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范文

时间:2023-08-07 17:39: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

篇1

一、公民意识和法律素质的概述

(一)公民意识的概述

公民意识可以从几个层次来进行概述:一是人民能够当家做主的理念;二是公民具有权利和义务的理念;三是公民都是平等的理念;四是法治的理念;五是人民的财产不会受到侵犯的理念。公民意识是实施公民教育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目标,其核心就是使公民能够正确积极地参与到国家政治和社会公共生活当中,从而能够促进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法律素质的概述

法律素质是指社会个体拥有的法律知识,并且能够正确使用法律知识的法律意识。大学生法律素质通常是指大学生通过学习法律知识,从而能够养成良好的守法习惯,使得他们的法律意识得到有效的提高。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学生能够正确使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并且能够积极和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斗争,这种能力能够促进社会和谐,从而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整体法律素质。法律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正常人格的塑造能够起到很好的保证作用。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养成与工作和生活存在密切的关系,并且还会影响大学生未来的健康成长和发展。然而,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形成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够达到的,需要长期渗透和知识的积累。因此,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的教育,使得他们能够养成懂法用法的好习惯,这对于增强大学生的守法意识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开展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意义

(一)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需要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下,需要加强对我国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教育。因为,法律体系的形成是需要从立法层面来实现国家的法治目标,我国的法治社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促进我国法律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其中包括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的发展,所有这些环节都需要依赖于具有良好的法律素质的公民积极参与。大学生作为具有良好公民意识的一个群体,他们接受了高等教育,承载着我国进行法治建设的重任。所以,在高校开展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意识到法律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积极加强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教育,这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加强法律素质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首先,需要将社会主义概念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整个过程当中。社会主义荣辱观中就提到了以遵纪守法为荣,在这里,对于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高校中开展法律素质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诚信守法,也有利于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观念。其次,还需要坚持体现学生价值能力的培养,从而促进学生能够主动适应社会。在能力培养体系中,能力培养和法律素质教育紧密相关。因为,法律是调控社会关系的规范,法律素质教育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风险意识,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加强我国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基本对策

(一)普及法律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

在高校中需要积极开展法律知识教育,在大学生中普及法律知识,从而使学生的法治意识得到明显提高。在普及法律知识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改变一些落后的教育形式,还需要发现隐含在普法教育中的一些制约的因素,使越来越多学生能够对法律教育引起重视。对大学生开展法律教育,不是一个简单的移植,而是需要对法律知识进行详细的讲解,并且可以给出一些法律实例进行分析,从而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教师需要及时转变教育理念,积极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法治意识,这不仅是社会普法的新需求,而且还是促进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顺利开展的前提。

(二)从具体教学内容培养大学生的规则意识

只要每个人能够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则进行操作,才会使社会变得更加文明和规范。基于规则来构建和谐社会,高校需要以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从而有效开展教学活动。在进行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教学活动中,离不开基本法律知识的支撑,但也需要选择性进行知识教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掌握专业知识本身,更多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法律知识来领会法治的精神,从而能够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大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需要日积月累。在开展法律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使他们能够懂得任何事情都必须按照规则进行操作,这样就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守法意识,由此,他们遵守行为准则的意识和依法维权意识也能够得到相应的提高。因为相对于特定的知识,规则意识的培养意义更加重要。

(三)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来加强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

篇2

关键词 成功素质教育 国防教育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性,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人的整体素质得到系统完善的提高。所谓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条件的基础上,受后天教育和环境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认识和实践养成的一系列比较稳定的基本品质。它包括思想道德、文化知识、意志品质、创新意识等方面。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进一步加强素质教育,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的大问题。实践证明,国防教育能够加强和提高学生上述几个方面的素质,是增强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

一、成功素质教育的认识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性,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人的整体素质得到系统完善的提高。所谓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条件的基础上,受后天教育和环境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认识和实践养成的一系列比较稳定的基本品质。它包括思想道德、文化知识、意志品质、创新意识等方面。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进一步加强素质教育,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的大问题。实践证明,国防教育能够加强和提高学生上述几个方面的素质,是增强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

成功素质教育是以让学生具备与其人生奋斗目标相一致的优秀素质,实行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有机结合,定向培养成功素质,使学生在学校具备成功素质,一跨出校门就能适应社会,并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成功的一种前所未有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

成功素质教育是时代对大学教育的新要求。大学教育必须培养出具有成功素质的人才。众所周知,综合国力的竞争集中表现为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实质上是具有成功素质的人才的竞争。大学教育在人才素质结构上必须更加重视非专业素质。任何一种素质,如果人们停止对该素质的运用,则该项素质就会退化,甚至消失;如果人们不断地发挥该素质的作用,那么该项素质就会不断提搞水平。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四大规律为实施素质教育揭示了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二、国防教育的认识

国防教育不仅具有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提高全民国防意识的国防功能,而且,它对于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具有很强的综合育人功能。

国防教育则是通过一定的战争观、国家安全观、利益观以及国防的知识,对全体军民施加影响,培养公民的防卫观念和尚武精神,自觉维护民族利益,保卫国家安全,防止外来侵略的活动过程。国防教育的内容包括国防理论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法制教育、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国防知识教育等方面。

国防教育目前在高校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军训工作方面,军训工作又有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的内容,但最基本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国防意识和综合素质。这也是对素质教育的促进,它为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奠定了基础。

我国正在建立由国家、军队、社会、学校和家庭构成的五位一体的国防教育体系,大学生国防教育是五位一体的国防教育体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防教育体系中的各组成部分职能不同。高等学校应该把国防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座位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大学生受到系统的国防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军地两用人才。

三、国防教育在国家建设在成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全民国防教育是新时期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学校开展国防教育,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包括为国防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具体体现,是教育外部关系规律的客观要求。”

教育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教育部专门制定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其别强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建立健全符合国情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落实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要求。”

首先,国防教育具有很强的德育功能.国防教育的直接目的是培育公民的国防意识,增强国防观念。国防意识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国防教育的内容与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密切相关。这种有关国家和民族的荣辱兴衰、生死存亡的大事,最能在青年学生中引起强烈的心理共鸣,激发出他们强烈的爱国热情。

其次,国防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智育的发展。“学生学习军事科学,不仅有利于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而且有利于学生打破专业学习的思维定势,拓展思维空向,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综合思维能力,促进“智育”的发展。“同时,军事科学知识也是每一个公民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大学生军事理论课不仅是传授军事知识,培养军事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是培养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和正确人生观的过程。军事理论教育与素质教育既有区别,又有内在的联系。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军事理论教育是成功素质教育的一个内容,同时也对素质教育起到了促进作用,它为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卢火.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2]赵作斌.成功素质教育-大学教育理念与模式新突破[J].中国高教研究,2006,(3).

[3]罗立新,丁飞.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意义、内容及其素质教育功能[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6).

[4]王乃新,孙卫平.浅论高校素质教育中的国防教育[N].青岛日报,2007-6-16(5).

