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08-07 17:39: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浅谈语文教育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儿童文学;小学语文教育;重要性
儿童文学是根据教育儿童的需要,专为广大少年儿童创作或改编,适合他们阅读,能为少年儿童所理解和乐于接受的文学作品[1]。许湘云[2]指出儿童文学作为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资源不仅表现在它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资源,同时也是小学生课外读物的主体,是小学生开展课外活动的丰富材料。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对于语文课程人文性的重视使得文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被进一步提高。而儿童文学作为小学语文教育的优势资源,其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突出价值也受到了肯定。纵观近年来对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现状的研究,可以看到:(1)小学语文中收纳的儿童文学体裁非常丰富,主要有:儿歌、儿童诗、儿童故事、儿童散文、童话、寓言、儿童科学小品、儿童小说、儿童报告文学和儿童剧本等。(2)从儿童文学纳入量的数据统计来看,儿童文学选文总数随着学段的升高而减少,以人教版一到六年级小学语文教科书为例,第1学段选文总数为147篇,第2学段选文总数为127篇,第3学段选文总数为97篇。但儿童文学所占小学语文课本的比例却都不低于57%,由此可见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在本文的论述中,笔者分别从儿童文学对培养儿童的阅读乐趣;丰富其想象力;发展叙述思维、提供间接经验等方面的积极意义,论述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阅读儿童文学能培养儿童的阅读乐趣
阅读是能够获得乐趣的。儿童文学的阅读不仅供给儿童文学的滋养,而且供给儿童精神的滋养。儿童文学所展现出来的丰富的儿童世界、宝贵的童年经验是儿童所必需要的。
例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童话《笋芽儿》将儿童的个性融合在笋芽儿这一形象中,通过拟人化的手法描写笋芽儿成长的经历,笋芽儿破土而出、茁壮成长的历程隐含的是儿童的成长历程,文章结尾处笋芽儿发出了“我长大啦”的呼喊,符合儿童语言活泼、生动的特征。文章选取的形象、运用的语言贴近儿童的心理和生活经验,文中一系列的拟声词、叠成以及动词的恰当运用也使文章充满童趣。极大的增加了儿童的阅读乐趣,引导儿童向热爱文学的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
二、阅读儿童文学能丰富儿童的想象力
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儿童在个体发展过程中,藉由想象来解释这个五彩缤纷、充满未知的世界,在个体原有认识的基础上构建自己的世界。儿童文学是培养儿童想象力的重要材料。儿童文学选文中的儿童诗、童话、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其与生俱来的特点丰富着儿童的想象空间。在想象的空间里,儿童可以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伸进湿软的土地/汲取甜美的营养(《我想》),可以跟着小猪、小鹿、小兔一起去走山路(《走山路》),可以跟着风娃娃到处吹大风(《风娃娃》),可以除妖降魔(《除三害》),可以在荷叶上唱歌(《荷叶圆圆》),可以跟牵牛花说悄悄话(《小鸟和牵牛花》)……儿童文学给儿童提供了源自生活又超出生活的经验感受,从而拓展儿童的想象世界。
三、阅读儿童文学能发展儿童的叙述思维
叙述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又是大脑进行思维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叙述对于儿童来说也是重要的,在生活中儿童几乎是用故事表达着自己的一切。儿童叙述思维的获得是后天习得的,儿童可以通过文学阅读发展叙述思维能力。儿童文学选文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叙事作品。儿童通过对这些叙事作品的阅读,可以从中学到叙述的方式,掌握叙述的方法。在小学低年级段以童话、儿童故事为主的叙事作品一般比较简单。故事主题明显、角色单一,着重于故事起因、经过、结尾的交代,较少着墨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多采用顺序的叙述方式。到中高年级增加了儿童小说的体裁。叙事作品无论在形式或内容上都开始丰富起来。出现了倒叙、插叙、平叙的叙述方式,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儿童在阅读儿童文学的过程中,发展了儿童的叙述思维,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写作能力。
四、阅读儿童文学能给儿童提供间接经验
儿童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其实是在接触一个经验世界,从他人的情感经历、思想经历、困难经历、成长经历、认知经历中获得间接的经验,从而丰富自身的情感、提升对事物的认识、磨砺个人意志。在文本中,思想、情感经历往往融合在困难、成长、认知经历中。
