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的方式方法范文

时间:2023-08-07 17:39: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治理的方式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会治理的方式方法

篇1

论文摘要:个人知识管理有利于培养良好的知识收集、整理、应用习惯,有利于提高个人的工作绩效。个人知识管理的方法有信息技术检索、评估、组织、分析等。架构于个人知识三维情报网和个人知识管理体系,以实施个人知识管理。

个人知识管理是一种新型的知识管理理念和方法,它把个人拥有的各种信息资源以科学方法进行有效的系统规划和组织,有计划地建立起个人专业知识体系,从而可以持续地学习、更新、提高个人专业知识和工作竞争力。

一、个人知识管理及其重要意义

个人知识管理是知识管理理念、方法论在个体中的应用。它需要收集、分类、存储、检索个人知识,是一种对个人知识进行有效管理的科学方法。

Dorsey认为,“个人知识管理应该被看做既有逻辑概念层面又有实际操作层面的一套解决问题的技巧与方法。Frand和Hixon认为:“它是一种概念框架,指个人组织和集中自己认为重要的信息,使其成为我们知识基础的一部分。它还提供某种将散乱的信息片段转化为可以系统性应用的东西的(个人)战略,并以此扩展我们的个人知识。Skyixne认为:明确自己的信息需求;制定一个(知识)获取战略;设定信息的优先级,确定哪些信息可以丢弃,哪些信息可以收取;确定如何和何时处理信息;为需要归档和保存的知识建立规范;创建个人的文件系统,可以兼顾(管理)自己的工作、生活和其他知识活动;为不同用途建立信息目录(书签)和索引;经常评估/评价所存储信息和目录的价值。

综上所述,个人知识管理是用计算机、通讯和网络技术帮助个人有效地管理信息,是把个人认为最重要的且将成为个人知识库的信息进行整合的框架,它那些零散的、随机的信息转换成可系统利用的和可扩展的个人知识提供了一种策略。它注重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是知识的识别、获取、开发、共享、利用和评价的过程。

个人知识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1.有利于培养良好的知识收集、整理、应用习惯

随着所需管理知识资源内容的增多和类型的复杂,有计划地建立个人专业知识体系,系统地收集、加工、整理相关的专业知识资源,选取改变物质世界的知识,挖掘因做某事来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技术、技巧和能力方面的知识,可以养成收集、分类、整理、加工和应用知识的良好习惯,使个人知识网络更加科学化、条理化。

2.有利于提高个人工作绩效

充分利用信息资料库,快速搜索专家、专业机构、服务机构和资讯网站等个人知识网络,“知道谁能做的知识”和“知道哪里有的知识”,让思维得到最大的连续性,有效地提取、组织、利用所需专业知识资源,可以提高实际工作技能,提高个人实际工作的绩效。

3.有利于提升个人专业知识和竞争力

通过建立个人专业知识体系,有针对性地吸收和补充所需的专业知识资源,对个人知识经验进行总结,并对自己的重要知识行为、活动进行记录,有利于个人更好地认识、运用事物的规律、原理等知识,掌握“是什么的知识”和“为什么的知识”,帮助个人有效地运用个人拥有的经验知识实现可持续性地学习、更新,提高个人专业知识水平,从而提升自己个人价值和竞争力。

二、个人知识管理的方法

在个人知识管理过程中,会涉及个人知识的获取、组织、加工、交流、评估、创新等。

以下几种个人知识管理方法的运用可以帮助学习者高效率地整合自己的知识,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使用。

1.检索信息的方法

检索信息时,首先要确定个人的信息需求和信息来源,选择合适的信息检索技巧。在个人知识管理中,检索信息的技巧既包括技术要求很低的提问和倾听回答的技巧,也包括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搜索引擎、电子图书馆的数据库和其他相关数据库查找信息的技巧。为充分掌握检索信息的技巧,个人有必要掌握搜索的概念、布尔逻辑等搜索的技能。

2.评佑信息的方法

这种方法不仅指个人可以判断信息的质量,而且指个人必须能判断这种信息与自己遇到问题的相关程度。评估主要从可信度、准确度、合理性及相关支持等方面来进行。可信度一般根据作者的可信度、质量保证依据、元信息等来判定。准确度可从时间界限、综合全面性、信息面向的对象及其使用目的、合理性等方面来确定。相关支持则是指信息文本的索引目录、参考文献等。

3.组织信息的方法

组织信息需要过滤无用和相关度不大的信息资源,有效地存储信息,建立信息之间的联系,方便以后的查找和使用。有效组织信息的原则是:无论环境怎样,组织起来的信息应该便于有效的利用。这种方法会牵涉使用不同的工具把各种信息组织起来。在手工操作的环境中,可用文件夹、抽屉和其他方法来组织信息。在现代高科技环境中,可用电子文档、数据库和网页,或者用专门的知识管理软件来组织信息。

4.分析信息的方法

常用的分析信息的方法是建立和应用模型,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从而得出信息间的关系。电子表格、统计软件、数据挖掘软件等提供了分析信息的方法,但在建立各种分析软件模型的工作中,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

5.表达信息的方法

通过表达信息,可以实现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个人知识在交流、共享中得到升华。信息的表达,无论是通过PowerPoint、网站还是通过文本,大部分工作应该围绕如何让他人理解、记忆、能与自己互动等来进行。

6.保证信息的安全

保证信息的安全涉及开发与应用各种保证信息的秘密、质量和安全存储的方法和技巧。常用的密码管理、备份、档案管理都是保证信息安全常用的方法。

7.信息协同的方法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组织的协同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如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讨论与交流的基础上对一些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协同工作,交流和共享彼此的观点和知识。有效地利用这种技术不仅要求会使用这种工具,而且要求充分理解协同工作的各种原则及其内容川。

