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范文
时间:2023-08-07 17:39: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等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以国家教育方针为指导
我国教育方针的总体思想是,教育必须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结合生产劳动,从而培养出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人才。我国所有的教育工作都必须以这一方针为总方向,教育培养目标的确立也应当以其作为重要的参照标准。这一方针概括了当前的科学、文化以及经济政治的时代要求,全国各级学校都必须严格地贯彻执行。高职会计教育培养目标的确立,除体现这一统一的教育方针外,还应将其具体化,并使其具有可操作性。
2.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它除了具有高等教育的共性外,还有其鲜明的个性和特色。高职教育的特色主要是指职业导向性和社会应用性。在确立高职会计教育培养目标时,应当体现出高职教育的这两方面特色,这也是确立培养目标的前提条件。在社会发展的要求下,高职会计教育应当是对技术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与技能型的中职教育和短期的会计培训不同的是,高职会计教育是对技术型人才的培养。高职会计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应当是在具备扎实的会计理论基础上,同时具有一定的创新、研究和思考能力的人才,而不仅仅局限于会记账、报账和算账的普通会计人员。作为职业教育,高职会计教育与研究型、学科性的普通高等教育有很大的区别,它更注重的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高职教育中的大部分学生将很快面对就业,而不是继续求学,因此,学生所必须掌握的是从事一线工作所需的专业技能、专业知识以及职业素质。高职教育中,为适应以后的岗位需求,主要是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进行锻炼,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具体到会计教育,就是要求学生能做到学以致用,在毕业后能立即从事会计工作而无需再进行大量专业的培训。这是高职会计教育培养目标的最基本要求。
3.以市场为导向,体现社会需求
高职教育直接服务于地方或者行业的经济发展。高职毕业生主要是在人才市场,通过简历投递、面试,得到企业认可后,才真正地走上工作岗位。当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中完成了职业选择,其作为人才的价值才能在形式上得以体现。由此看来,人才市场的选择,也可以作为定位培养目标的标准之一。高校的不断扩招,使得精英化的教育模式逐渐转变成为大众化的教育模式。各个层次的会计从业人员(包括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数量也急剧增加,使得行业竞争愈演愈烈。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高职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应当面向基层,培养出用得上的会计人才。从横向来看,应当定位于中小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上;从纵向来看,就业岗位应定位在会计、出纳、报税员、统计员、仓库管理员、收银员等岗位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上,发展岗位应定位在财务主管、税收策划师、主办会计、理财师等岗位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上。
4.体现知识的结构定位要求
根据市场对会计人才所需知识的要求可知,会计人才掌握的知识不是越多越越好,而在于其知识结构是否合理。由此看来,高职会计教育需要对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进行合理的配置。高职会计人才需要具备以下方面的知识储备:首先,应当具备扎实的会计学专业知识;其次,应当对相关的学科知识有所了解;再次,还应当具备相关的计算机知识。摘要:在高职教育的研究中,人才培养目标是其集中研究的一个课题。因为培养目标的确立,对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和人才培养。
二、确立高职会计教育培养目标的意义
1.为高职会计培养模式提供依据
高职会计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规格问题是高职会计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解决的问题。它主要涉及了“培养怎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两个方面,包括培养内容方式体系、培养保障体系和培养目标体系。培养目标的确立对培养模式的选择起着决定性作用。
2.实施高职会计教育的前提
篇2
论文摘要: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是教育的生命,关系着学校的生存和教育的发展。提升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应该围绕企业需求这一中心,以突出高职教育特色为重点,在尊重学生智能特点的前提下,沿着党的教育方针这条主线,从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课程建设等方面加以改进和提升。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是教育的生命,关系着学校的生存和教育的发展。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客观要求,也是推动我国的高职教育朝着持续、稳定、健康方向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再认识
高职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根本保障,只有高职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保证,才会有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高职教育是以“以服务为宗旨”,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一种教育类型,具有高等性、职业性和教育性的特征。因此,应从满足社会需求、实践理论并重、注重个性培养和人的全面发展理念等方面对高职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进行重新审视。
1.满足社会需求是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宗旨体现
满足服务对象需求和让服务对象满意,是衡量任何一种服务质量的根本标准。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肩负着为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使。因此,高职教育只有以贴近市场经济变化、适应社会发展、满足企业需求、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为价值取向,自觉按照企业需求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能力,契合用人单位对人才的使用标准,缩短毕业生与企业需求员工之间的差距,其教学效果才能得到社会认可,教学质量才能会让社会满意。
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问题,从宏观经济结构调整,到微观求职者的择业动机,都会对就业产生影响。但是,如果我们教育工作者眼睛向内反观自己,做深刻的自我剖析,这其中也有教育不能适应日益变化的社会,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社会需要的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学校没有教给学生;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技能,社会又不需要,即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结构与社会需求不对称。在结构性失业人群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大学毕业生。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要实现充分、合理就业,使劳动者在就业前就具有必备的职业资格和能力,大力发展社会需求的高职教育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而供需错位下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肯定不被社会接受,不受企业欢迎,错位的教学也无质量而言。因此,满足社会需求是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宗旨体现。
2.实践与理论并重是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特色体现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掌握了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良好人文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这类人才的特点主要是依赖操作技能和服务技能完成任务。换言之,高职教育是以培养学生职业道德、丰富学生职业知识、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为目的教育活动,为学生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服务。这种教育兼容了高等性、职业性和教育性,实践与理论偏颇了任何一方都不能称其为高职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教 育的显著标志;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理论功底,又是高职教育区别于中职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标志。
社会的发展已显示出,一个人一辈子固定在一个行业或一个岗位上的时代己经消失,高职教育也随之从就业教 育走向了创业教育。然而,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具有两种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也有两种不同的教育质量观,前者以填补现有的、显见的就业岗位为价值取向,后者以创造性就业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为目的。为适应社会的发展,高职教育的教育目标已由单纯针对职业岗位扩展到着眼于整个职业生涯,能力培养已由单纯满足上岗要求走向适应社会发展。现在的能力标准不是仅指操作能力,而是指综合的、满足行业要求的综合职业能力,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态度为完成职业任务所需要的能力,既有理论,也有实践。因此,实践理论并重是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特色体现。
3.注重个性培养是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科学体现
在我国现有的招生体制下,进人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其高考成绩低于普通高校的考生。依传统的观点,他们是学习较差的学生,是高中阶段学校的弱势群体,是高考的失败者。这些观点不仅在某些成人中存在,而且很多高职学生也存在自卑心理。然而,在高职院校中也常常见到这样一种现象,例如,学生李某在数控机床技能方面见长,在全市技能大赛上屡次获奖,以全市第一名的成绩代表天津市参加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并取得佳绩,多家企业愿意高薪聘用,但是李某的英语能力却较差,考试一直不及格,按学校规定不能毕业。像李某这样的学生在高职院校中大有人在。因此,面对高职院校中这样的学生群体,高职教育工作者必须引起足够的深思—究竟以怎样更加科学的评价方法,按照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考察学生;以怎样更加科学的教育方法,针对高职学生的个性特点,扬长避短地进行因材施教。
高职教育中之所以出现类似学生李某这种尴尬情况,最根本的原因是没有解决好高职教育的人才观问题。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一个个体同时存在相对独立的八种智能,智能间不同的组合,便构成了个体间智能的差异。高职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他们是具有其本身智能特点的群体,对于不同的教育类型、不同的培养目标、不同的受教育群体,必须有不同的人才观、教育观、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尊重高职学生的智能倾向,因材施教,充分挖掘与发挥他们的智能强项,将有利于增强学生成才的信心,有利于增强教师培养人才的决心,注重学生个性培养是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科学体现。
