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语文教学范文

时间:2023-08-07 17:39: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跨学科语文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跨学科语文教学

篇1

关键词:课程整合;教学模式;跨学科教学;能力培养;综合素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综合性学习有这样的阐述:“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标准中还提出“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配合。”这就要求语文教学再也不是单纯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师要具备丰富而全面的知识和开放的视野,能够指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让他们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让我得到以下两点深刻的体会。

一、语文跨学科学习对学生价值观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学中要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多数人只倾心于认知技能的目标制订和实施,而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看得可有可无。这些做法和认识培养出的是高分低能、人格不完善的学生,是违背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传统的教学方式只局限于语文这么一个主体课程,没有从整体性、全面性出发,对学生的价值观培养存在很大的障碍。跨学科学习刚好消除了那个阻碍,其意义综合起来主要有两个:

(1)跨学科学习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提供了基础。中学生的生活圈子小,走的几乎都是三点一线,对外部世界的理解甚少。跨学科的学习能够及时补偿这一个缺口。教师好比一扇窗,通过教师的讲授和引导,学生可以开阔视野,了解国家大事,明白做人道理,清楚别处的地理风俗。久而久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开始形成。相反,如果教师一味地只是呆板枯燥地讲解语文知识,那样不仅会阻碍学生的发展,而且会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2)跨学科学习是学生形成多元化的价值观的条件。随着多元化时代的到来,单一的、旧的那些理念开始受到冲击,价值观也一样。事物总是具有两面性,单纯地判断事物的正或负,本身就已经是一个错误。跨学科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形成多样的价值观做好了准备。

二、在语文教学中实现跨学科教学的方法探索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开始思索跨学科教学的问题。2006年3月~7月,我担任七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教授工作,4月份的一天,学校交给我一个任务,让我在全校的三个初中学年组范围内组织学生办手抄报的活动,活动主题不限。接到这个任务后,我犯了难,因为我对办手抄报感到特别困惑,文字方面的内容我指导起来没有问题,但办手抄报更多的是版面设计、色彩、构图方面的东西。我深深感到仅凭我一人的力量,或者是仅凭借语文老师的力量是无法圆满地完成这项任务的。考虑再三,我决定与美术老师沟通,把学校对这次手抄报的要求重申一遍,并希望各位美术老师积极配合。美术组的老师欣然应允,他们专门拿出一节课讲解如何设计手抄报的标题、版面及手抄报的要求、设计时的注意事项等内容,然后语文老师又结合手抄报的文字内容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引导。两周后学生设计的手抄报交了上来,不论是从形式还是从内容效果明显好于往届,语文组和美术组的老师也得到了学校的表扬,我的这次跨学科实践活动获得首次成功。有了这一次的成功,我也从这种跨学科教学中尝到了甜头。如果说办手抄报的活动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话,接下来的教学实践就是有意而为之了。讲九年下的第六课《黄河颂》之前,先请音乐老师上一节《黄河大合唱》的音乐课,通过音乐让学生感受,作者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这实际上也就是把《黄河颂》的背景进行了介绍,音乐鉴赏放到音乐课中去实施。有了音乐的感召,学生再学习文本,内容的理解,情感的熏陶就水到渠成了。这两节课上完以后,马上进入到第二单元的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这样一石三鸟,使学生对黄河有了一个整体性的认识,既有形象化的理解,又有理性的思考和情感的升华,教学内容一气呵成,效果斐然。

由我自己的教学探索可以看到:综合渗透学科教学不仅是整合各学科的具体知识,让学生减轻学习负担,学到系统知识,还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同时,教师也在这一过程中体会到了合作学习、合作教学、资源共享的好处。学科整合能够真正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各方面素质与能力,体现我们新课改的思路,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更高,学生也更加喜爱语文学科的学习。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跨学科教学就是适应这一发展趋势而提出来的课程教学方式,必将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对于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人文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篇2

“跨学科”是现代社会科技与文艺发展的主要趋势与潮流,当前的课堂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科内知识传授和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学科间的知识和能力的渗透,因此,在今天它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被广泛地应用到学科教学当中。不难想象的是自从它在国内被提出,学者们无不持欢迎态度,现有的学术研究更是从各个方面研究它在各学科中的具体应用。跨学科教学固然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但是如果不加思索地应用到艺术教育当中去,那是相当危险的。本文对跨学科教学在艺术教育应用中存在的若干问题的分析正是笔者的一些顾虑,希望能让教育工作者重新审视跨学科教学在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一、“跨学科”概念辨析

“跨学科”在中国的兴起是在上世纪80年代,之后的几十年间,学者们研究了跨学科下各种教学模式与教学原则。以艺术为例,数字媒体艺术、综合类艺术、艺术学等跨学科教学的研究极大地丰富了艺术教学。但是“跨学科”一词的概念非常模糊,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工程院以及国家卫生研究院指出,“跨学科研究是团队或者个人整合来自多学科的信息、数据、技术、工具、视角、概念和理论,解决某一学科和研究领域内不能解决的问题。”①我国跨学科研究专家刘忠林则认为,“跨学科研究是科研主体在科学划分的基础上,打破不同学科之间的界限,跨越不同研究领域而进行的一种科学创造活动,是解决复杂的科学技术问题和社会问题而达到不同学科相互渗透的一个重要手段。”②在已有的跨学科教学研究中,多数只是简单借用这个概念,并没有深入挖掘概念本身的意义。因本文由收集整理此,探讨跨学科教学法在艺术教育领域应用之前,我们有必要简单解释一下这个概念。

简单来说,跨学科教学就是几门学科结合或者交叉模式下的一种教学方式,它的核心应当是打破原有的学科教学习惯和教学思维方式,超越纯粹的学科教学目标,取而代之的是多学科共通的教学目标,在多学科的融合交叉教学中,建立各学科知识、能力之间的横向联系与整合,从而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整体发展,也促使学生的单个学科学习能力的提升。③但这并不是“跨学科”概念的全部,随着跨学科研究的深入,国外的研究学者通常将跨学科看作一个综合的概念,是各种程度学科合作的统称,从初级到高级通常分为多学科(multi—disciplinary)、复杂学科(pluri—disciplinary)、交叉学科(cross—disciplinary)、互动学科(inter—disciplinary)和超学科(trans—disciplinary)五类。在学术研究中,很多中国学者往往没有搞清楚这五种不同程度的学科合作的区别,经常将它们混用,更有甚者,将英文单词pluri—disciplinary、cross—disciplinary、inter—disciplinary不做区别,统统译作“跨学科”,这明显是有问题的。

多学科:它是指在一个综合科目下,比如“艺术”“人文”等大科目,教授两门或两门以上专业。多学科教学过程并不追求彼此的合作或形成一个共同的理论框架,只是在各自领域内进行教学。大多数传统学校采用的都是多学科教学的方式,这种教学方式缺点在于,缺乏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联系,只是对知识的简单累加。

复杂学科:在复杂学科教学模式下,各科目之间表现出一定的联接关系,但是在具体的概念表述上却并没有深入的联系,与多学科一样没有形成一个共同的理论框架。国内不少跨学科教学尝试的结果最终还是没有走出复杂学科教学的模式。

交叉学科:交叉学科教学与前两种不同的地方在于,这之中有一门学科的概念处于支配和领导地位,学科间的互动是单方面的。

互动学科:国内的学术研究在使用“跨学科”概念时,实际上指的就是“互动学科”。国内通常将其译作“跨学科”,但在这里为了区别其他学科合作模式,笔者将其译作“互动学科”以更好地说明它与其他四种的不同之处。在互动学科教学模式下,学科之间呈现高度的合作性,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协调发展,形成一个共同的理论框架。

超学科:整个教育系统内部所有科目之间多层次、全方面的合作与互动。目前来说,超学科教学的提出更像是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它虽然是作为跨学科教学的终极形式存在,但实现的可能性并不大。

