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教学策略范文

时间:2023-08-07 17:39: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一语文教学策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一语文教学策略

篇1

一、高一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写作现状及原因分析

通过教学实践,笔者发现高一学生当中,大概有40%以上的学生认为好作文就是文章语言优美的作文;30%左右的学生都曾按照初中老师的要求背、默过所谓的优秀作文;27%的学生说不清楚自己是否喜欢写作。在实际作文教学中,我们确实也发现有些学生的作文语言很是华丽,乍一看还觉得不错,认真读起来才发现其内容并不充实,缺少真正的思想。这主要是因为学生走入了刻意追求语言华丽的误区,没有把握写作的要旨,以致其内容空洞、立意不高。

另外,在教学当中笔者还发现一些学生写作目的太过于功利化,能够把写作当作自己内心情感表达和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的一种表现形式的学生还不足10%,大部分学生觉得写作就是为了应付作业和考试。有些学生因为语言表达能力的局限或是行文结构安排不当,难以表达内心真实的观点和看法。

二、改善高一学生写作现状的教学策略

根据对学生作文现状的调查,我们教师应该对此研究出相应教学的方法和技巧。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点教学策略。

首先,针对每个学生,建立对应的信息卡。学生从初中进入到高中,不了解高中阶段的学习,内心迷茫,而教师也不了解学生。每个学生经历的教学方式不同,写作水平也是各不相同。因此教师了解学生写作情况的最好方式是建立每个学生的写作信息卡,通过一两次的写作训练,对学生的写作情况进行掌握。再根据班级的写作能力和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教学方案。只有这样才能针对学生写作弱点准备相应的解决方案和策略。

其次,制定详细的写作教学计划并做好后期的调整。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制定写作教学计划都是以学习的课时和教学单元进行的,每次的写作教学计划都是一个独立的整体,没有太大的相关性。这就会导致学生在上一次写作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解决,影响写作教学。教学中实施的一些策略产生的效果也只是暂时性的,不能够长期保持下来。为了追求教学效果的长期性,教师应制定长期的教学计划,根据每个学生信息卡中的信息反应的情况调整教学计划,尽量完善写作教学方案。

再者,加强逻辑训练,培养深度思维,让学生成为有深度的思考者。背诵大量范文、死套写作模式等途径不能真正提高写作水平,只有加强学生逻辑思维训练,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使学生从逻辑思维出发获得写作灵感,才能真正改善学生的写作现状。一方面,教师要加强学生逻辑思维的训练,引导学生打破常规、选择新的立意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地培养逻辑思维。另一方面,设置疑问,以活跃学生思维。注重培养学生的深度思维,只有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够更好地构架文章。

最后,鼓励和督促学生广泛阅读。针对学生不喜欢写作的情况,教师首先应该改变学生的阅读习惯。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指导。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感性认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向学生推荐读物或组织阅读交流活动。教会学生理性思考,学会有效的阅读方法。另一方面,以小组的形式组织学生对课本和读本中的专题进行探究,在每节语文课开始的前3分钟让学生加以展示,班内小组之间互改互评。同时引导学生在课外扩展阅读,每个月进行一次“读书简报”活动,让学生对本月的阅读进行总结,展示阅读的成果。

在此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高一的教师要对学生的写作有足够的尊重,多去发现学生作文中的优点加以肯定,不直接发表负面评价,更不能粗暴批评,打击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同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使他们通过自己琢磨和改进,慢慢从初中作文的写作圈套中走出来。

篇2

一、“以美育德”策略的实施原则 

第一,语文学科的本体性 

在教学过程中,以美育德的实施必须遵循这一原则。“学科的本体性”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的美德教育应与语文学科基本要求及本质特点相符,体现出学科的基本特性,不可顾此失彼。 

第二,美育渗透的适切性 

该原则强调的是“以美育德”应能充分利用文本中体现的科学美、形象美及情感美等内容,实现最终的美育、德育目标。因此,在实施“以美育德”策略的过程中,应做到合理选择渗透的内容、角度及方法,注意保持渗透的适切与适度,保证渗透的有效性。 

第三,“以美育德”方法多样化 

在教学中实施“以美育德”,方法多种多样,只要能达到最终的目标即可。因此,教师可通过丰富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等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只要让受教者产生愉悦感与审美享受,目的是实现改造学生意识及心灵、提升其道德品质等美德教育目标。 

二、以美育德的实施策略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以美育德”,最好借助审美教育进行潜移默化地渗透,避免以往采用单纯道德说教模式。只有在良好的人文陶冶下,才能让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灵、丰富的情感与高尚的人格。 

首先,要积极营造“美”的氛围 

课堂氛围与教学效果有密切联系,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若想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顺利实施“以美育德”,首先应注重“美”的课堂氛围的营造。因此,教师应根据文本特点,积极为学生创设“美”的氛围,利用良好的课堂氛围感染学生,充分调动其情感因素,从而能够走入学生心灵,为其传达各种美。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的《雨巷》该首诗时,教师可事先寻找一些该首诗的朗诵、表演,并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例如,在课堂导入时,可先向学生播放一段以“雨巷”为主题的舞蹈表演,让学生在欣赏舞蹈的过程中,感受舞蹈中“撑着油纸伞姑娘”传达的美。当学生对文本有了一定了解后,再播放一遍该首诗的朗诵文件,让学生通过聆听感受文字的美及文字所表达的美,形成一种美的陶冶、净化。 

除此之外,美的氛围还要求教师学会倾听。高中语文教学中涉及大量的文学作品解读,而每个人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也必然存在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预留足够的自由理解与表达的空间,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对文学作品的见解,并与学生真诚交流,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并适当给予正确引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与“美”的品质。 