儿童文学选文中,《用心灵去倾听》、《我的舞台》、《难忘的启蒙》、《剥豆》等作品展现的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经历体验。《风筝》、《槐乡的孩子》、《乌塔》、《菜园里》等作品向儿童传递着富有乡村、田园特色的生活经验,在讲述乡村孩童生活的同时也展现了乡村、自然的景色和风貌。《曹冲称象》、《草船借箭》、《晏子使楚》、《将相和》以及一系列的成语故事等作品呈现了古人的生活智慧、睿智的战斗谋略,但文章重在叙事,对古代人物的礼仪、服饰、风俗较少着墨。而像《寻找春天》、《一次有趣的观察》、《小蝌蚪找妈妈》、《我最好的老师》等作品体现的是儿童在认知上的经历。这些文本提供的间接经验或者与儿童的生活经验相吻合,或者超出儿童的生活经验。前者给儿童以生活的参照,后者给儿童以经验的丰富。这些从儿童文学中获得的间接经验有可能作用于儿童之后的现实世界。
2008年,亲近母语创始人徐冬梅发动一批小学语文教师和教研员对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展开讨论,他们认为儿童文学文本教学应聚焦文本中的形象和感情,注意保持阅读的新鲜感和完整性,着眼于学生的生命成长,教出童真、童趣;而当下的小学语文教师也应提高儿童文学素养,这不仅有益于学生,同时也有益于教师[3]。沈红[4]也指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跟据儿童文学的文体特点以及教学规律,正确处理其文本的思想性、知识性和文学性的关系,避免利用文本灌输知识,利用文本进行思想教育,让儿童文学散发儿童味、文学味,让儿童在教师指导下自主读出文学味。由此可见,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在重视儿童文学在语文教育中的作用的同时,要以童话课文作为载体,还应该不断提高儿童文学修养,加强教师对童话的审美教学,改变以往的陈旧教法,营造出美的教学氛围。
参考文献
[1] 转引自王泉根.赵静等著.儿童文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10:18
[2] 许湘云.浅谈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与作业[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2)
篇2
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诗歌是小学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歌的
教化作用,在中国古代教育中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孔子曾说:"尔何不学夫诗,远之事君,迩之事父";
《汉书·艺文志》也说:"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证也"。即便在今天,优美的诗歌对儿童身心的
熏陶,中国传统文化的承继,提高语文学习兴趣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许,正是由于认识到诗歌的
这种无法估量的效果,近年的小学课本,诗歌的比重,不论古代诗歌还是现代诗歌,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应该说,这是一种好现象,但需要注意的就是,诗歌教育的力度还不够,学生对诗歌的学习,也大都停
留在背诵的层面上,这远远是不够的。因此,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诗
歌教育。
一、 重视学生对诗歌的形象理解
无疑,选入小学课本中的诗歌,古诗也好,现代诗也罢,都是诗歌里面的上乘之作,最起码,也是童叟能
解,郎朗上口的佳品。但在实际的教学中,笔者发现一些教学者对诗歌的教学,多依从语文教学大纲里面
的阐释。当然,这并没有什么错,但我持保留态度的一点就是,大纲里面的解释,或从字面上解释,或以
理性思维阐释,对大多数小学生来说,都显得抽象。这样一来的结果就是,虽然学生对学过的诗歌能背诵
,也能解释,但大都显得比较机械,不灵活。如此长期以往,难免会使学生丧失学习诗歌的兴趣,甚至对
语文的学习,也感到乏味;那么,进而影响到语文教学的质量也是在所难免的。
笔者认为,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对诗歌的教学,也应尽量采用形象语言阐释诗歌的内容和意义,这样的好
处就是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而且又不易忘掉。比如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中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
,采用形象教学,学生仿佛看见一幅这样的图画:灯下,行李已经准备好了,一位母亲还在为自己即将远
行的儿子补着衣服。
我认为,形象教学在诗歌教学中的运用,不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身心受到熏陶,不易忘记;也
增加了他们学习诗歌,甚至学习语文的兴趣,有着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 采取启发式诗歌教学
在语文教学的诗歌教学中,不要采用填鸭式的单向教学方式,应该采取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学习诗歌之前,老师应鼓励学生自己提前进行阅读,搜索相关的知识,背景等,这样会使学生在正式上
课之前,已经对诗歌内容有了不同程度的理解,上课之时,对老师的课堂提问,也会有了很大的积极性。
特别是小学高年级学生,在小学阶段,就他们的知识储备而言,做个课前预习,搜索与课文有关的小资料
,应该是绰绰有余的。不然的话,老师在讲台上喋喋不休的说个不停,而一些学生还没进入课文内容,从
而会使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不说,还会使学生养成懒惰的坏毛病,对诗歌,以至
整个课程的学习都比较消极。如果采取启发式教学,长期以往,让学生养成勤于动手、动脑,踊跃发言的
好习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即人们常说的要我学为我要学,岂不是终身受用吗?
