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素质教育范文

时间:2023-08-07 17:39: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文化素质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传统文化素质教育

篇1

[关键词] 大学生 传统文化 素质教育

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素质现状

近年来,笔者为学生开设了选修课《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课前调查以及与学生的谈话,了解到很多大学生上大学之前,主要应对升学考试,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知之甚少,一些基础知识都谈不上来,所以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度不高,而且他们认为,在日常学业和就业过程中实用性不大。

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素现状的原因探究归结为:在目前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西方文化同质化趋向尤为突出,对传统文化有所冲击;社会重视程度较低,未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现行教育模式的影响,其一:高等学校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其二:家庭教育也存在诸多问题;大学生自身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存在问题。因此形成了:①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较低;②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度不高;③大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适用度不高。[1]

加强对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教育

通过对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教育,培养他们完善的人格和优秀的道德品质。老一辈教育家张岂之等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进行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教育的最好的载体。[2]

在爱国主义方面,强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国家民族意识和“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重视气节操守的民族性格。

在修身方面,强调“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上交不谄,下交不骄”、“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言重则有法,行重则有德”,“大公无私”、“言必信,行必果”等。

在社会和谐方面,倡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和衷共济”、“天人合一”、“仁者爱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和谐关系,注重人与人,人与集体和国家的和谐关系。

在刚健有为方面,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奋发向上,坚强不屈,永远前进,绝不停止”的精神。这些是支撑着中国历史上仁人志士英勇奋斗的精神支柱。

在人格精神方面,“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士可杀不可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勇敢地承担对国家的义务。

著名哲学家张岱年说过:“如果一个民族具有优秀文化传统,而人们对之无所认识,也就无从萌生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3]

加强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素质教育的措施

素质教育首先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性。只有当他们有了对自己文化的正确认识,将本民族的文化融入到世界文化体系中,才会有坚定的理想与信念。

1.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的有关课程。传统文化的传承,既要靠熏陶,也要靠灌输。提高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不断完善教学体系和内容,这是提高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条件。通过课堂教学,深入浅出、循循善诱,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入耳、入脑、入心,将中国传统价值观贯穿于高校育人的全过程,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他们的志趣,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2.在大众传媒发达的背景下,弘扬传统文化、认识历史的主要途径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各种载体,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介绍同学们观看相关的历史电视剧、《百家讲坛》等栏目,请相关老师指导大学生阅读“四书五经”、中国古典名著等,以及李泽厚的《论语今读》、林语堂的《老子的智慧》、香港城市大学的《中国文化导读》等。拓宽知识面,增加自身的文化内涵,丰富精神生活。

3.介绍同学们了解中国历史,尤其是陕西得天独厚的十三朝古都积淀的传统文化,陕西是中国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周秦汉唐文明构成了中华古代文明的骨架。比如,参观大小雁塔、秦始皇陵兵马俑、法门寺、华清池、汉阳陵、乾陵等,充分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丰富内涵。

4.通过对本专业历史的发展、专家学者故事的了解,增强大学生在思维方式和处世方式上的体悟,将文化知识转化成为内在的文化素养和人生智慧。在历史上,我们的祖先保留自己的文化并吸收外来文化因素,加以改造。接受了印度传来的佛教;在艺术方面大量吸收了沿丝绸之路传来的异国音乐、舞蹈,并使之中国化;中国很多的传统乐器都是外来乐器本土化。从这个角度来讲,传统文化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历程相应,呈现出博大、开放、海纳百川的特点,形成多元一体的格局。

5.着力培养大学生文化创意的经历。只有搭建宽广的实践平台,使大学生关于文化的设想在校园、社区、社会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和经历,他们才会有投身文化建设的自信。在日常学习、参与科研项目、服务社会时,让同学们参与宝鸡周礼文化的发掘和整理,楼观台道家文化的整理和乐谱的传承,以及汉唐音乐史国际研讨会,协助台湾刘凤学博士重建唐乐舞的活动,对学生都大有启发。还有本科学生通过为朗诵配乐,创作了专门的古筝音乐作品,体验音乐与文学的相融;有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根据当地的历史文化传说整理创作了太极音乐文化,颇有收获。

传统文化是思想道德建设强大的精神动力,加强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素质教育,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当代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形成良好人文精神的需要,也是当代大学生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更是我们教育者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张丽平,吴海霞.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素养调查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08,(9).

[2]张岂之.大学生与传统文化[J].中华文化,1993,4.

篇2

【关键词】国学传统文化;大学生;人文素质;季羡林国学院

1996年德洛尔代表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处,明确了大学的本质在于培养高素质全方位的人才。现代教育的新理念旨在培养和谐发展的人,大学必将承载着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任务,其中育人是关键。据此,本文通过探究国学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弥补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整体性缺失的意义,介绍了陕西服装工程学院依托季羡林国学院这一宝贵丰富的国学传统文化资源,通过多种途径在全校师生中进行全方位国学传统文化教育和熏陶的具体做法,成效显著。

一、当前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水平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德智体美四个方面,其中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智是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体是人才素质的基础,美是人才素质的综合体现。然而,当前大学生的人文素质、道德水平状况却不容乐观,究其原因,不仅与社会风气和高等教育体制有关,也与大学生自身对于主流价值观的甄别有关。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主要体现在思想道德水平上,具体来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学习态度方面,大学生普遍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博闻强识,善于接受新生事物,适应性较强,能积极主动参与课堂互动和课外实践活动。但不足之处却体现为在待人接物方面担当意识不强和解决处理问题批判精神和独创能力相对缺乏。

在“三观”方面,虽然高校通过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和积极营造丰富多彩有内涵且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校园文化,但效果不是很理想。总体来讲,当前大学生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信仰缺失、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淡化,未能树立牢固的是非观和道德观。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两点:(1)思政课的开设重理论轻实践,加之绝大多数学校采取的考试形式仍然是传统的笔试,使学生对思政课避而远之,产生不重视的态度。(2)一些高校寄希望于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来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但无奈校园文化的多元化和多样化选择使得大多数活动的举办都流于形式,最终未达到预期目的。

在心理素质方面,由于种种原因,有的同学可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比如自卑、自负、抑郁症、恐惧症、恐怖症等心理疾病,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大学生处于特定时期,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心理面临从校园生活向社会过渡的转变,认知各方面都不成熟却急于证明自己。最近几年校园频频发生的大学生故意杀人事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水平下滑的事实。

另外,当前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不合理也是造成大学生人文素质水平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尤其是一些理工科大学针对具体理工科专业设置的课程中往往缺乏人文类的课程,致使理工科学生对最基本的文史常识都不懂,在研究学问过程中只注重发扬“求真”的科学精神,而没有注重“求善”的人文素养的培养。

二、在高校范围内开展国学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自上世纪90年代起,我国高等教育对于推进素质教育方面的改革探索已经展开,一些高校通过设立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引进西方“通识教育”的理念,加强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与试点改革。在推进素质教育比较成功的做法中,北京大学开设的公共基础必修课《科学通史》成为北大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历程经过高校自身及社会各界的努力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仍旧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文章的创新之处就在于通过传统文化方面的教育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大学生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将继承国学传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当做当前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