其次,要善于运用“美”的文本 

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文本,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可以更好地认识与了解世界、社会。实际上,从某种程度上讲,语文教材其实就是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审美系统。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以美育德”,要求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艺术、自然、社会及人性的美,启迪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让学生通过对美的感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并形成高尚的人格。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四单元的相关内容时,在名著导读环节中,有一本名著为《巴黎圣母院》。实际上,大多小说的创作往往以社会现实为蓝本,作品中的人、事都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或是启迪人们反观现实社会,形成自己的情感体验。在《巴黎圣母院》中,有一个长相丑陋的人,但有着人性的美好。因此,教师应充分挖掘该部分素材,引发学生共鸣,并从小说的阅读逐步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平凡之人、平凡之事给予更多关注,发现这些潜藏的道德美,使其领悟与感受世界与人性的美好,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与方式。 

还有,要积极创造“美”的手段 

“以美育德”的实施,还要求教师应不断丰富教学手段。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既要保证传授内容的丰富美与授课方式的条理美,还应积极创造更多的新奇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文字是人们表达心声的一种重要工具,故美的文字往往能够触发读者的内心情感,使其产生共鸣,并进入一种“物我同行”的境界。在此期间,读者既获得了情感体验,德的智慧也得以提升。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年,涉及诗歌、散文、小说、喜剧等多种文学形式的作品,教师若能用朗诵、表演等方式将之呈现给学生,则有利于引起学生共鸣。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一单元的《林黛玉进贾府》该篇文章时,文中对林黛玉的细节、语言、心理描写,将林黛玉的人物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并让读者对黛玉的人生命运感到惋惜、同情。教师还可让学生观看黛玉进贾府的视频,或是让学生课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表演……通过多种方式,扩宽学生的审美渠道,为学生传达更多的“美与德”。 

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问题;对策

G633.3

高中语文是一项极具魅力的人文课程,在国内甚至是国际都享有很高的声望,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以及汉语的的不断普及,语文逐渐成为各个时期教学的一门极为重要的科目,受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的青睐。如今,随着全国高高中语文教学改革不断深入,部分高中的传统语文教学模式更本无法适应教学改革的发展,不能够满足当代学生培养的要求,更不能达到高中院校语文改革的目的,如果大部分的高中语文教学不及时进行改革,那么高校的语文教学模式将很容易进入误区。

一、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高中的学生也由原来的纯粹学习技能、掌握一手好工艺上升至也需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教育发展的也相当迅速,各项教育改革也相继推出,教育形式也有了新的变化,可以说,我国对高中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提高高中教学质量是职业高中院校的当务之急。

1.教学模式老化

纵观现代的中国教育模式大多呈现硬式教育,换一句话说就是那种传统的老师教学、学生记笔记听课的模式。虽然这一种模式也存在一定的优势,我们不能够全盘否定,但是他的弊端也是比较明显的,就是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的积极性,而这一传统的教育模式弊端在语文教学之中尤为的明显。语文的教学本来就有一点的枯燥,单一,再加上教育模式过于老化,就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的低沉了,学生的语文成绩也会随之下降。

2.教学方法陈旧

在之前我们了解到现在的语文教学模式比较老化,而教育模式的老化相对应的也就反应了教学方式的陈旧,即老师主讲,学生被动的听课接受。而我们知道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课程,现在的教学方法很容易让学生在上课的时候走神,注意力不集中,那么对于它的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3.考核体系不合理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应试教育模式之中用来检测学生学习成功的方式就是考试,对于语文的教育检测就是通过阅读、写作以及基础知识选择这几类大项构成,而这样单一而传统的考核体系不仅不会真正的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相反还会让学生成为考试机器。而且这种考核模式还会让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语文其实是一门非常有趣的学科,它的文字以及词语的不同结合和语气的不同都会有不同的意思,而通过考试这一考核模式是不仅无法体现出来的,而且还会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多了几分的目的性,这样就大大的扭曲了语文以及学习的真正含义。

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强化对策

1.构建良好的课堂氛围

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完善的性格及健全的人格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传统教学模式中老师的主导地位,逐步转化为以学生为主导,使得老师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老的身份从一个讲解者、授课者转变为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导作用,在课堂中使之能够规范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并有效的改善师生关系。教师需要学习新型的教学理念,吸取先进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和质疑精神。如在学习《荆轲刺秦王》时,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与之相关的话题,包括荆轲刺秦失败的原因、太子丹想派秦舞阳先去秦国的心理、樊於期自杀的行为逻辑等,并留下疑问给学生,如荆轲等的客是谁?荆轲听到太子丹说先派秦舞阳去秦国时为什么发怒?学生能够在了解历史故事的同时,学会思考。学生发言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发现问题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进行教学效益评价时,应将学生的学习质量、学习收获、学习感悟等作为评定的主要指标,而不仅仅是看成绩的数据。

2.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在高中语文的学习过程之中,我们会接触到很多不同类型的文章,有议论文、散文、记叙文以及小说等,但是在学习议论文、散文以及记叙文的时候,更多的是要求学生自己去体会和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以及思想情感,而对于小说这一类型的文章学习而言则更多的要求学生对于故事情节的了解和联想。所以高中老师在教学这一类型的文章时可以要求学生分组讨论故事的情节,并将故事情节再现,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于故事情节以及文章的了解,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起到一举多得的作用。当然,老师在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表演情景剧时还要遵循尊重学生的原则,让他们自由组合,分组,分情节的去表演,这样就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让这个课堂活起来。

3.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普及和教学设备的改进各个学校的硬件条件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装备了多媒体设备。高中语文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教育技术,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更多的展示出教学内容。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营造出有趣的学习氛围,帮学生提升语文素养。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可以播放相关的影视作品,还可以展示各种图片等,将文章中描写的物件、环境等直观的展现出来,使之对中国古代的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状况等,均有一定的了解。老师也可以引导学生使用多媒体设备,开展各项学习活动,包括查找、收集学习材料等,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使得学生的综合素养更高,主动学习的能力更强。

