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素质教育范文
时间:2023-08-07 17:39: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生素质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素质教育 途径
素质教育以提高全体国民素质为目标,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可见,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界必须面对的新课题。那么,如何对高中生实施素质教育呢?
一、什么是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就是全面提高与发展人的素质的教育,是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充分发挥人的天赋条件和各种素质水平,使其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使人的天赋素质在教育实践中逐渐发展和成熟的同时,对先天素质上的某些缺陷或不具备的方面,通过教育和实践获得某种程度的补偿。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使人的后天素质获得充分的发展,以达到人的整体素质全面、和谐的发展。素质教育包括身体素质教育、思想品德素质教育、文化科学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审美素质教育、技能素质教育和社会素质教育七个方面。我们应当完整地把握这七种素质教育,全面地协调发展各种素质,提高教育对象的综合素质水平。为把青少年培养成跨世纪的人才,肩负起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重任,使素质教育的各个方面相互渗透,互相交织,呈现出统一的、完整的过程。
二、对高中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
1、改进课堂教学,落实素质教育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主战场。学生在校时间的很大部分在课堂中度过,学生基本素质的养成,能力的提高主要在教学过程中完成。教学过程是将教材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过去我们把教师的教学过程归纳为“讲、准、讲、清、教、懂、教、会”八个字,今天,随着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变化,为完成教学过程服务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水平也要不断改进。要让学生从"学会"变成"会学",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同时要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生存质量”。
但是,当前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试”部分还占相当大的比例。主要表现在备课只注重备教材,不突出备学生;注重备知识的讲解过程,不注重备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研究教法,不注重研究学生的学法;讲课则一讲到底,平铺直叙,重点难点不突出;练习上搞题海战术,层次不分,多多益善,加重学习负担;课堂中常常是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或表面热闹,外动内静,思维不够、不深,学生的素质难以得到全面发展与提高。
当今社会知识爆炸,学生学习时间又相对有限,素质教育提出要让学生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加强教育科研,做到因材施教,推陈出新,努力寻求多种多样的科学方法和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
2、强化德育工作,构建新的德育模式
德育立校,是推行素质教育的首要之举。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人才的培养,关键对人的道德教育,就失去了教育的价值。鉴于这一认识,在学校的发展中,要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教育教学工作之首。为此,要认真探索德育工作的新形式和新特点,努力实现德育工作的四个转变,即德育目标从抽象的整合型转变为具体的层次性,体现德育目标的针对性;德育内容从单一型转变为综合性,实现内容的规范性;德育途径从封闭型的学校管理,转变为开放型的网络育人,做到德育途径的多样性;德育评价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强化德育评价的导向性。
3、建立“学校、家庭”教育网络。
(1)组建学生家长委员会。由学校领导、班主任和家长们协商推荐一些懂得教育,热心教育事业,具有一定的社会组织能力的家长,组成学生家长委员会。该委员会参与学校的教育和管理,研究实施素质教育的计划、方案,帮助学校解决有关工作中所遇到的一些困难,负责家长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召开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向学生家长普及心理学与教育学方面的知识及开展家庭教育咨询等工作。
(2) 建立学校与家长联系制度。建立学校与家长联系的重要方式是定期召开学生家长会。家长会通过座谈、答问、交流介绍、讲座等方式,起到双向交流,获取每一个学生的全面信息的作用。进而协调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关系。
4、评价体系要多元化、多样化
新课程明确提出要改变过去单独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态,实现学生本人、同学、家长等多主体共同参与评价的活动。这就意味着“学生评价不再是教师一个人说了算,而足由教师及其群体、学生同伴及其群体、家长、社会评价机构和学生个人等构成的群体实现共同决策”,强调了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学生评价中的共同责任。多主体学生评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本人自我认知的积极性,同时测评要素全面,信息来源渠道广泛,也提高了学生评价的效度。
篇2
关键词: 高中生物教学 素质教育 学习兴趣 学习方法
高中新课程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身心的全面发展。高中生物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生物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训练学生敏捷的思维,更好地为提高学生的素质铺平道路。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找到更好地推行素质教育的途径。
