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的政策范文
时间:2023-08-07 17:39: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低碳经济的政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发达国家;低碳经济;财政政策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及意义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不断降低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使用,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尽可能的达到排放与生态环境转化平衡,的一种新型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最早是在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提出的,作为第一期工业革命的领导者,英国首先认识到了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而且随着发展的逐步加快,对矿产资源的消耗也在快速增加,致使目前英国消耗的能源,大部分都要依靠进口,而且,温室效应的变化,对英国产生的影响也在不断地增大。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性的、关乎全人类的经济理念,在不同的区域和领域内理解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区别。低碳经济的本质就是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开发更多的清洁能源,在生产和发展中,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频率,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促进生态环境系统平衡。低碳经济的发展核心,是通过相关研究部门,开发更优质的技术,降低矿物资源和高碳资源的使用量,尽可能的维持温室气体的排放和吸收平,保持平衡。可再生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是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持,通过减少矿物资源的使用量,能够有效的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而且,清洁能源的可再生和温室气体的含量,对于低碳经济的推动,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二)低碳经济的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对矿产资源的消耗速度快速提升,各类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而且,我国本身的矿产资源状态,呈现明显的“富煤、少气、缺油”的状态,大量的矿产资源消耗,是我国的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产生了巨大的矛盾。近年来,世界各国对于矿产资源的重视程度,正在不断地提升,“碳关税”不断地提高,已经成为很多发达国家的“贸易壁垒”,对传统优势产品贸易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因此,为了巩固我国的经济地位,必须强化低碳经济的深化,提高我国的发展潜力。
二、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财政政策
(一)发展低碳经济的财政支出政策
2007年,加拿大政府提出了“让科技成为加拿大优势”,在2008年,政府对此发展政策进行了细化。加拿大政府每年在环境科技上,拨款6600万支持,在低碳技术上,加大开发研究力度,并且,不断极大技术研究的投入。加拿大政府计划在2020年,将电力需求转变为零排放。而且,加拿大政府还拨款3亿支持核能发展,包括有先进重水反应堆和更新实验室的技术设备。
(二)发展低碳经济的财政收入政策
1990年,芬兰在全球首先实施了碳税,然后其他多个国家也开始征收了碳税。碳税,是根据化石燃料排放的碳量的多少,进行征收的。这种碳税在世界很多国家,已经开始实行,通过征收碳税,来提升一些矿物资源和高碳能源的应用成本,逐步提高低碳经济的发展,对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征收碳税。
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财政政策
我国为了推动低碳经济的深入发展,建立了一系列的经常性预算,安排相应的财政支出预算,通过强化低碳经济的发展政策,充分发挥政策的政策导向,促进低碳技术的提高与进步。开征碳税,对碳排放量较多的单位,征收适当的碳税,采用量计征方式,采用定额税率形式,引动企业技术改造,提高我国工业的能效和竞争力。结束语:综上所述,近年来,世界各国的对于低碳经济重视程度正在不断地提升,相关的财政政策应用不断加深。建立完善的低碳采购制度,加强对低碳科技研究的相关投入,开征碳税,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田梅.发达国家低碳经济发展的科技政策启示分析[J].管理观察,2016,(04):64-66.
篇2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产业;政策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2)07-0085-04
一、辽宁省低碳经济发展的状况和问题
辽宁省是我国低碳经济试点省区。2010年8月,国家发改委了《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根据地方申报的情况,将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五省和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八市列入国家低碳试点范围。辽宁省在成为试点地区后,先后采取了编制低碳发展规划、制定支持低碳绿色发展的配套政策、促进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统计和管理体系以及积极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等政策措施,有效地推动了辽宁省低碳经济的发展。但是,辽宁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这是因为不论从辽宁省人均碳排放指标看,还是从碳生产率水平和其他方面看,辽宁省都与全国平均水平有很大差距。
人均碳排放量是用来反映碳排放水平的指标,其计算方法是:人均碳排放量=碳排放总量/人口总量。碳生产率是衡量低碳技术水平的指标,碳生产率=GDP/碳排放总量。刘宏、孙倩和王海采用以上两个指标比较了辽宁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发现辽宁省人均碳排放量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碳生产率则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辽宁省在生产和生活上过于依赖碳高排放的能源消耗,而且低碳技术水平比较落后[1]。
以上说明,辽宁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部分省市相比,在单位产值耗费的能源数量、单位工业增加值的能耗等方面都比较高,因而碳排放量较高。这也说明辽宁省低碳经济的技术水平还不高,需要加强研发,增加投入。
二、辽宁省低碳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继续推进低碳经济发展是辽宁省现在和未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方向。在《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在“十二五”时期实现生态环境质量再上新台阶的目标,具体包括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减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低碳绿色的生产消费模式初步确立等方面。根据这个要求,笔者认为辽宁省低碳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重点是:
1. 积极促进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是实现低碳经济的主要途径。通过节能,可以减少能源消耗,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地球环境的污染。节能,就是要在减少能源消耗量的前提下,获得与原来同样的产出;或者是以同样的能源消耗取得比原来更多的经济产出。换言之,就是要有效地利用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就要有相应的技术。减排,就是减少污染物排放,包括废弃物质和温室气体的排放。采取降低能源消耗的技术,通过物质循环利用和能量阶梯使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要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仍是辽宁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方向。循环经济是指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物资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形式。由于它能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对于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效果十分明显。这也与低碳经济的目标一致。因此,发展循环经济,也就是发展低碳经济。
辽宁省是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比较早、效果突出的地区。早在2002年,辽宁省就率先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创建了“3+1”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2005年,经国务院同意,被国家发改委等六大部门确定为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省。目前发展循环经济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循环经济从试点转向全面推进阶段。但是进一步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仍然是紧迫任务。
