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素质教育的案例范文
时间:2023-08-07 17:39: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素质教育的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管理素质教育观 案例教学 案例选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b)-0093-02
当代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加强大学生管理素质教育是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了强化未来管理者管理素质教育,各个高等院校越来越重视管理素质教育,《管理学》作为管理素质教育的基础课程,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管理理论知识,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管理技能,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管理理念,有利于形成大学生正确的管理态度。因此,高校教师应该根据时代的变化进行一些列的改革,包括课程内容体系的重建、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的改革,探索符合管理素质培养规律的教学模式,更新当代大学生的管理理论知识,提升其管理综合能力和水平。
在这种教育观的影响下,管理学教学的方式也相应的发生改变,于是,案例教学成为管理学教学中的一个主要方法。它与传统教学方式完全不同的教学方法。它将原有的教学经验作为课程资源纳入课堂,学生在案例的讨论、角色的扮演中,对管理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其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1 管理学案例教学中案例选择常见的问题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面临一个常见现象,就是学生面对一个案例往往不知如何下手。在理论依据的选择漫无头绪的时候,学生一般会根据自身生活经验凭直觉入手,使得案例教学的实际意义大打则扣。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案例选择出现了问题。案例选择直接决定了案例教学成功与否。案例选择不科学,不仅削弱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限制了学生思考。案例选择常见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案例选择缺乏系统性
传统的案例教学虽然也关注案例选择,但是没有从案例组合的角度来选择案例。学生不能系统认识和把握,降低了学生学习兴趣。在管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注重单个案例的选择,但是对课程案例缺乏系统思考,不能将单个的案例有机地组合起来。在有的教材虽然考虑了案例的组合问题,但是各个案例之间、案例与理论知识之间缺乏内在的关联性。所以呈现给学生的是单个的、分散的几乎没有关联的案例。
1.2 案例选择脱离实际
常见的案例教学容易脱离实际,既没有充分考虑教学对象缺乏实践经验,也没有联系我国实际国情,有的与教学知识也没有紧密联系。在管理学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引用现成的西方案例,脱离了国情、文化、法律及制度环境。有的教师引用经典大型综合案例,完全不顾学生的感受,学生不知所措,根本不可能思考讨论,导致案例教学困难重重。
1.3 案例选择过于陈旧
在案例教学中还有一个常见现象就是选择的案例过于成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不到教学效果。在管理学案例教学过程中,有的教材还在使用上个世纪的案例,虽然说有些知识点原理是相同的,但是由于案例不新颖难有吸引力,学生看到过时的案例会觉得索然无味,同时,案例所处的时代环境特征不同,根本就无法实现案例的教学目的和效果。
1.4 案例选择数量不足
教师在案例教学中,符合标准的案例数量不够。在管理学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保证案例教学的教学效果,既要考虑教学的整体进度安排,还要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还得兼顾案例自身实用性。考虑到众多的影响因素,可供选择使用的案例就会受到限制,导致案例选择数量严重不足。
2 管理学案例教学中案例选择的标准
案例选择的标准决定了案例的质量,关于管理学案例教学中案例选择的标准,国内外不同学者看法不尽相同。在罗伯特・T・戈伦比威斯基(Robert.T. Golembiewski)看来,案例选择有四条标准:案例的现实性、案例的可操作性、案例的典型性、案例的实践性。国内管理案例库专家张丽华从单个案例的选择提出了三个标准:符合教学目标、难易适中、适用。这些观点所讨论的案例选择原则对案例教学中单个案例的选择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但是,在管理学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重点关注案例的组合问题。总的来说,案例选择的标准应该包括:目标性、现实性、典型性、可操作性、新颖性、关联性。
2.1 案例的目标性
管理学案例教学的目标是强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有利于管理素质的培养。因此管理学案例的选择应针对具体的教学目标,围绕相关管理知识,既不能面面俱到,也不能滥竽充数。每个章节所选择的案例,必须与相关的理论知识直接相关,以利于学生对每一章节的难点和重点的理解。
2.2 案例的现实性
案例必须符合客观实际,不仅要真实可靠,而且要贴近生活。管理学案例的选择,要接近现实生活,有血有肉,真实可靠,不能胡编乱造,同时案例要尽量从本地出发,贴近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案例,对学生来说更有吸引力和说服力,学生觉得更可信、容易理解。
2.3 案例的典型性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选择的案例必须典型,具有代表性。案例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为了让案例很好地体现相关知识,必要的加工处理也是允许的。案例内容结合教学知识,提炼加工,做成经典案例。管理学经典案例,对学生来说能够举一反三、在实践中融会贯通,有利于管理素质的提升
2.4 案例的操作性
管理学案例的选择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复杂的案例、西化的案例很容易让学生无所适从。管理学案例必须考虑学生没有经验的现实情况,选择一些简洁、条理分明、事件清晰的、贴近现实的、与理论知识直接相联系的小难度案例的案例。学生易于学习讨论,有利于提升学习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2.5 案例的新颖性
陈旧的案例让人索然无味,新颖的案例让人兴趣盎然。所以管理学案例教学中必须选择反映社会热点焦点的全新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当然,管理领域也不乏经久不衰经典案例,但是选择经典案例时也要新的内涵,符合时代特色。一句话,管理学案例要与时俱进。
2.6 案例的关联性
案例的关联性不仅是指案例与知识的关联,也指案例之间组合逻辑。在管理学案例教学中,将多个案例依据内在的逻辑关系组合成几个专题,案例之间内在的理论联系能够激发学生对案例学习的兴趣,比传统的单个分散案例教学更有说服力,教学效果更好。
3 管理学案例教学中案例选择的方法
3.1 总体教学规划
在管理学教学实践中,要找到现成的管理学教学案例并不是很难,但是对于教师来说,要保证管理学的教学实效性,需进行总体教学规划。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然后对教学的内容安排、重点难点的确立进行总体设计。教学案例的选择与安排,最终也是为了服务于教学目标。
案例的总体教学规划,不仅要考虑案例的位置、多少、大小、难易程度,还需从案例组合的角度进行系统思考。管理学案例教学,根据教材内容体系(总论、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可以分为六个专题,每个专题下的案例与所涉及的理论直接相关,每个专题之下的案例赋予内在的逻辑因果关系,这样学生就有可能去琢磨案例之间的内在关联,给了学生更大的思考空间。在具体案例安排上,每章每节应该有一个难易适中的开篇案例,学习之中,结合简洁的案例进行理论学习,经过理论学习之后,应该有一个相对难一些的案例强化理论的学习。虑到管理学教学对象都是没有实践经验的低年级大学生,每个专题、每个章节的案例都应该遵循由易到难、由短到长循序渐进的原则,案例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3.2 单个案例的选择
按照总体教学规划,教师需要针对具体内容单个案例的选择,教师首先要清楚通过该案例的讨论让学生学习或掌握什么等,然后再来具体筛选单个案例。单个案例的选择必须遵循现实、典型、新颖、可操作的原则,结合具体理论知识内容进行合理取舍。案例后面的问题,则应该围绕主要知识点,以便于学生分析思考。
单个案例的选择,不经要考虑具体内容结合简洁案例,而且每章每篇之后则需引入综合案例。简洁案例围绕具体的知识点,综合案例则要体现章节的主要知识,使抽象的理论寓于具体的案例之中。简洁案例应该源自生活、离大学生很近,而综合案例则应该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典型案例,通过简洁案例的讨论学习,使大学生掌握具体的理论知识。通过综合案例的分析讨论,使大学生有一个自主思考的空间,有利于挖掘学生潜能,强化知识的理解,从而提升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强化大学生管理素质。
4 结论
综上所述,管理学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不仅要考虑案例的位置、多少、大小、难易程度,还需从案例组合的角度进行系统思考。案例选择必须遵循目标性、现实性、典型性、可操作性、新颖性、关联性六个基本原则,能有效避免管理学教学过程中常见的问题。相对于传统的简单案例教学有更好的效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潜能,强化大学生管理素质。
参考文献
[1]顾建平.探讨和谐视角下的管理学案例教学模式[J].教育与职业,2007(9):78-79.