一、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生物知识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才在学习中投入时间和精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真正提高自己的生物知识水平,并在探究学习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1.教师合理利用教学工具,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高中生物涉及生物的形态、结构、进化和繁衍生息等内容。如果教师只是用语言进行描绘,则很难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从而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充分借助教学工具,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形象直观的认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生物知识。例如教师可以利用挂图、标本和实物等,让学生对生物的形象和结构有大致的了解,吸引学生听课的注意力;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信息储存量大、声像结合紧密的特点,将利用传统的教学工具难以展示的教学内容完美地展现出来。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在短时间内将生物诞生、进化、发展、繁衍和死亡的全过程充分地展现出来,加深学生对生物的认识,帮助学生顺利地掌握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2.教师结合理论和实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生物的教学内容繁多,实践性强。生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生物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掌握生物知识,又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加强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如在讲解膝跳反射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在自己身上做实验,验证一下生物理论。又如在讲解足弓的减震作用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在跳跃的时候,分别用足尖和足跟先着地,然后用足弓着地。学生通过三次跳跃的不同感受,很快就能明白足弓的结构及其生理功能。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可以结合亲身体会对教学内容有更深的理解。
二、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让学生善于学习
教师要传授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生物教师在教学中要向学生渗透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类比于对比。教师将性质相似的教学内容放在一起讲解,让学生掌握类比和对比的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相关知识的印象,正确区分相似内容,对生物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如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等,都可以选用此法。
2.深化与拓展。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深化和拓展,为学生学习新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学生在学习孟德尔第一定律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推导孟德尔第二定律。学生推导的过程,不但是对原有的知识复习、深化和拓展,而且是对新知识和新内容的温习和了解。
3.分析与综合。学生要学会对知识进行分析和综合,将知识由点到面地联系在一起,使知识完整化、全面化和系统化,锻炼自己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教师要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在生物教学课堂上,教师要考虑到学生之间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沟通交流能力和理解能力之间的差异,对学生采用分层次教学的方法,让每个学生在教学中都有所收获和进步,做到因材施教,从而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教师在运用层次法教学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1.教学内容层次化。教师要按照学生的认知程度和学习的规律,将教学内容层次化。教师要遵循由简入难,由具体到抽象,由个体到一般的原则,对学生采用循序渐进的策略,以促进学生消化和吸收生物知识。
2.教学方式和教学目标层次化。生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让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都能有所收获。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让每个学生都体会到进步的感觉和成功的喜悦。
3.评价方式公平化。教师要对学生一视同仁,对于学生的评价要做到准确公正。首先,评价方式要多样化。对于学生的评价,教师可以采用教师评价、同学评价和学生自评等方式,让学生对自己有更清楚的认识。其次,评价内容全面化。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注重学生的成绩,更要注重学生学习的态度、学习的效果和取得的进步等,给学生以客观公正的评价。
生物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法,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体现对学生的了解和尊重,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真正贯彻落实到教学实践中。
总之,在高中教学中推行素质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是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坚持不懈地努力和学生积极主动地配合,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和情感体验,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科学的发展观念。
参考文献:
[1]张凤英.浅析生物在中学新课程素质教育实施的探究[J].金色年华,2011(12).
篇3
一、提高师资水平,保证素质教育的实施
教师是素质教育的组织者与实践者,其自身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素质教育的开展。教师要有高尚的人格。高尚的师德不仅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其本身也是一种能对学生起到教育作用的无形的教育资源。教师的品格意志、道德面貌、情感态度、学识能力和言谈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应具备扎实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广博的生物边缘学科知识,坚持不懈地练好教学基本功,不断地探索教育的规律和技巧,精通素质教育的方法与艺术,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增强育人能力。将素质教育引入生物课堂,必须依靠教师的努力,只有高素质的生物教师,才能使素质教育融入生物课堂教学。因此,生物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和保证。