2. 重点发展新兴低碳产业。发展新兴低碳产业是辽宁省实现低碳发展的产业基础。辽宁省是一个重化工业比较集中的工业大省。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下,辽宁省必须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由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转向以新兴低碳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降低石化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形势表明,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引领世界经济的新型经济。这是继信息经济之后又一次经济发展方式的调整与变革。适应全球低碳经济发展形势的要求,我们必须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为此,2010年10月18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下简称《决定》),为我国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布局。这是我国破解资源约束,突破发展瓶颈,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大战略性举措。《决定》确定了我国现阶段重点培育发展的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节能环保、新一点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产业。这些新兴产业的重要特点就是知识技术密集、资源消耗少、综合效益高。可以称之为新兴低碳产业。响应中央的号召,2010年2月辽宁省政府下发《关于加快发展新兴产业的意见》,明确把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定位为经济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任务,并把先进设备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等9大新兴产业作为发展重点。
篇3
关键词:路径依赖 低碳经济 制度创新 政策选择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一种经济形态。目前,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各国政府和学术界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政府也积极采取行动,实现低碳发展,并将其列为刻不容缓的任务。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路径依赖性弊端已经凸显,低碳经济的发展处于两难境地。因此,利用路径依赖理论分析低碳经济,探索发展低碳经济的新模式,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路径依赖理论
路径依赖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变迁的一个重要分析工具,是指在制度变迁中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这种机制使制度变迁一旦走上了某一条路径,其既定方向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诺斯路径依赖一:一旦一条发展路线沿着某一进程进行时,系统的外部性、组织的学习过程以及历史上关于这些问题所派生的主观主义模型就会增强这一进程。一种具有适应性的有效制度演进轨迹将允许组织在环境的不确定下选择最大化的目标,允许组织进行各种试验,组织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去识别和消除相对无效的选择,并保护组织的产权,从而引致长期经济增长。诺斯路径依赖二:一旦在起始阶段带来报酬递增的制度,在市场不完全、组织无效的情况下,阻碍了生产活动的发展,并会产生一些与现有制度共存的组织和利益集团,那么这些组织和既得利益集团就不会推动现有制度的变迁,而只会加强现有制度,由此产生维持现有制度的政治组织,从而使这种无效的制度变迁路径不断得到自我强化并持续下去。因此,路径依赖对现在和将来的选择有极强的制约性。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中路径依赖的表现
对我国而言,低碳经济不仅有助于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平衡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更有助于在全球各国应对气候变暖的趋势下提高国际竞争力。然而,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的路径依赖严重制约了低碳经济的发展。这种路径依赖性主要表现在对经济制度、能源禀赋、传统技术和产业结构的依赖。
(一)依赖原有的经济制度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改变以往传统的高污染、高能耗的经济增长,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通过技术创新,改变过分依赖化石燃料,发展新型能源。但是由于环境产品的公共性,其产权难以有效界定,产权界定的交易成本远远大于交易的互惠,形成环境资源无偿使用的习俗,进而带来“公地悲剧”的结果。作为理性经济人的企业,为了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对环境污染的外部性很不愿意进行内部化。同时在地方政府追求GDP增长的情形下,利益集团通过游说、寻租等方式“俘获”政府,甚至影响地方政府的政策。正如施蒂格勒(George Stigler,1971)所指出的:立法者和规制机构因拥有国家赋予的强制权力,从而为产业利用国家赢利提供了可能性。通过经济主体与政府间高的交易费用,达到其之间所谓的“双赢”,从而使利益集团在环境污染方面得以有效保护,使得节能减排成为泡沫。在这种路径依赖下,利益集团极力维护现有的制度安排,阻挠新的关于环境管理的公共政策,使得旧有的环境政策和经济增长方式得以继续延续,进一步造成温室效应的加剧。
(二)依赖能源禀赋
我国能源禀赋是“富煤、少气、贫油”。这一资源条件决定了我国是以煤为主的“高碳”能源结构,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有限。目前我国仍是高碳结构,化石能源占我国整体能源结构92.7%,其中高碳排放的煤炭占了68.7%,石油占21.2%。1993-2005年,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为69.4%。放在全球的视野中,2007年全球一次性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仅占27.8%,发达国家煤炭消费比例大多不到20%,而我国能源消费中,煤炭所占比重高达69.4%。这一比重远远超出了世界平均水平。可见,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我国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变的一个长期制约因素。煤多、气少、油缺的资源条件,决定了我国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煤炭仍将是主要一次能源。煤炭消费比重大,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较高,致使我国经济在未来一段时期“高碳”特征仍会明显,也使得在解决环境污染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形势会异常严峻,任务将十分艰巨。
(三)依赖传统技术
多年来,为有效地应对气候变化,各国政府致力于通过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不断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能力。然而,目前发展中国家缺乏先进的、有利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其经济的发展具有明显的高排放特征。目前,发展中国家因缺少先进的、有利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其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明显的高排放特征,从而可能使发展中国家面对“锁定效应”的瓶颈,即如果用常规的低效技术去装备基础设施系统,那么它将会持续几十年,未来我国几十年排放的状况不可避免地在最近几年内就被“锁定”,以后我们要改变它,可供选择的空间非常小。因此,实现一个从传统发展路径向一个创新性的发展路径转变,低碳技术创新与技术转让是发展中国家实现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
(四)依赖现有产业结构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过于依赖第二产业,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比重偏高,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和服务业发展滞后,比重偏低,这些将成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障碍。我国经济的主体是第二产业,这决定了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是工业,而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又加重了我国经济的高碳特征。资料显示,1993-2005年,我国工业能源消费年均增长5.8%,工业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约70%。在第二产业内部,钢铁、有色、建材、化工和电力等高耗能行业的发展过热,导致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低下。2006年,我国创造单位GDP(1美元)所消耗的能源是日本的11.5倍,是德国和法国的7.7倍,是美国的4.3倍。2001-2007年,我国能源强度从4.21吨标准煤/万元增加到4.77吨标准煤/万元,能耗水平不断上升,目前能源效率比世界先进水平低10个百分点。我国的高能耗工业部门大都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后经济危机时代背景下,在就业压力和税收压力较大的情况下,要在短期内实现产业结构的有序进退,淘汰落后产能,加快结构调整,提升工业生产技术和能源利用水平,仍存在难度。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选择
(一)以制度创新为保障,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强制变迁
