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范文

时间:2023-08-07 17:39: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篇1

关键词:艺术教育;中学生;素质教育;重要作用

艺术教育一直都是不可忽略的教学内容,也是当前中学教师需要思考的主要内容。同时,艺术教育的改革,也为素质教育的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学教师越来越重视艺术教学的改革,认为艺术教学对学生素质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用,将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艺术教育引出素质教育的内容,使学生在学习艺术教育内容时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具备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建立起良好的合作意识,进而促进中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

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概念有所区别,又相互联系。素质教育主要包括了道德素养、文化素养、身体素质、审美素养、劳技素养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强化他们的道德素质,促进他们文化水平的提高,提升他们的智力水平,同时使学生拥有较强的体魄,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而艺术教育主要涉及到美术、音乐、文学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能力,强化他们的创作能力,同时促进他们鉴赏能力的提升。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拥有一致的教育目的,拥有完全相同的教育目标,都是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教育的目标。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息息相关,成为了开展素质教育所实施的具体手段,为素质教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有着相似的地方,却又不完全一致,存在着相互独立性,两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二、艺术教育对中学生素质教育所产生的重要作用

(一)促進学生智力发育,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艺术教育对中学生素质教育产生重大的作用,有效地促进学生智力水平的提高,将理性化的思维渗透到课堂教学当中,激发学生对教育内容的思考,进而强化他们的思维能力,促进他们智力得到有效的提高。艺术教育将理性思考与感性感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由自我认知走向自我创造,有效地启迪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以理性的思维思考艺术的内容,对艺术形成全新的认识,明确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存在的关系,进而推进素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二)影响学生对德育知识的接受效果,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

德育教学内容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内容,直接关系到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与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息息相关。艺术教育对德育教学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改变了德育教育规范化的教学形式,以艺术活动逐步渗透与德育相关的内容,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使学生逐步建立起较高的道德意识,不知不觉中形成高尚的情操,拥有广阔的胸襟,从艺术教育中受到良好的思想熏陶,进而彰显出艺术教育对素质教育产生的重大作用。

(三)塑造学生的人格,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艺术教育有效地塑造了学生的人格,提高了他们的人格魅力,对中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学校积极组织艺术教育活动,给予学生更多绘画、唱歌、舞蹈表演的机会,利用集体艺术活动增加学生之间的相处与合作,使学生在艺术活动中形成健全的人格,明确团队合作的重要性,逐步形成协调配合的精神。同时,学生在艺术活动中逐步形成健全的品格,懂得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方式,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进而强化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促进初中素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四)提高学生的气质,强化学生的形体美

艺术教育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能力,强化他们对艺术的鉴赏能力,给予学生更多艺术锻炼的机会。在艺术活动中,学生逐渐掌握到控制自我身体平衡的要素,通过参与活动形成良好的体态,拥有高雅的气质,形成文明得体的言谈举止,进而提高学生的气质,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学生通过学习艺术教育内容逐步形成良好的修养,积极参与到艺术锻炼活动当中,不仅掌握到舞蹈的技巧,逐步形成良好的节奏感,更加提高自我的审美能力,加快素质教育改革的步伐。

篇2

摘 要: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和关键,为了进一步加强完善贵州师范学院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本文通过实地观察和对师生面对面访谈的方法了解了贵州师范学院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现状,并得出应当从加强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新的体育评价体系和方式;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培养“终身体育”的习惯意识;提高和培养教师素质;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增加开设特色教学内容等方面来加强完善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关键词:体育教学;素质教育;对策研究

1.前言

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改的主题,在素质教育中,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体育教育则是实现这种教育的主要手段。从现代体育观的角度来看,体育教育划分为学前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三个不同的阶段。学校体育是推进学生身体、心理发展的重要教育阶段。是学生培养体育能力、形成体育意识的重要时期,而高校体育教育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高校体育教育中的素质教育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对贵州师范学院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既可以丰富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理论,又可以根据贵州师范学院特点分析对策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为贵州师范学院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提供参考。

2.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素质教育是当今中国乃至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潮流,它的提出为学校教育的发展一提出了全新的课题,学校体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桥梁和手段,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它应当至少包括以下4方面的主要内容:

2.1身体健康素质

健康的身体主要是指人体生理各系统、器官发育正常且功能性强,能抵御各种疾病的侵害,能适应各种生活、工作环境和气候条件,并能以精力充沛和顽强的意志胜任繁重的体力和脑力等工作。

2.2心理素质

主要是指良好的气质、稳定的情绪、顽强的意志、冷静处世、思维敏捷并富于创造力等,这一层面的素质需与文化层面的素质协调且同步发展,既对其有辐射作用,又是它的积淀,制约着人们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2.3文化思想素质

这一素质能鲜明的体现出一个人的思想觉悟和文化教养程度。主要表现在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素养、科学文化素养、艺术审美素养等。

2.4终身体育能力

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终身体育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人从生命开始至生命结束中学习与参加身体锻炼,使终身有明确的目的性,使体育成为一生生活中始终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二是在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导下,以体育的体系化、整体化为目标,为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生活领域中提供参加体育活动机会的实践过程。

