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理论基础范文

时间:2023-08-07 17:39: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健康教育理论基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健康教育理论基础

篇1

一、心理健康与基础教育课程关系的实质

(一)基础课程是深化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经历了20余年的发展历程,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形成了完备的体系,基础教育课程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我市一向提倡的是学科渗透,各学科课程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1)基础教育中各学科课程可以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各种事物和社会现象的科学认知,从而开发出学生的心理潜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情绪和心理管理能力。(2)各学科课程促进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综合发展,提升了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3)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渗透在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有助于解决学生心理素质薄弱的问题。(4)现代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在完备的课程体系中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特别是在综合化和标准化的课程体系中更有助于培养综合实践能力,实现规范化教学下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因此,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5)新课程改革注重以人为本的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接受,以及使用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这就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课程改革深入进行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保证学生心理正常发展、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渠道,而且心理健康教育是先进的教学理念,体现了现代教育的基本思想,可以有效地指导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1)心理健康教育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要求运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每个学生的问题。这要求教师在尊重学生性格特征的基础上,采用适于学生成长的课程理念与教学方法。(2)现代心理健康教育全面体现了学生主体性的教学原则,要求教学活动与学生的思想价值取向一致,要求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由传统的书本教学转化为互动教学,课程内容必须提供与学生实际生活有关的材料,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堂上围绕学生心理需求开展教学活动。(3)活动课程、实验课程和探究课程日益成为基础教育阶段课程的主体,要求在情境性的体验教学中完善基础课程教学工作。(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更注重课程体系的完整和发挥教学过程的作用,要求在授课过程中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二、在基础教育课程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整合教学目标

为了在基础教育课程中更好地开发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达到相互促进的目标,着力提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水平。完善基础教育课程目标体系,着力从知识、能力、情感和价值观四个维度来确定教育目标,更好发挥课堂教学的心理教育功能。此外,注重在教育目标中贯彻落实认知、智能、情感三者的有机互动,在相互渗透中体现出良好的心理教育价值。

(二)注重挖掘教材价值

无论是心理健康教育还是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都必须发挥出教材的实际价值。运用教材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围绕教材学习心理学知识,并且运用教材来训练、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此外,注重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在零散的教学素材中开展心理辅助与心理疏导工作,以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

(三)丰富心理教育活动

围绕基础教育课程开展各种心理教育活动,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引导学生更好地实践心理学知识,锻炼、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围绕教学活动内容,引导学生在竞赛、辩论、游戏等活动中提升自己的心理水平,促进学生更主动地提高自己的心理稳定能力和抗压能力。此外,可以在教育学生活动中进行心理训练,围绕语文作品中的故事情节,生物、化学中的自然现象观察,体育活动中的竞争对抗,全面锻炼、培养学生不同方面的心理品质,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借助心理健康教育推动课程改革的策略

(一)发挥教师的教育作用

倡导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从现有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水平着眼,着力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解决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方面存在的问题。引导教师学习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和心理教育技术,帮助教师从心理学知

识中全面树立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真正从学生需求角度进行各学科课程的改革。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树立团队教学的思想,发挥出教师团队对学生影响的合力,有意识地从各学科角度培养学生的綜合素质,同时引导学生从不同学科角度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水平。

(二)开展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篇2

[关键词]高职生 生涯规划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12-0103-01

大学生生涯规划以心理健康为条件和基础,包含对心理健康的筹划,在客观上能促进心理健康。[1]高职生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规划也是相辅相成的,同时也为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起到核心作用。因此,在职业大学中将心理健康教育与高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融会贯通,使其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就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帮助学生在可持续发展的职业道路上顺利走向成功。以下将分别从三个方面说明心理健康教育与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融会贯通的迫切性。

一、加强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职业生涯规划的融通

在大学期间,高职生的心理健康课程主要帮助大学生更透彻地对自身心理和素养进行了解。在了解自身的心理特性和性格特征后,能对自己的未来生涯有更准确更深刻的定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职业生涯规划相辅相成。一方面,高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在校学生有激励和促进作用,能更好地激发个人的潜能。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使高职生更清晰地了解自己,修正自己,辅助了其对未来职业生涯规划的理性推动作用。其作用主要表现为如下几点:

(一)课程目标互补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是以心理学基本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定义、要素、结论和举例分析,让学生掌握一定理论的基础上具有分析自己性格和心理的能力,从而掌握与未来职业生涯规划有关的技能方法。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大学生会主动抽取对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有意义有帮助的内容并进行强化,有目的性地学习可以使学生印象深刻,学以致用,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职业生涯规划的建立与发展也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二)课程内容互补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注重理论基础,以心理学为主指导行为实践。生涯规划课程以实践设计为主,建立在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基础之上。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学生对自身的情感、意志、爱好和气质都有深刻的了解,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适合哪些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恰恰能从浅入深地帮助学生由内而外地逐步对自身进行剖析和掌握。只有正确地掌握自身的性格特点和气质要素,才能正确地规划人生职业生涯,定位自己在工作岗位中的角色和发展方向。

