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问题设计范文

时间:2023-08-07 17:39: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堂教学问题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课堂教学问题设计

篇1

一、教学问题的设计

在教学活动中,好的问题设计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和进行创造的热情,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思维能力得到培养。而那种枯燥的一问一答式的提问方式只会扼杀学生的积极性。那么,课堂教学问题该如何设计呢?我想以下几种方式可供参考。

1.问题要来自教材,融入情景,脱离教材的问题,是无的放矢,脱离情景的问题,则失去了活力

在传统教学中,所有的问题设计都是从教师的角度的出发,是为了教师更好的讲解、更好的灌输,由此,“问题”成为教师灌输知识的工具之一,学生则成了接收知识的容器,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有效训练,思维能力得不到有序发展。“问题”很多时候只是流于形式。

而在现代教学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问题的设计时要牢牢把握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力这条生命线,根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学生的实际情况,提练出围绕教学内容的中心任务的问题,并且要尽可能让问题自然而然的吸附在一定的实际生活或社会背景中,设计出完美的有活力的教学问题。这种问题与情境的结合绝对不能牵强附会,把问题生硬的塞进实际生活,为情景而情景,同样会失去活力。

2.教学问题应来源于学生尽可能接触到的实际生活,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

现实生活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源库,它取之不竭,用之不尽。教育教学同样要来源于生活,再回到生活。我们难以想象在小学的课堂上,提出有关微积分的问题时,课堂上会是怎样的一种景象。

来源于生活,建立在已有的感性认识基础上,可以触发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欲望,激发启迪思维,提高教学效果。如果设计的教学问题,所要求初始知识水平、学习情景远高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学生所能领悟的情景,那么这个教学问题对教学来说毫无意义,这既不能激发启迪学生思维,相反会使学生丧失继续参与学习的信心。如所举的例子远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那么它在教学中不仅起不到多大的作用,反而成教学的累赘,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设计的教学问题要尽可能的来源于学生能接触到的实际生活,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在学生所能接受的范围内,否则,再好的教学问题只能是纸上谈兵。

3.教学问题要有新意,有创新性,老生常谈、毫无创意,只会淹没它的吸引力

教师面对受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这就要求教师要经常不断地变换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探求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教师自身在教学上要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学生创造性思维需要教师设计出富有创新性的问题去引导、诱发,也只有设计出能够引起学生在内心深处产生共鸣的问题,学生才能真正自主的参与学习,建构新的知识结构。现代教育技术集声、光、电、图像为一体,可以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来学习。为此,我们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

二、课堂教学问题设计时需注意的事项

1.教学问题要展的开,收的拢,要注意问题的密度

教师在深入挖掘教材的基础上,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略高于学生的眼光设计教学问题,拉近学生与课本的距离,把课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从而使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但是,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这种课内外的延伸,会受到各种限制,时间就是其中之一,这必然要求我们所设计的教学问题能收放自如,展的开更要收的拢。同时,注意问题的密度,如果问题过多过密,学生精神过度紧张,容易造成学生的疲劳和不耐烦,不利于学生深入思考;问题过少过疏,则使整个课堂缺少师生间的交流和互动,并且不利于教师了解和调控学生的状态。所以,课堂提问要适度适时,既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使提问发挥最好的效果。

2.教学问题作为学习的“支架”来设计,要注意教师的引导作用的发挥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智之门”并不会自动开启,还要适时的引导他们入境、入情、入心,进行自主学习、思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设计问题时,可以结合教师如下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调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引导作用;组织学生交流互动,如组成个人学习、小组学习、班级学习等多种形式的“学习共同体”,及创造多向互动的信息交流条件,如E-mail、QQ、Blog等多种形式。忽略教师的主导的作用,独立于教师之外的教学问题,是不可取的,在教学中也难以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应给学生留够时间和空间提问

篇2

    一个有效的问题,首先应该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什么样的问题学生感兴趣?贴近生活的、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有关联的才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即要有问题情景。教师要尽可能地挖掘教材中与生活、生产紧密联系的知识点,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准备进行设问。

    案例:必修I模块“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的教学。

    教师结合生活实际提出问题:(1)你吃比较成的食物时,例如腌制的咸菜、连续嗑带盐的瓜子等,你的口腔和唇的黏膜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2)当你把白菜剁碎准备做馅时,常常要放一些盐,过一段时间后就可见有水分渗出,这些水分是从哪里来的?

    (3)蔫了的青菜叶放入清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后,会有什么变化?

    (4)你还能想到哪些类似的例子呢?

    这样的问题设计看似简单,但因源于生活,又紧扣教学内容,学生不仅感兴趣,还为新知的学习提供了一条清晰的线索。

    二、问题的科学化

    问题的内容和表述都应具有科学性,即问题内容必须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及其运动规律,叙述问题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因此教师首先要分析教材,了解所教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明了本节知识点与其他知识点的联系,找出教材中的思维点,特别是能展现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素材,使得所设计的问题紧扣教学的重点、难点、易混点、易错点,能反映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同时,要分析学生的知识准备,从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能力考虑教学的起点,从学生的旧知识中找出同化新知识学习的“生长点”。在知识的“生长点”上提问,这样有助于学生通过思考问题,构建新的知识结构,实现知识的同化。

    案例:必修模块I“生命活动的承担者——蛋白质”的教学。

    本节课的重点之一是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如何解决这个重点问题的教学呢?

