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汽修专业的意见和建议范文

时间:2023-08-07 17:39: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汽修专业的意见和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汽修专业的意见和建议

篇1

蔡烛 茂名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

摘要:大力加强校企合作是发展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策略,是解决技能人才培养瓶颈的有效措施,其在中职学校教育中取得

了积极有效的成果。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市中职学校汽修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主要特征,接着总结了存在的问题及形成原因,最后提出

了促进汽修专业校企合作健康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校企合作;中职学校;汽修专业

我市各中等职业学校实行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以共同发展、互利共赢为教学目标,将职业技能考核、实训基地

建设、学生实习和职工培训融为一体,在企业中建立中职学校教育实践基地,组织师生进入企业参加锻炼实习。这种校企合作模

式效果显著,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使学生培养模式更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大大提高了就业率;另一方面,企业可以

提高自身在学校的知名度,为企业招聘人才提供了丰富的专业人才资源库。

一、中职学校汽修专业校企合作模式主要特征

(一)校企合作采用订单式培养模式,即学校依据企业意图,

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实现与企业需求同步,与企业合力培养适合岗位要求的专业人才,以实现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协调、技能训

练与岗位要求相协调、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协调的目标。一方面,有效缩短企业培养人才的时间、节约成本;另一方面为企业

储备了大量理论知识扎实的专业人才。学生在学校可以学习汽车专业核心课程、汽车专业基础课程等专业课程,同时可借助企业

提高汽修专业操作能力,强化专业技能训练,融入真实的职业实践环境中。这种培养模式深受学校和企业的欢迎,既为企业招聘

人才提供了丰富资源,也有效减轻了学校实训基地的实习任务。

(二)学校与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实现资源互补,以实现互利互惠为目标,不断增强校企合作的效果。学校要以参与解决企业

的实际问题为契机不断提高专业教学水平,以企业深层次参与教学为机遇来深化办学出特色、保证教学质量。学校应充分发挥学

校教育的优势,对学生及企业员工进行论基础知识教育、技能鉴定及学历培训;而企业可以摆脱汽修专业办学条件的限制,为师

生提供专业技术资料、修理案例的经验传授,使师生能够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通过理论协助培训鉴定的校企合作模式实现

了校企资源共享、教育合作的目标。

(三)推进校企合作模式,为汽修专业的纵向发展奠定了强

有力基础。学校通过汽车企业开辟发展空间,拓宽汽修专业平台,实现企业、学生、学校三方共赢。同时,学校在专业建设、专业

设置和课程改革上充分考虑企业需求,保证了专业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明确了学校汽修专业的发展方向,有效提高了教学质

量,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为企业输送更符合企业要求的专业技能人才。

二、中职学校汽修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存在的问题经研究发现,我市中职学校汽修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存在以下问题:

(一)校企合作强调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办学,但是部分企业

对校企合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长远人才的培养意识较弱,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忽略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主动性较差。部分企业仅将

工作停留在协议书上,对学校的专业建设和指导远远不够。

(二)校企合作计划实施过程中,校企合作存在着一些分歧。

学校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未能考虑到企业生产规律和实际生产容纳量,也缺乏对学生敬业精神、吃苦精神和适应能力的培养。而

企业也缺乏教学经验,未能认识到学校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之间的差距,未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部分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沟通较为欠缺,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育教学的交流、意见建议的反馈等方面缺乏有效的

沟通。

三、校企合作模式持续健康发展建议

(一)职业学校应以汽修专业学生职业实际能力为培养目标设置相应的专业课程。(1)由学校带头组织汽修专业指导委员

会,其以汽车维修行业知名专家、专业教师、企业优秀工程师为主,共同参与制定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参与建设师资队伍、

实训基地和实验室。(2)学校可组织师生到汽车维修厂家参观,了解相应岗位所需具备的专业知识及岗位能力。(3)学校在培

养学生的素质、能力及知识时,应充分考虑企业岗位需求,实现企业需要与专业设置匹配,使毕业生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熟练

的汽车修理维护能力及较强的汽车拆装能力等。

(二)职业学校通过课程完成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要实

现学生职业化的目标,就必须坚持以职业活动为中心的课程设置模式。(1)学校汽修专业应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征求专业委

员会的意见,根据企业岗位需求,确定教学教材、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2)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抓住汽修专业实践性强的

特点,将需要的理论知识有效地融合到实际教学中,逐渐形成适应企业需求的理论知识教学体系。(3)对于汽修专业的学生教

学,应强调专业性、实用性较强的应用理论课程,舍弃证明、推导的教学内容。主要的课程设置可以总结为以下几方面:a)专

业理论教学:使学生能掌握汽车原理、汽车电器、汽车构造等方面知识,熟悉汽车维修的全过程、系统的工作要求和工作原理;

b)专业计算知识:使学生掌握电工电子基础知识、材料知识、

机械基础知识、汽车维修成本核算知识。c)专业制图知识:使学生掌握 CAD 制图、机械手工制图知识,能认识和绘制复杂的

电路图及机械图。d)专业实训技能:使学生能熟练掌握汽车电器、汽车机械的检测与维修技能。

(三)校企合作模式中,应以学生为主体,组织汽修专业理

论知识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方式。(1)授课方式上,采取现场教学、边讲边练的方式,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

教学过程中贯穿能力培养,促进教学环境职业化。(2)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和鉴定,分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

合能力训练进行培训,使学生通过培训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例如:可以让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进行汽车维修特种加工、

普通机械加工的实训,使学生能独立进行上述操作,在掌握技术的基础上也通过了岗前培训,做到零距离上岗。

(四)学校应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和沟通,采用多途径、多渠

道,以师资建设为契机,使企业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以提高企业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校企优

势互补、双利双赢。

参考文献:

篇2

在国外,尤其在欧美国家,基于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已经成功运用于教学中。我国的高职教育起步晚、学生人数过多,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这样我们就不能照搬欧美国家的项目教学的模式。结合我国高职教育的具体特点,岗位能力在前、教学在后,同时根据岗位能力需求实施项目教学的教学模式,开发符合我国高职教育特点的项目课程,必定会大大提升学生的技能,更好地服务国家经济。

一、汽检专业开展项目化教学的目标

目前,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课程教学无论是在教学方法还是在教材上,都较原来的纯理论教学有了很大的进步,其突出的教学模式就是“理实一体化”模式,虽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但是由于高职院校教师本身实践能力缺乏,造成“理实一体化”不能彻底摆脱教师认知的局限,脱离了实际岗位能力的要求。

本文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先深入汽车维修行业调研、分析岗位要求数据、总结汽修行业实际的岗位能力要求,根据要求再把课程体系重新分项目进行教学,形成一套以岗位能力为指导,项目化教学的一套教学体系,提升汽检专业整体教学质量,学生无缝对接工作岗位及具备技术提升空间,培养出高质量的毕业生,更好地为我国培养高技能的汽修人才。

二、项目化教学的课程开发过程

“项目化教学”是将一个相对独立的专业知识、专业操作能力作为一个培养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开发项目之前,需要进行信息收集、项目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考核等环节,因此开发设计恰当的项目投入教学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行业调研:汽车检测与维修行业岗位能力调研、调查、分析,总结当前汽修行业的岗位能力要求。

(2)整理方案:结合岗位能力要求,分析现行课程特点、解析课程结构、分解课程内容;重点放在专业核心课程上,在专业老师企业技师的共同努力下,讨论课程项目开发的可行性及具体实施方案。

(3)教学反馈:以岗位能力为核心,拿1-2门具体的课程分项目进行教学,找专业老师、汽修专家及学生进行座谈,谈论项目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拟定具体的改进措施。

(4)推广发散:逐步推广项目化教学、逐步实现主要专业课程全都实施项目化教学方法,提升汽修专业学生的教学质量。

(5)工学交替:学生无缝对接岗位,学校学的就是企业用的,学生走出校门就能胜任相关的技术岗位,满足岗位能力要求,为汽修行业培养适用、专业、高水平的高技能人才。

(6)企业反馈:考查学生在企业上岗之后的表现,可以及时发现现有项目所存在的优缺点,对于优点加以推广,对于缺点可以及时调整和更新现有的项目内容。

根据上述?目开发过程,设计了图1的项目开发具体流程。

三、项目化教学的实施方法

(1)现场调研法。深入汽修行业调研、包括4S店、修理厂乃至小型维修店,争取获得全面、系统、准确的数据,对收据进行甄别、通过学校与企业共同努力,总结、归纳行业对汽修人员岗位能力的要求。

(2)观摩学习法。参观、学习项目化教学相对成功的高职院校,听取他们宝贵的意见及建议,项目化教学成功的经验,具体的实施步骤、实施方案及教学安排,现存在的主要问题。

(3)以点推面法。在原有的教学模式上,确定1-2门专业课程进行基于岗位能力的项目化教学改革,通过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查找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在企业专家与专业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寻找解决方案、不断优化项目教学的方式、方法,总结成功经验,以点推面,逐步推广开来,力争专业核心课程都实施项目化教学。

(4)与时俱进法。汽修行业发展迅猛,需要紧随技术进步、不断完善各类项目,同时检测手段、仪器及维修技术日新月异,关注行业技术进步,不断更新岗位能力要求,调整项目化教学中的项目设置,紧随行业发展,不断完善基于岗位能力项目化教学的教学方式、方法。

四、项目化教学考核

实施项目化教学,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在学习和操作过程中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因此在考核上也不能进行狭隘的考核,要突出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都具备,同时还能体现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意识。表1是根据需要考核的各项能力而设计的一个通用样表,该表格适合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所有项目的考核。

五、实施项目化教学的体会

项目化教学以工程项目的形式来设置课程,以情景模拟的方式来进行学习,以团队协作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因此,项目化教学具备诸多优势:

(1)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出学生在学习中的学习兴〖CM(25*2〗趣、提升参与意识,发挥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CM)〗

〖LL〗和解决突发问题的能力,还能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

(2)开放情景的学习,提供给了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能让学生对问题系统分析、寻求解决方法,将疑问解决之后巩固为自己的知识。

(3)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在学习中汲取他人的长处,改善自身的不足。

(4)项目化教学能够让学生进行真实的故障发现和排除,一方面激发学生自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工作中的安全规范意识,有助于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的形成。

(5)可以实现学生无缝对接岗位,学校培养的内容就是企业上岗需要用到的知识,这不仅减少了企业培训员工的成本和时间,同时对汽修行业专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篇3

一、常规工作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为提高我校教学质量,每月进行一次教案检查,每周五下午举行“中青年教师”——公开教学,特别鼓励年轻教师不断向老教师请教、虚心学习,多去听老教师讲课。教务处领导随堂进教室听课及一天至少2次查课, 严抓常规教学管理,以优良的教风、学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1、及时排好学期课表,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严格执行教学计划、按照课表上课;施行上课教师和上课学生双向考勤制度,教务科不定期的到教室检查学生的到课率和教师的到岗、授课情况;采用了新的调课程序,授课教师如需调课,须认真填写调课通知单并由教务科领导审核同意方可调课,调课通知单留档保存。 2、深入课堂听课,严把教学质量关。教务处定期深入到各个班级进行听课、评课,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能力、教学效果等多个方面评价教师的上课质量,并及时的给出建议。 3、每周五下午定期召开全体教师教务例会,总结一周正常的教务常规教学情况,收集师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出现问题应及时得到解决,教师例会上,探讨课程特点、教材选用、教学设备、师资配备、教学效果等方面都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保证教学秩序良好。期中教学检查采用教师自查和教务处集中专项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检查的内容包括教师授课效果、学生到课率等内容,了解教与学存在的问题。

