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安全管理知识范文

时间:2023-08-07 17:39: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疗安全管理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疗安全管理知识

篇1

【摘要】:医疗安全是指医院在实施医疗行为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规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医疗安全分为广义的医疗安全和狭义的医疗安全。

【关键词】:医疗安全医患关系医德医风

医疗安全分为广义的医疗安全和狭义的医疗安全。其中,狭义的医疗安全是指医疗行为中的风险防控;广义的医疗安全指的是医院的设施、医疗行为、规章制度等对患者就医时可能发生风险的防控,涉及护理、药学、院内感染、人身、财产等等诸多方面。具体包括医院设备器材及组织管理安全、场所安全、医疗技术安全、药源性因素、辅助硬件安全等等。

医疗安全管理工作是医院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疗安全管理对医患纠纷的发生具有重要影响。如何尽量减少和避免医患纠纷的发生,涉及到医疗安全工作的网络机制、制度制定、奖惩机制、监督机制、宣传教育机制等多方面。

(一) 建立、健全医疗安全管理工作网络

以长期管理工作实践中积累的医疗安全管理经验为基础,同时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和行业特点,建立和规范与医院经营机制相适应的医疗安全管理网络,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各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充分发挥整体对策作用,共同贯彻落实医院安全管理工作的整体部署,适应医院整体管理的工作运行机制,真正成为医院管理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必须从多方面强化综合管理效能。

1. 拓展管理功能:医院各医疗基层部门在开展日常工作的同时,应注重医疗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增强本部门职工的自我防范和保护意识,始终以“以患者为中心”为服务宗旨,加强对医疗人员的引导和教育,避免给医院、职工、患者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和伤害,各部门、科室成立本部门的医疗安全管理工作小组,指定专人负责,使医疗安全管理工作深入到基层和日常工作中。

2. 实行分工负责制:做到医疗安全管理工作由院长和党委书记领导,主管领导亲自抓布置,职能部门主动抓落实,科室、部门责任人具体抓实施,将医疗安全责任人网络从医院主要领导延伸到基层医疗部门各岗位的工作人员,逐级签定医疗安全责任书,一级抓一级,级级抓落实,把医疗安全工作目标任务分解到科室和个人,形成人人参与的安全管理工作氛围。

(二) 规范医疗服务工作,努力改善医患关系

医患纠纷已成为医院管理的难点,严重者不止扰乱医院的正常工作秩序,甚至危及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在医疗活动过程中,医疗人员法律意识淡薄、自我防范意识不高、医疗工作不规范、医疗质量和服务态度差是产生医患纠纷的一个主要原因。医院应正确认识医疗安全管理工作与日常工作之间的关系,树立“以患者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工作目标,规范医疗工作。医院要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法制宣传,提高其法律意识,没有规范的宣传教育,就很难对在医疗工作中引发各类医患纠纷的原因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这需要管理者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 加强医德医风教育,从思想教育入手: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政治思想、医德医风和个人修养建设。在全体医务人员心中树立坚定的政治信念、崇高的职业道德、主人翁责任感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加强工作责任心,尊重患者的合法权益,恪守医师守则、医疗道德,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履行防病治病、救死扶伤、保护人民健康的神圣职责,以整洁大方的仪表、良好的言语态度来面对患者,给患者带来亲切感和信任感,了解患者的心理感受和感情需求,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和理解,赢得同行的尊重。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是处理好医患关系,预防医患纠纷不可缺少的条件。

2. 提高综合业务水平,对工作中出现的意外情况不能正确处置是引发事故的重要因素:作为医务人员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在精通本专业的基础上拓展知识面,不断更新知识,了解医学新动态,善于总结经验,在技术操作上做到准确熟练,对疑难疾病和急救患者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鉴别能力。没有过硬的医疗业务水平,在工作中就无法避免消除存在的医疗安全隐患,就会给医院和患者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害,这就需要医务人员应提高诊疗水平,在业务建设上要加强专业化的培训和学习,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3. 强化法律意识,树立法制观念:医院及医务人员应当更新观念,不断增强自我法律意识。做好医疗安全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院职工对法律的理解、运用和遵守,特别要加强对与医疗工作有着密切关联的法律和法规的宣传和教育,使每位医务人员对自身的合法权利和应尽的义务做到心中有数,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和患者利益的关系,增强法制观念,把医疗安全管理工作完全纳入法制管理轨道,提高医院整体安全防范能力,强化医务人员安全防范意识。

4. 重视医患交流,建立平等的医患关系:随着人们维权意识的不断提高,医务人员在不断提高和充实自身医疗技术,积累丰富医疗经验的同时,还要做好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与交流。在医疗活动中,虽然医患双方都希望病情能取得良好的治疗结果,但由于医学的复杂性,加之患者及家属对医学知识一知半解和对治疗效果的过高期望,此时医务人员若不能及时沟通,矛盾自然就会产生。

5. 强化自我防范意识:医务人员在医疗工作中,应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善于发现和预见引发医疗安全隐患的苗头。为此,医务人员要加强对有关法律法规的学习,了解自己的合法权利和应尽义务,自觉规范自己的医疗行为,在尊重和保护患者合法权益的同时,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从而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三) 规范、完善监督机制,多途径强化监督管理

1. 建立健全监督体系:要实现医疗安全管理安全工作与医院日常管理工作的同计划、同布置、同检查、同总结,就需要医院建立一整套与安全工作网络相适应的安全监督体系来加以监督落实,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形成贯穿全院的安全监督考核体系,通过有效的管理手段和措施,抑制纠纷的发生。

篇2

【摘要】本文对基层医院常见医疗纠纷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从医院内涵建设与管理,不断提高医疗质量,提高医护人员法律意识,转变服务意识和服务模式等方面提出医疗纠纷的防范措施,从而达到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创建真正使人民群众放心的医院。

【关键词】医疗纠纷;原因;防范

提供安全有效的医疗保障是医院的根本职责,然而,在基层医院,医疗纠纷仍时有发生,给医疗秩序带来了较大的不良影响。因此,认真做好医疗纠纷防范工作,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一切从患者利益出发,积极转变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为患者营造良好的就医环境,确保人民群众就医安全,维护医院正常医疗秩序,妥善处理好医患纠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本文对基层医院常见的医疗纠纷发生的原因及相应的防范措施进行探讨,旨在通过不断的努力,促进医疗纠纷的减少,为患者就医提供更加安全、有效、和谐的环境。

1 医疗纠纷发生的常见原因:

1.1 医方原因

1.1.1 客观原因基层医院技术力量不足,专科发展较难,设备实施的不完善,导致在疑难疾病的诊治及急危重的抢救方面与患方的期望值存在较大的差距。医疗质量有待提高。

1.1.2 主观原因医护业务学习氛围不浓,业务技术提高慢,医疗核心制度执行不力,医护人员法律意识有待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模式有待转变。

