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8-07 17:39: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设计

篇1

关键词:医学卫生;计算机基础;实训;教学设计;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2-0162-02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职学校的一门基础课,也是一门实践性工具课。卫生职业学校培养的是能够适应医疗卫生事业一线的实用性人才。而在当前的实际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依然大量存在,已不能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理念。因此,中职卫校计算机实训课需要探索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思维,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个性化教学,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一、实训教学设计主导思想

卫校《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实训教学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切实体会到计算机能给学习、生活、工作带来方便,激发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因此,在实训教学中,选取贴近学生学习、生活、职业岗位的主题任务或项目案例,通过任务或案例将课堂实训各环节连接起来,不但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所学知识技能的用途和内在联系,也可使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

二、主题案例选取基本原则

好的主题任务或项目案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这就要求主题和案例的选取既要结合课程的各个基础知识点,又要能体现一定的趣味性、情境性和真实性。卫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训必须选取医学方面的案例或主题,贴近学生职业岗位,做到实训内容既有真实性,又有趣味性和情境性。以“绘制戒烟标识”为例,通过精心选取好的主题案例,最终达到培养医学生较高素质的目的,使学生适应一线医学职业技能的要求。

三、实训教学环节设计

1.设计实训教学情境。教学实训情境中重复的是过程、步骤和方法,不重复的是内容。例如,在同一学习主题“绘制戒烟标识”内,可设置绘制不同标识的情景学习和案例训练,使学生找出主题案例内容的差别,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点,提升专业技能,达到知识与技能的迁移。

2.应用“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三位一体”教学法就是在实训课堂中,学生在计算机上先学,然后在计算机上做,最后教师在计算机上教。这种边学边做、边教边学的方法,既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达到教、学、做合一,手、脑、机并用的效果。例如,首先,教师在实训课堂上布置本节课的实训任务,提出要求,学生接受后明确目标;其次,教师下发学案和相关学习资源,学生在计算机上学习和操作;最后,学生完成任务后上交作品,教师针对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学生模仿学习并修改完善作品。

3.实训教学的实施。在计算机实训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确定工作任务,让学生尝试和感悟实际工作对计算机技能的要求。教师要积累主题任务,逐步建立主题案例库。主题任务确定后,学生带着任务一边学习一边做,课程结束后同步完成。通过这种主题任务或项目案例的实训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实际应用能力,使学习过程能够满足未来职业岗位的需要。项目案例或主题任务实训的教学过程可通过以下步骤进行:①提出任务。教师通过视频让学生了解吸烟的危害性,并介绍“世界戒烟日”的相关知识,提出课堂任务“绘制禁烟标识”,学生接受该任务,明确课堂目标;②分析任务。教师展示作品“戒烟标识”,分析“绘制戒烟标识”要用到绘图工具栏,而绘图工具栏在文字处理软件和演示文稿软件中都会出现,但绘图工具栏上按钮的功能是一样的。实训目的是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工具栏上各按钮的功能,并灵活应用;③制定方案。教师通过电子教室给学生端客户机发送“导学方案”(完成主题任务的步骤、方法、评测表等)及相关学习资源,学生整理学习并制定任务计划;④任务实战。学生在计算机上完成“绘制戒烟标识”的主题任务,教师观察学生的制作过程,随时指导和接受学生咨询;⑤课堂评价。学生将完成的“禁烟标识”作品提交教师机,由教师检查评价或展示,让其他学生互评作品;⑥同步训练。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制作过程,了解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演示讲解。学生通过观看教师的演示,进行模仿练习,修改自己的作品。在此过程中,教师应点拨规律性知识,对课堂新生成的问题进行拓展和延伸。

4.实训教学的评测。教学评测的作用在于使学生明确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评测环节的开展需要实践与理论、结果与过程、教师与学生三方面结合。

四、教学组织应注意的问题

实训课是一门具有严格教学大纲、明确教学要求和教学目的的实践性课程,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较高。上实训课前,教师要充分备课,设计课题内容,课堂上做什么、怎么做,讲什么、怎么讲,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如何解决,等等,一定要心中有数。在实训课上,学生是主角,教师只是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只需扮演指路人的角色。除此之外,还要做到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对于基础不牢的学生,应帮其努力完成基本要求;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应鼓励其大胆创新。

教学的顺利进行,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互动。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活跃课堂气氛,极大地调动、促进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应鼓励学生独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当学生不熟悉某个操作时,应鼓励学生自主寻求解决办法,或协作讨论解决,而不是教师直接给出。一个环节结束时,教师应及时点评,对于完成好的主题作品应给与公开点评,以提高学生积极性。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实训教学有模式,但也不唯模式。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是理念,有了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师就可以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探索科学、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许灵霞.案例教学在《计算机基础实训》课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0,(35).

[2]林静.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实训教学改革的探讨[J].时代教育,2009,(2).

篇2

关键词: ARCS动机设计模式 《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学应用

1984年,凯勒对大量动机研究成果进行了整合,并提出了“ARCS”模式。这是一种能够将教学设计宏观理论与学生的自我效能、心念态度及成就动机等相互结合的教学模型。他认为影响人们动机的原因一共有四个,分别是注意、相关、信心和满意[1]。

1.中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生源状况

目前看,我国大部分中职学校的学生均为九年义务制教育中的“高危学生”。詹森说过:人如果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下,被称为苦恼。而这状态是难以根除的,处于这种状态下的人,其知觉焦点会被缩小,并妨碍人的记忆,降低人的创造力,从而阻碍其社会能力增强。因此,长期处于压力状态下的学生,其学习效率会降低。中职学校中存在许多这样的学生,因此在教学上面临一定的压力。

1.2中职老师

因为这些“高危学生”在课堂上常常表现出对学习不屑一顾的态度,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的教学热情。同时,因为实施教学改革,给战斗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带来巨大压力,往往使教师产生一定的挫败感。另外,中职学校中,教师的教学水平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

