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的基本知识范文

时间:2023-08-07 17:39: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商管理的基本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工商管理的基本知识

篇1

目前,设计知识管理已成为国内外许多研究机构、大学、企业的研究热点,如美国NIST的设计知识库项目[2];欧洲WISE工程知识管理项目[3]、MOKA项目[4];韩国LG公司资助的知识管理项目[5];国家863资助的知识管理平台研究[6]等,但还没有一个实用的能支持概念设计知识重用的系统,对它的研究也还停留在理论准备阶段。

本文在研究了基于本体的的概念设计知识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框架,研究了用户对本体的定义、对知识结构内容的自由扩充以及概念设计知识的检索方法等关键技术。

1、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建模

1.1概念设计知识分类与表达

概念设计是对设计问题加以描述,并以方案的形式提出众多解的设计阶段[7].概念设计从不同的角度有多种定义[8].一般认为,概念设计是指以设计要求为输入、以最佳方案为输出的系统所包含的工作流程,是一个由功能向结构的转换过程。

图1描述了一般概念设计的工作流程,它包含综合与评价两个基本过程。综合是指根据设计要求,运用各种分析、设计方法推理而生成的多个方案,是个发散过程;评价则从方案集中择出最优,是个收敛过程。概念设计是将所设计的产品看成一个系统,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去分析和设计。具体说,概念设计就是将设计对象的总功能分解成相互有机联系的若干功能单元,并以功能单元为子系统进行再次分解,生成更低一级的功能单元,经过这样逐层分解,直至对应的各个最末端功能单元能够找到一个可以实现的技术原理解。概念设计的主要任务是功能到结构的映射,概念设计过程主要包括:功能创新、功能分析和功能结构设计、工作原理解的搜索和确定、功能载体方案构思和决策。

根据概念设计的过程及人在设计时的认知特点将概念设计知识分为元知识和实例知识(其分类如图2所示)。元知识中主要包括功能知识、技术原理解知识、结构知识等。实例知识中主要包括方案设计实例、技术原理解实例、产品实例等知识。

(1)功能知识。主要描述产品完成的任务,描述产品的功能及功能子项。描述产品要完成的功能,包括功能内容、实现参数、性能指标等;

(2)技术原理解知识。描述产品功能及功能子项的原理解答。它的表达要复杂些,一方面可用文字、数字表达它的说明、解答参数,另一方面,要有图形支持产品原理解答;

(3)结构知识。描述产品的结构设计状况,是对原理域知识的细化和扩充,是求解原理解的结构载体,可描述产品关键部分的形状、尺寸和参数。产品功能结构的映射(简称为功构映射)就是对产品的功能模型进行结构实现的求解,是将产品功能性的描述转化为能实现这些功能的具有具体形状、尺寸及相互关系的零部件描述。在这里功能是产品结构的抽象,是结构实现的目的;而结构则为实现某功能而选用的一组构件或元件。功能结构间的关系一般而言是多对多的映射关系。一个功能可能由一个或多个特征或元件实现,而一个特征或元件也可能完成一个或多个功能;

(4)实例知识。已成功或失败的设计范例,包括方案设计实例,产品结构知识实例、技术原理解实例等。它包含了更多的实际因素,是类比设计和基于实例推理设计的基础。

以工程机械中某型滑模式水泥摊铺机为例,总功能为摊铺水泥路面,总功能可细分为滑模作业、控制作业等功能,滑模作业功能又可细分为提水泥浆、挤压成型等功能。其中某个功能的实现可能会由几个结构组合而成,例如滑模式水泥摊铺机滑模作业功能就是由螺旋分料器、刮平板等几个结构一起才能实现。图3为该水泥摊铺机的功能层次定义和功能分解结构举例。该产品所对应的结构分解则如图4所示。图5中给出了对于滑模作业功能的技术原理解简图、技术原理解的评价、参考产品,以及实现该功能的说明等相关的知识。

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概念设计予以支持,对概念设计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至今仍没有较好的解决方法。目前的知识建模主要是专家系统,最常用的知识模型包括框架、产生式规则、语义网络、谓词逻辑等。专家系统的知识建模主要侧重符号层的系统实现,很少考虑动态的,非结构化的知识,造成专家系统解决问题的局限性,使得专家系统不能解决大型复杂问题。

本体作为“对概念化显式的详细说明”[9,10],研究领域内的对象、概念和其他实体,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很好地解决概念设计知识的表达、检索和重用等问题。采用本体描述概念设计知识可以支持细粒度的产品语义信息的描述,可以形式化地定义特定领域的知识,如概念、事实、规则等;支持语义层面的集成和共享,基于本体的知识定义可以对知识作普遍的、无歧义的语义解释,可以保证不同使用者之间进行语义层面的信息共享和互操作。

1.2本体建模过程描述

本体是某一领域的概念化描述,着意于在抽象层次提出描述客观世界的抽象模型,它包括两个基本的要素: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本体的构建必须满足以下的要求:对目标领域的清晰描述;概念或概念之间关系的明确定义;一般性和综合性原则。本体可以有多种表述方式,包括图形方式、语言形式和XML文档形式等。

基于本体的产品概念设计知识建模过程包括3个阶段:

(1)产品概念设计知识目标确定。产品概念设计知识定位,概念设计知识的定位决定本体构造的功能需求及最终用户。

(2)产品概念设计知识本体分析与建立。根据需求分析,确定该领域的相关概念及概念属性,并用XML语言进行形式化描述。这个阶段是建立概念设计知识本体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到整个本体的生成质量,同时也是工作量最大的阶段。

(3)产品概念设计知识本体评价。对所创建的本体进行一致性及完备性评价。一致性是指术语之间的关系逻辑上应保持一致;完备性是指本体中概念及关系应是完善的。我们称该3阶段的组合为产品概念设计知识本体建模的一个生命周期(见图6)。

1.3概念设计知识的本体表示

在此我们以工程机械中滑模式水泥摊铺机为例,结合图3~图5中的实际知识,从概念实体、概念属性及概念间关系等方面来说明产品知识、功能知识、技术原理解知识、技术原理解实例等概念设计知识的本体表示,通过概念蕴涵、属性关联、相互约束和公理定义等方法揭示了概念间的本质联系,形成一个语义关系清晰的产品概念设计知识模型。建模采用目前最新的OWL语言描述。

表述的语义为一个滑模式水泥摊铺机继承了一个产品的所有属性,此外还具备了关系属性:摊铺能力,同时,又对属性摊铺能力作了限制:只能应用于滑模式水泥摊铺机领域,且取值变化只能在摊铺宽度中(省略了关于滑模式水泥摊铺机类似属性的定义,如摊铺厚度和摊铺速度等)。

