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的教育方针范文

时间:2023-08-07 17:39: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行的教育方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现行的教育方针

篇1

【关键词】视线角速度 微小型飞行器 制导 Simulink

1 引言

微小型飞行器承担着越来越多的任务,从航拍救援到农业植保,从军事侦察到目标打击,微小型飞行器的发展呈现暴发式的发展态势。

2 目标和微小型飞行器运动模型

由微小型飞行器的质心运动学、质心动力学、绕质心运动学和绕质心动力学公式,可得微小型飞行器的十二个状态方程为:

(1)

其中,()为位置矢量,()为速度矢量,()为姿态角,()为姿态角速度,()为三个轴方向上的力矩,()为微小型飞行器质心受到的力,()为姿态角,()为转动惯量,为质量。

3 制导原理及视线角速度计算方法

目标与微小型飞行器的几何位置原理图如图1所示,设微小型飞行器位于点(坐标原点),目标位于点。

如果微小型飞行器和目标的运动方向和大小一定,若要使微小型飞行器与目标同时到达I点,则要使,但实际上,两者的运动方向和大小不定,所以要满足以下条件:

(2)

其中,为弹道倾角,为视线角,为比例导引系数。

在三维空间中,垂直视线角和水平视线角分别为:

(3)

(4)

由此可以计算出垂直视线角速度和水平视线角速度。

而垂直视线速度和水平视线角速度分别与纵向过载和横向过载有关,可记为:

(5)

(6)

4 基于MATLAB/Simulink的仿真系y搭建

目标模型搭建了匀速直线运动的数学模型,微小型飞行器模型是根据12个状态方程得到的,导引头环节用于计算垂直视线角速度和水平视线角速度,制导控制环节根据垂直视线角速度和水平视线角速度,计算升降舵、方向舵和副翼的指令,速度控制环节控制微小型飞行器的飞行速度,从而构成完整的仿真控制回路。

5 仿真结果

微小型飞行器沿轨迹方向的切向过载和制导过程中的速度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切向过载在初始位置较大,随着时间的推移,切向过载近于0。从切向过载和微小型飞行器的速度对比中可知,在切向过载的作用下,微小型飞行器的速度迅速增加,到期望的35m/s速度后,切向过载接近于0,随后速度保持不变,说明切向过载能够有效实现对速度的控制。

6 结语

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微小型飞行器利用视线角速度的制导方法,能够实现对目标的精确打击任务,并且末端的视线角速度变化较为剧烈,导致制导末端过载较大,并且需要根据不同性能要求选择不同的导引比例系数。

参考文献:

篇2

我国现行的中小学领导体制是校长负责制,这就决定了校长在推进依法治校,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中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与职责。因此,校长的法律素养以及依法治校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校管理在法制的轨道上科学、有序地发展。

校长法律素养并不等同于法律知识,应是校长履行职责、制定学校制度时,体现的法律精神要素,属于法律的理念、意识层面。具备法律素养的校长,能够跳出现有的学校管理思维与传统,自觉地运用法律思维去剖析与处置学校管理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影响学校工作的发展方向。因此,依法治校不是让校长死守着法来应对学校的问题,而是具有一种法的思想观念,引导学校的管理方向,同时形成一种管理的艺术。

校长在依法治校中怎样履行自己的职责呢?校长应认识到校长负责制的核心内容是校长目标责任制。校长应在切实把握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所指示的培养目标和办学方向的前提下,善于从学校的实际工作出发,把教育方针所指示的总的培养目标转化为学校管理的具体目标,并取得全体师生的普遍认同。另外,在制定办学目标与发展规划时,要依照法定程序进行。

我所在的学校历来重视学校管理的合法性和规范性,将“依法治理、民主办学、特色立校”作为学校发展的三项基本原则,写进了《鱼洞二小章程》,确保学校长久的、可持续的发展。