篇2
关键词:高等医科院校;法律素质教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
加强高等医科院校法律素质教育是当前医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高等医科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将从事救死扶伤的医护工作,肩负着人民生命健康的寄托和希望,这就要求他们既要具备较高的医学专业知识和能力,适应日新月异的生命科学的变化和挑战,又要具有相应的法律素质,自觉规范医疗行为,预防医疗纠纷的发生。因此,强化高等医科院校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和教育,让其树立正确的法治理念,自觉做到敬畏法律、信仰法律,在今后的工作中践行依法行医,尤为必要。
一、高等医科院校法律素质教育的现状
(一)高等医科院校对法律素质教育重视不够,没有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由于高等医科院校专业性强、课程设置门数和内容偏多,学生往往偏重于学习专业知识,客观上造成了学生无力顾及医学外的学科,对非医学学科的学习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目前,绝大部分高等医科院校仅仅是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与《卫生法学》这两门课程中涉及法律素质教育的教学内容。高等医科院校对与学生专业相关的法律知识教育的重视度不够,课时数也太少,无法满足学生就业以后面临解决实际问题所具备的法律素质的需要。
(二)高等医科院校法律素质教育的方法落后,缺乏与法律
素质教育相配套的实践教学环节高等医科院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内容涉及法律基础理论、卫生资源管理、公共卫生监督、食品安全、医疗事故等诸多方面,这些内容的实用性很强,需要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目前,高等医科院校对学生进行法律素质教育的手段相对滞后,对于实践性很强的法律素质教育来说,无异于“纸上谈兵”。大多数高等医科院校没有配备法律教学的软硬件设施,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用极少,仍停留在理论灌输的传统形式上,多采用“一言堂”的方式,课堂教学缺乏师生互动交流,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趣味性。
(三)高等医科院校复合型师资力量匮乏
高等医科院校法律素质教育要求任课教师既要具备相应的医学知识,还要具备相关的法律知识。目前大多数高等医科院校法律素质教育是由不懂医学的法学教师完成的,这必然会影响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因不懂医学的法学教师对授课中涉及的医学知识难以进行科学的阐释、剖析,影响了学生对案例的准确判断和分析,从而影响了教学的实际效果。因此,要提高高等医科院校学生的法律素质就需要培养兼具医学和法学复合知识结构的师资力量。
二、强化高等医科院校法律素质教育的对策
(一)改变传统的高等医科院校法律素质教育形式,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
高等医科院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高尚品德的医学专业人才,要求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掌握医学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掌握与医学专业相关的法律、伦理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提高高等医科院校学生的法律素质,促进医法结合,是当前高等医科教育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高等医科院校应重视、抓好学生法律基础、与医学专业相关的卫生法律知识教育,通过在大学一年级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在实习、见习前开设《卫生法学》等与医学法律相关的选修课程,推动学生法学知识与医学知识的结合;让学生在校期间不间断地对医学法律知识的学习,努力营造学生学法、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用法的良好氛围,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结合医德医风建设、医患纠纷的处理,使学生有效提高法律素质,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解决医疗服务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提供知识储备和实践积累,为未来依法行医奠定扎实的基础。高等医科院校应强化对学生在校期间进行连续性的法律素质教育,这样既可以让学生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也可以让学生自觉树立法律权威意识,在未来职业过程中如果遇到医疗纠纷,就会自觉运用法律思维,化解矛盾,构建融洽的医患关系。
(二)高等医科院校应积极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改革教学方法,应尝试以下方法:一是案例分析教学法。即实现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充分调动学生获取法学知识的积极性、能动性,提升学生的法律素质。教师可按教学内容、目标的需要选择与医学专业相关的案例作为学习资料,学生重点围绕案例进行学习,通过师生共同对案例的剖析、讨论,达到提高法律素质的目的。案例分析教学法推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案例资料。这一方法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潜能,又能够提升教学效果。二是庭审旁听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师从课堂讲授内容的实际需要出发,有针对性地选择就近的基层法院审理医疗纠纷等方面的案件组织学生旁听,让学生带着教师提前布置的问题,事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辩论。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但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法律知识的浓厚兴趣,更能让教师把枯燥的理论知识融入具体案例中分析、讲授,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法律知识。三是模拟审判教学法。模拟审判教学法要求学生亲自担任模拟法庭中的审判员、当事人以及证人等各种不同的角色,引导学生理清案例中涉及的法律关系,深层次分析案例的问题并作出推理、论证和判断,找到问题的答案,这种教学法可以启发学生提高适用法律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展法律素质教育的杰出效果。模拟法庭教学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可以把知识讲授、运用和能力提高有效地结合起来,不仅让学生认识到法律规范在医疗活动中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养成自觉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习惯。高等医科院校的临床教师在学生实习、见习的过程中可精选典型的医疗纠纷案例,带领学生剖析案例,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掌握案例中所涉及的法律知识点,提高法律素质,提升运用学到的法律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依法行医的自觉性,使理论和实践得到有效的统一。此外,还应当经常性地举办关于有影响力的典型医疗纠纷案例的讲座,将他人的教训引以为戒,汲取其中的经验,引导学生自觉养成法律思维的习惯,避免其在将来的工作中再走弯路、重蹈覆辙。
(三)培育一支医法结合的师资队伍,是提高高等医科院校学生法律素质的关键
高等医科院校应在师资队伍的培养上加大资金投入,制定师资培养计划,鼓励骨干法律教师补充医学知识,骨干医学教师补充法律知识,做到法律知识和医学知识有机地融合,逐步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健全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高等医科院校还应设置医事法学的教育研究机构,配备专业师资,与卫生行政、司法机关长期合作、互通信息,提升教师的教研水平,满足培养学生法律素质的需要。总之,高等医科院校学生法律素质的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探索更为有效的教育方法,才能把学生培养成既具现代法律素质、又能满足社会需要的医务工作者。
参考文献:
〔1〕王树华.问题与展望:浅谈医事法学专业〔J〕.西北医学教育,2007,8(15):615-616.
篇3
[关键词] 职业院校职业道德 素质教育
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是“学而优则仕”,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这种传统的教育理念与实际需求之间的鸿沟也越来越大,人们开始反思并提出了素质教育。其实素质教育并不是什么玄之又玄的东西,我们可以浅显易懂地将素质教育理解为要帮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如今低至学龄前教育,高至研究生的培养中,都无一不高举素质教育的大旗。但是目前素质教育的现状却是差强人意,离真正的素质教育还有一定的差距,其中最突出的方面之一就是在德育教育方面的缺失。这种缺失并不是说没有,而是说反映在教育结果上的缺失――即目前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普遍仍停留在空洞的理念层面上,学生并没有真正接受,表现出来就是口头上一套夸夸其谈的大道理,实际行动上却是背道而驰。因此如何加强德育教育是我们现阶段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结合职业院校的特点,我将素质教育中的德育教育总结为职业道德素质教育。顾名思义,职业道德是指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是一定职业范围内的特殊道德要求;职业道德素质即指劳动者在职业道德方面的品质和素养。现阶段有很多的社会问题究其根本都有职业道德素质缺失的内在原因,例如医患纠纷等。有效解决职业道德素质缺失,已成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所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另外,从劳动者个人角度,劳动者缺乏职业道德素质,就很难尽职尽责,不能够胜任本职工作,只有具备较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才能取得突出的工作成绩实现个人职业发展的成功;从企业角度说,具备较好职业道德素质的劳动者可以帮助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和效率,从而提升竞争力;从国家角度,国民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是社会稳定与和谐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作为教师,我们有义务也必须在教授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素质教育。
职业道德素质教育是一个多元化的体系,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目前关于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的讨论在理论层面的比较多一些,而在开展和实施等方面的讨论却并不多。以下我将根据我个人在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实践方面的归纳与总结,就如何有效开展职业院校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给出以下几方面的参考建议。
一、职业道德素质教育与专业课程教授相结合
通常,德育方面都会设置一些专门的课程,但是学生对于这些经常敷衍了事,远远不如对待专业课程一样认真,因此效果一般都不理想。但是如果能换个角度,将职业道德素质教育潜移默化地蕴含于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之中,那么其效果将是事半功倍的,要远远好于照本宣科式的填鸭灌输。