二、积极开展模型建构教学
高中生物学课程中的模型建构活动,是让学生通过尝试建立模型,体验建立模型中的思维过程,领悟方法,并获得或巩固有关生物学概念。中学生物学的教学应努力将模型方法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将来从事科学研究的必备能力。高中生物模型主要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
1.构建物理模型,活化抽象知识,直观研究对象
在实施物理模型构建中,如“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等应尽可能让学生发挥,注重模型的创新和艺术性,对学生模型中的亮点应激励评价,并对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利用照片保存。模型构建是为教学服务的,服务的主体是学生,所以模型构建要尽可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操作,从而让他们得到锻炼。物理模型的构建使研究对象直观化、简约化,利于学生理解,便于学生研究。建构物理模型,可以成为学生和老师解决问题的教具,也可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助推力。
2.构建概念模型,整合零碎知识,简化复杂知识
高中生物新课程教材中涉及概念的内容非常多,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用科学方法将相关联的内容以概念图的形式表现出来,以便学生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便于对知识的理解和复习。如“光合作用过程”“血糖平衡的调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以及每章节的概念图,都可以通过让学生主动获取概念,分析具体内容,揭示共同本质,将其简明扼要地凝结在概念模型中。这样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对知识理性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
3.建构数学模型,揭示问题本质,培养思维能力
生物学中很多难点可以通过数学模型来化解,如“种群的‘J’型增长与‘S’型增长曲线”“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曲线”等。数学曲线图直观形象,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对于“脱氧核糖核酸与核糖核酸的组成”“原核生物、蓝藻、细菌和乳酸菌”等,可以借助数学集合的思想,用图形加以区分和辨析,使各个概念好记忆、易理解。构建数学模型,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综合素质得以协调发展,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三、渗透STS教育思想
STS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的英文缩写。STS教育的基本精神在于把科学教育与社会发展、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并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生产生活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的情感。实践证明,在生物教学中运用STS教学模式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增设了许多有关STS的内容,主要体现在正文、专题栏目、实验和练习题中。
1.合理运用正文中的素材
教学中要着重向学生渗透“科学是技术发明和改进的基础,而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又推动社会的进步”的思想观念。例如,在讲细胞的全能性这一知识点时,联系到组织培养技术上,从而将科学知识与技术相关联,这项技术的应用在植物学领域能大大提高植物的培育速度,在医学领域帮助解决了诸如皮肤再生等一系列难题,这就进一步将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通过例子可以使学生理解得更加深入。科学、技术、社会的互动,不断调整着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推动着文明的进展。
2.利用好教材中的专题栏目
篇4
一、重视生物教学
不管是学校还是生物教师,都应该树立教书育人,一切以素质教育为主的观念,不能简单地轻视生物教学。特别是生物教师,一定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备好课,备好学生,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让学生在教师丰富的知识海洋中遨游,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掌握知识,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同时,要让学生对生物知识的重要性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让他们知道:如果不懂得自身结构和生理,不可能有效地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不可能成为好的医务工作者;没有遗传和变异的基础知识,就不知道优生优育、农作物的高产和优产……不懂得基本的生物知识,在生活中就相当于一个盲人。
二、把生物课上“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切教学活动都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物是一门自然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学生掌握各种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主要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得。因此,要上“活”生物课,教师应该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教学包括知识的掌握,教具的准备,全新的实验研究课题准备等等。
1.直观教具准备
在生物教学中,感性认识非常重要。学生需要有表象实物,由此产生感性的认识和记忆。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那么,利用挂图、实物、模型等直观教具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并紧密地和日常生活相结合就非常有必要。学生只有掌握了必要的生物学知识,对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就会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我认为准备好教学直观教具,对课堂产生活跃的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非常有作用。