当然,启发式教学,也要有老师的正确引导,而且是有目的的引导,否则,组织不好的话,整个课堂就会
显得松散,也会使一些态度消极的学生滥竽充数、蒙混过关。
三、 重视诗歌的课外阅读
单从诗歌教学的这一块来说,小学生语文课本里面的诗歌数量还毕竟有点少,要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加大诗
歌的课外阅读量。
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从古到今的诗歌浩如烟海,而且能够流传下来的诗歌,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好诗,但
是,有些作品,例如屈原的《离骚》,杜甫的《三吏》、《三别》,白居易的《长恨歌》等,我认为还不
太适合小学生阅读和学习。从教学的质量出发,应该选择那些篇幅短小,语言形象,内容相对比较浅显的
五言、七言,甚至是四言让学生学习。老师把课本之外的诗歌,选一些好的在课堂上进行讲解,让学生朗
诵学习。这样,可使学生更多的接触到好的诗歌作品,增加对诗歌知识的积累和理解,扩大知识面。再者
,读的东西多了,也会使学生们的身心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
在具体的操作上,可采用激励的方式,奖勤罚懒,绝不姑息,坚持一段时间,慢慢地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
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用扬鞭自奋蹄"了。
自然,我在这里列举的虽然是古代诗歌,但我所说的,同样包括古今中外优秀的现代诗歌。笔者的意愿也
仅仅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让好的诗歌在孩子们的成长中起到陶冶性情的作用,并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只
懂之乎者也的"小学究"。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诗歌教育,是整个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应和它的整体教学目标割裂
篇3
关键词:课前预习;初中语文教学;重要性
课前预习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学习方法,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课堂上的听课效率,从某种角度而言,它也是教师能够顺利开展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因此,课前预习在初中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课前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过程,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通过大量的预习过程,也可以提高学生对语文的综合应用能力。那么,如何才能做好课前预习呢?
一、课前预习对初中语文教学具有的重要意义
所谓课前预习,就是学生在上课之前对所学课文进行一定的自主学习。课前预习对语文科目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语文是一门复杂的学科,它所包含的内容相当广泛,更需要学生在课前对其进行理解掌握,所以,课前预习能够提高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性。课前预习的重要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转变学生的角色,化被动为主动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学生依旧保持着被动的学习状态,上课积极性不高,喜欢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殊不知,在这种状态下,学生的学习效率很低,语文教学的质量难以提升。其实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它不仅与学生自身的学习态度有关,很大程度上也与教师的教学方式有一定的联系,学生对教师课堂上所讲的内容不能很好地理解,加大了学习难度,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这个时候,如果让学生在课前对所学的内容进行预习,在课堂上的学习就更有针对性。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会碰到一些难以理解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进行听讲,更能集中注意力。总而言之,课前预习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探究的过程,将学生从被动的学习状态中拉出来,化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帮助学生真正爱上初中语文学习
课前预习的实质是学生对课文自主学习探究的过程,预习的内容是多方面的,除了课文本身的内容外,还需要对该篇课文的作者有一定的了解,明白其是在何种情况下创作的这篇课文,了解他的情感因素之后,才能与文章达到共鸣。
例如,在学习《孔乙己》时,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必然会调查一些关于鲁迅先生的资料,学生可以通过这些资料对鲁迅先生创作孔乙己这一人物的时代背景进行了解,只有了解了创作背景与创作情感,才能对孔乙己这一人物特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爱上这篇文章。因此,课前预习对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态度是非常有用的。
3.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教会了学生真正的学习方法,才能帮助其了解整个学习过程,也只有这样,才会对他以后的学习生活有所帮助。如果学生在课前没有进行预习,意味着他在课堂上只是单纯地接受知识,但是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知识量的增加,而是要学会学习方法。
二、教师帮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具体方法
1.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其实,许多学生都有课前预习的习惯,但是预习的效果却有很大的差异,其原因是,部分学生预习的方法不够正确。所以教师可以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希望家长能够在家中进行监督,与教师共同帮助学生完成课前预习。而且,教师可以不断对学生进行不同预习方法的培训,增加预习的乐趣,使学生爱上预习,爱上学习初中语文。
2.教师应该对课前预习的内容作出要求
课前预习的内容极大程度上会影响预习的效果,因此,教师应该提前安排好预习内容。安排预习内容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学习能力的不同安排不同的预习内容。
3.帮助学生定期更换预习模式