1.2 患方原因

1.2.1 对疾病的认识不足尤其是边远山区的人民群众往往在疾病较轻的时候,由于交通不便、经济相对落后等原因不及时到医院就诊。

1.2.2 对医疗技术水平的期望值过高部分患者抱着到了医院,病就一定能够治疗好想法,对医疗技术水平的期望值过高。

1.2.3 患者的维权意识增强,但并不一定全部都能正确使用法律武器,遇到问题,不能通过正确的渠道寻求帮助。

1.3 社会原因社会上个别医闹的现象尚存,总认为患方是弱势群体,一旦出现异常情况,便认为是医方的过错。

2 应对医疗纠纷发生的防范措施

2.1 强化依法执业意识、把依法执业作为医院管理的重要手段。认真贯彻落实《执业医师法》、《护士条例》、《传染病防治法》、《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品和管理条例》、《医疗广告管理办法》、《母婴保健法》等法律法规,把依法执业作为加强医院内涵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2.1.1 全面提高医务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不断强化医务人员的医疗质量意识、医疗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和责任追究意识。切实加强临床医务人员的“三基”训练,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水平。

2.1.2 加强法律知识培训,综合分析各种医疗投诉和医患纠纷,牢固树立依法办院、依法执业、依法行医、依规操作的理念。

2.1.3 加强医院内部安全防控能力,制定医患纠纷的应急处置预案,将恶性医疗纠纷处理工作纳入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内容进行考核。

2.1.4 建立医疗纠纷处理应急机制,相对固定人员处理医疗纠纷,加强医疗纠纷处理的政策培训,提高应急能力。

2.2 强化监管,依法执业,落实责任,加强医院法制建设

2.2.1 强化监管职能,建立巡查制度

医院各部门要认真履行监管职能,紧紧抓住“质量、安全、服务、费用”,深入开展以“持续改进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主题的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以“打造诚信医院”为载体的医院管理年活动,从人员与技术准入、医疗质量控制、医疗安全监管、业务知识和法律知识培训、行业作风建设、医疗费用控制等全方位进行监督管理。将医疗安全责任追究制落到实处。对医疗安全的监管,除日常监督外,还要在每次医患纠纷处理结束,分清医务人员、职能科室、质控部门、医院领导在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管理中所担负的责任,将责任追究落实到人。对出现的医疗安全问题上坚持“四不放过”:医疗质量问题的原因未搞清不放过,未总结出问题和教训不放过,整改措施不落实不放过,责任追究未到人不放过。对有责任的医护人员进行责任追究。经过鉴定是医疗事故的,按规定报卫生行政部门,严格按照《执业医师法》、《护士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对没有鉴定或经过鉴定不属于医疗事故的,经过调查在诊疗活动中确有过错的,由医院按照有关规章制度进行处理,处理结果报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各部门应针对医疗纠纷等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不强以及在医院管理中仍存在问题的,坚持落实执行巡查制度,督促各科室对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消除不和谐因素的发生。

2.3 以病人为中心、打造诚信医院

坚持以社会效益为准则,坚持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收费,努力降低患者的医药费用,坚持医疗费用阳光制度,认真做好收费咨询工作,让患者和家属随时查询医药费用情况,让患者放心;严格执行药品集中招标制度,杜绝药商在医院带钱促销药品的现象;实行医患协议制度,严禁医务人员收受“红包”和接受“吃请”;聘请社会监督员,监督医院的医德医风。

2.4 建立健全制度、加强医患沟通

建立和完善医患沟通制度,促进医患沟通。要对医患沟通从形式、渠道、内容、要求、技巧、效果、考核等方面进行规范管理。

2.5 强化院务公开,确保患者满意

加强宣传,建立健全医疗告知制度,增进医患之间相互了解和信任。向社会和患者公布医院的基本信息、医疗信息、病种费用、服务价格等信息。坚持住院病人费用清单制。大力推行“以病人为中心”医疗服务模式。做到让患者对诊疗收费标准、药品价格、自己的病情、做何种检查项目、自己的经治医生“五个明白”;对诊疗程序、诊治专家、手术应履行的手续、诊治项目和价格、服务承诺“五个知道”;进而对检查、诊疗、用药、收费、服务“五个放心”。

篇3

1 在这两年我科发生医疗纠纷的主要因素

1.1医务人员责任心不强,不按医疗操作常规操作。

1.2医务人员技术水平低下,经验不足,基础理论知识不扎实,对病人的病情认识不足,病情变化未引起重视,病历记录不及时,书写不规范。

1.3科室主任要求不严格,法律法规、业务培训不到位等因素造成了严重后果,从而影响了医院及科室,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2 目前影响妇产科医疗安全的因素

2.1医务人员的言语、行为不当或过失给患者造成的不安全感,而发生医疗纠纷。

2.2医务人员医疗技术水平低下,经验不足或技术能力不高而对患者安全造成威胁。

2.3用药不当,药物配合不当,孕期用药,缩宫素的应用不当。

2.4产科的工作性质:产科是一个不分昼夜、不分节假日、随时随地接诊患者的科室,而分娩时的顺产和难产是互相转化的,分娩风险往往发生于瞬间,如:羊水栓塞、产后出血、DIC等,这就要求要有一支专业水平高、应急能力强的医疗队伍,才能使分娩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2.5组织管理:科室管理缺陷,如:思想工作薄弱,医疗管理制度不健全,业务技术培训欠缺,设备管理不善等都会给患者造成不安全。

2.6妇产:异位妊娠近年来明显上升,恶性肿瘤手术的范围等。

3 提高医疗质量,防范医疗纠纷

严格遵守各种规章制度,尤其是十二项核心制度,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加强医患沟通,严格执行医疗文书书写规范,尊重患者权利,提高法律意识,学习法律法规,这是防范医疗纠纷的主要保障。

3.1医务人员要提高自身素质 (1)业务素质。较好的医疗技术水平及文书记录能力,病人的病情分析,综合处治,产科合并症的诊治,难产接生,新生儿及孕产妇抢救,文字记录要遵循有关规范,做到记录正确、及时、客观、全面,数字精确,对医患有分歧的处治以及异常情况,要做详实、正确的记录。(2)心理素质。医务人员应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沉着冷静采取措施,处在产痛中的产妇多烦躁,甚至情绪失控,我们切忌烦躁,要以积极的心理状态,稳重的举止,及时给予心理疏导,适时进行产程健康教育。(3)法制观念。应具备一定法律常识,强化学习《母婴保健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妇幼卫生工作条例》等。(4)人文素养。医务人员要掌握一定的社会学、心理学知识,了解风俗文化,尊重主妇及家属的个人信仰,以利于取得产妇及家属的信任。

3.2加强产科医疗安全管理措施,分析产科医疗安全的影响因素 随着孕产妇健康意识的增强和对治疗期望的增高,医务人员要正确认识产科医疗安全管理的误区和盲点,落实全程质量、管理制度,为孕产妇提供多层次的优质服务。