4.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本质体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明确指出“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各类教育的总的指导思想,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应该在达到教育总目标的前提下保持高职教育的独特性,按照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把党的教育方针融人课程建设的各个要素之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共处、学会生存,高职教育既要教会学生职业技能—学会做事,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发展职业技能,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保持可持续发展—学会学习;不仅要使学生有能力从事某种职业,还要使他们有能力融人社会—学会共处;要使学生在开发自己潜能的基础上,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成为社会需要的劳动者-一学会生存。高职教育发展的趋势,要求符合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发展策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四条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这也是党的教育方针在新形势下的具体运用。
我们正处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的变化必然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时代中,只掌握生产过程某一环节的专门技术,难以承担日益具有个性化和创意化产品的生产任务;另一方面,知识经济也使产业的升级换代周期大为缩短,今天的朝阳企业,明天就可能成为夕阳企业。产业结构的迅速变化,使劳动者的劳动岗位变换加速,为了适应变化着的劳动力市场需求,高职教育必须摒弃功利化的教育目标,不能仅仅由“企业需求”驱动,还应该由“发展需求”驱动,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是高职教育发展的理智抉择。对人才综合素质的审视与把握,不仅是高职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一种觉醒,而且也是顺应市场经济需求的一种自然回归。高职教育不仅让学生习得一技之长,更要使其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因此,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本质体现。
二、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策略
I.提升企业参与度,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的社会功能决定了高职院校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进程中,首先应该考虑的是:什么样的高职毕业生最受企业欢迎?高职毕业生就业之后如何迅速融入企业? 高职学生在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提升?要解决这些问题,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之路,提升企业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中的参与度,使企业深层次地参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
所谓深层次地参与,就是根据行业、企业对人才类型的需求设置专业,以行业人才素质标准为依据,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一种学校育人标准与行业用人标准对接、双向监控、持续改进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校企共同设计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技能训练、顶岗实习、学生评价等教学环节,共同承担教学的组织和管理。教学场所由学校延伸到企业生产车间,教学评价由学校为主变为校企共同评价,实现学生能力培养与行业技术水平、岗位要求相适应的教学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专业整体教学质量。
特别是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有企业的深度参与,可大大提高学校的实训教学效果。实训基地的设备可在企业专家的指导下购买和摆设,为学生营造出真实的生产环境;实训基地的师资可聘请企业的能工巧匠担任,他们不仅能教授学生实践技能,还能将他们的实践经验及爱岗敬业的精神传授给学生;实训基地的实训项目可由企业的真实生产提供。学生在这种真实的生产情境中,不仅能练就操作技能,更能培养出企业需要的职业素养。
2.突出高职教育特色,坚持理论实践并重的课程建设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就是课程。课程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宏观的教育理论与微观的教育实践联系起来的一座桥梁。无论什么样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培养目标,最终都必须借助这座桥梁才能实现;教育层次、教育类型之分,也集中反映在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的区别上。高职院校必须基于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性、职业性和教育性的特点,创建富有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发挥课程应有的教育价值,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一定要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和高职教育的教育价值观,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以职业能力为基础,但又不等同于中等职业教育的“技能本位”的课程观。在课程目标上,应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元化、多层次态势,仅拘泥于“岗位能力”的课程设置显然不符合社会发展趋势,高职院校要为不同需要的学习者提供不同的适用课程,以满足高职生个体发展差异性的客观需求。在课程内容上,应采取知识、技能、态度等要素综合化组合的策略,注重与行业(职业)标准接轨,为学生提供与其未来可能从事职业活动有关的知识与技能,不过分强调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而是注重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发,使教学更适合拓展学生的智能强项。在充分考虑职业需要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让学生学到终身受益的知识和技能,使课程内容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针对性。在课程结构上,要打破传统高等教育所追求的学科内容系统化和学科结构系统化的体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对知识点进行重新排序,这不是对传统教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增减,而是追求知识点在工作过程中的系统化。在课程类型上,既要有能够培养学生职业思维、职业技能的专业课程,也要有能够培养学生创新和创业思维、创造能力以及人文素质的综合类课程,为学生发展兴趣爱好、发挥自身潜能和全面塑造自我提供服务,使学生的文化品位不断提升,成为既有职业能力,又有人文素养的人才,在科学开设必修课的同时,尽量为学生多开设一些限选课和选修课,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条件。
3.以多元智能理论为依据,重构评价体系
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根据人的智能结构和智能类型,采取适合的培养方式,发现人的潜能、发挥人的价值、发展人的个性。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具有较强的导向性,在保障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高职教育要有效地培养能够适应时代要求、满足企业需求的人才,必须使评价标准与培养目标符合同一价值取向,必须改革传统的评价体系,改革教学导向系统,使评价发挥其应有的导向功能、诊断功能和激励功能,为评价对象指明改进的目标,为教育管理和教育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和依据,为教师引导教学行动。
高职院校传统的、终结性的评价体系脱离了高职学生的群体特点,限制甚至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直接影响了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有必要重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坚持人性化、多元化、科学性和发展性的评价原则,将评价标准、评价内容、评价形式和评价结果与学生的长期发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学生就业和成长提供支持服务的评价体系。在构建评价体系时应做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成绩多层次化、评价内容多面化。
首先,评价主体多元化就是要打破单一主体评价格局,在原有评价主体基础上引入企业评价、班主任(或辅导员)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间的互评。使评价更加符合职业规范,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完善,有助于学生制定切合实际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其次,评价成绩多层次化就是要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在教学上注重因材施教,使学生扬长避短,充分调动和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让学生集中精力发展自己的专长。再次,评价内容的多面化就是要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导下,不仅要注重高职生操作能力的评价,更要侧重高职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评价,既要体现教育机构对学生知识素质培养的目标,又要体现企业对就业者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的需求,即评价要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高等性、职业性和教育性,引导学生综合发展,真正成为受企业欢迎的人才。
4知识、能力、态度,“三位一体”协调发展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征与功能,现代高职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应该是“三位一体”—知识、能力、态度融为一体的质量。因为,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也是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的基础;能力是知识的外在表现,是知识的升华;态度是对职业认可度有使命感而形成的内在品质,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作用,不可分割。使学生将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学会做人与做事协调一致、全面发展,是契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然选择。
能够得到“德才兼备”的人才是企业的理想选择,而做不到“两全其美”时,企业宁可放弃那些“有才”,但职业道德欠缺之人,因为职业道德的缺失会影响到企业的形象和信誉。因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在加强专业理论教学,为学生今后能适应终身教育打下基础;加强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职业技能训练,使毕业生能够迅速上岗的同时,特别要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注重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职业认知、职业态度和职业责任教育,因为这些是学生形成高尚职业道德的基础。学校要将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素质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
篇3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
产学研结合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要走企业岗位调研、岗位技能分析、确定专业方向、专业课程设置和指定教学计划这几个步骤。要做好这几个步骤,就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倡导研究型教学,促进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实践证明,高校的科研工作极大地提升了人才培养的水平与质量。教师高水平的科研实践,能使他的教学及时反映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学生接受了必要的科研训练,才能获得直接的科技新体验。从这一基点出发,高校不仅要整合自身的科研和教学资源用于人才培养,还要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共享科研与教学资源。