那么如果将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移植到专业课程中呢?我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切入点着手:
首选,利用课堂案例分析。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都会用到案例教学,在这些案例选取上我们可以多花些心思,选一些对于职业道德素质教育比较典型的案例来进行讲解分析,这样可以深入浅出的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引导。
其次,利用课后习题。通常我们在布置课后习题的时候往往会以知识点为中心,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形式多以有问答为主。我们不妨在课后习题的布置上也动一些脑筋,多选取一些思考题或讨论题,既能涵盖知识点,又可以涵盖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具备正向引导作用。
二、化被动为主动
过去在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学生往往是在被动的接受,听教师讲应该如何做。但是这种做法的结果往往是左耳进右耳出,流于表面,即理论上滔滔不绝但在实际行动得不到落实。因此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应该想办法将教育化被动教学为主动求学。化被动为主动可以尝试多种途径和方法,以下是我的一些建议:
第一,创造条件多开展深入浅出的讨论。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参与热情,另一方面,通过讨论实现让学生自我思考、自主求知,从而达到促进学生主动求学的目的。在讨论前,教师要注意选题;在讨论中,教师要注意讨论方向的把握以及整体节奏与气氛的控制;在讨论结束后,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要有深入的引导,不能让大家仅把讨论作为热闹看,还要他们学习其中的门道。
第二,树立典型,提供正向引导。正向典型的榜样作用不言而喻。因此我们可以选取一些让学生感觉真实的正向典型榜样,例如可以请优秀的往届毕业生与学生一起座谈;带领学生去实地观摩行业精英的实际工作情况等。一方面,这些活动会让学生觉得与榜样距离更近,更乐于接受;另一方面,他们通过活动所了解到的就是以后他们工作的实际,他们会更主动的去学习和借鉴榜样的经验与指导。
三、开展互动式体验课程
单纯的德育理论对于学生来说接受起来有一定的排斥心理,但是实际体验的感受却会让他们印象深刻,因此在教学中有条件的开展一些互动式体验课程往往会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互动体验式课程不同于实习:实习是真正的职业场景,而互动体验式课程则是以实际职业场景为背景进行设计的体验课程;实习中,学生可能轮换不同岗位,但角色都是劳动者,而互动体验式课程中,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可以做劳动者,也可以作为服务对象。互动体验式课程的目的就是通过一个场景的设计和角色扮演,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他们未来的职业工作。
另外,互动体验式课程每次的重点不宜过多。以医疗类为例,通常让学生分类扮演的角色主要包括医患两类,每次的场景都会变换,包括门诊、病房、候诊区,等等。通过互动体验式课程中的角色扮演,学生反映最多的是他们从中学会了换位思考,对于“一切从病人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有了更真实、更具体的感受和认识。我也相信通过这样一种锻炼和学习,他们一定能在今后的工作中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得更好。
以上几方面建议仅仅是结和我校职业教育特点及实践的一些经验总结,各个职业院校由于职业教育方向不同,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希望我的这几方面建议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能帮助大家开阔思路,大家可以针对自身职业教育的特点探寻出更多、更好,并且适合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方法,以期能和众人之力,共同对于逐步完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体系做出贡献。
当然,职业道德素质教育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解决的,这是一个需要全民以及全社会共同努力致力解决的问题。只有在学校、教师、家长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才能有可能真正的有效解决职业道德素质教育问题;也只有职业道德素质教育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我们所培养的人才才能真正受到企业和社会的欢迎,成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篇4
一、职业素质与中职语文教学相关性分析
1.职业素质内涵
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之后形成的品质,职业素质有很多特征,其中稳定性、内在性和发展性是主要特征。职业素质包含的范围也很广泛,包含身体素质、专业素质、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职业素质在工作和生活中都会表现出来。所以,培养好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对其以后的生活和工作都有帮助。要培养好中职学生的职业素质首先要重视学生的语文教学,中职语文教学是是职业素质教育过程中的核心内容,语文教学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息息相关,两者不可分割。
2.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中职院校的性质决定中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中职院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机构,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根据社会的需求进行人才培养,学校必须及时有效的进行调整,调整自己的教学模式,使自己的教学模式能够适应时代的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能力,让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培养出社会需求的人才。因此中职语文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结合语文教学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合理安排学生的课程。第二、用人单位录用人才的标准决定中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近些年用人单位在招聘的时候,对于录用的人员都有很高的要求,不仅要求能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还要人员能够快速适应环境,具有高素质。一个企业员工的职业素质代表了整个企业,一个成熟的企业都会要求对其企业的文化形象有严格的要求,企业员工的职业素质自然也会要求严格。进入中职院校读书的学生大多数是初中毕业,这些学生社会经验较少,对于语文的学习也不积极,这就导致了学生的职业素质会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教师要对学生结合语文教育进行职业素质教育,这成为教师教学的一大课题。
二、如何加强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职业素质教育
1.围绕语文课本知识,逐步灌输职业素质
在我国中职语文课本中,主要包括人文社会知识、科学文化知识、社会价值观以及技能知识和思想政治,这些内容不仅包含了语文的人文性质,还包含了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所以教师在教课的时候要着重围绕课本知识,对学生逐步灌输职业素质。让学生在学习实际的专业技能的同时,还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在课本中,深入挖掘关于职业素质教育的内容,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引入一些真实案例,用这些真实案例来感化学生,对学生起到一定的教育意义,使学生从心底接受职业素质教育,只有学生真正地接受了职业素质教育,才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才能逐步建立爱岗敬业的职业素质。
2.加深阅读延伸
篇5
关键词:工程力学;素质教育;工程能力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2)06006103工程力学是机械、土建等工科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一、工程力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其一,虽然强调工程力学课程为后续专业课程提供基础,但不重视课程本身与实践的联系。由于教材忽视理论与工程实际之间联系,如果教师仅按照教材讲授,会显得机械和枯燥,学生在学习时就容易把它看作是一门抽象难懂的理论课程。理论与工程实际脱节,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二,课程教学以传授知识为教学目标,学生片面地认为只要会做题就行,忽视课程本身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其三,“填鸭式”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主动探索和思维训练方面有较大的缺陷,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其四,工程力学教材在内容体系上将理论力学与材料力学两部分内容截然分开。材料力学按照杆件的拉压、剪切、扭转、弯曲4种基本变形分别独立地介绍。这样的编排作为教材内容体系无可厚非,但教学时如果照本宣科,一味孤立地研究某一问题,零散知识点的学习将使学生难以从整体上把握工程力学的全貌,不能形成知识体系,更何况利用工程力学的知识去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工程力学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工作作风以及综合素质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体会工程力学给自己带来的自尊和自信,感悟工程力学给自己带来的智慧和启迪,享受工程力学带来的使自己终生受益的良好习惯,通过工程力学学习提高综合素质。因此,在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全过程实施素质教育策略,必须改变过去只重视传授知识和技能却忽视素质培养的做法,探索工程力学课程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案,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和工程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是一项庞大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工程力学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是相当重要的[1]。
近年来,项目组从对学生工程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角度出发,结合实际的教学工作,对工程力学课程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二、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的相互渗透
工科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首先要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工程意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在加强基础理论教学,拓宽学生知识面,为学生打下宽厚的工程力学理论基础的同时,加强基础理论的应用,把知识的应用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