4、2018级所有学生在12月底完成了在校2.5年学习任务,进入顶岗实习阶段。

二、鼓励重视师资队伍能力建设和参加培训创造条件

1.2020年8月学校派出钟玺、李维2位老师参加专业教师国家培训,他们分别到南昌应用工程学院(汽车运用检测与维修)、广州(江西)贪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动漫设计)并获得了结业证书。

2.2020年下半年学校录取17位新老师,从8月1号起对新进老师为期2周的培训,培训内容为:劳动纪律制度、教学常规、上课流程、如何学写教案、怎样当好一个班主任,学生管理等项目,使新老师尽快熟悉学校环境、尽快适应工作岗位。

三、为提升学校教师职业资格考核及等级测评工作,充分发挥学校技能鉴定所的功能

本学期新增各专业考评员6人,建立了学校各专业职业资格技能鉴定场所。

在本学期9月28日---29日对18级汽修1班—汽修5班、18级幼师1班—幼师3班两个专业(汽车维修专业197名学生、学前教育的保育员资格证118名学生)进行技能资格鉴定考核。取得优异成绩,通过率将达到100%。

四、教务处继续组织教师进行职称评定及“双师型”申报评定,满足教师资质需求。

本学期我们教务处有共有7名教师获得了技工学校教师上岗证。

职称工作的评定几年来教务处一直很重视,本学期的职称评定于2020年6月开始由教师填报资料,上交主管部门进行中级职称评定,我校有4位老师获得了中级职称资格证。

本学期下半年我们学校共有7位老师取得“双师型”资格证。

五、学校十分重视师生技能方面培养训练,鼓励师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比赛

1、今年8月份我校有4位老师参加江西省汽车专业信息化教学大赛,荣获三等奖。

2、2020年9月23号—24号学校共有学前教育、车身修复、车身涂装、机电维修、汽车营销、电子商务共6个项目18名学生分别参加2020年萍乡市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取得了优异成绩。技能大赛的举行促进了学生学习专业的信心,提高了学生参与专业学习的兴趣。

3、2020年11月4号—6号学校共有 车身修复、车身涂装、机电维修、汽车营销、酒店管理5个项目5位老师和14名学生分别参加江西省人社厅举办的萍乡市“振兴杯”技能大赛,每个赛项师生都取得了优异成绩。

4、2020年10月—12月不同时间学校共有4个项目即学前教育、车身修复、车身涂装、机电维修代表萍乡市中职学校参加2020年江西省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各类比赛的参与,提高师生学习动力。

六、学校非常重视学生学历提升工作尤其外出顶岗实习学生学历要求

七、规范教学常规管理,尊重教学规律,以人为本,使教学保持正常状态。

1、严格执行教学计划,钻研教学大纲,落实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任务。

2、高考班级进行规范性的月考。非高考班进行期中、期末考试。

5、从严从细落实教学常规的检查,实行教学常规日查课堂周通报、月查教师教案、作业、听课、教学反馈对检查的结果及时通报。

6、充分利用德育课、班会课、语文课进行安全专题讲座,尤其今年疫情特殊时期的防空安全工作,每天早上的健康打卡,对学生早、中、晚的体温测试、周日返校的行车登记。加强学生的两型教育、体育教育、科技教育、卫生安全教育、国防教育。

7、期末各科试卷的制定和印刷

8、组织期末考试和试卷批改

9、上交各科成绩和各项资料

10、积极开展教务处教研活动,每周教务例会结束后开展“中青年教师”公开教学,发挥教师的教学热情,集体公开评课,提高教学业务水平。

八、存在的不足和建议

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还不够,个别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待提高。在教学的规范方面,某些教师还不能很好地管控学生,不能自如地驾驭课堂。

教师在课程前的准备过程中,抓不住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分不清课程内容的重要程度,才导致备课针对性不强。

工作纪律方面某些教师过于松散。

工作的依赖性强,缺乏钻研精神。

对于教务处在以后的工作中的几点建议:

1、制订严格的作息时间和请假制度,加强个人责任感。

2、加强已有制度的执行力度,经得起各个方面检查和各项考核、考评

3、讨论绩效考核、课程系数、劳动纪律问题。

4、更加完善教务处各项制度管理的制度。

篇4

坚持办学方向 拓宽就业渠道

坐落在讷谟尔河南岸的讷河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有着雄厚办学实力和丰富的办学经验。学校总占地面积12.5万平方米,先后兴建了雄伟壮观的教学楼、装备一流的实验楼和现代前沿的科技楼,总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建设了与专业同步配套的30余个国内一流、设施先进的实验室,学校资产总价值3000余万元。根据社会需要,他们相继开设了现代农艺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计算机应用等11个专业。其中,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被认定为省级重点专业;现代农艺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计算机应用和财会专业,被确定为齐齐哈尔市级重点专业。学校现有教职工113人,各类在籍生3065人,其中包括全日制学历教育在校生735人,每年各类培训达6000余人。

讷河市职教中心提出了“面向社会需求,坚持就业导向;注重专业知识,突出能力训练;践行德育为先,提高人文素养;服务区域发展,扩大辐射功能”的办学理念。学校形成了“爱校、爱岗、爱生”的良好工作氛围,努力为每位学生创造最好发展空间和找到满意工作,是全校教工坚定不移的思想共识。

学校把社会需求作为办学的第一信号,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先后与讷河市机动车驾驶员培训学校、海江机械厂、讷河市马铃薯脱毒种薯基地、黑龙江斯达特兽药有限公司等28家企业联合办学,签订“订单式”培养计划,双方制定了教学改革方案、订单培养协议、相关专业教学计划、学生顶岗实习效果评价等制度和协议。同时,聘请企业行业专家成立“专家指导咨询委员会”,参与学校专业教学改革方案的制定,对专业建设、实习实训、产教结合、工学结合等工作,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和建议。 学校还积极创办企业,实施产教结合,有电器维修部、庄稼医院、汽车4S店等校办产业,在教学中发挥了良好的实训示范功能。采用定期请企业领导或专家学者来校讲课,让企业走进课堂,让学生走近企业,实现学生与企业的“零距离”无缝对接。

为了加大就业安置的力度,学校先后派专人多次外出考察基地,参观考察了近百家企业,主要考察企业的工资水平、福利待遇、户口迁入、工作条件、管理模式等方面,经过认真比对,从中筛选出十二家企业成为学校的就业基地,先后与北京海淀计算机学校、北京图书馆计算机学校、青岛黄埔学校、瓦房店机械中专学校等联合办学,建立长期稳定的就业基地,这些就业基地已安置就业班学生500多人,安置劳动力转移学员1万多人。现在,这所学校招生就是招工,就是就业,真正做到了出口畅,入口旺。

强化内涵建设 提升就业能力

打造精品教师队伍,是学生技能培养的重要保证。讷河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本着“以服务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育人原则,对家长郑重承诺:“交我一个学生,还你一个人才”。他们努力培养学生向技能型、应用型、素质高、就业高的“两型两高”发展。这一承诺,也对师资队伍综合素质要求,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对学校的内涵建设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在教师在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上,学校采取了自修、进修、走出去、请进来等立体、多元方式,全方位推进,使师资队伍建设达到了上级的要求标准。现在,学校双师型教师达到了50%以上,省级学科带头人5人,市级10人,县级15人;省级骨干教师5人,市级3人,县级3人;省级教学能手15人,市级教学能手10人。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学校教学工作以推进素质教育为核心,文化课实施了目标教学;专业课实施了模块教学,使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功夫不负有心人。”讷河职教中心已经连续八年高考成绩名列齐市地区首位。

讷河市职教中心紧紧围绕《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指导方案》实施课程改革,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职业能力体系标准和考核标准为主线、以项目课程模块化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开展课程结构和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管理和考核等方面的改革,强化学生技能培养,全面提高办学质量、效益和水平,努力培养面向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黑龙江省2008年出版发行的《专业指导方案》是中职学校教学指导性文件,其中种植专业部分由这个学校制定。在此引领下,学校制定了各专业的专业能力体系标准及考核标准,大胆改革了传统教学方法,本着“理论够用、实践管用”的原则,减少理论课的课时数,加大专业技能操作课的比例,及时调整课程结构,融入新知识、新技术,强化现代行业管理模式,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运用“项目引领”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做中学,做中教”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他们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来抓,坚持“学生要成才,先成人”的理念,把握校园环境的隐性教育功能,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润物无声”作用,加大环境卫生管理,让环境会“说话”;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挖掘、凸现学科课堂教学中德育因素;积极开展社团活动,组建了音、体、美、球类、棋类等九大社团,发展学生个性空间,从而展示了学生风采,促进了学生主人翁意识,增强了学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注重班主任队伍建设,强化班主任量化管理,做好班主任的培训工作,坚持周班主任例会;抓好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定期对学生会和学生干部进行工作岗位培训,同时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示范辐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加强学生的道德建设,立体化、全方位提升学生思想素质。他们把短板补齐,把优势放大,实现多样发展、特色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保证绿色升学率。

优化育人载体 夯实就业基础

讷河市职业教育中心不断积极强化技能培养,突出实践教学,努力为学生实践教学开辟绿色通道。

几年来,学校共争取上级资金及投资近千万元兴建了六大实习实训基地:一是兴建了焊接实训基地,拥有各种型号焊机80多台。二是兴建了汽修实训基地,兴建了4S店、出租车公司、汽车修配厂及汽修实训四位一体、规模宏大的汽修实训基地。三是兴建了数控实训基地,拥有数控车床2台、数控铣床2台、普通车床10台、数控车床和数控铣床考核系统。四是兴建了电工电子实训基地,拥有电工电子综合实训台30套。五是兴建了计算机实训基地,拥有高配置计算机350台,组建了7个微机室。六是兴建了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实训基地,拥有综合实验室和土肥室、天平室、普通温室2栋、日光温室3栋,总面积2200平方米,满足教育教学的基本需要。

讷河市职教中心教学围绕经济转,培养学生围绕市场转,教学质量围绕技能转,以推进素质教育为核心,文化课实施了目标教学;专业课实施了模块教学,使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2011年,马德祥、刘真龙同学,在齐市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技能大赛中,分别获二等奖、三等奖;刘真龙同学在省技能大赛中,获得二等奖; 安百岩、李世龙同学,在齐市电子技术专业技能大赛中,分别获二等奖和优秀奖;安百岩同学在全省技能大赛中,获得二等奖。2012年,刘丽君同学,荣获黑龙江省种植专业二等奖,并且代表黑龙江省参加全国技能大赛;刘春辉、刘杨荣同学获齐齐哈尔市汽修专业三等奖;王留莉荣获齐齐哈尔市电子专业三等奖;白黎明荣获齐齐哈尔市计算机专业三等奖。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高度赞扬。

让每一名在校生就业、让更多的人通过职业教育择业,是职教中心始终坚持的办学导向。为了让学生一入学就有就业保障,学校主动寻求与市场的“焊接点”,创建了工学结合、校企联办、校校联合的办学模式,先后与石家庄天使护士学校、山东诸城高级技工学校、大连开发区职业中专学校、青岛海川商务学院等6所学校和20余家企业,建立了联合办学和对口就业关系,为了拓宽就业渠道,打破关门办学的僵局,学校实行了“以技能为主体,以实习为手段”的办学宗旨,强化技能培养,突出实践教学,保证就业安置,拓宽了就业渠道,使学生就业率达到了98%。