语文的学习是枯燥无味的,而且由于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很多学校的语文知识只是注重理论,并没有培养学生的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学生的语文成绩得不到提高,所以,在课堂上,老师要鼓励学生去主动学习语文知识,让他们的思维、智慧扩散,改变过去的教师单讲、学生被动接受的单一的教学信息传递方式,让学生和老师多互动,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充分的融入到课堂中还能通过互动增强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达到教师和学生共同进步的目的。高中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及综合素养,为学生将来发展成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为社会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

篇4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高效性 策略

随着新一轮课堂教学的改革,打造高质高效课堂已成为当下的最强音。其实早在1979年,吕叔湘先生就指出语文教学存在“高耗低效”的现象,此语一出可谓石破天惊,原因主要是它点破了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弊端。然而高耗低效现象至今仍然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以治疗的“痼疾”,语文教学也因此为人们所诟病,这便是语文教学忽视教学“效益”的直接后果。语文教学作为一种以提升学生语文水平、发展学生语文能力为基本目标的实践活动,也必须重视教学投入与教学产出这个基本效益现象。所以探究和解决语文课堂教学高效性这个棘手问题已是当下语文教师无法逾越的。下面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活动,谈一下自己对实现语文课堂教学高效性的几种策略。

一、实行高效的合作学习策略

合作学习是一种古老的教育观念和教学实践,《学记》中就指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本世纪七十年代初美国的几位教育家把它总结成一种系统的教学理论。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它对于改善课堂的学习气氛,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合作学习的实施要求教师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合作学习应具备前提性。

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而不少教师片面理解合作学习,追求小组学习的形式,认为小组学习就是合作学习。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学生对课文理解不够深入,认识也不深刻,小组合作总结归纳的结果也很肤浅、片面。其实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对问题的品读、感悟、斟酌、思考,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进行合作,否则,见问题就讨论,动不动就合作的语文课堂教学实际上就是华而不实、空洞无物、泡沫式的语文课堂。

2.合作学习的主题具有探究性。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个小小的合作学习环节,诱发学生交流和讨论,是进行合作学习不可缺少的过程。而在讨论过程中,讨论的主题是否具有挑战性和探究性决定着能否形成真正的交流,如果探究的问题枯燥乏味,扩展的范围很小,问题很浅显,答案一目了然,这样的合作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和表面,激发不了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课堂教学就会偏离素质教育的创新教学的轨道。

3.合作学习中的教师应体现转型性。

合作学习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交往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要营造充满生动、活泼的交流、对话、表演氛围,使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感受、体验、思考和应用,从而得到语意理解和运用技巧的升华,调动学生所有的感官去亲历“语文化”课堂情境发生的全过程,让学生用心去体验语文课堂中“人文化”的内涵与魅力,从而形成课堂教学的趣味。这就要求教师的角色转化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和监控者,真正做到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

二、真正凸显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地位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思想。为此,《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要改变过去重知识传授和被动接受的倾向。为此,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课堂生命状态,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使教学效率得到最大化,已成为新时期课堂教学的追求和夙愿。“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和价值感唤醒”(斯普朗格语),“教师工作最重要的是把学生看成活生生地人。师生间是活生生的人的相互关系”(苏霍姆林斯基),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1.合作学习的主体。

主体教育思想理论认为,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主体建构与发展的过程。而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参与状态、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互动,让学生学会理解,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聆听理解他人的见解,学会相互接纳、欣赏,。

2.质疑解惑的主体。

在教学中“传道、授业、解惑”早已成为教师的专利,但在新的教学理念下,“质疑、解惑”的主体应转移到学生的身上。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源于文。教师应启发引导,让学生主动探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作为质疑的主体。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的思维规律提出具有启发性的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并把疑难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使课堂教学成为“生疑―质疑―释疑”的环环紧扣的过程。

3.教学评价的主体。

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中,对教师教育教学评价学校拥有绝对的裁定权,学生的评价主体地位被忽视和边缘化。现代教学应体现学生作为评价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教学评价活动和自己的学习评价活动,方法可以是自评和互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在评价方式上,教师要点拨学生将口头与笔头、知识与技能、竞赛与活问题情境与社会实践灵活地运用到评价中。

三、实现高效的课程整合,优化课堂教学

在当前这个信息时代,语文课堂教学也应该与时代同步,不仅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来指导教育教学,而且要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作为支柱。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的支柱。现代教育技术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必须和传统教学方法融为一体,多种教学媒体互相补充,协调统一,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优化组合,才能发挥其优势,达到教学的理想境地,具体如下。

1.使用多媒体目的明确。

多媒体呈现的内容是学生观察、理解、思考和进行情感价值培养的材料,所以制作的课件要有所取舍,精心选择,实现教学的最佳效果。

2.选取播放媒体的最佳时机。

多媒体的播放应以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并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所以媒体的播放应该与教学过程同步,实现资源和教学的最佳组合。

3.语言解说、体态语言应与多媒体融为一体。

在多媒体的播放过程中,教师应以精炼、富有激情的语言来讲解、概括,同时配合着非语言的体态交流,把课堂知识、媒体知识、实际生活融为一体。

四、注重课堂教学结构的科学优化

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由语文学科的知识结构、学习语文的认知结构和语文教学的活动结构三个要素组成,以语文教学活动结构为中介,语文知识结构能动地作用于认知结构,最终帮助学生完成一个个习得过程。要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结构,就应分别从研究语文课堂教学结构三个要素各自运行及其相互作用的特点和规律来进行,让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考量和认知既扎实又深入。具体如下。

1.注重教与学的统一。既体现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纵向程序,又体现其内容各要素在空间上的横向联系。

2.建立起交叉型网络式的科学化信息传递体系。

3.在结构模式研究的主导精神上,更多地体现个性意识和创造品格。

4.在结构模式研究的方法上,向演绎与归纳并举的方向发展。

5.在研究目的上,由着重研究教师的教或学生的学向教学辩证统一的方向发展。

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最终要落实到操作的优化上来,合理、有序的教学流程是教学效率的重要标志和综合体现,所以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主次、轻重和缓急通盘落实其教学时间的长短及流转等细节情况,最终促成课堂教学时间的科学分配和教学过程要素的和谐互进。