12高等建筑教育2012年第21卷第6期
严慕容,等工程力学课程素质教育探索与实践
由于目前国内大部分的工程力学教材关于工程实例的内容不多,几乎所有的例题和习题均是针对已经简化好的常见几种标准的约束类型和杆、梁、轴、柱等模型,学生感觉课堂理论与工程实践脱节。因此,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应尽可能创设与工程实际相近的教学情境,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工程实例结合讲授,使学生感受到工程力学知识在工程实际中的重要作用,体会到所学课程的价值,并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在学习了工程上常见的标准约束类型及约束反力之后,介绍工程实际中真实约束的构造和作用,并要求学生在课后观察分析生活和工程实际中各种具体约束,并把它与常见的标准约束类型归类,使学生理解约束这一抽象概念。又如在讲授弯曲强度理论中关于合理截面、合理支承、等强度梁等概念前,要求课前观察实际工程中承受弯曲构件的截面形状、放置方式,并思考:“在截面积相等的前提下,圆管较实心杆在抗弯强度上有何优点?吊运长杆状构件时,其合理的吊点是否应设置在两端?扁担合理的截面形状变化是什么?”问题的设置有助于引发学生观察、思考,带着问题预习,对授课难点可以在在课堂上安排适当的提问和讨论环节。又如讲解轴的合理截面形状的问题时,结合麦杆、动物的骨骼等空心圆截面,说明它们的合理性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结果,通过这些直观的事例加深学生对合理截面形状的认识。总之,把工程力学的应用性环节贯穿每一个章节,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通过探究式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课堂教学中应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采取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自觉性,掌握自学方法,形成对知识信息的分析、综合和运用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通过不断引导学生寻找各部分知识点的逻辑关联,将课程所有知识点整合成完整的逻辑链图,形成层次化、网络化的工程力学知识体系。如在静力学部分,按照一般的认知规律,按特殊力系到一般力系的顺序讲授后,引导学生整理出从空间一般力系倒推出各种特殊力系合成与平衡的逻辑框图,这样学生就理清一般力系与特殊力系的逻辑关系,形成局部的知识网络。又如讲完轴向拉、压变形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材料力学研究方法的步骤框图,并指出扭转、弯曲等基本变形杆的强度、刚度等问题的分析思路是一致的,这样,看似零散毫无关联的知识点,由于研究方法的统一穿引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主线。工程力学包含了理论力学与材料力学两部分,内容体系相对独立且各有侧重但又相互关联。如果在教学中不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就会产生概念模糊、理论零散的感觉,不利于科学思维的培养。因此,教学时要注意这两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与渗透,引导学生将这两部分内容连成有机的整体。在教学过程中,从各自研究对象、分析方法、基本概念上引导学生不断地对比、关联。如在讲到位移时,提出位移分为刚性位移和变形位移两类:若物体中任意两点的相对位置没有变化,则这时物体的位移称为刚性位移,理论力学中,当刚体作平动或转动时的位移就是刚性位移;若物体中任意两点的相对位置发生了变化,则这时物体的位移称为变形位移,材料力学中所研究的物移,是与线应变或角应变有关的变形位移。又如在讲解构件内力计算时,引导学生回顾理论力学中关于各种力系的平衡条件,使学生明白截面法其实就是力系平衡理论的应用。此外,关于物体的弹性力势能与构件应变能,刚体的转动惯量与截面惯性矩、桁架内力与拉压杆的轴力等,通过这些相关概念、方法的对比分析,使学生加强课程章节之间和各方法之间的联系,达到知识和方法的融合,起到温故知新、融会贯通、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习题课中,着重引导学生以一题多解的思路进行分析,强调平时作业中解题步骤表述的严密性和合理性,使学生对知识理解透彻、表达严谨。通过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训练,改变学生的工程力学知识点零散、系统性不强和理解不透彻的弊端,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四、通过工程事故案例分析培养学生人文素质
事故分析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到力学、材料、设计、施工、质量管理等多方面知识。教师在不断优化自己知识体系的同时,平时要多留心收集有关资料作为教学素材,在介绍有关知识点时穿插介绍相关的事故案例[2]。在教学中精选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进行研究探讨,如在讲解连接件的强度问题时,介绍近期在中国多个城市发生的几起电梯事故,其原因都是由于扶梯主机固定螺栓松脱或被切断使主机支座移位,造成驱动链条脱离链轮,扶梯在重力的作用下下滑,导致多人伤亡。这样鲜活的案例使学生树立工程安全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结构丧失承载能力、出现重大工程事故的例子不胜枚举,有些可通过视频等方式给学生直观感受,如:播放1940年11月7日美国华盛顿州的塔科马大桥在风载下倒塌的视频,这起由于对大桥的空气动力学问题和结构分析不严密所致的事故;美国纽约911恐怖袭击事件中高达110层的世贸中心双子塔倒塌的力学原因,可以结合压弯组合、冲击、材料的力学性能等方面进行分析;因核反应堆外壳所承受的蒸汽压力和温度远远超过设计值而发生强度失效,导致了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大爆炸的案例。此外还有常见于报端的有关建筑工地棚架失稳、塔吊钢丝断裂等导致的工程事故等。残酷的工程事故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财产的损失,令学生心灵震撼。工程力学教学中分析一些重大工程事故案例的力学问题,使教材上看似枯燥的力学知识如强度、刚度、稳定性、材料的力学性能等,在事故分析中更显得鲜活而重要,教学中通过重大工程事故分析非常有说服力,使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学好材料力学的强大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即责任意识、安全意识、严谨的工作作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以使教学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最高境界,真正实现教书育人[3]。
五、通过课程设计强化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在工程力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可针对不同专业的要求,从强度、刚度、稳定性的观点出发,在工程实际中选取一些较为复杂的构件,要求学生从全面、整体的角度予以解答,并撰写课程设计论文。这样既可以深化课堂内容,使知识系统化,又可培养了学生应用工程力学原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做到学中做、做中用,学用结合,既能系统应用所学过的基础课知识(如高等数学、工程图学、算法语言、计算机和工程力学等),又为后继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使各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有机联系。学生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可以锻炼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胡海岩.对力学教育的若干思考[J].力学与实践,2009,31(1):70-72.
篇6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英语教育更多地突出了英语的工具性和实用性,其人文教育本质被日益边缘化。了解学生对人文教育的看法有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通过对沈阳工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调查,了解其对人文教育的认知倾向,提出适合于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人文教育的有益途径。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学生;人文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4-0157-02
1 研究设计及过程
研究采取问卷调查方法。问卷设计包括三部分:对人文素养的认知、对学校人文教育的认知、英语专业学生人文教育倾向。调查时间为2012年4月。调查对象为沈阳工程学院英语专业大二、大三、大四全体学生(因为大一学生刚来学校,问卷中一些问题无法填写,故未将其作为调查对象)。调查方式是将印制的260份问卷发到学生手中进行问卷调查,现场填写、现场访谈、现场回收。共回收有效问卷210份,回收率81%。对调查问卷采用社会经济统计分析软件包SPSS进行统计处理。
2 调查结果分析
2.1 英语专业学生对人文素养的认知
(1)对人文素养概念的认知。
关于人文素养的涵义,调查显示,18.6%的学生听说过且知道其大概涵义,77.1%的学生听说过,但不了解,4.3%的学生从未听说过。这说明学生对人文素养概念的认识度较差,原因在于学校对人文素养教育不够重视,在师生中的宣传较少,导致大多数学生对人文素养的涵义不甚了解。
(2)对人文素养的重要性认知。
关于学生对人文素养的重要性认知,调查显示,95.7%的学生认为作为英语专业学生有必要学习人文知识,4.3%的学生认为没必要。这说明学生认识到了人文素养的重要性,意识到在学好英语专业技能的同时,要加强其他方面知识的学习,这样才能使自己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3)对自身人文素养的满意度。
当问及学生对自身人文素养情况如何,调查显示,28%的学生认为非常欠缺,52.9%的学生认为比较欠缺,386%的学生认为不欠缺,但不满意,仅有5.7%的学生对自身人文素养情况满意。可见学生对自身人文素养现状不满意,渴望学习人文知识,希望通过人文教育提高自身素质。
2.2 英语专业学生对学校人文教育的认知
(1)对学校人文课程设置的满意度。
关于学生对学校人文课程设置的满意度,调查显示,58.6%的学生满意,41.4%的学生不满意。可见,学生对学校人文课程的设置不满意,说明学校英语专业的人文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原因有两方面:第一,思想政治类课程设置过多,其他类人文课程设置较少;第二,理论型课程设置过多,缺乏实践型的课程。
(2)对学校人文课程实际教学效果的满意度。
关于学生对学校人文课程实际教学效果的满意度,调查显示,40%的学生满意,54.3%的学生认为一般,5.7%的学生不满意。可见,学生对人文课程的教学评价不高,满意度较低。原因有三方面:第一,教学方法陈旧,以理论讲授为主,学生学习积极性较差;第二,考核方式陈旧,强调对人文知识的考察,忽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部分教师人文素养有待提升。
(3)对专业课教师渗透人文教育的满意度。
关于学生对专业课教师渗透人文教育的满意度,调查显示,34.3%的学生认为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很好地结合起来,45.7%的学生很少结合,11.4%的学生认为没有结合,8.6%的学生不知道。可见,学校的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不够紧密,要实现人文教育手段多元化还比较难,一方面要转变专业教师的教育理念,重视人文教育,另一方面要提高专业教师的人文素质,使其有能力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
(4)对校园环境人文氛围的认知。
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问及学生校园环境人文氛围是否浓厚,54.3%的学生选择是,45.7%的学生选择否。可见,学生对校园人文环境的满意度较低,校园文化基础薄弱,缺乏人文环境的感染力。学校应努力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文化环境,让学生时时处处受到良好文化精神的熏陶。