三、个人知识管理的运用

个人知识管理的目的在于帮助个人提升工作效率,提高利用网络资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应变和创新的能力。要让个人拥有的各种资料、随手可得的信息变成更多有价值的知识,能够利用信息更好地进行决策,发掘个人潜力,实施个人知识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1.架构个人知识三维情报网

(1)人际网络

这是一种无形的网络,是一种人脉资源。它可分为3个层面:专家—汲取知识;同水平—共享知识,相互交流学习;帮助的对象—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学习。人们是在不同层面的人际网络中获得大量知识,而这样的知识往往可以获得最直接最深入知识的来源。

(2)媒体情报网

这是一种实时与广度相结合的情报来源。通过纸介媒体和网络媒体,可以收到各种信息和新闻,将经常提供生活与工作上有用的媒体信息作有系统的安排,让这些数据自动汇集在一起,这种信息收集是有系统的,不是随机性的。

(3)领域系统知识网

对这类知识要不断向纵深方向积累。构建这样的知识体系,最简单的方法可能是对邮件及地址通讯录的管理维护,其次是用工具软件收藏夹来管理,使其更易于分类分层。用blog/wiki可将领域系统知识逐步推向前进。

2.建立个人知识管理体系

(1)分析个人对专业知识资源的需求

这是个人知识管理的起点。在人们日常工作和学习过程中,需要对个人在学习中所需要掌握和应用的专业知识资源进行具体分析,以确定相关知识的专业分类、每个知识类别下的知识要素类型以及知识观念的转变,从而做到正确快速定位合适的知识。

(2)选择个人知识管理系统

个人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个人知识管理的软件平台。其一,建立知识文件夹来收藏资料。它适合于管理个人不希望共享的特定知识。这种模式完全是个性化设置,仅跟随个人,独立于机构。功能较为简单,仅能满足个人知识管理的初级需要。其二,使用机构知识管理系统的个性化平台。知识分类体系由机构设置,无法满足个性化需求,机构外部知识内容不够丰富,个人无法拥有,离职后无法使用。其三,使用第三方知识管理平台。知识共享和交流平台需上网付费在线使用,但知识资源主要是通用的,缺乏特定专题内容。

(3)建立个人知识管理准则

为了保证个人知识管理长期有序的实施,需要建立起个人的知识命名及编码准则(书面文件),以便知识资源在分类存储和提取使用时均有章可循,从而规范知识内容的更新、删除、共享交流等。在日常工作难以预测时,配合使用现有的个人知识管理技能,学会在学习和实践之间转换,以期解决问题。

(4)建立个人专业知识体系

需要不断地把获得的知识存放到细分的文件夹里,在选择好个人知识管理软件平台后,初始化设置相关的软件系统,然后将所拥有的知识资源分类纳人个人知识管理体系,以便在实际工作和学习中使用。

(5)维护和提高个人专业知识体系

要长期有序地执行既定个人知识管理“准则”,就需要维护和不断提高个人专业知识体系,添加新的知识资源(包括知识类别);更新、修改或删除部分知识资源;调整共享设置;与他人进行互动知识资源交流;不断完善个人知识管理专业知识资源和各项准则。

3.个人知识管理的工具

(1)文档资源管理软件—Mybase

这是一个功能强大且可随心所欲自定义格式及层次关系的通用资料管理软件,可用于管理各种信息,其数据组织能力足够灵活,可自定义更多的适合具体情况的各种用途。

(2)邮件管理之炫—IncrediMail

这是一个与众不同的E-mail软件,具有个性化的多媒体视窗界面、寄信动画效果和收件信差,还有很多动态的信签、动画、音效、卡片等,能组合成出非常炫的电子邮件,使得收发电子邮件变成新鲜的体验。

(3)网文快捕—CyberArticle

Cybertlrticle网文快捕是一个保存/管理网页的工具,主要功能有:可以在Ila里保存网页,包括文字、图片、Flash动画等。也可以保存选中的文字、图片和链接等;在一个树形孔建里管理保存下来的网页。可以通过拖放来分类网页;在一个可视的编辑器里编辑网页;把网页里的所有元素保存在一个单一文件里面,保持磁盘清洁;可以把保存的网页导成CHM文件,实现共享。

(4)个人知识王—iSpace Desktop

篇2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互动 启示

教育方法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方法恰当对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参与积极性起着关键的导向作用,因此在任何理论的学习过程中都离不开方法论的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如此。“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既要坚持以基本理论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又要借鉴吸取许多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才能建设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上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活动,所以社会互动理论的相关内容可以为我们所吸收,用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理论创新。

1、社会互动理论的基本内容

社会互动是社会学中的一个概念,也是微观社会学的重要课题之一。在社会学中。社会互动意味着相互作用,其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发生相互影响性的行动方式和过程。构成社会互动,应具备三个要素:(1)应有两方以上主体。既然是相互作用,主体必然不能少于两方,至于每方人数具体是多少则没有明确限制,其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因而不论在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还是群体与群体之间,互动都可发生。(2)主体间应有某种形式的接触。这种形式既包括语言。也包括非语言,如身体感官或其他媒介等。换言之,一方主体应向他方发出一定的“符号”即通过行为或意思表示的方式传达给对方。(3)各方主体都能意识到“符号”代表的意义。对于一方主体做出的意思表示或行为,其他主体不仅能清楚认知,而且能对此积极回应,即A向B发出符号,B接收该符号并按符号指示做出反应,然后再返回到A,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互动环。

2、社会互动理论的类型与适用前提

2.1 主要类型

社会互动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互动方法。以方法不同为标准。理论界形成了常人方法论、符号互动论、拟据论、社会交换论和参照群体论等几种主要观点,下面就对它们作简要分析:

