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的专业课程范文
时间:2023-08-07 17:39: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机电一体化的专业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形成性考核;机电一体化;体系;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4;TH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1-0243-02
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普遍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在现有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教学中,大多采用的是传统的终结性考核方法。然而,传统的终结性考核只是对教学效果的结论性评价,在目前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情况下,采取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无益于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本文从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教学设计的角度出发,探索形成性考核体系的设计,分析形成性考核体系对促进课程教学的意义,并以机床电气控制课程为例,说明形成性考核体系的具体构建形式。
一、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形成性考核体系的设计思路
设计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的形成性考核体系,主要目标是有效监控教学过程管理,在提倡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有效评价其学习状态和效果,保证教学任务的如期完成,贯彻落实学生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需要明确的是,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对于建立完善的学业评价体系而言,缺一不可,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基于上述考虑,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形成性考核体系的设计并非完全排除终结性考核,而是以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并重作为行动指导原则。
设计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的形成性考核体系,重点是要在原有考核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形成性考核的比重,丰富形成性考核的内容,创新形成性考核的形式。
二、考核体系的内容和形式
遵循上述设计思路,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的形成性考核体系主要包括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两部分。其中,形成性考核比重从原有的20%-30%提高到40%-50%,相应降低终结性考核的比重。
1.形成性考核的内容和形式。成性考核内容涵盖学生学习过程中知识、素质和技能方面,主要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其中,学习态度主要指学生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习能力主要指学生选择学习资源、学习媒体、学习方式与方法进行课程学习的合理性与有效性水平;学习效果主要指学生独立或分组完成课程学习内容、课程作业、课程实践环节的数量及质量。
形成性考核的形式不仅包括纪律考核、课堂表现考核、作业考核,还包括自主选择学习资源完成指定任务考核、阶段性测验考核、实践环节考核。纪律考核主要考查学生理论课和实践课的出勤情况及是否遵守纪律,特别是实训室的规章制度;课堂表现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学习态度是否认真、回答问题是否积极、是否能够主动提出问题并与老师沟通;作业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模块的某一个或几个重要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指定任务考核分小组进行,每组4-5人,综合考查学生的自学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阶段性测验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对某一模块知识的掌握情况;实践环节考核主要考查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核过程中注意考核主体的多元化,特别是在指定任务考核环节,采取教师评价与小组互评、组内成员互评、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及学习过程的评价,提高学生的学生主动性,弥补传统评价体系中以教师评价为主的不足。
2.终结性考核的内容和形式。终结性考核仍采取期末试卷考核的形式,考核内容以学习效果为主,对具体内容进行更为合理的设计。按照最新制定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标准对于知识点的要求,将课程内容划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终结性考核所涵盖内容的80%~90%均为掌握的内容,是指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其余10%~20%为理解的内容,此类考核内容要求学生在理解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举一反三。
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的形成性考核体系设计本着全面性和科学性的原则,便于课程形成性考核的实施。体系内容便于量化,并考虑到考核主体的多元化。以机床电气控制课程为例,课程形成性考核体系的设计如表1所示,其中实践环节考核要点及评分标准如表2所示。机电一体化其他专业课程的形成性考核体系设计可参考表1进行。
三、结语
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形成性考核体系的设计,旨在增强形成性考核在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可操作性,并总结出一套适用于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教学的考核机制,有效解决目前专业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学生对课程的学习过程重视不够,出现旷课、不按时交作业等现象;实践环节依赖于小组中的其他同学,自己不亲自动手操作;学期末为了通过终结性考试,出现作弊现象等等。
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形成性考核体系的设计,将有助于促进教师的教学和学生对教学标准的理解、认知和掌握;引导教师在形成性考核分析报告的基础上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需求、动态,调整教学方案;同时学生可以借助形成性考核工具动态评估学习效果,逐步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形成性考核体系中,专业课教师需要作为考核主体全程参与到考核的各个环节当中(如表1所示),这无疑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因此,建立相应的考试管理制度是保障形成性考核体系顺利实施并全面推广的关键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1]葛梅.如何建立职业教育课程形成性考核的指标体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4(9):45-47.
[2]曾瑾,李翠英,向征,等.寄生虫学课程形成性考核体系的设计与构建[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3,8(1):96.
[3]操君.形成性评价在高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2(5):117-121.
[4][美]Ellen Osmundson.理解课堂中的形成性评价[J].何珊云,王小平译,全球教育展望,2012,41(4):3-6.
[5]丁科,罗迎社.在教学中开展形成性考核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5):65-68.
Design of a System for Formative Assessment of Mechatronics Curriculum
SHI Yan,ZHANG Tie-bi,LIU Wei,JIA Xin-li
(Electric Engineering Department of Hebei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Engineering,Cangzhou,Hebei 061001,China)
篇2
关键词:高职课程体系工作过程系统化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以服务地区经济发展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它与普通高校培养科学研究型人才的目标有着明显的区别。但是目前在高职教育中还存在许多与实际需要不相符合的地方,因此在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中,依托地区装备制造业发展,以企业岗位需要和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据,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需要,积极开展构建以任务引领型课程为主体的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体系教育改革的探索和实践。
1 地区装备制造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推动工业有了空前的进步,传统的机械加工制造业已不适应当前工业发展的需求。随着我国加入WTO,为了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促使企业生产向着高科技高效率的方向发展。在工业领域中,生产设备的自动化程度的演变,是工业控制计算机技术、检测技术、气动、液压、机械及电子技术、电机控制技术以及系统控制技术得到越来越广泛应用的结果。综合了信息技术、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的自动生产系统,数字控制技术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具有综合技术的新岗位日益增多,对从事该岗位的运行与维护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2008年1-11月,大连机电产品出口104.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5%,占全市外贸出口比重的47.5%,比同期占比提高了0.2个百分点,机电产品出口企业1622家。
