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堂教学反思集范文
时间:2023-08-07 17:39: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理课堂教学反思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本节课不仅是借校借班,而且该班学生从未接受过翻转课堂的学习,但笔者仍然按照微课程教学法的理论与方法,进行教学设计,展开教学活动。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三节《城市化》,其主要内容是城市化的概念、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本节内容不仅是该章的重点内容,还与前一章《人口的变化》中“人口的空间变化”密切相关,大量人口从乡村迁入城市是城市化的重要表现,反之,则为逆城市化。
达成目标发掘
微课程教学法认为翻转课堂是一种目标管理式的学习,学生是目标管理的第一执行人,达成目标就是学生自主学习应当达到的认知程度、认知水平或认知标准。微课程教学法将单位课时教学活动划分为课前和课中两部分,课前侧重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养成,课中侧重综合能力的提高和学科素养的提升。因此,根据“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课程目标,笔者把教材内容按课前和课中进行分割,把课程标准转变为可量化的课前和课中各有侧重的达成目标。
课前准备
1.设计课前学习任务
微课程教学法要求学习任务必须与达成目标配套,学生完成任务即达成教师的教学目标。笔者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先把学习内容进行细化,再本着问题导向的原则,把学习内容转化为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系列问题。
笔者阅读教材,发现在“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一部分内容中,教材用大量的文字和图片阐述了“城市化对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和岩石圈四大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和“过快的城市化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而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有利影响”只用了两行字一带而过。再细心研读教材,能发现教材在“什么是城市化”这一部分内容中,只用三行字说明了城市化的意义。结合当前的社会现状,我们不难发现新闻媒体的负面报道过多,这样容易导致一些学生过度放大城市化的个别问题,走极端,而忽略城市化对个人和地区的积极意义。因此,笔者设计了学习任务三,以表格的形式和分类比较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强化学生要辩证地看待“城市化的影响”,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城市化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只有过度的城市化或不合理的城市化才会出现严重的“城市病”。
2.录制微视频
微课程教学法认为“所有的学生都会自主学习”“所有的学生都是在懂了的前提下开始课堂学习”,主张“课前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步骤学习”。因此,教师需要根据自身的理解与经验来确定学习任务中的困难部分,并录制成配套的教学视频作为支架,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中“城市化的概念、标志、水平衡量指标和动力”等知识在教材上都有讲解,但是都分散在图文中,没有作系统而清晰的归纳。为了让学生理解各个知识点并厘清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学会用规范的语言表达,笔者录制了一个以“城市化概况”为主题的微视频1-1。
对于学习任务二中的“城市化进程及其特点”,教材是通过两张图来呈现的,但学生比较难以理解,因此,笔者以“城市化进程示意图”的解读为案例,录制了一个以“城市化进程阶段”为主题的微视频2-1。其目的在于:一是协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二的第一个任务;二是教会学生阅读流程图的方法和思路;三是让学生在掌握读图方法后,完成学习任务二的第三个任务。
对于学习任务二中的“城市化进程的现象及原因”,教材是通过“英国的城市化进程”案例来呈现的,但静态的文字和图片难以表达动态的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等现象。因此,笔者以教材案例为脚本,录制了一个以“英国城市化进程”为主题的微视频2-2。其目的在于:一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学习任务一中的所有知识;二是帮助学生理解城市化进程中的各种现象及其形成原因;三是让学生在掌握比较说明的方法后,完成学习任务二的第三个任务。
3.设计课堂活动任务
微课程教学法对翻转课堂的本土化创新,有以问题为导向、环环相扣的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和以自主学习需求为导向的配套教学视频,而最有特色的当属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即问题引导的课堂“四步法”,尤其是依据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微项目学习”。微课程教学法主张微项目的探究主题要来自真实情境,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因此,笔者从苏州乡土地理入手,搜集整理近10年苏州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数据,创设“苏州城市化”的探究主题。首先让学生绘制苏州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变化图,使得主题具体化和可视化,感受“苏州城市化”现象,内化“城市化”进程;其次让学生以“苏州城市化,让生活更美好还是更糟糕”为辩题,展开一场辩论活动,使得“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形象化和立体化,使学生辩证认识“城市化”,展望“城市化”;最后让学生以“苏州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形式,为苏州新型城镇化建设献计献策,立志投身于“苏州城市化”建设。
4.设置评价反思平台
“微课程教学法”贯彻多元智能理论,倡导多元的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标准和评价形式,注重差异性,强调和谐性,突出创新性,对每位学生都抱以积极而热切的期望,寻找并挖掘每位学生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每位学生的潜能。因此,笔者在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中设置了“评价收获”和“反思困惑”。设置“评价收获”一栏,旨在让学生通过构建思维导图的方式,把学习任务中碎片化的知识系统化。同时,在构建中检验自己自主学习的达标程度;设置“反思困惑”一栏,旨在给学生一个反馈自主学习成效的平台,以便教师掌握课堂上需要一对一指导帮助的学生。
课堂过程与反思
1.检测
内容:7道单选题。预设时间5分钟,要求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组长负责进行小组内交流,最后选一组展示答案,其他组评价。
生成:3分钟内所有学生全部独立完成;2分钟组内交流、互讲。
经组长统计结果显示:第1组、第2组、第3组、第5组和第6组是所有成员100%正确;第4组有1人的第2小题在组内交流时得到纠正;第7组有1人的第3小题与组内不一致,但没有接受组内同学的说法,最后主动提交到全班展示。
反思:①用时超过预设,说明学生对组内交流互讲过程不熟悉。②第7组组内有分歧且没有协作好,说明:一是小组成员的组合搭配欠妥,没有领头羊,这也是借班上课对学生不熟悉的普遍症结;二是学生不会表达自己的解题思路和过程;三是学生之间缺少信任感。③对于大胆主动展示与同学结论不一致的学生,教师要表扬该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保护他的自信心;同时,教师要在小组交流时细心观察,及时介入,一对一指导需要帮助的学生。
2.进阶
内容:“苏州城市化”的特点和表现。预设时间10分钟,要求学生先独立完成绘图和分析图,然后组长负责进行小组内交流并汇总一份组内进阶成果,最后全班开展“展示―质疑―回应”。
生成:3分钟内,所有学生都绘制好曲线图;接着约用2分钟,各组组长都能及时组织本组成员进行协作评价,并绘制一张代表本组共识的曲线图;随后约用5分钟,各组组长召集本组成员分析所绘“近10年苏州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变化图”,展开“苏州城市化进程特点和表现”协作讨论,并把讨论结果记录在展示单上。
意外:教师发现第4组有两位学生的图位置偏上且超出了规定区域,在全班交流结束后让其查找原因,这能让学生明白制作地图时比例尺的重要性。用时2分钟。
反思:①本环节的协作交流过程顺畅,说明学生学会了组长负责制的协作评价与展示交流。由此看出学生的可塑性是极大的。②及时捕捉到学生活动中的意外,并开发成学习资源,目的在于:一是帮助出意外的学生及时诊断;二是让全班学生有了意外的收获。尽管比预设时间多用了2分钟,但学生的收获是极大的,印象也是极深刻的。这可以看出教师课堂教学机智的重要性。
3.探究
(1) 辩论:苏州城市化让生活更美好还是更糟糕?(15分钟)