总之,打造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要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来进行。一方面,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以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自己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另一个方面,要不断把先进教学手段和方法运用到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同时要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进一步转化为教学活动的先导。只有双管齐下,循序渐进,立足学生的实际,才能使语文教学工作发挥高质、高效的功能。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谭邦和.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指导用书.初中语文[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篇5

关键词:差异教学;信息搜集;学生主体

差异教学,是在正确认识学生之间存在差异的基础之上,选取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多样的教学形式以满足不同学生在学习上的不同要求,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小学高段年级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的关键阶段,由于知识的摄入和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逐渐增大,在语文这类需要理解和运用的学科中则更需要把握学生的差异性,培养学生的审美力、想象力等,并且掌握自我表达的能力。

一、小学高段语文差异教学的现状

1.任课教师对于差异教学的认识不足

差异教学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许多小学高段语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已经形成了依赖于自身的教学经验进行实践,忽视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虽然新课标中倡导运用差异教学,但大多数教师还只是停留在较浅的认识层面上,并不能实际掌握相关理论,并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正是由于教师对差异教学缺乏正确的认识,使得教师不能全面理解新课标中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理念,在差异教学中出现问题时也不能在相关理论指导下分析原因并将其解决。

2.差异教学存在诸多误区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逐渐深入,差异教学逐渐普及,但其中不乏跟风改革应用的现象,“邯郸学步”的情况往往存在着诸多不足。另外,许多小学高段语文教师在使用差异教学时简单复制他人的经验,并没有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任务的实际需要,错误地使用一些具体的办法。例如,在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差异方面,教师忽视了必须的事前测查,还不够了解学生的差异;在差异教学的具体实施中,过于注重学生阅读时的独特感受、过分注重范文的影响等。

二、小学语文差异教学的实施策略

1.加强小学高段语文教师对于差异教学理论的学习

为了保证差异教学在小学高段语文中的顺利开展,必须坚持以理论知识为主导,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将理论知识正确运用到教学中,反对以往过于倚重经验而忽视理论的教学体系。

首先,组织教师学习差异教学的相关理论。当教师面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时,如果没有足够扎实的理论作为支撑与指导,则无法明确如何改进教学方式,如何帮助学生得到进步与发展。因此,注重教师对相关差异理论的掌握,从根本上树立小学高段语文教师的差异教学理念,对促进差异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其次,在学习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学校应当定期组织小学高段语文教师进行交流和研讨。通过交流,教师可以将自己在学习相关理论时的心得体会、实际教学中所遇到的困惑和其他教师一起讨论、相互切磋,通过不断的交流,促进高段语文差异教学的实施。

2.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信息的收集

受成长环境、思维方式等因素的影响,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习惯和思考方式。只有在教师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之后,才能准确把握学生之间的各方面差异,从而展开差异教学。但是实际上,很多教师并没有花时间了解学生,只是单纯地将教学当作工作任务,并不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感受;有的教师因为工作繁忙、精力有限,无暇顾及所有学生。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收集学生信息。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细致观察学生,注意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参与状态、情绪状态、思维状态,通过各方面因素综合了解学生。其次,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为了了解实际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听取学生对课堂的建议,根据学生指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改进,使之适应和满足学生的要求,同时也增进了与学生的交流。与学生家长的良好沟通,可以帮助教师深入了解课堂之外的学生,分析学生差异形成的原因。

3.选择多样化的差异教学方法

差异化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对不同学习目的的需求。所以,针对每一堂高段语文课,教师应该基于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多样化的设计,力求做到多种教学方法相互结合,或者安排不同风格的教学模式,尽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从中受益。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中,观察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兴趣和习惯的学习方法,并不断完善。

例如,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擅长听觉的学生借助录音机学习,播放课文配套的音频,让他们多听课文录音,充分利用听觉优势,从而达到理解课文、背诵课文的目的;对于擅长口语交际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在课堂上朗读课文,既能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够加深他们对课文的印象;而对于擅长形象思维的学生,教师可提供与课文有关的图片,或者让学生亲自动手画一画课文描写的画面等,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语文作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对小学高段学生的基础知识普及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学生的世界观形成起着重要启蒙作用。小学语文差异教学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意义重大,并日益受到教师的关注。如何帮助不同的学生在小学高段语文学习中都取得进步、有所收获,需要多方面的不断努力、不断探索。要让差异教学获得长足进步,不仅需要良好的理论基础,也需要更多的实践经验加以佐证并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李玉芬.小学语文课堂差异教学策略[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08(9).

[2]金怀德.万紫千红才是春: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高段语文差异教学初探[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7(1).

[3]贾国清.试论小学语文课实施有效教学的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1(25).

篇6

关键词:教育观念;学习兴趣;教学手段;教学语言

对于大部分小学生而言,数学学习要远比语文、英语等科目难度大的多,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数学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抽象性和应用性,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尚未成熟,所以有时候对某些数学知识很难理解,尽管教师总是耐心细致的讲解,不厌其烦的重复,风趣幽默而又形象的比喻,但课堂教学效率却始终也提不上去。那究竟该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呢?我自参加工作以来,长期担任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下面就结合多年的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转变教育观念,换个角度看问题