篇3

关键词:和谐社会;价值观教育;公民教育

艺术类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引领和谐社会风气之先的力量,要使他们做体现时代进步要求的道德规范的引导者,做和谐人际关系和社会风尚的倡导者,必须引导他们树立科学合理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类在各种对象性活动中主体对客体的价值意义的根本看法,是人们区分是非、善恶、美丑、好坏、荣辱的根本标准,是人们对事物趋、避、亲、逆的主导因素,是一定社会意识形态的实质和核心。就其构成来讲,主要由价值目标、价值评价和价值取向组成。价值观教育本质上是引导人们树立价值意识,增强把握社会生活中价值关系的自觉性,增强生活中的自为性意识、建设性意识和创造性意识。价值观教育带有明确的思想性,它从方向上引导人们处理好现实社会价值观运行过程中的基本矛盾,做到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基本一致,个人与社会关系基本协调,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公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国家、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狭义的公民教育就是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教育,更强调的是关于如何做一个合格公民的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协调个人与政府社会关系教育,其宗旨在于实现个体的政治社会化、法律社会化和道德社会化。可见,学生良好的价值行为直接导源于公民的素质,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则可以使学生的公民教育有所指向,使其公民行为有所皈依。因此,对艺术类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只有和公民教育融合起来,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效。

一、艺术类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需要以公民教育为基础

艺术类大学生个性特征比较鲜明。一般来说,有一定的专业特长,思维灵活,思想开放,想象力丰富,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更富有创意性和自我表现性;他们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独立意识、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意识,崇尚自强进取、公平正义;政治选择上求真务实,不盲目崇拜个人权威、追随大众。但也必须看到,部分艺术类大学生也有缺失公民精神的一面:

第一,权利意识模糊,主张褊狭。认为搞艺术的应该自由散漫,限制多了会抑制个性思维发展,影响创作灵感,创作不出好的作品,从而把自由与纪律、个人与集体、个性发展与学校制度和社会规范对立起来,对自己权利过度重视,对群体权利相对漠视,对法律缺乏必要的信任。第二,责任意识淡薄,功利化倾向明显。艺术类大学生大多家境不错,父母宠爱,自我中心意识较强,把思想和情感交流往往都体现在自己的作品上,相对缺乏与外界和同学的心灵沟通和情感交流,缺乏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的责任意识;因为学费高,演出、设计、写生等接触社会的机会又较多,很多人有过赚钱的经历,所以,造成其热衷经济活动,注重个人眼前蝇头小利,做事具有一定的功利化倾向。第三,公德意识缺乏,理论与实践脱节,他们对公共道德、社会的规范制度等有一定掌握,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却存在“知识”与行为的分离和脱节现象,对善良高尚行为不去效仿,对身边的负面现象缺乏鞭挞,不遵守公德的现象更是时有发生。

基于艺术类大学生的特性,在实施价值观教育时应当将公民素质教育结合起来,首先提升其公民道德素质,才能形成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共同价值观。一个人如果连最起码的公民道德都不具备的话,他是不可能有正确的价值观的。优良的公民教育可以使法治理念、社会规则制度等最大限度地转化为人们生活中的信念和准则,养成以身作则、敬业爱岗、关爱他人以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公民责任感。只有以公民教育为基础和中介,才能进一步实施价值观教育;只有先当好合格公民,才谈得上树立崇高的价值理想和目标、拥有高尚的价值取向。

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功能就是使社会主流价值观渗透于个人的自我意识中,不断审查自己的动机、欲望、需要,形成个人为人处世的价值标准和目标,使之符合社会的价值要求和价值目标。但是,一般情况下,价值观教育大量的是说理、灌输教育,方法上存在教条主义、简单生硬的现象,往往会存在两个瓶颈:一是价值观教育内容通常是灌输理想、信念、价值目标、原则和不容置疑的观点,突出政治信仰层面上的内容,强调远大理想和超然目标,个人与社会关系层面上的内容相对不足,缺少对理想信念的存在基础的深入思考与相应引导;缺少对学生当下状况的现实引导。结果是教育出来的学生人前一个样、人后一个样,甚至产生逆反心理。那么,价值观认知如何转化为个体价值行为?二是价值观教育的方法通常是单调、枯燥、填鸭式的政治说教,学生不能面对事实作出判断,只面对一个先验的结论,不论相信还是不相信,都必须作为标准答案记住它,结果是你敦你的,我做我的。那么,服从社会价值观要求的“他律”行为如何转化为个体“自律”行为?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约翰,帕特里克教授通过研究归纳出世界公民教育的趋势之一便是内容趋同,即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将公民教育集中于三个方面:公民知识、公民技能、公民品德。要解决上述两个问题,使矛盾化解,就应当使价值观教育通过公民教育提供的公民知识的传授、公民道德的养成和公民技能训练的中介来实现。

二、艺术类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与公民教育相融合的理论与实践

艺术类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艺术工作者,艺术工作要求从业者必须自身就站在一定的精神高度上,才能创作出好的艺术作品。但他们具有的一定精神高度的价值追求更直接导源于公民素质,导源于主体自身内心的接受和自愿的实践。而这种接受和自愿的实践又导源于公民素质的培养。

1 公民知识的传播帮助实现价值认知

价值观教育引导艺术类大学生懂得其所从事的艺术创作总是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理所当然地应该以表现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目标、取向和标准,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民族精神等。而公民知识的传播包含基本的诉求,即希望通过公民教育培养公民具有合乎本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所要求的遵纪守法的观念和行为,使其成为忠诚于国家、服务于国家、适应本国主流文化的“合格公民”、“好公民”。例如,公民意识关涉的是纯粹的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所以,其本质含义可概括为两个层次:一是每个公民首先是归属于自己的国家,这就意味着每个人必须讲国格、讲民族尊严,具有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二是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超越个人与家族、个人与阶级、个人与党派等的关系,在国家法律的保障下,个人无论是何家族、阶级、党派,都是人人平等的,这就会产生平等意识。因此,大学生公民知识的传播既能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平等意识、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意识,也能培养对国家、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对爱国主义和民族自信心。可见,公民教育引导受教育者取得公民行为能力,达到公民要求,却又把爱国主义等价值观溶解内化在个体感性认识和要求中,化为行为趋向,引发价值行为。克服了以往价值观教育中个人与社会关系层面上的内容相对不足,缺少对理想信念的存在基础的深入思考与相应引导;缺少对学生当下状况的现实引导等不足,从而使价值观的内容通过公民知识的传播教育渗透和内化在学生心里,实现价值认知。2 公民道德的养成推动价值行为由“他律”转化为个体“自律”

事实证明,具有公德意识的公民能够在一定限度内节制甚至牺牲个人利益,追求社会整体的普遍利益和长远利益。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公民道德的养成可以为其价值观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作为艺术类大学生,如果淡薄了对祖国、对民族的感情,把躲避崇高奉为时尚,利己主义观念、急功近利意识膨胀,以个人的利益需求作为标准进行价值评判和取舍,对知识带来经济效益的关注大大超越对知识本身价值的追求,忽视知识对自身精神世界的塑造和对心灵的熏陶,就无法成为一个优秀的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艺术类大学生只有首先自觉遵守最低限度的行为规范,拥有最起码的社会公德,“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才能追求崇高和圣洁的价值理想,从基本的义务走向崇高,其自身的价值行为才能由“他律”转化为“自律”,才能自觉地将其崇高的价值理想体现到作品上来,才能使其创作的作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3 公民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促进价值认知转化为个体价值行为