当代大学生迫切需要树立新时期道德规范,在传统文化熏陶中汲取有益的思想养分,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指导当代大学生如何安身立命、为人处世的人生哲学。对于高校而言,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一环是以德育人,以德育人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传统文化中伦理道德是高校进行德育教育的最好教材。

三、季羡林国学院对于推动陕西服装工程学院开展素质教育的具体实践

坐落在陕西服装工程学院的季羡林国学院以“季羡林纪念馆”为核心,是目前国内保存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生前遗物和作品最多、最完整的纪念馆。该馆的设立以整理、研究和弘扬季羡林国学思想为重点,是学院师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场所,是提升师生文化素养,培养新一代品德高尚,内涵丰富的人才教育基地。国学大师季羡林说过:“对于本民族文化的珍视是一个国家屹立千年的基石.......国学教育将把民族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希望的田野上,并在下一代的心里生根发芽。春华秋实,它的作用在不久的将来必会凸现,为这项工程所做的任何努力,都会使安放我们灵魂的精神家园更加美好。”体现了国学教育对提升大学生思想的重要作用。季先生还说过“对于学习国学,我看大学生,不论工科、理科还是文科,大学一年级开始要把国学作为一门必修课,要开始就要学习国学。”体现季先生对大学生学习国学的殷切希望。

基于此,陕西服装工程学院通过开设《季羡林国学思想基础课程》这一必修课和以季羡林国学院为平台构建校园文化新特色,对全校所有师生进行素质拓展教育。

(一)围绕《季羡林国学思想基础》课程的开设进行课程体系建设

《季羡林国学思想基础》课程的开设涉及到课程体系的完整性,首先需要确立课程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为体现陕服鲜明的育人特色故开设季羡林国学思想基础课。由学院相关教学部门承担起《季羡林国学思想基础》课程的教学、管理、科研工作。围绕《季羡林国学思想基础》,先后成立国学传统文化教研室,制订教学大纲,聘请专任教师、尝试编写系列讲义,完成校级重点课程的立项、校级教改项目的立项,以及目前正在进行校本课程教材的编写工作。目前该课程已经在11级本科生范围进行,期末考核分两部分进行:开卷考试和撰写心得报告,从课程期末考核结果来看,学生从这门课中收获确实不少,获得预期效果。

(二)以季羡林国学院为平台构建校园文化新特色

学院围绕课程进行一系列相关实践活动,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季羡林纪念馆,聆听名家讲座,用传统国学文化浸润心灵,举办季羡林国学思想高端研讨会,把季羡林国学思想融入学生骨干的教育培训之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举办“国学传承思想,激发理想信念”演讲比赛,配合“世界读书日”举办国学主题活动,校园网开办“季羡林国学院”专栏等方式营造具有丰富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不仅使得学院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迈出新的一步,更让师生受益匪浅。

(三)依托季羡林国学院开展素质教育取得的成效与经验

季羡林国学思想基础课自开设以来受到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季羡林国学思想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欢,切实受益的课程。通过演讲比赛、读书活动、聆听报告、参观纪念馆等实践活动,在师生群体中引起广泛赞同,对广大学生起到良好的自我教育,自我激励作用,推动了季羡林国学思想的普及和传播,同时也丰富了校园文化活动,在全校掀起了学传统,讲爱国,促学习的良好风气。与此同时,也提升广大教师的素质。教师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深受启发,明白为人师表应具备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等,如完美的人格品质,崇高的敬业精神,师德远比能力更重要。

四、结语

十以来,先后对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多次论述,充分表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时代的主题。高校必将承担起对师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使命,国学传统文化也将会弥补高校素质教育中的短板,其中,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将起到关键作用。2014年12月5日,季羡林国学院被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授予第二批“陕西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下一步,学院还将充分发挥季羡林国学院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和社会科学普及基地的教育功能作用,广泛开展国学教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提高学院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生人文素质水平,加强内涵建设,创办一流大学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 黄俊杰.全球化时代的大学通识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 张成.国学启蒙[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篇3

(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有较强思政教育功能,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重要的教育资源,传统文化精髓对于大学生“大到价值观、人生观的养成,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小到修身养性,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问题等”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高校思政教育具有深层的文化内涵,其本质是对学生进行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的思想干预和行为引导,目标是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提升大学生综合文化素养。因此,思政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属于文化活动,具有较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传统文化更有互通互补的紧密联系。当前,部分高校将《论语》《大学》等传统文化经典读物作为教学教材,开设专门的国学课程,这说明将传统文化元素运用到高校思政教育中势在必行。

(二)传统文化元素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现状

目前,部分高校正积极着手加强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实际运用,但这项工作仍有欠缺,仍需进行全新、全面的构建。首先,各方的重视度不足。受应试教育影响,部分思政工作者难以转变固有观念。部分高校由于教学资金、资源等方面顾虑,无法全面推进传统文化教育。教育部门也缺乏有针对性的强有力的方针,未形成机制保障;其次,在思政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学内容缺乏实效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通过“两课”开展,课程中涉及的传统文化内容尚不完善。尽管部分高校开设了《国学经典解读》《传统文化导论》等选修课程,但仍存在内容不充实、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最后,在思政教育中运用传统文化元素方法相对陈旧。各类现代教育手段未能广泛应用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部分高校只是直接搬用教育手段,没有与实际教学结合起来,也“没有形成教育手段现代化的覆盖网络”。

二、拓展传统文化元素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途径

(一)立足传统文化完善教育理念

首先,在传统文化元素运用中坚持教育观,并进行批判性继承和吸收。既要尊重传统文化和民族历史,也不能颂古非今,要以辩证的、发展的态度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并在教学活动中对其进行时代性的解读和运用,使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结合,与大学生实际相结合;其次,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传统文化讲求以“德”为立人之本,这与当前以德育人的教育方针相契合,也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方向。思政教育者应充分了解传统文化中对立人、育人、树人的要求,结合人才发展需求设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培养其成为具有一定文化底蕴和较高社会价值的人才;最后,要做到现代教育观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例如,建构主义教育观认为,教学活动应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主动探索和建构。这就要求思政教育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吸收传统文化精髓,实现其对传统文化的自主建构和应用,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丰富和创新教育形式及内容

第一,从形式方面讲应寻求多样化的教育形式。例如,以传统节日、学校重大事件为契机,通过文艺节目、典礼活动、演出、论坛等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将传统文化元素运用到思政教育中。还可开展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文艺作品展示、文学作品创作、网页制作、网站设计、宣传片设计等竞赛,促进大学生吸收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使其自觉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另外,运用网络、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媒介展现和传播传统文化。例如,可组织大学生收看“百家讲坛”等电视栏目及反映传统文化的影视剧、纪录片、宣传片等。教师也可以运用微博、微信等向大学生传播传统文化,形成线上线下思政教育的合力;第二,从教学内容方面讲,应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创造性地将其转化为思政教学内容。例如,“儒家讲求‘人不知而不愠’和‘吾日三省乎吾身’的内修和内省,道家主张‘道法自然’”,这些传统文化思想精髓、琴棋书画礼等文化技能以及传统文学、古典戏剧、古代建筑、中医养生等文化知识,都应作为思政教育的教学内容。