表述的语义为一个功能技术原理解具有对应的功能名称,相关的技术原理解简图(省略了技术原理解类似属性的定义,如评价、参考产品、创建人、创建时间、存储位置等)。

上述描述中,使用类公理(subclassof)描述了两个类(概念)之间的继承关系,如滑模式水泥摊铺机类是产品类的子类。在描述类属性时,使用关系属性(objectproperty)描述了类的某个属性同时也表示了两个类之间的某种关系,如摊铺能力既是滑模式水泥摊铺机类的一个属性,同时也表达了和摊铺宽度类之间的对应关系。另外,使用属性公理domain和range表示属性的应用领域和属性的取值范围,如属性摊铺能力只能用于滑模式水泥摊铺机类,且它的取值只能是摊铺宽度数据集。

1.4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的特点和优势

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可以让设计人员更好地重用已有的概念设计知识,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具有以下的一些特点或优势:

(1)支持用户定制知识类别。产品概念设计过程中,需要运用多种类型的知识,如:功能类、功能技术原理方案解类等。这些知识的描述和使用有着不同的特点,不能用相同的描述框架来处理。基于本体的设计知识建模允许用户对设计中知识类别加以定制,针对每一类别定义其描述属性,从而较好的解决了概念设计中多来源多类型知识的表示问题。

(2)支持概念共享的知识库构建。概念设计知识本体的构造澄清了概念设计领域知识的结构,为概念设计知识的表示打好了基础,而本体中统一的术语和概念也使概念设计知识更好地共享成为可能。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表示在区分不同知识类别的同时,建立起概念间的共享联系。通过概念间的共享机制,避免了设计知识库的数据冗余和数据不一致问题,方便了知识的建模录入、检索及统计处理。

(3)多视图和基于本体概念的知识检索。在目前的应用系统中一般采用基于关键字的数据库查询方法,由于其数据库组织不是建立在能够表示概念之间的关系、事实和实例的领域模型的基础上,因此无法实现智能查询和信息推理,也就无法解决语义异构性问题。由于不同的组织和人员可能使用不同的词语表示同一个含义,因此查询系统得不到意义相同但用词(语法)不同的内容。当需要对多个数据源进行查询的时候问题更为明显,多意词和同义词会使查询得到许多不相关的信息,而忽略另外一些重要信息。

在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中由于具有统一的术语和概念,知识库建立在本体的基础上,使得基于知识的设计意图匹配成为可能。采用基于知识、语义上的检索匹配,对用户的检索请求,通过查询转换器按照本体把各种检索请求转换成对应的概念,在本体的帮助下从知识库中匹配出符合条件的数据集合,解决了语义异构的问题。

从人在设计时的认知特点出发,可以采用基于功能分解树的功能设计知识检索视图、基于产品分解结构树的结构设计知识检索视图,还可以利用本体中已定义的概念定义其它知识检索视图,比如需求功能知识检索视图、软件工具使用知识检索视图等,实现基于知识检索的设计意图的匹配。

2、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

2.1概念设计知识管理系统结构

结合工程机械行业的实际,本文提出了图7所示的基于本体的产品概念设计知识管理系统结构,系统按照知识产生、获取和利用的流程来构建,系统结构主要包括概念设计知识管理工具、数据接口程序以及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库,具体由4个部分构成。

(1)概念设计知识获取。概念设计知识的获取包括从概念设计知识本体定义、本体之间关系定义、本体知识库生成到概念设计知识获取整个过程。

(2)概念设计知识维护。主要包括从概念设计知识本体维护、本体关系维护、知识库重新生成到概念设计知识维护的过程,实现对本体的属性修改,各类知识之间的关系维护,以及知识库的更新等。

(3)概念设计知识检索重用。系统中提供基于多视图的知识检索方式,如基于功能分解树的功能设计知识检索视图、基于产品分解结构树的结构设计知识检索视图,及用户定义的其它知识检索视图。此外系统提供基于本体概念的知识检索方式,通过本体映射库,可以实现同义词的检索,保证可能会采用不同的概念和术语表示相同的设计信息的人可以得到相同的知识帮助。

(4)概念设计知识库的构建。要实现基于本体的,支持客户自定义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系统必须由足够的柔性,支持各类知识的存储,作为系统基石的知识库的构建就不能采用完全预先定义的方式,在系统中我们采用基础数据库加上在此基础上经过本体定义工具动态生成的各类知识库的方法保证基于本体的知识管理的实现。

2.2概念设计知识管理关键技术及实现

篇2

一、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分析

从该专业四年所学的课程可以看出,课程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

1.通识课程。所谓的通识课程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包括思考力、感受力、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判断力等。我院为更好的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相继开设了大学英语、微积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基本原理概论等隶属于通识教育的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同时,对学生气质和校园文化的提升也大有裨益。

2.学科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学科基础知识,我院针对工商管理专业开设了诸如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概率统计、宏观经济学、财务管理、经济法基础等学科,这为之后该专业的学生更好的学习专业课打下了基础。

3.专业课。严格意义上来说,工商管理专业是研究盈利性组织经营活动规律以及企业管理、方法与技术的科学,该专业范围较广,所学课程较多,大致涵盖了经济学、管理学的诸多科目,为此,我院开设了管理经济学、技术经济学、生产与运作管理、公司战略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课。通过开设这些课程,使得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初步具备了经济、法律及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二、企事业单位所需要的工商管理毕业生能力分析

为了深入的了解企业对工商管理毕业生能力的需求,本文通过调查企业以及查询各种资料的方式,得出了以下结论: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能力需求除去必要的专业知识外,还对其沟通表达能力、良好的道德心理素质以及学习创新能力也较为看重。

1.专业素质。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管理学、经济学和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企业管理方法与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企业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企业要求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能力:⑴.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⑵.掌握企业管理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⑶.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企业管理工作和问题的基本能力;⑷.熟悉我国企业管理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及国际企业管理的惯例与规则;⑸.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⑹.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2.沟通表达能力。在调查中,企业的相关负责人指出:应届毕业生的沟通表达能力是他们聘任人员的重要指标之一,因为在当前经济形态下,不管何种单位,都离不开分工与合作,而良好的沟通是团队合作的基础,企业内部成员内存在着不同的分工,而不同的成员必须合作完成共同的工作任务,只有具备较高的沟通表达能力的成员,才能在沟通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合作做事,从而能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为此,一些部门负责人针对该指标列出了具体的标准,主要有:①日常中能够熟练地使用普通话同他人进行交流,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②能够团结队友并且有出色的团队意识和组织能力等等。

3.良好的道德心理素质。良好的道德心理素质包括良好的品德素养、健康的心理品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合理的价值取向、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积极向上的敬业精神、百折不挠的意志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等。本文调查中,多数企业表示,对于那些有德无才的人,他们将培养使用;而那些有才无德的人,便限制使用。从中可以看出,良好的道德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4.学习创新能力。学习与创新能力包括自主学习能力、终身学习观念、知识融通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积极想像能力、能动应变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同化顺应能力等。归根结底,学习创新能力就是把知识技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这对企业的生产效率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运用的好,便能大量增加企业的产值。