坚定服务意识 构筑高端引领

讷河是一个有着74万人口的农业大市,是全国著名的商品粮基地之一。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化农民,是农村职业教育学校必须面对的一个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

讷河市职教中心一直把送教下乡,服务“三农”放在首位。第一,实施村村办学,帮助村民制定发展规划,搞好产业结构调整,把课堂送到村头,把技术送到田间。能让农民在学到技术的同时,还能交流田间耕作经验。第二,为贫困农民无偿送去特色作物及瓜菜种子、种苗,并详实细致地为村民讲解特色经济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应用。第三,学校科研人员还亲自到农民家中指导栽培技术,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搬进温室大棚。第四,建立种子扩繁基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学校与科研所、植保站、园林处等单位合作,成立学校种植专业教科研小组,在名优特产品的引进开发、专业科研、教学改革上大胆探索,总结出《大豆标准化种植技术》、《农药“两降一加”喷洒新技术》等,具有指导作用的经验总结25项。成功培育出职研一号茄子、职研3411旱黄瓜等特色蔬菜。学校精心培育的良种,连续两次参加全国种子交易会,受到专家的高度赞誉和客户的欢迎与好评。

讷河市职教中心是黑龙江省教育厅、扶贫办和黑龙江省阳光工程农民创业培训基地,学校把阳光培训和创业培训作为实现社会价值的重要体现,为了减轻农民的负担,使农民掌握一技之长,外出致富,他们对农民工培训采取零收费,并投资兴建了农艺、汽修、电焊、微机四个专业基地,根据订单所需、市场所需、农民所需,学校先后开设农艺、服装、电焊、保安、家政、汽车驾驶、汽车维修、餐饮、编织、家电、砌筑、微机等专业。为了加大就业安置的力度,避免回流现象发生,他们派主管劳转的校长,同市劳务经济局领导到北京、天津等地考察,先后有农民6000余人参加培训后,安置到南方大企业工作。2010年,学校被认定为黑龙江省农民创业培训基地,2012年学校承担了讷河、克山两地120人的农村创业培训,省劳转办领导亲自参加的开班仪式,并得到了省劳转办领导对此次培训给予的高度评价和赞誉。学校邀请我省创业培训专家孙永军,来校为学员授课。通过培训,学员创业意愿增强,纷纷策划自己创业计划,学校对培训学员进行跟踪问效。同时,协助讷河市政府给予政策支持,努力争取创业一家,带动一村。2012年,学校劳动力转移涉农培训750人,技能培训1000人,其他各类培训3000余人。他们“升学保质量,在岗保技能,就业保出路”,充分发挥农村职业教育多功能、多渠道、多形式培养人才的积极作用。

篇5

文/本刊记者?杨生文

2014年1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决定在广州市职业技术教研室建立全国首个“技工教育课程研究中心”。这个旨在发挥技工教育科研资源优势和示范辐射作用,积极做好技工教育课程研究和开发实践的新机构肩负了理论研究、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三大职能。

这个机构运行一年后的情况怎么样呢?本刊记者为此专门拜访了该中心,全面了解了中心的运行情况。

研究课程规律,服务技工教育

行动之一:整合资源,搭建沟通、合作和研究平台

挂牌以来,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建司、广东省及广州市人社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课程研究中心不断整合资源,积极做好平台搭建工作,充分利用、发挥广州市属各技工院校的研究力量。一是明确定位,明确中心要立足广州,辐射华南,放眼全国,以项目或课题为载体,着力进行现代技工教育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政策建议和咨询服务。二是完善组织架构,扩充研究人员。目前共有研究人员11名(其中高级职称6人,中级职称4人),并先后接受4名学校教师,5名博士、硕士研究生锻炼学习。三是课程研究中心大量聘请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的专家学者和广州市政府部门及行业企业的专家,使其成为课程研究中心专家研究队伍的重要来源。同时立足广州技工教育系统,选拔专业带头人培养对象27人,选聘了72位兼职教研员,作为研究团队的延伸补充。

行动之二:为“国标”“课规”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受人社部职建司委托,课程研究中心为编制汽车维修、计算机网络应用两个专业的“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和“一体化课程规范”提供技术支持和质量监控,保障了两个文件的顺利研发。一是培训编制组专家,解读《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编制指南(试行)》和《一体化课程规范开发技术规程》,并主持实践专家访谈会。二是课程研究中心的骨干力量全程参与人社部和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围绕标准研制组织的各类全国教师研讨会、企业专家研讨会,并提供技术指导。三是对两个专业的国标和课规进行质量监控,主持广州的评审会,聘请企业和高职院校专家,聚集广州技工院校专业带头人40余名,分别从总体培养目标、层次培养目标与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的匹配度、课程体系及内容与培养目标的匹配度、学习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匹配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评审,并从与编制指南的符合性、内容的专业性、文本的规范性等多方面进行指导和修订。

行动之三:关注市场需求和内涵发展,突破技工教育发展瓶颈

2014年,课程研究中心围绕广州技工教育发展遇到的瓶颈,牵头承研的重大课题有:

一是开展广州及周边地区技能人才需求调研(2014-2016),累计调研602家企业,开展5场企业技能人才需求座谈会,并形成调研报告。

二是开展产业系建设研究。组织专家到广州市属7所技师学院进行中期检查及调研,召开广州市技工院校新一轮专业布局调整及产业系建设研讨会,初步厘清了广州市技工院校新一轮专业布局调整的原则和基本思路;开展对比研究,形成了《技能人才培养新路径——广州技工院校现代产业系建设实证研究》报告。随后,聘请广州市发改委领导、国内职教专家进行专业布局调整的专题培训。通过半年多来课程研究中心主导的产业系建设研究,广州市属技师学院对产业系建设的内涵和目标更加明晰,对产业系建设的意义有了充分的认识,多所院校已经开始重新思考产业系下一步的建设思路,采取行动加大推进力度。

三是完成师资队伍建设研究。在2013年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本年度继续开展了广州技工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发展策略研究,分析了目前广州技工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提出了9项发展策略,成功结题。

四是完成技工教育文化建设研究。开展了广州技工教育文化体系建设课题研究,归纳总结了广州技工教育开放多元、独具个性的文化体系特征,提出了加强建设的建议,成功结题。

行动之四:开展深度校企合作,探索学制技师培养新模式

为探索技师培养的有效模式,提高技师学院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益,课程研究中心在前期课题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校企双制’技师培养研究”。

一是调研广州市属七所技师学院的预备技师/技师培养情况,探索学制技师的培养模式、课程开发、教学实施以及管理评价等技术路径,通过组织学习等措施提高培养技师的专业师资队伍水平。

二是通过调研撰写“关于京、浙、苏等三地技师学院培养技师的情况报告”,对广州市属技师学院培养学制技师的政策依据、专业选择的考量、评价鉴定等方面进行了可行性分析。

三是为广州市技师学院“校企双制”技师培养提供技术指导,与广州市机床厂合作开展学制技师培养实践,2014年成功培养出数控机床装调与维修专业、企业认可度高的6名学制技师。

行动之五:开展技工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研究

课程研究中心引进职业能力测评理论和授权评价工具,推动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评价研究,提升技工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与效益。

一是应用COMET职业能力模型,在开展2011、2012年学生职业能力测评的基础上,在全国首次开展教师职业能力测评研究,运用科学的理论模型、数据分析方法和工具,并以广州市属七所技师学院102位教师参加的机械制造和汽修类专业教师职业能力测评情况为基础,形成了广州地区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测评报告和102位教师的个体报告。

二是开展技工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研究。按照国际现代教育质量管理的“授权评价”理念,引入相关技术,开展技工院校的校企双制、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等质量监控,在校企合作、数控技术和汽车维修专业、学习任务、课堂教学等授权式评价、科研伴随典型试验的基础上,总结评价的流程、方法和工具等,为技工院校专业建设中重点项目的持续、批判性和建设性的改进提供技术解决方案。

行动之六:推动技工教育研究成果转化和学术交流

课程研究中心在2014年应用国际先进理论和研究方法,及时转化研究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教研成果,并开展了大量学术交流。

一是出版《职业能力测评实证研究——汽车维修专业广州报告》(清华大学出版社)、《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设计荟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广州现代技工教育教学研究成果选辑2014》(羊城晚报出版社),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何士林副局长主持的《广州市技工院校校企合作现状调查》报告入选《2014年广州市蓝皮书(社会卷)》,课程研究中心辜东莲主任主要参与的《基于能力培养的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工学结合课程研究与实践》成果,被教育部评为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对推进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是积极参与人社部组织的针对国家级师资培训基地培训者的培训授课、广东省人社厅组织的师资培训和内蒙古等扶贫项目的培训授课。应用课程研究中心的技术和经验,为广东省人社厅“校企双制办学评价实施方案”和内涵发展指导意见的文件研制提供了技术支持。

三是积极开展各类学术交流活动。2014年1月,在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中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开题会上,辜东莲主任作为课题代表作了“职业院校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研究——以广州为例”专题报告;同年4月,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组织的“现代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研讨会上,作了“工学结合课程学生职业能力测评的实证研究”专题报告;12月,在广东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上作了“广州技工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研究”专题报告。

立足新起点,实现新跨越

任务之一:组建技工教育课程研究专家库

2015年,计划按照《关于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人社部发〔2014〕96号)中关于“组建技工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和课程专家队伍,推动技工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建设”和《关于大力促进我省技工教育内涵发展的指导意见》中“组建技工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和课程专家队伍,推动技工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建设,开展专业建设、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和技能人才评价等研究”的精神,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技工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的名义,在全国技工教育系统聘请一批技工教育研究专家,组建“技工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聘请一批课程业务精湛的骨干,组建课程专家库。在合适的时机,联合立项课题,推动全国技工教育重大共性疑难问题的破解。

任务之二:助力技能人才培养标准、课程规范等研制

2014年,课程研究中心参与完成了汽车维修、计算机网络应用两个专业“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和“一体化课程规范”的研制。2015年,按照人社部职建司的统一部署,课程研究中心将协助这两个专业的评审工作,同时系统梳理总结标准与规范的开发流程和方法技术,为更多专业的标准和规范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同时,积极推进标准和规范在技工院校主体专业上的推广应用,指导技工院校教师基于校本的应用实践,规范专业课程的教学行为,全面提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

任务之三:规范从专业设置到生产实习的教学管理工作,实现全程育人

2015年,课程研究中心将以广州技工院校为对象,以项目为载体,多方位、多渠道地监管规范教学管理工作,把握好“入口、过程、出口”三关。

一是在做好新专业申报、评审、备案等常规工作的同时,借助市场调查、人才测评、授权评价等方法,积极探索研究建立技工院校专业评估、动态调整、退出机制;

二是以服务企业和学生为中心,继续推广一体化课程教学的同时,进一步推进职业指导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举办市级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或创业规划大赛,探索职业指导的新问题并实施职业指导的新形式,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是进一步完善技工院校生产实习管理,推动生产实习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探索并建立生产实习的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切实提高生产实习管理水平和质量。