依据路径依赖理论,打破“碳锁定”,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制度变迁,必须引入外生力量。我国虽然制定了《可再生能源法》等发展新能源的法律法规,但缺乏一整套完善系统的法律法规体系和长期战略规划。因此,应尽快制定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和相关法律法规,把发展低碳经济提升到国家长期发展战略的层次,纳入政府长期规划,制定出低碳经济的“国家方案”和行动路线图,与国家的“发展规划”、“能源规划”、“循环经济规划”和“节能减排规划”相衔接,形成一个具有国家意志的可操作的低碳经济发展蓝图。同时,应结合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节能减排的工作需求,从法律层面确定应对气候、环境变化的举措,在相关法规修订过程中,增加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关条款,逐步制定、完善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强化清洁、低碳能源开发和利用的鼓励政策,制定与可再生能源法相关配套法规和政策。通过法律法规的强制性途径引导和激励经济主体参与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促进能源的清洁发展,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强制性制度变迁。
(二)以技术创新为推手,实现能源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升级
对我国而言,拥有国际前沿高端并且经济可行的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因此,应以技术创新为推手,充分利用核能、风能、水能、太阳能等低碳能源,着力提升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实现能源结构多元化和产业结构转型。一是在战略上要高度重视低碳技术创新。二是要加大对低碳和零碳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投入,大力推动相关技术创新。政府要加强对低碳技术研发的前期投入,直接参与节能和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核能、碳捕集和封存、清洁汽车等具有战略意义的低碳前沿技术的研发投入,分担和降低企业引入新技术的风险和成本。三是通过科技投入以及科技孵化器、科技产业园、高新技术园区、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科技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业作为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创新主体,促进低碳技术的产业化和市场化。四是逐步推行以“低碳”为代表的新技术标准和商品标识,使拥有低碳技术和产品的企业更易得到社会认可,鼓励消费者选择和使用低碳产品,从需求方面刺激低碳产业的发展。
(三)以价格机制为手段,建立我国的碳交易市场
为了更好地减少温室效应,有效控制碳排放量,促进低碳经济的有效发展,我国应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控制碳排放的经验,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一是推进资源环境领域价格形成机制的市场化。通过不断完善税收制度,积极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加快建立能够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进而引导各经济主体的行为合理化。二是积极参与国际碳交易活动,建立和完善国内的碳交易体系。碳交易的本质就是通过限定碳排放总量,利用价格机制降低交易双方的减排总成本,实现效率最大化。《京都议定书》规定了排放交易、联合履行和清洁发展三种交易机制,其中清洁发展机制是针对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交易而设计的一种市场化交易机制,有利于降低减排总成本,实现交易双方的共赢。除了要积极参与清洁发展机制外,还要发挥各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业务创新和金融创新,参与其他的碳交易体系,藉此获取市场收益,并在探索中积累经验,为国内碳交易体系的发展成熟以及谋求在国际碳市场上更大的发言权奠定基础。
(四)以意识创新为工具,建立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意识形态作为一种非正式的制度安排,最初可视作节约交易费用的一种工具。林毅夫(1989)认为,意识形态对制度的实施能产生极大的外部效果,如果选民们对统治者权威的合法性和现行制度安排的公平性有较强的确信,那么统治国家的交易费用将下降。同理,培养公众的低碳经济意识,能够使其深刻认识到低碳经济制度安排的合理性,能够淡化在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的机会主义,也有利于防止“搭便车”行为和减少强制执行制度安排的费用,有效地促进低碳经济制度的实施。因此,政府应通过各种媒体和手段,大力开展低碳经济宣传活动,积极倡导低碳的、节约环保的社会生产、消费方式,使各阶层人群了解并认可低碳经济,改变过去那种大量消耗能源、排放温室气体的所谓体面生活,废止过度消费、超前消费和奢侈消费,提倡适度消费、绿色消费,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价值理念。同时也要将低碳发展的理念融入政府管理和企业经营行为中,以此形成政府、企业和个人多方参与、社会联动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
发展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其发展依赖于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我国走低碳经济的道路,符合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也符合全球气候环境合作的要求。因此,我国必须尽快采取行动积极应对这种严峻的挑战:要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结构,要建立与低碳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鼓励低碳发展的国际国内政策、法律体系和市场机制,最终实现由“高碳”时代到“低碳”时代的跨越,真正实现我国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恒,孙蕾.发展低碳经济的策略选择[J].北方经济,2010(1)
2.范建华.低碳经济的理论内涵及体系构建研究[J].当代经济,2010(3)
3.李伟娜.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依赖”性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10(2)
4.李向阳.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五大挑战[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0(1)
篇4
关键词:碳税;经济低碳化;政策选择
中图分类号:F81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我国的碳税途径研究和经济低碳化下的碳税政策选择——基于国际碳税征收经验
收录日期:2013年1月31日
一、引言
随着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国际上普遍开始注意环境对经济的反作用力并着力采取环境政策来改善环境状况。环境经济学家认为,既然市场机制是分配社会资源的最有效途径,那么只有将环境政策与市场机制相结合,把污染环境的成本加以经济的约束,那么才能形成有效的环境资源配置,促进节能减排。基于这种经济思想,环境税作为一种经济手段,被国际普遍接纳并用于各种环境污染下的环境保护。
环境税的概念最早出现于1920年英国经济学家庇古的《福利经济学》一书中,强调存在环境负外部效应下政府采取的征税环保措施。目前,学术界对环境税并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概念,但从其根本目的广义地来看,只要具有环境保护、消除不利环境因素的税收或补贴政策,都属于环境税范畴。随着不同时期的环境问题和保护治理目的的不同,环境税的主要表现形式也呈现不同。从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以全球气候变暖为特征的“温室效应”成为新一轮的环境挑战,因而针对二氧化碳排放所征收的碳税成为新时期最主要的环境税之一。
二、国际上的碳税征收经验
从1990年开始,以丹麦、芬兰、荷兰、瑞典和挪威等为代表的一些北欧国家陆续开征碳税,并在此领域取得一定经验,从而为其他国家考虑征收碳税提供了操作上的借鉴。
(一)丹麦。早在20世纪七十年代,丹麦就开始了针对家庭和非增值税纳税企业的能源消费税征收。为了将200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保持在1990年的水平,刺激能源节约和替代消费,丹麦于1992年将其碳税的征收范围扩大到除了石油、天然气等以外的所有二氧化碳排放中去。后又经过对碳税收入的合理利用,不仅逐步提高了碳税税率,还促使更多的家庭和企业加入到自愿减排的计划中来。
(二)芬兰。1990年芬兰为了在九十年代末实现碳排放0增长而正式引入二氧化碳税收,并以含碳量为税基对矿物燃料征税。在之后的实践中,芬兰逐步调整税率和征税范围,根据二氧化碳排放不同对不同燃料分项分税率征收,实现了一定碳税减排的目标。
(三)荷兰。荷兰在20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实施环境税,但真正开征碳税始于1992年。其二氧化碳税的征收范围包括任何使用能源的行业,包括家庭和小型能源的消费者,但一些大型天然气消费者在征收碳税的基础上可豁免一定能源税。通过税收调整和自愿减排协议,芬兰在能源替代使用上取得一定成效。
(四)瑞典。瑞典的二氧化碳税是作为能源税的部分补充和替代于1991年引入的。为了维持其二氧化碳排放水平,瑞典决定对私人家庭和各产业消费的含碳燃料征收一定碳税,但出于企业竞争和技术革新的考虑,对部分工业企业实行部分的税收减免或全部豁免。鉴于国际经济竞争的压力,随后瑞典又适当地对工业碳税税率实行一定下调,对私人家庭税率实行上调,对工业部门减免力度也进一步加大。
(五)挪威。挪威维持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计划也是始于1991年,但最初的征收范围仅限于汽油、天然气和矿物油,直到1992年才又扩展到煤炭类燃料。挪威的碳税征收更为细致,不仅在含碳燃料类别上有较多种征收税率,在不同行业或同一行业的不同企业也都有不同的征收标准。
除了上述国家,德国、意大利、法国和英国等也在国内能源消费的基础上相继开征碳税,不仅在二氧化碳减排上取得一定成效,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和促进了企业环保技术革新和新能源替代使用。Nakata和Lamont(2001)基于偏均衡模型对存在碳税情况下的日本能源体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碳税除了有降低碳排放作用外还使得日本能源利用结构由煤炭向天然气转移。Wissema和Dellinke(2007)也对碳税在爱尔兰二氧化碳减排中起到的作用进行了实证研究,经CGE模型量化的指标数据表明,与同一价格的单一能源税相比,碳税导致碳排放更大程度地降低。此外,美国和部分欧盟国家甚至考虑是否要对来自没有强制减排国家的进口品实施碳关税压力。在这种情形下,国际二氧化碳减排趋势下的碳税改革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
三、我国的碳税途径研究
