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课后反思范文
时间:2023-08-07 17:39: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地理课后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地理课堂教学 教师 学生 改进措施
优质课堂就是最大限度发挥课堂教学功能和作用,即在课堂40分钟内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育人目标,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完美地实现教育教学三维目标的整合,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低效课堂指满堂灌、低效能的“学生不愿听、教师讲得累”的传统课堂,笔者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对目前初中地理存在的低效课堂教学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改善建议。
一、教师方面
(一)备课不充分。充分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具体表现:一是频繁出现口误。大脑中所想的与口中所说的脱节,想与说不同步,造成学生在课堂上听不懂、茫然、不知所措和不回应。二是语言与课件不匹配。一节好课应该是老师语言在前,课件呈现在后,如果语言与课件不匹配,整个课堂教学环节就会非常生硬,让人一听就厌。三是对学生的关注提问少。由于准备不足,教师全部精力都放在知识讲述上,没有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预设,对学生的关注和提问很少,只顾一个人讲,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二)教学设计不精心。教师备课只停留在对教参、现成教案的照抄照搬层面,没能根据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对象的年龄、知识、认知能力等,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与方法;没能超越教材;没能做到在课堂上遇到突发事件保持镇定,随机应变,从容应对,没有克服困难需要的耐心、恒心、意志力和执著精神。
(三)自主学习习惯缺失。课堂教学中,一般是教师讲解多,学生思考少;一问一答多,自主学习少,严重影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使学生对本学科产生严重的厌学情绪,无法激发学习兴趣。
(四)课后反思与总结缺少。新课程特别强调教学反思,已成为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课堂教学与课后反思有效结合,才能促进课堂教学效率提高。
二、学生方面
(一)学习习惯存在问题。有的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被动;许多同学依赖性很强,学习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上课不专心听课,对教师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及布置的练是漫不经心、若无其事,不肯动脑筋。课后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不少学生回家缺少监督,学习更不自觉,基本不复习,本来在学校接触地理的机会就少,回家又不及时复习,知识就会很快遗忘;也有同学不重视基础,学习不得法,练习、作业粗心、马虎,教师讲评了订正,结果到后来还是错,甚至更收效甚微、事倍功半。
(二)厌学情绪严重。许多学生对地理学习缺乏兴趣,对学习难以形成愉悦体验。随着知识获取和能力发展,学生的地理学习情感、态度、自信发展跟不上。通过地理学习让学生获得自信和成功感,是地理学习目标极需实现的方面,然而这一点在地理学习中表现得严重不足。
三、改进措施
(一)“不打无准备之仗”。一堂课上得成功与否,与课前准备工作的好与坏有直接关系。首先,教师应做充分准备。主要包括查阅各类信息资料,储备丰厚的相关知识,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掌握一定的地理技能,准备合适的教学手段和用具,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增强应变能力,积聚处理学生生成问题的知识经验和能力等。其次,学生要做好预习。预习可以像兖州一中那样,在前一节课上完成,也可以在上课前一天晚上进行。预的任务是初步熟悉新课基本内容、知识结构;查找重点、难点和自己感到费解的地方;把课本后面的练习尝试性地做一做,不会做的可以再预习,也可以记下来,等待老师讲解或提问。总要求是低头看书,抬头思考,手在查图,脑在思考。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上尽量多给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但是多数初中生自立性、自为性和自律性较差,因此,“教师参与”是自主学习中学生主体的要求,也是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体现。
(三)课后反思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教学反思是教师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重要手段,是教师学会如何教学和从教学中学会什么的有效途径,勤反思是现代教师在研究状态下进行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教师应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过程进行反思性回忆,包括对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学生表现、教学成功与失败等情况进行分析,找出教学程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研究产生不足的原因,思考今后改进优化的方向。
(四)创情设境,激发兴趣。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学生对所学知识一旦产生兴趣,就会产生一种对知识的好奇与渴望,就想探究其奥秘,就会主动、积极、执著地探索。通过精心导入、激情授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可以幽默引趣、幽默点拨、幽默纠错、幽默启悟,为课堂注入一股新鲜血液,使课堂如同磁石般富有吸引力,成为学生流连忘返的殿堂。
(五)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在发展中积极主动地参与,人人都有参与和发展的机会。当然有效参与不只是行动上的呼应,更重要的是思维的同步、情感的共鸣,同时这里的“参与度”不仅是学生个体参与的深度和有效程度,还是学生参与的广度,真正自主高效的参与应该是全员参与、全程参与、主动参与、真实参与。
课堂教学是开展地理教学的主要形式,地理课堂教学质量会直接影响整个教学活动的质量。如今地理课堂上,低效甚至无效的课堂教学现象依然存在。初中地理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当今地理课堂中的一些低效教学现象,积极贯彻新课程理念,努力改进教学方法,逐渐摆脱低效课堂,为学生构建一个更优质的课堂,从而更好地推动地理学科朝着素质教育目标前进。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初级中学社会第一册及参考.
[2]小学教师之友――地理卷.