首先,我们建立“大法规”与“小制度”相结合的管理体系,让全体教职工知法守法。对于学校和教师来说,《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是必须遵守的教育“大法”,我们将法律考试、法制学习与教职工政治业务学习相结合,大力宣传和强化国家“大法”,同时依据这些“大法”,制定和完善《鱼洞二小管理制度汇编》,收录了学校204个管理制度,形成自己的管理体系,并与学校的办学理念相结合,形成制度文化。

篇3

[关键词]民办学校 会计核算制度 弊端

社会力量办学作为我国办学体制中一项重要内容,国家鼓励和支持利用社会资金兴办教育,是符合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需要的;社会力量办学有利于缓解当前我国因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而造成的入学压力,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一部分人接受教育的需求,对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提高全民素质、解决当前学生入学难的矛盾,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民办学校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是社会公益性事业,不得以营利为目的。民办学校必须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保证教育质量。国家对民办学校也采取了“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领导、加强管理”的方针。笔者所在的学校就是一所新办的民办中学,主要办理有关财务会计核算业务。通过近一年的工作,边学习,边摸索,越来越感觉到现行的财务制度对民办学校而言存在着不合理性。

一、民办学校现行财务制度不合理的主要方面

目前,各类民办学校执行的财务制度,普遍采用的是我国公办学校执行的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而此套会计核算制度作为国家的预算会计,是建立在享有国家财政拨款、有专项教育经费投入的情况下执行的。笔者通过实际业务操作,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困惑,一是会计科目的设置不能完全如实的反映民办学校的经济业务。比如投资者投入的资金无法用适当的科目进行核算,目前所用的是“事业基金”科目,而“事业基金”科目反映的是学校拥有的非限定用途的净资产中的滚存结余资金,是学校的净资产组成部分,主要来源于年度收支结余。民办学校投资者投入的资金用此科目核算显然不合适。二是对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显然不适应民办学校自收自支、自主办学、自负盈亏的原则。社会资金投入兴办教育的目的:一是社会效益,解决当前教育中入学难的问题,弥补教育渠道不足的现状;二是经济效益,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教育,必须保障其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社会资金投入兴办学校,本身就是一项长期投资,而且又是一项投入大、投资回报期长的远期投资,投入人必须对投资前景需要一种投资预测,而实行现行的预算会计,就无法根据管理会计的要求,在运营过程中对投资前景做出科学的判断,使运营决策存在盲目性;另外,由于缺乏固定资产核算、运营成本等成本核算制度,以及流动资产收支平衡核算等会计制度,无法直观准确体现现阶段民办学校的运营情况,对财务运营中出现的问题,也不能及时发现和予以解决;预算会计只反映收支是否平衡,对民办学校运营状况是否良好,缺乏准确判断,使决策者对运营状况没有深入了解,认识比较模糊和粗糙,无法为决策者提供有用而科学的财务数据。

二、如何建立适合民办学校的财务制度

第一、 民办学校可参照现代企业会计制度,会计科目的设置划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5类,具体会计科目的设置应同时运用现代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按照“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要求,运用借贷记帐法,遵循“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原则,进行会计核算工作。

篇4

一、坚持主题原则,注重形象体现和与情感激发

英语课的思想教育的内容在于通过描述具体的形象和传递某种道理或暗示某个结论,所以在借助课本的语言文字或创设教育情境,激发学生的感情和情绪的感染,往往这种教育并结合了情理教育更深入人心。在课文《Is money so important?》中通过一个男孩抱怨父亲没有能给他带来丰富的物质享受,就觉得父亲是无能的,通过日常生活中小事,影射了当代孩子的心理缺陷,盲目地去攀比,更不懂得报恩。在这篇课文的讲解中,注重了情感教育,声情并茂的语言及恰当运用了语文中的朱自清的《背影》,很形象地告诉了同学们,钱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亲情比世界的任何一件东西都宝贵。加拿大是个发达国家,但大多数的富有人不是拿钱去比拼,而是塌塌实实地去生活,去珍惜生活给他们带来的情感美好。父母给予了我们生命,给予了我们享受这个美好世界的机会,所以我们应该要学会报恩,通过这篇文章,既融入了我们中国的传统美德而且也让学生懂得了亲情的重要,学生在英文的语言文字中深得德育熏染。