2.1.1 常人方法论

该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加芬克尔创立的旨在研究人们在日常生活互动中使用方法的理论。其假设在现实生活中社会成员依据一定的规则和程序进行互动,这些日常生活中不成文的、大家公认的互动规则是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加芬克尔以此为前提进行了大量实验,结果表明人与人的互动是以一定背景知识和常规为基础的,如果忽视了这种内隐规则,互动就无法进行,进而也不能实现预期目的。所以,从此意义上说各方主体能达成对所认定“规则”的共识是有效开展互动的前提。

2.1.2 符号互动论

该理论以美国心理学家米德和库利为代表,其认为符号是社会互动的媒介,互动是通过符号进行的,是一种“符号运动”:人的行为具有意义,要理解此意义即必须设身处地、站到对方立场上加以阐释:有时此意义会随着情境变化而变化,这就需要互动各方通过不断协商来达成共识以重塑其意义;他人对我是明镜,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和态度中认识自己。可以提高自身素质,进而决定行为选择和行动方向。

2.1.3 拟据论

该理论是一种用表演和比喻说明日常生活中人的互动的理论,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他认为社会是一个舞台、每个人都在其中扮演一定角色,他们之所以努力表演,目的是想给别人留下深刻印象,通过美好印象的塑造以使自己在互动中占据优势、对他人行为进行有效控制,从而使对方理解自己的行为并做出预期反应。从本质上说,该理论强调变通,即在不同场合应变换不同角色,从而适应互动环境的变化性。

2.1.4 社会交换论

该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等人建构,其认为互动实际是奖赏与惩罚的交换运用。若使某人继续一行为即应对行为加以奖赏,让他认识到此行为对他是有意义和价值的,从而推动其自愿把这一行为实施下去;若不想其做某事,就不要给予奖励或进行惩罚。那么行为人就能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存在问题,而不会再做出类似行为。这种奖惩机制对互动效果有着深刻影响,应恰当运用。否则会适得其反。

2.1.5 参照群体论

该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海曼首创,后来诸多学者在此基础上又加以发展,最终形成了一个内容丰富、效果显著的理论。其最大贡献就在于提出了一种间接互动观点,即非面对面人际接触,而以参照群体(即榜样)的价值和规范作为塑造自我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依据。这一理论强调榜样的规范和比较作用,旨在通过模范和典型的强大感染力来引导人们行为。

2.2 适用前提

上述几种理论并非彼此排斥、冲突的,它们可以相补充、结合使用。所以,为保证互动方法有效实施,就要求互动主体在开展互动前应遵循一定原则,做好必要准备:

2.2.1 应认清个体差异

人与人是不同的,他们有着异样的思维方式和性格,所以不能同等对待,而应根据他们不同的特点采用不同方法开展工作,这样才能因材施教,取得最佳效果。因此,发起互动的一方应花费一定时间和精力对工作对象进行事先了解,做到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2.2.2 互动双方应视彼此为平等主体

摆脱地位、年龄等因素差异造成的障碍,这样可以拉近彼此距离,使他们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营造良好的交流氛围。

2.2.3 应选择适当的互动时间和环境

尽管交流能随时随地进行,但并非任何情况下都能取得好的效果,只有在适当时间、适当场合进行的互动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增强互动的实效性。

2.2.4 应有明确的互动主题

即能围绕某一问题展开交流,否则漫天撒网,不会取得任何成效。这就要求互动主体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3、社会互动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启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双方是教师与学生。要使该工作有效开展离不开他们的互动与交流。但是如何操作才能形成有效互动,这是需要我们深思与探讨的问题。社会互动理论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方法论启示。这可以为我们吸收和借鉴:

3.1 寻找共同话题。通过情感共鸣达到课堂的最佳效果。

教师应与学生有密切联系,把他们较为关心的问题作为互动主题,从而拉近彼此心灵距离。每个人在与他人交往时心理上都有一个自我空间,教师应允许和理解这种差异存在而不得强行打破。但此并不意味着就无法克服,心理距离是有长短差异的,可以想办法缩短这个距离。根据常人方法论的启示,一个有效方法便是寻找到与学生交流的共同话题,因为与他们密切联系的问题(如奖学金、毕业求职等)能引起其强烈关注度和参与热情,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交流、沟通,从而使教

师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有效开展工作。

3.2 开展符号互动,营造融洽的沟通氛围。

一是发挥符号在教育中的媒介作用。依据符合互动论的相关原理,教师在与学生互动时不仅可以采用声音、文字、图画等直观方式进行交流,也可利用手势、姿态、表情等把不便直观表达出来的意思通过非直接方式得以体现,从而使教师与学生达成共识、形成默契,这样不但不会造成冲突,消极影响互动效果,还能营造融洽氛围,促使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开展。

二是为学生创造条件,使他们充分表现自己。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教师不要一味地独占话语权,而要留给学生提问或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通过他们的表达,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针对问题加以解决。否则,学生不表现,教师也就无法发现他们的问题。这对学生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也背离了高校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目的。

3.3 明确角色定位,规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基本素质。

一是教师应严格遵守职业道德、明确自己的社会角色。教师直接面对学生,他们的一言一行会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在互动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按照教师守则行事,从而有效控制整个互动局势,引导其向好的方面发展,这即是拟据论的典型运用。例如: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教师作为一方主体,既要做好谈话者、倾听者角色,又要做好学生引导者和保护者的角色。这样,在遇到学生比较敏感或对他们影响不好的问题时,教师才能有效应对,引导互动朝着乐观、积极的状态发展。