3.3重视知识更新的医疗队伍建设 在高新技术时代,医院要建立一支具有现代化理念、全面的专业知识、过硬的专业技术、健全的心理及身体素质的队伍。鉴于产科工作性质和特点,每位成员应有饱满的工作热情为孕产妇提供最好的医疗服务,同时要学会运用社会心理、公共关系的理论和技巧来满足患者的诊疗需求,以周到、热情、高效的服务,提高病人的满意度。

3.4强化病历质量管理,病历书写规范 病历作为医疗事件完整的综合记录,病人病情发生、发展、治疗,反映出临床医师医疗,学识和医疗技术水平,是对职业医师实际考核的重要依据,也是医疗纠纷重要的法律依据。

3.5加强医患沟通,加强学习,提高医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的沟通技巧,在产妇入院后,缩宫素的应用等。

3.6保持环境、设备安全,严防产妇、人流后患者滑倒,产房配齐相应设备,以保证母婴安全,急救药、器械专人管理。

3.7加强孕前咨询和产前检查工作,并增强孕妇保健意识,加强孕前咨询,重视一系列产前检查。有些高危因素孕前就存在,如营养不良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果得到及时纠正,孕产程将更加安全。某些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孕前得到及时的治疗和有计划的控制,加大改善妊娠结局,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降低产科医疗风险。

篇4

一、基层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之处

(一)医疗器械监管重要性认识不足。基层的稽点放在了药品的监督管理上,对医疗器械监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重药轻械”的思想。

(二)医疗器械市场混乱。我国医疗器械分为一、二、三类,分别由市级、省级、国家级药监部门审批发证,这就造成了全国有近千个药监部门有审批发证权。由于注册审批部门过多,印章多,加上目前信息交流尚不畅,是一些不法分子敢于伪造、变造注册证,给医疗器械监管带来很多困难。

(三)监管技术力量薄弱。医疗器械大部分是科技含量很高的高科技产品,涉及到多学科领域,需要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才能有效地对各种医疗器械的质量、性能实施监督检查,而我局无医疗器械专业人员,在日常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工作中,对医疗器械仅仅停留在一般的方式上进行监督管理。比如:对资质、进货渠道、效期的一般方式的监督,涉及医疗器械的专业技术基本上无人知晓。目前从事医疗器械监管的管理人员多是从事药品专业技术或相关专业技术的人员,对医疗器械专业技术和专业知识知之甚少,很难适应相应的医疗器械监管工作。

(四)医疗器械从业人员法律意识有待增强。《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实施8年来,药监部门通过各种宣传方式宣传《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及其他医疗器械监管法规,医疗器械从业人员法律法规有所增强,但在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使用方面仍屡屡发生违反了《条例》行为。如不少医疗机构把医疗器械归属药剂科管理,而医疗器械涉及的是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在使用和保养环节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操作指导和日常维护,以做到在日常的医疗诊治过程中能正确使用医疗器械,确实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

(五)医疗器械的管理相对粗放。国家局对药品已经实现了独立、完整的监管,药品标准由国家药监部门负责,成为药品监督管理法规体系中的规定和要求,药典在药品监管体系中的法律地位已经确定。对于医疗器械而言,药监部门对医疗器械的监管,没有象药品监管一样,建立起一套包括生产、经营在内的独立、完整的监管体系。因而产生了在医疗器械监管中不同部门法规的衔接、作用和地位问题,至使医疗器械的生产、经营管理粗放。从而导致有相当一部分经营和使用医疗器械的单位不能辨别进货对象的合法性,从非法渠道购进医疗器械现象时有发生,致使医疗器械产品质量不能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不能保障。

(六)缺乏相应的检测、检验机构与资料。在基层医疗器械监督管理行政执法中遇到一些医疗器械质量问题时,很难找到有关医疗器械的行业标准、国家标准来对照检查。况且医疗器械检验机构少,而由于医疗器械的特殊性,有许多产品都无法送检,给检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造成基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在对涉嫌假劣医疗器械案件的调查处理中缺少相应的检测、检验机构的技术支撑,在案件定性上经常遇到很多难题。

(七)部分法律条文可操作性欠缺。《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条文过于笼统,在实施行政处罚时,条例中的处罚起点过高,在基层难以执行,致使违法行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整治。如我局在医疗器械监管中最常见的案件为个体诊所从非法渠道购进一次性注射(输液)器,其违法成本仅几毛钱,而根据条例规定最低罚款金额为五千元,致使案件的执行难度非常大。

二、做好基层医疗器械监管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高度重视医疗器械监管工作,切实加强基层医疗器械监管工作力度。在工作安排上,决不能把医疗器械的监管工作处于从属地位,不能忽视基层医疗器械的日常监管工作,要努力开创一个药械监管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工作新局面。

(二)医疗器械涉及多学科领域,专业技术性很强,它的安全有效性的确认和判断需要有一定专业技术的人员来保证。因此上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为基层监管机构配置专业人员或组织基层医疗器械监管人员集中学习培训,使基层医疗器械监管与药品监管能并驾齐驱。

(三)“知已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如果医疗器械监管人员对医疗器械监管法律、法规及医疗器械分类、文号格式等相关知识不熟悉,那医疗器械监管将是无源之水,依法监管无从说起。这就要求基层监管人员应对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法律、法规烂熟于胸,医疗器械的分类要明了,要熟悉医疗器械文号编排规律。在熟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还要注重从工作中及各种书籍、网络中积累医疗器械相关的电子、医学、机械、外语等知识。

(四)开展医疗器械的检查和建档工作,重点是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医疗机构是医疗器械使用的主要单位,是医疗器械使用的最后一道把关。开展对医疗机构的医疗器械进行检查和建档工作,是建立长效监管机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同时,也可以促进基层医疗器械监督管理人员深入实际,加强学习,提高对医疗器械感性认识。

(五)督促“涉械”单位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不断规范其经营使用行为。重点是对制度不健全、管理制度不符合实际和落实不到位的单位,加大监管和帮促力度,指导、帮助其建立全面的质量管理制度,确保其所使用的医疗器械安全、有效。有关“涉械”单位必须按照规定建立完整的购进质量验收记录,尤其是对国家重点监控的植入人体Ⅱ类、Ⅲ类医疗器械等高危产品、一次性注射(输液)器、采血器等耗材的采购、验收、使用、销毁,必须建立购进、验收、发放、销毁的规范的并且具有可追溯性的完整的记录。同时还要开展医疗器械法律法规的宣传培训,增强“涉械”管理相对人的守法意识、诚信自律意识和对医疗器械质量管理的安全有效意识。

篇5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医疗服务核心医疗制度落实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07-0195-02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完善服务模式,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是国有大型综合医院在医药卫生体制建设中应担负的责任,而医院质量是医院的立院之本,是医院管理永恒的主题。加强核心医疗制度的建立、健全与落实,增强质量安全意识,以更加优异的医疗质量服务于全国人民是做为公益事业的国有医院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具体表现。