二、抓环节,抢机遇,渗透德育教育

现行的教材多为“广选型”英语的在于结合了听说读写的特点为主线,品德教育也渗透在了语言文字中,在教学的各个阶段有机渗透,安排了实施了其强大的教育功能。例如针对时事的《Beijing,2008》虽然它是在描述的北京申办奥运会所做的努力,及北京的诸多变化,所以在讲解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让同学们用他们自己的语言去评价我们的祖国,把中国的强大及赞扬我们中国人民的聪明和才智等诸多因素贯穿于教学中。

三、德育既丰富于课堂内也要延伸到课堂外

德育教育是做为教育工作者最基本的主线,英语课堂教学形式是灵活的,能通过师生的双方信息交流次数和学知识、想问题的独立性都强于其他学科,而德育教育是具有立体性的,所以课堂外的德育教育的延伸也是很重要的。广阔的社会天地就是英语教学的延伸,开展课外活动,了解时时事,收听广播,收视电视节目,观古今,看世界,活跃学生思维,受到思想启迪,同学之间举办信息交流,让同学们进行爱民族及社会问题、环境问题的英语口头表达、思辨训练和实际操作。这样课堂内外结合,相互促进,就能共同提高,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5

【关键字】教育;创造性;能力

《两百万分钟:一次全球考察》是2007年9月完成的一部纪录片,片中比较了中国、美国、印度当今的高中教育。两百万分钟大体是美国高中生四年所花费在学习上的时间,片中跟踪、记录了中国、印度、美国高中生的真实学习生活,其每个国家选取的都是成绩相对很优秀的两位学生。片中展示到,当中国、印度的高中生在废寝忘食地学习时,美国的高中生却表现地相对悠闲,他们或是在看连续剧,或是在上网。该片导演的目的在于比较中国、印度、美国三个国家的高中教育制度,通过与世界上两个人数最多的国家比较,展示出美国高中生并没有竞争力,借此表明该片导演对美国未来的担忧,旨在为美国的高中教育敲响警钟。

我不知道看了这个纪录片的人中有多少认为中国的现在的高中生以后会对美国造成威胁,又有多少中国人为自己国家现行的教育制度感到一丝骄傲。我并不这么认为,这个纪录片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全面,它只比较了高中的教育,殊不知,美国整个的教育方针和我国的截然不同。美国从小学到高中的教育只为培养学生的个性、创造力、动手能力等,到了大学才是美国学生最勤奋的时期,他们会早晨四点就到图书馆学习,因为拿到美国大学的毕业证并不容易。而我们国家的大学生,似乎从刚进大学的那一刻起就开始放松,认为自己已经脱离了学习的苦海,平时的期末考试也是六十分万岁,大学四年也没学到什么,浑浑噩噩地熬到毕业。可能有些想考研究生的学生最后阶段还是会像高中时期那样刻苦学习,这种临阵磨枪的方式好像大家都已经习惯,而大学四年似乎也只是为了一张毕业证。

人的个性从出生开始到青少年时期是在不断发展完善的,所以美国的小学会让小学生自己动手种植一棵番茄,并观察它的生长,培养孩子的观察力;也会鼓励孩子自己动手拆卸、重组家中的家具,培养孩子的创造力。虽然看起来这些孩子并没有中国的小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丰富,但是这些被从小培养出来的能力却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在我国,从小学开始,孩子就开始接受灌输式学习,所有的知识并不是孩子自己探索出来的,而只是简单地记忆老师所教授的知识。这个时期,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只是学会了背诵,从这方面来看,这几年在我国甚是流行的词语“高分低能”也不是空穴来风了。