三、毕业生综合素质状况与就业岗位要求对接分析

对宿迁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所具备的综合素质以及企事业单位实际所需要的工商管理毕业生能力进行比较分析,为更直观的表现其中的差异,本文据此得出如下图表:

由图所知,企业所需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并不是最强的,用人单位相对而言更注重的是应届毕业生的道德心理素质和沟通表达能力,较注重学习创新能力,对专业素质的需求并没有人们想像的那么强烈;作为应届大学毕业生,他们往往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在学习创新能力、沟通表达能力以及道德心理素质方面的表现却差强人意。这就使得应届大学生所具备的素质不能较好的满足企业的需求,这其中固然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但是,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所表现出来的不足也应予以重视!在众多高等院校中,都有这样的一个特性,教学上面最重视的是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对专业课格外的重视,对学科基础课程较为重视,而对通识课程最不重视。学校以为专业课才是正真的课程;教师以为教专业课才是真正的专家;学生也以学好专业课才配得上自己的专业称谓。然而,通识课程常用大班上课,通识课程人人教。久而久之,学生的专业素质加强了,但是综合素质却减弱了,这对学生的就业将产生不利的影响。笔者曾看到过这样一则消息,两位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去应聘,用人单位在看了两人的在校考试成绩后,出人意料的将综合素质得分较高的应聘者招为公司人员,而那位专业较好的应聘者只能另谋出路了。

篇3

1引言

1988年教育部颁布的新本科专业目录中,工商管理是管理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在下面设置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旅游管理6个专业。工商管理专业在我国从引进至今不过20多年,本科专业点由1998年的1276个增至2866个。目前全国本专业的在校学生大约为50~80万人,每年约培养出10万名本科生。随着在校人数逐年增加,工商管理专业已成为我国培养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高层次管理人才的重要渠道。

2国内工商管理专业办学现状

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专业表现在与该校其他学科交叉渗透,重视实践、教学、科研、企业咨询相结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教育独具国际化特色,与美国的哈佛商学院和马里兰大学、法国巴黎第一大学等的管理学院以及摩托罗拉、西门子、爱立信等国际著名跨国公司等保持着密切合作关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商管理类专业是与国际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接轨;吉林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主要面向汽车、机械加工行业培养人才;武汉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主要包括企业的经营战略制定和内部行为管理两大内容,以涉外企业的经营管理为重点;中山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是系统掌握现代化管理与经济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工具手段,掌握电子计算机在管理工作中基本应用技术;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特点是对组织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国际企业管理等工商企业管理的主要职能及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应用等着重进行教学训练;上海财经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注重以科研与学术交流促进教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主要为公司企业培养“具有一定工程技术知识”的高级工商管理复合人才。

目前,工商管理按照大类进行招生的学校包括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江南大学、贵州大学、兰州大学、汕头大学等。工商管理类统一招生,学生入学后先接受通识教育,再进入院系学习,在一、二年级,学校打通院系界限,按专业大类组织教学,重点建设全校性公共课程和学科大类平台课程,形成公共基础课和基础课的统一标准;在三、四年级,从大学三年级根据前两个学年的成绩和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选定具体专业。从国内按工商管理学科大类招生的看,实施工商管理学科大类招生的大都是重点大学、综合性院校,而地方工科院校则推行较少。

3地方工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大类培养模式的探索

在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的原则下,从现行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出发,借鉴国外经验以及我国重点大学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我国地方发展的实际需要,构建地方工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图1)。图1地方工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3.1地方工科院校工商管理大类招生分专业培养模

式目标选择地方工科院校工商管理大类招生分专业培养模式研究的目标,是构建“两平台”+“专业主干”、“方向”+“实践”的培养模式,使地方工科院校工商管理培养出的学生,能以适应社会能力为核心,以素质培养为基点,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线,以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方式、创新实践教学环节为主要途径,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夯实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强化综合管理能力和执行力等能力的培养,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管理人才。构建“两平台”+“专业主干”,“方向”+“实践”的地方工科院校工商管理大类招生分专业培养模式,实现“通识为基础、经管为根本、工程为特色、实践为手段”的“四位一体”的培养架构,突出地方性、创新性、实践性、特色性。

(1)地方性。地方工科院校工商管理大类招生分专业培养的根基必然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相连,这是一种天然的“亲缘”关系。地方工科院校肩负着为区域性经济发展服务的历史使命,同时地方工业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也影响着他们办学特色的形成。

(2)创新性。进行开放型工程教育训练平台的研究与实践,建设“三实一创”教学基地,即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3)实践性。地方工科院校工商管理大类招生分专业培养模式,不仅表现在创新性上,而且表现在工程能力的实践性。现代工程教育要回归工程实践,加强工科大学生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

(4)特色性。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要根据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准确定位,充分发挥智力作用,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方向课、选修课,体现其特色。

3.2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工商管理大类招生实践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工商管理大类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工商管理类专业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做人、做事、做学问同步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性强、综合素质高、富有求实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同时,依托“大土木”,培养具有大土木背景的专业人才。该院对学生采取按专业大类招生,实行宽口径、厚基础、专业自选的培养模式。

(1)学生在一、二年级学习通识教育基础课和工商管理类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在三年级可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学院开设的专业方向和个人意愿选择相应的专业方向课程,该院工商管理类专业所设的专业方向有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

(2)在大类平台课上进行统一,课程名称、课程代码、课时都进行了统一,优化资源的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该专业按工商管理大类招生,学制四年,采取1.5学年,即前三学期按照工商管理大类学校相应学科平台课,第四学期开始分流。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分为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工商管理大类学科基础与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与专业方向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等模块,实践、创新及课外课程群。

篇4

近几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各类管理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然而,2014年10月14日晚,教育部公布了近两年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工商管理专业居然榜上有名。这个结果也大大出乎很多人的预期。有相当多的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在双向选择中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这么多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合适工作,是什么原因?是现在劳动力市场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供给过剩,还是市场经济中企业的需求泡沫?答案是否定的。

在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的企业比较缺乏专门的管理人才,工商管理类的相关专业毕业生一直处于比较好就业的状况,因此很多学校也因此纷纷开办相关的专业,特别是在1999年高校大扩招以后,几乎每所大学都开办了工商管理类的相关专业,致使近几年的毕业生呈几何级数增长,但全球经济衰退对我国经济造成了较大影响,对于管理类人才的需求相对萎缩,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才的供过于求。

但我们经过充分调研、分析后确实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并不是人才供给过多,也不是企业需求太少,而是现在各个学校培养的毕业生的素质与企业的需求存在比较大的差距。企业需要的是应用型人才,而现在本科院校培养的大部分是研究型人才;企业需要的是具有比较强的综合能力的人才,而我们现在的学生普遍实践能力较弱,能说不能做,甚至是既不能说也不能做。对于此现象,作为本科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需要从学生能力的培养、从培养出适销对路的管理人才的视角出发,对工商管理专业改革进行探索。