在同一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容易产生疲惫感,对学习失去兴趣。预习也是一样,经常使用同一种预习模式,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定期更改预习模式,比如,预习的侧重点可以更改。可预习生词、生字;也可预习中心思想、段落大意;也可预习文章的写作风格等。
4.教师要对课前预习作业进行检查
初中生毕竟还是一群没有完全成熟的青少年,所以他们的自觉性并不高,要求教师对他们进行鞭策。因此,教师对学生课前预习的内容进行检查是促进其预习的重要手段。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初中学习中,课前预习是学好语文的重要前提。本文就针对课前预习的重要意义以及教师帮助学生课前预习的具体方法进行论述,希望通过这些论述,能够提高教师对课前预习要求的重视,从而提高整个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篇4
关键词:中职教育;语文教学;重要性;方式;
中图分类号:H09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1-00-01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经济的飞速发展又不断促进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大幅提高。在一些国家目前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就是大学失业人数每年都在增加,甚至一部分大学生待在家里几年也没有找到工作,还有就是许多企业一线技术岗位空缺,正是这种情况促使中职教育存在着广泛的发展空间。可是在这样的形势下,近几年出现用人单位与员工发生纠纷的现象却越来越多。根据很多用人单位都反映,究其原因,最后发现现在员工的个人修养、职业素质低下,缺乏相应的职业道德。那么要想培养出一个出众人才,一个综合素质高,让用人单位满意的人才,这就需要学校在对培养对象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之外,还必须对其进行必要的个人气质、文化修养及道德素质的培养。而在学校进行相应综合素质培养,其主要的方法就是对其进行文化、道德熏陶,即语文课程的开设能起到关键作用。
一、语文教学在中职教育中的重要性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进行思想教育。思想教育要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训练中进行。要着重于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文化修养的觉悟得到提高,具有初步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同时我们必须采取熏陶渐染,潜移默化,循环往复,逐步加深”的方法,从而更好的发挥语文教学在思想品德教育上的作用。我们大家都知道,大部分学生是进不了普高,才进职业高中,另一部分还是“直升生”。他们基础差,学习自觉性缺乏,自卑、厌学。而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我们中职学生精神世界有着很大的影响。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更是中职学校的重要内容。读书可以明理,明做人之理,明报效国家之理。古人还说“君子之学,必先明之者心,知所养,然后力行以求至”,所谓“自明而诚也”。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具有丰富的人文思想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可以使学生胸襟开阔,心灵净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并将其转化为学习上的动力,坚定理想和信念,发奋学习,报效祖国。而语文教学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也恰好体现了语文教学在中职教育中的重要性。
二、中职语文教学方式的重要性
在中等职业教育中,不少学生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找其原因:一方面,学生重视程度下降。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技术型人才,专业课成为学生心目中的主课,而文化课则成为副课。另一方面,教师重视程度下降。由于中职教育没有升学压力,致使一些语文教师缺乏创新精神,教学模式化,形式呆板,教学中缺少情感互动。因此,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个别学生甚至觉得语文枯燥无味。所以要想提高中职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其语文教学的方式就显得尤其重要。那么如何来改变这种现状呢,就要我们队教学的方式进行一定的创新。
第一,从教师本身做起,教师应从根本上更新观念,明确责任。中职语文教师应明确语文教学的责任,它负载着人类文明传承的重任,承担着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责任,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让语文课成为一个丰富多彩的舞台,一个生活的浓缩片段,一个理想展翅的天空。学生在语文课上能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释放自己的激情,培养自己的创造力、想象力,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语文课虽然是一门重要的工具性文化基础课,同样受到了冷遇。所以教师应从根本上更新观念,明确责任,提高学生对语文课重要性的认识。
第二,从学生抓起,引导学生转变观念 。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愿你获得真正的财富―能力》中提出适应当今市场经济需要的十大能力是自制力、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分析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预见力、决策力。似乎未提语文能力,但实际上每一项能力都和口头的“语”、书面的“文”有关,这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荣耀。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应更多地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在课堂中的演讲、写作、片段写作训练等可以既给学生以压力又给他们以诱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对语文课内容的理解,丰富词汇,锻炼口才、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从而增强他们对学习语文的兴趣。
第三,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营造和谐课堂气氛。语文教学是师生互动的韵律。教师是指挥,学生是不同种类的乐器,要合奏出和谐美妙的音乐,才能形成“教”与“学”的良性互动。质疑讨论、创造情境、播放音乐、引入课件等等。无论采取何种方法,学生爱上语文课,我们的目标就达到了。所以多种教学方式的结合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而且更能引起他们对学习语文的兴趣。