价值观教育除了培养价值理性,就是价值引导,即通过向学生灌输和传授特定的价值观(一般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使学生对这种价值观产生认同,并内化为自己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未来能够自觉地运用它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这种价值引导通常是重视对学生的外部强制。具有较强自我中心意识的艺术类大学生对此反感。只有通过实践性、现实性极强的公民技能培养和训练实践使学生具有自由思考和探索的习惯使其在生活中和实践中通过切身体验来感知相关的价值观,例如,可以让艺术类大学生利用假期或外出写生、演出等机会开展服务学习旅行活动:学生深入社区服务,以可持续发展、农村教育、环境保护、如何追求有价值的生活等主题对所服务的社区和周边单位的活动进行调查了解。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对各种社会问题产生直观深刻的体验和强烈的情感震撼,使其关注社会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既提升学生的道德能力又培养其对生活和社会的主动价值思考和判断能力,克服以往价值观教育单调、枯燥、填鸭式政治说教的方法的不足,通过对艺术类大学生当下状况的现实引导,使学生价值观内化在心理,养成内在意志,使价值认知转化为价值行为。

总之,在理论层面上,艺术类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与公民教育的融合,为建设和谐社会既提供了价值方向、标准,又提供了现实行为规范。

三、艺术类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与公民教育融合存在的误区

当然,在将价值观教育与公民教育相融合的时候,需注意的问题是:不能因为过去价值观教育在内容、方法上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导致教育效果不够理想,就将公民教育与价值观教育混为一谈或以公民教育取代价值观教育。公民道德,属于基本的社会公德而不是个体价值信奉,他作为公民,又必须受到基本的价值规范的制约,使公民按照价值目标进行价值行为选择。事实上,公民在面临相反或相冲突的观念和行为时,如何调节、调整自己的公民活动能力,权衡能力,这种能力需要在价值观教育中获得,一定社会价值体系中价值观与公民教育衔接得怎样,体现了什么样的原则,对公民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1 价值观教育能够提升艺术类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的层次

公民教育的首要环节是教育标准的确立,价值观告诉人们行为活动的最终目的,解决的是为什么而活的问题,直接规定和指导着人们的活动,为人们提供基奉的是非、善恶、美丑、对错的标准,为公民素质教育规定了价值目标。个体在发生公民活动时,往往从社会的价值观念体系中去选取一个或几个标准,用来指导自己在行为的合理性上作出正确判断;积极的价值观会使人的言行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特征。艺术类大学生的公民教育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使人受到感召、启示和引领,使大学生在精神上获得升华,才能创造出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要求的高尚的精神作品来。那种迷失政治方向、没有社会责任感、人格低下的艺术作品,是不会受到人民的信任和欢迎的。

2 价值观教育影响着艺术类大学生个体公民教育的性质

价值标准区分了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有价值的,什么是应该的,什么是最好的,价值标准影响着公民素质的形成。价值观教育是否合理得当,势必影响个体公民素质教育是否得到正确的方向指引,否则,如果价值观教育搞不好,就会导致人们形成对公民行为的不合理的判断。艺术类大学生因其从事的工作具有特有的意识形态属性,体现着特定时代的文化主流和核心价值体系,并为特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社会主义的艺术总是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表现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手段,对他们的公民素质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引导,才能把他们的公民教育引向正确的社会主义方向,使其形成对公民行为的合理判断,进而使其作品鼓舞和引导大众,使人们的行为朝向有意义的事物,推动人们去达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3 价值观教育规定了艺术类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基本方向

篇4

【关键词】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现实意义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作为主要目的和内容的教育。实施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伦理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我国从1995年提出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这是我国实现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共同进步,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四有”新人,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一项基础工程;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新形势下,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需要来看,仍未能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而应试教育忽视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因此高等教育急需在学生进入社会之前进行文化素质的“补课”,更高层次的要求则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弥补大学生文化素质欠缺的需要,是时展的要求,是社会可持续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时展的要求

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要教会其如何做人,这在当前至关重要。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时展的要求。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重要转折的时代,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物质财富的高速增长,社会对科学技术的极大重视和对物质利益的强烈追求,使得科学教育倍受青睐,人文教育却受到冷落,社会上普遍存在着重理轻文现象,并随之带来一系列世界性的社会问题,诸如信仰危机、道德滑坡、精神空虚等等。为此各个国家都在采取办法整合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特别是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做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以促进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同步发展,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可见,加强文化素质正是这一时展的要求,是社会可持续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呼唤。

文化素质教育是知识经济时展的客观要求。时代所要求的科技人才不仅要具有较高的科学素质,还要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而且越是科技进步,就越要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教育是基础,而要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则是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的基础,是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最重要的环节。

二、 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

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高新科学技术、信息网络技术的兴起,随着企业用人机制和毕业就业体制的变革,社会各界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显得越来越重要。高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国民素质的重任。因此,各高校要进一步提高对文化素质教育的认识,加强对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检查落实,努力培养适合市场需要的高素质的毕业生,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是我国文化建设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党和国家对高等院校的热切期待。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人文教育薄弱是人才培养方面最为突出的现实,在这特定时期提出并实施文化素质教育,不仅符合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而且有助于推动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也有助于推动教学改革不断深化。

三、 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保证

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高等学校加强素质教育、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是高等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保证。

(一)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文化基础

创新人才所具有的创新思维不仅得益于对问题的深入探究,也得意于深厚的基础知识和宽广的知识面,而深厚的基础知识单靠专业教育是不够的,必须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可以弥补专业教育的不足。

(二)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思维模式的创新及创新能力的提高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打破传统既定的思维模式和建构科学的思维模式,对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有利于他们获得更加宽厚的创新思维平台和丰富的想象力,帮助学生更广更深的认识世界,推动人类创造性研究,提高人们创新能力。

(三)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为创新人才的培养营造良好环境

创新人才所具有的创新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一种先进文化长期积淀而形成的社会意识,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同文化环境分不开的。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学习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习西方文化中的先进内容,提高教师的文化素质,提高学校的文化品位,正是为了建设一种有利于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创新人才的民主的、进取的、开放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

(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自身的需要,也是创新人才全面发展的需要

因此,作为迎接新时代挑战的主阵地和生力军,高等学校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对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升我国国民的素质,提高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智运.《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新思路》,《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篇5

一、教育目标:从政治精英教育转型为现代公民教育

正确的教育目标是思想政治教育获得实效的前提。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确定不是由人的主观意志来决定的,而是“必须依据当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的发展状况和需求。”[1]这就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随着中国不断变化的社会状况而做出相应的调整。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走的是培养“政治精英”的发展道路,国家和社会对大学生的思想素质的要求是偏向“思想政治素质”方面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的政治精英――“国家干部”。但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和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必要调整其教育目标,按照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把开展现代公民教育,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

