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的学科素养范文
时间:2023-08-07 17:39: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学的学科素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教育改革 学科素养
一、学科素质培养对数学改革的意义
在近些年的教学改革中,广大数学教师都共同面临着一个问题。这些问题基于两方面的因素产生,一方面,迫于教学改革的要求,教师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都发生了诸多变化,这些变化引领着教学改革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受某些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得许多教学改革仅仅流于形式,教师在改革上始终并未坚定立场,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许多教师在个人角色定位和教学目标定位中并未找准路径,很难将教学改革的形式真切地融入到课堂中来。这导致素质教育改革一直迫于形势而荒于过程。
要把握好素质教育改革的步伐,用现代教育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必须在理论研修上刻苦努力,通过教育的实践与探索,将改革真正落实到课堂中来。小学数学教育的改革,实际上是人的改革,改革的目标和改革的主体都是针对学生而言的,在对学生的要求上,由以往的分数要求更多地向素质要求倾斜,因此,提高小学的数学素质,培养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是素质教育改革要求。
学生的数学学科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对数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培养他们探究、创造习惯的基本能力。要立足素质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在教学中正确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激发学生潜在的对数学知识探究、钻研、思考的热情。因此可以简单地说,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素质不但是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而且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要求。
二、小学生学科素养形成的条件及因素
小学生的学科素养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经过一个内在和外在的变化,要形成良好的学科素养,我认为,必须经过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是对数学的认识,通过对数学的认识增强学生对数学学科的了解;其次是兴趣的产生,兴趣是学生对事物专研和探究的保障,学生要与数学学科建立良好的情感,培养他们的学科素养,就必须促进他们与数学学科之间的兴趣;最后是对数学知识的探究,数学作为一门逻辑学科,要学习好它,一是需要长期不懈地坚持,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善于思考,敢于猜测质疑和探索。只有经过这些必要的过程,学生才会最终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素养,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三、小学生数学学科素质培养途径
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要求小学数学教师注重小学生心理变化过程、情感需求、认知能力等因素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建立科学的教学体系,在教学中融入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能力。我认为,小学生的学科素养形成,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培养数学对数学的感知能力。
学习语文、英语有语感的说法,同样,相对于小学数学而言,善于运用感知去对数学知识猜测也是建立他们数学思维能力的良好方法。小学生性格单纯,他们的感知能力往往来源于直觉思维,他们直觉思维的产生不易受到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是对事物本质特征的直接感知。感知能力也是数学素养的一部分。教师通过对数学知识本质现象的阐述,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在脑海中经过简单的思维分析,对数学知识作出分析与猜测,这就是他们感知能力的必要过程。相对于计算而言,感知不通过其他辅助手段,仅凭学生对客观知识的认识而产生,是对学生质疑能力和猜测意识的培养。
感知能力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元素,也是他们对数学知识进行思考和探索的第一前提,良好的感知能力可以使得学生对数学问题分析中产生的直觉更加灵敏,对他们思维的活跃促进和良好的洞察力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思维迁移,举一反三。
许多数学教师经常对学生讲学习数学应当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这是因为数学知识点具有特殊性。数学是一门连贯性很强的学科,认识数学知识的来源,定理的来源都是具有根据的。在同等的情况下,任何数学知识之间都具有共同性,不可能矛盾存在。因此,数学知识点之间的共同性就为学生活跃的思维能力养成提供了条件。教师应当贯穿知识点,针对知识点的具体情况,融会贯通,要求学生能够通过这个知识点隐射到另外的知识中去,这样能够增强他们对数学知识的了解,使他们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灵活运用数学知识。
小学生思维较为活跃,这为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提供了良好的载体。要培养学生的思维素质,就必须结合所学的内容,对他们思维能力进行激活,培养他们善于积极思考,获取多种问题解答的办法,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3.让学生学会变通思维,掌握灵活的个性化学习方法。
篇2
关键词:新课改;学生;数学素养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另一方面则要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因此,我们要使数学课堂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成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要坚持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动摇
