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范文

时间:2023-08-07 17:39: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谈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谈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策略

现阶段,我国教育领域提出了数学的核心素养,并要求数学的教学方式也应该在这些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改革。于是,小学数学的课堂开始从传统的传授式教学衍生出了以素质教育为主的多种教学模式。很明显,这些教学模式以及方法的创新,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都是十分有益的。随着素质教育的落实,学生的数学学习不再以单纯的课堂听讲和作业训练为主,转而开始了全新的智慧型课堂,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得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获得了很大的提高。在这样的状况下,教师需要着重关注学生的数学素养培育,采用科学切实的教学方法,将数学思想合理地融入课堂当中,进而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变得更加切实有效,以数学思想促进学习,以数学知识改变生活。

一、加强图形教育,培养学生的模型构造思维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材中,有许多的图形知识,对于这部分知识的教导,教师一般会采取直接讲解,而对图形案例的选择,也仅仅停留在了教材上的图形。小学生虽然对图形的学习有着相当高的兴趣,但是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必然会产生乏味、消极的学习情绪,进而降低整体的学习效率。为此,教师应当加强图形教育,通过多渠道和方式来为学生呈现出不一样的图形。比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时候,学生对于平面已然有了较好的掌握,但是对于长方体和正方体,他们却没有太深的了解,很多时候,学生会盲目地认为,长方体就是长方形的四个面拼成的而已。显然,他们忽略了上、下两个面,说明他们没有较为优越的立体感,不懂得如何构设以长方体为代表的立体模型。因而,教师可以在教学开始之前,带领学生去制作长方体,材料可以选择纸质的烟盒。在学生制作完成长方体以后,教师可以对它进行详细的讲解,如它有6个面,对应的面是相同的,而学生在制作它的过程中,已然对这些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因而在学习起来,也相当容易,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模型构造思维。

二、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实践能力

作为基础的学科之一,小学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相当密切,很多时候,我们生活周围所发生的事,不仅能够在数学知识中找到原型,还可以运用数学知识给予合理的解答。而培养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意识也是小学数学的核心素养之一,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最为直接的帮助。比如,在学习基础的加、减法的时候,在传统的课堂上,虽然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这部分知识,但是由于缺乏教师一定的指导,他们并不懂地如何将其运用于生活中,因而许多时候,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成为死知识,对于学生的实际能力成长并没有太大的作用。为了进一步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可以在讲述加减法的时候,联系我们的生活,以生活中的事物作为课堂的引导。如教师可以买一定的糖果,然后ρ生说:老师手里有10个糖果,给了小明4个,给了小华3个,又给了小朱1个,请问老师手里还有几个糖果呢?接着,可以按照刚刚的提问,实时地将糖果交于这几位同学,并由学生计算。由于这件事发生在现实中,不再像书本中的例子那样虽然有一定的科学性却没有太多的学习趣味,因而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被迅速地激起,努力地通过计算去追寻最终的答案,很快他们就可以独立地解出答案。同时,在解题的过程中,学生已然锻炼了自己的数学解题思维和能力。教师可以进一步要求学生将这些数学知识运用到平时的生活中,以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三、举一反三,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很多题目都属于同一类题型,因而在掌握例子的基础上,学生都可以迅速、有效地做出这部分题。但是很多时候,由于教师没有实时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并没有主动的创新意识。比如,在学习余数的时候,教师会为学生创设这样的例子:老师买了一批日记本,它的总数为58本,咱们班的学生有24人,那么请问该怎么分配呢?每人多少本合适呢?然后学生能够迅速地计算出答案:每人2本余10本。但当在做题中,出现了这样的题:小丽妈妈买了30支花,让小丽合理地插入花瓶,而她家有7个花瓶,那么小丽该怎么分配花合适呢?每个花瓶内应当有几支花呢?学生又会陷入疑惑,虽然和刚刚的题型比较,它仅仅是改变了数字和对象,但是学生却失去了解题的方向。为此,教师应当进行合理的引导,鼓励学生举一反三,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数学的核心素养,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数学思维能力,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重视,采取最为合理有效的方法,促进学生的成长。

参考文献:

篇2

一、创设情境 启发学生思维

问题情境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新知的欲望,引导他们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从而促进创新性思维的发挥。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设计一个有趣的问题,谁能在5、50、500后填上适当的单位,并用等号将它们连接起来?学生为之感到新奇,议论纷纷。有的说加上元、角、分可得到5元=50角=500分,有的说加上米、分米、厘米可得到5米=50分米=500厘米,此时教师提出能不能用同一单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来,于是学生就得出5元=5.0元=5.00元,5米=5.0米=5.00米,对于这几数之间是否相等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小数的性质”,这样的情境创设,形成悬念,培养了学生对知识探究的能力和习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并敢于让学生独立思考,把数学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为学生自学发现问题的质疑过程。学生能够质疑问难,是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更是培养创新意识不可少的。