2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

管理者的素质就是一个人担当管理者后其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借助的、来自于先天和后天而凝结于该主体内部的主体质和量,应该包括作为一个普通人的一般素质和充当一个管理者的特殊素质,总体上包括以下三大方面:

2.1基本素质

作为一个学习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首先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创业精神,自己有想干一番事业的冲劲,而且要具备由良好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

2.2业务素质

单有想干而没有真本事,事业还是不能取得成功,因此作为工商管理的毕业生还应该具备一定的业务素质,要懂得市场经济和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方法;要懂得生产技术和有关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的基本知识和本行业的科研技术发展方向;还要懂得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学、人才学、行为科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

2.3业务技能

管理者单具有理论知识是不够的,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他还应该具有较强的分析、判断、概括和决策的能力;组织、指挥和控制的能力;能够沟通、协调企业内外各种关系;还需要具备有一个很重要的能力,即创新能力。

3我校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现状

我校的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于2001年开始开办,至今已经培养了十届的毕业生,毕业的学生也普遍反映目前所学的知识能力不够,在找工作的过程遇到了与用人单位要求的能力不符的情况。那么,我们现在工商管理专业普遍是怎样对学生进行培养的呢?

3.1教学方法以课堂教学为主,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现在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与其他文科类的专业一样,都是由教师进行课堂的理论讲授为主,缺少必要的实践场所,在企业现场进行实践教学的机会就更少,而工商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我们的教学必须要有实践场所和实验室,来完成情景模拟、素质测试以及体验教学。当前这种教学方式重理论说教,轻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由于缺少必要的实践性环节,学生的实践应用的能力就非常差,也无法将所学理论与实践有效地结合,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判断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不利,而这也与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对用人的要求不相符。

3.2选用的教材重理论轻实务

工商管理专业本来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我们现在很多学校所用的教科书都只是介绍基本的管理理论和管理的方法,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学习题、管理案例与管理学游戏方面的内容非常少,介绍实践性的实务内容就更加少得可怜,所以我们现在培养的学生,表浅的理论内容说得头头是道,但并没有深刻领会管理的艺术和管理的真谛,如何将这些管理的知识在实践中正确应用和灵活应用那就差得更远。

3.3教师观念落伍,实践能力有待加强

目前,各个高校的教师基本上都是从大学到大学,即研究生或博士毕业后直接留校或到其它大学任教师,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也基本是这样,这些老师基本上都是属于理论研究型的教师,自己本身并未在企业或相关团体组织进行过管理实践工作。现在工商管理专业的很多教师中存在错误的观点,认为把教材讲授完成,学生考核通过,完成相对应的学分后拿上毕业证就算是培养了合格的人才。因此,这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能够照本宣科,没有办法与企业的实践相结合,这样培养的学生质量怎么会符合企业的需要?所以,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特别是专业课程的教师必须是双师型的人才,在具备管理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又要有丰富的企业管理的从业经验或实践经验。

4基于能力培养视角的工商管理专业改革建议

4.1全面重新设计课程体系设计

专业课程体系应该如何设计?设计的依据是什么?在市场经济背景条件下,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企业对管理人才的要求是什么?答案就是: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的能力要求就是我们课程体系建立的依据。

现在的企业都对毕业后进人企业工作的管理专业毕业生有哪些能力和素质方面的要求?主要还是基本素质、业务素质和业务技能。那么,我们的课程设计也围绕这些要求展开,建议课程体系设计为必修课程、模拟实验和拓展课程和现场实践课程,必修课主要注重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模拟试验和拓展课程注重对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培养,课程分为实验课程和户外拓展课程。模拟实验主要是ERP实验、进行案例讨论或案例重现等,户外拓展课程是将课程搬到户外,开展一些例如管理游戏或者趣味活动,在课程上将体能活动与智能活动有机结合,在游戏中更好地理解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强学生的自信力、坚忍不拔的毅力、优秀的品质,培养团队意识和合作共事的能力。现场实践课程是将学生放到企业去进行现场的操作,在企业里聘请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指导老师,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将课程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企业的实践相联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亲自参与企业的生产与经营管理活动,这不但能让学生系统地运用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还能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和操作能力。

4.2彻底更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彻底打破传统的整堂课由老师讲授理论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老师每节课将时间分为两大部分,前面大概30分钟为理论讲授时间,后面大概巧分钟交由学生支配,可以是对刚才讲授的内容进行提问、质疑或辩论,也可以是对刚刚讲授的内容进行实务模拟,通过大量实务模拟的办法培养学生适应实际工作的能力,并将模拟过程中的感悟在实践中加以验证,老师只要在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必要时给予指导即可。

建议专门开设案例教学课程,选择那些既能体现管理学科的理论价值,又具有管理实践意义的典型案例供学生学习与讨论。教学之前,学生课前要仔细阅读师指定的案例材料,进行认真分析思考,据以做出自己对案例中管理问题的决策和选择,并归纳总结出相关的结论。课堂上积极发言,讲出自己的思考和结论,并与他人展开争辩。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管理理论知识,同时能使学生把管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最终把知识转化为技能。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弱化思维定势,打破传统文化对创意思维的制约。

为促使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以提高学生实际管理能力,坚持开放式教学,老师可带学生深人企业,与企业家和相关管理人员座谈或者对企业面临的管理问题进行诊断;可鼓励学生结合企业实际撰写社会实践报告;可吸收学生参与教师课题研究和咨询;可鼓励并帮助学生开展各种创业企划活动。

4.3加强教师的实践能力,引进双师型或企业人员为指导教师

打铁还靠自身硬,要想培养的学生能够具备比较高的素质和专业技能,学生的老师要先具有比较强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工商管理专业的应用型的特点决定了我们需要的师资是既有专业理论知识、教学经验,又能够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复合型教师,往往这类教师都是属于双师型的教师。所谓双师型,就是教师除了具有教师的相对应职称如教授、副教授、讲师等以外,还具备经过考试或评定取得的经济、工程、会计、法律等其他职称,或被社会上的企事业单位聘任为相应职务。因此,我们提倡教学和实践要相结合,要求专业教师逐步具备双师素质。其目的是鼓励教师与管理实践相结合,率先将自己造就成知识广博、能文能武的适合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复合型人才。

为了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能够尽快地在实践中应用,建议在培养过程中聘请一些优秀的企业管人员作为相关专业课程的指导老师,在学生学完相对应的课程以后,让学生到相关的企业,在这些企业导师的指导之下,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最后由导师给予实践环节的评分。

篇5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教学模式

一、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情况

(一)工商管理专业就业行业广泛

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要求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企业管理的一些理论知识,能够有企业管理的一些常用方法和实践能力,便于解决企业管理方面所遇到的一些常见问题。这次参与到调查中的企业单位包括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合资企业、外资企业等,从这些企业的调查中可以了解到,去年有12.3%的企业不需要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但有87.7%的企业却是需要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的。由此可以看出,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就业行业还是很广泛的,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就业前景还是很好的。