3.现状与对策分析

3.1素质教育现状分析

3.1.1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

在贵州师范学院体育教学中,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无论学生喜不喜欢,愿不愿意,都要遵循教师的教学安排进行学习,而教师也必须按照上级或校、系、部颁布的教学大纲来进行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致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遭受严重挫伤,学生智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与个性的发展也受到限制。这种片面追求统一谐调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3.1.2教学目标以达标为目的

在贵州师范学院体育教学中,考核方式仍然以技术评定和达标作为主要评价标准。体育教学也只是单纯的传授技术和竞技达标训练,几乎不涉及学生的身体素质锻炼和身心的全面发展等内容。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体现,仍处在学什么考什么.考什么就练什么的应试教育阶段,调动不起学习者的积极主动性,让接受者始终处于被动的局面。

3.1.3重视程度不足

在大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许多体育工作者对其重视的程度不够。一方面领导不重视,在人员招聘过程中把关不严引入教师本身素质不高,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另一方面教师不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专业课程教学,不重视大学公共体育教学,加之公共体育教学氛围不浓,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恶性循环致使教学质量下降。

3.1.4陈旧的教学内容与单调的教学形式

贵州师范学院的体育课程教授,把竞技项目课程列为重点内容,以健康、娱乐为主的非竞技体育项目课程,几乎没有开设。教学内容,几乎与中学体育教学内容相同。加之,教师对公共体育重教学视度不够,教学形式仅仅停留在讲解和简单的动作示范上,严重限制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和智力与才能的开发。学生对体育与教学“身顺而心违”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对体育课产生了轻视感与厌恶情绪。这种体育教学,大大降低了体育课的教学地位,并且很难实现以增进健康,全面发展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为目的的体育教学目标。

3.2对策分析

3.2.1加强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素质教育;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是相对于传统教育的改革,素质教育以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与发展为着眼点,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学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与综合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与学习的关键时期,学生身体及心理均进入半成熟、复杂、矛盾的时期,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身心成长、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数学教师必须要将素质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一、初中数学实施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应试教育思想未能及时转变

虽然素质教育已成为当前教学的核心理念,但是由于我国传统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仍有大部分教师未能及时地转变传统应试教育的思想,没有真正地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更没有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加上我国升学门槛就是分数,学校宣传的主要内容是升学率,同时教师本身职业考核的主要内容是学生成绩,因此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育更侧重于学生分数[2]。在这样的环境下,即使教师认识到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迫于升学压力,在实际教学中也难以真正实施。

(二)教师自身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当前,教师队伍中有一部分教师是在传统应试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尤其是资历比较老的教师已经完全习惯传统教育模式,面对新的教育理念不仅不适应,而且接受程度也较低,不知道从何下手[3]。有的教师虽然积极地响应素质教育,重视教师同学生间的互动,但是却是为了互动而互动,忽视了互动的最终目的,导致素质教育形式化。在偏远农村地区,教师资源匮乏,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职业水平等也良莠不齐,对素质教育的展开形成了较大的阻碍,因此也无法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初中数学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

(一)明确教学目标,切实落实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综合目标,在实际教学中应具体分析每个科目的教学目标。初中数学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并能够将其运用到社会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教师应在明确初中数学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内容、数学学科特点等切实落实素质教育。首先,教师需认真研读教材,挖掘教材中所包含的素质教育素材,然后再设计相应的教学环节实现素质教育。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相交线这部分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剪纸环节,让学生在剪纸过程中观察剪刀变化。根据剪刀张口的变化、剪刀把手角度变化等,引入相交线内容。因此,教师在讲授的时候要明确教学目标,才能更好地实施教学,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二)重视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服务于生活,而创造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必须不断地创新[4]。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应重视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注重实践教学的目的就是加强学生数学意识以及实际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以及日常生活中善于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真正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平行线的教学中,在学生理解平行线相关概念以及判定方法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自行在纸上画上数条直线并讨论出不同的判别直线是否平行的方法并进行验证,然后再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讨论平行线的判别方法可以运用到生活中的哪些方面。这样学生就会积极思考,将课堂所学的知识联系到生活中。

(三)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方式多样化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辅导作用,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在基础概念、理论的教学中可以以学生自主阅读理解为主,教师指导解释为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变化,若是学生之间理解能力、学习效率等差距十分明显时,可以试试层次化教学,通过因才施教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促进每一位学生的进步。

三、结语

素质教育需要长期的教学实践才能取得成效。在初中教学中教师需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手段,明确素质教育的目标,采取有效的方法落实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广平.素质教育下初中数学教学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校外教育,2014(13):46.

[2]谢康.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策略[J].科技创新导报,2013(17):173.

[3]焦民欣.基于素质教育指导下的初中数学教学策略[J].时代教育,2015(24):215.

