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的相关知识范文

时间:2023-08-07 17:39: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管理学的相关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管理学的相关知识

篇1

关键词:鱼骨图 药事管理 教学质量

一、鱼骨图

鱼骨图又名特性因素图,因形如鱼骨而得名,是日本石川馨教授设计的一种发现事物问题“根本原因”的方法,它能够清晰明了地显示造成问题的各种原因,并指出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使决策者对问题有整体的把握。鱼骨图分为整理问题型鱼骨图、原因型鱼骨图和对策型鱼骨图,本文使用的是原因型鱼骨图。它可以针对事物的问题找出产生该问题的主要原因,并通过现场调查的数据,计算出每种原因或相关因素在产生问题过程中所占的比重。决策者可以根据问题因素所占比重不同,有所侧重的采取相应对策来解决问题。

二、教学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药学类专业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形式、专业种类、教学方式亦呈现多样化发展,我国高等药学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为跟上时展步伐,适应新时期我国高等药学教育改革和发展要求,培养合格的药学专门人才,以满足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全国各大高校纷纷开设《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药事管理学是研究有关药品管理活动的内容、方法、原理及其规律的学科,是药学与管理科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互相交叉渗透而形成的边缘学科[1]。由于该学科覆盖面广、社会需求背景复杂多变,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都还处于发展完善阶段,仍需不断在摸索中前进。笔者在对该门课程的讲授期间,发现学生对于课程的内容理解、理论知识的掌握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本文就如何改善学生学习《药事管理学》课程的困境方面提出一些建议,与同仁探讨研究。

三、影响因素

(一)课程

1.课程内容

药事管理学是指对药学事业的综合管理,是运用管理学、法学、社会学、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对药事活动进行研究,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但在国内的相关专业教育中,《药事管理学》包含了对药事活动管理的基本介绍,内容以宽泛介绍为主。与此同时,学校在根据专业不同,设置学时有所侧重,但由于经济和技术水平的发展,药事活动有了更多的变化,在有限的学时内无法将《药事管理学》讲解清楚,教师在授课时只能对重点章节有所侧重,致使学生对于《药事管理学》的学科前沿和药事实事缺乏了解。

2.课程设置

根据调查显示,各院校开设的药事管理学科课程,除《药事管理学》或《药事管理与法规》、《药事法规》设置较普遍外,各院校其他课程设置的差异较大,多至10余门,少则1门甚至没有[2]。学校在开设《药事管理学》课程时,各专业学时、考试性质均不相同,使得学生对于该门课程的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再者学校在开设《药事管理学》时,相关课程如《药物经济学》、《医药商品学》等开设或先或后,课程间的关联和层次不清,不利于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相关知识

3.教材有待完善

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药事活动也在发生变化,其中药事组织机构设置及其职能,药品管理立法,药品注册、生产、经营、使用、信息等方面的监督管理,药学技术人员管理等内容都有相关的改变,笔者所在学校采用的教材为《药事管理学》(第5版)在相应的章节并未与时事接轨,纸质教材的时限性和不足无法跟上药事活动的变化,需要不断补充和更新,致使学生在了解药事活动相关动态时存在困难。

(二)教师

1.教学能力

近三年的调查显示,学科教师占药学全部教师的比例一直不足5%,明显低于国际10%的平均水平[3]。在现有的教师队伍中,兼职教师数量较大,约占30%~40%[4]。而从师资来源看,药事管理学可由于其特殊性,很多学校往往由院系行政领导或其他人员兼任;一些院校甚至由药剂学、药理学等教师兼任,没有专门的教研室甚至教学组。这样不利于教学的计划,也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2.教学计划

在我国一些二本医药院校,《药事管理学》只作为一些专业的基础课,如药学、药剂学、临药、医药营销等,药事管理学并不是一门单独学科,学科比较弱小,并未引起足够重视,这就使得教师在进行《药事管理学》的教学计划时,仅作为一门常规课程讲授,这将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不能得到足够的信息和知识。

3.教学模式

在授课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和学生互动才更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同的学科要求教师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当教师的教学模式不利于课程的讲授时,会使得学生无法提起学习的兴趣。在《药事管理学》的授课过程中,一味的讲解理论知识,不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更无法提起学习的兴趣。

(三)学生

1.学习方法不当

正确的学习方法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但一些学生并未掌握适合自己的有效学习方法。一些学生学习很用功,但效率很低,缺乏独立思考和逻辑思考的能力,只是一味的死记硬背,无法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就《药事管理学》而言,在理解了药品、药品监督管理和药品管理法等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并未将实际生活中的事件联系于理论知识,如近年频发的假劣药事件、《药事管理法》相应的变化等。

2.学习动机

药学专业学生的就业渠道主要包括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医疗机构和相关药事组织等。因此,在大学四年期间,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尽相同,他们会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选择不同的就业目标或学习目标。由此,选择提早就业的学生会较早的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选择继续深造的学生会更多的投入到专业课的学习中,也有一些学生缺乏明确持久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目标。

四、对策

(一)策略教学

针对《药事管理学》课程的特点,有意识地实施策略教学手段的集合。策略教学手段包括有活跃课程教学气氛,针对每一章的教学内容,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以此来提升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如在药事组织的章节中,通过登录CFDA网站,查询CFDA的机构职能,让学生以分组的形式对于CFDA相关机构职能了解,并进行PPT讲解,发表个人看法,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于书本知识的掌握。策略教学还可以通过强化实践教学,探索多种教学方法,以此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这样不仅有利于他们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也有利于与用人单位的需求相接轨,帮助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中发挥力量。通过多种策略教学方式的组合,可以有效的改善学生的学习困难,加深他们对于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理解,并更好的掌握。

(二)增加《药事管理学》学时,调整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教学

我国大多数院校对于药事管理学科建设尚处于起步状态,暂不具备将药事管理学科分化为药事法规、药品经营企业管理等专门化课程的能力,故可将《药事管理学》增加学时的基础上,将一些重点章节,如药品监督管理、药学技术人员管理、药品管理立法、特殊管理的药品等重点向学生讲述。一些章节如药事组织、药品知识产权保护、医疗机构药事管理等章节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同时,药学专业其他课程如药剂、药分、药化等均有较多的实验课时,让学生能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然而《药事管理学》均为理论学时,并未开设实验学时,不利于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强化实践能力。设置《药事管理学》实践课程,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三)加强教材建设,建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针对药事活动、药事组织相关职能、药事法规等信息的变化,《药事管理学》所使用的教材是无法跟上步伐的,因此在对于《药事管理学》教材的编写和建设,需在认真研究我国药事活动的基础上,弥补纸质教材存在的不足,将相关变化有效的体现在教材中。同时,加强与友校之间的联系,共同研究影响药事管理学发展的关键问题,在学科前沿理论、课程教学方法、教师教授心得以及药事活动的相关信息方面加强沟通与交流,建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四)加强师资建设,注重专业队伍建设

建设和完善《药事管理学》课程体系,师资是关键。首先引进药事管理学相关专业高学历人才;其次加强对现有教职员工的知识培养,通过相关讲座培训、对外交流学习、内部研讨会等形式,弥补师资的不足,加强学术交流;最后可聘请一些国内外知名的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医疗机构管理人员和国家药事组织的行政人员来开办讲座和学术交流活动,更好的让学生和教职员工了解药事活动主体的情况等。

(五)强化制度约束

针对当前大学生学习困难、学习能力差等特点,强化制度约束,开展学校、教师、家长联动机制,尽可能地采用有效引导的方式使得学生提升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使他们能够逐渐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以及实践能力的提升。通过制度的强化,加强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掌握,在面对未来困难的就业前景,能够更好的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发挥自己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付非,郭淑英,申蕾,冯波. 以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提高药事管理教学质量[J]. 亚太传统医药,2012(12):240-241.

[2] 胡明,蒲剑,蒋学华,吴蓬,周乃彤. 我国高等药学院校药事管理学科本科课程体系调查[J]. 中国药房,2008(22):1683-1687.