调研表明,大连地区大中型制造企业拥有数控机床、自动化生产线等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占90%以上,如大连机床集团、华录电子、一汽集团大连柴油机厂、主营塑钢门窗的实德集团、制造大型起重及港口设备的大重集团都拥有相关的设备、车间,因此,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将会更大,要求会更高。这就为机电一体化专业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
城市经济发展的方向带动我市产业基地建设的人才需求呈上升趋势,同时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专业化和特色化趋势。专业岗位趋于细化,职位划分较为详尽,从总量和增量上看,我市人才需求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居于前列,人力资源拥有量在全国50个主要城市中居第15位。随着我市经济发展,人才需求呈旺势增长态势。在“十一五”期间,全市技能型人才缺口46万人之多。其中对船舶制造、数控技术、机电设备维修等现代工业技术工种的人才需求量达33万人左右。
2 社会人才的需求及对职业素质的要求
2.1 人才的需求 通过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看,对各个工种及职位的需求量是不一样的,其中需要企业期望学生对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操作能力与维护的能力要优秀。占到将近42%,说明企业比较欢迎既懂机械又懂电气的人才,对数控操作、数控编程、CAD绘图的需求也较大,另外机电类企业对营销人才的需求也占了一定的比重,有近20%,这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大连作为国家装备制造业基地和船舶制造业基地,地区机电类企业和机电类产品逐年增加,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也变得热俏起来。从调查的情况看,企业对技术主管,品质管理知识等职位都有不同程度的需求,随着这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不断壮大,使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的去向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也不断向管理层发展。这也就使我们在专业定位时有更大的选择。
2.2 职业素质的要求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越来越重要,用人单位往往要求毕业生能够同时拥有多方面的技能,要求基本功扎实,应用能力较强,能够团结协作,富于开拓和创新精神,要敬业爱岗,踏实肯干,吃苦耐劳,实际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很强的社会竞争力。
3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新型课程体系构建的依据
3.1 高职教育必须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定位,是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所以在建设过程中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培养掌握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3.2 高职教育要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是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所以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必须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体系,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要特征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即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高职毕业生实际需求,对各种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确定各岗位工作任务,根据工作任务确定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再由职业能力确定学习领域,并结合人的认识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
3.3 高职的教学内容要突出能力培养,依据岗位需求组织教学内容 高职的教学内容要依据岗位需求,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学习情境设计要以典型产品或实际生产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理论知识的选取要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进行,并融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通过教、学、做一体化的方式,使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掌握实践技能,达到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目的。
4 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构建的探索
4.1 采用工学交替、能力递进的“三三制”人才培养模式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在实施过程中,根据企业的需求,设计了“三阶段、三方式”“工学交替、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在三年高职教学中,把教学过程分成了“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应用技能”三个阶段;教学组织与实施分别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三种方式,交叉进行。将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有机地融入到课程体系中,实行双证书制,学生在取得毕业证的同时,还取得相应的电子设备装接工等职业资格技能等级证书。在注重技能培养的同时,还注重学生的职业规范、职业道德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达到扎实的首岗胜任能力、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较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形成工学交替、能力递进的“三三制”人才培养模式。
4.2 深化校企合作,建立“校企合作”双赢机制 建立集订单培养、职工培训、资源共享、技术服务、顶岗实习、课程共建等双向功能一体的合作机制,使校企双方在物质与精神层面多层次、全方位深度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谋发展。开办了“英特尔实验班”、“中远班”和“固特异班”。该机制的建立,改变以往由于缺乏合作的动力机制,企业往往不愿参与高职教育的全过程,高职院校则难以灵活地根据企业变化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现象。
篇3
【关键字】机电一体化 高等数学 改革
一、高等数学课程在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重要作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成为一门综合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检测技术、伺服传动技术和机械技术等交叉的系统技术,该专业要求学生能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进行结构设计,并能进行简单的机电产品设计,重点培养的是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高等数学是机电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科学合理的机电数学教学内容,对学生专业课程学习、可持续发展以及职业素养培育具有基础和支撑作用:
二、高职机电专业高等数学的教学现状
1、教学内容与专业脱节。高等数学课程的自身特点是逻辑的严密和抽象性,很多同学认为高等数学理论性太强,比较枯燥,不好学懂,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而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高等数学与专业课程的结合不够紧密,很多院校较多地注重在数学领域研究数学,并没有在机械工程领域研究数学,这就造成了高等数学的学习与机械类专业课程学习的脱节,缺少实用性。其次,高职类院校在课时不足的情况下对高等数学的课时进行缩减,这就造成了学时少和内容多的矛盾,很多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只能在课上多讲,造成没有时间和学生互动,学生的困惑得无法及时解决,从而使学生产生畏惧和厌学心理,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2、考核方式单一。很多高职院校目前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单一理论考试,仍然是重视考核结果、忽视考核过程、重视考核理论、忽视考核能力的。因此,我们在考核过程中要注重考核过重,摈弃传统的单一理论形式,采取期末考核和考核过程并重的形式,不仅要考察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还要考察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高职机电专业高等数学的改革途径
