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的主要方法范文

时间:2023-08-07 17:39: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质量管理的主要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质量管理的主要方法

篇1

【关键词】市政工程;施工质量影响因素;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TU99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城市道路交通的畅通、快捷与否,是一个城市窗口工程的体现,直观的反应一个城市建设管理水平的高低。近年来随着市政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飞速发展,工程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但由于市政道路施工不仅易受场地狭窄、战线长、地下管线交错复杂、城市公用设施与道路建设同步建设,以及通信、绿化等因索的直接影响,还易受行政干扰、地质情况及人为等因素的间接影响,其施工难度大、质量难以控制,因此准确剖析市政工程质量影响因素、引入先进科学的管理方法,便成了对工程质量进行有效控制的关键所在。

一、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的影响因素

1.主观因素

市政工程战线较长,劳动密集,因此参建人员的职业操守、敬业精神、技术水平、专业能力及综合素质等对工程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主要包括:

⑴ 参建单位管理水平。如工程建设指挥部由各单位抽调人员临时组成,出现管理意识、质量意识、合同意识淡薄,造成资质审查不严格,出现参建单位资质不符、越级承揽任务及现场人员、设备与投标书不符的现象,不仅影响工程进度,还影响了工程的整体质量。

⑵ 勘察、设计单位专业能力。如勘察、设计单位经验不足,不能进行多项目多方案比选,难以保证设计完善程度。

⑶ 监理单位业务能力。如监理单位力量不足、素质偏低、监理行为不规范,未严格履行监理职责,不能充分发挥监理作用。

⑷ 承包商经验不足。前期组织准备、技术准备、物资准备、现场准备不到位,重大技术方案、施工工艺、主要材料选择不当,致使现场施工处于混乱状态。

2.物料与机械设备

市政工程规模大、工期紧、材料种类少、料源多、用量大、机械化程度高,因此物料的质量管理及施工机械的好坏、能否有效使用及劳务人员的综合素质等,都是施工质量的关键因素。若检验设备、人员不足,人为降低用材标准、弄虚作假,料场管理不善造成材料二次污染或标准降低都将导致基层质量得不到较好控制,进而对整个工程产生重大的影响。

此外,机械化程度、技术装备率、设备完好率、机械利用率及操作的正确性、设备的定期检查与维护、试验设备是否齐全,其精度、计量是否准确等,都将影响施工质量及其检验。因此在工程方案的确定中,选用先进、可靠、适用且符合技术要求的施工设备,完善质量检测设备和检测手段,对保证和提高工程质量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 技术方案与管理水平

技术方案、工艺流程、组织措施、检测手段、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与否科学合理、经济可行,施工过程中是否严格执行,各工序施工是否符合规范及标准,施工、监理单位的过程管理是否科学、严谨,对可预见的问题是否及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应急方案等,都会直接影响工程项目的进度、质量与投资。

4.低价中标。造成后期施工过程中出现偷工减料、索赔、虚假计量、变更设计和单价,给工程质量埋下隐患。

5.抢工期。工程的进度受施工过程各环节、各因素的影响,进度计划可根据工程进展情况进行调整,如果违反正常施工规律,盲目提前工期,将给质量控制带来很大困难,甚至难以控制。

6.施工环境。市政工程场地有限,人流难以控制,交通封闭困难;各种管线彼此交织 、相互干扰;地质条件复杂,气象条件变化万千,温度、湿度、大风、暴雨、酷暑、严寒都直接影响工程质量。

二、市政工程质量控制的有效途径

1.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控制体系。

包括技术系统、组织系统、经济系统,以技术系统为核心,采用先进的技术,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与施工工艺,应用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新材料进行技术攻关、技术创新;重视现场技术管理及重要部位和关键工序,加强技术交底,提升技术系统实力,从而缩短工期、提高质量、降低成本。

2.明确质量控制主体与目标

⑴ 质量控制主体

明确项目经理部为质量控制主体,根据工程具体情况组织质量管理小组或专职质量检查管理人员,负责项目质量的监督、检查、指导和验收。

⑵ 质量控制目标

根据合同或任务书所明确规定的质量目标,进行各分部、分项目标分解并落实到人,制定周详的质量管理计划、管理措施,明确技术标准,实行“谁施工谁负责,边施工边自检,不达优良等级不交付验收”的办法,确保被控对象在不超出资源限定的条件下按预定计划和方案完成,从而确保整体工程的优良。

3.全过程质量控制

⑴ 事前控制。

① 选择优秀的施工、监理队伍

优秀的施工、管理团队是确保工程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要对施工、监理单位的企业及人员资质进行严格审查,确保资质符合要求,并通过岗位教育和技术交底树立全员质量意识;建立奖惩机制,提高全员责任心和积极性;同时明确各部门职责,避免扯皮推委。

② 开工前的准备工作

组织各参建单位熟悉施工图纸和设计文件,做好现场考察,对不利因素进行分析和预控。核对设计依据是否充分、数据是否正确、与周围环境是否相符、工程地基处理和结构设计是否合理、设计是否符合规范、施工是否安全、施工图纸和说明是否清晰齐全等,并将各单位的修改意见和经研究确定的修改方案形成正式文件,由设计部门签发作为施工依据。

⑵ 强化过程质量监控

① 测量质量控制

市政道路工程具有线型布置特点,平面控制点通常按复合导线布设,由于地下管线复杂加之排水管道定位精度要求较高,因此应提高其测量精度,测量结果须由施工单位复核无误后报监理复核,误差值须控制在允许误差值内并及时完成测点任务后加以测量保护,由监理单位检查、记录并复核签收,以免发生配套管线碰头和现象。

② 原材料质量控制

原材料、成品、半成品、构配件、设备须有出厂质量合格证书、出厂检(试)验报告及复试报告,并注明使用工程项目名称、规格、数量、进场日期、经办签名及原件存放点。使用前须按现行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抽取试样,交由具有相应资质的检测、试验机构进行复试,复试结果合格方可使用。递交材料凡复试不合格,应按原标准规定的要求再次进行复试,再次复试的结果合格方可认为该批材料合格,两次报告同时归入施工技术文件。

③ 加强工序交接管理、提高质量检测手段

加强工序交接、隐蔽验收与中间验收的管理工作,对各时段、各工序、各环节进行重点控制,设置质量控制点,并定期检查纪录;大型工程组织阶段验收并进行阶段性总结。制定创新奖励政策,鼓励推广运用新技术、新工艺。为试验检测人员提供先进的检测仪器,创造良好检测条件,从而保证全过程工程质量。

⑶ 事后质量跟踪

项目完成后,对其进行梳理、完善工程资料,建立质量追踪回访制度,对项目使用中的工程质量进行质量追踪回访。

篇2

1疗养院质量管理的内涵

质量是指某种产品或某项服务工作的优劣程度,是一种产品或一项服务满足规定要求特征的总和。疗养院已由过去吃好、住好、玩好的疗养模式,转变为获取心理与精神关怀,获得预防保健知识,疾病得到康复的医疗场所。疗养质量是疗养员在疗养过程中接受疗养院的医疗服务、生活服务、健康保健、身心放松的程度。疗养质量是医疗技术、服务规范、管理方法、经济效益和疗养员对医疗、护理等各项服务是否满意等综合指标的体现[1]。高质量的生活服务、优美的疗养环境、超前的技术水平等均成为评价疗养效果和质量的重要因素。疗养院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研究如何科学有效地运用现代医学保健成果,通过适当的组织形式、管理方法和医疗工作的实践,使医疗技术充分发挥作用,为疗养员提供全方位的疗养服务,提高疗养工作质量[2]。加强疗养质量管理是疗养院综合性系统化管理中必不可少的工作,是各部门和各科室管理工作的综合反映,是对疗养院人、财、物等发挥作用的集中表现。

2疗养院质量管理的重点

近年来,疗养模式的转变和健康的需求对从事疗养工作的医护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因此,疗养院的质量管理重点要以满足疗养员在疗养过程中的特征和精神需求为基点,主要包括院管理人员对疗养院质量管理的宏观控制管理;工作人员全心全意为疗养员服务的思想意识、职业道德观等反映精神文明建设的质量管理;疗养员对医疗、护理服务的最终评价;思想政治工作、健康知识辅导、行政管理工作、后勤保障的效果等对疗养质量的保证程度;全院各科室、各部门是否齐心协力,满足疗养员医疗保健、康复疗养需求的管理活动等,质量管理必须重视以下几点。