    首先请学生观察几种氨基酸(甘氨酸、缬氨酸、丙氨酸、亮氨酸)的结构。然后提问:

    (1)氨基酸这一名词与其分子结构有对应关系吗?

    (2)这些氨基酸的结构有什么共同点?

    (3)这些氨基酸的结构有什么不同点?

    (4)你能归纳氨基酸内的结构特点并写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吗?

    学生根据已有的化学知识,可以找出氨基酸分子中的氨基与“氨”字相对应,羧基与“酸”字相对应。在此基础上可以找出氨基酸的共同点是有一个氨基、一个羧基和一个H原子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不同点是碳原子上连接的另一个基团在不同氨基酸中是不同的,从而可以引导学生得出氨基酸的种类就是由这个基团决定的。经过这三个问题的讨论解决,学生就可以归纳出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和结构通式了。

    三、问题的层次化

    课堂问题设计必须根据教学的需要,按照教学程序、知识结构循序渐进地设计。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体现出知识结构的严密性、科学性、条理性,从而给学生以清晰的层次感。

    案例:必修I模块“ATP的主要来源—— 细胞呼吸”的教学。

    针对有氧呼吸这一知识点设计的问题是:(1)有氧呼吸可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反应场所在哪里?反应物、生成物各是什么?(2)什么是有氧呼吸?写出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分析有氧呼吸反应式中各种元素的转移途径。(3)在细胞内,1mol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以后,可使1 161 kJ的能量储存在ATP中,其余的能量则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掉了,请你计算一下,有氧呼吸的能量转换效率大约是多少?这些能量大约可使多少摩尔ADP转化为ATP?这一系列问题既能由表及里地剖析有氧呼吸的本质,又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问题进行思考、讨论,从而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参与度。此外,当遇到有难度的问题无法解决时,教师应设计出有坡度的一个个子问题,逐渐点拨学生的思维,使之思路入轨。

    四、问题的思维化

    瑞士教育学家裴斯泰洛奇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因此,课堂问题设计要能激励学生思考,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

    1.问题设计激励学生思考

    问题按其自身的属性、设问的指向、答案的深2008年第5期(总第171期)度和广度,可大致分为三类:事实性问题(是什么)、分析性问题(为什么)和应用性问题(怎么做)。“是什么”的问题不具有思考性,不能算是有效的问题。“为什么”的问题能引发一定的思考,“怎么做”的问题需要在思考的基础上寻找方法,加以应用,这两类问题都是课堂教学中应该倡导提问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思维。

    2.问题设计具有开放性

    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

    例如,在学习“生态因素”一节时,可设置这样的问题:一片原本生长状况良好的马尾松林,出现生长不良现象,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如果你是一位生态工作者,你会调查哪些内容?学生通过讨论,逐渐明确思路,从调查的方法、调查的内容等方面考虑。如调查方法采用样方法中的最小面积法,调查的内容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等。

    3.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

篇3

一、问题设计要有课标性和人文性,符合新课改精神

新课程改革是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适应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要求。历史课堂教学以课程标准为依据,问题设计也要以课程标准规定的三维目标为导向,按三维目标,把问题分成知识性问题、探究性问题和情感态度价值观问题。如,我们在学习“中国古代明清商业发展”时,可以提供一段材料: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秤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等。以此设计问题:材料中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何新现象?依据材料概括晋商发达的主观因素。这样既考查了明清商业发展的知识,也考查了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同时也体现了要发家致富必须具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问题设计要有前瞻性和预测性,符合高考题问题设计,贴近高考

自2007年课改后,历史高考试卷既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又充分考查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灵活,充分体现人文性,问题有层次,侧重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我们设计的问题也要符合高考题特点,进行命题探究,预测和练习高考考查的方向与能力。

三、问题设计要有整体性、层次性和探究性,符合历史专题教学模式

历史高考问答题往往围绕某一主题,依托材料进行设计,强调知识的纵横联系进行综合考查。我们设计问题,也要注意知识的整体性,围绕某一主题,把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有选择地联系起来,并依据时间顺序和国别进行分层设计,层层诱导,环环相扣,启发学生思维,最终让学生探究出问题的结论。

篇4

小学数学 提问设计 想象力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完美的教学艺术,提问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善于提问的老师,可以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思维和想象力,提高教学中的交流效果,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起着纽带作用。一切思维活动都是由问题开始的,好的问题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使学生在课堂上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求,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力,那么如何设计一个适宜的问题呢?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

在课堂教学中,尽管我们有时精心创设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情境,试图启发学生提问,但是会提出问题的学生还是少得可怜,学生怕说错被同学、老师取笑,有问题也不敢说,要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乐于提问,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以鼓励为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他们提问的热情,吸引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形象生动的语言、恰当的姿势和手势、巧妙地设计各种启发式的问题,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等因素,创设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能唤起学生求知欲的有效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想探究问题的欲望,特别是精巧问题,能够吸引学生集中精力,积极思维,触动感情,提高兴趣。如在教学比较分数大小时,可创设这样的情境:熊妈妈给两只小熊分西瓜,熊妈妈说:“弟弟分三分之一,哥哥分四分之一……”还没等熊妈妈的话说完,熊弟弟便大叫起来:“妈妈不公平!哥哥分得比我多!”然后教师问学生:“熊妈妈分得公平吗?你觉得谁分得多呢?”学生们对问题很好奇,想要知道问题答案的兴致很高,这样的问题不但学生乐于接受,而且还会积极主动的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