实际教学中,大多教师可能都有类似这样的经历,一节知识内容本来很简单,可一堂课下来,学生却一问三不知,作业交上来更是一塌糊涂,往往我们都会气个半死,认为自己的学生太笨,无奈第二天还得从头再来。虽然教师都是出于好意,为了让学生全面掌握所学知识,但这与时下提倡的高效课堂十分不符,试想:如果每堂课都这么上,一学期的教学任务能按时完成吗?而如果真这么做了,把数学知识的理解机械重复的灌输给学生,那又何谈灵活运用呢?俗话说,与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数学知识重在理解和运用,而不在于死记硬背。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教师总是喜欢站在自己的认知角度看问题,而很少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教师认为很简单的知识,在学生眼里却并不简单,例如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理解及判定,两种相关联的量,若商一定为正比例,若积一定为反比例,若和差一定则不成比例,对教师而言,就这么一句话概括了三四节课的知识重点,但学生学起来,一周下来会判断的也没几个。从教多年的老教师其实都不难发现这样一种怪象,那就是一所学校里,数学科任教师都喜欢带高年级,而很少有教师主动要求带低年级,因为低年级的教学内容太简单了。大家可能会问,简单了还不好吗?正是因为太简单了,所以才不好教会学生。所以,作为数学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就得学会转变教育观念,要试着站在学生的角度,多思考应该运用何种手段来教学而达到预期效果。

二、培养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学数学

同样的班级,同样的学生,让不同的教师来上课,其课堂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实际教学中有好多教师从不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方法,而总是一味的埋怨学生太笨,太懒,不听话,且不知,他在埋怨学生的同时,学生可能也在鄙视他。在我看来,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得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自己,从而喜欢自己的课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可见,自古以来,凡事都很注重培养兴趣。那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呢?首先,学会运用幽默风趣的课堂教学语言。数学学科本就枯燥乏味,如果教师再板着脸,从上课开始就一副严肃冷漠的表情和那种一成不变的语调,一直持续到下课,可想而知,这种煎熬有多难耐。所以,作为一名数学科任教师,一定要懂幽默知风趣,巧妙运用合理的课堂教学语言美化自己的课堂教学环境。例如我在课堂提问时,不是对学生直呼其名,这样显得过于正式,过于严肃,而是以某先生,某女士来指名回答,时不时引起学生的阵阵笑声,回答问题的学生也不紧张了。有时候,在讲解知识时,来两句很不太标准的英文,在导入新课时,给学生讲一个笑话,或讲一段离奇的传说等等,博得学生哈哈大笑。总之,我的课堂不像传统教法下那么紧张严肃,每节课学生总有期待,总有欢笑。其次,学会与学生交朋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我的记忆里,过去的数学教师总是那么神圣而不可侵犯,有时候题不会做问也不是,不问也不是,去问教师吧,他让你读两遍题目,然后问你会做了吗,你不得不说会了,否则就开骂了,其实会什么呀,读两遍题目就会了还用得着问教师吗?不去问吧,不会做最后又要受到指责,这样一来,那课堂上愿意听讲的恐怕少之又少了。学会和学生交朋友,才能接近学生,打开学生的心扉,真正了解学生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只有解决了学生心理上的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学习上的问题。最后,多实验,多实践。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一堂能吸引学生眼球的数学课一定要建立在实验和实践的基础之上。例如我在教学计算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时候,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把全班学生每5-6人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每组下发实验器材,接着指名给学生讲一讲乌鸦喝水的故事,让学生通过听故事受到启发,尝试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想办法测量并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又如,我在教学如何运用比例知识通过测量物体影长来计算物体实际高度的知识时,把学生直接带出课堂,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寻找校园较高的物体,如旗杆,教学楼等无法测量高度的实物,经历通过测量影长运用比例知识计算物体实际高度的过程,从而达成教学目标。通过做各种有趣的实验,并亲身经历数学在生活实践中的运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篇7

高职英语教学跨文化意识教学策略语言传承着文化,而文化更是学好语言的重要基础。在当前的英语教学中,如果缺乏了对相关语言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势必会影响到这种跨文化的语言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因此,在当前的高职外语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会学生语言知识的学习,还必须传递给学生相应的跨文化意识;不仅要抓好课堂基本教学,还必须整合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和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素养。也只有这样,高职院校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外语专门人才。

一、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对于外语教学的意义

语言和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学习语言就必然会涉及到相应的文化。学习外语,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进行交际,因此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就必然会涉及到跨文化的交际。社会语言学家Nessa Wolfson曾经说道:“几乎每一种语言都有着其不同于其他语言的法则、准则与模式,若是在学习过程中不能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规则,就很可能导致交际失败。”所以说,要进行跨文化交际,不但需要熟练地掌握该语言的法则、准则与模式,还必须了解不同文化交际的社会语言准则。美国一个社会语言学家曾提出,在语言交际中需要具备四要素:一是可以根据语言分辨和组织句子;二是可以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正确使用语言;三是可以对形式的可接受性作出判断;四是判断出现语言形式的或然率。在这四要素中,第一个要素属于语言能力,而后三者则都和交际有着密切的关系,亦即要求使用语言的人能够面对不同的对象、场合、话题等,恰当得体的使用语言。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必然不能离开文化的传输。张占一教授是这样来定义交际文化的,他认为“在语言教学中,若是从功能的角度来分析文化背景,可以划分成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两种,而交际文化指的是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进行交流时会受到其各自文化背景的影响,这种文化背景知识就是所谓的交际文化。当前的高职外语教学中,不但要传授给学生外语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加强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除此之外,我们也不难发现,在对某种语言的文化背景有了相当了解的墓础上所进行的语言学习将有着事半功倍的成效。那么,在高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就有必要树立起跨文化教学意识,融人跨文化教育理念,尤其要重点加强学生对英语国家及社会文化背景的认知和学习,增强他们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鉴别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以全面提高高职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高职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策略分析

(一)在外语教学导入和渗透跨文化意识

在外语教学中,我们不但要进行语言教学,还必须向学生介绍和讲解一下相关的文化特异性内容,否则就会影响到学生的理解。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介绍或讲解文化因素,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对语言社会语境的观察与理解,让学生明白在哪种场合应该使用哪种语体,这样的语言交际才更容易成功。如欧美国家的人对他人的隐私( privacy)都特别的尊重,一般情况下,他们除了问候对方的家人外,不会去问对方的婚姻和家庭情况,尤其是不会问对方的收入、财产、信仰、宗教和私生活等问题,更不能打听女性的年龄。若是在交际中触及这些问题,就会被认为是不懂礼貌,甚至是粗俗等。所以,在外语的口语教学中,一定要把隐私范畴和禁忌事项等介绍清楚,避免因文化差异而导致不必要的麻烦产生。