2.3 英语专业学生人文教育倾向
(1)喜欢的教学方法。
关于学生喜欢的人文教育的教学方法,调查显示,210名学生共做了387次选择(多选题),其中,65.7%的学生喜欢交互式教学,61.4%的学生喜欢案例启发式教学,31.4%的学生喜欢分小组讨论,17.1%的学生喜欢教师个别指导,8.6%的学生喜欢理论式灌输。可见,教师应尝试多使用交互式教学、案例启发式教学、分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果。
(2)课余时间喜欢从事的活动。
有效利用课余时间可以大幅提升学生各方面能力和素养。问及学生课余时间喜欢从事的活动,调查显示,210名学生共做了480次选择(多选题),其中,80%的学生喜欢上网,45.7%的学生喜欢交友,35.7%的学生喜欢学习,257%的学生喜欢体育锻炼,21.4%的学生喜欢学生工作,20%的学生喜欢文艺活动。可见,大多数学生课余时间没有被有效利用,基本上被上网和交友占用,学校应加以正确引导,有效利用课余时间。
(3)感兴趣的人文课程。
关于学生感兴趣的人文课程,调查问卷中设置了十大类课程,调查显示,210名学生共做了732次选择(多选题),其中,70%的学生喜欢心理学,60%的学生喜欢艺术,543%的学生喜欢历史,52.9%的学生喜欢文学,28.6%的学生喜欢社会学,21.4%的学生喜欢法学。学校在设置人文课程和人文与专业交叉课程时,应适当考虑学生需求,多设置学生感兴趣的课程。
3 结论及建议
调查分析表明,沈阳工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对人文教育感知呈以下特征:第一,学生对人文素养概念的认识度较差,但是已经认识到人文素养的重要性,渴望提升自身人文素养;第二,学生对学校人文教育情况评价较低,无论是课程设置、教学效果,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还是校园人文环境氛围,学生都不满意,学校需要加以改进;第三,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是交互式教学、案例启发式教学、分小组讨论;第四,学生课余时间喜欢的从事的活动是上网、交友,上网时喜欢查资料、浏览新闻和聊天;第五,学生感兴趣的人文课程是心理学、艺术、历史和文学。
基于该研究的结论分析,提出以下对策:
第一,设置科学的人文课程体系。
构建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是人文教育的核心。社会的需要和个体的需求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关键。制定培养方案时,应根据专业特点,考虑学生的需求、社会的需要,构建适合本专业的人文课程体系。设置课程体系时注意以下三点:首先,考虑学生需求和社会需求。其次,注重安排实践型课程。最后,注重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课程的融合。人文素质教育渗透于专业教育之中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第二,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要构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须从以下四方面入手:首先,提升教师人文素养。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构成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其次,改进教师教学方法。鼓励教师多使用交互式教学、案例启发式教学、分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再次,改进考核方式。鼓励教师构建科学的人文课程考核体系,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等领域考查学生实际能力。最后,教师也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大学教学更多的是思想的交流。
第三,加大专业教师渗透人文教育力度。
专业教育是实施人文教育的主阵地,学院应加大专业教师渗透人文教育力度。首先,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这要求教师将学生视为具有独立个性的主体,为其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空间。其次,将人文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渗透于教学的“各环节”。“全过程”指课前深入挖掘教材中人文教育素材,课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活化教材信息,课后和同学保持联系,让教师自身的学识修养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取向。“各环节”意味着,专业教师不仅在理论授课中渗透人文教育,在实践教学、毕业实习等环节也要找出结合点,做好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第四,营造校园人文氛围。
人文教育的主基地是校园,学院应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提升教育理念,塑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首先,举办人文讲座。加强校际间交流,聘请校内外专家学者,举办不同主题的人文讲座。其次,组织校园文化活动。围绕人文教育主题,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如校园文化节等。最后,开展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活动要结合应用型英语专业学习的特点,有计划地组织参观学习、社会调查和技术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在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中全方位、多角度得到人文素养的教育,在实践活动中提升审美能力,把对美的追求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参考文献
[1]史玉梅.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认知倾向调查[J].高职高教研究,2011,(71).
[2]孙琳,肖兰英.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学理论,2011,(2).
[3]张晓颖.地方院校英语专业学生人文素养情况调查-以衡水高校为例[J].学理论,2010,(25).
篇7
[关键词]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高校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41(2013)05-0021-04
1 研究背景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文献信息中心和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承担起培养大学生信息素质的重要任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国内的图书馆人不仅在信息素质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教育实践领域也做出了诸多有益的尝试。一般而言,目前的信息素质教育方式主要包括新生入学教育、各类资源利用培训讲座、制作各种宣传手册、网站宣传、文献检索课教学等。但仅仅依靠图书馆员或信息检索课教师的力量在图书馆或信息检索课的范围内做文章,往往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科研内容脱节,导致信息素质教育的效果不够理想。
笔者曾于2012年下半年对广东省40所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进行调查,采用文献调查、问卷调查、网络调查和访谈对话等方法,对图书馆网站内容和相关研究学术成果进行分析,并对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师、馆员和读者进行了问卷和访谈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文献检索课程仍是广东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方式,超过70%的图书馆独立承担和负责文献检索课程的教学工作,超过90%的文献检索课程教师由馆员兼任;超过70%的高职院校并未将高职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纳入正规教学计划之中,文献检索课通常是以公共选修课的形式开展;大部分学生觉得信息素养教育可有可无,没有明确而强烈的需求,对开设课程的参与度不高。
如何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真正从信息素质教育中受益,是信息素质教育需要继续深入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2 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研究现状分析
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是一种新型的信息素质教育模式,即图书馆馆员作为教学助手嵌入到课堂或者网络教学平台中,将信息素养与专业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信息检索技能、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内容,通过与专业教师的协作使学生掌握专业课程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1]。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相比,这种方式能够深入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科研活动中,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为培养学习者的创新思维和信息能力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有效弥补当前信息素质教育的诸多不足。
在国外高校图书馆中,以读者为中心的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已经开展多年,在实践领域也已进行了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模式的尝试与探索。如波尔州立大学图书馆与护理学院合作开展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针对不同学生对象开设不同层次的课程,包括入门课、研究生课和指标性课程,通过循序渐进的教育方式,使得学生的信息素质有了系统性的提高[2]80;美国马里兰大学建筑图书馆学科馆员与建筑学院教师合作构建了一门独具特色的建筑学荣誉课程,该课程在实现专业课教学目标的同时,还将培养学生完成课程所需的信息素质能力作为其教学目标,课程结束时设置专业课和信息素质能力的测评,在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及信息素质提升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3];佛蒙特州立大学图书馆为社区学院教师与图书馆馆员合作嵌入课程平台中。教师在课程平台的工具栏中设置“课程馆员”讨论板,馆员在评估了课程大纲及作业后,在讨论板中相关的馆藏资源、检索技巧、学习指南或视频等信息,指导学生开展研究。同时利用IP视频和网络会议有效地提供及时的培训与指导[4]。
近年来,国内图书馆界也开展了诸多关于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馆员—教师”合作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研究,其中既包括宏观层面的理论性探索,也包括微观层面的一些尝试,如胡芳等对美国高校图书馆开展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的实践及特点进行了分析[2]80;谢守美对图书馆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的优势及实现模式进行了论述[5];王蘋对“馆员—教师”协作提供信息素质教育的三种教学方式(支持专业课程教学的协作、与专业课程相关的协作、与专业课程相整合的协作)进行了比较和分析[6];姜化林对馆员与教师合作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三种途径(馆员培训教师的信息素质、馆员与老师合作授课及以学科项目为纽带推动合作)进行了探讨[7]。