好的方式有利于我们接受新的事物,所以在语文教学要在中职教育中更好的发挥其作用,采用何种方式是非常重要的。故在未来的教学中其教学方式一门长期需要研究的课程,只有找到了合适的方式才让其淋漓尽致的发挥其作用。
篇5
一、运用多媒体充分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
同在一个教室里学习,不少学生却在为45分钟的漫长而苦恼,他们说老师讲课就像在念经,丝毫不能引起我们的学习注意力。究其原因,我们作为老师的确没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我们应该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的无意注意,当学生注意力集中、精力充沛的时候,我们应抓紧时间讲解那些相对高难度的知识;当学生注意力分散、精神疲惫的时候,我们应该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的无意注意,以便更好地、高效率地进行教学。例如,让学生感到最为头痛的是满口"之乎者也"的文言文课堂教学,若把多媒体搬进教室,那么教学效果则是另一番情景。以《登泰山记》一文为例,我们将设计这样的多媒体课件,把祖国的五岳图片用扫描仪进行处理。让学生通过大屏幕了解五岳雄姿,感受祖国如此多娇的江山,进一步引出泰山,导人本节所讲课文。接下来的朗读、理解、记忆……会使学生 感到精神疲倦,此时为了缓解学生的精神状态,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们把已经做好的配有泰山风光、音乐、朗渎的课件进行播放,激励广大学生在休闲娱乐之中巩固本节所学知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音乐、美术等方面的艺术鉴赏能力。然后,再进一步讲解、强调本节课堂所学内容。在45分钟的课堂上,把学习、娱乐、艺术欣赏等融为一体。其乐无穷。这样,通过多媒体的运用,就会把枯燥乏味的课堂变成了充满情趣的艺术殿堂。
二、用多媒体进行长课短教
高中语文课本中的一些名篇篇幅很长,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许多不方便,如果我们巧妙运用多媒体进行长课短教,将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祝福》,《阿Q正传》、《雷电颂》……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看《祝福》、《阿Q正传》、《屈原》等电影和录像带。语文课堂上,我们把课文的重点语段利用多媒体做成课件,启发学生去直观感悟其中的人物描写、神态动作、细节刻画、生活场景……我们还可关闭声音,鼓励学生模仿文中角色进行配音练习、动作表演,深刻理解这些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这样,我们既有效利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又省去了课堂上语文老师的滔滔不绝,省去了老师的辛苦,进行了高效而又艺术的长课短教。
三、利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方面的训练、考试
一次次的作业批改、一次次的训练、一次次的模拟考试,在朱红色的批阅中,在无穷的疲惫中,老师在默默地耕耘、默默地奉献,难道就没有一种新的方法能把老师从这样的劳苦中解救出来吗?多媒体的出现,老师解放了。我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关心学生、了解学生,深入教研、提高自己。我们可以运用现成的多媒体课件、自制课件进行选题、组题,让学生在电脑上进行单元练习,进行综合测试;我们可以直接利用电脑进行评卷、打分,对本节、本单元、本学段进行快速而又高效的检测。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在电脑上进行自主组题、独立阅卷、自我检测。
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媒介;教育
一、语文教材内容陈旧,缺乏时代气息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内容陈旧,每个单元以一个主题的方式呈现,它只是对七年级语文篇目稍做改动,把七年级语文(上)中的杏林子的《生命 生命》改为周国富的《人生寓言》、把李汉荣的《山中访友》改为梁衡的《夏感》、把《古代诗歌五首》改为《古代诗歌四首》;把七年级语文(下)中笛福的《荒岛余生》改为圣埃克絮佩里的《在沙漠中心》、把《短文两篇》之一的《两小儿辩日》改为《共工怒触不周山》、把冯骥才的《珍珠鸟》改为郑振铎的《猫》,八、九年级的语文教材都没有改动,总体上说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内容的研制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没有考虑到初中生的实际情况,语文课程内容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没有一点新鲜感,令人感到枯燥乏味,可连八年级语文(上)出现的《新闻两则》也远离了学生的生活,所以学生也不愿意学习,从而导致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新课程语文中得不到解决,学校课程已经无法回避媒介介入的现实。
二、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逐渐下降
近年来,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带动了媒介的发展,由于学生受到网络等声光媒介蓬勃发展的影响,阅读习惯大有改变,接触文字的机会逐渐减少,导致国内阅读纸质媒介的学生越来越少。由于学生阅读的时间减少,看书思考的时间变短了,生活经验中不再是文字的思考与积累,这样会导致学生缺少对媒介现象和媒介行为的思考,尤其是阅读报纸,如果这种现象长期发展下去,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会普遍下降,进而导致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也逐渐消逝,从而使我们国民的素质受到影响,这对社会文化的多元发展是不利的,它也将影响国家竞争力。如果中小学教师在教学上能够善用这一份报纸,来扩充课程的涵盖面,增添教学与生活信息的互动以及结合,无论对教师教学还是对儿童的多元阅读,应当都很有帮助。
三、语文教学内容课内与课外相脱节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只注重课堂知识的落实,不关注学生现代语文能力的培养,学生几乎没有出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语文课堂没有由室内转向丰富的课外生活,以致切断了学生课堂教育与现实世界相联系的桥梁,使语文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严重不符。因为语文教师难以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只是注重学生单向思维的发展,不关注学生多元思维的培养,从而难以培养出学生在生活中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特别是学生现实中的实用功能得不到培养,因为他们不能运用课堂内学到的这些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使学生以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素养没有得到培养。报纸教育正好弥补了语文课程内容的不足,它是语文课程内容的生活外延。