2.1转变重点观念疗养院医护人员要做好疗养员健康促进工作,就要不断提高疗养质量。首先必须转变服务理念,将以“病”为本转变为以“人”为本。其次不仅要治疗疾病,还能够教给疗养员学会预防和健康保健的方法。为疗养员服务过程中时刻体现人文关怀,时刻践行华益慰医生的高超技术、高尚医德的“两高”精神。

2.2提高知识水平疗养院要想为疗养员提供优质的服务,就必须不断提高知识结构和层次,增加疗养服务的技术内涵。管理人员不仅要学习掌握疗养管理知识,而且要更新和运用疗养质量管理的基本措施和方法;技术人员不仅在知识结构上要具备疗养学、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等相关知识,而且要不断掌握医学高新技术,不断增加技术服务内容。

2.3正确把握疗养院质量管理的方法针对各疗养院的性质、功能、任务特点,确立正确的质量管理思想,形成具有疗养院特色的质量管理体系。主要是正确把握疗养院质量管理的方法,采取加强疗养指标、标准化管理、质量目标管理等手段,在完善各项工作制度的同时,逐步形成疗养质量管理网络,以不断提高疗养效果。

3疗养院质量管理思路

随着我国经济和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疗养院的管理模式和疗养需求的变化,疗养质量管理的内容、评价方法也随之发生了许多变化。在内容上,强调精细管理;在评价方法上,注重院内院外的双向评价;在管理方式上,强调预防为主。根据疗养院工作特点和管理现状,各疗养院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科学管理体系,才能实现全面质量管理的目标。

3.1在疗养理念上要树立高起点根据疗养院生物-心理-社会-环境模式的建立,疗养院的工作不仅仅是热情和微笑服务,还应注重疗养人员的生物机能、社会心理和环境的变化,服务保障人员应改变思想观念,加深疗养功能定位,走出以往“宾馆式”和“治疗医院”模式,改变以往吃好、玩好、住好的疗养观念,走进预防、保健、治疗和康复一体化的疗养模式。

3.2在提高能力素质上要确立高要求疗养院的质量建设涉及方方面面,需要诸多要素的组合。这些管理要素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人,这对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人员要从自身的管理职能出发,在提高能力水平、整体素质上下工夫,使自己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其他工作人员要从自身岗位出发,在增强服务意识,改进服务作风,提高服务水平上下工夫,才能高标准高质量地做好为疗养员服务的保障工作。

3.3在管理资源上要追求高效能疗养院的质量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包括医疗管理、护理服务,还包括政治建设、后勤保障等。要提高全面质量管理水平,就需要各部门的团结协作、相互配合。例如:疗养员从入院到离院,既需要优质的医护服务,又要有营房、车辆以及伙食保障。这些环节都会影响疗养效果,影响到服务水平和声誉。只有把设施设备、人才技术进行科学配置、优化利用,才能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管理效益。

4提高疗养院质量管理的措施

疗养院的质量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疗养服务技术管理、环境设施管理、疗养院保障系统管理、疗养信息质量管理及组织管理等。这些不同的管理在疗养院系统建设和工作中可同步实施,同向运行,从不同侧面发挥其重要职责,才能保证以疗养为中心,提高疗养效果为目的的疗养保障任务完成。4.1抓好疗养质量管理过程中的阶段性工作随着疗养院科技含量的不断提高及经营管理需求的不断增大,必须加强疗养质量管理过程中的阶段性工作。定期进行各种质量检查、统计质量控制,完成全面质量管理等阶段性工作,是疗养质量管理的标志。

4.2运用好疗养院质量管理技术与方法疗养院疗养质量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其各环节是在一个系统内互通信息,周而复始的进行。要根据疗养院工作实际,按照疗养院质量管理方法分析疗养康复工作的效果、质量,找出存在的质量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措施等。

4.3强化疗养服务质量的控制全面疗养质量管理的一个主要观点就是预防为主,事先控制。控制疗养服务质量的内容包括对疗养设施、设备、器材、资源及其组织方式,以及疗养过程和疗养效果分别进行评价和控制。同时按照工作特点规律,应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才能达到提高疗养质量的目的。

疗养院的信誉靠质量、发展靠质量、效益靠质量,疗养市场竞争的关键也靠质量。近年来,疗养院通过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打造服务品牌,提高服务水平,以高质量的优质服务为动力,走出了促进疗养院全面发展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1]高显恩.现代疗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168-209.

[2]刘继武,姜勇智,郑曙峰.疗养院管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65-79.

篇3

关键词:科研课题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 高职院校

近年来高职院校整体科研实力得到了快速提升,所承担的国家、行业和地方各层次各类型科研课题数不断增多。但在数量发展的同时,如何提高科研课题研究质量,已成为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工作需要深入研究探讨的问题。

1 高职院校科研课题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科研课题管理工作定位偏差

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是“三改一补”而来,对科研工作在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核心竞争力形成等方面的引领作用还缺乏认识,对科研管理工作定位存在较大偏差。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科研管理部门基本上还是一个上传下达的行政性管理机构,对科研课题的管理仍然局限于传统的对科研课题、经费。成果鉴定,报奖等进行被动的统计管理,很少进行科研课题信息搜集、加工和传递方面的工作,不能对科研人员申报课题进行指导,咨询和论证,难以调动广大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2 课题过程管理意识淡薄

高职院校大都非常重视科研课题立项工作,但对课题的管理则不够重视,常常出现”重课题申报立项、轻课题研究,重结题。轻成果”的现象,不管课题能否按期结题,以数量论英雄,对课题立项以后的实施指导、检查监督缺乏力度,对课题具体实施过程中各环节的控制不够重视,对课题研究进度、阶段性成果质量等缺乏明确和规范有效的检查手段和制度,实施管理不到位,结题验收不规范,课题延期问题突出,研究成果粗制滥造,弄虚作假现象时有发生,难以保证科研课题研究质量。

1.3 课题管理制度不完善、无特色

目前,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所制订的规章制度大多都是套用本科院校管理办法,缺少适合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特色的管理制度,导致课题管理操作难度大,实效性不强。由于国家级课题、省(部)级课题,行业课题,重点课题、重大课题、一般立项课题等在选题标准、过程管理、成果评价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不同,其立项率、社会绩效与影响也差之甚远但大部分高职院校课题管理办法都是框架式、笼统形管理办法,均没有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课题制定的针对性管理办法,难以激发科研工作人员挑战高难度课题、出精品成果的动力。

2 高职院校科研课题全面质量管理概述

2.1 科研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内涵

高职院校科研课题全面质量管理是将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应用于科研课题管理实践,其概念实质上是从全面质量管理中演变而来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TQM最先由美国人休哈特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国际标准化组织将其概念界定为: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科研课题全面质量管理是对科研课题质量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的科学管理和控制过程,科研课题全面质量管理可定义为:学校所有部门和全体教职员工参与的,以科研课题质量为中心,综合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和方法,对课题研究所进行的全过程的,系统的管理活动。

2.2科研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特征

2.2.1全员的质量管理

一项科研课题质量的优劣,不仅取决于课题组成员研究水平的高低,而且还取决于科研课题管理部门、科研经费管理部门、课题主持人所在系部、图书馆,实训中心,甚至涉及到后勤服务管理部门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所以,科研课题的全面质量管理要求学院各部门、各系部的全体教职员工都要参与到科研课题管理中,认识到科研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绝非只是少数管理人员和课题组成员的事,而是全员参与的全面质量管理,是全体教职员工的内在需要。

2.2.2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所谓全过程,是指与科研课题质量有关的管理流程。主要包括课题的选题设计、申报立项、开题论证、中期检查、结题鉴定及课题的推广应用及社会绩效反馈等重要环节。全过程质量管理要求对每一个环节进行管理,以保证达到预先确定的质量标准。

2.2.3全要素的质量管理

指对影响课题研究和管理工作的全部可控要素(课题质量目标、课题研究进度、课题经费使用,课题文件资料档案管理等)实施直接或间接控制,全要素质量管理要求对每个过程进行监督控制,确保质量目标的实现。

2.2.4多方法的质量管理

所谓多方法,是指全面质量管理的方法和管理手段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运用质量管理技术和科学方法,组成多样化,复合化的质量管理方法体系。除日常工作使用的数理统计方法之外,还应包括组织管理、现代科学技术、社会心理学、行为科学等专业技术理论。

