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素质教育基本内涵范文
时间:2023-08-07 17:40: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简述素质教育基本内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要点速记:全民多现身。
2.简述近代社会教育的特点。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3)教育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倡导以法治教。
3.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2)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3)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学校结构。
(4)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简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4(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要点速记:两权一目的。
5(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①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
②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③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
要点速记:人(人才)鱼(舆论)公(公民)主(民主)促政治。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6.简述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3)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4)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
要点速记:目内方育。
7.简述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1)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要点速记:两传选新再创造。
8.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要点速记:严(延时价值)规范(社会性规范),塑(加速个体发展)个性(发展个性),总之要发展。
9.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接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要点速记:三有一训练,控制影响全面。
10.简述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
(2)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人的发展。
(3)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离开了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的现实。
11.简述影响教育制度的因素(建立学制的依据)。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要点速记:社会、个人、外国三方面。
12.简述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
(1)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展,年限不断延长。
(2)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3)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
(4)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要点速记:义务要延长,高等要大众,职业要统一,终身要建立。
13.简述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3)人们的教育思想。
(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要点速记:社会、个人、理论三方面。
14.简述现阶段我国教育的基本精神。
(1)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展的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 能力。
要点速记:社会主义接班人,全面个性多发展。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要点速记:提速(国民素质)个性创两全。
16.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顺序性。
(2)阶段性。
(3)不平衡性。
(4)互补性。
(5)个别差异性。
17.简述活动课程论的观点.
(1)主张一切学习都来自经验,而学习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
(2)主张学习必须和个人的特殊经验发生联系,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 开始。
(3)主张打破严格的学科界限,有步骤地扩充学习单元和组织教材,强调在活动中学习,而教师从中发挥协助作用。
要点速记:个人经验,打破界限。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18.简述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1)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3)学科特征影响课程的编制。
要点速记:学生、社会、学科。
19.简述课程标准的含义及作用。
(1)课程标准的含义。
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2)课程标准的作用。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20.简述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人的智力结构中存在着八种相对独立的智力:
(1)语言智力。
(2)逻辑—数学智力。
(3)视觉—空间智力。
(4)音乐智力。
(5)身体—动觉智力。
(6)人际智力。
(7)自知智力。
(8)自然智力。
要点速记:语(语言智力)数(逻辑—数学智力)体(身体—动觉智力)音(音乐智力)美(视觉—空间智力),一人(人际智力)两自(自知智力和自然智力)。
21.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要点速记:两独一发。
22.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具体来说,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要点速记:开醋(促进)放盐(研究)。
23.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观
(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要点速记:学习过人。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24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要点速记:方(学习方式)平(评价与考试制度)的关(课程管理制度)节(课程结构)有内(课程内容)功(课程功能)。
25.简述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
(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
(3)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
(4)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 素质。
要点速记:双基 + 全面发展(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26.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相统一的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要点速记:建(间接经验)立(发展能力)主(学生主体)育(思想教育)。
27.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激发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要点速记:一动机四知识。
28.简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
(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3)布置、检查课外作业。
(4)课外辅导。
(5)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要点速记:备上作业来辅导,学生成绩差不了。
29.简述教师应该如何备课。
(1)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设计教法。
(2)备课要写好三种计划:学期(学年)教学进度计划、单元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要点速记:三备三计划。
30.简述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1)目的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得当。
(4)结构合理。
(5)语言艺术。
(6)气氛热烈。
(7)板书有序。
(8)态度从容。
要点速记:明确内容;方法合理;语言热烈;板书从容。
31简述教师布置作业时应遵循的基本要求。
(1)作业内容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2)考虑不同学生的能力需求。
(3)分量适宜,难易适中。
(4)作业形式多样,具有多选性。
(5)要求明确,规定作业完成时间。
(6)作业反馈清晰、及时。
(7)作业要具有典型意义和举一反三的作用。
(8)作业应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含有鼓励学生独立探索并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因素。
(9)尽量同现代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力求理论联系实际。
32.简述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贯彻要求。
(1)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师的讲授应抓重点、难点和关键。
(3)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
要点速记:主(主动性)抓(抓重点、难点、关键)情境(设置情境),培方法(培养思维方法)。
33.简述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贯彻要求。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要点速记:小联(联系实际)在乡(乡土教材)下训练运(运用知识)输技能(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
34.简述教学方法选用的依据
(1)考虑教学方法本身的特点和功能,灵活选择,综合运用。
(2)依据学科特点和学习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3)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
(4)依据学生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5)依据现有的教学媒体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要点速记:依自身,依内容,依目标,依学生,依媒体。
35.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注意。
(1)培养学生善于与注意分散作斗争的能力。
(2)培养学生稳定而广泛的兴趣。
(3)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培养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5)使学生能分析自己在注意方面的优缺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36(1)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①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
②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③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
37(2)班级授课制的缺点。
①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②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现成的知识,动手机会少,不利于培养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③教学面向全班学生,强调的是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④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有限。
要点速记:大养人,教主导,学集体;限独立,少动手,难个别,缺灵活。
38简述知觉的基本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
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反映的特性就叫知觉的选择性。
(2)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对象是由不同部分和属性组成的。人在知觉时,并不把知觉对象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统一的整体。
(3)知觉的理解性。
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它,并把它用词语标示出来,这种特性就叫知觉的理解性。
(4)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
39简述记忆的品质。
(1)记忆的敏捷性。
这是记忆的速度和效率特征。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记住较多的东西,就是记忆敏捷性良好的表现。
(2)记忆的持久性。
这是记忆的保持特征。能够把知识经验长时间地保留在头脑中,甚至终身不忘,这就是记忆持久性良好的表现。
(3)记忆的准确性。
这是记忆的正确和精确特征。它是指对于所识记的材料,在再认和回忆时,没有歪曲、遗漏、增补和臆测。
(4)记忆的准备性。
这是记忆的提取和应用特征。它使人能及时、迅速、灵活地从记忆信息的储存库中提取所需要的知识经验,以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
要点速记:两准一敏才持久。
40.简述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1)学习材料的性质。
(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
(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4)识记的方法。
(5)时间因素。
(6)情绪和动机也影响着遗忘的进程。
41.简述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要点速记:引观察、勤思考、扩知识、练想象、爱幻想。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42简述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深度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材料。
(5)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要点速记:理解(理解材料意义)目的(明确记忆目的)精加工,组块编码重方法。
43简述如何组织复习以防止遗忘。
(1)及时复习,经常复习。这是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来进行复习的。
(2)合理分配时间。
(3)做到分散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4)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5)复习方法要多样化。
(6)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要点速记:法(复习方法多样化)官(多种感官)及(及时复习)时(分配时间)返(反复阅读)回(试图回忆)三中(分散和集中)。
44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②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③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①保护好奇心。
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④重视非逻辑思维。
⑤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①发散思维训练。
②推测与假设训练。
③自我设计训练。
④头脑风暴训练。
要点速记:环境 + 个性 + 课程。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42.简述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要点速记:储数量、训方法、多练习、勤思考。