四、媒介语言成为中考语用题――综合性学习习题的新开拓
媒介的影响已经掩盖全社会,它牵涉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考虑到语文课程的关联,温州市初中毕业生中考试卷语文卷参考或借用媒体语言,在综合性习题中出现了一些新的题型,如,汲取信息、拟写新闻标题、拟写短信、拟写新词卡片、拟写欢迎词、写宣传标语、写广告语、写解说词、拟写介绍词、为对联配画、新闻点评、推荐语等。据中考试卷错题分析的了解,学生在牵涉听说读写等方面的媒介语言应用能力十分不理想。由此可见,我们迫切需要提高学生媒介素养能力中的报纸教育能力。
参考文献:
篇7
新课改实施以来,特别是农村小学,教学方法也层出不穷,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更是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但是教学的方法往往追求形式上的热闹,不能根据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求真务实,做到合理高效。如何使阅读教学行之有效呢?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 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措施
语文学科不像自然学科那样严密,它始终离不开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就是这个道理。读得多了,自然就会从各个方面得到提高,尤其是文章的情感,它不是外在的东西,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只有通过反复朗读,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怒忧伤中体味情感,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受到熏陶,自由地进行阅读。如在引导朗读《七月的天山》时,先让学生选择文中最生动、最感人的语句进行自由品读,然后交流共同欣赏,有位学生选择的语句是:湛蓝的天空……几朵银灰色的暗花……该生读得声情并茂。这时我顺势启发,文章描写所包含的意境,引导学生认识天山景物的特点,初步感受语言的优美。
认认真真地读,本身就是一种扎扎实实地学习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材料的好方法。增强语言文字的感染力,靠熟读;提高语言文字运用的纯熟度,也主要靠熟读。有些文章,它的好处、妙处,它的弦外之音不易分析出来,讲解也难以渗透。只能靠反复地、有感情地诵读吟咏,然后才能悠然有所意会。一些看似浅显的现代白话文,也还是要多读才行,读多了才能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才能感受到什么叫“言已尽而意无穷”。学习语文重在语文实践,重在训练。而“读”又是最为基本的实践和最为有效的训练。在课堂教学上,我们教师应该变多余的分析讲解为扎实认真的阅读训练。因为语言文字往往包含着很大的意义,离开了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学生的读,单凭老师在讲台上的讲解,学生能学到的只是皮毛!而且学生平时语文基础差,错别字多,不也正说明了他们读得少,是凭自己想当然在写字吗?如果经常读书,字形多次在头脑中显现,哪会写错别字呢?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多读与多背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二 更新观念、提高教学效益
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仍然是一个给予的过程,老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师生之间的关系就是知识授受的关系,老师花了很大的精力,苦口婆心地讲解,而学生则昏昏欲睡,结果事倍功半。新课改强调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把获取知识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如《火烧云》阅读教学可以从题目入手:(1)什么叫火烧云?认真默读课文,然后从文中找出一句话回答。(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2)这句话中的“烧”换成“红”通不通?既然通,为什么用“烧”而不用“红”?同学们讨论后得到三种理由:为了点题;与这句中“好像是天空着了火”相照应;用“烧”给我们变化的感觉,动的感觉。只有一字之差,就有几种理由,可见祖国的语言文字多么丰富,激励学生认真学习。这个教学片段,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改变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消极、被动地位。对后面的内容,像火烧云的颜色,形状变化多、快的特点,完全可放手让学生学课文,圈画词句,体会积累,再加以运用。这样的安排,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则成为学生学习的带路人。可以说,更新观念,摆正教与学的位置,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益的前提。
三 重视阅读方法
阅读方法的培养是阅读教学中最为重要的部分。浏览是读书的第一步,当拿到一本书后,首先应概要地读一读该书的提要、目录,以便对该书有个大体的了解;发问,一边粗读一边提问,这样可以激发学习兴趣,促进自己的钻研;阅读,如果说浏览、发问敲开了书本知识的大门,阅读则是登堂入室。阅读就是从头到尾细读,对重要、难解部分反复读。在阅读过程中,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也就是边读、边思考、边圈点、边画杠杠。要尽可能将自己原有的知识和新知识结合起来,写眉批、写心得,做读书笔记。以保存“知识印象”;在阅读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阅读的整体性与创造性,这便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不断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如《桂林山水》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和品词析句,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深入体会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在读和赏析中,让学生达成共识:山水相依,共融相生,自然是和谐的!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也应和谐共存。
四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篇8
关键词:语文教师;素养;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4-372-01
本人赴杭州高桥小学学习期间,听了五年级老师的一堂精彩的语文课―《加了一句话》。课堂上老师的教学行态得体大方,她善于运用优美、流畅、自然的教学语言,细腻真实的情感感染学生,为学生创设情境中想象写话的学习做了扎实的铺垫。