2.利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思维活动的“兴奋剂”,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成功的重要保证,是寓教于乐、寓教于趣的一种成功教学方法。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对实验用的仪器、药材、材料以及实验造作过程充满好奇,充满期待,有新鲜感。所以,强实验基本训练则是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最有效方法。教师首先可充分发挥实验的直观性、趣味性特点,利用课堂演示实验、分组实验等来激发学生探索生物奥秘的兴味与情趣,从而对未认识或未充分认识的生物过程和现象有着直观的了解。在进行分组实验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还要使其掌握观察实验现象的方法,用掌握的理论知识正确分析实验现象,最后总结出实验结果等一系列科学实验研究的基本方法,从而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3.渗透生命科学史
把生命科学史引入生物学教学,可以激发学生求职的欲望并达到活跃课堂气氛的母的。让学生回顾科学家辛苦的研究的历程,将科学结论产生的过程和方法同科学家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精神结合起来,同学生学习现状结合起来,能使学生感觉到历史的厚重感,感悟到科学家的探索精神、科学态度和思想方法,体验到科学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系统;加深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的理解,进而感受科学在人类文化与社会进步过程中的地位和影响。例如:通过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进行科学史的教育,可以使学生了解到,科学家用了200多年的时间,才对光合作用的生理过程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发现的艰难、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以及综合利用各学科的成果和研究手段的重要性。
4.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教育的重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高中生物学教学应突出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实施素质教育,在教学不同的知识时,一定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让师生进行有序的互动。在生物教学中,问题讨论法、现场调查法、决策模拟法等教学方法都是教师常用的,也是非常有效的。例如,在学遗传学时,一位教师组织学生就人体的一些明显性状,在学校和家庭进行调查,然后分析这些性状的显隐性关系,让学生搜集资料、研究分析和征询各种意见,写出调查报告。这就是现场调查法。这样的教学方法,在活动中拓展了学生的知识,并能提高技能,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参与社会的能力。
篇5
1.高中生物理实验综合能力的培养现状
现阶段的多数学校物理实验室的配备不齐全,虽拥有独立的实验室,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试验操作环境,但实验室的?x器设备及材料配备尚未完全齐全,实验仪器是进行物理实验的必需具备的物质条件,实验仪器的配备情况将对物理实验教学的顺利实施起到直接影响的作用,对高中生物理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具有较为积极的促进作用;由于教师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方式,多数需要进行实验操作的课堂内容由于外部环境的限制往往无法全面、直观的呈现在学生眼前,多数物理实验均在教师一人操作下完成,对学生们仅仅起到展示的作用,并未培养学生们的操作能力。
2.素质教育理念下高中生物理实验综合能力的培养策略
2.1重视实验教学,改变传统教学观念
传统教学方式最主要的特征就是重理论,轻实验,这一教学方式严重影响了高中生物理实验综合能力的培养及发展。高中物理教师在素质教育的理念下应从本质上改变原有的物理教学方式,重视实验教学对学生实验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地位,提高实验操作课程在物理学科教学中的比重,创设以物理实验操作为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动手操作,使得学生重视及认识到实验的设计思想、操作顺序、方式及技巧,丰富学生的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识度及理解程度,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不断探索、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
如高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布置让学生进行物理小实验的设计、操作及验证过程,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在课后时间内对班级内学生进行分组,每组以一个物理知识作为实验的主题,让学生们进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在下一堂物理课开始时对学生实验的设计及操作能力进行分析及评价,增强学生的物理实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形式。
2.2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指导学生在进行实验前对该实验主题的知识点进行预习,明确实验的目的,对实验原理及实验方法进行理解,设计实验后自主选择自己需要的实验仪器,回忆课本中相关内容明确仪器的使用方法;叮嘱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遵守实验纪律,爱护实验仪器,严格按照实验设计的步骤进行实验操作,将实验的每一步骤记录下来,若实验过程中出现困难及故障现象应积极主动找出相关原因,进行动手解决,实验结束后按照一定顺序整理实验仪器,及时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如在进行物理实验之前,指导学生认真、仔细检查实验相关设备仪器及材料是否准备齐全,对该实验的实验原理及实验步骤进行理解预习后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若出现问题及时寻找问题出现的原因、分析并解决,若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及时汇报老师,由教师进行引导解决。实验结束后将实验用到的仪器、材料等进行整理及归位,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2.3端正学生实验态度,培养学生储备物理实验知识
及时指出学生在物理实验过程中存在的不认真、不细心、不严格按照实验设计步骤进行的错误做法,规范学生的物理实验态度,实验态度对实验成败或实验结论的准确程度起到直接影响的效果,因此,应培养学生细心、专心、认真、实事求是、不伪造实验数据及不抄袭实验数据的实验态度;培养学生实验知识的储备主要是指以物理实验知识为基础,运用物理实验的方式解决物理知识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们在物理实验操作之前充分预习物理实验知识,在试验操作过程中不断进行灵活运用,在实验操作后强化自己的掌握能力[3]。