首先,实施现代公民教育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现实要求。从1999年国家决定高校大规模扩招开始,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超过15%,标志着高等教育正式从“精英”教育转型为“大众化”教育。在大众化的高等教育时代,入学门坎降低,大学生的人数增多了,原来的精英化教育模式已不能与之相适应,素质教育成为现代高等教育的主题。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要摆脱培养政治精英的传统模式,实施与素质教育相对应的现代公民教育,在如何把大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的社会公民上做文章。

其次,实施现代公民教育是现实社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现实要求。过去,大学生毕业后主要进入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国营企业。当时社会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要求中,政治素质是第一位的。但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毕业生更多的进入社会的各个基层领域,成为一名普通的劳动者。社会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要求也发生变化,政治素质已不再是第一位的要求,而以“诚信”为核心的道德素质则成为社会对大学生的基本素质要求。另外,社会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要求也在提高。因此,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由过去的政治精英教育转型为现代公民教育,正是适应了当今社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要求的变化。

二、教育内容:从侧重政治理论教育转型为统筹兼顾的全面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2]。在这个内容体系中,各部分的内容都担负着各自的重要任务,各部分之间要有机结合、相互协同,以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前,由于受到政治精英教育的影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一直重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轻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但随着1990年后期社会转型速度加快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社会对大学生思想素质的要求和大学生的思想状况都发生了变化,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要随之“与时俱进”。

首先,社会的多元化的趋势要求加强大学生的政治教育。由于改革的深入,我国的多元化社会正在逐步形成。社会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必然造成思想观念、价值判断的多元化。而要维系多元化社会的稳定,就要求全体国民能够认同当前社会的主流政治文化。政治文化的内涵包含两个维度:政治思想和政治运行规则。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政治思想”教育一直比较重视,但在社会政治制度、民主与法制、公民权利义务等具体的政治行为规则方面的教育力度有些欠缺,这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完整政治人格的形成。

其次,社会环境对大学校园的冲击要求加强大学生的道德和心理教育。如今的大学校园早已不再是与世隔绝的“象牙塔”,社会上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在大学校园“泛起涟漪”。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社会的价值体系发生了变化,直接导致了在一些大学生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问题。正在日益成为大学生主体的“90后”独生子女,由于家庭、社会的影响,在大学的日常生活中常常表现出心理脆弱、自私、人际交往困难、团队精神差等先天的不足。在大学生中发生的一些极端行为,诸如“烧熊”、“虐猫”、“杀人”、“自杀”等,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代大学生比他们的前辈存在着更多的道德和心理问题。可以说,道德与心理问题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在思想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社会问题的影响要求加强大学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由于现代传媒的发展,社会热点问题正日益成为大学生产生思想波动的主要根源。在这方面,形势与政策教育有独特的优势。形势与政策教育能够综合运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中的各部分内容,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入地分析讲解,可以有效地弥补其他教育内容在综合性、时效性上的不足。要做好形势与政策教育,在教育内容上要重视选题和内容的构建。应选择贴近大学生思想实际的题目,构建符合大学生接受特点内容话语,增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针对性,这是确保获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关键。

三、教育载体:从静态一元结构转型为动态多元结构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能够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信息,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活动形式和物质实体。”[3]简言之,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就是各种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方式。一般来说,教育载体通常表现为一个综合的结构。通过构建一种动态的多元结构来确保对大学生全方位、全过程的教育,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实现现代转型的必然选择。

首先,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确立多层次的课堂教学体系。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模式,由于课时和教育内容的制约,其教育是一种“普及”层面。而对于那些在大学生中具有较高思想教育需求的“学生精英”来说,这一层面的教育就存在着一个“不解渴”的问题。因此,在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性,通过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在保持这种“普及”层面的教育模式的同时,也要设法满足一部分学生的“高端”思想需求。

在满足“学生精英”的思想需求方面,河北科技大学的“热点问题半月谈”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热点问题半月谈”把自己定位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高端延伸”,通过定期举办讲座的形式,对那些思想活跃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和引导。这种形式与正常的课堂教学相配合,在一校之内就形成了高低结合的多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体系。

第二,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4]在营造优秀的校园文化的过程中,通过向大学生传播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社会价值观,促使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报效国家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举办各种有意义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大学生从中获得思想、文化熏陶,实现寓思想政治教育于校园文化活动之中。

篇6

关键词:人文体育;体育专业;普通专业;大学生;比较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11)01-0089-03

Comparative Studying on the Humanistic Quality between Sport Majors and General College Students

WANG Xiuxia1, LI Fengxiang, SHANG Ruihua2

(1.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E. Institute, Zibo 255049, Shandong China; 2.Education Schoo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Guangdong China)

Abstract:with the method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college of sports majors’ humanistic qualities, namely, moral quality, literature, history and physiology quality, legal quality, scientific quality, aesthetic quality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it compares the abovementioned quality with the data in Chinese Citizen’s Humanistic Quality Investigation and Strategy Researching,the major research project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20032006).It finds that, in terms of the humanistic quality, the sport majors and the students in the common majors have similarities and their own features. Except for the knowledge on literature, history and physiology and general law knowledge, the sport majors are not inferior to other common students. Besides that, sport majors are more aggressive and bold which makes them more violent in solving problems. Therefore, the paper suggests that in the education of the sport majors, their characteristics shall be considered and leveraged in a positive way.

Key words: humanistic quality; sport majors; common majors; college student; comparison

体育专业大学生人文素质也是人文素质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经过对人文素质教育十几年的研究表明,大学生人文素质不仅包括文史哲常识,还包括在社会化过程中养成的行为规范和基础文明、学习中华和世界文明史知识后形成的历史和世界视野、对真善美的判断力和鉴别力、得体的仪表和文雅的气质等,而在这些方面,体育专业大学生与普通专业大学生是否也存在差异?本文将以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2003-2006)“中国公民人文素质调查与对策研究”编制的问卷对山东省5所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现状进行调查,并与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中对大学生的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以期对我们所提出的疑问做一解答。

1 研究方法

1.1 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课题研究的需要及大学生的特点,选择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2003-2006)“中国公民人文素质调查与对策研究”编制的问卷,该问卷包括6个一级维度,即道德素质、法律素质、文史哲素质、科学素质、审美素质、环保素质;每个一级维度下面又有 3 个二级维度,即意识、知识、行为。

于2008年8月至12月对山东理工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体育学院、曲阜师范大学、聊城大学体育学院学生发放问卷,每个学校发放问卷120份,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63份,回收率为93.8%,有效问卷497份,有效率为88.3%。

1.2 比较分析法 将问卷调查得到的数据与马抗美《透视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1]中数据进行比较研究,了解山东省体育院系大学生与普通专业大学生在人文素质发展中的差异。

1.3 数理统计法 采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11.0对调查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专业与普通专业大学生基础性人文素质比较分析 基础性人文素质包括道德素质和文史哲素质两方面。

道德素质包括道德意识、道德常识、和道德行为。问卷中设计了两个 “相同选项、不同提问” 的题目考察大学生的道德意识状况,一个是“你最看重的人的哪3种品质或关系”――界定为大学生期许道德素质,另一个是“你觉得现在的人实际上哪3种品质或相关关系居多”――界定为大学生自认现实道德素质。虽然选项相同,但是调查的结果却大相径庭。