为了后文分析的方便,本文所使用的“跨学科”概念相当于“互动学科”概念,即形成一个共同理论框架的跨学科高度合作。

二、艺术教育跨学科教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众所周知的是学科之间的合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学校和老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跨学科教学的研究学者就普遍建议,为了让跨学科教学法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去,教师应该参与到所有学科当中,这就意味着教师的备课量要大大增加。除此之外,跨学科教学也要求教师与教师之间、教研室与教研室之间必须存在深入的交流与合作。但实际情况是学校的专业教师并没有足够多的时间去应对这个挑战,更有甚者,跨学科教学会削减各分支艺术学科的教学量。

其次,跨学科教学容易忽视一门学科的专业深度。过去的传统教育仅把语文和数学定为核心学科,把艺术课程视为一种可有可无的学科,但随着多元智能理论的发展,综合艺术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何谓“综合”?在《国家艺术课程标准》中强调了四个“综合”,即单元内大综合、课内小综合、艺术类姊妹学科间综合和艺术与非艺术学科间综合。虽然综合艺术教育使用了跨学科教学方式将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多种艺术连接或综合为一体,期望它们之间相互补充、相互加强,但是相应的提供给深入学习一门学科的教学时间就减少了,虽然达到了专业的宽度,但无法达到专业的深度。值得注意的是,当投入学科建设的预算与资金减少的时候,极易出现的情况是将这些诸如音乐、美术、戏剧等各独立专业糅合成一门综合学科。

再次,跨学科教学的方式让艺术学科获得与其他学科互动的机会,但在与其他学科的合作中,艺术门类却往往无法保持自己的学科独特性,出现研究重心的偏移,尤其是那些传统优势学科或者是获得了政府与学校大力建设的学科,如心理学与艺术领域交叉的心理学美学就是属于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而不属于艺术学科。跨学科的艺术教育也就成了一个各学科对艺术领域嫁接的学术试验场,而不是一个真正的学科领域。如果艺术专业无法保持自己的独有价值,只是为了整体教育的有用性,那么这样的艺术教育实际上是在倒退。因此,在跨学科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意识到艺术作为一门学科的重要性,而不是为了跨学科去拼凑各种学科的文本。

最后,跨学科教学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这是学者们在谈论跨学科教学过程中常常忽视的问题,教师如何有效地运用跨学科教学最关键的问题在于自身的专业素质。在现有的四年制大学培养过程中,往往只能让学习者深入掌握一门专业,那我们如何才能培养出一个合格的跨学科教学教师呢?这是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目前来说,可行的办法是提倡教师自主学习与钻研,因为当钻研一种艺术形式达到一定深度的时候就会不自觉地被吸引到其他艺术形式当中去,在教学过程中就能有效地带动学生的兴趣到其他学科领域。

篇3

关键词:高校英语 跨文化 课程教学 改进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4.045

跨文化交际是未来社会交际的主要趋势,它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交流的过程。在高校英语教育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与英语教学密不可分。高校外语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便是要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而现代外语人才不仅需要具备坚实的英语基础知识和语言应用能力,同时还必须具有宽广的文化知识面,以应对越来越深入的国际交流与竞争。而就目前来看,高校英语跨文化交际选修课程在教材选用、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模式方面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学生大多被动地接受,根本无法多角度、深层次地去发掘跨文化交际的精髓,也不可能通过文化平台去提升人才的综合竞争力。因此,我们有必要认识跨文化选修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弊端,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去改进教学模式,以适应现代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

1 当前英语跨文化选修课程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来看,我国高校在英语跨文化选修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以及教材选用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 课程教学重点不明

在当前跨文化选修课程教育过程中,一般教师通常只进行知识的讲解,并且大多采用较为传统教学方式,在在课堂上采取灌输式教学模式,过多地强调教学内容。教师的教学并为涉及到“为何学习”以及“如何学习”这些内容,同时,教师也忽略了对于学生文化自主思考以及实际交际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教学重点不明或者偏失,难以真正提高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

1.2 教材知识更新缓慢

高校在选用跨文化交际教材时可选择面较小,并且由于教材的编写和知识的更新速度缓慢,难以跟上现代信息的的发展,因而导致文化知识较为陈旧和片面,难以适应全球化跨文化交际的需求。

1.3 课时安排不够合理

由于跨文化交际课属于选修课程,高校教学计划中对其重视度明显不足,其突出表现便是在课时的安排上严重失衡。跨文化交际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十分繁复且庞大,它包括许多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社会风俗、审美、文化文学等等,而仅通过少量的课时根本无法完全消化掉如此庞大的信息量。同时,由于教学内容的单一,容易造成课堂气氛枯燥无味,学生主动参与性不高,这大大影响了课程教学效果。

1.4 教师结构与学生数量之间的矛盾突出

随着高校不断地扩招,学生数量逐年增多,但是教师数量却并未得到相应的增长,这就导致学校只能采用大班制的形式授课,这违背了高校精英教育的理念。同时,由于班级人数众多,教师难以有效开展课堂互动。

1.5 跨文化交际内容来源不平衡

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言,其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以美国、英国为首的英语母语国家在文化内容来源上占有绝对的先机。而通过英语载体,很容易将其思维模式、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等传递给受众,并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同化受众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判断,这对我国人才建设极为不利。另外,其也容易造成文化信息来源的失衡,难以顾及到其他英语国家的文化理解与交际,造成文化学习的失衡。

2 改进高校英语跨文化选修课程教学的建议

2.1 整合各英语课程,优化课程设置

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交际应用,而未来的英语应用不仅在于基础交流方式层面上,还必须上升到群体文化的碰撞之上,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人才时必须将学生的英语基础能力与文化能力有效地整合起来,尤其是在各英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融入文化引导。同时,在课程设置上要根据学校的教师资源优化配置,保障教学课时充足,在课程设置上不仅要开设精读、泛读等基础文化课程,还必须加大文化概况、跨文化交际以及其他文化课程的开发,以拓宽学生的知识广度。

2.2 加强跨文化交际教学实践

英语跨文化教学需要让学生具备较强的文化交际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出发,而不能只被动地传授知识。对此,教师要充分地利用学校内部的留学生资源,以任务教学的形式来激发学生与国外人士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欲望,从而锻炼学生英语交际的实践能力。同时,教师要以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为依托,开展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实践教学,为学生今后的职业之路积累经验。

2.3 强化课堂有效性教学,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开展多元化教学

课堂永远是教学的主要阵地,也是保障教学效果的主要平台,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开展多媒体教学以及网络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并且教师可以举办一些专题讲座、英语文化竞赛等,一方面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另一方面也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另外,教师要通过多元化教学模式,让学生接触更多的多元化文化环境,以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化的基本判断能力。

参考文献:

[1]关世杰.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十年回顾与反思[J].对外大传播,2006.

[2]施建华.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5.

篇4

高一虹在其《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一书中指出:“跨文化交际能力指的是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所需要的能力或素质”。学者们一致认为,它至少包括以下三方面的能力: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语用能力(Pragmatic Compe,tence)和跨文化能力(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二、立足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必然性

人们知道,课堂是我们教师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学生灵魂,帮助其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道德品质的主渠道。跨文化交际能力是高中生需要掌握的诸多技能之一,它必然也需要教师通过课堂这个教育教学的主渠道来培养。因此,教师主要立足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必然的。

三、立足课堂教学,培养跨文化交际应遵循的原则

对大多数人来讲,在理解和用外语交流时必须遵循该语言的社会规范、文化规则或语用规律,也就是说要具有该语言背后的文化意识。而我们在课堂上又如何对学生的这种文化意识进行培养呢?笔者认为,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应遵循平等、同步和兴趣原则,在教学中运用比较、讲解和观察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增强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立足课堂教学,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方法与途径

1、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丰富文化内涵

英语教材中的课文内容广泛,其中含有很多值得挖掘的文化信息。教师可根据课文的内容适当地将文化教学渗透其中。

例如,人教版选修八Unit 4 Pygmalion中就含有丰富的文化信息。教师可从Pygmalion一词出发,向学生初步讲述希腊神话及皮格马利翁效应,并引导学生思考东西方两大文明的不同之处。

2、悉心传授文化知识

在交际中,说话人未按照英美人的社会风俗习惯来交谈会导致交际障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让学生记住相关的交际用语,还要帮助学生总结归纳日常口语交际中存在的文化因素,使学生懂得交际规则。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人手。

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掌握西方礼貌用语和互尊互让、平等待人的文化心理。英语中充满了Thank you.Please这类礼貌用语。因此,教师需要求学生牢牢把握“礼貌”原则,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掌握与西方人士交谈的规则。其次,英美国家人士对年龄、婚姻、收入等问题比较反感,他们认为这些话题涉及个人隐私,询问个人隐私是不礼貌的行为。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掌握西方人的谈话禁忌,在与西方人交往时做到尊重他人的文化。

3、注重对比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1)语言语用失误

语言语用失误指学习者正确地运用了言语行为,却使用了错误的语言手段,即在语言形式的使用上出现了偏差。笼统地指说话人对语言规则(确切地说是静态的语法形式规则)用得不得体。

例如一位国外中年男士与中国年轻女教师对话:

Man:0h.You look so pretty.