如在进行高中物理理论知识水的压力的作用的学习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严格按照设计步骤进行实验,首先学生对实验进行设计:将软塑料管接在带有喷头的玻璃管一段,将塑料管并一边放在装满水的盆子中,将盆子抬高,由于喷口较小,会喷出较高的水柱,将兵乓球放在水柱上时兵乓球就呈现出悬在空中的状态。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记录实验相关步骤,实验后对实验数据进行记录及分析,反思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意见进行改正,最后说出实验的原理。
篇6
1. 学生的素质是中学数学教育提升的基础。当下,高中数学教学领域,应试教育依旧严重影响着教学方法和模式。各种升学考试、入学考试成为教师与学校的追求目标,而学生的素质却被忽略,如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这样就造成学生的素质难以提高,整体的教学效果也不够良好。最终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学生素质不注重培养,教学成绩上不去,成绩越上不去就越加强应试教育的模式。社会上的高分、高学历也是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数学素质是一个高中生必不可少的要素。高中学生的数学基础能力,计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学应用能力都需要逐步的培养而绝不是简单的用大量灌输教育和题海战术能够解决的。这些能力与素质培养成后高中数学的教学自然会变得成效显著,学生成绩提高更是指日可待。
2. 学生素质是教师教学的核心。如果将上述学生素质逐步地培养起来,那么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应该随之改变。首先毋庸置疑的是教学方法不能够再用灌输式的教育进行,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部分,他们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计算能力直接决定教师所教授的方法和引导的方向与出题难度。学生素质的提高与形成后,那学习的进步也完全可以实现。所以,高中数学的教育过程当中教师应该时时想到学生数学素质的问题,不仅在教学的开始将此问题引入,更应该体现在每一堂数学课上。只有这样师生的数学素质才可以逐渐形成。
二、培养学生形成有助于数学教学的素质
1. 数学课堂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首先,教师是占有课堂的主导地位。但是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讲授数学的知识与解题的一些方法技巧,更要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素质。在数学的教学中首要的就是学生的数学思想、数学素养。那么,教师就需要将之前应试的教育方式改变,不能一味地教师讲学生听,学生接受多少、理解多少、思维改变多少都不顾。把握住每节课的关键点,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学科实质,彻底转变教学观念,从备课到授课、课后始终贯穿着以培养数学思维为重点的主题。像数学技能、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等数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都是要在自己课堂教学中明确的目标,从而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其次,在课堂上教师授课前应该彻底考虑清楚这一堂课教什么、如何教、为什么这样教的问题,以换位思考的方式来思考学生面对这样教学后的接受程度是怎么样的,是否对提升学生学习素质有帮助的问题。
2. 在数学课堂中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习数学的素质主要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自学能力。数学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深入探究、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深入挖掘教材,梳理信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是教师应该注重的,从而使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学生内心形成不断探索的习惯。与此同时,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的时候,要做到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老师引导和学生求学相结合,课上与课下结合。并分别指导不同类型的学生,促进学生合作学习、主动学习的精神。这样可以弥补班里众多学生难以得到教师单独指导的不足。因为这样的教学组织形式以小组为主,它的优势在于它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由此可见,在学习和教学中加入交流和互动能够让索然无味的课堂变得生动,让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很大提高,在学习中培养素质,再以优秀的素质促进学习,这为提出假设、倾听他人,学习数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教学循环形式。
篇7
新形势下,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应该归还给学生,因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和主体。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和素质教育的推广,一些新的教育理念,比如以生为本、生态课堂、合作学习等理念应运而生,这与以往那种教师主宰的课堂有着明显的不同,开始引导学生由被动的课堂转化到主动的课堂中来。新课改中明确提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需要考虑到学生,做到以生为本,丛生出发。新形势下师生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师生之间的课堂角色也发生了相应的调整,为此,作为高中数学教师必须与时俱进,摒弃以往那些滞后的教学思维,革新教学观念。如努力构建和谐、民主、平等、互助、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实现师生对等,让师生成为真正的良师益友。在课堂的教学中,教师作为组织者、调控者和督促者,一定要做到拿得起放得下,该放权的时候就要放权,给足学生思考和学习的时间与空间,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主观能动性。另外,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还要明确三维的教学目标,突出学生理论学习、实践能力和价值观的培养,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如何在学习《数列》的时候,教师就需要学生掌握住基本知识,了解数列的定义与关系链接,同时鼓励学生放松学习心态,能让学生自己探究的知识就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切记直接告知答案或者解题方法。在各项都为正数的等比数列{an}中,首项a1=3,前三项和为21,则a3+a4+a5=( ),对于这样的问题只要学生掌握住了等比数列的基本定义和关系就可以解决,所以可以放手学生去探究和总结解题策略。按照常规来解题的话:首先设等比数列{an}的公比为q(q>0),依据题意得a1+a2+a3=21,则a1(1+q+q2)=21,又a1=3,1+q+q2=7。解得q=2是符合题意的,最后可求出问题的答案就是a3+a4+a5=84。