任务之四:探索技工院校毕业考试改革和毕业标准建设

2015年,中心计划重点探索高级工毕业考试改革,以高级工阶段的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国家高级工职业资格标准为命题依据,尝试纸笔与实操测试相结合的学生职业能力测评理论研究及试题开发和测评实践,促使测评合格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同等层次职业资格的技术水平相当。拟在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汽车维修和数控技术等三个专业进行典型试验。预计2015年1月,建立测评模型,完成对开发组人员的培训并确定命题思路,组织专家对命题思路评审;3月完成测评样题的开发、评审与预测试;5月完成3个专业各两套正式测评试题的开发与评审;6月组织正式施测;下半年,集中力量进行测评数据处理与分析,提炼研究技术,撰写研究报告,在此基础上完善高级工毕业考试改革,探索建立其毕业标准。同时,在2013年人社部“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评价研究”课题结项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中级工毕业考试改革,探索其毕业标准。在“‘校企双制’技师培养研究”课题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技师毕业考试改革,探索其毕业标准。通过系列研究与实践,以形成技工院校中级工、高级工、技师的毕业标准和毕业考试方案,系统规范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任务之五:推进技工院校教师专业化研究和实践

2014年,课程研究中心根据人社部职建司领导指示,开始推进技工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与实践:开展国内外教师专业化文献研究,梳理教师专业化的概念界定、国际教师专业化的最新趋势;开展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典型个案研究,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提炼技工院校教师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归纳了教师职业发展的五个阶段。2015年,计划从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自主等维度开展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和保障调查,研制教学能手、课程负责人和专业带头人的资格条件,制订微教学、教学设计、课程设计和专业建设的评价标准。开展科研伴随式的典型实践活动,加强专业带头人的选拔、培训和管理工作,尤其是加强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课程评价、专业评价的能力提升,通过培训、竞赛、项目等形式促进教师职业能力的提升。

任务之六:组织并开展技工教育学术交流和宣传活动

篇6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现状;建设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六章 职业教育)。《纲要》从国家教育发展层面明确提出了职业教育的目标和方向,即: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中职语文教学如何为培养职业学校学生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成为我们语文教师思考的重点。基于此,广东省职教学会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于2014年初组成调研组深入粤西、粤东、粤北及珠三角地区,组织各地语文骨干教师进行了广泛地调研。

本次调研通过填写调查问卷和现场交流,得到了第一手的数据资料,并对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回收有效问卷佛山11份,惠州14份,江门10份,清远12份,共46份。调查问卷统计数据和数据分析如下(现场交流部分另存会议记录四份):

一、“关于学校层面”调查数据及分析

这部分有七个问题,调查数据为:【()号内数字为人数,%的分母是总人数46,此后各表亦如此】(附表一)

数据综述及分析:

关于学校专业设置一项,反映出广东的中职学校工科学生占各专业之首,现代服务业专业次之,财经商贸专业居第三,三类专业占比将近60%。开设专业与广东各地产业结构密切相关,职业学校的学生将成为未来广东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主体,职业学校的学生的素质将影响着未来未来广东省人口质量。语文教学应重点关注到这些专业的特点和职业需求。

关于开设语文课的年级,各地学校普遍在一二年级开设,少数学校出于中职升高职考试的需要在三年级开设语文课。调查表明,中职语文教学既要着眼于学生文化素养的教育,还要注意语文基础知识传授和基本能力的训练。职业学校学生多元化的发展,决定了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多层次教学的特点。

关于一线语文教师的数量,平均每校在10人左右。调查表明,大多数学校的语文教学师资力量能够保证语文课上足国家规定的课时。

调查显示,语文教师的平均年龄,大致在40岁左右。以上数据正好反映广东语文教师是一支有教学经验且年富力强的队伍,阅历和精力均处于人生黄金年龄段,能够用自己系统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成熟的人生阅历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起到关键的引领作用。

关于学生升学的比例,呈现两头大的格局,80%以上和30%以下占大头。数据表明,有良好生源的学校仍然把升学作为工作重心;无法在高考上突破的学校基本转向就业,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体现因材施教、个性培养的教学原则。

小结:语文教学应贴近学生的专业特点、职场应用、职业发展、重视文化素养、终身发展、个性发展。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表达、沟通、逻辑思维的能力,为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注入智慧的灵魂。

二、“关于不同专业开设语文课的层面”调查数据及分析

这部分有6个问题,调查数据为:(附表二)

数据综述及分析:

关于开设语文课课时最多的专业。传统的机电汽修数控类、财会商贸类和电子信息类语文课开设居多,其中以财会商贸类语文课时最多。数据表明,传统专业和文科类专业遵循了国家的课程计划要求,能够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开设规定的语文课程;新兴专业,尤其是工科类新兴专业,语文课程开设不足。

关于语文课时最多的专业每周课时和多数专业每周课时,也呈现两头大的情况,4节和2节的居多。数据表明,升学考试是对教材的选择的重要指标。

关于一二年级语文课的课时,反映出数量递减的趋势。以上数据表明,一年级开语文课更有体系和计划性。

小结:随着专业课比重的不断增加,语文课的空间不断受到挤压,部分学校、部分专业少开、甚至不开语文课,语文课让位于专业课成为一种趋势,语文课和专业课的关系成为我们忧虑的问题。语文教学应成为指导、促进、提高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达成,学生终身发展的源动力,语文教学不是服务于专业学习,而是获取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核心竞争力。

三、“关于教师教学层面”调查数据及分析

这部分有9个问题,其中7个问题的调查数据为:(附表三)

另外两个问题是关于语文教师的性别和职务。

数据综述及分析:

关于担任语文学科教师的教龄、学历、职称。参加调研的教师大都在10年以上,高级职称者居多,佛山地区教师的学历较高,显示硕士有2人。关于语文教师的性别和职务,被调查者以女性居多,大多为语文教学骨干,且担任教务主任或教研组长等职务。数据表明,参加调研的教师有较为丰富的中职语文教学经验,意见能代表职业学校语文教师中坚力量的观点。

关于语文课堂学习氛围和语文课难上的原因。老师们认为语文课堂氛围一般,少数老师课堂能做到轻松和活跃;语文课不好上的原因,大家的意见集中在教材和学生身上,较少在教师身上找原因。数据表明,中职语文教师对教学的主体―学生关注、研究不够,在生源素质普遍不高的情况下,教师积极驾驭课堂的自觉性不高。

关于最应该注重培养中职生的什么能力和一学期开展几次与专业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此项调查,听说能力排在首位,同时应用文写作也得到老师们的重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较少,以一学期开展1-2次的居多。数据表明,大多数教师的语文教学观念滞后,教学目标传统,对语文教学与学生职业能力、职业发展的思考不够。

调研中我们发现,老师们通常以追求短期见效、立竿见影的语文应用技能成为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首选目标。语文教学是一个需要对经典文化内化的学科,只有把优秀的经典文化融化在血液里,落实在行为上,才能培养出有智慧、有思想、有道德、有良知的未来的合格公民和未来高素质的劳动者。因此,加大优秀经典文化的教学和践行应提到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重要日程上来。

小结:教师层面的调研状况表明,教师对中职语文教学的认识不足,对教材、教辅的依赖程度较高,对职业学校学生研究不深,对语文教学与学生职业发展的关系思考不细,独立处理教材、整合教材的能力欠缺,教学中创新意识尚需加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材是媒介,语文教学的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应该因教学对象的不同而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方法、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也应随学生的不同、专业的差异做出动态的调整。职业学校的优秀经典文化教学应引起管理者和语文教师共同重视,培养未来中国的脊梁,要从民族文化积淀中汲取充分的养料。

四、“关于学生层面”调查数据及分析

这部分有6个问题,调查数据为:(附表四)

数据综述及分析:

关于学生认为职业学校有无需要开文化基础课。经济发达地区的佛山学生多数认为开不开无所谓,其他地区各种观点则比较平均。数据表明,经济发达地区学生对文化基础课有较大的情感距离,教学首先要弥合这种距离才谈得上教学效果。

关于学生认为语文、数学、英语三门文化基础课中哪一科最重要。语文课还是学生的最爱,说明人文性和工具性结合的语文能在情感上和实用上满足学生的需求。

关于文化课与专业课的关系。有50%以上的问卷显示感觉不到二者的关系,有将近40%的问卷显示二者有关系,这部分尤以江门占比最多。数据表明,我们的中职语文教学在与学生职业能力、职业发展方面脱节,在语文教学与学生专业、职业对接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侨乡江门基于文化的传承在认识上则领先一步。

关于学生是否欢迎语文课知识与将来就业岗位联系的问题,学生基本持欢迎态度。数据表明,学生始终把专业学习放在首位,对语文课客观上有服务专业的愿望。学生不可能对语文学科有很深刻的认识,对语文的诉求还是停留在“有没有用”上。同时也表明,职业教育的语文教学与学生的专业能力提高、职业发展融合才是中职语文的必由之路。

小结:中职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专业特点,关注学生的职业发展和终身发展,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相融合,才能达到语文教学的开启智慧、培养情操、感悟生命、提升素养的教化功能。

五、建议

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十以来中央对中国未来经济政治文化总体设计和要求,我们建议:

(一)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定位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应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生终身发展为目的,以职业应用为依托,以学生的人文素养、交际沟通和文化继承与发扬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培养与现代化中国相适应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是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的最基础的学科和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是其他基础学科和工具学科的基础,是专业技能课程的灵魂。

(二)中职语文教学应实现以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语文课的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正确的思维逻辑。

3.提高学生有效沟通能力。

4.与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对接,提高职场综合文化素养。

5.通过优秀的民族文化的浸染和其他世界文化的熏陶,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和素养。

6.培养学生基本文体写作能力和基础应用文体写作能力。

7.培养科学精神和思辨、创新能力。

(三)实现的途径

中职语文课程的教学必须遵循语文教育教学规律,突出基础性和应用性的职业教育特点,注重语文基础知识、语文基本能力、民族核心文化的教学,符合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适应中职学生的现状特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把语文实践活动与专业学习、职业生涯紧密结合,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合理开发数字化语文教学资源。

发挥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师的主导作用,深入了解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水平、专业需求、职业发展的状况,进行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语文教学。不断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指导自身的语文教学。更新知识结构,投身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与时展同步。用新思维积极自主地创新语文教学活动,不断探索语文教学的新途径,营造高效的中职语文课堂。

我们建议,中职语文教学可做如下教学安排:

篇7

关键词:新课改;中职;语文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7-0148-02

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面对中职学生基础知识水平逐年下降的趋势,许多教师也在积极探索出路,但有的仅仅是停留在依照普高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的基础上通过降低难度来适应中职学生,这远远不能体现职业教育“面向市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方针,不能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中职语文教学必须适应学生的发展、职业的需要、社会的需求,确定好适合学生发展和社会职业需求的语文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并且真正落到实处。

一、新课改下中职语文教材的改革

新课改实施以来,湖州市中职学校现通用的教材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课改教材应遵循以下原则。

1.有效,教材改革要适合学生学习发展的需要。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初中学校的学困生,他们敌视学校、厌恶学习、行为习惯差。教材的改革要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能力,过高或过低的要求都不符合学生的心理而产生望而生畏或不屑一顾的情绪。

2.有用,教材改革要适应学生就业形势的需要。中职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就是为了学得一门技术,成为生产一线的工人、技师。学以致用,学生在职业学校的三年,通过语文课的学习应该掌握哪些语文知识,应该掌握哪些与语文有关的技能知识,教材的规划中应有明确的体现。