3 高职院校科研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原则

3.1 一切为优质结项服务

这是高职院校科研课题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精髓,也是全面质量管理的方向。高职院校科研课题管理的最终目标就是通过严格的课题管理产生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实现优质结项,因此,它是贯彻全员管理和全过程管理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

3.2 一切以预防为主

就是把课题管理工作重点由事后检查把关转移到事前预防控制上来,从由管课题结题为主转变为管因素为主,不仅要“事后把关”,而且要“事先控制”,密切关注课题研究的各个环节,把各种质量隐患消灭在萌芽期,防患于未然。

3.3 一切用数据说话

这是高职院校课题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数据是反映课题质量的重要信息,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分析,可以准确地发现影响课题成果质量的各种因素,从而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纠正。

3.4 一切按PDCA循环办事

这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工作方式。PDCA循环表示: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or])。即按计划一实施一检查一处理四个阶段周而复始,不断循环下去地进行质量管理,每循环一次就总结提高一次,螺旋式和阶梯式上升,使课题质量不断提高。

4 高职院校科研课题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构建

4.1 全面质量管理计划

全面管理计划是实现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的有效手段,主要包括课题质量目标与标准的制定。全面管理计划是通过全面质量管理计划的编制、实施和反馈,以全员参与为核心,把与科研课题开展有关的过程和相关人员都纳入到全面质量管理活动中,使管理的效能达到最大化。高职院校在制定科研课题全面质量管理计划时,一定要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及自身的科研条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课题质量方针和目标。

4.2 全员参与的全过程管理

全员参与的全过程管理是高职院校科研课题全面质量管

理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课题申报立项期质量管理、课题实施期质量管理、课题结题期质量管理、课题成果转化推广期质量管理四个环节。全员参与的全过程管理就是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按照一定的程序,对影响课题研究质量的诸要素和各个环节进行积极认真地规划,检查、反馈与调节,从而稳定和提高课题研究质量,确保研究目标的实现。

4.2.1课题申报立项期质量管理

科研课题申报立项期是课题全过程管理的一个起始阶段,是课题研究的重要环节。对课题管理的关键在于确保课题申报质量,提高课题立项率。提高课题申报质量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对申报课题选题的指导:二是对申报课题设计的指导。课题管理部门必须作好两项工作:一是要及时让课题申报人了解课题申报信息,课题选题信息,近期的热点题目信息及课题研究方向的现状、发展趋势、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的问题等,并根据自身条件和特点,扬长避短,有针对性地选择自己擅长的研究课题:二是要邀请有关部门专家及一些长期从事课题立项评审的专家,就科学课题申报进行指导、评议,让申报人对科学课题申报的要求,内容、审批程序有所了解,全面掌握课题申报材料的准备和编写技巧,使课题申报材料能更充分反映出所申报课题的针对性,创新性、前瞻性等关键要素,提高课题申报的质量和成功率。

4.2.2课题实施期质量管理

科研课题实施期是指课题立项后到课题结题前的全过程,是整个课题研究的中心环节。对课题管理的关键在于确保课题研究质量,成果质量,提高课题结项率及优秀率。

确保课题研究质量、成果质量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对立项课题开题论证指导二是对立项课题实施严格的监督检查。因此,课题管理部门必须作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及时组织课题组召开课题开题论证会,明确课题研究目标、成果要求,经费使用和课题结题条件等事宜,制定研究计划、研究方案,统筹安排部署工作;二是签订课题合同,制定出课题具体实施计划及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课题研究主要内容(所列内容尽可能量化),便于课题检查鉴定,三是抓好课题中期检查督促工作,组织有关专家采用书面和汇报相结合的方式,不定期地深入课题组,对课题的完成情况、经费使用情况、取得阶段成果情况以及课题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全面检查,四是严把课题成果结题鉴定关,对每个申请结题的项目进行验收,重点检查成果质量是否达到课题设计要求、成果形式是否规范、成果的效益及影响是否符合社会经济需求等。

4.3科研课题的经费管理

课题经费是确保课题研究顺利实施的基本条件之一,课题经费使用管理则是课题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题研究得以按期按质完成的重要保证。

科研课题经费管理办法主要有:一是实行学院和处(室),系(部)两级管理,经费统一进入财务账户,实行专款专用制,二是明确科研课题经费开支范围、开支标准和经费审批权限三是根据课题经费来源及性质设立专项经费管理同时充分利用会计电算化等手段进行科研课题经费管理和分析:四是定期与财务收支对帐,课题结题时须经财务审核签字确认。只有合理、有效、科学地使用课题经费,做到既不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又能方便广大科研人员开发课题研究,这样才能有效地调动课题研究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确保课题研究得以按期按质完成。

4.4科研课题的档案管理

科研课题档案是课题研究过程的真实记录,是学院对课题研究过程进行监督管理和鉴定验收的重要依据,课题文件资料的收集和归档是科研课题管理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科研课题档案管理的重点是:文件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系统性、规范性和便于利用。主要包括:科研课题各个阶段形成的不同载体的文件材料,如:课题申请报告(书)及批件,任务书、合同书及开题论证书,课题研究工作进展和总结。科研成果申请材料及证书,专利申请材料及证书,在专业刊物上发表的科研论文,编写出版的专著及其他有保存价值的科研材料等。课题档案管理必须做到“四同步”,即下达计划任务与提出归档要求同步;检查计划进度与检查文件材料形成情况同步;验收、鉴定成果与验收、鉴定档案材料同步;上报登记、评审科研成果与档案管理部门出具课题归档情况的证明材料同步等。

5 高职院校科研课题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评价方法

5.1 以质量保障为目的的评价方法

这种方法是以“质量保障”为目的,以同等级科研课题管理方面做得好的院校作为参照标准,聘请专家和学者对学校科研课题管理系统进行内部或外部评审。当符合参照标准时,即达到预期效果,反之则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整改,从而提供质量保障。

5.2 面向过程改进的诊断性评价方法

篇4

[关键词] 传统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创新;启示

[中图分类号] F470 [文献标识码] B

一、传统质量管理

按照质量管理的手段和方式,质量管理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质量检测阶段、过程质量的统计控制阶段以及全面质量管理阶段。为便于分析,在这里将质量检测阶段和过程质量的统计控制阶段统称为传统质量管理。

(一)质量检验阶段

20世纪前,产品质量主要依靠操作者本人的技艺水平和经验来保证,工人既是操作者也是质量检验管理者,这个阶段属于“操作者的质量管理”阶段。质量检验阶段是指从20世纪初到30年代末,即从欧洲工业革命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这一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仅仅把质量管理理解为对产品质量的事后把关或事后控制。

(二)过程质量的统计控制阶段

过程质量的统计控制阶段是指从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末。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已经认识到产品的生产过程对产品质量的影响作用,认识到过程也是有质量的,过程也应作为质量的载体,并将数理统计与过程质量管理结合,不但预防不合格产品的产生,并且也检验产品质量。这一阶段由事后检验改为预测、预防质量问题的发生,并使用统计方法进行过程控制。

二、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大约是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开始发展起来的。费根堡姆于1961年在《全面质量管理》一书中最先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他指出:“全面质量管理是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充分满足顾客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生产和服务,把企业各部门的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改进质量的活动构成一体的有效体系。”全面质量管理的内涵决定了它的特点,概括起来就是“三全一多”,即:全员的质量管理,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全范围的质量管理和多方法的质量管理。

这一时期,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使产品的复杂程度和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人们对产品质量及可靠性的要求,对品种和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逐渐认识到,产品的形成不仅与生产过程有关,而且还与所涉及的其他许多过程、环节和因素有关,只有将影响质量的所有因素都纳入质量管理的轨道并保持其系统、协调的运作,才能确保产品的质量。

三、全面质量管理对传统质量管理的继承与创新分析

(一)全面质量管理对传统质量管理的继承性创新

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的质量管理经过不同的前伸后延,成为全面质量管理,即全员参与的、全过程的、全企业的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并未完全抛弃传统质量管理的精髓,而是在其基础上的继承性创新。主要新体现在以下特点中:

