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数字经济发展范文

时间:2023-08-07 17:39: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区域数字经济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区域数字经济发展

篇1

关键词:光子晶体 专利 分析

中图分类号:TN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10-169-02

1 引言

光子晶体由E.Yablonovitch在1987年发现,是一种能够有效控制和操纵光波的产生和传播的人工或天然材料,其折射率或介电常数周期分布具有能隙。利用光子晶体可以制造出全新原理或传统技术不能制造的高性能有源和无源器件,我国、欧美、日本等国家、地区均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进行研究。为了给相关科研人员和专利申请工作提供参考,本文以CNIPR专利信息服务平台为专利数据来源,主要从专利申请数量、申请人、发明人、器件分类等几个方面对光子晶体专利技术进行了深入分析。

2 申请量年份分布

在2000年之前,光子晶体专利申请量处于较低水平,这时的光子晶体研究仍然处于理论探索阶段,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多发表在专业期刊上。在2000年左右,光子晶体的一些重要的原理和加工制造技术被突破,随后,大量的光子晶体器件被发明,从而光子晶体器件有了工业应用的技术前景,光子晶体专利数量井喷式增加,2005年申请量达到峰值。虽然2006年的申请量明显下降,但2006至2010年之间的申请量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体现了技术发展的从高峰到平台期的一般规律。由于微电子制造工艺水平难以得到本质上的提高,所以光子晶体器件的性能始终与理论预期存在差距,同时昂贵的制造成本也使得光子晶体器件在工业上的应用变得扑朔迷离,因此2010年后,光子晶体专利申请量明显下降。

3 主要申请人的申请量

主要申请人的申请量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光子晶体专利主要的申请人包括京都大学、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日本电话电报公司、三菱电缆、佳能、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三星电子和住友电子,形成了中日韩三国竞争的局面。日本京都大学的申请量世界第一,其它日本著名企业的申请量整体优势明显,体现了日本在光子晶体专利申请中的产学研优势,这与日本在新技术、新材料领域的高投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是中国光子晶体研究的桥头堡,拥有国内领先的人才、设备优势,在学术带头人郑婉华、许兴胜的带领下,以半导体集成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为依托,在光子晶体领域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光子晶体专利申请量进入世界三甲。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则是国内顶尖的科研院所,光子晶体研究实力雄厚,在光子晶体领域同样拥有大量的专利申请。

4 主要发明人申请量

主要发明人的申请量如图2所示。日本京度大学的NODA实验室是世界著名的光子晶体研究机构,NODA教授是世界上光子晶体领域的著名科学家,几乎每年都有重要的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Science上,ASANO是NODA团队中的重要一员。TANAKA MASATOSHI是三菱电缆的研究人员,KUBOTA HIROKAZU和KAWANISHI SATOKI是NTT研究人员,均是光子晶体领域的重要科学家。宋延林是中国科学院化学所新材料实验室的学术带头人,王京霞是其团队成员,宋延林及其团队在聚合物光子晶体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处于国内领先地位。郑婉华是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的研究员,主要从事光子晶体激光器的研究。可以看出,中国科学家的专利申请量已经排在世界前列,中国在聚合物光子晶体和光子晶体激光器领域已经取得大量成果。

5 主要器件申请量

光子晶体器件专利申请主要包括光子晶体光纤、波导、激光器、LED、微腔、开关、传感器和滤波器。其中光子晶体光纤的申请量最大,美日欧均有成熟的产品供应,丹麦NKT Photonic是世界领先的光子晶体光纤的开发商和供应商,近年,武汉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牵头承担的光子晶体光纤国家“863”通过了验收。光子晶体LED可以显著提高出光效率,韩国高等科学技术研究院Y. H. Lee研究组报导的二维空气孔光子晶体LED,出光效率可以提高13倍。Luminus Devices是第一个销售光子晶体LED的公司。

日本NTT的基础研究实验室研制成的光子晶体微腔Q值突破了100万,基于这种振动器,NTT已经开发出转换时间为100ps的超高速光开关。自1999年加州理工学院Axel Scherer研究组第一次报道光子晶体激光器激射以来,各种结构、材料的光子晶体激光器被研制出来,包括微腔缺陷模激光器、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波导激光器、带边(分布反馈)激光器、FP腔激光器、量子级联激光器、量子点激光器等。光子晶体传感器有着普通传感器难以企及灵敏度,光子晶体滤波器具有更加精确的滤波特性、更好的波长选择能力。

6 各国申请量年份分布

在2003年以前,中国专利的申请量低于美国、日本和WO的申请量,国内光子晶体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2003年后,随着国家支持的加强和科研人员的重视,国内光子晶体研究迅速打开了局面,创新性成果大量涌现,专利申请量迅速增加。与此同时,美日欧的专利申请量呈逐渐下降的态势,伴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美日欧国家普遍减少了科研投入,中国则在金融危机中保持了相对的稳定,光子晶体研究仍然不断加温,2011年的专利申请量达到顶峰,同期世界各国的申请量已微不足道,中国已将远远将世界各国甩在身后,世界光子晶体的创新研究已经转移到中国。

7 总结与建议

经过国内外科学家的艰苦努力,光子晶体理论和器件的设计原理已经较为完善,但仍然需要克服光子晶体制造方面的挑战,比如制造工作在可见光波段具有完全带隙的三维光子晶体,在三维光子晶体中引入缺陷,和亚纳米量级的制造精度。虽然国内光子晶体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专利申请量已遥遥领先世界各国,但是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自身的问题和未来技术发展的前景,笔者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1)认清技术发展的潮流,勇于站到技术的最前沿,不要一味地做跟随研究。国内科研人员仍缺乏足够的自信和勇气,倾向于选择国外研究热点作为研究方向。在中国国力和科研实力不断增强的今天,科研投入已处于前列,我们完全可以做别人没做的领域。

(2)进一步加强专利意识。尽管国内光子晶体的专利申请量已经很大,但是国内科研人员仍然习惯性地发表文章而不申请专利。虽然理论计算和实验性的制作是光子晶体研究的主流,但是理论计算和实验性制作往往包含了创新性的技术方案,在几十年后可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应当今早寻求专利保护,以应对将来可能存在的专利纠纷。

参考文献:

篇2

我不愿意看到它沦为一个达标评比的工具,希望它能在引导县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能源六位一体的科学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县域科学发展需要度量的不仅是科学发展,而且有区域发展,区域发展本身也有基于不同学科理论的科学发展问题,这一点好像并没有引起研究者的高度重视。因此,要按照区域条件,因地制宜制定发展规划,才能保持区域科学发展。区域发展还有一个科学分工和规模经济的问题。没有规模经济和因地制宜的科学分工,管理成本就会增加,土地的生产潜力就无法被充分地挖掘和利用,就没有县域经济的科学发展。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不能用一般发展的数字来代替科学发展的指标,即不能用发展的绝对数字来度量科学发展,一定要用诸种发展之间的相关比率这种相对数字来度量科学发展。比如,一般的GDP不能度量一个地区的科学发展程度,因为科学发展与GDP之间并不存在正相关。只能用科技GDP、绿色GDP和能源GDP这些相对数字作指标,才能量度出县域发展的科学程度。

篇3

关键词:数字经济;湖南高职教育;商科专业;人才培养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数字经济优势不断凸显,成为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的重要推动力。指出,“要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做大做强数字经济。”中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离不开大量职业工人和职业技能人才,数字经济时代的来临,不管是生产、流通还是消费环节,将会诞生出更多新的职业和职业技能要求,因此职业教育将会是中国未来高等教育中的两条腿,要持续推动传统职业教育向现代化职业教育转化,为行业和企业供应大量符合时代要求的应用型复合技能人才。