学生结合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中的任务三,静思2分钟,选择正/反方,梳理理由;2分钟后,全班学生分成正方、反方,开始自由辩论,要求正方、反方交叉进行陈述或辩驳。
反思:①本环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但由于时间限制,发言人数受到限制,需要改进。②由于辩论的主题来自真实生活,学生能有感而发,有话可说。“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知识点在辩论中越来越清晰,得到渗透和内化。
学生观看新闻“智慧苏州”的视频和“苏州风貌”宣传片,感慨城市化对苏州的积极影响。
反思:动态的视频、及时的新闻,让学生的体会和认识立体化和可视化,从而产生强烈的震撼。但这要求教师有广博的学识、精湛的素养和深厚的功底。
(2) 献计献策:苏州新型城镇化建设(8分钟)
内容:学生先在小组内畅所欲言,再归纳3条以上的可行性措施,时间为4分钟。然后全班交流,最后教师呈现苏州政府和有关部门的一些举措。
教师归纳学生的计策:①制定相应的政策,加强苏州环境的治理和保护,让苏州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②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技术工业和第三产业;③加强打工人员的管理,并对其进行培训,提高其素质;④对苏州市进行合理的规划,加强绿化,增加绿地覆盖率;⑤加强苏州的交通运输建设,合理规划道路,增加公共交通;⑥加大科技的投入和开发,打造智慧苏州。
学生观看视频“苏州政府及有关部门的举措”,当看到与自己不谋而合的计策时,兴奋不已。
反思:该环节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人翁意识;通过事实素材的呈现,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但教师需要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才会有课前充分的准备和精心的预设。
4.评价
内容:构建本节课的思维导图。预设时间2分钟,要求学生思考本节课的中心词是什么,围绕它涉及了哪些内容,梳理一下它们之间的关系。
篇2
一、树立新的观念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目标就是改变过去强迫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风,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高中地理教师不能只给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知识,创设对学生有挑战性的问题或问题情景,从而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
二、教师方面
1.课前认真备课
备课要“五备”也就是备课标、备教材、备教法、备练习、备学生,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我认为最关键的是备学生、备方法。部分教师不深入了解学生,没有考虑老师的教育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导致老师讲课脱离学生的学习,教学效果不好。因此,我们必须研究自己的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新课标的要求,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
2.课堂运用科学方法
(1)调动学习地理兴趣。在高中地理课堂上,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兴趣,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设计趣味性和开放性的练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萌发创新意识。组织学生体验理论学习与生活实践的联系,刺激他们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决心。(2)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运用多媒体进行高中地理教学,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加强课堂教学的信息反馈,对于优化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了重大作用。(3)把课堂“还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使每个学生动起来,让学生探究、合作、互动,使学生在课堂中懂得了学习,学会了学习,这样的课堂才是真实的、灵动的、有效的。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不意味着不要老师,相反整个课堂是在教师的策划导演下学生自主有序地进行的。教师的工夫不仅在课堂的点拨上,更在课前的准备和课后的巩固。
3.课后反馈练习
高中地理新课标规定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除了师生在课堂上的教与学之外,目前最直接的反馈就来源于作业练习。通过作业,不仅可以检查课堂教学的效果,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而且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4.加强课后反思
美国著名教育家波斯纳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认为一个教师不经常反思,他的水平只能停留在原地。在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面对纷繁复杂的新问题,教师要及时“反思”———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学活动以及这些活动背后的理论、假设,进行积极深入的思考,通过思考、发现并将成熟的经验运用到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进步。
三、学生方面
1.合理安排时间
要学习好,首先要安排好时间,这就要求学生制订好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用以指导自己学习。规律性的学习往往是取得好成绩的指路明灯。
2.预习、听讲、复习
课前预习可以利用练习册的基础知识填空,了解本课的大致内容,把自己弄不懂的问题作好记号,提醒自己。上课专心听讲,不仅要把预习中的问题与老师讲解的内容比较,而且要记好老师板书在黑板上的内容;复习时要独立完成作业,抓住重点知识、突破难点知识。
3.收集信息、理论与实践结合
篇3
关键词:区域地理 乡土地理 乡土化
随着广东省新课程和高考改革,对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学习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要求地理课程更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着重于使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并能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乡土地理因其浓缩地理综合性、地域性,又可使学生在具体化、生活化的背景状态下感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
一、区域发地理乡土化背景
1、学生的基本情况
虽然学生从初中就开始接触区域地理,但是很多学生不把它当一回事。一方面初中学校对地理课程的不重视,造成学生慢慢的觉得难学,进而让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二是师资力量的不足。初中地理教师大多并非专业出生,当然也不排除其中个别教师教得特别好。整体上,很多学生在初中大多没有学到什么地理知识。学生一进入高中,把以前学地理的观念也带了进来。加上现在高中扩招,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下降,给我们中学教学带了很大难度。不过现在广东高考的改革,学生只分文理科,不再分X科了。文科学生对地理的重视也有很大的提高。理科生因要进行学业水平测试,对地理的重视也有所提高。
2、区域地理乡土化的前提
在区域地理教学的乡土化时,教师要注重所选的乡土地理知识必要以教学内容为中心,而且所选内容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因为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乡土地理知识与区域地理教学内容结合得好,就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能起到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可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使学生较快地进入学习的进程。极大的调动起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唤起学生地理问题的意识。
二、区域地理乡土化的教学实践
在区域地理教学过程中,乡土地理知识的运用既要吸引学生的兴趣,又要体现区域地理的新课程理念。因此乡土地理知识在课堂上的运用时关键,教学实践的主要步骤如下:
1、课程资源收集。围绕区域地理教学内容为中心,组织学生收集与之相关的乡土地理知识。比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可以收集韶关市关于红色荒漠(俗称“红砂岭”)的防治相关资料;“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可以收集韶关市关于北江流域的治理与开发相关资料等等。在资料的收集,可以师生共同进行,也可以教师为主。