老师在授课中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整节课中老师始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让学生学习到如何通过人物的外貌获取所需信息,例如:她佝偻着腰,衣衫褴褛,苍白的头发在风中飘荡。从这句话孩子们知道了,主人公是一位家境贫寒、历经沧桑、年迈的人。而且教师善于运用文本中的关键词“春天来了”,教师通过优美语言的铺垫。让学生展开想象写话练习,感受春天的美好,感受自己所拥有的幸福。正当孩子们争先恐后想把自己对春的赞美表达出时,老师却说:“被幸福美好所包围的你们,此刻见到当街的这位老人,你想对她什么?做些什么?”孩子们又陷入一阵思考,很快他们又有了想法感受。以此,本课的教学目标很好的完成了。整堂课的教学环节设计巧妙、紧凑,各环节衔接自然有序。教师的授课过程是在慢、细、稳、实中进行,充分体现课堂四十分钟的教学实效。教师是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听完这节课,让我深知小学语文教师提升素养的重要性。要做一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其“素养”总体上归纳起来应该具备如下几方面:
一、丰厚全面的文化
语文无论怎么定位,始终是母语教学,语文始终离不开文化。那么,一个教师缺少了文化内涵,是不会把语文教好的。小学生虽小,但是他们在课堂中,问题多,他们什么都问,什么都敢问,一个教师总是支支吾吾的,或者和学生玩“踢球”,也有失教师的职责。所以,一个语文教师要始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的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不断地从阅读中汲取营养,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这也是我们说的继续教育。
二、精美流畅的语言
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一个语文教师的语言不仅要用词丰富、严密,而且要流畅、纯正。我见到许多语文教师说话很随意,想什么就说什么,一句话重复几遍,时常带着口头语,一听到这样的教师上课,就感到不舒服。还有的教师方言很重,语气平淡无味,在范读课文时,还不如一个学生。这样的语文教师怎么能有语文感染力。相反,一个非常有语言修养的教师,往讲台一站,神采奕奕,目光炯炯,说起话来,铿锵有力,抑扬顿挫,声声悦耳,从语气和音质上就技高一筹。一个非常有语言修养的教师,应该是语言简练、准确,字字句句条理严密,并且有很强的逻辑性。一个非常有修养的语文教师,不仅注意自己的语言,也非常注意学生的语言,他总是认真地倾听学生的语言,抓住时机规范或矫正学生的语言。如果学生在这样教师的影响下,那么他们的语文能力一定能提高。语文教师的语言是很重要的基本功,是决定语文课成败的关键之一。
三、燃烧的激情
语文课文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要想教好语文,教师首先要有情感,这种情感来自于对文本的解读,来自于对生活的感悟,来自于对学生的热爱。有人批评说,教师的激情是一种造作,我认为这样的认识是不正确的。教师是教书育人的,教师虽然不是演员,但必须能做到以情激情。如,即使你有很多不愉快的事,那么,你面对学生,也不能把你内心的伤感留给学生,虚伪的也是善良的。一个有激情的教师始终是想着孩子所想,始终和孩子一起共享着生活的快乐与幸福。激情需要点燃,需要走进文本与读者的内心。
四、专业的知识
对学生来说,方法比知识更重要。那么对于教师来说,现在有一种倾向,认为小学语文教学不讲究系统的知识体系了,教师也无需具备那么多知识了,要把主要的精力用在教学观念的转变上,用在教学方法的研究上,有道是:“教师一碗水,就能引出源源不断的江河。”此话完全是教师在自我推卸责任,是对新课程的曲解。的确,在当今时代,一个人不可能掌握全面的知识,况且信息时代的来临,知识可以储存在电脑里,但是电脑永远也无法替代人脑。语文不讲究完整的知识体系,但不等于不教知识了。所以说,一个教师始终要有知识的紧迫感,无论教材怎么编,课程怎么变,你必须是一个知识的拥有者,这样你才无愧于自己,无愧于学生。
五、敏捷的思维
篇9
在倡导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从七年级开始,就接手了一群懵懂但接受能力和可塑性很强的学生,教师肩负着培育他们的任务。不仅给予他们知识,同时也要指导他们成长,在初中的这些学科中,语文教学在德育方面兼有义不容辞的任务。丰富的语文课程教育,比简单的说服性教育容易让学生接受,比粗暴的棍棒教育让学生驯服。这种教学方式,不但丰富了语文教学内容,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道德素质和审美情绪,让学生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在语文教学中,大多是教师传授给学生一定的知识,让学生在课堂上巩固,经过一次次的检测来把握课堂的内容。或者是按大纲要求,渗透法制内容,念一下某条某款的法律知识。这些当然是教学中的必要环节,但对于思想教育,有些教师好像认为,那是班主任和政治老师的任务,与其他学科教师关系不大。
在这几年的教学中,发觉现在的学生大多越来越自私。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独生子女等客观现象,使这些学生的思想行为可谓花样百出。要想扶正这些思想,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语文教学能在给予学生趣味无穷的课文内容的同时,引起学生对生活的共鸣。比如,《童趣》这篇课文,作者把蚊子比成仙鹤,把青烟比作白云,学生就会想到自己玩的许许多多有趣的活动。
语文教学中有些事例,有助于学生是非观念的树立。在进行“让世界充满爱”的一次综合性学习中,给学生讲了一个事例:中央电视台有一个节目叫作“开心辞典”,在一次节目中有三个学生去参加。有一个女孩的心愿是全家旅行,有一个男孩的心愿是希望还在住院生重病的爸爸能有钱医治,有个男孩的心愿是要帮助需要得到帮助的人。前两个都没有答完所有的题来完成自己的心愿,而第三个男孩答完了所有的题目。问学生怎么办时,一个男生说,我愿意帮助这个女孩完成心愿,百分之九十的学生说,应该帮助那个医治爸爸的男孩,因为他的爸爸很需要这笔钱,这关系到人的生命呀!而旅游什么时候都可以去。当然,答完题的这个男孩帮助了这个需要帮助的男孩。这个简单的选择题,学生却有不同的答案。因此在生活中处理一些琐事时,有的人常常说“枉自是读书人”,就是因为有的人虽然饱读诗书,但对书中的道德素养不去吸收。只汲取知识,在生活中处理琐事时,就可能让人怨声载道。
要渗透思想教育,不是一两句话就可以说到做到的事情。不是因为在这里说了,就会做得很好。教师在教学中,不仅承担语文教学,还会担任班主任工作。学生平时犯的错误,就可以在教学中联系教学内容,来给学生做思想工作。记得有一年有一个班,其他班的老师对班主任说:“你们班的女生真不像话,下自习了,还在教室里点着蜡烛唱歌,很晚了还从楼上洒水下来,泼在物理老师的身上。”班主任听了很气愤,回到教室批评了一通,那些女孩一句话也没有说。但班主任觉得这群女孩应该不会这样荒唐,私下问了问参与的个别学生,后来终于知道了事情的原委。原来,那天晚上是一个女孩的生日,她的母亲白天给她送来一个大蛋糕,她想白天大家都在学习,就等晚自习之后叫寝室里的同学一起在教室里分享。去寝室又不允许,只能选择那个时候,那个地点,同学们留下来之后才知道那天是她的生日。吃人家的东西总要有点表示,然后就给她唱生日歌。结束之后打扫教室,不小心把水洒到物理老师的身上,吓得洒水的同学缩成一团,当时全体向老师道歉过了。班主任听了心里很痛,也很内疚,那些没有吃到蛋糕的同学,也许会因为班主任对她们的批评幸灾乐祸。于是在那节“让世界充满爱”的综合学习中,就举了那次生日事件。班主任首先给那群被批评的学生道歉,然后说:“说到世界太大,但我们的同学能让我们班充满爱,有东西吃大家能够分享,犯了错误大家一起承担,我很羡慕我们班同学的这种团结精神,这就是‘爱’。”