1 保障群众得到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权益,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医疗卫生服务关系到每个人的健康,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是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是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也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结果。只有坚持把人民群众利益高于一切的理念落实到工作中,才能更好地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才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履行好医疗服务,也才能真正把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彻好。

2 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需要科学的制度来保障

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决定了在确保医疗服务质量、医疗安全工作中,必须自觉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强大的思想和理论武器,使科学发展观的主旨在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体系的建立中得到具体的体现。使用科学管理手段、不断创新管理方式、科学的制度规范医疗行为。没有科学的制度作保障,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的承诺也必然是毫无力度。医疗核心制度是医院工作客观规律的反映,是医疗实践活动中经验和教训的科学总结。它明确医务人员岗位职责范围,规范了医疗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医疗质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具有防范医疗事故的发生的重要的作用,是构筑医疗安全大厦的基石。通过落实核心制度、加强医患沟通、注重用药安全、控制医院感染等多个方面的建设和管理,切实降低医疗风险,提高医疗质量,减轻群众负担,才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信任,才能保证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3 核心医疗制度落实需要贯穿医疗工作的全过程

核心制度的落实不能仅停留在形式上,而是要贯穿于医院医疗工作的始终。在医疗活动中要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思想观念真正把核心制度的落实当作重中之重来抓。医务部将医疗质量、医疗安全管理制度制作成册,下发给每一位医务人员,要求认真学习,并且在医疗过程中必须认真执行。

3.1强化服务意识,加强三基培训,提高服务能力

医疗服务是高尚的事业,也是严谨的工作。医疗服务的直接对象是病人,医务人员要本着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把病人的利益放在首位,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切实改善服务态度,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在医疗过程中,严格执行谈话告知制度,做到入院后、特检特治疗前、会诊前后,输血前,手术前,麻醉前,病情变化时,有纠纷苗头及出院前均有谈话,必要时有签字。加强与病人及其家属的沟通,争取得到他们的配合和理解,做到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合理收费。进一步落实首问负责制,对服务对象提出的问题,热情、耐心、准确的答复,不得推诿敷衍,严禁使用“不知道”、“不清楚”或用手势表示回答,遇到疑难问题或服务对象对服务结果不满意时,工作人员应逐级向上反映及时疏导、化解矛盾。

针对当前医院各专科越来越细化,中青年医务人员过多注重专科知识,而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重视不够问题。加强初中级医务人员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三基"培训,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与操作技能,全面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水平,为核心制度的落实打下良好基础。

3.2突出重点,加强环节管理,切实保障医疗安全

医疗服务是一种高技术、高风险的工作,为规范医疗流程,提高工作质量,加强安全管理,长期以来,建立了各种规章制度,其中核心制度为最重要、最核心的制度。做好核心制度落实,重点是要加强质量管理制度的落实和医疗服务过程中重点环节的管理。

进一步落实首诊负责制。实行首诊负责制是杜绝推诿病人的有效办法,门(急)诊各科室是实施首诊负责制的重要部门,接诊医务人员要详细询问病史,认真体格检查,做好各种诊疗记录,不得拒看、拒收病人。遇有重危病人做特殊检查时要陪护到位,遇有诊断不明或需会诊时,应及时邀请相关科室的专家进行会诊。对因病情需要,确需留察和住院的病人,要协助病人办理相关手续,并做好交接工作。

严格遵守医疗质量管理制度。重点要强化交接班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疑难重危病人讨论制度,会诊制度,术前讨论制度、交接班制度、技术准入制度,坚决杜绝违反医疗操作常规行为的发生。明确科室质量管理小组在医疗质量管理中的责任,科主任是医疗质量的第一监管人。在科主任负责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对科室医疗质量制度的监督、管理、落实,加强对医疗质量的把关。强化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管理制度的落实,特聘请老教授督导医疗质量,通过检查在架、出院、死亡病历,查找问题,进一步规范病历文书的书写。

总之,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开展“制度落实年”活动,完善落实核心医疗制度,规范医疗行为,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确保医院工作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简,符力.全程项目化管理在提升核心医疗制度执行力中的作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0,16(24).

篇6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保障患者合法权益,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

二、活动范围及主题

(一)活动范围:全县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含民营医疗机构)。

(二)活动主题:“持续改进质量,保障医疗安全”。

(三)活动目标: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和谐医患关系,核心是“医疗质量持续改进”,切入点是“万里行”。

三、活动原则

(一)内涵建设与社会宣传相结合。医疗机构要强化医疗质量管理,突出内涵建设,加强医务人员医疗安全教育和质控管理人员培训。同时,切实履行社会职责,充分动员媒体力量,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和科普宣传,向人民群众普及科学防病治病和正确择医、就医等方面的知识。

(二)全面梳理和重点整治相结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全面梳理和排查医疗机构临床科室、辅助科室、实验室和后勤安保等部门的质量和安全隐患,查找医疗质量管理漏洞、薄弱环节,重点整治违法违规执业行为,打击非法行医,查处虚假宣传。

(三)医院自查与行政督导相结合。医疗机构按照本方案,对本机构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薄弱环节和漏洞进行自查,制定整改措施并认真落实。县卫生局在医疗机构开展自查、整改的基础上,对辖区内医疗机构进行督导检查。各级医疗机构做好迎接卫生部、省卫生厅、州卫生局抽查。

(四)当前任务与长远建设相结合。在2009年“万里行”活动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探索完善适合医疗质量、医疗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医疗质量、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

四、组织管理

县卫生局成立“万里行”活动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全县“万里行”活动实施方案,组织实施并指导监督检查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县卫生局医政股,负责综合协调,组织督导检查。

组长:*县卫生局副局长

副组长:*县卫生局医政股股长

*县卫生局办公室主任

成员:*县卫生局疾控股股长

*县卫生局基妇股主任科员

*县卫生局卫生监督所所长

*县红十字会专干

医疗机构根据活动的具体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工作计划,落实工作责任,确保各项活动顺利实施。

五、活动内容

“万里行”活动重在宣传教育和制度建设,以查促建、纠建并举,与医院管理年活动、“平安医院”创建工作相结合,以医疗安全教育、医疗安全检查和舆论宣传引导等多种形式,促进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改善医疗环境和医患关系。

(一)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教育,强化医务人员和群众的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意识。

1.各级医疗机构要加强对医务人员医疗质量、安全教育和相关技能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医疗风险、安全责任意识;要加大对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质量安全管理人员和全体工作人员的管理、教育力度,更新质量安全观念,提高质量管理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

2.开展公众就医知识宣传教育。各级医疗机构结合实际开展宣教工作,采取现场讲座、展览展示、专题报道等多种宣传、培训形式,引导群众正确认识医学科学和医疗风险,正确择医、就医,提高群众医疗安全意识和甄别假医、假药、虚假宣传的能力,保障患者合法权益。