篇2
【关键词】能力 情感 方案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148-01
下面结合本人多年的初中地理教学经验,从四个方面,谈谈怎样才能培养初中生反思能力,进而打造出高效的地理课堂。
一、对所学知识反思
学生的学习是循序渐进的,学习活动也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 因此在地理课堂上,学习某部分内容时, 要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知识储备是否达到了活动所要求的程度 , 包括对地理知识记忆的熟悉程度, 对知识本质属性的理解程度, 对知识的各种表达形式掌握的程度。在经历一些学习活动后, 要反思自己学到了哪些新知识, 这些新知识与自己原有的认识结构是如何联系的, 反思自己原有的认识结构有无欠缺。若有, 这些欠缺是如何造成的, 如何尽快补救。《美国》是七年级地理教科书中第九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第一课时分析了美国的人种构成以及美国的农业地区专业化。第二课时则主要认识美国是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源消耗国和废物排放国。学生们对以上知识学习后,有了如下清醒的认识:美国是世界上经济大国,同时辩证地让学生看到美国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源消耗大国和环境污染大国。
二、对自己的探究过程反思
在教师的引导下,将学生带入知识再发现过程的教学,让学生观察研究对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利用已有的知识,经过深思熟虑对问题做出猜想, 提出自己的假设; 设计调查或实验方案;实施调查或进行实验验证假设;利用各种形式交流得出科学结论等,是探究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探究活动结束之后,教师应要求学生尽力回忆自己从开始到结束的每一步探究活动,开始是怎样想的,走过哪些弯路,碰到哪些钉子。为什么会走弯路, 有什么教训可以吸取;自己的思考与老师或同学的思考究竟谁对谁错,哪种方案最优;自己在一些思考中能否做某些调节,为什么当时不能做出这些调节;自己在思考中有没有做出某种预测,这种预测对自己的思考是否起到了作用;自己在预测和估计方面有没有带普遍意义的东西可以归纳等,这样不仅使探究课题的方案、过程直接得到了改进,而且在评估和改进方案的过程中增长了知识,提高了相关技能,为今后对类似课题方案的优化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三、对探究活动中相关的问题反思
若要避免“一知半解”式的学习, 必须将思维的触角伸展开,激活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学生带着问题, 带着探究的欲望离开课堂, 把对问题的研究延伸到课外, 既延长学生思维的时间, 扩大其思维的空间, 同时也暗示创新没有止境,探究没有尽头。如在学习省级行政区一节课时,好多同学都不能完全对34个省级行政区理解记忆,学习效果很不好。笔者从自身和学生两个方面寻找教学活动过程中,低效的原因。课堂上,虽然不再是“一言堂”、“满堂灌”,但把学生探究地理知识的热情和兴趣没有完全调动起来。作为老师的自己,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没有很好地控制教学过程和学习方向,在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上,做得很不够,在创设愉悦、自主的学习氛围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问题更加突出的方面是,在地理课堂上没有让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实例,也就无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激发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也就说不上什么构建高效地理课堂了。我和学生一起进行讨论和反思,问题不难找出。后来,笔者告诉学生,用顺口溜巧计34 个省级行政区,如:两湖广宁重河山,五江港澳青陕甘。云贵西四地上天,内蒙台海福吉安。
四、对学习中的认识、观点反思
在地理课堂上,让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将所学知识与个人经验结合起来, 触及学生的态度与情操, 发展智慧, 提升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并非是虚无缥缈的, 应通过各种教学活动过程来体验、培养 。如学完“中国气候”后,有的学生说:“冬季风在条件发生变化时, 可以形成寒潮。这说明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都在发展变化之中 。”学习了“台风”后, 有的学生说:“台风有时对人们有益, 有时对人们有害, 因此我认为对待一个问题或一个人, 要有一分为二的观点 。”“要辩证地看问题, 要善于从不利中找出有利的方面, 还要从逆境中看到希望。”学生的语言虽然显得有些稚嫩, 对道理的感悟略显生硬, 但是它毕竟是有感而发, 说明使学生的思维有了质的飞跃。
总之,反思使人进步,反思是换一个角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思是发现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去进行改进。学生的反思如同生物体吸收营养一样,别人是无法替代的,这就需要老师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培养学生反思的能力,坚持下去就会取得成效,也才能打造出高效的地理课堂。
参考文献:
[1]张绪生.论初中物理的教学反思[J]. 学苑教育. 2010(20)
[2]鲁媛媛.教学反思能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J]. 学周刊. 2010(09)
[3]王波儿.中学教师教学反思现状初探[J]. 新课程研究(下旬刊). 2009(10)
篇3
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的即轻松又快乐同时又考的好。有人提出了“向课堂要效益”,也就是在课堂上,学生体验到开心快乐的课堂氛围,又掌握了大容量的知识。那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该怎样去做呢?这就得改变我们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等,把无效、低效的教学方式给抛弃,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新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等。那怎样做才能使无效的教学变成有效的教学,把低效的教学变成高效的教学,这里我谈谈我的一些认识。
一、正确认识地理学科,培养学科兴趣
无论在自然还是人文方面,处处都有地理学,它以各学科为基础,更在各学科之上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研究诸地理事物的联系和发展;它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活,维系着全社会的发展。“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生活中到处是地理知识”,如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等自然现象;再如“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五彩缤纷的生活方式有它特定的地理背景,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再到全球性的粮食问题、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这些关系到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也将在初中地理课上探讨。
新课程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很重要的一个目标,也是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如果设计合理,也是最能引起学生探究兴趣的内容。比如讲风的形成时在课堂上我做了这样一个小实验,讲到这部分内容正好是秋末,上课时把门开了一条小缝,让学生把备好的火机打着,分别放到门的上沿和下沿观察火苗的方向,大家清楚的看到把打着的火机放到门的上沿时火苗向外,当放到门的下沿时火苗向内;接着让学生探讨原因并绘出简图,这一节的难点也就很容易的突破了。总之,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或亲自观察实验现象所得到的认识具体、深刻,设计一定的实验情景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注重传授学习方法,让学生会学
俗语云“教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去学”。因此,让学生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才是一位优秀教师的最终目标。由于地理具有时空性、广阔性、遥远性、运动性及循环性等特点。笔者认为,学习地理的方法有三条:
1.“列举问题法”,即预习时提出问题、听讲时针对问题、看书时巩固问题、作业时检查问题、总结时反思问题。例如,在学习有关气候的基本特征内容时,通过预习提出我国气候的基本特征有哪些?它们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冬季和夏季受哪些季风的影响?这些季风有何特点?它们影响下的天气状况对我国南北方有何气候影响的?然后带着这些问题有针对性的听讲,做好笔记;课后再重温课本和笔记解决问题;最后通过作业检验问题和反思总结问题。
2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对于地理而言,地图是其第二语言,而且在地理考题中,无图不成题,所以教会学生如何去看图、读图、描图、用图、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以及从图中寻找切题点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如果掌握了这种能力,在考试中将会受益匪浅。如学习《地形分布》时,可让学生把我国地形“骨架”十七座山脉从图中找出,并能自己描图,同时主要地形结合其中,从这以后,不管大考小考,学生总会得分。
3.用歌诀及形象事物替代法帮助记忆一些基础性的知识,让学生记忆更轻松、更快乐,并鼓励学生自行编读。例如,记我国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时,可以编歌诀为:十四邻国陆上环,朝鲜蒙古俄罗斯,哈吉塔巴阿富汗,印尼不丹缅老越,隔海六国莫忘记,印尼马文非日韩。记忆我国某些省级行政单位轮廓时,可以用一些形象事物代替,如江西像人头、像翱翔在空中的老鹰、山东像翘起的大拇指、台湾像纺锤等等……
三、活用地理教材,传达地理思想。
新课标明确指出,地理课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传播地理思想,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这对于农村地理教育至关重要,农村的现实情况决定大部分学生毕业后要步入社会,建设家乡,如果他们没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河泽而渔,后果可想而知。因此,地理课和地理教材,势必成为农村学校传达地理思想的首选。客观地认识世界、分析世界、正确地评价世界和我国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状况,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知道怎样环保、怎样可持续发展等,而不是生搬硬套、大道理输送给学生。这就要求地理老师一定要活用教材,容育智、育人于一体,在教学中潜移默化熏陶学生,耳濡目染影响学生。在学习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更要培养有地理素养和地理技能的未来的国家的建设者,使地理教学不仅面向现在,更要面向未来。
四、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
新的《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新课程实施的基本理念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要求教师针对学生学习的心理特征、学习形式和学习特点的差异以及各种评价方式的不足,注重评价形式的多样化和针对性。
因此,要对学生学习的质量进行全面评价,不仅要评价学习结果,更重要的是评价学习的过程;不仅要评价学业的成绩,而且要评价学习方式和情感反应,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的变化,这样既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又有利于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堂教学。
以上是我在有效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探讨与做法,还有很多不成熟地方。现代教学提倡特色教学法,教无定法,但无论是怎样的方法和模式,终归一条,学生获得了最大利益,实现了课堂教学目标,就是好的方法和模式。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探索出适合学生成长、学生感兴趣的更加有效的课堂模式、方法、途径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初中地理 备课 课上讲解 课尾总结 教学差距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3.174
古往今来,任何成功都不是随随便便的,上好每一节课也需要教师教学智慧和汗水的挥洒。如何上好初中地理课,教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
一、课前备课要用心
1.用心备教材。备好教材无疑是第一步的,但是怎样才算是备好了呢。首先,我们在宏观上应该对教材有一个科学的把握,对于教材的结构、编排有清晰的认识。其次,教师还应该对地理课本等一系列的资料有微观上的掌控,具体到每一个章节的重难点是什么,学生易错知识点有哪些细节等。在正式上课之前,教师就对这节课的内容有相当纯熟的记忆,例如,从数据上解释地球为什么是一个两极稍偏、赤道略鼓的球体时,就应该将赤道半径、两极半径和赤道周长流利背出。这样不但节省课堂时间,还展示出了教师认真备课的风采。
2.用心备学生。备好教材,教师才有了教书育人的资格,而备好学生,则是我们高效教学的保障。所谓备好学生,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习得能力、性格特点等具有清晰的了解。这样我们才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具体来说,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参考学生的日常学习情况,把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实现准备好,对可能造成学生理解困难的难点再三准备。
二、课上讲解要精心
1.精心讲解知识。讲解知识看上去是一件极为简单的事情,只要教师能讲述出来就可以了;讲解知识其实是一件很考察教师教学水平的事情,不同的讲解会有完全不同的效果。同样的地理知识,不同的教师讲解出来,学生的兴趣水平、动机水平、课堂反应都是不一样的。要想取得最佳的效果,教师在讲解知识的时候,必须坚持精心的原则。所谓精心,指的是教师变换着花样把知识讲解出来,而不是最简单最乏味的陈述。比如说,在讲解月球有关的知识点时,教师就以嫦娥的神话传说为切入点,就可以增加知识的趣味度。再比如说,教师在介绍小熊座、猎户座等星座的时候,用最能够凸显每一星座特征的话语来讲解,就显得简洁明了、生动深刻。
2.精心开展互动。地理课堂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而是师生共同交流的平台。换言之,在实际的教学中,精心开展师生互动是极为必要的。在互动的时候,教师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在互动的学生范围上,教师要向纵深发展,对于平时不那么爱发言的学生,教师要想办法激励学生发言,参与到互动之中。其次,在互动的方式上,要向多样化发展。不仅是教师和个别学生的互动,也可以是教师和小组之间的互动,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互动等等。最后,互动的内容要逐渐深化,我们除了针对课本上的知识与学生互动之外,还可以针对课本外的或者学生生活中的一些地理问题开展互动,这样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以致用、转变思维。
3.精心组织活动。组织课堂活动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不论教师组织的是什么类型的活动,其主题是什么,都必须坚持精心组织的基本原则。因为我们的课堂时间是非常宝贵的,一般而言,活动占用的时间都相对多一些,所以,教师要么不组织活动,要么就要精心组织。精心策划活动是关键的第一步,这个活动既要体现我们地理知识的特色,也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兴趣点有一定的联系。这样,学生们才能最快的速度融入活动之中,我们的活动才会发挥好的效果。
三、课尾总结要巧妙
相当一定数量的地理教师,都不是非常关注课尾总结这个环节,有的教师一句话带过,有的甚至省略掉了这个环节。有始有终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节精彩的地理课,毫无疑问离不开一个精彩的课尾总结。
1.新旧知识巧妙迁移式的总结。总结的目的其实还是让学生们对本节课的重点有一个回顾,所以,我们要尽可能用简洁的语言把重点内容快速过一遍。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可以联系以前学习过的旧知识,就会取得更好的效果。我们可以把这种方式简称为新旧知识迁移式的总结。这种方式值得提倡,因为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可以掌握迁移新旧知识的方法。
2.设置悬念式的总结。总结得好,不但可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还会让学生对下节课将要讲解的新的知识产生兴趣。这种方式可以简称为设置悬念式的总结。这种总结的巧妙之处,就在于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自觉去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设置悬念主要依靠教师的语言,所以,用心组织自己的语言,凸显悬念所在十分重要。
四、作业布置要合理
1.作业量要合理。作业量无疑是学生们很关心的话题,其实,以往教师一味追求多的原则并不合理。俗话说得好:“物极必反。”作业量过大其实不见得有多好的效果,学生反而可能产生一种厌烦甚至是抵触的情绪。我们布置地理作业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合理的量。争取在帮助学生温习知识的前提下,不给学生增加过多的作业负担。我们每一次布置作业的时候,要设想一下学生大概需要多长时间才可以完成,为学生着想。