二、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让学生善于提问

篇5

关键词 问题设计 有效策略

一、数学问题的设计原则

(一)问题的设计要以“生”为本

问题设计要围绕教学目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教师有计划地设置新颖独到的问题,可以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让学生以最高的热情来探究问题。问题的设计要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提高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效率。教师既要把教材丰满起来,把教材生动起来,还要注意为学生提供多层次的问题,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二)问题的设计要以“本”为本

教学中问题的设计是教师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新教材进行教学实践的预测性整合的显性化材料,因此问题设计要植根课本,重视教材的基本作用;要善于把握教材的特点,充分挖掘教材内容所隐含的思维品质和文化底蕴,将教材内容以恰当的方式创造性地在课堂上呈现出来,体现数学本质。

(三)问题的设计要体现梯度性,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提供出接近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智能水平,但又必须“跳一跳”才有可能够到的问题。就像摘苹果一样,只有跳起来摘到的苹果才最甜,但也要注意学生的现有能力,不能把问题设计的太难,对于用尽全力也摘不到的苹果,大多数学生是不会有太大兴趣的。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地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因材施教,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四)问题的设计要提倡开放性,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的能力

开放性问题,是指问题可以有不同的定义、不受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局限、不受现有答案的局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去思考的问题。这类问题放宽了对学生思维的限制,有助于学生形成扩大思维的机会,鼓励学生突破传统、权威,进行创新,发挥自己的新见解,进行思维的移植和重新组合。它具有创新思维的特有功能,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问题设计有效设计策略

(一)注重与其它学科间的渗透,提高学生的融合学习能力课堂教学“既以课本为本,又不局限于课本;既要注重知识的落实,又要重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既要系统传授本学科的知识,又要注重学科间的渗透和综合”。

如《勾股定理的应用》课堂教学。

出示问题:如图,水池中离岸1.5m 的点C 处,直立着一根芦苇AB,出水部分BC=0.5m,把芦苇拉到岸边,它的顶端B恰好与点D重合,求水的深度AC.

这个问题的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通过设未知数,利用勾股定理列出相关方程,从而解决问题。但设计好后自己感觉这个问题略显单调,为了增加趣味性,与组内老师共同探讨并设计为“荷花问题”,再借助于多媒体的演示,使问题显得更加趣味、生动和直观。“荷花问题”:平平湖水清可鉴,面上半尺生红莲;出泥不染亭亭立,忽被强风吹一边;渔人观看忙上前,花离原位二尺远;能算诸君请解题,湖水如何知深浅?

我先让学生们齐声朗读整首诗,然后请语文课代表逐句“翻译”题意,根据课代表解释的意思,我用多媒体进行逐步演示。由一首古诗引发一个数学问题,增加了可读性。用诗歌的形式使课堂内容的形式更加丰富和生动,展示了数学与其它学科的联系。

(二)结合实物模型或多媒体,提高学生直观感知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实物模型或多媒体进行教学,一方面能将枯燥的知识变得趣味性,有利于调动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把一些教师比较难以解释的问题变得形象、直观,从而解决问题。如“中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课题小组活动。有长、宽、高分别为6cm、4cm、11.5cm 的一盒牛奶直立在地上,插管口处在上面,一只蚂蚁刚好在插管口的顶点相对的顶点上,如果蚂蚁要能尽快地从插管口吃到牛奶,则蚂蚁要爬行的最短路程是cm。(精确到1cm)

在上面这个问题的处理上,老师是先让学生通过思考,然后让学生来口答,并在黑板上画图来帮助学生进行解释。我一边听课,一边也在注意下面同学的反应,觉得好多同学没有弄懂,课堂气氛一下子也变得紧张起来,老师接连让几个学生来补充说明,问题终于解决。但我觉得这样的教学效果不会太理想,因为这样处理不能很好地让学生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那就是如何把曲面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关于曲面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本身是一个难点,因此在问题设计时,教师可以事先做一个能展开的长方体(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做好),或做一个课件展示给学生看,这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效果会比较好。

(三)具有一定的深刻性,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问题设计的深刻性是指学生解决问题时所产生的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的抽象程度,逻辑水平和思维活动的深度,它集中表现为能深刻理解要领,深入思考问题,使用抽象概括,抓住事物的本质,善于总结规律,并能迁移应用。如一堂几何练习课。

例:求证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点到两腰的距离相等。学生们利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证得后,我没有就此打上句号,而是启发学生用面积法来证。因SPAB=AB・PD,SPAC=AC・PE,又SPAB=SPAC,易知PD=PE。用面积法证完后,然后激发学生思考,若改变P 点的位置或三角形的形状,又能得到哪些新的结论呢?于是学生们人人动手,积极思考,终于得到了一系列新的结论。

结论一: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任一点到两腰的距离之和等于腰上的高。

结论二:等腰三角形底边延长线上的任一点到两腰的距离之差等于腰上的高。

结论三:等边三角形内的任一点到三边的距离之和等于该三角形的高。

通过变式练习,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巩固并深化了知识系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篇6

关键词:梯度;问题情境;调控策略;反思

新课程实施一年来,据我本人深入课堂调研统计:高中学生对一般化学教师的提问,有将近一半的同学不能做出积极反应,本人结合教学实际分析了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