(三)全面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首先,各高校应围绕思政教育目标及自身办学特点,结合传统文化构建,激发大学生爱国感情、爱校深情、学习热情和生活激情的大学精神。在大学精神的构建过程中可聘请传统文化方面的专家,结合教学实情和人才培养方案将传统文化创造性地体现在大学精神中;其次,通过高校校园自然环境建设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从校园建设、建筑布置、校园管理等角度着手为大学生创造优美舒适的环境,使学生树立向往美好生活、热爱自然、追求崇高理想的心态,对学习传统文化起到寓学于情、寓教于景的效果。例如,北京大学的建筑物多为古式建筑,校园的湖泊、拱桥、楼阁等也具有传统文化元素,使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提升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和情感认同;最后,通过校园文化宣传系统,加强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中的宣传力度。可充分利用教学楼、办公楼、体育馆、图书馆、食堂、学生宿舍等场所,建立集校报、校刊、校园电视、校园广播、校内网、报栏、展品等宣传设施于一体的传统文化宣传系统。

三、结语

篇4

关键词:民办高校;跨境电商专业;大学生传统文化;职业素养教育

一、引言

当代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保障,他们的价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家未来发展的方向。因此,当代大学生急需传统文化教育来丰富其精神世界,使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民办高校在跨境电商专业人才的培养实践中,应该充分全面把握人才培养的特征,同时也应该结合该专业学生未来的岗位方向等,行之有效地推动职业素养教育的科学全面开展,积极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职业素养教育之中,最大程度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以及德育素养。

二、民办高校跨境电商专业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在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今天,尤其是在电子商务领域日益飞跃的今天,社会岗位对跨境电商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民办高校作为人才输送的主要摇篮,理应顺应时展的潮流,切实有效地提升人才培养的整体成效。在人才培养的实践过程中,民办高校尤其需要注重开展科学的职业素养教育,依托于丰富且多元化的教育内容,依托于完善且科学化的教育形态,切实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在职业素养教育中,巧妙且深入地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作用。

(一)优化大学生的个人素质

在跨境电商发展如火如荼的今天,跨境电商岗位对于未来人才的要求是非常高的,甚至是非常苛刻的。尤其是一些外国独资或者中外合资的企业,对于该专业学生的素养要求更加的苛刻和多元化。民办高校在职业素养教育的过程中,若仍停留在传统的教育阶段,若仅仅采用传统的育人模式,很难整体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难以激发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为此,在职业素养教育的过程中,以丰富且完善的传统文化教育来作为主要的教学框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大学生的德育素养,同时也能够强化提升他们的文化自信。民办高校在职业素养教育的过程中,只有充分全面挖掘以及利用传统文化,才能够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也才能够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鼓励以及引导他们夯实自身的专业素养,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认知,更好的投身于自身的学习实践中,力争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为祖国繁荣发展增砖添瓦。

(二)培育大学生的爱国热情

不可否认,伴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伴随着多元文化的渗透以及影响等,当代大学生的爱国热情有所弱化。这可能是时展的烙印,也可能是时展的局限。当代大学生生活同激情澎湃、热血沸腾的革命岁月之间毕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同时,在信息网络时代背景下,民办高校的大学生也极容易受到西方多元思想的影响和渗透。尤其是对于跨境电商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未来的工作性质等,决定了他们需要同不同国家的人群来进行商贸往来以及人际交互,若他们自身不具备浓厚的爱国热情,甚至不具备较强的爱国情结,必然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思维观念,也会直接作用于他们的行为实践,甚至促使他们做出一些错误的行为。为此,民办高校在人才培养的实践过程中,必须注重培育他们的爱国情感。在职业素养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应立足于夯实且系统化的传统文化,能够引领学生认真回归历史,尤其是认真梳理历史与文化“来时的路”,只有这样才能够引导他们真正走好“未来的路”。当代大学生在传统文化教育的熏陶下,能够充分感悟到爱国人士所表现出来的爱国行为和情怀,这就会增强当代大学生自身的爱国热情,继而推动他们积极将爱国思想转变为爱国实践。

(三)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认识

在民办高校跨境电商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过程中,依托于科学且高效化的职业素养教育,充分挖掘以及高效利用丰富多元的传统文化,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认识。跨境电商专业是一门较为热门的专业,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要求非常高。受传统教育观念以及方式方法的影响和制约,部分民办高校大学生的社会认识观念存在着较大的滞后性,这不利于提升他们的整体发展竞争力。为此,在职业素养教育的过程中,依托于夯实且全面化的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帮助他们掌握认识社会的方式以及路径,更好地启发以及激励他们。正所谓“以史为鉴”,对于民办高校大学生而言,只有深刻全面的了解过去,才能够更好地走向未来。

三、民办高校跨境电商专业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路径

在民办高校跨境电商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科学且高效化的职业素养教育,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以及优化他们的职业素质,能够全方位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同时还能够全方位强化他们的道德观念。为此,民办高校应该充分利用职业素养教育的关键契机,精准且高效地利用多元化的传统文化教育,最大程度提升职业素养教育的整体成效。可以说,传统文化中蕴含着非常丰富且多元化的思想内容,在职业素养教育的过程中,只有深入且有效的挖掘其中的内在积极因素,并巧妙同跨境电商专业的课程内容整合起来,才能够最大程度优化职业素养的教育力度。

(一)变革课堂教学方式,创设多媒体教学情境

在民办高校跨境电商专业的教育过程中,为深入全面地提升职业素养教育的整体成效,民办高校应该注重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以及变革,同时积极把握民办高校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全面创设多媒体教学情境,最大程度提升职业素养教育的实施质量。一方面,在职业素养教育的开展过程中,民办高校要注重积极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变革,改变传统的灌输性的教学方式,积极实现教学方式的全面变革以及科学创新。比如在传统文化的教育实践中,民办高校应该从区域内学生熟悉或者认知的事迹或者人物着手,充分拉近大学生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从他们熟悉的人或者事着手,更能够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在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及渗透的过程中,民办高校还应该积极创设多媒体教学情境。不可否认,传统文化同当代大学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脱节性。若教师采用平铺直叙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或者渗透,很难真正保障教学成效。基于此,民办高校以形象生动的多媒体来进行集中化的呈现,借助于丰富且形象化的视频内容等,科学调动学生的认知兴趣,更好优化和提升学生的思维观念以及认知水平。