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是在教师指导和点拨下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课堂教学仍然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主要平台,教师的主导地位切不可动摇。
二、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让受教育者自主发展而不是迫使其发展,使其在愉快中成长而不是在压力下成长。这就要求教师要时刻注重学生兴趣、动机、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激活。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中,学习兴趣尤其值得重视。因此,创设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保障。这就要求老师必须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平等交往,从原来“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中解脱出来,成为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创新欲望,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要分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小学数学作为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必须面向全体适龄儿童,着力于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小学生数学素质有高有低,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所以在教学中不能用一个标准、一个目标来教学,要向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以提高每个学生的数学素养。为了确保多数学生能按要求得到训练,又不忽视特殊学生的个性差异,我们可以采用因人施教,分层教学的方法。如教学连乘应用题时:工人师傅每人每天制造13个零件。照这样计算,4个人5天一共可以制造多少个零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列出算式,可以是一个,两个或多个。
四、要把教学内容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绝大多数小学生的思维还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他们还不能以纯抽象的方式进行思维,往往要借助于形象作为认识的阶梯。课堂教学如果总是以单一、呆板、枯燥的讲授方式进行,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所以我们可以把实物、照片、文字、表格、图片、游戏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地呈现素材,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如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时,针对学生的思维特点,我用直观演示方法帮助他们突破对“体积”的认识这一难点。我把两个大小不一的包装盒放在讲桌上,要求学生观察桌子上有什么变化?然后我指出:物体不仅要挤占空间,而且所挤占的空间还有大有小,“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就叫做物体的体积”。凭着这种直观的演示,每个学生都有了一个形象的认识,很容易地建立起物体的体积这一抽象的数学概念。
五、要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
新课程的教学内容是为学生的生活服务的,如通过统计家庭每天丢弃垃圾袋的数量,体会塑料垃圾对人类生活可能产生的危害。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想方设法挖掘育人的因素,将所教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生产和学习联系起来,以激励和教育学生。
篇3
关键词: 高等院校 数学类课程学习 数学素养
笛卡尔曾说:“数学是在一切领域中建立真理的方式。”对于高等院校教师来说,数学教学的目标是致力于引导学生自我提升一般的科学素养,进而提高社会文化修养,从而形成和发展数学品质,提升身心健康水平,达到全面和谐地发展。但在实际数学教学中,由于各个高校对数学教学的投入程度和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同,致使学生认为数学就是课堂上的理论,数学就是不断练习。这与数学教育的初衷是违背的,如何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数学课堂上提高数学素养,以下是笔者的体会。
一、引导学生合理地进行思考,面对现实生活中的诸多现象与其他学科中的相关问题,能自觉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思考。
日常生活中很多问题都离不开数学:天气预报,市场调查与预测,储蓄等,生物学中的基因图谱分析,工程设计与造价,信息编码,质量检测,等等。只有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的广泛应用性,自动自觉地在生活学习中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并思考生活和现实世界,让数学和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生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原来这么有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所以教师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面对生活和其他学科中的问题时,能够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探索、发现,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比如像抛掷硬币这样一个简单现象,如果引导学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例如用统计的观念研究硬币落下来的规律,这就让学生初步建立了统计的观念。再如在国外的数学课堂上,数学教师要求学生观看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100米的短跑录像,寻找短跑运动员成绩的决定因素,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分析运动员的成绩与哪些因素有关。在课堂上,学生通过统计发现,跑得最快的运动员并不是步频最高的,跑得最慢的运动员的步距也未必是最小的,从而启发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发现:步频和步距是决定跑得快慢的两个因素,这两个因素都是可以量化的且互相制约。
二、面对新的数学知识,引导学生主动寻求其实际的生活和专业背景,思考数学知识的价值。