部分高校图书馆在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也逐步加强与各院系的合作,尝试将信息素养教育融入各专业学科的日常教学和实践。如北京大学图书馆采取物理嵌入、虚拟嵌入及互相融合的模式,由相应专业的学科馆员通过参与课程设计、联合授课、建设教学平台、学科导引类工具等方式与授课教师合作教学[8];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与航海专业方向课程教师合作,以《船舶结构设计》导论课程为主体课程进行了嵌入式教学实践[9];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在推进IC2创新学科服务过程中,嵌入媒体与设计学院的《传媒市场调查与分析》和《英文报刊导读》两门课程,分别对全程跟踪式和一次介入式的嵌入课程式信息素养教育进行了探索和尝试[10]44;江西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在茶艺专业《中国茶史》课程教学过程中,以“文献阅读与知识体会”的形式进行了完全式嵌入信息素质教育的尝试[11];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在生物技术与应用专业《食品营养学》的课程教学过程中与专业教师进行合作,进行了信息素养与专业课程的整合[12]。
就目前而言,国内高校开展的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虽然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有不少问题值得深思:1)国内关于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大多是关于国外先进经验及研究成果的介绍,但我国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的体制、模式等均和国外存在很大差异,既未建立起终身性的信息素质培养体系,也无权威的和可操作的信息素质评估标准。图书馆馆员在信息素质教育内容的设计、嵌入模块的选择以及课程目标的设定上都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单纯移植国外方法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势必要结合国内教育的实际情况开展本土化及可行性研究[13]。2)国内开展的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还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只有少数图书馆进行了实践尝试,而这些实践是结合特定的馆情与具体课程设置开展的,尚未形成具有普适性的教育模式,可推广性较低。3)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是一种新型教育模式,但它并不能取代其他信息素质教育形式,而是应与文献检索课等其他多种教学方式共同发展,形成互相借鉴同时有所侧重的发展局面。
3 高校图书馆开展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的几点建议
3.1寻求教师支持合作
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展需要嵌入到院系的专业课程中才能开展,所以获得专业课程教师的认同和支持非常重要。首先,馆员应当积极主动地与教师保持联系,努力融入院系教学环境。如积极参加院系教学会议、新教师入校讲座等活动;走访教师,了解教师和课程;在了解教师的科研课题与项目的基础上,主动为其查找提供学术资料等。其次,馆员应当重视对教师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方面的培训。馆员可通过为教师开设数据库检索技能等信息素质知识方面的讲座,发放一些有关信息素养教育、技能及评价方面的小册子,逐步使教师认识到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获得教师的信任和支持。如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图书馆制定了专门的“教师合作行动计划”,为教师提供专业培训,包括信息素质教育和评估的基本概念、信息素质教育标准和现状以及信息素质教育的Big6模型,以引导并协助教师将信息素养的理念融入到课程教学中[2]81。
3.2 有效整合教育内容
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应当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教育几个方面的内容,不仅应强调资源的检索能力、信息处理和利用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更应注重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的培养。国内高校开展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往往集中于信息检索技巧的培训,而忽视了学生获取信息后的筛选、分析、评估方面的内容,教学过程中也常常缺乏信息道德培养的环节。因此,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学生能够通过准确有效的信息筛选、分析与评估,将获取到的信息融入学科领域,进行论文写作或相关研究。同时,还应向学生传授信息获取和利用的过程中涉及的知识产权等相关知识,使学生了解有关信息技术的使用所产生的经济、法律和社会问题,提高学生的信息道德水平。
3.3 探索新型教学模式
嵌入式课程式信息素质教育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相关方式,指信息素养教师对专业课或是专业课教师对信息素养教学的部分或局部介入;另一种是完全方式,即信息素养教师对专业课和学科的全面参与,包括教学目标计划的确定、研究性任务的设计、相关成绩的评定等自始至终的过程[10]44。在我国目前的教学体制下,完全方式比较难以实践和操作,国内高校图书馆开展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大多采取的是馆员局部介入学科课程教学的方式。这种方式通常只能在专业课中嵌入3—4课时的信息素质教学内容,而在这样有限的课时内不可能细致、深入地开展较为系统的信息素质教学,更谈不上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信息分析能力。图书馆也可尝试在保留信息检索课程独立授课的模式,主动结合专业课程的学习来开展教学,在局部内寻求专业教师的协作,在信息检索课内创设一种问题导向式的专业学习情境,以引导学生探究与自身学科课程或专业相关的学术或科研课题的方式组织教学,这种整合模式不仅能够更广泛地吸引专业课教师参与合作,避免了对专业课教学计划的干扰,也能够通过完整的科研体验,有效地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专业信息素质和科学研究素质[14]。
3.4 不断引入新技术,丰富教学形式
在开展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可采取更加灵活丰富的教育方式,不断引入新技术,利用新型信息软件与工具,最大限度地吸引信息用户,以实现唤醒用户的信息意识、强化信息能力、规范信息行为的教育目的。1)将面向新生开展的入馆教育嵌入图书馆虚拟导航服务中,帮助新生熟悉图书馆的环境、资源、馆藏分布、服务等各个方面,如香港浸会大学建设的library online tutorial。这种教育方式给予了新生更大的自由性和可选择性,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依托在线信息平台开展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当前建设比较有影响力的平台有Blackboard、WebCT、Cose、Moodle等。这种教育方式具有时空开放性、资源丰富性以及利用交互性等特点,不仅有利于促进馆员与专业教师的合作,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3)将信息素质教育嵌入掌上移动设备。随着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手机、iPAD、MP4等掌上移动设备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开始建设移动图书馆。这种移动服务更加便利、灵活、互动性强,可以缩短学生与图书馆之间时空的距离,也有利于扩大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范围[15]。
4 结 语
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素质已成为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作为信息素质教育基地的高校图书馆, 要充分发挥教育职能, 大力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 以信息素质教育作为新的立足点与重要的发展方向。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正是传统信息素质教育寻求变革的一种新途径,它能够有效地加强图书馆与专业教师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提升教学质量,提高信息素质水平,它的推广和应用有待于国内图书馆同行的进一步实践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龚芙蓉.国外高校信息素质教育之“嵌入式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启示[J].图书馆论坛,2010(3): 147—149,178.
[2] 胡 芳,彭 艳.美国高校图书馆开展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的实践及启示[J].图书馆建设,2011(12):79—82.
[3] 王 朴.一个独具创意的信息素质教学案例——美国马里兰大学世博会荣誉课程探析[J].图书情报知识,2005(5):65—67.
[4] 李金芳.美国高校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的典型案例研究[J].图书馆杂志,2012(11):73—77.
[5] 谢守美,赵文军.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信息素养教育的新途径[J].情报资料工作,2012(1):108—111.
[6] 王 蘋.馆员—教师协作的信息素质教育及思考[J].情报资料工作,2009(6):104—107.
[7] 姜化林.馆员与教师合作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途径探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12):241—243.
[8] 刘素清,艾春艳,肖 珑.学科服务的多维拓展与深化——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聚焦与思考[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30(5):18—22.
[9] 唐艳春.基于信息素质教育与专业课程整合模式的应用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0,30(4):133—135.
[10] 汤莉华,潘 卫.IC2创新服务模式下的嵌入课程式信息素养教育[J].图书馆杂志,2010(4):43—44.
[11] 李 伟.高职院校图书馆嵌入专业课程式信息素质教育研究[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2,30(5):84—86.
[12] 覃伟凤,薛娟萍.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整合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25):180—183.
[13] 于春萍,李艺纹.关于嵌入式信息素养教学本土化的思考[J].现代情报,2013,33(3):17—19,23.
[14] 杜安平.项目驱动和专业整合——基于科研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J].图书馆论坛,2009(4):140—143.
[15] 赵雪莹.高校图书馆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实现模式及案例研究[J]. 现代情报,2013(3):161—163,167.
[收稿日期]2013-06-15