一、学生不能做出积极反应的原因

1.学生学习化学缺乏兴趣,不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处于消极等待状态。

2.教师提问缺乏艺术,有的问题缺乏启发性,有的问题太抽象、太大或者缺乏坡度,致使学生思维跟不上。

3.教师对学生认知水平和可能的思维障碍估计不足,不能很好地结合化学学科特点,缺乏必要的问题情境创设,未能激发学生作深层次的思考。

4.提问形式单一,不能灵活应变,没有针对课堂气氛以及学生的回答和反应追问下去或没有及时改变提问方式等。

二、精心设计好教学问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要改变以上状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精心设计好教学问题。设计问题往往比回答问题更重要,是提问顺利进行的前提。为保证课堂提问的有效进行,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选择和设计恰当数量的问题。这些提问既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又要难易适中。

1.要明确目的,设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所提问题要围绕教学目标,切合学生实际,紧扣教材训练要点。在问题设计时,教师不仅要考虑提什么样的问题,还要考虑为什么提这样的问题,使每一个问题既为活跃学生的思维服务,又成为完成本课教学任务的一个组成部分。

2.领会新课标,设置梯度控制难度。所提问题要难易适度。既不能过于浅白,没有思考的余地,又不能太艰深,让人难以琢磨,无从下手。如必修1中“物质的分离和提纯”的第一个问题:“现有含硫酸钠、氯化钠、氯化镁和泥沙等杂质的粗食盐,用粗食盐提纯氯化钠,请设计实验方案”,该问题对于初中只接触过过滤加适量物质沉淀再过滤、而需要加适当过量除杂试剂,并且还要考虑多余除杂试剂去除的综合性极强的学生,是无法达到要求的。对此设计方案可以通过以下问题的设计分解成以下若干个小的探究题:(1)食盐中含有泥沙怎样提纯?(2)食盐中含有硫酸钠怎样除杂?(3)如果除杂时加入的除杂试剂过量,则过量的试剂怎样处理?并且告诉学生在除杂时如果食盐溶液中含有适量的酸,可以通过蒸发的方法除去。在这些提示和探究准备的情况下,再要求学生设计粗盐提纯的方案。通过这样的处理就降低了难度,把学习的主题分解成若干个问题,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逐渐达成对学习主题的深入、全面的认识,便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3.创设好问题情境,促进有效教学。设计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对于理解或发散性的提问,要尽可能突破“标准答案”的束缚,让答案具有发散性,力争引起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独立精神,提高课堂提问教学的效果。讲授“电解池”一节时,先让学生动手实验:分别用铜、碳做电极插入盛有稀硫酸、硫酸铜、硫酸钠、氯化钠的烧杯中,进行八组对比实验,电极一样、溶液一样因为连接正负极不同出现不同现象。这个“一反常态”的实验现象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思维特别活跃。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习兴趣,把学生带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进行有效的学习。

4.要讲究艺术,掌握调控策略。提问要注意提问中可能出现哪些问题,怎样解决等,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应考虑好并做好充分的准备,以便教学时及时调控,保证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不偏离正确的轨迹。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反应、回答,应有充分的估计并事先想好应对策略。如在学习铝与氧气的反应时,为了了解铝表面容易生成一层稳定的氧化膜,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会演示以下实验:

(1)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熔化,轻轻晃动。学生观察到铝箔熔化,失去了光泽,但熔化的铝并不滴落,好像有一层膜兜着,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对这个实验很感兴趣,很想知道“为什么熔化的铝并不滴落”,希望老师尽快作出解释,但此时如告知原因,就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此时,教师可设置如下悬念:是不是把铝箔表面的氧化膜去掉以后再加热,铝箔熔化就会滴落?

(2)另取一块铝箔,用砂纸仔细打磨,除去表面的氧化膜,再加热至熔化。学生观察到熔化的铝仍不滴落,又是为什么呢?进一步研究铝与氧气的反应,探讨氧化膜的形成机理。

(3)假如铝表面不能形成致密的氧化膜,情况又会怎样?让学生进行铝条的“毛刷实验”,进一步激起学生的疑问与好奇。

(4)生活中铝制品表面的氧化膜是自然生成的还是人为处理的?通过一步一步制造悬念,一层一层解决问题,一环扣一环的心理刺激,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心理状态,体验到知识的产生与发展是自然而然的,问题的解决是必须的,从而实现预定的学习目标。

新课程要求我们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要针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地总结。只有不断地剖析自己,才能发现问题。通过对问题深入的思考,才能解决问题。上完课后,回头看看,很多时候会发现在课堂中自己讲了那么多无需讲的话语,提出问题后,又那么急于帮学生回答问题。在教学中进行问题设计时经常会出现这些情况:①问题主次不分明;②拟定的问题难度不适中;③问题提法老一套,内容表述不明确;④把提问当成启发、设问;⑤择优提问,忽视中等生和后进生。

总之,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师要重新审视课堂提问,合理设计课堂问题,使提问成为促进课堂交流、优化教学进程、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重视自己课堂上的提问效果,精心设计问题,营造民主宽松的环境,适时对学生提供质疑方法指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

参考文献:

[1]顾建辛.中学化学教学中教学问题设计的艺术.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6(3).

[2]全芙君.化学课堂上有效教学的提问策略.中学化学教与学,2007(6).