从心里学上看,弗洛伊德根据“性”的标准将儿童的个性发展分为口唇期、期、前生殖器期、潜伏期、青春期五个阶段,其中从潜伏期(6——12岁)开始,儿童开始把主要的经历投入到学习中去,此时正是儿童步入小学阶段,儿童渴望学习到自己所不知道的知识,此时儿童的好奇心也会体现出来,生活中看到什么不懂的都会问大人“为什么”。但是我国的小学教育似乎并没有鼓励小学生积极向老师提问,甚至一些老师因为个人知识欠缺而打压学生问问题的积极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好奇心,或者说孩子的好奇心还是有的,但是他们缺少了探索问题的渠道,因此有的也知识一堆问号,而缺少了对问题的亲自探索、获得知识的机会。而在孩子亲自探索自己所感兴趣的问题时,正是发展儿童想象力、创造力的最佳时机。而我国的孩子,的确学到了不少的知识,从唐诗三百首到鲁迅、徐志摩,从九九乘法表到及其不易的奥利匹克数学,每个孩子都能背出一些东西,做出几道习题,但是孩子的创造力却没有得到发展。

我国似乎把发展学生个性放在了大学阶段,大学里有丰富多彩的活动,有各具特色的社团,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也可以在学生会施展自己的才能。但是弗洛伊德把儿童个性的发展只划分到青春期(11——12岁),弗洛伊德认为,儿童的个性发展到12岁已经趋近成熟了,以后的发展对儿童的个性不会有本质的影响,而是受儿童已经定型的个体性格特征所影响。埃里克森虽然与弗洛伊德的观点有所不同,但是他认为20——40岁是发展人与人之间亲密感的时期,是人们为步入社会做准备的时期,并无提及个性形成的内容,所以这一点上埃里克森与弗洛伊德的思想还是有共通之处的。而我国想在大学才去培养学生的能力,似乎为时已晚。

现在中国的学校,不论小学、初中、高中,甚至是大学,应该没有一所学校、一位教师承认自己进行的是灌输式教育,这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大家都不接受灌输式教育。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正在进行的,而且未来还将继续进行的,正是灌输式教育。伟大的教育家杜威认为,灌输式教育方法不是真正的教育。灌输式的教育,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性,否定了学生的能动性。

不可否认的是,灌输式教育在我国之所以能够持续这么长时间,必然有它的可取之处,它的确能有效地使学生掌握大量知识,而且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其也很符合我国国情。但是就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这并不是一个好的教育方法。少年强则国强,我们不应该把眼光放在当前,而应该考虑到以后国家的发展。毋庸置疑,教育决定着国家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252-371.

篇6

关键词:艺术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艺术专业院校的招生规模也一年比一年大,几乎各个大专院校都开始尝试开设艺术专业,招收艺术专业学生。如何对这日益扩大的群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界必须面对的问题。从目前的实际状况来看,艺术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缺失现象。许多学校的学生热衷于在专业上出人头地,喜欢在外面出风头和赚钱。学校方面也片面的强调专业方面的教育,对思想政治工作和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由于没有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使得学校很少顾及学生在道德品质上的培养,造成思想政治教学的缺失。

一、艺术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一)艺术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得到加强和改进

思想政治教育在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中,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虽然在当前复杂的环境下,如何建设思想教育阵地、加强对艺术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艺术高校公认的难题,但是各个艺术院校在党的领导下,从来就没有放弃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努力。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艺术院校的领导和教师充分认识到校园文化的强大力量,把校园文化看作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认可校园文化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独特力量。国家加强艺术院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使得艺术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秉承崇高的育人理念,以班级管理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自律精神,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情操教育,取得了重大成果。

(二)艺术院校通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艺术专业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艺术院校教育工作的法宝。为了让学生学到真本领,各艺术院校把教学放在第一位,建立了一支结构合理、艺术水平高、认真负责的教师队伍。院校雄厚的师资力量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坚强后盾,先进的教学条件为学生的成才提供了外部环境,随着党的教育方针地落实,各个艺术院校集中力量,狠抓教学,积极探索培养又红又专人才的新途径。