43.简述学生学习的特点。
(1)学生的学习是以掌握间接知识经验为主的。
(2)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进行的。
(3)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4)学生的学习是在学校班集体中进行的。
(5)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44.简述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45.简述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
(4)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要点速记:阶(阶段特征)个(个别差异)机(积极性)缘(原型)
46.简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1)班杜拉总结了影响学习的三类因素:环境、个体和行为。
(2)班杜拉把观察学习的过程分为注意、保持、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
(3)班杜拉将强化分为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4)学习的实质是观察学习。
47.简述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1)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
(2)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3)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要点速记:材料意义 + 新旧知识 + 心向。
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48(1)建构主义知识观。
①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②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
49(2)建构主义学生观。
①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
②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
50(3)建构主义学习观。
①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②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③学习的情境性。
51.简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要点速记:创情境、控水平、用反馈、指归因。
52.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要点速记:马(马斯洛需要层次)里(立志教育)奥班(班杜拉自我效能感)委(韦纳归因)。
53简述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策略。
(1)关注学生的认知结构。
①关注学生原有认知经验的丰富性。
②关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与组织性。
③关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可利用性。
(2)教育内容与教学过程的选择与安排。
①精选教材。
②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③合理安排教学过程。
(3)教授学习方法。
要点速记:有结构,有内容,有方法,促进迁移。
54简述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1)情绪的产生与有机体的自然需要有关,而情感的产生则与人的社会性需要有关。
(2)情绪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心理现象,而情感则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
(3)情绪产生早(个体生命开始,饥饿哭闹),情感产生晚(在社会生产实践中产生)。
(4)情绪具有情境性和动摇性,而情感则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
(5)情绪多具有外显性和冲动性,而情感则具有内隐性和持久性。
要点速记:需要、人类、时间、特点。
55.简述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 ~ 2 岁)。
(2)前运算阶段(2 ~ 7 岁)。
(3)具体运算阶段(7 ~ 11 岁)。
(4)形式运算阶段(11 ~ 16 岁)。
要点速记:感前具形。
56.简述维果斯基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2)心理发展观。
①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
②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
③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
④心理活动的个性化。个性的形成是心理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个性特点对其他机能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内化学说
(4)教育和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
57简述最近发展区的含义及其教育意义。
(1)最近发展区的含义: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
(2)最近发展区的教育意义:它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水平,还应该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水平,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特别提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58.简述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
(2)社会文化因素。
(3)家庭因素。
(4)学校教育因素。
(5)个人主观因素。
要点速记:万能答案因素类:遗传+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 学校教育+个人主观能动性。
59.简述具有场依存型认知风格的人的认知特点。
(1)他们对事物的直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
(2)他们的态度与自我知觉更加容易受周围其他人,尤其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
(3)他们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并记忆语言信息中的社会内容。
(4)他们的社会敏感性强,善于社交。
60简述埃里克森社会化发展理论。
(1)婴儿期(0 ~ 1.5 岁): 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
(2)儿童早期(1.5 ~ 3 岁):自主感对羞怯与怀疑。
(3)学前期(3 ~ 6、7 岁):主动感对内疚感。
(4)学龄期( 6 ~ 12 岁):勤奋感对自卑感。
(5)青年期(12 ~ 18 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6)成年早期(18 ~ 30 岁):亲密感对孤独感。
(7)成年中期(30 ~ 60 岁):繁殖感对停滞感。
(8)成年晚期(60 岁以后):完善感对绝望。
61简述强迫症的概念及其治疗方法。
(1)强迫症的概念
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他就会感到极端焦虑。
(2)强迫症的治疗
①森田疗法:日本的森田强调,当事人力图控制强迫症状的努力,以及这种努力所导致的对症状出现的专注和预期,只会对强迫症状起维持和增强作用。因此,为了矫正强迫症状,应放弃对强迫观念做无用控制的意图,而采取“忍受痛苦,顺其自然”的态度治疗强迫行为。
②“暴露与阻止反应”。例如,让有强迫性洗涤行为的人接触他们害怕的“脏”东西,同时坚决阻止他们想要洗涤的冲动,不允许洗涤。
62.简述理性情绪疗法。
理性情绪疗法又称合理情绪疗法。它是帮助当事人将情绪困扰理性化,从而达到辅导目标的一种心理辅导法。由美国心理学家艾里斯创立。其主要观点是:情绪或不良行为并非由外部诱发事件本身引起,而是个体对这些事件的评价和解释造成的。辅导老师可以通过暗示、说服和质疑等方法,来改变学生的非理性的信念,从而恢复和建立理性的思考方式,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63.简述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6)小组辅导。
64.简述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1)外部条件。
①家庭教养方式。
②社会风气。
③同伴群体。
④学校教育。
(2)内部条件。
①认知失调。
②态度定势。
③道德认识。
65.简述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5)价值辨析。
要点速记:服榜样、约奖励、价辨析。
66.简述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
(1)前道德阶段(2 ~ 5 岁)。
(2)权威阶段(5 ~ 8 岁)。
(3)可逆性阶段(9 ~ 11 岁)。
(4)公正阶段(11 岁以后)。
67.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前习俗水平(10 岁以下):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阶段;相对功利道德定向阶段。
(2)习俗水平(10 ~ 20 岁):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20 岁以后):社会契约定向阶段;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也称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
要点速记:三水平、六阶段
68.简述知行统一原则的贯彻要求。
(1)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2)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在接触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加深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
(4)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要点速记:强道德、加实践、持统一、律自己。
69.简述中学德育的途径。
(1)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社会实践活动。
(3)课外活动。
(4)共青团组织的活动。
(5)班会、校会、周会、晨会。
(6)班主任工作。
要点速记:一教(教学)、二班(班会+班主任工作)、三活(社会实践活动+课外活动+共青团组织的活动)。
70.简述如何运用道德修养法。
(1)在指导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班主任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之间的关系。
(2)在肯定学生自我教育意愿和能力的基础上,班主任要启发、帮助学生制订自我教育计划,使学生明确自我努力的方向。
(3)班主任要注意给学生提供自我教育的机会。
71.简述如何运用说服教育法。
(1)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2)有知识性和趣味性,内容真实、可信。
(3)态度真诚、热情。
(4)善于捕捉说理时机,拨动学生的心弦,以增强教育效果。
72.简述培养班集体的方法。
(1)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2)确定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3)建立班集体的领导核心。
(4)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要点速记:生(研究学生)目标,导(领导核心)关系。
73.简述班集体的发展过程。
(1)初建期的松散群体阶段。
(2)形成期的合作群体阶段。
(3)成熟期的集体阶段。
74.简述良好班集体形成的特征。
(1)共同的奋斗目标。
(2)有力的领导集体。
(3)健全的规章制度。
(4)健康的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5)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75.简述班级管理的主要模式。
(1)常规管理。
(2)平行管理。
(3)民主管理。
(4)目标管理。
76简述课堂纪律的类型。
(1)教师促成的纪律
所谓教师促成的纪律,主要指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形成的班级行为规范。
(2)集体促成的纪律
所谓集体促成的纪律,主要指在集体舆论和集体压力的作用下形成的群体行为规范。
(3)任务促成的纪律
所谓任务促成的纪律,主要指某一具体任务对学生行为提出的具体要求。这类纪律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4)自我促成的纪律
简单说就是自律,是在个体自觉努力下外部纪律内化而成的个体内部约束力。自我促成的纪律是课堂纪律管理的最终目的。
77.简述班主任的常规工作。
(1)了解和研究学生(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3)建立学生成长档案。
(4)组织班会活动和课外活动。
(5)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6)操行评定。
(7)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78.简述如何对后进生进行教育。
(1)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2)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3)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
(4)针对后进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5)对后进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
79.简述课外活动的特点。
(1)参与的自愿性、自主性。
(2)内容的灵活性、综合性。
(3)过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80.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2)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4)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5)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81.简述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
篇2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 审美教育 素质教育 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3(a)-0148-03
汉语言文学教学是目前高校教育课程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人文素养进行教育和培养的重要学科。汉语言文学作为我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文化内涵的精华,在新的发展时期,承担着更加重要的教育教学任务。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既是新时期高校学科素质教育改革和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对学生的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精神文化素质进行培养的重要手段,面对着越来越复杂的经济社会发展趋势,通过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养,是新时期汉语言文学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1 审美教育相关内容简述
1.1 审美教育的内涵
审美教育主要是指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而审美能力则是对审美感受能力、鉴赏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等相关能力的总称。其中审美感受能力是开展其他能力的重要基础,是整个审美过程的出发点,作为审美教育的最基本内容,审美感受能力主要是指对审美主体的感官美感获得方式和方法进行培养的教育。鉴赏能力则是在感受基础上产生的对“美”进行辨别、理解和评价的能力,辨别能力则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和关键环节。想象能力是指通过对将外部感知的“美”与自身的知识、能力、经验等要素结合起来产生的精神美感受。审美创造能力则是在以上能力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创造和创新的“美”,审美创造能力是审美能力的最高层次,同时也是审美教育最终要达到的目的。
1.2 审美教育活动
从上述审美教育的内涵可以看出,审美教育活动主要是指审美能力的培养活动。而审美能力的培养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要对学生的审美欲望、审美理想进行培养,审美欲望是刺激学生开展审美活动的重要推动力,而审美理想则是激发学生审美创造能力的主要动力,这两者是审美教育活动的重要环节。其次,要对学生的审美心理进行培养,优秀的审美心理素质能够指导学生对“美”进行科学的感性认知、理性认识,并且能够在审美想象和审美情感教育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最后,审美教育作榻逃教学的一个重要模式和内容,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化特点,要发挥学生在审美教育中的个体差异性,创造出新意美,在审美教育活动中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和优势进行充分的发挥。