(二)运用文化比较培养跨文化意识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在他的《语言、文化与翻译》中是这样说的,“语言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和文化对语言的影响非常普遍,如果对语言的文化背景不认真考虑,就无法正确的理解每一个文体。”他认为,不管是笔译还是口译,错误严重常常不是因为词语运用不当,而是因为文化假设的错误。例如:

“Wild horse could not dragmedown to Cape Horn and that sinister Southern Ocean again…You can lead a horse to water but you can't make himdrink.”还有“work like a horse”,“as healthy as a horse”,“talkhorse”等,文中出现的所有“horse”都和习惯用语有非常大的关系。远古时期,英国的耕种主要是靠“马”,所以在英国文化中,“马”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则不然,中国的耕种主要依靠“牛”。因为生活不同,对事物的看法不同,所以在表达时就会使用不一样的形象。因此,英语中若是使用“horse”,那么汉语中则大多使用“牛”。再如,东方与西方的节日也着较大的差异,学习外语就需要了解异国的文化特点。如西方在Christmas(圣诞节)这一天,人们除了会互相赠送贺卡,购买礼物等,还有一些传统习俗,如在壁炉上挂长筒袜,期待圣诞老人的礼物等。这一节日和中国的春节都一样充满着喜庆,可是文化内涵却不尽相同。

(三)强化文化背景知识的植入

文化背景知识的内容非常广泛。从广义的角度来看,文化背景包括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地理、宗教、文艺、历史、道德、心理、习俗、伦理以及思维方式等方方面面的内容。从狭义的角度来讲,文化背景就蕴含在日常用语、成语、谚语、典故等,以及包括形体表情等无声语言之中。所以,在语言教学材料中植入文化内容,或者在教材编写时就把外国文化中的独特内容编入其中,让学习者了解诸如国外的历史、风情、习俗和典故等文化背景知识,这样能够更好的提高语言的教学效率。

(四)通过语言实践理解不同文化

我们进行语言教学,最主要的目标就是提高语言的交际能力。交际能力的基础就是语言能力,可是语言能力强,并不等于交际能力强。目前,大多数学者都认为,交际能力包含五方面的内容,即听、说、读、写四种技能和社会能力。在社会生活中,语言能力与语用能力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而文化知识则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这也是完成语言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学习者可以通过语言的实践来进一步理解不同的文化,如可以通过和外国人交流、阅读文学作品、观看外国电影、听外国歌曲等方式来了解外国的文化。学习外语,不但要学习语言,还必须学习文化,在实践中不断地开阔自己的眼界,多接触各类文化,这样能够更好地提高自己对异国文化的敏感性,增强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跨文化意识。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及对外交流与合作的不断扩大,高职院校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四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日益增多的涉外日常交际与业务交流中,就必须具备较强的跨文化意识,具备跨文化交流与涉事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高等职业院校的外语教师要在外语教学的过程中,在不断强化与英语有关的文化知识教学的基础上,适时的导入和渗透跨文化意识,通过语言的实践使得学生进一步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并且运用文化比较策略来培养学生自身的跨文化意识,开阔他们的文化视野,发展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总之,只有切实有效地将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培养融入到当前高职外语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来,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满足新时期我国社会对高素质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篇8

新课标高中英语基础教育高中英语新课标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因此,语音、词汇、语法作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成为高中英语教学的重点。而这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是高一教学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所以高一成为整个高中阶段打基础的首要环节。从高别是高三英语教学实际出发,分析学生英语学习的状况及学生自身发展存在的问题,为高一教学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进而使学生整个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打好基础,这是高中英语教师的基本职责。

一、音标

1.现状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语音、词汇、语法的掌握是基础,属于基本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语音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授语言首先要教授学习者语音,而音标是语音的核心。音标在学生的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到了高三还不识音标,读单词只能靠模仿。老师教过的会读,陌生的单词就不会读,大大降低了词汇的自学能力,词汇记忆相当困难。缺乏词汇的自学能力势必影响词汇量,而词汇量不足直接影响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负面影响是全方位的。英国语言学家George Wilkins说过:“没有语法就只能传递有限的信息,然而如果没有词汇则什么也传达不了。”

2.原因

音标的教学内容本应该在初中就全部完成。但由于很多地方初中师资缺乏、实力薄弱,音标、语音又不是考试直接考察的内容,许多老师都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词汇、阅读、语法以及写作上,致使学生的学习自然就像雾里看花。另外,由于初中教学内容相对浅显,要求掌握的词汇也只有1500左右。因此,不识音标给学生带来的危害还不是特别明显,这也是学生、老师往往容易忽略音标学习的重要原因。

3.建议

(1)保证教师具备语音教学的能力

A.P.R.Hawatt指出,“英语改革应该以语音教学为基础的正确的语音标示开始。为了保持英语语言的规范化,语言教师需要接受良好的语言训练。”

(2)教会学生发音规则

高一老师在开学之初就带领学生重新复习48个国际音标,并把音标学习贯穿到单元词汇的学习当中。教师要在教会学生音标的认读及拼读之后,注意引导学生按照读音规则,把单词的音、形、义联系起来,并能做到加以归类。此方法不仅能培养学生自觉地掌握一些拼读规律,逐步学会听音知形、见形知音的本领,也能培养学生速记单词的能力。

(3)学生互相学习

部分学生音标掌握较好,帮助不识音标的同学学会音标,提高学习的能力。既能为老师减轻负担,也能保证每个学生音标都过关,加强同学之间的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二、句子结构