1.3教学内容

中职学校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中,有很多都与小学和初中重复。另外,学生在接受义务教育的过程中,其计算机水平存在很大差异。同时,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很多内容过于老旧,与社会脱轨。

1.4教学方法

大部分学校还在采用传统教学中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强调将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忽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下,学习效率自然降低。

2. ARCS动机设计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应用实践

2.1维持注意力

以维持注意力为牵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置相应的悬念,并提出问题。如在对Word中的图文混排进行教课时,首先教师用大屏幕为学生播放几个运用Word排版制作成的精美图片,然后让学生对其仔细观察,提问学生,贺卡上不同内容是通过Word中哪几个功能制作而成的。学生通过思考,并回答,从而其注意力被集中在课堂学习内容中。在计算机课堂上,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进一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通过此方法延长学生注意力集中在课堂内容上的时间,使学生产生学习动机,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2]。

2.2强调相关性

在运用Word制作图文并茂的图片的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积极思考之前学过的“插入艺术字”、“文本框”、“绘制图形”等内容,然后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对之前学过的内容进行演示,帮助学生巩固和熟悉操作中要掌握的技能,并演示本节课要讲的内容,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一定了解,然后师生共同建立一个目标。接下来,根据学生对知识的反映,为学生布置难度适中的练习任务。这项任务可以是安排学生制作一张图文并茂的贺卡,让学生明确具体的操作方法和制作要求,然后开始制作贺卡。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还会遇到之前学习的内容,从而对之前学习的内容加以复习,并将其与新知识相结合,了解新知识的用途。

2.3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信心

高职学生普遍对学习没有足够信心,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信心。当学生利用Word制作贺卡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布置新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当学生认为这个任务具有一定难度的时候,教师要为其提供清晰的操作思路和操作方法,这样有助于学生自主练习。在学生自主练习时,学习积极性有所提升。在这一过程中,有些学生可以自己单独完成任务,有些学生则需要教师的帮助才能完成任务。但不管怎样,学生的学习能力都会提高,并且牢固掌握课堂知识,这时教师要给予其一定的奖励或者表扬。学生得到相应的表扬,自信心倍增,对计算机课堂产生浓厚的兴趣,会自主学习计算机相关知识。

2.4教师为学生创设满意感

利用Word制作的贺卡完成以后,教师应布置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相应的讲解,让学生对彼此作品进行评价,并在这些作品中评价出一个优秀的作品,然后让这位优秀作品的制作者对自己作品的完成过程做出一定的阐述,讲述其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然后是怎样解决的,从中总结经验。这样,学生在课上的练习积极性及能力不断提高,知识水平不断提升,从而对自己产生一定的满意度和成就感。

3.结语

上文通过对ARCS动机设计模式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的应用分析,得出一定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通过一定的实践,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所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有所增强。ARCS动机设计教学模式不仅对计算机教学有明显的效果,对其他学科学习也有非常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篇3

一、以专业应用为导向的涵义

以专业应用为导向为计算机教学的模式提供了方向,专业应用导向的涵义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针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开展的计算机课程,这种形式的教学方式以及内容比较特殊,在应用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需求,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计算机技能进行重新划定,主要是同一门课程的不同教学方法以及内容;第二种是根据计算机不同课程的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需要而进行教学改革,这一过程需要结合计算机专业的特点,对其不同的课程的教学方式以及内容进行改革。在现代教学改革中,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正处于改革阶段,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正从知识普及形式转向以专业应用为导向的形式,我国很多高校的计算机教学模式都是以计算机基础知识为前提,以计算机高级语言程序为辅助的框架模式,这种教学方式比较笼统,缺乏针对性,不利于分层教学以及不同专业的计算机教学。所以,在教学改革的背景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必须以专业应用为导向,对教学模式以及方式划分层次,这样可以更加细化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水平,是学生更好的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

二、以专业应用为导向的教学改革以及实践方案

1、构建以专业应用为导向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

构建正确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可以更好的使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对专业与非专业计算机学生相关能力进行区分,并进行分层教学,有效的区分不同课程的难易程度。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为了更好的体现知识分层,需要开设知识普及课程群,而为了更好的体现专业分层,则需要设计专业应用课程群。

1.1知识普及课程群

知识普及课程群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的区分知识层次,在对不同专业的人群,教学的方式与内容也需要区分,在对这种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时,要注意掌握新生对计算机技术的掌握情况,根据不同的计算机能力对这些新生进行分组分班,对不同计算机基础的学生要进行区分教学,有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初步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所以,针对这些已经具有一定基础能力的学生,要改革教学模式,加快教学进度。

1.2专业应用课程群

以专业应用为导向,整合专业应用类课程群的知识模块,按照专业应用需求,选择与专业对接的“模块化”课程进行教学。

2、“知识模块化,训练项目化”教学方法设计

各课程教学内容按照知识结构进行阶段模块化设计。课程教学以综合案例为主线,将综合案例分解为与相应知识模块相配套的实训项目,形成能力递增驱动的“知识模块化,训练项目化”的教学方法。

2.1知识普及课程群案例式教学设计

下面以新闻专业为例,说明以专业应用为导向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中“知识普及课程群”的案例式教学设计。

课程教学模块:公共基础模块+专业需求模块(音频处理软件 CoolEdit、图像处理软件 Photoshop、视频剪辑软件、多媒体集成软件 Publisher)。

综合教学案例:电子出版物设计与制作。

教学目标:“电子出版物设计与制作”是集多媒体素材(图像、图形、音频、视频、动画等)的采集、处理、集成为一体的综合案例,通过学习该课程使学生掌握音频处理软件 CoolEdit、图像处理软件 Photoshop、视频剪辑软件、多媒体集成软件 Publisher 的常用技能。案例在注重解决常用技术性问题的同时,更多地注重多媒体集成能力的培养,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及制作能力。教学主线如图1所示。

