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的就业现状范文

时间:2023-08-07 17:39: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机电一体化的就业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机电一体化的就业现状

篇1

关键词:主题酒店;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创新;动漫主题酒店

随着步入现代新型酒店时期,现代酒店业发展趋势走向了全球化与本土化,我国在大趋势的影响下,全球化在我国发展的表现是有洲际饭店集团(InterContinental Hotels GroupPLC)、圣达特集团(Cendant)、万豪国际酒店集团(Marriott)、雅高酒店集团(Accor Hotels)、希尔顿酒店集团(Hilton Hotels Corporation)等国际大型高端饭店集团的强势入驻;而就本土化的应用,不仅有开发了豪华型、星级型、经济型等几个等级类型以适应客户差异化需求的锦江国际酒店集团等的饭店集团,也发展有以本土特色为卖点的特色酒店,主题酒店也逐渐走入了大众的视线。

一、主题酒店的概念及发展现状

1.主题酒店的概念

现在对主题酒店广泛认可的概念,是以酒店所在地最具影响力的地域特征、文化特质为素材,设计、建造、装饰、生产和提供服务的酒店,其最大特点是赋予酒店某种主题,并围绕这种主题建设具有全方位差异性的酒店氛围和经营体系,从而营造出一种无法模仿和复制的独特魅力与个性特征,实现提升酒店产品质量和品味的目的。主题酒店的本质特性在于它的差异化、文化性和体验感。

2.主题酒店的发展现状

主题酒店兴起于美国上世纪50年代末,现在已经成为了酒店发展的新趋势。世界上最早的主题酒店是1958年的美国加利福尼亚的Madonnalnn,首先推出12间,后来发展到109间,是当时最早、最具代表性的的主题酒店。在全球主题酒店发展最好的地区就是被誉为“主题酒店之都”的拉斯维加斯,世界上最大的16家主题酒店中有15家位于拉斯维加斯。

为我国主题酒店的发展拉开序幕的是1995年开业的以兵乓球为主题的玉泉森信大酒店,随后我国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主题酒店是2001年10月在深圳开业的以威尼斯文化为主体的威尼斯皇冠假日酒店。在2005年11月27日,中国首届“国际主题文化酒店发展论坛”在江门新古兜温泉度假旅游村开幕,在此次论坛上,古兜温泉等国内22家酒店被授予“中国主题酒店”的牌匾,主题酒店由此也开始受到走入大众视线。

在近几年,主题酒店正逐渐成为我国酒店业的第三只重要力量,我国主题酒店有广东、上海、深圳等地也扩大到了四川、山东、北京、浙江、广东等地。据中国产业调研网对2016年主题酒店的行业发展状况的调研数据可知,目前我国69.4%的主题酒店分布在大城市,但我国拥有主题酒店数量最多的地区是四川和山东,占我国主题酒店的数量的50%。我国主题酒店的发展受到地域与文化的影响,差异也较大,如在北京利用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建立了大批以历史文化为主题的酒店;而在广州、深圳、上海等沿海地区则利用地理和经济方面的优势,吸引了大批外商建立了众多拥有异域文化的主题酒店;在四川、广东等地区则利用其积累的丰富经验建立了大批的主题酒店。

二、主题酒店的面临问题

主题酒店通过强调地域特征与其文化来体现特色,在自然资源与人文环境的背景下,形象识别性强的主题酒店,但酒店的地域特征及其文化在创造酒店同时也限制了酒店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形象识别性强的主题酒店仅限于此时此地,有些东西走不出去,有些东西也走不进来,很难应对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诸如此类的问题:主题酒店自身资源条件的局限;主题酒店的主题开始僵化;部分主题酒店更是缺少了原有的文化内涵;精品酒店、商务酒店等对主题酒店的冲击等问题层出不穷,等等。无一不是对成长中的主题酒店的冲击与抑制。

三、主题酒店的创新

在如今酒店业的高度细分化市场(Micro-segmentingMarket)下,各个酒店的发展目标改变为了特定的目标群体。受到艺术特色饭店的影响,本文的重点便是文化创意产业与酒店业的融合创新。

近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其他机构共同调查报告,对亚太、欧洲、北美等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进行了研究分析,该调查显示全球文化创意产业每年创造的产值可达2.25亿美元,相当于全球GDP的3%。近几年来,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也在逐年增长,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首先在台湾提出,是指“源自与创意或文化积累,通过智慧财产的形势与运用,具有创造财富与就业机会的潜力,并促进整体生活提升之行业”。

将前沿的文化创意产业与酒店的结合就为主题酒店的创新发展提供了着力点,文化创意产业为打造主题酒店的现代化魅力与潮流给主题酒店注入新的活力,为主题酒店面对酒店集团强力竞争与恶性市场竞争的环境下也能迅速占领市场。

四、动漫主题酒店的发展环境分析

目前,对动漫主题酒店并未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在魏小安《主题酒店:时代的呼唤市场的需要》(2005)一文中把主题酒店定义为“主题”与“酒店”两者的结合,以文化为主题,以酒店为载体,以客人的体验为本质,在此基础之上本文认为动漫主题酒店则是将文化具体为了动漫文化。它是一种正在兴起的主题酒店新形态,目前主要分布在我国北京、上海、广州、杭州、天津、南宁等地。

1.优势分析

动漫主题酒店市场巨大。业内人士及动漫爱好者都清楚的了解到现在已经进入了“ACG”时代--即Animation(动漫)、Comics(漫画)和Game(游戏),在动漫王国日本的引领下,动漫产业迅速发展,至今许多动漫本身就是一块金字招牌,如火影忍者系列、柯南系列等;并且动漫主题酒店现正处于引入期,市场需求量远大于供给量,目标客户也不再只是局限于某一阶层,扩大到了所有动漫爱好者;进入成熟期的酒店业,同样的产品比比皆是,与普通酒店相较而言,具有较大差异化的动漫主题酒店的发展市场空间巨大。

2.劣势分析

酒店核心竞争力的缺失。酒店的核心竞争力就是酒店文化,而这恰是众多主题酒店的短板所在。动漫主题酒店的问题就更为突出,不能准确把握酒店的文化,更谈不上对文化的内涵进行提炼、升华。曾经有顾客对某家动漫主题酒店评价说道:“也就是有一副动漫墙的酒店而已”,动漫文化氛围单靠一面带有动漫图案的墙,更谈不到特色服务,动漫主题酒店并未真正融入动漫文化,并不能真正满足消费者的特殊文化需求。

3.机遇分析

(1)动漫文化在生活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从原来的动画片,发展至今的以动漫为中心的漫展、漫画、同人志、Cosplay、游戏等等已经融入生活,密不可分。随着2016年1月23日国内首届“次元觉醒”主题的二次元春晚在杭州宋城大剧院的成功举办,象征着动漫文化在我们生活中的地位有了跨越式的发展。

(2)酒店业开始注重酒店的个性化与特色化建设。2014年《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正式出台,明确提出“鼓励发展特色餐饮、主题酒店”。这一政策的出台,业界内认为这是主题酒店快速发展的重大契机,对此成都旅游饭店协会会长安茂成也表示,国内主题酒店迎来黄金发展起。动漫主题酒店用好这个机会,以动漫文化为基础,辅以个性化、特色化产品,既可作为单体文化主题饭店发展又可作为中性特色化酒店连锁企业发展。