(二)整合课程资源内容,注重课程内容的渗透

在民办高校跨境电商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优质的课程资源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立足点。为此,民办高校应该注重结合跨境电商专业课程内容的实际特征以及教学内容特点等,精准全面地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及渗透。虽然从表面上来看,跨境电商同传统文化之间似乎没有表面的联系。但若从深层次来进行剖析以及认知,同样可以把握其中的内在关联性。作为跨境电商专业教师,可以实现对教材内容的深入挖掘,有效把握其中关键性的传统文化,更好地提升以及优化学生的职业素养。教师在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之上,还应该做好关键的拓展以及延伸等工作,以便全方位拓展学生的认知视野,进一步夯实学生的职业素养。此外,在职业素养教育的过程中,精准全面依托于课程资源的优势,民办高校应该注重在思政课程中,巧妙多元地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实现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全面整合,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思政素养以及综合素质。比如在思政教育中,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课堂活动教学法等方式来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

(三)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采用多元宣传平台

在民办高校跨境电商专业的传统文化教育实践中,民办高校可以进行必要的校园文化环境的创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环境的渗透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以及感染启发学生。当然,在整体校园文化环境创设的基础之上,也可以营造良好的院系环境。院系环境是校园文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跨境电商专业的院系负责人,应该同步注重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比如可以张贴相关的革命历史故事,或者进行黑板报内容的制作等等。同时,考虑到当代学生的信息素养较强,他们在生活中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频率非常高。尤其是跨境电商专业的学生,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可能更强。在传统文化的教育中,民办高校可以注重依托于多元化的宣传推广平台,如利用微信公众号、抖音号等来进行广泛全面的宣传。

(四)创设多元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出校园

在民办高校跨境电商专业的人才培养实践中,切实且有效地推动传统文化教育,不断夯实以及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有必要科学全面创设多元化的实践活动,同时积极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一方面,民办高校可以组织开展跨境电商的实践实训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渗透必要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民办高校还可以组织系统全面的红色文化活动,如诗歌比赛,如引导学生参观访问各类的红色博物馆、纪念馆等等。

篇5

一、提高认识,明确文化素质教育发展的新方向

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将文化建设提高到改革开放以来前所未有的时代高度,特别是今年五四期间同志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我国教育事业深化改革、科学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为高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文化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造了更好的条件,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开展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是中国社会迅速进步的历程,也是中国高等教育迅速改革的历程,更是高等教育的目标不断明确化、细致化的历程。作为高等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文化素质教育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具有深刻意义和重要影响,并身逢其事作出奉献,获得新的定位。

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同志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可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核心内涵,立德树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度统一的。

与会者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党和人民赋予教育系统的崇高使命,是教育工作者的崇高职责。从根本上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推进素质教育是高度统一的,素质教育回答“培育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本质上也回答这一问题。正如同志指出的,核心价值观“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

有学者指出,文化素质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需要明确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和重要目标,文化素质教育工作者应当以此为契机,来研究高等教育如何立德树人和文化育人。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立德树人,与“中国梦”的宣传教育,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推进素质教育紧密结合。这是今后我们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发展的新方向新要求。

二、立足根本,把握文化素质教育深入

发展的好时机

教育部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和《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两个重要文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等方面作了系统的论述,为文化素质教育的拓展与深化提供了指南。与会者指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者应依循文件精神,充分发挥文化素质教育的优势,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出新贡献。

同志五四讲话“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这给我们高校文化素质教育一个重要指引,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抓住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处理好国家、社会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与会者指出,文化素质教育对整个中国的高等教育起了很大作用,高等学校的素质教育是以文化素质教育为切入点和突破口的,素质教育的基础就是文化,文化素质教育的根本在于文化育人,文化育人要以文化为根本。从2011年同志在清华大学的讲话到最近同志在北京大学的讲话,突显出同一个主题,即中华文化的时代性新建设。在讲到“实现中国梦,必须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时,同志明确指出“这三个自信根本就是文化自信”,他鼓励大学生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同时也要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这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掀起新的拉开了序幕。

有学者指出,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已进入深化发展的好时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需要进一步被植入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中,使大学生能够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充分构建这一根基。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高校文化素质教育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立德树人,与“中国梦”的宣传教育紧密结合,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有学者指出,在当今中国文化建设中,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西方先进的文化、文化等三种主要资源。当代中国最大的问题或者说最重要的使命,就是要把这三种资源内在地整合起来,把握文化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大好时机。

三、直面挑战,探索文化素质教育拓展与深化的新路径

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全球高等教育正进行着新的变革,国际化、信息化、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使得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拓展与深化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主要表现在:(1)宏观而言,价值多元化对核心价值观的影响与冲击是最大挑战。(2)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着深刻的转型,在现代大学制度中,我们的文化、文化育人、立德树人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和作用。(3)对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思想认识不均衡、不统一、不到位。(4)进一步健全与加强组织机构建设。(5)文化素质教育的思路、方法和形式老套。(6)文化素质教育如何走进八零末九零后的大学生。(7)教师文化素养的提升。

与会者指出,面对“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确保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文化素质教育的地位日益重要。在明确了文化素质教育新方向之后,应认真检视文化素质教育拓展与深化面临的现实困难与挑战,充分发挥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优势,在创新教育方法、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上狠下功夫。同时加强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和基地建设,构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更加有效的指导体制和运行机制,着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进而从根本上保证文化素质教育思想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有学者指出,文化素质教育不能停留在传播知识局面上,要通过传承融合,升华、跃迁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当前重要的是,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精神,按照同志近一、两年关于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美德的一系列讲话的精神,遵照同志关于教育方面的指示,确保提高教育质量,反思与总结这些年来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经验、教训、问题。还要进一步针对割裂文化内涵整体(知识、思维、方法、原则、精神)的教育,即割裂文化形而下层面(知识、思维、方法、原则)的知识教育与文化形而上层面(精神)的价值教育,把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这两者相融合,从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到非文化素质教育的专业课程,从具体课程到课程体系,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从课堂教学到校园氛围与活动,从校内活动到社会实践,从干部队伍建设到师资队伍建设,从组织机构到制度措施,从每个单位的实际出发,既较全面又有重点地做好几件工作,把文化素质教育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之一来抓。进而把文化素质教育推向全面深入发展的新阶段。

四、创新实践,开创高校文化素质教育事业新的辉煌

全面推进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与会者指出,除继续推进我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多年来已开展的各项工作外,今后未来将以迎接我国高校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二十周年全面展开工作,持续加强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和基地建设,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创新实践,破解难题,努力开创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有学者指出,各基地高校要把推动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创新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紧紧围绕立德树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工作投入、创新方式方法、创造新鲜经验、形成教育特色,充分发挥好基地应有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

当前,各基地要进一步加强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尤其要把握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和本校特点,积极借鉴、大胆创新,进一步探讨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理念与社会实践的有效衔接机制。并在创新实践中完善实施方案,建立健全评价反馈机制,及时总结经验成果,促进相互学习交流借鉴。

有学者指出,教指委应积极地开展调查研究、总结经验积极推广,建立共享机制。进一步加强与规范基地年报制度,积极对各基地年报进行总结,并将年报结果在基地学校内部进行通报,对基地建设成效突出的学校提出表彰,同时对工作不到位的基地学校提出改进意见。

