亲身体验教学情境,验证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从而为成为教师做好准备。

2、加强职后教育,培养中学地理教师学科素养能力

(1)把入职教育阶段的学习与整个教师职业发展的连续性相结合。入职教育应指高等师范实习生在实习期间至从受聘上岗到转正前这一段时期所接受的指导和训练。有必要对入职教育的新教师应达到的教学水平提出明确标准,以帮助他们实现从职前到职后、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并培养他们对教育实践进行反思的能力,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成为自觉的教育实践者,促其完成多方面的“转变”:一是身份角色的转变;二是知识体系的转变;三是能力素质的转变。

(2)开展师徒接对活动,发挥老教师“传帮带”作用。为了加速年轻教师的成长,进一步提高年轻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学校应实施“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的年轻教师成长策略。

(3)开展各种教学评比活动,成立“教学评比组”。笔者学校每个学期都要举行一次年轻教师教学公开课比赛,比赛结束后,学校组织开表彰大会,并给获奖的年轻教师一定物质奖励。这样做可以鼓舞成绩优秀的年轻老师,使他们再接再厉做出更出色的成绩;也可以勉励努力程度不够、成绩不出色的年轻老师,使他们取长补短,正视自己的不足,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地理学科还应成立“教学评比组”,制定出适合本学科的教学法研究工作计划方案,并对该方案进行了贯彻实施,还定期开展教学法研究。教学法研究是提高教学水平,更新教学思想,促进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加速年轻教师成长的一项有效措施。

(4)创设各种学习的机会,鼓励年轻教师外出学习。学校要为年轻教师创造多种学习的机会,例如:邀请名师和专家到校讲公开课或听课、点评课,做讲座。通过与大师的近距离接触,年轻老师亲身感受到了专家们对课堂教学的执著与深情,亲身感受到了他们独特的人格魅力。组织年轻教师到名校听课学习,让年轻教师去名校感受他们的教学氛围,开阔眼界、接受新的信息,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经验,这对年轻教师的成长必定有益。

(5)培养教师反思能力,提高地理教师学科素养能力

新课程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除了应该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该具备较为深厚的教育理论修养,过硬的教育科研能力,敏感的教育问题意识及反思能力。教师的教学前反思有利于对教学过程进行合理设计(经验);教学中反思有利于教师及时地调节自己的教学过程(反馈信息);教学后反思有利于教学经验理性化,为以后的教学积累新的经验(新信息、新感悟)。

四、结语

年轻地理教师基本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动态的、历程,其间既有,也有低谷,呈螺旋式上升趋势。理想与现实有差距是肯定的。作为年轻教师自身,应以积极的心态求进步,求发展,不等、不靠、不要,养成“专业自我”主动地寻求发展的途径和方式,提升自己的发展理念,规划自己的专业人生;而作为管理者,促进教师成长既要从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教师业务水平,调动教师积极性等微观处抓起,又要从建立完善师资培训体系,构建科学的教师培训模式,完善教师职业管理制度等宏观上把握,以便对年轻教师的成长提供有的放矢的协助,激发教师的工作热忱和创意,让人生变得充实而有意义。

参考文献:

[1] 袁孝亭,王向东.中学地理素养教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

[2] 袁孝亭.地理教师的十大教学能力及要求[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97(5).

[3] 陈 澄.主编.地理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2).

[4] 黄丽茹.21世纪教师素质结构刍议[J].教育与职业.2002(12).

[5] 卞鸿翔,李 晴.地理教学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篇8

关键词:高中地理;区位知识;现状分析

0 前言

地理学科中区位知识的教学是高中地理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学生能够用区位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是高中人文地理教学的主要目标。所以真心希望本次探究能为高中地理区位知识教学搭建一个平台。

1 区位内涵

区位一词用在地理教学中主要指区位和相关地理现象的联系。高中教材对其解释是区位有两层含义,一是事物本身的位置,二是该事物他事物空间上的关系。可分为绝对区位、相对区位。简单的说就是事物本身的位置与具体分布情况。

2 高中地理区位知识教学的现状

2012年,有笔者就选河南为目的地,通过调查、访问、问卷等方式对河南部分市、县级的高中地理教师进行了调查。听课60节,访问20人,问卷100人,收回80份。通过数据显示,存在以下弊端