第二,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促进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产学合作,曾是培养工程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的基本模式。比较典型的是“三明治”模式,即将教学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在校内学习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第二阶段在企业以见习技术员身份参加工程实践。第三个阶段回到学校完成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这种“工学交替、双向参与”的产学合作教育模式,也十分有利于高水平创新人才的培养。
以培养就业能力为目标,对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在现代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和生产技术都在发生迅速的变化,社会生产对劳动者的能力要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多样性和多变性。因此,社会和企业必然会对职业教育提出新的需求,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新的要求。
1.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教育方针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教育方针,要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路子,坚持以“能力本位”为指导思想。在参照教育部各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坚持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实践性教学,针对各职业岗位对人才的计算机知识、能力的具体要求,建立起比较完善的计算机理论教育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经过实践和探索,我们认为,高等计算机专业教学必须在素质培养、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三结合”的课程模式下,走以“精理论、多实践、重能力、求创新”的高等计算机基础培养模式。只有按照这种模式进行教学,才能够培养出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能直接工作在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高级人才。
2.以提高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为目标,优化实践教学环节高等农业职业院校的办学目标,就是要求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加强实践教学,充分体现高等农业职业院校特色,从而发挥高等农业职业院校的优势。为此,计算机专业教学中要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实践环节的设计,以及实验室和实训平台的建设。计算机专业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因此,高等农业职业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学要构建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 紧紧围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设计实践教学。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只注重理论讲授是不够的,实践教学应占教学计划的较大比重,实践性教学环节应按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去设计和组织,才能切实使学生增强计算机意识,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逐步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
3.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学历证书和相应职业技能证书的获得。实行“双证书”制度,使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且互通,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特性和实现培养目标的要求,是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重要手段和措施。以职业资格证书为突破口,推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目前高等农业职业院校的关键任务。
在我院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大学一年级时,经过半年的学习,要争取拿到计算机行业“NIT”证书;大学一年级结束时,要通过国家计算机二级等级考试和国家英语B 级考试;在大学二年级结束时,要通过国家计算机三级或四级等级考试,或者拿到计算机行业程序员证书。在这个过程中, 每一步都需要学生付出很多精力去学习。
总之,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要做到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改革,还需要结合社会职业需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后实训课题和课外实训项目中去,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以资格证书考试作为相应的检测手段,检测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对于引导学生更快地成长为应用型创新人才将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篇4
1.1需要树立良好的成人教育质量观
过去,我们往往是以学生掌握知识的量来确定其教育质量,确定方法则是通过试卷测试。在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中,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成人教育不仅需要向社会学生教授全面的专业知识与基本能力,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技术能力,这样才能够向社会输送高技术、高素质的实用型专业人才,才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从当前的社会发展趋势来看,我国未来的发展急需一批创新型专业人才,因此我们在成人高校办学的过程中,必须要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管理水平,提高成人教育教学的啊质量,以此来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适应市场的变化。
1.2需要树立多元化的成人教育质量观
在成人高校办学的过程中,必须要求其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所以我们需要制定不同形式的成人教育质量评价指标。通过在高校的不断学习,只有让成人学生达到所制定的质量评价指标,才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另外,需要不断加强成人学生的自我意识,将其价值观与人生观充分体现出来,这些都是决定成人教育质量关多元化的因素。
2提高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实践之路
2.1明确培养目标,制定合理甜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文件,它体现了教育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办学特色,同时又是组织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成人教育的培养方案要依据成人办学形式,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为本、“三育”并重、德育领先、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融合;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刨新能力及创业精神的养成,把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贯穿、渗透、体现在培养方案的各个教学环节中。另外,制定教学计划时要留有余地,充分考虑到成人学生是业余学习,学习时间往往较少,又由于成人学员一般都有较丰富的社会和工作经验,但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较弱。因此,在课程设置、教材选用和教学内容安排上,要有所侧重,保证主干课程基本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非主要课程可视培养目标适当删节。
2.2改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在拥有可行的教学计划和大纲的基础上,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就显得很重要了。如何做好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工作,使之适应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满足成人学习的需求,适合成人学习的特点,对成人教育的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使教学更加直观、形象和丰富有趣,使学生在兴趣中学习,使任课教师从简单机械的劳动中解脱出来,把主要精力用到对教学过程策划、组织和监控上来。教学方法中,多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如讨论式、启发式教学,或到学生的单位现场教学,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利用已学的理论知识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需要确定教学内容和形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能力和主动探究精神,着重提高学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创新制度,从严治教,建立和完善成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建立和完善教学督导机制,聘请教育教学水平高、经验丰富的人员组成教学督导小组,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督导;完善任课教师和班主任的聘任管理,按照规定的条件和程序,聘任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懂得成教教育规律的教师任课或兼任班主任;建立完善期中教学检查制度、学生评教制度,同时加强对函授站点的巡检制度、年度工作会议制度和年度评优制度等,提升站点管理水平。
3结束语
篇5
高职学院与技师学院培养模式比较
1.教育层次比较。按《国际教育标准分类》,高职院校和技师学院都是在普通高中或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基础上进
行的教育。区别在于高职学历纳入国民教育系列,属专科层次;技师学院(高级技校)属高级职业培训教育,属非国民教育系列。
2.教育培养目标比较。两者基本相同。即培养既具有专业知识,又具有高级技艺、善于将工程图纸化为物质实体,并能在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管理的高技能人才和管理人才。
3.课程体系比较。两者都是职业教育,按社会职业岗位( 或岗位群) 设专业,以该岗位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为依据设置课程,强调所学知识的针对性、实用性。都着眼于培养岗位工作能力,将技能训练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上,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教育与训练结合,教学与实践的比重达 1 ∶ 1 左右,技师学院甚至更高。高职院校按培养目标自行制订教学计划。技师学院(高级技校)主要工种的教学计划劳动部有指导性计划,技能培养的针对性强。
4.师资要求比较。高职院校作为高等院校,受高校影响,强调师资的理论学术层次,要求专任教师中副高以上职称占30% 以上,硕士研究生占有35%,专业教师中双师素质达到70%。技师学院(高级技校)强调教师的技术性,对学历要求相对较低。要求专业理论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中级专业技术职称;更重视实训教师队伍,要求具有专科学历的高级技师、技师,无学历的社会能工巧匠也可作教师。
5.专业设置比较。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涵盖所有领域,与本科接近,二产专业相对偏少。技师学院(高级技校)专业设置以二产为主兼顾一、三产领域,以工种为专业名称。
6.其他方面比较。技师学院(高级技校)长期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管理下,同企事业单位联系紧密,产学合作基础较好,培养的学生适应性强。高职院校因为大部分由中职升格,长期受计划经济下教育模式影响,与企业合作、产学合作等方面需要重新开始。两类学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职学院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受传统学历教育影响,对高职培养目标认识有一定距离,学科教学的倾向比较明显,教学计划以本科为基础的压缩性依然存在。部分学校过多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没有正确认识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方针的内涵与教学改革的任务。