1、教学内容的改革。在内容选取时我们注重加强专业针对性,探讨数学教学内容与专业教学内容的深度衔接,实行教学内容模块化,层次化,做到因材施教,将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的思想方法融入到课程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根据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需求,我们遵循“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的选取原则,将传统的高等数学课程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切割,并加以优化和整合,将本门课程设计为三个模块:首先是基础模块,我们以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涉及到的数学知识点来设计教学内容,把各知识点与相关的专业课程内容结合起来转化为课程的教学项目,突出数学知识与专业内容的联系,每一项目均以相关的专业实际问题引入;其次是应用模块,我们认为每一项目要有该知识点在相关专业领域内应用的学习案例,让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专业问题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增强数学内容与专业实践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再次是拓展模块,即引入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以机电一体化相关案例和数学模型的实例为引领,将数学的基础知识合理地连接、过渡到专业上,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好坚实的数学基础。
2、教学模式的改革。在教学模式方面我们可以适当地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课下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老师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主要将教学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在授课之前,檠生提供相关内容的微课视频、课件和素材资源等,并利用手机教学软件“云班课”、QQ群、等手段布置学习任务,学生根据相关任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通过微课视频先自行学习,并记录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和疑问。在课堂中,通过互动来完成教学和学习,由学生互相分享学习效果,讨论、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再由教师进行重难点的分析讲解。通过这个过程,学生逐步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构建了适合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也使课堂教学具有了很强的针对性,学生增强了学习的目的性,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课后,我们还可以利用手机教学软件云班课的云服务功能可以记录跟踪每个学生的每次学习行为和学习时长,同时可以对学生的总体学习进度和每章节的学习进度进行评价统计。学生的笔记、练习、测试、活动等情况可作为平时学习的考核依据。
3、考核方式的改革。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效果的检验,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不利于学生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因此,该课程在考核中改变了传统的单一理论考核,我们在改革学生考核评价方式时遵循多主体、多形式、重过程的开放性原则。在考核时我主要采用的是以过程为主的多元化考核方式,将过程化的考核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实现态度、理论、能力的全方位考核,主要分为:平时考核、终结性考核和平时加分三部分,其中,平时考核主要包括课外作业、考勤、云班课中的在线测试、练习等活动记录;终结性考核就是我们常说的理论考试;其他项加分是指数学论文、角色互换、回答问题时学生的表现等等。
篇4
关键词:技师学院;电子商务;课程体系
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技师学院是我国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主阵地,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正在深入进行中,以多样化课程建设为抓手,以制度创新为取向。最近十年,我国职业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每年在校生人数增加很快,但教学质量还存在不少问题,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不尽合理,专业课程设置参差不齐,专业特色不明确,专业优势也不明显,导致不能满足我国网络经济迅猛发展的需要。
一、当前职业院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结构情况
电子商务的本质内涵是“现代信息技术”领域和“商务”领域交叉形成的新领域,而网络技术与商务课程的比例分配,课程体系如何设置,教学模式如何创新,是培养的关键。
目前职业院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没有一个公认的模型。由于缺乏对电子商务广泛而深入的了解,相当一部分学校课程设置的随意性很大:一是将传统的相关信息技术和商务方面的课程简单堆砌在一起,没有进行有机结合;二是强于书面理论而弱于操作实训,缺乏必要的案例教学和项目化教学。还有些学校对电子商务课程的设置没有统一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比较随意,摸着石头过河,每学年的课程都有很大的变化;也有的学校的课程面面俱到,不仅分散了学生的精力,也浪费了学校的教育资源,学生和老师都疲于奔命,使得专业主干课程不突出,学生专业学习蜻蜓点水,实际动手能力达不到企业岗位的要求。
二、技师学院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目标
1.电子商务岗位的类型
(1)网站设计与编辑岗位群。该岗位群要求相对较低,主要负责网页内容建设和网页美术设计,对信息进行收集、修改、编辑、审核,然后通过网站到互联网上供网民浏览,代表性岗位有淘宝网页编辑、网页设计、网站策划等,此类岗位群一般要求掌握简单的网页设计编辑工具软件、基本电子商务理论和操作、一定的文字表达和编辑能力、具有图片处理能力等,以适应网站内容的日常更新。
(2)网络营销与网站客服岗位群。该岗位群主要负责网站营销推广和网站客户服务工作。代表岗位有网站营销推广专员、企业网站客服、电子商务专员等,要求熟悉搜索引擎、论坛、邮件、微博、微信等网络营销技能,具有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等,网络营销是网站运营的中坚力量。
(3)网站运营与管理岗位群。该岗位群主要负责网络营销体系中一切与网站的后台运作有关的事务性工作,主要包括网站后台维护、网站目标用户行为研究、网站平台管理、网站营销活动策划与实施等任务。主要代表岗位有电子商务经理、电子商务部门主管等。
以上三类电子商务岗位群对人才素质和技能的要求不断递增,岗位需要量呈金字塔形,这为技师学院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空间。
2.技师学院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目标确定
(1)熟练掌握常用软硬件的安装与使用,包括办公软件、图片处理软件和网络管理操作。
(2)掌握利用互联网收集各种资料和信息,并对收集的网店各种数据资料信息进行筛选和加工处理。
(3)了解电子商务交易系统的功能和业务流程,掌握相关的操作技术,能够进行网上交易、网下服务以及电子商务系统的安全维护,能够从事企事业及行政单位电子商务部门的电子商务相关工作。
(4)具有相应的网络和网站编辑能力,能够从事各类电子商务网站的管理和维护等工作。
(5)了解客户需求,掌握经营技能、物流配送等基本知识,能够从事各类网络营销员的工作。
三、技师学院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
通过总结各类职业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体系和近几年的教学改革,我认为,技师学院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计应把“重应用、重实操、重特色、强素质”作为专业建设指导思想。为了获得第一手素材,使教学计划的修订工作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我院每学年都组织专业骨干教师利用假期到电子商务企业去调研、到人才市场以及对毕业生追踪调研,认真写好调研总结,并联系校企合作企业,组织学生参加每年“双11”和“6·18”两个网络购物节兼职,实行工学交替、“现代学徒制”,让学生获得大量专业实践经验。在一体化课程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尝试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探索大班与小班、长课与短课、理论课与实践实训课的有机组合。
我院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一直遵循以下原则,把课程分为四大模块:即基础理论课、专业核心课、实训课以及选修课,它们的大致比例为20:20:50:10。特别安排在毕业实习前两个学期选修课分为网站编辑、网络营销策划和网站运营管理三个模拟岗位(即专业方向)分别进行针对性培养,完全采用项目化、工作过程化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进程以真实完整的淘宝网站交易工作过程为依据驱动,以网上交易处理能力的渐进培养为主线进行课程内容整合安排。把“重核心、重实操、重特色”作为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实训操作课的比例还可根据专业方向需要而适当地提高到80%。
在课程的设置上,以适用于企业的需求及适合于技师学院学生的学习和掌握为原则,在专业课程上多注重实践操作知识,同时也要注重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的开设,为了科学实用而要力求精益求精。课程体系的构建应遵循如下原则:
(1)实用性原则:课程安排以就业为导向,符合企业实际岗位需求。
(2)有机性原则:各门课程既要有合理的分工,又须有机地结合。
(3)规范性原则:教材内容和实训过程规范、内容要求尽可能具体化、可度量。
(4)简洁性原则:专业课程数量少而精,培养目标明确到位。
(5)动态性原则:课程设置随市场需要定期进行合理的调整。
实践证明,我们技师学院只要认清电子商务专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努力推进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合理地配置和完善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体系,一定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伟贤.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高职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07).