篇8
【关键词】 应用本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3-140-02
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对于促进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推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人文素质教育是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在本科阶段实行的人文素质教育,比较集中地开设在大学一、二年级。主要以中文类课程为基础,开设的科目一般为《大学语文》、《应用写作》、《演讲与口才》、《公关礼仪》、《职业道德与修养》以及一些通识课程等等。和两课、公共外语、体育等基础课程比较起来,人文素质课课时少、学分低、学生重视程度也不高。体现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教学安排统筹不够,课程体系缺乏合理设计。
目前的人文素质课程之间缺少明确的联系,没有很好地与学生的培养目标、专业的培养计划、学生的职业能力等相结合,也没有对师资进行合理的安排与整合,总体而言人文素质课程处于无序状态,体系不完整,内容不合理。
2、课程缺乏连贯性,未能贯穿高等教育始终。
人文素质教育应该贯穿高等教育的始终,但是囿于课时和学分的限制,绝大多数的高等院校都仅在大一开设人文素质课,大二开设的较少,大三基本没有人文素质课程。这样的设置方式使人文素质教育必然产生脱节,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形成断层。
3、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效果不明显。
多数人文素质课程内容都比较单一,或者《大学语文》,或者《应用写作》,而且教学内容陈旧、近似于“高四语文”,难以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目标。
4、教学方法简单,学生积极性不高。
目前的人文素质课程中,由于课堂人数多,教学方法往往是简单的“灌输式”、“讲座式”,没有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热情,导致学生对课程缺乏兴趣。
5、过于求博求全,精深程度不够。
在目前的人文素质课程中,教学内容过于求全求广,而忽视了对作品、对例文、对案例的深度挖掘。课程讲授虽然面面俱到,但是很可能没给学生留下任何深刻的印象,也没有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起不到教学应有的效果。
6、课内课外联系不大,未能指导学生课外运用。
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成果就是对学生的课外活动、社团活动发生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是目前的人文素质课程往往局限于课堂教学,对学生的课外活动、社团活动缺少指导,久而久之课堂上传授的知识并未真正转化为学生的实际能力。
针对此种情况,我校自2009年起在我校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开展“人文素质平台”的教学改革,具体内容如下:
一、“人文素质平台”包含的课程体系及目标能力分析:
1、《经典导读》——对经典的阅读、体会、感受、结合现实进行思考的能力。
2、《文学欣赏》——掌握文学作品欣赏的技巧、方法,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艺术欣赏》——掌握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4、《实用口才训练》——具备良好的交际口才、与人沟通的能力。
5、《应用写作》——流畅的书面表达能力、常用文章写作能力。
6、《礼仪与沟通》——公关交际中的礼仪和人际沟通能力。
二、具体课程安排:
三、教学内容:
1、《经典导读》:结合学生专业,选取与专业相关的文学、哲学、历史、社会学、艺术、科学等名著经典进行导读,重在引导学生自行阅读,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2、《文学欣赏》:选取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进行赏析,结合作者、时代、心理、文学母题、文化等角度进行深度剖析,帮助学生提高对文学的鉴赏水平。
3、《艺术欣赏》:选取音乐、绘画、影视、雕塑等方面的代表作品,进行赏析、讲解,并启发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4、《实用口才训练》:结合学生兴趣和实际应用需要,选取常用的口头交际方法进行讲解,组织学生进行口才训练,强化口语技能。
5、《应用写作》:选取最常用的写作文体进行讲解,指导学生写作训练。
6、《礼仪与沟通》:根据人际日常交往的特点选取与学生专业、应聘、工作有关的礼仪常识和人际沟通常识进行讲解。
四、教学方法:
教师讲课和学生参与式教学的比例在1:1,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启发式为主,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课内和课外阅读、调研、讨论、写作等合作式学习方法完成教学任务。
五、课外活动:
在课堂教学之外授课教师还应承担起与人文素质教育有关的学生活动的指导工作,例如文学社、话剧社、口才协会、辩论赛、演讲比赛等,指导学生将课堂所学融入课外活动中。
六、考核方式:
根据不同课程内容和特点组织考试。《经典导读》、《文学欣赏》、《艺术欣赏》可以以写作论文的方式考试,《口才训练》以口试为主,《应用写作》可以采用“申论”的方式考试。
七、授课特点:
以例文、例题、案例精讲的方式授课,不求全求广,强调讲深讲透,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通过布置课外阅读的作业和书目,促进学生大量阅读。
八、改革的主要成效:
1、对教学目标的统一认识:
(1)基本语言能力:包括语言的书面、口头运用;文字的阅读、理解、编辑、概括能力;
篇9
作者简介:宋礼民(1960―),男,河南郑州人,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文法学院数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 文法学院,湖北 武汉 430223)
摘要:本文把博弈论基础课程中介绍的策略式思维方法和能力纳入到成功素质的五大体系之中,论述了博弈意识和策略思维能力是现代竞争社会中成功人士的必备素质。通过分析博弈论课程中的经典案例,探讨了如何处理博弈中的策略问题,并由此引出了博弈意识的两个核心要点:一是换位思考、改变观点;二是向前展望、倒后推理。通过分析案例探讨了成功素质教育的策略观。
关键词:成功素质教育;博弈论;策略思维
一、成功素质教育理念与博弈论和策略思维
成功素质教育是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率先提出的一种以促进人的成功为最终目的的教育理念。研究成果表明:成功素质的外延包括五大体系,即:观念体系,主要包括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敬业精神、拼搏精神、创新精神等;品格体系,主要包括人格、道德、诚信、毅力、性格、风度、气质、修养、心态等;方法体系,主要包括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和操作方法等;能力体系,主要包括领导、组织、管理、观察、分析、表达、协调、沟通、应变、公关、体能等;知识体系,主要包括专业知识和非专业知识。在成功素质的五大体系中,观念体系是核心体系。能力体系和方法体系是五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中国已经实施了市场经济,国际化的步伐日益加快,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方方面面,显现出越来越明显的竞争态势,正逐步形成越来越严峻的竞争格局。如何在政治经济、军事体育乃至于日常生活中看清楚竞争对手的策略、并战而胜之或取得双赢,是国家或组织或个人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策略思维是关于了解对手打算如何战胜你,然后战而胜之的艺术。是在竞争环境下必须具备的能力或者方法。我们每个人都会在工作和日常学习、生活中用到策略思维。学习需要策略,就业需要策略,生意人和企业必须借助有效的竞争策略才能生存发展,政治家必须设计竞选或施政策略等等。总之,学业成功、就业成功、创业成功和事业成功离不开策略思维的能力和方法。关于策略思维的科学称为博弈论,博弈论原本是数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相对年轻的科学,虽然其历史尚不足50年,但由于它较好地解决了对竞争等问题的可操作性分析,已经成为经济学中激荡人心的一个研究领域。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认识到我们身边的许多行为、现象都可用博弈来概括。当代“最后一个经济学全才”保罗•萨缪尔森教授说,“要想在现代社会做一个有文化的人,你必须对博弈论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成功素质教育的作用对象是在校的大学生,他们是将要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知识和把握先进文化方向的即将走进社会的中高级应用型人才,理应对博弈论知识和策略思维的方法有一定的理解,并能应用到实践中去。
二、博弈论中的经典案例及其对成功素质教育的启示
成功素质教育认为,塑造大学生的成功素质,必须围绕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两大领域展开。专业素质是指人们实现成功所必备的具有专业特性的素质;非专业素质是指虽不具有专业特性但同样是人们实现成功所必备的且对专业素质的形成与发挥起“倍增器”作用的素质。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共同构成成功素质,两者缺一不可。博弈意识和策略式思维能力已经成为各界成功人士必须具备的成功素质。分析和研究博弈论中一些经典案例,可从中体会到策略式思维的基本方法,感受到策略式思维的巨大魅力,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成功素质。
(一)囚徒困境
假设警察局抓住了两个合伙犯罪的嫌疑犯,但获得的证据并不十分确切,对于两者的量刑就可能取决于两者对于犯罪事实的供认。警察局将这两名嫌疑犯分别关押以防他们串供。两名囚徒明白,如果他们都交代犯罪事实,则可能将各被判刑5年;如果他们都不交代,则有可能只会被以较轻的妨碍公务罪各判1年;如果一人交代,另一人不交代,交代者有可能会被立即释放,不交代者则将可能被重判8年。
两个囚徒该如何选择呢?
对于两个囚徒总体而言,他们设想的最好的策略可能是都不交代。但任何一个囚徒在选择不交代的策略时,都要冒很大的风险。换句话说,一旦自己不交代而另一囚徒交代了,自己就将可能处于非常不利的境地。因此,囚徒在考虑自己策略选择的时候,必须站在对手的角度来考虑策略。对于囚徒A而言,不管囚徒B采取何种策略,他的最佳策略都是交代。对于囚徒B而言也是如此。最后两人都会选择交代。这就是该博弈问题的解,是一个纳什均衡。该问题反映了个体理与集体理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叫做囚徒困境。
我们可以利用囚徒困境模型来分析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不合作现象。例如出售同类产品的商家之间本来可以通过共同将价格维持在高位而获利,但实际上却是相互杀价,结果都赚不到钱。当一些商家共谋将价格抬高,消费者实际上不用着急,因为商家联合维持高价的垄断行为一般不会持久,可以等待垄断的自身崩溃,价格就会掉下来。又如住户在公共楼道里堆满了杂物,结果大家都极不方便。但你如果不占用公共楼道,别人也会占用。每一居住面积狭小的住户从自我利益最大化出发,都会选择占用。但占用的结果却最终损害了大家的利益。
在博弈论分析中,一定场合中的每个局中人在决定采取何种行动时都策略地、有目的的行事,他考虑到他的决策行为对其他人的可能影响,以及其他人的行为对他的可能影响,通过选择最佳行动计划,来寻求收益或效用的最大化。该案例启示我们换位思考、改变观点。我们希望你可以站在竞争对手的位置来进行策略思考,进而从别人的角度观察这个世界。正确做到这一点对于找到你自己的最佳策略是必不可少的。不过,从别人的角度思考和观察这个世界做起来并不容易。人们习惯于把别人看做和我们一样的人,而不是完全不同的类型。博弈论的思维方式则要求你哪怕完全不能同意他们的见解,也要设身处地,仔细分析自己若处于对方的境地,思路会有什么变化。
(二)海盗分金
有5个海盗抢得了窖藏的100块金币,并打算瓜分这些战利品。他们的习惯是按下面的方式进行分配:在5张纸条上分别写了1、2、3、4、5这五个数字,然后抓阄,抓到1的海盗就先提出分金币的方案,然后所有的海盗(包括提出方案者本人)就此方案进行表决。如果有超过一半的海盗同意,就按照1号提出的方案分配,否则,1号海盗被扔进大海,再由2号海盗提出分配方案,规则同上...请问1号海盗应提出什么样的分配方案?