思想道德的渗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道德素质,同时也成了沟通师生关系的桥梁。
篇10
关键词:课外阅读;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4-357-01
作文是小学生的语文综合运动能力的集中体现。因此,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应引起小学语文教师的足够重视。但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出现学生不知如何写作文,教师也难以找到有效的方式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问题。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从多角度出发,找出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这其中,进行语文课外阅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开展语文课外阅读活动可以有效激发出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让学生学习、借鉴课外阅读中的语句,最终提升自身的作文水平。
一、语文课外阅读能够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小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很难长时间的集中精力进行学习,正因如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学生形成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便会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不再将学习语文当做是一种负担。
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注意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尽最大努力培养小学生对语文课外阅读的兴趣,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在教学过程,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为小学生树立起良好的学习榜样,小学生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对高大榜样的崇拜心理,鼓励其多阅读名家作品,在阅读中充分吸收书中的精华。小学生每天要与教师长时间的接触,同时教师也对小学生思想、行为的养成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陪学生一起进行课外阅读,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让教师热爱阅读的情绪深深感染学生,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开展语文课外阅读。
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树立起榜样的形象,同时在学生中树立热爱阅读的典型。当学生表达出一些优美的词句时,教师要及时地对学生提出表扬。而当学生表达出某些独到见解的时候,教师也要进行鼓励并恰当引导。这种荣誉感使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过程中充满着快乐,同时也能够增加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想法的自信心。
二、开展语文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作文能力有很大帮助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阅读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作文能力与想象力。大部分的教师与家长对课外阅读仅有片面的理解,认为只有提升学生作文能力与考试成绩的书籍才是好的阅读材料,除此以外全部都是无用的书籍。家长为孩子选择购买的书籍也多是作文辅导类的书籍,很少支持孩子阅读其他课外读物。这种做法是极为不正确的,考试只是对课内知识体系测试的一种方式。大部分教师与家长认为,孩子在考试过程中不能取得好成绩,是不能够看课外书的。有些家长对孩子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想法固然可以理解,但切不可因此而剥夺孩子进行课外阅读的权利。教师与家长要充分认识到坚持课外阅读对学生长期发展与写作能力的提升的巨大促进作用。而且,课外阅读同样也是可以帮助学生完成对生活与身边点滴事迹的感悟能力,进而有效积累学习素材,提升其作文写作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普遍达成一个共识,学生读的书越多,知识面越广,思维能力更加敏捷,作文能力也更强。对于广泛涉猎书籍的学生而言,在课堂中学习到的任何一个理念都能联系到在课外阅读中所收获的知识,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将课内外的知识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使知识得到升华。反之,繁重的家庭作业会压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时间,长此以往,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因此,课外阅读工作做的好,能够帮助学生增加理解能力,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而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了乐趣,更加愿意投身学习,效果也就更好。
三、开展课外阅读能够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与作文素材。语言材料与作文素材首先要从生活中获取,另外,还可以从阅读中得到,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写读书笔记,勤做阅读卡片,同时相互交流、评议。评议的过程中不但要重视数量的积累,也要重视质量的提升。教师还可以在班级中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这样做不但能够充分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巩固阅读的成果,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使得课外阅读工作全面推进。而且,写作并不是单纯的作文,还应包括和学生年龄相适应的体裁,如儿童诗歌、童话故事、随笔等等。而要想写出优秀的作品,是不能够离开丰富的课外阅读积累的。只有积累了充分的知识储备与优美的词句,才能够自然而然的写出声情并茂、文采斐然的文章。
- 上一篇: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区别
- 下一篇:知识管理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