篇2

    随着社会现代化变迁步伐的加快,人们的心理世界发生着错综复杂的变化,各种社会心理问题日益引起心 理学者的关注,其中处于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的青年大学生尤为引人注目。在大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 惑甚至障碍或变态,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育。正是基于这种现实的需求,目前,高校德育界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要将心理素质的培育纳入到德育的体系中来。但是不可否认,这一认识在不少人那里还 处于自发的阶段,有待于理性提升,从而达到自觉阶段。同时在心理学界还存在一种比较片面的观点,认为大 学生心理素质培育固然是必须的,但与德育的关系不大,不应将它纳入到德育的体系中。有鉴于此,本文将着 力从学理上阐明德育学与心理学之相关性,从此作为理论依据进而说明将大学生心理素质培育纳入到德育体系 中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所谓德育学与心理学之相关性,是指德育学、心理学作为两门独立的科学在一定程度上又是相互关联的, 彼此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下面分别从德育学和心理学两个角度来考察二者的相关性。

    (一)

    首先从德育学的角度来考察。

    德育学是研究德育过程中一般规律的科学。德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德育思 想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与整个教育思想理论是同步的,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但是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它则晚 于教育学产生在近代。现代的德育学理论是传统德育思想理论合乎逻辑的发展成果。无论是传统的德育思想理 论,还是近现代的德育学,从来都是重视研究德育客体的心理现象,注意吸收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成果的。

    就我国而言,由于古代德育一直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因此德育思想异常丰富,构成了一幅以儒家为主干 的各种德育思想交互作用的漫长画面。我国古代思想家在对德育问题进行研究时,很早就已不自觉地涉足心理 学问题。比如我国古代儒家的经典之作《大学》在论及如何进行个人修养这样一个德育问题时,提出:“欲修 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这段文字说明:古人已经认识到修养不是外在的修身而是内在 的修心;提出“正心”、“诚意”的修养方法,而这些用现代的科学术语来说,就是调整自身的心理状态。又 比如,贯穿我国古代德育思想始终的人性论问题实际又是个心理学问题。德育要培养人,要教人怎么做人,必 然要解决什么是人这样一个理论问题,因此早在先秦的思想家们就对人性的起源,人性的善恶进行思考,进而 又对人性的构成加以分析,直到宋代产生较完备的心性学说,这是为深化德育思想所作的理论工作,同时它又 开辟了心理学思想的理论道路。

    如果说在我国古代,德育思想和心理学思想还处于彼此交融的状态,二者的相关性还更多地为融合性所遮 掩的话,那么到近现代,当德育学和心理学都已发展成为独立的科学以后,二者的相关性就更为明显了。下面 仍然从德育学的角度来论述。近十年来,我国出版了不少德育学方面的著作,这里列举几部以说明这个问题。 早在1986年全国六所院校教育系编写的《德育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一书中就指出:“心理学是研 究人的心理的产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这对于德育学研究人的品德的心理基础,为德育提供心理依据,提高德 育功能是不可少的。所以德育学要吸取心理学研究成果,为我所用。”(第3页)在1990年上海杨德广著《大学 德育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中又明确提出:“大德育的概念,……包括政治品德、思想品德、 伦理道德、个性心理品质等四方面的内容。”(第2页)该书还专门列出一章,应用心理学理论来论述现代大学 生的心理特点。在1993年南京大学张锡生著《高校德育导论》(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又提出:“随着高校 德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大学生中反映出的许多问题,往往不是思想品德问题,而是心理 健康问题。”(第100页)该书还提出在德育塑造的方法上要吸收科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又比如,我国台湾七 十年代由龚宝善编著的《德育原理》(国立编译馆出版)中也谈到了德育理论要吸收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第40 页)。

    再就外国而言,德育学也一直注意心理问题。比如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在其所著《教育学》中专列了一章 论述“心理的训育”,阐述如何在德育过程中进行认识、感觉、想象、记忆、注意等的培育。当代美国德育学 是西方德育学的集大成者,它也继承了西方德育中注意心理因素的传统,当前美国大学德育实践中广泛地开展 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正说明了这个问题。又比如,和我国有类似文化传统的日本,其德育学同样注意心理问 题,在日本所列的中学16条德目中,有两条是与心理有关的(见崔新录《德育新探》,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年 出版)。

    (二)

    其次,从心理学的角度考察。

    无论是在外国还是在我国心理学史上,品德的产生和发展问题一直为思想家们所关注。近代科学心理学诞 生以后,特别是教育心理学出现之后,更有许多心理学家专门致力于品德发展的研究,从而使心理学与德育学 紧密关联。

    早在1894年,英国的巴恩斯、美国的夏伦勃格就分别在英国的《教育论丛》杂志上发表《儿童心目中的惩 罚》和《儿童的公正观念》两篇论文,标志着心理学家开始涉足德育学领域。进入本世纪二十年代后期,这方 面的研究规模日益扩大,涌现出一批知名的心理学家,在英国有麦考莱和瓦金斯,在美国有哈兹霍恩和梅,特 别引人注目的是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1930年皮亚杰出版了《儿童的道德判断》一书,对以后西方儿 童品德发展研究具有重大启发意义。二次大战以后,又有一批儿童品德发展研究的专门心理学家,在美国有哈 维豪斯特和泰伯,英国有斯温森,这期间比较突出而且对现今仍有影响的是美国哈佛大学儿童道德发展和教育 研究中心以柯尔柏格为首的一批心理学者。

    以上简单的历史回顾表明,在整个西方心理学发展史上,心理学家们从来都是关心德育学问题的,而且这 方面的研究正随着心理学本身的发展而不断深入。八十年代以后,在我国出现了教育心理学的一个年轻分支德 育心理学(辽宁师大韩进之、王宪清1986年编著出版了《德育心理学概论》一书),这标志着心理学和德育学 的相关性已在心理学领域结出累累硕果,从而以科学的力量证明了心理学和德育学两门独立科学你中有我,我 中有你的历史规律。

    (三)

    上文从学理上论证了德育学和心理学之相关性,综合地看,二者的相关性主要表现在:第一,德育过程中 德育客体的品德和心理发展是二者共同关心或研究的课题;第二,德育学吸收和借鉴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成果。 既然德育学和心理学在理论上存在这么一种特殊的相关性,那么我们提出在高校德育中开展心理素质的培育也 就是情理中的事了。那种认为心理素质培育与德育关系不大的论调显然是没有道理的。现在的问题是,事实上 对德育客体的品德和心理发展规律的研究,心理学要比德育学深入得多,为什么要将心理素质培育纳入到德育 的体系中来呢?我以为至少有以下两点理由:

    第一,理论和实践毕竟是两个不同层面的东西,应当加以适当区分。心理素质培育,落脚点是“育”字, 显然它直接是个德育实践问题,虽然对于德育客体品德心理发展规律的研究,德育学比心理学要逊色得多,但 心理素质培育的实践本质是无可置疑的,所以将它纳入到德育体系中更顺乎道理。

篇3

【关键词】初中政治 教师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066-02

一、前言

俗语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立国的根本,也是国家发展进步的动力。因此在初中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学生是茫茫大海中等待停泊的船只,初中老师则是指引的灯塔;如果学生是园中的新苗,则老师便是辛勤的园丁――教育的成效和教师有着绝对的关系存在。教学是一门学问,而教学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至圣先师孔子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1];初中政治教师在教学上的关注可以适时给予学生指导和鼓励,而这也是学生学习进步的重要因素之一。也由于教师是个体,也有自己的需求,如果忽略教师本身的需求满足,如何让教师专注于教学上的心力。因此,初中政治教师在教学上的关注成了我们首应重视的课题,也唯有去了解教师教学关注的相关内容、影响因素、发展情形,提升我们对政治课教师教学关注的认知,进而带动学生学习成效及身心的健全发展,对国家在教育上人才素质的培养则更有帮助;另一方面,由于我们对教师教学关注的认知,也可进一步去体会、改善或帮助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遭受的难题,促进初中政治教师在教学专业的发展。

二、初中政治教师教学关注意义

了解初中政治教学关注的意义之前,我们应先对关注一词有先备认知。笔者整理学者对关注所下的定义认为关注为关切垂注,兴趣和注意所在;因此对于教师在教学上的关注研究便是一项重要的课题。但何谓教学关注,每一位研究者对教学关注意义都不尽相同,大抵上都是以 Fuller 做根基,再扩充解释[2]。根据文献的整理与分析,笔者发现,Fuller 所界定的教师教学关注在意义层面上比较广泛,之后的学者在定义教师教学关注时,多比较偏向教学层面上的阐释,研究者认为一个教师在教学上的关注或多或少都会受到个人本身和外在情境所影响,因此,所谓的教师教学关注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遭受到任何和教学有关,以及会影响教师在教学上的课题,并且这个课题为教师所关切注意,积极想尝试去改善。而这些课题会因某些影响因素而有不同阶段比重的关切程度所在。

三、初中政治教学关注研究的发展与应用

(一)教学关注研究的发展

从任教于师资培育机构的教授们已经开始尝试去发现要教他们学生什么,教授们开始以教师的问题、教师所抱怨、教师所感焦虑以及教师感到满意的几个面向加以调查,揭开了初中政治教师教学关注研究的序幕;之后 Fuller 将教师教学关注概念化,划分为两种型态:自我利益的关注,学生利益的关注。最后,再根据教师关注检核表资料进行因素分析,认为教师教学关注应再包含教学情境关注,但由于教学情境关注必须透过情境本身的改变,或先改变自己,再推动情境的改变才能解决,因此,在谈教师教学关注理论时,都只包含三面向,即以 self、task、impact 来代表教师教学关注的三阶段[3]。