3.有度,教材的改革要适应学生提升素质需要。教材内容不仅要关注学生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的需要,还要关注学生的“终生发展”,使其学会学习,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培养学习语文的自学能力。新教材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分为三个模块:一个是基础模块(上下两册);一个是职业模块(服务类和理工类);一个是拓展模块。基础模块侧重于“培养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的素养”;职业模块侧重于“服务学生专业学习”;拓展模块侧重于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特别是教材中每一单元后均有安排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如“人与自然”单元中的实践活动是“与大自然的对话”,具体实践中可以联系西南旱情,珍惜每一滴水展开活动;如“职场哲思”单元中的实践活动是“规划职场之路”,具体实践中可以联系专业特点,毕业方向展望未来展开活动。但是,教材中也有一些课文不符合我们学生学习的现实要求。如上册的《永远的校园》一文。作者谢冕先生从一名北大学生成为一名北大教授,在北大校园里生活了近半个世纪,经历了中国发展的风风雨雨,对校园的感情当然与众不同,那是作者发自内心的热爱和赞叹。而进到中职学校就读的学生普遍是属于“三有问题”的学生,即学业有压力,教师不关心;心理有苦闷,家长不操心;情绪有敌意,自己不留心。他们对学习抱无所谓的态度,逆反心理强。还有一些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是被家长逼迫的,纯属无奈,他们对校园的情感恨比爱多。他们不会产生也不可能产生像谢先生那样的爱校情感。教学实践中,学生与作者没有共鸣,与文本没有共鸣,这样的语文学习只会让学生产生厌恶感。教材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有些难度较高,参与性不强,如“校友职场感悟采访”、“春联觅趣”等。编者的初衷是好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但现在的中职学生却很难实现或完成这些活动。尽管这是新一轮的课改教材,但是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入教材的改革仍需深入进行。

二、新课改下中职语文教学内容的强化

职业教育是就业准备教育,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将自主谋生。以本校的毕业生就业发展为例,汽修专业的学生有的进4S店的前台做销售,有的在后店做修理;旅游专业的学生有的进入酒店做服务员,有的往返景点之间做导游;物流专业的学生有的管理物品的分类筛选,有的做仓储货运。不管是哪行哪业,都离不开语文学习的听、说、读、写。所以语文教学内容的强化可以向着突出听说能力和应用文写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1.新课改突出听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听――学会倾听,能准确地理解客户的诉求。①与客户沟通时,先要站在客户的立场上专注倾听,了解客户的实际需求。②要让客户把话讲完,不要随便打断客户的话,并记下重点。③不要心存偏见,要正确对待客户的意见和建议。日本销售大王原一平曾说过:“对销售而言,善听比善辩更重要。”比如汽车销售人员要向客户推销汽车,就首先了解客户买汽车的实际用途、价格的定位、操控性能、外观内饰的需求等,认真倾听客户的诉求,掌握客户的心理,才能针对客户展开有效的推销,赢得客户的更多的认同。说――学会沟通,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自我介绍,克服自身的羞怯心理,大胆地将自己的特点、优点介绍给用人单位,把自己顺利地推销出去。分清场合,“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发表恰当的言论。口齿伶俐,妙语连珠,提升个人魅力。世界巨富比尔・盖茨说:“这是一个竞争的时代,也是一个合作的时代。现代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人际沟通能力和交往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前途和发展。”根据中职学生口语表达与交际能力偏差的现状和今后就业、创业的需要,笔者在语文课上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模拟场景训练。汽修专业学生模拟汽车销售现场、汽车维修现场,物理专业学生模拟仓储货运现场,充分利用学生的专业特点,把学生在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实景再现,并加以指导和解决。对学生加强训练,注重循序渐进,学生能做到认真倾听,分清场合,自信地表达,为日后适应社会需求打下基础。

2.新课改突出应用写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笔者也担任班主任工作,经常会收到学生的请假条,多数请假条都被我退回给学生要求他们重写,请假条的格式不规范,请假内容也不敢批准,以下是我的一个学生的请假条:老师,我生病了要请假回家。这样的假条我想哪个老师也不敢收。应用文的写作从小学就开始训练,到了高中也还是这样不合格式,错漏百出,所以应用文的学习必须加强,为进入职场做好准备。学生工作后,用得最多、最频繁的是应用文体,所以必须突出应用写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教材中要求训练和掌握的应用文有便条、单据、启事、通知、书信、计划、请柬、广播稿、记录、海报、简报、总结、调查报告、广告词、说明书、策划书、求职信和应聘书。还可以根据学生生活的实际需要会写租房合同、转让合同、协议书等。应用文有固定的格式,有严谨的措辞。学生的写作实践证明,要写好应用文,只有务实、多练,才能教好应用文,写好应用文。

三、新课改下中职语文教学方法的更新

中职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是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单一的教学方法只能遏制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语文教学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

1.开展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动力,实现教学质量与素质教育的双赢。现代电化教学手段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这是基于现代电教手段用之于教学,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它可以穿透时空的界限,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内容众多,教学要求高与教学时间紧的尖锐矛盾的情况下,现代电教手段的使用、推广,对于落实素质教育具有特殊的意义。我们应把多媒体等现代电教手段引进语文课堂,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的参与感知,切实地提高教学效益。

2.把课堂交给学生,提供自主机会,帮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乐趣。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认为:学习不是被动机械地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主动形成认知机构的过程。新课改下,教师的组织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致橡树》一课引发了学生对爱情的思考:凌霄花是攀龙附凤,痴情的鸟儿是小鸟依人,泉源、日光、春雨都仅仅是由衷的奉献,这些爱情关系中的双方不是本质上的平等,当然也缺少一种独立性,所以女诗人是持否定态度的。《藏羚羊跪拜》一课的结尾老猎人何去何从的续写完善了学生对人性的认识。

3.小组合作学习,营造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由于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及学校教育的问题,当前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与其他大中专毕业生一样,绝大部分缺乏社会生活必需的团队与合作意识。现代人才学家认为,合作意识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之一,是现代人发展必经的高速路。然而,当代学生严重缺乏合作技能与合作意识。充斥我们眼睛的是个人主义、唯我独尊、狂妄自大、自以为是等。具有这样品格的学生是不能应对迫在眉睫的激烈的社会竞争的,甚至可能会在这场竞争中被淘汰。在新一轮课改的相关文件中提出了培养学生互动合作意识的问题。新课改下,老师的角色要从知识的灌输者、单向的传授者、课堂的主宰者变成引导者、合作者与交流者。教师可以把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将合作学习的任务放到能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之中(如游戏、角色表演、团体竞赛、生活问题解决等),营造一个竞争的、愉快的、宽松的学习环境,从而更好地完成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全面关注学生,不能袖手旁观,放任自流,要深入参与到学生中去,适时地对学生的合作交流给予指导,适量地提出引起学生思考的问题,诱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观点,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方式,并对他们的学习实践给予帮助,同时对学生的合作意识、人际交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探究精神等方面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和指导。

四、新课改下中职语文教学评价的转变

湖州市教育局,自2013年9月新学期开始,湖州将在中职学校建立现代化评价体系,从2013级三年制职业高中(中专)普通班新生开始试点实施中职学生“五位一体”毕业评价工作。“文化基础”要求文化课实行全市学计划、材,市职教教研室安排的高一、高二两次统一会考中成绩合格。“五位一体”评价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落到语文教学的实处,学生既要参加年度的语文会考,又要根据平时学习的表现获得相应的学分,才能真正完成语文学习的任务。新教材分为三个模块:一个是基础模块,分为上下两册;一个是职业模块,分服务类和理工类;一个是拓展模块。各模块的学习以学分方式积分。语文课程在基础模块中累计154学时,共16个学分;在职业模块中累计24学时,共4个学分;在拓展模块中累计94学时,共8个学分。也就是说两年的语文课需拿到28个学分才能过关。这将是中职语文教学评价的一次重大改革,颠覆了以往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是比较科学的安排。上课的学习状态、作业的完成情况、考试的分数高低都将纳入学分的考核,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态度拿到相应的学分。以下是笔者所任教班级的一部分学生学分记录:蔡曹金作业未交1次,上课迟到2次,完成课前三分钟的演讲,上课积极发言,参加语文实践活动,过程学分为3.8分,期终考试成绩79分;梅利伟作业未交2次,上课迟到2次,完成课前三分钟的演讲,上课发言,参加语文实践活动,过程学分为3.5分,期终考试成绩78分。这样的学习评价改变了以往一张试卷定终身的学习面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态度和考试情况来拿到相应的学分。只要完成相应的学分,通过会考,就准予学业过关。

21世纪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全面竞争的世纪,所有竞争的胜负最终都要取决于人才竞争的胜负。在新课改的形势下,中职语文教学必须转变思路,勇于创新,语文教学必须适应学生的发展、职业的需要、社会的需求。职业教育应该是就业教育、无淘汰教育,教师对语文教材的改革,教学内容的强化,教学方法的变更,教学评价的转变等方面要改变观念,根据目前职业教育教学中生源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在教学中循序渐进,中职语文教学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中等专业学校;特色专业;当地支柱产业;匹配情况;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4C-0072-05

中等专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如何体现当地支柱产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地方政府如何统筹规划中等专业学校的专业设置?企业如何参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为解决以上问题,笔者深入如东化工园区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同时还查阅了近几年的《如东年鉴》、江苏省如东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如东中专校”)人才培养统计资料和如东人才网有关化工、医药类专场招聘信息,掌握了中等专业学校特色专业与当地支柱产业匹配特点,现将调查结果总结如下。

一、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状况

近几年来,如东县新型工业化发展步伐加快,拥有各类工业企业7000余家,形成了以化工、临港工业、风电、太阳能、石油设备、汽车、环保及海洋生物、滨海旅游等支柱产业。

(一)2014年如东工业企业人才需求情况统计数据

随着工业经济的集群化、规模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加。根据《2014年度如东紧缺专业人才需求目录》,可以绘出2014年如东企业紧缺人才需求情况图(见图1、图2)。

(二)2013、2014年如东化工园区企业人才需求情况统计数据

化学工业已经发展成为如东第一支柱产业,化工园区有各类化工企业180余家,化工业产值占全县工业经济总量的25%。

1.2013年和2014年上半年化工、医药类岗位及需求情况。根据如东化工、医药类专场招聘信息,2013年和2014年上半年岗位及需求情况统计如表1。

由表1可以看出,2013年如东化工、医药类进场企业数14个,2014年上半年进场企业数36个,其中2013年的14家企业有10家继续参与招聘。从岗位设置看,主要岗位有13个,分别是:管理部经理、生产主管、自动化控制、化工研发实验员、销售代表、设备管理维修电工、安全员、工艺员、分析工、操作工、采购助理、仪表工、仓库管理等。从学历层次看,前5个岗位要求大专以上学历层次,其余8个岗位为中专层次。

2.2013、2014年化工、医药类中职层次岗位需求人数及变化情况。2013、2014年化工、医药类中职层次岗位主要有8个,均属于关键岗位。如设备管理员,负责建立和完善设备资料档案,负责设备管理的日常事务,对提高设备利用率、降低设备能耗负有统筹、监控和提出改进方案的责任;再如分析工,负责化工厂原料、中间产品、成品的检验分析工作,并按时出具检验分析报告,协助化工厂生产及管理人员随时掌握产品、原料的质量情况等。除需求量最大的操作工(2013年814人,2014年1087人)外,所有7种岗位需求人数及变化情况如图3(每组柱中左边为2013年人数,左边为2014年人数)所示。