(三)课程教师一体化和工作深度化

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很高的关联性和融通性[2],由同一位教师兼授两门课是比较理想的状态,但在我国很难达到。在大学里普遍都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对其负责的是对应专业的教师,无法实行课程教师一体化,也无法从整体把握学生对两门课的统一结合。要想改变这种状况,除争取课程教师一体化外,还需教师具有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融合渗透的意识,打破两门课程各自为营的局面,深度开展课程实施工作。

二、加强高职生心理健康咨询与生涯规划指导的融通互动

积极的心理指导人的积极行为,高职生的内心是否健康是合理并积极地规划未来职业生涯的关键所在。一个人若有着积极的心理,更能激发内在的正面能量,并通过不断的努力和进取,最终达到人生职业的辉煌。这是积极健康的心理给人所带来的正面动力,并在很大程度上给一个人带来成功和良性循环。大学生的年龄正处于青春敏感期,思想波动大,性格易烦躁迁怒,若不能合理地排解负面情绪,很容易一蹶不振影响整体人生轨迹的发展。学校的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在此时就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心理健康咨询机构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沟通平台,保障了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其次,心理健康机构又可以正确地引导学生如何贴切合理地设计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在通过耐心的沟通、彼此的信任和深入的了解之后,心理健康机构可以更准确地给予对应学生的真切建议,起到了互相配合、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心理健康机构只是一个客体,起辅助作用,真正设计和完成人生职业规划的还是高职生本身。

三、强化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生涯规划实践的融通互动

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是主观原因,而未来的职业生涯确是客观存在的,如何紧密地结合两者之间的关系成为学校教育面对的一大挑战。在学生时代,职业生涯显得遥不可及,但其就业形势形成的压力却又迫在眉睫。作为学生的培养基地,学校是否具有合理严谨的学生培养模式和衔接就业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学校开设的课程应围绕就业对口专业所需的专业技能展开,奠定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其次,校方领导应多与社会单位企业保持良好的互助协作关系,及时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动态,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实战型人才,同时尽量为学生争取在企业进行实践学习的机会,提高学生就业时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 R47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7-155-01

健康教育是教育人们树立健康意识,促使人们改变不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生活方式,以降低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通过健康教育、帮助人们了解哪些行为是影响健康的,并自觉地选择有益于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

医院是开展健康教育的良好基地,以患者和家属为对象,通过护理人员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使患者了解和增进健康知识,使其行为向利于健康的方向发展。我院开展整体护理工作多年,对病员进行了健康宣教工作,于2010年又在各科室设置了一名健康教育专职护士,协助各责任护士对病员进行健康教育宣教工作,通过一年多的工作,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取得了明显效果,现将其作用阐述如下:

1 人员配备:健康教育的专职护士是由具有一定工作经验,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沟通能力强,有亲和力的护士担任。

2 融洽了护患关系:沟通能力强和有亲和力的健康教育护士,在与病员及家属沟通、交流中,易形成一种朋友式关系,进行健康教育宣教时,他们认为出发点是为他们好,而不是一种单纯的说教工作,患者和家属易于接受。健康教育护士每天深入病房与患者沟通、交流,帮助患者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密切了护患关系,改善了护理人员与病员的紧张关系。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实施健康教育的基础,护士在与病员沟通交流中,要学会换位思考,应注意教育的内容、方式是否被患者所接受,给病人实施便捷的服务,提高病员对医疗的依从性,从而提高教育的可信度。

3 加强了健康教育的效果:我们对病员的健康教育是由责任护士从病员入院、治疗、手术、出院过程性的健康教育,使其了解该疾病的相关健康教育知识。在工作中对病员及家属抽问、了解发现部分病员对健康教育知识掌握不全面,效果欠佳。通过分析知道,每个责任组长负责15-18个病员的治疗、护理工作,护士给病员做了相应的健康教育知识,病员由于对手术的恐惧或疼痛的影响以及年龄大导致注意力不集中,或病员的文化程度低等原因对健康知识记得不全,其效果就受影响。责任护士针对病员情况会进行再次宣教,但当本组的病员危重病员多或有抢救病员时,工作一忙就容易疏忽,健康教育专职护士的工作就是健康宣教,不承担治疗、护理工作,每天在病房与病员交流,可了解病员对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及时进行健康宣教,以弥补护理工作的不足,使病员的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4 减少了病员投诉,减少了医疗纠纷:病员投诉以及许多医疗纠纷都是由于医务人员没有细致向病员及家属解释清楚他们所关心的医疗护理问题,或病员对疾病认识不足,不能很好地配合治疗,造成病员及家属不满而引起的。病员入院以后,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检查结果和治疗希望早点知道,针对病员心理,及时的把检查告之病员,把治疗方案与病员及家属进行沟通,以取得病员及家属的配合。护士在与病员进行交流过程中,可了解病员的需求,及时发现病员的不良情绪进行沟通,必要时可告知护士长及上级医师,同病员及家属进行进一步的解释沟通,以解除病员的不良情绪或不满心理,把医患矛盾及医疗纠纷消灭在萌芽之中。