二、拓宽解决问题的维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高中数学有着学科本身的特性,那就是大量的与数字、图形和逻辑思维打交道,所以在学习数学知识和解答数学问题上,难度系数较大,学生会感到学习上很吃力,并且学习任务非常的繁重。数学课堂的学习不是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而是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做到学以致用和活学活用。数学知识的学习和解题能力的提升需要学生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能学会总结、学会反思,形成一套有序高效的解题程序,让学生一遇到数学问题就可以轻松的找到问题解决的突破口和切入点。高中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可以让他们具备灵活多变的解题思维,实现解题方法的多元化,解题思路的丰富化,最终顺利的解决疑难问题。如:已知方程(x2-2x+m)(x2-2x+n)=0的四个根组成一个首项为的等差数列,那么|m-n|是( )。对于这样的问题,很多的学生按照常规的解题思路就是,设出方程的四个根,然后依据四个根的关系式表达出方程来,在求解,这样也能得出答案,但是计算量较大。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有效的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寻找简便的计算方法就更好了。我们换种思路去解决:设四个根为x1,x2,x3,x4,且x1+x2=x3+x4=2,x1?x2=m,x3?x4=n。由等差数列的性质:若r+s=p+q,则as+a=ap+aq,若设x1为第一项,x2必为第四项,则x2=,于是可得等差数列为,,,,解得m=,n=。那么|m-n|=。
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解题的方法
篇8
【关键词】高中数学新教材应用素质教育积极作用
一、高中数学新教材的应用对课程改革的积极作用
新的教学环境下的课程除了包括传统的教学计划、大纲和教科书等几方面的内容之外,还包括学生和教师对知识共同探索的整个过程。所以说,教材改革是实现课程改革的入手点,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就是课程的有效实施,主要就是探究对新数学教材的应用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在现实教学工作中,新的课程方案的确定是实施教学改革的重点。新的教学环境下如果不能及时更新教学观念、不随时完善教学方式、不充分应用新编教材,课程改革就不能彻底落实,达不到教学的根本目的。所以,目前教育的基础工作最关键的内容就是要发掘新教材的教育功能、强化教学改革的实施效果,这项工作对我国教育改革进程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高中数学新教材对素质教育提升的作用
新的高中数学教材的编写重点就是以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实施新环境下新的教育教学工作
第一,教材知识体系完整全面,有助于学生独立学习
新的数学教材改变了之前将代数、几何和解析几何几方面相独立的教学内容,在设定知识顺序的时候重视和初中的教学内容相衔接,另外教学内容设计要有适当的梯度安排,在教学中要重视工具性内容的设置。这些内容的设定和高中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认知有一定的关系,对学生的独立学习和提前预习有较高的要求,同时对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学生能力的锻炼有较为积极的作用。
第二,构建数学思想方法,强调思维能力的培养
数学教学除了要重视数学知识的教授,还要重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总结和培养,让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所以,在新教材的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重视对数学思想的培养。
第三,重视实际问题结合,重视数学应用意识
高中数学新教材重视实际问题的结合,要强化对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高中数学的教材其创新之处在于,通过设计章前图,强化数学教学的实际作用,由章前引言引出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新教材中的很多内容都是介绍数学模型和具体应用的。另外,习题的引入也重视了和实际的结合,这些内容都是通过实际问题的构建突出的教学氛围,由此强化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第四,新教材中的实习作业和研究性课题对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中数学教材中实习作业和研究性课题的引入对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有一定的培养作用,将数学学习从学校转移到社会,在集体合作过程中要锻炼学生的沟通协作、分享互助的能力,实现学生的对知识的掌握、强化学生的情感认知,提高学生的价值观实现的可能。
三、发掘数学新教材的教育作用,提升素质教育的积极作用
通过对高中数学新教材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新的教育改革需要第一线教师的配合,要抓住并运用新的教材优势,转变教学观念,完善教学结构,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进一步强化素质教育的实施。
首先,教师要科学指导学生使用教材,通过预习实现对知识的探索
高中数学教材是对这个阶段的数学知识的整体概括,数学教材的编排和高中学生的思想也比较切合,能够帮助学生实现有效的复习和预习。学生如果能够有效的利用高中数学新教材,强化自主学习就能强化自身对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对其成绩的提升也有一定的作用。所以教师要重视对学生预习、复习能力的培养,要通过对数学教材的分析,组织学生阅读数学教材,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在这个过程中有以下几个注意事项
第一是要构建和课程内容相符合的学习方法和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
第二就是要鼓励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形成独特的观点认知;
第三就是对于有异议的问题要引导学生热烈讨论,组织学生通过配合寻求知识答案,教师要及时肯定学生的闪光点;
在引导学生分析数学教材的同时,教师要鼓励优等生提前预习,分析教材,一些学生在教师讲授之前了解教学内容能够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学习竞争形势。鼓励学生深入学习,使优等生的成绩进一步得到提高,后进生的数学成绩也有一定的改善。