(二)市场需要大量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

2015年,据中国人力资源市场网统计的本年度第一季度部分省市的人才需求结果如下:第一,工商管理专业方面的人才在人才需求单位中排名第二;第二,就被统计的省市中的人力资源市场里,在华南、华中、西南和东北地区中,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是最高的。

统计了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有需求的有175家企业,其中,对工商管理专业的需求和其他专业相比占到1%以下的有21.2%,其中在1%~10%之间的有49.9%,在10%~20%之间的有18.5%,在20%~50%之间的有10.4%。由此不难看出,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的环境是可观的,有比较好的就业市场。

(三)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

调查组就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在专业本领、拼搏进取与乐于付出、协作与表达能力、团队精神、自主学习的能力、应变能力、创新意识等九个难度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其结果如下,78%的企业对“协作与沟通能力”比较青睐,71%的企业重视人才的“团队精神”,68%的企业更看重“创新能力”,64%的企业则侧重于“专业知识”,51%的企业对“自学能力”更是重视。通过调查,根据重要性从高往低排,依次为:协作与表达能力、团队精神、专业本领、适应能力。企业更重视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特点

(一)重视理论与技能操作

工商管理专业需要学生在掌握理论和实践能力上,能够处理在企业中遇到的管理方面的问题。学生理论的天平和实践天平要保持平衡。尽管这些年来,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呈上升趋势,但是,随之而来的,对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的综合方面的素质能力也在提高。因此,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扎实稳固的理论知识,也要具备比较高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才能在企业中有一席之地。

(二)应该具备一专多能的能力

目前,社会对人才需求方面的主要特点在于学科交叉和知识的贯通方面。很明显,仅有“一专”的能力应对当今复杂的企业工作,必然会困难重重,这就需要人才不仅具备“一专”的能力还要有“多能”的本领,这样才会使自己在职业生涯中能够得心应手。据统计,企业分别对管理学、计算机基础等基础知识有很高的要求;企业还要求人力资源管理、生产与运营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其他方面知识有:个人与团队管理知识、电子商务知识、成功素质训练知识等。计算机基础和英语方在信息化和国际化的社会背景下也逐渐成为必备的技能。总之,企业越来越重视“一专”和“多能”兼备的人才。

(三)优秀的职业素质

人才的职业素质备受企业的重视,这也是人才走向职场成功的第一步。一般来说,一个人职业素质的高低与他今后的就业和职场生涯的高度有很密切的关系,甚至说,职业素质和成功在一定程度上成正比。从调查的企业中可以看出,企业对人才的职业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很重视。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和职业素质有很大关系。

(四)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国家进步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社会发展永葆活力的催化剂。目前,社会各方面面临着各种竞争的压力,而竞争的核心是创新能力。从被调查的175家企业中得出结果,68%的企业要求人才的自主学习能力、应变能力与创新能力。创新是企业永葆活力的不竭动力。

三、据需求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一)保持理论和实践的平衡

由于现代市场的需要,这就要求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以需求为根本,要掌握坚实的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处理遇到的企业管理方面的实际问题,让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天平保持平衡。比如教学中要把模拟实训和企业经营情景模拟有机结合起来。在课堂上,引入ERP企业经营模拟沙盘演练,让学生分别扮演企业的不同角色,让学生能够站在企业管理的角度,去真正体会企业的战略决策、营销策略等,在全真模拟的场景中,真正体会管理的经历,体悟管理的方法。以便于学生的理论知识能够很好地和实践能力相结合。

(二)合理安排理论和实践学时量

1.以“基础饱满、特色突出”为教学体系目标。学校开设了一些核心课程,包括管理学、会计学、财务管理、生产管理、战略管理等,这些课程仍需要高度重视,需要花费一定的精力以保证教学质量,着重体现其重要性,另外,学校还要注重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开设人际沟通、商业伦理等课程。

2.在实践课程中加大实践性教学比例,也可以增开实践技能培训,以保持理论和实践处于大致平衡的状态。努力打造一个以综合能力为主体、以专业能力为特色、实用性较强的教学系统。

(三)注重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在企业中的不同工作岗位上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说,工商管理人才的职业素质对企业的生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自身职业素质的提高和综合能力的提升非常必要。学校定时举办一些职业素质培训,让学生能够在实践培训中,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学校要求学生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看清就业现状,实现就业与社会需求相一致。

(四)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

创新意识是创新能力的萌芽状态。学校是塑造人的性格和培养能力的重要场所,学校有义务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采用新奇灵活的教学方式来代替曾经比较固化的教学模式;第二,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第三,健全评价和奖励制度,举办创新设计大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鼓励学生创新。

四、结论

培养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需要以社会需求为目标,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同步进行,重新构建教学体系,合理分配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注重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的提高,还要重视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便于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日照校区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篇6

大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大学办学的宗旨是培养更多经世致用的人才。工商管理专业作为一门发展较好的专业,本科院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备受关注。本文通过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给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以促进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更好地发展,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

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经济与管理

1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市场经济中最常见的一种管理专业,一般指工商企业管理。工商管理是研究工商企业经济管理基本理论和一般方法的学科,主要包括企业的经营战略制定和内部行为管理两个方面。工商管理专业的应用性很强,它的目标是依据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等基本理论,通过运用现代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有效的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保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本科院校也是根据这个目标进行专业化人才的培养,虽然愿望很美好,但是本科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层次却有很大差距,这里当然有学生自身的素质原因,而本科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层次不同,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质量也会有很大差距。本科院校憧憬好,而人才质量参差不齐、培养结构乏味单调、理论型人才多应用型人才少,这是我国大多数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2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问题

2.1注重书本知识,轻视实战经历

工商管理类的人才需要学习很多理论型的知识,例如会计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管理心理学等。的确,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这些理论知识非常重要。这是他们接触经济知识的入门课程,对于日后学习知识的理解也是十分有帮助的。例如经济学原理是整个经济领域的基本知识,其对于先前经济危机总结的经验和教训、对当下经济发展状况的把握和未来经济发展状况的预期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都是必须要学习的。而管理心理学等课程更是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进入工商企业实习和工作时的敲门砖。通过以上的叙述我们可以了解到,学习好这些理论知识非常重要,但是大多数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将过多的精力投入到课本上理论知识的学习之中,而忽视了实践和实习的重要性。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实战的经验也十分重要。在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一般都会有短期实习的安排。而大多数学生对于实习的态度一般都是敷衍了事,找了实习工作单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没有认真对待这来之不易的实习机会。更有甚者,通过一些自己的关系,找到工商企业给自己的实习证明盖一份企业公章,照几张虚假照片,再编造一份假的实习日记,在老师这儿就可以蒙混过关。的确,这样也可以获得学分,殊不知,在欺骗老师的同时也欺骗了自己,浪费了这大好的实习机会。注重书本知识,轻视实战经验是大多数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中普遍的现象。