1.全面质量管理参与人员的全面性。传统质量管理只是操作员或检验员进行的分散的、片段的控制和检验,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原理则是对生产全过程的控制,而全过程的质量活动都是通过不同岗位的责任者实施和完成的,因此任何一个岗位的责任者对产品质量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全面质量管理的参与人员是传统质量管理参与人员的扩大、补充和完善。

2.全面质量管理过程的全面性。任何产品的产生,形成和实现都有一个过程,即质量环。因此,要保证产品质量,必须把产品质量形成的全过程、各环节以及有关因素都有效的控制起来,并形成一个综合的质量体系,而不是传统质量管理单纯的事后检验或者事前的控制。这样就把传统的质量管理线转变成了一个质量循环系统,是对传统质量管理的升级。

3.全面质量管理范围的全面性。全员和全过程的质量管理要求有全企业范围的组织协调,不然无法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和整体,也无法使全面质量管理发挥作用。因此,全面质量管理必须有上层、中层和基层共同参与的组织体系,并形成全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而不是传统质量管理的检验部门单独管理。

4.全面质量管理方法的全面性。质量管理是一门新兴的、多学科性的边缘科学,全面质量管理更是集许多现代管理科学和工程技术为一体的先进科学管理体系,因此它不但吸收了传统质量管理的经验和方法,更借鉴了所有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技术方法。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系统工程思想和统计技术。

(二)全面质量管理对传统质量管理的突破性创新

全面质量管理对传统质量管理的突破性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强调系统管理。传统的质量管理是由操作者或检验员分别进行分散的控制和检验,有时是就事论事,很难解决根本问题。而全面质量管理要求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观点对质量问题进行综合治理和改进,传统质量管理不具备建立有效的质量体系的先进性。

在传统质量管理中,职能化运作是企业业务开展的基本方式。企业是各个部门的集合体,每个部门均有各自的职能和业务,在各自部门目标的驱动下,部门之间甚至以牺牲企业整体利益为代价进行竞争。而在全面质量管理中,企业被看作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企业的业务是以流程的方式进行组织实施,每一流程承担着不同的职责和活动,同时又和前后流程相联系一起构成企业的核心流程,通过核心流程与企业的任务和目标相连接。流程化运作打破了职能部门之间的局限,加强了非正式化合作,使关注顾客在各个阶段和职能中得到实现,缩短了与顾客的关系周期。

2.强调预防为主。传统的质量管理重点在于不断加强最终检验,强调事后把关。而全面质量管理本身强调控制全过程的特点,决定了要做到预防为主,事前通过科学的程序文件进行有效控制。即从原来的控制结果转变为控制因素。

3.强调不断改进。传统的质量管理强调达到技术标准,符合规范要求,这就是质量保证。而全面质量管理强调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寻求质量突破,按PDCA循环模式进行质量持续改进,促使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并增强市场竞争力。

在传统质量管理中,企业对组织学习缺乏深入的系统思考,没有把组织学习上升为战略高度,对学习的投入缺乏力度,学习效果低下。而且,传统的组织学习往往和顾客相分离,员工听不到顾客的真实意见,从而使持续改进缺乏导向和目标。在全面质量管理中,产品的改良和创新,工作流程的简化和优化,柔性能力的提高均离不开组织的学习和持续改进。

4.强调满足顾客需求。传统的质量管理与顾客相分离,虽然也倡导一切工作围绕“顾客满意”来开展,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个环节多是营销部门来执行的。全面质量管理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着眼于市场需求和变化,最经济实惠地满足不同需求是全面质量管理的目标。在全面质量管理中,顾客要求,特别是主要顾客群之间的差异,必须与公司的战略计划、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和营销服务等职能活动紧密结合。顾客是质量的鉴定者;营销调查人员是顾客声音的现场录音者;设计研发人员是其衷心听众和顾客声音的转换者,利用自己的技术和能力将顾客要求转换为产品属性;生产制造和销售人员是其实现者,将顾客的愿望用产品或服务的形式进行表达,并传递给他们使之得到满足。因此,关注顾客,让顾客满意不只是营销部门的职能,同时也是企业所有部门的职能核心。

篇5

关键词:PDCA;园林工程;质量管理

1园林工程质量管理计划(Plan)

园林工程质量管理必须制定详细的质量管理计划,具体来说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质量管理的方针,简单的来说引导园林工程质量管理前进的方向,具体到园林工程就是要保证园林工程建设目的实现,包括造型、造景、树木及花卉的成功率等,还要保证施工方法的正确性,这应该在计划当中以实际的数据形式确定下来。第二,园林工程质量管理管理的目标,包括工期目标、分部分项工程的管理目标等,目标必须具体明确、层层细分到人,构建起完善的目标责任体系,也包括质量管理体系,为质量管理计划执行提供依据。第三,规划的实施,在这里主要是指园林工程规划设计方案的实施,这是园林工程质量管理的前提和依据,这一点需要结合具体的规划设计方案,质量管理当中体现出来,包括具体的责任人及其责任范围,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等。

2园林工程质量管理计划的执行(Do)

在计划执行当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明确项目质量管理的领导机构,也就是项目部或项目组,由项目经理人全权负责,并没有专门的技术和质量管理责任人员,项目部、组的分工要具体明确,在分工过程中,项目经理必须对项目全部负责,质量管理负责人是整个项目质量管理工作的负责人。第二,构建上下一致、责任明确的质量管理体系,PDCA质量管理计划执行的过程中,必须让所有的施工人员都参与到质量管理当中,尤其是一线施工人员,很多施工人员都是农民工,对园林工程施工质量缺乏足够的了解,在施工之前应该在计划当中明确现场施工人员的质量管理培训计划,主要培训其该工程质量的主要花卉、树木的栽种方法,现场施工应该注意的要点,相关养护知识等,让其具备一定的质量管理能力。第三,执行保障措施,在执行质量管理计划,要根据本工程的特点,以及现场质量管理的需要,明确执行的保障措施,比如说人员、机械的配备情况,施工时间调整及完善,现场施工问题解决,常见质量管理问题的基本预案,意外事件的处理方法,如苗木质量不合格,应如何组织更换苗木,并调整管理计划,选择合适的其它部门工程进行施工等,这些都需要在保障措施中体现出来。

3园林工程质量管理检查(Check)

园林工程质量管理检查要坚持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原则,项目质量负责人整体工程与一线质量责任人员相结合的基本方法。第一,在质量管理计划当中,明确定期质量检查的时间,比如每月月底一次、每周一次等,以及这些计划质量检查的主要责任人,一般来说主要是由项目部质量管理责任人与现场质量管理人眼组成,检查主要针对质量管理计划当中列举的问题进行,不定期的质量检查主要是由现场施工人员根据现场施工情况进行,项目部质量管理人员也应该到施工一线,检查一线施工质量情况,督促现场施工管理人员和质量管理人员,严格执行园林工程相关施工标准及本工程的施工方案进行施工。第二,对检查中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汇总,要按照问题出现的地点、主要表现及累类型等确定,具体的汇总工作由现场施工质量管理人员负责,汇总以后一般要在三日内提交给项目管理机构,作为施工质量管理的重要参考资料使用。

4园林工程质量管理纠错(Action)

一方面,要及时组织技术人员、现场施工人员,解决发现的问题,如花卉、树木栽种不对,假山等造型材料不合格等,比如说栽种方法不对,一般需要重新返工,在返工时由质量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等进行现场指导,否则就会影响到苗木的成活率,再如加深等材料不合格的问题,可以使用一些材料进行加固、修补,在有必要的情况才重新组织施工。第二,总结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改进质量管理方法与措施,这一点是PDCA模式的精华所在,只有通过这一点,质量管理水平才能循环提高,由于现场施工质量管理人员不足,导致施工过程中缺乏足够的技术和质量指导,则应该请示公司,指派更多的技术和质量管理人员到现场开展质量和技术指导工作,由于施工人员素质能力不行,则应该及时更换更专业、水平更高的施工队伍等,通过针对性的措施,不断弥补质量管理中的不足。总之,PDCA模式在园林工程质量管理中是循环进行的,并非一次性的工作,在应用的过程中要将这种模式与园林工程质量管理的特点相结合,使之更加符合园林工程的质量管理需要。

参考文献

1赵丽伟.浅析园林绿化工程管理问题及对策[J].现代园艺,2012(18)

篇6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管理

引言:建筑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财产与人民生命安全,关系到建筑企业的长久发展,关系到工程的适用性和社会效益性。伴随着日趋激烈的竞争和挑战,对工程建设的能力和工程项目的质量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1 建筑工程质量的特点