5 护士的知识面得到扩展,提升了护士形象:社会是由不同结构的成员组成,护士每天接触的病员来自社会的不同层次,开展健康教育必须按照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学习起点,设计不同的教育方式和学习内容。护士不仅要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处理护理中各种问题,扎实的理论基础为病员服务,还要加强学习,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具有真正解决病人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适应健康教育的需要。作为一名护士,在病员治疗过程中,当我们不仅为患者解决躯体方面的问题,还能根据患者心理状态因人而宜,制定健康教育计划,掌握处理心理疾病的能力以及病员康复的健康指导。在病员的心里,护士将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照料者,也是一名教育者和管理者。

6 小结: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护理学已有过去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而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责任护士是实施健康宣教重要人员。健康教育专职护士不是取代责任护士的健康教育工作,而是和责任护士一起互相配合,更好开展健康教育工作,为病员提供优质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创新

积极心理学起源于二十世纪末的美国,以唤起人类积极品质为出发点,倡导心理学积极研究取向,指引人们以积极、乐观、进取的心态和品质发展自我,致力于人们更加幸福的生活,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诠释心理学,此学说一经提出便在理论界引起强烈反响。传统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定位于防治性,主要目的是解决少数学生的心理问题,而忽视多数学生的心理需求,这是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最大的缺陷,而积极心理学正好能弥补此缺陷。笔者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探究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之处,为构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提供理论基础。

一、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重要意义

1.为心理健康教育带来新取向。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问题”为核心,以问题学生为基本出发点,没有从根本上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素质,这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只关注消极的一面,忽略积极的一面,时间一长就会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式,难以认识到自己的积极品质。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应该成为自我完善的人,也可以成为完善的人。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积极的品质,帮助学生完善自我,这种教育模式为心理健康教育带来新的取向。2.深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传统的心理教育模式将心理健康分为存在问题和没有问题两种,这种教育模式的隐喻内涵是为了问题而存在的,而积极心理学教育模式提出了幸福感、乐观的积极情绪,进一步深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二、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

将积极心理学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实现“积极教育”的创新,具体表现如下。1.理论基础的创新。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创新主要表现在下述两方面。第一,理论变革。心理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心理学理论决定了教育实践,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在消极心理学上发展形成的,关键在于研究心理问题。而积极心理学与此相反,着重研究人们的积极力量和美德,致力于培养更加幸福的人,其研究理论给心理健康教育注入新的血液,从消极转变为积极,实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变革创新。第二,理论的整合。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发展了几十年,然而由于重点关注“心理问题”,加之“心理问题”的多样性,使得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统一的思想和指导理念,在具体实践教学中难免存在“一人一个做法”的现象。而积极心理学能将所有积极心理综合在一起,重点关注人们积极品质和力量的研究,具有严格的研究体系,实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整合创新。2.教育思路的创新。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思路相比,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思路具有下述几方面的创新。第一,构建积极品质,以预防为主。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是要积极塑造各项能力,而并非修正缺陷。预防的最终目标是构建一门人类力量的科学,搞清楚人类积极品质的形成过程,并采取恰当、科学的方式实施干预以帮助人们塑造积极的品质,而并非修正缺陷,即一旦发现有高危情况的学生,可通过发掘他们的积极品质预防问题的发生。第二,使用积极指标、评价心理健康。积极心理学认为衡量人们的心理健康标准指标包括如下三个:主观性、积极性和多维性,也就是说,评价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个人的主观体验、积极的品质和生活的各个层面。根据前人研究结果可知,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息息相关,是通过对人们心理状态、满意程度得到的,为全面反映心理健康水平创建了新的途径。3.技术手段的创新。技术手段的创新具体表现如下。第一,多种测量技术。积极心理学衡量一个人的心理状态主要通过正面指标进行评价,其中最关键的评价指标——幸福感的测量技术已形成一种问卷为主、其他评价为辅助的综合测量体系,为全面评估个人的心理状态提供了技术基础。第二,积极心理干预。积极心理学认为:治疗并非是去除不良因素,而是要着力发现潜在的优秀品质和自助能力,在帮助人们修复自身弱点的同时,更要重视对积极品质和优点的培养。因此,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以人类自身发展的可能性为基础出发点,主张用积极的力量、激发内在积极潜力实现对心理问题的预防和治疗,这些积极的力量并非来源于外在灌输,而是在自主干预中激发出来的,能有效培养和挖掘积极力量。