二是教师应经常与学生互换角色,站在对方立场反思教学方法上存在的问题。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者一直站在教师角色上考虑问题,往往不能及时发现自身教学实践中的不足。教师存在哪些问题。最有发言权的当属学生。所以教师应经常站在学生立场反思自身。也可以鼓励学生换位思考,让他们谈谈自己如果是教师会如何教学。通过与学生互换角色,教师可以吸取他们有益的意见和建议来了解自身教育方法上的缺陷,从而加以改进。

3.4 正确运用奖惩机制,提高学生互动积极性与学习主动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社会发展,学生行为越来越受到利益或需要驱使。所以。为使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运作。激励措施是必不可少的。例如:教师对那些出勤率高、积极参与互动的学生应给予奖励,既可是口头表扬,也可是考试加分等物质奖赏。通过类似方式以增强学生与教师互动的积极性与学习干劲。为使每位学生都能达到这样的效果,要求教师应具备善于挖掘学生强项的能力,给他们提供更多获得奖赏的机会。此外,对于一些具有抵触心理的学生,教师还应在互动中灵活掌握重奖轻罚等原则。从而促使他们的行为从消极转向积极,以做出合理明智的选择。

3.5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榜样作用。

篇3

    为保证广安大街市政道路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做好拆迁居民安置工作,经市政府同意,将部分开发企业现有的拆迁房源作为广安大街拆迁专项用房(以下简称专项用房),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专项用房享受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的扶持政策,即土地行政划拨,21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半征收。

    二、专项用房专项提供给广安大街市政工程被拆迁居民选购。被拆迁居民如要享受本市经济适用住房政策,可购买专项用房或经市政府批准上市的经济适用住房,并凭所在区政府出具的证明到开发企业购房。

    三、专项用房价格由市物价局会同市建委按经济适用住房定价原则审定。开发企业不得以任何方式变相提高价格。

    四、市建委、计委、规划委、国土房管局等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对专项用房的工程质量、审批手续等项内容进行审核,并督促有关开发建设单位按要求完善。崇文区政府和宣武区政府根据审核结果,对专项用房的价格、质量、配套情况等项内容进行认定,满足拆迁居民入住条件的房源,由区政府分期分批公布。

    五、被拆迁居民凡购买区政府公布的专项用房,具有经济适用住房产权。产权发证部门依据购房合同和购房人付款凭证,在30日内颁发产权证。开发企业负责办理产权登记手续。

    六、广安大街拆迁工作完成后,开发企业将购房人证明和销售合同报区政府核准汇总,开发企业凭区政府出具的证明,统一按照经济适用住房政策办理土地划拨及有关费用的减半征收手续,并可按京财税(99)1201号《转发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房地产市场税收政策的通知》,享受有关财税减免政策。开发企业购买的拆迁房源专项用于广安大街拆迁的,按照被拆迁居民实际购房面积免收开发企业购买房源发生的有关税费。

    七、对于部分房屋已交纳的土地出让金等费用,由征收管理部门退还或在开发单位后续建设项目中抵减,已享受返还或免收政策的开发项目,不再抵减。

    八、专项用房的物业管理费用执行市京价(房)字〔2000〕163号《北京市经济适用住房小区物业管理服务收费办法(试行)》规定的经济适用住房物业管理收费标准,并按规定的期限收取。任何单位不得以拆迁安置为由,一次收取长期的物业管理费和供暖费等费用。

篇4

一、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结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已经变得越来越丰富,这种趋向是与时展的需要相适应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大学生是思想活跃群体,对社会上的新鲜事物十分感兴趣,愿意追求时尚的新潮的东西,对于新鲜的方法和作法容易被吸引,乐于参与能够兴奋他们神经的事,愿意出头露面和表现自己,愿意自己被肯定和被赏识。方法是为达成目的所服务的,要达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必须需要讲求方式方法。在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结构的视域下来分析问题,就是要打破已经形成的惯用方法定式,能够将传统方法进行整合,对更适合于现实需要的方法纳入进来,将方法体系的结构建立在灌输引导、直观比较、启发引导、案例分析、典型引路、史料展示、新媒体介入、总结归纳等多种类别立体交叉,可变换使用、综合作用的情况下,彻底改变“嘴巴+教案”的单一结构模式。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结构在当前尤其应注意到如何利用新媒体问题。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为当今的大学生打开了广泛了解世界的大门,大学生们十分喜欢利用新媒体来了解世界,几乎都是十分痴迷的网民,因而,学校教育和网络中学生获取的信息会发生碰撞,那么,视而不见新媒体对于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影响显然不是实事求是的作法。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已经在利用新媒体开展对学生的思想政教育方面为全国高校带了好头,他们通过建立网站来打造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平台,通过校园网把正确的思想导向准确、直接、快速地传播给学生的眼帘,输入到学生们的头脑中,积极构建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家长之间的QQ群、微信群,开展谈心、交流看法、进行专题讨论,甚至还创编和播放微电影,畅通了和学生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思想的桥梁,让学生乐于接受这样的熏陶教育。

二、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结构

篇5

【关键词】互联网 政府治理 流程再造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眼下,全球信息化正在朝着高端方向发展,主要特征是在数字化和网络化基础上,智能化正粉墨登场:企业的经营模式被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深刻变革。O2O、分享经济、跨界整合等诸多新的经营模式以及移动出行、互联网金融、移动医疗等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有可能会颠覆传统的企业概念、社会生活内涵、政府治理方式等,进而重构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模式。政府用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等手段来宣传政策法规正被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取代,政府用实体手段提供服务和管理也让位于互联网服务与管理。在这样的环境中,政府若要实现华丽“转身”,就必须依赖大数据支持,打破现有的数据分割体制,构建共享平台,实现政府流程的再造。