其次,构建问题情境,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构建适当的情景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强调学生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其主动学习的兴趣,最终实现教学效果提升的根本目的。通过高中数学新教材中问题情境的构建,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内容和之前的教材相比有很大的优势。教师要充分利用章前图解说、章前引言的介绍和数学教材中的阅读材料、课后习题例题等内容,将这些内容恰当的运用到新环境下的数学教学当中,可以有效提升数学教学的效果。
再次,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重视结论和过程的融合
教师要重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双方面的教学侧重,由此实现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新教材的内容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探索的过程,要锻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形成能力,以此进一步强化知识基础。高中数学教师在重视探索的过程中,也要调节好时间问题,重视对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就需要投入更多的实践和精力,也有可能整个探索的过程对学生的能力并没有明显的提升作用。但是,探索却是一个人学习、创新和发展的必经之路,同时是一个人提高能力、发展智慧的重要基础,所以说消耗一定的实践和精力实现对新教材的知识的探索是实现素质教育最关键的方法之一。
最后,通过实习和实践研究训练,提升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实习和实践训练是强化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关键,这项内容是当今我们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高中数学新教材的重要特点。教师要重视将数学课程和课外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做出适当的假期学习计划安排,主动和学生交流保证学习计划顺利实行。
结论
新的教学改革除了要实现观念的提升,还要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重视课程改革的引入,提升教学思想、观念和方法的构建水平,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最终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朱荣坤;;对高中数学新课程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J];快乐阅读;2011年12期
篇9
【关键词】素质教育 数学素养
小学数学教师,要以现代教育的思想为指导,大力改进教学方法,给学习的主体创造一种和谐、融洽、比较宽松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要求,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同时,要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学方案,设计课堂结构,让学生真正成为是学习的主人,自始至终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具体做法如下:
一、激发兴趣,给予动力
兴趣是推进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驱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大脑就会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就会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因此,教学中设法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前提。我的做法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耐心启发诱导,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价值观和学习目的性,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首先,在教授新知识前,先生动形象地讲清这堂课所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和对今后学习新知识的作用和意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其次,围绕知识的内在联系,设置学生认知的矛盾,引起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研究、探讨、解决矛盾的兴趣;再次,通过挖掘教材中的兴趣因素,运用直观教学手段,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编了一个“巧分苹果”的故事,使学生在热烈的课堂气氛中带着炽热的追求进入学习过程。
二、创设参与条件,注重参与广泛
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时间和空间,尽量创设各种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积极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保证学生有效的活动空间——课本让学生自己阅读;规律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让学生积极分析。只有既注重学生参与的深度和广度,才能提高全体学生参与的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能把培养优生与提高后进生同步进行;才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为了建设面、棱、顶点的概念,我让学生通过人人动手切土豆的实验,经过观察、思考,不但很好地帮助学生认识了面、棱、顶点三个几何要素,为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作了重要的铺垫,而且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
三、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习能力
在科技发明日新月异的今天,单靠在学校学到的知识,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许多知识要靠自己去学习,这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的任务不单单是教数学,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怎么去学数学。因此,要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关键。在教学实践中,我教给学生的主要学习方法有:
1.阅读课本的方法。教师科学的组织学习材料,让学生学会提纲挈领,抓重点,抓关键词句,从而科学的理解所学数学概念、法则、定律。