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位居世界首位,在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上的国际承诺使我国在二氧化碳减排上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和压力,因此碳税改革也是我国环境政策实施的重点研究方向。事实上,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关注到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并在治理环境污染(尤其是二氧化碳减排)方面坚持不懈地努力着。实践中,除了采取社会公益宣传和自主激励措施外,我国还从行政命令的角度制定了有关碳排放约束措施。2009年正式出台的燃油税既是我国积极致力于二氧化碳减排的一方表现,也是我国碳税改革过程中的一个过渡。
基于国际经验,学术界对我国碳税改革也有较多的研究和探索。贺菊煌等(2002)对碳税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进行了探究,通过CGE模型对我国1997年投入产出表分析,他们认为碳税的征收将对我国GDP没有较大影响,只是会造成煤炭等燃料价格上涨,能耗下降,进而促使产业结构有所调整,劳动力也由高能耗工业向低能耗工业及第三产业转移。林柏强和何晓萍(2008)估计了我国油气资源的耗减成本,并据此分析对油气开采业征收资源税产生的经济效应。研究表明,20%以下的资源税征收在宏观层面上对我国经济影响不大。王金南等(2009)也研究了碳税的二氧化碳减排效果,研究得出低税率的碳税方案不仅能大大减缓二氧化碳碳排放增长,而且很小程度上影响我国经济的结论。姚昕和刘希颖(2010)探究了我国最优碳税征收路径,结果表明,碳税征收在节能减排、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可再生能源开发使用等方面有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有效手段之一。
根据上述研究可知,碳税的开征虽对我国经济有一定影响,但影响并不大,且碳税的环境效应却是可观的。所以,未来我国碳税改革具有较大的可操作性。但是,国际经验和我国实证研究均表明,碳税的实施必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征收对象到税基税率都必须符合国家经济实际发展情况和社会经济特征,由窄到宽,由低到高,逐渐推进,而操之过急或准备不足只会适得其反。由于一国的碳税体系不仅会直接影响产业、能源政策的调整,还会影响一国消费、财税和金融体系,所以选择正确的碳税途径显得尤为重要。
四、我国经济低碳化的碳税政策选择
碳税是实现二氧化碳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的有效手段,因此确立我国合理碳税途径,实现经济低碳化,政策实施是首要考虑的问题。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可确定碳税的开征主要涉及家庭、产业、能源、国家财税和经济等几个方面因素,从这几个主体出发,可总结出我国开征碳税、实现低碳经济的宏观政策选择。
(一)家庭碳税政策。家庭的二氧化碳排放是碳税征收范围之一,因此合理实施家庭税收政策是碳税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家庭燃气等消费虽是维持家庭正常生活的必要消费,但征收一定合理碳税不仅能够引导家庭节能减排,也能起到引导家庭低碳消费的理念。因此,制定家庭碳税政策主要以引导为目的,从而在社会范围内倡导低碳消费风尚,进而引导企业的低碳化生产。
(二)产业碳税政策。工业产业是我国碳税征收的重点对象。目前,我国的工业多以高消耗、高污染为主,因此针对我国工业产业制定合理碳税是实现我国碳减排目标的最直接手段。产业碳税政策应以征收为主、奖励为辅,不同产业区别对待,实现“谁排碳,谁交税,多排碳,多交税”的政策体系;同时,针对重点产业实施税收减免用于低碳排能源替代使用研究。除此之外,通过碳税的征收可提高高碳排产业的进入门槛,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二氧化碳减排的市场调控机制。
(三)能源碳税政策。针对能源的碳税政策是以能源消费品种确定碳税税基和税率的政策,对高碳排的能源消费实行高税率,低碳排的能源消费实行低税率。这样不仅能够从能源替代使用的角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使我国经济的碳因素减少,而且能积极促进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篇5
关键词:低碳经济;节能环保;财政政策
所谓低碳经济,是以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推动低碳技术创新、优化能源结构为前提,旨在转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降低人们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程度,减少能源的浪费,降低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财政政策则是指政府为了带动低碳经济的发展而使用的一些政策激励手段,它不仅保障低碳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对低碳经济也起着调节以及引导的作用。最近几年以来,政府出台了很多财政方面的政策来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并且取得了很多积极效果。但是从目前的实际状况来看,现有的财政政策仍然存在着一些缺陷,必须对促进低碳经济的财政政策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完善。
一、我国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财政政策
最近几年来,我国出台了很多关于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其主要内容体现在以下两点。
(一)节能环保产业的财政支持政策
政府为了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支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一是加大对节能技术改造中财政奖励资金的投入,奖励资金的额度是按照项目工程中节能技术改造以后,在实践中取得的节能量以及根据有关规定的标准确定的,这种财政政策有利于增加节能技术改造的动力,带动低碳经济发展。二是鼓励节能产品的研发以及惠民,比如说一些高效的节能照明产品的研发与使用,不仅减少了居民用电额度,也降低了能源的浪费。三是加大对再生节能材料利用时的补助,比如说,国家增强对于再生节能建筑材料在再生产过程中的补助,对这部分企业贷款贴息,或实行相应的奖励政策。
(二)可再生能源的财政支持政策
该政策主要是针对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而言的,旨在通过财政政策的引导,进一步优化我国的能源结构,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如对“金太阳”工程实行财政上的补贴;国家对“太阳能屋顶计划”的财政支持;对风力发电工程设置专项的财政资金;对秸秆循环利用实行的财政补助;对节能汽车或者新能源汽车在推广使用环节的财政补助政策等。
二、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体系存在的问题
为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制定的一系列财政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变以及调整,带动了我国能源的利用率,推动了我国能源结构的优化。但是,从发展低碳经济这一总体目标而言,目前的财政政策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首先,财政支持的投入力度不高,针对性不强,国家要想大力发展低碳经济,要面对的首要问题便是经济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等方面的问题,但是由于国家对于节能环保技术以及新能源研发与利用技术方面的财政资金支持力度仍然较低,缺乏稳定性和长期性,所以财政政策对低碳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因此,国家还需要结合低碳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与支持的力度,以便使低碳经济处于一个长期稳定的发展环境之中。
其次,现在的财政政策很多缺乏市场机制的有效引导,我国目前没有形成以市场机制为主导的财政政策体系,有关资金与担保方面的市场引导机制不够健全,这就容易造成财政政策的制定脱离低碳经济发展的市场需求,造成财政资金利用率偏低、针对性不强等方面的问题。此外,我国目前也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市场节能服务体系,这都不利于财政政策发挥应有的作用。
再次,在财政资金的管理上还存在一定的漏洞,国家为了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投入了大量的财政专项资金,但是因为资金管理的组织机构不健全,资金管理制度的建设相对滞后,所以在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以及行政审批等环节存在很多的漏洞,导致资金利用效率低,甚至存在专项资金挪用的现象,导致很多节能工程无法正常的运转。
三、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建议
(一)规范财政资金的投入与管理
为了进一步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健全财政资金的投入与管理。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对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这是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在对低碳经济的财政投入中,应该重视有关节能减排、开发清洁高效能源、改造低碳技术等方面的资金投入,进而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稳定的资金投入,从而为低碳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长期的资金保障。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强有关低碳经济专项资金的管理,保证资金合理的使用,提高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率,从而促进低碳经济持续发展。
此外,政府还要明确财政资金支持的重点领域,不断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从而推动节能减排工作的进行。如加强科技创新方面的扶持力度,多开发一些低碳技术,优化能源利用结构,支持一些低耗能以及清洁能源企业的发展;要重视一些污水管理、新能源开发、环保等方面的工程建设,推动原有的大型企业以及建筑节能方面的技术改造等。
(二)完善财政补贴细则,引导企业发展低碳经济