篇6

一、努力提高大学的文化自觉

大学要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大学要出高水平、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大学要直接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这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大学三大职能,即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直接为社会服务。一段时期培养“红色工程师”“灵魂工程师”等口号也激励着大学的青年为之奋斗。这些观点都被大家所认同、所接受,也是大学一直所践行的。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在所有这些大学职能背后的文化背景和内涵,从历史的长河来看,大学的重要功能就是传承、实践、创造文化。从这一意义出发,大学就是实践文化、传承文化、创造文化的场所。优秀的传统文化滋养了大学,大学同样承担着实践、传承、创造文化的重任。特别是通过一代又一代人才的培养发挥着它的这种功能。

大学的文化自觉,在于大学要有强烈的文化使命感。任何一个国家的大学都承担着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使命,当代中国的大学应该摆脱纯粹的功利性甚至是工具理性的困扰,在走出“象牙塔”、融入时展潮流的同时,更应牢记其民族的使命、文化的重任,更应自觉地认识、领悟和把握自身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历史责任。

大学的文化自觉,也在于自觉地将文化建设融入教育工作的全过程。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强调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时指出,要“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大学的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密切相关。经过多年的体制改革特别是管理体制改革,我国大学的科类单一状况已经得到明显改变,很多大学的学科更加综合了,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得到了加强;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逐渐融合起来。这不仅改善了人才培养的环境,给学生更加广泛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使我们的大学更好地把实践文化、传承文化、创造文化与培养高素质人才有机地结合起来,从重理轻文、单纯培养“专业”人才、单纯传授专一知识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大学的文化自觉,更在于积极推动文化的发展与创新。我们应该看到,促进文化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是大学弘扬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学校的建设与发展,无论是学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教学科研的改革与发展,都与促进文化的发展与创新密切相关。只有把大学的具体任务、短期任务和大学的历史使命、长远目标更好地结合起来,也就是把学校自身的建设与实践文化、传承文化、创造文化的任务自觉地结合起来,我们的大学才能担当起弘扬中华文化的重任。同时,大学直接为社会服务,更重要的也要体现在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服务上,要以直接促进全社会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为己任。

二、大学要为建设和谐文化作贡献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是在自己民族发展的长河中形成并发扬光大的,它又是在长期的与各国家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过程中相互吸收、相互借鉴而发展的,“和谐”体现着中华文化发展的轨迹,“和谐”本身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为贵”的哲学,“和而不同”的理念,曾深深影响着中华文化的成长。在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今天,我们不能只看到经济上取得的业绩,只研究经济社会的更加开放,更要看到弘扬中华文化的业绩,包括文化的更加开放,国际文化交流的不断加强,充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优秀的文化成果,进一步推动了和谐文化的建设,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和谐发展。

大学要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要将和谐文化渗透到人才培养之中。就是要遵循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和谐文化思维、和谐文化观念与和谐文化精神,用和谐文化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引导学生树立和谐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从而使高等教育的人才群体成为支撑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和谐文化也是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相融合的文化。在我国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脱离,这不仅妨碍着教育自身的发展,也制约了大学在文化建设中作用的发挥。因此,大学要把建设和谐文化作为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任务之一,就要不断促进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的融合,就要通过对学生进行人文与科学和谐文化的培育和熏陶,引导大学生在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时和睦相处、和谐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在构建和谐文化中,大学也要肩负起向世界宣传和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高等教育的开放,加强了我国大学与世界各国大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我国的大学迅速跃上一个新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开阔了眼界、拓宽了视野、博采众长、受益良多。高等教育的开放,也为我们更加广泛地宣传和传播优秀的中华文化创造了条件,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更广阔的域土中生根、发芽。如何更加广泛地吸收世界优秀的文化成果,如何在更大范围内宣传和弘扬中华文化,就成为大学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重要方面。因此,大学应在“和而不同、”的理念下,更加开阔国际视野,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加强中外文化沟通,以弘扬中华文化,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扩大传统优秀文化的影响,不断增强我们国家的文化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使之为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做出贡献。

三、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文化素质教育的概念往往又与人文素质教育同时使用,应该说,文化素质教育开始提出时还引起一些争论和质疑,但这个时间很短,原因就在于它以人文教育为基础,以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授与熏陶为内核,引起了学生和教师的极大兴趣。在许多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报告几乎场场爆满,从而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思索。文化素质教育之所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引起轰动,同时又久盛不衰,其关键就在于“文化”二字上。

素质教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理念,而且已为不少人所接受。我们认为,教育可以分为三个层面,或者说三要素,即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素质”在中国已成为一个约定俗成的名词,准确定义不容易,但已被广泛使用,并被老百姓所理解、认同,而且被看作是比知识和能力更深层次的东西,或者说是内化为人的内在的稳定性的品格,是涉及人的格调、品位、品格的东西。而这些内在的品质,更多的是文化的积淀、内化和转化的结果。

文化素质教育作为大学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和切入点,按当时的说法是切中时弊、顺应潮流,经过了十多年的实践,今天回过头来认识,应加上四个字:“涉及根本”,即切中时弊、顺应潮流、涉及根本。涉及根本就是涉及大学的根本目标、根本任务,涉及大学如何传承文化、实践文化、创造文化。文化素质教育就是大学在特定历史阶段,在育人中传承文化、弘扬文化的重要探索与实践。

目前有一种倾向,想以“知识教育”来代替“文化素质教育”,实际上是贬低了文化素质教育的价值和意义,这是不对的,也是不可取的。文化素质教育的精髓在“文化”二字,它的魅力也在“文化”二字,特点也在“文化”二字,文化素质教育就是融文化、特别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于素质教育之中的,是以优秀的文化培育、塑造人才的教育。所以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在高等教育方面,就应重新认识文化素质教育的深刻内涵和重要价值,大力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努力贯彻党关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方针政策,促进人才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四、花大力气建设和谐、文化的校园

这方面的论述、讨论已经有很多了,并且经过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大改革大发展,我国大学的校园越来越具有文化的内涵,新校园的建设更多地考虑了文化的氛围。校园建设要重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共识,这应该是多年来我国大学建设的一大进步、可喜的进步,这里也不同程度地体现出文化素质教育的成果。

校园是师生学习知识、切磋学问、交流思想的场所,它与一般的生活场所、甚至与一般的文化场所有所不同,它应该是一个高雅的、有文化积淀的场所,是学校品位、格调的集中反映,是学校文化内涵的外在体现。优秀的校园往往陶冶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又沉淀一代又一代的大学文化,它使师生置身于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

大学校园应讲究秀美而不求奢华,崇尚高雅而不落俗套,大学校园要有它独特的品位与格调。而这种独特的品位与格调源于文化,源于高雅、厚重的文化。因此大学必须重视校园的人文环境建设,不断提升校园的文化内涵,要在办学过程中不断积累、不断沉淀学校办学的文化。只有学校特别是一代又一代的校长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这个大学的校园才会不断地为各个时期办学中的文化所充实。