2、课程资源筛选。收集到的资料要具备“教育哲学、学习理论、教学目标”的特征,进而达到新课程标准和高考的要求,同时筛选出的资料要贴切生活而且要具有代表性。
3、课程资源开发。对筛选出的资料,教师要进一步的整理和完善。如:关于“韶关市红色沙漠的防治”相关资料的整理和完善,要准备好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红色沙漠的成因;二是防治前红色沙漠的分布现状;三是红色沙漠的危害;四是红色沙漠的治理;五是目前红色沙漠的分布状况。完整的乡土地理资源能让学生学会如何去了解区域的整体和局部。
4、课程资源的利用。对完善后的资料,可以作为文本式的课程资源并可作为一个专题进行课堂教学。虽然学生对于家乡所在地区比较熟悉,但是学生的了解大多处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阶段。我们可以通过把这些资源具体且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这些资料具有生命力,便于学生理解,体现其学习的价值。如前面提到的“韶关红色荒漠的防治”,红色荒漠虽然分布的面积比沙漠少,但是在我国分布地区也较多,并验证了荒漠并非都是沙漠的观点。同时,由于新课程的改革,加上广东省高考自主出题,考试内容越来越趋向于乡土化。因此,区域地理教学的本土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实现以上环节,要注意各教学环节的配合,由于课堂教学,受时间的限制,课堂不宜多讲,但要时时提醒学生课本知识与乡土地理的衔接和延伸。
三、乡土地理知识在地理教学中的反思
充分运用乡土地理资源进行教学,不仅能活跃地理课堂气氛和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还可以对于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培养学生平时注意观察生活的习惯等方面都是有益的。但是在韶关乡土地理资源应用于地理教学中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尽量做到扬长避短。
1、切忌牵强附会
乡土地理资源对区域地理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有十分明显的作用。但乡土地理资源在应用过程中,并不是都要与所有的章节和知识点相对应。因此,在乡土地理资源应用过程中,应尽量避免与课本知识点有密切关系,但本身内容过多、理解较难、学生较不熟悉的乡土地理知识;与课本知识点有密切关系,但并不能典型地说明问题的;与课本知识点没有较密切关系的,牵强附会地应用到教学中。
2、避免喧宾夺主
在区域地理课程中,对于其中的知识点,教材自身有较多而且典型的实例,如何处理课本实例与乡土资源实例的关系成为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在解决课本自带实例与乡土地理资源的矛盾时,应遵循以课本自带实例为主,乡土地理教材为辅的原则,进而避免喧宾夺主。由于课堂教学,受时间的限制,课堂不宜多讲。在解释一个知识点时,学生的精力有限,过多的例子容易造成学生识记时的混乱,就需要利用典型的例子。
因此,乡土地理资源作为一种对课本知识的进一步应用,应建立在学生对课本自带实例的掌握的基础上,切忌花过量的时间和精力而造成喧宾夺主之势。
篇4
关键词: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构建
课堂教学评价是根据一定的评价指标,对课堂教学的价值进行评估,旨在判断课堂教学能否符合课标要求、能否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以共同进步。叶澜教授认为,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成长进步的生命轨迹,对双方的终身发展有巨大影响[1]。本文基于地理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现状分析,侧重探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新体系的构建。
一、地理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现状分析
1.我国地理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现状
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组的研究表明,我国现行教学评价的基本特点如下[2]。
(1)定量评价占主导,过度注重甄别与选拔。这取决于我国采用的奖惩性人事制度,也映射出发展性教师评价理念尚未深入人心。
(2)评价指标有待商榷。评价要素过于简单,如把学生的课业成绩、升学率作为教师工作质量评定的主要因子,甚至有个别学校用“班级学生近视眼发病率”评价班主任工作。
(3)“以学评教”问题仍十分严重。参与问卷调查的校长、教学研究人员及教师中50%的人认为,新一轮教师评价改革应把改变“以学评教”作为工作重点。
(4)评价指标“本本主义”,评价标准“一刀切”。如硬性规定教师每学期至少去图书馆次数及写读书日记字数、每周听课次数、参与评课节数等。
(5)评价体系模式化。多以教师互评为主,评价主体单一。很多学校按图索骥,不结合自身实际进行评教,使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创新工作止步不前。
2.新课改助力教学评价改革
新课程标准要求改变传统评价过分利用硬性指标评定教师教学能力的弊端,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的功能,逐步建立发展性教育评价体系。地理课堂教学评价应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要求实施。
作为实施教育评价改革的主体和主力军,教师同样是课堂评价的主体,新课改要求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评价体系。新课程改革中教育评价的实现取决于对课堂教学体制的变更,因此应创新评价体系。
对教师课堂教学评价可以巧妙地学习利用学生评价成长记录袋,借助Blackboard网络教学管理平台和Sakai网络学习空间将教师的授课理念、专业发展、授课视频、教学后记、教学叙事等相关信息收集整理,多角度记录教师发展进步的全过程,使教师在评教与反思中得到进步和成长[3]。
信息技术发展为教育改革提供了先进的设备支撑,不仅可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在课堂教学评价中也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运用网络渠道、电视媒介等促进评教工作的进行,如MOOC、翻转课堂,微格教学等。对中学地理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评价,可对相关评价因子及评价数据利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处理,并将教师成长记录用动态折线图表示,以更有效激励教师进步与成长,促进其专业终身发展。
二、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新体系构建
新课程倡导建立一种发展性评价体系,采用多主体评价方式,遵循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原则,合理科学地制定评价体系。
1.评价指标体系初步构建
为更全面了解当前我国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评价具体状况,在大量阅读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对河南大学相关教师和开封市多位中学地理教师访谈调查,收集相关评价因子。发现当前评价体系中,教师评价方面以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所占比例最多,而在学生方面则是学生活动、学习方式、学习效果被提及次数最多(见表1)。
通过调查访谈,发现目前评价主体越来越倾向于校长、专家、学生、家长和教师,中学教师较侧重听课教师、任课教师、听课学生三者的评价,这与提倡评价多主体、多元化的发展方向相符(见表1)。访谈中70%的中学地理任课教师认为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技能、学生活动应作为新课堂评价体系的主要评价因子,其中以教学过程所占权重最大,在访谈后非常深入地了解到教学过程的开展在中学地理任课教师心目中极为重要。
新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实施中应注意:评价应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多主体主动参与,评价形式多样;教师要有开放心态,主动接受课堂教学评价;教师自我反思及评价不应关乎其自身利益;多主体之间评价应有效协商;在实际工作中戒除本本主义、形式主义。
2.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确立
为科学合理地构建中学地理课堂评价新体系,在评价指标初步拟定后,将其设计成调查问卷,对河南大学地理教学论教师、地理课程论研究生和中学地理教师进行咨询,主要探究初拟评价体系中评价因子和评价权重的科学性,并邀请相关人士对表1的内容及评价因子的权重进行修改,以便从多个角度制定评价体系。本次调查发放问卷共40份,回收33份,回收率82.5%,从回收率看本次调查结果信度较高。
通过调查了解到,80%的地理教师并未构建新的评价体系,而是在原有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进行修改。90%的地理教师认为,地理课堂评价新体系应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同时作为评价内容,以体现新课程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理念。学生活动在评价中所占比重也有大幅提高,这充分表明广大地理教师已逐步深化教学活动中“一切为了学生”的观念。教学技能在评价中所占比重有所提高,这充分说明发展性评价理念在课堂教学评价中逐步渗透,更有利于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促进其专业成长。