篇5
论文摘要:通过考察学习几个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的建设情况,结合校本实际认为:城市规划专业必须抓住设计主线,充分利用农林特色,兼顾城市宏观规划,加强课程体系的调整和优化,力求更能体现人才培养的要求。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已进入了城市化大发展时期,相应地城市规划学科也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目前,全国各地先后有100多所高校开设了城市规划专业,其中有以工科建筑学为依托发展起来的,也有以农林专业为特色发展而来的,有资料显示,我国的城市规划专业依其学科背景大致可分为4类:一是建筑类,约占65%;二是工程类,如测量、环境等,约占15%;三是理学类,以地理学科为基础,约占15%;四是林学类,约占5%。[1]近日,我们走访了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和清华大学。在这几所学校中,既有农林占优势的院校如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也有建筑起家的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和清华大学。通过走访与学习,对本校城市规划专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思考。
一、国内各高校城市规划专业的建设情况
(一)农林院校中的城市规划专业
国内依托农林优势而建的城市规划专业大多走风景园林方向,风景园林要求学生要了解城市规划设计的原理及方法,了解中外风景园林的发展趋势,重点掌握自然环境的保护,利用和开发人工生态环境的理论和方法,能胜任城市开放空间,各类园林绿地、风景名胜区、风景园林建筑等方面的规划设计和研究工作。主要专业课程包括城市规划原理、城市生态学、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风景园林设计、风景园林建筑设计、观赏植物学、建筑结构与构造、风景园林艺术、风景园林工程等。毕业生可在城市建设部门、城市规划部门、园林部门、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等从事城市规划、城市景观设计、风景园林规划。从其主要课程和培养目标来看,既要求学生能够从大的方面——景观生态角度进行城市规划,也要求学生能够进行详细设计方面的植物配置,可以说充分利用了园林、园艺和城市规划的优势。这一点和我们园林学院的目标相一致,因为我们也是致力于充分利用河南科技学院农林的优势,今后走风景园林这个方向。
1.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的城市规划专业属于园林学院,是该学院五个专业之一,主要培养从事城市规划设计、风景区、森林公园、旅游区及城市各类绿地规划设计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我院培养方向与其十分接近。在北京林业大学的五个现有专业(即风景园林专业、城市规划专业、园林专业、园艺专业、旅游管理专业)中,园林、园艺和旅游管理专业授予农学学位,而城市规划和风景园林专业均授予工学学位。北京林业大学城市规划专业负责人介绍,办真正的城市规划应注重区域经济、交通规划、市政、园林等,计划加强在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城市道路与交通、城市市政工程规划方面的力量和师资。今后要办成既有农林特色的风景园林专业,也要逐步向真正工科专业靠近的城市规划专业。
2.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的做法对我们来说也有很大的启示。中国农业大学本身在林学院没有城市规划本科专业,只有硕士点是园林植物观赏园艺方向。但是中国农业大学因为其自身的农林优势,本着“规划的基础是生态,设计的基础是历史”的理念,他们明确提出了自己的规划着重是考虑生态化。而城市生态学包括的内容有很多,如农田生态学、环境生态学等。当然这一点,现在也切合国家重视环境生态的的实际。目前国内很多高校也着重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如在清华,生态规划和水系规划也开始被重视起来。因为现在很多高校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在开了植物学以后,仍然在规划设计阶段不懂得植物的配置,并且在这些高校中还不乏有农林特色的院校。所以说应该加强学生在植物和生态方面的训练和思维,将此思想引入风景区规划、区域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让学生知道好的生态要保护,不好的环境我们要恢复,以此达到指导设计的目的。
(二)工科建筑院校中的城市规划专业
工科建筑特色的院校,其城市规划专业的课程和建筑学课程有很大的相通性,其主干学科是建筑学,主干课程中除了公共课程以外,在专业基础课中就开设很多门类的不同课程,如设计基础课群像画法几何、阴影透视、工程制图、设计初步、图示思考与表达、美术等,重点培养学生的手绘能力;另外开设专业基础课群像建筑设计及原理、城市规划设计及原理、规划师业务基础、城市交通工程、城市市政工程、区域经济与区域规划,重点培养学生方案设计的能力;最后还在此基础上加上专业史论群像城市规划概论、中外城市建设史等,以丰富学生的文化和创作内涵。
1.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现设有建筑学、城市规划和工业设计三个本科专业,前两个专业的学制五年,最后一个专业的学制四年。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现具有建筑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下设四个二级学科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技术科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硕士学位授予权;并具有建筑与土木工程门类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因为是以建筑为特色的院校,除了基础课程的开设,在贯彻理论和实践的原则下,相关院系还开设很多的实习和实践课程,如美术实习、园林植物实习、城市交通工程实习、城市认识实习、城市市政工程实习、城市规划设计实习等。所有这些都是对理论课程的良好的补充和完善,实践完成后要求学生提交相应的设计作品,从而使学生尽快及早进入设计创作中来,而不是统统把设计集中到毕业设计阶段。
2.清华大学
目前,清华大学设有建筑系、城市规划系、景观学系和建筑技术科学系;还有建筑设计研究所、建筑历史与文物建筑保护研究所、住宅与社区研究所、美术研究所、景观园林研究所、资源保护与风景旅游研究所、建筑与技术研究所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研究所等8个研究所。此外,跨院系成立的科研综合体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清华大学人居环境研究中心和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依托在建筑学院。从其专业特色和研究方向来看,清华大学的城市规划专业显然是依托了其建筑学专业,相关设计模型作业也可以看出他们注重培养的是学生的空间构思能力。
这几所以建筑为主的学校里,一个共同点是都注重学生的基础课训练。在设计初步阶段,都分别有学生开始接触设计,并且做一些相关的模型。特别是清华大学,学生作业分为大一阶段、大二阶段,并且全是计算机绘图,可见学生的设计是从开始就逐步渗透而不是大三才全面展开。当然传统的以工科建筑学专业为主的院校均有一个共性,其学科基础架构在建筑学的基础上,这一类院校的学生虽然设计思维能力强,擅长城市空间形态的规划设计,但不足之处是对社会经济等宏观城市问题分析训练少,对专门的规划技术掌握不够。[2]
二、完善我校城市规划专业课程体系的几点建议
(一)专业特色的确定
1.抓设计主线
作为一个省属高校来讲,最主要的问题是要考虑学生以后的就业问题。针对我们现有的师资和专业情况,我院城市规划建设应该针对学生今后的就业,抓住设计的主线。因为大的规划虽然学生可以做,但是政策性法律性太强,政府的指令性迫使我们的学生不能做而一些详细的设计如现在就有新乡市区周边的县市做一些新农村规划、小学校改造等等,这一类的需求也非常大。但是学生的基本功如果不扎实的话,就连这些小的设计也无法胜任。所以我们必须抓住设计的主线,训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在有限的课时内进行专业课程调整。
2.充分利用农林特色
对于整合资源来讲,我们在园林、特别是园艺方面很有优势。所以我们可以划出一条园艺——园林——规划方面的一条线,让资源共享,同一门课可能在三个专业都开,不过侧重点不一样。例如园林植物学,对园林和园艺专业,植物生理、植物识别、植物配置都要突出,而对规划专业则可以去掉植物的生理部分,重点突出植物的外观和生长特点,使学生能够重点达到植物配置的目的。
3.兼顾城市宏观规划
城市发展的实践证明,仅仅依靠以设计为核心的传统城市规划理论,无法解决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日益复杂且庞大的城市问题。如现代城市规划摇篮的英国,自20世纪50年代,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经历了相当大的变化,专业教育内容从传统的建筑学和工程学扩展到了地理学、经济学和统计学等领域。[3]城市规划是一门学科较广的专业,因此,要求学生的专业知识要广泛。所以我们还要抓好学生宏观经济、地理、社会、人文方面的综合素质。这些可以为以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提高其团队协作的意识。
(二)课程结构的调整
1.基础课
篇6