2.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对学历和职称要求较高,高学历高职称比例要求严格,对技能传授不够突出。
3. 在实验实训设备建设上,实验室建设和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训工场建设重视程度不够,多所学校没有真正做到一人一岗,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训课时比重失衡。
(二)高级技校和技师学院存在的问题
1.技师学院(高级技校)目前办学条件相对薄弱,学校占地面积、校舍条件相对欠缺。政府投入不足,日常教学经费多数学校未按生均经费拨款,学校经费运转困难。
2.招生工作受到歧视,教育行政部门存在封锁现象,生源素质不高。
3.部分学校对文化和专业理论教学重视不够。
对两类院校存在问题的认识
政府应一视同仁地对待两种高等职业教育,在招生、经费投入、政府的专项补助上要统一标准、一视同仁,使两类院校公平竞争。在当前学历文凭同职业资格双证制并行的情况下,对技师学院(高级技校)不承认学历是不公正的。
政府要对职业技术教育实行统一归口管理,不要多头管理。要将技师学院(高级技校)的招生指标纳入高校招生的统一体系。
高职学院要向技师学院和高级技校学习和借鉴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模式。技师学院(高级技校)人才培养的模式是以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和技师的职业资格标准,以各级别职业资格应知应会为主线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是以技术实践为主线进行的。这正是高职院校需要认真学习和借鉴的。
对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再认识
(一)牢固树立时代办学理念
现在高职院校根据中央有关文件精神,明确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国务院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也明确指出: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促进职业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积极开展订单培养,加强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建立和完善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服务体系,推动职业院校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受长期以来传统学历教学的影响,学科教学体系还牢固地占领着高职教学的课程体系,大多数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方针落实还有艰难的路程。
(二)大胆改革创新,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以质量求生存
高职院校要生存、要发展、要参与竞争,要迈向综合性技术型高职院校的目标,就必须拓宽思路,大胆改革,构建一个开放合理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提高学生培养质量。
1.提高专业设置的针对性。专业设置决定人才培养方向,只有方向正确才能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高职院校应将过去“供给驱动”专业设置模式转变为“需求驱动”模式,把地方经济建设需要、学生和家长需要、未来发展需要作为专业设置和开发的驱动力,所设置专业应保持与国家产业结构、政策调整相适应,和劳动力流向相一致,和地方经济发展相协调;应将过去“普通高校专业模式”转变为“高职院校特色专业模式”。
2.重视师资建设。影响高职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是师资。技师学院(高级技校)注重双师型队伍建设,改革开放之初,他们很难得到分配的教师,只能在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中选调。这批人虽然有的文化程度不高,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是出色的实践指导教师。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高职教育在我国的高等教育领域内已是半壁江山。但受学历教育影响,高职院校从成立以来一直强调教师的合格学历,规定硕士生和副教授以上的比例,虽然也认识到双师型素质教师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中总有困难,“双师型”教师是当前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瓶颈。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特别是“双师型”师资是高职教育办出特色、提高质量的关键。
值得指出的是“双师型”师资的培养应突出解决如何提高教师技术应用能力的问题,其重点是寻找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载体。实践经验表明,直接从普通高校来高职院校工作的教师可采用与企业签订挂职锻炼合作协议的办法,但比较成功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法是结合学院的实验室、实训室的建设,由教师亲自进行高级教学仪器设备的设计、制作、组装、调试的柔性课题研制培养途径。柔性课题研制是根据学校实验室、实训室建设的需要所下达的设计和制造高级教具的课题任务,由课题负责人召集不同学科的教师进行研制。用这样的方式,参与的教师责任感强,积极性高,技术应用能力提高快。
3.注重实训基地建设。在实训基地建设上,技师学院(高级技术)注重引进同生产一线一样的设备,营造企业的真实空间。高职院校还是受学历教学和本科教学影响,在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上摆脱不了学习本科模式,有许多还是以实验代替实训,与企业生产流程有较大的差距,与“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指导思想相悖。
高职院校要学习技师学院高级技能培养以技术实践教学为主线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彻底改革原先的课程体系,坚持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科学规律,借鉴技师学院(高级技校)的以初、中、高、技师阶梯式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模式。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环节,要切实加强实验、实习、职业技能训练等实践性课程的教学。实践教学必须占总学时的50% 以上,内容包括课程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校外实践。
篇6
关键词:独立学院;校园文化;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2-0239-03
一、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文化一词来源于古拉丁文,本是指“耕作”、“教习”、“开化”的意思[1]。在汉语中,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2]。校园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校园文化是指高等学校生活的存在方式的总和。它是在物质财富、精神产品和氛围以及活动方式上具有一定独特性的文化类型。狭义的校园文化是指高等学校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反映着人们在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上有区别于其它社会群体的一种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3]。
在人的发展过程中,遗传、环境和教育三种因素均起着重要且不可相互替代的作用。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是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学生成人、成才、成功的环境因素,并以一种隐性机制对学校其他成员起着潜在的间接作用。同时,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对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也起着导向、规范和约束作用。国内、外不少学者对公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国内学者对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却甚少。从2008年以来,国内有些学者开始对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进行研究。孔靓评估了校园文化在民办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认为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欠缺、校园文化活动单薄、校园制度建设滞后、校风不良等问题,并基于物质和精神文化层面提出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措施[4]。至今似乎还没有国内学者对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问题进行研究。
独立学院是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5]。独立学院是新生事物,其校园文化建设受一系列复杂且动态因素所影响,呈现出自身的特点和规律。独立学院应当按照其特点和规律来建设适应自身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校园文化。文章基于独立学院的办学体制和模式以及所处发展阶段,从理念视角对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作初步思考。
二、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评价
(一)思想认识状况
独立学院要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除应当具有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办学指导思想、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与设备等“硬件”外,还应当具有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思想意识、行为习惯、生活方式等“软件”。校园文化正是这种“软件”的反映。因此,校园文化是客观存在的,是独立学院校园规划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立学院应当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循民办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充分认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努力建设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以优化育人文化环境。现阶段,独立学院往往重视“硬件”环境建设和教育教学以及行政管理工作,而忽略“软件”环境即校园文化建设,对校园文化在实现育人功能和促进学院和谐发展中的特殊作用认识不足。极个别独立学院甚至违背校园文化建设规律,办学存在功利化、商业化倾向,校园文化建设呈现市场化特征,这不利于独立学院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促进自身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基础建设状况
校园文化是独立学院校园规划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绝大多数独立学院均重视学科专业、师资队伍和校园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积极推进实验室和图书资料以及校园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从总体上来看,独立学院硬件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快,教学、行政、生活和体育活动功能区布局合理,基本满足了招生规模扩张的需要。但是,由于独立学院办学时间短,校园文化基础建设相对滞后,不能适应独立学院内涵发展转型的需要。一是办学理念、教育思想观念、教育核心价值体系等校园理念文化还有待凝练,还没有形成适应独立学院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办学和育人文化体系。二是校园文化基础设施少,校园文化场所不足,致使校园文化活动少,校园文化气息不浓,尤其学术文化和科技及实践教学文化缺失,还没有保障适应独立学院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校园文化设施。三是制度和组织文化建设还不能适应独立学院实现依法办学和实行民主管理的需要。独立学院章程有待完善,科学民主决策程序和工作运行机制有待加强,法人治理结构也有待优化。
(三)功能效果状况