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是影响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直接关系到教育改革发展大局。教师的教学语言对学生价值观形成有直接影响,因此,地理教师进行课堂评价时,应把教师语言纳入评价表。通过访谈河南大学地理教学论教师和教育学教师,最终将教师语言权重确定为0.1。
3.结语
作为实施教学评价改革的主体和主力军,地理教师的授课直接影响着基础课程改革的实施效果。通过对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评价现状的调查发现,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尚未完善,有很大提升空间。因此,需加强对课堂评价体系的完善和改进,提升地理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课堂授课质量,强化其教学技能,使其成为符合新课程发展需要的地理专业型教师,以实现新课改对课堂评价体系的时代性、科学性要求,为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叶澜.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1997(9):16-17.
[2]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组.新课程实施中的教育评价改革调研报告.2003:18-21.
[3] 朱郁华.用评价促进教师发展[J].教学研究,2004:428-429.
篇5
一、高中地理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内涵
1.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可以说是教学永恒的主题,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果的唯一标准。有效教学的关键是关注学生发展的自主性、主动性,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强调学生发展中的体验与交往过程,使他们成为发展与变化的主体,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
2.有效课堂教学。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使每一位学生都不断地获得新的知识,培养新的能力。然而同一内容,不同的教师施教,效果可能截然不同,关键在于教学的有效性。有效课堂教学缺失的现状表现在:僵化套用一种课堂教学模式,致使不同学生学习机会差异悬殊;对教学方法的选择盲目崇尚新异;学生缺乏主体意识,学习效率低下,浅于学、苦于学、倦于学、厌于学的现象普遍存在。有效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强调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教学的有效性,注重教与学的统一,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因此,开展有效课堂教学就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让课堂教学有效优质,探索在有限课堂教学时间内,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
二、构建地理高效课堂的策略
基于《中学地理课程标准》对中学地理教学的要求,中学地理教师必须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究式教学,从而构建地理教学的高效课堂。
1.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行为。
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把教学看成学生通过探究性活动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改变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行为,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观念。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支配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与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而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注意培养学生自觉、自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倡导合作探究,改变学习方式。
探究式学习是目前我国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学习方式。地理学科具有自然科学特点,许多地理问题可以设计为探究式的课堂教学形式。地理探究学习的课题往往具有学科交叉的特点,没有现成的答案,一个学生的知识结构很难满足其要求,因此更需要合作研究。例如,在上“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一课时,可以这样设计具体步骤:(1)展示课件;(2)结合平时观察、收集事实依据;(3)得出结论与解释;(4)反思评价;(5)报告与交流。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互动过程,在合作游戏中,学生学有趣味;在合作读图中,学生学有所能;在合作收集中,学生学有所获;在合作调查中,学生学中悟理;在合作探究中,学生学中有问。同时,生生之间,既要倡导学习竞赛,更要倡导合作互助,从而形成高远的志向、健全的人格。
3.培养学生掌握思维方法。
打破定势思维,引导反向思维,让学生发现问题。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习惯性思维模式中跳出来,打破思维定势,试着进行反向思维,引导学生用质疑的态度学习,从中发现问题。
(1)创设情境,发散思维,启发学生梳理问题。创设情境,广开言路,多向思维,使学生在发散的思维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创设情境时,一定要设计具有开放性的问题,从而引起学生兴趣,帮助学生进一步拓宽思路。
(2)挖掘难点,探究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在新课程改革下地理探究式的学习中,教师要善于捕捉疑难点,引导学生作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探究疑难、突破疑难,然后解决问题,从而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教学评价中增加学生创新性学习的比重。
教师评价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塑造有很大作用。提倡探究性学习方式,在教学评价中,突出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创新性学习的比重。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品尝到探究性学习的甜头,从而达到创新性学习的目标。
5.合理运用教学手段,效益优先。
在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中,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不仅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思维深度,为学生开展高水平的认知活动提供有效的帮助,而且,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最深刻影响在于能提高学生收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地理知识尤其是自然地理部分,抽象性强,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要求高,而多媒体技术正好能综合处理语言、文字、动画、音乐等信息,且可以动态模拟地球转动、大气运动、海陆变迁、岩浆喷发等,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达到化难为易的效果,使教学活动高效率地展开。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现代信息技术进课堂,使得教学内容与方法变得新颖、多样和有趣,利于学生应用知识。多媒体课件都是课前设计好的固定内容,无法完全符合不断变化的课堂教学情况。所以,不论计算机技术如何完善,它们都不可能完全替代传统的地理教学,尤其是地理讲授教学。教师在课件设计时,要明确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多媒体为辅助的方针,注意将多媒体技术和传统教学法有机结合。设计的课件,应具有可调控性和可修改性,并能根据教学实践,对课件进行修改、完善,效益优先。
总之,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要不断探索,大胆创新,在实践中探索适合自己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5.