1.3 审美教育开展的重要意义
审美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审美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个体竞争力,审美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情感教育的一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开展审美教育就是对学生的情商进行培养的教育活动,而情商则是指导学生获得更好发展的关键要素,通过审美教育能够对学生的精神世界进行充实和完善,在学生良好心态培养和个体综合竞争力提升方面能够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次,审美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塑造和健全人格,审美教育活动能够对学生的心理功能产生积极影响,通过审美能力培养、道德意志力培养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构建等活动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系统的审美心理结构,促使学生道德水平的提升、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塑造。另外,审美教育还能够帮助学生摆正心态,正确面对困境,现代社会的发展在学生群体中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功利主义和投机主义,社会发展氛围比较浮躁,在这种发展背环境背景下,审美教育能够还原教育教学活动的本质,帮助学生更好地摆脱物质、功利的影响,有利于学生摒弃功利之心,更加纯粹、自然地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和自我发展过程中,通过对真、善、美的鉴赏、想象和创造,实现理性思维的构建和伦理认知结构的完善,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面对困境,坦然生活。最后,审美教育活动的开展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培养自身的独立人格,在高尚情操培养方面也能够发挥十分积极的作用。
2 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现状分析
篇3
1.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其教学内容较为固定
正如上文所述一样,北京大学作为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端地,早在建校初时期就设立了中文学专业,这个专业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学科的教学内容与其教学方法已经固定下来。我国教育部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与2003年颁布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之中,对中文学专业规定开设的课程几乎没有发生改变,数量上一直都是十三门基础课程,教育界内几句全部认同,中文学专业在传统专业中是最具底蕴的一个专业学科,在现代大学专业体系中也是最为稳定的专业之一,其学科自身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
2.汉语言文学将以培养专业性文学人才为主要目标
多年以来,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及其前身中文学专业已经成为作家、文学知识分子的培养基地,但是从社会学角度意义上来说,这些职业都不能成为社会职业类型,而其应用性也就没有多大的发挥特征。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在许多高等教育学校中开设了关于中文专业中的文秘学、新闻传播学、国际汉语等相关专业,这些课程的开设都是为了提高汉语言文学这门专业的社会应用性,为社会发展的需要输送相关专业的应用性人才。但就近几年干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形势来看并不容乐观,就业率持续下滑,从这点就可以看出该专业的社会应用性不强,社会对其的认可程度也不高。3.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关于实践性的内容比较少汉语言文学教育注重的是学生对汉语语言的分析运用能力以及水平,注重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而相对而言,实践性的教学内容比较少,一般都集中在文学写作这一方面,从教学内容上来看,该学科的实际应用性较差是有据可循的。
二、浅析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提高及其现实意义
1.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提高的现实意义
就笔者看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提高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应用性的提高顺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的是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语言分析和运用能力在人才的基本素质中无疑是重要的环节,因此来说,汉语文学学科的应用性提高符合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人才的要求;其次,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应用性满足素质教育的本质需求。我国的素质教育推行已经遍及全国各院校,而现在正是高校实行素质教教育的关键时期,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所在在于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而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就是要将学科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语言文学专业在社会发展中成为具有推动性作用的理论体系,这正符合素质教育对人才的需求;再者,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提高也是学科本质发展规律的需求。汉语言文学专业以汉语言文字研究为主要对象,基于语言本身具有较强的工具性,也就决定了它自身所具有的易用性的特点。
2.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提高的可行性分析
以笔者看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提高不仅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更具备很强的可行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汉语言文学学科其本身就具有非常丰厚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撑,理论指出,科学的理论是指导实践的科学武器。汉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提高具有雄厚的理论基础,理论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以及语言学理论都可以成为其理论依据;再一方面就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提高具有优厚的现实条件,如前文所述,我过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历史,长期以来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育基础,这些对于提高学科的应用性都是非常重要的条件。除此之外,在汉语言文学学科发展的过程中也做过这样的尝试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提高的几点思考
1.加强改革学科教学体制的建设
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各大高校应该加强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体制的建设,及时的更新教学内容,扩充教学科目,注重语言实践能力以及和社会发展相关能力的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课程的设置,完善必修课和选修课的选定方式,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他们运用语言的实践能力,以此来提高该学科专业的应用性提高。
2.提高语言教学的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方式方法
课堂教学方式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行知识和技能传输的主要方式方法,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汉语言文学教学者应该侧重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及时的改善教学方法,尽量避开传统教学中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及时的将教学科研成果引进,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化技术优化教学质量。
篇4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素质教育;文化传承
汉语言文学教学是目前高校教育课程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人文素养进行教育和培养的重要学科。汉语言文学作为我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文化内涵的精华,在新的发展时期,承担着更加重要的教育教学任务。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既是新时期高校学科素质教育改革和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对学生的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精神文化素质进行培养的重要手段,面对着越来越复杂的经济社会发展趋势,通过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养,是新时期汉语言文学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1审美教育相关内容简述
1.1 审美教育的内涵
审美教育主要是指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而审美能力则是对审美感受能力、鉴赏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等相关能力的总称。其中审美感受能力是开展其他能力的重要基础,是整个审美过程的出发点,作为审美教育的最基本内容,审美感受能力主要是指对审美主体的感官美感获得方式和方法进行培养的教育。鉴赏能力则是在感受基础上产生的对“美”进行辨别、理解和评价的能力,辨别能力则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和关键环节。想象能力是指通过对将外部感知的“美”与自身的知识、能力、经验等要素结合起来产生的精神美感受。审美创造能力则是在以上能力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创造和创新的“美”,审美创造能力是审美能力的最高层次,同时也是审美教育最终要达到的目的。
1.2 审美教育活动
从上述审美教育的内涵可以看出,审美教育活动主要是指审美能力的培养活动。而审美能力的培养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要对学生的审美欲望、审美理想进行培养,审美欲望是刺激学生开展审美活动的重要推动力,而审美理想则是激发学生审美创造能力的主要动力,这两者是审美教育活动的重要环节。其次,要对学生的审美心理进行培养,优秀的审美心理素质能够指导学生对“美”进行科学的感性认知、理性认识,并且能够在审美想象和审美情感教育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最后,审美教育作为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模式和内容,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化特点,要发挥学生在审美教育中的个体差异性,创造出新意美,在审美教育活动中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和优势进行充分的发挥。
1.3 审美教育开展的重要意义
审美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审美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个体竞争力,审美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情感教育的一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开展审美教育就是对学生的情商进行培养的教育活动,而情商则是指导学生获得更好发展的关键要素,通过审美教育能够对学生的精神世界进行充实和完善,在学生良好心态培养和个体综合竞争力提升方面能够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次,审美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塑造和健全人格,审美教育活动能够对学生的心理功能产生积极影响,通过审美能力培养、道德意志力培养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构建等活动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系统的审美心理结构,促使学生道德水平的提升、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塑造。另外,审美教育还能够帮助学生摆正心态,正确面对困境,现代社会的发展在学生群体中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功利主义和投机主义,社会发展氛围比较浮躁,在这种发展背环境背景下,审美教育能够还原教育教学活动的本质,帮助学生更好地摆脱物质、功利的影响,有利于学生摒弃功利之心,更加纯粹、自然地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和自我发展过程中,通过对真、善、美的鉴赏、想象和创造,实现理性思维的构建和伦理认知结构的完善,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面对困境,坦然生活。最后,审美教育活动的开展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培养自身的独立人格,在高尚情操培养方面也能够发挥十分积极的作用。
2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现状分析
汉语言文学教学是我国语言历史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学科,经过不断的改革和完善,新时期汉语言文学在保留我国传统文学特色的同时又加入了新时展的特征,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目的是丰富学生的文化精神,对学生的人格和品格进行塑造和培养,同时促使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但是当前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需要优化和改进的问题。首先,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课程设置方面,目前大部分高校开设的与汉语言文学有关的课程比较少,而且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也相对比较落后,很多汉语言文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挖掘停留在教材的表面,没有对学生开展有效的审美教育,同时也无法有效地对学生的专业素质、人文素质进行科学的培养。其次,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理念比较落后,这主要体现在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的考核评价模式方面,目前大部分高校在针对汉语言文学教学进行教学评价的时候,大都还是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测评,这就直接导致了汉语言教学只关注理论教学、缺乏实践教育,学生和教师只关注教学和学习结果、忽视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等问题的存在,整体的教育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另外,很多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认同感不强,没有认识到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要意义,这些情绪和认识缺陷都导致学生对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兴趣不高,消极情绪比较严重,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汉语言文学教学目的的实现。