利用国家财政补贴机制,引导企业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是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有效方式。所以,各地必须针对当地的实际,进一步完善财政补贴的具体细则。
一是要利用财政方面的补贴,给予企业有关环境治理费用以及稀缺资源保护费用方面的补贴,从而引导企业加强对环境的保护以及对资源的节约;二是对于一些开发使用清洁能源、对废物实行回收再利用的企业,进行贷款贴息;三是对自觉进行污水、排放气体治理的企业,在其贷款利率、还贷条件等方面给予政策上的优惠;四是对使用的清洁能源要进行价格上的补贴;五是对企业能源、节能减排等技术方面的改造给予补贴。除此之外,利用国家财政补贴,引导地方政府在公交、私人汽车、出租车等汽车领域积极推广清洁能源以及节能汽车,也能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三)健全与之相关的财税制度
针对目前我国环境保护以及节能减排的实际状况,应该加大对现行税收制度的调整以及完善,形成对财政政策的有效补充。对此,要积极研究制定有关环境方面的税收政策,实行环境税与碳税等新型的税种,保证环境资源有偿使用,达到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目的。
第一,要对那些使用之后会造成环境污染的产品征收消费税,并且提高这些产品的税收征收标准,以资源的稀缺程度来制定产品的单位税额。对那些不可再生资源并且稀缺性较大的产品要提高征税比例,以此来提高对于这些能源的利用效率,避免资源的浪费。第二,要开征碳税,碳税的征收不仅有利于资源的节约使用,提高利用效率,也能够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免加剧温室效应。
(四)制定能源价格财政补偿机制
为了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我国应该把能源直接引入市场机制,并且根据市场中的价格规律以及市场的供需状况,对能源的价格进行有机的调节,最终让环境的成本能够在市场的价格中反映出来,建立起一个系统的完整的能源价格体系。伴随着能源价格体系的建立,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建立起科学的有关能源成本的核算体系,使煤炭、电力、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定价机制更加完善,让其可以及时准确地反映出国际市场中的价格变化情况,以及在国内市场中能源的供求平衡状况。在此基础之上,国家要进一步完善能源价格的财政补偿机制,即通过财政政策上的优化,鼓励开发与优先使用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当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价格过高时,要实施财政补偿,减少劣质煤、劣质油等污染物排放量大的能源,以促进我国能源结构的不断优化,更好地服务于低碳经济的长远发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虽然说,现在有关低碳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很多困难。但是,只要我们努力做好相关的工作,不断健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完善环境与能源方面的相关机制,就一定可以实现低碳经济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应对气候变化课题组.当前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和政策建议[J].中国发展观察,2009(08).
[2]杜飞轮.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考[J].中国经贸导刊,2009(10).
篇6
内容摘要:生态环境恶化、气候变暖等直接威胁着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通过可持续发展增进社会福利成为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低碳经济的提出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共识。作为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理论基础之一,外部性理论再次引起广泛的关注。伴随外部性理论发展,政府财政政策选择也处在不断发展和变化当中,为解决低碳经济发展中的外部性问题,采取什么样的财政政策值得思考。
关键词:外部性 低碳经济 财政政策
基于外部性理论发展的财政政策选择
(一)遵循马歇尔的外部理论研究发展及其财政政策选择
1.马歇尔外部经济理论的发展。外部经济是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1890年)中提出的。他认为,经济中出现的生产规模扩大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生产的扩大依赖于产业的普遍发展,即存在“外部经济”;一类是生产的扩大来源于单个企业自身资源组织和管理的效率,即“内部经济”。在马歇尔的理论中,外部经济是指由于企业外部的包括市场区位、市场容量、地区分布、相关企业的发展水平、运输通讯条件等因素所导致的生产费用的减少和收益递增。以马歇尔的外部经济研究思路为基础,杨格从“规模经济”思路进行研究,提出“产业分工―市场规模扩大―产业分工深化―报酬递增”;芝加哥大学保罗•罗默在其《收益递增与长期增长》(1986年)一文中,首次系统地建立了一个具有知识外溢效应的竞争性动态均衡模型;罗伯特•卢卡斯在其《论经济发展的机制》(1988年)一文中,明确地把人力资本的外部性效应当作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总之,遵循马歇尔的外部经济理论研究发展,主要着眼于生产的外部性及其对生产的影响,并且这种外部性是政府主观可掌控的、企业愿接受的外部经济环境,具有收益递增效应。
2.以马歇尔等外部经济理论为依据的财政政策选择。以马歇尔外部经济理论为研究思路的外部性理论发展,强调了如何将外部经济内在化或者说是外部效益的内部化问题。以马歇尔和杨格的外部经济理论为依托,政府财政政策主要着眼于生产性公共资本的提供。以罗默和卢卡斯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劳动投入中包含教育、培训而形成的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积累过程中包含着研发活动形成的技术进步,从而将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等促进经济增长的外在因素内在化,创立了内生增长理论。以内生增长理论为依托,政府财政政策的主要着眼点在于更加关注教育和科技研发投资及相应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措施,旨在将外部经济因素内生化。
(二)遵循庇古的外部性理论研究发展及其财政政策选择
以1920年庇古的《福利经济学》出版,标志着外部性理论的新发展。庇古将“外部性”分为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两种情况。当私人边际收益小于社会边际收益时,该活动给社会带来了有利影响,具有“社会净边际收益”,即存在外部经济;当私人边际成本小于社会边际成本时,该活动给社会带来了不利影响,具有“社会净边际成本”,即存在外部不经济。针对外部性问题,庇古提出了修正性税收的解决方案即“庇古税”。当存在外部不经济时, 负的外部性导致价格偏低,转嫁了外部费用,从而给社会带来了损失,因此,征收税额为边际外部成本即边际私人成本与边际社会成本的差额(庇古税);当存在外部经济效应时,给予额度为边际外部收益的奖励和津贴,这种政策被后来称为“负庇古税”。遵循庇古的研究思想, 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经济学家对环境外部性问题进行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三)与产权有关的外部性理论发展及其财政政策选择
与产权有关的外部性理论发展,更加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外部不经济”,将污染等问题与“外部不经济”联系起来。1924年奈特对庇古的外部性问题的解决意见进行了反驳,他认为产生“外部不经济”的原因是对稀缺资源缺乏产权界定,若将稀缺资源划定为私人所有,“外部不经济”将得以克服。1943年,埃利斯和费尔纳提出了与奈特近似的看法,也认为“外部不经济”与产权有关,1960年罗纳德•科斯提出了产权界定和产权的安排在经济交易中的重要性。科斯认为外部效应往往不是一方侵害另一方的单向问题,而具有相互性,并以“交易成本”取代“外部性”。在交易费用为零的情况下,庇古税根本没有必要。通过交易成本的选择和私人谈判,产权的适当界定和实施来实现外部性内部化。在交易费用不为零的情况下,解决外部效应的内部化问题要通过各种政策手段的成本―收益的权衡比较才能确定,庇古税只是制度安排选择之一。总之,与产权有关的外部性理论认为市场就可以解决外部性问题,政府干预并不是一定必要和可行的。
低碳经济发展的外部性问题
(一)公共外部性
发展低碳经济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气候恶化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根据英国经济学家鲍莫尔等对公共外部性的讨论,低碳经济领域的外部性首先体现为公共外部性,即地球生态环境及气候是全球性的公共物品,涉及的不仅仅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问题,还关系到国家之间的利益问题,包括国际贸易中的外部性、公共资源的外部性和国际直接投资中的外部性(林成,2007),其中,既有市场本身的外部性也有政府制度的外部性。如国际投资中,发达国家因为实施高环境标准和高环境税,这必定增加相关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可能将现有的高能耗、高污染型产业逐出国境,转移到环境标准和环境税收较低的发展中国家,由此产生了国际外部性。
(二)代际外部性
低碳经济发展不是着眼于当代经济的发展,而是考虑子孙后代的经济发展。资源的耗竭及气候的恶化留给后代的只能是灾难,低碳经济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经济发展,因此,低碳经济领域的外部性还体现为代际的外部性,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克服代际外部性。
(三)生产和消费的外部性
低碳经济发展不仅要面对生产的外部性,还要面对消费的外部性,20世纪70年代以后,关于外部性理论的研究范围扩展至消费领域。随着人类社会由农耕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消费的外部性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为人口的增长及伴随工业文明的人类消费的高能耗、高污染和高排放,如汽车消费的外部性。同时,基于生产和消费或供给与需求的平衡,低碳经济发展必然要求从生产和消费两方面解决外部不经济的问题,从而将人与自然的低碳协调与经济均衡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低碳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选择
(一)增加低碳预算支出
一是鼓励低碳技术创新,实现资源利用的减量化、再循环与再利用。增加对节能减排、清洁能源开发、资源高效利用等方面的低碳技术研发支出,形成稳定的财政资金投入,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最根本的保障。