2.作业类型要合理。强化学生地理知识基础的途径并不只有背书一个,其他类型的作业也可以帮助学生夯实基础。比如说,我们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研究一些地理难题就是可行的。在小组的通力合作下,学生获得了知识、增长了见识、也学会了合作,是一举多得的理想举措。再比如说,讲解到人文地理的有关知识时,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很高,也有很多不同的想法要抒发。那么,我们就可以布置一些让学生展示和介绍自己最喜爱的人文地理景观的作业,请学生们下节课上展示。这样的作业不仅对学生的各项素质提出了挑战,也新颖有益。
五、课后反思不可少
1.反思自身的教学不足。教师的教学水准对课堂质量的影响是直接的、也是深远的。而开展教学反思,则是我们提升自身教学水准的最主要途径之一。开展教学反思,一是要善于定期规律开展。二是要重点反思自己的教学不足。尤其是对比自己不同时期教学的水平的变化,找出进步点的同时,也坦然承认不足,并做出积极的改正。
篇5
【关键词】先学 后教 提升 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6-0010-02
一 针对现状,反思得失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学生学习地理的反馈情况,笔者了解到农村基层中学师生地理教学的积极性不高,效果不好。归纳起来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地理教学方法
由于基础教育的落实及电视、网络的普及,学生接受地理事物的能力较强,但在课堂上学生基本离不开教师布置的框架,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和自主能力得不到创新、发展和提高。课改虽然改变了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法,但摆脱不了应试教育体制的束缚。师生仍在为“应试能力”奔波,不能形成信息社会所需要的“发展性能力”而无法面对现实与未来的挑战,同时也难以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改进教学方法已势在必行。
2.学生学习方式
课改虽然改变了一些教条僵化的做法,但通过对几届刚上高一的学生调查了解他们初中学习地理的情况时,95%的学生都说初中的学了课堂上跟随老师外,课后的作业均是由老师安排好的,可以说学习的过程很乏味,教师只关心是否记住教材已有的知识。学生的学习,在目标上,重内容掌握而轻能力发展和探究学习风气的形成;在形式上,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的施舍者;在评价上,注重正确答案及以分取人。这种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改进学生学习方式才能与时俱进。
二 运用“先学后教”,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新课程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自主学习,而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在教学中,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过程。在课堂上,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展示自己对问题的解释,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共同探究的策略进行小组讨论,在探究中自主得出结论。例如,气温和等温线分布是高中地理的重点内容之一,教学中就可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探讨,教师进行适度的引导和启发,从而得出气温水平分布规律及洋流、地势对气温分布影响的结论,进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 运用“先学后教”,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时要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特别是善于发现问题、不仅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能力,从某种角度讲,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在阅读地理教材时,做到读中有思、思中有读,思读结合。例如,在讲解气候类型时,让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该气候类型的成因是什么?特征有哪些?分布规律是什么?主要分布地区在哪里?还有哪些特例?这些特例又是怎样形成的?这样的气候对人类活动有什么影响?这样“先学后教”就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 运用“先学后教”,提升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
学生对地理课本的学习由被迫到自觉需要一个培养过程,教师应分阶段指导学生自觉阅读分析。学法指导上采取从课内统一自学到课外自行自学,从教师列自学提纲过渡到学生自行整理学习提纲,从点到线到面形成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做到循序渐进。
1.课内先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课内“先学”的过程中,一开始大部分学生都是通读课本,比较肤浅,抓不住重难点。为了使学生尽快地进入自学状态,形成良好的“先学”习惯,教师就要在学法上给予及时的指导,把教参上的章节教学目标改为学习目标,告诉学生,这样学生就有了学习的重点。同时将备课中每一节的知识框架改为学习提纲,这样学生就能根据学习提纲和目标进行有序的自学。这种学习可延续至课余时间,教师要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积极引导,培养学生发展性能力
有句名言:“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的能力。”开始时学生基本提不出高质量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先提问,让学生思考、分析地理事物、地理特征的形成原因。例如:在“城市和城市化”的教学中,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城乡人口迁移的驱动力示意图”。然后,让学生思考:“你附近的农村是否有人迁到周围的小城镇或城市?他们迁往城市的目的是什么?地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什么现象?这种人口的迁移有何利弊?……”再次,让学生明确不同的人向城市迁移的目的和动机,进一步分析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主要原因:推力――人口急剧增长造成乡村的劳力过剩,对土地压力大;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自然灾害频繁……拉力――城市的就业机会多,教育文化设施较齐全,交通便捷等。通过身临其境的体验,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和表达的能力,对提高学生发展性能力起到了促进作用。
3.课后质疑,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主动学习的求知能力是老师孜孜以求的可使学生受用终生。许多学生认为学习地理仅是课堂上的事,课后不闻不问,这不符合学习规律。因为学习不仅要学新知识,更要不时地巩固,加深理解。所以在课内自学基本成熟后,让学生在课后钻研相关内容,不要停留在课内的疑难之处,而是通过思考、练习,提出1~2个有一定层次的问题,进而联系当地实际,如修建梅州市梅西上官塘水库工程对本地经济、社会、生态的影响,教育学生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培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几年的探索试验,高中地理基本形成 “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实验班大部分学生学习地理的主动性、积极性有较明显的提高,高一学年期末考地理科成绩平均分、优秀率均明显高于平行班――对照班。实验班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基本能够独立学习地理,合作交流能力也有明显改善,且这种习惯与能力正向其他学科渗透,为今后的完全独立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几年的探索实验证明,“先学后教”是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学习地理能力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农村初中学校;课堂教学;理念