所有的海盗都乐于看到他们的一位同伙被扔进海里,不过,如果让他们选择的话,他们还是宁可得一笔现金。他们当然也不愿意自己被扔到海里。所有的海盗都是有理性的,而且知道其他的海盗也是有理性的。这些金块不能再分,也不允许几名海盗共有金块,因为任何海盗都不相信他的同伙会遵守关于共享金块的安排。这是一伙每人都只为自己打算的海盗。
分析这个策略游戏的奥妙就在于应当从结尾出发倒推回去。当游戏快要结束时,你很容易看出应如何分配这些金币。如果从游戏的开头出发进行分析,那是走不了多远的。其原因在于,所有后续人员的决策方案都是要确定:“如果我这样做,那么下一个人会怎样做?”
记住了这一点,就可以知道我们的出发点应当是游戏进行到只剩两名海盗(假设前面3个海盗都被仍进大海了)――即4号和5号――的时候。这时提出分配方案的海盗是4号,而他的最佳分配方案是不存在的,因为不论他提出什么方案,5号海盗都是反对。5号海盗独自得100枚金币。
倒退回到上一步,现在加上3号海盗。4号海盗知道,如果3号的方案被否决,那么最后将只剩2个海盗,而4号将肯定一无所获――此外,3号也明白4号了解这一形势。因此,只要3号的分配方案给4号一点甜头使他不至于空手而归,那么不论3号提出什么样的分配方案,4号都将投赞成票。因此3号需要分出尽可能少的一点金子来贿赂4号海盗,这样就有了下面的分配方案:3号海盗分得99块金子,4号海盗得1块金子,5号海盗一无所获。简写为(99,1,0)。
2号海盗的策略也差不多。他需要有50%以上的支持票,因此需再找二人做同党。他可以给同党的最低贿赂是1块金子,而他可以用两块金子来收买4号和5号海盗。因此,4号的分配方案应是:(98,0,1,1)。
1号海盗的策略稍有不同。他需要收买另两名海盗,因此至少得用2块金子来贿赂,还要比2号的方案多拿出一块才能使自己的方案得到采纳。他的分配方案应该是:(97,0,1,0,2)或(97,0,1,2,0)。
该案例启示我们向前展望、倒后推理。这里说的是做出一系列行动和反行动,预计沿着你现在前进的道路走下去,最后你会到达哪里。“向前展望、倒后推理”法则告诉你,应该首先确定自己最后希望达到什么目标,然后从这个结果倒后研究,直到找出自己现在应该选择哪条道路,这样才能保证以后可以达到那个目标。
在企业管理中人们经常谈到学习邯钢经验,邯钢成本控制经验的核心其实就是“向前展望、倒后推理”方法的典型应用。“海盗分钻石”据说是美国著名软件公司招收员工时的考题,20分钟内给出正确答案的人,年薪可以达到8万美元。从中可以看出,世界最成功企业之一的软件公司对员工素质提出的要求或标准;而成功素质教育的办学理念中提出的超前发展、创新教育和实用教学等理念,要求把最新的最有用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的成功素质,这与世界一流公司的用人理念有着相同的地方。
三、成功素质的策略观
成功者离不开拼搏,博就是博弈,博弈是离不开策略的。构成一个博弈最基本的三个要素就是局中人、策略空间与得益函数。成功素质教育的策略观,即要求人们具备博弈意识,也要求人们在各种博弈中必须把握和采用几种共性的策略。其中威胁和反威胁、合作与不合作、先动与后动等策略是最重要的几种。
在博弈中,人们经常采用威胁策略,但其他博弈方也会采取对威胁的辨别和反威胁策略。介绍一个前面提到过的托马斯•谢林教授的小故事。若干年前,哈佛大学一帮学生来到谢林的课堂,他开始对学生讲学这门课有多难,有些学生便离开了教室。之后,他详细讲述了他就这门课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极端严格和极其刻苦,更多的学生溜掉了。最后,只剩下几个人在座位上惴惴不安,直冒冷汗,他却告诉这几个人放松。刚才那番强硬的说词是他的一个计策,为的是让上这门课的人数降到可以控制的范围内,保证只有最刻苦的学生上他的课。后来,他的确让这些学生很刻苦地学习。他们顺利完成这门课之后,都觉得这个理论真的至关重要,教授也棒极了。在这场师生博弈中,托马斯•谢林采用了一种比较温和的“威胁”策略。对博弈论不够坚定的学生相信了威胁,失去了机会;而对博弈论坚定不移的学生终于得到了世界一流大师的教诲,终生受益。
美国密西根大学的罗伯特爱克斯罗德经过计算机模拟“囚徒困境”发现,在重复博弈中,如果博弈的次数是无限的,博弈方会选择相互合作的策略。但如果重复博弈的次数较少,则合作就不可能实现。这就是重复“囚徒困境”的结论。在我国的反腐败斗争中。
1983年美洲杯帆船赛前4轮结束后,丹尼斯康纳的“自由号”在这项共有7轮比赛的重要赛事中暂时以3胜1负的成绩排在首位。在第5轮比赛开始时,由于对手“澳大利亚二号”抢在发令枪之前起步,不得不退回到起点线后再次起步,这使“自由号”获得了37秒的优势。澳大利亚队的船长约翰伯特兰打算转到赛道左边,满心希望风向发生变化,可以帮助他们赶上去。丹尼斯康纳则决定将“自由号”留在赛道右边。这一回,伯特兰大胆押宝押对了,因为风向果然按照澳大利亚人的心愿偏转了5度,“澳大利亚二号”以1分47秒的巨大优势赢得这轮比赛。人们纷纷批评康纳,说他策略失败,没能跟随澳大利亚队调整航向。再赛两轮之后,“澳大利亚二号”赢得了决赛桂冠
一般来讲,成绩领先的帆船,通常都会照搬尾随船只的策略。一旦遇到尾随的船只改变方向,那么成绩领先的船只也只会照做不误。这就是博弈论中的后动优势,如果双方的技术实力相当,帆船比赛的输赢在很大程度上是赌风向的比赛。在1983年的那场比赛中,当以3∶1的场数领先的美国人又以37秒领先时候,他们就获得了后动优势:澳大利亚人押什么风向,他们就跟随押什么风向。这样,他们就可以做到万无一失,因为如果澳大利亚人押对了,他们也跟着押对,尽管可能因为决策晚一点而输掉几秒,却很难把37秒输光,同样,如果澳大利亚人押错了,那么大家都错,那37秒的优势仍然管用。
总之,成功素质教育的策略观至少应该包括识别威胁或许诺是否可信,更加善于思考,具备深邃的洞察力;学会和竞争对手合作,共同获得双赢;学会掌握竞争中的主动权等。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2]王则柯,李杰.博弈论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4.
篇10
【关键词】教育学;发展;创新
一教育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教学理念落后。虽然国家大力普及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家长也意识到素质教育的优点。但是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学也深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教学理念十分落后,学校和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教育学创新的重要意义,教学理念已经难以适应当下学生的心理需求,不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第二,教学方法陈旧。教育学还在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过分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致使学生的实践能力比较差,没有起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逻辑能力的作用,也无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当中,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水平。第三,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教育学这门课程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时,将学生的卷面成绩作为唯一考核标准,然而这种评价方式不仅不能真实、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客观情况,而且可能打击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树立自信心。以成绩作为评价标准,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难以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影响教学效果的发挥。
二创新教育学教学的主要措施
1.更新教育理念,应用多媒体教学为了有效促进教育学的发展,首先要从根本上转变学校和教师的教学理念,让学校领导和教师正确认识到教育学创新的重要作用,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育学的职能作用,培养更多教育学研究人才,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学校要加大资金投入,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同时鼓励教师对教育学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和改革,提高教学效率。2.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因此,教师要重新定位自己和学生在教学中的关系,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担任教学的引导者,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教师可以在教育学的教学中加入案例,让学生根据案例提出对应的观点和结论,在课堂上与同学一起讨论交流,再进行归纳总结。3.改革评价模式,激发学习兴趣以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因此教师要正视主要问题,积极改进评价方式,应该把学生平时的表现纳入考核范围,教师要观察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及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的真实水平。同时,要把学生的实践活动纳入考核项目,掌握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最后再进行综合测评。通过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法,不仅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综上所述,目前我国教育学发展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是不可否认,在教育学的继承和创新方面依旧存在诸多不足。因此,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改革评价模式,激发学生对教育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夏剑.论我国教育学对现象学的接受机制及其发展进路[J].当代教育科学,2016(19)
[2]徐中斌.关于教育学原理的发展需求及改革途径探讨[J].青年时代,2016(21)
[3]刘保俊.浅谈教育学原理学科的发展需求及改革途径[J].教育界:综合教育研究,2016(34)
[4]梁士伟.基于教育学实践发展与科学发展的研究[J].山西青年,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