建筑产品具有庞体性、固定性、多样性、综合性的特点;建筑施工具有长期性、流动性、

单件性、复杂性的特点。建筑产品的特点和建筑施工的特点决定了建筑产品不同于其他工

业产品,因此建筑工程质量也体现出不同的特点。①影响因素多。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要涉及多个部门,多个环节,多个步骤,只要在某一环节或某一步骤出现问题,都可能影响整个工程的质量。②质量隐蔽性大。在建筑工程中的隐蔽工程包括基础工程、预埋件工程、地下室工程、防水工程等。对于隐蔽工程如果存在质量问题,单从建筑产品表面进行检验,是很难发现内部问题的。③质量波动性大。建筑产品的施工一般没有固定的模式,也就决定了建筑工程质量的波动性。建筑工程施工工序多,交叉作业多,任何一道工序存在质量问题都会对后续工序产生不良的影响。④终检局限性大。建筑产品在完工以后不可能像其他工业产品一样通过拆卸,分解进行质量检测,仅从建筑产品的表面进行检查,很难发现内部的质量问题,从而决定了建筑工程质量终检的局限性。⑤评价方法多样化。建设部于2006年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评价标准》,在标准中介绍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评价的基本方法:性能检测检查评价方法,质量记录检查评价方法等。

2建筑工程质量的影响因素

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五个方面,即人(Man)、材料(Material)、机械(Machine)、方法(Method)、环境 (Environment),简称4M1E因素。①人的因素。人是整个建筑工程项目中的活动主体,主要指工程项目中的决策者、设计者、管理者和操作者,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建筑工程的各个阶段得以实现。人既是建筑工程项目中质量控制的主体,又是质量控制的客体。在项目管理的过程中,人是质量控制的核心,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增强员工的责任感,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②材料的因素。建筑材料是建筑工程项目得以实现的物质基础,建筑工程材料种类名目繁多,质量参差不齐。建筑材料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好坏,尤其是用于结构施工的材料质量,将会直接影响整个工程结构的安全,因此材料的质量保证是工程质量的前提条件。③机械设备的因素。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机械设备是现代化工程建设和质量管理中不可缺少的设施,这些设施的完善可有效降低劳动成本和提高工作效率,能明显保证和提高施工质量,确保达到施工设计的技术要求和指标。如果不能及时更新和检修设备,定期校核计量用具、机械设备故障,也很可能引起工程质量问题。④施工方法的因素。施工方法包含工程项目整个建设周期内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工艺流程、组织措施、检测手段、施工组织设计等,它们合理与否,科学与否,对质量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⑤环境的因素。环境的因素主要包括:施工作业环境,如施工现场平面布置,施工作业面的大小,防护设施等;施工质量管理环境,如施工质量管理制度,组织体系等;自然环境,如工程地质、水文、气象等。

3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方法

对于建筑产品,其产品的特点以及施工的特点决定了产品质量的复杂性、重要性。因此,要把好质量关,必须运用科学的、先进的管理方法严格实施质量目标,这个新的管理方法就是全面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简称TQM),是施工企业为了保证和提高工程质量而运用的一套完整的质量管理活动体系、手段和方法。全面质量管理有三个核心的特征:全员参加的质量管理、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和全面的质量管理。①全员参加的质量管理。要求全部员工,无论高层管理者还是普通办公职员或一线工人,都要参与质量改进活动。参与“改进工作质量管理的核心机制”,是全面质量管理的主要原则之一。②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必须在市场调研、产品的选型、研究试验、设计、原料采购、制造、检验、储运、销售、安装、使用和维修等各个环节中都把好质量关。其中,产品的设计过程是全面质量管理的起点,原料采购、生产、检验过程实现产品质量的重要过程;而产品的质量最终是在市场销售、售后服务的过程中得到评判与认可。③全面的质量管理是用全面的方法管理全面的质量。全面的方法包括科学的管理方法、数理统计的方法、现代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行。全面的质量包括产品质量、工作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

全面质量管理的工作程序:PDCA管理循环是全面质量管理最基本的工作程序,即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它也称之为“戴明”环,是美国管理学家戴明根据管理工作的客观规律总结出来的。全面质量管理一般分为四个阶段:①计划阶段,又叫P阶段(Plan)。这个阶段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市场调查、用户访问、国家计划指示等,摸清用户对产品质量的要求,确定质量政策、质量目标和质量计划等。②执行阶段,又称D阶段(Do)。这个阶段是实施P阶段所规定的内容,如根据质量标准进行产品设计、试制、试验、其中包括计划执行前的人员培训。③检查阶段,又称C阶段(Check)。这个阶段主要是在计划执行过程中或执行之后,检查执行情况,是否符合计划的预期结果。④处理阶段,又称A阶段(Action)。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予以标准化,或制定作业指导书,便于以后工作时遵循;对于失败的教训也要总结,以免重现。

全面质量管理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建设项目按照基本建设管理的需要,从大到小可以划分为单项工程、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和分项工程。单项工程是建设项目的组成部分,单位工程是单项工程的组成部分。一个单位工程由若干个分部工程组成。分项工程是分部工程的组成部分。如钢筋混凝土工程包括支模、绑钢筋、浇混凝土等分项工程。由此可见,在一个建设工程项目中,分项工程是建设项目的最小单位。要保证建设项目的整体质量,就要做好每一个分项工程的工程质量。从分项工程到单项工程,每一个过程都必须严格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PDCA循环方法实施管理。以分部分项工程为例,在施工质量控制过程中,整个工程控制的关键在于认真落实计划中的目标、标准和措施,并通过检查阶段的检查情况对计划落实的效果进行评价,达到目标要求则转入下一个过程,层层循环;未达到目标,则查找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进和解决,直至完成目标要求。对那些取得良好效果的成功经验要及时肯定和总结,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通过这样循环往复的管理过程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管理工作始终得以持续地改进和提高。如同一个运转的车轮,每进行一次运转,就把质量管理活动推到一个更新的高度,使质量管理的活动上升到一个新的层面,从而达到质量管理的持续不断地改进和提高。

结束语:建筑工程项目的实施要涉及多个部门,多个环节,多个步骤,在质量管理的过程中

要落实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实现“三全”管理,利用PDCA循环不断将质量推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发展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651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4041-02

1医疗质量管理的初步实践

从1998年开始我院开始实施医疗质量系统管理体系,主要通过三个时期完成,第一时期是整体整改的过程,经过医疗秩序改革,规章制度发展和医疗思想整顿几方面的完善,提升了医疗质量基础;第二个过程就是构建业务技术,经过对专科技术的完善建设,提升临床科研以及技术手段的使用程度,强化对技术干部的培训,提升科学仪器设备的使用范围,完善诊疗方法,推进新的医疗范围的发展;最后一个时期是强化医疗质量管理以及技术管理,开始确定了质量标准,同时进行数理研究以及质量评定工作。

分析医院管理的现状和特点,总结出医疗质量内容受多种因素影响,但是主要的原因是受到医务干部的技术能力水平、设备仪器的使用状况、科研能力的发展创新、管理层次的提升状况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总结来说就是看其是否具有构成医疗工程的能力,这些内容对医疗管理有重要影响。从这项工作实施至今,我们始终重视以下几部分的管理:

1.1重视综合管理,强化医疗质量和技术管理水平医疗管理工作中始终需要质量管理的配合,要通过监管、合作、控制和测试等多种手段保证工作符合实际质量标准,能够完成质量目标。技术管理是通过组织、协调等手段面向医疗技术内容进行技术管理,进一步提升技术内容的最佳效果。这两部分的整体目标是相同的,现在实施质量管理是结合综合管理的方向完成的,在多年的实施总结后我们可以得知,管理工作的制度、平时工作的顺序、实际工作的准则、实际服务水平都和质量管理有重要的联系,其主要的工作质量就是标准化的发展,假如所有工作都实现了整体的标准,就可以完成基本的管理期望。

管理工作必须首先抓好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和监督执行。这是保证医院系统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第一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包括岗位责任制。第二要认真贯彻执行,违章必究。第三突出抓关键性制度的执行,如急诊工作制度、病历书写制度、三级查房制度、病历讨论、会诊制度、三级护理制度等等。

工作质量要遵守标准化的规范,医疗质量的标准也就是通过分析总结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出统一遵守的行为规范。