二、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兴趣是打开智慧的钥匙,是学习的强大动力。教师通过各种方式,努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唤起学习数学的热情。在数学教学中,创设快乐的氛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所在。教师可以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导入新课,使学生一上课就兴趣盎然的进入学习氛围;其次,要潜心挖掘教材中的乐学因素和“内蕴”,采用幻灯等直观手段为教学“添趣”;第三,教师要在教学语言上反复锤炼,尽量采用精炼、风趣的语言激励学生,营造愉快的教学氛围;在教学组织上采用灵活多样,学生喜爱的形式;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巧妙、新颖的方法,让学生感觉“旧中有新,新中有趣,以趣促学。”

三、鼓励学生动手动脑 大胆尝试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大胆尝试,为学生安排创新的空间和时间,给学生尝试创新的自由度,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我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先用绞笔刀将铅笔绞成一个圆锥,然后提问:请同学们设想一下,这个圆锥和刚才的一截圆柱有怎样的关系同学们有的说“ ”,有的说“ ”,有的说“ ”,有的说“ ”……,我认为同学们的设想都是合理的,接着问:那么,圆锥的体积究竟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有怎样的关系呢?请同学们用准备好的等底等高的空圆术圆锥、水,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动手合作操作讨论,结果在操作中探索出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术体积的的结论。接着我又问:谁能说出具体理由来?有的小组代表说:我将满圆锥水往圆术里倒,结果3次将空圆术倒满,因此,我们小组得出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术体积的。有的小组代表说:我是将满圆术水往空圆锥里倒,结果3次才倒完,因此,我得出圆术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3倍,反过来说,圆锥的体积就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术体积的。这一动手、动脑、动口的操作过程,创设了好的思维情境。通过小组合作、操作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回归需要;回归经验;回归思想;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4-0093-01

分数的基本性质不仅和整数除法中的商不变性质有着内在的联系,也是后续进一步学习分数加减法、比的基本性质等内容的重要基础。分数的基本性质属于规律性知识,其核心思想是等值转化。

一、自问自省

教师往往把知识层面的教学看作是要完成的主要教学任务。教学时要么先用几个例子让学生较快地概括出规律,再举例进行验证;要么从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引入,让学生通过猜测得出规律并加以验证,然后通过相应的练习进一步体验规律、应用规律。教学中尽管重视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知之间的联系,重视了情境创设,重视了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全过程,但总感觉学生是为了学而学,教师则是为了教而教。困惑之余,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自问自省。1)为什么要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2)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证明这个规律?3)分数的大小在什么情况下会变,怎样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学习的自身需要、知识本身在整个知识结构中的地位、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这三个方面进行思考,尝试采用“回归需要――有效探究――反思完善”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内在需要去辨析分数的基本性质,从而体验发现的过程与快乐,积累探索规律的学习经验,感悟数学思想方法,提升核心素养。

二、学在中央

【片段1】回归需要,学在中央。1)判断:下列各题的计算是否正确。

追问:计算整数、小数加减法时应如何对位?为什么要把相同数位对齐?

2)出示:

追问:你是怎么想的?小结: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加减法计算,都是计数单位相同的情况下才能直接相加减。

3)出示:

追问:与上面的题有什么关系?图形大小没变,但什么变了?现在你能计算了吗?为什么?还有什么方法?

方法二:0.25+0.5=0.75。

学生观察比较两种不同的方法,通过辨析,体会到有些分数不能转化成有限小数。所以,把分数转化成小数这种方法存在局限性。于是,要探究的问题成为了学生学习的需要,而这个学习需要是源于学生本身的,从而真正调动了学生认知的内驱力,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片段2】回归经验,学在中央。1)你还能找到与■相等的分数吗?结合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2)请你任选其中三个分数,小组合作:想办法证明它们相等,比一比哪个组的方法多。3)学生汇报。4)观察:分数的分子、分母怎样变而分数的大小不变?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学生认识到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他们的需要时,前期已掌握的分数的意义、商不变的性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与小数的互化等相关学习经验便会被积极调动起来,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为新的认知活动提供了支持,从而生成有效探究。

【片段3】回归思想,学在中央。层次一:熟悉性质、完善性质。层次二:运用性质、解决问题。1)把■和■写成分母是12而大小不变的分数。2)说一说■和■的大小关系,两个数有什么区别?3)比较下面四个分数的大小。■,■■,■分数的基本性质其核心思想是等值转化,这一性质说明:不同表现形式的数可以归为一类,标准就是数值相等。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透过知识表象触摸到数学的内核,以达到化“知”成“智”、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目的。

三、结束语

总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是从注重教师的教转变为注重学生的学,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有真真切切的体验,实实在在的感悟。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感培养;有效策略