2.1 教学主要环节—目标设计存在不足

教学目标的设计存在不足,教师对于区位知识不能很好地贯彻到目标中,具体教学中也就似是而非,蜻蜓点水,不能很好地落实新课标的要求。只是迎合考试设计目标,缺少了情感教育,忽略了过程方法,抛弃了三个维度。使目标达成不符合大纲要求。例如:教学《工业区位因素和区位的选择》一节,有教师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如何根据区位因素选择工业区。

(2)过程与方法: 课前搜集实例,搜集中加深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形成正确的人文地理观念。

该目标没有很好地将三个维度系统起来,各自分离,不能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素养”这一最终目标。

2.2 高中教师本身区位知识现状不容乐观

为了更好地完成新课标规定的知识目标,教师本身必须有较高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能在教材的基础上对区位知识进行优化、重组,以期待取得更好地效果,教师只有厚积才可以薄发。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源源不断的水源,而不能局限于一桶水。否则学生没有提升的空间。但是调查显示,教师并没有备足水源。而多数教师只是停留在教材体系的表面,对于区位的概念自己都搞不清楚,似是而非、一知半解。

3 打破不足现状,不断更新提高。

3.1 设计教学目标要合理:

要制定系统科学的教学目标,顾及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紧密结合。其中知识与能力是基础性目标,过程与方法是关键目标,情感态度是重要目标。过程与方法是掌握知识与能力的重要手段,情感是知识的升华,三者不可分割开来。

如对于区位知识的教学,《工业区位因素和区位的选择》一节为例。要在第一目标让学生牢固掌握本节所涉及的区位知识,即哪些区位因素会影响工业区位的选择,第二目标要让学生走向社会,走进生活,调查,访问得出自己想要知道的结果。第三目标要让学生结合本节所学知识以及当地区位因素的现状拟出自己合理的建议等,各个环节环环相扣,有机结合,既体现了训练的系统性,又能循序渐进地达成目标。

3.2 高中地理教师的区位专业知识、专业素养要改进

要熟练掌握区位知识,对于教材的设计原则,安排意图,培养目标等要逻辑系统的掌握整合。注意各个知识点的横向纵向地联系,在长期的教学中帮助学生构建知识链,形成一定的线状知识体系。而这些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教师自身专业知识的储备,专业素养的提升,要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的学习。因为只有具有了高储备的知识量才能把教材驾驭的得心应手,也只有高水平的专业素养才可教的生动多彩。

3.3 教育理念要转变。

传统的教育模式只是教师讲,学生听,严重束缚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性。区位知识本来就比较枯燥乏味,如果教师过多讲解势必让学生感到乏味,如果能结合教材实际和学生生活实践多种形式的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教师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例如:仍然以《工业区位选择和区位因素》一节为例,要打破传统的一问一答的教学模式,变牵着学生走为放手学生飞。要让学生理解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区位因素有哪些,不要单单靠教师画画要点,学生背背内容,这种暂时记忆最容易遗忘。应该让学生先调查访问,参与到活动中,有自己的收获体验之后再融合整理,课堂上各抒己见,踊跃发言,既能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又能感受到自主学习的快乐。

结语

通过研究可以看出,高中地理教学中区位知识的教学还存在一些瓶颈,对区位知识教学目标不够明确,教师本身专业素质有待提高。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现代教学模式仍有待改进。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度不够。因此区位知识教学的研究任重而道远。需要广大的教师不断更新思想,理论联系实际。

参考文献:

[1] 旋晓伟.王林,王晓青等.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调查研究[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9(1):125-128.

[2] 陈华.多媒体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1,(4):96.

[3] 王龙泉.新课程下如何激发学生的地理兴趣[J].四川教育,2011,(7):74-74.