2.尝试学习的方法。通过“自学课本——尝试练习——讨论研究——阐明算理”的学习过程,从小激发学生“让我试一试”的动机,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
3.动手操作的方法。每学一个新知识,我都充分运用直观手段,通过摆、剪、比、画等实践活动,让他们的感官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引导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启发思维。
4.数学思考的方法。通过示范例题,指导练习,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常用的数学思考方法,如按顺序、找对应关系等,并要求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灵活的运用这些方法。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篇10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物理
素质教育
创新教学
中学物理课程不是为培养物理专业工作者而设立的,它应该和其他学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提高学生素质这一总的目标作出贡献。
中学物理教育的目标是什么?翻阅一下建国以来历次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说法不尽相同,其基本目标都是要与其他学科和其他学校活动一起,“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物理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没有物理学就不会有我们今天的文明生活,没有物理学的发展就没有我们今天的现代化生活,它的发展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推动了人类文明进程的发展,显示了科学的巨大力量。在学习物理过程中,让学生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所以,学习一定的物理学知识不仅是作为一个高素质公民的前提条件,也是适应现代社会的必要条件。
一、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物理学的最大特点就是以实验为基础,从实验出发,寻找规律,再用实验去验证结论。所以,它要求学生必须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去对待,实事求是,不靠主观臆断去猜测、捏造。当然,在这个方面,教师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首先对于教师的演示实验,必须作到在能排除干扰的情况下,尽量做到位,而不是随意性的一带而过,或者将某一次的失误说成是实验条件的不是,这样的话不能说服学生,从而传递给学生一种意识:物理上的规律有时候也是不严格的。
一般来说,在中学阶段所做的实验基本都是定性的研究物理量间的关系的。定性分析也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科学方法,定性和半定量化的方法的运用,可使我们抓住物理问题的本质,而不是一下子就陷入对细枝末节的探讨。过度的定量化,容易使学生迷失在各种形式的数学推演和运算之中,而伤失了对丰富而生动的物理本质的认识和理解,过度的定量化,使物理更为抽象难懂,更容易使学生伤失学习物理的兴趣和信心,这些都是与我们物理教学目的的本意背道而驰的。实际上在许多情况下,定性方法比定量方法更为有效,而且定性和半定量化分析方法的应用对于物理思维能力的提高、科学素养的培养具有更为深刻的意义。一般来讲,定性分析有利于物理问题的解决。很多科学工作者在解决物理问题时总是先理解题意,定性地分析物理过程及其特征,定性地考虑多个不同的求解途径和可能的结果,最后才选择合适的方法、途径去解题。所以,在演示完定性研究的实验之后,及在得出关系式前,还应和学生说明,得到这个关系式并非就是这个实验,而是设计更严密的实验多次实验最终得到。这样,学生也会逐渐形成一种意识:要做研究,必须严格、一丝不苟,尊重客观事实,来不得半点虚假。
二、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学生亲自做实验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在此过程中也在锻炼学生的素质,那就是学会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当然提高了动手能力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在学生实验中,一般采用的是合作方式(目前以两人一组居多)。两个学生或者几个学生一起出主意,然后一起参与动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已经开始学习扮演不同的角色,比如,其中一位同学负责安排任务的分配,其中一位负责检查等等。当然,也应做适当的轮换,让每位学生都体会到各个位置的重要性和不可分割性。将来他们所要踏入的这个社会就是一个需要人与人合作的社会。在合作的过程中同时会使学生养成一种强烈的责任感,这也是作为一个合格的现代化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
三、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一一用科学的方法
在物理课程中,强调的就是认真观察,在观察事物时,不带任何的主观色彩,而是以自然观察的方法以及用实验来观察的方法。物理学理论的建立一般都遵循着这样一个途径:观察实验(广义的)、进行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总结理论、通过广泛的实践验证理论……在其他领域,大到科学理论的建立,小到台灯、自行车故障的排除,基本途径都是相似的,有意识地沿着这样的途径去思考问题,寻求解决的方法,是一种重要的能力。我们的物理课程一直坚持对学生进行“物理学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这样的教育。
第一,作为教师应注意不给学生造成这样的错误印象,好像通过课堂上的一两个实验,收集三五组数据就可以得出一个物理规律。而是要让学生认识到,课堂上用于归纳物理规律的实验不过是科学方法的一种演示。这一点,在前面已经提到过。
第二、重视“猜测”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我们一直重视从事实归纳科学规律,而后用演绎的方法利用这些规律去解决问题。这样的做法是正确的,但有两点常被忽略。其一,单纯的演绎不能得到新的认识;其二,单纯的归纳得出的规律只适用于与原型相同的场合,不能成为普遍规律。这两点都告诉我们:创造性思维往往需要猜想。这种猜测也是在一定的知识储备的基础上才可以,而不是胡乱猜测。
第三、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积累研究问题的方法
在物理课本中所出现的研究问题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说:理想模型、等效替代法、类比推理法、理想实验法、控制变量法等等。以类比推理为例。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科学,它不仅有一定的知识内容,而且这些内容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将新、旧知识进行类比,给学生以启示,使学生易于掌握新知识,同时也巩固了旧知识。
- 上一篇:健美操教学设计方案
- 下一篇:图书管理系统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