培养学生的数感是《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良好的数感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基础。学生具备良好的数学素养,才能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克服对数学的恐惧心理,敢于攻克数学难题,扎扎实实学好数学。小学教师作为引导者,要根据数学教学内容,指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让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中培养自身的数感。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现状

通过对大部分文献和相关资料的查阅,在许多小学生中,大约有70%左右的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包括很多数学成绩比较优秀的同学,学生们普遍对学习数学有一种恐惧感,对学好数学没有信心。许多学生对学习数学采取题海战术,但大量的数学题使学生做起来疲惫不已,恐惧和逃避已经成为大部分学生对学数学的感觉。笔者认为小学生学习现状有以下几点:

1.学习数学没有主有

许多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数学,并没有对数学产生兴趣。在学习数学这门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科,大部分学生根本就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主要表现为课前不预习新的数学知识,对自己的数学学习情况没有一个详细的计划安排。每一天只是等着老师来上课,被动地接受老师课上的知识,有的学生甚至不清楚老师上一堂课讲到哪,下课后也没有及时地复习课上所讲的知识。

2.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于任何学科,都要踏踏实实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把知识基础打牢。比如有些觉得自己数学学得不错的同学,就不重视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不加强自己对基础结题技能和基本方法的积累,老师讲过的重点题,经常在心里大致默算以下,或者只了解解题方法而不实际动手写一遍,到了真正考试的时候就会经常出错。还有的学生只注重难题,轻视基础题,不把自己的基础扎扎实实打牢。

3.学习方法不科学

学生们对学习数学存在一个误区,认为采取题海战术就能学好数学,其实不然。数学的学习就如同盖楼,首先要把根基打牢,要从基础知识入手,要对每一个概念、法则、公式的来龙去脉都要掌握的清清楚楚,切记不能死记硬背。然后有了基本知识,就要开始结题,多认真分析每一个类型的数学题都是怎样的解法,认识到每一个题真正的考点在哪里,采取题海战术,现在市面上的数学辅导书五花八门,质量良莠不齐。大量做题对知识也是一知半解,要真正看出出题人考察的知识点,万变不离其宗。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的培养的意义

数感是一种感觉,在《数学课程标准》中第一次明确地把数感作为数学学习内容提了出来,可见培养学生数感的重要性。数感就是一个人对数的含义和运用的感知能力。培养小学生具有良好数感,可以让小学生对数的含义和运算有着很强的灵敏度。面对数字运算,能准确地做出反应。良好的数感可以是、让学生形成一种数学素养,对数学这门学科的感悟更深,锻炼学生的空间观念、符号意识、数据分析能力、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创新能力等素养。拥有了数感素养,在进行数学活动中,学生可以对数学问题做出准确的反映,把自己置身在数学情境中,准确、迅速、敏捷地运用最优的解题方法解决问题。所以培养小学生的数感是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的有效策略

1.为学生创设相关的数学情景,激发学生数感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这门学科的学习,具有一定的思维性和逻辑性,如果单一地只是让学生看题、解题,不饿能够让他们很好的掌握知识点,对教师讲课就造成了困难。如果在学习数学时,老师为学生建立了相关的数学情景,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就得到了提升,学生对情景中渗透的知识点就会更加印象深刻,数感能力也就相应地提升了。教师在对教学情景的创设中,要从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点难易的具体情况出发,设计合理科学的教学情境。可以在讲课前向学生展示相关的动画或者引人思考的故事,将学生带入创设的数学情景中,吸引同学们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动画和故事背后所包含的数学问题,从而锻炼了学生的数感能力。

2.引导小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获取数感

任何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生活,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所以小学生数感的培养必须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数学知识可以充分利用到生活经验中。比如在学习阿拉伯数字时,0-9任意组合形成无穷无尽的数字,0-9图案各有特点,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找出生活中的阿拉伯数字,广告中的数字,建筑物中的数字,地图中的数字等等,让学生理解到阿拉伯数字在生活中的重要之处,这样在学生的以后生活中,遇见有鲜明数字感觉的物体或者情景,就会自己主动联想思考数学知识,学生的数感能力得到提升。

3.将图形和数学教学结合

小学生对各种各样的图形有兴趣,在数学学习中对有很多图形的内容会更乐于学习。图形更加直观,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可以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让学生动手实践。比如涉及到数学中的相遇问题,应培养小学生的画图能力,根据画图更加清晰,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还有一些求图形周长、面积的题目,要鼓励学生看图学习,没有图形的结合,学生很容易把各种公式记混,必要时可以领着学生们亲手测量,亲身感知各个图形之间的关系,这样可以让小学生们对知识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既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数感素养。

四、结语

总之,在小学教师的教育下,提高学生的数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数学课程的学习是学生锻炼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的重要途径。小小的数学学科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重要帮助,培养学生的数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素质,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培养我国栋梁之才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淑丽. 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的培养[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7(3).