高等学校数学教师在进行新知识教学时,像前面所谈,可以提供一两个实际背景,但仅仅如此,并不足够确保学生的数学概念的建立,以及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还要引导学生主动寻找实际背景及自己的专业背景,不拘泥于老师课堂上提供的例子。在数学课堂上,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认识自己专业中的相关问题,学会数学的思考,在学生的整体思维品质中渗透数学意识,彻底摆脱学生认为数学研究只是少部分人的事的观念。要让学生意识到数学不仅可以解决实际问题,更可以通过数学学习提升自己的数学科学素养。
三、将推理和表述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教学各环节和数学类课程中。
高等院校数学类课程众多,都为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比如在《统计与概率》这门课中,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通过筹备新年的联欢晚会,需要准备什么样的水果才最受欢迎?为此,首先会对每个学生喜欢什么水果进行调查,把结果整理成数据,并进行比较,再根据整理后数据做出决策,最后确定准备什么样水果最合适。这个过程就是学生动手收集,整理,分析数据,最后做出推断和决策。让学生认识到统计推理的结论与其他推理不同,无法用逻辑的方法检验,只有靠实践证实。当然,在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的时候,要注意层次性和差异性。因为学生的数学基础和专业基础不同,所以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识水平,注意层次性,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四、通过数学素养的提高,培养学生有条不紊的工作生活习惯。
习惯是一个人素养的一个方面,有条不紊的工作、学习、生活等习惯是需要经过长期、良好的训练才能养成的,进行数学化的思考,是有助于培养这种良好习惯的。由于对数学的学习,必须有条不紊地去做,这是由数学类课程的特点所决定的,这种良好的习惯很易于迁移成工作生活习惯。比如购买彩票活动是大多数彩民的一个生活习惯,在庞大的彩民队伍中,每个彩民的主观愿望支配着他们的购买行为。他们当中,有的只是把买彩票作为一种娱乐活动,对于他们来说,只是某种乐趣,是否中奖都无所谓,那么这属于正常的习惯;有人把买彩票定义为个人乐于参与的公益活动,认为中奖纯属巧合,不中奖是对社会的贡献,这就属于高尚的行为习惯;但如果有人把买彩票当中一种投资行为,希望借此获得巨大的经济回报,则不是正常的行为习惯。前两种人的购买愿望,就是被“数学的思考”所支配。
五、通过数学考试加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意志培养。
数学考试是高等学校数学类课程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可以为学生提供竞技背景,学生通过追求确定的目标的这个过程,锻炼意志,克服困难,发现新方法、新观点,达到更广阔的境界。每次认真考试,都是对学生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意志力的一次重要考验。
总之,高等学校的数学类课程是以传授数学知识为载体,通过必要的数学知识的学习,训练数学思维,发展数学能力,但只有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了,才能真正融入现代的科学文化氛围之中。
参考文献:
[1]谢祥,周北川,赵刊.数学方法论在数学教育中的应用[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篇4
关键词:新课程 小学数学教师 素养
数学教师是数学教育的实施者、调控者,教师素质的高低是实施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有了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因此,与时俱进地培养数学教师的教学素养是十分必要的。
一、小学数学教师应具备的精神素质
1.数学教师应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是一个神圣而又严肃的工作,承载着无数人无限的期望,也承载着教师职业所带来的各种责任和压力。但同时他们又是普普通通的人,也是父母,也是孩子,也是学生,也是社会一员,也要面对社会变革中所经受的困难和危机,也有各种困扰和压力,因此只有具备了健全稳定的身心状态,才能在教育教学中全身心地投入,在他们的舞台上发挥最大的潜能。
2.数学教师应拥有崇高的信念。数学教师应拥有终身学习的观念。数学虽然是一门基础学科,但是数学也是随着各门学科的发展而发展的,甚至是超前发展的。作为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扎实、全面的数学知识是必不可少的;而随着数学这门科学的发展,要想走在前列不落后,那就要时刻关注数学的发展动向,不断进行学习和研究。除了专业数学知识,还要与时俱进地提高个人的教学水平。要把发展教育作为自己值得终身去做的事业,一生为教育服务,专心为教育服务并不断努力提高教育水平,终身学习,努力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除了教书育人外,其实也在“育己”,实际上也表明了教师专业发展生命价值之所在,是一种为教和为学的统一,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想境界。除此之外,还应该具有崇高的理想和强烈的事业心。
二、小学数学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素质
1.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
(1)关于数与数系的认识。小学数学中,数与数系是很重要的一块内容。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能初步了解数与数系的扩张,理解自然数、整数、有理数、实数的初步理论,了解数系扩张的历史,知道一般意义下的运算,了解运算定律的本质含义。
(2)关于随机现象的数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手段的不断改进,一些原本看似很“高深”的内容得以在小学教材中出现,比如随机数学的启蒙内容。自然界的很多现象都是随机的,处理这些现象的数学手段就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其最基础的内容已经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出现了。所以,小学数学教师了解一些初步概率与统计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3)几何初步知识,包括基本几何概念、公式、定理;基本命题逻辑的知识,包括原命题、逆命题等基础知识;几何变换的基础知识。平移、旋转、对称等内容被加入到了小学数学教材,从几何变换的角度理解这些概念,对搞好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很有必要的。
(4)关于极限、微分、积分等初步知识。如果没有这一部分内容,小学数学教师对数学的认识就只能停留在静止的、有限的、常量的水平上,而对运动的、无限的、变量的数学没有认识。这样不仅使教师的数学视野过于狭窄,而且导致教师对面积、体积、长度、速度等概念的本质意义不能深入理解,对圆面积、圆周长、圆柱体积这类教学的认识无法深入。
