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育教学叙事范文
时间:2023-08-07 17:40: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教育教学叙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为什么要进行文化教学
1、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现代化的进程加速了精神和物质产品的流通,将各个民族纳入到一个共同的“地球村”中,跨文化交际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整个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一个企业若想让自己的产品打入国际市场,一个跨国公司若想在众多国家和地区创造高效益,不仅需要高超的经济和技术手段,而且需要深入了解对象国的文化。现代社会中一个企业的成功不仅是经济成功,而且是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2、了解文化知识是学习语言知识的关键
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习语言,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语言受文化的深刻影响,又反映了某种文化的独特之处。离开了特定文化背景的语言是不存在的,如果不了解目的语的文化(target culture),我们就很难理解某些词语项目的意义。如:grammar school可以望文生义为“语法学校”,实际上现在指为升大学的学生而设立的中学,即大学预料。
3、文化知识的教学是达到语言教学目标的关键
发展交际能力是语言教学的主要目标。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越来越多的人已达成共识,即交际能力应包括五个方面:四种技能(听说读写)加上社会能力(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合适交际的能力)。我们必须明白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在社会生活中是相辅相成的,明白文化知识是组成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达到语言教学目标的重要教学内容。
二、文化教学的方法
文化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文化教学,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使他们能主动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
1、比较法
比较外国和本民族文化的异同。可以从称呼、招呼语、告别、作客、谦虚、道歉、赞扬、表示关心、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进行比较。如Lesson17中表示关心的对话:
A:Hello,you look tired today.
B:Yes,I went to bed too late last night…
A:You'd better go to bed earlier tonight if you can.
这样表示关心的建议在中国比较普遍,但根据英文习惯,A只须说“ I do hope you'11 be feeling better soon”或“Take good care of yourself”这类肤浅的说法以表示关心。反之,会伤害别人的自尊心,除非双方是父母子女关系(潘昌森译,1987)。
2、课堂交流或专题介绍
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有关国外文化方面的资料,如画报、杂志、图片等,研究不同国家人民的服饰、装饰、发型等,使他们在这一过程中了解不同的文化、风俗习惯、审美标准,较直观地了解外国艺术、雕刻、建筑风格和风土人情。利用电影和电视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情况,各阶层人们吃什么、穿什么、住什么房子,如何与朋友交往,进行什么娱乐活动,有什么节日,怎样庆祝节日,以及说话的表情、手势等,然后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并讲出自己的观点。有时可以邀请中外有关专家以及曾经留学或访问过英语国家的人士作这方面的专题报告、系列讲座等。也可以建议学生多读国外有关游记、人口统计、民意调查、官方思想研究、时事评论等方面的书,从中了解文化。
3、阅读文学作品
由于文学作品反映不同的文化背景,而文化背景导致了不同的文学现象的发生,因此,要想了解新学语言国家的文化,阅读一定量的文学作品会有很大帮助,从中可以找到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和信息。
4、结合课本介绍词汇的文化内涵
教师在语言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总结一些具有文化背景的词汇和习语。例如red一词,无论在英语国家还是在中国、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喜庆日子有关,英语里有“red-letter days”(节假日)。尤其在中国,红色象征革命和社会主义等积极意义。但英语中的“rde”还意味着危险状态或使人生气,如“red flag”(引人生气的事)。还有当看到商业英语中的“in the red”,别以为是盈利,相反,是表示亏损、负债。
5、角色表演
教师让学生熟读课文对话后.学生派定角色,进行模仿角色表演。如Lesson 1 中教师节学生向老师送礼的一段对话,学生可以进行模仿表演。初时可跟课文一样,待熟练后,可以表演进其它东西和回敬各种赞美的话语。
6、课外活动
篇2
关键词:中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教育模式;实施方法
中学教师继续教育是指通过培训改进中学教师教育能力水平的一种有计划的、持续性的工作。中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是使中学教师获得目前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最好地利用他们的知识和能力,实现最大的潜能。而学校通过继续教育更新和扩展教师的知识面,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也能达到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增强学校素质教育教学能力的目的。但目前中学英语教师的继续教育还处于一种较紊乱、目的性不明确、随意性大的现状,必须加以改进。
一、当前中学英语教师对继续教育需求现状的分析
如何有效地满足中学教师的需求,帮助他们解决当前教学中的热点问题是继续教育的的宗旨。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中学教师对继续教育的需求如下:
1.教师的语言知识相对较好,但语言运用能力,尤其在组织课堂活动、设计任务、创造语境等方面,能力仍然较低,明显力不从心。
2.教师对教学的路子和具体方法掌握不准确,不知道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言交际能力。
3.教师在课堂上语言输出的质和量以及发问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在教学方法方面以及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方面都比较欠缺。
4.大部分英语教师语言不地道、口语差,无法为学生创设一种“逼真的”交际环境。
5.教师对目标语国家的人文知识和风俗习惯了解较少及平时工作忙而忽视对语言理论和教育教学理论的了解,因而缺乏在语言交际中创造性地处理教材,设计教学活动、组织任务式活动和教学研究等能力。
二、中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
(一)教育教学理论知识
教育教学理论是指导教师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的重要保障,没有理论的教学势必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师资教育不仅要让教师掌握教学规律,更重要的是促使教师对体现在教学实践上的知识、观点、态度和思维方式进行探索。理论的教学不仅能拓宽中学英语教师的视野,而且可能改变他们一生的教学态度和方法,促进其形成研究、思考与探索的能力。具体而言,中学英语教师应该具备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包括三个方面:普通的教育教学理论,如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普通心理学等;语言教育教学理论,如普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外语教育教学方法,如听说法、交际法、任务性教学法等。
(二)专业性知识和辅知识
语言知识教学是中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外语教学,缺乏必要的语言环境,知识教学的作用就更加重要了。英语语言知识包括词汇知识、语法知识和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辅知识包括汉语知识和语言欣赏知识等,对比语言教学是提高外语教学效率和质量的重要手段,而语言欣赏如文学欣赏、修辞运用等也是必要的教学手段。
(三)教育教学技能与技术
教育教学技能既包括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的组织手段、教师的各种课堂驾驭能力如应激能力等,同时也包括教师的基本语言技能如听、说、读、写、译的能力。掌握与运用教育教学技术尤其是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现代教育技术,是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
三、中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的模式
(一)继续教育培训的目标
1.通过培训要使教师们充分认识到素质教育对于整个国家的重要性和急迫性,由此增强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内驱力,为此后培训内容的顺利开展做好积极的思想准备。
2.参训教师要加强教学理论学习,理论联系实践,实现英语教育教学理论与英语教学实际的充分结合。
3.提高参训教师的英语交际能力,丰富教学辅导手段。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强调语言的实践性,注重培养学习兴趣与动机。这就意味着,中学英语教师一方面要具备英语交际的能力,另一方面应能够设计出恰当的、形式多样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内课外活动。
4.把师资培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提高中学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上。师资培训的方向应该落实在受训教师潜能的开发、文化底蕴的加强、心理品质的熏陶上,从改变人的角度改变他们的知识结构,提高其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
(二)继续教育培训的内容
1.改革在职教师培训的课程设置结构。要拓宽学科范围,加重复合知识比例,整合课程,重视课程的综合性,加强学员知识融通和适应能力的培养。对于外语教师而言,应开设外语学习理论、二语习得、外语测试理论、英语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现代教育技术、教育学、心理学、翻译学等方面的课程。这些课程应尽量用外语教授,以便教师在学习各种专业理论和技能的同时提高目的语的知识和能力。