三、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的具体实施途径

1.开设积极心理学课程。要确保积极心理学课程的效果,在开设时要注意做好以下两方面。第一,修订教材。由于国内在积极心理学方面的研究相对落后,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的优秀的心理健康教材几乎没有。而国外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等对积极心理学具有深入研究,可以借鉴国外优秀学者的研究经验,修订新的积极心理学方面的教材。第二,教学设计。由于国内在此方面的研究比较落后,尚无完善的经验可以借鉴,因此,可以以网易公开课中的哈佛大学的《幸福课》和《积极心理学》为基础,以积极心理学议题为重点,重新构建课程内容和体系,要注意做好如下几方面。第一,围绕一个中心——发展学生积极品质。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发展积极品质为核心,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和计划,关注积极品质的形成。第二,发挥两个作用——理论指导和实践训练。要充分从理论上引导学生建立积极品质和心理健康观,并将其有效应用到日常实践中。第三,实行三项改革:理论与实践案例相结合;生活实验为作业;研究成果讨论为评定成绩的关键。为提高课程教学效果,避免教师“独角戏”,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增加课程讨论环节,并将学生的研究成果作为评定成绩的关键。第四,突出重点:幸福感、信心、爱、乐观。拥有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的重要目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优秀、积极品质的培养,引导学生获得幸福感。2.采用积极心理测量技术。心理测评是评估和判断学生心理健康的依据,应该采取积极心理测量技术进行测量,具体措施如下。首先,使用幸福感指标进行评价。幸福感是在积极心理学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常用的量表包括如下两种:纽咖滕幸福量表和武德幸福量表,国内可通过借鉴国外的研究结果和具体国情,开发适合国内具体现状的幸福感量表。其次,通过综合测评形成对人性的完整认识。除了幸福感量表外,还可以采取多种测评积极品质的问卷,如情绪、投入生活、生活意义及生命满足感等,形成对人性的全面认识。3.实施积极心理干预策略。学者诺•佩塞施基安认为任何人都具有两种最基本的能力:认识和爱的能力,这也是任何人都具备的心理素质,人类的任何心理问题都是这两种能力冲突导致的结果。在进行积极心理干预时,要注重其积极反应,首先,通过积极心理学测量,给来访者一种心理暗示即治疗师全面关注其积极的心理品质,而并非剖析其“心理问题”。其次,治疗师要向治疗者暗示“问题”是能够解决和避免的,要引导治疗者重点关注积极品质,尽可能减轻治疗者的心理压力。第三,在治疗过程中要采取合理的方式激发治疗者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能够积极乐观地看待问题并接受治疗。

四、结语

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但其研究还处于起始阶段,亟待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桑运川,孙荣山.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2):56-58.

[2]钟平.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途径探讨[J].黑龙江科学,2016(1):34-36.

篇5

【关键词】德育 心理 健康教育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会在不同的方面促进人格的完善以及品德的发展,对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将这两者进行有效的结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扩展其功能,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虽然心理教育也具有一定的德育功能,但其与德育教育还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对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行掌握对教育工作的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

一、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意义

中学阶段是学生树立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如果没有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也就容易造成心理问题,相对对心理问题进行解决就应该注意德育与心理健康的教育。现阶段,很多教育工作者对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进行研究,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研究至关重要,而这两者的本质上与最终目的上的一致性也为两者的融合提供了基础。其主要的只能都是育人,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培养全面的人才。这就要求加强对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帮助学生从理想信念、思想品德以及行为养成等几个方面进行完善。应该掌握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将其与德育进行结合,以此来对学生进行指导与帮助。

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一)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联系

学校进行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虽然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两者之间是有着直接的联系的。德育教育主要就是教会学生如果做人,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按照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来提高其自身的综合素质,加强学生的整体素质。德育教育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德育教育的延伸,这两者都是以人的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的综合素质。这两者都是为了帮助中学生树立健全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帮助学生健全其自身的人格并形成良好的教育品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所以在中学阶段进行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同时也对中学教育有着直接的影响。

(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区别

1、理论基础上的差异。中学的德育与心理教育所遵循的理论来源存在一定的差异,德育教育的理论基础是原理与伦理学原理,而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来源主要是来自教育学与心理学。

2、特征上的差异。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的特征受到外界与自身的影响相对较为明显,由于受到外界影响因素的不同,所需要的学科方法与社会形态改进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其自身的特征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稳定性对易变性,恒常性与时期性等等。

3、学生观之间的差异。在心理健康的教育过程中,可以将学生称之为教育者与求助者,这也是对教师态度的表明,也就是将教师与学生放在同等的地位上,使双方可以不必顾忌身份上的差异,畅所欲言的讨论问题,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与帮助。但德育并不是这样,德育主要是从阶级社会开始,其被看作是统治阶级用来维护自己权益的手段,具有一定程度的权威性,这也就使被教育的人员可以遵守这一规范。

4、目标上的差异。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目标上是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面向的是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来对学生的认识与观念进行改善,这不仅与教师有关系,与家庭也有着直接的关系;其工作的核心是心理不正常的学生,通过对其进行治疗来对其不正常的心理状况进行矫正。在价值取向上,德育主要是服务与社会的,其目标就是对人们的观念进行转变面,使学生在思想、政治以及道德的方向上与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相符,进而保障社会的稳定与进步。

三、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途径

(一)创设优良的学校环境

学校是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主要地点,所以其对学生素质的建设也有一定的影响,以下对其进行明确的分析。