篇4

 

一、学习逻辑学的意义和作用

 

作为一门学科,逻辑学有广义与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逻辑学泛指研究思维形式、思维方法、思维规律的科学;狭义的逻辑学仅指形式逻辑,形式逻辑又可分为传统的形式逻辑和现代形式逻辑。

 

学习逻辑学可以帮助人们认识真理,人们的真理性认识归根结底是从社会实践中来的,正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识真理有两条基本途径:

 

(1)从实践中获得感性认识并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分析,实现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要实现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本质转变,应当掌握丰富的、切合实际的感性材料,同时还要有分析这些材料的能力,即能够运用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从感性材料中准确地提炼概念,作出判断,得到正确推理。

 

(2)根据已经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性认识,通过正确地推理,推出新的真理性认识。能否推出真实的结论,需要具备两个条件:①前提条件是真实的;②推理形式正确(即符合逻辑学的推理要求)。学习和掌握逻辑学中的概念、判断、推理,有助于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获得理性认识,也有助于人们根据已有的真理性认识推出新的真理性认识。

 

逻辑学的意义、作用和目的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通过学习逻辑,掌握逻辑学的专门技术和方法,应用这些技术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通过学习逻辑,培养人们的逻辑思维意识,使这种逻辑思维意识成为我们知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3)通过学习逻辑知识形成一种逻辑观念。

 

上述三者中,最为重要的是树立逻辑观念,任何形式的学习都是为了树立某种观念,具备相应的素质,从而为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指导。若能达到这三个方面,说明逻辑学已经成为你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你发现问题、处理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一种能力。大学教育除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外,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国民素质强的一种表现。

 

二、逻辑学与素质教育

 

人的素质分为先天素质和后天素质,先天素质是人生来就有的素质,包括人的感觉器官、运动器官、神经系统、大脑的结构和机能等。先天素质是人们认识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后天素质是通过培养和锻炼而形成的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就是后天素质。人的素质不仅表现在知识面非常广,更为重要的是对问题的处理能力及对问题的认识、思考、分析和判断等,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能力”。因此,素质教育不仅仅是掌握几门知识、技术,更为深刻的是有没有处理问题的能力。因此,可以说逻辑学与素质教育应该是最为密切的。在实际生活中,最早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是语言,我们从学说话起就进行这种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相对于数学,这种思维能力更为抽象,只是对于我们来说,日常应用,司空见惯而不讨论其本质。在实践中我们知道,数学学得好的,逻辑学也容易学得好,相反,则不容易。这是因为数学与逻辑学之间有联系,数学教学中,有一项教学任务就是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正因如此,我们在逻辑学的教学中应按照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要求,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均衡发展。

 

逻辑学与数学相比较,它更抽象,这点与大家的认识可能有误差,下面我们对比分析一下:(1)数学用数学语言(字母、符号等)表示,逻辑学用逻辑符号来表示,逻辑符号有具体含义,所以,逻辑学抽象的难度是既要理解符号的含义,理解符号之间的运算关系,还要理解运算规则所包含的意义。(2)日常生活中,我们使用的是文字符号,不是数学符号,因此,逻辑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更为紧密。所以,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开始接触逻辑学就不感到陌生,基于这一点,我们的逻辑学是以语言为主、传统逻辑为主要内容的教学。

 

狭义的逻辑学分为传统的形式逻辑和现代形式逻辑。传统形式逻辑是现在高等专科学校逻辑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基础学科的主要内容。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现代形式逻辑所具有的基础性、应用性和培养能力远远超过传统形式逻辑。现代逻辑是对传统逻辑的继承与发扬,现代逻辑不仅可以作为日常生活中的思维工具(具有传统逻辑的作用),还可以解决传统逻辑所不能解决的问题。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对人的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水平,这已超出传统逻辑所能提供的要求。

 

因此,逻辑学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不能停留在对传统形式逻辑的要求上,应当是两者共同发展的要求。现代形式逻辑的意义、性质和作用可以作为适应现代科学发展需要的素质要求,成为素质教育中的核心课程。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逻辑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的意义和作用,体现逻辑学对素质培养的地位。

 

三、逻辑学与素质教育的展望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十报告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前,全面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就能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作出贡献。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任务,永远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愿望,迫切要求我们加强素质教育,而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则构成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逻辑学早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基础学科之一,作为重要的基础学科,我们大家应高度重视逻辑思维能力训练,推动和加快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

篇5

法律素质教育应该是法律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法律素质和法律教育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两者既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相通性,又在某些方面有着一定的差异性。法律教育主要指的是院校或者培训机构对于学习法律的人员知识传授的过程,一般情况下在法律教育实现的过程也实现了法律素质的培养,因此对于这两者的具体定义并没有明确的界定,但是某些细节来说,法律素质教育和传统意义上的法律教育还是有一定的差别的,法律素质教育隶属于法律教育,其是法律教育的庞大支系中一个主要分支而已,在面对的人群和对象来说,法律素质教育和法律教育也存在一定的差别,前者所面向的整个整个社会人群,是为了提升人们对法律和法制的整体认识,而后者所面对的主要是将来会从事和法律有密切关联的专业水准比较高的学习法律的学生,其针对性更强。

二、提高院校法律素质教育水平的具体方法

1.加强对社会法制环境的优化过程

所谓的社会法制环境的优化是在改变人们传统法制观念的基础之上实现和社会法制有关的各个环节的优化的过程。在优化的过程中应该着重注意立法、执法、司法等方面的优化。要加强基本法制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在立法时要充分的发挥人民的民主性,让最广大的人民积极的参与到立法工作中来。在执法时一定要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相关执法人员切不可知法犯法,对于社会法制环境的进一步优化造成阻碍。只有对社会法制环境进行最大程度的优化,才能够促使相关学生法律素质的提升,才能够尽可能的让以法律素质教育为基本引导内容的法律教育的得以顺利高效的进行。