篇7

【关键词】:数学教学;课堂提问;设计原则

中国分类号:G633.6

课堂提问是一种典型的教学技能,也是教师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教学方式。由于笔者在所任教的职业高中主要负责高考班学生的数学辅导工作,因此,本文将结合笔者工作实际,探究职业高中高考复习班数学课堂的提问设计原则,旨在帮助职业高中教师能够更好地为面临高考的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

一、课堂提问的含义

课堂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的目的、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设计适当的问题进行课堂教学的一种形式。课堂提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课堂提问是每一个学科教学的必经环节,它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二、职业高中数学课堂提问设计案例

本文中的数学课堂提问案例主要选自在学生高考复习过程中所遇到的习题,针对这一阶段的学习和复习状况总结课堂提问设计的原则。

(1)设 ,写出总施工费用 关于 的表达式;

(2)请问,如何铺设才能使总施工费用控制到最低?(选题探究)

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归纳方法:渗透化归思想,同时在讨论过程中,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1.在课堂上对所学知识进行检测巩固

2.适当引进竞争机制、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探索精神,体会合作学习的快乐。

三、职业高中数学课堂提问设计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数学是一门自然的科学,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首先应注重其科学性,无论是提问的内容,还是对提问的表述方式,都应做到准确无误。对数学名词的概念以及定理进行解释时,教师应当使用数学术语。例如,上面提到的函数 ,应当说“函数 的值域”,而不应当说“函数的值域”。函数的学习中,尤其是在学习函数图像时,教师的语言表达更应恰当到位。此外,在讲究科学性的前提下,教师还应使其提问的语言尽量通俗易懂。

(二)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要求教师根据授课的内容、教学或复习的阶段性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采取不同的提问方式,针对不同学习阶段、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需要对本课即将讲解的题目数量、涉及的知识范围以及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做出准确判断,估计出课堂提问的数量及深度,这样才能把握好课堂提问的意图和效用,使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最大化。例如,在复习基本不等式 (当且仅当 时取等号)时,可以采取这样的提问方式:“回顾之前的学习,请问基本不等式的适用条件是什么?它主要用于解决哪些方面的问题?”这样的提问是依据教学的目标和要求而设计的,具有针对性强的特点,也便于学生进一步回顾定律,思考其应用范围。

(三)层次性原则

层次性原则指的是所提问题应遵循由易到难、由表及里、层层推进的原则,对问题的安排应恰当。针对高考数学复习课的课堂提问,教师应清楚其提问不应像讲解新知识那样简单,而需要有一定的难度,这样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在复习个过程中自己先回顾旧知识,进而引发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如果提出的问题太过简单,学生会对其不屑一顾,从而对课堂教学失去兴趣;如果提出的问题太难,学生百思不得其解,会导致学生放弃思考,影响后期学生自主思考的培养。

结语

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数学教学课堂提问需要遵循科学性、针对性和层次性的原则,教师在课堂问题设计中才能有效地把握课堂目标、学生能力以及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显国.课堂提问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 陆书环,傅海伦.数学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篇8

当前,随着课改的深入发展,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正方兴未艾,全国中学化学教学实践正不断涌现出教学设计的好案例、好经验。但中学化学教学改革的实际状况与课改要求尚有差距。本文就课堂教学设计的若干问题谈一点个人想法,并求教于同行。

1对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解

1.1什么是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的概念虽然已经在各种专著和论文中反复提及,但由于各人教育理念上的差异和对概念的理解角度不尽相同,因此有不同提法。一般认为,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实施解决方案,评价实施结果和修正方案的过程[1]”。也有表述为:“为达到一定教学目的,对教什么(课程内容等)和怎么教(组织、方法、传媒的使用等)进行的设计[2]”。笔者对教学设计的理解为:按照现代教学论的观点,在一节或一个单元的教学中,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与手段、教学过程(师生双边的教与学的活动,特别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的一种最优化的全面构想和合理安排。这里特别强调了在一个单元教学中对教学目标的设计及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和安排两个重点。这样的理解或许更能体现教学设计的本质特征,也更易被第一线教师所接受。

1.2教学设计是比备课更高一层次的课的准备

以往在教学论中对于课的准备,往往只提“备课”。现在教学研究的发展表明,已经有用“教学设计”取代“备课”的趋势。笔者以为教学设计是比备课更高一层次的课的准备。其理由可用下面(见表1)对教学设计和备课差异的比较清楚地表现出来。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教学设计确是比备课高一层次和水平的课的准备。

2加强化学课堂教学设计改进课堂教学之我见

2.1教学目标设计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关键

教学设计的内容程序有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和策略的设计,教与学双边活动的设计,也包括事后对教学效果(主要表现是执教者主观教学意图的合理性、正确性及教学目标的完成度)的评价等。但笔者以为教学目标的设计是最重要的。课改以后教学目标一般分为三类,但教材只是教学的依据,不同执教者可以有不同的对教材教法的处理,可以有自己对目标、内容和策略的独到理解。这就是教学艺术,有了这种独到的理解和安排,才能真正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去教”。并非每个教学内容都有三元教学目标,有时可能只有一种教学目标,也可以突出某个目标而淡化其他,关键在于教师个人的理解。如初中化学“空气的污染与防治”教学内容,并不涉及多少化学知识和技能,过程方法目标也非目标的主体,而强化环境意识,让学生感受空气污染的危害,由切肤之痛进而情感上受到冲击,帮助学生树立保护空气资源的理念和态度,才是教学的根本目标。确立了这一情感态度目标,教师才会全力以赴地调动各种课程资源落实这一目标,才会有创新的教学,如果四平八稳地设计目标,教学就黯然失色了。