[2]李建英. 试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 小作家选刊, 2017(3).

[3]刘义.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的培养研究[J]. 数学大世界旬刊, 2016(12).

篇5

关键词:新形势;小学数学教学;人格;培养

法国哲学家狄德罗说:“教育使人发现自己的尊严。”这句话道尽了教育与学生人格塑造之间的关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初步认知对象的特征并获得体验。这里说的体验不仅仅是学生作为个体在实践中所获得的情感体验、数学知识、原理等,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实践能够清楚地认识自我,进而在实践中不断地提升自我,塑造良好的人格等等。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下新形势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人格的培养。

一、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型人格

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倡导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而自主探究教学模式与新课程标准内容相吻合,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学生的独立思考性。即面对问题能够自主开展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够以发展的眼光来审视问题,同时敢于发表疑问、表达自我观点。一般来说,自主探究模式下的学生思维较为敏捷、灵活。长期以往,学生本身就会形成一定的独立性,进而有助于学生独立型人格的形成。如:笔者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引导学生要敢于想象,增强其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自信心。

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宽阔型人格

任何事物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教育教学也一样。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面对一些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需要学生之间相互合作来完成,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之一。笔者在教学中,让学生自由组成小组,对问题开展交流、讨论活动,给予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从而让学生之间能够起到互补的作用,有助于学生团结意识、团队能力的形成。如:在学习“长度单位的换算(米以内)”的教学内容之后,笔者让学生之间相互合作测量教室、楼道等的长度,并用各个数量单位进行表示。再如:学习“年、月、日”之后,让学生相互进行合作,以年、月、日为话题进行故事或者童话创作、表演等活动,强化学生对知识运用的同时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进而让学生学会正确地认知自我与他人,促使自我宽容型人格的形成。

三、多元化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灵活型人格

小学数学本身的特点在于:一题多解。一般来说,数学知识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随机应变能力,可以说是培养学生融会贯通、思维敏捷、灵活的最佳途径。作为教师应结合数学的特点,开展多元化的教学,即: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倡导学生创新思路的形成,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灵活性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灵活型的人格。如:笔者在教学中,对于一些诸如综合运算、应用题、混合运算等教学内容,善于引导学生一题多解,而对于其他的一些数学知识,则引导学生一题多变,有时候还设计一些开放的数学题目,促使学生从多个角度来思考问题,活化学生的数学思维,塑造其灵活型人格。

总之,新形势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是开放的、自由的,作为教师应运用学科的独特特征,充分挖掘教学素材,在数学教学中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素质教育 数学素养

小学数学教师,要以现代教育的思想为指导,大力改进教学方法,给学习的主体创造一种和谐、融洽、比较宽松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要求,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同时,要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学方案,设计课堂结构,让学生真正成为是学习的主人,自始至终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具体做法如下:

一、激发兴趣,给予动力

兴趣是推进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驱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大脑就会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就会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因此,教学中设法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前提。我的做法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耐心启发诱导,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价值观和学习目的性,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首先,在教授新知识前,先生动形象地讲清这堂课所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和对今后学习新知识的作用和意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其次,围绕知识的内在联系,设置学生认知的矛盾,引起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研究、探讨、解决矛盾的兴趣;再次,通过挖掘教材中的兴趣因素,运用直观教学手段,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编了一个“巧分苹果”的故事,使学生在热烈的课堂气氛中带着炽热的追求进入学习过程。

二、创设参与条件,注重参与广泛

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时间和空间,尽量创设各种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积极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保证学生有效的活动空间——课本让学生自己阅读;规律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让学生积极分析。只有既注重学生参与的深度和广度,才能提高全体学生参与的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能把培养优生与提高后进生同步进行;才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为了建设面、棱、顶点的概念,我让学生通过人人动手切土豆的实验,经过观察、思考,不但很好地帮助学生认识了面、棱、顶点三个几何要素,为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作了重要的铺垫,而且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

三、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习能力

在科技发明日新月异的今天,单靠在学校学到的知识,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许多知识要靠自己去学习,这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的任务不单单是教数学,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怎么去学数学。因此,要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关键。在教学实践中,我教给学生的主要学习方法有:

1.阅读课本的方法。教师科学的组织学习材料,让学生学会提纲挈领,抓重点,抓关键词句,从而科学的理解所学数学概念、法则、定律。

2.尝试学习的方法。通过“自学课本——尝试练习——讨论研究——阐明算理”的学习过程,从小激发学生“让我试一试”的动机,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

3.动手操作的方法。每学一个新知识,我都充分运用直观手段,通过摆、剪、比、画等实践活动,让他们的感官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引导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启发思维。