1.现状

高三学生仍有部分学生不懂句子结构,不会分析句子成分。基础知识的重度匮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英语学习:语法课听不懂,语法题仅靠感觉,阅读不知其意,写作中语法错误百出。

2.原因

英语为我们的第二语言,大部分地区学生都没有实际的英语语言环境,很难像汉语那样在日常生活中被习得。学生学好英语的条件受到了限制。英语教育在强调交际性的同时又走入了另一个误区,排斥必要的语法分析,全盘否定语法教学,在这种偏见的支配下,学生的语法学习受到了很大的干扰。初中基础教育薄弱,老师仅把句子结构轻描淡写地讲一下,这就直接导致了很多学生升入高中以后,语法课根本听不懂。

3.建议

高一开学开始,有必要专门拿出时间对学生进行分析句子结构这方面的强化训练。若坚持一段时间,学生的语法意识就会增强。对于学生来说,可能开始并觉察不到有什么大的收获,但在以后的阅读实践中会逐渐感觉到句子分析对他的帮助。而对于一个高中生来说,仅凭语感做题是不行的,即便做再多的题也不会有很好的效果,不能真正提高英语的学习能力。

语言学大师Krashen强调,掌握语言大多数是在交际活动中使用语言的结果,而不是单纯训练语言技能和学习语言知识的结果。他认为,学生掌握语言必须通过“可理解性的输入”(comprehensive input)。因此,要尽可能的为学生创设学习分析英语句子结构,学习英语语法的真实情境。

三、心理态度

1.现状

部分学生进入高一经过一段时间的英语学习后心理落差很大,失去了往日的优越感,失落、孤独感增强,致使信心不足、方法不当,英语成绩一落千丈。和学生谈话后,几乎每个学生都会说:“以前不用怎么花力气,英语成绩也能考得很高,现在花了很大的力气,却怎么学也学不好。”学生没有找到问题的根本所在,这种状态甚至一直延续到高三阶段。

2.原因

学生没有及时调整心态,无法适应新的环境。心理上仍旧沉浸在初中的辉煌之中,不理解“人外有人,山外有山”的深刻含义,最终产生失落感。有些学生学习英语的功利心太强,不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认为考试就考几个单选题,没必要记那么多词汇的用法,这样的想法也导致了英语成绩的下降。

3.建议

我们高一的老师作为最先接触学生的人应该了解到,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的英语学科的内容非常浅显。到了高中,词汇量迅速加大,教学内容难度加深,对学生的各项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首先应该让学生从心理上了解并接受初、高中在英语教学方面的差异,并且告诉学生不能以原来的那种心理状态和学习方法来学习,应尽快适应新情况,并积极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能真正把英语学好。

让学生认识到掌握不好词汇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不仅影响做单选题,还会直接影响听力、阅读、写作、交际等各个方面,不掌握好词汇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英语学习就无从谈起。

篇9

【关键词】高中英语 阅读教学 问题及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1.060

阅读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随着新课程标准的进一步深化和推进,英语阅读教学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和改革,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质量的改善和提升。本文旨在论述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教学问题,并且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改进英语阅读教学质量,实现有效性教学,提供一定的教学参考。

在新课程标准的影响之下,高中英语阅读教学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一方面应该向W生进行英语阅读知识的讲解和分析,使学生能够掌握相关的英语阅读知识,提升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和英语阅读水平,另一方面教师在进行英语阅读教学时,应该从学生的生活、情感、认知水平出发,激发学生的英语阅读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到教师所创设和营造的英语阅读学习氛围中来,和教师进行有效的教学互动,注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英语阅读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探究意识,从而在提升学生的英语阅读学习水平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英语阅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可以说新课程标准既重视英语阅读的知识性教学,又关注学生的英语能力培养,对学生今后在英语学科方面的学习和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打下了十分坚实的基础。对此,教师更应该及时对自身的英语阅读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等,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审视和反思,找到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教学不足和教学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进一步改进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率和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教学问题

第一,学生的英语阅读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不高,在进行英语阅读教学时,学生很少和教师进行有效的教学沟通和教学互动。在学习心理方面,认为英语阅读教学是教师强加给自己的英语课程学习任务,因此在进行英语阅读学习时,学生往往背负着沉重的学习压力,带着很强的厌倦甚至是排斥的情绪,影响英语阅读教学过程的顺利展开,以及阅读教学质量的改善和提升。

第二,过于注重对学生进行英语阅读词汇和语法讲解,忽视了英语阅读教学作为英语教学中的有机一环,其自身所具有的独立教学地位和重要教学作用,影响英语阅读教学的教学质量。现阶段的很多教师,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和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在进行英语阅读教学时,习惯性的将英语阅读教学看作是提升学生的英语词汇储备和语法运用能力的工具,把阅读材料当成传授英语词汇和语言知识的一种形式,从而忽视了英语阅读作为英语教学环节本身所具有的知识性和教学作用,不仅影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还会使学生对英语阅读教学产生狭隘甚至是错误的认知和理解,对学生今后在英语阅读方面的学习,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第三,割裂英语阅读教学和其他英语教学环节,如英语词汇教学、英语写作教学等之间的关系,将英语阅读教学完全从英语教学之中孤立出来,使学生在进行英语阅读教学时,缺少必要的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和沟通,导致学生无法将各种英语知识有效的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英语学科体系,最终影响学生英语阅读水平的提升和整体英语学习能力的改善。