1湖南省数字经济发展现状

从数字创新要素、数字基础设施、核心数字产业、数字融合应用、数字经济需求、数字政策环境等指标进行数据分析和研究,《中国区域与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0年)中指出,湖南在2019年数字经济竞争力指数排名中位列全国第15位。湖南属于中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呈现产业集群特点,长沙作为省会和数字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初步形成了“一园五区两山”的产业发展格局。2020年在疫情持续的背景下,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数字经济核心技术对湖南数字经济发挥出了巨大作用,湘江鲲鹏首台服务器下线、中国首条“智慧公交”投入使用、“和包支付产业园”的持续发展、长沙高新区互联网企业的上市、5G技术在工程设施等方面的应用、传统零售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获批,使得湖南区域经济转危为机。2020年湖南移动电商、社交新零售、跨境电商、乡村振兴、电商扶贫、网络视频、在线教育、移动办公等细分领域融合创新,逆势上涨。2020年,为做大做强数字经济,推动湖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湖南省了《湖南省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20-2025年)》,大力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但是数字经济在湖南省经济总量中占比依旧相对较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问题主要集中在自主创新能力偏弱、高端复合型人才和应用技能型人才双重短缺等方面。

2数字经济对高职院校商科专业人才的需求

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已进入新时代,数字贸易快速向前发展,移动电商、跨境电商、农村电商扶贫、社交新零售等行业快速崛起,企业的数字化进程不断加快,对人才的职业技能需求也在不断升级,传统的高职商科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符合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数字化转型不仅使企业和行业急需稀缺行业的高学历高级人才,也急需经验丰富的职业工人和职业应用型技能人才。因此,企业的转型升级和对人才需求更新也是高职院校商科专业人才培养必须要认真考虑的问题。高职院校商科不再是一门单独的学科,而是需要把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先进的数字时代新科技结合起来,转变人才培养思路,以培养具备专业知识、职业技能、人文素养等具有综合技能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目前在数字经济方面最热门的行业有互联网服务行业、教育和培训行业、农业、传媒行业、移动互联网行业(见表1);而在商科专业方向,互联网/电子商务、贸易/进出口领域招聘需求增长较快,互联网/电子商务行业也是竞争最激烈的行业之一,比2020年第二季度有所下降(见表2);随着出口贸易的逐渐恢复,进出口贸易行业在就业上也受到利好影响,竞争指数相对降低,职位供给比较大,在长沙地区商科方向薪水方面,贸易/进出口行业薪水相对较高(见表3)。从这些数据中可以发现,职位供给旺盛的互联网/电子商务行业其竞争压力也是比较大的,体现在企业在快速发展的数字时代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和本身求职人员职业素养不匹配的问题,如何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也是高校一直在摸索和研究的课题。

3人才培养瓶颈分析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跨境电商、农村电商扶贫、社交新零售等新产业、新业态的出现,商科专业人才需求结构也发生变化,同时受疫情持续影响,中美贸易摩擦等各方面压力,2020年大学生就业遭受重大冲击,中小企业校招岗位需求减少,大企业岗位竞争压力激增,导致岗位要求不断升级,不断向名校倾斜,不断向高学历倾斜,出现研究生学历抢占本科生职位、本科生抢占专科生职位的局面,进一步压缩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求职空间,高职院校商科专业人才培养面临巨大瓶颈期。如何为湖南区域经济发展输送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商科类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不断研究的问题。

3.1专业定位偏差。专业定位偏差包括认知性偏差和结构性偏差。数字经济时代的来临,湖南数字经济发展的特性,使得企业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技能有了更深层次的要求和标准,但是存在高职院校所开设的商科专业定位不清晰的问题,容易导致学生的专业认知存在偏差,比如国际商务专业学生认为国际商务和国内电子商务类似,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认为营销等同于推销。结构性偏差主要体现在高职商科专业定位及设置结构与企业职业人才需求结构及规模之间的偏差。在数字经济和疫情的双重影响下,消费模式和销售模式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商科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大有可为,因此,高职院校在商科专业建设方面,应该结合湖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特点,比如2020年湖南自贸区成立等利好信息,结合本校和企业资源,明确专业定位,为湖南地区经济发展输入应用技能型人才添砖加瓦。

3.2人才培养方式认知偏差。迎合市场需求,追求就业率,过度注重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忽视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人文素养的培养,也是高职院校容易走入的人才培养极端。高职院校商科专业人才培养应该与社会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区分开来,避免陷入重技能轻人文素养的误区,要注重专业知识、职业技能、人文素养的深度融合与综合培养。专业知识是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在课程设置上应从专业对应性、岗位适用性和知识前沿性等方面进行考虑,提高所学知识和岗位需求的匹配度,同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实验室建设、学习氛围、教学模式和专业群方面的建设,这些都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对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培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中国制造2025》报告中提出,高职院校应当向国家输送更多德才兼备的人才。但是当前高职商科学生人文素养缺失很明显,不利于他们融入企业和社会。如何在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教学中,适当融入社会、历史、思想政治、品德教育、艺术、法律、工匠精神等信息,从而全面提升高职商科学生的人文素养,达到商科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为企业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也是高职院校需要不断深入摸索和研究的问题。

3.3教师队伍培养单一。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也是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中的关键环节。但是,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师都是从“高校”到“高校”,有扎实专业理论知识,人文素养较高,职业技能相对缺乏;高职院校引入的高层次人才平时重点也放在了科研能力的培养上,职业技能培养有所忽略,这些问题导致教师队伍培养比较单一和单薄。但是在大数据时代,经济环境瞬息万变,行业和企业也在对用人标准不断进行更新和调整,单纯只追求专业知识授课和科研能力,可能不能为学生提供新鲜的资讯和信息,比如国际商务专业的关务知识,海关每年都会有信息变更,如果教师只守着自己的固定教材认真上课,不去经常与外贸企业交流获取最新信息,所传授的过时的知识对学生也将是无用的。因此,高职院校不仅要加强学生职业技能训练,通过创新创业、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水平,也要鼓励和激励高校教师多到企业中去实践学习,多与相关商科行业协会、行业龙头企业交流和学习,获取最新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也将有助于更好的提升教学质量。

3.4企业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积极性不高。湖南省出台关于深入推进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办学的若干意见,但是具体如何操作及其实施细则条款并没有出台,具体操作细则并不完善。大企业因为人才需求层次不同,一般较少与高职院校合作办学,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积极性不高,另外,中小型企业比较注重眼前的利益,缺乏人才培养的长远意识和战略意识,合作意愿和合作主动性不强;同时企业也会担心自己的投入与回报不成正比,担心人才培养成本和人才流失问题。这些瓶颈问题都制约企业不能高质量的参与到高职院校商科专业的人才培养中来。

3.5学生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有待提升。对高职院校商科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环节缺失,将直接体现在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方面。除了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培养,部分学生容易出现参与学校组织的校企合作实习主动性不高,学习主动性较差、自律性较差、责任感缺失、不能很好的遵守学校和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等问题。高职院校教师和辅导员应该在平时注重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人文素养宣讲,先成人后成才。

4对策研究

4.1专业定位精准化和动态化。高职商科专业定位应该精准化,在给学生做学前教育和专业宣讲时着重明确学生的职业方向和定位,纠正专业认知偏差。但是根据职业不断变迁的社会现实,专业培养又不能陷入一成不变的困局,要实施动态化的专业定位调整,既要使学生明白所学专业是干什么的,又要考虑学生就业和企业的用人需求,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要至少考虑3~4年的因为社会经济环境变化引发的周期性风险,确保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围绕一个核心内容和方向,在不超出职业方向和定位的范畴内,从学生入学到毕业,学生的学习方向可以根据社会经济环境变化和企业用人需求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

4.2注重人才培养方式的融合和多样化。高职院校应该根据数字经济背景下湖南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与时俱进的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式,注重人才培养方式的融合和多样化,培养适合湖南地区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善于根据湖南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及时进行高职院校商科专业课程调整和人才培养方案的更新,以满足湖南区域经济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商科专业设置应紧跟数字经济发展步伐,深入行业和企业进行调研,通过对商科对应岗位和职业的深入分析,合理调整商科专业设置。

4.3提升教师实践技能水平。高职院校应该加大对提升教师实践技能水平项目的财政投入,鼓励刚出校门的青年教师积极申报省培、国培、企业挂职锻炼、参加企业组织的师资“1+X”证书培训,获取行业前沿知识和新动态;鼓励老师带队参加湖南省技能竞赛以及商科行业技能赛项,如互联网+国际贸易赛项、电子商务技能赛项、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技能赛项等等,通过参与技能比赛达到以赛促课、以赛促教的目的,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

4.4提高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积极性。高职院校大力提倡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产学研方面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的通力合作和互相配合。政府层面需要制定和完善能够激励企业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具体政策和制度,给予政策倾斜和支持,如政府拨款鼓励企业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中来,企业税收优惠等措施。同时政府联合地方行业协会,鼓励企业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定期举办行业、企业、教师专业知识实操能力培训,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针对学生流失问题,学校可以与企业签订第三方协议,明确“高职院校—企业—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同时加大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

4.5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人文素养内涵包括法律意识、职业道德、诚信意识、通识教育等内容。高职院校不光要培养商科专业学生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从商技能,同时也要加强人格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把立德树人作为办学的方向。高职院校应该鼓励教师把人文素养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学中来,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国家、湖南省、行业组织的各项专业技能比赛,通过比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更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5结语

综上所述,在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湖南高职院校商科专业人才培养应结合湖南数字经济发展情况,结合各校发展情况,在专业定位、人才培养、教师培养、企业积极性提升、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等方面下功夫,采取适合各校的人才培养路径,为湖南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王博,杨延.职业教育专业定位偏差所致就业风险的应对策略研究[J].职教论坛,2018(12):18~23.