调查结果见图1,可以看出,体育专业大学生与普通专业大学生表现相同的特点,期许道德素质和自认现实道德素质结果总体趋势基本相同,诚信、关爱、负责任、宽容、沟通排在大学生期许道德素质的前五位,而相互利用、冷漠、欺诈排在大学生自认现实道德素质的前三位,可以看出大学生心理期许道德素质要远远高于自认现实道德素质。

在道德行为方面,体育专业大学生较普通专业大学生果断,这表现出体育专业大学生性格中豪爽、大方、不拘小节的特点。如大学生乘车时对老弱病残人士让座的态度上,自认会 “主动让座” 的达84.6%(79.0%),而自认“不让座” 的仅占2.1%(2.3%),当然,还有部分大学生的内心想法与实际行动不一致,12.4%(18.7%) 的大学生自认“想让座但终于没让”。(括号内数据引自马抗美《透视当代学生人文素质》,下同)

图1 山东省体育院系大学生心理期许道德状况于自认现实道德状况对比

注:实线代表期许道德状况,虚线代表自认现实道德状况。文史哲素质主要从爱国与民族意识、文史哲常识和文化与生活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考察。调查显示在爱国与民族意识方面,大学生普遍表现出比较强烈的爱国观念和民族自尊心。体育专业普通专业大学生没有很大差别。在文史哲常识上,对体育专业大学生在中外历史名人的认知情况、 中外著名历史事件的认知情况、哲学常识的认知情况、中外文学名著的认知情况四道题目进行综合评分,每题的总分值为5分,根据得分均值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体育专业大学生对文史哲常识的了解情况得分平均为14.536(15.093),虽然低于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但差异不具显著性。其中山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的学生得分均值高于山东体育学院,而且差异具有显著性(p

在法律常识方面,体育院系大学生对法律性质的正确认识为79.9%与普通大学生高达91.2%也存在较大差距。这说明体育院系大学生对法律性质的正确认识水平较其它专业大学生的认识水平低。但体育专业大学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践行和维护法律,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自认“很少遵守法律” 的大学生仅有3.5%(2.9%),有17.5%(41.4%)的体育专业大学生曾经参加过不同形式的法律宣传活动,难能可贵的是,大部分大体育专业学生自觉地维护法律的尊严,如48.7%(45.1%)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曾“指出过别人的违法行为” 。因此,与普通大学生相比,体育专业大学生法律知识认识水平较低,参加的法律宣传活动较少,但较普通大学生能更勇敢地指出别人的违法行为。

在科学素质方面,尊重客观规律办事是科学意识的重要标志,体育专业大学生自认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选择 “按他人意志办事”的仅占5.6%(6.3%),选择“据自己兴趣办事”的占 45.3%(45.6%),选择“按客观规律办事”占49.1%(48.1%)。可以看出,体育专业与普通专业大学生在科学意识方面,缺乏自觉的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倾向于凭兴趣去分析和判断。在科学行为方面,体育专业大学生较普通专业大学生不善于发现问题但是更善于发现问题的原因以及善于解决问题。

2.3 体育专业与普通专业大学生延伸性人文素质比较分析 延伸性人文素质包括审美素质和环保素质两方面。

在审美素质方面,对于审美情趣,问卷中列举了十个考察对象,由大学生选择自认为是“很美” 的三项,结果见图2。排在前三位的是善良、真诚和智慧,这与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调查结果相一致。因此,大学生在审美方面,重“内在之美” 和 “自然之美”,对审美的概念认识准确,在审美行为上,更追求自然美。 但与普通大学生比起来体育专业大学生对漂亮和时尚更为欣赏。

图2 体育专业和普通专业大学生追求美的事物或品质类型排序表

在环保素质方面,体育专业大学生对环保意义的正确认知均在80%(85%)以上,对环保内涵的认知为88.7%(90%),对环保规定的认知则相对较低,为74.3%(77.1%)。在环保方法的认同上,环境保护方面体育专业大学生更加倾向“事前保护”,对“事后保护”(“打击破坏环境者”)的选择比例仅为28.2%(24.9%)。在环保自愿行为方面,体育专业大学生自认自愿主动参加环境保护活动的比例为47.0%(51.9%),自认如果有组织安排就参加的大学生比例为48.7%(43.5),而干脆认为“不愿参加”的比例仅为4.3%(4.5%)。

可见,不管是体育专业大学生还是普通专业大学生,都表现出较强的环保意识和环保常识,是环保行动的重要推动者。

3 结 论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体育专业与普通专业大学生在人文素质方面既有共同的特点也有各自特有的特点,除了在文史哲及法律常识方面,单科性体育院系大学生低于普通专业外,其它素质方面并没有明显的差异。此外,体育专业的大学生更能表现出个性张扬、敢作敢为的性格和行为特点,并由此决定了在解决纠纷方面趋向于采取武力手段。因此,建议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应根据这些特点因势利导,发挥其积极的作用,避免类似打架斗殴事件发生。

参考文献:

[1] 马抗美,郑真江.透视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N].光明日报,2008-2-21.

[2] 黄成双.高师体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7):269.

[3] 赵先卿,杨继星,赵一平.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2):251-253.

[4] 叶天放.提高体育专业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8(2):22-24.

[5] 首都体育学院课题组.体育学院学生人文素质调查状况[J].思想教育研究,2002,(10):29-31,34.

篇7

论文摘要:本文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做出了比较深层次的论述,并就如何提高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证,为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与途径。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新情况,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心理素质要大力改善。

由于市场经济的完善,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模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趋势日益明显,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面对这样的形势,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的心理素质教育的责任大任务重,尤其是面对社会的竞争复杂性,要教育大学生在学校就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为此,我们高校的教育和管理工作者应当明确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一是教育大学生增强竞争意识创新意识;二是教育大学生增强顽强意识和风险意识;三是教育大学生增强协作意识和团队意识。

长期以来高校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往往总是注重思想素质的教育,忽略甚至严重忽视心理素质的培养。因而形成在大学生群体中有不少人在心理素质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或问题。其主要表现有这么几个方面:一是学校不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指导老师的配备和心理健康教育经费的投入;二是学生普遍认为心理素质教育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并不十分关注;三是学校在心理素质教育上存在诸多不切实际的方式方法。

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多层次形成合力来共同教育和帮助。作为高等院校来讲其责任更重大,任务更艰巨,我们在寻求当代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时必须从如下三个方面做出不懈的努力:

第一、大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些年来,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转变的工作一直在抓,上级也在三令五申地强调,在高校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整体提高也得到相应的重视。但是,由于就业压力和各方面条件的制约,综合素质的提高相对来讲其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学校抓大学生综合素质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实际上偏重于智育或考试,对大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未能全面地给予关注和重视;有的学校在抓大学生综合素质时,不善于合理地发挥大学生本身的优势,未能根据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开展各项有益于综合素质提高文体活动。依据高校的现状,应大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也是新形势的需要和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需要。综合素质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品质、专业知识、行为规范、健康体质等等。高校在对学生教育中不仅要抓好思想政治、公民道德、行为美德、政策形势的灌输与教育,而且还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大力开展各种有益的文艺体育等娱乐与健身等方面的活动。