Woman:(with a red face)…Don't be joking.I'm ugly.

在国外对女性的外貌方面进行恭维是很普遍的现象。这位中国女士得体的回答应该是Thank you.而不是根据中国的习惯觉得不好意思,谦虚一番。

(2)社交语用失误

社交语用失误指学习者未能按照情景的要求,运用言外行为,在意义的得体性方面出现了偏差,无法保证交际的得体和成功,因此,社交语用失误与交际及其效果关系甚密。社交语用失误属于交际规则用的不合适。例如:

A:l am very busy these days.

B:I think you should not be too tired.You should take care of yourself.

B本意是出于关心,但A会以为对方在说他缺乏照顾自己的能力而觉得不快。

4、改革教学方法

英语课传授给学生的不应是孤立死板的语言形式,而应是鲜活生动的语言。为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诸多方面都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改变过去只重视精读,忽视听说;老师满堂灌,学生坐着听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创设各种语言环境,采用多种方式,如:Role-play,Pair-work,Groupdiscussion等等,鼓励学生尽可能置身于这种虚拟的情景之中,学以致用,把所学到的语言知识与社会语境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际演练中学会运用英语思维,并充分运用所学到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

篇5

关键词:文化差异;跨文化意识;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7-0037

作为一名在汉语土壤中教英语的英语教师来说,最大的感触就是:“只靠教室课堂45分钟要让孩子学好英语是有很大难度的,尤其是语言文化中的差异令学生很难熟练体会和运用地道的英语”。笔者现就自己在一线工作的经验谈谈这方面的教学,并做一些粗浅的探讨。供同行们参考并希望批评指正。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基础英语教学五级目标描述中,要求学生“对目的用语规范及其文化内容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在基础英语教学的八级目标描述中,明确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英语,了解世界文化,培养世界意识”。可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是中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现在我们学习英语,主要是为了理解和便于交流。这种交流是一种跨文化交流,它需要建立和增强学习主体的跨文化意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中学英语教学必须注重英汉文化教学。语言是文化的承载和传承的工具。而文化是一个复杂而又宽泛的概念。从广义来说,文化是人类的一切创造,包括人类的认识、劳动和改造对象在内的自然界所有造物和创造活动;从狭义来说,文化则是专指精神生产活动及其成果,包括制度、习俗、思想、观点、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哲学、法律、宗教、信仰等。不同的语言所表现的文化必然存在差异,而这种差异势必会影响交际的顺畅。因此,学习英语就不可避免地要对使用英语国家的文化进行了解与学习。只有充分了解了英语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习惯,才能加深对英语的理解,才能建立起初步的跨文化意识,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中学英语中常见的文化差异表现

1. 口语交际文化方面的差异

(1)称呼语。在汉语中,我们一般用“姓+头衔/职务”的称呼方式,如“李老师”“吴经理”;但在英语中,却是用“Rank/Post+name”的称呼方式,如“Teacher Li”“Manager wu”。在英国,对中小学教师通常的称呼方法是:Mr./Ms./Miss+姓,所以我们可以称呼“刘老师”为Mr./Ms/Miss Liu.。许多英美人在非正式场合,喜欢别人直呼其名,即使是上下级或师生之间也不例外,这样以表示双方关系融洽、友好和亲近。

(2)问候语。中国人见面时打招呼说,“你到哪儿去了?”“你出去了?”这只是打个招呼而已。而在讲英语国家或地区中这样打招呼,大部分人听了会不高兴,他们反应很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关你什么事)!而英美人见面时常用的是Hi!或Hello!来招呼对方,然后再谈论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或兴趣爱好方面的话题。

2. 生活习性文化方面的差异

(1)私事与关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事,就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领土一样。对他人私事的干扰,就好比对一个国家的侵犯。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要避免问以下问题:

How old are you? Are you married or single? How much do you make every month? What’s your religion? What have you been busy doing? 等。这些“关心”式的问题对中国人并没什么不妥,但是对英美国家人士来说,这些是属“个人私事”问题,而他们很重视 privacy,不愿别人过问个人之事。

(2)称赞与谦虚。谦虚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之一,中国人常常是用自我否定来表示谦虚。当受到别人称赞和夸奖时,总是客气地说:“您过奖了”“我还差得很远”之类的话。而西方人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他们会欣然接受对方的鼓励和称赞并用“Thank you.”来回答。

3. 社会交往文化方面的差异

(1)打电话。打电话的对话,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规则。教师在教学中要提醒学生用以下常用语:“This is ××× speaking.”,而不是“I am ×××.”;要说:“Is that ××× speaking?”而不说:“Are you ×××?”。谈话结束时,英美人大多会说“Thank you for calling.”因为在他们看来,给人打电话一是要花钱,二是要花时间。中国人没有说“谢谢你打电话来”的习惯,所以有时候会给英美人留下“无礼”的印象。

(2)社交礼节。以please(“请”)为例。在某些场所我们不宜用please,比如让别人先进门或先上车时,美国人不说please,一般说:After you。但是初学英语的学生常用You go first,这也是不恰当的。在餐桌上请人吃饭、喝酒,或者请人抽烟时,一般用Help yourself(to sth .),也不用please。

(3)习俗。英国有句俚语,do as the Romans do.(入乡随俗)。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在习俗方面差异也很大。如,当外国人向你赠送礼物时,你应当面打开,不然他会认为你不喜欢他的礼物;而在我们中国当面打开礼物又是不礼貌的;当一个中国人到外国人家做客,如太注重中国的餐桌礼仪,别人会认为你不喜欢他的食物。

当然,除了这些差异,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差异,在这里不尽列之。

二、培养中学生跨文化意识的主要策略

1. 备课设计巧妙,做到“四维”融合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一项重要依据,而教学目标是我们教师在备课阶段设定的。在备课阶段,我们绝大多数英语教师在进行课时教学设计(备课)的时候,往往只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方法这三个维度去进行设计,却往往忽略了文化教学目标。因此,在备课时候,我们应该将与所学材料相关的语言文化背景知识与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一项重要教学目标,并巧妙地融入我们备课的教案之中。要充分体现英汉语言文化之间的明显差异,力争集悬念、新意于一体,做到“四维”融合。

2. 联系生活实际,挖掘文化内涵

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所选取的文化内容要密切联系中学生的日常生活,只有把学习内容与生活融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理解文化差异,形成跨文化意识。比如,《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下册第八单元“I’d like some noodles.”是关于健康饮食方面的话题。在教学中,教师可联系实际就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进行探讨。如,“麦当劳”“肯德基”这些快餐在我国比较盛行,教师可给同学们介绍fast food方面的文化知识。同时,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对中西方饮食习惯,如食物类型和结构,就餐方式和礼节等进行比较分析,从中感受文化的差异。

3. 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开掘资源,扩大视界

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仅靠教材的文化信息传播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络和多媒体,不断开掘资源,扩大学生的视界。如,在讲新课之前,教师可以布置课外学习任务,让学生上网查阅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让他们了解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背景知识,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教师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通过上网浏览、剪辑有关新闻图片和视频录像等材料,进行加工处理,以帮助学生感受、领悟异域文化。