课程教学体系基本结构的合理性决定专业学生技术技能学习效率和质量,即专业课程开设的前后顺序、课程教学课时要安排合理,以科学的课程组织形式开展教学活动。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结构考虑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质量要求,需要全面覆盖基础课程、技术课程、实训课程和选项课程四大模块,四模块分别占比:23%、20%、40%、17%。机电一体化课程考虑技术技能视角构建课程体系,要尤为注重技术技能训练。
2构建思路
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是基于学生未来职业要求和技术技能型质量要求的,要充分考虑职业资格考试和技能大赛对教学引领作用,在课程体系中集中体现技术、技能属性。考虑现有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模式,将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为“阶段+模块”、“理论+实践”的互补体系。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课程阶段主要包括职业基础能力培养阶段、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培养阶段、职业关键能力培养阶段和职业拓展能力培养阶段四个阶段,对学生在未来职业中所需技术技能进行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综合专业能力。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课程模块主要包括基础课程、技术课程、实训课程和选项课程四大模块,其中基础课程模块就学生在未来职业中的职业素质和基础能力进行开发培养,切实提高学生职业综合素养;技术课程模块就学生在未来职业中的专业技术能力进行开发培养,主要设置职业技术性课程;实训课程模块就学生在职业技术性课程中所学进行实训教学;选项课程模块就学生在未来职业中具体工作岗位所需设置的课程,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技能导向性。
3课程体系总体设计
高校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框架是基于机械工程行业需求,强化学生技术、技能基础,拓宽机电专业能力,突出未来职业能力,提高综合专业素质,全面职业发展的课程结构,是面向多方向工作岗位需求,设计大类模块化课程的体系。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包括集“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专业思想教育”在内的基础课程教育(一个基础),包括集“电工电子基础平台+机械基础平台+计算机控制技术基础平台”在内的平台课程教育(三个平台),包括集“自动生产线方向+机电一体化设备+模具设计和制造+数控技术应用+计算机辅助机械设计”等多模块课程教育(多模块)。
4课程体系设置分析
篇7
关键词 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定位;教学改革;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21-0139-03
机电一体化课程是一门以精密机械技术为基础,综合电工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传感器技术、接口技术、信号变换技术为一体并应用到实际中去的高技术学科,是机械工业发展的必然方向。为了适应科学技术的高层次发展,紧跟国际化科技的潮流,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机电专业在初创时期,特别强调“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模块的设置与教学,并且对于这种侧重于实践应用和变化较快的课程内容,为了能够及时跟踪学科的前沿发展,使得学生的学习更具有时效性,还把它设置为机电一体化创新设计课程,并且选择北京理工大学长期从事机电技术学科教学和研究的张建民教授撰写,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一书作为教材,借以促进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励和教学教法的出新。
1 “机电一体化技术”教学课程的定位
把“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设置为模块化教学课程,不仅因为它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专业课程,而且对于这种机电一体化属性的课程内容,学生有兴趣和渴望掌握相关领域前沿应用的摄取能力,使其有助于今后的学习并及时为就业和机电产品开发应用服务。在前期的相关课程教学中,学生对“机电技术类”课程踊跃选修,“全国大学生机械电子设计竞赛”连年参与人数在百人左右,足以表明学生的这种兴趣和渴望。
“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作为机械技术与微电子技术的新兴交叉学科,融合了机械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等多种学科的技术基础,体现了“以机为主、以电为用、机电有机结合”的原则。因而,“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也要涵盖机电技术领域的全部技术基础分支,使学生全面了解相关学科知识内容,综观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一书被认为是国内机电技术学科领域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论著之一,并在国内许多本科类及高职高专类学校被用作教材或教学参考书。其具有较强的先进性、实用性和权威性,具备了如上各个技术分支的理论基础,内容丰富、深入浅出、层次清晰、理论与应用并重,能够将现代机电技术的原理、技术与应用有机结合,良好地引导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一书除了书本的课程内容之外,还包括相关文献参考资料电子版以及网络链接学习材料的CD-ROM光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泛的学习空间。作为“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教学的教材,它在提供了知识点齐全、难易度适中的课程内容的同时,还为教学和学习提供了机电产品的设计实例,利于在教与学互动过程中进行实践应用的检验和对机电产品设计的理解,获得有益的教学效果。
为此,确定“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定位:通过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营造师生交流互动的实践应用设计环境,促使学生系统了解机电技术学科知识,掌握机电一体化产品系统设计方法,锻炼提高学生“机电有机结合”的实际应用能力。
2 实践讨论教学模式的采用
实施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的实践互动模块讨论式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在整体把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获得理论与实践的互动理解,锻炼和提高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的系统化思维及应用能力,还将反过来促进学生对先进学科知识的兴趣和追求。
机电一体化技术教学就是要营造一种实践学习及系统应用专业知识的环境和氛围,但是它应该完全不同于全实验的专业课程授课。当前,一些教师的实践互动模块讨论式教学并未起到实际效果,不仅有教师教学方式的缺陷,还有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方式应用的不足。因而,在这种实践综合应用专业知识课程的教学中采用“侵入式”授课,势必造成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思维理解滞后以及对知识点整体链接思维的障碍,从而影响师生课堂上的交流互动,无法达到促进学生积极学习的目的。为此,必须采用“实践互动模块讨论化”的方法,充分利用校内机电实验设备,有序地为学生设置实践互动模块讨论式的教学环境,针对机电一体化产品功能模块授课,达到学生对专业课程的逐步接受适应和学习主导性的稳步完成。
“实践互动模块讨论化”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教学就是教育者努力创设互动性、参与性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浸泡”于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的环境里,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理论应用于实践的系统思维整合能力。为此,在“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教学中,首先坚持采用教材中的系统知识点,在机电一体化产品为背景的环境中以教材中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实例方法及结合科研成果构建学生的学习环境,从而否定了采用课堂讲义灌输式授课的原始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利用教材内容模块式编辑课程教学课件,采用理论知识与实物对照的讲解并设定互动讨论式交流,还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作用,配备了动画及音频的实例演示教学内容,随时提问和讨论知识难点。为了达到与课堂教学的统一,延续课堂教学内容效果,每次课后的习题作业要求学生针对机电一体化实例分组设计完成;并且实验课程内容采用案例式介绍,实验报告要求结合科研成果讨论解决方案有所创新。最后采用理论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60%)、课程设计(占总成绩的30%)和平时讨论的参与程度(占总成绩的10%)三者结合考核,作为最终成绩。同时,鼓励学生参加机电产品创新设计大赛各种活动,获奖人员的课程设计设定为优秀(90分以上),使得学生对整个课程内容的学习都处于积极主动之中。