2.2选择实践或发现的教学方法是设计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根本

美国学者J.A.拉斯卡把课堂教学方法分为四类,它们是呈现法、强化法、实践法和发现法。呈现法指把知识结论及对结论的思维过程用语言文字和图像形式直接传授给学习者,讲授和演示是最主要的教学方式。强化则是通过练习与反馈矫正让学生巩固知识、熟练掌握学科技能。这两种方法一般在应试教育中常见。实践法和发现法则更多强调学习者主动的学习,强调在动脑动手中增加学习者的个人感受与体验。按照杜威的观点,知识和经验靠语言灌输是没有用的。学生要真正掌握知识、概念、理论,需要自主学习,需要个人的认知活动,需要对信息的自主加工,需要有一个悟的过程。讲授是必要的,但并非万能。发现意即探究,由问题始,要解决问题,必须收集资料,建立假设,然后通过实验、数据处理、建立模型等来验证假设,从而得出结论。结论有缺陷,还要修正。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多选择实践和发现的教法,而不能主要用灌输知识的呈现法和机械训练的强化法。只有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才能落到实处。

2.3研究课,示范课和学科教学竞赛等是教学设计实践的最佳时机

由于教学要求高、内容多、进度紧,每个教学内容都要进行教学设计,可能教师的时间和精力不够,因此,只有研究课、示范课和学科教学竞赛才可能成为教师教学设计实践的最佳时机。平时的教学可以尽量渗透教学设计的理念,如增加实验、讨论、板演的环节。另外,按照日本名古屋大学广冈亮芷教授的意见,也只有部分教学内容适宜于教学设计。广冈亮芷用系统分析法分析教学,他从诸多制约教学的变量中找出三个主要变量,把每个变量都分成高低几个层次。如教学目标变量是系统知识技能的掌握和主体操作能力的形成还是学生个人能力和思维的发展;教材是选表达教材、技术教材还是理论教材;学习者发展阶段变量是处于行为把握、图像把握还是符号把握阶段。然后把三个变量进行组合,也只有理论教材、学生能力和思维发展目标、符号把握发展阶段时,才适宜于运用主体探究的学习方法,也才特别适宜于教学设计。其他则主要用启发式的接受学习方法。这表明,高级水平的教学设计也并非处处宜用。只存在研究课、示范课和学科教学评比中才能多进行教学设计实践,并请同行、专家分析点评,执教者进行反思总结,以求得更多体验和启发。

2.4化学实验设计在化学教学设计中具有特殊地位

大凡优秀的化学教学设计都有独特的巧妙的化学实验设计。化学实验是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重要载体与平台,尤其是探究性的化学实验,在引导和组织学生的探究学习方面能起到无法替代的作用。例如有的教师在溴乙烷的教学中[3], 为了让学生掌握溴乙烷在碱性水溶液中的水解这一重要性质,设计了两组探究性实验: (1)如何鉴定溴乙烷中的溴元素?让学生在原有方案中碰壁后再想到必须先让溴乙烷分子中的溴原子转变成溴离子,然后才能用硝酸银溶液鉴定溴离子, (2)溴乙烷水解需要什么条件?让学生设计在水中加热水解和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水解的实验进行对比。这样让学生在探究性实验中自然地掌握了溴乙烷水解的性质和条件,而且兴趣盎然,学习热情高涨。这样做把教学立足点真正放在了“学”上,并且把学生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放在了比单纯传授学科知识更重要位置。高水平的老师会钻研中学化学实验,手中积累起几十年特别适宜于探究学习的实验,为化学课堂教学设计添彩。

2.5调动整合课程资源为实现教学设计主观意图竭尽全力

执教者的教学目的是要实现自己教学设计的主观意图。这就涉及到对与本单元教学密切相关的课程资源的调动、整合与使用。首先要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能为教学服务的一切教学的内、外部条件都可视为课程资源。有了好的教学设计当然要为实现它而全力以赴,要努力收集和使用这些资源。不能把课程资源仅局限于教材、练习册、学习指导书上,那是远远不够的。要学会从图书、报刊、 资源汇编、 电视广播、研究所、工厂农村乃至互联网上寻找尽可能多且好的与教学有关的资料,择其优者整合制成课件而使用,达到鲜明、生动、新颖,说服力强的效果。笔者曾经见过一位教师为了上好“钛与钛合金”这一课(上海一期课改教材),他在课上展示了搜寻的近十种钛合金制品,并与钢铁材料的性能进行比较,给听课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出示这些展品花掉教师多少时间和精力啊!但这些恰是这节课最出彩之处,为了调动使用课程资源为教学服务,教师真是“无所不用其极”。

2.6课堂教学评价应围绕教学设计主观意图的合理性、正确性及其实现程序进行

怎样评价教师教学设计的优劣?笔者以为切不可按评价者头脑中的主观框框去套执教者的课堂教学实践。必须通过适当方式(如课前说课,访谈)了解教师教学设计的主观意图,而且要把评价的着力点放在评价执教者的教学设计主观意图是否合理正确及其实现的程度上。这样的评价体现了对执教者主观意图的尊重。按照1989年出版的《第四代教育评价》(美国枯巴和林肯含著)的观点,传统评价的一个主要问题在于往往把评价对象完全排除在评价之外,不予考虑,且把评价者自己的价值观作为评价的惟一标准,这样的评价显然不符合时代精神。课堂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对教学设计的评价要在尊重执教者主观设计意图的基础上进行,这样才有利于激励教师的创新精神,有利于形成教师的教学风格与特色。

参考文献:

[1]孙可平.现代教学设计纲要[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20.