4. 加强语言积累,比较分析深义

学习英语,学生很容易犯以中译英的毛病,这主要是受母语的影响。对于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注意进行比较分析,在比较分析中,不断积累,感受差异,形成跨文化意识。英汉语言的差异,如词汇、修辞的差异,我们一定要小心对待,尤其是英语中的成语和俗语,不能随便按字面来翻译,否则就很容易闹笑话,甚至出洋相。如,man-of-war(误)―军人,(正)―军舰; duck soup(误)―鸭汤,(正)―轻而易举之事。When the wind is in the east, It’s good for Neither man nor beast.(东风吹,人畜悲。)When the wind is in the west, the weather is at the best.(风从西方起,气候最宜人。)对于这句话,我们不能以“东风浩荡,春回大地”母语文化去诠释,因为我国地处亚洲东部,属季风气候,夏吹来自海洋暖湿的风,冬吹来自大陆干冷的风;而英国是处在欧洲西部,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受来自大西洋盛行西风的影响,气候宜人,若受来自欧洲大陆的东风影响,就会出现寒冻天气,这是地理条件差异所造成的。

5. 扩大阅读,深入感知历史文化积淀

篇6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英语教学 跨文化意识 交际能力 培养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在传统英语的教学中,更为注重的是学生的应试能力。因此词汇、语法就成了教学的重点。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在阅读、翻译、书写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能力,而在听、说等交流能力以及跨文化方面的意识方面却相对而言较为薄弱。新颁布的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基跨文化意识的提高也做出了重点要求。在高中英语的教学中,教师应更注重语言能力的教学和文化意识的培养。因此,这就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文试图从当今社会背景及需求出发,对新的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英语教学现状作一些简单的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和学习策略,以便达到加强学生英语学习及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陈述英语语言学习和文化的一些最基本的关系。第二部分主要对现如今英语教学的一些现状做一些分析。第三部分着重强调应注重的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必要性及原则。第四部分将对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如何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给出一些建议和实施方法。第五部分将对本文进行一个大概的总结。

一、英语语言学习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就是用于人类用于交流的任意的口头符号系统(1)。而文化的概念非常广泛,就英语教学而言,它涉及到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每个方面都有十分丰富的内容。语言和文化二者之间,是鱼和水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属于文化的范畴。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互影响,共同促进。国外对于语言和文化的研究进行的较早。在20世纪20年代,英国社会学家Malinowski说过:不把语言和它运用的文化联系起来,便不可能对这个语言有所了解。而美国的E.Sapir?在他的Language一书中也指出:“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也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转引自陈励,2004)在国内也有一些语言学家和教育家对此曾作出过一些深入的研究。邓炎昌、刘润清(1989)指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语言反应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括该民族的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开发,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一定的语言表达产生于一定的生活背景,了解文化背景是理解语言的前提。对于一个国家的文化背景有了一个更好的更为深入的了解,才能更好的运用这个国家的语言。这就好比我们学习中文,如果多我们国家的文化背景没有一个很好的理解,我们所使用的语言中就只有一些最为基本、普通的词汇,一些简单的句法结构。语言中的文化底蕴就失去了。这种语言使用起来就没有任何美感可言。我们的语言如果脱离了文化就像我们吃饭没有菜,虽然可以填饱肚子,却是淡而无味。“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等诸语境因素。因此,在交流中,人们总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的推论,从而产生冲突和故障(2)。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对于称赞或表扬,中国人往往为了表示谦恭,就会说:哪里哪里;而英美人士却会笑呵呵地接受,并说:谢谢。当两个国家的在一起时,一不小心就会闹笑话。就比如这样一个例子:一个中国人邀请一位外国人到家里吃饭。到达时,外国人礼貌性地对男主人说:“你的妻子真漂亮。”男主人于是就说:“哪里哪里!”而外国人就显得很尴尬,只得硬着头皮回答说:“她的眼睛,嘴巴,鼻子等等都很好看。”于是中国人就很生气,结果两个人都不是很愉快。因为对于我们来说过分评价别人的妻子是不礼貌的。以上例子就表明,如果对于两种文化间没有一个很好的理解。就会造成交际障碍或闹笑话。

因此,英语的学习不光是语言的学习还应该包括文化的学习。学习英语必须接触英语国家的文化,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扩展视野,有利于促进对英语语言本身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增强世界意识,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学生对文化差异敏感性、灵活性和批判态度,这些都是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基础。

二、我国的英语教学现状。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根据高中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特点和学业发展的需求,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使命感,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现如今的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加强。中国的外语教学也从最初的俄语转入到现在的英语。因此,教育很大程度上是受需求的影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进行什么样的教育。现如今的谁会形式需要大量的专门的英语人才。这也就让中国具有了60多年的英语教学历史和近一亿人学习英语。如此大的学习规模,国家投入了这么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目的就让我国的外语教学获得新的进展。而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国的英语教学却很大程度上只是人数和投入的增长。传统英语的教学方法是否有了一些误区?张国前?(1989)曾说过,中国的外语教师在教室里花费很多的时间为学生讲解句子层面上的语法难点,试图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们则忙于背那些语法规则和单词。其结果,学生的阅读能力很低,听说能力更差。Campbell&Zhao在研究中指出,学生在6-10年的英语学习时间内,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习语言的结构并被要求反复练习那些枯燥的、脱离了语言环境的句型。他们认为英语课在中国的教室里已经变成了一种必须要通过的、枯燥无味的课程,而不是交际所需的工具。学生在学习了多年的英语以后所能做的就是做题,而他们却很难开口和英语国家的人说英语,这种语言教学的成果很大程度上就失去了意义。因此,我国的英语教学所存在的弊端就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当前的应试体系。

现阶段我国的教育中的考试主要是注重应试,而轻视素质。传统的应试体系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全部围绕着考试而进行。考试成绩的好坏也就成了评价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的唯一标准。老师的教学重视知识,而学生能力的发展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就使得我们的教育效果不尽人意。这要求我们必须要与时俱进,一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索出一条适合时展的英语教学改革之路。

第二、现如今高中所使用的教材。

我校如今使用的教材为新课标人教版高中教材。不可否认这套教材具有一些显著的优点。比如:1.内容贴近现代生活,富有较强的时代气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2.选材和教学活动的设计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他们胜利和心理发展的需要。3.在采用话题、功能、结构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设计了“任务型”的活动。4.对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训练做了系统的安排,循序渐进,循环往复,有利于建构学生的知识系统。5.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6.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帮助体他们发展学习策略。7.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8.注意渗透社会和自然科学知识,使教材具有学科融合性和拓展性。每个单元围绕一个话题展开听、说、读、写活动,共分为11个部分。

然而,这套教材的内容太多,而高中阶段每个周的英语课时却不是很多,因此好多老师为了考试,就随意地删减一些内容。就比如Listening和Speaking以及后面的Workbooks上的练习就经常被省略。因此,这些部分形同虚设。而且,教材上的文化知识其实还远远不够。如果我们能够有一些除了课本以外的简单易读课外读本来专门讲述一些文化知识,这其中可涉及到政治、历史、地理、文学、,生活习俗,名人故事等等方面的内容,学生对于外国的文化将会有一个更好的理解。

第三、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态度。

今天,大多数的中学教师仍然遵循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却忽视了在英语教育中文化的重要性。虽然新的课程标准提倡注重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及综合能力的提高,然而为了考试,这一个方面还是被很多老师忽略了。社会、学校、家长、学生、甚至一些教师自己的评价标准也只是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因此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就成了纸上谈兵。

第四、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态度。

在中国的好多地区,特别是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学生英语基础不是很好,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也不高。大多数学生的小学是零基础,初中学得也不是很好,而高中的课本却是很难,因此很多农村学生就以掌握基本的课本知识为目标,而一些城市里的同学却有不够学的感觉。这就导致了教师的教学也只能是以大多数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英语知识为目标。在英语教学中提出更高的要求就比如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就无从谈起。

从以上几个弊端可以看出:要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培养就必须对我国现行的教育举措需要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革,以便迎合社会的发展和新时代的英语教育的需求。