先进的校园文化,对独立学院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开展科学研究以及履行社会服务等功能均起着促进作用。同时,对独立学院和谐校园建设和促进自身可持续健康发展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总体上来看,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功能还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所起作用及效果均欠佳。一是校园文化教育导向效果欠佳。独立学院坚持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导向作用,营造了主流积极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促进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毋庸讳言,当今独立学院还不同程度存在诚信文化意识薄弱、感恩文化意识萎缩、学风文化导向歪曲,敬业精神文化缺失、学术文化氛围贫乏、和谐文化意识淡漠、科学发展文化意识弱化等校园文化支流现象,校园文化所起的教育导向作用与效果欠佳。二是校园文化激励凝聚效果欠佳。校园文化可以激励和凝聚教师爱岗敬业,认真履行传道、授业、解惑职责。同时,可以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增强信心,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品德。但是,独立学院师生还没有完全形成认同且稳定的办学理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及行为规范,致使难以激发师生探索进取的开拓精神,难以激励凝聚师生对独立学院的荣誉荣、责任感和归属感。三是校园文化娱乐调节效果欠佳。许多独立学院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并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发挥校园文化的娱乐调节功能,这对调节师生的工作和学习节奏,避免紧张情绪,增添生活情趣,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与质量,促进身心健康均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基础薄弱,校园文化活动少,校园文化活动质量也不高,还难以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娱乐调节功能。
三、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坚持民办公益
坚持民办公益,是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高等教育包括民办高等教育是一种准公共品,具有公益性。同时,又是一种基础性产业,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强调独立学院是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公益性事业,应当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教育公益性原则。毋庸置疑,独立学院要遵循民办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坚持民办公益原则,切实承担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社会责任。一是要提高认识。独立学院要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民办公益的办学指导思想,牢固树立质量意识,突出教学中心地位,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因此,独立学院应当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中的作用,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文化环境和氛围,促进培养目标的实现。二是要增加投入。一方面,要增加精力投入。独立学院要按照教学型类型办学定位,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努力做好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建立健全校园文化建设管理制度,积极构建适应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运行机制和模式,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另一方面,要增加经费投入。独立学院要遵循民办教育教学规律,增加校园文化建设经费投入,尤其应当增加学术文化活动经费投入,以推动学术文化建设,优化校园文化结构,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二)坚持育人为本
坚持育人为本,是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独立学院是教学型学院,承担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根本任务。校园文化对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独立学院应当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努力保障和提高校园文化的育人效果。首先,独立学院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全过程,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不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培养学生遵纪守法、诚实守信、艰苦奋斗的良好素养与品质。其次,独立学院要坚持能力为重,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校园文化活动为广大学生发展个人兴趣和培养特长提供了文化环境,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还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独立学院要通过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和丰富校园文化内容,尤其应当通过开展实践教学文化活动,以强化学生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就业能力,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求知、学会合作,以主动适应人才市场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第三,独立学院要切实加强学风建设。学风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立学院应当根据学生群体的特征,坚持齐抓共管的学风管理模式,把学风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以重视考风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学习成绩优秀学生的示范作用,切实加强学习困难学生的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努力营造学生相互督促和竞争的学习文化氛围,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内动力,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
(三)坚持依法办学
坚持依法办学,是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独立学院应当坚持依法办学,营造依法办学的文化氛围,构建依法办学的校园文化法制环境。一是要认真执行《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和《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以及其它教育政策和法规,依法履行教育教学和管理职责,依法维护学生、教师、院长和举办者的权益,从严治教,依法管理,主动接受学生、家长、教师和社会的监督,努力构建依法自主办学的法治文化环境。二是要加强制度建设。独立学院要遵循民办高等教育规律,通过加强制度建设,逐渐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克服行政化倾向,克服公办高等学校实际存在的行政化管理模式,切实营造尊重学术自由的宽松学术环境和校园文化氛围,为董事会领导、院长负责、教授治学、教职工参与监督等提供制度文化保障。三是要实行民主管理。独立学院要坚持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扬民主精神,让教职工代表参与董事会或理事会,落实教师和学生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以增强教师和学生的荣誉感、归属感和责任感。同时,独立学院要坚持以开放的视野,主动接受社会参与管理和监督,主动接受社会的评估,以赢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认可,促进自身可持续健康发展。
(四)坚持传承创新
坚持传承创新,是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动力。首先,独立学院应当开放办学,切实承担大学应有的文化使命,以国际视野和眼光传承古今中外尤其母体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优秀成果,并借鉴和实践于自身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同时,应当对外来校园文化成果进行科学的选择,有效汲取其精华,扬弃其糟粕,尤其要预防消极校园文化的渗透,抑制低俗校园文化趣味和非理性文化倾向,使校园文化建设向健康高雅可持续方向科学发展,以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先进性。其次,独立学院应当结合办学体制和办学定位以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根据学生和教师群体特点,在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要总结和传承广大师生认同的校园文化,并逐渐形成特色和永恒的向心力,以激励教师、学生努力学习和工作,增强师生的责任感和归属感。第三,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应当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除应当借鉴古今中外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外,还必须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根本问题,坚持改革与创新,尤其应当强化先进实践教学文化和应用学术文化建设,努力探索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应用型校园文化建设模式,以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自身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3〕潘懋元,吴丽卿,黄锦汉.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7
[关键词] 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产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2(c)-103-02
药学高职教育是医药科研、生产、流通大发展中产生的新的教育层次,在提高医药行业整体素质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据统计,我国目前只有执业药师7.94万人,大部分在我国东南地区,广大中西部省份执业药师人数严重缺乏。而河南省目前执业药师人数不足6 000人,按照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所提出的“所有药店经营企业在2004年底以前均需配置至少一名执业药师”的要求,数量相差甚远。我校设置药学专业,立足豫中南地区,面向全省,对促进豫中南地区乃至全省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药学专业如何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区别于原中专的药剂专业和本科药学专业,培养出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适应药品生产、营销、应用、管理等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已经成为我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急需重点解决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对照教育部的文件精神,我专业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 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准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这为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了方向。应用型药学人才包括能解决药品开发、生产中的工程技术问题的技术型人才,能解决药品质量控制和安全合理用药等问题的药师型人才,能进行科学决策、组织协调和管理的医药经营管理型人才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各行业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对技术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用人单位要求毕业生能够在一线的技术、管理和服务岗位上从事复杂性、智能性和开发性的工作。为此,我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是: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药品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药学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掌握从事医药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2 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制订专业教学计划