篇6
1.课程改革和质量评价需要搭建学科资源共享平台
高中地理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新课程的理念为指导,根据地理学科及地理教学的特点,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发挥地理教育的功能,使学生增强地理科学意识,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综合发展等问题,使每位学生的地理素养都有一定发展和进步。同时也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为其终身学习养成良好习惯并打下基础。只有整体提高地理教师的教学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促进专业化发展,才能积极有效地推动地理课程改革。
课堂教学的精髓是师生的相互交流和影响。对于区域性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因受学校生源层次、师资水平、教学资源等多方面影响,如何在一个相对公平条件下开展区域内学科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值得探索研究。同时,随着网络技术、区域教研网络的不断形成和发展,结合区域性教研室地理学科的工作性质与优势条件,搭建学科资源共享的区域性平台,可为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有效实施提供坚实的硬件基础。
2.地理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1)评价标准要求的简略与模糊。《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高度归纳学科的主干内容,文字描述相当简洁,提供学生学习后应达到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求之程度标准,是从学科学习结果角度规范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与过程,评价教与学的质量。
但由于内容上的高度简约化,淡化学科知识体系,突出地理能力的评价,许多地理知识能力内容并没有作教学、评价上的具体要求,造成课标实施在不同地区、不同层次学校教师、不同经验的新老教师等方面,存在着对课程标准理解、把握、实施的不同程度偏差;也导致在实施区域性、学校内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时,因评价具体环节的参差不齐或过于弹性而变得模糊或不明确。
(2)评价基础资源的差异与不公平。目前,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主要方式是相互结合地实施“诊断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如随堂听课了解教学情况、单元诊断性考试、学生访问谈话等;“总结性评价”如区域性、或学校内的学期期末考试、学年考试、学科结业考试、高考等。还有一种是关系着学校与教师声誉的家长和社会评价,它是不会考虑其办学条件、师资状况及生员与生源状况的,评价几乎就是看某个教师、某所学校、某个区域所教的学生参加高考或某一次重要考试的成绩,有形无形的压力不少。不论哪一种教学质量的评价方式,现实就是在不同课堂教学环境条件下的学科质量评价,存在着教学资源条件的差异性和不公平性。因此,需要在区域性学科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实施前,创设一个共享的、基本相似的课堂基础教学资源条件,才能针对不同层次学校学生、教师开展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探索。
二、共享平台建设的意义与条件
1.构建学科区域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意义
(1)建设区域性共享课堂教学目标评价操作体系,促进学科教学评估目标的具体落实。以《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为研究基础,确定一个让各校教师认可的、容易操作检验的课堂教学实施要求标准,发挥各校教师的经验体会,结合区域高中地理教学的实际现状,研究制订出区域性《高中地理必修部分课堂教学基本要求》,建立起适合区域教学教研特色的、有效课堂教学的目标要求。
(2)建设区域性共享课堂教学资源库,丰富教研经验与实践的交流共享。根据区域内各学校教师原有地理教学资源基础,组织学校的地理教师,从各自实践经验与体会中总结、归纳、整理和编辑形成一批适应不同层次的课堂教学共享资源,形成可持续不断充实的地理课堂教学系列资源,创建区域性共享教学资源库,形成一个共享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基础平台,为实施较为公平、客观的评价创设条件。
(3)建设区域性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在区域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学科教师个人与团队开展教育科研的综合能力,提升学科教师对教学资源认识和积累的自觉性,提高开展资源收集、筛选和应用的能力,实实在在地为学科教学教研提供一些具较强应用性的教学资源成果,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课堂教学资源平台,同时也探索一种区域性教研组织、培养的途径,为促进各校学科教师专业化不断发展提供帮助。
2.构建学科区域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有利条件
(1)地理课程改革和推进形成突破口。中学地理学科实施和推进的新课程改革以及近年开展的各项区域性教学研究活动,使地理教师较明显地理解新课程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很大程度上转变教师教育教学的价值观、课程观、学生观、知识观以及质量观等,在落实地理课程标准的教学过程、教学教研和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已有较多的经验和体会,并在不断实践、反思基础上促使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得到不断提高,这些都是研究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2)众多教学资源和成功案例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条件。目前,教师可从购买商品化教育资源、互联网收集等途径获取大量的学科教学资源。从资源形式上有教育网站的地理论坛、教师文集、课堂教学、教案学案、训练试题、地图资源、高考专区等分类;有学科QQ群、教育博客、地理知讯和最新的地理时事;也有全国各地学科课堂教学、资源运用、质量评价等众多的交流成果,可以极大地充实地理课堂教学的资源、信息和手段,为资源平台的共建共享共赢提供可靠的保障。
三、共享平台建设的主要构成和成果
1.平台建设的主要构成部分
(1)区域教研通知告示:包括区域内外学科教研活动;各种学科竞赛评比成果等的通知说明。
(2)区域教研成果展示:各类师生竞赛成果作品展示;区域性教研活动实录照片、课例资料等。
(3)区域课堂教学要求:学科课程标准及其解读资料;学科课程标准具体化、各单元课堂教学实施的基本要求。
(4)区域课堂教学辅助:教学进度计划、教案、学案、课件、图像、基础练习等资源。
(5)区域课堂教学评估:单元测试、模块测试、高考备考、成绩统计与质量分析等资源。
(6)区域教师专业发展:学科教学基础理论、教学技能学习资料、教师教学经验交流等。
2.平台建设的成果
(1)充实新课程下区域性地理学科教科研的内涵与经验。经过不断探索实践,形成了我区高中地理学科的“学科教研员—学校科组—年级备课组—教师个体”教研体系,推进学校学科组建设,丰富了教研理论学习研讨的内涵,提升了学科区域性教研的针对性和质量水平,其中教研计划安排落实跟踪,促使活动有序有效开展。教研工作内容有所侧重,使一线教师真正做到低投入、高产出地完成任务。
篇7
初中地理教学改革生活化“教育即生活”,这是现代课程发展的一个重要思想。课堂教学改革的要点之一,就是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这表现为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实施、反思等活动中,要求教师高度关注学生生活世界与书本世界的联系,努力打通两个世界,在两个世界间搭建起桥梁。
“回归生活世界”是初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主张,这一主张转化为课堂教学实际行为,就是要求地理教师树立生活中有地理、生活中蕴含着各种教学资源的观念,有意识地将生活世界中的相关资源引入实际教学中,将生活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事实证明,一旦生活世界的相关信息纳入地理课堂教学的时候,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会提高,互动水平会提升,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会大大增强。
一、建立实际生活与地理知识的联系
对于初中生来说,12岁到16岁正是他们求知欲与好奇心最强的一个时期,因此,在这一时期进行地理教学时,就应该抓住孩子们的这一心理,培养他们对学习地理的兴趣。