从图3可以看出,与2013年相比,2014年设备管理、工艺员、分析工、仓库管理岗位需求量超过70个,安全员、工艺员、分析工、仓库管理等岗位需求增加的绝对数达到30以上。

二、如东中专校专业设置

及毕业生服务县内企业情况

(一)如东职业教育及专业设置基本情况

如东中专校经过多次合并调整,现为县内唯一一所中等专业学校。实际办学规模约为6000人(其中在校生数约4500人)。开设机电、数控、计算机、建筑、服装、汽修、财会、烹饪、形象设计、化工专业等51个专业(其中高职或大专层次11个,中职层次40个)。

(二)2009年以来的如东中专校化工专业发展基本情况

2009年以来,如东中专校化工专业设置、招生培养情况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2012年,化工专业毕业生是46人(2009级),选择继续深造35人:考取本科19人,考取高职16人,县内化工企业就业11人;2013年,化工专业毕业生人是37人(2010级),全部选择继续深造:考取本科6人,考取高职31人。2014年,化工专业毕业生是71人(2011级),选择继续深造47人:考取本科10人,考取高职37人;另外,县内化工企业就业24人。

(三)如东中专校化工专业与化工园区企业岗位需求吻合情况

由表1可知,2013年,如东化工园区企业急需中等化工技能人才岗位除操作工外,主要有设备管理维修电工、安全员、工艺员、分析工、采购助理、仪表工、仓库管理,总数171人。但是,如东中专校的当年毕业生是37人,全部继续深造,对化工企业的贡献度为0。2014年毕业生是71人,选择继续深造47人,有24人选择在县内化工企业就业。从岗位需求看,2014年设备管理维修电工岗位93人,安全员岗位56人,工艺员岗位73人,分析工岗位113人,采购助理岗位30人,仪表工岗位13人,仓库管理岗位74人,但当年能提供的只有工业分析与检测专业24人,即使全部进入分析工岗位,还差8人,其他岗位则是有需求而无毕业生。

调查结果表明,如东中专校化工专业与化工园区企业岗位需求吻合度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专业方向与企业岗位不匹配。如东化工园区中等技能人才岗位主要有8个,而如东中专校面向化工企业开设的专业却只有1个,专业方向与产业岗位不能对接。二是专业培养规模与产业岗位需求不匹配。2013年,园区化工企业岗位需求数为171,如东中专校培养的面向化工企业培养的毕业生数为0个;2014年,园区化工企业岗位需求数为452,如东中专校培养的面向化工企业的毕业生数只有24个。

三、中等专业学校特色专业与

当地支柱产业岗位需求吻合度低的原因分析

如东中专校化工专业设置与化工园区的发展不相适应,如东中专校化工人才培养对化工园区企业而言,既没有人才存量,更没有人才增量。专业方向小于产业岗位需求,专业培养规模小于产业人才需求规模,造成这一结果的因素较复杂,可从政府、学校、企业、社会四个层面分析。

(一)政府层面

《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的意见》指出,要进一步扩大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自,允许中等职业学校招收应、往届初中和高中毕业生及具有同等学力的人员入学;允许中等职业学校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办学条件自行确定招生专业和规模。该文件出台,其目的在于通过扩大中等专业学校的办学自,促进中职教育又快又好发展,前提是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基本相适应。但是,在当前不具备这个前提的条件下,中央政策放开之后导致地方政府对中职教育发展和专业建设监管的退位和缺位,具体表现如下。

1.地方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不健全。地方政府对中等专业学校最好的扶持应是既要加强监督和考核,同时又要认真落实有关的扶持政策。从调查结果看,如东在发挥“政府统筹、社会参与”方面缺少力度,没有形成“政府、行业、学校、企业的联动机制”。

2.地方的职业教育保障机制不健全。根据国际惯例,同等规模的中等专业学校所需经费投入应该是普通高中的3倍左右,但现实情况不容乐观:无论是投入政策,还是投入的经费,中等专业学校都远低于普通高中。由于地方政府缺少针对中等专业学校专业建设的政策性投入和专项投入,致使中等专业学校为了生存而忙于热门专业招生,不顾专业结构的科学性和地方支柱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3.服务职业教育的体系不健全。中等专业学校需要政府提供相关的系列服务,如县内未来人才需求规划、企业人才需求信息的、就业准入制度的执行、校企合作平台的构建、学校评估与激励政策的制定等。由于地方政府诸多服务工作的欠缺,致使中等专业学校办学缺乏应有的导向,缺乏内在与外部的动力,专业设置缺少与市场需求对接的机制和体制。

(二)学校层面

中等专业学校为了生存忙于热门专业招生,降低了对地方支柱产业的关注力度。

1.中等专业学校服务当地企业意识不强。长期以来,沿海及苏南发达地区的现代制造业对中职人才需求旺盛,中等专业学校以追求找好工作、高就业率为办学目标,追求办学效益的“短、平、快”,将发展重点放在热门专业,很少关注地方经济发展及人才需求状况。由于中等专业学校对当地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状况缺少综合调查与分析,致使专业设置缺少前瞻性,专业开发非常缓慢。

2.投入不足,不具备开发新专业的办学条件。中等专业学校的专业建设离不开地方政府的资金支持,由于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的一些政策性经费和专项投入没有完全到位,中等专业学校的办学收入主要用于弥补工资缺口和维持正常运转,导致办学条件改善缓慢,严重缺乏专业教学所必须的教学和实验设备。

3.校企合作力度不够,新专业必需的师资和设备得不到补充。中等专业学校的文化课教师比例偏高,专业课教师短缺,部分专业课教师动手能力不强,缺乏生产一线的实践经验。由于校企合作力度不够,中等专业学校无法从企业获得有操作技能的师资。企业不仅拥有先进的生产工艺,而且拥有先进的生产设备,中等专业学校只有通过校企合作才能让学生学到最先进的技术和操作技能。但是由于校企合作力度不够,中等专业学校无法从企业获得最先进的技术和操作技能,导致专业建设缺乏后劲。

(三)企业层面

校企合作可使学校方便利用企业先进设备训练学生职业技能,利用企业提供的岗位为学生提供教学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机会,可弥补学校技术性教师的不足。然而,由于校企合作缺乏制度保障,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不高。从近几年如东化工园区企业用人需求信息看,县内部分企业用人观念陈旧,没有长远的用人计划,很少有化工企业主动与中等专业学校合作培养技术人才的事情,使得中等专业学校特色专业与当地支柱产业岗位需求吻合度越来越低。

(四)社会层面

重普教、轻职教,职教生源不足且质量低。近几年,虽然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供不应求,且实行了职业教育资助活动(即每年每生资助1500元),但是人们对职业教育还是没有热情,中等专业学校招生主要靠行政手段和中等专业学校的上门宣传动员。

家长因循守旧,对化工企业不认同。一是将化工企业看作危险行业,认为接触化学品将影响小孩的身体。近几年如东中专在化工专业开发方面动了不少脑筋,在专业包装方面使尽了浑身解数,但效果甚微,报化工专业的学生仍寥寥无几,学校不得不选择放弃。二是家长不了解化工相关岗位的劳动强度和报酬。化工生产的物料一般是沿着从储罐-管道-反应器-管道-储罐的路径,几乎都是自动化生产,生产人员一般不直接接触化工产品,与机电、电子等行业相比,安全性高,劳动强度相对较低,工资待遇高。但由于宣传的缺失,使得家长对化工企业不认同,导致该专业发展艰难。

四、提高中等专业学校专业结构与

当地支柱产业岗位需求吻合度的建议

要提高中等专业学校专业结构与当地支柱产业岗位需求吻合度,必须形成“政府、行业、学校、企业联动机制”。

(一)政府主导

地方政府应依据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职业教育专业发展规划。从理论上看,中等专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应以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为基础和支撑;从短期看,中等专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必须满足当前产业发展对人力资源的市场需求;从长期看,中等专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应该能够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不断调整。地方政府要引导中等专业学校的专业围绕市场转,促进职业教育在主动适应中自觉地进行专业结构的动态调适,努力形成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成为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和发展的一种市场导向。

(二)信息共享

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吻合度问题应是职业教育与经济部门互动的问题,并不完全是职业教育单向寻求与产业结构匹配的问题。中等专业学校存在许多“信息盲点”,如不能把握当地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等。所以,中等专业学校通常情况下是凭借自己的经验来决定专业发展的思路,专业设置也就难以跟上当地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为此,需要建立职业教育信息服务体系,有关职业教育的前沿信息还需要与教育主管部门及当地政府实现共享,以此为专业设置提供必要的决策信息。

(三)主体对接

职业教育是一种具有强烈经济行为、职业行为的教育形式,没有企业的参与将是一种不成功的职业教育。中等专业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岗位需求吻合,离不开市场供需调节“无形的手”,也离不开行政统一协调管理“有形的手”。中等专业学校和用人单位是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中的鲜活的主体。推动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有效对接,需要提高“双主体”的合作积极性。众所周知,校企主体对接首先是靠政策推动,在“强制”和“引导”中促进对接。政府作为职业教育和宏观调控主体,应从“强制”和“引导”两方面在《职业教育法》、《劳动法》等法律基础上制订相应的政策法规调节、规范和推动校企合作。同时应建立政府主导下的磋商机制,在更宽的领域、更深的层次上拓宽和提升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有效和长效对接的广度和深度。其次是靠利益拉动,在“互利”和“双赢”中强化对接。职业教育的直接受益者和主要服务对象是企业,根据受益原则,企业理应成为职业教育的投资者和参与者。

中等专业学校应该按照市场的供需规律,不仅要把握当前区域经济对人才的需求情况,而且在专业设置上要适度超前,紧跟区域经济的发展步伐。同时还要加强招生市场和就业市场的引导机制的建立。要正确引导学生具有专业选择意识,构建以就业指导与专业选择相结合的工作机制。

参考文献:

[1]郝福锦,蔡瑞林.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吻合度实证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

[2]雍照章.切实增强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J].中国城市经济,2010(12).

篇9

关键词:城镇化建设;产业集群;金融渗透

Abstract:Through the joint development of labor force shift,infrastructure improvement and tertiary industry,industrial clusters can greatly speed up the process of rural urbanization. Based on the review of how industrial cluster of Yandian and bearing promoted urbanization under the financial thrust,combined with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other methods of urbanization, an important conclusion is reached in this paper:industrial cluster is a valid path to urbanization,and Yandian model is an extendable model of urbanization which can provide useful current reference to small towns construction.