3.围绕“万里行”活动主题,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报道活动。

(1)充分发挥报刊、网络、广播、电视等媒体的积极作用。各级医疗机构要主动协调媒体做好本单位“万里行”活动的宣传报道工作。

(2)加强舆论引导,突出管理、突出质量、突出安全。大力宣传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成绩,宣传开展本次活动的意义、要求和好做法、好经验,宣传管理规范、质量可靠、群众满意的先进典型,营造有利于促进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改善医患关系的舆论氛围。

(3)加大对非法行医、虚假医疗宣传的打击力度,对非法行医、虚假医疗宣传等行为予以通报、曝光等。

(二)以贯彻实施《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为重点,认真做好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等项工作。

1.认真贯彻实施《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建立医疗技术准入和管理制度,促进医学科学发展和医疗技术临床合理应用水平,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重点要求:

(1)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作为本机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负责建立健全本机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建立医疗技术管理档案。对开展的第一类医疗技术进行技术审核,严格管理;同时做好第二类和第三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前第三方技术审核的准备和申请工作。

(2)医疗机构对已经开展的医疗技术进行全面梳理,重点清理以下3类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一是尚不成熟或存在较多伦理问题的;二是须由卫生行政部门准入方可临床应用的;三是未取得相关诊疗科目的。

(3)医疗机构建立手术分级管理制度,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和管理办法,对医师的专业技术能力进行审核并通过后,方可授予相应的手术权限,并实施动态管理。

2.贯彻实施《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关于加强全国合理用药监测工作的通知》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积极推进临床合理用药。重点要求:

(1)医疗机构要认真落实处方点评制度,对处方实施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对不合理用药及时予以干预。

(2)医疗机构要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规定,建立健全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明确各级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切实采取措施推进合理用药工作。

(3)以严格控制i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加强临床微生物检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预警机制。

(4)认真做好合理用药监测工作,监测医院要按照监测工作方案的要求,认真、及时、准确做好数据的收集和上报工作。

(5)建立健全毒、麻、精、放等特殊药品的安全管理制度并认真落实。

(6)县人民医院要逐步创造条件,建立静脉药物配置中心,集中统一配制药物,保障药物的安全、有效、经济。

3.继续推进与落实“病人安全目标”。

(三)根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人间传染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和实验活动生物安全审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对医疗机构内实验室生物安全、质量控制和管理进行全面检查,重点检查制度建设、硬件设施、人员管理、应急处置、执行落实等方面情况。

(四)全面排查安全生产基础设施、技术装备、作业环境、防控手段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隐患,重点整治安全生产制度建设、安全管理组织体系、责任落实、劳动纪律、现场管理、事故查处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重点要求:

1.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组织领导、管理机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标准等,明确人员配置要求,认真组织落实。

2.加强对安全生产重要设施、装备、关键设备和装置的日常管理维护、保养并保障安全运行,防止漏电、漏气、漏水;完善劳动保护用品的配备和使用。

3.确保消防通道畅通,无障碍物,消防设备齐全,标志醒目,专人管理,设有消防预警系统。

4.加强应急管理,完善各类应急预案的制定、应急救援物资的配备和维护,定期开展应急演练。

5.加强对放射科、医用氧舱、同位素室、氧气供应室、危险品仓库、配电室、压力容器及电梯等重要部门的安全管理。

(五)贯彻执行《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进一步规范临床用血管理,保证临床用血安全。

(六)贯彻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相关技术规范,加强重点部门、重点环节的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七)贯彻落实《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试行)》和《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开展县乡医疗机构运行病历质量评比活动。

六、活动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2009年6月—7月)。

完成“万里行”活动的准备、动员和组织发动工作,主要开展以下工作:

1.县卫生局下发活动方案,对2009年“万里行”活动进行部署。

2.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认真组织学习实施方案,细化工作计划,开展“万里行”活动的准备、动员、和组织发动工作。

(二)组织实施阶段(2009年8月—2010年4月)。

1.贯彻落实。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按照统一部署,全面开展“万里行”活动。加强管理,进一步完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并组织媒体开展宣传报道活动。对自查中发现问题的要立即整改,对严重违反有关规定,或造成医疗质量、安全事件的人员要严肃处理。

2.检查指导。县卫生局组织对辖区内医疗机构开展“万里行”活动情况进行指导、检查,及时总结和推广“万里行”活动的好经验、好做法和好典型,有序推进,确保成效。及时将本辖区内开展“万里行”活动的进展情况和检查结果、活动总结上报州卫生局。

3.督导抽查。州卫生局对县卫生局和医疗机构“万里行”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或抽查,并通报检查或抽查结果。

(三)总结交流阶段(2010年5-6月)。

认真总结开展“万里行”活动的经验和成效,部署2010年度“万里行”活动,进一步建立健全医疗质量、医疗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

七、工作要求

(一)强化质量意识,切实加强领导。

医疗质量是医院的立院之本,是医院管理的核心,关系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医疗机构的声誉和影响,关系卫生系统的公众形象。开展2009年“万里行”活动,是卫生系统坚持以人为本、贯彻科学发展观、改进医疗质量管理,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进一步强化质量、安全意识,明确医疗机构负责人为医疗安全管理工作第一责任人,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要加大检查、指导力度,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二)重在质量建设,消除安全隐患。

医疗机构要重视内涵建设,从人才、技术、管理等方面入手,培训、教育、检查相结合,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内部医疗质量管理和控制体系。同时要加大对重点部门、重点区域、重点环节和重点人员的管理、检查力度,对医疗技术、医疗服务、建筑、设备、设施、危险物品及要害部门中的安全隐患进行全面梳理排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消除安全隐患,防范医疗事故,杜绝医疗差错。

(三)明确活动目标,发动社会参与。

篇7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安全;护理工作

护理风险管理指在护理工作中,对患者、医务工作者及探视人员等可能造成危险与伤害的潜在风险的识别、评估,并对其采取正确处理的过程,包括:风险的识别、评估;风险的应对与控制;风险控制效果的评价[1]。外科护理风险管理的重点是护理,目的是对潜在存在的危险及时确认并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从而建立一个完整的计划来减少和避免日常工作中风险事件的发生。随着公众对医疗服务质量要求的提高及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的增强,医疗护理方面所承担的风险逐渐增大。如何保证护理安全,降低护理风险系数,是护理管理者的重要任务。外科患者急症多、抢救频率高、病情变化复杂,且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使护理风险大大增加,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在日常护理工作中,认识到风险护理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观念,增强积极处理风险的意识,最大限度的控制和避免风险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前后患者500例,分别为笔者所在医院外科2009年及2010年住院患者,年龄21~67岁,平均(40.9±11.9)岁;外科全体护理人员共16名,均为女性,年龄19~45岁,平均(30.9±9.9)岁,学历:本科2名,专科10名,中专4名。职称: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2名,护师7名,护士6名,合同护士2名。工作年限2~23年。

1.2 具体风险事件 总结具体风险事件包括给药失误、皮肤护理不当、抽血问题、患者摔伤、输液反应、患者意外、物品损坏、失窃事件、患者或家属与护理人员的争执、患者或家属投诉、护士违反纪律、工作人员投诉等。