2.2专业应用课程群案例式教学设计

下面分别以工商管理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为例,说明以专业应用为导向的“专业应用课程群”中程序设计语言课程和专业应用软件课程的案例式教学设计。

示例 1:工商管理专业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案例教学设计

课程教学模块:Visual Foxpro 程序设计语言。综合教学案例:企业员工信息管理系统。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用户为本”的设计能力和逻辑思维等能力。

教学主线:以一个完整的数据库应用软件项目开发为实践教学主线。按“功能描述、用户需求分析、数据库设计、前端操作界面的设计”的项目开发流程,将“数据库基础知识-数据库设计方法-数据库操作命令-面向对象设计”知识点分解到实践各阶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学习结束后掌握一个完整的小型数据库管理应用软件设计。VFP 语言课程以能力递增驱动的教学设计思路。

篇4

关键词:初中计算机课堂;教育信息化;网络教育;平台构建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5-10-14

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初中教育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那么,在信息化的今天,初中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更是信息化教育的一部分,这也是未来初中计算机基础知识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

一、教育信息化对初中计算机教学的影响

1.加速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推广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概念是由我国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提出,并针对这一概念提出详细的概述。黎教授认为信息化的教学设计就是基于网络资源背景下,以学生为教学中心,科学地安排教学的任务,以此实现教学的科学化、系统化。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对于初中计算机教学的信息化课程设计具有丰富和推广的作用。教师可以借助网络信息技术构建信息化环境,获取、利用信息资源,以此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信息素养。同时,信息化的教学设计对于创设教学情景、细化教学目标、合理分配教学任务等也有很好的作用。

2.完善教学环境,丰富教学过程

我们知道,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它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要求很高。当前,很多初中学校也越来越重视计算机课程教学。那么,基于教育信息化的背景,教师可以不断地完善教学过程,丰富教学情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借助教学软件,通过教师教学终端对学生进行演示,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演示不断进行自作尝试。同时,可以创建交流平台,鼓励学生相互分享学习成果,让学生感受到彼此的进步,无形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构建交流平台,了解学生信息反馈

在当前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初中计算机课程教学并没有引起过多的重视。教师的教学时间过少,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从而导致教师很难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无法及时完善教学资源。教师就很难使学生在学习的质与量之间保持平衡。那么,教育信息化的平台可以帮助教师较好地创设交流平台,提供教学资源共享、站内交流、邮件发送等功能。

二、基于教育信息化的初中计算机教学的实践

1.创设教学任务,引导学生积极完成任务

我们知道,初中计算机课程属于公共教学课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学校也没有过多重视。但是,目前基于全球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有效落实初中阶段的计算机教学是十分重要的。因此,要促进计算机教学的发展,教师可以借助教学信息化的背景,创设教学任务,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例如,为让学生熟悉办公软件Office,教师可以借助信息化的平台,围绕某一个主题,如奥运会、艾滋病防治等来开展。然后将学生分成各个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分配均衡,各个小组成员分配的任务也要均衡,然后鼓励学生上网查资料,根据自己的想法设计一份宣传报。

2.创设交流平台、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动态

基于教育信息化的背景,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创设交流平台。例如,教师可以创设班级QQ讨论群、网络资源共享库及精品课程分享。同时,教师可以围绕某一个主题创设班级内部计算机操作比赛。例如,假设学生是某一学科教师,围绕授课内容做一个精品课件。让学生上网搜集素材,并科学地围绕课程内容完成课件制作。课前让学生相互分享课件内容,教师观看学生的课件展示并给出针对性的评价。然后教师在班级讨论群或者邮件共享中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在课件制作过程中更好地理解老师的辛苦,并珍惜学习机会。

综上可知,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教育也逐渐渗透到我国基础教育的各个阶段。那么,基于教育信息化的时代,初中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更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那么,本文就基于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针对初中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几点针对性的意见。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开发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计算机已经成为我们生活和工作不可或缺的基本工具,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无论是计算机专业还是非计算机专业,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技能是非常必要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目的是使学生灵活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通过对计算机系统组成、Windows7系统基本操作、文字处理软件Word2010、电子表格Excel2010、演示文稿PowerPoint2010以及网络基本概念和互联网(Internet)应用的学习,理论联系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其他学科提供基础软件平台,达到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办公软件应用模块)初、中级水平。

1“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现状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是高等职业学校的一门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需要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联系实际灵活应用,同时能够为其他学科服务。辽宁轨道交通职业学院的同学从招生对象来分,有一部分是高中生,有一部分是中职生;从地域上分,有些学生来自城市,有些学生来自农村,这些学生在计算机基础这门课上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入校前是具备一定基础的,甚至个别学生学得很好,已经获得省级的一些奖项了,而有些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几乎为零,连开机、打字都很吃力。虽然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发展迅速,但是从宏观角度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1教学设计环节简单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师上课都用多媒体课件授课,在课堂上用清晰明了的课件授课能够让学生提高兴趣,用教师终端系统进行演示实例,也能够让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但有部分教师却忽略了对教学设计的编写,往往在设计中的活动历程中内容显示很简单,概括主题,应付了事,这样不能够用一个标准来约束自己,使得课上的质量大打折扣。

1.2教学模式较单调

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课件在机房实践的课时比较多,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很好地提升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但是从教学模式来看除了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以外还可以再加以拓宽。

1.3作为基础课程,与专业贴合的不够紧凑

目前我们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更多的是研究教学方法,忽视了对不同专业学生与专业的贴合度,没有全面考虑各专业对计算机知识应用的需求。无论给哪个专业上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相同,为其服务却与专业贴合得不够紧凑。

1.4考核方式动力不足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是过程考核,而且上机实践部分比例较大,能够较好地反映学生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但单纯的过程考核的评价方式不能够完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