服务工作要满足质量要求,也就是要能够在思想作风和行为规范上为病人做好服务,保持高尚的医务道德实现良好的品德要求。主要要求内容包括,院内工作人员要能够保持热情、细心的态度对待病人。院内的医生要能够在第一时间书写病历,要在第一时间诊断、治疗、抢救并观察病情。院内护士需要明确病人的床号,姓名和诊断状况,要了解其病情状况,知道护理要求,掌握其情绪发展。院内护理员要包揽多项工作,要给病人打热水,给病人洗头洗脚,为病人取送便器,为病人翻身更衣,为病人提供多项生活服务。

1.2以重点专科建设为中心,着重抓科研、技术革新和新技术的应用重点专科的水平是医院医疗技术水平和医疗质量水平的重要标志。几年来,突出了重点,开始克服了过去平行发展的弊病,把重点专科的建设,纳入了医院业务建设的主攻方向。重点专科建设的关键,是在人力、设备条件、技术提高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必要的保证。在选题方面进行研究、指导。通过临床科研,开展新的诊疗技术,以此来直接提高医疗工程能力。

我院管理的主要方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是要明确克服不同学科平行发展的想法,要实现重点和兼顾一般;再有要支持科研发展;再有要完善科研制度,采取定项目、定人员、定进度的方法。加强科研设计、评议、成果鉴定的管理工作。

1.3以提高医疗技术为重点,着重抓技术干部的培养提高强化干部整体的建设,这不仅是提升医疗质量的首要任务,更是现代化医院建设的长期发展方向。首先,要明确干部培养方向,依照培养对象的不同明确提升的方向,引导其向专业素质较高的专家、教授学习,吸收更多的经验技术,这些专家学者一般都是相关学科的领头羊,这些专家可以著书立说,培养研究生,实现学术发展,进一步传授、帮助并带领研究生。要按照计划将这部分人派往国内外的先进单位进行进修,培养其成为老专家和教授的助手,让其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新的科学技术能力。青年医师要重视基础医学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强化,护士以及其他的中级卫生技术人员要依照自身各自的专业特点强化发展内容。再有,要重视在职培训,实施按级负责的方法,要重视传、帮、带工作的开展,另外要举办业余班和脱产班,实现系统化的业务训练。再有,要重视外语学习,通过短期脱产和业余学习的方法,重视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实现更大的进步。最后,要按时开展业务考核,鼓励学生刻苦学习。

2医疗质量管理的发展方向

2.1实施质量管理的教育以及技术培训强化现代化的教育管理思想,提升思想认识,构建全面实施质量管理的新思想。科学管理需要依靠科学的思想,新环境下的科学管理思想是在科学管理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的实践过程中发展而来的。很多管理人员,特别是医院方面的领导,现在管理思想的认识水平是影响其是否能够实施好质量管理的重要因素。实施质量管理培训,将院、科两级的管理人员看成重点,另外临床科室的主任和护士长也要掌握相应的护理知识,构建能够依靠科学引导的专业的质量管理团队。

2.2强化质量管理的基本内容其主要内容包括确定不同工作质量标准以及医疗技术工作的质量标准,这是质量管理的根本基础。其内容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是技术作业性的内容,其主要是质量管理内容。再有一种就是衡量质量的相应标准。所以,不同的部门和工种,医院内部的医疗工作、护理工作,以及行政和后勤部分都需要这两部分的标准,这是较为繁琐的工作内容,需要群众的配合,需要长期坚持才能完成。

2.3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医院的管理机构的主要领导是院长,其管理体制需要有稳定集中的结构,需要配有能够处理医疗质量问题的职权和业务水平的管理机构,同时有专门的团队负责此项工作。现在医院的组织管理结构比较稳定,根据实际状况分析,要采取相应的办法实现有效的发展,质量管理机构可以由医务科负责,监督工作可以由科室或者病房独立负责,另外由医师或者护士负责具体的质量管理工作,要确定权责任务,实现有效的落实。

篇8

关键词:工程质量;质量管理;质量控制

近年来,伴随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各种项目不断兴起工程项目一个接一个上马,但是从新闻报道中我们却听到了关于工程质量的各种不和谐声音,这不仅带来了经济上的损失,而且关系到人身安全,这不禁让我们更加慎重的思考工程质量的重要性,以及加强质量管理的必要性。并且,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投资规模大,工程项目多,涉及因素复杂,现在的工程项目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到以后的生活生产。

一、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必要性

1.当前质量管理的形势

现如今处于质量管理的全面质量管理阶段,然而,随着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各国之间的质量标准不一,质量评价不一;而且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下,低价竞争愈演愈烈,使得质量管理面临挑战。因此,必须加强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

2.质量问题层出不穷

1)2009年5月17日,湖南省株洲市市区红旗路高架桥发生坍塌事故,造成9人遇难、16人受伤,24辆车被损毁。

2)2009年6月27日,上海闵行区莲花南路,在建的莲花河畔景苑楼盘中,一幢13层居民楼从根部断开,直挺挺地整体倾覆在地,楼身却几近完好。

上面两个事故仅仅是众多质量事故中的一叶扁舟,这给我们拉响了警钟,质量问题是何等的严重,因此,我们必须做好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工作,杜绝此类事故的再次发生。

3.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工程质量是工程项目的生命线,质量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工作贯穿于项目投资建设的全过程,从项目可行性研究、投资决策、勘察设计、建筑安装、竣工验收直至使用维修,任何环节出问题都会给工程质量留下隐患,影响项目功能和效益发挥,甚至造成严重的工程质量事故。一个企业要想立足且长久发展,质量是必须的保证。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工程质量关乎国计民生,是工程项目管理的重中之重,项目参与各方都应做好质量的管理、控制与监督工作。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势在必行。

二、影响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因素

工程项目质量是项目工程建设的核心,是决定工程建设成败的关键,是实现三大控制目标——质管、投资、进度的重点。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影响质量控制的因素可归结为以下五个:

1.人,是指直接参与工程建设的决策制、组织者、指挥者和操作者。工程质量的好坏,与人的因素是密不可分的。

2.机械设备,包括生产机械设备和施工机械设备两大类。应从设备的选型、主要性能参数、使用和操作要求的控制着手,保证施工项目质量。

3.材料,是工程施工的物质条件,是工程项目质量的基础,加强材料的质量控制是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措施。

4.方法,是包含工程项目整个建设周期内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工艺流程、组织措施、计划与控制手段、检验手段、施工方案等各种技术方法。对一个工程项目而言,施工方案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工程项目质量,关系到工程项目的成败,所以必须重视对方法的控制。

5.环境,包括工程技术环境、工程管理环境、劳动环境、社会环境环境等等。

在实践中不难发现,机械设备、材料、方法这三个因素均是取决于人的,是由人来选择哪种型号的设备,哪个厂家的材料以及选取那种施工方法,归根结底都是人起主导作用。同样,对环境的控制,也可以有人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并根据经验进行预测,对各种不利因素及可能出现的情况,提前采取对策和进行测试,充分做好各种准备。

因此,人是工程质量的控制者,也是工程质量的“制造者”。人的问题是质量问题的主要因素,许多属于技术、管理、环境等原因的造成的质量问题,最终要归结到人的身上。工程质量控制的关键是要求所有的工程管理人员都具有相应的素质、能力和知识。

三、工程质量控制的工具

工程项目质量控制贯穿于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只有采用恰当的质量控制方法才能从根本上杜绝“豆腐渣”工程的出现,从而切实保障公众生命安全、维护项目参与主体权益。由此可见工程质量控制的重要性。下面主要介绍四种工程质量控制的工具。

1.分层法

将收集到的原始数据,根据不同的目的和要求,按某一性质进行分组、整理的分析方法。由于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很多,因此,必须分门别类地对质量状况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可以准确有效的找出问题及原因,以使我们能够从不同角度来分析考虑产品的质量问题和影响因素。分层法是质量控制统计分析方法中最基本的一种方法,一般都要与其他统计方法配合使用。

2.控制图法

控制图反映生产过程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质量动态,即反映生产过程各个阶段质量波动状态的图形。控制图利用上、下控制界限,将产品质量特性控制在正常波动范围内,一旦有异常反应,通过控制图就可以发现并及时处理。