(二)教学关注研究的应用

在发现教师参与教育改革对革新措施的关注表现与Fuller所指教学关注有相似之处时,于是他们以关注概念为基础展开为期三年的实证调查研究,建立关注本位的采用模式,其基本观点如下:1.改革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个事件;2.改革过程中,了解执行者的观点是非常重要的;3.改变现状先从改变人着手;4.改变过程中,革新与执行是一体两面的;5.改革过程是可以经由规划实现的;6.本模式所称革新泛指各种型态及不同大小的变革[4]。

因此,有关教育改革的研究关注本位的采用模式被视为最佳的实证理论模式,其应用领域除了教育研究外,还推广到护理、农业推广、商业教育等方面的研究。

四、初中政治教师教学关注的相关研究

就本研究主题而言,可以归类以下四点研究方向:师范教育的应用;以理论为基础运用以解决其他关注问题;对于理论的验证;影响之相关因素探讨。研究者将四个研究方向的相关文献整理,做出以下的结论:

(一)师范教育的应用上

从文献中研究者发现应用于师范教育上的研究多数早期,包括 Fuller 在 1967年 以 332 个师范生为研究对象;Hall 在 1960~1970 年间以参加个别化师范教育实验课程的师范生为对象以及Patterson在1969年将教学关注理论纳入师范课程安排都得到一个结论:课程教学内容和师范生的学校实习经验是完成发展任务和解决关注的重要贡献者;接受将教学关注理论纳入课程安排的师范生对教学内容及教授较感到满意。因此如果我们在师资职前培育课程中改变课程内涵或上课顺序,让职前教师的教学关注受重视,应可获得正面的意义与帮助。

(二)以理论为基础运用以解决其他关注问题

包括国外学者 Roper 在 1993 年探讨师范生所知觉的教学关注与指导老师知觉的教师关注之关系和Lorhr 在1994年探讨职前教师和任课教授的教学关注以及近期国内研究者探讨教师效能感与教育变革关注阶段、教育变革接受度的相关情形,理清教师对教育改革接受度的影响因素;李复惠在其任教健康教学范畴内探究教师认知与关注程度现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姜礼能探讨资讯融入教学与教师关注相关议题;王慧珠探讨教师教学关注与教学专业成长需求的现况和相关性,并比较不同个人因素与环境因素变项之教师,其教学关注与教学专业成长需求的差异情形[5]。从国外的两篇相关研究和近年来国内研究者的文献中可得知,已开始尝试从理论中去发展如何解决实务上的问题,以期探讨了解学校中的职前教师或是不同教学情况、教学职务上的关注,更据此因应教学时代的变迁,作为教育改革的参考。如现在的科技融入教学及教师专业、应用 CBAM 模式以探讨变革关注等,这都是值得令人思考亟欲探究的课题。

(三)对于理论的验证

从相关应用研究中得知,Fuller 的教师关注已经有许多研究将其应用在其他教育对象上,以了解其他不同教育领域关注的发展,借以验证 Fuller 的理论是否亦可适用于其他教育领域,当然,并不是每一个研究结果都和其有相同的结论。而此领域在国内的文献上尚称发展阶段,关注的情形是否真如Fuller 理论,值得探讨。

(四)影响之相关因素探讨

从整理的研究文献中我们可以得知,从事此方面研究文献可称丰富,而研究影响初中政治教师教学关注的因素亦很多,可归类为个人因素(性别、年龄教育背景……)和情境因素(学校规模、担任职务……)。先进研究者以性别、年龄和教育背景因素探讨为最多,所得到的结果也不尽相同,不可忽略的是因为我们是抽样调查的准实验,所得出的结果当然不可广泛适用各个地区。纵然如此,这也是日后可提供后进做研究的珍贵资料参考点。

五、结束语

从一开始的教学关注相关理论研究探讨,到现在所整理归纳的文献中我们可以发现,在做研究时会因为每一个研究者对于领域的范围界定、名词定义认知上的不同,而用不同的角度去解释、发展。在本文研究所探讨的初中政治教师教学关注一题,学者在意义界定上便有所出入,大致可分为两种:一较为广义,教师关注;二较为狭义,为专指教学上的关注。但在事实上,从相关的研究探讨皆可指出两者都会影响初中政治教师在教学上的发展。因此,研究者将两者关系进行了整理,发现两者并不冲突。其二,研究者从整理的相关文献中可看出,先前研究者多以职前教师和中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然而,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学生,无时无刻会受到教师教学关注的影响,因此,每个阶段的教师在教学上的关注及需求都应被了解。第三,从国内近年来的相关研究中发现,以关注本位的采用模式应用到教学变革层面越来越多,借此可以突显教师角色和心态在教育改革上的重要性。最后,纵使我们可以从研究中的问卷搜集许多资料,并不足以表示这就是正确的初中政治教师教学关注,而必须再借由额外的资讯予以辅助,如开放式的问题讨论将会是一项好的资料来源。 总而言之,教学是一门学问,初中政治教师在教学上的关注不仅会影响学生,更是从家长、学校到社会、到国家进步发展的动力;小从个人,大至全体;身体和心灵的培育。因此,了解初中政治教师关注,探究教师在教学上的关注是一项初始点,不仅认知,更待精进我们在教育上的源泉、力量。

参考文献:

[1]刘建德.关于政治教师角色定位的思考[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4(04)

[2]袁长清.新课程对政治教师角色的挑战[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3(11)

[3]袁长清.新课程对政治教师角色的挑战[J].政治课教学.2003(09)

[4]冯玲.试论政治教师角色的转换和素质的提高[J].河南教育. 2003(06)

[5]柯翔武.论思想政治课教师角色意识[J].龙岩师专学报. 2002(01)

篇4

关键词:《仓储管理》;项目化教学;高职教育

一、引言

《仓储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与其他课程相比更注重实务操作性技术,并具有比较强的学科应用性和综合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熟悉仓储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仓储作业的基本操作,通过对学生仓储管理能力的培养,帮助其形成坚实的物流岗位群职业通用能力。

二、《仓储管理》教学现存的问题与分析

(一)存在问题

高职院校学生在进行物流专业课程的学习中普遍显示出积极性不高,学习缺乏热情,目标不明确,不懂得珍惜时间的特点,《仓储管理》的教学也不例外。

现行的教学模式,通常是通过教师的理论教授和板书、课堂教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等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老师课前备课及课堂纯理论教学费时、费力,而且还常受限于各种因素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尤其是对综合性要求相当高的本课程,仅靠现行的教学模式,不易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反而会使学生感到课堂教学脱离实际,甚至产生厌学的情绪。

(二)原因分析

1、教材问题

(1)教材内容。市面上的高职教材大都无法准确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教材与本科教材比,理论性不足;但与高职教材比,缺乏职业特性,导致学生在使用的时候无法满足学生对职业操作的认知。现有教材也存在知识陈旧、更新速度慢的问题,很多知识已不能真实反映当代物流业的技术水平,导致学生在课本上所学知识无法应用到实践当中。有的教材内容过深,与高职教育生源的知识水平存在偏差,导致学生听不懂、看不明白。

(2)教材形式过于死板。市面上的高职教材大都是以文字为主,很少能看到图片、表格,章节后的练习题也多半是与职业活动没直接关系的问题和原理分析题,这样的教材一则很难吸引高职教育的学生,二来学生也很难从课本中了解到实践中的具体操作过程。

2、师资问题

《仓储管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综合性很强的课程。一名优秀的仓储管理教师应该既能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又能指导学生进行实训操作的教师,即高职教育中所提的"双师型"教师。但目前,从事本门课程教学的教师大都还属于"学院派",对于企业实际操作还错在盲点,在平时授课的时候也就必然触及不到。

3、教学方法问题

本门课程现行的教学方式与其他的课程类似,教师采用理论教授和板书、课堂教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学生无法参与到教学环节,只是一味的接受,学生感觉知识范围,而尤其对于操作性很强的本课程,采用这样的方法,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多作业环节和设备学生都无法在脑海中建立情景,以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三、《仓储管理》教学设计

实施项目化教学,最关键的是要科学地设计"项目",它设计的好坏将决定本课程学生是主动学习还是被动"学习"。设计的教学项目--任务,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要确保目标任务明确。在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设立的情境和实践教学,将知识融合在一个一个任务当中,使学生能在完成任务过程的同时达到掌握知识,形成仓储管理技能的目标。