4.威胁分析

(1)经营管理者的经营管理理念需时时适应动漫主题酒店的改变。动漫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更新换代快,若管理者的理念不能有所改变,上层不能带动下层,动漫主题酒店就会停滞不前。因此,要求经营者管理者能敏锐把握主题酒店与当今时代潮流的切合点,紧紧把握消费者心理特征与需求,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合理、及时、恰当的应对策略。

(2)主题酒店的个性化服务并未真正个性化。按照顾客满意理念(customers Satisfaction),提供体现酒店文化韵味的个性化的服务以及超出客户预想的价值知觉的服务质量,是主题酒店得以生存发展的重要环节。现目前从酒店行业来看,酒店的服务同质化程度高,对于动漫主题酒店来讲,个性化的服务不仅是要针对消费者的基本需求提供差异化的服务,还包括了适合动漫主题的特色服务的提供,如员工可进行角色扮演等。

五、以动漫为代表的文化创意型主题酒店发展意见

1.加大文化创意产业与酒店业结合程度

消费者对酒店的需求从舒适与休闲逐渐过渡到了追求精神享受,以原创艺术为推动力的文化创意型主题酒店就成了一个不错的选择。现在不仅是动漫产业,影视业、视觉设计业等都可以与酒店业进行不同程度的结合,酒店不再单是一成不变的提供住宿、饮食的地方,深入主题酒店自身的文化内涵,再加之以精简、提炼,融合服务、饮食、住宿的特色与个性化,让酒店不再只是酒店,酒店也是一道风景。

2.酒店盈利模式转型,营销内容转变

传统酒店的盈利模式基本上是依赖于酒店为消费者提供衣食住行等必须的服务,而文化创意型主题酒店的盈利重心也会逐渐转向“购”与“娱”,推出酒店主题的特殊文化体验服务等都是符合酒店主题的主体产品,提供题酒店相关的周边产品及一些配套的增值服务,发展、延长酒店的产业链,给予消费者不一样感官体验的同时也能增加行业模仿难度,提高市场竞争力。

针对营销这一薄弱环节,酒店必须了解并掌握目标市场及消费者的需求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及时调整自己的经营对策,对消费者进行有效的引导。文化创意产业型主题酒店的盈利模式引导着酒店的营销策略,也就如此,酒店的营销重心就从一般的酒店营销转变为主题营销,营销的内容就从酒店服务营销转变成艺术营销。

3.注重酒店文化内涵建设

文化创意型主题酒店的文化就是酒店的灵魂所在,酒店不能只满足于浮于表面的文化包装,在硬件设施与软件设施两方面都需要充分体现酒店的文化特性:内敛文化提取精髓,形成夺目的文化形象。酒店的文化内涵建设更适合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适合本酒店主题发展的元素可以吸收、利用,主题酒店的文化不需豪华的装修、华丽的辞藻修饰,只需要精益求精,创造独特而鲜明的主题文化氛围。

4.企业形象(Corporate Identity)战略

在未来营销竞争中,企业形象的竞争是市场竞争的主力。企业形象建立的核心就是品牌,就像每当提到洲际饭店无意识就会联想到社会精英人士的优雅文化氛围,给人以高端的享受服务。品牌是从主题文化中提炼,定位最能代表酒店的品牌元素与文化符号,良好的品牌口碑,不仅是对主题酒店的升华,也是一种强大竞争力的体现。

六、小结

我国的文化创意型酒店现处于萌芽阶段,通过对动漫主题酒店的发展环境分析清楚了解到,如今文化创意型酒店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拥有巨大潜力。也针对文化创意型主题酒店的发展,在经营管理、文化建设两个大方向提出了一些发展建议,为促进酒店业与文化创意产业两方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宋丽斌.主题性酒店设计初探[J].美术大观,2013(9).

[2]袁世.主题饭店产品开发与模型选择[J].商业时代,2005.17.

[3]魏小安.主题酒店;时代的呼唤市场的需要[J].饭店现代化,2005(9)22-29.

[4]熊爱宗.文化创意产业: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动力[N].中国财经报,2016-2-27(006).

[5]金元浦.创意产业的全球勃兴[J].社会观察,2005(2)22-23.

篇2

关键词: 机电一体化 创新人才 培养模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不同学科开始交叉渗透,工业生产由“机械电气化”迈入“机电一体化”为特征的发展阶段,导致工程领域的革命与改造,机电一体化被赋予新的内容。目前,真正开设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中职学校为数不多,即使开设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校,也只是把机械和电气的知识简单地组合起来进行教学,很难培养出创新型人才,不能满足企业对机电一体化人才的渴求,探索机电一体化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成为现阶段许多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问题。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改革教学模式,培养出更多合格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创新人才。

一、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和探索方法

新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三个突出”:(1)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2)突出创新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3)突出知识、能力、素质三维度的教学目标。机电一体化专业综合性较强,跟数学、物理及电路等相关课程联系精密,需要结合计算机科学与控制、电子电器和机械等相关专业。中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在学习较难科目的过程中会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即要求教育工作者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在课堂教学、实际生活和职业实践中总结教学问题,寻找有效的教学方法。如在教学过程中,让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共同寻找培养创新能力的方法。

二、确立机电一体化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和目的

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是培养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使用和技术管理工作的中初级技术应用性专业人才,要培养出符合科学技术进步的创新型人才,必须确立先进的指导思想和明确的目标。目前我国教育一直注重知识的传授,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的积累过程,对大学生的评价立足于掌握知识的多少,忽视学生潜能、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人才培养作为一种顺应时代的培养模式,应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教育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指导”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以“培养什么样的创新人才?怎样培养创新人才?”为指导思想,以培养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机电行业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三、培养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创新人才的有效策略

1.合理设置课时教材,优化课时目标。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课时被缩减,由于课程综合了多门学科,所涉及的概念、专业名词多,并且内容抽象,学生很难在短短的几十个课时内掌握。而且课程使用理论教材内容比较多,各个章节所覆盖的是不同学科的内容,比如前一章是机电一体化机械设计,后一章是机电一体化检测系统,再下一章又变成计算机控制及接口技术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将各个章节的内容有机的联系起来。课时目标的设计要遵循具体性、可操作性、完整性和层次性原则,要求教师在观念上要树立为获取信息而阅读的思想,方法和原则必须对教材进行整体教学,以此带动学生深入教材中的理论学习,掌握课文内容,全面提高专业素质。

2.改变课堂教学方法,实现教师角色转变。

在机电一体化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满堂灌”,即忠于教材,照本宣科,在一堂课上教师从头到尾都讲理论知识,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课堂变得枯燥、乏味,使学生的潜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在机电一体化教学中,可以从创新教学方法入手,运用行动导向法进行课堂教学。这种方法要求教师首先要进行角色转变,以引导者的身份引导学生学习。首先,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采取第一堂课与第二堂课相结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围绕课本设置相关课程,实验实训室开放式管理,为学生提供课内课外两位一体的学习资源,另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各种兴趣小组活动、专项集训活动,以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3.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让学生掌握知识、积累经验。

大多数学校的课堂教学都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教师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讲解,忽视了教会学生如何应用这些理论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将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技能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要为每一个教学单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为学生提供优良的学习环境和条件,以实际的例子导入,指导学生设法解决有关知识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同时积累经验。如对于金工实习,应在传统的教学基础上立足专业实际,在具体操作中以车工、钳工、焊接等工种的操作为基础,紧紧围绕机电工程技术专业实施,特别要普通车、铣床与简易数控机床操作上多下工夫,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积累经验。

对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初步探索,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结合中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实际情况,从中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实际出发,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提高和促进学生更好地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创新、一种尝试,要全体机电专业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懈努力探索,不断地充实完善。

参考文献:

[1]高亮.浅谈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5.