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试图培养学生在学习和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中了解和掌握如何“用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原理与方法去设计改造机电一体化产品”,并进一步过渡到利用“以机为主、以电为用、机电有机结合的系统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学生通过对专业技术知识的丰富和机电产品设计应用和改造能力的提高,将获得机电结合型高素质的综合发展,成为具备走向国际、放眼全球的科技人才。
3 机电一体化教学资源的广泛挖掘
“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涉及机电技术各个分支学科的原理、技术与应用,每个分支学科都是世界现代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缩影。根据“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的这一高科技现代化特点,广泛挖掘利用其教学资源,促进学生技术知识的猎取和实践能力的锻炼。
首先,“案例教学”的网络资源利用。把具有重要学习意义的一些机电技术的原理、设计方法等进行课程模块划分,如划分为机械系统部件模块、机电执行元件模块、机电微机控制模块、机电元部件特性模块、机电结合设计及改造模块等,作为课程内容的讲述内容,要求学生利用网络搜索工具,充分进行相关预备知识内容的检索和复习,并通过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案例的检索,获取、对比并介绍、讨论相关设计案例,深入理解机电一体化系统各要素的联系。通过这种学习过程的熏陶,学生不仅深入地理解和复习相关的课程知识,还将对课程内容产生浓厚兴趣,激发后续继续学习的潜力。
其次,实践实验教学利用。目前,“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一些课程内容,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类机电产品中,并且,一些课程内容还是机电技术知识在实际机电类产品中的扩展应用。如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照相机、苹果手机、自动打卡机等,更是反映了机电技术的跨学科延伸。因而,充分利用校内实验教学课程资源的数控加工中心及各类机电一体化实验设备,结合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学习参考,将能使学生获得更为广泛的学习空间和开阔的知识视野。
再者,结合企业实际进行机电产品的设计改造应用。现代机电技术的发展,导致机电产品革新换代很快。为此,积极联系当地机电企业,实地考察企业需求,为学生营造企业环境条件,参与企业机电产品的创新设计过程。学生以毕业设计方式进行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系统设计,教师进行难点指导,以此达到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整合思维的训练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实际应用。
4 问题与建议
通过“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实践互动模块讨论式教学的初步实践、学生学习的测试以及实践设计考核,证明学生机电一体化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的提高。但是,要达到“用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原理与方法去设计改造机电一体化产品”,还需要教师的悉心辅导;利用“以机为主、以电为用、机电有机结合的系统思维设计机电类产品”则需要更长久的锻炼。并且,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实践互动模块讨论式教学也显示了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投入时间多、花费精力大,是学生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学习中普遍反映的问题。在教师完成大量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教学备课任务之后,学生就将面临对大量机电一体化教学材料的学习过程,预习、复习以及运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对问题和实验报告的撰写,都将耗用学生大量的学习时间。同时,其他课程学习的时间分配又将影响本课程的时间投入,似乎成为一个难以解决的矛盾。因此,实施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必须要求学生加强基础专业知识的学习,铺垫好前期知识储备这一关;同时,考虑到学生的差异,还要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在课程的初期阶段加大相关基础知识间联系的介绍比率,随着课程的进行逐渐加大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和学生主导的比例,不断实施、改进和提高。无论如何,依据教材是必须的。
有必要进行机电一体化教学课程的系列化建设,为其教学提供更为广泛的实践培养环境。要使学生具备高素质的知识能力,获得勇于竞争的意识和潜能,适应未来走向世界的发展需求,必须有充分广泛的实践应用氛围的熏陶。“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中有着许多高科技信息化的课程内容,为了达到培养高素质多技能的科技人才的目的,不但要改进和完善“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还要进行系列化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教学课程建设,为学生提供更为长期广泛的机电一体化教学条件和学习环境。只有使学生处于良好持久的机电一体化技术环境氛围中,才能浸染成长为机电有机结合的科技后备力量。
我国高等院校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教学实践获得许多教育工作者的肯定,但是一些理性的分析也指出了需改进的地方。无论如何,只有认识到机电一体化技术教学的长期性,坚持不懈地探索和实践,才能创造该教学的良好环境和条件,克服和改进其缺陷与不足,实现培养机电一体化科技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郑永军.以高新技术学科内容构筑科技人才培养体系[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12):87-89.
[2]张建明.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陈遇良.机电一体化教学研究[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
[4]江庆.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教学的一些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2009(1):15-16.
篇8
关键词 机电一体化;检测与控制;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21-0074-03
传统学科体系的界限随现代科技发展变得模糊,呈现相互渗透和交叉的态势。在机械工程领域,现代机械结构、检测与控制技术往往互为条件并紧密结合。这种密切的关系促使工业生产由机械工程领域迈入以机电一体化为特征的发展新阶段,从而需求大量具备机电一体化基础理论,强调机械动手能力与机电控制能力相结合的新型机械专业人才。为适应这种需求,机械大类下机电一体化方向的教学探讨逐渐被重视,检测与控制类课程在机械专业的教学培养中的地位逐步提高。但传统思想的影响使传统课程和检测与控制系列课程自成体系,内容脱节,造成学生即使熟识机械结构也无法清楚其控制运作流程。要改变知识结构上“机强电弱”的严峻局面,解决知识更新与课时减少的矛盾,迫切要求进行课程内容整合,开展教学改革和实践分析。
基于传统机械专业教学模式,如何把握好机电一体化的内涵,教学中避免机械、检测和控制等技术的简单组合、拼凑,如何通过课程整合和优化课程内容,探讨教学中机电的合理结合,成为教学改革中的核心问题。本文从分析现阶段的具体问题,突出机电一体化的需求着手,面向机械大类进行“检测与控制”系列课程的整合和优化教学改革研究。文中主要分析如何优化课程的配置和联系,有效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利用资源,将机械工程的特点和检测与控制的课程整合为一个现代机械工程测控系统的教学体系,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能够掌握机电一体化的基本理论及先进技术,系统、有效地将机、电结合,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1 优化课程结构,丰富教学内容,推进课程整合