为了实现项目化教学,在《仓储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项目化教材

为了解决仓储管理方面的教材缺陷,需要编写教材的人员走进仓储企业,可吸收企业中的骨干人员参与到教材的编写工作中。

教材的内容需要根据毕业生在企业现场从事一线工作的实际编排,最大限度使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符合实践,提高学生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在编写教材过程中要适当反应物流行业新技术的发展,丰富教材的体例,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多使用图表,课后尽可能多的设计一些与职业活动有关的实际操作的题目。

(二)"双师型"教师储备

高职教育倡导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可从以下四种途径获取:①招聘既有企业仓储管理工作经验,又有物流理论知识的人才加入教师队伍;②选聘物流企业中合适的骨干员工单人本校兼职教师,主要担负课程的实习和定岗实习的指导工作;③安排学校专职教师轮流到仓储管理一线岗位挂职锻炼,时间以熟悉整个仓储作业的流程为准;④安排教师到企业中与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完成学生顶岗实习的指导工作。

(三)项目教学设计

按照教育部的要求,高职院校的课程应打破本科院校以理论为主的内容结构,而应更注重依据企业在仓储管理作业活动进行模块设计,凸现实践教学。

1、教学目标设计

《仓储管理》的教学目标设计应充分考虑仓储企业相关岗位对该课程的要求,这样学生毕业就业时,才能够很顺利的胜任有关仓储企业的岗位。根据这样的定位,明确该门课程的对学生所要求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并通过设计的项目训练,帮助学生掌握相关技能。

2、教学内容设计

根据项目化教学的要求,通过仓储企业相关岗位群的调研,了解岗位的能力需求,根据企业的作业流程,将其分解为多个能力模块,通过项目训练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为以后从事不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教学方法设计

针对本门课程时间操作强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多种教学方式的灵活应用。可采用的教学方式有:(1)案例教学法。教师搜寻典型案例,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仓储的作业流程、操作步骤、操作要求。(2)角色演练教学法。教师通过对仓储职业岗位群的分析,设计多个不同角色,通过师生扮演不同角色,了解相应角色在仓储作业过程中应履行的不同职责。(3)讨论启发式教学法。想方设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教师在课堂教授期间巧妙的设计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带动主动思维。设计思考题时,提倡学生以项目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分析,在课堂上给出本组的答案,并有教师点评。(4)现场教学法。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带领学生到企业进行参观,学生观看企业员工操作的同时,教师加以讲解,帮助学生将课堂所学应用到实践当中。

4、教学效果考评办法设计

项目化教学效果的评价需要改变原有理论考试的办法,应进行综合性评价,即考评由三部分构成,一是项目测评,占总分60%,二是学习态度,占总分10%,另外是企业导师测评,占总分30%。其中,项目测评是指学生每完成一个教学项目,参照既定标准打分,各项目的打分累计成为学生本课程的主要成绩;学习态度体现在学生的考勤,项目完成时间等,改项目用以督促学生认真完成项目学习;企业导师测评是由企业指导教师对学生实践过程中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体现学生掌握职业技能的程度。

参考文献:

[1]刘全喜.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仓储管理实务》实践教学体系探索[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1,(15).

[2]孙玲.《仓储管理实务》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J].齐齐哈尔职业学院学报,2010,(3).

[3]高飞.高职《采购与仓储管理》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探索[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4]罗浩,曾湘萍.《库存与仓储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内容构想[J].怀化学院学报,2010,(9).

[5]李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的思考--以仓储管理实务为例[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11).

篇5

关键词:直观教学;对比;启示;夸美纽斯

一、夸美纽斯直观教学思想与地理直观教学法的比较

1.地理直观教学的涵义

“直观教学”思想最早由夸美纽斯先生于17世纪在《大教学论》中提出,书中并未直接提到“直观教学”这个词,而是通过具体的表述来阐明其直观教学的思想。“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在知识的开端永远必须来自感官,教学应从观察事物开始。在可能的范围以内,一切事物都应尽量放在感官跟前;如果得不到实物,就用图像、模型等直观教具代替”[1] 。这表明,夸美纽斯强调教学必须在学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得以开展。

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人们对直观教学的认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改进,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关于地理直观教学概念的研究,很多专家、学者都对其进行了定义。在此,笔者倾向于陈澄教授在《地理教学论》中给出的定义:“地理直观教学就是教师演示各种地理教具、地理实验和组织课外参观等,使学生利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地理事物而获得知识的方法”[2]。由此可得出,地理直观教学即教师通过各种直接、间接的手段使学生获得对地理事物表征的知识。

2.夸美纽斯直观教学思想与地理直观教学法的异同

无论是夸美纽斯直观教学思想还是地理直观教学法,它们虽出现在不同的时代,但都体现了“不同背景的文化与历史进程对这种教学方法精髓的认可”[3]。通过研究发现,它们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各自的特点(见表1)。

(1)相同之处。首先,二者都属于教学方法的范畴,强调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呈现感官认知,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其次,它们具有相同的出发点:重视表象知识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

(2)不同之处。首先,适用范围不同。夸美纽斯的直观教学思想适用于所有学科,地理直观教学法仅从地理学科角度而言。夸美纽斯认为知识源于观察,教师必须首先给予学生一定的感性认识,才能展开教学;其直观教学法强调任何学科在可能的范围或者采取一定的手段给予学生感官认识。而地理作为一门研究人地关系及地球表层各圈层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学科,其学科性质决定了地理直观教学法具有浓厚的地理气息。

其次,可操作性不同。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对直观教学方法的提出并不特别针对某一学科而言,而是强调“在可能的范围以内”、“用图像、模型等直观教具代替”等,依据学科内容而定,其可操作性具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地理直观教学法则针对地理学科而言,由具体的教学内容决定是否采取直观教学以及如何使用直观教学。

再次,侧重点不同。直观教学思想注重学生观察,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上升为理性认识,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地理直观教学法注重给学生地理事物表象认识,给学生一定的表征符号,目的在于方便学生将抽象的地理知识、地理事物形象化、具体化。

现今,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更加深刻地感悟到直观教学法对提升有效教学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而早在17世纪夸美纽斯就通过简单而通俗的例子告诉教师在教学中直观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优点和重要性。特别是地理学科,相比其它学科而言,具有直观教学的可能性;同时,为了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在地理教学中使用直观教学法更具有必要性。

二、夸美纽斯直观教学思想对地理教学的启示

1.夸美纽斯直观教学思想对地理教学的一般性启示

(1)为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提供参照。《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实现这一要求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首先,必须激发学生对学科的热爱,“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培养其学习的主动性。夸美纽斯也提出“假如在开始任何学科的时候,他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把它放在学生的眼前,或向他们发出问题,这样去激起学生的兴趣……他就会满怀热情,要去精通它,要去彻底懂得它[4]”。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直观教学的方法抓住学生注意力,即兴趣对于教学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对于地理学科而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直观教学法无疑是最佳选择之一。例如,在学习“营造地表的力量”时,学生对于岩浆喷出和侵入两种形式所产生的物质,在教师单纯的讲授中只能获得理性知识,但是,如果教师拿出玄武岩和花岗岩的样品,学生就能迅速理解和接受喷出和侵入两种方式所产生的不同影响。而岩石样品在学生去海边游玩的过程中即可获得,教师既可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也可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2)为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提供方法基础。计算机媒体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对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模式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计算机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主要是由于教学活动场所、教学内容等对学生直观形象知识以及思维培养的限制,是直观教学思想的智能化体现。计算机媒体在地理课堂上的使用,为学生呈现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将实际生活中不易观察到的教学资源直观地放在学生眼前,扩大学生视野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例如,进行“黄河”的教学,教师可通过播放视频《黄河的忧患》展现黄河上中下游各段存在的隐患,引导学生分析产生这些忧患的原因以及相应的解决措施,这样学生头脑里呈现的黄河印象不再停留于空洞的想象中,而是具体直观的,尤其是对于生活在非黄河流经区域的学生而言。这样,教师在教学中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为地理教具使用提供方法指导。直观教学为地理教具的使用提供方法指导。地理教具的使用与教学内容具有严格相关性,否则,就可能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以及错误认识,使教学活动无效。地图作为地理的第二语言,在地理教学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地理教材中有许多地理图像,包括分布图、统计图、示意图、景观图,以及一些带有启发性、思考性的漫画,它对于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作用。同时,由于地理学科的空间性特征,人们肉眼无法认识地理环境、地理事物的全貌,必须借助地球仪、各种地理教学挂图和地理景观图等直观教具,或者借助电视录像、幻灯片等手段,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夸美纽斯认为“所教的学科不仅应该用口教,这只能顾到耳朵,同时也应该用图画去阐明,利用眼睛的帮助去发展想象”[5]。

