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管理的基本知识范文
时间:2023-08-07 17:39: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酒店管理的基本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成本;控制
经济型酒店是旅游产业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业态,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产物,因其独特的特点:服务的有限性、优质性、较低的价格、连锁经营模式、注重品牌价值,故经济型酒店的消费者大多数为中、低层商务人士,工薪阶层,普通自费旅游者和学生群体等。这些消费者选择经济型酒店的主要原因是价格实惠、酒店的硬件设施舒适简洁、便利的酒店位置。通过调查发现,我国的经济型酒店虽与二星级以上的星级酒店相比价格较低,但对于大多数消费能力有限以及只追求睡个好觉、洗个好澡的工薪阶层,普通自费旅游者和学生群体等来说经济型酒店的价格仍普遍偏高。这就导致酒店市场中家庭旅馆、招待所、小旅馆,一星级、二星级酒店与经济型酒店并存并抢占客源的原因。为此,经济型酒店加强成本控制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一、经济型酒店发展现状
(一)经济型酒店概念及特征
1、经济型酒店的概念
经济型酒店是一种新类型的酒店,规模小,设施有限,价格实惠;Lee(1985)指出,一种在酒店业发展最快的酒店类型,提供整洁而简单的房间;Bale(1983)指出,美国的经济型酒店是只经营客房,大约200间左右,房价总体低于中等酒店的25阶50%;Gilbert和Amold(1987)指出,是一种提供有限服务的旅馆,提供标准规范化的住宿环境,质量与三、四星酒店相当,但价格便宜25一30%;90年代初,Snior和Morphew(1991)指出,经济型酒店是一种面向短途旅游而预算较低的旅行者的住宿类型;Davidson(1994)指出,它具有所有连锁酒店业的优势,通过特定的设计和管理,以具备极具竞争的房价,以达到低廉的建筑成本及低廉的营运成本。从以上这些对经济型酒店的定义可以看出,经济型酒店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强调以低价为消费者提供有限的服务。
2、经济型酒店特征
市场特征:定位于对价格敏感的普通消费大众,尤纯是国内消费群体,价格适弓,市场规模人,需求稳定。服务特征:经济型酒店提供的是相对于中高档酒店的全套服务中的有限服务,主要体现在以提供住宿服务为主,同时有规范化!专业化的酒店服务,如标准化的服务制度和服务流程,这是与现存大量的社会旅馆的本质差别。组织特征:人员配置非常精简,通常是一人多岗。经营特征:投资额不高,通常是1000一2000万人民币的投资,重视设备的简单实用,经营活动在低成本的前提下进行,突出核心业务,把非核心业务实施外包。
(二)经济型酒店发展现状
最早的经济型酒店起源于上个世纪功年代的美国,以汽车馆的形式快速发展,自从发展之初就受到美国民众的欢迎,并迅速扩展到欧洲和世界其他国家及地区,经济型酒店在世界旅游业中显示出越来越强劲的优势。经济型酒店经过几十年的蜕变和发展,早就超越最初的汽车旅馆模式。但经济型酒店的主要特点:房价便宜、"住宿+早餐"的服务模式并没有改变。如今在欧美国家已是相当成熟的酒店形式。Pierce(1996):"经济型酒店绝非简单的'便宜、水准低'的酒店,而是一种提供有限服务的酒店,这种酒店是为了满足非商务客人的需求的,因此在设计建造、运营管理都相对较为简洁,但服务水准一点都不低,而酒店提供的设备也一定是整洁完备的。"在国内,自从1997年第一家经济型酒店锦江之星的开张,标志着从此我国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型酒店。在现今的大众旅游时代,我国经济型酒店的的规模迅速扩张,在行业中占据重要地位。目前,国内经济型酒店市场上,"快捷假日"、"速8"、"宜必思"、"戴斯"、"豪生"、"美居"等这些比较著名的国际经济型酒店品牌和我国本土经济型品牌,"如家快捷"、"汉庭"、"中江之旅"、"七天"、"锦江之星"等共同抢占市场份额,行成"跑马圈地"的繁荣景象。