互联网改变了政府治理环境

首先,政府公共服务外部性被赋予新的内涵。按照传统公共管理的理论,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是政府的基本责任和职能,因为公共物品具有外部性(如路灯、灯塔,任何人都是可以使用的)。这是公共管理理论长期坚持的基本观点,也是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税收理论的基础。但现在,在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中,一些网络平台,诸如百度、谷歌尽管是私人公司创办的,但任何人都可以上网搜索和使用,并不必为此付费。拥有数亿用户的微信也是免费提供的,它甚至成为当今人们交流的主要方式。由此要问,在这些领域,公共与私人公共服务的边界在哪里?谷歌、百度以及微信为什么可以具有外部性?微信中形成的社交群体,通常被人们视为社会组织形态,人们之间互换信息、提供服务,也呈现出了外部性。在这里,政府、企业和社会的边界变得不是清晰了,而是模糊了。在模糊的基础上,重新界定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职能预示着公共管理、市场管理和社会治理方式方法及其理论都将发生革命性的进步。

其次,组织方式日趋平台化。著名企业家史玉柱曾提出:“在我看来,未来公司就是一个平台,公司组成的大平台,然后让很多小的团队在上面跑,谁跑赢了谁就成功了。”一语道破公司的平台化趋势。进入新世纪以来,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社交网络、传感器网络以及企业、学术部门、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储存了巨大的数据,那里面有人、有时间、有地点、有事物、有事件,国际国内,古往今来,彼此之间还相互关联。大数据每年以60%以上的速度在增长。在数据储存和处理能力不断提升的同时,计算机的各种认知能力不断扩张,如触觉、视觉等,它将与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一同发展,并与人类互动。过去人类通过个体和集体以及传统的通讯方式建立的市场体系正在发生变化,互联网改变了市场的外部场景和内部认知系统,随身不离的手机已经成为人类认知系统的延伸。

社会学家曼纽尔・卡斯特预见到了“网络企业”的出现对就业、工作方式的影响。他写道,“网络建构了我们社会的新社会形态,而网络化逻辑的扩散实质性地改变了生产、经验、权力与文化过程中的操作和结果”。未来“网络政府”的出现也不是没有可能,在社交网络基础上的政府,也需要建立自己的“朋友圈”来创新治理模式和服务供给方式。政府将主动公开信息与市场社会分享,激发企业和居民的积极参与,努力建设“开放和分享型政府”。

互联网环境下的政府流程再造

第一,适应互联网环境的决策模式。互联网时代,消费者消息灵通、选择空间大、消费需求苛刻,加上企业之间竞争激烈,这就要求企业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信息和便利。“数字打假”在许多国家已经成为政府治理的重要手段,并成为政府治理的重要目标。“数字打假”成功地节省了政府的行政成本,提高了行政效率。美国医疗系统在这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探索。数字技术的发展与成熟,正在改变人们原有的消费需求模式。数字时代的新消费模式正在打破原有的旧模式。这是当前认识互联网对政府决策影响的前提。

第二,应对互联网环境的“马背原则”。政府角色是互联网时代的角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政府角色。互联网时代,政府是要给互联网立规矩。问题恰恰在于,网络企业的发展速度远远快于法律、法规和政策变化,以过去规避风险的经验来约束未来的行为,在传统社会往往是可行的,特别是在那些不流动和变化缓慢的社会中是可以的,但在互联网时代却不适应。政府决策如果在“马背原则”下实施,可能会比传统意义上的决策实施更加奏效。“马背原则”讲的是在美国许多西部大片中看到的情景:骑在马背上的牛仔将住,对周边情景进行一番观察,好决定下一步的行动,因为他处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对于迅速变化的互联网、消费者以及企业来说,政府要想使自己的政策奏效,就必须成为马队中的一员,而不是临时叫来救火的“消防队”。许多新事物、新业态,与其马上规范,不如给它们一个发育的时间和空间,待趋势明了再做决策,岂不更好?

第三,构建互享信息、互信互利的合作平台。在互联网时代,政府部门必须建立一个为自己决策服务的,目的在于寻求更好决策方法的超级大数据系统。把层级节制的政府决策转变成无缝隙的决策过程,需要寻求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一整套不同的组织原则,即政府流程“再造”,通过“再造”使决策机制充满新的活力,这是适应新形势的强有力工具。当前我国搭建统一数据平台的关键问题是,政府各部门、各地区之间信息不能有效共享,大数据在当前遇到的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体制机制问题。国家治理体系依赖于制度建设,应当从制度建设入手来重构政府、市场、社会之间的互动与协同治理体系。要紧紧围绕“透明、参与、协同”的原则来完善制度体系和政府的治理水平,提高企业信息的开放水平和全社会的参与水平。政府应当更加关注信息公平、共享,保护民众的参与,同时加强企业和民众的合作,以此打破行政壁垒,转变干部作风,建立开放共享的服务型政府和政府治理与服务平台。

(作者为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教授)

【参考文献】

①[美]曼纽尔・卡斯特著,夏铸九、王志弘等译:《网络社会的崛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学习评价

评价是完整的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的学习评价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方式,同时也是检查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因此,对学生学习评价,能达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目的。

一、学生学习评价现状的分析

(一)学习评价的形式单一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评价方式是采取平时成绩和期考成绩相结合的考核形式。平时成绩,主要是上课考勤、作业、提问等等平时综合表现。期考成绩,就是由任课教师进行命题,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闭卷笔试,教师按标准答案进行评卷,给出学生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和期考成绩相结合,一般情况下是按平时成绩占30%,期考成绩占70%的比例计算出学生的本门课程成绩。这种学习评价方式给学生造成了很大压力,不利于学生创造性和主动性的发挥,阻碍了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发展。