二是发展循环经济,建立生态工业园区。循环经济是为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而人工再造的生态循环圈,通过内在和外在的规模化经济,营造低碳经济的外部经济环境。实践证明,建立生态工业园区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最有效途径,通过政府财政专项投入,并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建立生态工业园区,以大型企业为中心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和企业集群或在一些煤炭、钢铁、水泥、造纸等大型企业集团内部首先构建循环经济链群,以重化工和资源型产业先行,大企业带动中小型企业,构造一个封闭式的外部效应内在化的低碳经济发展环境。
三是增加环保产业投资,修复自然生态环境。对于环境保护来说,资源开采及其土地占用对地表的破坏是永久性的,不存在“有效率的污染问题”,有效的环境补偿原则上应是恢复绿色,因此根本上需要环保产业发展的跟进。与一般生产投资相比,环保产业同样创造国民生产总值,同时还增加了环境效益,产生了正的环境外部性。
(二)庇古税作用的合理发挥
一是开征碳税等环境税收(见表1),从生产消费等不同环节完善消费税、资源税、碳税等环境税收体系,将环境成本内生化。以碳税为例,碳税是环境税的一种,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为目的,对化石燃料(如煤炭、天然气、汽油和柴油等)按照其碳含量或碳排放量征收的一种税,到目前为止已有1 0多个国家引入碳税。与一般的环境税相比,对于二氧化碳减排效果要更明显。碳税的二氧化碳减排征收目的更为明确;碳税以化石燃料的含碳量或碳排放量为计税依据进行征收,直接面向低碳。
二是完善税制结构,综合协调税收负担。征收“庇古税”,可以适当体现环境成本。但“庇古税”实现宏观调控作用的前提是:完备的市场、足够大的价格弹性、外部性的精确描述和量化计算,这对于发展低碳经济来说是不具备的。当资源产品价格表现出较大的“粘性”时,就不能严格地随着产量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在开征环境税等税收的同时,应注重税收协调。
三是从生产和消费两方面增加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通过财政补贴性支出可以影响企业和个人的预期收益与成本,引导和调节低碳的生产和消费行为。通过减免税、费用扣除、加速折旧、投资抵免和提取投资风险基金等方式,对从事新能源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从事环保绿化的企业,实施以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为主的税收优惠政策,减轻企业低碳发展的成本费用,促进企业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
(三)完善低碳财政转移支付
所谓的财政转移支付是指政府间的财政关系,包括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及同级政府间的财政资金的单方面转移。在一国范围内,基于各地不同的自然环境、资源分布及经济发展状况,需要中央政府向欠发达的地方政府以及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进行资金的转移支持本在情理之中。但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气候变化的全球性,加上发达国家的先发优势及由此形成高排放问题需要对全球气候变化承担应有的责任,因此还特别需要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进行低碳发展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体现为国家间的转移支付。
(四)积极参与低碳经济发展的全球博弈
全球碳博弈是各国排放权和发展权之争。一方面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民生问题,另一方面是发达国家占据低碳经济发展的先发优势及想借此主导世界经济的问题。而全球碳博弈是以 “纳什均衡” 实现各国的“非零和博弈”。在低碳博弈过程中,博弈双方都会选择对自己相对有利的策略,并站在一个相同的层面上去思考和阐述问题,最终博弈双方形成均衡的“利己策略”组合。因此,低碳制度和政策选择是各国应对全球碳博弈的必要前提。如开征碳税,对外可以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种博弈策略,通过征收碳税为应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国际趋势和复杂局面,依据WTO禁止双重征税原则阻断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意图;对内通过碳税机制调整国内的碳排放行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向低碳经济转型。
参考文献:
1.张振凯等.外部性理论和环境价值理论在矿山排岩收费政策中的应用.中国矿业,2005(4)
2.刘笑平,雷定安.论外部性理论的内涵及意义.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3.黄敬宝.外部性理论的演进及其启示.生产力研究,2006(7)
4.李世涌,朱东恺,陈兆开.外部性理论及其内部化研究综述.学术研究,2007(8)
篇7
关键词:低碳城市;低碳生产;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动态博弈
中图分类号:F812.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4-0076-02
引言
从20世纪下半叶以来,全球范围内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推进和发展中的问题越来越明显,也有更多的人将目光从城市的量化发展转移到城市的生态发展上来。从当今世界城市的发展情况来看,低碳城市无疑是其趋势。我国先后提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和生态发展的理念,并且发改委从2010年起开展了两批低碳城市试点工作,但构建低碳城市仍然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
一、低碳城市构建中的政企关系
(一)缺少共同知识
低碳城市属于公共品,其构建具有外部性,它带来的社会收益大于个人收益,对企业来说在利润最大化下的产量大于低碳生产的最优产量。如何使企业的低碳生产成本等于社会所承担的成本,这是在构建低碳城市时政府需要重点关注的一个问题。
同时,个人成本函数的简单加总并不能生成社会成本函数,只有在所有个人之间形成共同知识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形成使个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相等的局面。政企之间是否有共同知识的存在,是否有明晰的权利界定,这是企业能否在构建低碳城市中使自己的目标函数与政府的目标函数不相冲突的关键点。而在低碳生产中,由于企业的资产和技术具有专用性,低碳生产技术尚处于创新阶段,其投入和产出的污染排放水平尚无统一标准可查,政府难以判断企业在生产中的低碳技术投入力度和对政策的执行程度,只能通过企业提供的信号来判断其低碳生产的意愿和能力,从而制定更加接近企业真实情况的财税政策。当这种不确定生产的水平和它所包含的资产专用性程度很高时,政府和企业关于低碳生产达成的不完备契约就不可能靠自我履行来执行。
(二)委托―关系
在低碳城市构建的现实经济中,政府向企业实施财税政策是一种委托―关系。因为低碳城市作为一种公共品,其有效供给主要靠政府来满足,而由于资产和技术的专用性,政府需要委托企业来代为提供。在这种关系中,企业充当的是者,政府则是委托者。同时在这种缺少共同知识的委托―关系下,由于双方的目标函数并非一致,企业有很强的欺骗政府的动机。
二、动态博弈模型的构建
(一)分析前提
低碳城市构建中,由于监督成本巨大,作为委托人的政府无法完全清楚各个企业低碳生产的真实意愿和能力,只能通过相关的政策(如财税政策)来影响企业的低碳生产的成本和收益,并且借助企业的反应和反馈来辨别其类型。与此同时,由于低碳生产的个人成本高于社会成本,导致在财税政策影响下当企业权衡了自己新的成本收益以后,才能决定在多大程度上履行已经和政府达成的不完备契约。所以,政府需要分析意愿和能力不同的企业对财税政策的反应,从而提前制定接近企业真实情况的政策内容。
(二)模型假设
1.缺少共同知识。在低碳生产中,由于企业的资产和技术具有专用性,且低碳生产技术尚处于创新阶段,其投入和产出的污染排放水平尚无统一标准可查,政府难以判断企业在生产中的低碳技术投入力度和对政策的执行程度,只能根据企业对其提供的财税方案的选择来间接识别其在低碳生产上的意愿和能力的类型。
2.博弈双方。政府在这个动态博弈模型中是先行者。政府首先跟企业签订合约,约定企业的排污量,同时向企业提供二选一的激励方案,即选择定额的财政补贴还是减免的税额比例。之后,企业选择一种激励方案。由于政府无法准确了解企业的执行合约时的努力程度,只可以观察到企业的实际排污量。所以尽管企业选择了一种方案,但是企业在努力和欺骗(也可称之为懒惰)下的成本不同,企业还面临着是努力按照合约低碳生产还是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欺骗政府。另外,企业努力时,最后的实际排污量等于合约约定的排污量,而欺骗时,则实际排污量大于约定排污量,后者情况下,政府会对企业进行罚款。
(1)政府。作为低碳城市构建的主导者,政府同企业签订合约的最终目的是约束企业的排污量,亦即使企业的实际排污量最小化。①财政政策。企业按原来技术生产的正常排污量为Q0,在低碳技术下生产的约定排污量为Q1,最后的实际排污量为Q2,且Q2≥Q1。政府根据企业是否减少排污量来决定是否对企业补贴,当Q2=Q1时,政府给企业定额补贴FQ1;当Q2>Q1时,政府不予企业补贴。②税收政策。不管企业选择财政政策还是税收政策,政府都会对企业的实际排污量征收排污税。不同的是,由于在财政政策下政府已经对企业的减少排污给予了优惠,所以不再在排污税上降低税率。由此,设财政政策下的税率为t1,税收政策下的税率为t2,则t1>t2。
(2)企业。企业是以经济利润最大化为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在低碳生产的动态博弈中追求收益最小化。企业低碳生产的全部成本简化为低碳技术的投入成本和不同政策下的引致成本。低碳技术的投入成本简称为低碳技术成本,且投入越多,成本越高。在不投入时,低碳技术成本为0。所以,低碳技术成本可记作C(a)=1/2ba2,a表示低碳技术投入程度,b表示低碳技术投入的成本系数(b>0)。①努力行为下的企业成本。当企业选择努力执行和政府签订的低碳生产合约时,企业在低碳技术上的投入程度会比较大,记为a1,则此种情况下的低碳技术成本为C(a1)。同时,由于努力履约下Q2=Q1,企业全部的低碳生产成本为财政政策下的C1(a1)=C(a1)-FQ1+t1Q1或者税收政策下的C2(a1)= C(a1)+t2Q1。②欺骗行为下的企业成本。相反,如果企业选择欺骗政府,不努力执行和政府签订的低碳生产合约,企业在低碳技术上的投入程度将会比较小,记为a2,则此种情况下的低碳技术成本为C(a2)。由实际情况明显可知,a1>a2,C(a1)>C(a2),且Q2>Q1。由此,企业全部的低碳生产成本为财政政策下的C1(a2)=C(a2)+t1Q2或者税收政策下的C2(a2)= C(a2)+t2Q2。
(三)博弈的树形图
根据以上博弈双方的介绍,可以画出此动态博弈的树形结构图(见下图)。