2“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措施

2.1丰富教学设计

基于“成果向导”的单元教学设计是课前老师备课的一个标准,包含了基本信息、课前准备、课上实施、课后反思几个环节。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可以让任课教师对这节课程所教授的教学方法、手段、教学资源、单元教学目标、教学资源、课上内容以及学习评价一目了然,同时也能让教师及时记录教学后记,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学生课堂表现情况、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等都有一定的课后反思。教学设计无论是老教师作为教学经验交流,还是新教师作为课上参考,都是对课程改革的一种促进。

2.2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的教学模式

因为高职的学生更加注重的是自主学习的方法,尤其是计算机基础课程,学生在入校前对知识点掌握的程度参差不齐,这就需要学生抓住课前预习的环节,除了校内已有的资源和文献资料以外,学生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去使用优质的多媒体教育教学资源,不单纯地依赖老师去讲授知识,比如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就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翻转课堂的特点是视频短小精悍、信息清晰明确、复习测试高效快捷,有较强的针对性,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能够先预习,带着问题上课,课堂上老师给予有效的辅导,促进学生吸收消化知识点,课后也能够帮助学生及时进行检测,对自己的学习效率做出有效判断。这种教学模式也很好地平衡了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的这种情况。又比如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学习平台,目前有很多知名院校的专业教师都会在网上做微课堂或精品课,放到平台上去,教师可以很好地借鉴不同的教学方法,也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通过这些资源进行很好的预习或知识点扩充。

2.3紧密贴合学生所学专业知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全院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学内容上应该有所区别,因为计算机基础中的Office2010软件是为其他学科服务的一种工具,培养学生利用工具对问题深入分析和解决的能力,融入专业知识也能够为研究本学科的专业知识打下基础。比如电气工程系的学生在做电气产品设计流程时需要用的流程图,教师在教授Word2010章节流程图知识点的时候就可以把这些专业内容带到课堂上,让学生把所学的专业知识在文档中体现出来,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计算机基础知识,而且巩固学习了专业知识,提高了学生的运用能力;比如经贸系学财会专业的学生会用到大量的数学会计公式,我们就可以在讲授Excel2010函数应用的章节里,结合专业的函数知识多加练习;又比如我们可以把学院现在的三科联动的教学模式带到计算机基础的课堂上,如语文和英语课上的美文赏析用在Word2010的文档排版中,学生既可以学到计算机基础知识,又可以很好地和其他基础科目联系在一起。计算机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相融合既能够调动学生对本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4过程考核与资格证书考试相结合

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所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是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统一组织的计算机及信息技术领域新职业国家考试,通过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获得操作员、高级操作员资格者,重点测评考生掌握计算机各类实际应用技能的水平。目前我们“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为过程考核,即平时成绩(包括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和上机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这种过程考核的方式能够考量学生整体的学习质量,摈弃了重结果轻过程的考评价方式,老师能够客观地评价学生整个学期的课程成绩,但对学生而言激发的动力还不够,如果能够把过程考核和资格证书考试相结合,既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够对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开发思考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开发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实践技能,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这种工具,为学习、生活和就业服务,成为应用型人才。笔者从现状出发,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开发无论是从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当然课程开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要为以学生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贴合专业内容,在改革中不断摸索前行.

[参考文献]

[1]黄嘉.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J].机械职业教育,2012(1):46-48.

[2]张玲玲.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47-49.

篇6

关键词: 中职学校 计算机教学 教学方法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计算机应用已经普及,从一般的文字、数据处理发展到现在的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媒体处理。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与之相应的传统计算机应用教育已经显得滞后,与社会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因此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学面临严峻的考验。

在中职学校,计算机是一门重要的学科。计算机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计算机教师要不断进行教学研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学生学好一门课程的内驱动力。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加入便发动了储存在内心的力量……”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由厌学、苦学变为喜学、乐学,必然激活和加速学生的认知活动。兴趣是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探索真理的一种精神力量,有兴趣的学习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

1.利用游戏和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俄国文学泰斗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爱玩是学生们的天性,喜爱游戏是学生的共性。电脑游戏由于具有极强的交互性、趣味性,对于学生们来说更是挡不住的诱惑。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极易被其他事情所吸引。所以我在课堂中适当地加入游戏,把它作为激发学生兴趣和引导学生学习其他知识、技能的手段。例如我在鼠标练习教学过程中增加了“纸牌”游戏,在翻牌的过程中学生熟练了单击操作,在移动牌的位置时又巩固了拖动操作。这样达到了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的目的,学生不仅玩得高兴,而且学得好,进一步激发了学习电脑的兴趣。

学生对计算机充满着神秘感,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但随着计算机教学的深入,难度加大,并且学习的内容与社会上的计算机应用有着一定的距离,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降低。我们可以利用课外业余时间开展计算机兴趣小组活动,帮助学生巩固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技能,开阔眼界,增强学生对计算机课的兴趣。兴趣小组开展的活动可以多种多样,如组装电脑、用计算机编排打印校报墙报、设计学校网站、参加省市的比赛等。同时不定期地开展一些全体学生都参加的指法练习、编辑排版、网页设计等操作竞赛,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体验成功,激发学习主动参与。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兴趣是创造一条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由成功得到快乐的情绪体验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做得更好的强烈欲望。正如比尔・盖茨所说:“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得成功的努力。”我在讲计算机原理和结构时,由于学生对计算机的组成部件往往是靠死记硬背,记忆的效果往往很差,我就将计算机与人作比喻:人的感觉系统,如手、脚、眼等(相当于计算机的输入设备),输入信息到人的大脑(就相当于CPU)经过处理后,由人的嘴巴(相当于输出设备)输出来。教师要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还要注意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那些看起来似乎很奇怪的、出乎教师意料之外的想法,正是学生一瞬间产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所以,教师要创设使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展示的机会,创设享受成功的情境。这样,学生就有勇气和信心战胜困难,勇于创新,这本身就是创造发明的良好的开始。