3汉语言文学开展审美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审美教育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传承我国传统文化是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要理念,通过汉语言文学教育完成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提升是汉语言教育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审美教育在汉语言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够对学生的汉语言文学阅读、写作能力进行提升,而且还能够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培养,在学生高尚精神、高品质人格培养方面能够发挥十分积极的作用。汉语言文学学科的特性为审美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素材,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教育素材和内涵,这些大量的审美教育素材为审美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汉语言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文学表达方式、文章结构等进行分析,然后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实践经验欣赏文章中的美,鉴赏文章中的美,然后引导学生充分地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创作出新的文章,通过这种方式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全过程的培养。在审美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审美教学内涵的内化活动,让审美成为指导学生学习活动、思想活动和人际交往活动的重要理念基础,通过审美教育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培养。
4汉语言文学教学开展审美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针对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特点以及审美教育的要求,在新的发展时期,为了提高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的效果和质量,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开展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活动。
4.1 充分挖掘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素材
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最首要的就是要对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素材进行挖掘和分析,这既是开展审美教育的重要基础和条件,也是审美教育能够成功开展的重要前提。首先,汉语言文学学科本身就是一种“美”,汉语言文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收纳了大量的经典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情感教育素材,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汉语言文学学科教育的本质、特点、内涵和目的等进行充分的认知,让学生对汉语言文学教学有正确的认识。其次,在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上来说,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全方位的赏析,分析、掌握作者在课文中所应用的创作艺术手法,拆分、认知文章的逻辑结构,了解、体会作者通过字词、结构传递出来的思想和情感,这些都需要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通过了解、认知、思考、内化的过程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引领学生对文章的形式美、表现美、意境美和情感美进行体会和学习。另外,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要对文章中的艺术境界进行挖掘和分析,文学本身是一种很重要的艺术形式,汉语博大精深,字词的运用、排列和组合以及词句的逻辑结构排列都是作者思想、情感和意识的表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体会文章的魅力,感悟文学艺术的美感和内涵,进而对学生的审美感受、审美品味和审美意向进行培养。
4.2 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针对学生对汉语言文学学习认同度不高的问题,教师要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采取措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培养,通过兴趣推动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汉语言审美教育当中。新时期大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很强,并且视野相对比较开阔,新事物和新知识的接受能力也较强,对很多知识具有强烈的学习欲望,教师要紧紧把握当代大学生的群体特点,通过汉语文文学本身的魅力对学生的学习探究欲望进行刺激,引导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美”进行分析和探究。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就是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和爱好点,这是审美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环节,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了解,才能够在审美教育中采取针对性强的措施。例如有的学生偏爱汉语言的字词结构,有的学生偏爱文章整体呈现的逻辑美感,有的学生则对作者的创作背景和要抒发的情感有着浓厚的兴趣,教师要对此进行掌握。其次,在兴趣刺激方面,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也就是要将汉语文文学审美教育活动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通过联系实际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探究欲望,提高文学作品的感染力,进而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培养。
4.3 创新和改革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的方式方法
创新和改革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的方式方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首先,要对汉语言文学教学课程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在课时设计方面,要适当地加大审美教育的时间,改进过分注重知识点记忆、古诗词讲解的做法,将大量的审美内容加入、融合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审美教育的重要地位,引导学生观察美、欣赏美、感受美、评鉴美、想象美;在教学内容设置方面,要尽量地选择符合学生审美实际和审美观念的、具有较高审美教育价值的文学作品。其次,要对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文学作品从本质上来说是作者内心情感和思想的一种表达,不同的人对作品“美感”的体会是不同的,因此在审美教育过程中,讨论教学方法的应用能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讨论教学,学生能够充分的表达自身的想法、交换意见,激发学生对作品美感研究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通过讨论,还能够对作品的“美感”进行全面的认识。另外,在审美教育过程中,还应当充分发挥单篇作品教学的系统性、整体性和综合性优势,对个别风格突出的单篇作品进行综合审美教育分析,帮助学生构建审美心理结构,单篇重点审美教育方法的应用还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通过多篇文章的审美教学逐渐提高学生的审美品味,健全学生的审美能力。
5结语
审美教育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应用和开展,既是汉语言文学学科教学本身的要求,也是提升汉语言文学教学效果、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教师要重视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的素材、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和模式,对学生开展全方位、多层面的审美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为学生完美人格、独立品质以及个体竞争力的培养和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赵君玉.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J].才智,2012(7):292.
[2] 李晶晶.论审美教育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2015(2):118.
[3] 王俊玲.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5(2):147-148.
[4] 李莉.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应用效果[J].中国校外教育,2014(S2):443.
[5] 陈琳.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有效开展[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5(5):129-130.
篇5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素质教育探究性学习理论出现于杜威的实用主义阶段,是由美国科学家约瑟夫·施瓦布明确提出的,而后经过萨奇曼、马希尔斯等人对该理论进行了完善补充,最终发展为满足知识经济时代需求的最佳教育模式。在我国,“探究性学习”的初级阶段为“研究性学习”,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其本质意义却有较大的差距。探究性学习重视引导以及思考的过程,而研究性学习是在一定知识基础上进行专研。相比而言,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更为有效的学习形式,在新课标形势下,它能够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并实现终极教育目标。
探究性学习的主要特点:一是自主性,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中心来展开教学过程。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中以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经过积极的探索和发现、亲身的体验与实践,以自己的方式将知识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并尝试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二是实践性,以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为主线展开教学过程的。学生借助于一定的手段,运用多种感官,通过自己的主体活动,在做中学,使得学生的实践活动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始终。三是过程性,追求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和谐统一,接受学习重视学习的结果,探究性学习更加关注学习的过程。四是开放性,在内容上是开放的,在探究结果的要求上也是开放的。打破了传统教学在统一规定下的 ,为学生提供了大胆创新、实现自我超越的 。
一、构建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对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兴趣以及积极性,必须要以问题情境作为主要的引导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上,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对于培养小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具有良好的启动功能。当然,问题情境的创设一定不能天马星空,毫无边际,要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同时要与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息息相关。问题的技巧性体现在:问题的形式要力求新颖;设问是不能够凭借经验以及原有的数学知识解决的;思考问题的思路要具有创造性。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够有效地推动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展开。
此外,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明确,只有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才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及探究欲望,一方面,学生觉得自己本身具备解决该问题的实力。另一方面,该问题如果不经过细致的思考分析,问题得不到解决。问题情境的创设是探究性学习中的重要环节。例如,在学习“三角形面积公式”时,应该善于提出问题,开动学生思维空间以及思考能力,进而让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比较、尝试、思考等探究性学习的方式,最终解决问题。数学问题情景的创设应该呈现出多元化,也要抓住小学生的心理诉求,了解他们的兴趣。例如,可以通过童话故事、小笑话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情境的创设也应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而激发出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以引导为主,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
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核心在于引导的价值性体现。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引导并带动学生的思路对课堂内的教学内容进行探究性思考,进而能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小学生一般玩心仍旧较重,为了能够真正地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还应该以生动风趣的语言或者小游戏等引导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欲望。此外,在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时,要协调好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关系。教师在探究性学习中是学生的引导者和情境的创设者,要通过探究性的教引导学生探究性的学。学生作为探究者和知识的建构者,可以像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那样去探讨科学知识并形成探究能力,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两者的地位都很重要。
三、重视探究过程并构建多元化的探究性评价体系
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应该包括:课题的引入、问题的提出、合作研究、思想的交汇、总结反思。在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过程中,教师往往只重视探究过程的体验,却忽视了总结反思的重要性,最终导致探究性学习难以获得实质性的效果。其实,探究性评价在探究性学习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透过相关的评价体系能够真实反映出学生学习的基本状况,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并且提升多方面实践素养。探究性学习的评价体系应该具备创新性、发展性以及实用性的特点,尽量使评价标准能够真实地衡量出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真实情况。探究性学习评价体系具体应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构建:
1.互评方式为主,教师总评为辅
学生互评是建立在学生对课题正确客观认识的基础上对其他同学成果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反思和客观看待问题的能力。但是,由于学生的知识性,评价难免会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评价进行全面总结,纠正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善,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全面性、真实性。
2.采取记录评价的方式,体现出探究性学习评价的客观性
研究性学习活动具有动态性、实践性,知识性的理论考核已经不能够真实地评价出学生的素养能力,故应该引入动态评价的方式,即评价指标呈现动态性,以课堂观察、学生日常表现记录作为主要的评价资料,开发出多项评价指标,如收集材料的能力、合作讨论能力、提出意见和构思能力、汇报能力,等等,体现出评价形式的专业性以及客观性。
参考文献:
[1]郑明良.浅谈数学课改中探究性学习[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2,(04).