4.数学思考的方法。通过示范例题,指导练习,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常用的数学思考方法,如按顺序、找对应关系等,并要求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灵活的运用这些方法。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语言 语言艺术 幽默风趣

小学数学教师的课堂语言作为一种表达科学思想的语言,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已成为一种具有广泛应用性的交流工具。语言应当被看成数学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成分,而小学数学语言是数学知识的载体,也是数学思维的工具。为数学交流提供了科学的保障,在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现实的问题是,数学教学不像语文教学那样要单独教小学数学语言,它一般不专门讨论数学中的语言问题,常常是一带而过,因此教师的课堂语言表达方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教师语言的情感引发着学生的情感,所以我们说小学数学教师的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

一、小学数学语言要准确规范、严谨简约

小学数学教学语言的准确性是指数学教学语言应该是严谨的、准确无误的语言。数学中的概念、性质、公式、定律都有它特定的内涵和表达方法,有时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也可能造成演变成概念性的错误,例如:“数位”和“位数”,“增加了”和“增加到”是截然不同的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位数不够用0补足”就不能说成“数位不够用0补足”。另外,读音要准确,作为教师要坚持并且要用尽可能准确的普通话教学,避免在传递教学信息时因使用方言而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发生误解。在教学中多音字也要读准,方言和习惯读音要改用标准音去读。

教师的语言在准确的前提下,还要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有些刚走上讲台的教师之所以不能在40分钟内完成教学任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怕学生听不懂,返来复去、不厌其烦地讲,使课堂中有限的时间在与讲课内容无关的废话中悄悄地溜走,结过使教学重点得不到突出,学生又产生厌烦情绪,影响了教学的效果,为了克服上面的问题,必须在备课时精心设计好问题,过渡语,尽量不说与讲课内容无关的话。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自己教学语言的严密和准确,不能任意使用日常生活语言来解释,表达数学知识,更不能出现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甚至于前后自相矛盾和错误的语言。

二、小学数学教学语言要启发性强

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悱,这里指教师有意不说出结果、答案)在教学过程中,要变学生的被动接收信息为主动地获取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启发学生通过看、想、做等认识活动来掌握。如,教“圆的周长”一节时,老师拿出一个呼拉圈,问学生,你能计算出它的周长吗?学生回答能量出它的周长(因学生没学计算圆周长的方法)。用什么量?怎样量?(用皮尺绕一周)还能用什么量?(先用绳子绕一周,然后再用皮尺量绳子长度)还可以用什么方法量呢?(在地上滚圈,然后量地上滚动一圈的长度)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做法,想法很好,想象很丰富,然后接着问,如果给你们一个非常大的圆,还容易量周长吗?有没有简单方法来计算圆的周长呢?通过老师做实验得出:圆的周长和它的直径密切相关,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 3 倍多一些,在 3.1415926~3.1415927 之间,这个数是个固定的数,叫圆周率。现在同学们说说看,只要知道什么,就能求出圆的周长? 上例中,教师用了一系列启发性提问,不断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自主掌握知识。

三、小学数学教学语言要形象有趣,通俗易懂

小学数学教学语言既非书面用语,又非口头用语,要通俗明白,使学生听得有滋有味,教师应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深奥的知识明朗化,用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教给学生丰富的数学素养,通过驱动学生的数学想象,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时、分、秒的认识”时,为了揭示课题,教师先让学生猜谜语:“兄弟三人来赛跑,个子有矮也有高,他们会走没有腿,他们会说没有嘴。会告诉我们在什么时候睡,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上学去。”当同学们猜对后,教师很自然的引出课题:“今年我们来认识钟面”。这样既有趣味性,又自然地把学生学习动机、兴趣吸引到新知识的学习上来。

四、小学数学教学语言要幽默风趣

幽默是一种较高的言语境界,它富有情趣,意味深长,小学数学教师的语言幽默,其作用是多方面的: 幽默可以激活课堂气氛,调节学生情绪。学生心情舒畅地学习与惶恐畏惧地学习,其效果是大不相同的。教师要善于借助幽默的语言去创造有利于师生情感沟通的课堂气氛,针对学生不注意分析已知条件,忽略隐含条件而引发出错误的证题思路,结合当今中学生错别字较多的情况,我分析题意后说:“这位同学的思想走到牙路上去了”,故意将“邪”读成“牙”,引起学生轰堂大笑,这既提高了学生认真分析已知条件的重要性,又告诉了学生“重理轻文”的思想要不得。 幽默可以提高批评的效果,让课堂违纪地同学心悦诚服,教师在课堂上遇到某些特殊情况时,假如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和理智,动辍对学生发火训斥,其弊端是众人皆知的,如果用幽默的语言来处理,其作用和效果就大不一样。 幽默可以开启学生的智慧,提高思维的质量,课堂教学的幽默,应和深刻的见解、新鲜的知识结伴而行,教给学生理智,学生会产生会心的微笑,获得美感享受。