(二)学习评价的内容不够全面、科学

体现在:第一,考题的内容范围侧重于书本知识,主要考核学生的记忆能力,而且为了提高及格率,考试前任课教师给学生划定极小的复习范围和复习重点。这样的考试评价方式,单把考试分数和作为评价学生质量的标准,助长了应试教学的不良倾向。第二,考试题的类型有填空、选择、简答、材料分析等。这种传统的高考方式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不再适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忽视对学生知识运用、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考核,无法使学生充分表现自己能力和素质。

二、对学生学习评价的依据

(一)根据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

对学生学习评价,可以运用多种不同的方式方法。无论使用什么方式方法,都必须根据教学目标来进行。一般来说,教学目标可以分成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三方面,因此,学习评价也要兼顾这三方面的目标进行,不能只着重知识目标而忽视了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的评价。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在于:知识目标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情感目标是使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因此,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价应该根据这个教学目标来进行,才能达到科学、客观的评价要求。

(二)根据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评价

高职学生可以说是高考的失败者,大部分同学在中学时就产生厌学情绪,导致成绩不理想。而他们具有社会活动能力较强、头脑灵活、动手、实践能力突出等等优势和特点。假如忽视他们的优势和特点,一如既往地采取传统“高考式”的学习评价方式,只能加剧学生的厌学情绪,甚至会导致学生中断学业。因此,在对学生学习评价过程中,我们应当注重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根据其学习特点和学生优势,设置考试能力,建立行之有效的考试评价机制。

三、学生学习评价的方法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成绩应该是知识、能力、品德等诸要素考核的融合体。所以,对学生学习评价应该从知识、能力、品德这三个方面进行。

(一)对学生的知识理解的考查方法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的主要渠道和主要阵地,深入学习和掌握基本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也是高校想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要任务。因此,考核方式中理论考试不能废除,并且要保证理论考试成绩应该占40%。理论考试一般在期末进行,可以采取开卷考试的方式,主要检测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程度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理论考试的试题类型应包括选择、辨析、材料分析等几个方面;试题的内容不能太深奥,要贴近学生的实际、贴近生活。

(二)对学生的能力大小的测评方法

测评学生的能力,主要通过实践考核的方式进行。在我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成绩中,实践成绩占40%。实践开展过程如下:建立实践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的实践活动,然后根据实践的结果得出成绩。

要得出学生个人的成绩,首先计算团队成绩,即实践结束后要求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把自己小组的学习情况和讨论结果向全班同学进行汇报。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以及调查结果,从调查目的、调查方法、调查内容、团队合作、成果展示等等方面,进行评定各小组的团队成绩。

其次,小组长根据每位同学上交材料情况、参与积极、友好合作、认真负责等几个方面,对组内每个同学的能力打分。最终,团队成绩和同学各自能力的平均分是该同学的实践成绩。例如:某组团队成绩为95分,组内某成员的能力分数是93分,那么,他的实践成绩就是(95+93)÷2=94分。

(三)对学生的品德操行的评价方法

学生的品德操行分占20%,是在课程即将结束时,根据每个同学平时为人、修养方面的等实际表现给出评价分。品德操行测评内容包括:(1)思想品德方面,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进行测评;(2)行为规范方面,以平时在校的德行表现来评价,如:按时到校,做到不迟到、不早退;按时完成作业等等具体的行为作为量行的标准。要求实事求是,先自我评价打分,再由全班同学为每个同学打分,再由班委集中评价给出平均分,计入本课程的总分中。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科学、全面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学秋.关于推进高职院校考试改革的思考[J]. 教育 2005(1): 130-131.

篇7

一、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观念

“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1.强调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协调发展。

“素质本位,能力核心”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认为知识、能力、素质是人才培养的三要素,具有不可分割性,它把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有机地结合起来,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按照教育教学规律,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来完善教学体系,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能协调地发展,培养出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宽、素质高等特点的应用型人才。

2.强调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拓展三个环节共同努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素质本位,能力核心”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把实现培养目标的途径整合为三大环节:一是理论教学环节,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具备一定的政治鉴别能力;二是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合作能力、解决矛盾能力、调查研究能力、自学能力、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无私奉献、团结合作、科学严谨、吃苦耐劳的精神等。两大途径共同作用于人才培养,把所有教育环节都指向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3.强调素质教育与就业导向内在统一,体现高职人才培养特色。

“素质本位,能力核心”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从人的生存和发展目标出发,以提升高职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为主线,注重关键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升,强调“专业能力”与“关键能力”、“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素质”并重,培养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具有过硬的专业能力,实现素质教育与就业导向的统一。

二、创新教学方法手段,提高教学有效性

针对课程理论性强和高职大专学生通识基础薄弱的特点,我们通过搞好多种教学方式方法的互动和交替使用,做到深入浅出和理论联系实际。

1.为突出课程教学的思想性、科学性、实效性,针对课程理论性强和高职大专学生通识基础薄弱的特点,我们注意搞好听(专题报告)、读(原著)、看(录像)、讲(系统讲授)、谈(讨论交流)、写(调查报告、读书心得、学术论文)、走(社会实践)等教学过程的有机结合,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方法的互动和交替使用来做到深入浅出和理论联系实际,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打破“一支粉笔,三尺讲台”式的传统教学模式,积极创新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增强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使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课件紧扣教材,突出了教学的重点、难点,表达方式多样,组织了大量音频、视频资料,且操作简单适宜于课堂教学,既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又能在短时间内给学生大量知识信息,拓宽学生视野。

三、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

构建适应高职高专办学特色的、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个体与团体实践相结合“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