[2]吴旻.浙江数字贸易发展的人才瓶颈及对策研究[J].中国商论,2020(6):246~248.

篇4

关键词:地图设计信息数据库图集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项目概述

县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的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编制《山西省县域经济发展地图集》,以下简称《图集》,是以市,县域为单位,将资源分布及开发状况、产业发展序列、经济规模等元素,以地图,图表,文字,图片的手法表现,从而梳理清楚不同县域的经济发展状态,为县域经济发展、县际合作、政府决策、招商引资提供科学理论依据;为资源整合,培育经济增长点,实现县域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提供基础性资料。

二、总体设计与内容结构

1、设计原则

图集的总体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

(1)图集的总体设计要贯彻统一的整体观点:①整个图集分几个图组,各图组包括的图幅数大体均衡;②各类图的比例尺应具有的简单倍率关系,便于不同比例尺地图之间的比较;③根据地图主题、用途和区域,采用统一常用的地图投影系统,使投影变形最小。④在图幅编排上,应采用科学的逻辑结构和国家制定的排列顺序,使图集从整体到局部、从宏观到微观,都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和系统性。

(2)采用统一的原则来设计地图内容:①在自然地图方面,应按类型标志或区划标志的原则设计图形,并采用多级制的分类方法。②在工业地图上,应以工业中心为制图单位,统一采用结构符号表示具体工业部门的分布。③在农业地图上,应以某一级行政区域为统计单位,以统计制图方法表示。

(3)对同类现象采用共同的表示方法及统一规定的指标:对相互联系的现象,应选取可以相互比较的指标和共同的表示方法,使同类现象在不同图幅上保持一致。

(4)采用统一和协调的制图综合原则:包括图例和内容的统一协调两个方面:①图例的统一协调应体现共同的地带规律与区域特点;有统一的图例系统;采用统一的图例结构与排列顺序。②内容取舍、概括时的统一协调应使同类地物在不同的图幅上保持其相似性。

(5)采用统一协调的整饰方法:①在不同地图上,相同性质的现象应采用形状、大小、颜色相一致和协调的符号或线划表示,超比例符号与相应符号的颜色保持一致;②同区域的地图应采用基本一致的图面配置原则,使整个图集原则一致,风格协调。

(6)采用统一协调的基础底图:①在数学基础方面:整个图集或至少同类的地图,投影应该相同。统一投影、统一比例尺的各底图经纬网间隔应相互一致。②在地理基础方面:同系统中用一种底图作为基本底图,其他底图由此而派生。随主题和比例尺不同,地理内容作不同取舍并逐渐删减。不同比例尺地图,则底图内容逐渐删减。不同系统的底图,要保证各相应内容的一致性和连贯性。③在地图整饰方面:虽底图的系统不同,但整个图集的底图的线划粗细、符号大小、注记字体和走向、颜色的浓淡、同类地图图框和图例框的配置应该一致。

(7)采用统一规范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由于《图集》是一项系统工程,应采用统一规范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做基础资料,一是数据可以统一处理,地图可以统一编绘,图幅可以统一裁切,图幅之间可以无缝拼接。二是可以保证内容要素的统一,减少接边带来的麻烦。三是杜绝了重复编绘,减少了错漏,提高了编图效率。

(8)采用统一权威的统计数据和数字资料:统计数据和数字资料是编制统计地图的基本依据,图集中所用到的统计数据和数字资料均应来自各级政府统计部门和各专业部门统计机构,并要进行统计分析和政府确认,确保统计数据和数字资料的正确性、权威性和一致性。

(9)采用体例一致和风格统一的文字资料:文字资料是专题信息的重要来源,包括地理考察资料、各种区划资料、政府文告、报刊消息和各种地理学文献等。在编写文字时,应尽可能采用政府或政府网站提供的文字资料,以确保文字资料的权威性和时效性。

(10)采用与主题密切相关的优质图片:高清晰度、色彩逼真的图片既是专题地图内容的丰富和补充,又起到了美化地图的作用。在选择图片时,图片内容与地图主题的相关性及对主题内容的说明程度比图片本身的效果更重要。

2、选题内容

选题是体现《图集》内部结构系统性的重要内容,本图集的功能是服务于“县域经济”,所以在选题上,要以“县域经济”为中心,紧紧围绕“县域经济”所依赖的自然资源,同时也包括人力资源以及所创造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等第二资源,着重反映县域的一般自然地理特征和主要社会经济现象,系统阐述县域经济的发展基础、发展环境、发展现状、面临问题和未来规划,按照概况、普通图、资源图、社会图、经济图、规划图的层级和顺序,依次把普通地理图与普通地理内容密切相关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现象的专题图纳入选题。充分反映人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支配作用以及资源所创造的社会经济价值。

《图集》分地市出版,为突出县域经济的主体地位和便于阅读,避免市县之间图幅数量不平衡,拟采用“1+N”结构,即:“1”个地级市和“N”个县市区,原则上每个市县一个图组,部分面积较小且相邻的市辖区可合并到一个图组。市县之间既相互联系,又自成体系,按照行政区划代码的顺序依次编排。

《县域图组》是图集的主体,可以让人们再从微观方面详细了解N个县域的行政区划、地形地貌、交通旅游、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等方面情况,选题依次有:县域概况、县域政区;县域地势(中心城区);人口构成、社会发展;综合经济、工业经济、农业经济、交通旅游;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等内容。在总体内容结构一致的同时,还应突出各区域特色。

以《朔州市县域经济地图集》选题为例:

《市域图组》:是图集的总纲,首先让人们从宏观方面全面了解这个市域的主要特色、行政区划、地形地貌、自然资源、交通旅游、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等基本情况,选题依次有:市域概况、市域政区、地理区位、煤炭之都、电力之城、陶瓷之地、乳品之乡、生态之园;市域地势(中心城区)、历史沿革;气候、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草地资源、森林资源、植物资源、动物资源;人口构成、社会发展、科学技术、教育事业、文化建设、体育场馆、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综合经济、工业经济、农业经济、交通旅游;市域经济发展规划、市域经济空间布局等内容。

3、表示方法

《图集》以普通与专题地图为主题,辅以文字、图片、图表等多类元素,将经济信息与地理信息有机地结合,综合展示制图区域经济发展各要素的空间分布和类型特征。

(1)普通地图:参考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编绘规范和图式,在地图投影、地图比例尺、地图内容的选取指标、图例符号的设计、色彩的运用、图面配置设计风格等方面,进行灵活的设计和处理。

(2)专题地图:底图要素作为背景要素退居第二层平面。专题要素要充分利用各种视觉变量的功能和特征,设计形状多样、色彩丰富的地图符号,通过地图符号的图形、颜色和尺寸等的变化,突出表示各种专题要素或现象的现状、分布规律及其相互联系,以及现象的动态变化与发展规律。

4、装帧设计

(1)封面设计:封面的构思与设计十分重要,要充分了解图集的内涵、风格、体裁等,做到构思新颖、切合题意、庄重大方、富有艺术感染力,要体现出地方特色、时代特征和系列图集的特点。

(2)目录设计:目录设计应摆脱过去规范化的束缚,打破和颠覆传统的目录设计模式,将文字、数字、图片、色彩、线条及各种视觉元素进行创造融,创造出多彩多姿、生动活泼、图文并茂、致用与审美并重、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目录效果。