第二、切实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学生的自主能力实际上是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学生进入大学阶段,这种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大学生不但要有高度的自觉性,还要有较强的组织、协调、交往等能力。他们具备了这方面的能力,就能够心胸宽广,思路敏捷,焕发出青春的活力;他们具备了这方面的能力,就能够关心帮助同学,与同学和谐相处共同进步。高等学校在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的自主能力中,一方面要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同学们自己去组织去作主,以得到更多机会的锻炼提高。另一方面,校、系和班级在配备学生干部时一定要定期轮换,要让更多的学生在学生各个层次的干部岗位上得到实际锻炼,对缺乏组织协调能力或胆量不大的学生必须要推举到学生干部岗位上学习提高得以锻炼,这对提高他们的自主能力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方式。

第三、全面普及学生的心理保健。心理保健的普及主要是使大学生们认真学习和掌握有关心理保健的要决,这些要决不外乎这样几种:一是要自立自强。大学生们凡事都不要去依赖别人,要养成依靠自己的力量和能力解决困难和完成任务的习惯。否则,就容易产生悲观失望情绪;二是要宽厚善友。大学生们要宽厚待人广交益友,对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更要放宽责备的心态,遇到对方有过失时,应尽量避免发怒,善于与新老朋友同学保持联系,增进团结与友谊,在经常帮助和关心别人的同时,也会取得别人对自己的尊重,这些都有利于自己身心健康和心理素质的提高。三是要知足常乐。一方面对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不要去发牢骚和斤斤计较,要善于在较差的环境条件下做出好样子,干出好成绩。另一方面,在同学之间不要去比生活条件,要比学习进步,要勇于正视自己的弱点和不足。立足把小事和身边的事情做好,经常保持心理上的平衡心态。四是要培养兴趣。大学生们在学校的紧张繁忙的学习中,要善于经常发现一些有趣的事情,就要及时动手去做,以扩大自己的生活领域,增强生活情趣,从而满足不断追求的快乐感。五是要量力而行。首先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合理地制订出学习和生活的计划,按部就班地按计划去做,这既可以减少忙乱感和压力感等心理负担,又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加强身心适应能力。再是,凡事都要留有余地,订计划不要太紧,要适度,对人对事不能苛刻、绝对,要学会多角度去看待问题,要善于用不同的方法去处理事情,这样就有利于自己心理素质的全面提升,就能够始终保持昂扬向上朝气蓬勃的健康心态。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大学先入为主媒介素养

在信息时代,媒介已经超越本身而成为环境,如同空气、阳光和水,是生命与生活的要素;媒介更是教育环境,人人通过媒介认识世界。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作为信息的主要载体,现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成为他们信息的重要来源。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大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在许多国家,媒介素养教育被视为一种积极的保护方式,用来保护面对媒介巨大影响表现脆弱的、易受伤害的青少年,保护被媒介侵蚀的传统文化。

西方媒介素养教育路径:自下而上

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英国学者FR・利维斯和D・汤普森出版《文化和环境:培养批判意识》一书, 倡导媒介素养教育,反对传媒中的流行文化价值观念,训练青少年抗拒大众媒介中提供的“低水平的满足”。20世纪60年代以后,学者对媒介素养教育的观点发生转变,即由抗拒转变为培养辨别能力。至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后,由于官方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介入,学校的媒介素养教育开始形成规模。目前,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挪威、芬兰、瑞典等国已将媒介素养教育设为全国或国内部分地区中小学的正规教育内容。

西方许多国家的媒介素养教育虽然各有特色和侧重点,但总体来看却都体现出“实施主体多样化、被教育对象涵盖全体公民”的特点,它们的媒介素养教育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扩及社会不同群体,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教育。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才引入“媒介素养”的概念。在介绍国外媒介素养教育理念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有人提出了我国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呼吁和初步设想,如也主张自下而上对中小学生、大学生、城市社区居民、企业职工甚至农村居民等统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观点。这显然是盲目照抄照搬境外模式,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了在媒介素养教育路径上的不同选择。

“大学先入为主”――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现实选择

目前我国大陆的媒介素养教育尚处于摸索阶段,还没有系统化地展开大规模的学校教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媒介素养教育可资借鉴,但是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比较现实的选择是先从高校入手,“以高校的大学生作为媒介素养教育的突破口和侧重点,不啻为中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特色,是中国媒介素养教育达到本土化阶段和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模式的一个重要表现”①。

我国中小学“应试教育”的现实存在。世界上已经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国家和地区,几乎都是从中小学开始的,这与媒介素养教育旨在保护青少年的初衷是一致的。然而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不可能在短期内弱化,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相当繁重,面临较大的升学压力,这就使得我国中小学现阶段开展媒介素养教育面临重重困难,也是媒介素养教育在中小学难以落实的根本原因,尽管它有着迫切的现实需要。

我国高校具有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得天独厚的条件。第一,大学生学习压力较中小学生小,课余时间较多,这使得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接触课堂以外的知识。第二,在经过了中小学十数年的基础知识学习(在中小学的语文和信息技术等课程中有一些传媒知识介绍)以后,大学生群体具备了一定的媒介识读的能力。第三,我国高校的总体硬件资源相对于中小学来说要完善优越许多,能够提供相关器材及实验场所供大学生们学习媒介相关知识和技术。第四,大学的师资力量非常雄厚,特别是大多数高校设有新闻传播类专业,这为在我国高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了最重要的师资保障。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提供的数据,我国新闻学类专业点已达661个(《中国青年报》2005年10月27日报道),这些点将成为启动和推广中国媒介素养教育的龙头和骨干力量,如中国传媒大学2004年开始招收传媒教育方向的研究生,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承担“媒介素养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2005年9月,中国传媒大学正式开设了面对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媒介素养课程。因此,选择高校“作为启动媒介素养教育的突破口和主阵地……是一个现实可行又功效显著的战略”②,它必将能使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尽快走出“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的尴尬境地。

能产生社会辐射作用和普及效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来自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至2007年底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321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全国高等教育阶段在校学生数超过2700万。大学教育是“优质公民”教育,大学生毕业后多数成为社会的主流阶层。如果高校对他们进行过媒介素养教育,那么步入社会后,他们会在与社会的各种交流互动中,利用自身的媒介素养影响身边的同事和亲朋好友,实现媒介素养教育从大学到社会的进一步延伸。因此,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不仅会影响到大学生本人的一生,还将惠及整个社会。另外,“大学生毕业后多数都到了结婚生子的年龄。在哺育下一代中,这些受过正规媒介素养教育的大学生父母就可以有意识地将传媒素养融入到对子女的教育中……这也将部分弥补我国媒介素养教育一时无法从幼儿园、从小学启动,进行自下而上的‘草根’运动的缺憾”③。所以,媒介素养教育“大学先入为主”,能产生很好的社会普及效应,且具有以点带面的社会递延效果。