篇7

0引言

思想政治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是辩证统一的整体,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提高需用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文化和思想来指导;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播也需要借助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平台。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整合,对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及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培养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教育整合的可行性依据分析

1.1 二者整合在教育内容上促进互补思想教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的内容则围绕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陶冶高尚情操为主题的人文学科知识传授和教育。我国大学过于注重科学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决定了我国大学生文化教育更加强调人文素质教育,这从文化素质教育缘起于人文教育相对薄弱的理工类大学可见端倪。人文素质教育要处理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关系,必然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心理”内容,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必定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内容。而传统文化教育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价值,包涵着许多优秀的思想道德成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从中吸取某些内容,以充实道德教育的知识含量,增强其感染力因此,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在内容上存在着互补关系。二者整合教育让大学生们不断汲取优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养料,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会使思想政治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1.2 二者整合在教育功能上体现多层次社会的发展是以牺牲人自身发展为代价的,而人自身的发展又离不开社会发展这个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功能不能不兼顾既要造就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又要使人尽可能全面而自由地发展,并且尽力使二者相互促进作用显示出来。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由单一功能向多样功能发展,实现其发展。将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使大学生可以领会古人在为人处事方面的许多知识和礼节,汲取传统文化中的营养,在细微之处提高自己的文化品味和思想品质。使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实践中和理论上逐步趋向全面深化,逐步向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多层次发展,以调动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

1.3 二者整合在教育意义上具有时代价值随着中国加入WTO 标志着中国已正式迈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在这一过程中中西方国家充分利用经济强势,进一步提出“政治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西方文化“植入”发展中国家日趋成为一股汹涌而至的浪潮,这种浪潮也渗透到中国的高校,一部分学生的精神境界、思想道德发生了新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现混乱无序现象。因此,增强社会认同,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社会的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需要。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国家认同、社会责任认同无疑是当前增强我国居民对当前我国社会发展阶段认同,增强社会责任意识的一个重要而有力的思想武器。特别是对当前的大学生而言,需要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加强大学生的社会认同和责任意识教育,以增强大学生对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信心,增强他们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决心。因此,二者整合教育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重要思想指导,对维护国家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具有时代价值。

2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教育整合的途径

2.1 吸收传统文化精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针对当前西方价值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导致一些负面影响大学生成长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锻造学生理想人格、提高学生政治高度,树立学生更高境界的信念与责任感方面着更为艰巨的任务。因此,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整合之一在于赋予思想政治教育以丰富的文化内涵,从内容到形式,努力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品位。并挖掘、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中蕴涵的丰富文化因素,突出其教化功能,使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开展获得文化活力,更好地引导和确保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不偏离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例如,可在高校各专业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的同时,补充《中国哲学史》课程,并且把其作为公共必修课。中国传统哲学反映了中国各个时期各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集中体现。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较全面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掌握中国哲学的辩证特点,自觉提高思维能力和理论水平,提高伦理道德水平的基础上,处理好理想与现实、权利与义务、个人与集体、竞争与合作、自由与纪律、友谊与爱情、学习与工作等关系,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怎样的生活才有意义,怎样的人生追求才有价值等等,使思想政治教育既有哲理又有文理,又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内涵。

2.2 弘扬传统文化美德,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2.2.1 弘扬爱国主义传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又一重要任务。在长期的历史积淀过程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经过数千年的演绎和扬弃,不仅以程式化的经典文献、榜样等形式存在着,而且广泛地以民族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行为方式、风尚习俗等形式存在着。这些文化积累,己深深地融化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内化为人们的一种文化心理和性格,并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特别是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影响人们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的强大力量。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学生思想认识,激励当代大学生以民族英雄为榜样,继承爱国主义传统,明确自己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努力学习先进科学文化知识,为祖国的富强繁荣奉献自己的力量。

2.2.2 弘扬诚实守信传统,诚信立人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者,天下之结也”。以诚相待,忠诚守信,历来是中国人的道德信条和优良传统。挖掘传统诚信道德,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启迪价值。同时,良好诚信行为的培养不仅需要良好的教育氛围,也需要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是目前各高校比较认同的做法。大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接受信用教育,学校建立个人信用档案,将学生在校期间涉及到信用方面的事项逐一记录在册,包括守信与失信,通过这些一系列的数据、事实、行为的记载,就会有效地达到教育学生诚信行为的目的。

2.2.3 弘扬崇高进取传统,培养高尚人格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倡导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注重气节、操守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强调忧国忧民、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尤其强调一个人只要按照修身的原则和方法,自强不息,进德修业,发挥出自身的潜能,就一定会锻造出理想人格。道德伦理观念和为人处事哲学等道德修养的精义,对于塑造和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精神,无疑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创新、要发展就必须将理论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相结合,将二者融会贯通,形成互补,才能更好的解决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才能有助于大学生完整人格的塑造和培养。

2.3 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十七大报告提出的要使传统文化与现时代相适应,也就是要求我们必须在站在现时代的角度去理解传统文化,同时引领传统文化走向现时代。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迫切需要创新,以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降低的局面。为此,必须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在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扬弃的基础上,结合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辟新路子,总结新经验。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守创新原则:一是坚持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人格教育的优化整合,注重先进科技文化成果的宣传教育和普及,促使各种优秀文化成果不断转化为大学生的健全人格素质。如前文所述,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存在互补性,若将其课程融为一体,并加以规范、系统,确定科学的比例,不但能避免二者分离状态下必然形成的课程重复设置问题,而且一方面可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赋予“两课”教学更厚实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又可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导向性,将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扎根于优良道德品质的深厚土壤中,可谓相得益彰。二是对优秀的文化传统进行解读时要求我们必须以现时代的价值取向去理解一些优秀文化传统。在时代大潮的搏击中,在全球化竞争的洗礼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必须引导大学生把个人命运和整个国家、民族、人类的发展联系起来,在整体的世界环境中求得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因此,大学生群体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要以一种平等、认同、尊重、宽容、开放的心态,以跨文化的多维视野,确立“与国际接轨”的总体态度,自觉寻求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合点,始终保持对于别国、其他民族的新鲜感和敏锐性,努力学习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培育时代所需而中国本土又急缺的民主、科学和法治精神,使传统文化不致与现时代的价值取向相背离。

3总结

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整合教育是在保持文化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各自特点的基础上,探索二者相结合的途径和渠道。在文化素质教育中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引导,使它更具有方向性和影响力;以传统文化作为道德教化的大背景,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具有形象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郑丽萍.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探究,2007,(02).

[2]刘平凡,黄向阳.论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的融合[J].湘潮(下半月)(理论),2008,(12).