[2]吴艳芳.信息技术与中职学校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

[3]胡长城.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探析[J].统计与管理,2015.

篇3

关键词:校企合作、可持续、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0(c)-0000-00

2015年3月5日,在全国两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提出“中国制造2025”的宏大计划。自此,传统制造业不断转型升级,产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伴随着产品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 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不断产生,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等机电一体化技术得到大力拓展,同时也必然需要高职院校培养大批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的机电一体专业技术人员。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对提高教学质量,是提高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1]。

1.专业建设与地域背景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汉作为我国中部中心城市,产值超过1000亿的五大产业为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烟草和能源环保。其中,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需求量较大。

武h城市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于1980年设立,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齐全,截至目前,共培养4000余毕业生,为武汉地区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近年来,学校对校企合作进行积极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目前,不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 仍大都在校内教学场所进行, 致使学生毕业后与从事的工作未能很好结合, 需要企业再次培养。因此, 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校企合作机制的探索与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校企合作现状

经过了几年的努力,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主要包括:

①2016年3月3日,与武汉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校企共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武汉地铁集团设立订单班的9所院校之一。

②2015年6月5日,与中国长江动力集团有限公司签约,正式开启校企合作,互为对方的“实习就业基地”和“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有效地利用双方资源和条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校企共赢,聘用中国长江动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李俊及副经理林小传两位为机电学院“客座教授”。

③顶岗实习的合作单位包括昆山三一重机有限责任公司、瑞声声光科技(常州)有限公司、武汉金德机电股份有限公司、格力电器(武汉)有限公司、海尔电器等数十家大中型企业。

3.现状分析

通过校企合作,专业基本实现了学校与企业互动,学生的学习目的、就业方向更加明确;通过建立建设校外实践实习基地,有效地利用了企业的资源,同时根据合作企业岗位技术要求,修订了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共同编制培训课程和教材。通过企业的生产实践,学生能有效掌握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等新知识、新要求,动手能力和教学水平得到提高,学生对口就业率也提高了。初步形成了共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良性机制,特别是订单班培养模式效果显著[2]。但目前校企合作存在的同样非常明显,存在的问题包括:

①订单班培养规模小

订单班是学校按照武汉地铁集团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知识能力结构,修订教学计划,由校企双方共同组织教学,订单班培养课有效促进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提高。但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每届学生有150人左右,而订单班每年只招收30人,不能满足培养要求。

②合作层次难以深入

与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进行校企合作的企业很多,但除武汉地铁集团外,合作普遍停留与企业在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等方面,最终只是解决了企业用工和学生实习问题,甚至很多学生从事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不高,这对于专业的建设和学生培养质量的提高意义不大。

③质量难以保证

我校的办学机制和企业运作机制、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存在较大差异,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很多学生毕业难以适应从“学生――员工”的角色转变。到了实际工作岗位之后,短期离职率较高。

④校企合作在利益上难以协调

学校的主旨是育人,注重的是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率上,而企业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出发点的不同决定了校企之间理念的不同,思想上的差异难以拉近,校企合作很难深入。

⑤校企合作机制不够完善

由于学校和企业归属于不同的行业领域,事物的发展规律、特点和要求都不同,校企合作需要一个健康的运行机制做保证。而目前,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主要是通过简单的协议作为依据,学生在企业实习、锻炼阶段的管理考核均没有成熟制度可以借鉴,难以保证学生的培养质量。

4. 校企合作的思考

通过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开展校企合作的实践,我们体会到,要促进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应力争政府、行业、企业各方面的全力支持与配合,注重探寻学校与企业互动的利益平衡点和持续合作的激励点,始终抱着企业学校共同发展的思想,始终抱着搞好服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校内涵的诚信态度。从而最终在对机电一体化技术校企合作研究和探索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3]。

①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依据职业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学校与企业双方在培养技能人才方面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形成良性互动,以激发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使之发挥最大的潜能有着重要作用。

②校企共同完善培养计划,不断创新合作模式。学校要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做到培养目标面向市场,课程设置符合岗位要求。使学生的素质与企业的需求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赢得社会、企业的信任与支持,校企合作才能取得丰硕成果。

③完善考核制度。校企对待学生的方式和要求不一样。企业把学生当作员工进行管理和考核,而学校是教育培训机构,按照学校的规定进行管理和考核。校企合作需要将校企双方的考核、管理制度深度融合,为提高学生教育质量提高制度保障。

④确保校企双方利益。如何确保企业效益和学生实训双丰收,这需要在实践层面上进一步的探索,并最终实习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⑤创新合作形式,促进深入合作。“订单班”形式的校企合作形式既提高了学生培养质量,又保证了学生就业率,效果较好。目前,订单班培养学生较少,专业需与更多企业展开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同时,对学徒制等校企合作形式进行尝试,拓展校企合作形式。

⑥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鼓励教师下企业锻炼,同时引进企业技术人员走进课堂。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展“产学研”项目,切实解决企业的技术瓶颈,实现校企利益一体化,并通过校企合作和项目实践培养教师队伍,促进专业发展。

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的探索。

5. 小结

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远远不够,只有采取更积极的态度,更开放的思想,更完善的制度,进一步拓展校企合作的空间,加强与合作企业的联系与沟通,积极开展工学结合,才能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和培养模式, 才能使专业取得长远发展, 培养出真正符合市场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邹津婷. 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科技创新导报. 2016 NO.01:p142-143.

篇4

【关键词】机电综合实训 就业为导向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7-0032-02

2013年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实行“4.5+0.5”人才培养模式,而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训课程开设在在校学习的最后一学期。机电一体化专业是培养既懂机械设计又掌握电气控制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在企业中进行实践锻炼,在真实的职业场景中工作才能提高技能水平。针对该情况,我系在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学完主要专业课程后进行机电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让学生综合运用机电综合知识。安排机电综合实训课程,结合本校实际,主要研究光机电一体化设备,YL?235A型机电一体化设备采用模块化设计。包括主令电器模块、传感器模块、控制模块、变频器模块、驱动电磁阀、被控制的机械机构。其中机械机构包括运料机构、传送带机构、推料机构、机械手机构。这样一个设备很好地阐述了什么是机电一体化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就是利用现在先进的控制设备,控制生产机械自动完成生产的自动化过程。这套设备虽小,但它涉及了机电一体化专业各个方面的知识。

一 学校机电综合实训课程设置的现状

目前我校将机电专业培养学生技能的方向定为车工、钳工、数控和维修电工,都是单一的实训,而机电综合实训课程是把整个机电专业的有机集合,将机和电的课程通盘考虑。

机电综合实训课程是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硬件连接、控制原理、控制软件编制、安装调试与操作的综合实训。正因为我校机电专业能根据企业所需人才要求提供实效性较强的课程,所以这个有十多年办学历程的专业到今天依然充满活力,依然有很多学生要求就读该专业。