在党的教育方针的指导下,各艺术院校以先进的办学理念为前导,以雄厚的师资力量和科研实力为基石,以坚强的党建、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为保证,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的优秀人才。

(三)艺术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了学校其它工作的发展

从我们国家的社会性质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包括艺术院校在内的大专院校的工作法宝。我国的艺术院校也逐步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艺术院校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并在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形成了党委挂帅、多部门协助、院系负责具体实施和组织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学生社团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艺术院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推动了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理论教学和形势政策教育。为了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艺术院校在学校开展了报告会、影视展播、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请爱国学者来校讲学等活动。同时,每逢爱国纪念日,艺术院校也会根据学生的特长,举办各种活动。

综上所述,艺术院校根据自身学校教学和工作特点,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

二、艺术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艺术院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积极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也是艺术院校的工作重点。由于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潮的影响,许多艺术院校把办学的方向瞄准迎合市场,一切向钱看,追求轰动效应和经济利益,使得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节薄弱。部分艺术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教师数量不足,有些院校300到500名学生才配备了一名一线辅导员,而且这些教师和辅导员出身思想政治专业和管理专业的并不多,心理学、社会学背景的教师更是几乎没有。绝大多数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都是本校毕业生,这种缺乏交流的氛围,不利于思想政治工作水平的提高。

(二)艺术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发展缓慢

在对学生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上,部分艺术院校长期以来授课模式过于单一。学生的专业课一般采取小班授课,一个老师负责的学生不多;而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均采取大班授课,且多为照本宣讲,教材陈旧,没有新意,学生也是被动接受,在课堂上也不向老师提问题,没有师生互动和讨论的环节,整个课堂气氛沉闷,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艺术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形成系统化的研究成果

篇7

一中小学义务的来源

依据一般法理,普通法律主体的义务有两个来源:法律和道德,但某些主体例如行政主体则遵循“法律无规定即为禁止的”原则行使权力,相应地其义务也以法律规定为主要来源,学校义务的来源和其法律地位密切相关,在法国,学校是作为公立公益机构存在的;在日本,学校的公务性也有明确规定,《日本教育基本法》第6条规定“法律所承认的学校是具有公共性质,因此除国家或地方公共团体外,只有法律所规定的法人才能开办学校。”教育活动的公务性已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书》中明确指出:“教育是有关一般公共利益的带根本性的事业,国家应把兴办教育视为一种责任”。在我国,中小学依其活动的主要内容而言,是国家实施教育职责的专门场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下简称《教育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国家制定教育发展规划,并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我国法律、法规对教育的公务性也有相应规定:原国家教委《关于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办学行为的若干原则意见》中指出:“实施义务教育,主要是政府行为;我国普及义务教育以政府办学为主,主要依靠公办中小学校”。中小学依相关教育法律、法规行使权利应视为是行政主体的活动,学校作为行政主体与其他分担政府统治职责的行政主体相比,更多的体现为公益性,其依法履行职责的行为是一种公务行为,但这种行为不是单纯的命令与服从,管理与被管理关系,其目的是增进公益和提供服务的活动,也即是非权力性公务,这在我国法律规定中也有体现:其他行政主体,法律规定其行使的是“职权”;而教育法中则规定“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享有“权利”。中小学义务以法律规定为主要来源。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教育法律体系,以《宪法》为根本,《教育法》为核心包括《教师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及相关教育法规。其中对中小学义务也有明确规定,这即有利于学校适当履行其义务,更益于受教育者权益的保护。

二、中小学义务的内容

义务作为法律关系内容的构成部分,在不同的法律关系中其范围也是大相径庭的,学生与中小学之间的法律关系是确定学校义务的基础,学校是行政主体,也是行政相对人和民事主体,但在实践中往往是把学校的多重身份一元化为民事主体,而忽视了真正体现学校性质的行政主体的资格;法律关系的形成离不开相应的法律调整,学生与学校之间的法律关系是基于宪法有关教育的规定及相应教育法的调整形成的教育法律关系,