根据教育部《关于制定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制订教学计划必须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切实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要把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能力培养要贯穿教学全过程。
在制订药学专业教学计划、设计开设的课程时主要考虑了以下几个因素:①学校的办学层次、办学条件、办学环境。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恰当比例。③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④学生知识结构与市场需求的关系。教学计划的制订紧紧围绕教学培养目标设计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要求以“必需、够用”为基本出发点,兼顾学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从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必备的专业技能出发提出了“药物生产、药品营销技能和药品使用技能”等三项基本技能,针对学生三项技能的培养教学计划。我专业根据对市场情况的调查及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议,探索一个专业多个方向发展的思路。针对学生就业去向和工作内容设置不同的能力方向课程,目的是突出专向能力训练。
3 以能力为主线建构理论、实践相互渗透的课程体系
药学专业在课程体系建构中贯彻专业技术能力主线,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优化课程体系,结合“职业能力证书”进行课程教学;根据市场需求设置专业技能方向课,以适应就业方向能力要求,及时调整能力方向;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相互渗透,理论课程以服务于专业技能培养和全面素质提高为目的,与实践教学分别形成相对独立而又相互渗透的能力课程体系,以够用为基本要求,兼顾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同时融“教、学、做”为一体,坚持三不断线(职业素质教育不断线、实践能力培养不断线、产学结合不断线)的能力培养,突出实践教学,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学生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发性和职业性,重点突出药品生产、质量检验、经营管理、营销能力及临床用药能力。由此充分体现高职高专突出实践技能教育的特点。
4 大力推行产学结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与机制是培养高素质应用性人才的关键。药学专业专业建设中把产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药学专业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一体化;探索产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引导建立企业接受药学专业学生实习的制度,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从而保证在校生有10个月时间到企业、医院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同时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大力推行产学结合,以产促学,以学促产,产学共建,实现了校企双赢,学校赢得了实践教学的良好条件,为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学生的就业奠定了基础,而企业扩展了人力资源,从而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单宗芳.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计划制定的原则高职专论[J].高职专论,2003,(5):10.
篇8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Discussion About Training Target and Teaching Reform of
Application Japanese Profession
GAN Yin
(Hainan Foreign Language Vocational College, Wenchang, Hainan 571321)
Abstract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and study of the current problems about the applied Japanese major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puts forwards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to these problems in order to promote its development .
Key wordsapplied Japanese; training goal; teaching reform
1 培养目标
1.1 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提出:“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因此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以培养社会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为主。高职高专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我们要培养的不是纯粹的“高级蓝领”也不是“灰领”,它的培养目标要求就更高更加细化。即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具有较强的市场意识、创业意识、现代意识、敬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1.2 高职应用日语专业的培养目标
来中国投资、旅游观光的日本人逐年增加,企业、商务需要大量的日语口译和直接以日语为工作语言的基层管理人才,特别是复合型的贸易和生产管理人才,日语专业的职业定位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口译与笔译,而是增加了生产管理、旅游服务、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等多种职业方向,总体呈现为一种多元化的趋势。以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为依据,高职应用日语专业应以培养具有以下三种基本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主。
(1)具有基本的日语听、说、读、写能力。(2)具有职业能力。能以日语作为工作语言,能够服务于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具备在特定岗位上使用规范性较强的工作语言完成本职任务的能力;在宽泛职场上使用通用性的交流用语完成信息交流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交际性较强的日常用语完成跨文化沟通的能力。(3)具有自主发展能力。能够获得不断通过自主学习实现自身提高的能力,即终生学习的能力,实现个人的可持续发展。
2 目前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的不明确。没有明确高职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理念,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本科专业的压缩饼干。办学定位的不明确致使培养目标模糊、定位也不明确,进而导致培养模式与市场脱节的问题、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和继续升学的问题的严重化。
(2)专业和课程设置不合理。专业和课程设置没有根据实际的市场实际需要去设置,多是盲目跟风,没有特色。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自己的专业特色和技能特长。
(3)教学模式过于传统、陈旧。还是以“教师教、学生听”“教师一味的讲授和灌输,学生就是死记硬背和反复训练”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发挥,传统模式进行教学很难从根本上摆脱以语言文化为专业方向的本科日语专业的影响,难以适应目前以日语为工具的基层岗位的大量社会需求。
(4)教材建设滞后。教材缺乏科学性、实用性,专业适用教材少,教材内容过于滞后。
(5)师资队伍建设滞后。教师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教师队伍数量结构失衡。大部分师资来源于本科外语院校,从企业和其他行业来的师资较少,缺少双师型教师;师资力量弱,教学任务重,显得力不从心;教师数量不足,师生比不合理,导致专业教师超负荷工作,无暇顾及业务提高、进修和实践锻炼,从而影响到教学质量和学校的办学水平。师资队伍学历职称结构失衡本科学历的教师占多数,硕士研究生偏少,博士研究生更少;教师年龄老少分化严重。刚毕业的教师占大头,老年教师占小头,中年骨干教师和学术带头人少之又少;年轻教师在技能上还有一定差距;从事理论教学多年的教师是缺乏实践技能;从企业调进来的教师又缺乏授课技巧。科研水平偏低。
(6)校企合作进展缓慢。由于日语是小语种的特殊性,又受地域条件限制,与相关企业合作不够,导致学生缺少接触社会、认识企业的机会,适应就业岗位能力较差,也缺乏实践能力。
(7)实践训练基地建设不到位。(下转第161页)(上接第121页)
3 今后的改革和思路
3.1 正确定位培养目标,树立科学发展观
作为高职层次的应用型语言专业,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找准办学定位,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进一步顺应市场发展趋势,办出特色,即实现基本技能的实用化、职业方向的多元化、职业技能的专门化。
3.2 加大专业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与劳动、人事及相关行业部门密切合作,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推行“双证书”制度,使80%以上的学生能够拿到一个或者多个职业资格证书,以促进学生的就业。
3.3 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加强课程、教学的基本建设为切入点,推动教学改革
(1)加强校企合作,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以“能用为度”、“实用为本”的标准来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2)突出实践能力,改革教学模式。改变学科本位的教学模式,以社会和产业组织的需求为导向,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及时了解企业对日语人才的特殊需求,并在教学中以此为导向,形成以运用为目标,以听说为先导,以语言教学与职业技能渗透为突破的教学特色。
(3)重视教材的建设。①进一步拓展教材选购渠道,扩大新版教材比例,从专业建设需要出发引进部分国外原版教材。②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特点优选专业方向课教材。③根据所设置的专业,组织编写实用性强、职业导向鲜明的专业自编教材。
(4)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和科研力度。做好专业带头人的引进工作。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教师的继续教育,从业务、专业、实践去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聘请校外兼职教师,建立一支优秀的团队,鼓励教师开展科研。
(5)加强实践训练基地建设。①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完善视听语音室、语音资源库、音像资料室、语言实验室、日本文化实验室等校内实训基地。②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加强行业企业、厂校合作,建立企业接受学生实习的制度,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
总之,如何在这股高职教育热潮中,始终坚持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和办学理念,办出自己的特色、为社会提供有质有量的实用技能型人才、并能做到健康持续发展,仍需继续努力。也是我们每一个高职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时刻思考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建设[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苏宝芳,曹志清.高职教育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4(8).