2.夸美纽斯直观教学法对地理教学的特殊性启示

(1)让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学习。夸美纽斯的直观教学思想除了具有上述直观教学法的基本作用以外,在《大教学论》中还具有其特定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夸美纽斯认为教师的教必须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而直观教学不仅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教学要使学生参与其中,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例如,夸美纽斯认为学习某一地理事物,必须把学生带到这一事物面前,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其形状、特性等方面的知识,而不是教师直接将知识教给学生。

(2)让多种教法融入地理课堂。在现代,学者在进行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中,将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分类维度,分成不同的类别。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也是将多种教学方法融合进行教学。但是,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各种教学方法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区分,教学中教师不必拘泥于具体方法的选择,而应关注怎样教学才能将教学内容讲清楚、讲明白,如何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从而实现自主学习的目标。

(3)让教学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夸美纽斯直观教学思想的提出给教师带来了观念上的改变,教学不仅在于讲授书本上的知识,还要注意联系我们生活的世界。直观不是目的,而应是手段。直观教学方法对地理教学必不可少,但是过分直观或仅停留于直观层面,都不利于地理学习的深入和内化,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在不断循环中交替使用直观方法和逻辑思维方法,螺旋式、阶梯式推进地理教学,深化地理教学”[6]。

在21世纪的今天,无论是社会背景、教育理念或是学校条件、受教育者情况等与夸美纽斯所处的时代相比都完全不一样,对“直观教学”的评价应全面客观,也应辩证地对其进行借鉴。

参考文献:

[1] [4] [5] (捷克)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158-159.

[2] 陈澄主编.新编地理教学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69.

篇6

[关键词] 糖尿病;社区管理中心;相关知识行为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24-184-03

Effect of diabetes management center on blood glucose and related knowledge and behavior of diabetes patients in community

ZHOU Zixian1 CHEN Yixing2

1.Department of General Practice,Weiyang West Road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in Qindu District in Xianyang City,Xianyang 712000,China;2.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Yaohua Hospital of Xianyang,Xianyang 712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diabetes management center on blood glucose and related knowledge and behavior of diabetes patients in community. Methods The diabetes community management center was established to synthetically manage 210 elderly patients with diabetes in Zhengyang community, and the diabetes-related knowledge grasp, lifestyle change, skills grasp and biochemical indexes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were observed. Results The diabetes-related knowledge grasp of patients after the interventio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before the intervention,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Diabetes;Community management center;Related knowledge and behavior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是一种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引起一种全身代谢性疾病[1]。随着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国民的饮食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加之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使得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提高,成为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之后又一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杀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至今还没有有效治愈手段,需要患者长期综合性自主治疗,否则极易引起各类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2]。近年的研究表明,社区护理干预是糖尿病控制最有效的途径之一[3],在糖尿病患者的疾病控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院糖尿病管理中心对社区糖尿病患者实施综合干预,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2月~2011年12月正阳社区在我糖尿病管理中心建档的并且自愿参与研究的糖尿病患者21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99年的关于糖尿病的诊断标准[4]。其中Ⅰ型23例,Ⅱ型187例;男123例,女87例;年龄最小26岁,最大82岁,平均(52.4±11.4)岁。所有患者的病情均处于稳定期,且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能够配合各项活动,并能够积极参与。

1.2 方法

1.2.1 社区管理方法

1.2.1.1 组建糖尿病管理中心 建立以普及糖尿病防治知识,帮助社区糖尿病患者将血糖持续控制在接近正常水平为目标的糖尿病管理中心,设立管理中心的组织机构。由我院慢性病管理中心主任主持工作,护理部及社区办负责糖尿病管理中心的人员进行筹备及协调工作, 2名糖尿病专科医师和3名糖尿病专科护士负责社区糖尿病中心的日常工作。

1.2.1.2 建立患者健康档案 分别入户了解患者情况,建

表1 干预前后糖尿病患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比较[n(%)]

糖尿病相关知识 干预前 干预后 x2 P

糖尿病的病因、机理、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法 37(17.6) 118(56.2) 67.088 0.000

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及用药注意事项 113(53.8) 169(80.5) 33.845 0.000

并发症的预防方法 67(31.9) 133(63.3) 41.580 0.000

自我监测血糖的方法 88(41.9) 146(69.5) 32.462 0.000

如何合理饮食 62(29.5) 154(73.3) 80.675 0.000

运动控制血糖 59(28.1) 142(67.6) 65.730 0.000

立健康档案。详细记载患者的一般情况、“三史”、生活习惯、发病时间、联系方式、接受治疗情况、血(尿)糖情况、用药情况、有无并发症、保健指导和追踪访视记录等,将患者的资料录入微机,实行计算机管理。为患者建立详细的个人档案,实施会员管理制度并发放会员卡,服务站工作人员要全面掌握每位患者的情况及问题,为制订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与健康宣教计划提供依据。

1.2.2 干预方式

1.2.2.1 设立健康咨询热线 管理中心有2 名专职的糖尿病专科医生,可以向管理中心会员、社区居民及糖尿病患者提供咨询,设立健康咨询专线,以便于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进行问题咨询,做到医生与患者之间双向沟通与交流。

1.2.2.2 定期举行健康教育讲座 聘请糖尿病专家进行糖尿病知识讲座。每月1次,30min左右,讲解要深入浅出,语言通俗易懂,并根据患者的不同年龄及文化程度进行小讲座及会员联谊会,请患者现身说法,交流防病治病的经验。

1.2.2.3 定期回访 根据患者的健康档案由糖尿病专科护士每周进行电话回访,开始研究3个月内每2周进行1次家庭访视,超过3个月后1个月回访1次,每次至少1h,访视目的主要是为强化患者及家属糖尿病相关知识的认识,了解患者在疾病控制、生活方式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给予有针对性指导和帮助。

1.2.2.4 资料宣传 定期向患者及家属发放糖尿病知识的小册子、图片等,利用社区的卫生宣传栏、橱窗进行糖尿病防治知识宣教;每周六下午各社区服务站在社区活动中心播放糖尿病防治知识光盘;利用特定宣传日,如 “世界糖尿病日”进行糖尿病相关知识宣传。

1.3 评价指标

(1)生化指标: 观察建档时和干预后6个月患者的糖尿病生化指标,包括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2h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及护理干预前后患者相关行为的变化。

(2)糖尿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在会员建档时及干预6个月后通过会谈法测评患者对DM 知识了解程度。

(3)生活方式改变及相关技能的掌握程度:在干预前及干预后采用问卷调查法及技能考核的方式调查患者生活方式及相关技能掌握程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干预前后患者糖尿病生化指标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干预前后患者相关行为的改变采用x2检验,检验水准α=0.05,P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糖尿病患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比较

干预后患者糖尿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明显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干预前后糖尿病患者行为改变及技能合格率比较

干预前糖尿病患者行为改变率及技能合格率明显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干预前后糖尿病患者行为改变及技能合格率比较[n(%)]

评价项目 干预前 干预后 x2 P

生活方式改变 34(16.2) 137(65.2) 104.647 0.000

技能合格 51(24.3) 161(76.7) 115.249 0.000

2.3 干预前后者糖尿病患者生化指标比较

干预后患者的FBG、P2hBG及HbAlC较干预前有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计学意义(P

表3 干预前后者糖尿病患者生化指标比较()

时间 FBG(mmol/L) P2hBG(mmol/L) HbAlC(%)

干预前 10.13±3.24 13.67±3.65 9.87±1.58

干预后 7.10±1.35 9.58±3.86 7.06±1.70

t 11.537 12.215 17.186

P

3 讨论

随着糖尿病患者的逐年增加,不仅给国民经济造成了直接和间接的损失,而且给患者自身及患者的家庭带来了较大的精神及经济压力。因此,为控制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发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除了要到医院进行正确的治疗外,更多的是患者对疾病的自我控制,然而有效的专业指导至关重要,社区糖尿病管理中心作为医院医疗护理工作的延续,在糖尿病控制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院糖尿病管理中心对正阳社区210例糖尿病患者进行综合干预,为其提供了系统学习糖尿病知识和机会,在半年内连续不断地为患者提供不同形式的健康宣教。在研究过程中,患者随时可以得到专业人员的全方位指导,并有专业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持续性的监督和管理。表1及表2 可以看出,经过护理干预后社区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生活方式改变率及技能合格率等指标均优于干预前。表1显示患者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率明显提高,80.5%的患者掌握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及用药注意事项,73.3%的患者知道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饮食。表2显示通过糖尿病健康中心的健康宣教65.2%的患者改变了以往错误的生活方式,并有76.7%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的患者学会了自我监测血糖。另外,通过社区糖尿病管理中心建立档案、知识宣教、专家讲座、电话随访、家庭回访、资料宣传等一系列举措,有效地降低了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并维持其稳定状态。这说明建立糖尿病管理中心对DM 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对于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接近正常范围并长期维持、减少或延迟并发症的发生及发展,提高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与蒋红玉[5]的研究结果一致。

虽然通过建立糖尿病管理中心对社区糖尿病患者进行综合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效果并不理想,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患者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率并不很高,生活方式改变率及技能掌握率也并不是很高,虽然患者的生化指标得到了有效地控制,但长期效果并不能保证,因此,应延长研究时间观察远期效果[6-9]。

[参考文献]

[1] 林萍.社区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干预及健康教育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10,7(10):170-173.