2.在教学内容上,注意增加提高教学研究能力方面的课程。英语教师不仅应具备传统的专业特性,如理解外语的知识及结构,掌握必要的教学技能,还要善于对自己的实践进行反思和探讨,用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已有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同时创造良好的研究氛围,养成自我反思的学风,学研结合、学研相长,从而培养出具有开拓性、创造精神的人才,塑造教师新形象。
3.针对英语教师听说能力的薄弱环节,可以通过继续教育强化口语,侧重听、说能力的培养。一是强化口语教育的内容,设计主要以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为目的。指导教师可以设计出各类具体项目:如课堂问候、提问技巧、抽查方式、检查作业、评语形式等。通过这些实践激发教师学员表达的信心与积极性,使其英语教学上一个新台阶。二是侧重听、读能力。准确的拼读和辨音能力是一个英语教师必备的素质。没有准确的语言信息的吸收,就没有正确的语言信息输入。
(三)继续教育培训的形式
1.集中学习。集中学习主要安排在假期和周末。集中学习安排在假期期间,进行思想动员,让教师们了解继续教育的目的,把道理讲明讲透,解决思想问题并进行具体的安排,让每位教师都清楚计划、目标(包括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要求、措施等。对于不利于分散学习的内容在集中学习期间解决,例如教育理论,教学改革探索等需要专家讲解的内容。
2.分散学习。分散学习的安排则需灵活多样,主要安排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要注意能让教师见缝插针,又不要占去他们太多的个人时间。继续教育能否搞得好,分散学习是关键,通过骨干教师把平时的学习内容、进度和精神再贯彻到其他教师并负责组织、检查,这一点非常重要。
四、中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的实施方法
(一)自学与考试相结合
从理论上讲,一般教育理论的学习和语言学理论及外语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完全可以通过自学的途径来完成。教育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提出具体要求,列出参考书目,让教师自定计划,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自学,然后参加统一组织的相关考试,不合格者限期提高或强行参加集体培训,直至合格。
(二)脱产与自学相结合
由于教师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就要统筹兼顾,对教师进行相对实用的长期或短期的脱产培训。另一方面,从专业素质方面来讲,英语教师的某些专业素质尤其是口语素质必须通过脱产学习或集中培训来完成。自学是促使教师走向专业化道路的主要手段,而必要的脱产培训是提高教师自学能力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
(三)校际交流与校本培训相结合
校际交流与校本培训是目前教师继续教育中集实用性和节约性于一体的培训模式。校际交流是指通过校与校之间的相互交流,达到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培训方式。校本培训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包括: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专家引领,如请专家亲临授课;聘请专家到校听课、评课,具体指导教师的教学工作。同伴互助就是集体研讨,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通过加强校内的教研活动来进行师资培训。
教研组要做好两个环节的工作:一是建立健全听课制度,对教师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二是研讨,研讨分为专题研讨和课后研讨。专题研讨是指教研组就某一个专题如教学法、文学欣赏课等组织教师进行研讨,也可聘请有关专家参与,研讨后要求教师写出书面报告,或指定教师根据研讨内容有针对性地组织上课,将所学东西随即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课后研讨是指听课后立即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研讨,对授课教师的课堂表现和行为加以认真的分析与总结,对其优点加以肯定,对其缺点及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意见,最终实现提高教师整体水平的目的。
自我反思是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方法,学校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出具体的要求和检查方案,并将其规范化、制度化,激励、督促教师形成科学的反思能力,养成及时反思的习惯。
继续教育是关乎中学英语教学成败的大问题,中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在我国开展已经有十多年,算不上是新生事物,但如何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度重新认识继续教育,切实提高继续教育质量,确是一个新的课题,有待我们进行深入地探讨、摸索,并从中总结出一些经验来。
参考文献:
[1] Britten,D.Teacher Training in ELT[J].Language Teaching,1985,(18):38-220.
[2] Stanley,C.Learning for think,feel and teach reflectively[A].In Arnold,J.(ed.)Affect in Language Teaching[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109-124.
[3] 王蔷.小学英语教学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 袁振国.教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 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篇3
一、题眼:恰当解读
写作构思的第一步便是审题。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命题人给出的记叙文的题目进行深入探索,仔细的推敲题目中的每一个字,这样才能领会题意,对题目进行恰当的解读,从而抓住写作的中心和重点,掌握题目的限定信息和要求,从而选取符合题意的新鲜材料,更好的完成写作任务。审题的方法多种多样,其步骤一般包括:审文体形式、审写作内容、审写作重点、审文题限制。把握题目的题眼是第一位的。例如“记我最熟悉的一个人”,虽然作文题目有点长,但应抓住题目中最重要的一个词“最熟悉”,找准文题所要求写的重点,选材也就有了范围。“记一件难忘的事”、“一件有意义的事”、“令我敬佩的一个人”、“记一件拨动我心弦的往事”等这些命题作文,也都能用此方法找到它们的题眼,即“难忘”、“有意义”、“敬佩”、“拨动心弦”,抓住了题眼,就是抓住了文章的写作重点。再例如“春天”、“清晨”、“路”等题目,在写作时就应该在理解题目上多下功夫,因为记叙文的题目就一个词,这个词既是题目,也是文章的题眼。同时还应分析题目的内涵,深层意义。象“春天”,它可以代表季节,可以写这个季节里的雨、风、花草等,也可以把人的心情比喻成象春天一样美好。
二、行文:前后照应
前后照应是谋篇的重要手段,它可以使文章严谨连贯,浑然一体,又能突出内容和结构上的内在联系。在记叙文的写作训练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在写作过程中做到前后照应,其形式主要有如下四种:(1)文题照应。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巴金的《繁星》一文,文章开头一段:“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从前在家乡七、八月的夜晚在庭院里纳凉的时候,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这一段既是破题,又是统领全篇的关键段。(2)前后照应。例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一文,第一段中有三组对比,即济南和北京的对比、济南和伦敦的对比、济南和热带的对比,其中第三组是用热带的毒日跟济南的温情作对比,从而得出“济南真的算个宝地”的结论。在这一组中“宝地”对应了前文第一组对比的“奇迹”,在后文中交代和阐明前面所写事物的结果与发展脉络,使全文环环相扣,结构紧密和逻辑清晰。(3)首尾照应。在文章的结尾处对开头交待的事情作必要的提及,使文章首尾一致,成为有机的整体。例如《济南的冬天》一文,文章以对比开篇,突出济南冬天的特点,结尾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收笔,和标题“济南的冬天”相呼应,抒发了作者的怀念之情。
三、观察:注重方法
在作文教学中,不仅要学习课文中的表达方法,还要引导学生多观察生活,在观察活动中,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包括全面细致观察法、重点观察法、比较观察法等,在观察之后师生交流,归纳和总结。只要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善于观察,即使是很平凡的事情也可以成为很好的题材,都能写出形象生动、语言流畅、景色优美的好文章来。例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这个在生活中太容易让人疏忽的“背影”却成了朱自清文中描写的焦点,从小小的背影中却映衬了大大的父爱。
四、仿写:熟能生巧
仿写作为一种作文的训练手法,能带着学生慢慢的走进“爱上写作”的文学殿堂,不管是作为范例的课文,还是其他优秀的文学作品,内容、写法、技巧都值得研究和效仿,正如王维模仿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写成了《桃源诗》,的“我欲因之梦廖廓,芙蓉国里尽朝辉”模仿借鉴了李白的“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进行仿写训练,从仿写句子到仿写片断,再到仿写范文,帮助学生尽快熟悉写作过程,把握写作思路,只要勤练笔,定能熟能生巧。
篇4
关键词:教师;教学基本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Abstract: The curriculum reform of basic education requires our reflection on the traditional requirements of the basic teaching skills such as handwriting and mandarin, language expression and classroom teaching. Teachers need to have some new basic teaching skills such as the application of modern informational technology, the explor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cooperative teaching ,teaching and research, teaching assessment, etc.