三、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的必要性及一些原则。

必要性方面:

第一、当今社会生活、经济活动日益全球化,跨文化交际越来越成为一种现实需要。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除了要掌握跨文化交际所需的语言结构,还要掌握交际对方的文化背景。(3)

第二、长期以来,我们往往重视语言知识教学,忽视文化意识培养,导致我们的学生在实际交际中出现交际障碍。交际障碍的出现,很多时候,不是由于对对方的语言及其结构不了解,而是对对方文化缺乏认识造成的。由于文化无知而造成的失误常常比语言错误更让外国人无法理解和原谅。只有对双方的文化有了一和深入的了解,才不会造成一些误解。就比如一些外国人对数字13和我们对4差不多,还有他们也不喜欢食用动物的内脏和脚部,因此在进行跨文化交流的时候最好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以便双方的交流能够顺利进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日益增强的跨文化交际的需要,都表明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是非常必要的。

第三、英语教学的需要。只有对所学语言的国家相对应的文化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才能帮助我们把所学的语言运用到实际交流中。因为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促进的。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意识培养的一些基本原则:

第一、要遵循适应性原则。高中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及认知能力较初中都有较大的提高。然而一些比较既有争议性的知识却要谨慎教学。如果对于学生现阶段的身心发展没有太多好处的异国文化要能够把它舍弃,否则就会对学生造成误导。就比如外国文化中的一些糟粕就最好不要向现阶段的学生教授。

第二、要遵循循序渐急原则。高中生的认知能力还处在一个不平衡的阶段,对于知识的习得有一个逐步提升的过程。因此,在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到培养的阶段不能操之过急。所教授的内容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计划,有规律,有目的地进行教学。

第三、要遵循全面性的原则。当今世界上说英语的国家是如此之多,我们不能把所有国家的文化都学习一遍,但是对于一些主要的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却需要进行一些最基本的了解。而且,文化的范畴极为广泛,我们不能只是注重一个发面,要进行多个方面的学习。因此,既然我们学得是多元的文化,就不能以点概面。要不然就会让学生的认识有偏颇或者不够全面细致,从而一知半解,达不到学习的目的。

第四、真实性和科学性原则。对于文化的认识有时候会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现象。但是教师在选材和传说这一个环节对所讲述的别国的文化因该有一个更为清楚的认识。所选内容不能是道听途说,甚至胡编乱造。在传授的内容和方法上要保证其真实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第五、客观性和公正性统一的原则。做为一个老师,要以身作则,对于所传授的别国的文化不能带有太强烈的主观色彩。不要因为自己是一个是某国家的“球迷”就对别的国家的文化带有一些不太应该的违背客观性和公正性的看法。要记住自己传授的是别国的文化精髓,不应该和其他的一些不相关的内容扯上太多的关系。就比如目前法国总理坚持和达赖见面,或是美国在上和中国的一些意见上的分歧,想这些问题就不应该过于影响到我们文化的传播。在传授的同时也要以一个客观、公正、平和的心态来看待这些问题。

第六、实用性原则,在高中所进行的跨文化意识培养要确保所传授文化的实用性。如果让学生觉得所教的东西和自己太过遥远或者毫无用处,那他们对于文化学习积极性就会受到一些影响。因此,实用性原则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遵循这些原则,将能够确保跨文化意识的成功培养。

四、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如何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第一、课堂上的培养方法。

在课堂文化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课本资源,进行适时的适当的补充,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帮助学生积淀文化底蕴。高中学生的大多数的文化知识都是从课本上获得的,现行课本内容丰富,结构合理,较为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具有多方面的优点。因此,作为英语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利用课本的资源,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以便帮助他们打下坚实的全面的文化基础。除此之外,还应对有关方面进行一些相应的补充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选择一些与教学相关的文化材料,适时介绍西方风俗习惯、社会现象、行为规范等,使学生在丰富语言知识的同时,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文化内涵有进一步的了解。这样,可以减少学生在语用过程中因文化背景不同而可能出现的文化错误。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比较和对照的方法来加强学生对于文化的认识和印象,在西方与西方间,中国与西方国家间进行相应的比较和对照,将收到很好的效果。就比如在讲到Festival?这一课,就可以拿英国和美国人以及其他一些英语国家是如何度过圣诞节这一传统节日进行比较。也可以和我们中国的最为重要的节日—春节进行相应的的对比。通过比较学生对这一方面的知识就会有一个比较深刻的记忆。

还可以通过视听法来进行一些更为直观的教学。通过观看英文影片,欣赏英文故事及歌曲,进行英文话剧的表演,来加深对西方国家文化的理解。这其中的方法有可以多种多样。就比如,在讲到艺术与文学这一课就可以同过影片、图片、报刊杂志等方面进行更为直观的教学。

一个更为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自己去搜集一些相关国家的文化知识,这个自己搜集的过程也就是一个自我学习的过程。无论是对于他自己还是其他的学生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如果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试着请个外教,外籍教师的教学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将会对学生的认识提供一个原型,以便让他们感觉异国的文化就在他们身边。而且通过这种方式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课堂之外的一些建议。

在课外,需要通过各种方法来加深学生的跨文化体验。在这种情况下学来的知识可能会更具有实用性,而且学生的印象也会比较深刻。以下就是一些课外的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建议。

开辟英语角。英语教的成功开辟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因此在好多地方向一些学校以及有大量外国人聚居的市区都有英语角。我校的外教曾经每个星期就会抽出一个晚上的时间来主持英语角,同学们到了那里都非常的积极认真。这让学生们自己实实在在地体验到了西方文化,身临其境。在比较自由和宽松的环境中他们能够更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对其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提高极大。

课外的文化宣传。在校园中举办一些专门的跨文化知识竞赛,收看收听英文节目,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监督,开办西方影视欣赏协会,专业图片展览,重点节日宣传等活动和措施。就比如可以在合适的时间收看CCTV-9的Culture Express?等一些主要介绍西方国家文化的一些英语类或是中文节目;每个周抽出一个时间让学生观看英文的原声电影;或是在圣诞节到来之时举办一些圣诞图片展览,介绍圣诞文化。这些既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强化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理解,也能够提高教学成绩及水平。

第三、对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就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孜孜不倦的学习劲头,随时关注新的文化倾向,以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及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达到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

一切对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及交际能力的培养方法都应该有选择性地使用,以期达到一个最令人满意的效果。

五、结尾

进入21世纪,全球化浪潮滚滚而来,将世界各地的文化人群统统卷入其中。于此同时,社会的变化与发展越来越快,上一代人与下一代人,甚至成长时期相距不过几年的人们之间也已经开始出现可文化上的沟壑,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交际正越来越多地具有跨文化性质。学会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往尤其是青少年来说是非常必要的。(4)?本文的研究旨在帮助英语教师处理好语言知识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在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了解并掌握西方文化知识,特别是英语国家文化,进而帮助学生提高理解和恰当运用英语的能力,不断拓展文化视野,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发展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然而,西方文化群星灿烂,包罗万象,即便是简要介绍也会因内容过多而难以裁定,甚至无法进行。(5)?因此,在高中英语的教学中,对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的培养既要投入一些时间,却也不能舍本逐末,而忘记了语言技能的提高,从而更加达不到交际的目的。

在进行跨文化教育的同时也不能有崇洋的心态,进行西方文化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对本国文化的传播。否则我们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会有向西方倾斜的危险,我们本国的文化精髓也会遗失。如果这样,我们的教育就更加失败,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也就成了现代教育的一大败笔。

参考文献:

1.戴炜栋,何兆熊《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M]. 2002年第一版.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莫剑鸣.谈跨文化交际与英语教学[J].?《科教文汇(上半月)》.2007年01期。

3.孙惠娟.《新课标下高中英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中国当代教育科研杂志

篇7

【关键词】大学英语 课堂 跨文化 交际能力 培养途径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为使学生掌握良好的英语交际能力。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进行英语文化的渗透,让学生在理解英语文化、语言深层含义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交际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英语知识的理解与技能的掌握。进而可以有效促进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全面提升。但,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花文化交际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做起。