2.基本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所在。与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联系紧密的思想方法主要有转化的思想方法、类比的思想方法、对应的思想方法、不完全归纳的思想方法、极限的思想方法以及函数的思想方法和递推的思想方法等。
3.数学文化与数学哲学。应了解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有关的相关史实与数学家,了解数学研究对象的抽象性,了解数学对人类理性精神形成的独特贡献,从更高的层次上认识数学的价值。
三、应用多媒体技术能力
运用现代科技力量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是教育史上的一次革命性创举,它使得整个教育发生了巨变,是教育教学进入现代化的标志之一。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一般指的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使用教学多媒体和电脑、互联网等教学资源和手段,来实现教学与现代技术的结合,有效地发挥这些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使得传统教学过程中一些不容易解决的问题得到很好的处理。例如:信息容量大,节省了板书画图的时间,可更好地空出时间来为学生详细讲解,并且可以画出在普通版面上难以表现、变化的三维图形,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加形象生动,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和空间想象能力。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对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未来的发展中,学校只要做好数学教师的岗位培训,夯实教师基础,抓好数学教研工作,为教师提供研究的平台,加强数学教学管理,为教师提供工作动力,就一定能够使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数学语言;语言素养;读;交际能力;理解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6-047-01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基本上是数学思维活动,而数学语言是教师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工具,也是学生汉语言素养形成的一部分,所以掌握数学语言是顺利地、有成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我们应当把培养学生的汉语言素养和数学知识的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将它看成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才能更好地锻炼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准确性。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一、转变观念
长期以来,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许多彝族聚居区的教师都认为“汉语言的教学是语文老师的工作,学生的汉语言素养的形成与其它科的老师的教学工作没有关系。”其实不然,学生汉语言素养的形成是多学科共同教学的结果,这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在数学课上,数学有自己特有的数学语言,数学语言是汉语言的一部分,也是学生汉语言素养形成的一部分。这在语文课上无法解决的,这需要科任老师在自己的课堂上解决。所以,任何一个老师都要为学生汉语言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负责。
二、数学中的语言
1、学会阅读数学
在彝族聚居区,学生从小接触的是他们的母语,以至有的学生到了学校以后有的还不会说一句汉语,这就为学生的学习和老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要让学生学会“读”。
“读书白遍,其义自见”。要让学生理解数学语言的意义就要从读题开始。数学语言具有高度抽象性,因此数学阅读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会有关的数学术语和符号,正确依据数学原理分析逻辑关系,才能达到对书本的本真理解。同时数学有它的精确性,每个数学概念、符号、术语都有其精确的含义,没有含糊不清或易产生歧义的词汇,结论对错分明,因此数学阅读要求认真细致,同时必须勤思多想。要想真正的学好数学,使数学素质教育的目标得到落实,使数学不再感到难学,我觉得必须重视数学阅读,这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书看得多的人,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作文水平相对比看得少的要好。
2、利用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利用教材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刚入学的儿童,说话常常不完整,不规范。在数学教材上有许多的情景导入教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情景进行描述。刚开始的时候,可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对情景进行描述,老师问学生答,然后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综合描述,最后再让学生复述老师的描述。这样除了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情景所表达的意思以外,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能里力。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采取活动的形式加强学生的口语能力,“分组讨论,同桌交流,让学生小结”等许多的形式都可以加强学生的口语能力,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
篇6
所谓数学素养,就是在人的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数学教育的影响,通过个w自身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得到的数学知识、技能、能力、观念和品质的素养。它是在长期的数学学习中逐步内化而成的。它包括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意识、解决问题能力、数学信息交流、创新意识等。
数学是一门知识结构有序、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必须遵循数学学科特性,通过不断地分析、综合、运算、判断推理来完成。因此,整个学习过程就是一个数学知识的积累、方法的掌握、运用和内化的过程,同时又是数学思维品质不断培养强化的过程。显然数学的严密有序性、数学知识的内在逻辑性、数学方法的多样性是我们提高数学素养的极其重要的因素。