但从毕业生的反映看,我校机电专业课程设置上也存在不少问题:(1)过分强调理论教学,不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合理安排;(2)一些简单的专业课占用课时过多;(3)没有以就业为目标,设置范围窄;(4)苏州的外资企业所占比例较高,企业要求特征明显,很多企业需要员工具备一定英语能力,而机电专业以男生为主,英语学习自然薄弱,专业英语课程安排还需加强。

二 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机电综合课程实训理念

职业教育课程必须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改变过去以学科为导向设置职业教育课程的旧理念,树立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新理念,根据社会人才市场、职业市场的需求,进行课程改革。

根据企业的需要,对机电一体化实训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调整。笔者在调查中发现,一些企业内涵虽然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观点,即不唯学历重能力;对人才都有一个共同的要求,即良好的品质、较高的知识层次、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职业院校毕业生进入企业,知识面广很重要。例如,销售人员要懂维修,技术人员要了解市场、掌握推销技巧,具备多方面技能的人才最受企业垂青。因此,坚韧的意志力和职业操守对学生非常重要。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在企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不仅需要能进行科技创新的教授、院士、专家,更需要能将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技能型人才。

同时对实验室实施“7S”管理模式。“7S”意指:战略、结构、制度、作风、人员、技能和共同的价值观,这是美国一流的咨询企业Mekinsey公司提出的企业成功管理的“7S”模式。前三个是企业的硬件,后四个则是一个企业成功的“软件”设备。我们的实训课程也采用这样的管理模式,从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三 以就业为导向,制定实训课程教学措施

以实效性有效评价和课程设置,杜绝了理论教学体系。根据项目教学法的教学特色,把“YL?235A”型光机电一体化设备实训项目分成几个小任务,使用任务驱动的方法,围绕任务引出知识点或解决方案,结合实际操作,总结提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理解和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加强实践能力。提高学习的过程感性知识,提高综合能力。我校机电专业学生有近千人,为我区培养了大量的机电综合型人才,继续办好机电专业是专业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趋势所需技术人员的培养需求,以就业为导向的需求。职业学校应参与教育市场的竞争,我认为一个重要方面是课程或课程体系的竞争,可提供学生最大效能的教学内容。机电专业提高办学能力,提升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必须把实际的企业项目引入课堂教学,教与求对接,为学生提供贴近企业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专业领悟能力。

四 以就业为导向,优化机电专业综合实训课程

教材改革和企业需求对接,使用结合本校实际的校本教材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障。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五年制学生在机电专业综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机电综合实践教学。在工学结合模式下,贯穿整个课程的不是知识,而应是职业技能。为此,我们围绕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建立了机电综合课程能力的标准体系,在此基础上编写教学大纲,为了使课程更适合各行业需求,在示范建设期间,我们联合行业专家共同成立专业委员会,与行业专家共同开发职业课程,这样开发出来的课程与学生将来的职业岗位相匹配,更能满足工学交替的学习要求。

实施项目教学,设置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先练后讲,先学后教,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参与,从尝试入手,从练习开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学生为“主角”,老师为“配角”,实现师生角色的换位,有利于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笔者从多个方面对项目教学法进行了尝试性的研究与实践,也取得了一定效果。

1.用“以项目为载体,任务引领,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指导教学

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

规范、有序组织学生进行实训,对学生,通过转变学习方式,在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教师,指导学生,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从简单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指导者。针对机电一体化设备,分层次教学,为了让学生学习和掌握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装配和调试,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从一般功能逐步到特殊功能的原则,组织教学项目和规划工作任务,这样更符合职业学校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认知特点。

2.职业能力的形成与系统的学科知识相关程度不大,而与完成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知识的相关程度却较大

任务的设计,专业知识和工作流程知识的整合,专业技能训练的整合。每一项工作任务,用“工作任务”表述学生需要做的事情及其要求,让学生明确“做什么、学什么”。在相关知识中,介绍专业知识和工作过程中所涉及的工作任务。在指定完成的工作任务中,提出完成工作任务的步骤,检查方法,指导学生完成分配的工作任务。每个任务还设计了评价表,对学生完成的工作进行评价。工作过程包含的内容、方式、方法、经验、对象、工具和其他因素,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掌握该技能知识。根据这一理念,让学生可以创建真正的职业情景,促进学生和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工程技术人员角色之间的转换,帮助学生形成职业素质和能力。

3.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为完成一个项目,涉及如何做的问题,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工程的原理分析,设计流程。但实践的结果又问学生:是不是这样的?是不是与书上一样?真正地做到“做中学”的目的。

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种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项目的完成过程。在工程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掌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经历创新的艰辛与快乐,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4.结合目标教学,实行目标考核和单元考核

考核评价也多元化,师生评、生生评、考工评,平时的职业素养表现也计入考核,力求与企业对接,培养企业需要的具备良好职业素养及扎实职业技能的人才。

机电综合实训课程设置应对接企业,培养“既懂机又会电”的实用型人才,把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交叉点和教学重点,课程建设实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确定课程设置、以职业技能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以典型产品为载体――设计实训内容、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强化技能训练。因此,随着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深化,在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中,有必要创新实训教学模式,强化机电综合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提高实训的效果。根据我们的教学实践认为,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拓宽办学思路,加大改革力度,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为目的,走出一条具有我校特色的工学结合办学之路。

参考文献

[1]尹耕钦、于坤安、杨晓珍.五年制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改革[J].机械职业教育,2011(3)

篇5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现状;方向

一、机电一体化发展现状

(1)起步慢,与发达国家仍有一定差距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在国际上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之前为第一个阶段,为机电一体化的起步阶段,人们开始将电子技术小范围的在机械工程领域进行应用,发现机电一体化带来的便利,机电一体化取得了初步成果,二十世纪七十到八十年代为机电一体化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也就是其高速发展的阶段,在这一过程中,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的蓬勃发展为机电一体化带来了很大的可能性,到了八十年代,机电一体化已经普遍被各国所接受,其产品也被广泛的应用,例如细微加工技术在机电一体化中得到实现,其产品的生产更加的迅速且细致,为提高生产效率带来了机会,而我国也正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才关注起这个领域的发展,尽管很快认识到了机电一体化的重要作用,并迅速成立的研究小组,但是相比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来说,我们的起步仍然较晚,在很多技术上十分的不成熟,且机电一体化在生产中的各个领域应用不广泛,与其他国家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差距,使得我国的机电一体化在发展中仍然面临着较大的问题。

(2)机电一体化成本较高

由于技术发展不完全,很多地方还不太成熟,故我国的机电一体化带来的生产成本十分巨大,其产品取代技术含量较低,对于水电的能耗十分的高,材料的消费也很高,且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和扰民,近年来,尽管我国不断的对工业结构进行调整,但是仍然存在着分工不合理且消耗成本高的现象,机电一体化工业尤为明显,另外,随着市场化的不断发展,我国机电一体化的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仍然不太理想,众所周知,机电一体化产品功能强,性能好,质量高,可是中国唯有成本低这一目标达不到,企业缺乏生产成本的节制,并且造成了大量的污染,死守就业,在国际的激烈竞争中必然无法占据有利地位,又由于我国的机电一体化研究时间较短,技术不成熟,在很多方面无法满足世界市场的需求,每年还需要从国外大量的进口,这在很大程度上都给了我国机电一体化行业巨大的压力。