[3]刘传林.适应行业需要创建特色专业[J].中国高等教育,2005(19).
[4]海南政法职业学院.万力维教授.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以评促建工作得开展[R].
[5]中国高职高专网http://tech. net.cn/.
篇9
关键词:培养;外语专业;创新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2
一、制定创新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
(一)创新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党的教育方针是与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相一致的,并为党的总任务服务的。因此,教育必须以实现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作为奋斗目标和服务方向。高等学校的外语专业教育也必须为实现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服务,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培养更多更好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拥护社会主义制度,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在德智体美劳几方面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外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外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创新型外语人才。
(二)创新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和对外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我国与世界各国的政治、文化交流不断加强,使我国各行各业对高等学校外语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求高等学校培养的外语人才既要有扎实的外语语言知识基本功,又要有一定的行业专业知识。社会各行各业对“多样化”和“专业化”外语专业人才的需求,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现实客观反映。必须深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对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调整和修订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进一步明确创新型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
(三)创新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有明确的定向
由于社会对“外语+专业”的外语专业人才的要求明显提高,以及对外语专业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已迫使我们不得不改变培养单一外语专业和基础技能型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实行高等学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定向化。所谓定向化,就是在确定创新型外语专业人培养方案的前提下,把外语专业人才再根据社会各行各业对外语人才的知识能力的不同要求区分出不同的具体的培养方案。高等学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明确定向有利于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育有针对性地实施外语教学,有利于教师按照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组织专业外语教学,有利于外语专业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也有利于社会用人单位合理使用外语专业人才。
(四)创新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应具体化
创新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将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明确具体化。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指导委员会编发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对21世纪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提出的总要求是:应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我国高等学校的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在到达总的要求前提下,应尽可能的将各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具体化。如果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不明确或不具体,在外语教育实施过程中就难于检查、评估外语教育和教学工作是否偏离了人才培养方案与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所以,必须结合自身外语专业教学特点,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制定和设计培养外语专业人才的具体目标和规格。例如,可以具体要求培养本科外语专业外事管理人才的目标是:1、掌握外事管理专业比较系统的外语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2、具有较强的外语实践能力,在外事工作中能够熟练运用外语听、说、读、写、译的五会能力;3、系统地掌握外语文法,具有进一步自学深造和提高的能力;4、能够熟练应用中外文进行书写外事文书,包括各类法律文书及各种合同等;5、熟悉我国的对外政策,外交礼仪,世界贸易组织协议,及外事管理条例等;6、了解国际关系知识,具有一定的外事管理知识和处理外事行政事务的能力等等。
(五)制定创新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符合外语专业人才的成长规律
1、大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的一般特征,既不同于儿童和少年,也不同于已经成熟的成年人,他(她)们中的绝大多数已具有自我认识与评价、自我监督与控制的能力,其自我意识与智力的发展已基本达到成熟的水平。一方面,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使他(她)们在学习方面对学校的教学安排及教师的授课内容具有更多选择性,且大多数学生还能够根据自身的安排调节学习与生活,对自己不断提出新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另一方面,大学生的情感丰富而强烈,理智感的增强激发了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对情感的调节作用还比较弱,因此,也有部分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稳定,学习热情不高。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告诉我们,要注意在创新型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及整个外语专业教育与教学过程中,合理安排课程、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给以大学生培养自我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必要指导,以实现创新型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2、制定创新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坚持“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要了解和掌握外语专业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和成长规律,了解清楚大学生入学时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外语水平,实事求是地估量大学期间外语专业教学所能达到的最大目标实现程度,合理拟订外语专业学生在毕业时应具备的外语基础知识、外语基本理论和外语基本技能。
3、制定创新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必须遵循知识积累和智能发展相结合的人才培养原则。切实注意把外语语言知识的传播同外语语言能力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我国行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与自我独立工作的能力训练结合起来。如果没有知识的积累,智能的发展势必将受到很大影响,但知识的发展并不等同于智能的发展。大学生学习知识,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发展智能,为了有聪明的才智和能力去独立地进行工作和发现解决问题。例如:培养外事新闻工作者,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够熟练地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外语在国内外对外国人进行独立采访,并能够独立完成中、外文采访稿件的编写。
二、努力构建培养创新型外语专业人才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体系
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反映着学校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体现着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基本要求。而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培育人而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培养过程的方式,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在教学中的运用。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就要实现教育质量观的转变,实现培养目标观的转变,实现课程设置观的转变,实现培养方式观的转变,必然要涉及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因此,要提高外语专业人才的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就必须构建培养创新型外语专业人才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体系:
(一)高等学校外语专业应以培养跨文化专业人才为目标,彻底解决外语教育中课程设置过多、教学内容陈旧、专业知识单一的问题。通过规范、优化、整合,合理设置课程,注重课程之间衔接,减少课程门数和教学重复内容,控制课程课时数,重点突出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体系的整合,把教学成果融和到人才培养方案之中,提高课程综合化程度,切实做到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体系“精与够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二)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学生实践运用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教育思想观念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培养学生实践运用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能够根据所学专业知识去分析问题、提出问题和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构建培养创新型外语专业人才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体系,应正确处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注意其理论知识的传授应密切联系学生实践运用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基本素质。
(三)构建培养创新型外语专业人才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体系,应体现以课堂教学为主,学生以学为主的基本原则。为了强化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必须注意课内教学与课外学习相结合,将学生在校的全部修业时间纳入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体系。尤其是有关素质教育的教学活动,除适当安排课内教学外,应以课外教学为主,这对于营造素质教育的文化氛围,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构建培养创新型外语专业人才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体系,要坚持整体优化的原则。即按照“横向拓宽、纵向理顺、结构优化、课时精简”的原则,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体系的结构调整和优化组合。优化就是通过不断修订教学计划,对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基本要求进行精心设计,使每一门课程、每一个教学环节围绕培养目标而紧扣教学计划。适度减少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强制性的限制,增加灵活性和弹性,尽可能给学生以较多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能够根据兴趣和爱好,主动选择能够有助于专业能力水平提高的知识学习,使之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五)构建培养创新型外语专业人才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体系,必须注重社会实践调查,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情况、新特点,了解掌握本学科专业在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中的新态势,使其形成鲜明的时代性和具有突出的专业特色。突出专业特色,就是根据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体系的基本原则,以培养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为重点,紧紧围绕和服务全国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课程体系,革新教学内容,使其专业教育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并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保持优势。
三、结束语
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实际为国家综合实力的竞争。国家综合实力的强弱,归根到底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取决于有没有和有多少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从我国外语人才培养的状况以及近年来外语人才就业情况分析,我国高等学校外语专业的教学质量仍落后于国家经济形势的发展,外语人才培养滞后于社会人才需求。其次,实现人才培养体制的创新,树立“以人为本”的育人观念,转变固有的人才培养摸式,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根本,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高等学校办学的最终目标和根本任务,不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使其掌握知识,而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二十一世纪的高等学校外语专业要培养创新型外语专业人才,在观念上若不能够创新,在人才培养体制上若不能够创新,就难以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培养具有语言基本功扎实,具有丰富个性的外语人才是高校外语专业教育始终应该坚持的宗旨。
参考文献:
[1]编委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上海:上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国家中长期教育和发展规划纲要[N].北京:新华社,2010-7-29.