2.2高校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力度欠缺

本科院校既然开设了工商管理这门课程,就应该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来面对这门课程。所谓学无止境,本科院校之间应该加强联系与合作,吸取其他院校有益的发展经验,并将之运用到自己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之中。然而,通过我们的走访调查可以发现,只有少部分院校之间会有沟通和交流的经历,并把高等院校之间的交流作为培养方案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而更多的本科院校没有与其他院校沟通和交流的经验,甚至同城之间高校的交流都很少甚至没有,这样也必然导致人才培养的滞后。只有不断地通过学习和交流,才能掌握最先进的培养方案;只有不断的向师资力量雄厚,就业率居于前茅的高校学习经验,才能促进本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发展。合作和交流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2.3课程设置合理度欠缺

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宗旨一般都是培养专业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本科院校通常也都是根据此宗旨,进行合理的课程设置。课程的设置也是相当有学问的,除了教育部要求必须设立的课程如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与经济管理学院一般要开设的课程如会计学原理、经济学原理等课程外,其他课程的设置也需要做大量的市场调研之后确定。相关人员应该结合当今社会实际不断修改教学计划,这样才能培养出经世致用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根据当今社会和经济学发展情况,开设一些更实用的课程,例如,工程项目融资、系统工程和运筹学等,这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毕业之后的求职也是大有益处的。

3相关意见或建议

3.1关照学生的角度

探究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体终归还是学生。所以在提出意见或建议时,首先应关照学生的角度。在校学生首先应该端正学习态度,认真学习课上的理论知识,并做到及时的复习和总结,同时珍惜每一次实习的机会,将课本上学习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之中,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在这样的结合中加强对于工商管理这个专业的理解,从而也可以培养出应用型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学生也应该积极参与竞赛项目,在导师的带领下进行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多参加“挑战杯”学科竞赛,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模拟商战等项目,提升自我。学生之间也要多多创造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在思想火花的碰撞之中不断总结和归纳,学习他人的优点,补全自身的不足。

3.2关照学校的角度

本科院校作为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摇篮,一定要提供周到的服务。首先,对于师资力量的配置上,要下一番功夫。学校一定要督促教师尽快学习最新的理论知识,更新原有的知识,做到与时俱进,避免一些教师出现吃老本等现象。教师也应该具有开拓的视野,结合当今社会的实际,进行课程设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之间也应不断学习,不断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共同的进步。同时教师应该及时和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强化讲课重点,归纳讲课过程中的不足。其次,学院也应该加强有关专业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例如与会计专业、工程管理专业、营销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等强化交流,在交流中学习到对自身发展更有益的知识,培养出全面型的人才。学院应该多举办工商管理模拟等活动,让学生们多多参与到其中,在实战中提升自我,认识不足,同时增加实践的经验。学校也应该对工商管理专业给予一定的重视,建立更合理的教学体系,加大资金投入等。

3.3关照社会的角度

作为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最终流向的重点,社会的需求对于本科层次的培养起到了一个隐形的导向作用。社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生自然会按照这个既定标准去努力,学校也会根据这个标准去培养。社会企业一定要杜绝“成绩论”和“绩点论”,因为成绩好绩点高的同学理论知识的水平可能非常高,但是真正的实践经验不一定很多,所以社会上的工商企业一定要多给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一些机会,从而可以更全面的去了解和吸纳优秀的人才。同时,我们也提议社会企业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实习的机会,让学生可以增长工作经验,也是为自己的企业培养优秀的后备人才。同时对于一些不实习却一样可以得到企业实习证明的行为明令禁止,杜绝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给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和发展的环境。工商管理作为经济学领域一个非常重要的专业,本科院校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状况也备受关注。利用一切有利因素,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是每个本科院校的职责所在。让学生在有利的环境中成长,回报社会,也是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姚晖.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2013(3).

[2]李传军,吴昌宇.地方性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信息,2011(7).

[3]李福生,韩东,孟祥霞.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对外经贸,2016(2).

[4]焦健.高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工商管理类专业为例[J].山西财经大学,2013(2).

[5]张红专.一般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与选择[J].商业现代化,2008(7).

篇7

    1.1培养目标定位不准在大学教育精英化时代,毕业生供不应求,所以大学在培养人才时不必分析市场需求。但是现在高等教育已经大众化,大学毕业生供过于求,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就得分析用人单位的需求。应用型本科院校一般是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就应该面向地方并且依托当地的重点行业,但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却不重视研究地区经济的特点,缺乏对地区重点行业管理岗位的需求进行深入了解和分析,从而导致在培养目标上定位不准。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依然采用过去精英教育或重点大学的培养目标,导致学生的知识、能力与未来的岗位发生错位现象,表现为重理论、轻实践,上手不快,专业不精的现象。比如现在多数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仍然是企事业单位的高级管理人才,但是学生毕业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所从事的工作岗位绝大多数是基层工作岗位。

    1.2课程体系设置不精(1)课程设置特色不鲜明。课程体系是根据培养目标设置的,由于培养目标没有根据应用型高校的特点进行准确定位,而是照搬重点大学或研究型大学的,所以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也模仿重点大学或研究型大学,专业特色无法体现,培养出的学生没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缺乏竞争优势。(2)课程和课时总量过高。研究型大学的培养目标定位于理论研究,所以在课程设置上追求理论知识的完整化和系统化,而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由于课程模仿研究型大学,所以每门课程也力求完整、系统,课程之间存在很多重复内容,如组织行为学和管理学等课程就存在大量重复的内容,导致课时总量膨胀,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赶着上课,被动应付作业和考试,自由学习发展时间过少,不利于学生依据个性进行知识的拓展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3)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管理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工商管理专业学习如果脱离实践,只能是“纸上谈兵”,其结果是学生对抽象的理论无法深入理解而缺乏学习兴趣,学习上只求一知半解和考试过关。各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虽然也写有各种实践教学环节,但或由于条件的限制或学校管理者思想上的不重视,实践教学大都流于形式,培养不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使学生无法适应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

    1.3教学环节效果不佳(1)教学过程缺乏因材施教。教学过程应该“因材施教”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很多没有经过师范院校的培养,大多是从一些研究型大学研究生毕业的,无形中将其所就读的高校教师的教学方法移植到现有的课堂教学中。然而,作为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与研究型高校的学生在文化基础、接受理解能力等方面是有很大差异的,如果不能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还是采取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课堂教学模式,必定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组织能力、创造性的才能得不到提高,也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的成长。(2)课程考核形式单一。很多课程的考核还是以期末闭卷考试为主,缺乏对平时学习的考核。而且目前中国高校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是老师期末给出比较详细的复习范围,学生即使平时不学习,只要期末按照复习范围背一背就基本可以通过。这导致本身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意愿不强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学生平时学习的不用功,上课不用心,作业应付,不求学到知识,只求考试通过,这样是不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和能力提升的。