Key words: teacher; basic teaching skill; curriculum reform of basic education
前不久,笔者有机会参与了几次北京市中学特级教师及校长座谈会,了解到师范院校毕业的年轻教师在中学工作的一些情况。其中,教师和校长们所反映的有关中学年轻教师教学基本功差的问题引发了笔者的思考。
座谈中,大部分校长和特级教师几乎是“深恶痛绝”地指责年轻教师教学基本功太差。而所谓的基本功差,集中表现在“三字一话”的基本技能。在他们看来,师范院校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应加强对师范生教学基本功的训练。
校长和教师们的抱怨和指责是可以理解的。确实,新一代年轻教师在“三字一话”等基本功方面总体上远远比不了上一代、上上一代的教师。但是,从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及信息社会的时代背景来看,过去所强调的“三字一话”等教学基本功有些对于今天所说的教学质量的提升似乎已不再那么重要了,有些可能会自然淘汰或被新的基本功所取代,或者被赋予新的内容和意义。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需要我们对过去所认定的教师教学基本功进行重新思考,同时更需要我们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分析新时代新型教师需要什么样的新的教学基本功。本文正试图在这些问题上提出一己之见以讨教于中小学的校长、教师及学界同仁。
一、何谓教学基本功
在有关文献中,很少有人对教学基本功下过完整的定义或进行过相关的定义分析。可能是由于“基本功”是一个日常的生活用语,我们会觉得教学基本功的内涵是不言自明的。但是,如果时展自然淘汰了某些公认的教学基本功,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何谓教学基本功?新的时代背景之下需要那些新的教学基本功?
一般而言,所谓基本功是指完成某项工作或做好某件事所必需的条件性的技能和技巧。推而言之,所谓教学基本功即指教师完成教学工作所必需的条件性的技能和技巧。这里的“条件性”旨在说明教学基本功是教师完成教学工作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一个教师要是不具备这些条件,教学工作将无法完成,尽管有了这些条件,教学工作未必成功。
在多数相关教育文献中,教学基本功与专业技能、职业技能、教学基本技能等词汇是等同或混用的,但是,本文还是坚持使用教学基本功一词,这主要是考虑到“基本功”这个词很具有包容性和概括性,一方面它强调了“基础性”,另一方面它比“技能”一词更具有概括性。它所包含的内容不仅仅是操作性的技能,而且还包括与技能相关的实践知识和实践智慧。
因此,本文认为,教师教学基本功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我们在思考教学基本功的问题时必须把握教学基本功的这些特点。
1.共同性。教学基本功是所有教师都必须掌握的。它既不是某些教师的特权,也不是个别教师的天赋。它是使教师成其为教师的基本资格。教学基本功可以是教学风格、教学艺术的组成部分,但它本身并不是教学风格,也不是教学艺术。
2.基础性。教师完成教学工作,履行教学职责需要多种实践的能力和智慧。教学基本功是其中最最基础的那部分实践能力和智慧。它为教师履行职责所需要的其他高级智慧奠定基础并提供条件。例如,普通话为教师口语表达提供基础,口语表达又为教师的人际沟通提供基础。
3.习得性。教学基本功是每个教师都必须掌握的,它是后天习得的,是可以训练和培养的。因此,我们在讨论教学基本功的问题时,要明确我们是否是在讨论某种可习得的而不只是属于个人天赋的某种能力或专长。
4.专业性。不同专业领域都有相应的基本功。如中医强调望、闻、问、切,相声演员要求说、笑、逗、唱。教师教学需要什么样的基本功,应充分体现教师的专业特征。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多数文章将教学基本功与专业技能或职业技能混用有一定的合理性。
5.时代性。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专业自身也会不断成熟、完善或走向自我否定。专业的成熟或更新,对专业人员在专业基本功方面的要求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因此,在一个专业的“常规”发展时期,要求从业人员应具备的专业基本功往往具有一定的恒定性。但是,在一个专业的“非常规”发展时期,要求从业人员的专业基本功往往体现时代的特点。因此,在思考教师专业基本功的问题时,必须把握教师专业发展的时代脉搏。
二、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视角重新思考教师教学基本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改变传统的过于注重知识传承,强调学生的主动的知识构建;增强课程的整合性和选择性并实施三级课程管理模式等改革目标。这些改革目标能否实现,有赖于教师角色的转变,有赖于教师教学行为方式的改变和转换。因此,面对新课程,不论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都需要重新思考,我们所拥有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包括所练就的教学基本功是否能够适应新课程的需要。
(一)重新看待“三字一话”基本功
多少年来,“三字一话”一直被认为是教师教学的首要基本功,也是师范生培养的“重头戏”,更是学校评价新教师的一个重要方面。可是近些年来,师范院校毕业的新教师在“三字一话”方面的基本功很不如人意。不仅校长摇头,而且有专家学者也感叹“今不如昔”。
面对新一代教师在“三字一话”基本功上的缺失,我们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三字一话”中的粉笔字、钢笔字和毛笔字的基本功的缺失似乎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首先看粉笔字。
在“粉笔+黑板”的课堂教学手段和方式之下,粉笔是教师教学最基础的工具。不论是电影、电视中的镜头,还是实际的课堂教学场景,教师上课的第一件事是用粉笔写下授课的内容标题。这时,教师在黑板上写下的粉笔字就成了这个教师的另一件外衣。因此,为了把好这个“门面”,我们一直在苦练这项基本功。可是,曾几何时,这一场景被悄悄地“切换”了。粉笔、黑板成了电脑和投影的“辅助手段”,或者完全被电脑和投影取代。
在部分农村及边远不发达地区,粉笔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可能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风光依旧,但是,随着国家教育信息化工程的进一步推进及远程教育的发展,粉笔、黑板最终会“沦落”为“电脑+投影”的辅助手段或完全被取代。因此,不论是从现状及发展前景来看,粉笔、黑板也会不断走向历史。依赖于这两个载体而存在的粉笔字也将一并成为历史。
与粉笔字相关的另一项基本功是板书。它是课堂讲授的重要“帮手”。借助于板书设计,教师可以清晰、简要或形象生动地呈现要求学生掌握和学习的内容,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因此,中小学听课、评课往往把板书设计水平列为一个重要的指标。但是在黑板被无情地变成了“白板”的情况之下,板书设计便转换成课件的制作及多媒体教学的设计。教师在板书设计方面的基本功有些部分可能会迁移到PowerPoint等“版面”设计及课件的制作。但是,电脑教学的“版面设计”毕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板书设计,它需要现代技术手段及相应的技术支持。因此,不论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都需要在课件制作及多媒体教学方面练就一套新的基本功。
其次看钢笔字和毛笔字。
长期以来,钢笔一直是教师与学生、家长书面交流的主要工具。因此,教师的字写得规范与否,直接影响到交流的效果,如果写得一笔好字,还会无形中增进教师的影响力。但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无情冲击之下,钢笔字的用途和使用范围也在逐渐缩小。比如,E-mail逐渐代替了传统的信件,鼠标和键盘逐渐取代了笔和墨。借助于网络教学平台,教师可以在网上批改作业、写评语、向学生家长信息和公告。可见,钢笔字作为教师教学的基本功之一也同样地受到了历史的挑战。
与钢笔字、粉笔字相比,毛笔字离我们的现实生活更加遥远。教师除了在专门的书法课上需要展示自己的毛笔字之外,在一般的课堂教学中很少有机会书写毛笔字。其实在历史上,随着硬笔书写日益广泛,硬笔书写作为一种日常书写形式就逐渐代替了软笔书写。如今,毛笔字与其说作为教师教学的一项基本功,还不如说作为一种具有历史的和文化意义的中国书法艺术。因此,我们认为,除了书法课的教师之外,其他教师在这方面的基本功的衰退或缺失,同样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上面所讨论的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三笔字机会的缩小与教师“三字”基本功的缺失之间的某种必然联系。但是有人会提出异议说,不是教师可以不使用三笔字了,而是新一代的学生必须要学习写中国字,需要了解中国的书法艺术,需要接受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教师的字是给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这里要说的是,不仅教师的字难以在一般的课堂教学中找到展示的机会,而且学生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需要动笔写字的机会也远远比不上以前。
现代信息技术同样冲击着新一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与教师相比,他们更加钟情于现代信息技术,也更加熟悉现代信息技术。网络及多媒体技术已成为他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结交朋友的不可缺少的工具。相对于写字和书法,大部分学生可能更愿意选择键盘和鼠标。目前教师普遍反映的中小学生对写字和书法课不感兴趣,部分原因正在于此。
当然,这不是说中小学不需要写字和书法课。相反,本文认为,钢笔字和毛笔字不必作为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去要求所有教师,但应该作为语文教师及书法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或者说,除了语文和书法教师之外,教师在钢笔字和毛笔字方面的“功夫”只要能够实现书面表达与交流的目的和功能即可,即:规范、整洁、流畅,以便于读者识别、理解。至于把字写得怎样富于艺术、个性和美感,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背景之下,应该属于个人的兴趣和特长的展现,不具有教学基本功的共同性和专业的特殊性,因此,不再属于教学基本功范畴。
对于学生而言,同样不必强求每个学生都要写得一手好字。小学的写字课可以配合语文识字教学,要求学生把字写规范、写清楚、写整洁,将来能够在需要书面交流的场合派上用场即可。书法课应该注重艺术鉴赏与书法练习的同步,而且更要注重对学生艺术审美情绪和能力的培养。书法练习可以作为选修课或课外兴趣活动,或者学校校本开发的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选择。