1.3 护理风险管理办法

1.3.1 增强风险意识 (1)提高护理风险意识。组织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熟悉国家法律法规,掌握医院规章制度,牢记护理风险防范措施,及时通告其他兄弟医院有关风险事件,提高护士对护理风险的警惕;提高护理人员基本业务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熟练掌握护理常规与各项操作规范,减少和避免护理风险的发生。(2)实行护理风险防范措施,做好安全教育工作。提供行之有效的标识,如防滑、区域划分、三查七对等标识;做好告知工作,及时告知患者需要注意的问题,根据患者文化水平、生活环境、接受能力、性格情绪、人生阅历等具体情况使用书面、口头、告知牌等形式进行告知,注意沟通[2]。(3)加强护理人员证据意识与责任感。做好护理记录,护理记录是患者住院治疗期间所接受护理过程详细、系统的原始记录,是发生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时的有力证明资料和重要法律依据。要求护理工作人员完全严格遵照护理文书的要求,对于病情变化与特殊操作做好文字记录,记录特殊操作时与医生记录保持一致。记录要求体现真实、及时、客观、准确、严肃。从记录格式的管理、时间及内容上可以体现护士的证据意识与责任感。(4)保护患者隐私,尊重知情权。在护理工作过程中,注意保护患者隐私[3];日常治疗护理过程中,把治疗风险、药物不良反应、具体医疗措施等详尽告知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特殊治疗或护理项目时,如遇患者拒绝,应将情况详尽记录,并让患者核实签字,使患者充分知情,实现遇到医疗风险时医患共担。

1.3.2 阻断护理风险相关因素 (1)护理因素。护理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护理基本操作技能不熟练、护理经验不足均会对患者造成安全威胁。定期组织外科护士进行业务学习,掌握三基训练内容[4]。在做好对护理技术水平相对低下人员培训的同时,注意团队业务能力的均衡搭配,排班分组时做到高低水平互补,增强集体荣誉感与团队协作能力。(2)医源性因素。注重培养护理人员的礼仪与行为,做到礼貌用语、耐心解释、主动工作、热情服务、微笑待人[5]。(3)医疗设备因素。所有护理工作人员熟练掌握外科医疗设备使用方法,特殊设备设专人管理,定期检查急救器械与急救药品情况,使其时刻处于优良备用状态。禁止药物、耗材数量不足、规格不匹配、仪器设备机械性能不良等情况的发生,以免影响治疗护理效果。

1.3.3 制定完善的护理风险管理机制 实施高效率的规范化护理风险管理制度,提高护理管理质量。护理工作中,注重与医疗的配合,改善护理设施与装备条件,提高护生带教能力,定期组织学习规章制度与应急预案,熟知各自的职责,掌握各班次工作内容与流程,使每位护理工作人员都掌握其中重要环节。成立风险控制小组,定期组织人员统计各方面的护理风险信息,对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点评,查找缺陷与风险事件的原因,并通告全科护士以达到风险预警的目的。通过学习,使护士从根本上改变“怕出错”的观念,从意识上转变为主动思考“哪里会有风险”,人人具备护理风险的预防控制能力。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通过护理风险管理的实施,外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大幅下降,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近年来,公众的医疗知识水平不断提高,法制观念不断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也越来越强烈,加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颁布,医疗护理所承担的责任风险越来越大。医疗护理已经成为一种高强度、高难度、高风险、高科技的职业。在临床行为中,一个极简单甚至微不足道的治疗护理过程都有带来一定的风险[6],特别是外科,由于其急症多、抢救频、重症多、病情复杂等特点,护理风险更大。

有效的护理风险管理,可以预防护理安全隐患的发生,减少护理医疗事故与医疗纠纷。提高护理管理的水平,可以有效的保障护理服务的质量。因此,要制定有效的护理风险管理制度,采取行之有效的护理风险防范措施,尽可能的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以减少医疗差错、医疗纠纷、医疗事故的发生。如何保障护理的安全,及时发现风险隐患,降低护理风险系数,是护理管理者的重要任务[7]。降低护理事故的发生,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是其最终目标[8]。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通过笔者所在医院外科护理风险管理的实施,更新了管理观念,增强了风险的认识,有效地控制了不安全隐患的发生,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害,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提高了护理管理质量。在医疗安全尤为重要的今天,实行护理风险管理非常重要。

参 考 文 献

[1] 林菊英.医院管理学护理管理分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67.

[2] 徐秀英.张惠贤,阿部富美子.日本医院风险管理的应对措施.护士进修杂志,2007,22(8):744-745.

[3] 杨巧兰,周波,李从贵.如何在护理工作中正确维护病人的自.实用护理杂志,2001,17(8):49.

[4] 李文珍,马泽君,黄玉兰.住院患者口服药发送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分析与对策.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9):1757-1758.

[5] 王轶娜,徐萍,于晓丽,等.护理告知对减少护患纠纷的效果.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0):887-890.

[6] 陈辽平.香港医院的医疗风险管理.医院管理杂志,2000,7(4):313-315.

篇8

关键词:医院,安全管理,问题,对策

医院是治病救人、人民聚集集中的公共场所,确保医疗救助的顺利进行,以及医院的安全,必须严格控制医院的安全工作,保障医院正常的医疗秩序。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发展,医院的安全工作面临着不少问题。由于医院流动人员多、贵重医疗设备多、危险品多,曾发生不少治安案件,屡次发生医疗纠纷,另外也存在着医源性隐患,这是医院安全工作的难点,这就表明了医院安全管理的难度。面对存在的问题,必须对医院安全工作采取新方法,制定新措施,保障医院健康稳定的运作和发展。

1 方法

分析各种影响医院安全的因素,以及导致医院不安全的原因。

1.1 安全意识淡漠是引发事故的根本原因

事故的发生往往是由于松懈引起的。从医院发生的安全事故来分析,主要由三种层面引起的。一是领导对安全管理疏忽,多考虑经济效益,不重视安全工作,没有把医院的安全管理工作做到位,往往是等重大事故发生了才引起重视;二是肇事者的安全意识不强,对待安全麻痹大意,对存在的事故隐患存在侥幸心理,安全意识、法制观念淡薄;三是对待安全工作防范意识淡薄,对待本来能够消除的隐患凭“经验”行事,结果导致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1.2 违章作业是引发事故的直接原因

有些医院没有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无章可循;有的单位虽然安全管理制度健全,但不按照制度实施,没有落实到行动上,制度仅仅是纸上、墙上的堆积,执行人员没有领会照办。这就使得医疗人员不按照规程作业,违法乱纪行为就是引发安全事故的直接原因,有些工作人员为了省力、省事,不按照规程操作,引发了安全事故。