(3)扉页设计:扉页包括扩页、像页、卷首插页或丛书名、正扉页(书额)、版权页、赠献题词或感谢、空白页等。扉页设计可附有一些装饰性图案或与图集内容相关并且有代表性的插图等。扉页设计应庄重简约,留有大量空白或色块,好似在进入正文之前有块宽松明亮的空间。

(4)版式设计:图眉中的标题在图集中起着层次结构和导读的作用,图组为一级标题,图组内的各图幅为二级标题,图幅内各地图、图表、图片、文字的标题为三级标题,三级标题一般不列入目录。

(5)版面设计:普通地图版面应精简,主要由整幅地图充斥版面。专题地图版面可以采用两栏或三栏的编排结构,使图型各异的专题地图、统计图表编排有序,使各类文字、照片具有规律,体现出版面统一、形式活跃的视觉效果,使信息在阅读时具有明确的节奏感和美感,同时达到了信息传递的目的。

(6)开本设计:根据GB/T788-1999《中华人民共和国图书、杂志开本及其幅面尺寸》的有关规定,《图集》拟采用A4(全张890×1240mm)开本,印刷装订完成后成品尺寸为210×297mm,双页展开面为A3幅面,尺寸为420×297mm。内图廓设计尺寸为396×265mm,双面彩印,精、简装成册。

可持续发展要求自然、社会、经济朝着更加均衡、和谐的方向发展。《图集》编制出版在空间尺度和发展时序上,将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行业发展提供可靠工具,为区域对外宣传提供有力媒介。

参考文献:

.廖克.中国专题地图学[M].地图学的研究与实践.109-112.

.张龙生.中国国家农业地图集的设计和编制[?].地图学的开拓与进展.29-35.

篇5

以下内容由收录,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帮助。

 

一、        “十四五”期间发展目标继续贯彻落实省、市、区相关部署和任务,继续以创优“四最”营商环境为目标,以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为动力,以创优营商环境提升行动为抓手,积极主动融入一体化发展进程,为实施“营商环境联建、重点领域联管、监管执法联动,市场信息互通、标准体系互认、市场发展互融,逐步实现统一市场规则、统一信用治理、统一市场监管”的“三联三互三统一”工程,贡献市场监管力量。

二、        “十四五”期间重点任务

1.合力打造一体化的市场准入环境。落实市场准入政策共享和“放管服”改革协同,为地区市场主体准入提供便利化服务。统一市场准入规则。实施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制定统一的管理规范,实现业务流程、条件要求、解释口径、办理时间“四个统一”。加快实现证照管理一体化,推行“证照分离”“多证合一”改革事项相同、改革措施相同。协力推进“一网通办”建设。共同落实数字政府建设,构建跨区域政务服务网,强化公共数据交换共享,完善网上身份认证、电子签名、电子文书归档等功能,统一电子营业执照运用场景。按照市级的统一部署设立地区“一网通办”综合服务窗口,加强政务信息和数据的互联互通,提供区域性一体化受理、收件、查询、发证等服务,让企业和群众少跑腿。

2.合力打造一体化的市场监管环境。深入推进市场主体监管制度创新,营造规则统一、公开透明的监管环境,全面提高市场监管效能。落实一体化信用监管体系。推动“双随机公开”、抽查检查等信息在区域内充分共享应用,落实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标准、企业信用修复规则、实现信用监管标准互认结果互用。对重点监管领域和对象实施精准监管,对守信企业开通“绿色通道”,实施“容缺受理”等便利措施,对失信企业实施重点监督和联合惩戒。落实知识产权一体化保护工作。引导市场主体积极创造、运用和管理知识产权,鼓励以知识产权利益分享机制为纽带,促进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加强地区行政执法,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案件移送制度,降低企业维权成本。配合推进消费者权益保护。落实“满意消费行动,共建区域内消费纠纷解决机制,共同推动经营主体自律,配合打造统一的消费投诉公示平合。推进消费领域社会监督。协同监管网络交易。充分发挥全省网络市场监管服务系统平台作用,注重整合辖区电子商务经营者基础信息、经营信息、监管信息等信用数据,开展研究分析,实施分类监管。落实地区网络、合同案件查办协作机制,协同破解新形势下的网络监管难题。

3.合力打造一体化的质量供给环境。配合推进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一体化建设。在信息、业务、资源各方面配合推进一体化建设,实现信息互通共享、工作协同联动、效率共同提升。配合建设和华东地区社会公用计量标准,促进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整体水平提升。培养计量技术人员,互派计量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交流互动。推动特种设备监管一体化。推进特种设备单位、人员、设备信息互查互享,检验检测结果互认和运用。

4.合力打造一体化的食品药品安全环境。全面建成责任体系更加健全,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全程监管更加科学,“党政同责”、“四个最严”、“四有两责”全面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全面履行,社会满意度全面提升的食品药品安全现代化治理体系,形成企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共治格局。有效遏制制假售假、无证经营等行为,杜绝和控制重特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控制和减少较大及一般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继续巩固省食品药品安全城市成果,积极配合争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继续深化食品安全“四项治理”行动,全面推进小作坊登记和小餐饮、小摊贩备案管理。保持打击食品药品违法犯罪案件的高压态势,公开违法违规、虚假欺诈产品和企业信息。以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为基础,推动实现顺向可追、逆向可溯、风险可控的地区食品领域全产业链追溯体系。不断推动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

三、        “十四五”期间保障措施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发展规划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工委书记、局长担任组长,分管副局长担任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共同做好“十四五”规划工作和“十四五”期间各项重点工作。“十四五”规划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2800字范文稿当前,以信息技术和数据作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并成为推动各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经过近年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数字经济大国。“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准确研判“十四五”时期国际政治经济地缘新特征新变化新趋势,对于维护延长我国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实现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以及增强提升国际塑造力影响力引导力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把握数字经济战略机遇,加快推进“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增强社会前进动力,更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抢占全球数字经济发展制高点。深入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系统谋划、统筹推进数字经济强国建设发展对于我国而言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加快发展数字科技,为建设数字经济强国提供坚强基石。尽管我国是数字科技应用大国,却不是数字科技研发强国,很多核心技术依然受制于人。因此,须加强数字科技关键技术攻关和布局,以数字科技大突破带动数字经济大发展。

一是采取清单制梳理我国数字科技的短板软肋,短期内寻找可靠的替代源和备份源,使“卡脖子”技术不因外国的封锁而断供。

与此同时,发起专项研发计划,集中力量攻克核心电子元器件、高端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工业软件等短板,补齐数字科技研发链。

二是面向数字科技前沿领域,设立国家或世界实验室,牵头发起全球大科学计划或工程,更多更好利用全球创新资源,主动嵌入全球数字科技创新链条和生态系统,吸引和积聚全球创新人才。

三是支持数字科技试点应用,积极利用智慧城市、智能工业、智慧医疗等发展契机,推进数字新科技先行应用,为数字科技应用提供试验平台和应用场景,在应用中不断完善技术,推动数字经济发展。

加快推进数字基建,为建设数字经济强国提供有力支撑。我国在发展数字基建方面处于起步阶段,相对而言比较滞后。由此,应科学决策、统筹布局,把数据中心、场景中心、区域中心、应用中心有效结合。

一是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政府要有战略导向和规划牵引,前瞻布局数字基础设施,与此同时,推动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等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社会投资的积极性主动性,把“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紧密结合,共同构建数字基础设施体系。

二是正确处理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对于中央政府而言,做好数字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通过制定行业规则、设施标准、规划布局、互联互通等,引导数字基础设施的有效投资和有序建设。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充分考虑本地发展情况和财力承受情况,尤其要根据实际需求开展数字基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注意避免一哄而上,形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

三是正确处理好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以需求为牵引,把应用场景建设置于数字基建的重要位置,鼓励大型龙头企业和平台企业依托自身需求参与数字基建,并开放为社会使用,实现数字基建供给和需求精准匹配。合理跨区域布局数字基建,将数字基建同金融、物流、交易市场等渠道打通,形成产业链应用生态。

加快发展数字贸易,为建设数字经济强国提供强大引擎。随着5g等数字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以b2b为主导的产业互联网推动的企业间数字贸易将成为拉动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另一强大引擎。须顺势而为,充分发挥我国在电子商务领域的先行优势,依托消费互联网与产业互联网双轮驱动数字贸易发展,进一步提升我国数字经济的效益与质量。