如何在课堂中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呢?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1.培养数学意识,形成良好数感
数学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数学思维的发展,良好数感则有利于形成科学的直觉。个人的数学意识和数感一方面反映了他的数学态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的数学素养水平。所以应将生活与数学紧密相连,让学生深深感知到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数学,这样才能逐渐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数学是一种运用思维的学科,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学生认识事物的基础,观察是形成和发展数学知识的基本方法之一。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目标有序、认真、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可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发现数学问题;观察规律,发现数学问题;也可引导学生用数来表达和交流观察到的信息……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活动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建立数感、发展数感。 比如在新课程各年级"数的认识"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联系实际先观察再说一说。如:观察一张纸多厚,再观察10张、30张、50张有多厚,然后拿出一叠(1000张)纸,让他们观察有多厚。又如在教学"0的认识"时,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出在哪些地方见过"0"。这方面,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说出诸如"在体育比赛的比分上见过0";"在温度表上见过0";"电话上有0";"我的直尺上有0"……学生直观体会"0"除了表示没有以外,在温度表上、方向图上表示分界点;在直尺上表示起点;在日历上表示日期;在电话、车牌上与其他数字一起组成号码……这些都是学生身边的事,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样,学生在观察中不但体会了数的含义,而且初步建立相应的数感。
2.关注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让孩子在亲身体验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在合作交流的、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氛围中,倾听、质疑、发展、提高。我在课堂中注意培养孩子以下习惯:多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动手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技能,而且懂得如何去获取知识;多思,通过自学、操作、尝试等活动,让学生自己主动去获取知识,获得能力的提高。多说,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主动地去创造性学习,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在探索过程中还将动手操作与观察、思维等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如在五年级数学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一节课时,引导学生通过操作、体验、发现、猜想、验证去认识、归纳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数学活动,孩子们有了不同的获取信息的经历,有了不同的学习收获,同时更有了不同的学习体验,他们个个都对数学表现出了无限的热爱,对学好数学充满了信心。再例如:教学"吨"时,可让学生提一提教师准备好的一千克物体,先感受一千克的重量,并让学生知道"1吨=1000千克"的数量关系后,再想象出1000个这样的物体加在一起有多重,最后联系生活实际举些例子进一步感受"吨"的实际含义。
3.逐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数学思想的均衡发展
3.1 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知识的价值在于应用,如果学会了知识却不会运用就等于不会知识。也就是说,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引导他们学会知识,更要的是要引导他们学会学习和运用知识。所以,教师一定要运用好教材中"实践活动"的学习素材,比如说课本中的"填一填"、"说一说"、"做一做"、"涂一涂"、"数学广角"等内容,这些实践活动侧重的就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这些内容的时践,他们就能逐渐运用各种已学知识,采取各种策略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篇7
[关键词]专业素养 数学专业师范生 新课改
[作者简介]吴慧伶(1981- ),女,浙江丽水人,浙江丽水学院教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数学教育。(浙江 丽水 323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浙江省教师教育基地教改项目“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素养现状调查研究”和浙江省教师教育基地教改项目“师范生就业能力培养与教师教育实训课程群建设互动机制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2-0114-02
高师院校数学专业师范生是中小学数学教师的主力后备军,其专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未来数学教师的素质,同时也关系到学生的个人就业和专业化发展。然而针对目前的高师院校数学专业师范生专业素养的现状,数学专业师范生专业素养的提升已经迫在眉睫。
一、专业素养的内涵
(一)专业素养的含义
素养通常也称为素质,前者更强调后天培养。对于素质含义的理解,现在比较认同的是从教育学角度出发对“素质”所作的界定:“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专业的知识技能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我们称之为专业素养。数学专业师范生的专业素养也可以说是数学教师专业素养,即在从事数学教学中所应具有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情感。