篇8

(一)对文化素质教育的意识不够

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如俗话所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使作为教育机构的财经类高职院校对于文化素质教育的意识不足,从根本上也不加以重视。这大多是由于对当下的时展与社会的结构快速变化了解认识不够。社会的急剧变化使得人才需求越来越向全面综合化的方向发展,在要求专业的技术型人才的同时,更加注重其整体素质,对其创新意识与创造性的能力要求也较高。但这方面的能力的培养,仅仅通过专业性的知识教育是不能够取得实际上的完全实现。因其本身就是一种综合性比较强的能力,在其整个的培育过程中就要求从学生的整体上来进行教育教学,不但重视知识性的教育,而且更加注重学生的人格塑造。当然,不仅仅是教育者,而且学生在这方面的意识也明显表现出不足。

(二)师资力量不足

从整个的教育队伍建设而言,在人文科学这一块就显得有些捉襟见肘,加其对其意识不足,也不在这方面进行一些培训或者引进人才。

(三)教学资源的硬件配置欠缺

根据调查与研究以及社会媒体等的报导,可以清楚的看到高职院校对于文化素质教育方面的资源配置相当欠缺。因为文化素质教育不仅包括对于文化知识的认知,也含有对于整个心理的健康发展,而且对于文化素质教育而言,身体上的素质培养也还是最为首要的。所以文化素质教育也是十分复杂,相当综合的教育类型。因此,教学中的硬件设施如体育场所的建设、体育用品的购置、图书馆的建设等都要一一进行武装。只有好的环境才能为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发展提供一个有利的基础,因而对其建设一定要加强。

二、探讨新路径

(一)以创新为主导

从创新的角度来看,对于财经类高职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探讨与研究,要以当下的新形势为主要背景,比如说,其强烈的综合性特点突出,学科之间的交叉越来越多,渐渐趋于复杂化,与原来的专业性越分越细恰恰相反,其现在要求全面的综合、重组。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体系化的需求已经成了大潮流。因此,在进行其文化素质教育的探讨时必定也要以全面综合的视角去切入。创新一方面是发现新事物,另一方面是靠发明新的东西,还有一种途径就是对原有的东西进行整理、筛选、分析,从而重整其结构。如同金刚石与石墨一样,结构不同其表现出来的性质与用途也各异,甚至相差十万八千里。对于人文科学这一块而言,其创造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因此,只能站在原有遗产的基础之上,对其进行重新的组合与应用,一方面使内容上更新,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入新的元素,使其活力增添,更加富有新时期所需要的特征。

(二)从传统文化中提取理念,注重人格培养

我国拥有厚重的文化基础,尤其是在人文科学方面,其遗产简直让人喘不过气来。因此,要对这份财富加以合适的运用。文化素质教育不仅仅是讲授一结文学常识或者几篇诗词等,它要求的是一种人格方面的培养。因此,要注重那些如古人所仰慕的君子之道,或礼仪之道,或中庸之道等。再者,由于中国文化里边的核心元素在于一种对人际关系的处理和自身的行与知的关系处理,所以对于从中提取二者的主要元素,用于现代社会的教育教学之中也未尝不可,比如从这两方面出发,其一可以令那些学生学习到交往中所应注意的尊重对方,其二,也可以利用这些理念去将学生对于知识理论的学习与实际上的身体力行的实践行为结合起来。在中国文化里汲取的是理念,是一种人文关怀,也是现在所说的一种人道主义。使其对于社会,对于人类,对于整个家庭以及与人的交往,工作等都可以变得和谐起来,这是从心性方面来培养一个学生,有助于其自身的实践能力与人格塑造。

(三)关注当下,紧跟时代潮流

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现阶段的信息化技术为主的综合体系的发展势头下,必须在文化素质教育方面紧跟时代潮流,利用一些新型的技术工具,如多媒体、自媒体、网络视频等进行一些远程教育、翻转课堂,因为人文交流的渠道的拓展与接收信息的及时有效,可以让学生了解当下的一些文化发展动向,将其固有的知识结构体系打乱进行不断的重新组合。如同上面所言,不仅仅教育者对于文化素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学生也往往如此,对于人文科学方面的东西只是来源于其个人的喜好。因此,大多数人的意识也明显不足,要促使学生在新的信息化时代全面的发展,就必须先更新其传统的观念,总是认为文化知识的功能与作用在今天这样的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中没有多大用处。只靠讲解是不够的。教师要对其分析文化在当下社会中的作用,其次,要从人类文明的角度,以历史的视野展开,将人类的文化发展作以整体上的理解,使其明白文化素质提高的作用点在哪些上面。最后,还是要紧扣当下新时期的特点,通过对其分析物质性的享乐排他主义的发展何以会使世界不再令人着迷,现代人类所遇到的大困境只有通过文化的继续发展与增强,整个社会才能更加和谐有序的向前发展,也只有使其懂得了其重要性的关键点,激发起其对于社会,对于人类,对于整个世界的发展的责任。其积极性相对会得到一些提高,其对于文化素质教育才不至于进行排斥,其在这方面的自主性才会提高,其人文教育的目的才能很好的去通过学生这个通道得以实现。

(四)文化素质教育要体系化、全面化

文化素质的教育属于人文科学,包含着整个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比如身体、心理、智力或情感各个方面。所谓文化素质教育是一个以人为出发点的全面而周详的教育体系。因此,不但要从硬件教学设施的建设中来加以加强,而且还要引入各种学科的新型理论与基本原理进行分析研究。比如学生处在这个时期的特征分析,就必须从生物学上的生理方面来分析,再加以心理方面的辅助才能完整。再例如关于学生身体方面的知识,不仅要使其填饱肚子,最为重要的是要从医学的角度出发,从养生的大前提出发注重其营养搭配。肢体的运动等方面不仅是体育课程,它还关系到舞蹈、节奏、呼吸等。总括的讲,文化素质教育要构建起一个可行性的体系,从各种学科的复合与交叉中来捡取所需要的部分。

三、结束语

篇9

关键词:中国 传统艺术 当代大学生

我国传统艺术的遗产极其丰富、辉煌。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戏曲、园林、建筑、工艺美术等等,都有几千年的积累,都有伟大的创造,都透着五千年文明古国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中国传统艺术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淳厚的艺术内涵和生动的历史痕迹,越来越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和欣赏,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食粮。

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就应该传播中国的传统特色文化。比如,中国的京剧,中国的功夫,中国的传统艺术品,中国的传统音乐,中国的书法文化、绘画文化,等等。

在谈到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时。我们常常引用一句很经典的话是,“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确实,很多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是世界所特有的,很多都可以申请文化遗产,但这并不是我们传播中国文化的真正要意。我们所要的“世界的”,是应该让它成为“世界流行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很多文化,是民族的,却不一定是世界的。因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珍视的传统文化。我们很难想象让一个民族,把另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完全引入自己的日常生活。我们的很多传统文化,即使在当今的本国,也谈不上流行,如何能让它们成为“世界的”?