二、未来企业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方向

(1)加强结合,实现网络一体化

纵观现阶段的各行各业,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这对于知识经济来说是一个十分有利的机会,而现如今的企业很多通过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实现了新的突破,这对于机电一体化来说也是一个新的灵感,机电一体化尽管将电子技术融入了机械工程领域,但是由于技术不全面而导致的产品不成熟或者竞争力不够的现象普遍存在,当今的企业和单位应当不断思考如何将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有效的融入机电一体化的实践中,综合利用远程控制终端,将机电一体化带上一个新的楼梯,使得机电一体化的产品不断的进入家庭,利用家庭网络来将各种家用电器链接成一个计算机为中心的集成家电系统,使人们在家中就可以享受机电一体化产品与网络技术的有效结合,给生产和生活带来更多的方便。

(2)提高技术,降低能耗

当前中国的企业一个普遍的特点就是生产成本较高,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能耗,这为中国的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造成了很大的负担,无法实现有效的盈利,这与企业的生产计划和发展策略有着直接的关系,由于机电一体化在能耗方面的特点尤为显著,作为机电一体化的企业应当合理制定生产计划,对企业生产的各项指标进行严格的控制,各个车间厂区积极的组织能耗降低的竞赛,对于有效的降低能耗的厂区进行有效的奖励,同时在日常的生产过程中积极的进行技术的学习和探讨,使得优良的技术不仅仅在个别的厂区实施,而是在整个工厂得到普及,使得技术变为企业的利润,让企业能够在技术的不断革新中获得有利的竞争地位。

(3)响应社会,倡导环保

工业化的不段发展给社会带来的巨大的改变,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一方面,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了,生活日渐舒适,但是另一方面资源不断的减少且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污染,现阶段全社会都在呼吁保护环境,作为对资源造成巨大压力的机电一体化行业来说,倡导环保是十分有必要的,在日常的生产中,企业应当不断的进行探索和技术创新,力求建立一套自己的节能减排机制,同时在产品的设计上也要不断将绿色概念应用到其中,无论是在生产制造还是在使用过程中都应当遵循绿色的观念,符合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的标准,在产品的材料使用上也要不断的进行研究和开发,同时绿色的的机电一体化,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也可以帮助企业在竞争上获得有利的地位。

(4)改革创新,加强智能

机电一体化在很多的方面还存在着创新的余地,例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智能化在也成为21世纪的一个发展的方向,人工智能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也在机电一体化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机床的操作,数控方面人工智能的优势也体现的淋漓尽致,同时仿生物系统化也不断的得到了应用,将数控操作和人工智能进行有效的结合,利用人的生理机能去带给机电一体化新的灵感,让机电一体化的操作更加便利,应用更加广泛。

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不是一个独立的过程,是历史的必然和社会发展的结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机电一体化定会向一个更高的层次发展,而公司和企业若想在此领域取得一定的竞争优势就必须从自身进行改革和创新,不断的探索新的技术,力求将机电技术与网络技术,生物智能等相结合,用技术革新代替能耗盈利,让企业在创新的道路上取胜。

参考文献

[1]李晓培.浅谈机电一体化特点及发展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3(12)

[2]范基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与思考[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3(09)

[3]李荣昌.机电一体化在煤矿机械中的应用研究[J].煤炭技术,2013(08)

[4]童友彬.机电设备在采矿过程中的应用[J].才智,2013(14)

[5]黄卫方,龚栋成.如何加强机电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发展[J].科技风,2013(09)

[6]黄鸿辉.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趋势的探究[J].电子制作,2013(07)

篇6

一、高职机电一体化的实践教学现状与成因分析

在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中通常都会设置有一定比例的实践教学内容,但是因为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相应的实验、实训教学的实效性较差,造成学生在顶岗实习阶段的动手能力不足,情况严重的学生会在毕业工作很长时间之后仍然不能独立的开展工作,在实践操作能力上存在严重的不足,自身技能也不符合市场的要求,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高职教育的进步。当前的高职机电一体化实践教学现状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从专业课角度来看,机电一体化专业知识教学具有技术融合、学科交叉的特点,实际教学过程较为枯燥,学生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这使得学生容易出现畏惧心理,不能调动起充分的学习兴趣,也阻碍了其创新思维的养成,尤其是那些学习能力差及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的学生,专业课更是非常有难度。

从教学层面分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存在相互脱节的情况,师资力量以及硬件设施的构成等也都是造成实践教学发展不完善的因素,学校不能为每个学生提供足够的独立实践锻炼的机会,教学就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从高职实践教学的发展现状来看,因为多种因素使其比理论教学的发展要滞后,不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高职机电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改进策略

(一)结合产业发展要求进行专业实践能力的分析。传统的机械工业已获得了新的发展内涵,产品的加工制造方式也逐渐地被新技术代替,机、电技术的融合交叉越来越普遍。通过调研及综合分析,可以发现现代企业在机电一体化人才需求方面,主要需要其掌握机电产品的设计与绘图,机电设备装配与维修,自动生产线运行与调试等知识技能。现阶段相关机电行业的发展中有三类人才是比较缺乏的,其一是复合型的管理人才,要求这些人才具备技术与管理两方面的能力,可以根据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去进行产品生产工作,还能够对企业的发展方向进行把握;其二是具备创新精神的技术型人才,兼备技术与管理才能,可以按照市场动态趋势去提出相应的生产改进方案;其三是智能型技工人才,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都比较丰富,可以熟练的操作生产设备,并且积极地开展技术创新及设备、技术的维护工作。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其培养目标主要是让毕业生在经过学校与企业中学习与实训之后,可以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中发挥作用。

(二)工学结合,形成能力本位的实践教学体系。从传统的以课堂理论教学到现在的实验室、实训基地教学,在实际教学中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主,教师引导为辅,各高职院校在近几年教学改革中不断改进教学内容与方法。在高职实训基地建设以及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上学校都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但实践教学和社会需求仍然存在脱节的问题,对机电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定位不准确,在教学中只是单纯的以增加实践教学时间的方式去改善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的不相符,也使得学生掌握的只是技能不能在实际的行业发展中进行有效的利用。在高职机电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中需要结合企业与行业的实际发展需求,并且应该充分的符合专业岗位的特定要求,在遵循这些方面的原则基础上形成层次分明、分工具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其中的教学规律去进行由浅入深的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在高职机电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中,应该重视专业技能训练与核心技能训练、扩展能力训练的相互融合。

(三)校企联动,建设产学研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基地。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符合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具体需求,可以充分的发挥校企双方的优势,达到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实习、实践、就业,教师的再教育、科研提供优质服务。通过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真正的体会到职业人的角色特性,将自身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环境之中,也是对生产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重要培养方式。积极地去建设教学与培训、生产与科研融合的教学实训基地,可以推动人才培养与经济效益两方面的进步。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设立可以采用国家专项、省部共建等方面的资金投入方式,做到建设的互惠互利,实现校外训练基地的稳定发展。采取技术改造、设备更新、资源整合等方法去进行校内实训基地的建造,其建设需要遵循适度够用的原则,在充分的调研基础上再开展实际的建设活动。校内实践基地在建设与管理上需要确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提升自身的综合性与开放性特点,以提高学生的创新力为主要任务,增强学生的机电一体化实践能力,还让校内实训基地发挥了应有的功效。在此基础上还应该去积极的吸收社会资源,通过参股等形式参与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并且对实训基地进行科学化管理,体现出高职院校具备的社会服务作用。