依据现行的教育法律体系,中小学义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这是学校义务的核心,其他权利和义务均是该义务的延伸和保障,《教育法》第五条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义务贯穿于整个教育法律体系,《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三条规定“学校应当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对未成年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以及社会生活指导和青春期教育。”《教师法》第八条,《义务教育法》第三条,也都有类似明确规定。(二)保护受教育者的生命、健康权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由教育法律调整形成的,该义务就学校而言主要应指其在行使权利时无违法侵犯学生生命健康权的行为,那种认为学生在校受到的任何人身伤害都应有学校负责的观点并不符合法律规定;学校对学生人身伤害负责的前提是其有过错,需要明确的是,由于受教育者的人身、认知状况不同,我国教育法律也有不同规定,其中对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未成年人保护更有力些;《教育法》第八十一条:“违反本法规定,侵犯教师、受教育者、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失、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七条:“学校和幼儿园安排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参加集会、文化娱乐、社会实践等集体活动,应当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防止发生人身安全事故”。(三)尊重受教育者受教育权、人格权的义务受教育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无正当理由不得随意剥夺,《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四条:“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的受教育权,不得随意开除未成年学生”;学生的人格权包括名誉权,荣誉权、姓名权、肖像权等,学校在行使其权利时,不得侵犯学生的各项人格权,《教师法》第八条,三十七条的规定禁止教师体罚学生,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五条:“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义务教育法》第十六条也有类似明确规定。(四)正当行使权利的义务中小学的职责较为特殊,其义务内容不独限于法定的范围,还应包括行使权利的不当,史尚宽在论及公务员违法行为时认为“公务员违背职务之行为,其行为无须为其义务,只须有权为之为已足”。作为公务活动,学校及其教育人员如何行使权利才是正当?这不仅仅是个法律问题,对教育人员的道德修养也提出了较高要求。教育法律、法规对学校的义务尚有其他规定,但就其宗旨而言莫不是围绕以上问题展开,随着我国教育法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中小学的义务也日渐明确,这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学生权益的保护将有积极影响。

篇8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搜集查阅大量阳光体育的相关文献资料,从多方面对阳光体育活动进行探究,了解其对青少年学生身心体质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现状,其目的在于通过了解现行的阳光体育活动发展现状,结合当前学生体质的变化,对阳光体育活动提出相关有效合理的科学措施,从而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促进阳光体育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阳光体育运动青少年学生体质

一、前言

根据国家的相关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健康中国”的相关健身政策,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以“天天锻炼、健康成长、终身受益”为目标,全面提高体育教育质量,健全学生人格品质,切实发挥体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素质教育中的综合作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现今校园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状况如火如荼。例如特色课间操,足球游戏、跳绳等项目的普及丰富了校园体育活动,“阳光体育运动”是新时期为提高青少年体育锻炼意识,加强青少年锻炼的积极性,同时增强其身体素质的重大战略举措。

二、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现状

现今,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但是学生的身体素质健康状况在某些方面反而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近几十年来,总体上,中国学生的形体发育水平不断提高,营养状况得到改善,常见病患率持续下降。但是,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指标有明显的下降趋势,肺功能持续降低,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城市超重和肥胖青少年的比例明显增加。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到全国小学生近视眼发病率为8.5%,而导致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1.看书姿势存在问题,平时也忽略眼保健操的动作规范。2.作业量大,缺乏睡眠。3.过度使用电脑和电视。

从另一个方面资料显示,全国青少年学生肥胖率及营养状况进行统计,据调查显示,全国青少年学生肥胖率普遍增高,当今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学生营养状况普遍较好,某些学生存在营养不良主要是因为不正常饮食,偏食,挑食现象所导致。

根据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率情况,了解到在不达标的学生中,主要原因是学生的柔韧以及力量类项目水平较差,上肢力量较弱,体育项目动作不规范,身体耐力较差。针对这些情况,探究改善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策略势在必行,对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三、改善青少年学生体质发展的阳光体育运动举措