一、借助教材,挖掘英语文化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英语教材是学生进行英语学习的重要依据。因此,在英语课堂培B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应意识到教材的重要性。可以在课前深入教材,挖掘教材中的英语文化。然后,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内容,选择合适的时机为学生进行英语文化的渗透,可以对学生讲解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风俗习惯等。通过这些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换能力。

例如,大学英语教师在讲到西方的“社交礼仪”这一内容时,可以为学生提出相关的问题,如:“西方人打招呼常说‘How do you do?(你好吗?)’、‘It’s a nice day today.(今天是一个好天气)’。如果,你去英国、美国旅行,早上起来跟人打招呼说‘Have you had your meal?(你吃过饭了吗?)’你猜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在学生的一脸好奇中,教师可以解答这一疑问:“那这个老外八成会认为你想请他吃饭。”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由此可见,会背、会写英语句子、文章还是不够的,为能够与人用英语交流,不仅要会说,还应懂得话应该怎么说,在什么时候说什么。为达到这一目的,同学们应积极了解一些英语文化,以免之后闹笑话。”通过这样的形式,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相关的英语知识。

二、差异对比,加深语言理解

大学阶段的学生,英语基础、学习效率与英语能力间存在明显差异。故在以教师引导为主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由于部分学生对英语文化的理解有限,故对于教师讲述的部分英语知识无法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不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为改善这一情况,教师可以采取差异教学,将中西方文化放在一起,引导学生将其对比,以加深学生对教学知识的理解。

以“spend money like water(挥金如土)”这句话为例。教师在讲解时,可以将其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猜测其中文含义。当学生猜测其是“花钱如流水”的意思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说出相同含义的成语。当有学生答出“挥金如土”后,教师可以以此提出相关教学问题:“为什么中文的‘挥金如土’在英语中就变成‘spend money like water’了?土与水有什么关系?”以此,引发学生的好奇。教师在给学生思考与讨论的时间后,可以为其做出解释:“这是因为中、英国家的地域不同,英国是岛国,四周环水,航海业发达,人们与大海时常接触。而中国人大多在亚洲大陆生活,与土地接触密切,生活也离不开土地。因此,同样意思的一句话,在中英两国语言中就用不同的东西表达,这其实与不同国家的劳动与生活联系密切。”通过这样的解释,学生可以在掌握英语知识的同时可以了解相关的英语文化,有助于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

三、实践教学,提升交际能力

为提升大学生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最主要的途径还是听与说。但在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所组织的听与说的活动过于单一,导致学生听、说兴趣不高,不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对此,新时期教学中,教师可以适时适当的组织学生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乐意听、主动说,从而促进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例如,教师可以抽出一定的时间,组织学生观看英语电影。提示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关注电影的细节、人物的英语发音等。以此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同时,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好听的英文歌曲,以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听力。又如,教师可以邀请外教老师、外国朋友到教室与学生进行互动。以此,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口语交际环境,有助于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葛春萍,王守仁.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与大学英语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6,02:79-86+146.

篇8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跨文化意识培养;心理干预

一、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

经历很长的时间,人们对第二语言教学理论“文化”逐渐有了更深的认识。“文化”影响下的第二语言教学的目标,也发生了从语言能力到交际能力,再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根本变革。普通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不仅如此,语言还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如果学习汉语者不理解中国人的“长幼有序”的观念,就很难理解,为什么同样一个人,有人称他“老王”,有人称他“小王”。在人们学习或者使用一种语言进行交际实践时,就不得不把自己的语言和举止纳入该语言所代表的社会和文化中,不得不在某种程度上遵从该社会的惯例。

第二语言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我们都知道,跨文化交际能力不等同于语言能力,更不等同于交际能力。语言能力主要指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和听、说、读、写、译的技能。外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针对“语言能力”,海姆斯(Dell Hymes)提出交际能力,注重人的语言行为不仅要在语法上正确,还要在社会文化规则上得体。例如,一个孩子学会了说话,但是如果他在得到礼物或帮助时不会说“谢谢”,见了客人不会叫“叔叔、阿姨”,我们就会说这孩子不懂礼貌,不会交际。由此可见,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是不同的。

跨文化交际能力指的是跨文化交际环境中的交际能力,即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进行交际时,具有强烈的跨文化意识,善于识别文化差异和排除文化干扰并成功地进行交际的能力。它包括语言交际能力、非语言交际能力、语言规则和交际规则转换能力、文化适应能力。

在跨文化交际中,第二语言学习者会发现,他们不仅外语交际能力受到了巨大的挑战,他们母语文化的交际规则和思维方式也常常行不通。他们的价值观念也常常受到误解或责难。所以,一般的语用能力(交际能力)是难以完成跨文化交际任务的。只有跨文化交际能力才是跨文化交际中必要的能力。当然,要实现成功地跨文化交际,首先应该明白语言交际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核心和基础,不然跨文化交际就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二、贯彻跨文化交际的必要性

胡文仲在《跨文化交际学概论》中简明阐述到:“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人们由于对自己的母语文化习以为常,而面对于不同于母语文化其他文化却非常陌生,从而就难以避免相互理解与相互沟通的困难。人们常常不理解为什么别人的交际行为与自己不同,不理解为什么别人的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更不理解别人对事物的看法和评判为什么与自己大相径庭。自己喜爱的东西可能是别人感到厌恶的,自己不欣赏的事物却恰恰是别人对此赞不绝口。以中美文化对比为例:中国人讲求自谦尊人,美国人却主张平等互尊,甚至自我显示;中国人喜好相互关切,美国人却讲求维护独立自主;中国人观察和分析事物习惯于从大到小,美国人却习惯于从小到大……所以,跨文化交际的有效进行并非易事,需要正确而又恰当地处理复杂多样的文化误解,甚至是文化冲突,必须不断地排除文化障碍给跨文化交际造成的困难。

对于跨文化适应能力的解释,书中这样描述:它是善于克服文化休克的障碍,正确了解和认识新文化或来自不同文化的交际对象,对自己固有的行为举止、交际规则、思维方式、思想感情等做出必要的调整,必要时,还要对自己的文化身份做出必要的改变,以便适应新文化的生活、学习、工作和人际交往环境,并为新的文化的人所接收。还要善于预见和处理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文化差异的干扰,尽可能避免或顺利地排除文化冲突。

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常常抱怨交际对方难以理解或不好打交道,却不明白原因所在和解决办法,甚至有的人只好终止合作,一走了之。在外国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人常常抱怨所在文化环境难以适应,采取的应对方法不是躲避,就是直接冲突。这些都是缺乏跨文化适应能力的表现。跨文化交际成败的关键因素是跨文化意识。

三、不断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

(Robert G.Hanvey)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在跨文化交际中,只是了解文化差异是不行的,还必须理解和接受文化差异,而理解和接受文化差异将会遭遇重重障碍,唯一解决的办法就是获得跨文化意识。

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毕继万评述道:许多人以为只要大量接触外国人或长期居留异文化环境,就一定能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他们的理由是他们已经熟悉了这种交际或者所居住的新文化环境。这种看法不仅不合实际,也十分有害。因为他们忽略了跨文化交际和跨文化适应中一个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必需的“跨文化意识”,具体的说,就是不仅要有必要的知识和经验,更要有跨文化理解能力和移情能力,还必须通过“跨文化适应门槛”,即能够设身处地地理解交际对方或置身于异文化立场之上,接受其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由“局外人”变成“局内人”。

“跨文化意识”:西方学者Chen和Stacosta对跨文化意识做了如下解释(Samovar et al,2000b:407):跨文化意识是跨文化交际中认知方面的问题,指的是,对影响人们思维与行动的文化习惯的理解。跨文化意识要求人们认识到自己具有文化属性,也要基于同样的认识去探寻其他文化的突出特征。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有效地理解他种文化人们的行为。由于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不同文化之间的误会就往往会在跨文化交际中造成严重问题。在跨文化交际中,不仅要知己知彼,清楚认识文化差异,还要乐于接受和正确对待文化差异,这才是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的前提条件。