[2]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篇9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情境设计

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教学内容,将数学问题与一定的情境融合在一起。它是数学再发现的源泉,是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已有意识地创设一些问题情境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那么,如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出行之有效的问题情境呢?本文试着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尝试与探索。

一、设计的问题情境要有趣味性

布鲁纳认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因此,问题情境的创设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将数学问题融于一些学生喜欢的情境之中,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知学习中。如在讲解“平面直角坐标系”这一节的过程中,我先介绍了数学家欧拉发明坐标系的过程:欧拉躺在床上静静地思考如何确定事物的位置时,突然发现一只苍蝇粘在了蜘蛛网上,蜘蛛迅速地爬过去把它捉住。欧拉恍然大悟:“啊!可以像蜘蛛一样用网格来确定事物的位置啊!”引入正题――怎样用网格来表示位置。这时学生的兴致已经调动起来了。结果一节课下来,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高兴。不但达到讲授知识的目的,又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了解了数学史的知识,何乐而不为呢。

二、设计的问题情境要有生活性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数学教学要注意结合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将教材上的内容有机地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例,以情境的方式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以此启迪学生思维,消除他们对数学的陌生感和神秘感,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在讲“正多边形和圆”时,指出正多边形有无数种,哪些正多边形可以用来设计铺地的美术瓷砖?因为周角等于360°,所以用正多边形既无空隙又不重复地铺满地面的条件是:围绕每一公共顶点P的各角之和等于360°,通过计算得出:用一种规格的瓷砖铺地,只能使用正三角形、正方形和正六边形三种。

生活性的问题情境为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供了可能,为学生认真观察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做了示范。因此,我们可以将合适的生活事例适时地引进课堂,为生活与数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三、设计的问题情境要有障碍性

问题情境要有一定的障碍性,也就是说要具备一定的思考价值,使学生从中能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问题情境不易过于宽泛,使学生无所适从,不知从何考虑;也不可过于简单,失去思考价值。要临界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情境状态。以通过自身努力与小组合作可以完成为佳。例如,讲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时,让学生判断方程1994x2+427x-37=0的根的情况,学生推算时会发现此题用根的判别式判定很麻烦。这时,老师可以故弄玄虚地说明此题很容易,其结果为一正一负,且正根绝对值较大。然后,教师说明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上述问题其实很简单,学生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必然兴趣浓厚。因此,问题情境的创设不应是伸手就摘桃,也不宜是再跳也摘不到桃,而是要跳一跳能摘到桃子。

四、设计的问题情境要有开放性

数学开放性问题是指条件多余、不足或答案不唯一的问题,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不断反复交替的过程,由于开放性问题往往存在多种可能性,这就给学生提供了多角度考虑问题的机会,在讨论和推断正确答案时,使学生进行发散,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一系列的“开放性”问题,大胆放手,让学生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展开多角度、多方向的思维活动,使学生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甚至前所未有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例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应用――行程问题”时,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在一条东西走向的公路上相距65千米的甲乙两个车站,吉普车从靠西的甲站出发,每小时行驶52千米,小轿车从靠东站的乙站出发,每小时行驶78千米,两车同时出发,经过多少小时两车的距离为13千米?

本题的要点是:两车同时开出且两车相距13千米是怎样的情形?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得出有以下四种情形:

1.相向而行,还未相遇时。

2.相向而行,相遇后交错。

3.同向而行,还未追上。

4.同向而行,轿车超过。

可见,开放性的问题情境给学生创设了更大的思维空间,有机的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促使创新火花的迸发。

五、设计的问题情境要有新旧知识的联系性

学生认知活动的建构过程正是以原有认知结构为基础,通过寻找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使新知识同化或顺应,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因此,在新旧知识密切联系的关键处创设情境,制造冲突,引导学生提出新的数学问题,温故知新,激发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欲望,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和方法来联想和探索新知。

如教学“圆锥表面积的计算”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前边我们运用转化的方法把圆柱转化成长方形来推导出求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今天,可不可以运用这样的转化方法推导出圆锥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呢?大家试试看。”通过这样的情境,不仅给学生指明了探究的方向,而且也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六、设计的问题情境要有实践性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适时、适度创设实践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例如,在教学“有理数加法”时,如何理解4+(-3)=+1呢?若引导学生举些实际例子来说明这个式子的正确性,那就更容易理解。一个学生是这样说的,把4看作手里原有4元钱,把-3看作支出了3元,则手里还剩下1元钱,故等于+1。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学生对有理数加法法则有了感性的认识。

七、设计的问题情境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

教学“图案设计”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教师利用多媒体、投影片展现丰富的几何图案,让学生欣赏这些美丽图案后,告诉学生:“这些图案我只要用一个圆规就可以画出来,你想学会吗?”然后,师生一起探究这些图案的画法,并激励学生大胆创新与设计。通过图案设计,学生进一步熟悉了圆规的使用技能,了解了将圆六等份、三等份的方法。同时,让学生设计图案,学生的兴趣非常浓厚,设计的图案丰富多彩。

篇10

【关健词】物理课堂;提问设计;课堂教学;逻辑思维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特别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但静观课堂的这些变化,师生互动更多地有其形式而缺乏实质。当前课堂,教师课堂无效提问现象较为突出。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过多,指向性不强;

重结论轻过程,提问流于形式;问题无层次感;候答时间过短,学生无法充分思考时间。

物理课堂的教学过程其实就是问题的产生与解决过程,一堂课由若干个问题组合起来的,而且每个问题都是一个“驿站”。学生所获的丰欠,教学的成败,都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问的质量有直接的关系,优秀教师的教学不只在于会讲,更在于会问。物理教师应该怎样进行提问才更有效呢?