计算机教学应以实践操作为核心,创造性地设计教学结构,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

二、实施分层次教学

实施分层次教学,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所决定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所必需的,是中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素质教育需要分层次教学,分层次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法,更应是一种教学思想,教育教学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双边互动的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实施分层次教学。

中职学校的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程度存在很大差异,有些学生基本上掌握了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而有些学生特别是来自农村的学生,由于当地的教学设施跟不上,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则知之甚少。对于前者,学习内容重复,学生没有学习兴趣;而后者则需要更多的学习时间和帮助来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分层次教学能使层次不同的学生分别掌握适合他们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同时更注重开发不同学生的潜能和创造思维能力。因此,在一堂课中,它可以有不同的教学目标,比如针对优、中、学困三类学生制定各自相应的教学目标:高等学习目标、中等学习目标、基本学习目标。此时,教师不但重视教学中的统一标准,突出学习要求的一致性,以保证学生打好坚实的素质基础,又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突出学习的层次性。因此在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中必须创新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跨越“零起点”平台,实施分层教学。当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在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

中职学校的教师在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中,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按照等级考试大纲规定,将计算机基础课内容分为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操作系统,Word、Excel、Internet、PowerPiont等若干个模块。以计算机模块考试为基础,进行编组分层,对学生分层次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一个出发点。新生入学以后,由学生根据自己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实际情况申报一个或若干个模块参加考试,考试通过的模块可以免修。通过考试,能够清晰掌握学生的知识结构,然后依据计算机基础能力划分组成不同的层次,实施分层教学。当然这种划分是动态的,学生通过模块化考试,就可以进入其他模块班学习,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总之,采用分层次教学,要注重在教材、作业、考试等环节上作出层次分明的规定和要求,从而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行分层次教学符合科学发展观,可以提高中职学生的个体和整体素质,满足社会需要,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三、采用多种模式进行授课教学

“在德国多模式就是其教育模式。创造就是音乐教育的主题”。这句话使我幡然醒悟。若将国外多种著名的教育体系中的精髓吸收到我们的计算机教学课堂中,这不也是一种教育的改革吗?

中职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教室可以实现以文字、声音、图形、图像、音乐、动画、电视、电影等多种多媒体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视野开阔,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减轻劳动强度,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加许多在黑板上无法进行教学的课程。

首先,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室,利用大屏幕投影进行直观教学。教师通过制作教学课件实现模拟环境,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用文字和语言难以表述清楚的教学内容,用教学课件可以直观地呈现出来。多媒体技术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听、能看、能动手操作、能进行讨论交流的环境,可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如在讲述计算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时,将一台计算机拆开,将主板、CPU、内存条、显示卡等硬件通过视频实物演示平台展现于投影屏上,使每位同学都对计算机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让他们初步了解计算机内部是由一些集成电路芯片和逻辑控制电路共同组成,消除学生对计算机内部的神秘感。这时可以将一些问题提出来让学生进行思考:这些芯片是怎样组装在一起而成为一台能工作的计算机呢?各个芯片之间又将是如何工作的呢?学生思考之后,教师将这些硬件组装在主板上,同时将CPU的作用、内存条的功能,磁盘驱动器的用途一一进行解说,最后启动机器,当学生看到显示器出现熟悉的英文字幕时,就会产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欲望。

其次,以网络为教学系统的教学模式。有效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充分发挥虚拟教室、远程教学、分布式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技术的作用。由于中职生的文化基础、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在整体上处于弱势,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玩游戏、从网上下载学习软件,收集各类学习网站及学习资源,这样不仅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能培养他们的信息收集、处理、吸收能力。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发送电子邮件给亲戚朋友、同学问好、祝福,在因特网上阅读新闻、参加网站上的BBS,等等,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国,而且民族与民族、地区与地区之间差异很大,若想更有效地实施全民素质教育,有必要更多地采用多种教育模式来发展我国的计算机教育。我们应该多借鉴适合我们国情的、对我们的课堂有帮助的、能让学生真正学习到计算机知识的最佳模式。

参考文献:

[1]施伯乐主编.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参考书.2002.7.

篇7

1.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现状分析

近几年,我国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发展较快,各个高职院校为了抢生源,导致学生水平普遍不高,生源质量逐渐降低,就计算机水平而言。一部分从中职升学的对口生计算机水平相对较高,而中学升学的普招或者3+2学生计算机水平普遍较低,甚至没有接触过计算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满足当今社会对大学生基本素质的要求,要求老师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注重精讲细练,着重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计算机操作水平。本文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探讨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必要性和具体的教学方法研究,培养学生本文由收集整理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必要性

“任务驱动”教学法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教师的帮助下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目标,在问题的驱动下,积极主动的应用学习资源,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协作学习,既完成了预先设定的任务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构主义为理论指导的教学法,它要求创建“任务”和教学情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更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现在学生获得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很多,除了课堂之外还有广泛的渠道,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内容来说特别明显,学生能够切实提高计算机基础的应用水平并且能够学以致用,结合笔者多年从事计算机教学的经验,我认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最好的教学方式就是“任务驱动法”。

3.“任务驱动”教学法及其教学原则

“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以大纲为蓝本,以考试为手段,是以实践应用为目的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用案例吸引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先设计出案例,让学生知道我们的教学目标是什么,然后以案例为中心展开,实践课以具体的任务驱动学生,让学生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完成一个个的任务从而掌握课堂上的知识点。这种以任务为驱动的学习实践活动,适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关键是教师在课前设计出科学、切实可行的“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先进的教学观念和负责的教学态度,在课前要认真备课、吃透教材,把握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从而认真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相应的“任务”。