有效教学,就是教师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平的教学。教学的有效性最终会落到学生的学习上,即学习的有效性。因此,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看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看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中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一个很重要的环境就是课堂,教师对于地理课堂把握得好坏,直接影响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收效。对于农村初中学校普遍存在生源素质不高的情况,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有效性,提高地理课堂学习效率,让学生真正能学到有用的地理知识、基本地理技能和能力,在课改的新环境下,显得尤为重要。“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对象在变,教学条件在变,教学智慧也应增进。以下就新时期如何提高农村初中学校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浅谈几点个人见解。如有雷同,希共商榷同进步;如有不妥,请同行专家给予批评指正。
一、理念引领教学
1.创设积极有效的地理课堂学习环境
教育是平等对话,是师生的和谐交流。教师只有具备这样的观念和态度,才能在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课后反思中切身为学生量身设计,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不同的教师有着不同的教学个性,但无一例外地都需要在“平等对话”上做探索。教师应该用比较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不“独断专行”用自己代替学生,要常换位从学生角度出发设计问题,设计教学,用平和的心、乐观的心、爱护的心引导学生参与课堂。
课堂中,在对某一个问题做了小组讨论后,请小组选派代表发言,学生都不好意思站起来时,可以和蔼地说一句“没关系的,站起来说就可以了”,做到了平等对话和有效鼓励。请学生对某一内容发表看法,大家不肯动身时,可以平和地说一句“看来大家没有问题了,那我给大家提个问题。”这种平等教学范围的营造,久而久之,会让学生愿意参与到课堂中来,渐渐畅所欲言,打开课堂教学的广度和开发度。在一个学生回答完问题后,出其不意地来一句“我喜欢这个同学的声音。”这样的课堂上师生之间能做到有效倾听,有效沟通交流,直至有效互动成为学习共同体,以此来共同打造有效课堂。
2.深刻领会课改精神和有效教学理念,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的是要构建具有现代化教育理念的课程结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初中地理课程改革目标之一是要激发和关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地理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和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搜集、提取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与此相应,地理教材体系随之发生深刻变化,“一标多本”取代“一纲一本”,初中地理教材就有人教版、湘教版、中图版等。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教育出版社所编出的教材在内容选取和结构编排上各不相同。教材与教学参考只是作为教学活动重要的参考资料,非唯一依据,教师要根据教学环境、学生实际,结合自身吃透教材,对教材进行增、散、调、补的深度加工,灵活地处理学习材料,设计出独具匠心的教案,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生动性。
例如《滚滚长江》一课,可以尝试“河流分段―开发利用―遇到难题―综合治理”的教学思路,将长江的源流概况结合开发利用去整体认识,重点放在“开发利用”,由其引出长江的各个概况。如此设计即可达成课标要求的“在地图上说出长江的概况”,打破传统的从长江的源流概况和开发利用两大方面着手的授课习惯,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生动性。
二、“有效备课”才能“有效上课”
考量学习的有效性要从三个指标入手,即学习速度、学习结果、学习体验。学要有效性,教也要有效性。有效备课是有效教学的首要条件。备课是否有效,不是看教学流程、教学设计写得如何,关键是看教学设计是否与课堂表现相一致,与学生需求是否相吻合,与教学实际是否相结合。有效备课要更关注教学对象,更关心教学效益,更注重教学实践,更注意教学反思。
地理课标是地理课堂教学活动的最低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地理课堂教学活动要因时、因地、因人而预设。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取舍或补充教材中的内容,甚至变更教学顺序和呈现方式。即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地方学校特色,把握住地理课堂教学重点,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适当而且必要的取舍。
例如《中国的土地资源》一课,可以选取“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和人均占有量情况表”和“为什么我国的耕地总面积比美国少?”这两个多数学生谈得来、喜欢说的问题为课堂切入点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按“我国自然资源的特征分析――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国情――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根据生活体验探讨我国的土地利用类型――以‘水热土’条件读图分析我国各类土地资源的分布”的思路设计课堂教学流程。
三、警醒“无效”才能求得“有效”
1.要对什么是“无效”,做到心中有数,评价有度
在“教学方式”上,要警醒“无效提问”,有效的提问方式:要生活化、趣味化,提问难度要优化,提问要有梯度性,要有开放性。
在“探究式学习方式”上,教师方面的“无效表现”有以下几种:(1)对探究问题的设计缺乏挑战性;(2)对探究活动的任务交代不够清楚;(3)给学生探究活动的时间不够科学;(4)教师做出的评价不够全面;(5)教师的不合理否定,扼杀学生思想火花。
在“教学媒介”方面,比较突出的无效有:多媒体课件中文字太多、数量太多、播放太快、课件代替板书。
在“课堂教学环节”方面,课堂结束前的小结环节,容易被多数教师忽视:有的认为不重要,有的因为课堂容量大而没时间去小结。失去这个环节以后,首先使课堂教学过程不够完善,更重要的是学生获得了一个模糊的课堂知识结构印象。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什么,应该掌握哪些内容弄不明白,这样课堂教学效率就会明显下降。
2.重教学过程,力求“有效上课”
提高地理课堂有效性,要致力于使我们的地理课堂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让地理课堂变活、变大、变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教学过程”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
(1)要在课堂上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探究、合作的学习无疑是好的方式。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对学生的有效学习也很重要。有些课堂,我们也可以把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把重难点知识的学习与运用整合成新的知识结构,侧重把握教学的目标和进度、思维的扩散和收敛,训练的密度和质量等。
(2)要在课堂上激活学生原先的经验
提高地理课堂有效性,激活学生以前的学习经验很关键。在实际授课中,课程要素的整合要有效唤醒学生的经验,并使其兴奋和活跃起来。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按教学需求主动进行有效经验的改组和改造,为落实预设目标服务,悟出新的生成。
(3)要在课堂上加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学习体验是提高地理课堂有效性的必要手段。课堂中,学生的学习体验,一般源于强烈的认知冲突,并在亲历性的认知和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和获得体验。不断强化和拓展学习体验,有利于为后续学习积累新的经验。同时,教师要在教学中为学生疏通必要的信息通道,使课堂更加开放和更多对话,使学生能在信息背景下进行思维加工,形成新的思维成果。
(4)要在课堂上发展学生的主体价值观
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应注意强化学生的个性化体验。教师可以扮演基于演员之上的导演的角色,学生扮演临时演员并担任主角,教师自导但不自演,教师既导又演,教师虽演但不演主角,引导学生质疑,鼓励学生进行有效、民主的对话,促使学生在思辨中擦出创新的火花,使学生成为有自己思想、懂得思考的学生。
(5)要在课堂上发展学生的求学态度
教师“严谨治学,认真执教”的态度,也是提高地理课堂有效性的关键。初中学生模仿能力很强,教师认真的教学态度将会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和研究态度。
参考文献:
[1]肖成全.有效教学[M].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6.