一、提问设计突显科学发现的逻辑

科学始于问题,从认识的来源上看,科学认识归根结底来自人们的社会生产实践和科学实践,科学问题是已知与未知的结合体,是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实践中还需要解决而又未解决的矛盾。高质量课堂教学问题首先就是要站在科学的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科学方法论的高度上,从问题产生的时代背景角度进行设计提出问题:

例如人教版高一必修1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教学为例。伽利略在怎么样的背景下产生怀疑、提出自己的设想的。科学问题与科学发展背景是相关的,知识背景决定着科学问题的内涵深度与解答途径。伽利略不会凭空怀疑2000多年来被认为是正确的亚里斯多德的观点,一定有他的自己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时代背景。静止的物体不会无端地自己运动起来,这是众所周知的普遍自然现象(亚里士多德结论:一切物体均有保持静止或所谓寻找其“天然去处”的本性);伽利略是哥白尼的日心说的坚定支持者,行星都围绕着太阳千万年不停转动,这一事实了坚定了伽利略心中的运动的物体也不会自己无端的停止下来的信念。(伽利略敢于向传统的权威思想挑战,不是先臆测事物发生的原因,而是先观察自然现象,由此发现自然规律。)老师如果同时再介绍伽利略对摆钟的研究,同学们就可以理解到伽利略、牛顿是如何站在当时的科学成就至高点,重视自然现象,尊重客观事实的角度提出问题。

又如对于落体运动,自古以来有许多人都研究过。古希腊的学者们认为,物体下落的快慢是由它们的重量决定的,物体越重下落得越快。生活在公元前四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最早阐述了这种看法,他认为物体下落的快慢精确地与它们的重量成正比。亚里士多德的论断影响深远,在其后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人们一直信奉他的学说,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最终被伽利略了。教师提问的重点要放为什么伽利略会对这影响深远的观点提出质疑?是什么现象启发了伽利略,为了使学生有较强的感性认识,老师可以在网上下载一些鸟类(如天鹅)降落与府冲(如翠鸟)的视频或图片:附表

鸟类(如天鹅)降落翅膀要张开,而俯冲(如翠鸟)时翅膀要收紧;也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将纸片或树叶,从高处掉落下来,观察下落的情景:飘飘落落下来,一会儿慢(飘),一会儿快(落)。同一片树叶,质量(重量)一样,为什么下落时会有快慢的不同?引导学生认识到物体下落时会受到空气的影响,而同学们这些感知与伽利略在生活中观察到的一些现象是相同的,这些问题有助于学生站在科学家当时的思考问题的角度上去思索,寻找答案,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

可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能象科学家一样站在问题的起源上的高度上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样不论是学生的学还是教师的教,效率都会更高,理解也会更透切。

二、物理教学中的提问要突出科学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它凭借科学的抽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具有自觉性、过程性、间接性和必然性的特点。逻辑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推理。逻辑思维方法主要有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以及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等。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就是要以知识为载体,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为目标科学合理地设计提问。

在探究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的安培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导线放在磁场中通电后才会摆动,明显是受力的原因。在提出让学生猜想安培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课题时,往往老师话音未落,学生已回答出,因为同学此前已经预习(有的同学早已自学过了)。教师如果不加以重视,提问就容易流于形式,变成无效提问。站在什么的角度上、以怎么样的方式向学生提出问题呢?教师心中要有这样的主线:安培力是通电导线受到的作用力,通电导线(电流)是主体,安培力的大小与电流大小有关;是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磁场是外部环境,安培力的大小与磁感应强度有关,每段通电导线都受安培力的作用,通电导线有长短(元电流)导体的长短不同,安培力大小也就不同。在这条主线下,教师就要追问同学为什么猜想安培力大小与电流强度、磁感应强度以及通电导线的长度有关,要让学生阐明自己是怎么思考的,显化猜想过程中的逻辑思维。如果在教学设计院中的问题,我们解决问题就更容易,目标性更明确了。

再如,人教版选修3-1第三章 第六节《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对质谱仪的结构、原理及作用做了详细的介绍。在处理教材,进行教学设计时,就可以从基本物理规律科学逻辑角度,以演按照教材的编排去讲解,应该要向科学家一样站在更高的高度上去想问题,提出问题。让我们来联想质谱仪的发明者阿斯顿,当时想测量带电粒子的电荷和质量、或者退一步能测出电荷与质量之比也好,但微观粒子的电荷量和质量太小、都是难以测定的物理量,怎么办呢?能不能从带电粒子在磁场运动的特点入手?带电粒子垂直进入磁场做匀速圆周运动,由 得r=,。磁感应强度B和圆半径r都容易测量,但速度v不好测量,又怎么办呢?从而又引出速度选择器:利用电场力等于洛伦兹力的可以求出带电粒子的速度,由qvB=qE,得到v=,电场强度E和磁感应强度B都容易测量。那么速度如何获得?再引出加速电场。进而总结质谱仪的基本原理:用“控制变量法”控制速度(速度选择器),能把难测量的物理量(电荷与质量)变为容易测量的物理量(磁感应强度与半径)。进而推断如果有电荷量相同而质量有微小差别的粒子通过S0上的狭缝,它们进入磁场后将沿着不同的半径做圆周运动,打到照相底片的不同地方,在底片上形成若干谱线状的细条,叫做质谱线。利用质谱仪可以准确地测出各种同位素的原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