[3]李建平.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研究[A].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篇10
摘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民办院校生存之道,保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明确办学指导思想,科学进行人才培养定位,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人才培养目标。现阶段,民办高校应将稳量增质作为其不断努力的方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灵活机制,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努力提升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加大学术研究投入,致力于人才培养,提高教育水平。
关键词: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人才培养;土木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1-0119-02
一、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涌现了办学特色较为鲜明、办学质量较高的民办院校,其较好的办学思路、办学模式、办学成果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肯定和认可。普通本科院校培养的是学术型人才,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走出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应着重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人才应该具有面向行业、区域济社会发展,能够做到上手快、有后劲、具有真正创新精神。
二、内涵式发展
在逻辑学的范畴,内涵与外延是相对而言的。内涵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本质属性的总和,外延则是指一个概念所指对象的范围。教育部召开的全国“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明确了我国今后的高等教育必须走“坚持内涵式发展”的道路。践行内涵式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好的人才培养方案应该是各高校认真研究仔细制定的首要任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对民办教育内涵式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三、民办高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刘明浚于1993年在《大学教育环境论要》中首次提出“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在一定办学条件下,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选择或构思的教育教学样式”。教育部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民办教育要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明确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突破传统的教育局限,紧密结合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走特色之路。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新型教育模式,民办教育具有自身特点,不能草率照搬公办高校的教育培养目标和模式,不能迷失自身的定位。同样,民办教育也不能向高职院校看齐,自降底线,失了自己的本科身份,必将不被社会、家长和学生接受。今天,民办高校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突破,但仍然存在劣势,在未来发展中,民办高校将面临生源数量与质量等客观约束,特殊的身份地位决定了民办高校必须在夹缝中求生存,走一条符合自己的特色之路。因此,创新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民办本科高校积极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定位、明确办学方向和目标、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形成办学特色,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
四、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一)人才培养目标基本定位
高等教育在本质上是专业教育,是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保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必须首先明确办学指导思想,科学进行人才培养定位,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人才培养目标。土木工程专业办学指导思想为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主动适应石油化工行业和地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从我院实际情况出发,突出特色,坚持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使学生成为面向生产、建设、管理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构成
为满足市场需要,更好地落实人才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认真研讨,构建了“一主两翼三层次”的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素质教育体系三个体系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三体系有机结合,使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一主两翼三层次”即以高等数学、工程力学、工程结构学为主干,以施工技术与施工管理为两翼,以专业基本技能、专项能力、工程技术综合能力为三个层次。其中,专业基本技能包括工程图阅读、CAD绘图、测量技能、土木工程材料试验、土工试验等,专项能力包括生产实习、各种单项课程设计、各种综合实习,工程技术综合能力包括施工管理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1.理论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体系的课程由公共基础必修课、学科基础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学科基础选修课、专业选修课、素质教育课程构成。新方案坚持从实际出发,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整合更新教学内容,降低传统本科教育中的基础理论和学科性课程比例。调整理论课程,优化课程体系,以有限的课程来覆盖日益增长的知识面。保证学生学到真正实用知识,促进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针对应用型本科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在教学内容方面实行将高数、外语等公共课程进行分层次教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将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在内容上弱化理论推导过程而注重应用结论,多讲范例;将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讲解基本理论之后强化实践操作,最大程度地联系工程实际,提高其实践动手能力。编写应用型本科教材《测量学》、《钢筋混凝土及砌体结构》(上、下)、《工程管理》、《土木工程CAD》等。
2.实践教学体系。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由基本技能、专业能力、工程技术综合能力三个层次系列训练组成,实践教学时间累计超过四十周。基本技能训练增加工程图阅读、工程结构创新环节,学生能够真正读懂图纸,进一步培养了创新精神;专项能力训练将独立的设计环节穿线,体现整体概念;工程技术综合能力训练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在基本技能和专项能力训练基础之上进行,三个层次系列训练打破传统,实行集中训练,营造良好的工程环境,更好地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真正达到工作后上手快的目的,并且学生在参加国家及省、市专业技能大赛多次获得高级奖项。此外,结合工程实际工期特点,将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与假期相连,外延了实习时间,为培养学生综合技术能力,毕业后参加实际工程建设工作上手快提供了更好的锻炼。
实践表明,通过增加学生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素质提高。最后学生掌握本专业和工程技术能力,完成工程师基本训练。
3.素质教育体系。高等教育培养出的学生应该具有较好的综合素质。素质教育本身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加强理论课、思想品德课“两课”学习;重视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丰富校内外科技文化活动;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人翁意识、培养学生社会素质。素质教育应该贯穿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中,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素质。
五、结束语
现阶段,民办院校机遇与挑战并存,要想取得更大的飞跃,在人才培养方面下功夫,同时,须在规范化办学、学科建设、师资培养和科研工作等方面下功夫。中南大学蔡言厚教授曾指出,中国的民办高校应该分层分批从“公立高等教育的重要补充”的角色转向“公立高校的重要竞争对手”的定位。哈尔滨石油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也将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审视自己,奋力前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文件汇编[S].2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S].教高(2012)4号,2012.
[3]雷芳.对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战略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6).
[4]孟宪强,王凯英,廖明军,齐春玲.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
收稿日期:2016-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