篇7
关键词: 农村初中地理教学 问题 反思
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信息化的今天,地理课程改革浪潮要求学生学习终身发展的有用地理;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积极互动,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同时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把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作为教师教书育人的宗旨。我在教学中发现农村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并对问题进行了反思。
一、师生思想意识的误区
受应试教育思潮的影响,地理学科被推向了教育学科的边缘。社会、学校、家庭及学生对地理课程的理解不够,甚至曲解,很多人认为地理是副科,上地理课就是放松课,升学考试又不是主要科目,学不学无所谓,学校也不够重视,于是地理教学举步维艰,于是教师穷于应付,于是学生不愿学习。此外,地理学科的教具配备不够齐全,甚至连最基本的教学挂图都没有。责任心强的老师,上到较为重要的章节,相关的图画就自己动手。我深有体会的是,在制作教具时,自己尽心尽力地做,却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间和精力,且受精确度和图面大小的影响,使直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学生只有一本课本,连最常用的地图册都没有,更不用说课外练习用的填充图,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学而不练,致使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难以提高,影响学生的后续发展,导致初中和高中地理知识的严重脱节。
二、地理教学模式过于单调
由于学生学习不热心,大多数地理教师授课时也不怎么上心,教学内容刻板、形式单一。大多数教师采用的是传统的灌输方法――我念书,你听书。教学中没有地理学科的特色,地图利用少,由于怕麻烦,授课中不在黑板上绘制图形讲解,使教师的基本技能或多或少地缺失了,不能更好地彰显“授人以鱼”的技能。不少老师照本宣科,课堂上只是简单地把内容复述一遍或把重点抄一遍,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丧失,课堂气氛郁闷,挫伤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不符合初中学生年龄段的学习要求。“一本书、一支笔,我若写、你就抄”成了农村地理课堂教学的真实写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独立性、自主性、创新性都成了“天方夜谭”。
三、学生自身学习方式有待转化
由于生活环境、文化背景的熏陶,大多数学生生性腼腆、性格内向,生怕讲错,认为与其被别人耻笑,还不如闭口不谈,把自己封闭起来,宁可视野狭窄,也不愿和别人交流,因此学生对地理知识了解较少,基础普遍较差,导致在教学中师生互动难以开展,许多时候教师的启发诱导成了剃头的担子――一头热,启而不发,诱而不导,有些时候出乎预料,叫人哭笑不得。
例如:在学习世界语言和宗教这一节时,课前我已经布置学生查找本民族的语言习惯资料,以便上课时他们能主动地参与教学,但是在导入新课时,我重点安排一位学生用自己的民族语言――彝语,向全班介绍自己的情况,总以为“水到渠成”,定有一个好的开端,也满有把握地认为学生能信手拈来,可是这名学生却“金口难开”,要求其他学生上台尝试,还是三缄其口。由于时间关系,我只得用汉语和夹生的英语介绍自己,引入课题。在讲到世界的宗教时,我把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分别代表不同的宗教,在推举一位代表发言,最后却是“讲不出来”、“不会讲”,效果不言而喻。课后我询问那些学生为什么不配合上课,有的说“胆子小”,有的说“怕害羞”,有的说“不知到什么地方查找资料”。我后来一想,的确有些茫然,城乡的差距竟然表现得如此突出,电脑、网络、报刊,都是些新鲜的玩意,学校里有图书室,却隔三差五不开放,甚至有些家庭连电视机都没有,他们怎么获取课本之外的东西呢?这些实际困难,客观上也是对教师的考验,使我意识到要改变现状,就要联系实际,在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教学方法上下功夫,从学生的生活实践中出发,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乐于参与,从而构建一种宽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多给学生一个鼓励的眼色、一个期待的目光、一个灿烂的笑容、一份无私的爱,相信他们,给他们搭建一个畅所欲言的平台,使他们能够无所顾忌地施展,在知识的海洋中快乐遨游。
四、农村地理教师缺少交流和展示的平台
在学科进修、教学交流、观摩学习方面,农村教师较为缺乏锻炼的机会,即便是简单的教研活动,举办的规模较小,频率较低,有时只不过是走走过程,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经验,走出去看、请进来传,相互交流,共同分享,那是奢望。由于缺乏交流,就容易迷失自我,于是感觉良好,孤芳自赏。加之教学设备欠缺,课程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一些老师们眼光有限,自以为是。“普九”时期的远程教学、多媒体教学、互联网教学,设备形同虚设,甚至无法启用,哪怕是简单的课堂教学实录也因条件不足而无法实现,这样怎么能拓宽视野,扩展教学内容?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就成了一句假话。
篇8
1.地理课程缺乏专业的人才,授课方式方式不够丰富
在地理课教学过程中,学校对任课教师的安排非常随意,教师大多以年轻教师为主,或是由其他科目教师兼任,缺乏有地理方面丰富知识和教学经验的专业人才。这种情况下,要想提高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喜欢上地理,基本上是不现实的。由于地理教学经验的缺乏,许多教师并没有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教学艺术,教学过程基本上是照本宣科,学生听起来枯燥无味,不能在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中有效学习。由于地理对初中生来说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大多数教师不能给学生合理有效的指导,在任务的设置难度上也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如难度过小,学生们没有兴趣,难度过大,又会打击学生们的自信心,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热情会越来越低下,时间久了,学生们会从心理上远离课堂,最终使学习地理的兴趣完全丧失。
2.教学资源比较缺乏,教学资源应用不合理
由于学校对地理课程不太重视或是经济条件所限,相关仪器设备配套较少或是根本就没有,有的学校甚至连最基本的地球仪及地图都没有配备,即使配备了也不知道如何将相关教学资源合理地融入课堂讲解,不仅如此,学生在学校中也很难通过其他渠道获取相关知识,包括网络和电视。多媒体课件教学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种缺失,相关地貌,风土人人情的展示能给学生较直观的映像,但在应用方式方法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应用频次低、单次应用容量过大,导致课堂上虽然热闹,但是课后忘得也快的局面。
二、对策
1.诱发并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虽然许多学生都不太喜欢学地理,并将之作为“副科”学习,但只要地理老师肯开动脑筯,努力探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一定会让学生喜欢上地理。教师要通过读书看报、浏览互联网等方式,多关心时事,结事当今国内外的一些重要的地理事件,结合课堂教学给学生进行讲解,使学生对地理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有所了解,并进一步认识地理与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的联系,学生认识到这一层,地理知识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自明了。还可以以学生周边的地理事物作为教学实例穿插于课堂中,废除以往照本宣科式的讲解,实事证明,学生们对发生在周边的事物更有兴趣,以此为导入,学生们会感觉到地理知识“学有所用”,对地理知识的学习也会更有信心,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越来越浓厚。
2.地理教师要努力补充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教师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这是社会对教师的期望,也是教师对自己应有的要求。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榜样,加强业务知识上的学习,作为一个地理教师特别还要加强地理知识的学习,并在教授地理课的实践中不断反思教学思想及教学方法,以创造性的思维引导学生互动,在互动中与学生产生共鸣,最终提高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学校管理者也要给予地理教师更多的培训机会,帮助教师开阔眼界,提高业务能力与整体素养。