[2] 王三清.2型糖尿病的社区管理评估[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7,10(6):26-27.

[3] 纪文英,黄泽泓,陈慎仁,等.糖尿病社区健康教育及生活方式干预的调查[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8):696-698.

[4]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798-824.

[5] 蒋红玉.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社区护理体会[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0,3:447-448.

[6] 陈春华, 黄燕萍,吕俞莲,等. 糖尿病患者足部护理知识和行为调查[J].现代医院,2011,11(6):149-150.

[7] 毛林浩,王飞玲.规范化胰岛素注射对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影响[J].现代医院,2011,11(3):64-65.

[8] 来静,王丽娅,袁会玲,等. 空腹血糖受损对冠心病患者左心舒张功能的影响[J]. 疑难病杂志,2010,9(8):596-597.

篇7

引言

学校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学生提升自身思想政治水平以及社会认知综合能力的基本途径,也是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完善政治理想追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社会人文素养的重要教学形式,促使学生在掌握职业实践操作能力与职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与完善学生的社会属性,使得学生可以更好地融入到社会工作环境中去,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对接与融合,进而提高职业中学的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地符合社会岗位需要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

一、职业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缺乏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设计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技能学习质量以及就业能力的影响作用小,加之职业教育任务多、教学要求高、教学压力大,使得职业中学逐步减弱了对思想政治的教育教学力度与教学课程安排与创新,使得职业中学对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视程度不高,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能力弱,降低了学校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综合管理能力。

2.学生个性化的思想政治问题突出,思想政治教学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环境与社会人际关系环境的不断变化,使得学生个人的思想政治问题变得更加多元化与突出化,部分学生出现的思想道德问题不仅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与成长,甚至对其他人也产生了不可磨灭的消极影响,进而导致现代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变得更加复杂,而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设计与工作安排难以适应这样的新变化。

3.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性教育人才缺乏,教师人才队伍建设滞后

同时职业中学在组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缺乏专业的教师人才,尤其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设计与活动形式研讨中缺乏专业人才,导致了职业中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停留在基本知识点以及基本观点的讲解上,学生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课程参与度不高,严重的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织与管理,同时也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1]。

4.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不强,思想政治教学形式单一

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具有明显的理论性、抽象性与说教性,使得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免会出现抵触情绪,加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不强,实践活动形式少、教学形式单一,降低了学生在思想政治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主动性,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滞留在理论教学层面,无法学生之间形成一个良好的互动与联系。

二、提高职业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策略选择

1.组建独立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导队伍,提高学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

为了提高职业中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首先就应该组建独立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导队伍,使得全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及思想政治教学资源能够得到有效地管理与协调,保证学校可以更加高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学活动,提高学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实现职业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有一个全面、科学、综合的组织与管理[2]。

2.做好思想道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综合能力与专业水平

此外就是应该做好职业中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队伍建设工作,尤其是应该积极引进专业化的思想政治教学人才,定期做好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教学理念学习,引导教师之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经验的分享与交流,创设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与课堂活动,进而提高教师对组织实施思想政治教学的综合把控能力与职业水平。

3.为学生制定一个思想政治学习档案,为学生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辅导计划

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质量也是职业中学学生考核的重要内容,因此学校还应该为学生构建一个思想政治学习档案,将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效果以及思想政治素质以档案资料的形式进行记录与管理,一方面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学习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提高学校对学生思想政治实际情境有一个更为细致全面地掌握,进而为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学辅导提供教学依据[3]。

4.巧用国家大事与社会热点来拓展思想政治学习实践,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兴趣

国家大事以及社会热点不仅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所关注的重点,也是思想政治社会实践的具体案例,因此学校需要巧用国家大事与社会热点来拓展思想政治学习实践,让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设计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的学习兴趣。比如老师可以利用“2017美韩军演”“2017中国两会”等社会热点来进行思想政治教学拓展,优化学生的思想政治认知水平。

5.利用好社会公共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让思想政治教育走进生活、走进社会

社会公共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的,且有更为专业细致的思想政治讲解,可以让职业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更加丰富,同时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兴趣,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由课堂教学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让思想政治教学具有更加的社会性与实践性,进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社会认知素质的培养。

6.制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节,明确思想政治教学任务与教学细节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安排与教学设计,因此学校还必须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细节设计,尤其是应该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教学活动形式、教学考核方式、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等,保证职业中学的思想政治教学是有组织、有计划、有偏重的,进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质量[4]。

篇8

关键词:物流管理;多元智能;项目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130-02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项目教学设计,是以物流职业能力要求为载体,以典型物流工作任务为基础而构建的。同时,由于人类智力的培养也需遵从一定的规律,因此,高职物流管理专业项目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智力要素。

一、多元智能理论下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项目教学模式设计

霍姆斯在其比较教育思想研究的研究中指出,根据智力变迁规律,人的智能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其中,最初级的智能,亦是第一层智能指的是直观的数据或信息的收集的能力;其次是运用已收集到的信息或数据进行推理、分析的能力,即第二层智能;第三层智能则更进一步,要求在前两个层次的能力的基础上,能进行一定程度的预测。因此,在将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项目教学时,应当充分考虑智力变迁规律,使工作任务能与不同的智能相结合。

第一层智能:物流项目设计——背景资料阅读、课外收集项目相关信息

在这个阶段中,要求师生共同参与确定项目的任务和目标。由教师确定项目任务、指导方案和时间限制,然后由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实地调查、采访等多种方式收集项目的有关信息。这个阶段的工作是以锻炼学生的第一层智能为目的,同时也是后面两个阶段任务顺利完成的前提。

第二层智能:物流项目分解——项目背资料处理与分析

本阶段是在前期资料已收集的基础上,由项目组成员对信息进行筛选,取得对项目完成有用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数理或是定性的分析。这个过程要求学生能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取得有用的数据,锻炼了学生的分析与推理能力,符合第二层智能培养的目标。

第三层智能:评估与反馈——项目完成情况预测与评价

在本阶段中,教师在已对前两个阶段的任务进行评价的基础上,提出改进建议。同时,学生根据改进之后的项目进行项目实施结果预估,并制定控制的程序。在此过程中,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与管理相关的评估、控制等相关内容,还要求能运用一些数学知识进行想象与预测,锻炼了学生第三层智能。

二、案例分析: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项目教学法在《采购与供应管理实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以下以某高职院校《采购与供应管理职务》课程中的“编制采购计划”这一项目为例来加以说明。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打破了传统的学科教学模式,根据采购流程,将采购过程分为采购需求分析、采购计划编制、供应商选择等模块,并设计相应项目。“编制采购计划”作为采购前的关键步骤,在课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按照前文所述方法,进行教学方法应用。

1.提出问题:首先是教师提出问题,企业每次采购的商品和数量是如何确定的?由此展开后续内容。

2.情境设计:教师设计情境,小杨作为某服装公司的采购经理,为了下一年度的采购任务,他需要了解各部门的采购需求情况,并且制定采购计划。

3.项目设计:假若你是小杨,请设计采购计划制定的方案。

4.项目分解:根据项目要求,分解采购计划编制的技能点和技能要求,即收集各部门采购需求、分析各部门采购需求、填写采购计划表三大子项目。

5.项目实施:根据设计好的方案,分组完成收集和分析采购需求、填写采购计划任务。

6.项目评估与反馈: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三者相结合,分别从对任务的认识程度、团队协作程度和任务完成情况等角度进行评价。

该项目多元智能的课程设计模式如图1所示。

采购需求信息的收集是在对采购项目进行研究、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是锻炼第一层智能,即信息收集能力;项目分解则是对编制采购计划项目作出计划并分解成基本的技能点和技能要求,锻炼了学生的信息分析与处理能力;采购计划编制与填写则是在任务分解的基础上,分角色完成项目,主要也是第二层智能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采购计划反馈则是锻炼了第三层智能,即信息预测与项目评价能力。

1.采购需求信息收集(第一层智能)。此阶段通过对企业各部门动态采购需求信息的收集,重在锻炼学生的交流、观察和协调能力。部门需求信息,主要是通过部门之间的协调、需求信息表述与交流完成的。

2.采购计划项目分解(第二层智能)。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解,重在培养信息处理、分析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3.采购计划编制(第二层智能)。根据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采购需求分析,并制定采购计划,一方面进一步培养学生信息处理与分析的能力,另一方面则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促进专业能力的培养。

4.采购计划表反馈(第三层智能)。根据采购计划编制要求,应用信息进行采购计划检查与反馈。此阶段主要运用到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借助其善于动手实践的特点,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结论

本文以多元智能理论为依据,以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为例,分析了多元智能理论指导高职物流管理专业项目教学的方法,有利于我们转变教学观念,从而促进“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观更加深入,为各种教学策略的实施提供了参考和理论依据。在整个实施过程中,更加注重教学互动,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学生应用物流相关知识分析和理解职业能力,全面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蒋满英.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职课程设计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

[2]徐涵.项目教学的理论基础、基本特征及对教师的要求[J].职教论坛2007,(3):11.