普通话是中国国民的一种基本素质,更是中小学教师的必要条件。因此,必须达到基本标准。师范院校及中小学可以对未达标的师范生或新老教师展开适当的培训或组织一些竞赛类的活动以提高普通话水平。国家语委每年举行的面向全国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反映出国家对普通话作为中国国民的基本素质的重视。
(二)重新思考教师语言表达基本功
与“三字一话”直接相关的基本功是教师的书面和口头的语言表达。与普通话一样,语言表达也是一个中国国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对中小学教师来说,无论是过去,还是在新到来的信息社会,都是必须具备的基本功。但是,在新课程改革及信息技术革命的背景之下,教师在这两方面的基本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和内容。
首先看与普通话相关的口语表达基本功。
可以说,自教育产生以来,口语表达在教师的教学中就一直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不论是最初的“口传身授”,还是后来的课堂讲授,都离不开教师的“口”。在书本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的填鸭式教学传统之下,教师实实在在地成了一个“动口不动手”的“传声筒”。因此,教师的口语表达水平直接关系到教师的形象和教学的效果。
但是,从新课程对教学方式改革的要求来看,传统上的教师动口、学生少有或没有动口的单向语言输入的教学方式将被彻底打破。不论是新课程强调的合作的探究学习,还是个人的体验学习,都需要打破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在新的教学方式之下,教师的口语表达依然重要,但教师口语表达的效用已远远超越了以课堂教授为中心的朗读、讲述、指令等。学生主动建构的学习要求教师不仅自己善于表达,还要善于鼓励、引导学生自己表达;要求教师主宰的课堂给学生留有说话或表达的余地。
国外一位哲学家曾不无讽刺地说过,世界上最难的一件事就是让教师“闭嘴”。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建构的学习就是要教师不但自己把书“讲”清楚明白,而且要“少说多做”,组织各种活动,有针对性地帮助每个学生把他们的所学所思说明白,讲清楚;不仅要“能言善辩”,而且要善于在适当的时候“闭嘴”,给学生“能言善辩”的机会。教师不仅要善于说话,还要善于不说话。这些正是本文所提出的需要对教师口语表达基本功重新思考的地方。
其次,看教师的书面表达基本功。
在填鸭式的课堂讲授的教学环境之下,教师的书面表达远远不及口语表达所起到的作用。以现代信息技术及网络为背景的教学环境,需要教师将一部分的教学口语转化为超文本的“书面语”,如网上课堂、电子教案及网上讨论等。但是,不论是文本的工作计划、各类信函及常用应用文的写作,还是超文本的网上公告、电邮及聊天室口语化的文字,所需要的基本上是写作的基本功。这样的基本功不仅教师需要掌握,任何一个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中国公民都应掌握。因此,本文认为,对教师书面表达技能的要求并不具有教师专业的特殊性,只要中小学语文教学把好了写作关,每个人都可以具备。在“普九”任务基本完成,国民受教育程度总体提高的情况之下,现在所强调的职前教师教育阶段对教师的书面表达基本功的训练和培养其实在中小学就应该完成。师范院校应该把重点放在新课程改革所需要的新的专业基本功的训练和培养上。
(三)重新思考教师教学工作基本功
教师教学工作基本功是指教师完成基本教学任务所必需的专业技能。一般认为,教师首先要会教课,这是教师之为教师的基本资格。但是,教什么样的“课”需要教师有什么样的教学基本功。在课堂讲授成为压倒性的甚至是唯一的教学方式时,教师的教学工作差不多无一例外地包括: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评定成绩。因此,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也就是完成上述各工作环节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在新课程所提出的建构教学及课堂整合的要求之下,虽然仍需要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评定成绩这些工作环节,但是并不是每一节课、每一种课型都需要上述四个环节。而且,就每一环节而言,其工作重点、内容及方式也应该有所不同,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首先看备课。
备课实际上就是对教学过程与结果的预先设计。课前对教学的设计有助于教师进一步明确教什么、怎么教,特别有助于新教师厘清教学内容和目标,建立课堂教学的自信。新课程要求教师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建立开放民主的课堂环境,这更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充足准备。但是,在新课程的要求之下,不仅教师备课的内容需要变化,而且备课的组织形式和方式方法也需要改变。
传统上,教师备课更多的是备书本,很少备学生。建构主义教学的第一要义就是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已有学习基础、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因此,备课的首要内容应是了解学生。
传统的教学设计过于强调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忽视了学生的一般性的发展目标,如学生学习的态度、对所学学程的情感及基本价值观等,更加忽视了学生对学科探究的方法及过程的了解。
传统的教学设计往往更多地只是个别教师孤立地设计一节一节的课,忽略了学科与学科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以及课与课之间的联系与整合。新课程要求的课程整合,不仅需要教师开展综合单元的教学设计,而且需要不同学科教师之间协同设计、协同教学。
其次看上课。
上课是教师教学基本功的集中体现。传统课堂讲授讲究上课的四个基本环节:导入、讲授、提问、布置作业,于是教师上课的功夫就表现在这四个环节的把握和过渡上,教师观课、评课及上级检查时的听课均围绕四个基本环节建立指标体系。但是,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之下,我们的课堂教学方式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教师们纷纷尝试各种新的教学方法,如探究教学、合作学习、体验学习、网络学习等,课堂教学的环节和步骤也随教学方式方法的不同而大有不同。如探究教学一般遵循的教学环节和步骤包括:提出学习任务、准备相关知识和材料、组织学生选题、合作或独立探究、探究结果报告和评价。教师完成上述活动就不能仅是给学生上课,它包括诸多比上课复杂得多的活动。教师需要创设探究的环境、诱发并引导学生探究、为学生提供信息资源及其他条件的支持、引导学生提出假设并得出结论、组织学生报告并研讨结果等。教师可能会就学生探究任务的相关知识和材料而给学生上课,但是,这里的上课只是整个探究活动的一个环节,而且不必遵循导入、教授、提问、布置作业的传统步骤。
另外,即使是纯讲授式的课堂,在建构教学的基本思想和理念的指导下,也不再遵循传统的四个步骤。建构教学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因此,讲授不再是满堂灌,提问也不仅仅是教师单向地提问学生,作业也未必都需要在课下完成。建构教学需要教师构建互动、参与的课堂教学环境,需要教师把整个的课堂设计为一个师生共同完成的作业。
最后看批改作业和学生成绩评定。
在“应试教育”的驱使下,题海战术使得学生、教师劳于作业。做作业、改作业成为学生、教师不得不面对的繁重的体力劳动。加之频繁不断的考试,学生成绩评定差不多成了统计考分的代名词。许多学生和教师也因此练就了一副过硬的应对本领。新课程改革首先需要让学生、教师从繁重的作业和考试的负担下解放出来,以更充沛的精力和体力投入新课程。
其次,新课程改革提出发展性学生和教师评价的思想和策略,这需要教师把作业与学生成绩评定结合起来,把学生成绩评定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结合起来;要求教师在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等学习结果的评价的同时,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学生日常的学习活动,关注学生之间的有差异的成长和发展。因此,教师必须练就与新的评价体系相适应的学生评价基本功,必须掌握一些不同于结果评价的过程评价的方法和技能。
三、新课程,新教师,新教学基本功
本文第二部分试图从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出发对我们多年来一直强调的一些教学基本功进行再思考。那么,新课程改革到底需要教师具备什么样的新的教学基本功呢?前文已有所涉及,这里不妨做进一步的概括和总结。
(一)现代信息技术的掌握和运用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焦点,也是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方法的重要标志。实现这一整合的关键是教师,教师的信息素养、技能准备决定了信息技术应用的程度和效果。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教师准备的第一位的新的基本功就是在教学中整合现代信息技术。
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有三种不同的“境界”。
首先,教学演示。这包括:借助于计算机及多媒体技术将文本的教材内容转换为更为直观生动的超文本形式的教学材料,如电子教案、PowerPoint演示文稿;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开发相关教学课件、网上课程;等等。多媒体演示教学内容不仅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而且可以增强学习内容的直观性,提升教学的效果。
其次,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互联网是世界上最大的信息库,新时代的教师必须具备最基本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善于从网络的节点和连接中不断地获取教学材料和信息,开发和利用网上的各种课程资源,扩充学生的视野,拓展课程的内容。在这一水平上,信息技术不再仅是演示的工具,而是学生学习的资源,是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构建交互式学习环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高境界是综合运用各种信息技术重构课堂学习环境,如构建网上学习社区、网上论坛等新的教学平台等。在新的学习环境中,教师不再是唯一的教学信息源,课堂不再是唯一的教学场所;教学过程不再只是教师向学生的单向传授;新的学习环境渗透着一种信息的文化,它将充分展示现代信息技术的交互性、个性化的特点,并利用这些特点实现新课程要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方法及课程整合的目标。构建这样的学习环境需要教师全面把握现代信息技术的特征和功能,善于寻找信息技术与课程的结合点和融合域,并能够综合运用多种信息技术。