篇9

一、教师引领,培养地理思维

针对本校学生实际情况,教师先以讲授方式为主讲授中图版《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五节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探索》,带领学生学习江苏省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问题及解决措施,明确了学习过程,为下一节自主学习做好引领和铺垫。

二、小组学习,提升地理思维

小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某一课题进行研究、讨论、最终得出结论并向全班宣布的一种教学方法。

例如:以人教版《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一节为例,把学生活动设计为三大组,每组呈现资料(包括图、表、文字等),提出问题,设计学案。

第一:通过阅读文字资料:“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发达国家处于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中。其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要要在世界其他地区寻找新的出路,为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工业化与城市化提供了契机。”找出本段文字中体现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主要原因。

第二:呈现“1970~1990年美国的产业结构变动”(图1)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完成这部分内容,在阅读图1的同时设计了两个小的问题,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很快贴近图1所反映的主要问题,帮助学生学会分析图表并运用地理语言回答问题的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重要工具,对思维具有概括、深化的作用。在人文地理过程问题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要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还应重视让学生把复杂的思维过程逐步用尽可能准确的语言表述出来。

第三:根据所给资料,完成表1

通过阅读相关资料,以自学、小组讨论为主的合作学习方式,完成表格1(学案),这又从语言表达上升到运用文字进行描述,需要学生根据分析组织语言转变为文字落实在卷面上,是地理思维的更高层次。

学生从资料中找出关键句到通过分析图表等资料运用语言进行表达再到运用文字落实在卷面上的学习过程,逐步体现地理思维的变化,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为什么选择人教版《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一节?主要原因有:教师不用到处去找案例,一是案例不一定很合适、二是不一定很科学,需要论证,再有就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前沿,对于90后的孩子来说从书本上、媒体上都能知道,但具体珠江三角洲地区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学生就说不太清了,正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把学生脑中断断续续的片段用时间空间线索串起来,形成完整的影片,对文综的学习起到铺垫作用。

人文地理知识点好理解,但内容多,不易抓住重点,通过剖析《江苏省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探索》典型案例,理清线索,抓住核心,并由此迁移到《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一节,对区域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变化做出阐释、分析与评价,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慧琳.人文地理学.科学出版社.2007.6第二版.绪论2~5

[2]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地理教育国际.1992

篇10

一、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概述

在设计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层层相连、环环相扣的教学内容连接,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深入掌握,并能够自主解决地理学习中的问题,形成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解题策略。高中地理教师课堂设计是地理知识、心理学内容、现代教育观念在教学中的具体呈现。

二、地理课堂教学设计能力主要构成因素

1. 教材内容分析能力。首先,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教材分析能力。教材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基础材料,也是知识具体展现的一个平台。教师要按照新课程标准中的具体要求,深入分析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以及教材的中心思想,并对教材内容进行二次开发,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引申内容,扩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2. 教学目标确定能力。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堂内容学习之前,教师首先要分析教学内容并确定教学的目标,并通过一系列的方式,引导学生达到教学的最终目标。高中地理主要是利用三维地理教学目标,即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将三种目标深入运用到教学过程当中,通过层层相连、环环相扣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不断掌握知识并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和价值观念。

3. 教学内容设计能力。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单一而枯燥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无法调动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转变教学的观念,科学、合理的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提升地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4. 教学内容评价能力。教学内容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学内容评价能够将学生所学习到的知识进行深入的反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知识的具体掌握情况,进行进一步的教学内容设计,使教学内容更加具有针对性,充分提升学生的地理水平。

三、高中地理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策略

在教师对高中地理教学内容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结合新课程改革和现代教育观的具体要求,不断提升学生的地理知识掌握水平和情感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 深入挖掘教材思想,明确教学目标。在指导学生进行教学内容学习之前,教师首先要结合新课程标准中,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对教材进行深入的研究,明确教学的目标,并充分了解教材中所展现的人文思想和价值观念。例如,在《城市与城市化》这个内容中,教学的重点在于指导学生对城市的内部结构形成良好的分析能力,并形成爱护环境,合理利用城市资源的良好美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仅仅指导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学习,还要加强对学生思想意识的引导。

2. 丰富地理教学方式,创建生动课堂。教师要注重加强对游戏教学法、激趣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多种新型教学方式的了解和掌握。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深入掌握。对于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易错点灯内容,要进行着重的讲解,使学生避免出现思想误区等问题。例如,在《城市与城市化》这个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为学生直观模拟城市空间和城市中的结构组合,加深学生对城市中各种板块的深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