1.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了浓厚的育德氛围。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协会活动,如青年志愿者、阳光活动、健美操、乒乓球等协会活动,一方面丰富了校园学生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也提升了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学院每年举办“文化艺术节”、“公寓文化节”、学生风采大赛、嘉言懿行、拓展训练、运动会、演讲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的实践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2.加大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将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学生创业就业等与教学改革结合,与众多优秀企业、乡镇、社区、部队等建立联系,组织学生参观,开展各种活动,提高自我道德风范和人格标准。实践教学基地与校内实践场所统筹规划与合理定位,为课程的改革与建设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篇8

 

全体人员:

为了保证高速公路的通行畅通,更好的保护公路路产路权,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巩固治超长效机制建设年的工作成果,提高全体人员综合业务素质,现将全年自学计划安排如下:

一、自学时间与内容:

时间

自学内容

一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

《陕西省超限超载运输管理办法》

二月

《公路安全保护条例》

三月

陕西省治理公路超限运输办法(陕西省人民政府138号令)

陕西省交通运输厅关于贯彻《陕西省治理公路超限运输办法》的实施意见

四月

《超限运输车辆行驶公路管理规定》

四月

《治超员岗位职责》

五月

《收费公路管理条例》

六月

车型、车种的分类及其收费业务

“绿色通道”相关政策

七月

货车全计重收费费率及政策

假币的识别

八月

文明服务的规范及文明用语的延伸

“两转身、两点头”收费服务礼仪

收费人员微笑服务标准

九月

收费站突发事件处理方式方法

应急管理预案

十月

超限运输的危害及治理

十一月

常见的逃费方法及治理

三、自学要求

1.各收费员须认真对待。严肃学习纪律,合理安排自学时间。

2.每月不定期对每位员工的学习笔记进行检查,如若发现笔记未完成者,全年累计两次以上者,年终优秀评选不得参与。

3.每季度定期对员工进行相关内容的考核,并把考核结果纳入年终考核中。

 

篇9

区域管理机制中新兴的主导形态是行政区行政,行政区行政是国家治理的历史产物,也是社会演进的时代标志,在人类行政区划史的伴随下诞生并发展。由此可见,区域性公共管理是国家内部行政管理的主要手段,也是社会公共事务治理的主导机制。传统的行政区域管理机制存在一定弊端,比如行政区域管理目标模糊、治理主体单一、“权力至上”等[2]。随后,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科学技术的影响作用下,国家行政部门对区域性公共管理的认识更加深刻,切实感受到区域性公共管理对构建有序社会的积极意义,使区域性公共管理的发展进入全新阶段。在新形势下,区域性公共管理面临着多种因素的挑战,同时也是现代区域性公共管理的发展机遇,“无界性”和“外溢性”是当今世界格局下区域性公共管理的突出特征,经济、政治以及社会事业的治理急需现代区域性公共管理的规范,它要求现代区域性公共管理区别于传统的行政区划模式,同时发展区域性公共管理的全新形态,进而推动现代区域性公共管理的发展与崛起。

2.现代区域性公共管理的时代特征

区域性公共管理是社会公共管理现代观念的突出表现形式,其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都初具规模,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体系性。现代区域性公共管理挣脱了传统行政划区的硬性束缚,同时弥补了行政区行政的制度缺失,在全新的世界格局下构成了区域性公共管理机制的稳固框架。现代区域性公共管理的发展与崛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可以从现代区域性公共管理的社会背景、价值导向以及运行机制等方面着手探析。

2.1从社会背景的角度谈现代区域性公共管理的特点

从现代区域性公共管理的社会背景出发,区域性公共管理是国家社会开放和制度透明的时代产物,它满足了公民知情权的合法享有,是构建民主社会的机制保障。在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影响下,权利变更、风险加大、难以估测是社会生态复杂的发展趋势,市场经济的全球化、科技信息的普及化以及社会公共事业的高度渗透巩固了区域性和全球性的依存状态,进而现代区域性公共管理的对象层面不断扩大,实现了现代区域性公共管理“广度”与“深度”的全方位管理。

2.2从价值导向的角度谈现代区域性公共管理的特点

从现代区域性公共管理的价值导向出发,公共问题和公共事业是现代区域性公共管理价值导向关注的重点内容,弥补了传统区域性公共管理中以行政区划为一切工作重点的固有弊端,现代区域性公共管理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秉承区域性行政和共同合作治理的科学观点,实现了现代区域性公共管理的事务分层和细化治理。现代区域性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多元的,同时也是广泛的,既有国家部门,也有私域机构和第三组织,切实构建了现代区域性公共管理的新格局。

2.3从运行机制的角度谈现代区域性公共管理的特点

从现代区域性公共管理的运行机制出发,现代区域性公共管理实现了多元、分散、上下互动的管理对象的有机整合,理顺了现代区域性公共管理中合作网络和交互重合的复杂关系。协商、洽谈、调解、谈判等方式方法是现代区域性公共管理的主要手段,现代区域性公共管理对区域内部以及与该区域有横向或是纵向交错关系的区域进行联合治理,这种联合治理的模式遵循了经济市场的内部原则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观点,实现了公共利益的多元认同,加强了现代区域性公共管理多元主体的合作关系。

3.推动区域性公共管理发展与崛起的策略方法

3.1区域性公共管理的理念创新

区域性公共管理的理念创新需要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开展区域性公共管理的实践工作,继承并革新先前区域性公共管理理念的精华,打破传统区域性公共管理理念的束缚,与现代管理理念接轨。在满足时展需求的条件下,实现共同合作管理机制的创新与发展,与此同时,还需加快改变区域性公共管理“集权式”的传统模式,明确区域性公共管理多元主体与多层客体之间的关系,加强主体与客体的现实联系,促成新形势下多元化的区域性公共管理模式,体现出区域性公共管理理念创新的优势。