将地理课堂生活化,不仅使课堂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活泼,而且还能够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观察生活,将身边的事物与地理知识相联系,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做好铺垫。在建立实际生活化地理课堂最重要的一项就是让学生建立实际生活与地理知识的联系,让他们敢于去探索、敢于去发现。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会理解课本的知识,并能够把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这需要任课教师在备课时寻找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例子,尤其是在学习自然地理这一部分时,大多数学生觉得这些知识抽象难懂,教师就可以根据生活实例来对这些知识进行讲解。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的“太阳高度的一天的变化时和运动方位的变化”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学校内旗杆的影子在不同时刻的影子的长短以及影子的方位变化来解决这一问题。通过这样的学习,不仅仅让学生学会了相关的知识,而且可以在以后的生活中学会运用,加强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让他们感受地理带给他们的学习乐趣。
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地理性强的电视节目,如“地理中国”“探索发现”“人与自然”,等等,这些节目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们对地理知识的学习能力,让他们产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再看完这些节目后,也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与交流来发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的学习气氛,而且也让学生们学习到更多的地理知识,开阔了他们的视野,陶冶了他们的情操,增长了他们的地理见识。
二、加强生活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在“做”中学地理,是陶行知“知行合一”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所以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实现“教、学、做”之间的衔接与融合,充分发挥地理课程需要实践、易实践的教学特征,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地理课程的生活实践当中,进而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例如,新学期结束后,教师可以布置学生一定的生活实践任务,收集自己在外出旅游时的导游图或照片,然后在开学后拿到课堂上一起分享,并借此进行延伸,引出如何看地图、如何在野外辨别方向、如何画线路图、怎样选择交通方式、怎样对周边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等地理知识,从而真正地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三、生活化的知识构建,链接新旧知识
新课程对于学习目标虽有具体的界定(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然而新课程更加强调课程的预设与生成。教师通常会置身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之中,同时也会“愤怒”于学生对地理的“一无所知”。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原因在于学生们脑海中已有的生活体验以及知识架构尚未与新学习的知识形成交集,或是尚未建立起新的知识链接。所以,与其只是尴尬或愤怒,倒不如重新审视课堂上在生成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是否过急、过“硬”,在生活化的地理课堂上,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将知识的硬水加以“软化”,变成可口的“饮品”。这种“饮品”中富含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当下的社会背景,当注重到这种融合的时候,那么学生头脑中构建新的知识体系也就是水到渠成之事。
四、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关注生活地理中的人文焦点
在现实生活中,地理知识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一方面,学生可以在学校和地理课本上学到地理知识,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获取地理信息。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发现很多地理新知识和地理现象方面的疑问,此时,往往是教师开展地理教育的最佳时机。对此,初中地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观察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尤其是生活地理中的一些人文焦点,是培训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资源,地理教师可以以此为载体,根据人文地理原理对现实中的一些人文热点问题进行分析,同学生共同寻找正确的解决方案,进而实现学有所用的教学目标。
五、让初中地理回归生活,为学生现实生活服务
让初中地理回归学生的生活并为学生的生活服务,是地理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所以地理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新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或解决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例如,在讲到“地球的运动”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太阳一天的变化,每天不同时间点太阳的方位,然后问学生太阳是不是围着我们的学校自东向西地转,学生一般会回答“是”,然后教师告诉学生我们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因为地球是围着太阳转的,所以是我们的学校在围着太阳转。如此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出来,都在迫切的想看一下地球围着太阳转的具体情境,从而为教师接下来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学生掌握这部分的内容后,再将学生拉到野外,教导学生如何在野外辨别方向,从而实现了地理知识向生活的回归与服务。
地理课堂的教学不应该是刻板的,而应该是与生活相联系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地理课堂的教学也不应该仅仅是为了学习课本中的知识,为了应付应试教育看中的成绩,而应该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的,与生活相融合的。构建生活化的课堂,使“社会即是学校”“生活即是教育”,让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里能敞开胸襟,把生活拥入自己的怀抱,去想象、去体验,从而使地理教学更生动、更有效。地理教学走向生活化是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但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既没有现成的理论,也没有成熟的实践经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会不断地摸索,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使自己逐步适应不断变革的教育形势,成为一个具有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的“新教师”。
参考文献:
\[1\]黄承波.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探析.地理教学,2012,(04).
篇8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导”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以个人或者小组合作方式进行的学习。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形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其他学科相比,地理与生活联系更加紧密,研究性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因此,研究性学习和地理课堂教学联系在一起,将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与学的效率。那么,该怎样将两者结合在一起?