3.充分利用学校教学资源
篇9
关键词:歌曲赏析;地理景观图片;初中生;整合
中图分类号:G6433.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9-0265-02
在一次校艺术节上,级长和音乐老师演唱了《长江之歌》,歌曲气势弘大,舒展起伏的旋律令现场气氛十分热烈,台下观众(当然也包括我)正兴致勃勃地为他们的精彩表演鼓掌喝彩时,此时,初一的一个学生回头问我“老师,他们唱的是我们国家的那个长江吗?”我说“是啊”,他自豪地笑了笑继续观看演出,那一刻,我被他触动了――脑海里出现了一个想法:是否可以把这首歌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呢?在对《长江的开发与治理》一课的备课中,我将歌曲《长江之歌》大气、恢弘的旋律、写实的歌词、真实的场景运用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再结合地理课的一些教学手段,诸如美景图片、MV中截取的影片和扫描图片,如此既加大了信息量,又增加了直观感,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和思想,效果颇好,从而顺利、高效地完成了那一节课的教学。部分课堂环节如下:
一、导入新课,歌曲MV欣赏
上课铃响,播放由我国著名歌唱家殷秀梅演唱的《长江之歌》MV,歌曲通过气势恢宏,舒展起伏的旋律形象地描绘了长江的波澜壮阔、曲折回转的情景,热情地歌颂了长江的雄浑、壮丽,表达了炎黄子孙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生动的歌声、精美的自然景观风貌,引发学生无尽的神思遐想,将学生带到了我们的“母亲河――长江”的身边,拉近了学习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进入新课的学习。
导入:长江与黄河是炎黄子孙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她们哺育了江河沿岸的亿万华夏人民。今天让我们来看我国第一大河――长江。
二、结合地理知识进行歌词赏析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
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通过边赏析歌词,边看图片,搞清楚了长江的一些基础知识:
青海省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的格拉丹东雪山,河流全长6340Km,是世界第三大河,我国第一大河附:世界河流的排名第一,尼罗河(属于非洲埃及);第二,亚马孙河(属于南美洲巴西);第三,长江(属于亚洲中国);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居全国之首。流经九省二市分别是:(指着地图)青海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上海入海口。经上海吴淞口入东海南宋时,长江以北被金人占领,当时政治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在忧愤、抑郁之情下写下诗一首:“京口(江苏镇江)瓜洲一水(长江)间,钟山只隔数重山(金山、樵山等);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通过以上教学过程,使学生对长江有了初步的了解;在优美旋律的情景中,通过对歌词的赏析,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慢慢地调动了起来,思维也活跃了起来。此时,进入本节的重点,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长江的利用与开发。
三、重点知识的梳理和落实
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学生找出歌词中的一些关键词并链接到相关的地理知识中,由组长点评,教师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归纳。这里我呈现两个比较精彩的片段:“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可以联系到长江源头的地形图、卫星照片,学生通过观察和结合已经学过的中国地形、地势特点,得出长江水量充足、分春汛和夏汛等地理知识。学生通过对歌词关键字的分析,形象、生动地归纳出了相关的地理知识,真正营造出了一种“以趣激疑,以趣引思,以趣导知,知趣相融”的一种学习氛围,整个课堂轻松、充实。“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推动新的时代”。这两句话充分体现了长江的价值以及对整个长江三角洲乃至全中国的伟大意义,所以赞美长江!而老师就航运价值这一点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和课后的反思,个人对地理课和音乐素材的整合有以下几点认识
1.创设生动的地理学习情境。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几年教学实际发现,初中学生往往刚接触地理课时积极性还比较高、也比较喜欢,但越往后,特别是进到八年级时,他们发现地理课学好学坏对他近期的学习似乎影响不大时,就开始出现懒散、厌学的情绪。如此,对于初中地理课堂而言,创设生动的地理学习情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音乐素材的使用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之一,视觉冲击力大的MV、旋律优美的歌曲、大量美丽的景观图片、实地的录像使得遥远、抽象的地理事物变得生动、真实起来,从心理上拉近了地理知识和初中生学习的距离,从而使知识、能力、情感等目标有机地融为了一体,对于学生而言也是一种全新学习方式的尝试,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瞬间被激起。
2.增强了地理课堂的趣味性。就佛山市目前状况来说,地理课在初中教学中还是处于“皮肤科”的地位。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学生学习的目的性越来越强,在他们看来,中考科目“语数英政理化”是最最重要的,一部分同学认为只要考试得到60分就行;更有学生认为地理课是增加他们学习“负担”的“副科”,学不学没所谓,因此,绝大多数学生对地理课不重视。而多年地理课的教学使我也体会到,要想让自己所教授的学科被学生喜欢,自己的价值观得到体现,必须要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学生才有兴趣去学,音乐是每一个人都离不开的,以这个为切入点来展开地理教学,事半功倍,让学生在歌曲和美的欣赏中开始地理课的学习。
3.使情感教育更深入。通过传授知识、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德育思想“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渗透,是地理《新课标》中最重要的理念之一。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激发兴趣,体会地理的价值,并从中感悟德育。在讲授长江的治理时,通过抗洪救灾的图片让学生体会长江在给我们人类提供福祉时也带来了一些灾难,如“洪涝灾害”,展示有关图片并讲述其中的英雄故事,让学生体会自然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巨大损失,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同时,也能培养他们自强不息、顽强拼搏、艰苦奋斗、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勇于奉献的伟大中华民族精神,培育学生的更深层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但音乐素材毕竟还是艺术,它高于生活,与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还是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教师在运用音乐作为教具和学具时,应注意地理环境的客观性。如《长江之歌》只注重和长江的基本知识和价值,忽略了长江也存在着一些隐患的问题,急需学生了解并提出相应的一些对策。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音乐素材是可以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及辅助手段,但所选素材要尽量与授课内容和实际生活紧密一致,以便学生在现有的知识水平上能够全面、客观地去看待地理事物。纵观利弊,地理教学过程中恰当、准确地运用音乐素材,对地理课堂效率的提升是毋庸置疑的。
参考文献:
[1]马骏.给地理教师的101条建议[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牛玲玲.转型时期音乐课与其他学科的整合[J].河南:教学论坛,2012,(4).