[3]伯曼(Sally Berman),著.多元智能与项目教学——活动设计指导[M].夏惠贤,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8.

[4]James Bellanca,等,著.多元智能与多元评价——运用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M].夏惠贤,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106.

[5]邓泽民,陈庆合.职业教育课程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87-89.

篇9

【关键词】心理学 人性观 思想政治教育 启示

思想政治教育是作用于人的思想的社会实践活动。人性是人共有的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人性观是对人的基本看法和观点,是价值观的组成部分,也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虽然之间存在差异,但都是客观事物经过人脑加工形成的理性思维观念。本文通过对部分心理学流派的人性观进行分析,从思政教育的角度提出建议,希望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具有价值。

一、部分心理学派的人性观

(一)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性观-坚持本能论

精神分析学派由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创立。弗洛伊德认为个体行为由生物体的本能驱力所决定。他认为在人的一生中人的本能处于关键地位,人的行为由本能决定,遵循追求快乐的原则,而人的本能与无意识相联系。无意识存储着个体所有的经历、记忆和被压抑的欲望,是非理性的,违背社会道德原则,按照快乐原则行事,是人类活动的动力。因此无意识很多时候被有意识的压抑,不被人察觉,但通常可以通过梦境表现出来。精神分析学派非常重视个体的早期经验,他们认为个体成年以后出现的各种心理精神问题,是因为早期的欲望没有得到满足和被压抑的童年经验,所以在精神分析心理治疗中,他们主张通过释梦来探索个体早期的童年经历。

(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人性观-环境决定人性

行为主义学派坚持环境决定人性的人性观。行为主义学派认为人的意识看不见、摸不着,研究意识很难建立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所以他们主张要抛开意识,直接研究行为。行为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华生认为心理学的目的是为了找出行为和刺激之间的关系,只要找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就能预测行为和通过环境去控制人的行为 。他曾说:给我一打健康的没有缺陷的婴儿,并在我自己设定的特殊环境中教育他们,那么我愿意担保,随便挑选出其中一个,都能把他训练成为我选定的任何一种专家:医师、律师、艺术家、商界首脑乃至乞丐和盗贼,而不管他的才能、嗜好、趋向、能力、天资和他的祖先的职业、种族。通过华生的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行为主义学派认为人性是由后天环境决定的,好的环境塑造好的人性,差的环境形成恶的人性,与先天遗传等因素没有关系。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性观-人性本善

人本主义学派在人性的观点上坚持人性本善。他们认为人是不断前进发展的,自由善良,值得信赖的,每个人都有向善的潜力和自我实现的潜力。罗杰斯曾说:“本质上讲,人类是不断前进的有机体,他们会努力实践自己创造的本性并努力追求真理。”在罗杰斯看来个体不仅具有自主性,个体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自主的进行选择,去伪存真,去恶扬善,在自主选择中不断提升自我,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并且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的过程中,个体会发挥自己的创造本性。

(四)积极心理学的人性观―积极美好

积极心理学坚持积极美好的人性观。积极心理学虽然也主张积极美好的人性观,但是与人本主义不同。人本主义心理学派坚持人性本善,只要把个体放在积极的环境中,个体就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而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生命是一个开放的、自我决定的系统,这个系统中不仅包含着人性美好,自我完善的一面,也包含着潜在的自我内心冲突,而个体能决定自己的最终发展状态。基于这种观点,积极心理学主张应把工作中心放在研究人的积极潜质上,鼓励个体发现培养自身的积极潜力。

二、以上心理学流派的人性观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一)重视欲望、本能和早期经历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作用

精神分析学派在人性观上坚持本能论。虽然精神分析学派过多强调了本能欲望在行为中的决定作用,但不能否认本能欲望对行为选择的影响。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重视个体对外在事物的追求,对于正确积极的目标,应鼓励支持,发挥个体的能动作用,从而实现人生价值。精神分析学派重视个体早期经验对个体的影响,发展心理学的亲密关系理论与其不谋而合。所以在个体早期,要积极发挥父母的作用,父母要多陪伴孩子,发挥教育作用,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教育方式,不能一味的采取传统的“虎式”“猫式”教育,不仅要关注教育结果,也要注意教育过程和阶段性。

(二)重视环境对教育的影响作用

行为主义学派坚持环境决定人性的人性观。虽然这一学派的人性观夸大了环境的作用,但是在另一个侧面也指出了环境对个体的影响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肯定个体意识的作用,环境对个体的影响个体可以选择。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培养个体的意志,当个体拥有坚定的意志,就不会轻易受不良环境诱惑的影响。同时也要看到环境对个体的影响,环境对人的影响一般是潜移默化的,在不自觉中个体可能就受到了环境的影响。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尽力给受教育者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国家、社会、家庭要发挥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加大建立良好的社会、学校、家庭环境的力度,使个体在良好的环境氛围中不断提升和发展自我。

(三)尊重人的自主性,满足人自我实现的需求

尊重人的自主性,满足人自我实现的需求。人本主义学派认为个体具有自主性,可以对未来进行选择,在不断地选择中发展完善,最后达到自我实现。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尊重个体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提高个体的创新能力。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的一生有五大需求,自我实现是最高需求。社会要尊重不同个体的不同需求,个体的能力不同,必然导致个体的需求不同,不能用一个标准要求所有的个体,同时社会应给个体提供自我实现的机会,使个体能在社会支持的环境中满足自身的需要。

(四)发现个体的积极潜力,培养个体积极行为

积极心理学肯定个体有积极潜力,同时也存在自我冲突。在现阶段的教育中,教育者把传授知识和发现问题作为教育的主要目的,但一味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发现受教育者身上的积极力量,鼓励个体发展这种积极潜质,使个体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能改善自身的问题,而且能发展出亮点。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学习积极心理学这种一分为二的人性观,不仅要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而且要挖掘学生身上的亮点和积极潜力,使这种潜力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冯卫卫.浅析三大心理学派的人性观思想[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2012.

[2]谭景峰.见素抱朴,返璞归真―浅析人本主义人性观在心理治疗中的作用[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

[3]申艳娥.心理学流派中的人性观[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7.

[4]宁江龙.心理学中人性观的超越:从人本主义到后现代[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3.

[5]况志华,任俊.积极心理学:人性的理性复归[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

篇10

关键词:大项目教学法;实践教学;施工组织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8-0159-03

一、引言

工程管理是一门基于土木工程技术,涉及管理、经济、法律、信息技术、系统工程等知识的交叉学科。因此工程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较大的专业覆盖范围,目前该专业的复合型与应用型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其发展的瓶颈。[1]《施工组织管理》课程是工程管理专业连接专业与实践应用的主要课程之一,融合了工程施工技术与现场管理知识。现有的相关教学方法多是针对单一课程的实践教学设计的,因此探讨财经类专业如何发挥其在经济、管理方面的优势,进而建好《施工组织管理》课程十分有意义。

二、我校工程管理专业特色

经过多年的摸索,我校在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一条主线、两个方向,三个面对”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实践教学模式。其中“一条主线”是指在教学中,坚持以人才培养方案为主线,以课堂教学和专业实践能力训练为两翼的教学模式;“两个方向”是指在贯彻教育部对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统一要求的前提下,按照房地产经营管理和工程造价管理两个培养方向形成科学、合理的科群组,在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的设置中采取“3+1”式培养方式,即在前三年专业教育的前提下,在本科学习的最后一年,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志向,在房地产经营管理和工程造价管理培养方向中任选一个,在指导教师的辅导下,通过专业课程的实践环节,完成毕业设计或撰写毕业论文,最后完成全部学业;“三个面对”即在教学中彻底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和研究“面对市场、面对企业、面对项目”的实践教学模式[2]。本论文主要针对“三个面对”中面对项目的实践教学方法,即大项目法在施工组织管理课程及相应的实训课程中的应用进行探讨和交流。