篇6
姓名:王燕
专业:小学教育
学号:191201903021277
学习中心:江苏太仓电大奥鹏学习中心
$
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
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
1.个体的(
D
)便成为个体心理健康状态的最终的规定性。
A.生存状况
B.健康状况
C.经济状况
D.适应状况
2.(
D
)指主体通过外部或内部的活动,在机能上(而不是物质方面)把客体整合到自己的活动格式中来。
A.适应
B.平衡
C.顺应
D.同化
3.(
D
)的自动调节机制失效,从而造成心理失调或失控状态。
A.心理疾病
B.心理障碍
C.心理不健康
D.神经衰弱
4.目前大多数中小学设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场所,其中最常见,也较专业可行的称呼为(
C
)。
A.心理辅导室
B.阳光心理室
C.心理咨询室
D.知心朋友屋
5.(
D
)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承担者。
A.教师
B.学生
C.家长
D.心理健康老师
6.(
B
)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A.培养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B.促进学生的多方面的发展
C.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的水平
D.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
7.(
B
)反映青少年在不同阶段的心理健康发展的不同任务。
A.中间目标
B.总目标
C.初始目标
D.工作目标
8.结合发展心理学的原理和学校教育的实际,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应着重于(
B
)。
A.培养小学生的交际能力
B.小学生对校园生活的适应力
C.提高小学生的沟通能力
D.提高小学生的抗压能力
9.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
A.实施素质教育需要具备有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育环境
B.创新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营造适宜学生创新精神成长与发展的心理环境
C.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达成必须通过各种教育途径的协同配合
D.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本身不含有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10.学科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其目的性和计划性主要体现在(
B
)上。
A.教学模式
B.教学目标
C.教学动力
D.教学环境
二、多项选择题(
共5题,每题3分,共15分)
1.心理健康是“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适应状态,它具有(
ABCD
)。
A.动态性
B.时代性
C.个体差异性
D.年龄差异性
E.文化相对性
2.心理健康教育具有(
ABC
)策略。
A.全员性
B.全面性
C.渗透性
D.个体性
3.“全面渗透”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结伴途径,是因为其最能体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ABDE
)的思想。
A.全员参与
B.全体受教
C.全面铺开
D.全程实施
E.全面发展
4.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设定需要注意的基本要求有(
ABCDE
)。
A.开放
B.科学
C.统一
D.合理
E.全面
5.从“动态层面”也即操作层面上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特征主要有(
ACE
)。
A.奖励与惩罚相结合
B.问题与经验相结合
C.活动与体验相结合
D.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
E.校内与校外相结合
三、判断题(打“√”或“×”,
共5题,每题3分,共15分)
1.
理性情绪疗法大抵通过“教导”、“驳斥”两类技术来完成具体的咨询与治疗操作。(×)
2.
虽然所有的心理咨询模式几乎都强调了某些方面而忽视了另一些方面,但这些理论具有普适性。(×)
3.
一定意义上,教育的本质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
4.
教育的本质决定教育者的基本素养,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决定教师必须具有健康的心理。(×)
5.
学校可以邀请非专业的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为这些家长进行不定期的理论辅导和专题讲座。(×)
四、名词解释(共5题,每题3分,共15分)
1.青少年时期
答:青少年期是指青春期的年龄。青春期是指由儿童逐渐发育成为成年人的过渡时期。青春期是人体迅速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继婴儿期后,人生第二生长发育的高峰。
2.亲子依恋
答:依恋就是婴幼儿跟他的抚养者通过长时间广泛的接触和互动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亲密的感情连接。由于婴幼儿的抚养者大部分都是父母,尤其是母亲更多。所以,我们又称之为亲子依恋。这一理念是由英国精神分析师鲍尔比提出。
3.生涯
答:是一个人一生所有与职业相连的行为与活动以及相关的态度、价值观愿望等连续性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一生中职业、职位的变迁及职业目标的实现过程。
4.教师心理健康本体价值
答:与其他心理学研究的关系及其在整个心理学研究和心理健康研究中的地位和价值问题。
5.教学评价
答: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是对教学活动现实的或澘在的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
五、简答题(共5题,每题5分,共25分)
1.心理健康的功能发挥受什么制约?
答:一、内部因素:生物遗传;心理状态;二、外部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
2.
适应的内涵及本质?
答:生物的适应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与其赖以生存的一定环境条件相
适应的现象。适应一方面指生物各层次的结构都与功能相适应,另一方面,这种
结构与功能的与相关的功能,适合于该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的生存和延续,包
括行为习性等。
3.
请简述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答: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
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
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
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4.
简要回答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设定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主要应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科学性与合理性主要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心里健康教育目标是刺
激目标或者副目标服务目标,第二,符合学科及其教材的内在规定性,第三,目
标设定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状況,具有客观针对性,第四,目标设定应尽量避免过
于线性化。
5.简要回答学校开设专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必要性。
答:符合现代课程改革方向,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有利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符合国际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方向。
六、论述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
1.谈谈你对心理健康标准“二维适应论”的认识。
答:第一,适应是心理健康的本质,而由心理适应社会适应生存适应发展适应所
形成的四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适应,基本上涵盖并代表了个体适应的主要形式,
也较为完整地体现了个体心理健康的功能状态或过程。
第二,作为心理健康的标准,个体适应正常或良好是一个极富概括性的,就实际
生活中的具体情况来看,人群中不同个体的心理健康表现是多样性的,也是多层
次化的
第三,以个体适应正常或良好来衡量心理健康技能,客观永恒,全面概括地保持
其内涵,也能包容个体的成长,时代的变迁,同时也整合了各家各派对心理健康
及其标准的认识和理解。
2.
试论述当代教师心理健康研究存在的问题、从后现代心理学思想中得到的启示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答:当代教师心理健康研究存在的问题,情绪不稳定人际关系紧张心理失衡给我
们带来的启示,第一,后现代心理学思想旨在讨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如
何在高速变化的后工业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合适的位置,凸显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意
篇7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师;建设
党的十报告指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显然,教师队伍建设成为实现十提出的教育目标的根本保障。当前大学语文被赋予了太多的教育功能,现实又有太多的功利,要使大学语文教育受到学生的欢迎,单从语文教师自身来讲,语文教师必须是最优秀的教师。“腹有诗书气自华”,正是对人文素养好、文化底蕴深厚、有人文精神的优秀大学语文教师的写照。
一、当前大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师德至上
教师要以宽容和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现实中的不完美,把全部心智聚焦于事业,把教书育人作为提升人生境界的修炼,在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由此形成的人格力量是对学生的“无言之教”,可以不断鼓励学生追求做人的崇高境界,使他们走出校门后,面对纷纭复杂的功利社会时,仍能保有一份对科学理想、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
2.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是通过对优秀文化的吸收消化和持久的人生历练而形成的稳定的人格、气质、修养及判断辨别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核心是“如何做人”,即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3.知识结构
语文教师必须具备雄厚的知识积累,其知识结构应是“杂家”与“专家”相结合的复合型知识结构。要对语文教学的学科教学理论和教材教法要深钻精通,成为行家里手。
4.语言修养
较高的语言修养是语文教师必备的素质。语言应具有鲜明的个性,或严谨缜密,或富于哲理,或激情洋溢,或诗意盎然,或幽默风趣。
5.写作能力
判辞衡文是语文教师经常性的工作。教师善写,为学生做表率,会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威望,从而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热情。
二、加强大学语文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教育问题说到底是人的问题,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一个有效的互动活动。 如何让教育政策付诸于教育实践,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育者的行为在教育活动中是一个关键性的要素。 从当前高校大学语文教学师资队伍现状中我们了解到,虽然当前多数高校设立了人文学院,承担大学语文的教学任务。 但是由于高校文科学院的建设相对滞后,在大学语文教学队伍中,副高和正高等高级职称人数占少数,教师队伍建设缺乏高水平的、高职称的教师,人才结构比例失调;大多数都是年轻的教师,素质与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足;同时,有教学经验的老教师没有很好地起到帮、带作用,主讲教师教学经验相对不足。 这就导致教学中出现许多不尽如人意的现象,无法真正达到大学语文所要体现的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建设一支修养好、专业知识深厚、学术造诣高的教师队伍,在当前形势下是十分必要的,这就要求学校、院系在人才引进、梯队组合、师资培训等方面加以整合,将相关的教育理念贯彻到团队建设的每一个环节,积极地去构建一个优秀的教学团队,去打造一个优秀的教学团队,使这个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将新的课程改革理念带进教育活动,促进高校大学语文的课程建设和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在人才素质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