    2用人单位及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自身的要求

    2.1用人单位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要求及培养的评价根据对用人单位的调查,用人单位认为工商管理毕业生最需要加强的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敬业精神、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用人单位最重视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实际能力和专业知识。最不重视的是社会关系、性别和学习成绩。他们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评价是,与实际部门缺乏联系和交流,教学设施落后,对市场前沿问题关注较少,并认为教学管理弱化是人才培养中的主要问题。

    2.2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对学校教育与培养的要求根据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对上海某高校2008、2009、2010届(截至2010年7月1日)共计155名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进行的市场调查,结果显示:43%的被调查毕业生认为在校期间最应着重积累工作经验,33%的被调查毕业生认为在校期间最应着重锻炼社交能力,11%的被调查毕业生认为大学期间最应做好的一件事情是培养写作演讲能力,仅有9%的被调查者认为在校期间最应做好的事情是专业课程学习,认为在校期间培养良好品德为首要任务的仅占1%。调查结果显示,为促进大学生就业,被调查毕业生中32.67%希望学校改变课程设置,24.67%希望学校提供用人单位信息,21.33%希望学校能够建立实习基地,15.33%希望学校直接推荐用人单位,10.67%希望学校提供更多的实习信息,8%希望学校增加就业技巧方面的培训,4.67%希望学校改善教学方法。从上述调查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对工商管理毕业生最重视的是其综合素质和各方面的能力,其次是专业知识。而毕业生通过工作应聘以及工作实践也意识到在校期间加强工作经验的积累和提升能力的重要性,并且认为应该改变课程设置,转变人才培养方式,从而增强就业竞争力。

    3基于能力培养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3.1树立职业能力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树立职业能力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工商管理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充分分析市场要求,着力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高校的培养环节应能促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快适应企业基层管理工作岗位,尽快上岗工作,履行基本的计划与控制、组织与协调、辅助和支持决策职能。所以应把“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明确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以职业能力为总纲,重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通过案例教学、职场训练为代表的实践手段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

    3.2科学预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目的是满足企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但是,很多学校却缺乏了解和预测社会需求的有效渠道,因此,如何有效预测和把握企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是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各个高校应该将此项工作当做重点工作来抓,可以考虑在学校的招生就业办公室下面设立信息调查科室或委托相应的管理咨询公司或社会调查公司,定期进行市场调查,提交市场调查报告,更好地了解和预测社会用人需求。

    3.3准确定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与研究型高校和职业技术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应该有根本区别,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所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掌握坚实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而且还要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技能,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要。因此,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为:培养系统掌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懂经济、法律和生产技术的基础知识,有较好的外语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能在工商企业生产经营各职能部门从事综合管理和专业管理,并具有一定实务性研究和创新以及创业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经营管理人才。

    4构建应用型本科专业的课程与教学体系

篇8

    随着科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现实表明,过去那种重知识轻能力、重传承轻创新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胜任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如何根据时代要求和社会需求培养复合型工商管理人才已成为各高校特别是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分析了目前民族院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民族院校特殊的教育水平和特色发展的人才需求,对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以期能对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建设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高校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理论与实践脱节,知识面宽但不够深入的“万金油”现象;教学内容与时展脱节,没有特色课程和能力培养;专业实习困难,没有固定实习基地等。就民族院校而言,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定位趋同,缺乏特色当前,我国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一般为: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管理以及教学、科研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这一定位与国家教育部表述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几乎雷同。由于各民族院校均把教育部确定的培养目标作为定位目标,因而在课程设置方面基本统一,培养方案趋于一致,看不出不同院校间在培养定位上的差异性,也看不出不同区域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在教育定位上的差异。

    (二)忽视工商管理专业在高教系统中的定位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教育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要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有明确的定位,形成特有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然而,当前民族院校工商管理教育中常常存在与国内其他重点高校角色混同的问题。由于其他重点高校在人才、教学基础设施和资金等方面都拥有民族院校无法比拟的优势,如果民族院校盲目照搬国内重点高校的培养模式,势必失去自身的特色,更不可能构建自己的竞争优势,从而使其在工商管理专业教育中陷入被动和盲从。

    (三)人才培养中体现不出“民族”特色许多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漠视本地区、本民族经济发展的需要,逐渐偏离地方性的本义。这种盲目发展、盲目培养必然会使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难以适应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这不仅造成了工商人才培养中奇特的“供”“求”,也会造成因需而生难以就业而导致生源质量下降,从而使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陷入“生源差”“培养质量不高”“就业难”“生源差”恶性循环的怪圈。

    (四)培养忽视当前的形势背景当前,民族院校面临着:(1)学科建设内涵不足,服务地方经济的功能不强与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对工商管理人才需求强劲的矛盾;(2)教育资源短缺,投入不足与扩大招生规模、提高教学质量的矛盾;(3)扩招带来的生源质量相对下降与人才需求规格不断提高的矛盾;(4)民族院校地处民族地区的区位劣势、信息闭塞、品牌弱势与人才的引进和稳定的矛盾等。由于上述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使得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在学生生源质量、人才培养过程和毕业生就业等方面难以与其他同专业的重点院校争风而处于不利地位。

    三、民族院校培养复合型本科人才的必要性

    (一)是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实用型工商管理人才的需要工商管理是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综合性学科。事实上,在企业没有不涉及技术的纯管理,管理和技术常常是一对共生体。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工商管理人才,不仅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要有广泛的技术知识或语言知识。过去那种培养纯管理人才的模式已难以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复合型管理人才已是势在必行。在人才招聘现场,我们已能深深感受到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青睐和招聘。复合型人才是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融于一身的人才。复合型人才具有多方面能力且在某方面能出类拔萃。在知识方面,复合型人才首先具有宽厚的学科基础,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且能自如地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管理问题;其次,复合型人才的知识具有交融性。复合型人才兼有的多学科知识并非无关联的松散知识,这些知识往往具有互补性、交融性,这些知识相互交叉、融合就形成了新的知识体系,而这种新知识体系有助于复合型人才构建新的思维模式并成为其综合能力提升的始点,这不仅有助于解决本学科、本专业的问题,而且更容易有所创造。事实上,学科知识能否融合并综合地发挥作用是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标志。在能力方面,复合型人才首先是综合能力强。宽厚的基础和多学科知识的融合虽然有助于能力的形成和提升,但绝不是各学科能力的简单相加,而是通过取长补短而在多种能力基础上形成新的综合能力;其次是能力的创新性。复合型人才可以通过融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能力而超越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极限,形成一种全新的思维定势来思考各种管理问题并创造性地提出解决方案。当前我国企业在转型过程中面临着大量管理难题,这些难题的解决仅依靠过去的习惯和思维定势显然难以解决,必须从多角度、多学科进行创造性思考才能解决,而这显然有赖于复合型工商管理人才。