动态博弈模型树形图
三、模型分析与结论
(一)企业没有均衡解
用逆向归纳法来分析模型,从企业在不同激励政策下的低碳生产成本入手。由于信息不对称,政府不知道企业的低碳技术投入程度a,所以企业将选择最优的行为a来使自己的成本最小,因此对Ci(ai)的大小进行比较。在财政政策下,t1Q1-FQ1<t1Q2,C(a1)>C(a2),所以无法判断出企业选择努力还是欺骗。在税收政策下,t2Q1<t2Q2,也无法判断企业会选择哪种合约执行状态。
(二)企业的类型信号
在企业不存在均衡解时,企业对两种激励政策的选择以及实际排污量是一种信号,通过这种信号,政府可以逆向判断出企业低碳生产的意愿和能力,即企业的选择结果是企业的类型信号。虽然政府无法提前分析出企业将来的行为选择,但是面对企业已有的行为可以反相判别出企业的类型。所以,当政府无法监督企业生产过程时,可以通过控制结果来间接作用于企业低碳生产的某些影响因素,从而影响其低碳执行力度。
参考文献:
[1] 辛章平,张银太.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2008,(4):98-102.
[2] [英]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宇琦,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
[3] [英]庇古.福利经济学[M].金镝,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3.
[4] [美]Frank Hyneman Knight.风险、不确定性与利润[M].安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5] [英]Ronald H.Coas.企业的性质[M].姚海鑫,邢源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6] [美]赫维茨,瑞特.经济机制设计[M].田国强,等,译.上海:格致出版社,2009.
[7] 戴亦欣.低碳城市发展的概念沿革和测度初探[J].现代城市研究,2009,(11):7-12.
[8]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重构中国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方法论研究与应用指南[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
版社,2013.
篇8
关键词:滴滴出行 虚拟价值链 竞争策略
一、滴滴出行的发展现状
2012年9月9日,智能打车软件滴滴出行在北京上线。2014年5月20日,公司名称更改为“滴滴打车”。2015年2月,滴滴打车与快的打车宣布两家打车软件进行战略合并。同年9月9日,“滴滴打车”更名为“滴滴出行”,启用全新LOGO,推出新版APP“滴滴出行”。
虽然滴滴出行刚上线时发展举步维艰,但是随着创业人的坚持不懈与时代潮流的发展,从2012年12月到2015年10月,滴滴出行先后获得300万美金、1500万美金、1亿美金、7亿美金以及30亿美金等5次融资资金。2013年10月,滴滴打车市场占有率为59.4%,远远超越其他打车软件。2014年1月,使用滴滴出行软件的用户从2200万增加到1亿,日均订单量更是从35万激增到521.83万,从数量上实现了规模性突破,取得绝对的领先优势。三年多的时间,滴滴出行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探索积累期、加速增长期、爆发式增长期、业务多元化发展期。滴滴现已拥有传统出租车、专车、快车、顺风车、代驾及巴士六条成熟产品线,并新推出试驾和滴滴企业版业务。滴滴官方表示,2016年3月份,滴滴的日订单量已经突破1000万次。2015年,滴滴出行的注册用户数已突破2.5亿,全年订单总量达到14.3亿,这个数字几乎相当于美国2015年全部出租车的订单量(约8亿)的两倍。
二、 滴滴出行的价值链分析
(一)传统出租车运营价值链
价值链是美国学者迈克尔 ・ 波特(Michael E Porter)于1985年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概念。波特认为,公司的价值创造过程主要由基本活动和辅活动两部分完成,这些活动在公司价值创造过程中是相互联系的,由此构成公司价值创造的行为链条,这一链条就称之为价值链。
价值链是在企业内部发展起来的,但是随着价值链的创新,人们不断地将价值链分析工具引入到企业运营的分析中来,就运营价值链分析而言,价值链能够清楚地把行业市场运作的每一步都清晰地呈现出来,可以有效地评价每一个运营步骤的强处和不足之处。
传统出租车是一种不定路线、不定车站、以计程或计时方式营业、为乘用者提供点对点服务的较高层次的公共交通工具。传统出租车的运营体系构成了传统出租车行业的运营价值链,这个价值链的主体主要包括传统出租车公司、传统出租车司机、消费者,这三个利益主体在运营各个环节之间相互关系紧密,下图(图1)为传统出租车行业的运营价值链模型。
传统出租车市场的运营是特许经营的模式,政府对出租车公司进行招标,出租车公司通过相互竞价得到政府用规制的手段发放的出租车运营证。出租车公司以收取租金的形式把资源租给出租车司机使用,出租车司机通过为客户提供出租车服务,赚取收入并向政府交税。司机需要在出租车的行驶过程中留意路边停留的人们,看到有需要坐车的人就在合适的路边停下来(偶尔没留意到也会疏漏),乘客需要向司机说明目的地(若目的地是司机不愿意去的地方,那乘客只能继续等待下一辆车的到来),到达目的地后,乘客现金交付车费后离开。整个服务的过程都是通过线下的资源来进行,没有数据及信息的提前交流。
(二) 滴滴出行的虚拟价值链
在电子商务时代,现代企业价值日渐倾向于建立在数据和信息基础结构上,价值链模型在信息系统中扩展为虚拟价值链。虚拟价值链是哈佛商学院教授Jeffrey F Rayport和John J Svikola首次提出,他们认为企业的竞争环境分为两个:一个是被称为市场场所 (market place)的物质世界,另一个是被称为市场空间 (market space) 的虚拟世界。虚拟价值链建立在传统价值链的基础上,通过强化每一作业环节的信息收集、加工和处理而形成的。
应用O2O电子商务模式的滴滴出行正是通过运用组织丰富的信息来创造其企业的价值,其虚拟价值链(图2)详细描述了用户使用软件的流程。滴滴出行整合线下的资源,利用移动互联网的特点,通过线上产品提供打车服务,将线上与线下相融合。从用户打开滴滴出行APP到坐上车,线上用户输入的信息使司机了解用户的出发地和目的地,使用户了解周围的车源位置分布,并使得双方能电话联系交谈;从用户上车到下车,软件平台的地图信息与第三方平台支付使用户对自己的路途位置一目了然并在线上简捷支付。
(三)滴滴出行的竞争优势与不足
通过传统出租车运营价值链与滴滴出行虚拟价值链的对比分析,可以得知滴滴出行相对于传统出租车行业具有充分的竞争优势。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滴滴出行车辆的市场流动快、运营效率高。相对于传统出租车行业来说,滴滴出行的叫车模式打破了传统打车市场的格局,改变了打车只能在路边招手等待的概念,走出了传统打车方式信息不对称的困境。司机通过滴滴平台实时了解周围发出出行需求订单的用户,根据用户填写的目的地按意愿接单,在上一个服务完成后可以迅速前往与下一个用户约定的出发地,降低了空驶率,也节约了司机乘客的沟通成本以及资源和时间。
2.具有不同出行需求的用户可以在滴滴出行中得到满足。传统出租车只有一种业务服务,不能很好地满足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发生转变的人们对于服务的要求。而滴滴具有出租车、专车、快车、顺风车、代驾、巴士以及试驾等多种业务服务,各种业务的独具的功能满足了不同出行需求和消费能力的乘客,优化了乘客的打车体验。
3.线上支付使交易更加简捷安全。使用微信或支付宝在线上支付,即可避免乘坐传统出租车现金找零的麻烦,节省用户的时间,又可避免司机收到假钞,减少司机损失。
4.用户忠诚度高。滴滴出行经常推出促销优惠活动,在用户乘坐完车之后进行评价或者出行过程分享,即可获得下次乘车的现金优惠券,不但吸引了用户的再次使用,而且提高了用户的忠诚度。
5.国家政策支持手机软件叫车服务。手机软件召车服务效率与服务水平比较高,相对于传统出租车更加绿色环保。叫车服务能够为乘客提供高效便利的出行服务,扩大人们出行打车的需求,有利于拉动经济的增长。
虽然滴滴出行具有强硬的核心竞争力,但由于这是一个新兴的行业,在许多地方仍然不完善:
滴滴出行依赖于软件设施而缺少硬件设施,一旦网络瘫痪滴滴出行软件将会出现死机,甚至瘫痪;软件乘车后只有星级评价,而没有系统进行反馈意见的收集,客户服务系统有缺陷;乘客打车后不付款的现象时有发生,在线支付存在的问题仍有待解决;有些司机争着抢单而不注意安全,这对乘客和司机的生命安全都带来了莫大的隐患;社会存在各种各样可以替代滴滴的交通工具,比如地铁、火车、高铁、飞机、轮船等等;滴滴只是一个软件客户端,如果汽车供应商(合作方)停止供应或合作,滴滴出行就将面临极大的威胁等等。
三、滴滴出行的竞争发展策略探讨
滴滴出行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取得了十分优异的成绩,在快速占领打车市场的同时也获到了消费者的认同与好评,但是随着滴滴出行促销活动的全面叫停,想要保证企业稳健发展、保持市场份额,就需要采取其他一些必要的策略。通过滴滴出行的虚拟价值链以及滴滴的竞争优势与不足分析,笔者提出了以下竞争发展策略供参考:
(一)建立一套完整的客户服务体系
企业只有不断提高客户服务质量,才能留住并吸引更多的客户。滴滴出行可以在平台上建立一套完整的客户服务体系,服务对象包括乘客和司机。在乘客方面,可以对司机建立较严厉的奖惩约束机制,客服可以通过与乘客进行线上交流得到乘客对司机服务的评价和满意度,从而根据乘客的反馈对司机进行奖惩约束;在司机方面,可以对乘客建立信用约束机制,司机向客服反馈逃单的乘客,若乘客的逃单次数达到一定的上限,则把该乘客列入黑名单,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司机和企业的权益。
(二)推出与老年人市场相契合的新业务
老年人对滴滴出行软件操作会感到比较复杂困难,而不利于他们的便捷出行,因此,滴滴打车有必要针对老年人设计一些简单的功能,比如设立老年人专用区,进行人性化设计,设计一键打车、电话约车上门服务等功能;增加让别人代付车费的功能,老年人可以使用这种功能让他们的子女代其支付车费。增加这种特殊性的业务和功能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老年人打车较难的问题,还能大大提高滴滴出行在软件召车行业中的核心竞争力。
(三)拓宽推广和营销的方式渠道
朋友圈和微博分享这种简单的广告宣传方式,虽然能在短期内获得一定成效,但难以长久。滴滴可以与其他企业合作,利用一系列平台或者大众媒体对滴滴出行进行宣传,增强推广的力度和增加可使用的平台,提高滴滴出行在人们之间的认知度,将滴滴的使用烙在人们的消费观念中,以此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
(四)构建综合型的交通出行生态体系
把互联网接入交通行业是“互联网+”时代下的一个发展趋势,滴滴要做的是构建立体智能化的交通出行生态体系,除了出租车、专车、快车、顺风车、代驾及巴士包车在内的一站式出行平台之外,还可以涉及到其他的交通出行工具,比如高铁、飞机等,业务方面也可触及到与交通相关的行业,比如旅游业。若能成功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构建一个交通出行的生态体系,那么滴滴出行的发展将会突破原有框架,前景将一片光明。
参考文献:
[1] 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1997.
[2] 刘波.城市公共交通管理[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
[3] 尹美群,胡国柳. 虚拟企业、虚拟价值链及其与价值链的逻辑关系[J].海南大学学报,2005(02):137- 141.