1.3 工作中出现的意外情况不能正确处置是引发事故的重要原因

据统计,在医疗过程中由于药物或者治疗副作用导致病、残、亡的患者,平均每十个住院者中就会出现一例;比如护士在护理过程中,发错药、打错针;防火防盗岗位工作人员擅离职守;特殊要求的岗位工作人员无证上岗,或者使用临时人员顶替,一旦遇到事故,由于技术不娴熟,对设备性能又不了解,就会手足无措,本应该控制的事故失去处置的有利时机,造成大事故。

1.4 潜在的事故隐患是事故发生的诱因

潜在的原因是发生事故的隐患,有些事故从表面上看是突然偶发事件,其实是由某种情况逐渐发展来的。比如,设备检修人员工作不细致,有些员工安全技术、业务技术不娴熟,安全培训流于形式,工作不到位,责任不到人,潜在的事故隐患得不到及时的排除和整改。

2 结果

2.1 强化安全意识 实行系统化管理

强化医院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是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对医院人员实施思想教育、工作质量和安全意识的培养,抓好“三个度”和“三个重点”的工作。教育培训的内容有高度,教育培训的对象有广度,教育方法有深度;把新员工岗前培训作为重点,把要害岗位的人员作为培训管理的重点,把各级的责任人作为安全管理的重点。保证安全管理工作各个环节的协调性和各项制度的统一性,从联系的角度开展安全管理工作,取得安全管理的主动权。

2.2 强化责任意识,实行标准化管理

责任是抓安全的核心,作为医院来开展安全管理工作必须贯彻“安全低于,预防为主”的管理方针,健全各项安全管理组织,控制好医院、科室、责任人之间的明确关系,医院的法人代表是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进行总负责;同时建立规章制度,规定安全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规定各级的安全管理责任,确保各方的安全;把安全管理纳入考核的内容,做到奖惩分明,提高工作人员安全责任感。

2.3 强化管理功能,实行制度化管理

对于整个单位,实施制度化的安全管理理念是开展安全工作的有效方法。把安全工作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逐级落实,落实到个人;明确安全管理的工作标准和任务;把责任和标准明确到人、时间、对象和考核效果,提高安全管理工作的可以举行、可操作性,避免部分人的随意性、盲目性,逐步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普及安全知识,增强安全意识,减少安全事故。

2.4 强化法律意识,实行规范化管理

在医院管理中,安全工作要归入法律和行政法制监察的性质,采取法律手段规范医院安全管理工作。在医院全体人员中,全方位、全过程的宣传、强化法律意识,增强大家的法制观念,把安全管理工作与法制管理相结合。加强法律、法规和安全条例的学习,加强安全知识教育,完善安全教育体系,健全员工培训制度,实施规范化的管理。

2.5 强化内涵建设,实行科学化管理

医院是一个知识密集型的体系,实行科学化的管理是医院的重要任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安全管理建设必须不断更新,要依靠科学,尊重科学,传统陈旧观念已经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必须发展科学管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新型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水平,实现科学化的安全管理。

3 结论

安全是医院发展的根本,医院的良好发展需要稳定的环境,结合医院安全管理面临的新问题,必须制定符合管理需要的管理构架,采取与发展相结合的有效的措施,保障医院安全工作的顺利开展,保障医院的健康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天平. 对综合性医院消防安全管理的几点认识[J]. 中外医疗. 2011(13)

[2] 陈康,刘晓滨. 租赁肿瘤放疗设备一例谈[J]. 中国卫生经济. 2005(12)

[3] 孙玲. 寻找失去的奶酷[J]. 中国卫生产业. 2004(09)

[4] 周昌宁. 中医院医疗设备管理浅谈[J]. 中国医学装备. 2006(03)

[5] 尹军. 对医院大型医疗设备维修模式的认识[J]. 重庆医学. 2008(12)

[6] 田维良. 医疗设备档案管理体会[J]. 医疗装备. 2011(04)

[7] 刘刚,任艳鸿,李大纪. 如何进行医疗设备的安全管理[J]. 医疗设备信息. 2007(01)

[8] 安志萍. 加强医疗设备计量管理 提高医院医疗质量[J]. 中国计量. 2006(03)

[9] 许鸣,张亮. 医疗设备管理的矛盾及对策[J].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10(02)

[10] 姚沛旭,陈卫鹏. 医学影像科设备的管理和维护[J]. 实用医技杂志. 2005(10)

[11] 阚晓东. 医患纠纷视角下医院安全管理的路径选择[J]. 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10(04)

[12] 杨建,杨佳黎. 新形势下医院安全保卫工作的强化管理探讨[J].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06)

[13] 王俊. 浅析医院安全管理[J]. 中国医药指南. 2009(05)

[14] 张建林,陈晓国. 预控管理在医院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9(04)

[15] 王海蓉. 日本医院的安全管理[J]. 中国护理管理. 2009(07)

篇9

关键词:医疗风险 管理医疗风险 现状 对策

一、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现状

(一)医疗风险管理国外现状

医疗风险管理是近几年出现的新鲜词汇,人们对此并没有很多认识和相关经验,所以问题出现后实施对策相对比较困难。但是随着近几年国内外对于医疗风险管理的研究,医疗风险管理基本的制度已经逐步建立起来,并且百花齐放,各有特色。在国外医疗风险管理较为显著的主要表现有三个方面:一是政府积极参与,政府组织专门的机构规范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使医疗风险管理制度的实施得到保障。二是相对完善的法律法规,国外不断的完善这医疗风险管理的法律法规上,主要在管理上有了硬性明确的规定,对医疗上出现问题的解决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三是信息化管理的推广,现如今,国外通过信息网不断的将医疗风险管理制度普及、全球化、规范化,从而使得医疗风险管理制度的实施得到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医疗风险管理国内现状

相对于国外而言,中国在医疗风险管理方面起步晚,制度不够完善,管理方法普及力度不够等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并且人们对医疗行业的管理意识并没有提高,很多地区根本并不重视医疗风险管理,也没有专门的机构去引导和培训。所以,医疗风险管理制度在国内的规范化仍然需要相关部门和医务人员付诸更多的努力。从图1表明,在医疗活动交易过程中,“治疗/康复生物/制药”不管是从交易数量还是交易额方面都是占据最大比例的,由此可见,医疗风险管理仍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根据相关现状分析总结,有如下几点:

1.意识层面低

一个行业制度的推广是需要人们在形成一种意识后,不断的将其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这个行业的制度管理才能巩固。通过国内医疗风险管理现状分析,中国并未形成独立专门的机构去管理在医疗运行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只是单一停留在解决纠纷和医疗事故的层面上,所以人们在对医疗风险管理的认识层面上仍有待提高。

2.信息化缺陷

很多行业都有着全面规范的安全系统去维护,然而在医疗风险管理这个行业,医疗风险管理信息化存在着很多的缺陷。国家并没有对这个行业设定完善的病人安全报告系统,卫生部门就不能在第一时间内掌握病患的全面的信息,这样的信息缺陷就会导致在风险评估时出现很多问题,从而在医疗活动中给医务人员造成了很多的困扰。