Key Words:urbanization,industrial clusters,financial penetration

中图分类号: F830.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2265(2010)12-0044-06

一、引言

城镇化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农村逐步融入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发展过程,包括大城市城镇化率与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农村小城镇建设的过程。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就提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有关学者检验表明,中国的城镇化率每增加1%,可拉动当年生产总值增长1%―2%。

城镇化究竟通过何种路径和方式来实现?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决定了区域城镇化的非平衡性。所以,在研究城镇化问题上,必须着眼于各自的特点来探讨具体可行的方法论。本文拟循着山东省烟店轴承产业集群在金融推力作用下带动农村城镇化发展的路径,并结合其他城镇化方式的对比分析,进一步论证通过产业集群来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可行性。

二、关于当前国内城镇化建设诸模式的概述

目前,全国各地城镇化建设大致有四种主流模式:一是政府主导城镇化建设模式。即县(市)、乡镇、村庄等基层政府主导带动的城镇化模式。目前,成都、重庆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济南、青岛近郊的城中村改造及山东青州市南张楼村的“城乡等值化”均属此类。该模式以政府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其决策和权利来自上层,前提必须具有郊区区位优势,对于远离城市的偏远农村而言,显然不具借鉴性。二是集团工业化主导城镇化建设模式。如江苏华西村、山东南山集团在改革开放初期靠先行先发产业优势所形成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但这一模式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不具有大面积推广的可能性。三是农业产业化主导城镇化建设模式,但目前具有较厚实力的龙头企业数量少,由此形成的城镇化也不具有普遍意义。四是农民自发组织城镇化建设模式,该类模式有产业基础作支撑,农民参与度较高,与当地土地资源禀赋结合紧密,但处于自发演进状态,缺乏总体向心力和推动力。

而本文论证的“专业市场+农村工业化”的烟店模式是以产业集群为依托的城镇化。自身具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内生性。产业集群以市场机制为主导,依靠区域内生的市场力量发展壮大,对政府的依赖度小,具有坚实的产业基础。二是群体互动性。它虽与集团工业化主导模式在亲缘上比较接近,但它主要依靠本地工商业传统和平民化的企业家精神共同促进,注重的是群体参与的互动性。三是本地根植性。由于它深深扎根于区域性特色经济中,具有经济上的“嵌入性”,则更有利体现城镇经济特色和形成城镇竞争优势。相比而言,该模式更具有普适性和推广性。

三、专业市场+农村工业化:烟店城镇化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烟店镇系鲁冀交界处A县西南端的一个小镇,全辖面积52平方公里,人口不足4万人,解放前曾是盗匪横行的地方,如今却成为全国有名的轴承之乡。该镇的轴承市场拥有固定客户3265家,流动客户5120家,经销各种轴承10000多个型号,年市场交易额达75亿元,是全国最大的轴承交易中心和商情中心,先后被评为全国21个重点专业市场、山东省10大工业品交易市场。该镇拥有轴承加工企业3710家,可生产加工0―9类轴承和非标轴承共11大类、5000多种型号的产品。以烟店为核心的轴承加工产业被省政府命名为“山东省十大产业集群”、“山东省第一批中小企业产业集群”。2009年末,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18690元,分别高于B市、山东省平均水平2733元、879元。而烟店镇也被省政府命名为“山东省特色产业镇”、“山东省产业兴域十强镇”、“山东省最具可持续发展的十大经济强镇”、“山东百亿大镇”。2009、2010年“中国轴承产业高层论坛”连续两年在这里召开。

(一)市场:从地下“鬼市”到地上交易

追溯根源,烟店轴承的最初萌芽还在A县城区。A县系“运河名城”,也系鲁商思想的策源地,有较悠久的商业历史。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的春潮刚刚萌动,一些头脑灵活的农民就触到了市场的春意,他们常常走村串户收购废旧缸铃圈进行翻新再造,再赶集摆摊,补贴家用。从起初的三五成群到几十人、上百人的合伙介入,渐渐形成了小范围的轴承买卖市场,市场位于A县东郊,方圆不过三四亩地。当时正受计划经济体制主导,有关部门曾屡次对其打击和取缔,初尝市场甜头的商户们非但没有偃旗息鼓,反而玩起了“猫鼠”游戏。经过A县、L县的数次“游击战”后,最终辗转至烟店镇安营扎寨。

烟店镇与H省的G县、L县仅一河之隔,离A县城区却近百里之遥,“天高皇帝远”。而烟店周边又系黄河故道,土壤沙化严重,人均有效农耕面积有限,迫于生计,农民不得不从事其他营生。为逃避工商税费,轴承业户们常常白天收购,晚上交易,当时市井坊间就有“赶鬼市”之说。到90年代,经济体制开始转型,少数小商贩在推销轴承过程中,发现了潜在的市场机会,于是抢先办起了生产、销售“一托二”的家庭作坊,进行仿制生产。他们在取“第一桶金”后,随之扩大作坊规模。在先行者的带动下,当地农民相继模仿,到90年代末,全镇的轴承加工户已达600余家。这时,政府对烟店轴承的态度也由最初的反对、打击转变为默许和旁观。

当轴承市场的大秩序生根之后,轴承加工业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产品质量问题却越来越突出,“烟店轴承”曾一度成了假冒伪劣的代名词。究竟何去何从的选择?开始引起当地政府的深思。在理性的分析和揣摩之后,政府决定不再袖手旁观、放任自流。经过综合治理,到2000年,轴承市场渐渐恢复元气,此后数年便呈现出量的加速扩张和质的渐进提升双重景象。

(二)集群:从分工协作到内外联动

目前,烟店轴承市场吸引了全国70余家轴承厂家在此设立经销处。与大市场相伴共存的是一个个大小规模不等、专业特色鲜明的民营企业群落。该镇现有轴承企业3710家,其中规模以上246 家,中轴协会会员6家、省轴协会员50家。比如博特轴承、宇捷轴承、易鑫轴承、神柱轴承等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烟店轴承产业分工细化,不同的加工环节和配套服务均有专门的企业来完成,已形成一条从轧钢、锻造、热处理、零部件加工到组装的完整产业链。产品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并出口东南亚、欧美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直接或间接从事对外贸易的轴承企业达60余家,2009年实现年销售130亿元,全国市场占有率达10%以上,出口创汇6820万美元,外贸依存度高于B市平均水平14.52个百分点。

烟店人在实践中还造就了一只活跃在全国轴承市场上的销售队伍,凡是地级以上城市均少不了烟店人,据粗略统计,长期驻守在外的经销人员达8000人之多。这些活跃在四面八方的烟店人不仅带回各种各样的商业信息,更重要的,每年都有大量的现金流入烟店镇。据烟店农业银行反映,每天通过柜面转账、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渠道回笼的外地资金就达1000万元左右。烟店轴承产业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处于绝对主导地位,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130亿元,利税12.5亿元,不仅影响到周边的潘庄、唐元、八岔路等乡镇,且B市的C县、D县及H省的G县、L县等地也都有大小不一的轴承市场,辐射面积达500多平方公里。

目前,烟店镇34个行政村95%的农户在从事与轴承相关的经营活动。烟店的3700多户企业,吸引了18000多名外地人来此打工。同时,轴承业的兴旺拉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从业者达2万多人。全镇现拥有金融机构8家,保险分支机构13家、社区服务中心5处、星级酒店3家、休闲广场4家、物流配送中心104家、广告公司11家、汽修广场15家。像国内大型连锁企业--北京烤鸭、华泰医药、上海华联、国人西服均已在该镇扎根数年。

(三)金融:从试探介入到竞相“抢滩”

在创业之初,大多轴承加工业属家庭作坊,他们与银行的关系是“盆不沾面、面不沾盆”。但随着规模的扩大,借助银行资金已是现实需求。2000年末,虽然A县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的8570万元贷款都能按时还本付息,但抵押、担保难还是限制了其他银行介入的步伐。“十五”期间,中国机械行业产值出现高速增长,这给轴承市场的发展带来巨大商机,烟店镇也被评为“全国重点镇”、“中国轴承之乡”,仅靠自我积累、民间借贷及有限的银行供给已远远不能满足产业扩大升级的需要。当地人民银行充分行使社会信用管理职责,先后协助成立了同鑫、众信、至诚等6家担保公司,并推动形成了“央行参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机制,每年都要组织金融机构在烟店进行企业观摩、银企洽谈等活动。经过对接,坐镇城里的国有商业银行逐渐伸长了信贷触角。2004年,A县工商银行初次向哈临轴承、恒祥轴承等5户小企业发放了22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且信贷质量良好。鉴于此,该行还被其省行定位为“支持中小企业特色服务银行”。从此,各金融机构开始向烟店镇大面积的金融渗透。2007年,烟店轴承产业集群又被山东省建设银行批准为全省重点支持的三大集群之一。2010年被农总行确定为“全国百大重点扶持市场”。

同时,当地人民银行还建议A县政府对轴承企业实施梯次培养规划,每年从中遴选一部分优质企业进行动态信用培植。2008年9月份,联合A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20户重点轴承企业培植工程的意见》。明确要求,全年对凯美瑞轴承、天元轴承、同力轴承等第二梯队的20户重点企业的贷款增速要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贷款利率原则上最高上浮不超过30%,对特别优良的企业要执行基准利率;各金融机构要开辟贷款审批“绿色通道”,按照“一企一策”的原则,分步骤、有针对的定向辅导和培植等等。自2007年以来,先后有招商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等12家辖外股份制银行“抢滩”烟店,截至2009年末,辖外融资余额达10.43亿元,占A县辖外资金的75.2%。

各金融机构还鼓励轴承企业走高起点投入、高质量加工的路子,自2005年至今,已投入2.3亿元支持38条国内最先进轴承自动化热处理生产线的上线。烟店镇农村信用社从众多的轴承企业中筛选出28家经营效益好、信用意识强、发展潜力大的企业作为长期扶持对象,2009年末,贷款余额2.12亿元,直接、间接的创造了近5000个就业岗位。为进一步打造国际化、现代化的新型轴承市场,2009年A县工商银行、农业银行投放7400万元对轴承市场进行了3期升级改造。而刚成立1年多的齐鲁银行对轴承小企业尤为重视,该行针对产业集群建立了一支专业的客户经理队伍,为客户提供“一对一”服务。截止2010年7月末,已累计为17户轴承企业发放短期流动资金贷款6730万元,而贷款平均期限为4个月,一年能为企业资金周转提供3次服务。在调查中还得知,A县农业银行按照其总行核定的授信规模,2010年10-12月份要投放5000万元的公司类贷款,目前的企业优选工作已经完成。

针对集群企业规模小、数量多的特点,A县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相继推出了“轴承通宝”、“融资共赢链”、“网贷通”,“大联保体贷款”等创新型金融产品。辖外股份制商业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在确定贷款额度和频度时注重审查企业的“电表、水表、税表”和法人客户的“人品、产品、押品”。各金融机构在推进中小企业信用贷款试点的同时,还扩大抵押品范围,鼓励存货抵押、权利质押、应收账款抵押、品牌抵押、车辆营运证抵押、出口退税抵押、仓单抵押等等,仅2009年A县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累计发放此类贷款29笔,共计4780万元,得到广大业主的欢迎。

(四)政府:从“官本位”到“市场本位”

自发离开土地从事轴承经营不仅让农民成功地生存下来,而且带来了远比种地要高得多的税收。这给当地政府很大启示,从而进一步坚定了“市场本位”、“服务为本”的执政思路。2001年2月份,A县烟店镇政府出资220万元式成立了山东省第一家镇级担保机构――A县烟店同鑫担保有限公司。2008年6月份,A县财政局又注册1亿元成立了专门为轴承产业服务的A县盛祥担保投资公司。且政府每年都要组织“阳光培训工程”,按照“培训、就业、服务”一体化的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办法,有计划、分批次、分类别、大规模的培训轴承专业人才,自2005年以来,累计培训达6270人次。同时还给予企业家较高的政治地位,2名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家被选举为A县人大副主任、3名被聘请为A县政府的经济发展顾问、5名被任命为烟店镇领导,35名担任村干部。