4.“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为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并且熟练操作计算机,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即教师设置“任务”引路,学生边学边练,自主完成“任务”的学习。

(1)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创设情境,以学生为中心,提出任务任务驱动法,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制定真实的任务,把学生角色从“让我学”变成“我要学”,从学生“被动学吸收”变成“主动创造”。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理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要和大的任务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教学情景中带着任务学习,用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来驱动学习者的兴趣和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灌输任务驱动的观念,强调学生的自主发展和主动求知。

(2)引导学生分析和研究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边学边练,老师精心设计的任务贯穿整个学期,与理论课教学进度一致。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windows xp操作系统时,收集关于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等方面的资料;学习word、excel、powerpoint时,将收集的资料用word加工处理,最后利用资料制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在全班进行演示交流;学习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时,要求学生将最终的演示文稿制作成网页。学生在边学边练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不仅让学生亲身感受认知的过程,而且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志。

(3)进一步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能力以及培养合作意识,让学生能够从大任务中找到异同点,相互启发、相互促进、驱动学生更强烈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最终在同学的交流合作以及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形成良性循环,是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4)采用表扬激励的良性评价机制。任务驱动法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能够体现出自己的思路,每个学生的思路和表现形式各不相同,所以最终的答案并不固定,因此不能用具体分数评价学生的作品,而是通过作品的展示,让同学们自己当评委,最后看谁的作品最受欢迎,让大家之间有一个互相学习的过程。通过这种灵活多样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志,既可以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知识的水平和查找自身不足,也可以客观地评价学生完成的“任务”。

(5)老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构建开放式教学体系,架设一台ftp服务器或者是利用网页和博客等方式为学生提供课外学习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将自己的电子课件、案例精选、考试样题等上传供学生课外学习参考,还可以将学生的优秀作品上传供学生相互展示交流。让学生课内课外都可以学习,为本课程全方位构建一个开放式的教学体系。

5.任务驱动法教学策略

遵循建构主义理论,将学生由外部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将教师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的帮助者。教师课堂教学的定位要准确,除了准备教案,还要设计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绝不能照本宣科,容易使学生学生困倦、疲劳。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和黑板板书结合的授课方式,丰富课堂教学手段,要主动创造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不论是教学环节还是实践环节,都可以将学生吸收到教学体系中来,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在老师的帮助下解决问题,学生不仅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进行学习,还可以与其他同学进行学习交流,形成了多方面交流的合作学习氛围。

篇8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重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9-0072-03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设置是学科、领域之间已经互相渗透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诉求,其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等品质。但是,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前还没有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现有的一些可借鉴的教学方法大多为一线教师的经验总结。由于近年来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们获取信息技术及知识的渠道变得多种多样。同时,知识爆炸性传播带来了知识传递的更大差异性,尤其是在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域与发达地区之间,差异更加明显。因此,如今高职院校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背景及结构差异较大,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多为“三段”的传统型(讲授+实做+考核),差异化教学仅停留在理念上,缺乏实际操作的可行性,教学模式的重构显得尤为重要。

一、计算机基础教育现状

计算机属信息科学的范畴,其知识的新颖性、时代性以及授课形式和实践操作的独特性,使其在发展普及中得到了学生的喜爱。与其它新兴学科一样,计算机基础课程有着鲜明的特点,并使其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但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人们获取知识渠道变得多种多样,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的获取也十分便利,因此对该课程的教学模式的冲击尤为显著。同时,创新教育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研究还没有得到足够的发展,其教学模式及现状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学方法的创新性较低

从创新教育理念看,人们的教学理念受到了传统思维的深刻影响,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长期占据着统治地位,许多学校尤其是中学过分地追求高效率的知识传授,这必然制约着学生诸如问题意识、发散思维等创新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在实际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实施往往浮于表面,缺乏实质性的操作。如今广泛采用的授课模式多为教师为主体的“灌讲”模式,多媒体应用时往往服务于教师的宣贯而非对学生思维的启迪。

2. 教学内容过于强调知识,弱化方法教育

计算机基础教育过多地强调如何把教学大纲中的内容灌输给学生,把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学习方法与计算机基础课程结合起来进行系统研究的较少。许多教师在这一学科的教学中感到最大的问题是: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创新型学生?现有的一些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研究相关的文章,多为一线教师提出的经验总结或教学心得,虽然不少文章里提及创新,但还没有形成较为严密、系统的研究范式。

3. 差异化、层次化教学目标缺失

众所周知,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描述学生通过教学活动所达到的预期效果。有效的教学目标能给教学带来积极的影响,提高教学质量;反之,不合理的教学目标会阻碍教学活动,影响教学质量。传统的教学目标设计是根据班上学生的平均水平制定全班统一的教学目标。边疆地区的高职院校学生计算机知识水平的统一性相对较差,但总体水平是通常符合正态分布的。即:入校基础知识比较薄弱或比较丰厚的总是位于分布曲线的两侧,多数学生入校基础知识趋于相当。因此,兼顾分布曲线的两端及中间部位的均衡是教学模式的设计的关键。而目前由于教学进程的安排,差异化、层次化教学模式在紧张的教程中显得无从实施。

4. 教学评价重在考核,模式单一

目前对我国的大部分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和评价,主要是期末的考试成绩,很多院校甚至就是直接使用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模拟环境来作为课程的成绩评定。虽然我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模拟环境、评分系统已经非常完善,考核全面,评价严格,比较成熟,但是它仍能只能作为一种侧重固定教材、固定课程、固定知识点的考试方式,并不能代表一个学生对计算机能力的综合掌握,也不能体现出不同专业学生在自己专业上对计算机知识的特殊需求、掌握能力和应用于自己专业的能力。这样的评价系统,对于开设了相同计算机基础公开课却位于不同专业领域的学生来说,是不完整、不全面的。