1、首先是要提高教师的素质,教师是教育的主体,也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想要完善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就应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的道德品质与心理健康都会影响到中学生,所以学校应该对教师进行培养,以此来提高中学教师的工作责任心、思想道德以及文化素质等等,教师的为人师表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2、建设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是对学校的主体文化进行的反应,学校的教育氛围离不开校园文化。这就要求学校根据自身的教育资源来营造校园文化,例如设立雕塑、图书馆以及报栏等等,通过广播、讲座、图展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正确的看待人生,帮助学生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

(二)发挥家庭的作用

篇6

一、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践

国家社会的快速发展,促使社会竞争环境愈发激烈,当代大学生,尤其是农村大学生,不但要养成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素质与职业技能,还需不断强大自身心理抵御抗击能力,以助于农村大学生在混乱复杂、诱惑繁多竞争氛围中,始终保持不骄不傲、内心平稳的心理状态,从而让其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应用与实践,对推动农村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培育有重要现实意义:一方面,顺应素质教育发展趋势,引导农村大学生优化自身综合素质培养。随着国家社会现代化建设进程逐渐深化,高校培育高素质、强技能、高水平复合型人才的责任愈发重大,其对农村大学生实施人才培养行为时,已不只将教育重点放于科学文化素质培育领域,而是在加强农村学生素质教育基础上,强调个体人格魅力、心理承受能力及情绪调节技能的培养,以此让农村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因此,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顺应了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另一方面,满足现代学生成长需求,帮助农村大学生调节、解决心理困惑。对高校培养综合型人才来说,注重强调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是其有效强化人才培养效率的必需途径,且具备良好心理素质既是现代社会对当代农村大学生所提出最新客观要求,也是农村大学生能快速适应全新成长环境必然需求。所以,对农村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但符合社会对农村大学生教育的客观要求,还可针对农村学生心理方面提供排忧解难作用,使其能在正确教育方向指引下茁壮、健康成长。

二、当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分析

就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发展情况来看,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虽在专业教育中得到一定培养与提升,但这远远未能达到最初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目标要求。究其原因,一是高校现有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仍存有待提高之处;二是农村大学生心理素质培育深受诸多因素影响。

(一)高校现有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不足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开放范围有限,致使教育效果不佳。大部分高校针对农村大学生所展开心理健康教育范围仅限于校园内部,更甚者只针对班级、宿舍或是个体等领域,这样的教育范围虽能对特定对象进行更加精准地心理健康教育,使其心境得到一定程度沉淀,但同时也与学生家庭、社会产生越来越远的距离感,以至于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实际,不仅不利于全面增加农村大学生心理素质,还难以将家庭与社会所具教育资源与学校现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从而对心理健康教育效果造成严重影响。其次,教育课程设置欠缺实际,难以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一来,各高校更多是将心理健康教育视作一门可供农村大学生自由选择的课程,并未有将其真正融入整体教育体系中的意识。二来,高校针对农村大学生执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仍是沿用传统教学教材与方式,不仅致使专业教学内容陈旧、毫无创新性,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性也得不到有效提升,这种流于表面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无法满足现代学生学习需求,对培养、强化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造成极大阻碍。最后,尚未明确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本质,创新改革受阻。多数教育者开展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仅是片面地对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进行解析,并未真正看清其建设、发展本质,以至于产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与开展与普通专业教学课程无异的思想,并且认为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所使用教学手段就是对应专业教育模式,从而不会主动、积极地顺应新时展潮流和现代农村大学生个性成长特征,对其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优化创新,以致使自身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率停滞不前。

(二)影响农村大学生心理素质培育的因素

因农村大学生自小所处教育环境相较于城镇来说,基础教育设施与教学资源均较为落后,且教育重点基本放于提升教学质量方面,虽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所重视,但不符合实际的教学措施与方法,并未使农村学生心理教育工作达到预期效果,所以,农村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素质相对较低。同时,社会与家庭教育环境因素,对农村学生正确认知自我定位和社会角色也具有极为深远地影响。由此可见,人们研究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发展时,可从这几方面入手。

三、促进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的优化路径

根据前述几个要点可看出,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改革发展是大势所趋,各高校须以现代农村大学生个性成长需求为标准,紧跟现代社会发展脚步,以下述路径为参考方向,促进自身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优化与改革,让农村大学生得到更佳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第一,扩大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围,促进家庭、学校及社会间的互动交流。提升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首要任务是,打破心理健康教育固有教学范围,从多方面、多层次视角延展专业教育辐射面,让农村大学生在平时学习、生活中均可接触心理健康教育。因此,高校实施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行为时,可积极接纳新式教育理念,将对应教育范围从学校扩展至学生家庭、社会领域,如院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既可结合运用社会教育资源推动自身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升级,也可与学生家庭、相应社会教育组织建立良好沟通、交流体系,以便及时获取农村大学生最新教育反馈,以此为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指明方向。第二,正视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围绕农村大学生学习需求开展理论、实践教学。高校设置人才培养课程与教育方案时,万不可轻视心理健康教育在强化农村大学生个性发展水平的作用与意义;相反,各院校须对心理健康教育在复合型人才培养中的必要性有清楚且正确地认知,转变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思维,将“重心理咨询与辅导,轻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形式,转变为以农村大学生学习需求为中心,所开展理论结合实际的全新教育形式,让农村大学生心理素质在新型心理健康教育系统中获得有效提升同时,充分展现心理健康教育在培养优质高等人才中的不可或缺性,进而使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得充分重视。第三,明确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设本质,强调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育人作用。创建符合新时展要求与标准,满足现代农村大学生成长需求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前,各院校教育管理者不但要充分掌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理念和相关知识理论,以此为其实施下一教育步骤奠定坚实概念、理论基础;还应明确知晓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设、发展本质意义,全力贯彻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改革,使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只停留于表面形式,为农村大学生提供实质性心理健康教育,使其在科学、合理的现代化心理健康教育中,不断强化自身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将心理健康教育育人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四、结语