一是继续做大做强消费互联网驱动的数字贸易,利用数字技术“在线化、无接触、可传输”特性,进一步提升产品与服务的数字化水平,大力发展跨境电商、数字娱乐、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新兴业态,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提供更多高端便捷的消费选择。加大主要电商平台的全球化战略布局,通过收购或自建本土化网站,建设更多海外仓、展贸中心和营销服务中心等,带动更多中国产品与服务进入海外市场,形成国内国外双循环,拓展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空间。

二是培育壮大产业互联网驱动的数字贸易。制订实施产业互联网国家战略,构建多层联动的产业互联网平台,推动更多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支持打造“研发+生产+供应链”的数字化产业生态,共享产能、技术、数据、人才、市场、渠道、设施等,促进产业互联网带动的新型数字贸易快速发展,使其尽快成为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稳步推进数字货币,为建设数字经济强国提供有力抓手。当前,各国高度重视数字货币的研究与实践,竞相加快央行数字货币布局。对于我国而言,以微信、支付宝为代表的零售支付体系发达,同时,较早启动了央行数字货币的理论研究,加快了央行数字货币试点落地步伐。展望未来,须顺应全球数字货币发展趋势,及早谋划、动态应对、争取主动。

一是加快战略布局,协同推进人民币数字化与国际化工作,实现国际国内同步部署,强化央行数字货币与数字贸易、数字经济的联动发展,助力人民币更好承担国际贸易、跨国投资的计价、支付、结算职能并发挥世界储备货币角色。

二是积极开展试点示范,在试点探索的基础上,优先选择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等先进地区整体落地,及时总结央行数字货币发行、运营与管理经验,有序推动央行数字货币多场景推广应用进程。与此同时,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探索央行数字货币与其他零售移动支付方式联动互促、协同发展的模式与路径。

三是深化系统研究,加强央行数字货币对货币政策、金融运行体系及国际金融格局影响的分析研究,包括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现实影响和预期影响、直接影响和关联影响等,推动数字货币法律体系、监管体系与风险防范体系建设。加快完善数字治理,为建设数字经济强国提供制度保障。数字经济正在重塑经济社会运行模式和运行规则,对传统治理方式构成巨大挑战,提高数字化治理水平、为数字经济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篇6

关键词: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国家间、区域间的经济发展与竞争日益激烈。与此同时,可持续发展已被普遍接受,怎样既能保护自然资源得同时又能积极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这个问题备受人们关注。人们在对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行为作了深刻的反思,在此基础上,生态经济应运而生,这是人类在对待人与自然关系上的进步,顺应了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潮流。

生态文明的核心就是要求人类重新建立起与自然和谐与统一的关系,走生态文明发展的道路,这是当今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文明并不意味着脱离工业文明,但尽可能多地摒弃工业文明对资源环境的过度消耗与破坏,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和谐共生。生态文明为基础的经济发展可以推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生态文明作为一种价值理念和发展目标也需要以区域经济社会作为实施载体。一言蔽之,生态经济对推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有着一定的意义。

一、生态经济概述

生态经济是指通过实行“循环经济”的原则,使一个系统产出的污染物能够成为本系统或者另一个系统的生产原料,从而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形成的是一种“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二、生态经济的发展模式

(一)农村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我国农村结合农村自有条件发展低碳,环保,低消耗的经济,采取多种形式发展生态经济。农村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秸秆机械化还田模式,秸秆直接还田,预防污染,增加土壤有机肥料,提高保墒能力,减少水土流失;秸秆气化、渣还田模式,利用秸秆变成清洁能源,建立秸秆气化站集中供气,提供优质农家肥减少支出;秸秆饲牛、过牛腹还田模式,秸秆经过牛腹以粪便还田,形成“秸秆――牛――粪――肥田”的链式生产;秸秆育菇循环模式,依据循环经济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理念,形成秸秆――蘑菇――饲料(畜禽)――粪便――回田的循环经济生态模式;“麦套稻”、秸秆自然还田模式,保持水土,减少机械作业成本;“沼”为纽带的多头循环模式,由单一的粮、果、禽、渔业生产向多位一体的立体农业综合开发,延长产业链条,衍生出“猪――沼――果”“果――沼――药”“粮――沼――禽”“蚕――沼――桑”等生态农业模式;粪尿无害化模式,形成以抓粪尿无害化处理为切口的农畜循环经济;酒、牛、菜、生态经济模式,由一种产业模式引发出多种产业循环利用以减少资源浪费、治理污染。

事实证明,人们采取上述形式来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已经起到了良好的效果。首先,预防和减少了农村的污染问题,为解决因秸秆焚烧、粪便污染及过度施用化肥而造成土质的恶化找到了有效的治理途径,同时为生态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其次,资源的再利用为资源利用拓宽了渠道,使废物资源化、无害化,最终发展了生产,扩大了农村就业,又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的谐和发展,促进了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二)工业园区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工业园区生态经济发展成为一种主导发展模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因为它是集合先进生产力、较高的资源能源利用率、拥有灵活高效的管理体制机制地方。在工业园区内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实行生态经济发展方式,可实现工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更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工业园区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可具体分为三种。一种是靠内部推动直接创造产品价值的经济模式,利用“原料――产品废物(副产品)――原料”这种开放式的循环过程,在在园区内循环不断重复利用生产资源达到生态经济效益,除此之外,这种循环过程在园区之外也可以开展实施。另一种是外部促进企业发展模式从而达到绿色发展的经济模式,具体是围绕园区这个核心,在行业内部通过施行政策优惠以鼓励企业加大绿色科技创新力度,进一步推进相关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技术的更新。第三种是独立构建专业的生态循环专业化机构,变废为宝,在其中建立废物资源化与无害化处理系统使资源得到循环利用,并依此建起立一个协作网络,使企业的生产出的边角料或副产品变为其他企业的资源或半成品,不但减少资源的浪费,更提高了生产资料的利用率。

工业园区的生态经济模式建议需要借助于先进的电子商业化平台。首先,需设立专门的电子商务与研发中心及物流信息平台中心,其中电子商务中心包括数字化园区、数字化智库、电子政务、数字化商务。其次,我们可以借鉴丹麦卡伦堡工业互利协作网络这种先进的发展模式,即建立起一个关联企业研发中心、协作网络和物流信息平台中心,使得不同园区关联产业的人才集中起来,这样能大大促进产业之间的信息和技术交流。第三,建立起综合信息平台中心,对于解决企业生产要素的跨园区流动困难的问题有了一定的帮助,从而也间接地提高了园区与园区之间企业的聚集度与关联度。电子商务平台的建立有助于工业园区的生态经济模式的有效开展,是现今信息化时代经济模式的创新。

三、生态经济发展的意义

篇7

关键词:经济增长经济差异关系

目前,我国已对不同的地区制定了不同的发展战略,即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以期实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由于我国发展起点的差异和各地区经济增长速度的不同,地区发展的绝对差距仍呈现扩大的趋势。本文将我国31个省份分为东、中、西部及东北地区进行分析比较。根据有关数据和资料,各个地区的GDP每年都在增长,但东部和中部、西部地区的差距仍然相当大,2005年,东部地区人均GDP是中部地区的2.57倍,是西部地区的2.77倍。

为什么经济在增长,但地区间经济差距仍在不断的扩大呢?有哪些因素影响了地区经济的增长,从而影响地区经济差距呢?各因素是怎样影响地区经济增长?本文将对各影响因素进行考察,数据主要参考2002-2006年的统计年鉴,对地区经济增长和经济差异的变化进行较完整的论述,并就如何缩小地区差异得出结论。

各因素对地区经济的影响

(一)从固定资产投资分析

2005年,投资总体运行状况良好,GDP增长也快,但是,GDP高增长没有改变我国经济粗放型经济的格局。根据表1,我们可以知道,经济增长对能源的依赖程度是不断提高,且投资效果系数下降。

(二)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析

2005年,全国各地合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958.7亿元,同比增长24.81%,各地区的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均比较高。通过和2004年的有关数据对比,我们可以得到各地区的增幅差距(如表2)。