2.院校大力推进法律教育课改革的进行

目前我国高校和法律有关教育的具体情况,大多数的高校已经把法律基础课程列为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必须要学习的内容,这对于提升学生整体的法律素质而言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但是由于我国人民传统的法制意识淡薄,在推进高校法律基础的教学过程中还存有一定的问题,因此要想从根本上发挥法律素质教育对于法律教育的引导性作用,必须加强对院校法律教育的基本模式的改革。首先应该提升珐琅彩素质教育的整体地位,把其纳入学生的学习目标和规程中去,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法律知识提升法律素质,院校可以采取一些措施,譬如把学生对于法律的认识和应用情况进行考评,并且把考评结果纳入学生学分的评定当中等。除此之外院校也应该对传统的法律教学模式进行一定的改变,在法律教学的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学生和教师在法律教育的课堂上高效的互动,从而为促进学生法律综合素质的进一步提升以及其综合能力的完善奠定基础。

3.加强法律情感在法律教学中的应用

法律情感是法律素质的主要体现内容之一,因此要想实现法律素质教育在法律教学中引导作用的发挥必须加强法律情感在法律教学中的应用。这种应用首先表现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如果教学内容选用的恰当,那么想过的教学情感会很自然的流露出来,从而促进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改变为主动学习知识,为学生法律知识的进一步学习提供情感条件。在选用恰当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教师也应该充分的发挥其指引作用,对于相关法律知识的法律精神及时的传授给学生,从而实现学生法律素质的提升以及法律教育的高效顺利进行。

三、结束语

篇6

关键词:校园文化;素质教育;作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044-01

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总是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潜移默化的渗透着某种思想、规范、价值标准,无声无息地影响着学生的信念、对教育的希望,也不知不觉地影响和规范着他们的价值取向和思想品质的形成,进而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它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即凝聚力和向心力。校园文化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延伸和拓展,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对于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成才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具有潜移默化的激发力、导向力和感染力,无时无刻不对学生起着熏陶作用。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品德教育的有利平台,又是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

一、对校园文化认识的偏差

近几年来,人们普遍认为校园文化就是艺术教育和学生课余文化活动。主要内容是对大学生进行文化艺术和审美教育,组织各类艺术团体开展各种文化艺术活动。这种认识在很大程度上被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上,并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方向、教育培养目标和学校发展定位的高度上。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它的灵魂是由价值观、理想追求、精神面貌、道德情感等组成,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

二、校园文化建设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素质教育是指通过环境熏陶、知识传授等教育过程,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人的气质、修养、品格,使受教育者达到业务素质、思想品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的有机统一。校园文化建设与文化素质教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校园文化建设充实和发展了文化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又改进和创新了校园文化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高雅活泼的校园文化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具有教育导向作用。校园文化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为中心,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与实践活动,使校园文化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和新的载体,成为学生成长与成才目标指引和方向指针。

(二)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开发智力,提高文化素养,完善知识结构。校园文化作为教学和常规教育以外的文化形态,是教学和常规教育的重要补充。大学生正处于精力充沛,求知欲强,思想激进的时期。然而,大学生的智力发展却是不平衡的,知识水平、知识结构、能力、兴趣、爱好等也因人而异。校园文化生活能给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表现的舞台,同时也为大学生实践志趣、爱好,完善知识结构开辟了一个广阔天地。

(三)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对大学生社会化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大学校园文化的蓬勃发展,使大学生在学习知识和锻炼能力方面,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任何大学都处于一个地域和社区内,不可避免地要与所在地域和社区发生联系。通过组织师生与地方共同进行科技开发、共建实践基地、技能竞赛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得地域和社区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不断丰富并更新着校园文化的内容,有助于学生思想文化水平的提高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校园文化活动促使大学生由“学校人”向“社会人”转化,使学生认识社会,见习社会,适应社会,打破了青年学生的天真与幻想,大大缩短了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三、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生素质教育

学校的精神文化是高层次的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抽象与升华,是校园文化的内在因素,也是学校发展的主导因素。制度文化建设在高校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约束、规范、引导和保护学校行为,维护高校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根本保证。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主要空间的一种群体文化,它贯穿在学校的教学、管理、生活等各个环节,在无声无息中熏陶、升华和铸就着学生的人格和灵魂,影响着学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效。校园文化建设绝不仅仅是宣传部、团委等少数几个部门的事,也绝非一朝一夕所能成就,必须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党、政、工、团组织共同参与、分工协作、齐抓共管,优化学校整体的育人环境。建立以学生和教师为主体,集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等多方力量形成合力的建设机制,才能达到建设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的预期目标。

以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为载体,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以学风、教风建设为核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学生社团活动为载体,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要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建设和发展的轨道并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运作实施,要按照“系统规划、整体推进、分步实施、定期更新”的原则,真正构建起既充满活力、又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真正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综上所述,在当前社会环境对高校发生巨大影响的形势之下,教育工作者必须用发展的眼光来研究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用继承中求创新的方式来建设我们的校园文化,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及道德规范教育,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和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广大学生能够在健康的浓郁的文化氛围中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陈正祥.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基本经验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

篇7

[关键词] 素质教育;素质培养;日记

我们倡导的素质教育有捷径吗?没有。

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捷径吗?没有。培养学生的素质有简便易行的操作法吗?有。――经营日记

我们进行素质教育的最根本的目的:“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使之成为既能创造个人幸福又能积极报效国家、创造社会财富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具体的说,是培养具有爱祖国,爱人民,勇于奉献等良好思想品质,具有观察敏锐、自信勤奋、勇于实践等良好行为习惯的动者。

要达到这种目的,谈何容易!