篇7

关键词:高职教育;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为适应社会及云南机械行业发展需求,满足企业生产第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迫切需要,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于2004年申报设置,2005年开始招生的一个专业。本专业始终坚持为机械工业企业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始终探索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办学道路,始终践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培养模式。本专业已有4届毕业生450名,最高就业率100%,平均就业率96%。在昆明中铁大型养路机械集团有限公司、云南铜业集团、昆明船舶公司等大中型企业中,我院毕业生已逐渐成为生产一线的中坚力量。

一、目前学生培养状况

随着机械电子工程学院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作推展,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在学院领导的带领下,进一步明确了“以专业群建设为主线,特色专业建设为龙头”的专业建设主体思路,确立了“引企入校打造校内实训基地、校企深度合作建设校外实训基地”的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指导思想。学院长期与昆明中铁大型养路机械集团公司保持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2010年,学院正式与昆明中铁签订“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开始探索“订单式”产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在实践和改进“订单培养、产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为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学生实践能力与专业能力的培养,使培养出来的人才真正符合职业岗位的要求,保证企业用人的质量。

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较强职业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学院实行双证书制,毕业生除获取专业毕业证书外,还可考取中高级维修电工、及数控车、铣及加工中心操作工、装配钳工等职业技能资格证书。

此外,专业依托与学院签订合作协议的部分云南大中型骨干企业,按照合作双赢的原则不断深化与企业的合作,企业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和就业岗位,在与昆明中铁大型养路机械集团有限公司正式签订并实施了订单人才培养项目基础上,不断探索改进“订单培养、产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实训基地共建、师资队伍共建、课程内容共建、管理无缝搭接、实习就业对接等方式,开展“订单培养、产教结合”人才培养。按企业模式进行管理及教学,采用“择优选拔,末位淘汰”的方式,企业为优秀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岗位,实现学习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二、本专业的人才需求分析

(一)学生就业趋势

云南省装备制造业近年来具有良好的发展态势。云南省提出了“两强一堡”战略发展目标,拓展了云南机械行业发展空间,使得云南机械制造市场成为面向我国西南地区和南亚、东南亚广大地区的大市场。

云南省机械装备制造业迅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我省已将装备制造业制造列为重点发展行业。机电技术作为制造业一个关键技术,在汽车产业、船舶产业、工程机械领域必将有一个较大的发展。目前这些重点产业所需的大量机电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十分短缺,这给云南省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发展空间。

机电一体化专业及机电专业群培养服务于装备制造业从设备安装使用及维护、产品加工、产品包装等较为完整生产过程岗位的专业人才,主要面向机电设备安装与应用维护、机械产品制造、产品包装印刷三大岗位群。

近年来,学院针对云南省经济的发展,依托省内大中型合作企业,进行人才培养工作,人才培养质量大幅提升,也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和欢迎。历年人才需求资料表明,社会对于本专业人才的需求一直呈上升趋势,且供不应求。连续多年,本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6%以上,由于就业面很宽,所从事的工作种类、性质呈多元化趋势。

(二)人才需求调研

为了适应云南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需求,进一步推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结合行业现状和我院实际情况,加大改革力度,切实做好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我们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对云南地区及周边大中型企业进行了调研。

1.调研对象。云南铜业集团、昆明船舶公司、昆明中铁大型养路机械集团有限公司、云南开关厂等云南多家大中型相关企业。

2.调研内容。(1)云南地区行业及企业发展状况;企业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需求情况;(2)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岗位群及岗位能力要求;职业岗位对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情况;(3)学生就业去向、职业技能要求、职业素质要求、相应的职业资格及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建议等。

3.调研目的。(1)通过调研确定专业改革和建设的思路。(2)进一步明确专业人才的就业领域、职业岗位、职业资格要求、培养目标、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素质和能力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3)根据人才需求对教学进程安排、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内容、教材选用等给出建议。(4)切实做好符合市场需要和人才培养规格要求的专业人才培养工作。

(三)调研结果分析

1.对人才能力需求的分析。经过对云南多家相关企业调研分析,发现机电一体化技术类职业与其他职业相比属于复合性的新型职业,要求具有较宽的理论和专业知识基础,具有娴熟的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同时具有从事多重复杂性的工作能力。

调查表明,企业对所需的人才,除了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要求外,几乎都提到应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质量意识、自我学习、团队协作能力等,并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此外,对普通机加工、电气维修、机械维修和数控设备操作和维护保养等方面的动手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现代化程度较高的企业对在计算机控制和计算机辅助设计方面的能力要求高于传统制造型企业;小型企业普遍重视毕业生的零距离上岗能力,而规模较大的企业对毕业生基础知识和发展后劲比较看重。

2.人才需求量分析。根据云南省装备制造业规划目标,到“十二五”末全行业的销售收入要达到1400亿元,增加值达到350亿元。要实现云南省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目标,“十二五”期间装备制造业必须保持年均增长25%左右的高速发展。装备制造业是资金、技术及专业技术人员密集型产业,为提高企业的自主开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应用性人才。根据云南省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预测到2015年,我省工业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总需求量约为61.39万人。历年人才需求资料表明,社会对于机电专业人才的需求一直呈上升趋势,且供不应求。所以社会、企业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需求量很大。

参考文献:

[1]杨健.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及其教育[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21).

篇8

Abstract: For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ngineering practical ability of the vocational students is low, the professional group of mechatronics technology was built, th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practice resources were integrated and optimized,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working and learning alternation" and "Lesson Certificate Integration" were carried out, so as to enhance the students' engineering practical ability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all kinds of skills competitions, etc.

关键词: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高职教育

Key words: engineering practical ability;innovation consciousness;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3-0163-02

0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必须进行产业升级和改造,进行技术革新,工艺提高,这必将需要大批具备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大范围的技能型人才短缺无疑会制约整个国家经济的增长[1],因此,培养出符合行业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现代使命。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技术学院整合相关专业,组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教育资源和实践资源共享,加强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在实践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具备方案设计、材料选择和采购、零件加工、装配调试等相应工程实践能力。

1 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内涵

1.1 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定位分析 高职院校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和管理第一线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所培养的学生能够胜任行业、企业里所对应的岗位,并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满足社会发展和技术革新的需要,为以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内涵 以就业为导向,根据企业岗位能力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把岗位知识、先进技术、技术能力、职业素质的内容融入到教学全过程,培养出满足企业需求和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人才要求的对接。

以岗位技术技能培养为主线,做到“三个结合,五个对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教学,通过实践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生产实践过程中,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问题,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学习和工作相结合,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为了培养出适合产业、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培养过程中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具备岗位知识和岗位技能。

工学交替,教、学、做相统一,学生前两年半在校内系统进行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综合技能,最后半年到企业顶岗实习,实现知识运用、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三位一体”综合培养和训练,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2 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2.1 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构建原则 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应基于学生全面提高,协调发展,在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的培养,也要注重素质教育的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优化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采用现代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并注重学生工程能力的训练,通过校内、校外实训、校企的联合培养,以及各类技术技能竞赛提高学生工程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随着经济发展、技术创新,对人才技术技能要求也就越高,培养体系必须不断完善和改进,从而适应经济和技术的发展。