    (二)是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但大部分少数民族分布在社会和经济相对落后的省、区和市。虽然民族地区的面积有690万平方公里,人口也有3.69亿,但其经济总量仅为全国的17%,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总体来说还处于相对落后状态。民族地区发展的滞后严重地影响了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影响了边疆地区的社会稳定。因此,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已成为我党和我国政府必须面对且刻不容缓的现实问题。众所周知,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经济要发展,企业须振兴。而人才,尤其是工商管理人才又是地区企业振兴的关键和基础。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复合型管理人才,但目前国内民族院校在为民族地区培养优秀管理人才,尤其是复合型管理人才方面还做得很不够,不能满足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顺应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必将对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力。

    (三)是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生存发展的需要据统计,在全国的700所本科院校中,开设工商管理专业的学校就有356所之多,约占高校总数的53%,这些数据表明,我国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竞争是多么激烈。在这些开设工商管理专业的高校中,民族院校由于地处民族地区,无论是师资条件、生源还是其他办学条件都难以和东、中部其他院校相比,缺乏竞争力。民族院校要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就必须走特色之路,培养满足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工商管理人才,唯有如此才是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生存之道。

    四、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的教学定位

    要确定合理的复合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必须进行人才培养定位。为此,我们有必要先了解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科特征。相对于其他专业而言,工商管理专业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管理方法众多且各有千秋,没有统一的应用标准。在应用各种管理方法时必须根据管理的情景来选用管理方法;二是管理理论多,适用面广。对于各理论,除理解和记忆外,更重要的是把学到的理论转变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在适宜场合加以灵活运用;三是所学内容难以立竿见影。学生难以马上体会到学习的效果,往往是在今后较长的工作中才能体会到它的用处。根据民族院校的特点和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科特征,我们认为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复合型本科人才教学的定位应该是:

    首先,要以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是毕业生就业的基础,是专业发展的生命线。民族院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在教学中必须从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根据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特点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必要的调整,切不可照搬照抄其他院校的培养模式,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让学生学以致用,为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其次,要在夯实学科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突出能力培养。不同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虽不尽相同,但相同专业人才素质的基本结构是相似的。为此,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处理好能力教育、通才教育和专业教育三者的关系,做到以学科知识教育为基础来构建学生的综台能力体系和知识体系,不仅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知识基础,也为其构建有竞争力的实践能力奠定能力基础;

    再次,要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创新不仅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复合型工商管理人才的灵魂。当今国内外的经济、政治环境变幻莫测,由此导致企业的许多管理问题可谓是日新月异,这些新问题、新情况往往没有现成的答案可循,需要管理者用智慧创造性地去解决,否则,企业将永远深陷“问题”的泥潭。没有创新,企业就只能是跟随者,难以成为领跑者。因此,新时代的工商管理复合型人才必须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开拓能力。

    最后,要立足地方,体现“民族”底色。民族院校在为民族地区培养复合型工商管理人才的过程中,要立足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和需求,培养具有自身特色的复合型工商管理人才。如广西民族大学地处广西南宁市,毗邻东南亚国家,办学宗旨是面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走“民族性、区域性、国际性”三性结合的道路。基于此,广西民族大学在工商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中就应深挖“三性”特色,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通过实施“3+1”模式着力培养具有东盟国语言能力的复合型工商管理人才。

篇9

1、新闻传播学。新闻传播学类包括四个专业: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和编辑出版学。近年来,这些专业被考生称为文科录取中最热门的专业。本专业培养具有广播电视新闻学基本理论和宽广的文化科学知识,能在广播电视新闻宣传部门,从事编辑、采访、节目主持与管理等工作的新闻传播学高级专门人才。

2、行政管理。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行政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行政学理论研究、公共政策分析、社会调查与统计、外语、公文写作和办公自动化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行政管理的基本能力及科研的初步能力。本专业培养具备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等方面知识.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

3、市场营销。本专业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市场营销与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

(来源:文章屋网 )

篇10

随着独立学院的出现和发展,独立学院的各个专业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独立学院通常定位于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应用型人才。那么,对于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来讲,工商管理专业更要立足于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独立学院学生的理论基础比其他普通高校要薄弱一些,而比专科类院校要强一些,同时又要突出其应用实践性。社会对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趋向的变化,影响着学校对于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而课程体系的设置有决定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因此,课程体系的设置和依据学院的不同定位而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工商管理课程体系改革内容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总体上以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专业目录》和培养目标、基本规格要求为基准,结合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的标准,本着起点高、内容新、学时少而精的原则。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专业限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独立实践教学公共必修子系统即公共基础平台,是全校学生必须修读、为提高全体学生的道德素质、身体素质,掌握基本知识与培养基本能力而设置的通识教育类课程。

专业基础子系统即学科基础平台,是工商企业管理学科中各专业的学生必须修读的课程,为将在某一学科领域从事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学生掌握该学科领域和相关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而设置的课程。

专业技术课子系统即专业基础平台,是同一专业的学生必须修读,为从事某一专业学习的学生掌握该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而设置的课程,包括专业主干课程、专业实验、实习等。

专业限定选修课设置两个模块“,模块”是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要求和专业特点而设置的选修模块,模块包括管理模块、经营模块、地方经济模块,学生必须在每一个课程群中修满规定的学分数。

三、保证工商管理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措施

1.教师配备:数学老师和专业课老师。数学课程是很多独立学院学生非常头疼的课程,因此首先从对数学的认识和数学教师的配备上都要讲究方式方法。对于《微积分》、《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些基础课程上,简化数学推导过程,注重数学的实际应用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另外《统计学》和《运筹学》需要由经济管理学院本学院教师主要来讲授其中数学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以及整个进行统计工作的思路,来解释为什么用某种数学方法以及过程,而数学老师和经管院教师讲课的出发点和角度是不同的,另外在教师的安排上尽可能让同一个教师,为同一个专业反复来讲这么课程,这样老师可以更深入地钻研这门课程对于这个专业学生专业领域的应用,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另外也把这几门课程的知识点能够系统地结合起来。

2.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和学生自学,学生上台发挥,社会调查和市场调查。改变传统的老师填鸭式地教学方式,采取各种形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举例教学和案例教学在课堂中的应用。首先举例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而案例教学是学生能够身临其境更好地实践理论知识或者得出不同的结论。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差一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开展1个学分的自学课程,由专业教师来推荐学习课程和学习内容,通过写小论文等形式来进行考察。另外,各门学科增强社会调查的作业布置,让学生学会设计调查问卷,并且学生对问卷结果来进行处理和分析,总结成调查报告。

3.教材使用:不是用理论性太强的教材,自己编写教材,侧重实践性和案例突出。组织本学院教师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特点,进行本专业主干课程的教材编写,使之与各自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规格相匹配。近几年,我系教师编写出版了《管理学原理》、《ERP 沙盘模拟实训课程》等教材,已经出版并投入使用。本着删减理论、突出实践性的原则,加强实验课程、实训课程教材以及教学案例等教学辅导资料和习题的建设为教材建设的重点,结合实际编写课程实训资料,较好地满足了教学工作需要,确保了内容的前瞻性、针对性和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