[3]刘凯.骨肉相连――地理与其他学科间的整合[J].山东:中国校外教育,2012,(7).
[4]孙润泽.新课程改革中应关注各学科间的整合[J].江苏:新课程学习,2010,(9).
[5]杨光弟,李继文,黄锑儒,等.通过学科整合培养学生能力[J].中国科技信息,2008,(3).
篇10
教学中的主体参与是学生对教学行为的先在性创设,是他们对教师教学的共时性合作,也是他们饱满的情绪分享、支持与创造教学活动的过程。地理课堂“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指地理教师立足于地理课堂教学,依据地理教材,联系社会及学生生活实际,采取多种教学措施,在教学中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身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
一、地理课堂“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1.主体性教育理论。2004年1月,我国首届主体教育理论研讨会上,研究者们指出,主体教育就是依靠主体来培养主体的教育,其基本立场是把学生培养成未来社会生活的主体,弘扬人的主体性;其人性论的体现是在教育活动中,学生是正在成长着的主体,有一定的主体性,又需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其基本策略是发挥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培养主体性强的人。主体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使每个人都得到全面、自由、充分地发展。
2.合作学习理论。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沙伦博士对合作学习进行了这样界定:“合作学习是组织和促进课堂教学的一系列方法的总称。学生之间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则是所有这些方法的基本特征。在课堂上,同伴之间的合作是通过组织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实现的,小组通常由3~5人组成。小组充当社会组织单位,学生们在这里通过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流展开学习,同样也通过个人研究进行学习。”
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罗杰斯认为,很多有意义的知识或经验不是从现成的知识中学到的,而是在做的过程中获得的。学生通过参加学习活动,进行自我发现、自我评价和自我创造,从而获得有价值的、有意义的经验。他还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如何进行学习的方法或经验,这些方法和经验可以运用到以后的学习中去。
二、地理课堂“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的教学流程
1.参与导入。导入环节是教师谱写优美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这节课,笔者采用了图片情境导入的方式――“同学们,相信大家在电视或网络上见过很多名人,那么这些人大家是否熟悉呢?”然后,教师展示图片,学生说出人物的名字――奥巴马、乔丹、迈克尔?杰克逊等。“很好,那么他们属于哪种肤色的人呢?”――黑种人。“是的,由此我们想到他们的故乡是哪里呢?”――非洲。“非常好,确切说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黑种人的故乡,去了解一下这些名人的家乡有哪些特色。”学生们都兴致勃勃地期待课堂的进行。不同的课程内容,参与导入环节是不同的,还可以采用视频导入、游戏导入、复习导入等方式。
2.课前预习。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地理学科属于副科,课后几乎不为地理学习留时间,所以地理教学效率很难得到有效提高。课前预习环节是指教师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以填空的形式呈现出来,并自己动手搜集信息。学生通过此环节可以明确本节重点内容,学习的时候就会有所侧重,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
3.眼疾手快。眼疾手快指快速指导学生利用地理图册,找出相应的地理事物,并在图中做出标记,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例如,讲《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海陆位置时,教师说明要找的地理名称,学生利用3~5分钟时间迅速在相应的地图中找出,并标记出来,组内交流如何表述其方位,然后请小组代表表述。此环节一般以提问基础较差的学生为主,一方面作为鼓励,一方面为了带动其积极性。眼疾手快环节效果比较好,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持续一段时间后,发现学生的读图能力普遍有所提高。
4.集思广益。集思广益指以小组合作探究方式,辅以小组加分制的奖励措施来解决问题的环节。此环节问题的设置是有梯度的,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①请同学们找出下列哪些是原料,哪些是工业制成品。②根据图表填空:以上这些国家主要出口___级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这些商品的价格___。③根据“本区主要进出口产品示意图”填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处于___地位。④小组合作交流,并组织语言讲解“单一商品经济”的形成原因和产生的后果。前三个题比较基础,一般找中等及以下的学生回答,而第4题就需要语言组织能力稍强一点的学生回答。集思广益环节是相对有些难的环节,对于逻辑能力还不是很强的初中生来说,教师合理地引导是顺利进行的关键。
5.争分夺秒。争分夺秒指在总结一节课重点知识的基础上,对学生是否很好地掌握这节课的内容做的一个小测试。此环节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抢答题(基础题),起巩固作用;另一部分是“开心辞典”,根据不同内容设置不同题型,目的是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积极、主动地发现生活中的地理。例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抢答题部分:①有“黑种人故乡”之称的是__。②撒哈拉以南的非洲90%以上的人口为__种人。③同时被赤道和南北回归线穿过的大洲是__洲……此部分以学生举手抢答为主。“开心辞典”包括“探索题、客观题、主观题、猜猜看、是真是假”等题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首先夺得答题权,然后派小组代表选择一个题型,在1~2分钟内小组交流给出最终答案。争分夺秒环节是最为激烈的,全班同学都积极参与,此环节也是最不好控制的,教师的灵活引导尤为重要。
- 上一篇:交通工程的意义
- 下一篇:思想政治工作上半年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