三、加强大学语文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路
1.高校各管理者要高度重视大学语文教师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骨干语文教师队伍,是各级领导必须高度关注的问题。大学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突出能力的培养,他们迫切需要培训、进修或到工厂实地考察,他们通过教育实践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教育实践,使自己的业务水平、专业知识和培养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又使自己成为了教学骨干,这对于自身的工作及职业教育事业具有积极作用。因此,一方面,学校领导要积极给广大教师提供力所能及的培训、进修和实践的机会;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引导和保护教师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参与专业课的教学研究工作。只有领导重视,教师的积极性才能发挥出来,职业教育的基础工作才会坚实,语文教师队伍才能逐渐形成并建立起来。
2.完善大学语文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开放灵活的大学语文教师教育体系需要健全的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予以支撑。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包括标准体系和监控体系。有了明确的标准,目标达成的系统监测就有了依据;有了健全的监控体系,标准的落实才有保障。构建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既是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也符合国际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
3.深刻解读大学语文课程的内涵、课程的设计、课程的实施和评价等基本的理论问题
要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建立开放的、系统的课程观和动态生成的课程观,用课程论来指导课堂的实践教学,将课程改革落到实处,真正实现大学语文的教育教学改革。 课堂教学作为一项动态的生成活动,需要教师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模式和考核评价模式。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反思能更清晰地理解自己的课程行为及行为后果,从而能更加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并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师逐步实现向学者化过渡,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 提高大学语文教师的学术科研水平,不仅仅在于大学语文教师能够自觉地从事教学科研、着眼于大学语文的研究,更重要的是要把这种研究应用于大学语文的教学中,使学生真正能够感受到大学语文教师的学术素养和人格魅力的影响。
4.加强提高大学语文教师的学科造诣
大学语文教师的学科造诣是指语文教师从事语文教育工作应具有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素养。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饱有学识,不仅掌握语文学科的专业知识,还应通晓教育心理理论,具有多方面的兴趣和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并能够用以指导和丰富语文教学实践。语文学科的核心是语言文学素养。一是要提高语言素养。由于语文知识的传授主要是通过语言表达来实现。因此,作为语文教师首先就要有“一副好口才”。讲解是否能做到清楚地表情达意,在准确地用语言完成教学内容的流程中,同时使学生的身心得以灌溉与滋养。这些就是指语言素养的体现。二是要提高语文素养。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的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学理论等基本知识,更要有丰富的阅读储备,了解文学艺术的知识体系和历史渊源。不仅要博览群书,采纳百家,更要文理兼修,学习、了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不断拓宽知识领域。这样才能举一反三、信手拈来,才能感染学生,激起他们强烈的知欲望。
5.科学、合理的组织与管理是建设大学语文教师队伍的关键
语文教学在高校开展得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领导是否重视。如果领导能真正重视起来,他们自然会自觉而积极地投入到教研中去。为此,在组织与管理工作中必须注意:第一,提出的语文教学任务必须是符合职业学校特点的;第二,经常在语文教师中开展教学研究座谈,调动起教师的积极性,并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第三,让语文教师参与到专业课教学计划的设计中,但要求不宜过高;第四,必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系统、及时地给语文课教师和专业课一个交流的平台,帮助他们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困难;第五、根据每位教师的具体情况分配任务,组织他们分工合作,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经济、科技、知识飞速发展的今天要不断对大学语文教师提出新的要求,这就需要大学语文教师能够顺应时展的要求,不断完善自身的发展,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不断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帮助学生掌握自我发展、自我成长和自我教育的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创业实训基地;创业胜任力;培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C9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3-0234-02
0 引言
美国哈佛大学前校长普西曾说:“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1]创业是一种管理方式,即对机会的追踪和捕获的过程[2]。创新创业大师熊彼特则认为,创业是实现企业组织的新组合、新产品、新服务、新原材料来源、新生产方法、新市场和新的组织形式。
创业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是对从事企业经营活动过程进行教育及对创业事业心、进取心、冒险精神等心理品质的教育。这些方面对于创业或者企业的员工都非常重要,因为每个员工的首创与冒险精神,创业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管理技能对于企业来说都非常重要。
1 政府建设创业实训基地的必要性
据统计,在我国即使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成功创业率不足1%。而全世界大学生的平均成功创业率高达20%[3]。创业教育已是刻不容缓。但是,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并不重视创业教育,导致课程、师资、设备、追求及环境方面都存在严重的滞后问题[4],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
目前有潜在创业者来自不同文化层次,有不同的创业实训诉求。研究认为,创业对于缓解我国就业压力、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等大有裨益。创业实训基地就是要培养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激发创业兴趣,成为富有“创新、创业、创优”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5]。
创业实训模式起源于欧美,至今已有数十年历史,被世界上42个国家和地区政府广泛采用。同样,在我国,由政府建立创业实训基地,提供创业实训培训是理性、可行且急迫的重要举措[6]。
正因为如此,继北京宣武之后,国内首个由政府设立专为创业者提供服务的公共实训平台——中国(上海)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最近落户上海杨浦。
2 创业实训的实质在于提高创业胜任力
2.1 创业胜任力的内容 创业胜任力由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David McClelland)提出。他认为创业胜任力是指能够区分在特定的工作岗位和组织环境中绩效水平的个人特征[7]。汉克斯(Hanks)等定义创业胜任力为“识别、预见并利用机会的能力”。这是创业的核心能力[8]。创业胜任力是在创业过程中,一个绩效优秀的创业主体所具备的能够胜任创业任务并取得高创业绩效所要求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特质,并集中表现为在创业过程中识别、追求机会。
而创业胜任力的养成需要从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两个方面进行[9]。
2.1.1 创业素质方面 创业者素质是成功创业重要的个性化特征[10]。创业的基本素质包括知识基础、人格品质、心理素质、能力素质等,具体体现在专业知识结构、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社会经验和人际交往能力、团队意识和创业心理素质,是创业成功的必要条件。
2.1.2 创业能力方面 创业的能力素质包括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决策能力、协作能力等,具体体现在管理技能、资源整合能力、市场洞察力和营销能力、科技运用能力、把握机会能力等,是创业成功的关键所在[11]。
2.2 创业胜任力的培养要求 创业实训的目标应该是使得学员能够达到成功创业者的创业技能和创业基础知识。基于创业胜任力要求,创业实训需要提供通识教育、模拟教育和临床教育等多个层次、多个方面进行。同时,要求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教育缺一不可,且强调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协调统一,要突出实践教学环节。
研究发现,通过创业实训可以提高创业技能和创业基础知识,这就成为了创业实训的重点内容[12]。但是,由于创业过程的复杂性、学员能力的参差不齐、创业过程中不同阶段知识和能力的需求差异,因此需要构建基于创业胜任力的独特创业实训模式。
3 上海创业实训基地培训模式建议
由于创业者来自不同知识结构和文化层次,从下岗失业人员到留学归国人员,从没有社会经验的学生到企业家。因此,有必要建立独特的创业实训模式满足创业者多元化的培训需求,提高其创业能力,需要多层次、全方位的进行实践性培训[13]。
上海市创业实训基地独特的“六位一体化”实训模式是以创业胜任力培养为本位,以学员的创业活动需要为核心的训练模式。其模式具体包括如下内容:
3.1 课程模块化 创业实训对象的多层次要求培训内容模块化设计。根据创业的实际需要,培训的主要模块包括开业知识模块、经管知识模块、法律知识模块、产品知识模块和创业政策模块。不同的模块可以采用不同的实训方法。
目前,全国多地已经开展了创业实训基地建设,如北京、辽宁、山东、上海和杭州等。有的基地仅针对创业过程进行,如北京宣武创业实训基地。该模式的优点在见效快,但是学员创业的后续支持能力不足。
篇9
关键词 问题解决 体验教学 信息素质
分类号 G254.97
A Study of the Problems-Solving Experienced Instructional Design: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Attainments Course
Wu Huihua
Abstract Taking the teaching of information attainments cours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he teachers should make use of problem-solving experiences instructional design to divide their scheduled teaching content and objectives in the creation of various practical problem situations, then center on the problem-solving to further design the teaching steps such as information-searching, information-analysis, information- organization and so on. It also discusses how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should build up their own knowledge of information attainments in the process of the information retrieval, application, construction and evaluation focusing on the problems-solving.
Keywords Problem-solving. Experienced teaching. Information attainments.