四、文化休克对语言教学的干扰

跨文化意识大致分为四个层次:第一是旅游者心态,第二是文化休克,第三是理性分析和愿意适应,第四是主动了解和自觉适应。文化休克:是对新文化了解的缺乏和对新文化环境的不适应,导致文化误解和文化冲突频频发生,新来者受到文化休克的严重困扰,易于感情用事,对新文化和新环境容易产生对抗或逃避态度。无所适从、惶恐不安、抗拒心理是文化休克阶段的三大心理特点。对大多来华留学生而言,如何帮助他们克服文化休克,顺利的过度到第三阶段,这对我们的语言教学是非常有益的。不仅可以减少他们对文化不适应症状,还能够突破心理障碍让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提升到一个较高的层次。

在海外教育学院学习中文的同学大都是成人。这个事实是,成人永远难以达到目的语为母语者的语言水平,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行为也永远难以与目的语为母语者一模一样。他们的外语只能尽力达到最大限度地接近目的语为母语者的语言水平,口语水平难度更大,非语言交际行为与交际方式的学习和模仿的难度尤其大,文化知识、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交际规则、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等,很多方面都难以完全摆脱自身母语和母语文化的影响。

留学生来中国学习汉语,不论是因为参加社团的学习动力,还是工具主义学习动力,但是,有一点是可以确认的是他们想通过来华学习尽快提高汉语水平,学习地道的语言,感受不同的异国文化。在第二语言国家的生活期间,开始时对新环境都很新奇,随着接触地加深有些同学会遇到难以跨过的文化休克,甚至一部分学生会把这种不良状态延续至毕业。这不仅大大挫伤了留学生学习中文的积极性,甚至还影响第二语言的教学效果。基于此,我们应该为中级阶段的学生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初级阶段以学习语言为主),作为一根心理辅助拐杖,帮助他们渡过不适应期,为学习语言打好心理基础。

五、将跨文化适应教育与语言教育相结合

从以往研究中得出一些结论,中国人在表达问候的讯息时,可以就对方正在做的事提问,即具有一定程度的具体性,根据具体的情景而论,见到什么说什么、问什么。可以根据不同情况把它编码为“看电视呢?”“出去呢?”,它们的功能同英语里的“It’s very nice to meet you!”一样。中国人在译码时一般不会发生差错,不会认为这是实质性问题,把这些形式上的问题只理解为对于自己的关心。但是,不了解中国文化的西方人士听到这些话时,在译码过程难免会犯错误,结果得到的讯息是干涉他的私事。

王魁京(1998)做过一个调查,关于汉语学习者在社会言语交际中常常碰到什么问题。调查发现,学习者普遍反映的问题是:他们很愿意和中国人交流,可是不同的中国人见到他们,常常问同样的问题:“你是哪国人”,“来中国多长时间了”,“你在哪个学校学习”。他们觉得,总是回答这些问题很厌烦。这些学习者不明白,在中国人之间,在展开会话的主要内容之前,先询问对方一些个人情况是为了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试探对方是否真有交际欲望,从而决定是否进一步交谈。这些询问不代表发话人真正的交际意图。如果学习者明白中国人这种会话方式的意图,就可以用积极的交际策略将会话引向他们感兴趣的方面,而不是仅限于一问一答的简单会话结构。

笔者在这里设想能不能借鉴社会心理学在临床领域中的应用的方法。美国涅乐队成员,库尔特・科班(Kurt Cobain),他的歌曲常常表达一种抑郁和自杀的倾向。那么当其他人有这些迹象时,医生或者心理学家可以通过预测并防止他的自杀行为,提前进行干预。正如我们对一些文化现象,文化差异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在学生对不同的文化现象、生活习惯、行为准则、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都感到不适应时,我们为他们专门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在课程中向他们解释中国人的文化行为,解决他们的困惑,让他们理解在一定场合“中国人为什么这么说”和“这么说的含义是什么”的问题,也就是解决他们如何理解和接受这样的说法和做法的问题。与他们平等坦诚地交流来努力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一步步地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缩小他们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陌生感,让他们不但能理解并接受中国人的一些看法与做法,而且在某些情况下还能主动参与和学习模仿。

当然,要做好这根心理辅助拐杖,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科学地课程设置,课程目的与要求都会做的更加详细,才会对学生起到实质性的作用。虽然本设想的深度和广度都有限,但是跨文化交际引入留学生课程这个设想还是具有可行性的,笔者将会对这个设想进行进一步的思考与学习。(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参考文献:

[1] 毕继万,2009,《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 胡文仲,1999,《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3] 周小兵,2004,《对外汉语教学入门》,中山大学出版社。

篇9

关键词 法语教学 文化对比 交际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Emphasizing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infection" and Carry out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lassroom Teaching

XIA Zhenghua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Wuhan, Hubei 430073)

Abstract In this paper,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s a means of teaching the subject in French, hoping to cultural factors as an effective tool to use to Sino-French cultural contrast mode to deepen the process of language teaching undertaken to go. Only those who guide taught to explore, experience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cultural roots of those buried in the French back to familiar and comfortable with the French habit of thinking and expression, and promote the effectiveness of communication.

Key words French teaching; cultural comparis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近年来,我国的法语教学和法语人才需求都见证着飞跃发展。首先,法语教学规模不断扩大――根据2013年底的统计,全国法语本科专业教学点已达130个以上。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为代表的城市中,均能发现不少知名的法语培训机构:其开设的法语兴趣二外课程,赴法留学笔试及口语强化课程,考研冲刺课程等,实为响应社会不同层次需求。其次,中法两国在2014年迎来建交五十周年大庆,积累几十载的政治经贸及文化多领域合作的客观成果,也因为情感上的推动而达到历史新高。国家关系的融合必然带来人民交往的频繁。与此同时,中国与非洲国家的战略性合作也在加大广度和力度,中国鼓励企业“走出去”。众所周知,非洲是世界上法语使用者最多的大洲,这意味着大批法语人才将在这片土地上见证经济腾飞,实现自我价值。

根据上述现状,社会格局的利好影响不仅给法语专业教学带来广阔前景,也让这门语言的教学承担了多重使命。调整法语教学的定位、目标与手段,成为高校法语教学界共同面临的课题。

语言始终与文化一同发展。每一种语言的形成和发展都与这个社会的特定环境紧密相连。不同的民族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积淀的独特的文化,势必在其语言中体现出来。笔者指出,为确保语言教学体系发展的与时俱进,必须把语言教学和文化倡导紧密地结合起来。

1 专业法语教学中融入文化元素的必然性

人们的言行自觉不自觉地反映着一定的社会文化内涵,其语言结构、交际模式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该民族文化的影响和制约,而不同的语言反映着各自文化的发展和变化,直接体现出文化之间的差异。法兰西民族有着两千多年的文明史,特定的自然、社会、历史等错综复杂的条件铸就了法兰西人的个性特征:热情开朗,酷爱自由,富有独立自主精神。相比而言,中国文化则具备着权力距离比较大,倾向于集体主义,男性文化等等特征。两国文化的差异如此之大,如果学生在语言能力培养过程中不关注法国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就无法真正理解语言的真实涵义,直接导致运用语言的失误。

国内针对外语学习的教学规律,始终围绕着应试与筛选机制而制定。这种常年侧重语言本身的教学模式,明显忽略了文化就是语言的环境,对语言表达起到特殊的影响。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法语中的“la rvolution”这个单词,其字面意思是“革命”,然而对于法国人而言,这个词特别能让人联想到历史上那场著名的1789大革命:那是震撼世界的发自人民心中的呐喊,为法国人,为欧洲人带来“自由、平等、博爱”的珍贵成果。再说个生活中的小插曲:法语中的”merde”是众多法语学习者熟知的脏字。事实上,如果了解法国人日常交流习惯,在学生们考试前,在职场面试或者谈判前,这个词反而是一种亲切的鼓励,相当于“加油!祝你好运!”试想,一个中国学生在法国准备参加考试,法国同伴冲他大喊“Merde”,不明就里的他可能会感到委屈或者愤怒,抑或就此产生冲突。这些实例足以证明:社会文化因素在法语表达中具有特殊作用。教师只有注重导入文化背景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揭示那些隐伏在语言背后,容易引起误解和冲突的文化因素,才能使学生认识真正的法国、法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表达习惯,从而掌握道地的法语,实现正常融洽的沟通。