教育者必须要把每一受教育个体的先天遗传素质与相应的环境、现行的教育有效的结合起来;必须激发受教育者自身进行积极的认识与实践。既要求个体的全面发展,又要求社会人的全面发展。还有受教育者的个性与共性,教育的阶段性与连续性……工程之艰巨,不言自明。

然而,有一种极为朴素,众所周知的应用文体,只要精心筹划,执着经营,进行素质教育,必能举重若轻,效果显著。这,就是日记。

首先,经营日记最易促成人的先天素质与相应环境、现行教育的有效结合。

日记是以记录一个人每天的见闻感受为主要内容的。每则日记几乎都是“环境”和“教育”对日记者个体影响的信息反馈。它可以帮助受教育者真正地成为教育的“主体”,使“一定的社会文化对人的行为要求与规范”在其身上得以“内化”,“形成比较稳重的身心品质”。

其次,经营日记最能体现素质教育所强调的三个重点:全面或全体,基本或基础,实践。

①全面或具体。写日记简便易行,小学、初中、高中……都可以写,极易大众化、普及化。日记反映着一个人的方方面面,因此经营日记可以体现出“一种立体开放的、全方位的、全人生的教育”。可以使全体受教育者得以全面发展。

②基本或基础。日记主要记录一个人的每天的见闻感受。它最易体现日记者生理、心理的发展及其知识水平、基本能力的提高。教育者经营日记可以极方便地使受教育者将人类文化之精华(基础)内化为素质。

③实践。离开实践,不能谈素质教育的培养。写日记本身就是写作实践;写修养日记必须有“吾日三省吾身”和自我管理的实践;写采访日记必须进行采访实践;写专业日记必须有对某一专业的钻研实践……等等。经营日记一定能使受教育者养成勤于动手,乐于实践等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日记者在实践中逐渐成长、成熟、成材。

第三,经营日记最易使受教育者的诸多心理品质得以有序的培养,并明朗化。

①写观察日记,砥砺感官,使感觉敏锐,从而提高认知力。这也是创造力的非智力因素之一。(试想,没有对生活的有效的观察,何来发明创造?)

②经常写日记,写修养日记,可以培养日记者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意志力。同时还培养日记者自信勇敢、谦虚谨慎。勤奋热忱、自我批评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在日记中摸索学习的方法,抒写人生感悟,描写心中偶像,探求人生真谛,可以培养日记者不屈的探索精神。

③写读书日记,可以培养日记者自学能力。

④写新闻日记,可以培养日记者新闻敏感。

⑤写未来日记,可以培养日记者超前意识与想象力。等等。

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们进行生活观察、生活思悟、生活改造等实践活动的关键要素,这些,是人终生享用不尽的。

第四,经营日记,既能顾全受教育者心理发展的共性,又能有效地促进其个性的发展。

日记经营者(教育者),一方面结合现行教材和受教育者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安排日记内容,传授日记的写法,以引导他们整体发展,同时,日记又体现着日记者学习动机、兴趣爱好、价值取向、观察习惯、能力水平、思维方式等个体差异,这些情况,日记经营者洞若观火,能够及时地结合其他条件对其因势利导,从而为培养各种杰出的专业性、特长性人才事半功倍地创造一个发展态势。

第五,经营日记,能使基础教育与成功教育相融合,与终生教育大并轨。

常写日记,自然能使日记者对自身的发展作持久的关注。日记者除了在基础教育中获得基本知识、培养基本素质、掌握基本技能之外,对自己的学业、荣誉、工作、前途、追求的思考在日记中也会逐步体现,并且渐渐的多起来,甚至成为主要内容。教育者适时对其进行成功教育,会自然而然、了无痕迹地激发其为理想而奋斗的热情,促其自我更新、自我“加油”,其潜能必如黄河之水排空而来。

同时,写修养日记,一旦熟练并形成习惯,日记者就可以离授业老师,面对生活,独立思考,随时修正自己,从而增强其对环境的适应力、对困难的征服力。离开校园后,日记者仍会不断地观察、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思悟、不断地自我改造,这无异于享受着有效的终生教育。

此外,日记的形式具有多样性、易操作等特点,诸如备忘式、随感式、研讨式、反应式记等等,借助它可以大大刺激在校学生写作兴趣、写作热情,帮助教育者巩固工作成果。如果教育部门能编写一套与现行的各级教材,让教育者连续而精心地进行日记经营,教育效果必然更加令人瞩目。