信息素质教育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多方面吻合了体验式教育理论及其教学原则,教学模式与体验式的教学具有天然相似之处。进入21世纪,国内的信息素质教育学者积极倡导体验式学习理念或践行建构主义理论,如运用案例教学法、兴趣教学法、课题教学法等从事信息素质教育(以文献检索课为主)[1-2],但基于实践问题解决的体验教学设计在信息素质课程中尚不多见。
加涅认为,教育的中心问题是教会人们思考,运用他们理性的力量,成为更好的问题解决者[3]。学者陈亮认为问题解决是个体生成新的知识使实践性问题得以有效解决的过程[4]。Robert Taylor认为一个具备信息素质的人,首先应知道许多问题可以使用信息来解决。保罗・泽考斯基更明确指出信息素质就是“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得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信息素质课程离不开体验式教学的有效运演与实现信息解决问题策略,这不仅与体验式教学的内在需求有关,而且还与问题解决的本质特点相关。杨阳与张新民提出信息素养的教学必须注重将信息用于制定决策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去[5]。笔者在工作和教学实践中发现:当前大学生信息素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信息意识,对自我潜在信息需求模糊。基于以上思考,2011年申报江西省教改课题获批。课题组结合信息素质教育内容、目的与信息素质核心能力,在“新生入馆教育”、公选课“大学生现实问题与信息解决策略”与图书馆“一小时讲座”教学中,探索合理运用信息解决实践问题的体验教学研究。
1 课程模式的内涵和价值
1.1 课程模式的内涵
信息素质教育与其他知识性的教育不同,具有主体性、个性化、开放性特点。结合大学生信息素质的现状,经课题组集体讨论,我们把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为: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学生通过信息检索解决学习、生活、科研等问题的能力。具体而言,结合大学生专业论文设计、求职、考研、公务员考试、四六级考试、留学、恋爱等诸问题设计系列专题,将学生的信息需求与教学所要学习的内容、知识以及技能紧密结合,老师带着学生围绕问题运演一系列信息搜索、信息分析、信息组织等教学活动。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前提下,以问题解决为中介进行求知、求解,由此引发信息需求,引发系列信息搜索、信息分析。课程的核心始终把解决问题作为获取信息的源动力,将课程中所要学习的内容、知识以及技能贯穿于整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让学生在不断解决问题、研究问题的实践中,引发强烈求知欲,激发学习动机,增加学生利用信息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其学会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习惯,以达到培养学生获得信息的策略和方法,体验、感悟利用信息解决实践问题效能,最终达到建构新知识的目的,完成信息素质教育的意义。
1.2 课程模式的价值
1.2.1 以“问题”为核心,促进学生多元能力的发展
运用信息有效解决实践性问题需要调用多种思维方式。因为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研究的过程本身就充满创新意识,需要从多角度、多方面思考,包括主体认识信息需求及问题所在,制订信息检索策略,掌握信息检索技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利用、组织信息,将新信息融汇到现有知识结构中,在批判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信息技术与技能,从而促进了学生多方面能力发展,如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思维的能力、严密分析的能力、从不同视角看问题的能力、获取和评价信息的能力、组织信息的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等。
1.2.2 践行“以人为本”教育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是现代大学教育价值理想和思维原点,是现代大学教育根本所在。体验式教学是践行“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产物,它不仅仅着眼于使学生获得某些知识和某种谋生技能,而重在关注对学生身心的培养[6]。在信息素质课程中进行体验式教学,不仅仅是传授信息知识与技能,更着眼于问题解决能力和思维方式的训练,重在将学生已有知识有效运用于解决实践生活与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这不仅有利于加深大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认知、信息情感,而且有利于大学生真正体验学习的本质,彰显一种实现人的发展社会化与个性化统一、教学的科学化与人文化统一。
1.2.3 基于真实情境问题的学习
信息素质教育课程,其最大的特点和优势在于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检索技术,凭借信息源、信息工具,分析和鉴别网络资源、纸质资源、多媒体资源等多种方式去了解问题,创设出一个个真实的情境问题的学习。教师可以通过现场创设呈现利用信息解决问题整个过程;也可设定问题组织大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可组织学生自选问题到电子阅览室进行实际操作,提高搜集、分析、整理对解决问题有用的信息技术和技能。通过创设系列问题情境,让大学生在解决实践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信息知识、提高用信息解决问题的技能,训练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多渠道去认识问题,从而对问题的解决有一个比较深刻的理解。
2 解决实践问题的体验式教学设计
在教学设计与实践过程中,课题组针对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相关课程教学实际情况,进行了实践问题需求调研、教学内容分析、体验教学设计。
2.1 实践问题调研、分析与设计
问题设计一定要恰当,它是体验式教学设计的核心。从教学中我们发现只有将大学生人生发展中的问题融入问题设计,才能激发学生参与的深度与广度。同时问题提炼要关注与学生的生活及已有的经验背景的契合,要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基本特点、情感体验、潜在需求、价值观的形成,并与课程目标紧密联系,达成共同目标,得到学生认同;还要注意设计一些拓展性的论题以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此,教师课前要及早准备,对学生现实问题与信息需求进行调查、观察、访谈,广泛搜集。
问题搜集途径:一是从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文献中挖掘、梳理;二是结合平时教学实践有目的地进行观察、访谈;三是运用书面、在线调查;四是充分利用博客、QQ群、MSN、BBS等即时通讯工具沟通获得。经过汇总分析、间接推断及挖掘,发现学生最为关注是学业、未来职业、情感、人际关系问题,基于大学生的学习现状与文化背景我们从以下几点对问题进行具体描述。①课堂讨论题:如要想在社会上立足,最需要具备什么条件,我们学习期间该如何做准备?在大学期间搞兼职是否有利于自己专业的发展?谈恋爱应该掌握怎样一个度?文凭重要还是能力重要?②教学专题:如何利用图书馆文献资源做好毕业论文(设计)?如何利用信息源提高休闲质量?大学生创业应该做哪些准备?如何系统获取课程专业资料――以《红楼梦》为例?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地图?当梦想与现实出现严重反差时该如何调节心态,怎样面对?③实习题:如何查询求职、考研、公务员、四六级考试资源?如何系统获取课程专业资料(自选)?
2.2 教学内容分析、技能匹配设计
教学内容的设计,是基于大学生现实问题、问题解决、体验式教学等要素有机融合的考虑。具体在教学中将大学生实践问题与课程内容逻辑协调起来,将相关教育内容融于问题解决中。谋划好哪些问题适合在课堂中由教师教,哪些问题适合在课堂中运用讨论法、角色法、辩论法解决。在开课之初向学生阐明老师的教学意图与方法,在群共享上传教学计划与安排。
2.2.1 专题教学内容分析与设计
首先:简述选择专题背景及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选这个问题作导学,再引导学生分析表述专题的内涵,内容构成要素,相关概念的理解及涉及相关信息需求类型,最后现场根据需求向不同类型信息源辐射进行信息获取演示、讲解。教学讲授中依据专题内容各有侧重地渗透信息知识、信息技能、思维方式的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如在讲授如何综合获取求职资源专题时,进行印刷型、网络型、声像型信息资源特点比较及功用甄别。在讲授如何利用图书馆文献资源做好毕业论文设计时,侧重常用数据库检索特点的比较,比较图书、期刊、报纸特点,比较检索表达式不同编排方式的检索结果等。在讲授如何利用信息源提高休闲质量时,重点培养学生检索技巧和检索策略,拓展检索思维。引导学生分析、挖掘专题课题中隐含的检索词(如同义词、近义词)运用,科学地编写检索表达式,进行主题词、关键词、分类号、相关性词的选取训练,帮助学生掌握不同类型信息检索技巧。为了拓展对专题的深入理解,引导学生关注反映本文研究工作的背景和依据的参考文献,与本文内容上较为接近的相似文献,同行关注较多的具有科学研究上的较强关联性文献及相关作者、相关机构等。通过比较分析,帮助学生提高信息鉴别、评价、利用、组织等能力。在各专题穿插文献检索技能教授中遵循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
2.2.2 讨论课内容分析与设计
讨论课是以讨论为中心的体验式教学,教师要精心安排。选好问题是讨论的前提,问题要有吸引力,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问题要有讨论的价值。讨论题内容设计侧重于关注与学生的生活及已有的经验背景的契合,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及价值观的评估,关注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而问题提出与问题解决等方面都具有不确定性,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评价的标准也不唯一,为学生提供对同一问题进行多种角度的观察比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机会。这样的讨论便于集思广益,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建立立体式解决问题方式,促进大学生分析、综合、评价等高级认知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都大有裨益。讨论题在开课之初公布在群空间里,予以学生充分时间准备。讨论时间安排在第十二周左右,方便学生结合运用已学检索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生命感受进行知识整合。
2.2.3 实习内容分析与设计
体验式教学原则之一是尊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体验提高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实现“从做中学”“从活动中学”;从信息素质认知教育内化为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在实习内容上主要选择适合大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可解决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训练,带着问题进行体验式学习。在实习之前列出相关要操作的数据库、网站,老师现场亲临指导。如实习题:如何系统获取就业、考研、四六级英语、公务员、课程论文等资源?要求学生依照在“银符考试网”亲自体验网上做题、交卷、评卷及改变试卷背景,让学生充分体验数据库使用的便捷与人性化的特征。根据学生个体目的获取“超星图书馆”“网上报告厅”“网易公开课”视频资源,让学生观看中外名师教学视频,感受大师级教学风采,领略卓越的专业思想、教学风格,充分体验声像型信息资源的优势,从而在认知、知识、能力等方面得到拓展和提升。
2.3 问题情境分析与设计