(二)课程开发与课程实施的基本功
新课程改革实行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客观上要求教师不仅要思考怎么教的教学问题,同时需要思考教什么的课程问题。为了成功地开发适合本校学生学习需求的学程,教师需要掌握基本的课程开发和课程实施技能。如学生学习需求评估技能、教材分析技能、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技能、组织课程内容和安排教学活动的技能等等。
传统上,我们总是习惯于根据大纲和教材来安排学习内容,但是校本课程开发不仅需要教师理解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了解教材的知识体系和重难点,而且要求教师首先要了解学习主体的学习需要,了解他们已有的经验,了解他们的个别差异,然后根据他们的需要、经验及差异开发、选择或者重组各方面的课程资源。校本课程开发还需要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效果,不断地根据反思的结果调整课程内容及教学方式。总之,新课程要求于教师的课程开发与课程实施的基本功对所有教师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学习和发展领域。
(三)协作教学基本功
长期以来,教师的教学都是孤立地、分别地展开的,但是新课程倡导的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综合学习等学习方式的转变及课程整合、校本课程开发等新的课程实践,都需要教师之间的协作。
前文已述,探究教学是一种不同于机械课堂讲授的新的教学方式,有着不同的教学环节和教学要求,其中,教师能否提出足以诱发学生探究的问题或主题是探究教学取得效果的关键。通常的情况是,一个能诱发不同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和讨论的主题往往都具有综合性和跨学科的特点,因此,帮助学生完成整个探究活动往往也需要多个教师协同完成。同样,课程整合不仅需要同学科的教师集体协作,更需要不同学科的教师走到一起,共同选定整合的主题及活动形式。校本开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则可能需要所有学科教师共同设计,分工指导。
另外,在建构教学的范式之下,不仅需要教师与教师的协作教学,而且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因此,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教师学会如何与他人协作的基本功。
(四)教学评价基本功
传统上,教师对教学的评价工作不外乎评定学生学业成绩和期末小结自己的教学工作。新课程提出的发展性学生与教师评价的思想,需要教师在学生评价方面,除了掌握传统上以考试为主要评价手段的量化的、终结性的评价方法和技能之外,更需要学习新的质性的、形成性评价的方法与技能。发展性评价要求评价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要求评价充分体现被评价者的个别差异,要求被评价者的积极主动的参与,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善于在日常的教学中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学会运用一整套的技术即时记录学生的日常表现,收集和整理学生在各方面的评价信息,并有意识地发动学生主动参与评价,帮助学生形成自我评价的能力。同样,发展性评价还要求教师要更加主动、更加客观地评价自己,不断地反思自我,将自我评价与教学改进及专业成长融为一体。
新课程改革向一线教师建议的质性的评价策略和技术主要包括:个人成长记录袋、成长自述、实作测试、案例分析等。其中,学生个人成长记录袋是目前国家课程实验区普遍推行的一种评价工具,但如何更好地使用个人成长记录袋,如何提高成长记录袋的评价效用,还需要广大教师在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尽管有一些新的评价工具及评价技术还在进一步的摸索当中,但毋庸置疑的是,教师必须在改革的实践中磨炼自己的评价“功夫”。
(五)教学科研基本功
课程改革提出了许多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设立了许多新的改革目标,这些理念和目标是否适宜,还有待实践的检验。而最终的检验者应是第一线的教师。教师能否担当得了这样的角色,取决于教师的研究意识和研究素质。另外,新课程改革需要改变过去灌输的教学行为习惯,这客观上要求教师有一种批判、反思的科研精神。新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还会出现许多新的问题,也会产生一些矛盾,这同样需要教师对其中的一些问题展开研究,形成认识。总之,新课程需要教师成为一个研究者。
篇5
(贵州省盘县大山镇中学553507)
“数与式”是初中数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这部分内容的难度不大,主要是注意它的性质、运算法则及应用运算律进行准确的运算,从而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现以“有理数的加法”这一节课来说,我们应关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关注本节课的重难点
有理数的加法是小学算术加法的拓展内容,熟练掌握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是学习有理数其它运算的前提,也为后继学习实数、代数式运算、方程、不等式、函数等知识奠定基础。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索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能准确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但是学生在小学的计算从来没有遇到“正负号”和“绝对值”的问题,学生在有理数加法运算过程中会遇到一定的困难。所以本节课的难点是探索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同号两数相加还是异号两数相加)。
2注重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的理解
在我们身边的实际例子中,如平时走路时有前和后之分;在打篮球时,投球时篮球有上升和下降之分;在乘坐电梯时,电梯也有上升和下降之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就以这些实际例子导入新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引导学生进行具体的探究,把身边实际例子转化为数学问题,列出多个式子,让学生进行讨论、分类,利用数学归纳法总结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3关注有理数的加法难点的突破
篇6
初中阶段的作文教学,目的不在于培养作家,不在于培养学生文学创造的能力,而是为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生活、提高谋生能力打基础。初中作文记叙文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生活的基础上。
“数码故事叙述”是将数码信息技术与语言文字的表达结合起来,利用数码信息技术记录学生身边的生活,为记叙文写作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素材和生活化的情境,从而转换为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记录生活的能力。
关于“转换”,我国学者刘淼在有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从思维到外部书面语言表达要经过三级转换。
第一级是从思维到内部语言的直接转换。内部语言是和逻辑思维、独立思考相关联的言语形态,其主要特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内部语言的语音的发音是隐蔽的,二是内部语言以自己的思想活动为思考对象,三是内部语言呈现片段性。第二级转换是内部语言到外部口头语言的转换。第三级转换是内部语言到书面语言的转换。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表达过程有重叠但不完全相同:加工充分、质量好的部分经过过滤器直接进入书面语言表达,不合要求的部分要经过再加工。
从这个理论出发,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以下三点认识:一是学生的生活积累往往决定了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的质量,二是有效的作文指导有助于学生顺利完成转换,三是进行口头语言表达的训练有助于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数码故事叙述”记叙文写作教学就是这么一个循序渐进的、建立在科学性基础上的螺旋式上升的教与学的过程。
“数码故事叙述”记叙文写作教学的基本形式可概括为:拍拍――说说――议议――写写――评评――改改。
1、拍拍――学会观察,积累印象。真实的生活是记叙文写作的生命。学生虽然每天都能耳闻目睹、亲身经历许多事情,也可能通过一些媒介获得许多人和事的信息,但是在写作时却往往会抱怨“没什么可写”,究其原因,在于观察能力不强。观察就是运用人的感官感知客观世界的一种实践活动过程,是学生认识生活、积累生活印象的主要方法,对写作具有特殊意义。
观察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教师提供具体的指导,并利用一定的载体让学生实践,这对低年级的学生尤其重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码拍摄成了我们记录生活的重要手段,其直观、具体、可重现的特点,对培养与训练学生的观察力很有帮助。
从前表可以看出,数码素材的拍摄根据阶段和教学要点的差异有不同的要求。
第一阶段教师指定拍摄主题,有时甚至要由教师提供数码素材,素材的内容主要反映学生在学校的共同生活。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学生的观察能力有限,在校园内的生活拍摄便于教师有效指导。从教学要点的要求来说,统一的素材便于教师组织集中、有针对性的教与学的活动。随着教学活动的不断深入,学生相关能力不断提高,学生从记录共性的学校生活,逐步进入记录具有个性特点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从拍摄完整过程到拍摄某些片段甚至某一瞬间。在用数码技术记录生活的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不断提升,各种生活印象不断积累,为记叙文写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数码素材为作文教学创设了真实的情境,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引起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还可以启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2、说说――降低难度,以说带写。“说说”主要是指学生的口述作文。从写作三级转换理论来看,学生的口头表达有助于内部语言向书面语言转化。口述作文将二级转换和三级转换区分开来,避免了高水平加工与低水平加工的同时进行,降低了书面作文的难度。因为有了“拍拍”的基础,基本解决了“写什么”的难题,学生的口头作文变得有话可说。说的过程其实就是对数码素材进行整理、思考的过程,也是推敲词语、斟酌语段、调整结构、增改内容的过程。通过口头作文,学生做到胸有成竹,使得书面表达更容易,质量更高。