篇8

关键词:技工院校;职业素质;体系构建

职业素质是指劳动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技工院校实施职业素质教育,要坚持“德技双馨,以德为先”的育人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职业成长。围绕“高技能,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技工院校职业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应体现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校园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成人成才诚信”育人模式,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教育为重点,以责任意识、角色意识、团队意识、竞争意识等职业意识培养为内容,与职业岗位要求相联系,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实施多方位的职业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不断变化的职场要求,为促进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技工院校构建职业素质教育体系的必要性

1.职业素质培养是技工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作为技工院校,其任务主要是培养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过去,我们往往把学生的专业技能放在第一位,然而,从世界职业教育理念的发展来看,国际教育领域的职业教育本位观经历了由“知识本位―能力本位―人格本位―素质本位”的变化,这是人们对职业教育目的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也是职业教育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技工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而不是只懂技术片面发展的“工具人”,技工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为核心。只有培养的学生具备了较高的职业素质,才会受到社会、企业的欢迎,才会赢得社会对技工教育的重视;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技工教育走上良性的健康发展的轨道。

2.职业素质培养是现代社会职业发展的需要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中指出,技工院校的改革发展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促进就业为目的,以服务经济发展为宗旨,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坚持高端引领,内涵发展,强化校企合作,深化教学改革,加快培养一流技能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高素质技能人才不仅强调技能符合国家相关的职业标准,取得国家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具备与职业或岗位相对应的较完备、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能够胜任岗位工作,更加强调的是高素质;长三角地区100家企业对外招聘员工的职位要求描述中,以诚实守信、爱岗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以生涯规划、创新精神为重点的职业意识,以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为重点的社会能力成为各个企业的普遍要求。“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录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这是企业家牛根生先生的著名观点,并且得到了广泛的推广。这里的“德”实质上就是指职业素质。因此,职业素质已成为企业衡量用人标准的主要内容。

3.职业素质培养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技工院校学校的学生,大多是应试教育的淘汰者,他们多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不高,在他们身上普遍存在着对自己定位不准、选择专业盲从、惰性心理强、行为习惯不好等问题;过去的学习经历中他们往往被边缘化,甚至屡屡受到打击和歧视,他们最缺少的是爱护和尊重,因而自卑感较强,既想展示自我又缺乏自信,既想参与又缺乏勇气。因此,技工院校学生的全面发展亟需从道德、心理、意志、价值观等诸多方面改造提升。

二、职业素质教育体系构建的实证研究

近年来,江苏省盐城技师学院坚持“以人为本、高端定位、需求第一、服务诚信”的办学理念,紧紧抓住国家首批中职示范校建设的契机,致力于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在学院“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引领下,职业素质教育已贯穿人才培养过程的始终,并在实践中构建了由职业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体系和职业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组成的,以企业用人标准为依据、核心能力建设为内容、以成人成才诚信为宗旨、以职业素质达标证书为标志的具有鲜明特色的职业素质教育体系。

1.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1)开发学生职业素质课程。学院成立了学生职业素质课程体系研发课题组,研究国内外职业素质教育的理论,总结职业院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实践,通过对用人单位、在校学生、实习和毕业学生以及学校教师对学生职业素质要求与预期的调研分析,探索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目标、内容以及培养的方法和途径,开发以企业用人标准和学生发展需要确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目标和内容的职业素质课程体系,制定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形成素质教育方案。建设职业素质教学活动中心,以教学系为单位建设教学场所,配备必须的硬件设施,制定教学活动方案,形成教学活动记录,明确管理职责,信息及时传输到学生职业素质评价管理系统,并对学生参与活动情况进行认证。

(2)编写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校本教材。创新教材编写理念,编写以情境教学、案例教学、项目引领、任务驱动为主要形式的校本教材(《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培训》、《法律基础》、《礼仪训练》、《心理健康》、《6S品质训练》、《班组管理》、《团队协作》、《演讲与口才》、《理财指导》等)。以职业素质训练教材为载体,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使学生养成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遵章守纪的优良品质,具备交流表达、信息处理、团队合作、革新创新等方面的核心能力,并形成严谨的工作态度和积极的职业精神。

(3)建设职业素质教育资源库。创立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互动式平台,收集、制作典型企业文化(企业招聘员工现场实录、企业分工协作生产、科研场景等)教育光盘;编写优秀毕业生事迹、技能大赛选手成功之路专题连续集、企业专家访谈连续集并在学院校报和校园电视台进行系列报道,有针对性地形成系列专题片。

2.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体系构建

(1)建设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文化环境。建设以职业技能大赛为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制作学校在世界、国家及省市技能大赛冠军选手、名人名师、优秀毕业生宣传画、宣传手册;建立获奖选手、名人名师、优秀毕业生校园灯箱文化走廊。

(2)搭建和完善学生自主活动的社团组织平台。大力发展学生社团,规范社团管理,指导学生开展社团活动。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组织协调能力。发展校、系两级各种学生社团,社团文化活动覆盖或影响50%以上的学生;每个系、每个专业群成立相应的学生社团,开展相关活动。