二、经济型酒店成本控制管理的必要性
(一)成本控制概念
成本控制就是在成本形成过程中对各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指导、限制和监督,及时发现偏差并采取纠正措施,使各项具体以及全部的生产耗费被控制在原来所规定的范围之内,并不断降低成本,以保证实现和超过规定的成本目标。
成本控制的特点包括:被控对象一般存在多种发展的可能性;对价值活动实施直接控制,而对非价值活动实施间接控制;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一般是在事中进行;需要企业各部门的通力合作;其工作可以促使企业的会计工作提高一个档次。
按照以下三种不同的标准,成本控制可以分为不同种类:第一,按控制时期的不同,可分为事前成本控制和日常成本控制两类。事前成本控制主要是指在产品投产前对设计成本、新产品试制成本、新工艺和新材料的成本,以及产品的质量成本等所进行的控制;日常成本控制是指企业内部各级对成本负有经管责任的单位在成本形成过程中,根据事先制订的成本目标(或标准),按照一定的原则对企业各个成本中心日常发生的各项成本和费用的实际数进行严格的计量和监督,以保证原订目标得以实现的管理活动。第二,按控制概念范围大小的不同,可分为狭义成本控制和广义成本控制两类。狭义成本控制就是单指日常成本控制,广义成本控制就是指除日常成本控制外,还要加上事前成本控制。第三,按控制主要手段的不同,可分为绝对成本控制和相对成本控制两类。绝对成本控制就是指单纯从节约开支,杜绝浪费的"节流"途径去控制成本;相对成本控制是指既要千方百计的节约开支,降低成本;同时又要想方设法开辟财源,增加收入做到"节流"与"开源"并举,双管齐下的去控制成本
(二)经济型酒店成本控制必要性
自从1997年我国第一家经济型酒店锦江之星的开张,时至今日经济型酒店因市场需求大、投资少、回收期短、运营成本低等原因颇受投资者的青睐,同时随着人均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出游、探亲、度假的需求上升为经济型酒店数量的扩张,激烈的市场竞争提供了土壤。商务部和中国饭店协会的《2008中国经济型饭店调查报告》显示,经济型酒店的市场供应/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而在2007年全年开业酒店同比增长125%的情况下,如家、7天、锦江之星、莫泰等前四名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仍不到50%,品牌集中度低。与此同时,在物业租赁成本平均上涨29%的情况下,经济型酒店的利润空间进一步被压缩,这将进一步考验企业的经营能力。数据还显示,2007年经济型酒店平均房间上涨13%,为190元,而与此同时在经营成本方面,物业的租赁成本全国平均涨幅为29%,其中华北、华东、华南分别为36%、36%、与38%,北京上海更是达到了45%和44%。这向大部分依靠租赁物业经营的经济型酒店控制成本提出考验。经济型酒店所面临的竞争不仅来自内部的竞争,主要包括市场中现有国内外经济型酒店之间的竞争,还要面临来自经济型酒店之外的竞争,一胜要包括个体旅馆、招待所以及二、三星级酒店等由于经营、成本一些问题经过简单改造建立的经济型酒店。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一方面需要经济型酒店加强成本控制管理,目前市场上经济型酒店在价格、住宿硬件设施标准、提供的有偿服务项日等这些方而大相径庭,此种情况下控制成本保证价格无疑是扩大客源的有力竞争武器;另外一方面成本控制并不是无条件的控制成本而是一种在提高经济型酒店服务标准,从而实现经济型酒店持久、独特的竞争力。
三、经济型酒店成本控制管理方式
(一)全面预算控制法