口头作文教学常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开展,在小组中,每个成员都有参与口头作文的机会,并可以得到小组成员及时的评价和建议。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小组指导和班级交流为学生提供支持和帮助,提高转化的质量。
3、议议――相互启发,取长补短。“议议”与“说说”是交错融合的过程,两者交错进行,互有促进。
内部语言转换为书面语言需要经过过滤器的筛选,那些质量不高的信息需要重新加工,而整个加工过程都是在自我监控下进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议论与评价,不但有助于加强这种内部的监控,也有助于提高加工的效率和质量。“数码故事叙述”作文教学是一种开放性的教学形式,数字化的写作素材和交际化的学习活动始终处于师生可感、可知的范围内。在学生进行口头作文时,其他人作为观众、听众,在看和听的过程中思考。在口头作文结束后的“议议”部分,其他人又成为评价者和建议者,根据个人对写作素材的感知、体验和思考,讨论切磋,各抒己见。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一方面要注意倾听,适时点拨,合理引导,适当指导;另一方面要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除了要晓之以理,还要动之以情,用教师的热情与真情去点燃学生写作的兴趣与激情。
4、写写――合理要求,优质转换。有了“拍拍”、“说说”、“议议”的充分铺垫,内部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的质量得到提高,书面表达的难度大为降低。“数码故事叙述”记叙文教学是建立在对作文教学基础教育特性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因此,在写作上尽量要求学生将注意力放在通顺、准确、实用、有效上,不以文学的标准来要求学生。这样既能降低写作的难度,帮助学生树立写作的信心,又能恢复作文要求“平民化”的本来面目,有利于降低初中作文教学的压力。
篇7
新课程对语文教师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语文教师只有在培训中不断提高自我,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本文结合个人在职专业培训学习,就如何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做一名合格的初中语文教师谈几点个人的观点。
【关键词】
初中语文 专业能力 提高
课程改革赋予了教师专业化新的实践内涵,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特别是各种专业培训,为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搭建了良好的平台。本人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通过在职专业培训,谈谈新形势下如何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做一名合格的初中语文教师,保障语文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一、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意识,构建具体发展计划
从目前我国初中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来看,部分教师缺乏相应的自我发展意识,因此,为了全面提高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应加强教师对职业生涯构建具体规划的培养,促进语文教师专业能力的长足发展。对于部分不曾关注自身专业发展的语文教师来说,对自身职业生涯做出具体规划是推动他们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具体做法如下:
1.明确专业的发展方向
方向是个体事业发展的基本前提,也是确定个体发展前景的重要基础。因此,教师在制定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时,一定要先确立好发展方向,思考自己将要成为怎样一名教师。
2.善于进行自我诊断
语文教师应加强对自身专业知识、技能特长、教育理念的认识和判断,分析自身的兴趣好爱、性格特征、智商情商、思维特点,以及职业道德水平等,认真对待在校教师和学生对自己的看法和要求。
3.制定专业发展规划
这一专业发展规划维持的时间可以是一年半载,可以是3—5年,也可以维持10年左右,教师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来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
由此可见,只有真正提高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才能帮助他们构建合理有效的自我职业生涯发展计划与规划。
二、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构建复合型知识结构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只有不断丰富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构建复合型的知识结构,才能满足语文教学的需求。
1.具备精湛的专业技能
教师的知识结构是在获取系统专业知识和实践教学过程中加工总结而成的知识体系,要想形成复合型知识结构,不但需要教师掌握广博的专业知识,也需要其具备基本的科学知识,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
2.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
作为语文教师,应在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加强学习学科以外的文化知识,包括历史地理、社会科学、人文艺术等多个方面知识,不但要增强自身对多元化知识的积累,而且要善于按照实际情况进行学科整合,实现知识结构的系统化与整体化。
3.增强自身的教育能力
教师的教育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在从事教学过程中利用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教育,能够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作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掌握一定的心理学与教育学知识,懂得如何依靠科学理论知识来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4.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
教师应不断积累自身的实践教学经验,提高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这种经验的获取一般来自教师对教育教学案例的分析,只有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不断内化教师的理论知识,促进专业知识的有效发展。对于受过高等教育的教师来说,基本不缺乏本体知识和条件知识,而是缺乏实践知识,因此,实践知识的获得,以及实践经验的积累都是教师发展的重要性标志。教师获取实践经验的主要途径有两条:一是对教学实践的反思和总结;二是对优秀教学案例的收集与积累。
三、提高教师综合教学能力,形成多元化能力结构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追随时代的发展步伐,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科研能力等综合型能力,形成多元化知识及能力结构。此外,还要培养自身的特殊能力,即:是否能够通过课堂教学活动,高效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此,我们主要探讨以下两个方面的能力。
1.组织单元教学的能力
初中语文教材一般都是由独立的单元组合而成,作为语文教师,要具备一定的组织单元教学能力,即:通过一两篇重点课文的教读,来带动学生对本单元中其他文章的自读,并善于将阅读、练习、写作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在单元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贯彻“分阶段实现目标”的原则,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实现师生对目标问题的共同研究与探讨。这种方式与传统的单篇教学比起来,不但能体现教学的系统性和知识的整体性,而且还能体现出课型的多样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因此,单元教学既是一种教学方法,又是一种教学思想,更是一种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单元教学的综合性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作为教师,应根据自身的实践经验,掌握单元教学的内涵和真谛,并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充分体现单元教学蓬勃的生命力。
2.指导学生写作的能力
能够指导并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一名语文教师应具备的特殊能力之一。中学生正处于练笔写作的重要阶段,而作文作为表达学生思想感受、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方式,应得到教师的充分利用,并尊重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写作的基本规律,提高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教师要在写作的基本原理及学生的实践过程中给予一定的指导,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写作的奥妙,体会成功的乐趣。同时,还要通过精心设计和全面规划,将写作指导贯穿于教学始终,使之体现在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