高校实施媒介素养教育是促进大学生自身发展,推动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媒介时代的任何一所大学都不是与社会隔绝的世外桃源,必然不可避免地受到空气一般无所不在的大众传媒所制造的媒介文化的浸染。大学生处在社会化进程的重要阶段,他们求知欲强、兴趣广泛,但却缺少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由此造成大学生在了解社会、学习课外知识及娱乐方面,较之其他人群会更多依赖传媒。据对上海大学生的调查统计数字表明,大学生每天对各种媒介的平均消费时间分别为:网络2.4小时、电视1.22小时、报纸0.84小时、广播0.79小时。这样,上海大学生平均每天接触各种媒介总的时间达5小时以上,且每天接触最多的媒介是互联网。④报刊、广播、电视、电影、网络、手机等媒介几乎能无限制地满足大学生的视听感官需要,使媒介文化信息对校园的影响已经到了“全方位”、“全天候”的程度,媒体已经成为“第二课堂”,“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与周围世界打交道的方式,即人们很难做到真正自发地、不受媒体文化影响和媒体描述方式所干预地来观察和认识世界”⑤。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的媒体文化正在逐渐消解和动摇着学校教育的权威地位。

据调查⑥,当代大学生具有的媒介素养尚处于自发状态,使得他们的媒介素养层次水平低,集中体现在大学生虽然能够快速、便捷地获取信息,但却无法对媒介传播信息的方式及信息本身作出更为准确的评价,无法将自身的信息需求与媒介所提供的内容有效联系起来,使得他们不能有效地辨别信息的价值,也因此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媒介资源。

高校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符合现代大学的功能和国家推行素质教育的目标。素质教育在我国已推行了十多年,已经具备一定的社会认同度,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可以以素质教育为依托,毕竟两者的教育理念是一致的。专家指出:“大学的出现,是为了继承文化、传播文化、创造文化,通过文化的继承、传播和创造,促进受教育者的社会化、个性化、文明化,从而塑造健全的人、完善的人。”⑦从根本上说,媒介素养教育就是使受教育者在媒介化的社会里更加健全、更加完善的素质教育,如台湾学者吴翠珍所说,是一种“优质公民”的教育。因此,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在大学启动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现实可行又功效显著的战略,对推动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完善与提高公民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为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08y223)

注释:

①樊亚平:《试论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突破口》,《高等理科教育》,2006(3)。

②冯恩大:《媒介素养教育与大学文化建设》,见蔡帼芬等《媒介素养》,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第50~54页。

③林爱兵、王希华:《面对当代受众:媒体的素养教育》。

④刘佳:《上海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报告》,《新闻记者》,2006(3)。

⑤蒋原伦:《媒体文化与消费时代》,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98页。

⑥鲍海波、杨洁、王喜严:《象牙塔里看媒介:西安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新闻记者》,2004(5)。

⑦袁贵仁:《加强大学文化研究推进大学文化建设》,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省略/20021118/3072318.shtml,2002-11-18

篇9

一、校园体育文化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与作用

素质教育是在遵循人的自身发展、客观规律和人与社会需求之间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展开的教育活动。是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校园体育文化是在学校这一特定范围内所呈现出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是学校的师生员工在体育设施建设、体育教学、运动健身、体育竞赛等活动中积累创造的体育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所形成的育人环境和精神面貌,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着生活在其中的每个人。通过良好校园体育文化的营造,能使得学生深入理解体育促进智育的功能,养成自觉进行身体锻炼的良好生活习惯,培养体育兴趣,拓展智育潜能。体育能培养学生顽强拼博、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体育竞赛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原则能教育学生“光明磊落、实事求是”,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体育比赛的团队协作能唤起学生的归属感,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思想,提高集体凝聚力。同时,体育所蕴含的美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使他们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和创造美,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使他们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学习。总之,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能使学生掌握终身锻炼身体的科学知识、技能与方法,陶冶学生的品德情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全面发展,是推进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的有效途径。

二、高校体育文化的素质教育价值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目的,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的特点是: 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弘扬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生精神力量的形成。在当前大教育背景下,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作用和意义是其他文化形式所无法比拟的。

1.身心健康教育

“身心俱健”是全体高校师生进行体育活动的目标和最高境界。健康不仅是指躯体的健康,更重要的是心理健康。

一方面,从事体育锻炼对中枢神经和内分泌系统能产生良好的刺激,对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改善血液循环和呼吸功能,延缓机体衰老,推迟生物体各组织器官功能的退化有明显的效果。高校师生普遍从事的是脑力劳动,其劳动性质决定了肢体活动的不足,要以体育运动来弥补。通过身体活动能给人体各器官系统以一定量和强度的刺激,促使机体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等方面发生一系列适应性反应与趋优变化。

另一方面,高校体育文化活动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特殊的重要作用。高校体育文化活动作为一种高校校园文化,其重要价值在于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和谐地发展,是人的身心和谐发展与自身价值体现的有效途径。促进青年学生的身心发展,完善其人格力量是高校体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大学生处于身心发展日趋成熟的重要时期,其心理健康的发展状态和水平决定着未来社会的主流文化和意识形态。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社会阅历的增加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就业和社会竞争的压力,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方面,均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和问题,而高校体育在教育大学生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加强自我意识、客观评价自己、培养集体意识、健全开朗的人格等方面具有其他社会文化无法比拟的功能。

体育活动是知、情、意等心理活动极其鲜明的活动形式,以其固有的竞争性、趣味性诱导和激发着师生们奋发进取的生活热情,能有效地缓解因社会激烈竞争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压力,并改善因情感联系减少而造成的隔阂感、孤独感和无助感等消极情绪。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参加一些生动活泼、健康文明、喜闻乐见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能给参加者带来一定的审美愉悦,从而产生良好的心境和情绪。这种同娱乐、消遣活动联系起来的积极排遣方式,不仅避免了野蛮宣泄可能带来的种种事端,而且使参与者产生了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对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培育学生法规意识、竞争意识及进取精神

严格的体育教学和训练,可以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有利于树立公民意识和法制观念。如上课时,学生要服从教师组织教学的管理,集合、整队、清点人数、队列队形变换等,都要按规定的顺序来进行;又如运动竞赛中,每项比赛都有比赛规则,各项比赛规则如同法律一样,明确规定了适用条件、合法与违法行为、违反规则应承担的后果,通过赛前的规范训练及比赛,学生都能深刻地体验到“不依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即使是平时一些爱调皮捣蛋,难以管教的学生,在赛场上也会遵守规则,在规则面前人人平等,只要触犯了规则或有超越规则的“不法”行为,都要受到处罚。这些规则及公平竞争、尊重客观事实的观念会潜移默化地启发和教育学生。遵纪守法是每个社会公民生存的必备素质和品德,通过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自由与纪律、民主与法制的关系,从而使学生领悟到纪律的重要性,养成自觉遵守纪律和在校内外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优良品质。

当今社会竞争已深入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学习、生活、择业、就业等处处都充满着竞争。体育运动最富竞争性,它的竞争既是物质力量的竞争,又是精神力量的竞争,即首先要具备较好的身体素质及技术、技能等要素,其次要有顽强的意志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体育教学过程就蕴藏着很强的竞争性,如体育游戏、体育评比、竞赛教学法的应用,都是在同等条件下进行的,每个学生都要在承受生理和心理负荷中、在克服物体条件和自然条件的困难中,为自己暗暗鼓劲,希望自己的成绩是最好的。