二、改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策略

第一,激发学生的英语阅读学习兴趣,转变学生对于英语阅读教学的认识,调动学生的英语阅读学习积极性,树立学生的英语阅读学习自信心,使学生以更好的学习状态和学习心理,面对高中英语阅读的学习和训练。高中英语阅读的教学内容较多,教学和学习难度较大,学生在初中学习阶段就已经接触到一定的英语阅读学习内容,具有一定的阅读知识学习经验和知识储备,但是高中阶段的英语阅读阅读无论是在教学广度,还是在教学深度方面都更加深入。因此教师在进行英语阅读教学时,应该对学生进行充分的心理疏导,使学生认识到英语阅读教学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学习任务,而是高中英语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生进行英语课程学习和英语知识积累的重要渠道和方式,从而消除学生对于英语教学的反感和排斥。同时教师还应该使学生认识到,进行英语阅读学习不仅可以学习相关的英语知识,还能够在阅读内容中,了解更多的外国文化,开阔自身的英语学科的学习视野,从而激发学生的英语阅读学习兴趣,提升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教学质量。

第二,确立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地位,避免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过分的进行词汇和语法的教学,使英语阅读教学能够充分的发挥其自身所具有的教学作用,提升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英语阅读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在整体的英语课程教学中,有其独立的教学地位,发挥着独特的教学作用。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英语阅读教学时,应该将英语阅读教学自身看作一个教学个体,将教学的重点和教学注意力,放在整体性的阅读材料上,而不是对阅读材料进行划分和肢解,将其割裂开来,对学生进行英语词汇和英语语法等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进行英语阅读教学,虽然可以积累到一定的英语词汇,扩展自己的英语语法学习范围,但是这并不是英语阅读教学的教学重点,而是应该从阅读材料出发,提升自身的英语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英语阅读学习观念,端正学生的英语阅读学习态度,提升英语阅读的质量和水平。

篇10

【关键词】无意注意 中学语文 研究与策略

无意注意这种教学方法,有这样理解:在课堂上,教师充分巧妙地运用注意的规律,无意进行的、没有提前备课的一些思维活动。通过大量的实验证明,处于精神放松、心神宁静的状态下,人们的思维处于高度灵活,如此一来,人们在轻松愉快的空间中,感知能力会逐渐增强,进而人们的才智也会提高,那么就能够更有效地学习内容。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无意注意的教学方式,能够达到最佳的课堂效果。

一、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的严重情况

1.中学语文课堂的现状

当今社会,中学生的学习压力是难以想象,他们每天“三点一线”的学习生活,并且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杂乱无章,时刻都处在于精神紧绷的状态。长期以来,学生就会忍受不了,他们便开始寻找可以稍微休息的时刻,由于语文课的枯燥,中学生觉得可以在语文课堂放松自己,偶尔还会在课堂上睡觉。久而久之,中学生的语文课堂只属于教师一个人的舞台,根本没有W生积极参与到其中。所以语文课的地位慢慢下降,教师的教学效率也一直呈下滑趋势。

2.中学语文教师的低素养

素养是一名优秀教师必须必备,一方面是个人素养,教师这一职业是神圣不可侵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以德服人,并以身作则,教育学生的同时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另一方面是专业素养,有着专业化知识的教师才能够准确地将知识教给学生,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教师要与时俱进,跟随时代的潮流,无时无刻地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然而,现实生活中的部分教师墨守成规,专业知识落后,个人素质低,在教学的时候容易导致学生走入学习的误区,甚至还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这样语文的教学效率肯定不会提高。

二、运用无意注意方法提高教学效率的策略

1.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

如今,高效的教学课堂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课堂环境。有人曾认为,若一个人真正地想学知识,根本不会在乎身边周围的环境,但是这个观点很快被否决,由于大量的调查可知,中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氛围里,他们会更加专注学习,这样教学效率才会真正地提高。教师可以这样营造氛围:第一,教室内的卫生情况必须合格,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周组织学生一起打扫教室卫生;第二,在课堂上,中学生特别容易受教师的感染,师生之间的一切都是相互影响,对于语文课更加如此,因此语文教师在讲课时,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激情昂扬地教授知识,使得课堂时刻充满生机与活力;第三,课下闲暇时间举行一些有趣的活动,这样学生时而放松一下,最终保证上课饱满的精气神。

2.无意注意的教学方式

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其实有许多方面都涉及到无意注意的方法,中学生在学习时的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学习效果是具有极大的差别,一旦集中注意时,人的大脑中只有一个学习的兴奋点,但是一旦学习不专心,注意力分散,不会集中在一个方面,那么学习的最终结果会更好。例如,一位著名的高级翻译官,一次,上司分配给他一个实习生,实习生在高级翻译官眼里只是一个不完美的翻译官,他根本不会有意注意地去训练这个实习生,一开始他就无意注意地传递翻译技巧。实习生自己研究出高级翻译官的一个方法,每天上班不会坐电梯,边听法语新闻听力边数自己所走过的楼梯阶层数,久而久之,实习生攻破了之前难以攻克的翻译难点,最后实习生也成为一名高级翻译。所以说,无意注意的方法会提高效率。

比如语文课的教学,课堂上教师检查背诵古诗词,课上肯定有听课与不听课的学生,最后有这样的结果,十分专注背诵的学生背诵好多遍,依旧没有完成背诵。然而,那些没有认真听课的学生,他不知道自己需要专注哪个内容,并不会要求自己背诵的程度,所以他们不会刻意去注意,不一会儿,他们就能很好地完成背诵。

3.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相互变换

任何一种教学手段都不是完美,所以中学语文教师一定要注意正确地运用无意注意的方式,一旦使用不当,就会适得其反。中学的语文知识并不会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学习过程中,中学生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如果一味地无意注意教学,那么学生就会厌倦教学方法。所以,教师讲课时要细心观察学生,了解学生的兴趣点,然后依照学生不同的兴趣来转换注意的两种方法,减轻学生学习的疲倦,更有效地提高中学生的语文教学效率。

结语

总而言之,中学语文课堂运用无意注意的方法,教师必须重视注意的转换,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这种新的教学方式下,中学生面对新颖的教学方式,激发心中隐藏的斗志,最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中学生能够完善自己,全面培养素养,做一个素质高的人。

【参考文献】

[1] 华. 优化课堂心理环境[J]. 中国教育报,1999(11).

[2] 施云康. 无意注意在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