篇7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途径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5-153-02

一、前言

幼儿阶段是培养健康心理的重要基础阶段,其良好的教育质量对于幼儿形成优良的性格和健康的心理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了要关注幼儿健康的重要性,要求幼儿园子啊日常教育过程中,要树立并贯彻科学合理正确的健康观念,不仅要重视幼儿的身体健康,也要关注心理健康。所谓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指在幼儿教育过程中,老师要运用和借助教育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与技术,运用丰富有效的途径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提高幼儿各方面的身体素质。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注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有利于促进我国幼儿园教育的发展,而且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幼儿从小就形成良好的性格和健康健全的心理,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二、当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

1、理论知识基础不够深厚

虽然近些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和关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也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但是幼儿的心理健康在我国相对来说还是一个新兴的事物,在很多方面仍然处于摸索阶段,从而使得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基础还不够深厚和成熟,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对于很多问题的解决只能是一边尝试一遍摸索解决。在当前一些幼儿教育机构,对于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大部分是依靠一些零散的书籍,在具体教育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容易出现忽视对资料的理解和消化以及幼儿自身的发展特点,而照搬照抄书籍理论的情况,从而不仅可能使得教育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甚至会造成消极后果,影响幼儿健康心理的发展。

2、专业师资力量缺乏

在当前很多幼儿园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员虽然大多都是幼教工作者,但是在很多地方的幼儿园,幼儿园老师很多在职业能力和素养等方面都不符合相关文件规定的幼儿教师任职条例的。而且即使符合任职条例的幼儿园老师,很多都不具备完整全面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对于该知识的学多都还停留在皮毛层面,而且缺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经历与知识,从而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幼儿表现出来的种种迹象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举足无措,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和引导。这样的师资队伍,不仅不能够对幼儿已经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引导与疏解,更不用说做到根据幼儿的行为举止预防幼儿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了。

3、引导方式单一

在当前很多幼儿园面对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的引导方面,仍然片面地采取单一的引导方式,如说服、谈话或者劝导等,只是片面地认为孩子只要好好教就可以了,主观地将孩子往自己所期望的方向上引导,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幼儿内心的真正需要。这种单一的引导方式使得在幼儿健康心理教育过程中,忽视幼儿的接受能力,没有考虑到在通过这些引导方式之后,对幼儿是否会造成一些消极不利的影响,从而使得整个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途径的探析

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关注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效果,无论是对于教育事业还是幼儿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但是当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却有数如此让人忧心。因此,如何采取措施改变当前现状,提高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成为了当前幼儿教育工作者普遍思考的问题。本文将对其具体措施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

理论是指导实践的重要依据。只有拥有科学合理的系统的理论知识,才能引导实践工作有效有序地展开。因此,在提高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不断完善幼儿园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和增强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养,让他们对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有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比如,幼儿园可以和一些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幼儿园可以邀请一些幼儿心理专家等到学校来为幼儿园老师做一些相关的讲座,让幼儿园老师对幼儿心理有更好的认识,了解到更多幼儿心理学前沿的理论与技术。同时学校也可以为高校的幼儿心理研究提供一些更具实践价值的一手资料,促进理论研究的发展。此外,学校也可以不定期地组织和开展一些相关培训,如心理辅导、心理治疗、心理卫生等,让老师参加,从而增强幼儿园老师关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纾解幼儿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从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篇8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学小学体育

体育教学作为一项集教育性、实践性、协同性和交往性于一体的教育教学活动,很好地契合了心理健康教育对身体、认知以及情感和意志等方面的需求,不但具有良好的健身功效,同时也具备良好的健心功效。然而,纵观现阶段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状况却发现,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健心功效仍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中小学体育教学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也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鉴于此,本文就针对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进行了探讨,以期能够借此加深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有效实施。

一、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的可行性分析

为了加深对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体育教学以及两者协同运作效应的认识,文章首先对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一)体育学科自身的特点为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奠定了理论基础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体育教学是了解学生个性特征,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并据此进行有针对性教育的有效途径。中小学体育教学活动多是在户外开展的,其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特点使得学生很容易全身心的融入到体育游戏或者是体育运动与竞争中去,并在参与的过程中自然的展现出自己的个性特征,而任课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在游戏或者是运动参与中的表现,更好地发现学生潜在的心理问题,并进行适时的引导与教育;二是,体育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不但需要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同时还通过与同伴之间的配合或者是竞争,去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争取最终的胜利。这不但是对学生体育运动技能水平的考验,同时也是对学生心理素质的考验,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体育课程改革为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奠定了课程基础