一、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研究性学习”的原则
为了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笔者认为,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必须体现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应遵循研究性学习的三个基本原则,即兴趣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和互动性原则。
(一)兴趣性原则。郭沫若曾说:“兴趣出勤奋,兴趣出天才。”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时,他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主动地、积极地、执著地探索该事物的奥秘。兴趣具有一种巨大的推动力,可以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例如:爱因斯坦从5岁时对罗盘产生兴趣,最后成为物理学界的泰斗。促使学生产生兴趣的方法多样,一堂有趣的引言课、一堂难忘的野外实习课、生动的CAI课,等等,老师尽可能发挥个人特长,大胆创新,积极尝试。例如:讲地图概念时(容易讲得枯燥无味),我问学生:“你在哪里见过地图吗?”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家里的书房、动物园、公园、车站、机场、电影、电视、书刊、报纸、城市街道旁等,表扬了他们记性好、见识广之后,我再问:“你什么时候用过地图呢?”同学们答得更起劲了。再问:“那么什么是地图呢?”这时学生都盯着我,此时无声胜有声,可以意会,难以言全,如何表达这个概念,等待我的点拨。于是我拿出一张准备好的照片,要学生比较:“地图与普通的照片有什么异同?”(都有方向、都缩小,但地图上有符号、有注记),这时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注记)水到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
(二)互动性原则。互动性原则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彻底打破教师“满堂灌”的局面,真正做到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探究。互动性原则不仅是由教师提出问题,而且学生按照教师规定好的思路进行思考,最后得出教师规定的答案;不仅仅是把原本由教师讲授的内容改为学生讲述。要真正做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处理好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关系,做到师生平等、共同探究。探究的目的主要不是得出结论,而是重在探究的过程,重在在探究过程中掌握获取知识和认识世界的方法。
(三)实践性原则。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基础教育的教材普遍存在知识陈旧、理论脱离实际等问题,因此,我们应该转变教育观念,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多地挖掘教材中可以联系实际的内容;尽可能多地收集社会现实生活中与教材内容相联系的素材,并把它们运用到日常的地理课堂教学中。
二、将研究性学习方式应用于课堂教学
高中地理必修2侧重探讨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内在联系,这为我们进行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课堂。例如在讲授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前,我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让学生分析影响汕头市的主要区位因素。提出问题后,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相互之间展开了热烈讨论。教师在教室巡回,以平等的身份、认真的态度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和他们一起学习、共同探究。与此同时,教师有意识地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指导,主要是研究性学习方式和思维方法的指导。
在第二节课上进行大组汇报,学生围绕城市形成的区位因素,学生可以得出“地形(海拔较低的濒海、沿河平原)、气候(气温适中的低纬)、河流(水运的起点或终点、河口)、交通(沿海、沿铁路线或沿高速公路、临近飞机场)等有关因素,而且会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然后我做了一个简单总结:地形——韩江三角洲冲积平原;气候——气温适中的低纬度,亚热带季风气候;河流——韩江水运的终点及河口;交通——毗邻南海,广梅汕铁路的起点,深汕、汕汾高速公路及深厦高铁从中穿过,而且临近潮汕飞机场等。教师在做最后总结时,重点应该不是放在结论上,而是放在大家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探究的过程上;重在肯定学生的参与过程,鼓励、赞扬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尤其是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的行为;之后,教师把这种研究性学习方式延伸到课外,一是要求同学们平时更多地关心社会、关心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并把它们和自己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思考、探究。二是根据教学内容积极开展课外活动。
总之,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活动,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与高考综合科接轨。这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教师教学观念更新和教学行为的改变,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地理理论与实践,2002,3.
[2]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篇9
1 明确课改目标,构建和完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为保证课程改革试验的顺利进行,首先明确三个目的:即验证地理课程标准及试验教材的适应性和可行性;总结推广地理试验的经验与成果;提高地理教师的整体素质,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其次抓准三个影响因素:即课程本身的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广大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实施过程的正确指导和科学管理。再次确定四个工作重点:以加强领导、创设氛围、形成合力为保障,以提高教师素质为首要任务,以加强教育科研为先导,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
2 加强教研培训,提高教师适应课改的能力
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主力军,没有广大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支持和积极参与,新课程的试验推广工作就难以顺利、健康进行,因此搞好新课程教师培训对新课程实施及推广工作至关重要。那么,怎样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精心筹划实施新课程所必需的培训呢?我们在实践中就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进行了以下探索。
2.1精心构建新课程实施时能力标准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育观念、知识素养、行为方式、教育教学能力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根据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理解,构建了新课程对教师的能力要求标准:
(1)教师要有关于课程的专门知识。
(2)教师要有对地理课程及地理教材进行多学科角度分析评价的能力。
(3)教师要有课程建设和开发的能力。
(4)教师要有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堂,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能力。
(5)教师要有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能力。
(6)教师要有对学生进行多元、多维评价的能力。
2.2整体把握新课程教师培训的内容
组成培训了五方面的内容:首先进行“课程”的通识培训,然后走向“学科”的课程标准解读,再深入到“教学”改革与“课堂”重构的研究,最后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五方面是一个逐步细化、逐步具体的连续体,为从整体上把握五方面内容,培训思想中我们突出体现了三个坚持:
(1)坚持观念培训与操作培训相结合,以课例为载体,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反思、改变教学观念。
(2)坚持观念更新统领技术操作,注重观念的指导作用和有机渗透,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