(三)从财政收支分析

2005年,中国经济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全国的财政收入增幅呈增长趋势,且占GDP的比重继续提高。从表3可以知道,2004年全国财政赤字合计为8899.4亿元,2005年底全国财政赤字根据统计合计为10270.1亿元,增长了1370.7亿元,低于年初预算的3000亿元的规模,赤字率继续下降。从各个区域看,仅有西部地区的2005年财政赤字的绝对数低于2004年的数字,其它地区均高于2004年的财政赤字数字,可以看到西部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从对外贸易分析

2005年,我国出现贸易顺差达到1020亿美元,同时外商直接投资同比增加了23.19%,但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同比下降了0.5个百分点。从表4中的数据看(商品进出口目的地/货源地),东、中、西部出口增幅均比较高,其中东北地区增幅最高,达到了31.73%,出口占比仅有中部地区下降(0.5个百分点)。从进口格局看,东中部均出现上升(分别是0.4和0.1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基本保持不变,而东北地区略有下降(0.4个百分点)。

结论和建议

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地区经济间的差异,对于这些差异不能回避,应该从我国的国情出发,逐步缩小地区间的经济差异。

(一)结论

1.地区经济增长和地区间的经济差距是客观存在的。地区经济能否协调发展,关键看市场的力量,政府只能起到辅的作用,只能尽量去缩短这个过程。

2.地区经济增幅差距有所缩小。由于国家提出的发展战略、产业格局有所转变,加上宏观调控的影响,估计这些地区的经济增幅回落幅度要略小于东部地区,这样,各区域经济差距有望进一步缩小。

3.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且并没改变粗放型增长格局。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知道,经济增长对能源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且投资效果系数下降。

4.2005年地方财政收入增幅高于财政支出增幅,财政赤字没有突破年初预算。

5.各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差距进一步缩小,居民消费呈现稳步上升的态势,城市消费呈现多元化,农村消费增速翻番。

6.西部地区利用外资实现经济增长,东部地区外资拉动所占比重仍然较大。2005年外商直接投资实际投资金额相比于2004年略有下降,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国内投资增长过快所带来的压力。

7.2005年来,我国外贸出口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而贸易进口速度减缓,贸易顺差屡创新高,到年底,贸易顺差近1020亿美元。

(二)建议

1.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整个投资工作,把提高投资效率和质量作为投资工作的重中之重。逐步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格局,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方针落到投资的一切领域和环节,发展循环经济,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产的产业发展。

2.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在保持经济增长、促进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方面的独特功能。继续加大对社会经济发展薄弱环节的资金投入,特别是基础教育、人员培训、文化、公共卫生、环境保护和缩小地区差距等方面的投入。

3.把人均GDP作为衡量经济差距的重要指标,政府要起到引导和推动作用,各个地区要结合自己的情况,制定产业发展方向和规划,进行产业布局。要避免产业同构的现象出现。同时,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注重区域经济合作。

4.改革科研体制,促进科技成果市场化、产业化。区域间的人力资本存量方面存在差异,但更大的差距是中西部科技成果市场化程度低,严重影响人力资本的生产率。因此,改革科研体制,促进科技成果市场化、产业化对提高中、西部地区的生产率和缩小地区经济差距具有重要的意义。

5.给予落后地区更多的资金扶持和优惠政策。东部地区长期以来享受来自各方面的优惠政策,是导致经济差异的一个原因。现在我们要让落后的地方经济赶上来,才能更好地促进地区间的经济合作。

6.完善区域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快建立开放公平的国内市场,加强区际横向联合,加大和改善财政转移支付。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新时期;地质勘查技术;原则;方法

引言

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无疑是决定性的。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繁荣昌盛,社会生产力也发展到一个很高的水平。在各行各业中,科学技术都充分体现出第一生产力的巨大作用。在地质勘探领域,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促进了新的地质勘探理论的形成,为我国地质勘探工作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发展空间。在矿床开发领域方面,科学技术的成熟,使得改善矿床开发能力技术日渐丰富,矿产开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以不断增加。

1 新时期地质勘查的主要技术要求

1.1 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地质勘查管理体制

科学高效的管理体制是所有项目健康开展、顺利实施的客观基础。地质勘查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前期基础性工作,其工作质量和效率离不开科学完善的管理体制的支持。地质勘探是项涉及内容众多的系统工程,要保证各项工作有序进行并取得实效,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必须予以充分重视,并根据地质勘查工作的具体内容、种类等时机情况,设置并不断完善地质勘查工作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通过市场手段对地质勘测市场予以资源优化配置,政府发挥行政管理职能部门作用,构建平台,引入民间资本,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点的地质勘查机制,实现地质勘测的市场化,从而推动地质勘测工作的健康发展。

1.2 遵照客观规律,合理布局,保障地质勘查工作健康发展

要在充分考虑我国地质条件和资源分布的具体情况的同时,加强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要求研究与分析,合理布置地质勘查工作区域,严格控制地质勘查工作中的商业行为,确保我国地质勘查工作的发展健康有序,资源获得高效利用。

1.3 推动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在地质勘查领域的应用,提高地质勘查技术水平

地质勘查本身包含大量技术性工作,其中所蕴含的技术水平与地质勘查工作质量、效率、效益有着直接且密切的关系。因此,要发展地质勘查事业,就必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地质勘查工作科技创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勘查工作本身技术手段的创新,要大力推进新思路、新方法、新设备的研究与实践工作,加强国外先进技术、设备的吸收和引入工作,同时要大力发展本国的技术力量,在借鉴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加快地质勘查工作的现代化升级。二是充分重视地质条件在地质勘查技术创新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注重将地质本身的地域优势转换成科技创新的有利条件,从而为成矿理论和地质勘查技术的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有利环境。此外,信息化建设也是地质勘查工作当前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渐成熟,当代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社会经济、生产、生活等各方面的发展。地质勘查作为经济生产的前期要件,其工作内容中又涉及到大量数据、信息的采集、管理、分析与使用,开展信息化建设,无疑是地质勘查工作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同时对于地质勘查科技创新工作也有着十分突出的推动作用。

1.4 推动地质勘查领域向更广阔空间迈进

地质勘查工作是为经济发展、生产建设而服务的。在地质勘查工作中,要充分重视地质勘查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相结合,正确、适当使用现有的客观条件,不断拓展地质勘查工作范围。要以丰富的地质条件、资源条件和良好的环境作为地质勘查工作的出发点,对于将要勘查的地质区域进行有针对性的勘察,坚持重点领域重点勘查的工作方针,加大对重点区域的勘查资源投入额度,促进重点区域勘查工作效率的显著提升,提高地质勘查工作的效率,扩大地质勘查工作的应用以及服务领域。

2 新时期地质勘查的技术方法介绍

2.1 地质方法

地质方法是地质勘查领域传统技术方法,也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勘查手段,主要包括全球定位法、遥感地质法、地质填土法、重砂测量法、数学地质法等方法。

2.1.1 全球定位地质勘查法

该方法最主要的技术特点,就是对GPS定位技术的应用。通过使用GPS卫星对目标地区进行勘测定位,并利用全球定位系统的技术原理,对目前区域所在位置、方位的确定,是全球定位地质勘查法的基本原理。该技术能够适应各种天气条件下的精准定位,整个定位过程耗时较短,对于操作人员的技术要求也比较有限。

2.1.2 遥感地质法

遥感地质法是将遥感技术应用到地质勘查领域的一项重要成果。安装在遥感平台上的传感器对目标区域发射电磁波,使用专业设备对反射回来的电磁波进行采集、整理、分析从而得出目标区域的地质信息数据。是遥感地质勘查技术的基本原理。遥感地质法能够以较快的速度和较低的成本进行大范围地质勘测,是当前地质勘查,特别是区域地质勘查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

2.2 数字摄影测量勘查法

该技术是信息技术高度发展后所形成的新型勘查技术。数字摄影测量勘查法统筹运用了计算机技术、数字影像处理、影像匹配等种学科技术,通过对测量区域的数字摄影所采集到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利用数字影像和摄影测量的基本原理,从而得到目标地质情况数据信息。凭借先进的技术设备,数字摄影测量可以在短时间内对大范围区域进行高精度测量,不但数据采集量大,而且系统设备便于携带,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性,适合对复杂区域的地质勘查工作。在地质勘查工作中,利用数字影像和卫星遥感对地质进行勘查测绘,可以使所采集的数据图像更有丰富性、实时性、精确性。