通过企业走访、毕业生座谈等方式,明确了社会对机电一体化方向人才的需求:需具备传统机械专业扎实的机械结构设计、力学分析、切削原理等基础理论,又要有较好的电力电子、电机传动、测控技术等知识。检测与控制系列课程作为机电一体化方向的主要电类课程,内容广且复杂,单纯地将检测与控制系列课程捆绑在传统机械专业上,是不可能达到较理想的教学效果的。因此,根据社会调研的结论,在“机为基础,电为机用,机电合一”思想的指导下,对检测与控制类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优化。
在课程教学中改变以前惯势,淡化课程中一些纯理论的内容,如传感器的结构形式和工作原理的繁复推导与演算过程,把重点放在常见传感器的应用上。同时适当增加一些跨学科内容,如:如何对传感器输出信号进行处理;结合数控技术和机械加工工艺需求,以一些实际机电设备为例,分析机电测量与控制系统的构建;在检测与控制中,常用的分析信号的方法和仪器以及计算机辅助虚拟软件;等等。通过诸如此类结合机械工业中实际应用的课内整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增强各部分之间的衔接,使课程内容综合化、一体化,使学生更快地形成熟练的机电一体化综合专业技能。
现阶段各种相关教材各有特点,但都把测试和控制分成两个独立的知识环节,导致学生不能理解测量系统与被控对象、自控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无法正确分析自控系统中测量信号的获取,更无法正确进行测量仪器的选择、配置和使用。此外,教材内容以理论分析为主,抽象枯燥,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达不到期望的教学效果。
基于这种情况,通过充分理解教材中基本内容及之间的联系,教学中调整知识结构,大胆合理地对教材内容进行专题式整合,着眼应用,引入机械加工、数控技术等实例来分析,将学习内容按系统性、层次性的特点重新“建构”,使学生对知识有整体的把握。如在课程讲授中,打破教材的局限,把常用的机械量的检测与控制进行整合,形成温度检测控制系统、位移(速度、加速度)检测控制系统等多个专题,结合工业实例,分析信号特征、传感器选用、信号处理、自控系统结构及其动态性能分析等,将教学内容整合为全面系统的机械工业自动测控技术体系。
通过课程整合,体现了机电合一的目标。但要切实取得相应的教学效果,教学设计和教学处理尤为重要。课堂教授语言精炼,突出重点,精粗得当才能化难为易。如检测技术中信号的采集处理都基于传感器,而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多种多样,后续信号处理也各不相同,讲授中突出常用机械量检测中应用到的传感器及其信号处理系统的分析,淡化检测的繁难理论而重应用,这样适合机电一体化方向的要求。而对包含大量数学推导和电学、力学基础理论的控制部分知识,讲授中辅以动画、录像等手段,以讲清基本原理和分析问题的思路为主线,从专业需求入手,以应用为主,尽可能避开繁复的数学推导,不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
2 以探究性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加强实践教学
课堂教学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动手实践为目的。教学中以设问—讲授—归纳—解决问题的方式展开,通过课内和课外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探究的机会,强化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使学生具备与未来职业相适应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学生电类知识相对比较单薄的特点,明确在实践环节上需下大力气。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来实现延伸课堂教学,扩展学习空间,巩固和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是教学改革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经过这两年的教学改革实践,以验证为主的实践教学模式被打破,为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而设置的验证性实验仍保留,但加大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其中以典型检测控制系统为实验对象的综合性实验,通过分析系统的结构、选择传感器、分析检测系统的动态参数和控制系统动态性能,从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分析和综合的能力。增设少量综合性较强的设计性实验,可以综合运用到所学电子技术、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等知识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全面提高机电一体化的能力。
全面开放实验室给学生提供自己动手、自己思考、自主探究的舞台。学院的创新实验室中齐备的电子元件以及单片机开发板、PCB制版设备等可以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将自主设计的思想性产物,通过动手制作变成出色的成品。这个实验室现今保存了近几年来许多学生的实践成果,而这些学生出色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扎实的机电基础,成为他们就业的竞争资本。此外,利用学校大力支持学生科研的优势,鼓励和指导学生设计制作参与国家、省级创新大赛和挑战杯等。这几年学生取得的成绩,说明部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充分调动,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理实统一。
3 课程教学资源包的建设
检测与控制类课程与数学联系紧密,内容多,枯燥且难消化。在教学改革中,努力寻求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实践中的整合点,建设完善了信息丰富的教学资源包,藉此作为学生促进知识学习和能力提高的辅助工具。教学改革中的专题式整合教学,课堂教授中将会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和组合,并涉及很多来源于教材以外的内容,没有就此整理编写出相应教材之前,建设相应的课程教学资源包对学生来说无疑是加深巩固课堂内容的一个有意补充。
课程教学资源包的建设主要包含理论教学资源包、实验教学资源包、仿真实验平台以及习题库、试题库、项目课题库等。理论课的教学中,多样的媒体软件将繁复抽象的内容通过动画形式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如检测类课程中传感器的纯理论不容易理解,通过Flash的小动画来动态显示应变片在力作用下的变形情况、加速度传感器的运动与惯性的应用等;实行全过程的动态课件多媒体教学。一些必讲的公式推导,采用讲解结合PPT逐次推进演示,动态教学引起更强的关注;通过动画、录像等各种资源精心设计探究性教学结构,进行探究性教学,并将行业发展的最新成果及最新动态融于课程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控制部分知识的教授中,利用基于MATLAB语言建立起来的控制理论仿真实验和教学平台,把控制系统的分析讨论以仿真图变化来验证,让学生接触到仿真软件的使用,并且对理论教学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在实验课教学中,辅以实验教学和学生创新性实验录像等作为教学活资源。开放实验室、开放实验项目,由学生通过网络资源自行设计实验,培养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已经完成了基于MATLAB的控制理论仿真实验平台的构建,并在理论和实验的辅助教学中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感受了工程设计仿真软件功能的强大。通过这个仿真实验平台,学生可以去分析实践自己的想法,感受实际系统和虚拟系统的统一,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通过分析整合后的知识体系,以覆盖课程主要内容,涉及基本概念、系统计算、综合分析问题等诸方面,建立相应的习题库,方便学生复习。考试上,对基本理论的考核采取闭卷的方式。但针对课程的应用性要求,总评成绩中加强实践操作的记分权重,鼓励学生结合机械原理及其设计的相关知识,从结合学生实际知识结构建立的项目课题库中挑选题目自己动手设计制作,以期正确引导学生全面掌握知识,会学会用,增强对今后工作的适应能力。
4 结语
过去两年的面向机电一体化方向的教学中,积极推进课程结构和知识结构的整合,加强机电有机融合,形成机电一体化方向合理的检测控制类课程的教学结构。推行了多媒体教学和课堂互动式教学;针对机电一体化的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提炼,不断完善和扩充教学资源包;引入工程软件,通过实际应用和仿真分析,强化教学效果;结合工程实例和设计实例,设置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环节,开展探究性的教与学。课程的整合和优化改革,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积极作用,是机械专业下的机电一体化方向机电合一教学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孙晓华,等.机电一体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36):76-78.
[2]杨冠琼.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教学实验系统的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1(4).