总之,当然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多种多样,远非上述几点所包罗。教师的小学数学语言艺术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自己不断的学习和长期的实践,教师只有在数学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语言,达到数学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艺术性的辩证统一,若如此,我们的教学水平自然就会不断地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文玉婵.探讨数学语言的特性、功能及其能力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6,(12)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 综合实践活动 创新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内容标准”别增设了“实践与综合应用”这一领域,旨在加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经验解决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的能力,“体会所学各部分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正是基于新课程改革的这一现实背景,在教学中我们经常性的将数学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上好这样的家常课,是我们更好地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基础。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指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一类新型课程。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能促使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一、活用教材内容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是丰富多彩的,要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就要注重应用,紧密结合学生学习的数学现实和教材的进度,易于学生操作。这就要求教师要合理地选择内容和时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切实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如“秋游中的数学问题”,以学生现实的秋游活动设计为题材,让学生综合运用时间与人民币等知识去解决秋游中一系列的实际问题,如租车问题、租船问题、购买食品问题等,既巩固了数学知识,又发展了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有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注重实践活动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不同于一般的数学活动教学,数学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并不仅仅是给学生一个舞台让学生放手去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目的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加学生亲身体验的机会,经历活动的各种感受,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创造意志,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要以解决问题为首,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精神。

1、老师要参与到学生的活动当中针对学生的疑问,提供必要的指导,根据学生的思维进程进行启发,使学生的探究活动始终处于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避免出现为活动而活动的无效活动,每个小组的活动情况作出相应的指导,要引导学生怎样分工,如何和同学协作,鼓励学生合作学习。

2、老师在指导过程中要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这是实践活动的核心任务。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指比较分析的方法、模型方法、估测方法、推理方法、转化方法、统计方法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这些数学的思想方法都是通过解决问题而渗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数学思想和方法的熏陶和感染。

3、老师要在活动中保护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感到自己是聪明的、有智慧的。学困生普遍有一种这样的心里,认为自己本来就差,惧怕答错问题别人会取笑自己而更加不敢回答,把自己封闭和孤立起来。

三、寻找数学乐趣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乐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乐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历程需要乐趣来维持,所以要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其创新的乐趣.? 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从事的学习丧失信念,教师创造合适的时机使学生感触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比如:针对差别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笑话晚会、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等等,张开想象的翅膀,张扬他们差别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联合点,激发其对胜利的渴望,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乐趣和快乐,培养创新的乐趣。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重在“活动”,它与其他数学课有着明显的差异,更具有自主性和开放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所学到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去发现问题,并能主动地运用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在这一活动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所带来的快乐,并能发展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四、调动家庭资源

柴米油盐、衣食住行,家家都有一本“帐”。家庭是组成社会的细胞,家庭生活也是社会生活的缩影。可以这样说家庭中发生的大事小情几乎都与数学有关。现在的大部分学生对家庭中的这些大事小情一般都是漠不关心的,当然就更谈不上如何用数学的方法去帮助父母分析解决家中琐事,为父母排忧解难。作为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有义务、有必要想方设法调动“家庭资源”,组织学生通过数学手段,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去了解自己的家庭,关注自己的家庭。

如,学完24时计时法,老师组织学生开展“我的作息时间表”的活动,在巩固知识的同时,也提出并修正了学生的一些不良作息习惯;在学生认识了“年月日”以后,可以组织学生开展 “生日的故事”的活动,通过了解、交流各自家庭成员的生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长辈、对家庭的感情。另外还可以通过“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算一算”等系列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使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五、做好拓展反思

通过教学实践,我收获了很多,同时我也发现了许多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如:(1)、问题情境的创设应更多地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征、兴趣爱好等实际因素,多从学生的角度来设计问题情境;(2)、在进行一些实践活动的设计时还应该更加大胆放手让学生完全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己个性的舞台;(3)、练习的设计还可以更加多样化,多层次,有针对性地使学生学习的内容及时地进行扎实巩固;(4)、教师的教学语言,尤其是激励学生的语言还可丰富些,以便更好地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总之,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学必须考虑各个阶段学生身心发展和语言能力发展的特征,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学习内容,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编.《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8月

[2]张启航等.《小学教学设计》山西教育报刊社,2012年2月

篇9

关键词:小学教师;数学课堂;教学语言

课堂教学语言是生产力,既一门专业技术,也是教学艺术。它是教师影响学生,使学生获取知识的载体,对学生发挥着直接的多方面的作用,非它不能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小学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作为一种表达科学思想的语言,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已成为一种具有广泛应用性的交流工具。它为数学交流提供了科学的保障,在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现实的问题是,数学教学不像语文教学那样要单独教小学数学语言,它一般不专门讨论数学中的语言问题,常常是一带而过,因此教师的课堂语言表达方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教师语言的情感引发着学生的情感,所以我们说小学数学教师的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