(二)数学教师专业素养的要素
1.数学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是教师专业素养的基础。我们这里所指的数学专业知识不仅仅指数学专业学科知识,还包括不断更新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以及通识知识等。
2.数学专业技能。专业技能包括很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专业教学技能。教学技能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依据教学理论,运用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等,使学生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并受到思想教育等所采用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数学专业教学技能主要指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所必备的数学教学设计能力、数学教学实施能力和数学教学评价能力。
3.数学专业情感。专业情感主要指教师从事数学教师职业所必备的价值观和情意品质。新课标把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数学教学总体四个方面目标之一,它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正确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作为教师只有具备专业的数学情感,才能去正确地引导学生。
二、新课改背景下数学专业师范生专业素养的现状及其形成原因
(一)新课改背景下数学专业师范生专业素养的现状
在新课改实施以来,笔者在带队实习过程中通过大量听课,和实习学校指导老师的交流中,发现有不少的师范生在教学中或课后的分析中出现了学科专业知识的纰漏或理解的偏差。还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师范生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难以解释。这些现象都明显表明目前数学专业师范生专业素养还存在很多不足,专业素养的提升已经迫在眉睫。
(二)数学专业师范生专业素养现状形成的原因
针对教师本身的因素,我们分析高师院校数学专业师范生专业素养不足主要有以下原因。
1.数学专业知识水平欠缺。新课改后,新教材的教学内容比旧教材知识面更广,与高一层次的数学知识衔接更为紧密,需要教师有较高的数学专业知识和数学文化底蕴。然而很多师范生在“只要知识能够教学生就可以”的错误理念引导下,不重视数学相关课程的学习,或没有相关课程的学习,而且忽视教师应具备的教育学科知识的学习。
2.专业教学技能的不足。数学专业知识水平欠缺,就不能对新教材有很好的把握,这必然会影响到数学教学环节的设计、实施等诸多方面。同时新课改要求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团队合作和创新意识,但是师范生在这些方面的能力本来就欠缺,所以课堂组织实施起来也就畏首畏尾,不能达到课程内容设置所要达到的真正目的。
3.专业情感的不足。现在很多数学专业师范生在选择专业和方向时,不是从自身的兴趣和爱好出发,而是受家长、社会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因而对待数学教学只是一种工作任务,没有了数学的专业情感,也就没有了激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遇到问题,也不会去深究,得过且过,这样的教学也影响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数学专业师范生专业素养提升的若干策略
(一)增强和充实数学课程内容的学习
教师必须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把课教好教活。除了掌握所设数学课程内容之外,作为数学专业师范生还应该熟悉数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加深对数学教材的认识,提高分析教材的能力。充分理解数学内部的系统结构和知识之间的联系,深刻了解数学知识的背景、地位、作用和感受其中所蕴含的数学文化。同时由于各门学科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内在联系,师范生也要关注其他学科中的数学素材,将其有效提取,从而获得数学与各学科之间的沟通,发挥数学的最大能动性。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实践活动,提高数学专业教学技能
数学专业教学技能是数学专业师范生应该掌握且必须掌握好的一个重要内容,这关系到他们是否有良好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否快速适应新课程改革下新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模式。高师院校要把数学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纳入到课程体系中,制定相关教学技能训练与考核大纲,规范技能训练和评价体系。在加强数学教法课程的学习的同时,将微格教学等模拟教学方式和见习、实习、双导师制、顶岗实习等教学实践活动相结合,多种形式多种途径提高数学专业师范生的专业教学技能,使数学专业师范生在毕业后能快速适应和胜任教学工作。我们还可以通过开展一系列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为数学专业师范生提供学习、教学交流研讨的机会和环境,引导他们把理论学习、教学实践与反思结合起来,将数学专业知识应用到数学教学中,最终使教学技能和能力得以提高。
另外,我们还应该在数学专业师范生中提倡教学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利用,从而提高数学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高校数学资源特别是图书馆和数据库资源的充分利用是掌握更多知识,理解更深知识,提高科研能力,提升专业素养的有效途径。
(三)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和专业情感
教师的专业情感影响学生的学习和身心的健康发展,教师只有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充满激情,才能真正去影响学生,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教师对待教学和学生的态度,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坚信每个学生都可以成才。只有这样才能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培养优秀的学生。
总的来说,在新课改背景下数学专业师范生要不断地更新数学学科知识,增强自己的数学专业技能,正确地理解数学,热爱数学教学工作,不断提升自己的数学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侯雪萍.高师院校数学专业师范生素质的调查与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1).