(3)实施职业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工程。建立职业素质课程教学师资队伍。依托学院中心教研组、各系文化课教研组建立专兼结合的职业素质课程教师队伍。通过内引外培等措施,打造一支集教学、组织、管理、评价于一体的能够胜任职业素质课程教学工作的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建立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辅导员队伍。以学校各相关职能部门制度管理、系部各相关职能科室现场管理和学生干部自我管理为主线,以学生管理干部和班主任为主体、学生干部和团干部为重要补充,建立稳定的、能承担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活动的辅导员队伍。深化校企合作,聘请深度合作企业人力资源专家、企业管理专家进行专题报告,参与教学过程、宣传企业文化、进行创业培训、6S品质训练、班组管理、模拟员工训练等职业素质教育活动,建立企业兼职教师队伍。

(4)“职业生涯发展中心”建设。建立学生职业生涯测试中心,并根据需求,开发有效解决学生生涯规划、人才发展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培养学生自主职业发展的意识、市场择业能力,使学生拥有较高的职业调控素质。组建学生职业发展促进协会。组建由学校和就业职能部门专家具体参与、学生自发加入的社团组织,全面推进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建设创业实践和服务平台。打造一站式学生创业实践和服务平台,努力建设成为汇集创业政策、资源信息的枢纽,评估学生创业潜力并给予全面创业指导的智囊,开展各类学生创业活动的载体。还要在创业培训、创业场地、创业资金、创业项目、中介服务、咨询辅导、学习交流、创业导师、创业典型等众多内容上提供服务。

3.学生职业素质评价体系构建

(1)制定职业素质评价制度。建立职业素质达标证书制度,使之成为学生获得毕业证书的必备条件;制定学生职业素质学分制度和学生社团管理制度等;修改完善学生手册。

(2)编制职业素质评价方案。探索以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学校评价、企业评价、社会评价等多元评价主体参与的学生职业素质评价模式;研究以学生遵守日常行为规范、学习职业素质课程、参加社团活动、参与社会实践、进行工学结合或定岗实习等职业素质等为主要内容的评价指标结构;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的多种形式,科学确定评价方法,开发评价工具。确定职业素质评价流程,有序进行职业素质评价,不断总结经验,发现并纠正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研发学生职业素质评价应用软件。利用学校数字化、信息化平台,研发学生职业素质评价电子系统,力争校内学生职业素质评价信息准确及时。采集学生在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期间的职业素质评价信息,采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评价信息,力争使评价达到全方位、全覆盖。探索学校、企业、社会三者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评价数据信息化的途径、方式、方法,为建立学生职业素质评价数据库打下基础。

三、结束语

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经济增长方式的快速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对技术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量的需求越来越大、质的标准越来越高,技工院校应始终坚持高端引领、特色发展、内涵发展、可持续发展,立足成人在先,积极探索“现代技工”的素质教育,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职业人”、健全的社会人。

参考文献:

[1] 翟惠根.职业素质教育论[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6.

[2] 邓勇.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实践与探索[J].中国职业

技术教育,2010,(2).

[3] 贾茹.探析高职院校素质教育[J].商情,2010,(4).

[4] 张连绪.基于职业发展的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

[J].番禺职业技术学院,2006,(1).

篇9

关键词:中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体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各职业对从业者自身职业素质要求的提高,从业者的职业素质显得越发重要,加强中职学校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已为社会重视与认同。中职学校在新的就业形势下,如何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积极构建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体系,探索有效的培养途径,使培养的学生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和企业的要求,已成为中职教育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职业素质的内涵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中职学校学生的职业素质通常包含了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心理、职业能力等不同要素。

二、职业素质培养体系构建思路

中职学校要从根本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必须把职业素质教育贯穿学生在校的整个学习过程,建立职业素质培养体系。职业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应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遵循针对性、系统性和实用性的总体原则。首先,由于各类职业都有其本身不同的特点,从而对从业人员有着特殊的素质要求,即使是同一职业的不同岗位,对劳动者的要求也不尽相同,职业素质教育必须围绕学生所学专业的不同特征及专业人才所必需的职业素质要求入手,以突出职业素质教育的针对性。其次,职业素质培养是一个连贯的培养过程,教育内容应贯穿到人才培养的每个阶段,各个培养阶段应相互贯通且有机链接。第三,职业素质的核心是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职业素质教学体系应以提升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为直接指向,根据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养成的内在规律,有计划有步骤地分年级组织实施。

三、职业素质培养体系的主要内容

根据中职学生职业素质构成的四个基本要素,中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体系应由职业意识(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新生入学教育、毕业生成长经历介绍)、职业心理(心理健康教育及相关讲座和团队拓展训练)职业道德(企业安全教育、企业入职培训、质量体系培训及过程优化意识、环保意识、职业角色意识训练、顶岗实习)和职业能力教育(一般职业能力、专业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培训课程、顶岗实习)。在职业素质教育过程中,这四个方面相互结合,不可分割。其中,职业意识教育是职业素质培养的源泉,职业心理教育是职业素质培养的基础,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素质培养的根本,职业能力教育是职业素质培养的核心。