一、要准确规范、严谨简约

小学数学教学语言的准确性是指数学教学语言应该是严谨的、准确无误的语言。数学中的概念、性质、公式、定律都有它特定的内涵和表达方法,有时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也可能造成演变成概念性的错误,例如:“数位”和“位数”,“增加了”和“增加到”是截然不同的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位数不够用0补足”就不能说成“数位不够用0补足”。另外,读音要准确,作为教师要坚持并且要用尽可能准确的普通话教学,避免在传递教学信息时因使用方言而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发生误解。在教学中多音字也要读准,方言和习惯读音要改用标准音去读。

教师的语言在准确的前提下,还要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有些刚走上讲台的教师之所以不能在40分钟内完成教学任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怕学生听不懂,返来复去、不厌其烦地讲,使课堂中有限的时间在与讲课内容无关的废话中悄悄地溜走,结过使教学重点得不到突出,学生又产生厌烦情绪,影响了教学的效果,为了克服上面的问题,必须在备课时精心设计好问题,过渡语,尽量不说与讲课内容无关的话。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自己教学语言的严密和准确,不能任意使用日常生活语言来解释,表达数学知识,更不能出现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甚至于前后自相矛盾和错误的语言。

二、要耐人寻味、发人深思

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悱,这里指教师有意不说出结果、答案)在教学过程中,要变学生的被动接收信息为主动地获取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启发学生通过看、想、做等认识活动来掌握。如,教“圆的周长”一节时,老师拿出一个呼拉圈,问学生,你能计算出它的周长吗?学生回答能量出它的周长(因学生没学计算圆周长的方法)。用什么量?怎样量?(用皮尺绕一周)还能用什么量?(先用绳子绕一周,然后再用皮尺量绳子长度)还可以用什么方法量呢?(在地上滚圈,然后量地上滚动一圈的长度)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做法,想法很好,想象很丰富,然后接着问,如果给你们一个非常大的圆,还容易量周长吗?有没有简单方法来计算圆的周长呢?通过老师做实验得出:圆的周长和它的直径密切相关,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 3 倍多一些,在 3.1415926~3.1415927 之间,这个数是个固定的数,叫圆周率。现在同学们说说看,只要知道什么,就能求出圆的周长? 上例中,教师用了一系列启发性提问,不断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自主掌握知识。

三、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小学数学教学语言既非书面用语,又非口头用语,要通俗明白,使学生听得有滋有味,教师应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深奥的知识明朗化,用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教给学生丰富的数学素养,通过驱动学生的数学想象,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目的。例如:在教学“时、分、秒的认识”时,为了揭示课题,教师先让学生猜谜语:“兄弟三人来赛跑,个子有矮也有高,他们会走没有腿,他们会说没有嘴。会告诉我们在什么时候睡,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上学去。”当同学们猜对后,教师很自然的引出课题:“今年我们来认识钟面”。这样既有趣味性,又自然地把学生学习动机、兴趣吸引到新知识的学习上来。

四、要优美动听、幽默风趣

幽默是一种较高的言语境界,它富有情趣,优美动听,意味深长。小学数学教师的语言动听与幽默,其作用是多方面的:幽默可以激活课堂气氛,调节学生情绪。学生心情舒畅地学习与惶恐畏惧地学习,其效果是大不相同的。教师要善于借助幽默的语言去创造有利于师生情感沟通的课堂气氛,针对学生不注意分析已知条件,忽略隐含条件而引发出错误的证题思路,结合当今中学生错别字较多的情况,我分析题意后说:“这位同学的思想走到牙路上去了”,故意将“邪”读成“牙”,引起学生轰堂大笑,这既提高了学生认真分析已知条件的重要性,又告诉了学生“重理轻文”的思想要不得。幽默可以提高批评的效果,让课堂违纪地同学心悦诚服,教师在课堂上遇到某些特殊情况时,假如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和理智,动辍对学生发火训斥,其弊端是众人皆知的,如果用幽默的语言来处理,其作用和效果就大不一样。幽默可以开启学生的智慧,提高思维的质量,课堂教学的幽默,应和深刻的见解、新鲜的知识结伴而行,教给学生理智,学生会产生会心的微笑,获得美感享受。

总之,当然教师的课堂语言多种多样,远非上述几点所包罗。教师的小学数学语言艺术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自己不断的学习和长期的实践,教师只有在数学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语言,达到数学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艺术性的辩证统一,若如此,我们的教学水平自然就会不断地得以提高。我们每位数学教师要修练好语言,用它引导学生开启知识宝库的大门。

参考文献:

[1]文玉婵.探讨数学语言的特性、功能及其能力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6,(12).