[2]梁宇,潘登.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研究[J].高等教育,2011(1).
[3]刘咏梅.高师院校数学类学生技能培养问题探析[J].江西教育科研,2007(7).
[4]李足.论数学专业师范生专业技能与高师数学教育类课程的改革[J].琼州学院学报,2010(5).
[5]苏立云.新课标下学生数学素养内涵及其结构分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7).
篇8
关键词: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 非智力因素 训练方法
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包括让学生掌握好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包括发展学生的意志力、道德修养、勇气和能力,以及自信、自立、自强的良好心理素质。这些统称为非智力因素。数学思想方法对于打好“双基”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独到的优势,它是学生构建良好认知结构的纽带,是从数学内容中提炼出来的数学学科的精髓,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因此,教师除了要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外,还应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训练。如何对学生进行非智力因素的训练和培养呢?
一、重视动手能力,把数学和生活联系起来
数学并不仅仅是一堆知识,更是一门活生生的学科,应把学数学作为一种过程。学生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通过亲身经历概念与过程的相互作用后才能真正理解数学,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例如:让学生设计并剪制匀称美观的轴对称及中心对称图案,适当地用在黑板报、宣传栏、笔记本上,用在联欢会、文艺晚会的布景上,或运用轴对称及中心对称知识设计建筑物造型、家居饰物,改变自己房间的布局等。又如综合运用长方体表面积展开图的知识,美术、生产常识等知识,引导学生设计制作多种多样、经济美观实用的长方体形状包装纸盒,将所学知识变成“产品”。开展“奇妙的黄金矩形”活动课,学生通过画、剪、折等实际操作,感受到数学的美,并了解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让学生用计算机动手编制简单的计算程序或应用软件。在三角函数的教学中,让学生测量底部可以到达的旗杆高等,当他们需要解决一些感兴趣的又与他们的实际能力相适应的问题时,他们便发现需要数学知识,从而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抓住学习要点。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辅导支持学生以科学研究的方法,应用网络作为学生阅读或查找资料进行学习的工具,学会信息的收集,运用统计学知识解决更多实际问题,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在数学教学中主要表现为对已解决问题寻求新的解法。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和创新。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探索未知领域,寻找客观真理,成为发现者,要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这一探索过程,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球的体积教学中,我利用课余时间将学生分为三组,要求第一组每人做半径为10厘米的半球;第二组每人做半径为10厘米、高为10厘米的圆锥;第三组每人做半径为10厘米高10厘米的圆柱。每组出一人又组成许多小组,各小组分别将圆锥放入圆柱中,然后用半球装满土倒入圆柱中,学生发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半球的体积等于圆柱与圆锥体积之差。球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集公理化思想、转化思想、等积类比思想及割补转换方法之大成,是这些思想方法灵活运用的完美范例。教学中再次通过展现体积问题解决的思路分析,形成系统的、有条理的体积公式的推导线索,把这些思想方法明确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才能从中领悟到当初数学家的创造性思维进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鼓励质疑,激起向权威挑战的勇气
有的同学在解完一道题后,总是想问老师,或找些权威的书籍,验证其结论的正确。这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他们对权威的结论从没有质疑,更谈不上创新。长此以往,只能变成唯书本的“书呆子”。中学阶段,应该培养学生相信自己、敢于怀疑的精神,甚至应该养成向权威挑战的习惯,这对他们现在的学习,特别是今后的探索和研究尤为重要。若果真找出“权威”的错误,则对学生来说是莫大的鼓舞。
教学中,对新发现、巧思妙解及时褒奖、推广,能激发他们不断进取、努力钻研的热情。我认为,质疑教学,对学生今后独立创造数学新成果很有帮助,也是数学探索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篇9
一、营造数学氛围,培养科学兴趣
数学知识涉及我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但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较为枯燥,小学生普遍缺乏学习的兴趣。因而要求小学数学教师通过导学案、微课等方式,引起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讲述数学中的小故事引起学生对数学符号、数学公式等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例如,在教学二年级数学“图形的拼组”时,教师通过播放复杂的图像视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图中出现的图形,由此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激发科学兴趣。同样,在教“圆”一课的内容时,数学教师通过介绍我国的数学家――祖冲之的故事,向他们介绍祖冲之将圆周率估算到“3.1415926”到“3.1415927”之间,告诉学生记住圆周率的大小在“3.14”,通过历史故事,让学生感受数学和科学学习的有趣性,从而提高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