在传统的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多数任课教师重视和关注的只是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与掌握,而且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都普遍存在过于单一、过于标准化和过于统一等问题,不但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同时也忽视了对学生能力、情感以及人格发展等方面的培养,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也因此成为了空谈。如今,随着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推进,无论是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理念还是具体的实践活动都发生了诸多的变化,不但开始重视学生的潜能开发和个性发展,并且树立了以人为本、以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性课程体系,从而改变了传统中小学体育教学中过于统一和格式化问题,从而为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有效渗透奠定了良好的课程基础。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的对策与建议

为了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有效渗透,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和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特点,特提出了如下几点关于对策与建议:

(一)要注意强化中小学体育任课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中小学体育任课教师作为中小学体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其是否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是决定其能否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自觉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关键。因此,要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有效渗透就一定要注意强化中小学体育任课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通过培训、讲座、学习、教学研讨等多种方式,来促进其心理健康教育意识的发展与提升。

(二)要注意深入挖掘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中小学体育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能否对这些内容进行深入地挖掘和合理地利用,同样也是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体育教学渗透成效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了充分发挥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功效,体育任课教师一定要注意在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基础上,深入挖掘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以实现对学生的合理引导和有效教育。例如:在耐久跑教学中,任课教师可以根据耐久跑的特点,对学生的吃苦耐劳的精神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以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意志品质;在团体性体育运动项目的教学中,如,篮球教学或者是足球教学中,则可以着重对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和拼搏竞争精神进行培养,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而这些均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三)要注意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渗入心理训练

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的渗入心理训练,简单来说,实际上指的就是在体育任课教师在组织开展中小学体育教学活动时,应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的心理施加影响,并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和心理素质水平,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例如:在开展中小学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任课教师可以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接受挫折教育,借此来让学生明白挫折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只有以积极的心态、不屈不挠的精神去面对挫折,才能够克服困难、战胜自我、取得最终的胜利。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为了促进中小学体育教学健心功效的充分发挥,小学体育任课教师应着重加强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工作和实践工作,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途径和渗透策略。

参考文献:

篇9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人为本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人们的对疾病的认识也逐渐增强,健康教育在护理工作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本文中主要探讨护理人员健康教育能力及技巧的培训。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医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护士作为调查对象,一共有50名,都为女性护士,年龄分布在21-3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8+-3岁,工作年限为3-13年,平均工作年限为6.6+-3年,其中本科学历共有15名,大专学历共有26名。

1.2研究方法

1.2.1调查工具

调查问卷属于自行设计,主要内容包括了两方面:综合素养、沟通技巧、健康教育技巧采用积分法进行统计与评价,总分共有5分,分数越高表示评价越高。1分表示完全否定,2分表示否定,3分表示不确定,4分表示肯定,5分表示完全肯定。

1.2.2培训的方法

1.2.2.1岗前培训

对岗前培训进行合理的安排,是医院护士专业能力的有力保障。在进行正式的训练之前,应当根据文职护士的具体情况,根据他们的特点与需求,根据医院护理工作的内容与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岗前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了三方面:理论培训、技能素质培训、心理素质培训。

(1)理论培训

由于护士具有较高的学历背景,自身的理论基础比较杂事,在理论学习方面,其重点主要在于国防知识的学习以及卫勤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此外,还要求文职护士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帮助文职护士实现角色转换,真正进入医院护士的角色,开展在职工作。

(2)心理素质培训

在心理素质培训中,主要针对护士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培训,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了护理常识、心理卫生、心理承受能力等等,针对他们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的问题,展开培训与教育。通过多种多样的课程的开展,同时结合了实际案例进行讨论,经过课程的学习,促使护士心理承受能力的提高,加强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医院医疗服务的迫切需求。

1.2.2.2加强岗位培训

对于医院护士而言,岗位培训具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是提高临床护理工作技能水平的重点所在。必须根据医院护士的具体情况和工作需求,对护士工作岗位进行合理的安排。

(1)对护士进行素质培养并且注重护理质量的提高

临床一线工作是医院文职护士提高素质和业务技能的重要机会,把他们合理的安排到临床一线工作,同时给他们安排具有较高素质的护理人员进行带教,重视培养护士的专业作风,以军人的素质要求来对文职护士进行培训。鼓励护士向优秀的医护人员学习,积极参与基层群众医疗活动。

(2)必须熟练掌握专科知识与技能

对于医院护士而言,必须对专业理论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熟练地掌握,方可真正地提高护理专业技能。可以让护士在不同的重点科室轮班,例如急诊科、脑外科、手术室等等,然后根据科室的具体需求进行分配,把护士安排到工作任务较多、危重病患者较多的科室,这些可是对专科护理技术具有着较高的要求,而且这些专科护理技术是战时必备的救护技术,安排护士到这些重点科室进行学习,可以有助于提高他们的专科知识和操作技能,通过集体授课、讨论、带教等等途径促使护士的护理实践能力培训获得更好的效果。