(一)国家深化教学改革,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

国家应大力出台相关的政策引导国内体育课程改革,适当增加校内体育课比例,完善体育课程。做到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在锻炼的同时掌握相应的运动技能。同时要完善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建立大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体系。

(二)学校贯彻落实相关政策,丰富校园体育活动

近年来,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大力促进校园阳光体育的发展。例如在校园开展的各项体育活动,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争取每天锻炼一小时。这样由国家出台政策,学校进行实施相关措施的方法,很好的提高了学生锻炼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三)社为青少年学生提供平台推进阳光体育运动的深入开展

青少年学生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和帮助,社会相关机构应该积极相应国家号召,在社区、相关俱乐部等提供锻炼平台,为学生提供体育锻炼的机会。例如在学校周边多建立体育场馆,同时社会体育场馆设施应该免费或者较大优惠的对学生进行开放,让学生充分利用社会体育资源,大力推进全民健身的进程。同时要大力宣传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普及健康知识。

(四)学生个体应该转变思维模式,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青少年学生应该在学习的同时,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的步伐中来。同时根据自身的体质状况以及自身的兴趣爱好,在课间操时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能够使自己在学习的同时培养体育兴趣,增强体育健身意识,提高身体素质。青少年学生应该提前认识到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需求的形势不断改变。提前融入社会实践活动,能使自己更好更快的与社会接轨,从而更快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四、结语

青少年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接班人,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青少年学生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祖国未来的建设状况。所以全社会应该共同关注青少年学生的健康状况,贯彻落实国家的相关政策。强化学校体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全面贯彻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全面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健康发展。同时建构完善的体育教育体系,培养出真正的适应社会发展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青少年体质下降的调查报告[J].青少年体育.2016-05-25(1).

[2]朱亮典.开展特色阳光体育活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J].中国校外教育.2016(20):3-4.

[3]唐宜峰.简论阳光体育运动对中学课余体育训练的影响[J].运动.2016(20):8-9.

篇9

近年来,随着教育管理机制的日趋完善,我县的教学评价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①构建和完善了与管理机制相适应的教学评价模式。②广泛地开展教学方面的评价,各个不同学科都制订出相应的评价方案。③更新了部分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为下一轮的课改做了很好的铺垫。

成绩固然可喜,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①部分教育行政人员或教师对教学评价的性质存在着错误的认识,如存在“评价无用论”“评价有害论”“评价排他论”。②评价的技术手段和水平不够科学。如存在“盲目量化”形象。又如在学生成绩评价过程中,只注重了测量的客观性,通过平时记录、测验、汇考,取得第一手数据后,填个量化表完事大吉,没有从评价者主体的愿望和目标出发对数据进行分析解释。③对教学评价缺乏再评价。对评价标准是否合理、评价方案是否科学、评价信息的搜集是否全面、信息处理是否得当、评价结果是否客观、评价结论是否公正等问题,没有再考虑和评价,这样就失去了对教学评价的检查和监督,很难保证各个环节的合理无误,很难使教育评价活动具有自我判断自我认识和自我提高的能力。

同时,在课堂教学评价中,也存在一定的客观问题:①现行的课堂教学评价,往往都是评价者在看课的过程之中,考查被评价者的课堂组织教学,却忽视了对课外相关因素的评价,对授课者课前的准备、课后的反思、学生课后的反思、知识的运用和能力的提高等忽略不计。评价者在片面地评价课堂40分钟后,就匆匆下结论,失去了评价的客观性。②评价成员的组合不够开放。除了专家、教学骨干、同行,让作为教育系统外部力量的群众和学生家长参与对教学的评价,更能体现教学的科学性原则。③在教学创新研究的过程中,只肯定总结性评价,忽视对过程的评价。教育评价的目的主要不在于“证明”,而是在于“改进”创新教学的结果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不断研究,循序渐进。