二、创新教学模式,丰富科学知识
科学知识不是学生通过数学活动获得认识和经验,所以不仅是数学逻辑思维,还涉及对数学教学内容中的知识内容。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创新多种教学模式,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掌握科学知识。当前数学教师通过实践教学法、合作互动教学等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和实现教学目标。例如,某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位置与方向”时,通过合作互动的模式进行教学。首先,教师通过设计导学案,指导学生思考“我的家在学校的什么方向”等问题。其次,教师通过板书,教会学生掌握方位和参照物的关系。最后,教师通过组织小组活动,让小组内的学生互相说明彼此之间的关系。通过这种教学模式,指导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同时丰富科学知识。另外,通过合作互动的教学方式,学生提高了自主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使学生在45分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掌握较丰富的课外知识。
三、通过数学实践,传递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同数学具有相同的基础,即在于两者都以逻辑思维为主导,对世界展开实事求是的解读和认知。因而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实践教学的方法传递科学实践的原则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所掌握知识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例如,某小学在学习“角的度量”时,教师在课前准备一些教学工具,如不规则的立体图形,一些绘画了奇怪形状的图片等到课堂中。另外,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前准备一把量角尺。在上课时,教师在进行角的定义的解说后将教学工具下发到每一个学生手中,要求一部分学生估算图中的角度大小,并动手画出自己估算的角度。另外要求另一部分学生通过科学的工具进行角度测量。通过对比两组图形,让学生了解到准确测量的重要性,从而推动学生解决问题需要依靠科学的方法。
四、实施开放教学,提高科学精神
篇10
一、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主要方式有:
教师讲授欣赏学习法。即教师对美术作品或是对美术欣赏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进行讲解和说明。这虽是一种较为传统的方法,但仍有其积极的一面。适当的讲解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是必要的,但要避免“一讲到底”的灌输式教学模式。
比较欣赏学习法。将层次不同、效果各异的美术作品并列展示,让学生判断作品各自的特色,不同作品的差异、优劣等,并说明其理由。
游戏欣赏学习法。这是把游戏的形式融入欣赏教学之中的一种教学办法。游戏形式的欣赏活动,不仅提高了欣赏的趣味性,丰富了学生的审美体验,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模仿造型欣赏学习法。在欣赏表现人物活动、情感的作品时,教师可在欣赏过程中引导学生模仿画面中人物的动作和表情,认真投入地进行“角色”体验。学生们在模仿的过程中会体验一种“活雕塑”的感觉。教师在教学中如果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则欣赏效果更佳。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掌握学生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点,只有做到与学生的年龄特点相结合,才能进一步引导学生欣赏作品、分析作品,培养他们的审美素质。
正确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欣赏作品。艺术欣赏应重在对艺术的审美感受,不能生硬地给学生灌输教师自己的理解,而要让学生有感而发,是他说而不是老师说。例如,教师先出示作品,让学生仔细地看几分钟,然后再请学生说说对作品的印象和感受,学生表述时教师不要轻易打断,要让学生各抒己见。只要学生敢说,就让学生充分表达,待学生对作品有了一定把握时,学生自然会渴望得到确切的答案。这时才是老师总结、点评、深入与提升的最好时机。这样一来,这个课堂就不再是有形式没内容的无效课堂,而是一个螺旋上升、逐步深入的课堂。
以分组合作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从色彩、色调、构图、给人的情绪上细致地体味。当学生提出一些问题时,教师可采用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帮儿童了解艺术中一些常见的表现手法。这是通过形式上的特征来表现其丰富内涵的。艺术作品所表达的内涵往往不同于作品表面所展示的特征,如一幅画从画面上来看是蓝色调,只有从隐喻的意义上去理解它才会知道它表现了忧郁或悲哀。因此,对视觉艺术敏锐感知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要善于正确地把握作品中线条的表现性,形成敏锐的线条韵律感、色彩感、形体感、质感和构图感。
- 上一篇:跨学科语文教学
- 下一篇:地质灾害治理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