(3)坚持课程理念必须转化并落实在操作性的课程实施中。注重全员参与与合作的教学实践研究,坚持边培训、边试验、边研究、边提高。
2.3认真探索新课程教师培训的多种方式
在新课程的教师培训中,我们为了理清思路,确定的操作原则是:以目标为导向;与内容相配合;发挥教师特长;注重反思调节;追求实际效果。强调的核心概念是:尊重、信任、民主、平等、开放、互动、合作、实践、反思、创新。做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索:
(1)课题研究培训:主要特点是发挥各校教师特长,合作、创新、共事。操作方式是:各校根据特长自选教材的某个课题,教研组共同研讨,完成教学设计、课程资源开发、课件制作等任务,推一人代表学校教研组在全区做课研讨。其突出的优点是每校研究一课、全区研究一册,人人参与开发、相互交流研讨,使学科教学的每一个领域都有创新者、发展者、完善者和继承者,提高了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水平和操作能力。
(2)跟进反思培训:主要特点是发挥教学联合体的优势,合作、实践、反思、调整。操作方式是:教研员与教学联合体共同备课、听课、评课、研讨、反思、调整、再听课、再评课、再反思、再调整。其突出的特点是加大了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师间彼此支持,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的螺旋式发展。
(3)案例研究培训:主要特点是案例的运用。操作方式是以演示或故事的形式向教师展示教学实践中教师与学生典型的行为、思想、感情。优点是通俗易懂,便于教师快速掌握对教学进行分析和反思的方法,加深对教育理念的理解和运用。
(4)问题研讨培训:其主要特点是总结经验、探索规律。操作方式是:找出教学实践中的典型问题、共性问题,共同探讨加以解决,并概括提升经验、探索规律性的结论。
3 创新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学生,让教育充满智慧和挑战,在创新课堂教学中,做了五个方面的探索:
(1)教学目标创新: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强调从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的实际现状出发,使学生确立起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的观念,着重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教学内容创新: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科技发展,即把教材作为教学的依据,又把它作为一个扩展创新课程资源的平台。
(3)教学方式创新: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善于激发学生好奇和探究的天性,让学生自主、自由的讨论和辨析。
(4)教学环境创新:把课堂变成师生互动的舞台,师生平等,强调师生之间的交往、对话和沟通,师生共同完成课堂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篇10
【关键词】地理环境; 可持续发展; 新课程标准; 素质教育; 教学理念 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当今世界,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这些都给地理科学以及地理课程的改革提出了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实施新课程地理学科教学,要贯彻落实《课程改革纲要》精神,树立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师教育水平;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提高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要注意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要注意渗透“科学、技术与社会”的教育。因此,我们必须紧扣地理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地理学科的特色,优化地理教育教学。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如何搭好教材与学生之间的桥梁,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呢?
1加强教师自身的素质
1.1加强理论学习。 由于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教育职能、教育思想、教材内容和教育对象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因此,教师就不能墨守成规,必须适应发展变化的需要,努力学习新知识,获取新信息,掌握新理论,转变新观点,从而在教学中创造新方法。
教师唯有不断学习,不断充实,成为一条长流常新的小河,才能较好地胜任地理教学工作。
1.2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学习动机、学习目的性还不强烈,愉悦、兴趣是他们的学习驱动力之一,甚至对老师的好感也会成为学习的驱动力。如果学生不喜欢地理课、不喜欢地理老师,那么学生怎么会喜欢“地理” ?怎么能学好地理?因此需要教师注意增强自己的的组织能力与亲和力。
1.2.1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爱护学生,理解学生,尽量少训斥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创设愉快、合作、友爱、宽松的学习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带着愉快、轻松的心境主动投入学习。让“三带”进入课堂—把微笑带进课堂,把鼓励带进课堂,把竞争带进课堂;教师要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个学生,把和蔼的微笑洒向每一个学生。
1.2.2注重课堂教学艺术的完善。教师要做到:学生在听课,不是负担,而是一种享受。这样他们会因此而喜欢地理这一门学科,并投入极大的兴趣学习地理。因此,教师有必要在课堂教学艺术方面多下苦功夫,以求完美。
1.3努力提高自身业务能力
1.3.1课前准备。教案格式做到有教学目标,有重点、难点、有预习提纲,有教具准备,有板书设计,有教学步骤,有学法指导,有练习作业设置。还要做到吃透教材内容,吃透不同层次的学生。
1.3.2课堂教学。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育人为目标,突出重点、难点,突出精讲巧练,突出因材施教,突出思维训练,突出教学实效,并做好每一堂课的课堂小结。
1.3.3课后反思。在每一节新旧课结束后都要有课后反思。即课后教师自评,学生参评。这样可以促进教师学习新课程理念的责任感,促进教师钻研教材的积极性,促进教师了解学生的主动性,促进教师课堂改革的紧迫感,促进现代化教学手段进入课堂。
2抓住地理与其它学科不同的特点
地图是地理教与学的最重要的工具,地图被称为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它能以无声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认识课文内容,生动形象的反映地理事物的分布,揭示许多地理事象或地理原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地图的运用。地图教学也是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
地图教学能力也是地理教师教学能力强弱的主要指标。地图教学能力是指地理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运用、制作地图、指导学生阅读、分析地图的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地图也将越来越多地进入课堂,对地理教师的地图能力又有了新的要求。如果地理教师本身缺乏地图能力和地图教学能力,很难成为一个好的地理教师。而目前一些地理教师不愿用、不会用地图的情况实质是教学要求不高或教学能力低弱的表现。而目前在地理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死记硬背”现象,恰恰与地理教师不重视提高自己的地图教学能力有关。地理教师还要注意学习电子地图等新的地理教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学生对各类地图应用的教育,要求学生做到:
2.1上课前一定要准备好地理课的基本工具,也是常用工具——地图册。
2.2一边听课一边把学习中出现的地理事物在地图上圈点下来。如:学到地中海沿岸是冬季多雨,那么,地中海在什么地方?一定要在地图上找到并落实下来。
2.3动手绘制示意图 ,如西亚石油输出的路线,同学们可以在一张草纸上绘制出简单的、相对位置正确的示意图。这类图不要求绘制得多么精准,只要能说明问题就行。
2.4复习时应以地图作为知识载体,常看地图,多读地图。
3寻求多种教学方法
3.1根据地理教学提纲设计教学方法。 教师对一节课后学生应该掌握到哪些知识、增长哪些方面的技能已明确,教学方法的设计就越有针对性,目标设计直接指向学生的学习行为,并用可操作的词语加以表述,教师就可以据此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例如,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在地图上指出某地区的主要半岛、岛屿、海湾”,教师就需要选择与指导与学生读图有关的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在地图上掌握这些知识。
- 上一篇:高一语文教学策略
- 下一篇:高中语文线上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