2.3 地球化学测量方法

地球化学测量方法是利用化学手段,通过对目标区域采集的样本进行定量、定性分析,从而判断矿藏资源情况的一种重要方法。该技术常见于矿产地质勘查工作中。

3 结束语

经济发展离不开矿产资源的支持,城市建设规划的实施必须要以精确的地质数据信息为基础,而这些都是地质勘探工作的服务范围。此外,抢险救灾、抗震防洪等社会公共安全事业的有效开展,同样离不开地质勘查工作的大力支持。随着我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稳步推进,地质勘查工作在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经济意义会越来越大。地质勘查单位要充分认识到本职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完善勘查体系建设,提高勘查水平,科学选择、正确使用适当的地质勘查技术方法,为我国地质勘查事业的健康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生态屏障 经济发展 合理开发

1 前言

区域的自然条件,是区域经济发挥自然物质基础与区域、人力、经济活动有关的各种自然要素。所以一地的自然条件对一地的区域经济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西部拥有各种丰富的物质生态资源,这些天然的自然生态资源形成了天然的生态屏障,对西部的发展有着一定的限制作用,从而也在一定的程度上保护了西部的原生态资源。

2 西部生态屏障的现状

2.1西部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生态环境如果被破坏,很难恢复到初始状态

西部虽然是现在中国拥有最多原生态景观,最多矿产资源,且天然气、煤、水能、有色金属、盐矿等资源在全国资源总库中也占有突出的地位,是我国21世纪发展的重要资源依托区域。由于人们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该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2.2西部地貌主要以山区、高原和荒漠为主,交通不便,公共设施不完善

以铁路为例,截至2001年底,西部12省(市、区)的铁路密度(按营业里程算)为37.67公里/平方公里,公路密度(按里程算)为1017.81公里/平方公里,而全国同期的对应数字则分别为72.97和1768.76;运输也与铁路运输类似。交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来说也是尤为重要,而西部由于自身的地形地貌,自身的生态环境形成了自身的生态屏障。

2.3西部自然气候不稳定,多属自然灾害频发地

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出现频率与强度明显上升,直接危及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而我国西部受特殊的生态环境的束缚,灾害也是非常的频发,这些自然灾难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制约着西部的经济发展。

3 生态屏障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原因

3.1以出让资源的形式来发展地区经济,导致该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西部很多地区走入了越穷越开发,越开发就越穷的恶性循环。加之治理速度远不及退化速度,生态安全威胁成为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威胁,更加剧了地区经济贫困化和农民贫困化,巨额的生态赤字导致了巨额的财政赤字和教育文化赤字。

3.2该区的地形地貌自然阻断与中东部的频繁联系

西部地区由于天然的地形地貌,不少省份存在对外公路通道建设不足或对外通道不顺的问题,尤其是西部地区通往东中部经济发达地区及周边国家之间的公路通道数量较少,等级较低,通行能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部地区与中东部发达地区及周边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形成天然的屏障,影响着西部经济的发展。

3.3由于地处气候多变区,自然阻断了一些外资的流入

西部内陆地区,高原、山地较多,气候干燥,有的年份西南和季风来得晚,或退得早,或是风力太弱,雨水不足,从而决定了原始脆弱的生态环境,易发较为强烈的生态灾难。灾难的频发也会该地区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气候的强烈变化,使得某些产业在此地无法兴起,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地区产业经济的发展。

4 西部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1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够,治理不足

自身所处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保护力度不足,过度的开发,又没有合理的治理。这样只会让生态屏障效应越来越明显。生态的脆弱性经不起污染,很多产业引进不进来,因为他们花更多的财力、物力、人力来治理由于企业给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

4.2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的不足

基础设施包括交通、电力、通讯、供水等。在交通上,形式单一,网络覆盖不够广,很多较为落后或偏僻的地方还没有通公路。西部地形多为山区,地势凶险,有些地区电网都还无法覆盖。通讯、电网都无法涉及,通讯就更无法全面地展开。西北有很多地区,目前还处于极度干旱的状况,年降水量很少,而供水管道的埋设也是困难重重。

4.3西部地区人才的缺乏

自身培养人才不足,外来引进人才的机制不健全,导致西部人才匮乏。由于东部发达地区在经济收入上,工作环境条件上,以及用人观念意识上的相对优势,西部地区优秀人才向东部地区流动的趋势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就没有得到根本的扭转。

4.4西部投资环境不具吸引力,国家支持力度有限

外资投入不足,自身的投入也不足,就算有在良好的资源,也拉动不了地区经济的发展。首先国家预算不足,自筹资金有限,引进的外资也是少之又少,也成为制约西部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

5 建议及解决措施

5.1合理利用生态屏障,建立良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屏障的存在一方面阻碍了西部区域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也保护了西部地区的某些原生态景观和资源,所以建立一套可持续的发展战略既能让西部摆脱生态屏障也能合理的保障西部的生态环境。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这是推进西部开发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5.2西部产业结构的调整:从一二产业逐步向第三产业调整向优势产业调整,发挥原生态的独特优势,变生态屏障为生态优势,吸引更多的游客、更多的外商。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起点要高,不能搞重复建设;要加强农业基础,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合理开发和保护资源,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快工业调整、改组和改造步伐;大力发展旅游等第三产业。

5.3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东部现在是新技术和各领域高端人才的聚集地,而东部的各种资源也是有限的,把东中部地区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与西部地区的资源、市场和劳动力优势结合起来,实行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建立市场化的地区之间企业协作机制,就可以与西部的资源优势互补,将技术与资金引进西部,形成合作互补共同发展的态势。

篇10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机制;路径

[中图分类号]F2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3)10-0029-04

在世界经济步入知识社会、向创意经济发展的今天,创意已经成为驱动创新和提升竞争优势的关键资源(Anheier&Isar,2008)。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正在深刻影响着经济发展的模式。正如国外众多学者所述,在世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后福特经济的一种新的经济模式正在兴起。在这种模式中,知识、信息、创意、设计和文本价值占据主导地位(Zukin,1995;Florida,2002,2005;Kloosterman,2004;Scott,1997,2004;Storperand Venables,2004;Hall,2004;Pratt,2008;Mont,gomery,2007;Gibson和Kong,2005)。在创意经济迅速发展的浪潮下,需要把握住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契机,并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结合,加快经济发展,保持经济发展的持续性。

由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中国特有的概念,国外文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创意经济对经济增长及城市竞争力的研究上(Florida,2002,2005;Allen,2004;Lazzeretti,2008;Marco Bonfjeand Sako Musterd,2009:Enrico Bertac,chini和Paola&Borrione,2010)。国内从理论上探讨文化创意产业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及其转变之间关联性的文献也不多,多数文章停留在实践经验的层面。在这少数理论文献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厉无畏、王慧敏的文章《创意产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机理,模式·路径》。该文首先分析了创意产业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及其内涵的关系,进而分析创意产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内在机理、模式和路径。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

目前,国内外学者们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的界定还处于“同一概念,各自表述”的状态,比较宽泛和模糊。

国外的提法是创意产业,最早来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英国。1998年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CITF)首次正式对创意产业进行定义。此后,众多学者对创意产业进行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创意产业之父”约翰,霍金斯(John Howkins)和文化经济理论家理查德·凯夫斯(Richard Caves)的定义。约翰·霍金斯认为,版权、专利、商标和设计这四种行业一起构成了创意产业或创意经济。在这一概念中,霍金斯强调的是具有经济价值的创意。一方面,在这个产业中,创意发挥着重要作用。他认为,“拥有创意的人,要比之懂得操纵机器的人强大,而且在多数情况下也比那些拥有机器的人强大。”另一方面,创意并不一定就是经济行为。“一旦创意具有了经济意义或产生了可供交换的产品,创意就可能是经济行为。”文化经济理论家理查德-凯夫斯将创意产业定义为:“提供我们宽泛与文化的、艺术的或仅仅是娱乐的价值相联系的产品和服务。它们包括出版,视觉艺术(绘画与雕刻),表演艺术(戏剧、歌剧、音乐会、舞蹈),录音制品,电影电视,甚至时尚、玩具和游戏。”。凯夫斯对创意产业的界定侧重于其文化属性。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仅限于中国大陆、香港地区、台湾地区使用。一方面,它体现了由文化产业向创意产业过渡的产业发展前景;另一方面,它还体现了传统文化产业仍占有较大份额的现实。金元浦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就是一种基于后发现状、产业基础,并积极进入当代全球发展趋势的合理选择。”目前,国内比较权威的定义是厉无畏和金元浦的定义。本文采用的是金元浦的定义。金元浦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是在全球化的条件下,以消费时代人们的精神、文化、娱乐需求为基础的,以高科技的技术手段为支撑的,以网络等新的传播方式为主导的一种新的产业发展模式。它以文化和经济全面结合为自身的特征,是一种跨国、跨地域、跨行业、跨部门、跨领域重组或者创建的新型产业集群。它是以创意创新为核心,以知识产权为根本,贯穿生产、流通、消费等产业发展全过程的新型的产业集群,向大众提供满足其文化、娱乐、精神、心理方面的需求的新兴产业形态。”该定义包含了文化创意产业的众多要素,反映了学者们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看法。