篇9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5-0027-01
一、机电一体化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
1.学生专业起点基础差。机电一体化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专业,虽然高中毕业学生占很大比重,但专业技能基础差,实训周期短,再加上学生怕苦、怕累及畏惧动手操作的抵制情绪,很难调动起学生积极性,给专业技能实训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专业定位不准确。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科学定位应该是“以电为主、机为辅。机、电、计算机三足鼎立”。但是从目前的专业设置上看,基本上都是按照“既懂机又会电”的方式来定位的。电子和机械是两大单独的学科,内容非常丰富,涉及面十分广,单靠理论支撑专业知识是不过的,必须结合实践推导理论,使技能在实践兼于理论指导。从理论上讲,其定位应该以电为主、机为辅或者机为主,电为辅都可以。
3.教学手段落后,内容陈旧。目前,大部分的学校课程结构设置都是以学科为中心,片面的强调课程安排。理论课和实践课分开教学是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教学管理采用班级授课制度,学习内容、教材和进度都是“一刀切”,过分强调统一性。课程知识部分的考试成为评价该课程的唯一依据,片面强化考试成绩。在这种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只是把学生当做教育客体和对象的教育制度中,学生难以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习自然就缺少兴趣和爱好。
4.教学实践训练水平亟待提高,增强校企合作。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学校严重缺少与本专业相关的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缺少电和机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实验课程,影响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同时,由于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性不高,教学实训设备远远落后于企业,造成学生的实际训练水平不高。因此,可以采用学校和企业合作的方式,提高实践训练层次。
二、“理技一体化”教学策略
1.整合课程,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构一体化。培养“应用型”人才是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因此,在进行专业理论课程的整合中,坚决不能忽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要坚持理论知识必需、实用的原则,减少其在教学中的比例,进而强化实践教学的内容。
2.整合理论和实践教学,实现时间和空间一体化。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实行理论课和实践课并行模式。具体讲,就是教师和学生对照实物边讲边做,保证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在时间上的高度一致。同时,为了强化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真正的把理论课程和专业技能融合在一起,可以将专业课程的课堂安排在实训基地、实验室或者是工厂中去。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而且也使动手能力得到提高。
3.整合课堂教学目标,实现理论知识和能力水平一体化。为了保证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应达到的能力水平的高度一致,就必须对课堂教学目标进行整合。将融知识、能力、态度三个层次目标为一体的课堂作为教学目标。例如,“订单式”培训,企业可以把所需人才规格、知识技能结构等要求提供给学校,学校依据企业所需人才要求进行人才培养。这种培养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而且缩短了学生毕业后的实习期和适应期,减少了教学实验和工厂实际工作的差距,使学生更好的适应岗位工作。
4.整合教师队伍,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一体化。对教师队伍进行有效整合,努力培养“双师型”专业教师,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一体化。具体的讲就是,把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中的专业技术理论课和实习课进行有机结合,由一名专业教师担当教学任务,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重点是要做好理论和实践的密切联系,用实践去验证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
三、依托企业、拓宽“理技一体化”教学的途径
1.人才培养模式是专业建设的根本。面对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和当前的具体形式,应该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和生产学习,推行学、做合二为一,产学一体化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拓宽“理技一体化”教学的途径。
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在企业生产一线的实习时间有很多,能够接触到最新的生产设备,学习到最实用的专业技能。不仅积累了工作经验,提高了自身的操作能力,而且提高了就业竞争力。人才培养模式是紧随着现实需要而变化的,在实践过程中,要根据市场变化和岗位需求对教学模式进行调整。
2.以实践能力为标准,打造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学团队。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和要求,决定了学校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教师可以参与到实际的科研和生产工作中,或者与企业的技术人员共同执导学生的实习,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了解掌握新技术。同时学校也可以聘请企业优秀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以此来完善学校的师资结构,适应专业要求。学校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并且要定期进行培训、学习,更好的适应社会变化需求。
机电一体化高技能人才培养不仅要改革教学模式,更新教育观念,更重要的是教授学生生存、学习、合作的综合能力。改变教学模式,实行理论、技能实训、企业实践为一体的“理技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便为我国机电一体化产业提供更多高技能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陈为.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教学模式的构建——以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11(05).
篇10
关键词:
实践导向;机电一体化;教学
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不仅要注重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更要重视理论的运用,在实践中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成果,从而改变传统重理论轻实践的状况,深化教学改革.高职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种教育类型,在普及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它主要是在相应岗位群体的需求下对学生进行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和教育,从而为社会提供相应的人才.
1机电一体化教学现状
1.1教材与实际需求脱节
新时期对于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有了新的要求,但是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材很多还是沿袭着传统的枯燥乏味、深奥难懂内容,没有与社会企业的发展需求结合,与需求脱节,导致很多学生虽然掌握了教材中的专业知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却困难重重,很难胜任工作的需要,不能将实际问题很快地解决.
1.2师资力量有待于增强
随着新时期教育改革,高职院校也不断地在扩招,因此进高职的学生数量逐年在增长,但是师资队伍却还未能完全适应新时期、新形势下的高职教育要求,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师资力量从整体上来说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由于受到了传统教育思想的深刻影响所以很多老师不能及时地、积极地转变教学理念,仍然坚持着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只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而忽略了实践的重要性,从而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1.3实验实训条件不足
机电一体化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它不仅需要学生掌握精确的理论知识,更需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然而在实际情况中,高职院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老师由于受传统教育理念的深刻影响,比较重视理论的教学,往往看不到实践的重要性,在这种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的理论课远远多于实验课的课时,这给机电一体化专业人人才的培养带来了很大的阻碍.
2基于实践为导向的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
2.1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在实践导向下改革高职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的首要步骤就是建设双师型的教师团队,切实提高机电一体化专业师资队伍的质量,增强师资力量,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是经济时展下的要求,也是机电一体化课程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水平的基础,因此学校要积极培养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团队.第一就是要对机电一体化专业老师进行授课前双师培训,让老师在培训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使其在基于实践导向改革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教授专业理论知识,还要能够开展实践教学,指导学生进行实践.第二就是要组织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老师参加企业的培训,高职培养学生的目标就是为企业提供人才,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而加强老师企业在职培训,就可以使老师在培训中对企业的发展需要有一个充分的了解,从而开展具有针对性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
2.2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2.2.1校内实验基地建设
机电一体化专业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要求,因此必须建立开放性的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实验基地,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将理论知识转化成实践成果,培养其主动思考的习惯,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学校要加快建立开放实验室的步伐,增添先进的实验设备,提供高素质的指导老师,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2.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除了校内的实验基地,学校还要和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校外的实训基地,可以通过引进企业;或者是工学交替、校企互动的模式等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促进了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和专业能力.综上所述,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只有不断改革教育模式,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机电一体化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打破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理念,并同等对待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只有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满足企业和社会发展需求的高质量人才.
参考文献:
[1]杨亮.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究与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11):256G257.
- 上一篇:乡村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
- 下一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