2.2 构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2.2.1 工学结合,课证融通 整合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实训资源和教育资源,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合理衔接。如图1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针对工作岗位设置的培养体系,学生学习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后进行维修电工实训,掌握基本控制电路设计,熟知各类电器元件,同时开设电机与拖动技术课程,学生对控制类知识掌握一定程度后,学习可编程控制器应用课程,然后进行可编程控制器考证实训,其内容、培训过程、考核标准严格按照职业资格证书考证要求进行,同学期开展液压与气动和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课程,此外,机械制图与实训、机械设计理论与实训也同期进行,使学生熟知机械传动装置,并能选择传动机构,最后开展综合性实训-简单机电系统制作,综合训练学生机构设计、传动装置选择、执行部件选取以及控制系统的设计等能力,初步具备机电一体化技术员岗位技能和专业素质,在最后一学期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在实际的工作岗位锻炼,整体提升学生专业素质和技术技能。学生在毕业资格也与职业资格证书挂钩,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考取2个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如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可考取普通车工初级证书、可编程控制系统设计师中级证书、Pro-E/UG设计工程师证书、CAD中级证书和可编程控制系统设计师高级证书等,且要求学生在毕业前必须获得2个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方可顺利毕业,这样也促进“三个结合,五个对接”有效开展和实施。

2.2.2 校企合作,共育人才 校企合作能够有效解决高职学校教育、实训资源的匮乏等问题,能够为高职院校提供优质的实训场所和良好的师资,能够共同制订符合企业行业对人才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编写教材和实验实训指导书;校企合作可根据实际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如采取“订单班”、“现代学徒班”等形式联合培养学生,学校老师和企业有经验工程师共同指导学生学习和生产实践,教学资源相互补充,师资力量相互支持,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对人要求相一致,才能培养出企业、行业需求的,受社会欢迎的人才[2-4]。

2.2.3 课外科技活动 课外科技活动是课堂教学有效延伸和补充,是学生成才的重要渠道和手段,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之一[5]。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近几年在学生课外活动上加强引导和投入,鼓励学生根据兴趣组建专业协会,如现代制造专业协会,机电产品营销协会等,协会为成员讨论专业知识、解决专业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也利于老生和新生之间的沟通,便于开展传帮带活动,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和相互赶超的良性竞争,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厌学弃学的老大难问题[6];对创新设计有兴趣的同学组建创新班,课外开展创新知识专题讲座、组建创新团队参加各类技能竞赛;依托江苏省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发明杯以及挑战杯等赛事设置院级竞赛,鼓励学生参加校级技能竞赛,并在资金上给予一定支持,配备专业指导老师。学生参加课外活动过程中,只有在碰到自己团队不能解决的问题才向指导老师寻求帮助,这样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创新意识,扩大学生知识视野。

3 实践成效

3.1 专业建设 2013年机电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成功申报无锡市职业院校重点专业群,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新增电火花线切割实训室、3D打印快速成型实训室、自动化生产线实训室,可编程控制器考证实训室等,也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合理有序安排提供了物质基础,也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根据麦可思《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近三年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在毕业半年后就业率均高于江苏省高职院校同专业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且2013届就业率不降反升,就业率达到100%,比江苏省高职院校同专业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高9个百分点。第三方的调研报告较为客观的显示出通过校企合作、实践体系构建等有效提升了学生岗位技术技能,深得社会和企业的认可。

3.2 校企合作 机电技术学院与多家企业进行了有效合作,如与无锡市信捷电气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无锡信捷)持续有效的合作,根据培养目标和岗位能力要求共同编写了项目驱动式校本教材《机电控制理论及实训》和《电气控制与PLC技术实验指导书》,共建可编程控制器实验室,联合培养学生,学生经过系统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技能训练后,考取了可编程控制器设计师职业资格证书,证书的获取也作为毕业资格一个重要条件,每年学校都和无锡信捷联合举办专业技能竞赛,对成绩优异的学生给予奖励,鼓舞学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锻炼,每年都有部分学生进行无锡信捷工作,得到无锡信捷公司的肯定。此外,与无锡市五金机电商会合作成立“无锡市五金机电学院”,与金鑫美莱克有限公司开展了“现代学徒班”,取得了学校、企业、学生多方的好评。

3.3 科技创新 近几年,机电一体化专业群在课外科技活动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学生完成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9项;在全国高职高专“发明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一等奖5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学生在校获得专利20多项;在江苏省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上获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在 “挑战杯”竞赛获江苏省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这些足以说明通过课外科技活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 结束语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学生素质及技能的培养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也存在不足,一是需要进一步加强实训室建设,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二是建立“互惠共赢”长效持久的校企合作机制,保证合作持续有效,真正成为双方发展的推进剂;三是结合人才培养方案,逐步完善课外科技活动,扩大学生受众面。

参考文献:

[1]张祖明.高职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浅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4):92-44.

[2]葛俊杰,吴旭军,杨旭.基于信息资源共享的校企合作服务平台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8):36-38.

[3]陈达美;邓秀芬;李正义,等.民办高职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探索[J].教育探索,2014,279(9):84-85.

[4]李焱斌,黄玮,赵恒华,等.地方高校提升工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9):165-169.

篇9

一、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现状

目前很多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的教学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课程的设置不科学

虽然经过几十年来的发展,机电一体化课程有了很大的改革,但仍然面临很多问题。课程的体系仍然没有跳出原来体系的束缚。造成了五年制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毕业生不适应社会的需求,到了企业不能很好地完成企业的工作。机电一体化专业涉及众多的高技术,知识的涵盖面很广,包括机械和电子两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在很短的时间里去让学生把这两门的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很好地运用十分不现实。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都比较差,学起来比较困难。五年制高职,有两年多的时间去学习高中的文化课,剩下的时间才会去学习专业知识,时间显得有些紧张。而且很多学校在授课时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传授,往往造成学生对机械知识掌握的一般,对电子知识也是一知半解。有的学生甚至出现严重的偏科现象,即只对机械或电子掌握的比较好,而其他的掌握的比较差,偏离了机电一体化专业培养的本来目标。

2.课程知识跟不上形势

随着当今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机电一体化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机械和电子产业也得到了高速发展。机电产业正发展为以高科技为依托的产业,机电设备正逐步呈现自动化、微型化、精密化、复杂化发展趋势。机电一体化领域里的很多技术如传感测算技术、传动技术(液压技术、电机技术、气动技术)、信息处理技术、设备自动控制技术(PLC技术、小型控制器技术)都取得了迅速发展,技术不断革新。在授课时这些最近的技术成果应该及时地体现,但很多学校的机电一体化课程的授课内容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不能及时地更新教学设施和教学理论,同当今技术的发展相比十分落后。一些学校甚至仍然主要讲授传统的机械技术,忽视电子技术的教学。严重地脱离了当今机电一体化这一学科的发展趋势,教学十分不科学。