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要性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还包括社会经济结构(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投入结构等)的一系列转变。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和契机。王慧君提出,文化创意产业必将成为我国改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第四大源泉(物资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本和文化资本)。

(一)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有利于促进需求结构的转变

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弊端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需求结构失衡,经济增长高度依赖投资和出口,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减弱。转变需求结构,需要更多地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文化创意产业可以提高消费中的文化含量,其强大的辐射力有利于推动消费方式的转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极大地拓展消费的市场空间,拉动了经济增长。人们所消耗的物质产品是有限的,但时尚的更新是无限的。因此,以新的文化理念来引导时尚消费的潮流,具有更大的空间和持续性。

(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转变

转变产业结构,即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特别是要“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文化创意产业在现代服务经济中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它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它又是第一、二、二三产业协同发展、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重要基础。

(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有利于要素投入结构的改变

转变要素投入结构即改变经济增长过度依赖能源资源消耗的局面,通过技术进步和创新发展来推动经济增长。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是主要依赖物质资源、土地、环境等不可再生性资源,而是依赖由知识、技术、智力、创意等组成的再生性资源,尤其依赖于高智力型人力资本,从而减少了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胁迫。

三、文化创意产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机制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如厉无畏(2006)所说:“创意产业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促进超越了一般的经济层面”。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要求主导生产要素发生质的变化,还需要通过要素效率的提高和经济结构的优化来实现。文化创意产业究竟以什么样的途径深刻影响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呢?本文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机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见图-1)。

(一)以创意人才为纽带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在文化创意产业中,创意阶层(creative class)或创意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文化创意产业的高速发展从根本上取决于文化创意人力资本的投入产出和文化创意阶层的崛起。英国学者Florida(2003)认为,创意阶层包括一个“超级创意核心”(super creative core),这个核心由来自“从事科学和工程学、建筑和设计、教育、艺术、音乐的人们”构成,他们的工作是“创造新观念、新技术和新的创造性内容”。此外,创意阶层还包括更广泛的群体,即在商业、金融、法律、保健以及相关领域的创造性专业人才。

由此可见,创意阶层是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本,不同于传统的人力资本。人力资本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可以用著名的内生增长模型解释。该模型解释了人力资本作为知识产品的主要载体,放松了对要素边际报酬递减的约束,使得经济在缺乏技术进步的情况下取得长期增长成为可能。研究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有Lueas(1988;1993)、Jones和Manuelli(1990)、Rebelo(1991)、Stokey(1991)以及Hall和Jones(1999)等。卢卡斯认为,“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才是促进经济增长的真正动力。在这个经典模型中,没有对人力资本的类型或结构进行深入研究,因此,没有涉及创意性人力资本。Florida(2002)在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之上,构建了创意经济理论,分析了创意阶层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他指出,长期的经济优势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商品、服务和资本的优势,而是在于吸引和留住创意阶层的能力,并且将他们的创新能力转化为潜在的社会创意经济优势。创意人才作为经济增长的关键性要素,是催化经济增长的“创意之本”。这种观点在实证上也得到了检验。Florida(2007)对美国331个城市(区域)分析发现,以职业划分的创意阶层能显著地促进区域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创意人才的出现,使经济发展更多地依靠知识、文化、人力资本等软性要素,而不是土地、金融资本等硬性要素,从而促进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以知识溢出为纽带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文化创意产业中的知识溢出(知识的创新和共享)可以用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提出的SECI知识转化模型进行分析。SECI过程就是知识按照社会化(socialization)、外在化(externalization)、组合化(combination)和内在化(internalization)的模式依次进行转换。创意行为通常依据的是隐性知识(即存在于个体),隐性知识的流动和外溢可以使专业性知识与共享知识更好地结合,实现知识的SECI的螺旋上升过程,从而不断迸发出新的创意,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集群为隐性知识的外溢即隐性知识的社会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文化创意产业的特点就是高集聚性。为了获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众多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文化创意企业及相关机构,在一定区域集聚而形成集群。在集群内,单个企业获得的“新知识”通过一定的渠道“外溢”出去,逐渐为更多的企业所共享,进而成为整个集群的公共知识。企业的利润随着公共知识产出弹性的增大而增大。在相同的成本约束下,群集内的企业较之集群外的企业拥有更高的要素效率。要素效率的提高增强了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力,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以价值链提升为纽带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价值链(value chain)最早是由波特(1985)提出的,他指出,“每一个企业都是用来设计、生产、营销、交货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种活动的集合。所有这些活动都可以用一个价值链表示出来。”价值链不仅存在于企业内部,而且存在于行业(产业)范围内。传统意义的产业是单向的生产链结构,彼此缺少联系。文化创意产业通过价值链的分配组织生产流程,它打破了传统产业的界限,并和不同产业进行融合。文化创意产业的这种价值链的调整、升级和优化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融合,这正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性内容。首先,文化创意产业部门的价值链全面渗透到一些传统产业中,提升传统产业的附加值。文化创意产业将其自身的价值链嵌入传统产业的价值链中,不仅保留了原有产业价值链的相关内容,还嵌入了新的价值链环节,从而可以提高原有传统产业的附加价值,提升其产业竞争力。如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旅游业的结合,形成创意旅游这一新型经营模式。其次,文化创意产业通过不断催生出新的延伸产品,促进产业链的延长和拓宽。如迪斯尼从先前的儿童电影到众多的后续产品,哈利·波特从最开始的图书到电影、玩具、游戏等等。最后,高科技文化创意产业部门通过打破原有产业的价值链,重新构建一条新的价值链,完成传统产业的分化、解体和重组,还可以形成一系列的新兴产业。如数字技术的运用引起的信息产业和传媒产业的融合。

四、文化创意产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

(一)培育创意情境或氛围,为创意人才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创意情景(creative milieu)最早由欧洲创新环境研究小组(GREMI)提出,指的是一个事物产生所需的周围环境或社会背景。良好的创意情景可以激发思想和发明的创造和流动(Landry,2000)。Florida(2002)认为,那些在“技术、才能和宽容”的程度上排列在前列的城市会吸引大批创意阶层的成员,形成自我促进的良性循环。我国学者洪进等通过收集30个省、市、区(已去除)2003-2007年创意阶层的相关数据,测算了创意阶层的区域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得出,传统的经济因素对于创意阶层空间分布的影响并不显著,其区域空间分布主要受到区域创新氛围、人文和生态环境三方面的影响。南此可见,城市如何为个人和企业提供追求创意的情景已经成为当今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

(二)加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为知识溢出提供广阔的平台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一般需要经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企业的集聚和孵化。这个阶段,特别需要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扶持。第二阶段是合作竞争、创意性和知识扩散。这个阶段,需要政府服务、基础设施的改善。第三阶段是建立完善的投融资体系。第四个阶段是园区产业的调整优化和高端化网络市场的构建。当然,这些阶段之间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且各个阶段都离不开政府不同程度的扶持。文化创意产业不同于传统的产业,政府的支持重点不应是硬件建设、税收优惠等,而更多地应该在制定规则(如知识产权的保护)、投融资环境等方面给予支持。我国政府由于经验不足,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缺位、越位和错位现象。因此,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过程中,政府首先要进行自我角色的合理定位。另外,政府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要依据当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条件,进行政策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