三、《施工组织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理论课时外没有独立的课程设计。该课程教学课时共36课时,其中理论教学30课时,实践教学6课时。因此上课时理论教学课时非常紧张,任务量大,而实践环节因课时少,做不透彻,只能是走马观花,草率了事。这样导致的结果即是实践性环节不足,学生应用能力普遍缺乏。

2.课程设置为选修课。根据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工程管理专业的整合调整,编写新的培养计划,因周课时的限额要求,在培养方案中我校工程管理专业的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管理都是按选修课进行设置,且以合班课开设。这样一来,导致:(1)学生的重视程度不高,有的同学认为选修课就可以随意些;(2)有的同学选修施工组织管理,可之前并没有选修施工技术课程的学习,而施工组织管理的学习,是要以施工技术为基础的,尤其是在施工过程的分解、施工方案讨论的部分,这样学起来就好比无根之木。

3.教学方法单一。之前由于课时紧,主要在多媒体教室完成集中授课,在第15周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理论讲完后,进行3周共6课时的实践环节,18周结束。这也是一般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存在以下问题:(1)该课程知识点多,纯课堂的教学,易让学生感觉该课程知识点密集、知识点散乱等,从而产生难学、厌学的感觉;(2)课堂上对于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施工方案设计、现场平面布置设计部分,虽有现场照片演示,但学生在实践应用时仍有一定的难度,很难在头脑中建立起彼此的联接。

四、大项目法教学模式分析

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借鉴和探索出大项目法式的教学模式,在该课程教学中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所谓大项目教学法,是指选取有代表性的已建建设项目的全套技术资料作为教学大案例,打破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界限,所有开设课程均在此大案例中选取相关知识点和技术能开展教学的全程式专业教学模式,它将传统学科教育模式转向了就业导向模式。[3]目前大项目法在我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应用还仅限于工程概预算和施工组织管理这两门课程。在施工组织课程中的应用具体从两个层面入手,第一层面,即是将这门课程的教学本身看作是在做一个项目,将最初教学设计、到理论课程的教学、再到该课程的项目实训协同起来考虑,这样教与学的思路更清晰,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教学课时相对合理、充足;第二层面,即是在这门课程的理论教学多采用具体的项目进行实例讲授,在实训中则与工程概预算课程整合,采用一套具体的、完整建筑施工图纸作为一个建设项目,让学生针对该项目编制工程量清单、工程预算和施工组织设计,这样实践操作性更强、更透彻。通过教学实践,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大道至简,理清学生的思路

1.绪论的重要性。施工组织管理是工程管理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建筑工程施工中有关组织计划问题的基本能力。该课程综合性强,学生学习过程中常感内容庞杂、思路不清,因而产生畏惧心理。为了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引起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这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深感绪论课的重要性。

在第一堂课绪论中就讲明施工组织设计的实质其实就是施工计划,而计划对于任何一项工作的开始和进展都非常重要;管理则是针对计划在执行过程中的监控和协调、调整和优化等工作。计划和调整时刻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如制订学习计划、制订月生活费的使用计划等。而针对一项建筑工程,耗资巨大、投入资源多,涉及部门单位多,持续周期长,影响范围大,需要专门来学习现场的施工组织与管理的方法。大道至简,这样让学生心里明白学习的主线,避免知识点繁多给学生带来畏惧心理。同时强调计划对于要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任何一件事都至关重要,以引起同学们的高度重视。

2.明确教与学的目标。建筑行业目前实际岗位上急需一大批既能在第一线从事现场操作、实施新技术的中等技术人才,又要能懂得现场各项资源的组织、优化与管理的应用创新型人才[4]。为此,明确该课程的学习目标是:了解建筑施工组织的基本知识和一般规律,掌握建筑工程流水施工和网络计划的基本方法,具有编制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能力,还能熟练应用广联达的招投标软件、梦龙网络计划软件、梦龙平面图设计软件等相关的管理软件。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教材各部分内容,制定出各章的重点教学内容、一般教学内容、知识性介绍内容,然后删繁就简,设计出既符合教学对象特点,又满足实际需要的教学内容,以做到教学中胸中有数,深浅有度。

3.重点、难点要突出。重、难点突出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次分明,思路清晰。该课程中流水施工、单代号网络计划、单代号搭接网络计划、双代号网络计划图是该课程的重点内容。同时横道图与单、双代号网络图是制订计划的方法和表现形式,是个技术问题,其核心的思想即是要尽可能地保证各施工队伍连续地流水作业,在满足质量及安全的前提下,满足施工工艺展开的顺序和要求的必要的间歇条件下,现场施工队伍和施工机械不窝工。针对不同要求、不同规模、不同复杂程度的工程宜采用与之特点相适应的形式。该课程的难点在单代号搭接网络计划和网络计划优化部分。搭接网络计划中主要是有四种基本搭接类型,按各自不同的搭接关系计算工作的时间参数有些烦琐;网络计划优化即按照既定的约束条件,按一定的目标对初始计划进行不断的调整、优化,在多目标,如工期―成本优化中,要两者协调考虑。这样在重、难点章节理论讲授中多用具体的项目进行案例教学,学生更容易将理论的学习与实际的工程项目相结合。

(二)基于大项目法的培养方案

1.调整课程培养计划。该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理论应用是一直困扰教师的问题。理论的理解掌握固然重要,实践应用更重要,只有这样才能让毕业生顺利地走向工作岗位。因此,合理安排该课程的理论与实训教学就显得至关重要。在新的培养方案中,理论在第6学期进行36课时,实训在紧接的第7学期(第7~12周)进行18课时,安排在工程概预算课的实训(第1~6周)之后,进行集中指导,第13~18周进行分散指导。这样安排,理论课时间充足,实践环节虽只有18课时,但学生是在完整的1个学期的课程内和课余时间进行综合的大项目实训,包括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和广联达招投标、梦龙网络计划、梦龙平面图设计等相关软件的实际操作应用,使得理论与实训一体化,更合理,更透彻。

2.大项目教学法在理论教学部分的实施。在该课程的重、难点章节的教学主要是通过具体某工程或是该工程的分部工程进行案例教学。如在流水施工的章节,用2号教学楼的基础工程进行举例;在网络计划的优化中,采用历年的注册造价工程师、注册建造师、注册监理工程师考试中案例分析部分与网络计划和网络优化相关的真题进行举例并分析讲解。这样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综合性和难度相当,使学生将理论知识深入了解,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将来参加相关的注册执业资格的考试。

3.大项目教学法在实践教学部分的具体实施。通过探索,在培养计划中,将施工组织管理课程与工程概预算两门课程的实训都放在第7学期进行,这样更有利于用大项目教学法的落实。目前的实际操作是6位任课老师一起讨论协商,最后两两成组分别指导工程管理同年级的3个班,各班选定一套具体的工程图纸(蓝图),在第1~6周的时间指导学生对此工程进行工程量计算、编制工程量清单,学习广联达预算软件;在此基础上,第7~12周的时间指导学生对该工程进行施工组织设计,学习广联达的招投标软件、梦龙网络计划软件、梦龙平面图设计软件;13~17周完善成果;18周交最终成果。

在教学中探索出,在学生初学用梦龙软件绘制网络计划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如图1所示。即先用EXCEL编制进度分析表,其目的在于先让学生掌握施工过程的划分。划分施工过程是初学者的一个瓶颈。在EXCEL进度分析表中,可以输入施工段数、各分部分项工程量、施工队人数、时间定额或产量定额等参数,流水节拍值即可用向上取正的ROUNDUP函数编成公式计算,非常方便。待工作分解即施工过程划分合理后,工作之间的逻辑关系都明确了,计算出流水节拍,直接绘制横道图,可先检查核对工期,如不满足要求,可先进行简单调整优化。在此基础上,再用梦龙软件进行双代号时标网络图的绘制,这样工作之间的逻辑关系简单明了,绘制起来不易出错。通过教学实践,发现这种方法非常适合初学者。

五、结论

通过以上对大项目法在课程应用中的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大项目法是以真实项目为载体的综合实训方法,非常有利于学生理论应用能力的提高。如:①通过蓝图的阅读,能对大一所学的制图理论进行实战应用,并学习查阅现行的设计规范,读图能力大大提高;②前期工程概预算的实训中,工程量的计算等为施工组织设计提供有效的数据基础;③学生针对真实的工程蓝图,能够独立完成从识图、工程量清单编制、组价,再到施工方案讨论、进度计划的分析和绘制、对广联达及梦龙软件的学习应用,绘制双代号时标网络计划和施工现场平面图。(2)大项目法用于该课程教学是透彻地针对一个具体的工程实训模拟,这使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大大提高。可见大项目法延伸到其他的专业课如建筑制图、房屋建筑学等的实训,可以提高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黄大文,李立新,陈兴海.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

[2]尚宇梅.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科技与教育,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