3.相关图法

用来分析研究两种数据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密切程度如何,进而相对程度密切的两个变量,通过对一个变量的控制,去估计控制另一个变量的数值,以达到保证工程项目质量的目的。

4.因果分析图

这是一种逐步深入研究和讨论质量问题的图示方法。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任何一种质量问题的产生都是有多种原因造成的,这些原因有大有小,把这些原因按照大小顺序分别用主干、大枝、中枝、小枝、细枝来表示。这样,就可以一

目了然地观察出导致质量问题的原因,并以此为据,制定相应对策。如下图

因果分析图(来自何俊德《工程项目管理》)

四、结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必然会越来越完善并走向系统化、科学化,然而当前我们应充分发挥传统和现有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方法,把整个项目管理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达到质量管理的目的。进行工程项目质量控制应充分利用上述四种方法,综合考虑人、机、料、法、环五个方面进行质量控制,从而更好地实现全面质量管理,提高企业的整体质量水平。(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经济管理系)

参考文献

[1]杜贵成.质量控制管理实务.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篇9

Abstract: In the forenamed part of thesis, principle of quality controlare elucidated concisely and comprehensively, the relations & differences between quality control and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are explained, which foreshadow the next. In the subsequent of thesis, author emphasizes enhancing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by executing the requires of quality control, implementing the PDCA rules and establishing the culture of ISO9000 in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thesis, eight rules of ISO9000 and PDCA(Plan, Do, Check, Action)executive circle being carried out in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s required, which must be refined and implanted in managerial's idea by CIS(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being put into practice.

关键词: 质量管理;人力资源;ISO

Key words: quality control;human resource;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2-0131-02

1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

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有原则,分别是以顾客为关注焦点、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持续改进、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与供方互利的关系。

2质量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区别与联系

2.1 质量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区别

2.1.1 两者的定义不同质量管理主要是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活动,以实现质量管理的方针目标,有效地提供符合要求的产品或服务。而人力资源管理,是在经济学与人本思想指导下,通过招聘、甄选、培训、报酬等管理形式对组织内外相关人力资源进行有效运用,保证组织目标实现与成员发展最大化的全过程。

2.1.2 两者的职能不同质量管理主要职能是根据采取规范的程序、方法对产品或服务实现过程进行的动态跟踪、控制、纠偏、改进、管理等,以提供符合满足顾客要求及合同约定标准的产品或服务,达到顾客满意的目标。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主要有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录用、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劳动关系管理等六大职能模块。

2.1.3 两者的目标内容不同质量管理的目标更注重产品或服务实现过程的合规性、产品质量的达标程度、顾客的满意程度。相比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更侧重于组织战略目标实现的人力资源支持,以及在此过程中的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2.2 质量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联系

2.2.1 人的学识、认知影响质量管理预期质量管理体系的修订、实施、改进等需由人来完成。人的积极性、主动性、责任心直接影响到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成效。ISO9001:2000标准6.2.2.a明确组织应确定影响产品质量工作的人员所必要的能力。但由于人的认知、能力、人生观,价值观,心理,品质和性格等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对质量管理的一致性、规范性以及质量控制、质量制度等实施都会带来一定的挑战,对于产品或服务的实现影响巨大。

2.2.2 质量管理体系也对人力资源管理提出相应要求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全员参与,全体员工共同参与质量管理,同时要求必须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和权限,以及对员工的要求及相关工作绩效评价等;在ISO9001(2000)标准中还明确规定了“确保员工认识到所从事活动的相关性和重要性,以及如何为实现质量目标做出贡献”;同时,将人员培训列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并规范员工培训的一整套程序;质量管理还在理念、程序规范上指导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开展的更好。

3怎样在质量管理过程中做好人力资源工作

3.1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体现质量管理要求虽然质量管理对人力资源管理有相应的要求和明确的内容,但在实际的工作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质量管理部门往往缺乏充分有效沟通,导致两张皮的现象,结果不能使质量管理起到应有的效果。

3.1.1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体现顾客满意思想质量管理强调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使客户满意,把顾客至上作为一种经营理念,同样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主体是人,客体也是人,工作的客体就是自身的客户,要使自身的客户满意,就要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和人本理念,因此必须从思想层面牢固树立人本理念的服务文化,并以此作为人力资源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1.2 人力资源管理应当发挥领导的作用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些目标、决策都需要领导的确定,员工努力的方向需要领导的明确与相应的激励,领导的关注度和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实施的执行力。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开展必须获得领导层的支持与重视。

3.1.3 人力资源管理要强调全员参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毋庸置疑是针对组织内每个人的工作,关键是作为组织应当给每个员工提供适合的岗位,创造良好的工作平台与环境,开展必要的培训与绩效管理,促进员工个人的发展。作为组织中的每个员工也应发挥主人翁的精神,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在组织目标实现的同时,努力使自身价值得以体现,能力、学识得以提高。

3.1.4 人力资源管理应当注重过程方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在注重工作成效的同时,更应重视管理工作的过程。尤其在人才培养方面,更需要漫长的培养过程,不仅需要有严谨的培养计划,培养举措,还需要有个人的成长过程,每一环节都体现着组织与个人的互动。

3.1.5 人力资源管理应灵活运用系统方法系统方法要求开展人力资源工作要把研究对象当作一个整体来对待,不加以孤立,要综合分析其纵向横向的相互联系与利弊,形成可能的系统方案。开展人力资源管理每项具体工作务必把预期目标和实现目标的过程有机地统一起来,运用先进理念、科学方法来实现既定目标。

3.1.6 人力资源管理应当持续改进人力资源管理欲与时俱进,就必须持续改进,不仅对既定的工作的PDCA循环过程加以完善提升,而且对于目标的制定,规章制度的修订、工作方式方法的提炼、员工的技能提升等等都应根据不同的环境变化的状况作出相应的持续的改进提高以促进预期目标的达成与管理水平的提升。

3.1.7 人力资源管理应把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贯穿始终虽然人是最活跃的因素,但人力资源管理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精神。做方案、决策应当注重调查分析,依据深入分析产生的数据做决策。

3.1.8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应努力实现互利多赢的局面以实现组织的目标和员工发展的最大化为目标,围绕让组织的客户满意、组织满意、员工满意来开展工作,寻求组织与个人共同成长的最佳结合点,通过科学合理持续的人力资源投入,促使员工个人始终处于高绩效和勤学习状态。员工通过参与组织文化设计和变革,团队建设优化,人才培养,不断提升组织竞争力。

3.2 用PDCA原理规范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程序PDCA循环原理是一种管理产品质量的方法,又叫戴明环。PDCA的含义是:P(Plan)即计划,D(Do)即实施,C(Check)即检查,A(Action)即改进和提高。旨在对任何一项任务都要进行计划,计划好后进一步实施,在实施过程中注重检查纠偏,最后评估实施的成效,总结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和适当推广,吸取失败的教训,引以为戒,未得到解决的问题进入下一轮的PDCA循环里,周而复始,持续改进完善。

需要说明的是PDCA四个阶段并没有清晰的界定,PDCA是交错循环持续的过程。同样,在从事人力资源工作中,在处理一件事情的同时有可能会产生或者引发另一件事情,但每件事情的处理都可遵循PDCA的逻辑程序。

3.3 建立人力资源管理的质量文化文化是约定俗成的经典,在人的意识层面固化的物质,直接影响着人的动机与举措。要做好人力资源工作,还得形成质量文化,强化员工的质量意识。

3.3.1 加强全员质量管理的培训活动让组织的全体员工充分了解、掌握开展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必要性及质量管理的知识、做法。根据培训目标和员工的学习能力、认知水平,选择恰当的培训模式和学习方式,做到培训目标成效与员工的学习兴趣热情相结合,强化培训考试、考核,建立培训质量评估反馈制度和表彰激励机制,实现培训管理、督导、评估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3.3.2 设置质量管理方针和目标要求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从战略高度保持质量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一致性,充分基于持续提供使顾客满意的产品或服务,保持组织持续竞争力的战略层面来制定人力资源的战略规划,对组织人力资源状况是否符合质量管理目标的要求做出客观、充分的分析和评价。找出影响因素,详细制订相关解决方案,确保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持续为组织提供高质量、高素质的符合组织长远利益的人力资源。

3.3.3 以质量管理标准的要求设置绩效管理指标把组织及员工的绩效直接与质量管理挂钩,让员工在日常工作中直接体现质量管理的要求,在按质量管理要求完成工作的同时也在完成质量管理的目标,通过激励机制,充分发挥组织和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持续强化绩效管理激励作用,形成目标管理的绩效文化。