体验教学中强调重视实践教学,注重创设丰富多样的体验活动。从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来看,学是与一定情境相联系的,获得知识途径是接受他人传授、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借助他人帮助、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因此,在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中应注重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环境与现实相接近。教师根据预定的教育内容和目标,科学、有效地创设丰富多样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达到身临其境的体验,使学生在特定情境影响下内化教育功能。体验式的教学创设情境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采用构建师生沟通平台、问卷调查、课堂讨论、数据库的实践操作、角色法等。下面是几个情境案例。
案例一:构建和谐的沟通平台。如建立信息素质教育QQ群,及时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个人情感、专业学习中的困难,在“此时此地”引导学生对信息进行选择和吸收,从触景生情中生成知识。其教学程序和指导有利于促进个体需要、愿望和情感的自由表达;教师在此时更多地充当友好的倾听者和咨询者,并对学生作出个性化的、及时的反馈。“教师在社区里扮演一个有经验的学习者角色,不再只是告诉学习者已经学过的事实性和概念性信息,而是更多地计划怎样推动学习进程”。
案例二:在数据库教学过程以“当梦想与现实出现严重反差时该如何调节心态?”为例,开展一系列检索实践活动,将检索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实际检索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教师现场进行多途径(数据库、网络、纸质图书)操作,从多种载体(纸质、数字、视频、音频)查找相关研究文献,与学生一起多角度(从社会、文化、制度、个人)分析、讨论为什么会产生梦想与现实出现严重反差原因。并利用数据库找出专家如何给出调节心态的对策。在每次课后不停留在提供体验问题的答案上,还必须画龙点睛地“授之以渔”,并布置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系统查找相关的文献,使学生更深刻地把握学习的实质。
案例三:讨论课以“大学期间搞兼职是否有利于自己专业的发展?”“先就业、还是先考研?”“文凭重要还是能力重要?”为题进行自由讨论。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发现,学生还是能够运用已学检索知识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生命感受进行知识整合。在讨论中能够各抒己见,此起彼落,有的学生在讨论时多次发言,充分享受体验学习的过程和乐趣;有的学生能够根据自己实践和体会谈论兼职给自己带来的能力提高;有的提出选择什么样兼职更利于专业的发展;有的学生在阐述自己兼职成功时也提醒同学千万不要忘记学业。在讨论“文凭重要还是能力重要?”学生或者根据自己体验,或者引经据典阐述文凭与能力关系。在讨论中学生在多种观点的碰撞、交流中逐步丰富、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并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要鼓励、启发和引导并重。首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后启发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讨论主题和争论的焦点上,最后引导讨论向纵深发展,研究关键问题,以便使问题得到解决。在评价学生时要用表述理解形式肯定学生,不要急于发表意见,教师在谈出自己对问题的思考、心得和看法时,即评价要适时、适度、重视发展性评价以及倡导多样性评价。
3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教学评价是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价值的过程。本研究教学评价主要是选取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评价的方法运用了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
量化评价是依据学生对学习效果自我评价调查和图书馆数据库使用统计。调查结果显示:72%的学生认为自身的问题能够通过检索获得信息解决;82%的学生具有自身的问题是可以通过信息解决意识;77%的学生能更好地找到和选择信息;63%的学生能更有效地评价所找到的信息;31%学生能经常使用数据库,与全校经常使用数据库学生只有9.74%相比提高了21.26%。另项数据显示:我馆电子资源的使用率逐年提高,“中国期刊网”2011全年检索次数比2009年增长266%,“中国期刊网”全年下载次数2011年比2009年增长190%;“超星电子图书”全年阅读统计,2010年比2009年增长160%,“网上报告厅”点击率成为江西省高校榜首。总之,受过教育学生现在已熟悉了多种资源,并能访问、查找、选择、评价和利用合适资源来解决问题。
质性评价方面,同学们的学习体会充分证明了这种教学方式的可行性,有的同学如是说:
“在课堂学习中,提到了许多大学生密切相关的问题和许多解决方法。我们通过在课堂学习的内容,知道去哪找更容易获得这方面的信息,通过系统的学习信息检索,我们在生活学习中时信息需求就更容易满足。”
有的同学这样认为:“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不仅让我更懂得如何使用网络寻求我需要的信息,更重要的是老师的课让我有了使用网络数字资源的习惯,习惯用网络来帮助我的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 1 ] 朱小玲.体验式学习与信息检索课程的改革[J].图书馆学刊,2005(4):24-25,101.
[ 2 ] 熊菊敏,喻华林.基于建构主义的文献检索课教学设计[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9(1):114-115,119.
[ 3 ] 盛群力.现代教育原理.策略与设计[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7.
[ 4 ] 陈亮.体验式教学设计研究[D].西南大学,2008.
[ 5 ] 杨阳,张新民.信息素养的生命周期[J].图书情报工作,2009,53(3):30-33.
[ 6 ] 胡亚敏.以生为本探索体验式教学的本科人才培养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1(18):38-39.
篇10
关键词:中小学;班主任;发展趋势
我国中小学班主任的工作在近年来已经受到了一定的关注,同时也得到了一定的加强,班主任的工作对学生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班主任的一举一动也将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在班主任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版主的专业知识等方面也有待加强。只有将班主任的工作进一步的提升,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发展,给他们创造出良好的未来。
一、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现状
(一)班主任工作的成绩
近年来,班主任的工作地位得到了一定的提升,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素质教育的推行,我国的教育部门也开始对班主任的工作加以重视,并在相关文件中对班主任的地位要求有所加强。要想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需要强化班主任工作,业务水平高,又有着极强的责任心的教师,才能做好班主任工作。在中小学的教育中,班主任是最重要的岗位,而从事班主任工作也是一名教师的重要职责。此外,在我国相关文件中对班主任的工作量以及班主任津贴等进行了进一步的规定,将过去的“班主任副业”观念进行了彻底的转换。
班主任在中小学教育中所产生的作用是无可比拟的。在社会如此发达的现代社会,班主任的专业化已经成为了重要的发展趋势。班主任工作并非谁都能当,需要有较高的人格和素质,同时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等。种种现象说明了班主任工作正在向专业化发展。
近年来,班主任的专业成长得到了一定的重视,教育部对我国的中小学班主任还提出了相应的培训技术,使得班主任培训在全国范围内逐渐的展开,这中方式使中小学的教师不断的强化专业发展的意识,受到了众人的欢迎。
(二)班主任工作存在的问题
1.班主任工作责任范围大
作为中小学的班主任是十分辛苦的,他们普遍承受着重大的工作压力,既要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教育,又要在学生与家长之间进行沟通。总之,学校中的一切有关学生的事物都需要班主任进行处理。班主任的工作没有边界,对学生、学校和家长都有着无限的责任,这是造成班主任工作压力大、负担重的一项主要原因。人们对班主任的要求越来越高,班主任所受责任过多,身心疲惫,这些严重的影响了班主任的工作状态,同时也无法将班级工作有效的展开。
2.班主任发展无阶梯
班主任工作与其他教师工作相比较而言,班主任是无层级岗位。其他的学科教师发展,只要通过不懈的努力,再加上能力的提升,当到达年限时就一定能够获得相应的职称。而对班主任来说,他们之间只有工作年限上的差别,并无职称上的差异,这使得班主任的工作很容易丧失积极性,工作中缺少推动力。
3.不会做班主任
在现在的中小学教育中,一部分的教师虽然有着一定的教学能力,但对当班主任却有着差距,他们不会管理班级、不会组织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虽然付出了辛苦,但却没能达到良好的效果,使学生和领导都不能满意。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就是教师不会做班主任工作,不懂得如何才能当好班主任。尤其是在现代学生指导愈加的专业化,缺少专业知识的教师更加难以胜任。
4.专业知识不强
班主任工作复杂多样,涉及到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多方面,这就要求班主任需要有丰富的经验以及广博的知识,能够与学生的成长共同发展,并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给予帮助。一部分的班主任对自己的工作常常是只重视经验,而忽略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工作方法陈旧,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此外,由于教师的专业能力欠缺,导致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无法及时的采取有效方式进行解决,造成了一定的麻烦。
二、班主任工作的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对班主任工作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可以看出,今后的班主任工作需要进一步的在理论与实践中进行完善。本世纪初,首都师范大学某教授首次提出了班主任专业化的理念,并在提出这个理念之后得以实行。这次班主任专业化理念的提出,使得我国的班主任工作迈向了新的领域,并不断的发展起来。在此之后,我国又陆续的推出了关于班主任专业化的一些文件规范,将班主任队伍的建设放在了一个重要的位置上。班主任在中小学的教育中是重要的职位,因此,班主任一定要有极强的责任心,教师应将版主工作作为主业。而09年颁布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则是正式的宣告了班主任的教育岗位及专业。
根据班主任工作的现状来看,我国的班主任工作需要“专业化”的影响,这也说明了未来的班主任工作向“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怎样使班主任工作能够实现专业化,是耐人寻味的一个问题。在对专业化发展进行思考的过程中,需要从两方面综合考虑,一是需要对班主任专业化的理论研究不断的加大,例如:内涵、实现的途径等。这不仅是理论工作者的重要职责,同时也是广大的中小学教师的重要任务。只有从思想上充分的了解到班主任专业化的概念,才能进一步的发展。二是中小学的班主任在工作中,需要不断的加强自身学习和反思,在实践中加以创新,不断的实现自我超越。
此外,我国教育的相关部门也需要建立起相关的制度和措施,为我国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专业化提供坚实的保障,以此来促进班主任的专业意识养成,使他们能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超越自我,并有所感悟。只有教师、学校以及国家的共同努力,才能使原本困难的工作得以解决,促使班主任专业化逐渐的成为现实。
班主任专业化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一个不断升华的过程,这也给班主任教师提出了一定的难题。在当代社会中,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只有班主任不断的对自己的工作进行调整和创新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名维.浅谈农村中小学班主任工作之现状[J].新课程学习(下),2014,10(05):14―17
- 上一篇:食品专业前景分析
- 下一篇: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