二、计算机文化基础科教学模式重构可行性分析

1. 教学模式重构的内涵

在著名的Refactoring文档中,面向对象思想的专家Martin Flower对重构的定义为:重构是对软件内部结构的调整,目前在不改变软件可察行为的前提下,提高其可理解性,降低其修的成本。因此,将其在软件工程中的理念移植到教学模式的调整变革上,可以理解为:教学模式的调整是基于计算机文化基础课讲授的过程的变革而言,是采用更高效的方法,是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习计算机技术的学习方法,教学模式的重构只是手段而非目的。

2. 教学方法的调整与实施

首先,教学对象(即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结构分析评估,可采用的有问卷调查(包括网络调查)、开课前的摸底考试等方式,若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应将部分教纲中的内容巧妙地设计其中,从而绘制教学对象的知识结构水平分布图。

其次,评估结果结合教纲教学目标分类制定教学目标(基础性目标、发展性目标、提高性目标):对于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的学生,主要从提高兴趣、讲授知识点、操作练习的循序渐进方面着手;对于基础知识水平较高的学生,采用引导性教学,主要在于方法及理论知识的传授,并结合小项目实施的手段引导其发挥自己的特长;对于知识水平趋中的学生应重点关注,提高其兴奋点、采用创新的模式(如类似课堂游戏、互问互答)、强化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结合(如可在采用幻灯片教学的同时制作类似的幻灯、网页等计算机基础内容)。

第三,分层次教学的实施:教师可以以学生的基础情况为分层标准成立学习兴趣小组,然后合理搭配每个小组的学生,其中要包括计算机基础较好、基础一般及基础较弱的学生,然后让基础非常好的做组长,使他们之间能形成相互帮带和相互影响的氛围,从而使每小组人员都能逐步得到提高。也可以以教学内容的难、中、易三种学习任务为分层标准成立学习小组,然后让每个学生都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选择这三种学习小组的一种。教师在各个小组中扮演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角色,鼓励他们主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但可以激发学习基础好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也能使基础较差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学习兴趣。课堂控制方面,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的优点,做到封闭与开放的统一,采用封闭式教学管理体现纪律性、采用发散的开放式管理体现思想性,即在学生聆听阶段应加强授课效果的评估,在学生讨论、实际操作阶段教师则应充分引导。同时,在重要理论知识点的讲授方面,可以引用更加活泼新颖的手段。例如,在网络部分授课时可采用提问的方式入手:如问“平时你们上网主要做些什么?是喜欢看新闻还是八卦消息?”得到答复后,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个当下热点话题的页面,同时根据实时页面介绍网页的组成等相关基础知识。如果学生的兴趣完全超出了大纲要求,与重点内容无关,如有的学生提出希望了解网络安全和黑客的攻防技术,这些在大纲中完全没有涉及的知识,教师可在满足了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上,通过在线学习、兴趣小组专研等活动形式,来满足部分学生的兴趣,并给予知识水平非常高的学生一定的挑战任务予以满足,从而实现差异化的教学目标指导下的发展性目标。

3. 教学效果评估多样化

教学效果的评估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原则,应采用综合评定的方法。如小项目实施、案例解析作为提高性目标的考核,按权重计入综合考试成绩;利用计算机等级考试基础知识方面的题库,充实平时操作练习的作业计入平时成绩,最后按比例计入期末综合考试。同时,充分鼓励学生在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方面的创新性想法,更倾向于方法的学习掌握,期末考试的题型要突出学习方法的考核。

学习方法乃是计算机文化基础课设计的亮点:由于计算机知识更新周期非常短,可能几年前的理论到如今已经有了质的突破。同时,软件的更新换代则极为迅速,教学中不可能在低版本的DOS环境下讲授窗口操作,也无法在OFFICE2000中讲述WORD2007的最新操作模式。因此,重视方法的考核是教学效果评估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带动了科技的飞跃,而肩负计算机入门教育职能的文化基础传统教学已无法完全适应高职院校学生的需求。因此,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重构"已成必然。分层次的教学目标设立是重构的起点,考核评定的综合性是重构的落脚点,重构与创新最终能重新焕发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薛文涛.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新模式探讨[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01,(28).

篇9

关键词:素质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8-0000-01

Quality of Education Teaching in the"Computer Application"Teaching

Wei Xu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chool in Henan Province,Zhengzhou 450008,China)

Abstract:At present,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in the country at every level to promote education at all levels.As vocational institutions,examination-oriented education to quality to explore the ways and modes of education transition is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Keywords:Quality education;Computer application;Teaching

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全国人民的普遍共识,在全国各级各类教育中层层推进。作为高职院校,探索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途径和模式是保证高职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学校各专业的必修课,实施面向素质教育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必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增强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结构

《计算机应用基础》涵盖了计算机基本应用的多个方面,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汉字输入法、Windows操作系统及其应用、Word文字编辑、Excel电子表格、PowerPoint电子演示文稿、Internet的应用七部分内容,其中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汉字输入法以知识型和技能型内容为主,剩余的五部分不仅涵盖大量的知识型内容,更重要的是操作型内容也主要集中在这部分,因此这部分的学习将是教师讲解的重中之重。