上述种种偏差,虽说是教育发展阶段性的必然产物,但也要足够重视,客观分析,积极寻求良好的评价方案。

(1)教学评价必须与教育方针的总体要求相符合。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应符合素质教育对教学活动的基本要求。教学评价特别是课堂教学评价应把握几个原则: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学生分层递进的原则,师生平等的原则,教学开放性的原则,评价可行性原则。

(2)发挥被评价对象的积极性,完善评价组织体系。要调动被评价的教师、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积极自我评价。同时还要发动群众、社会的参与功能,客观地对待他们的评价。

(3)在评价方法上进行改革。更新观念,要力求评价公正客观,充分发挥评价功效。还要做到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直接评价与间接评价相结合。

篇10

1.1现代科技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社会的大发展,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研究和应用领域转为综合化,学科之间开始交叉融合,社会的各方面建设需要多方面的专家协调作战。因此,高职教育要让受教育者有良好的文化素质和宽广的知识视野,这正是通识教育所能达到的。

1.2知识经济和产业调整的要求。知识经济要求具有知识型、创造型、创新精神的人才,而现行的教育不能满足知识经济的要求,要适应知识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要求,高职教育要同时注重技术培训和科技应用,加强学生专业素质以外的素质培养,提高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和自我发展能力。

1.3终身化学习和职业岗位频繁变换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不单要为学生职业生涯的最初阶段做准备,还应教会学生在新知识、新问题涌现的情况下,不断学习新知识,处理各种新信息,来解决工作或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为再教育提供认识基础和技能,这些可以通过通识教育来实现,它扩充了学生学习、生活的经验,培养了学生学习、思考、批判的能力,是非常适合终身学习过程的。通识教育可以培养出有学习能力,发展后劲强劲的人,能够适应职业岗位频繁变换的要求。

1.4高等职业教育特定培养目标的要求。培养目标是培养出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要做到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掌握本专业在实际工作中的基本能力与技能,能够较快适应第一线岗位要求的实际工作能力,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健全的体魄,要具有创业精神。

2、通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过分专业化的课程设置,限制了学生的学科视野。高职院校的学科设置太过专业性,专业课程的设置面太窄过于细致,向专才教育方向发展,专业之间的沟通、课程交换都没有,究其原因是不能打破分科式的专门教育模式;受到以谋生为手段的功利主义教育传统观念的影响;课程的设置存在实用化、技能化、拼盘化等随意性的倾向。

2.2没有充足的文化陶冶,全人教育被忽视。高职院校在人文教育方面非常薄弱,存在单调的校园文化氛围,学生缺乏对社会现象、历史事件的了解,对社会、人生的认识不足,缺乏人类与社会的整体观念,缺少做人做事的深厚功底,没有政治敏感性和责任感。

2.3没有健全的通识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很多院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对于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培养是没有帮助的,不能形成公平、合理、有效的人才竞争机制,在有效实施通识教育方面更是没有益处。

2.4没有高水平的通识教育师资队伍。专门化教育对教师本身的影响很深,没有充足准备通识教育课的讲授,有些教师的学历水平、人格修养、敬业精神都需要提高;另外,针对其他教育方向的奖励制度过多,使教师将精力过多放在专业知识研究方面对通识教育的工作热情不高。

3、加强通识教育的对策

3.1首先要更改教育观念。高职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要将学生培养成技术型人才,还要求学生在情绪、体力、道德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教育的宗旨首先是育人然后才是成才,通识教育正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高职院校应认识到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3.2构建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识教育要能够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达到做人与做事共同发展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要将通识教育渗透到课堂、环境和生活之中,所以教育既要包括理论知识教育,又要包括实践教学;另外还要优化专业教育课程,理论知识结构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有很强的适应性,实践课程即又包括实验、实习和实训三个部分。

3.3建立完善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对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改革必须加大力度,把学分制加以完善,充分发挥双学位制、跨系选修制、主辅修制等的作用,让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得到提高。设置一个行之有效的机构,让通识教育的可行性得以加强,通过对通识教育人、财、物的投入的增加,使通识教育工作高速运转,并对通识教育的协调、指导、评估工作予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