3.管理力度匮乏

医疗风险管理不仅需要宏观知识也需要细节操作,只有将宏观知识和细节操作二者相结合,才能使管理制度规范化。然而通过医疗行业所面临的问题表明,在医疗具体操作方法和实施流程的过程中,人们只注重宏观知识而缺乏对医疗管理的细节操作,并且相关部门在管理方面的预控措施十分有限,总是停留在事后总结的阶段,这导致医疗风险管理执行更为困难。

4.风险意识弱

随着社会人口的增多,医疗问题也逐渐增多,这对医务人员的风险意识就有了很大的考验。由于相关机构培训的不到位,低级医疗事故在年轻的医务人员中屡见不鲜。因此,有关部门仍需要加强对医疗风险意识的培训。

二、解决医疗风险管理现有问题可行对策

(一)政府深化医疗机构风险意识

为了从根本上推动医疗风险管理,以保障病人的安全问题为首要任务,政府就需要加大力度在政策上规范医疗机构的风险管理意识。医疗机构需要定期的组织专家小组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树立其风险意识、强化其风险处理能力从而保障风险管理的质量和实施效果。医疗机构应该明确自身责任,制定风险管理预期值、逐步落实医疗措施、不断深化风险评估能力和风险处理能力,为之后风险管理进一步提升提供参照支持。如此下来风险管理就可以不断的达到预期的效果,形成一个完备的系统。

图1 医疗器械安全分析

(二)组建完备的信息系统

通过完善各种风险防控操作流程,严格执行医疗行业相关制度,明确责任和拟定风险管理目标的此类信息系统,并将信息规范化、全球化、透明化是目前在医疗风险管理方面首当其冲的要务。医务人员和卫生部门可以通过信息网第一时间了解病患的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大大降低了医疗风险。

(三)普及医疗责任保险

通过各种医疗事故表明,很多纠纷的产生最大因素是在治疗经费上。因此为了降低此类纠纷的产生,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险体系迫在眉睫。相关部门可以成立第三方保障,这就是经常所说的保险,倡导人们平时注重此类问题,医疗事故发生后,医疗机构和病患双方所承担的风险就大大降低了,这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患者的利益也降低了医疗风险的冲击。随着近几年的医疗风险管理政策的普及,城市的医疗保险投资逐渐上增,人们的第三方保障意识正在逐渐的增强。

(四)深化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

现如今,很多医疗机构存在盈利性的目的,其首要任务往往不是解决病患的困扰,而是以自身的盈利为目的,将医者父母心的职业道德抛掷脑后,一味的最求利益,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医疗问题的解决制造了很多麻烦。因此,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医疗机构可定期的进行抽查,提升医患间的沟通,最大限度的降低医疗风险。

(五)提升预控风险管理能力

在经过制度的完善、医疗机构的规范化、医务人员的意识强化等各方面努力后,提升风险预控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相关部门应该组织专家小组对风险分析和评价后作出安全全面的判断。例如,可以通过了解事故发生频率和地点乃至影响范围,在事故发生前进行预防,就可以大大降低风险的冲击率。并且,在医疗器械上的使用也是需要进一步控制,医疗机构应该定期对医疗器械进行定期检测以保证在救治过程中的医疗器械可以正常使用。做到预防为主、治疗为辅是遏制风险发生最好的方式。

图2 医疗行业风险控制体系

三、结语

逐步建立完善的系统、政府深化医疗机构意识、组建完备的信息系统、普及医疗责任保险、深化医务人员培养职业道德、教育提升预控风险管理能力等是针对目前医疗风险管理所存在的问题相对合理的解决方法。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不断的学习国外医疗风险管理的方法,强化政府积极参与意识,只有政府意识到此类问题的严重性才能更好的倡导医疗机构去实施操作。日常生活中我们通过从发现医疗风险管理上的问题,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的进步,使医疗风险管理制度真正意义上实现全球化。

参考文献:

[1]上海市食品药品安全研究中心.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与风险管理-食品药品安全与监管政策研究报告[R].上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篇10

根据XXX卫生局关于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医疗质量安全整顿活动的要求,我院对重点科室、重点部门进行了全面的检查。现就自查结果及整改措施汇报如下:

一、存在问题:

(一)某些医疗管理制度还有落实不到位

个别医务人员医疗质量安全意识不够高,对首诊医师负责制、查对制度、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转科转院制度等核心制度不能很好的落实。

(二)抗菌药物的应用仍存在不合理的现象

个别医务人员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如普通感冒也使用抗生素;围手术期预防用药不合理,抗生素使用时间过长。

(三)住院病历书写中还存在的问题。

1、字迹潦草,有涂改,姓名、住院号不相符等情况。

2、病程记录中对修改的医嘱、阳性化验结果缺少分析,查房记录内容分析少,过于形式化。

3、存在知情同意书告知、签字不规范、药品及一次性高低值耗材等自费项目未签知情同意书。

二、整改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质量安全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安全、质量意识。

医务人员普遍存在重视专业知识而轻视质量管理知识的学习,质量管理知识缺乏,质量意识不强,这样就不能自觉地、主动地将质量要求应用于日常医疗工作中,就难以保证质量目标的实现。质量管理是一门学科,要想提高医疗质量,不但要学习医学理论、医疗技术,还要学习质量管理的基本知识,不断更新质量管理理念,适应社会的需求。只有使医务人员树立起正确的质量管理意识,掌握质量管理方法,才能变被动的质量控制为主动的自我质量控制。因此,培训全体医务人员质量管理知识,增强质量意识是提高医疗质量的基础工作之一。首先要加强医疗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医务人员务必掌握相关法律法规、医疗质量核心制度,提高医务人员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与防范意识。

(二)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保证核心制度的落实。

1、进一步加强质量查房和运行病历检查工作,注重实效,不能流于形式,对查到的问题除了当面讲解以外,对屡犯的一定要通过经济处罚,给予惩戒。

2、要加强三基训练与考核,要不断完善考核办法,严肃考核纪律,注重考核的实效,不流于形式。

3、加强病案质量的管理。

在全院开展病历书写规范培训,进一步健全相关制度及病历检查标准,保证住院病历的及时归档和安全流转。

4、进一步加强医院感染的监控。

严格执行各项医院感染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大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和宣传力度,让每个医务人员都要认识到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性,自觉遵守无菌操作技术,做好个人控制环节发挥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的职责,积极开展工作,杜绝医院感染事件的漏报。

5、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

根据《转发关于印发XX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指导意见》的文件精神,成立我院《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管理小组》组织,严格开展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管理工作,注重监控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情况。进一步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设置处方权限,保证制度的落实,提高细菌培养、药敏试验率,保证合理使用抗菌药。

(三)进一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切实提高医务人员的服务水平。

根据卫生部《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的要求,对医务人员进行医德教育。培养谦虚谨慎,不骄不傲的工作作风,立志做一个医德高尚,受老百姓尊敬的医务工作者,真正树立起“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要真正做到将病人当成自己的亲人,不谋私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