3.3.4 保持质量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规章制度的一致性质量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从开始计划的阶段就应该谋划后阶段的一致性,并且通过备忘录、相关合作及定期协调机制的形式,确保人力资源管理的文件、规章制度精神能在质量管理中体现,同样质量管理的要求也应当体现到人力资源的规章文件中,设置在文件、规章制度的格式上要保持一致性,这样在实施中,两个部门不会存在矛盾与障碍。公司在制订人力资源规章制度时,应有质量管理部门的会审意见,拟订既符合人力资源部门要求又符合质量管理部门要求的规章制度,确保严谨性、规范性以及质量管理要求的一致性。

3.3.5 通过CIS文化识别系统方式加以提炼体现CIS(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译为“企业形象识别系统”,是欧美国家发展起来的一种经营管理策略,主要是将组织经营理念与文化,运用VI(视觉)MI(理念)BI(行为)整体系统,传递给员工及外界,使其获得对组织产生一致的认同感与价值观,从而得到客户接受和肯定。建立人力资源管理的质量文化,可以借助CIS系统载体,进一步提炼人力资源管理和质量管理切合组织特性的经典,加以固化,传播给组织内员工及外界客户。

参考文献:

[1]约翰.班克[美]著.全面质量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1997年1版.

[2]梁工谦译著.质量管理学.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1日.

[3]张少玲著.ISO 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图解教程.广东:广东经济出版社,2009年9月1日:第一章,第三章,第四章.

[4]王蕴,孙静著.人力资源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1日.

篇10

【关键词】预防性质量管理理论;工民建;施工管理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工民建施工质量日益得到人们的关注,它对建筑工程的安全,施工企业的竞争力和城市建设都有重大影响。当前由于施工质量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逐渐增加,这就要求施工建设企业提高施工质量。本文主要论述了预防性质量管理理论在工民建施工管理中的应用。

一、预防性质量管理理论简介

预防性质量管理理论中对质量的控制集中于事前和事中的预防和修正,而不是事后的弥补,旨在更好地实现对质量的控制,降低质量管理成本。

1.预防性质量管理理论相关要素

(1)正确的质量理念。要进行预防性质量管理,首先要改变人们对质量的认识,使人们树立科学的质量观,这也是质量管理的基础环节。把正确、科学的质量观念注入企业的质量管理中,才能为企业开展预防性质量管理提供保证。

(2)以顾客为中心的理念。以顾客为中心是企业的立足之本,是企业长久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砝码。在预防性质量管理中,以顾客为中心同样重要,他是做好质量预防的动力。

(3)全过程控制的理念。从产品质量问题形成的角度分析,各个环节都可能出现产品质量问题,影响顾客满意度,因此应该对产品形成的全过程进行控制。

(4)减少过程变异。减少产品和工艺过程的变异是进行预防性质量管理的有效方法,在过程控制中通过减少或消除导致过程变异的因素,来提高预防性质量管理的有效性。

(5)运用多种方法和工具。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各个程序都存在对质量产生影响的机会,质量管理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要求在预防性质量管理中应该使用多种先进的方法和工具。

(6)设立挑战性目标。设立挑战性目标可以加强人员对预防性质量管理的重视,为质量管理提供动力,进而采取有效措施,实施创新型管理方法,提高工程质量。

2.预防性质量管理的过程

预防性质量管理的过程可以简要概括为PACC,也就是:

P(Prevention),预防,主要是指对可能要发生的问题进行的提前预防或解决,包括预防的意识,预防的计划和预防的措施等。要想预防就要全面了解过程,对整个过程有个详细的了解。第一,要了解质量管理的内容有哪些,为此要做哪些事情;第二,找出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问题的地方,并研究相应的解决办法;第三,及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

A(Action),行动,也就是对P中的预防意识、预防计划和预防措施的执行,具体包括4M1E(Man、Machine、Material、Method、Environments,也就是人员、机器、物料、方法和环境)的因素和流程上的一些具体因素等,该阶段主要是对上一个阶段确定的措施进行执行。

C(Check),检查,主要是对预防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首先检查执行时是否遵守了P阶段的要求,然后检查执行过程中是否又出现了新的问题、执行结果是否符合预期要求,如果没有达到预期要求就需要从预防措施的执行过程中寻找原因,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检查的标准有很多,包括客户的要求、法规的要求、设计的要求等,但其中的核心应该是满足客户要求。检查的内容包括对预防意识、预防计划和预防措施的检查,以及对执行过程的检查。

C(Cleaning),消除,也就是采取措施解决出现的问题,并把这些问题纳入下一轮的预防内容当中。对于执行中产生的新问题,要通过分析找到解决方法,并放到新的预防计划中;对于老问题,要分析预防措施为什么没有效果,然后找到新的解决方法,调整预防措施。

二、以预防性质量管理理论指导工民建施工管理工作

1.改革质量管理体系

运用预防性质量管理理论首先要求对工民建施工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改革,应在原有的质量管理体系基础之上细化综合管理、人员管理、物料管理、技术管理的相关内容。根据预防性质量管理对事前、事中的控制,还要对质量管理体系的具体工作进行细化,把质量管理的目标分解到施工企业的各个部门,再由部门落实到相关人员,使工民建施工人员能够在明确责任的情况下进行施工质量的管理和控制,从而实现施工质量管理的目标。

2.强化施工管理能力

预防性质量管理理论对工民建施工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包括质量管理方面的,还包括工民建施工单位的材料采购、材料检验、现场监管、技术管理和人员管理等。因此工民建施工企业应该根据预防性质量管理理论的要求完善和强化各项施工管理能力。通过完善施工管理能力为质量管理工作奠定基础,促进质量管理目标的实现。

3.实际应用重点及方向

(1)施工气候异常的紧急处理

实践表明,异常气候条件对现代工民建的施工质量影响很大,比如在混凝土灌注过程中,气温升高或降低对混凝土的强度都会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工程的施工质量。为了应对异常气候对施工质量的影响,工民建质量管理中要制定气候因素的应对措施,对高温或低温环境下的施工技术和措施进行改进,防止混凝土质量问题的发生。此外,在多雨期还要考虑突然降雨对混凝土质量的影响,应提前做好应急处理准备,实现预防性质量管理的目标。

(2)施工材料的管理

施工材料的的质量是影响工民建施工质量的关键因素,为了实现质量管理的目标,施工单位要加强对施工材料的管理,从材料采购、进场检验、材料入库保管和材料使用前检验等多个方面进行监管。在材料采购中,要强化对供应商资质、供应能力以及材料数量和质量的审核;在进场检验中,对材料数量进行核实的同时更要加强对质量的检验,在确保无误后进行入库管理,并在使用之前进行复检,确保施工材料符合要求,预防施工材料造成的施工质量问题的发生。

(3)施工技术的管理

施工技术也是影响施工建设质量的重要因素,在预防性质量管理理论的指导下,施工单位首先要对施工技术进行分析,对施工技术的重点和难点进行重点考虑,制定相应措施,实现预防性质量管理的目标。加强对施工技术的管理,能够使施工技术发挥有效作用,防止施工技术造成的施工质量问题。

(4)施工人员和设备的管理

人员和设备也是影响施工质量的重要因素。要根据施工技术选配合格的施工人员,以确保施工技术得到有效地执行和完成;加强对设备操作的管理和控制,防止违规操作的发生,做好设备的维修保养工作等。

(5)质量评估工作

质量评估工作是预防性管理理论的应用难点,科学合理的质量评估管理有助于施工质量管理目标的实现,促进施工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在工民建施工的每个工序完成之后做好质量评估和检验,并进行签字确认。质量评估工作能够从基础工序上保证施工质量,为施工质量管理目标的实现提供基础保证。

三、结语:

预防性质量管理理论在工民建施工管理工作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工民建施工的质量,进而提高施工建设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各施工建设企业在应用预防性质量管理理论时,要根据建筑工程实际特点,及时予与改善和创新,切实提高施工工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孟庆庆.以预防性质量管理理论指导工民建施工管理工作[J].赤子,2012(19)

[2]刘颖.新产品开发项目预防性质量管理的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2)

[3]余徐州.浅谈工民建施工管理质量的提高[J].建材发展导向,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