总之,教师的专业发展是立身之本,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就不可能有课程改革的真正落实。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还应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结合相关专业培训理念,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教学水平,促进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红霞.走进语文新课程促进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3)
【2】郑碧筠.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对策探讨[J].现代教育论丛,2007,(06)
【3】夏伶.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师专业化[J].长沙大学学报,2008,(04)
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生活化视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连续性文本阅读
非连续性文本是与连续性文本相对的,或者可以说,非连续性文本是对传统文本概念的一个补充。谈到文本,我们头脑中立刻浮现以文句、段落组成的,提供一个完整信息的篇章。例如,古诗文、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都是常见的文体,它们都应被归为连续性文本。顾名思义,非连续性文本,与连续性文本的主要区别在于“非”字,非连续性的,不能提供一个完整的信息的片段式的文本。如以文字说明、符号、图画、单、表等信息为单位的,直观呈现信息内容的文本形式。在阅读这些文本时,要将多重信息组合,然后进行整体的理解分析,综合做出评价。常见的非连续性文本类型有:文字说明类(说明书、广告词等)、图类(地图、导游图、统计图等)、表类(统计表、时刻表)、单类(车票、购物小票、报价单)等。这些非连续性文本实质是连续性文本的一个“附件”,一个片段信息的直观说明,它能够辅助学生更有效地阅读连续性文本,当然发挥这种辅助作用的基础是有效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如何有效阅读非连续性文本,这需要教师将非连续性文本置于现实生活的背景下,利用真实的场景,将非连续性文本真实化。
一、学校生活视域下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
在学校生活中有不少非连续性文本,比如,条幅、广告词、地图、时刻表等等,而这些并不是只浮在学校生活的表面,有时也与语文教材内容相交织,但学生有时意识不到,这就需要教师予以启发、引导,使学生看到教材非连续性文本与学校生活非连续性文本的联系之处以及共通之处,从而让学生在见到教材中的非连续性文本之后立刻想到学校生活中存在的非连续性文本。换句话说,在进行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兼顾学校生活这一大背景。将教材中的非连续性文本置于学校生活的大背景之中,恢复其直观性、可触性,让学生看到初中语文教材知识的生活化,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来体验文本的生活,根据文本的生活来观照自己的生活。
以魏巍的《我的老师》一文为例,每个人的心中都永久保存一位教师的形象,或因为严厉,或因为慈爱,或因为外貌的某个特征等。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可能仅仅只记得教师的模糊形象,这形象是静止的,类似一幅图画,需要和多个事件进行结合才能表达出完整信息的非连续性文本。魏巍印象中的老师就是这样,他通过对脑海中浮现的非连续性文本进行语句连接,遂形成这篇文章。所以,我们要解构作者这篇文章,将非连续性文本整理出来。“十八九岁”“右嘴角边有榆钱大小一块黑痣”“温柔而美丽”“教我们跳舞”“她爱诗,并且爱用歌唱的音调教我们读诗”,根据这些只言片语,可让人想到温文尔雅、善良美好的女子。在这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这位老师画出来,表现在学生笔端的图画会带给学生触动,这时候,教师可以以学校生活为背景,鼓励学生根据文本的生活来观照自己的生活。将对自己老师的感情倾注在图画上――为教师画一幅肖像,用肖像表现老师的性格。
二、家庭生活视域下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
有些非连续性文本本身就已经具备生活化的概念,即使不与生活进行联系,其本身也散发着生活的光芒。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家庭生活是最放松、最亲密的,其所囊括的非连续性文本也最复杂多样的,甚至每天都要去接触、解读、分析。但初中学生并不过多的在意,甚至不予理会,不能形成对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而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这种富有家庭生活概念的非连续性文本对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的有效性发挥重要作用,所以开展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极为重要。那么怎样实现非连续性文本的有效阅读,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将富有家庭生活概念的非连续性文本置于家庭生活的背景下阅读。以课堂作为圆心,营造家庭生活场景,将语文教材涉及的非连续性文本置于其中进行阅读。
以韩非子的《郑人买履》为例,“宁信度,无自信也”,这是郑人说的话,宁愿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这里的尺码便是一个非连续性文本。为了解析尺码与脚的关系,提炼有关寓意,教师可借用“尺码”营造一个家庭生活场景,让学生从中解读这种非连续性文本所要指明的意义。于是,有学生稍稍变动情节,将郑人买履设置为自己买履。在进入商场买鞋之前,先用尺子量过自己的脚,却想不到在买鞋的过程中,可以试鞋。@就涉及长度、尺码等非连续性文本,而学生以家庭生活为背景,从一件买鞋的小事出发,解读出尺码与脚的关系,提炼出寓言的现实意义:不能盲目的照抄照搬现成的东西,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社会生活视域下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
虽然初中学生还未迈出校园成为社会中的一员,但却早已接触社会生活。这种接触有两个层面,一是从书本中得来的,一是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的时候亲历的或听说的。可以说,有社会生活存在的地方便有非连续性文本存在。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不乏表现社会生活的文章,这些文章中也不乏非连续性文本。为了有效阅读这种文本,学生要解读语文教材之中的社会生活,而解读教材中的社会生活的切入点正是对自己社会生活的解读。因此,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也需放在社会生活的视域下进行。
以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为例,如果仅仅观照“敬业”“乐业”这四个字,像某个企业或单位的大楼上挂起的标语,它便是一种非连续性的文本。在没解读连续性文本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社会生活的背景下围绕非连续文本进行引申解读。简而言之,就是让学生举例说出社会生活中的敬业乐业的人和事。在举例说明的过程中,学生对敬业与乐业有了更深刻的感触。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有效解读连续性文本。
篇9
一、树立生态化的教育价值观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初中语文的教育教学目的不应该只停留在“授业”的单方面的侧重,更不应该沿袭过去的“以成绩论英雄”的评价标准,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自身必须明确的树立生态化的教育价值观。要充分注意和发掘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尊重每个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扩大学生的优秀之处,使之获得快乐的情感体验。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老师必须尊重和理解学生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他们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人,应该在教学中彰显其主体地位。
二、构建平等自由的师生关系
例如在苏教版七年级上册鲁迅先生的《社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营造轻松的课堂环境,通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领学生去体会其中的脉络,教给学生如何去构思全文,如何实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写作效果。以《社戏》为例,教师在明确教学方式方法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自己体会其中关于写作方面的技巧,在“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原则下,引领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构建民主、平等、理解的师生关系。学生通过感受其中的时间顺序,总结出文章的脉络,从时间上看是按照看戏前、看戏中、看戏后的顺序写的,尤其是在其中的景物描写中,学生各抒己见,都能从作者深厚的文化功底中挖掘出很多珍贵的写作技巧和非常优美的语言,并谈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三、探究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七年级上册鲁迅先生的《社戏》过程中,对于其中作者语言的运用,在教学方法上有着诸多不同之处,也存在着不同的收益。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揣摩文中的美词佳句,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独特感受,在感悟作者的童年生活中,每个学生的着眼点不同,为此教师可以尝试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在融合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不同的段落,实现对每段的精辟理解和分析,然后在小组组长的总结发言中,其他学生给予相应的补充,整个教学过程自然流畅,教学方法也较为科学有效。
四、整合生态化的教学内容