篇10

【关键词】模型思想 教育价值 培养策略 解决问题的策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了十个核心概念,模型思想即为其中之一。模型思想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其教育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感悟模型思想?本文试图结合“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谈一些认识。

一、模型思想的基本含义

史宁中教授认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基本思想主要有三个,即抽象思想、模型思想和推理思想。数学模型是“用数学语言概括地或近似地描述现实世界事物的特征、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种数学结构”。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包括: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来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在小学阶段,新课标明确指出了模型思想的基本理念和重要意义。这不仅表明了数学的应用价值,也明确了建立模型是数学应用和解决问题的核心。

二、教学中渗透模型思想的价值分析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模型思想,具有哪些教育价值呢?首先,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通过建立和求解数学模型,能帮助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地认识数学。其次,有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通过渗透模型思想,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其应用数学的意识。再次,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反映了人们缜密周详的逻辑推理及对完美境界的追求,模型思想的感悟过程,其实就是学生的数学思维动态发展的过程。

三、培养学生数学模型思想的策略探寻

1.从生活问题到数学问题。

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华老对数学与生活之间关系的精彩描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水平出发,联系生活学数学。

【案例1】《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课堂引入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提问:(1)去科技馆怎样走?(2)原路返回该怎样走?(3)去的路线与返回的路线有什么关系?(4)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有什么特点?

上述教学片段,从参观科技馆这一生活现象引入,让学生联系学习过的方向和线路图的相关知识,在思考和解决“如何原路返回”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知倒推策略。这样引入新知,充分调动了学生原有认知领域中的相关旧知(方向、线路图、格数)和生活经验,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利于他们为新课继续探索倒推策略做好心理准备。

2.从数学问题到数学模型。

建立数学模型是沟通实际问题与数学工具之间联系的一座必不可少的桥梁。提出和发现数学问题之后,如何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呢?这就需要让学生用数学的语言、符号、思想和方法逐步建立数学模型。

【案例2】《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建模过程

教师出示例题:王大叔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接着提问:(1)由“18根1米长的栅栏”你想到长方形的什么?(2)长方形的周长与长方形的长和宽之间是什么关系?(3)可以用什么方法来一一列举呢?(4)算出每个长方形的面积,并比较它们的长、宽和面积,你有什么发现?

上述案例呈现例题之后,让学生分析题意,初步产生“一一列举”的需求,然后让学生自主探索,经历策略的形成过程,再通过交流汇报和展示归纳,理解一一列举策略的本质。尤其是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教者不断追问,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使学生的认知逐步结构化。在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中,需要学生运用数学语言和符号分析问题,也需要让学生在建立数学模型的同时获得结构化的理解。因此,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需要让学生充分经历、体验和探索,以获得对模型的丰富、深刻的认识。

3.从数学模型到数学问题。

数学模型是数学基础知识与数学应用之间的桥梁,建立和处理数学模型的过程,就是将数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过程。更为重要的是,在建立模型、形成新的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有利于学生体会到数学与大自然和社会的天然联系。

【案例3】《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教学片段

学生独立填写答案,然后汇报交流,明确策略要点:从右往左倒推时,原来是减法就变成加法,原来是加法就变成减法,原来是乘法就变成除法,原来是除法就变成乘法,即倒推的计算与顺向的计算是互逆关系。

上述案例中,在学生初步建立了“倒推”的数学模型(已知现在,要求原来)后,教师没有让学生运用倒推策略去解决生活问题,而是出示了两道数学问题,让学生直接运用倒推策略进行推算。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学生掌握倒推策略的思维特征,为他们后面解决生活问题打下了方法基础。

4.从数学问题到生活问题。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指出:“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教师的任务之一是帮助学生构造数学现实,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他们的数学现实。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尤其是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案例4】《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生活应用

(1)基本应用。教师:刚才回顾了以前学习过程中经历“转化”的一些例子。我们在生活中也常常要用到这一策略。如何用转化的策略求一张纸的厚度、一枚硬币的体积、一个灯泡的容积?

(2)灵活应用。出示:有16支足球队参加比赛,比赛采用单场淘汰制,一共要进行多少场比赛才能产生冠军?如果不画图,有更简便的计算方法吗?

上述案例中,对转化策略的实际应用分层次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设计。在实践应用环节,呈现了一些适合学生探究的生活问题。这些鲜活的素材,一方面丰富了学生对转化策略的认知,培养了他们应用转化策略的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当然,从“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的角度来探索学生模型思想的培养只是一个视角。在数学教学中,更需要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领域进行有机的渗透。另外,学生的数学模型思想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应有意识地捕捉教学契机,采用适当的方法促进学生数学模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促进其良好数学素养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