篇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06-0149-03
一、引言
第二课堂是相对于第一课堂而言的,又可以称为“课外活动”,它是在教学计划规定的必修课程之外由学生自愿参加的、有组织的各种有益活动,是对课程教学内容的补充和深化,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它与第一课堂共同构成完整的教育体系,是第一课堂教学的合理延伸和适当补充,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业竞争力是指毕业生选择和从事职业所需要的各种能力的总和,是毕业生具有在就业市场上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需求,适合职位要求,战胜竞争对手,把握并获取就业机会、赢得欣赏的实际能力和比较优势。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不仅是高校内部支撑力、生存力和发展力的一种体现,其竞争力水平和内在各项要素的组合,也直接反映出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让学生能够高质量的就业,而专业的第二课堂活动是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主要途径之一。
二、科学设计商务英语专业第二课堂活动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就业竞争力包括专业技能、学习能力、应变能力、沟通交际能力、表达能力、时间管理能力、承受挫折能力、外语和计算机运用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学生参加到自己感兴趣的团体活动中,要和不同的老师、学生交往,不仅能在活动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还能提高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通过参加专业组织的各项活动,还能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学生的专业技能,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管学什么专业,兴趣都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专业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引导他们去认真学习。通过第二课堂,教师和学生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学生则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并通过自身努力,不断丰富自己、超越自己,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学生对学习感兴趣了,学习也就自然不会成为学生的负担,这样他们也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三)有利于弥补第一课堂教学的不足
第二课堂活动和第一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学整体的两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成。第一课堂教学有教学时间有限、教学内容有限、班级人数太多等局限性,不利于实施个性化教学,学生不能很好地发挥其个性和特长。而第二课堂活动则有开放性、灵活性和广泛性等特点,是第一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和延伸,不仅可以弥补第一课堂教学的不足,而且还能够巩固课堂教学中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四)有利于因材施教,实施个性化教学
因材施教就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施展教育,其核心就是在认识到学生之间存在的个别差异的基础上,进行有区别的教育,最终使其成为有用之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才能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由于学生的人数较多,第一课堂教学难以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可以使学生的潜能能够得到发挥,长处得到发扬,而个别学生的困难也能得到解决。
三、第二课堂活动的主要形式
(一)专业技能竞赛
专业技能竞赛是融学、练、赛为一体的综合活动,是培养和选拔优秀人才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大学生素质、促进高技能人才成长的重要途径,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拓展与延伸。竞赛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升第二课堂有效性的助推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通过参与各级专业技能竞赛,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写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学生参与的竞赛可以是多层次多级别的,如专业级竞赛、院系级竞赛、省级、国家级竞赛等。高职学生毕业时应该怀揣竞赛获奖证书、技能证书等参与职场竞争,并将之作为实现理想就业的敲门砖之一。
(二)社团活动
社团活动是高校第二课堂活动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学生社团是广大学生依照共同的兴趣、爱好自发组成的群众性业余组织,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大学生学习、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学生社团已日益成为高校中具有重大影响力和凝聚力的群体,在完善学生知识结构、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锻炼学生实践能力、拓展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专题讲座
讲座是开拓学生视野最为有效的途径,可以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也是第二课堂活动的一个重点内容。学校可以聘请行业企业的有关专家、学者来校做讲座,也可以由自己学校的老师给学生做讲座。讲座类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讲座、素质教育讲座和专业知识讲座。学校可以给学生做一本成长记录册,让学生把在第二课堂所参加的活动、讲座等都记录在册,每个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参加规定数量的各种类型的讲座,讲座组织部门做好统计工作,将学生参加的讲座记录在学生的《第二课堂成绩单》上。
(四)社区活动
现在很多高校的宿舍都是采用社区化的管理模式,社区已成为大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重要窗口之一,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培养、锻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能力的主要场所之一,为学生学会如何与人沟通和相处提供了实践条件,通过学习与生活中的相互借鉴,学生也可以逐步完善自己。进一步加强和推进大学生宿舍社区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促进大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
四、有利于提升就业竞争力的商务英语专业第二课堂活动设计
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可以参加的第二课堂活动主要包括专业技能竞赛、社团活动、专题讲座、宿舍社区活动等,这些活动的组织部门可以是学院、分院、专业组,也可以是社区、社团、协会或班级。在本文中笔者主要从专业建设的角度谈谈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应如何设计第二课堂活动,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举办专业讲座
在新生人校后可以举行优秀校友讲座,邀请优秀毕业生返校,和学弟学妹们分享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经验和当前的工作经验。同时可以开设专业认知讲座、职业生涯规划讲座、学业生涯规划讲座和英语学习策略讲座,帮助新生快速认知专业和适应大学生活。从第二学期开始,可以邀请校内外的行业企业专家或老师做讲座,如英语四六级备课讲座、专业考证讲座、职业素养讲座、求职与应聘技巧讲座等。
(二)举办各种英语技能竞赛
就我院而言,除了学院或分院每个学期都会组织各种各样的各项社团活动和竞赛外,商务英语专业组也会组织各种英语技能竞赛,如英语口语比赛、英文写作比赛、大学生英语竞赛、英文产品展示竞赛、商务英语知识竞赛、英语语音知识竞赛、英语情景剧比赛等。通过专业技能竞赛选拔出优秀的学生,让他们参加浙江省高职实用英语口语大赛、浙江省英语写作大赛和全国的外贸技能大赛。通过比赛的组织和教师的赛前辅导,学生在第二课堂接触英语的机会大大增加,如果在比赛中获奖了,学生也就更加的自信,也会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三)组建社区英语学习小组
大学生宿舍社区已成为大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离不开社区。为了进一步提高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可以以寝室为单位,也可以自由组织,采取自愿报名的形式,组建若干个学习小组,选定小组长,定期开展各种形式的英语学习活动,并做好学习记录,由英语协会的干事和指导老师对学习小组进行不定期的检查与考核,考核合格的在期末评奖学金是予以加分,同时可以参加“优秀学习团队”、“文明寝室”的评比活动。社区英语学习小组对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进一步深化英语教学改革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四)成立英语协会,定期组织英语活动
英语协会是商务英语专业的核心社团,教师应走进英语协会,指导学生策划、安排、组织好各年级的英语活动。协会在第二课堂活动的组织与开展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英语协会要定期开办英语角活动。在英语角活动中,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相识或不相识同学在没有任何压力,轻松自然的语言环境中相互交流,在口语表达方面相互促进,既锻炼了学生的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又扩大了社会交际面。其次,英语协会要协助商务英语专业教师组织和开展面向所有学生的各类英语技能竞赛,同时协会也可以举办面向会员的技能竞赛,如英文录入比赛、英文朗诵比赛、英文电影配音比赛等。此外,英语协会在圣诞节、万圣节等西方传统节日里,可以举办晚会、化装舞会等活动,这样使学生能更加直观感受到英美文化,同时一又可以增强他们对英语的兴趣。
(五)利用校广播电台,播放英语节目
广播站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为喜爱英语的同学提供了展示自我、提高自我的平台。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广播站播放英语节目,每天定时向全校学生播放一些难度适当、题材广泛、内容多样的英语节目。播放英语节目对播音员和收听节目的同学英语能力的提高都是很有帮助的。一方面,参加英语播音的同学由于准备播音素材要接触到大量的英语材料,使得语言输入量大大增加,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口语能力和阅读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收听英语广播节目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及时了解国际国内重大新闻事件,还能带动了大家学习英语的热情,在轻松的环境中感受英语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篇10
金融对低碳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它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配置与产业的长远持续发展,因此,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第一,金融可以促进低碳技术的提高,由于低碳技术具有高投入和高风险的特点,所以风险规避与资金供应是目前低碳技术发展的两个最大制约因素,而金融能够金融通过提供各种形式的产品与服务,为低碳技术的研发准备了充足的研发资金,最终使得低碳技术提高。金融可以通过提供低碳金融的融资租赁工具,能够降低企业投入,能够降低低碳技术研究的风险。第二,金融可以促进企业参与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企业转变低科技含量、高污染的高碳化生产方式,采用科技含量高与设备要求高的低碳技术,而企业出于自身利益考虑,难以转变发展方式,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提高融资利率限制企业发展高碳技术,或者拒绝为高碳企业提供信贷服务,使得企业不得不选择低碳技术,另外金融机构给使用低碳技术的企业一定的鼓励,加大信贷支持,对利率实现优惠政策,减少企业的生产成本,为企业运用低碳技术提供方便,提升了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参与率。第三,金融能够促进低碳产品的市场营销,金融机构通过一系列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带动低碳产品的营销,采用利率优惠的方式提高低碳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实现低碳产品的市场营销,而低碳产品需求度提升,又能够带动企业发展低碳项目的积极性,最终引领产业结构走向低碳化,使得低碳经济可以全面发展。
2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策略建议
2.1加大政府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力度
政府要加大对低碳经济的财政预算支持力度首先应当建立健全低碳经济财政预算制度,为政府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可预期的、持久的资金支持。政府应建立财政预算增进机制,调整当前不合理的财政支出结构,优化财政支出的结构,优先批准经营低碳经济的项目,对经营低碳项目的企业给予资金支持,大力扶持对低碳技术的研发工作。其次,政府应提高对发展低碳经济企业的财政补贴,对低碳经济企业进行有针对性的财政补贴,充分调动企业建设低碳经济的积极性,政府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理念,加速低碳机器设施的折旧,更好地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再次,政府要完善低碳经济相关税收政策,提高对石油和煤炭这类不可再生资源的税率,扩大课税范围保护自然资源,采取惩罚性税收制度,对造成严重污染的企业实行高税制度,对低碳企业实行所得税优惠政策,对研发低碳技术的企业实行免税政策,最大力度地支持企业发展低碳技术。最后,增加政府对低碳经济的投入,采用财政拨款的方式成立低碳项目投资基金,加大对低碳性中小企业的资金投入。
2.2构建完善的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机制
第一,鼓励商业银行履行其企业责任,金融机构必须切实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从根本上意识到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将社会环保责任的履行融入到贷款业务的审批过程。大力支持低碳经济项目的发展,推动经济与社会的共同发展。第二,健全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性制度,国家开发银行应当增加对我国低碳经济的扶持力度,重点支持发展低碳经济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融资项目。第三,加强资本市场对低碳经济的支持力度,证监会应当施行相关扶持政策,让达到标准的低碳项目企业尽早上市,扩大集资规模,扶持债券市场核准达到低碳经济发展标准的企业优先发行债券,以缓解中小型低碳经济企业的资金旳不足状况。第四,建立低碳经济信用担保机制,健全风险补偿机制,对为低碳经济提供担保服务的信用担保机构进行适度的风险补偿,给予低碳经济担保的担保机构以税收优惠政策。第五,鼓励大型低碳项目积极申请国际贷款,充分利用国际贷款的优势,吸纳国外资金,引进国外先进低碳技术,最大限度地利用外资,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3结语
- 上一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方法
- 下一篇:中西法律文化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