3.2区域性公共管理的法制建设

法制建设是现代区域性公共管理的重要内容,能够有效规范区域性公共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使现代区域性公共管理始终走科学化、理性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利用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明确区域性公共管理的责任践行范围和权力使用范围,加强区域间公共管理的新型合作关系,同时能够有效保障国家间的国际化合作。纵观区域性公共管理的发展历程,现代区域性公共管理的法律制度化树立了区域性公共管理主体的权威形象,保证了区域性公共合作管理的持续性。

4.总结

篇10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并首次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从而为开启一个社会治理的新时代树立了风向标。

由于特殊的国情,改革开放前30年我国社会治理的基本特征是“全能型国家管理”和“总体性社会治理”的重叠并行,致使社会严重依附于国家,社会治理与国家管理高度一体化和政治化。基于此而建构的“国家―单位―个人”的一元主体、单线条的社会治理格局曾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有效地维控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基本秩序和稳定局势,但也同时窒息了应有的社会活力。改革开放后30多年由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和利益群体的深度分化,我国社会结构已由“总体性社会”演变成了“多元化社会”,并在阶层结构方面表现出了某种“分化”与“断裂”的特征。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再次构建起较为有效的社会管理新格局,更新管理理念、改进治理方式、拓宽公共服务领域,对我国当前及未来的社会建设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从社会管理实践向社会治理创新的转变既表明了国家治理的有效性积累,也体现了国家治理的策略性、阶段性与能动性。通过回溯社会主义中国的社会治理历程我们可以发现:在单位制社会时期,虽然国家也非常注重各个发展阶段的社会管理问题,但从总体上来看,国家并未针对社会领域的新变化而做出重大的管理布局,最终导致一直沿用旧有的思维框架来处理社会领域的新问题成为各项管理工作的“惯习”。而即使是在利益分化的单位制社会解体时期,由于诸种因素的羁绊,国家也未能建构起较为系统而高效的社会治理体系,国家与社会的同构性在某种意义上导致了社会治理实际上被长期淹没在国家管理体系之中,因此对许多社会问题的治理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新时期,党和政府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宗旨在于:试图通过有效的制度供给,实现社会治理从“总体-支配型”的管制模式向“技术-治理型”共治模式的转变,以实现治理效能和服务效果的显著提升。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将以往突出强调的“社会管理”改为了“社会治理”,虽只有一字之差,但表明了党和政府社会管理理念和方式的一种变化。“社会治理”不同于传统的“社会管理”:(1)从主体构成上来看,传统的“社会管理”主体主要是政府和国家,一般带有强制性,而“社会治理”除了国家和政府之外还特别强调社会组织、企业、公民个体等社会力量的参与;(2)从方式上来看,传统的“社会管理”方式一般都以带有行政性的管制方式为主,而“社会治理”的方式除了行政方式以外还强调法律、市场、社会自助互助、思想道德建设等多种方式和手段的运用,强调各主体之间的协商合作,倡导公开、透明、法治化的管理活动;(3)从方向来看,传统的“社会管理”一般是单向式的、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比较多,而“社会治理”强调的是双向的多元主体间的平等互动;(4)从内容来看,“社会管理”多以行政管控的内容为主,而“社会治理”则是政府和社会组织共同为社会成员提供各种公共服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的安定有序;(5)从目的来看,“社会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持社会稳定,“维稳”几乎成了其最终归宿和最高要求,而“社会治理”则是为了培育更大范围的公民社会和提供更广泛的社会参与渠道;(6)从权利配置来看,传统的“社会管理”多是以政府的集权式管理为主,以单纯的强制性秩序维持为核心目标,而“社会治理”则强调政府管理要多给社会放权,并为公民的增权提供机会和便利。针对社会治理的这些特征,笔者认为,其相关的策略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实现“为民服务”思维向“与民服务”理念的转变。社会治理创新需要从自身的优势视角出发来进行思考。以基层社区为例,可尝试改变以往的“社区需求或社区缺失”为取向的“需求模式”,而替代以社区优势或社区强项为取向的“优势模式”,强调应该用一种“优势视角”或“能力镜片”去了解基层居民的实际需求。

二是寻求社会治理方式的柔性化转变。社会稳定的“刚性”思维必定会导致“刚性社会管理”,这种管理的缺陷在于无法发挥社会治理主体的能动性,甚至会导致社会矛盾的积聚。而柔性社会治理则是“以人为本”的治理方式。它采用的是以理解和把握社会治理客体的心理与行为规律而施以的、非强制性的治理手段,其主题是“规律、非强制、潜在以及自觉”,即治理依据是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方式方法是非强制性的、对人的影响是潜在的以及最终目标是让民众自觉行动。

三是以“协同政府论”促进社会治理体制的优化。基于社会治理的角度来运用“协同政府论”,至少可以达成四种目标:一是综合考虑消除治理体制内部的矛盾和张力,提升治理系统的整体效能;二是通过消除不同治理项目方案的重复与冲突来更科学地使用各种资源;三是在相关治理部门的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加强合作和传递优秀理念,从而形成一种“协同性”或更加明智的治理方式;四是从服务民众的角度出发,提供一套更为完整或“无缝隙”的服务方式。

四是努力提高广大居民和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投入度。相关经验研究表明:参与相关决策过程能够赋予参与者对自己的生活方向和周围环境一定程度的控制权,有助于参与者成为负责任的行动者,并产生强烈的荣誉感和归属感。就当前我国社会建设而言,社会治理多依靠政府的宣传与推动,并通过行政手段来动员社会组织和居民群众的参与,社会参与始终处于浅层化的初级阶段。对此,必须予以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