二、素质教育融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多重模式

(一)采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在本课程中这种教学模式适应于讲授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发展、计算机编码、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等理论内容。例如在讲授“计算机的组成”这一内容时,首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计算机的组成框图,让大家对计算机的组成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以后,展示各组成部分的实物并简要说明其作用,让同学们进一步加深对各组成部件的认识,然后让同学们针对老师讲课所用的这台计算机的基本配置进行评价并就此展开交流和讨论,最后教师概括性地作些补充和小结,这样下来,同学们既掌握了计算机的组成也了解了相关的硬件配置常识,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采用以操作为主的练习模式。计算机应用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其中相当一部分内容都需要学生通过上机操作去学习和掌握,为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对这部分内容应采用以操作为主的练习模式。采用这种模式应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1.教学应以实践为主,精讲多练:“精讲”是指教师要讲出教学内容的基本知识点和精华;“多练”是指让学生有足够的上机时间,进行有目标、有实际效果的操作练习。一般来说,键盘指法及汉字输入等技能型的内容,教师只需指出指法练习的要点和编码的规则,余下的就是要学生多练习,通过练习掌握技能技巧;对于Windows、Word、Excel、PowerPoint等操作型的内容,宜上机边讲边练,即教师在对某个知识点进行讲解、演示后,马上让学生动手进行一个与刚才授课内容有关的操作练习,这样,学生的思路始终跟着老师的授课内容,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用学到的专业知识做工具去探索面临的新问题,又便于老师及时发现学生在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并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2.做好上机前准备:由于这种模式是学生在学习中起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起组织、引导、控制作用,因此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教师应该针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设计一些上机操作题,这样每次上课时教师就可根据教学内容布置操作任务,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去学习,他们就会主动去思考去钻研完成这一任务所需要的知识。

三、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中体现素质教育的加强

(一)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应该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达到和谐统一,使教师从“教育者”角色转到“引导者”角色上来,把主要任务放到教学生学习的方法上。教师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应该灵活采用个案教学、项目教学、问题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启发式等教学方式方法,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其理解。例如,在讲Word时,学生会理解这是一种简单的打字工具,但可以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自己设计个人简历、校园小报、新年贺卡等,当一副副精美的贺卡诞生后,他们学习兴趣也被激发,转被动型学习为主动型学习,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二)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学中精讲多练,注重实践指导。所谓精讲,就是不必面面俱到,而是主要讲清课程的要点和基础知识,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所谓多练,即让学生上机操作,从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入手,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提高操纵的准确性,迅速性,灵活性和协调性。精讲是前提,多练是关键,实验指导是重要环节。举行专题讲座,报告会,举办各种计算机技能比赛,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也促进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提高。

(三)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用多媒体和电子教案进行多媒体教学,着重提高教学效果。如在讲授Powerpoint时,可事先设计好一个声音优美的动画演示文稿,上课时演示给学生看,让学生思考自己应如何编辑和制作,从而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鼓励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和校级计算机技能比赛,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主动性、积极性,也为学生更好的就业提供帮助。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责任心。

面对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的挑战,应试教育必然向素质教育转轨。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必须面向素质教育,构筑新的教学理念、模式和新的评价观。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涉及到诸多方面的因素,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使学生不但掌握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利用计算机求解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我们教学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孙立春.素质教育新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4

篇10

〔关键词〕多媒体 认识 误区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所必需的手段之一。它能直观地将文字、声音、图片以及视频等有机地结合并能交互式地体现出来。对于教师来说,它操作简便、省时省力,能把抽象复杂的问题形象地展现给学生;对于学生来说,多媒体不仅是一种吸引,它还能让学生在灵活的教学形式中自觉低接受新鲜的知识,能够培养自我热爱与追求的自主学习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特别是在校内外以及大的公开示范、观摩课中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已经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工具之一。

但是多媒体的使用,就是灵丹妙药吗?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亦有它的不足,实际教学中,为避免适得其反的效果,根据实践经验,我总结以下多媒体应用的误区,以供参考指正。

第一,从认识讲,为使用而使用,并非为需要而使用。“要求我们使用多媒体,那简单,我在多媒体教室上课,把投影仪开着,还跟平时一样上课不就完成任务了吗?”这是我们学校要求每个老师每个月至少上一节多媒体课后一位教师所做的回应。如此这般,利用多媒体进行上课,只是一种任务心理;或者有的人只是需要进行公开课、评比课时使用多媒体,那也只是做做样子,是为了使用而使用罢了,而不是为了简便、形象或者自己教学中迫切地需要而使用。这是多媒体使用中认识上的不足。

第二,从制作上讲。1、滥于下载、照搬原用,不能自我创造、制作。原则上来说,应该根据我们所授课的内容以及编写好的教案进行课件制作并应用于课堂,而随意下载、拿来我用的现象普遍存在。2、过于花招、内容过多,脱离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最大特点。3、幻灯片切换时,声音滥用,用以造成学生学习注意力的分散。

第三,从操作使用上看。1、有些老师计算机基础知识匮乏,往往造成操作不当,反而影响课堂教学。2、过于依赖,一节课下来,老师几乎没有停手地进行操作讲解,脱离了学生课堂参与的自主性、互动性教学理念。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教学的多媒体应用在它诸多优点的相映下所产生的这些不足亦是教学的实际应用中不可避免的。针对这些不足,现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一、积极宣传、定位思想,与时俱进、改变观念

1、加大宣传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点,给多媒体一个准确的定位,让教师充分了解多媒体的优越性。多媒体教学既然是一种新的有效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是传统的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我们要与时俱进,改变那种“一支粉笔一本书一节课”的过于传统的教学思想,学习新的东西,真正让多媒体走进我们时效的课堂。要把传统的教学手法与多媒体有效地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不能封闭自固。2、多媒体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工具,它最基本的作用是辅助于教学,并非教学的依赖。不能把课件当成了教案,更不能把多媒体回归到了“满堂灌”。

二、加强培训

1、加强计算机文化基础培训。计算机基础知识是制作、运用课件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前提,对于计算机知识零起步的教师,首先应加强他们基本操作知识的培训;2、加强课件的网络下载、制作等知识的培训。拿来主义固然很好,网络资源共享也无可非议。我们应该通过参考别人好的课件,根据自己教案的特点,制作适合本堂内容的优秀课件,这样使用起来也得心应手。声音、图片、动画等要用得恰如其分。3、加强教师对多媒体的应用、操作能力的培训。

三、鼓励创作,激励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