而当前,我们在传播中国文化时,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过多的强调。我们的文化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下意识里,有一种投他人所好的心态,外国人喜欢京剧,并不是真的能听懂京剧,就像一个发达国家的旅游者到了非洲,一定是想看当地的土著舞蹈一样,是一种猎奇心态。

传统艺术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底蕴,是当代很多潮流的艺术所不可比拟的。而且任何当代的艺术都是由传统艺术发展而来的,并不是完全的新创造出来的。比如传统的中国如意,云纹造型,唐卷草纹饰或者是早期出土的陶罐上的纹样等都是历经时间的考验才能流传至今的。就拿咱们的奥运火炬来说:祥云的图案被应用到当代奥林匹克运动的设计中就能说明这个问题!尽管我们当代的艺术不可避免地要富有时代气息,但是传统艺术的地位及在当今的应用都是有目共睹的。

从文化欣赏的角度来说,传统的就是民族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但是从文化特性与保护的层面上看,传统的只能是民族的,中国的传统艺术当然只能由中国自己来保护。传统艺术的创作和发展离不开孕育她的民族特性和民族习惯。只有集合各方面的力量,才能完成这一光荣的使命。

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认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他看来,一个人才的培养,要通过学习诗歌等文学艺术作品得到知识的启发。并通过礼仪制度的学习塑造人格品性,掌握行为道德规范,最终才能成为高品质的人才。

因此,当代大学生必须了解本国的优秀传统艺术,吸收其中的精华,只有接受传统艺术文化的熏陶,才能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

首先,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继承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有利于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传统艺术教育,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和优秀的中华文明,接受人文精神熏陶,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树立爱国报国的思想。而在现实生活中,当代大学生学习就业的压力大,他们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到专业学习和各种可以给就业带来优势的“考级”“考证”上,这样势必影响了其传统艺术的学习。

此外,随着本土传统艺术文化的流失,不可避免地带来认识上的误区:如有些大学生一味地以为国外的一切都是好的,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而当前大学生的出国留学热,也是由于没有正确对待自己国家的优秀传统文化!

其次,中国传统的艺术专业知识,对于推进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有着积极的意义。

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文化素质是基础。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而人文素质教育则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所以,艺术的专业教育和与艺术有关的鉴赏能力也是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

例如,传统绘画艺术在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和想象力、审美能力及审美情趣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作用于每个人的心灵,塑造、健全、完善和完美人格,绘画作为一种文化影响,还可帮助人们,对自然敏锐的观察力,对事物的感知力、创造力都十分有益。伟大的法国雕刻大师罗丹曾说:“美,无处不在,不是生活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总之,传统艺术有着取之不尽的传统文化资源,这些形象生动的传统文化能影响大学生品位、民族艺术风格和时代风貌。它对于培养学生的传统美德和传统审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锻炼和提升学生审美能力、文化修养等优良素质有积极的作用,也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学生构建健康的精神家园,以及健康的人格素养。

最后,大学生适当地学习传统艺术文化知识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

随着时代的前进,科技的日新月异,以前许多常见的、有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内涵的民间艺术正在逐渐消失。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学生来说。对民俗民间文化艺术的了解更是零散的,甚至是模糊的。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学校教育之间存在着严重的断层现象,它需要我们的传承和保护,更需要的是我们对他们的情感培养和交流。

中国的传统艺术发展到今天,一些门类正在或多或少地隐退于边缘化的地位,陷入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有的门类发展前景很不明朗,有人甚至认为这些门类已失去生命力,应该送进博物馆。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形态的日趋多元和外来文化的不断撞击,在西方的文化艺术、生活方式、价值观审美观如潮水般涌进的情况下,我国传统艺术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例如戏剧,无论是被誉为“国粹”的京剧,还是各地历史悠久的地方剧种,它们的市场都在日益萎缩:再例如书法、国画等中国传统的艺术,越来越不被看重。

篇10

关键词: 文化传承创新 城市发展 推进方法

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在于“传承与创新”。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人类文明的每一次进步都伴随着重大的文化变革。高等教育作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肩负着文化传承创新的历史使命[1]。大力推进高校文化传承创新工作,培养高素质的文化人才是高等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高等教育背景下文化发展的现状

推行素质教育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水平显著提高,教育重点从关注学生学什么逐渐转移到关注学生怎么学,学生的文化传承创新能力大大提升。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高等文化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外来文化入侵及中国传统美德的丧失给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提出了挑战。

(一)传统文化现代化问题。随着外来文化的入侵,我国传统文化受到严重排挤,本土文化认同度大幅降低;年轻群体特别是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不够,主动传承意识不高。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现代化,提高传统文化的认同度是传统文化传承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二)民族文化素质问题。民族文化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推动大国文化崛起的重要因素。与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相比,国民文化素质,特别是大学生的民族文化素质存在较大程度的滞后现象。如何弘扬民族精神,提高民族素质是文化传承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现代文化国际影响力问题。国家文化是否具有强大的国际影响力是国家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中国现代文化受西方文化的影响,特色不鲜明,文化创新不突出,导致中国现代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弱化。如何强化中国现代文化的开拓创新意识,突出文化特色是高等教育面临的重大挑战。

二、加强文化传承创新的价值

文化发展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根本。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也为中国文化发展带来巨大冲击。如:传统文化的逐渐没落、遗失;现有文化发展难以与时俱进;部分人甚至出现社会价值的迷失、扭曲等。这些问题都说明文化的发展不能再止步于简单的传播和延续,而是要将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理念相结合地进行转化重塑,实现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探索在高等教育背景下加强文化传承创新的有效途径,已成为高等教育界面对的一项重大课题。

当前城市发展正处于转型阶段,由经济全球化引发的文化碰撞、融合日益频繁。高校教育要不断加强文化思想创新,真正起到引领社会先进文化的作用,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弘扬,使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舞台上占据重要地位。

三、推进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方法

面对文化传承创新的历史使命,我市应积极稳妥的部署高校文化传承创新工作。高校应集中力量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点突出民族文化特色;坚持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真正成为社会先进文化的领路人。

(一)找准自我定位。高校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2]为一体。只有对自身价值具备清醒的认识,坚守自身职责,不跟风盲动,才能避免高校在自身定位上出现偏差,在价值追求上偏离本位。

(二)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如今的大学生成长在一个多元的文化环境中,受到较多西方文化的影响。开放的环境塑造了他们活跃的思维,也使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存在一定的模糊和偏差。因此,高校必须加强传统文化普及教育,引导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体会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提升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度,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三)做好前人优秀文化的传承工作。文化传承是创新发展的起点,高校在强化大学生技能教育的同时必须加强德育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文化传承意识,增强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应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文化宣传活动,从实践中强化文化的传承;鼓励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从学生的思想层面,奠定文化传承的坚实基础。

(四)激发思想创新,推进传统文化现代化。高校教师要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角度出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高校师生要勇于对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进行探索创新,从新观念、新内涵等多角度出发,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使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勃勃生机,加速推进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进程。

(五)加强文化融合与对外交流,使学生对文化发展有较为全面的了解。文化传承创新要注重多领域知识的融会贯通。高等教育要特别注意从四个方面加强文化融合:一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融会贯通;二是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三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融会贯通;四是人与自然融会贯通。此外,高校还应该积极创建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外来文化,借鉴他们的优势,为文化创新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曹国永.文化传承创新:大学的责任与使命[J].高校理论战线,2012(03):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