2005-2009年,以企业资金为主、镇政府出资为辅,先后投资2.46亿元,铺设“村村通”公路53.1公里、供水管道69.7公里、新修下水道16公里、新建110千伏变电站2处、建设自来水厂2处、绿地10000平方米,商贸建筑50000多平方米,市场大棚6000平方米。2009年,又投资3.2亿元,重建了镇医院、汽车客运站、文轩教师公寓、刘烟店商住楼、垃圾处理厂等等。目前,“六纵六横”道路框架已形成,整个镇分为五个片区:北部工业区、南部居住区、中部商贸区、东部市场区、西部服务区。2010年,镇政府除构建“烟店商贸物流园区服务平台”和“北京用友轴承电子商务平台”外,又开工建设了总投资5.8亿元、占地700亩、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的中国(烟店)轴承博览城;还拿出230万元积极推进全镇34个自然村的“农家书屋”建设,安排了56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防洪、排涝、抗震、消防的预警。

2009年2月份,镇政府组织骨干企业成立了城建投融资公司,对城镇公用事业实行市场化经营,由该公司投资3.8亿元的轴承华府、昌隆新居、张寨花园小区已初见端倪。建成后,它们将成为包括超市、幼儿园、图书馆、健身房、停车场、地下温泉、医疗机构等配套设施齐全的现代文明小区。原住户将其宅基地和耕地租赁给轴承企业。据一个拥有6亩地的五口之家反映,过去自己种地时一年净收入也不过2500元左右,如今把土地租出去,既有租金,又有工资,净收入提高了近6倍,且公司还为每个职工办理了医疗和退休养老保险,他们的生活已经城市化。

四、烟店城镇化模式的作用机制解析

(一)内源动力:轴承产业集群

烟店轴承产业集群是受市场机制的激励并通过不断挣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而发展起来的。烟店镇地理偏僻,交通闭塞,受计划经济和政府管制的影响较弱,具有远离政治中心的制度约束低成本优势。而对长期居住和生活在村子的创业者来说,具有最熟悉的环境和最和谐的人际关系,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成本也较低。同时,“大市场、小企业”是烟店轴承产业集群的最重要特征。集群通过专业市场的帮助,有效地化解了因分散性小规模生产所导致的营销半径小、营销费用高的缺陷,从而使集群企业获得了更大的低成本竞争优势。如烟店镇加工一个普通轴承只有1元左右,而在外地要3―4元之多。

轴承集群经过多年的发展演变,分工高度细化,最终形成了很多分布在产业价值链的不同环节,从而使集群企业在获得聚集效应的同时,也分享了越来越大的扩散、配套等集群效应,这就促进了像凯美瑞轴承、博特轴承、宇捷轴承等部分龙头企业的快速成长,让产业集群的影响力迅速扩大,使当地经济实现“台阶式”的提升,为烟店镇博得了“经济强镇”、“最具发展潜力乡镇”、“百亿大镇”的美誉,从而为城镇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驱动力。产业集群本身的强吸引、远辐射功能:一方面吸引资本、劳动力、商品的集聚,使所在区域日益成为当地的经济核心。另一方面通过产业链的延伸来影响周边地区的发展,它对周围区域由农业区向小城镇的加速转变,起到了主导的作用。由此可见,产业集群的壮大就是城镇化建设的“发动机”。

(二)外生变量:金融推力

从集群的成长机制看,产业化与金融的互动发展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金融机构从初期的试探性贷款到后来的竞相进入,与产业集群不同阶段的风险状况相一致。在多次的信贷接触中,各经济实体均能保持良好的信贷质量,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双方建立更加稳定的、重复博弈的信贷交易关系。为了能把最优质的客户笼络到自己麾下,让集群经济成为自身效益提升的支撑点,各商业银行从短期融资、项目开发、技术进步到担保瓶颈突破不遗余力,比如农业银行3个月内就要投放5000万元中小企业贷款;华夏银行、民生银行相继推出了“三表”和“三品”的个性化信贷决策依据。人民银行更是站在一定高度,对产业集群加强窗口指导,广泛宣传生态环境的正向激励效应并及时出台了《关于实施20户重点轴承企业培植工程的意见》,为提升城镇经济对资金的吸附能力,扩大金融对集群经济的整体支持效能打下了基础。

大量的资金投入使金融机构获得可观的经济收益,更激发了持续跟进的信心和动力,使其形成螺旋式上升的信贷增长态势。集群内的剩余资金能够迅速聚集起来膨胀产业规模,使烟店的产业特色更加突出,进一步巩固和增强了区域竞争优势。2000―2009年烟店镇存贷款指标动态变化图可以折射出金融支持与产业集群、城镇化建设之间的高度相关性(见图1)。实践表明,金融渗透是产业集群形成和壮大的最直接力量,它大大加快了由产业化带动城镇化的进程。所以,金融渗透就是城镇化建设的“加速器”。

(三)制度保障:政府引导

由产业集群催生的城镇化是在市场“无形的手”和政府“有形的手”双重作用下进行的。对烟店轴承产业的发展,政府从最初的打击、默认到后来的整治和服务,其发展中的每个阶段都渗透着相应时代的政府影响及其相关的政策痕迹。特别是90年代初,烟店轴承以“黄豆”粒代钢球,轴承里冒出“豆芽”的传闻曾一度充斥坊间,在其遭遇信誉危机的关键时期,如果没有政府的综合整治和干预,它很可能难逃自生自灭的命运。因此,适当的政策干预和引导,可以弥补市场失灵,强化正外部性,促使整个产业稳健发展。

从政府层面看,烟店产业集群发展的最主要经验:一是管事少,二是服务多。如果政府管的事多,对市场规律的干扰也大,无形中就捆住了市场主体的手脚。对烟店“服务型”政府的作用,我们可从基础设施、劳动力培训和信息服务等公共投入的三大基础要素来考察。一是自2008年以来,烟店镇每年用来投入道路、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平均费用达2640万元,为集群发展和城镇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通过“阳光培训工程”,帮助农民实现了由“体力型”向“技能型”的转变,拓宽了农民就业渠道,提高了农民非农收入水平。三是通过建设中国轴承博览城、举办中国轴承产业高层论坛、构建商务平台和服务平台等形式,提高集群的知名度,推动轴承产品的营销,为集群的扩张奠定基础。可见,政府所提供的环境是烟店轴承产业集群壮大和小城镇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条件,政府引导就是城镇化建设的“催化剂”。

(四)系统优化:城镇化建设

产业集群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主要是加速了城镇化的三大要素的改变,即:人口集中、产业结构变化和城镇设施的兴建。由于大量经营轴承的业户、企业在城镇的集聚及金融、贸易、交通、信息等配套服务业的兴起,自然就带动拥有行业技能的专业劳动力的集中,且还形成了互补共生的产业结构。在没有轴承产业集群之前,烟店人口不到4万人,而现在已是一个拥有6.2万常住人口的城镇,仅从事物流、餐饮、信息等行业的就达2万人之多。另外,产业集群还在两个方面弥补城镇公共品发展滞后的缺陷:一是通过共同出资提供公共品供给,填补政府投资的空缺;二是通过集聚的方式促使政府对公共品进行投资,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

随着轴承产业集群聚集效应的放大,该镇经济节奏迅速加快。目前的烟店镇已成为产业化和城镇化互促共进的新型城镇,主要的城镇化评价指标均远远高于B市平均水平甚至超过山东省平均水平(见表1),已成为山东中西部最闪光的经济亮点。

烟店轴承经济辐射能力的增强,其扩散效应早已成为影响周边城镇的主导力量。目前,其周围的经济圈层日渐清晰:第一层烟店镇;第二层A县的唐元、潘庄、八岔路等乡镇;第三层B市的C县、D县、H省的L县、G县。几个圈层分工合作,相互作用。在烟店周围方圆500公里47个建制镇中,已形成明显的轴承专业镇11个,这些城镇共同带动城镇化的协调发展。由此判断,城镇化建设正是产业集群自我优化的直接结果。

五、烟店城镇化模式的经济学分析

(一)从城镇化的基本性质看,该模式无须动用更多的政府资源

烟店模式是先产业后城镇,这种自下而上的城镇化,其建设资金主要来自轴承产业集群,政府投资只是辅助。据统计,自2000年至今,烟店城镇建设投入共达7.52亿元,其中:82%来自于集群企业的直接投资。同时,产业集群依靠市场力量内生,产业基础雄厚,这就为城镇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且该种模式还符合集约高效原则,根据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的调查分析,按照城镇化的要求,优势产业实现集聚后,可以节约土地30%、提高能源利用率40%、节约行政管理费20%以上。

(二)从城镇化的操作成本看,该模式最贴近我国的基本国情

据有关部门推测,目前我国约有2亿多农村劳动力转移出来,如果让其全部进入城市,现有城市根本无法接纳。若建新城市安置,100万人口的要建200个;50万人口的要建400个,需占地6亿亩,投资12000亿元。显然,不论从时间还是人力、物力、财力上看,都不现实。所以,根据我国国情,只能是一部分农村人口进入大中城市,大部分人就近迁入小城镇,而小城镇就需有一定的承载基础。烟店产业集群,像一个横亘于当地城乡之间的转换器,把农民大量吸收进来,就可降低城镇化进程中的风险和成本。

(三)从对地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看,该模式具备较强的集聚辐射效应

烟店模式不需政府出资主导,且每年还要为地方贡献大量税收。2009年该镇轴承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0亿元,利税12.5亿元,分别占当地的85.2%和84.1%,直接把烟店镇变为周边地区经济提速的“火车头”和区域经济增长的中心城镇。烟店镇和卫星城镇还实现了产业集群优势和全要素资源配置的最大效应。比如在烟店轴承的辐射影响下,坐落于河北省L县先锋镇的轴承大世界已成为华北最大的轴承市场,而D县郑家镇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轴承保持器生产基地。

(四)从带动农民就业的角度看,该模式是扩大劳村就业机会的现实途径

目前,烟店镇34个自然村中约有70%的农户拥有自己的轴承加工企业,25%的农户从事交通运输、房屋租赁、饮食娱乐、建筑安装等行业,它们吸纳了周边近2万人的剩余劳动力,让农民身份实现了转型。且小城镇吸纳劳动力的成本较大中城市低。据有关专家测算,大城市安排一个劳动力就业仅生产方面的投入就需1.5万元,而小城镇仅需0.4万元。因此,由产业集群推进的城镇化,让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镇的非农部门,是促进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扩大农村就业机会的可行途径。

六、基本结论与启示

烟店轴承产业集群以广大农民为自己的产业大军,促进了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又带动基础设施、人文环境、生活方式等多种要素、多个系统的改变和统一。这正契合了城镇化的基本内涵和本质要求。因此,我们可得到一个基本结论:烟店模式是一种可扩展可借鉴的模式,且对城镇竞争力的提高起到加速度的作用,它可为当前城镇化建设提供有益参考。同时,通过产业集群和城镇之间关系的分析,还可得到以下启示:

一是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能加速城镇化的质变。产业集群不仅促进了劳动力的集中,更重要的是有利于产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和区域结构的优化和升级,直接带来了经济的高增长,从而巩固了城镇快速发展的基础。

二是产业集群的扩散效应能促进城镇的联动发展。产业集群所建立起来的各城镇间的前后向联系,会带动众多城镇的协调与并进,使它们的合作更加紧密,并提高整个区域的产业竞争力,进而带动城镇化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汉权.农村产业集群形成的动态机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耿明斋,李燕燕.中国农区工业化路径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