1.2.3观察指标

比较培训前后护理人员对健康教育知识和技巧的掌握程度。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正态分布的数据进行t检验,对非正太分布的数据进行卡方检验,n表示病例数,采用x^±s表示数据的分布趋势,P

2、结果

比较培训前后护理人员对健康教育知识和技巧的掌握程度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可见,经过有针对性的培训后,护理人员对健康教育知识和技巧掌握的人数明显增多,两组数据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结论

3.1健康教育护理的现状

在开展健康教育护理之前没有对健康教育护理工作进行深刻的了解。目前,在多数医疗机构里都忽视了健康教育护理工作的重要性,没有意识到病患者在心理辅导方面的需要,从而导致在治疗的期间没有对病患者做好健康教育护理,难以对病患者的病情进行及时的了解。同时,在开展健康教育护理的过程中缺乏明确的指标。现在健康教育护理工作在许多医疗机构里都没有受到重视,在具体的工作中没有明确的工作指标,难以充分激发医护人员对于健康教育护理开展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此外,还缺少有效的考核制度。

3.2健康教育培训的重要意义

篇10

关键词:中专体育 健康教学 现状 改革

中专生介于初中生和大学生的中间阶段,类似于高中生,但从接受教育的方式来说,又接近于大学教育阶段,是相对特殊的学生群体。因此,我们针对体育教育的共性与中专学生特殊性,进行正确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做到深入细致,充分地了解中专生,了解他们的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寻找适合中专生这个特殊群体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使我们的体育教育教学取得成功。

一、中专体育之现状

1.教学关系不协调,教学动力系统不足

在中专从事教育的工作者,易忽视中专生的个性差异,教学通常遵循传统的教育学的模式,师生关系存在微妙的排斥特点。学生在老师的监督指导下,课堂气氛通常活泼轻松不起来,有的学生存在应付了事的消极情绪,不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师“大撒把”式的教学同样也不能收到积极的效果,当然也不能达到整体教学效率的提高。

2.教材内容冗杂,忽略技术技能培养

在教学中,虽然一直强调中专生的全面发展,但由于教材内容多而杂,对智力发育尚不是完全成熟的中专生来说是不利的。由于教材内容面面俱到,缺乏重点,教师传授课程也是点到为止,学生学起来容易浮于表面,不能深入学习,而不深入学习的后果是学生缺乏学习兴趣。除此之外,在中专体育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对技能技术的传授有待提高,自身技术技能掌握水平也限制了教学水平。

3.缺乏对体育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

中专体育存在不可忽视的弊端,学生体育基础知识教学的薄弱,缺乏必要的理论知识储备。比如,学生缺乏应急措施处理的基本知识,不懂得青少年生长发育特点以及青春期生理特征等等,也不懂得体育锻炼和营养以及卫生等相关方面的知识,这也是体育教学的失败。

二、中专体育之我见

中专体育在整个教学中的地位要得到应有的发展,就要从多方面进行改革,打破原有旧观念的束缚,寻求新思路、新方法。

1.进行传统教育模式改革,教学目标要有变化,创设合作高效的课堂情境

高效的课堂情境应该是师生之间平等、民主,师生和谐相处,教师能够根据授课学生的自身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同时,加强师生之间的信息反馈,使课堂气氛被整体调动起来,教师要适时启发和引导学生,让学生把理论知识和实践锻炼结合起来。教师和学生两种教学目标都要有变化,通过师生的密切配合和共同努力,调动学生的锻炼积极性,使学生实现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自觉学习,注重潜能,形成课堂合力,创设出自然、愉快、轻松的课堂氛围,只有这样,体育的教学效果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2.根据中专实际情况,选择适合中专的教材,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当今的教材种类过多,可以说是鱼龙混杂,有些教材过多地强调技术知识,压缩素质教育的章节,这类教材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教材选择上,要权衡利弊,重视体育教材的锻炼价值和实用价值,在不忽略基础知识、技能技术的同时,又能协调好素质方面知识的教材才是首选教材。

3.增强理论知识对学生的指导作用,提高体育教学的趣味性及实用性

根据中专生的发展阶段性特点,中专生心理和生理的发展水平、智力发育程度和思维状态,确定适合中专生发展的课堂教育模式,增强理论知识在授课环节中的比重,提高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水平,让他们熟悉与课程有关的理论基础知识。由于传统的体育教学僵化、刻板,没有达到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不单纯涉及体育竞技项目,还包括其他层面的知识,甚至关系到行为学、心理学等层面,必须提高中专生对于体育专业的整体认知水平。只有提高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激起学生的探知欲,才能达到将来的实用性,才有利于发挥体育课程的效果。

三、我对健康教学的认识

1.现代人的健康内容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社会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环境健康等。健康教育是指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并对教育效果作出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