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析也应该植根于生活,生态价值观视角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应该注意整合生态化的教学内容,这在当前是一个探索阶段。例如在苏教版七年级下册魏巍先生的《我的老师》一文时,将其中的教学内容进行了生态化的整合,在教学“梦里寻师”故事的过程中,通过整合教学内容,让学生整体理解叙事的方式方法以及需要把握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其中对于故事情节的分析可以让学生按照六要素进行理解和体会,既实现了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又融入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五、建构生态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基于生态价值观视角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需要注意强化多元化评价主体的建设,将对于教学效果的评价主体范围扩大,在坚持公平、公正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学校、教师、学生、家庭、社会等诸多主体的综合评价实现生态化的互动。在评价内容界定中需要全面化的建设,对学生的评价要多维度地进行综合评定,尤其是强化发展性和教育性的指标建设。在评价方式方法的运用中,可以通过自评、互评和综合评价的方式对教学结果进行整体评价。例如在对于某个学期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不仅要直面整个学期学生能力水平的提升,而且还要注意对于学期前后的有效延伸,素质教育不是几天、几个月甚至几年就能够彰显效果的,更不是通过几个学生或者几十个学生就能体现教学水平的。
篇10
一、必须以现代教育精神为引领点,才能高瞻远瞩
何谓现代教育精神?它不是简单地以时间先后来划分的,今天的人、21世纪的人有可能满脑子陈腐的落后观念;也不是简单地以地域范围来划分的,机械地“美国化、欧洲化、西方化”,绝不能解决当前中国教育面临的所有难题。
这里讲的“现代教育精神”是指一种既传承又弘扬,既坚守又创造,既和谐又发展的人文精神。它应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重视传统,具有求真、尚善、臻美的精神。追求真、善、美的和谐统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作为一种传统的世界观,它渗透在初中教育的全过程中,是素质教育的价值回归,引导着整个初中教育的审美改造和人的完美发展,让人的生命充分展开。另一方面,解放思想,具有科学精神和民主的精神。科学精神旨在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包含正确认识规律、自觉遵守规律、科学驾驭规律等等。初中阶段不同于小学阶段,也不同于高中阶段,既承载着义务教育的任务,又需要面对中考与升学的竞争压力,学生处于心理、生理发育的特殊的“青春期”阶段,我们要充分认识这个规律,促进学校的健康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民主精神旨在以人为本,把人作为目的而不是作为工具。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老师。”初中校长要尊重学生,学会用孩子的视角、孩子的思维来考虑问题,倾听他们的声音,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现代教育精神是一种观念,一种思想,也是一种品质。只有以现代教育精神为引领点,才能站在教育的“制高处”,建设现代学校,实现初中教育教学质量的再提升,培养出素质全面的现代人。
二、必须以课堂建构为立足点,才能抓住关键
课堂教学改革是全世界学校都在努力探索的领域。由“传授的场所”转换为“学习的场所”,教育必须回归教育原点,以学生为中心。但是如何让学生动起来呢?我市基础教育全面实施的“建构式生态课堂”,以“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学促教、能学不教”为核心理念,彻底告别了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课堂,转而将学生视为大写的、完整的人,相信学生、解放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
初中校长要及时把握趋势,更新观念,强化模式,育人为本。针对初中教育在教育链条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针对有其特殊的规律和特殊的要求,新海实验中学苍梧校区和本部一起积极推进“建构式生态课堂”教学模式校本化进程,探索网络时代背景下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新途径,整合具有新海特色的“网、案、课”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努力实现轻负担、高质量的教育目标,让每一个学生健康、快乐、幸福成长。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初中校长必须不断提升课程建设能力。初中阶段首先要以奠定学生共同基础为标准,认真执行国家和省义务教育课程规定,开齐开足全部课程。要重视校本课程开发并保证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自主选择空间,建设门类齐全、内容丰富的学科课程资源,实现学校、学科、内容全覆盖。我校开发的礼仪规范、科技创新、语言训练、剧本演绎、体育休闲、乐器演奏、绘画写字、竞赛辅导、读书走天下、大型团体操等十大主题校本课程,充分考虑了学生的特点和差异,基本满足了初中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发展需求。
三、必须以多维评价为调控点,才能关注发展
形成初中教育“豆腐腰”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来自社会、家长评价的制约不容忽视。不少人仍然功利化地追求分数至上,将初中教育异化为选拔教育、考试教育,用升学率定位学校质量。曾有人这样说:办教育很简单,管好3个数,即“考试的分数、升学率的人数和基于分数、人数的奖金数”就行了。如果初中教育只用“人数、分数、钱数”来衡量,就会沦为升学的工具,校长、教师在升学的现实中只能无奈、妥协、随波逐流。
应当树立怎样的考试观和怎样的育人观?校长不能跟在社会和家长的后面亦步亦趋,应坚决抵制各种欲望化、功利化、短视化的干扰,坚决变革用考试进行评价这种单一的、僵化的机制,建立适应学生成长的多元评价体系,全面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初中生处于人格的半独立期,心理“断乳”期,他们的主体意识开始觉醒,但在很多问题或者价值观取向上又不具备成熟的判断能力,在行为方式上不能做到完全自律。这个阶段的学生更需要给以科学的评价,“静待花开”。我校在这方面开始了一系列探索,以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为突破口,构建了学业指导与成长指导同步的评价机制。成长记录袋里有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点点滴滴,能够开放地、多层面地反映学生的完整面貌,使学生体验成功,感受成长与进步,并从中受到激励。从记分册到素质报告手册,再到成长记录袋,不仅是内容的增加,而是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有可能多出一批未来的瓦特、牛顿、爱迪生。
四、必须以师资打造为支撑点,才能有所保证
有关资料显示,在全省中小学教师中,特级教师占比接近千分之三,而初中教师连千分之一都不到。初中教育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最根本、最关键的还是“人”的因素,根源在于初中缺乏“大师”。
作为校长,该如何为教师成长铺路搭桥、加油鼓劲呢?我们的策略是有层次推进,在实践中提高,在学习中提高。第一,学校构建了多层次的师资梯度建设平台,要求入职之初的教师,以水磨的功夫站稳讲台;成熟的教师,用持之以恒击碎高原定势;骨干教师、名师要不懈进取,树立更高的标杆。旨在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有针对性地提升不同层面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第二,剖析“大师”的成长历程,我们发现:成功是一步步走出来的,能力是在实践中锻炼出来的。我校计划聚焦“建构式生态课堂”,立足课程,通过落实二次备课、关注教研活动、开设各类公开课、组织研讨活动等形式,让教师“在战斗中学会战斗”,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磨练队伍。第三,日本著名学者佐藤学教授提出了“学习共同体”的构想,作为学习共同体的学校,不仅是儿童们合作的相互学习的学校,也是教师们作为教育专家合作的相互学习的学校,还是家长和市民参与学校教育的、合作的相互学习的学校。我们把打造一支“饱学而敬业”的苍梧师资队伍作为教师发展的共同愿景,以名师为引领,提供专业发展培训,帮助广大教师形成教学、研究与学习合一的专业生活方式,不断提高专业发展意识与能力。第四,以课题为抓手,将课题研究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提升教师内涵。鼓励教师们善于发现教育教学问题,把问题转化为课题,通过写叙事随笔,回味教育过程;通过写事理随笔,“在每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注意对微型课题的研究,在“根雕”的行为中提升智慧;追踪规划课题,学会过程实施,在“蓝图”的描绘中创新。
五、必须以外引内联为着力点,才能实现共赢
新海实验中学苍梧校区是在连云港城市建设进程加快过程中,市教育工委、市教育局响应 “城市东进、拥抱大海”战略新建的一个崭新的校区,于2009年8月动工,2010年7月招生,现有60个班,在校学生达3300余名。在这样的形势下,苍梧校区如何继承新海中学80多年的历史文化传统,如何寻找属于苍梧校区自己的句子,如何真正落实和新海实验中学本部实行一体化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力促均衡发展,共同走向优质?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的课题。
我们认为在办学时要有开阔的视野,要有开放的思想,要有开拓的精神。
“外引”就是体现办学张力,加强与优质高中联系,注重人才培养衔接;加强与社区机构联系,丰富和优化社区教育资源;加强与中外名校联系,扩大办学视野和实施开放战略;加强与研究机构联系,搭建教师成长平台;加强与新闻媒体联系,塑造新海教育新形象。
“内联”就是打破校区和本部在空间上的距离分割,努力实现共赢。在传统继承上,张扬新海精神,营造共同精神家园;在理念建构上,与本部共享素质教育理念,确认共同行动要素;在心灵沟通上,崇尚和谐,拉近本部教师和校区教师的心灵;在德育实施上,与本部统一目标,统一举措,统一策略;在课堂模式上,体现本部模式特色,体现学生主体;在资源开发上,聚合本部和苍梧两个区域资源,注重校本开发;在信息化建设上,本部和苍梧共同建设数字化校园,建立共享的服务平台;在师资培训上,建立共同的培训机制和评估制度,聘请本部特级教师和名师来苍梧讲学。
- 上一篇: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
- 下一篇:社区治理中的主体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