3.教学内容缺乏生产实践

五年制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制造类企业、具有与本专业领域相适应的文化水平和良好职业道德,了解相关企业生产过程和组织管理、掌握本专业领域的基本知识和相关技能、具备良好的综合职业能力,能进行机电设备、自动化设备和生产线的制造及装配调试、运行操作、维护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其课程教学必须理论学习和动手能力相结合。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职业教育过程中学生会具有形象思维特征的智力类型。要适应这一智力特征,在教学中显然必须加强生产实践课程。但这些恰恰是很多高职院校所不具备的,很多职业院校缺乏相应的实习场地和设施,平时很少安排学生实习。在操作课上只是让学生平时简单地练习学校陈旧的设备。在学生毕业前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简单的实践学习,不但时间短而且安排的企业一般也都是小企业,学生在实践中根本不能进行系统的实践学习,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不到锻炼,求职时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

二、精品课程策略实施思路

进行机电一体化专业精品课程的建设,是五年制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核心。只有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中,坚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重点,把机电一体化专业改造成适应机电专业对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的课程。这样才能使机电一体化专业在五年制高职教育中得到长足的发展。

1.构建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

在课程安排时,把教学目标进行分解,贯穿到每一个教学单元模块。明确每个教学单模块的任务,针对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操作的能力,在教学环节中进行合理的安排与实践教学相配套。每一个教学模块的主干课程必须能够起到应有的作用。教学模块之间重复和相交叉的知识要进行科学的处理,如采用“讲练式”教学法,让学生对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练习。也可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进行思考,对相互交叉的知识相互融合。把专业课程分为综合系统知识课程和专门模块化课程两个部分。其中综合系统知识课程包括:机械设计基础、电脑绘图、机械制图、基础机械制造学、控制工程学、遥感控制技术等主干基础知识。让学生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掌握基础知识具备基本操作能力。专业模块化教学要依据设立的专门化方向,安排专项学生小组去进行具体操作,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进行子课题的开发。子课题的设置应该按照其性质分为三类,设计开发型、加工制造型、设计制造综合型。加工制造型的子课题可以让学生根据已掌握的设计,进行零件加工和组装以及最后的调试工作。对于开发设计型的课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适当的设计任务,或者制作一个控制系统的电路,也可以编制一个控制系统的程序。设计制造综合型子课题安排学生对一个简单的机电产品完成设计与制造的全过程。在模块化教学中应该重视设计制造性子课题的设置,这样能够全面地锻炼学生的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运用。

2.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对传统的方法利用新技术进行改造,在教学过程中广泛地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使用生动形象的图像、图形以及视频把各种以前只能依靠单纯的画图讲授的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也可以利用互联网络把各种最新的技术成果带给学生,让他们把握机电一体化专业最新的发展动向。在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时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的教学手段,不能过度地使用多媒体。传统的教学手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所以多媒体教学只是辅助手段。运用“理实一体”和“任务型”教学方法,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发挥其主动性,改变以往单纯那种灌输型的是知识传授方式,侧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加固学生的专业知识和锻炼综合实践能力。

3.加强校外实习环节教学

面对五年制高职的课程设置中校外实践环节缺失的情况,进行精品课程建设时必须十分重视这个环节。除了让学生进行传统的电机实践操作,同时还要组织学生到不同的生产厂家(如电机和变压器厂)进行实践。让学生提高对设备构造和生产流程的认识。学校还应该组织学生深入企业到校外进行实习,开展定期的入厂参观和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检验已有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操作能力。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同时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

五年制高职的机电一体化专业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十分复杂和长期的系统工作,在进行学科建设过程中必须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借鉴国内和国外教育的先进经验,紧随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发展趋势,适应社会和企业的实际需要。只有这样,才能把机电一体化专业精品课程建设好。

参考文献:

[1]李文鹏.机电一体化技术进展及发展趋势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9(4).

篇10

关键字职高教育;机电专业;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1-0119-02

在我们的办学实践中,发现当前的职业教育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培养的学生不那么受企业的欢迎,学生在职业中学里就读并不那么有兴趣,流生率也比较高。我们要改革现行的教学方法,使基础差的学生都能学有兴趣和学有所得,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特长,使全体学生在毕业后能适应就业的需要。

1制订适应新形势的教学内容

制定符合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计划,遵循国家、省教委的有关文件精神,以综合素质培养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围绕培养目标,对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进行合理的综合安排,力求整体优化,培养实用的职业技术人才。首先是关于“机电一体化”内涵的认识。机电一体化技术从学科角度来看,它是集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电气技术、信息技术的有机统一体,而不是机械技术、电气技术的简单组合体;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成果或最终体现来看,它则是在计算机控制下由机械本体、电、气、液压以及光电器件组成的产品或设备,是一个自动化的工作系统。其次是培养目标。机电一体化专业应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热爱祖国,热爱本职岗位,具有不断追求新知识、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踏实苦干的精神,掌握基本文化科学知识和机电一体化专业必需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对现代机电一体化产品结构调整有较强适应能力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员、技艺型操作维护人员。

2先进教学手段的应用

2.1运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课程中的原理图、梯形图、程序及电路图较多,利用Author ware、PowerPoint制作成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图片、动画和声音于一体,不仅仅大大减少了老师课堂上画图的时间,而且学生兴趣倍加,容易理解,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大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2.2联系生活,启发学生思维。课堂教学重在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生活中的实例,既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又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对实际问题的思考能力。如在讲解三相异步电机的变频调速时,结合变频空调原理和特点,来分析变频空调与普通空调之间的区别,从而阐述变频调速的优点,学生增加了生活知识和学习的趣味性。

3改革优化实践环节

实践教学是技术应用能力形成的重要环节,也是高职专业教育教学的重点。为了培养学生专业技术能力,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将实践教学分为三个阶段进行,首先是实验技能训练。实验技能训练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的实验,使学生掌握基本实验仪器的使用,基本数据的测量、采集和基本实验方法的运用。其次是单项技能训练。单项技能训练主要包括金工实习、数控实训等,学生进行基本技能(钳工、机加工、电工)、职业基本素质(数控车、数控铣、加工中心的编程和操作)的训练。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相应的技能,参加职业资格考核取得数控工艺员或数控车、铣、加工中心操作工等级职业资格证书。最后是综合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主要包括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学在实训中,采用边教、边学、边做的教学方法,通过典型零件数控加工案例引导教学设计,针对实际零件数控加工任务讨论工艺解决方案,并在加工现场实施,形成不同零件加工效果的直观比较和认识,以合作完成实训教学过程。融“理论、示范、练习、反馈”于一体,将“教、学、做”合而为一。

4建设特色课程

在课程设置上根据对企业人才需求情况和对近几年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根据学生就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通过与企业有关人员共同论证,进行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的确立与工作过程各阶段的任务密切相关,在与企业的深度耦合中,通过对职业岗位群从业人员和与职业岗位群有关的人员及专家进行调查,通过对在职业岗位上工作的学生的描述,经过分析、归纳、整理、综合,确立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工作任务,将工作任务和内容转化为学习领域的课程内容,通过对工作过程各阶段的各级工作任务的使用频率和难易程度进行分析,确定适用于不同层次的专业核心课程内容和学时安排。

5派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

我们可以在主动深入企业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选派学校的一部分干部和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中挂职,担任企业的副总经理、生产厂长、质检部长、车间主任等职务,与企业干部职工同上班同吃住。这一举措使我们能够深入了解我市支柱产业的人才结构,分析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及时掌握当地产业结构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为学校的教学改革提供依据。能够及时了解我市骨干企业主要产品的生产流程和生产工艺,为开发校本教材提供素材,增强校本教材的地方性、实用性和现实性。

6改革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