3.社会教化与团队精神教育

从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看,教育要实现的目标之一就是促进在校大学生的个体社会化,而这种个体社会化的内容和要求是和高校体育文化的“教化”目标一脉相承的。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通过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取得社会生活和正式社会成员的资格,形成和完善个性的过程。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对人的社会化价值主要表现在它的潜移默化和暗示性教育。体育运动是一个有章可循、有一定约束力的社会文化活动,又是在教师、教练、裁判等的直接教育和监督下有组织进行的,这是对培养大学生遵守社会生活准则的一个强化。在一场竞技比赛中,包含着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每个人在运动场上不仅表演了运动技巧,同时也展示了他的思想品质和体育道德作风。为了发挥比赛双方的技战术水平,必须处理好队员与同伴、对手、裁判、教练及观众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自我教育和接受教育的良好契机,是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养成遵守社会规范的手段和途径。

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随着社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是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首要要求。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过程就是主动积极地与他人协作配合的过程,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拓展参赛队伍、运动员、教练员之间交往的空间,增加了情感沟通的渠道,打开了许多封闭的“壁垒”,增强了整个参赛队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体育比赛最具有凝聚力,能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并能促进学生情感成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团队合作精神。

校园体育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全面的、深远的,校园体育文化对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有着渗透、促进作用。认识校园体育文化的本质及特征, 有助于在素质教育中发挥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和辐射作用,能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品德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和文化素质,真正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培植高品位的校园体育文化,不仅能丰富校园文化、活跃校园生活,而且能优化育人环境,提高办学效益。

总而言之,体育文化是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直接的影响到素质教育的质量、效率,正是因为这样,各大高校在开展自身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从源头上、本质上认识到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这样才能够明确发展的方向、目标,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体育文化的作用,最终实现教育的目标,推动社会、国家的持续发展、健康发展。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国防教育;入伍;国防素质

国防乃国之大计,国防教育是国防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国防教育,能够激发人们对国家安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励人们的爱国之心和报国之志,强化人们的忧患意识和国防观念,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全民国防教育是一项庞大的社会工程,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是其中极其重要的环节,是一项利在当今、功在千秋的基础性工作。

一、大学生国防教育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当今的大学生对于国防建设的重要性有比较高的认识,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国防教育的显著成绩。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国防教育的针对性还不够强,渠道还比较单一,教育的效果还有待提高,存在着许多令人担忧的隐患。

首先,大学生虽然对于和平时期国防建设的重要性有比较一致的认识,但是,又认为这些都是别人的事,似乎与己无关;还有一些学生对和平时期国防建设的必要性存在模糊的认识,甚至有的同学还表现为对国防建设的冷漠或抵制。总之,这些情况说明,近年来我国的国防教育并没有真正深入人心,这些问题不得不引起高度重视。

其次,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国防知识,但非常笼统,国防教育缺乏组织计划性,这反映了大学生国防知识的来源渠道比较单一,国家的主导作用未能充分体现;军队的“活教材”作用有待加强;学校的主渠道作用不够明显;社会的良好氛围尚未形成。

第三,当代大学生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但坚强的意志特别是尚武精神不足,对于国防劳动的艰苦性谈虎色变。上世纪90年代初作家大鹰曾写过报告文学《谁来保卫2000年的中国》。现在,我们愈加感到要培养明天的国防人才,锻造未来的威武之师和钢铁长城,加强大学生的国防教育,进而提高国防素质已是迫在眉睫。

二、加强大学生国防意识教育的重要性

国防意识是公民抵御外侮、捍卫、维护国家尊严和安全的主观认识,是培养公民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载体,也是国家国防教育和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学生作为综合素质较高的特殊群体,是我国国防后备力量的骨干部分,也是全民国防意识教育的重点所在。为此,认清并抓住以下几点至关重要:

1.加强大学生国防意识教育是“营造全社会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的浓厚氛围”的重要枢纽和有效途径。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和民族的希望,是高层次人才的储备库和成长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保卫者和接班人。加强大学生国防意识教育,不仅有利于提高广大青年的国防素质,更是全民国防意识教育的重要枢纽和有效途径;加强大学生国防意识教育,既可以增强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国防意识,激发他们树立时刻准备为国防建设奉献力量的信念和决心,又可对广大社会青年产生积极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同时,抓好大学生国防意识教育,可以使大学生通过影响家庭进而辐射全社会,提高全民国防意识和国防素质,起到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效果。

2.加强大学生国防意识教育必须紧扣爱国主义这一主题。国防意识教育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高校开展国防教育要转变“重技能、轻意识”的观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引导大学生将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将国防意识和素质内化为个人的基本素质,将其转化为热爱祖国、勇于为国家和民族献身的强大精神动力。

大学生是国防教育的重点对象,是全民国防意识教育的桥梁和纽带之一。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加强大学生国防意识教育的深远意义,直面当前大学生国防意识较淡薄,国防教育重技能、轻意识的客观形势,以爱国主义为主题,以核心价值观和素质教育为目标,以建立长效机制为关键,以广泛的资源为平台和基地,全方位构建大学生国防意识教育体系,并以此为依托,辐射和带动全社会形成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的浓厚氛围。

三、提高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有效途径

在不断提高我国国防人力资源开发能力时,必须注意:一是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完善政府教育功能。二是聚焦国防教育重点,提高大学生国防意识。三是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手段,切实提高教育效果。

首先,强化大学生的国防意识。一方面,必须强化国防忧患意识和危机感教育,通过开展战争与和平辩证关系教育、国防安全潜在危险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另一方面,国防教育应尽快回归其国防本位性,强调其国家性,使得广大民众认识国防教育的实质是国家根本利益教育,并不只是从属于德育教育、素质教育的普通教育。

其次,拓展国防教育形式,要搞好课堂理论教学。课堂理论教学是传统的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国防教育作为特殊教育的强制灌输手段之一;另外要组织好社会实践。“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国防教育是全体公民的终身教育。学校不能把国防教育当作阶段性任务,仅仅满足于“讲课”和“考试”,而要当作长期性任务,把国防教育贯穿于学习、生活之中。

第三,完善国防教育法规和机制。事关国家根本利益的国防教育,应当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各教育环节的科学管理,而这离不开健全的国防教育法规和机制。根据我国的国家战略和国防需要,一方面,要根据《国防教育法》,制定操作性强的专门法律法规;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国防教育管理体制。要从顶层设计上规范国防教育的归口单位,理顺各级工作机构的隶属关系,明确各个部门的具体职责,使国防教育真正融入社会教育、素质教育中。

四、鼓励大学生积极入伍,提升国防队伍综合素质

为了鼓励优秀青年到部队当兵,近年来,国家和各省市陆续出台了许多极具吸引力的优惠政策。在2009年,为了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入伍服兵役,国家和军队以空前力度出台了减免学费、继续深造、优先就业等8项优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