2 文化导入在法语教学中的作用

首先,有利于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法国的文化吸取了古希腊与古罗马文化的精髓,被公认为人类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影响深远。这给学习法语带来的最大裨益是:众多学生选择这门语言作为专业方向,是怀揣对法国历史文化及其语言的莫名好感和向往。既然动机是影响语言学习的重要因素,那么教师所肩负的责任,就是为学生开启了解世界的另一扇窗,带他们去认识那个世界,这是有效避免学生因为繁复的法语语法而逐渐兴味索然的明智之举。现今使用的法语教材,都有意识地加入文化点滴的环节。如果教师充分运用之,介绍法国的风土人情,并且善于抓住一些与中国国情环境中不同之处加以对比分析,这样的法语课也会变得有声有色,使学生兴致盎然又印象深刻。所以,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其次,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交际能力。1972年,美国社会学家Hymes在他著名的论文《论交际能力》中首先提出了“交际能力”这个概念。2014年国家教育部高教司和外语指导委员会法语分委会正在制定的《法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标准》中明确指出:法语作为专业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具备扎实的听说读写译能力,有较高文化素质,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的专门人才”。由此可见:实际运用能力,正常的“跨文化的”交际的能力至关重要。从反面论证:语言交际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语言习得者的跨文化能力,包括“文化知识”和“文化意识”。投身教学一线的教师们,就应该运用背景文化知识,注意比较东西方文化知识的异同,帮助学生跨越文化上的鸿沟,正确理解语言的含义,提高理解和把握法语的能力。

3 在语言教学中进行跨文化对比的具体措施

如果要帮助学生克服不能身临其境地学习法语,以致容易和法国的社会文化环境脱节的弊端,教师就应该思考怎样在教学环节中有效且自然地导入文化背景知识的方法,着力为学生创造一个“模拟语境”,最大限度地引导他们理解法国文化的内涵。

首先,教师完善自身的法语水平,人文情怀,善于感悟生活。作为知识分子,必然会有精神层面的追求:在文学、历史、哲学、音乐、电影等领域,会抱有由衷的热爱和深层的了解。而这些领域,无疑也是经典的法式文化符号,更可能恰好是学生们的兴趣所在,这无疑在师生之间留下了一片可供文化探讨与对比的空间。既有助于学生掌握法国文化知识;又可以开展中法跨文化对比,透过体会异同,总结文化特点。做到既开阔视野,又锻炼归纳能力,一举数得。借助第一手的图片、书籍或影像资料等直观素材,实现寓文化于教学。这样的课堂必定生动精彩:教师成足在胸,信手拈来;学生印象深刻,更会受益匪浅。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建立 “纯语境”。

(1)运用法国原版教材:其内容原汁原味地展现了法国社会生活的风貌,且有时代感。这类教材均配有光碟:通过图象和声音同时传递信息,不仅使语言教学的内容更加形象化,生动有趣;更重要的是,教学内容的设计从生活入手,选择的语句词汇通俗又地道。学生遇到理解障碍时不寄希望于教师的中文翻译,或者查阅法汉字典,而是通过画面猜测语义,再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可以达到纯粹运用法语交际,并且在对比中认识文化差异。

(2)推行“启发式”教学手段:着力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采取“说课”的模式。将传统的照本宣科变成栩栩如生的讲述,这样比较容易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拉近讲台上下的距离,实现双向互动。打开局面后,要继续开发学生的思考和运用能力。组织一些课堂讨论,主题的选择可涉及到法国的教育、体育、音乐、电影、交通等方面。这些话题往往正是学生所感兴趣的,所以也能激发他们的说话欲望,鼓励他们从一句到几句的表达,从描述现象到表达观点,从语无伦次到逻辑性强,一点一滴地实现突破。此外,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模拟生活场景进行角色扮演、排练小品,积极地把整个教学过程组织成近乎实交际活动,让学生辨识在不同场景下应该讲什么。热烈的讨论、生动的表演,这些教学设计方式都非常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对法国的社会文化有更深刻的体会。

综上,密切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不仅是为了避免学生因为“文化休克”造成交际障碍,也是为了使学生领略到世界优秀文化,提升品位与审美情趣。更值得一提的是不要单纯成为外来文化的接受者,我们的学生不仅要吸收法国文化的精华,更要立志成为中法文化交流的使者,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宣传到世界上的更多国家中去!

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一般项目)2011年――《运用文化背景的感染,开展“跨文化交际法语”的课堂教学》(编号:2011jyte237)

参考文献

[1] 刘仲林.跨学科教育论[M].河南教育出版社,1991.

篇10

一、当前高中物理教学跨学科衔接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对于跨学科衔接的把握程度不够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老师对于教学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老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关系着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和掌握程度。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传统教育教学观念正在经历着巨大的变革,全新的课程教育理念逐渐融入到高中教育实践中,这对于改变传统教育形式存在的缺陷,提升教学质量的整体质量,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从当前的高中物理教学跨学科衔接教育实践来看,还有部分教师存在教育素质差的问题,一些学校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对于师资力量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校部分教师的水平不足,因此在接受和理解跨学科衔接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偏差[1]。由于这些教师未能真正把握跨学科衔接与物理教学的关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较多的问题,不能将其落到实处,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改进,将会对学生学习造成较大的不利影响,影响学生以后的成长和发展,制约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2.物理教学形式单一,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一直以来,受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影响,灌输式教育贯穿于高中物理教学的全过程中,这是影响教学质量提升的主要原因之一。灌输式教育由来已久,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在教育实践中,传统教育理念都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在学生考试和升学过程中,考试成绩被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而家长在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过程中也偏重于学生的考试成绩,对于其他方面的考虑很少,在这种压力之下,学校和老师不得不将教学的重点都集中在文化知识的灌输教育上,对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则一直忽视。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是教学的主体,整个课堂的教学节奏完全有老师进行控制,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位置,教学过程并不活跃,教学形式单一,这也是高中物理教学跨学科衔接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

3.跨学科衔接流于表面形式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各种全新的教学形式开始不断涌现出来,这些教学形式如果能够得到较好的应用,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缺陷,而且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当前的高中物理教育实践中,老师为了紧跟时展形式,提升教学质量,也将跨学科衔接运用到了教学过程中,但是这其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2]。具体来说,由于部分教师对于跨学科衔接的理解程度不深,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之上,没有领会其实质,因此在进行运用的过程中也只是简单的进行形式上的应用,从而导致教学流于表面形式,并未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任何作用,有时还会浪费大量的时间成本,降低课堂教学质量。

二、提升高中物理教学跨学科衔接质量的有效对策

1.将跨学科衔接贯穿到高中物理教学的全过程中

在传统教学模式之下,高中物理教学计划都是由老师独立设计完成的,所采用的也都是老师的角度,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传统高中物理教学计划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跨学科知识的衔接,这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是非常不利的。在新的教育发展形势之下,为了更好的适应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老师应该对高中物理教学计划进行重新调整,为跨学科衔接教学制定一个相对明确的指导方向。具体来说,老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注重观察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然后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进行综合评估,在充分掌握学生基础水平的基础上,对之前的教学计划进行针对性的调整,优化物理教学内容,在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情况下,突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把跨学科衔接贯穿到高中物理教学的全过程中,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

2.跨学科衔接过程中强化对学生的引导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不利影响,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老师都是教育的主导者,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启发性,一味的向学生灌输知识,没有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思考时间,长此以往,将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使学生逐渐失去独立思考能力[3]。因此,在新的教育发展趋势下,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老师在高中物理教学跨学科衔接的过程中,应该注重教学的启发性。也就是说,老师应该在讲解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创造机会启发和引导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主动思考,及时提出自己的问题或者对问题的看法和意见,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立思考能力,摆脱对于教师的依赖,养成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