四、职业素质培养模式

职业素质培养必须依托职场环境,中职学校要根据职业素质养成规律和学生职业成长规律,把学校教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学生职业素质养成的完整阶梯。第一、二学期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技能和职业道德认识训练,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基本素质、一般职业能力和专业能力;第三学期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顶岗教学实习,使学生了解企业的现状和发展,接触企业文化,明确自己的未来岗位走向和岗位对自己的职业素质要求,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核心能力和岗位能力:第二、四学期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职业心理教育及专业能力、专业专项能力、专业拓展能力训练,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提高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第六学期在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将职业素质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教育有机结合,培养学生职业综合素质。通过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使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经历认识—巩固—内化这一过程,使职业素质培养贯穿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五、实施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以教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模式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为依据,职业活动的学习领域为内容,运用行为引导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培养具有综合职业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教学形式。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从教学生“学会学习”和“学会工作”的目标出发,使职业教学从传统的注重“教法”转到注重“学法”和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体验式教学、情境式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理实一体化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心、手、脑并用,教、学、做合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将学生的学习与学生发展密切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突出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六、构建以职业素质为中心的学习评价体系

中职学校要构建以职业素质培养为中心的学习评价体系,使评价结果成为学生检验学习效果、自我反思、自我调控、自我完善与自我修正的手段。学习评价体系应遵循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综合评价与特色评价相结合、现实性与发展性相结合、教师与学生个人及企业多元评价相结合的原则。以职业素质为中心的学习评价体系的评价内容可由职业基本素质和职业能力两部分组成。其中职业基本素质由爱岗敬业、遵守职业纪律、职业规范、职业态度定性进行测评;职业能力由所学的课程或完成的工作任务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定量评价和学习过程的与人交往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与人合作能力定性评价。

参考文献:

篇10

一、实施素质教育的首要问题是转变陈旧观念

学校教育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为推动教育思想的转变,要使教师真正从思想上树立素质教育观念。

1.1 要认识素质教育的必然性。素质教育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形势下的必然趋势,是我国实行“两个根本转变”、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客观需要l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1.2 要认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能否培养出一代新世纪的高素质人才,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这是“应试教育”无法实现的,惟有素质教育才能担此重任。

1.3 其次,教师要把培养优秀人才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任务统一起来。要使广大教师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依赖于科技进步,又依赖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学校一方面要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优秀人才,为科技拔尖人才的培养打好基础。另一方面还要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而做好育人工作,这就需要把二者统一在素质教育之中。

二、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问题是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2.1 教师的素质不仅反映教师个人学识水平、知识结构、创造才能和教育质量上,而且也时刻反映在个人的敬业爱岗、爱生爱校、严以律己、为人师表和务实求真的工作态度上。教师的素质主要包括职业素质、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以及教育科研素质等。

2.2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促使教师转变思想,更新观念。使之既重视基础知识教育也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既重视学生的成绩又重视人格的发展,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2.3 素质教育还要求每一位教师具有独立的人格,进取的精神、民主的意识、信息的观念、顽强的意志,要有创新竞争的卓越目标,有意接受新事物,发表和接受各种意见,自信而并不盲从。尊重他人,尊重知识。这样才能培养出身体强健、知识渊博、勇于创造的活生生的人才。

三、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全面发展

要走素质教育之路,就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就必须树立“面向21世纪,培养未来人”的大人才观,全面和谐与主动发展的质量观,重视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观和全方位育人观。

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能主动和谐和地发展,以实现群体目标;同时在教学中还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采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寿长。

所谓因材施教是指在统一要求下使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抓“两头”促“中间”,对“学困生”要分析产生困难的原因,针对不同的对象给予心理和智能上的辅导,使他们逐步达到教学要求对学习有余力的学生,要为他们创造条件,组织他们参加各种教学活动,发展他们的各种潜能。

世界银行在《促进发展的知识》报告中,形象地把知识经济的到来使发展中国家面临挑战的形势称为“要么搭上车,要么更落伍”。如何才能“搭上车”呢?最根本的就是要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将国民经济发展转移到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上来。素质教育就是为了要适应这个转变。

四、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推进课程改革

实施素质教育,教师要做的事情很多,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就是推进课程改革,优化课程结构,努力做到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能否把握好这个核心,对素质教育的实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当前中小学必修科课程门类过多,与地方经济文化,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的选修科过窄,教学内容过难,且缺乏综合性和实用性,不同程度地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但值得欣喜的是近两年国家正在进行教材改革,力求使课程设置综合化、人文化。教材内容更利于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为主。当然课程与教材的修改还要与教育教学评估制度的改革挂钩。不要出现教材的内容难度较低,需要掌握的程度一般,但对学生的考核考查却上升了一定的难度。

五、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是自主合作探究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泛进、滥讲,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要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把持主宰教学时间和教学空间的状况,就要解放学生的双眼、双手、大脑、嘴巴和身心,让他们去观察、操作、思考、表达和自我实现。只要是学生通过阅读能够自己看懂的内容,教师不要再讲述只要是学生通过自主探讨、合作、探究、掌握的内容和方法,教师不要再讲解,教师应该要多给学生交流讨论的机会,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各抒已见,表现自我,把自己的想法充分表达出来,这样的课堂讨论,能确保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多渠道的交流。

例如,小学第十册《语文》的《赤壁之战》这篇课文,有关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的内容学生自己能看懂的,老师就不要反复陈述,而对于这次战争东吴为什么采用火攻?为什么文中多次强调东南风?双方胜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等问题就应该交给学生讨论,研究。老师在必要的时机给予点拨,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开拓思维,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理解知识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