全面预算控制法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以预算为核心建立起来的一种明确责、权、利关系的机制,其本身是一个计划过程、决策过程和执行过程的完整体系。全面预算本质上是一整套预算的财务收支报表及其他附表,主要用来规划计划期间企业的全部经营活动及其成果的事前控制,包括编制生产预算、产品成本预算、各种费用预算、财务收支预算和货币流转预算等。只有从消费者的需要和企业长期利益出发,决定企业的资本经营活动及财务状况,才能达到预期目标,成本的控制才有可靠保证。同时,预算控制具有综合推进成本降低的功能,有计划地推行全面预算控制,是强化财务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成本控制必须要进行的一项重要的建设性任务,是企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企业要想实现目标利润,就必须把预算控制放在资本运营的重要地位。
(二)目标成本控制法
目标成本控制是一种以目标成本为对象的管理概念,是目标管理的一种具体形式,是企业目标管理的重要内容。它具体是指企业资本经营活动中,把成本目标从企业目标体系中抽取和突出出来,围绕成本目标降低经营费用,开展各项经营活动和其他管理活动,用它来指导、规划和控制成本的发生和费用的支出,以达到提高资本增值效益的目的。可见,它是一种有效地降低成、提高盈利的手段,是一种科学的现代成本经营方法。由此可见,目标成本和目标成本控制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目标成本是目标成本控制的对象和奋斗目标;目标成本控制是达到和实现目标成本的手段和方法,缺乏目标成本的制定和控制,目标成本的实现便成为空中楼阁,没有保证。
(三)标准成本控制法
标准成本是在精确调查、分析与技术测定的基础上制定的用来评价实际成本、衡量工作效率的一种预计成本 。作为一种成本控制方法,它需要事先制订产品的目标成本(即定额成本或标准成本),作为产品应当发生的成本,并以此作为成本控制依据,将实际消耗水平与定额成本或标准成本进行比较,计算脱离目标成本的差异,分析差异原因,采取措施,挖掘潜力,降低成本,标准成本法对于加强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成本控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目前,国外会计学界与实际会计工作者认识到标准成本的有效作用不仅取决于标准制定的合理性,而且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企业全体职工的工作态度和劳动热情,职工的工作态度和劳动热情又受到企业的组织机构、考核制度、奖惩制度的影响,因此,企业在实施标准成本控制方法的同时,注意建立和健全考核制度,调整组织结构,正确实行奖惩办法,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人的行为对标准成本贯彻实施的影响,才能使标准成本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四)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又译为作业成本计算法)是以作业为确定分配间接费用的基础,引导管理人员将注意力集中在成本发生的原因及成本动因上,而不仅仅是关注成本计算结果本身,通过对作业成本的计算和有效控制,就可以较好地克服传统制造成本法中间接费用责任不清的缺点,并且使以往一些不可控的间接费用在 ABC 系统中变为可控。所以,ABC不仅仅是一种成本计算方法,更是一种成本控制和企业管理手段。在其基础上进行的企业成本控制和管理,称为作业管理法。作业成本法在欧美己经得到了较为普遍的应用,其在提供更为精密、真实的成本信息方面功不可没。
四、经济型酒店的成本控制管理的具体措施
要对经济型酒店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管理,必须对其运营成本费用进行分析。下面我们就从以下几项费用控制标准来分析经济型酒店的成本构成因素。
(一)酒店设备
经济型酒店的设施看上去似乎都是一些小的东西,但如果不注意控制的话无形中会增加酒店的成本,因此,酒店的设施配备也应该尽量简单、经济,减少成本的投入。(1) 房间内的设施应讲究实用,不追求高档和豪华。尽量免去一般星级酒店的豪华沙发以及其他一些奢华设施,可以配备敞开式衣柜,不设置专门的电视柜而用一张书桌代替,配备小型电视机。(2) 浴室的配置要简单、经济、环保。浴室应省去大型的浴缸,使用淋浴,去除地毯,这样既方便打扫又节约费用。现在酒店采用简易的组合包装把牙刷、牙膏、香皂、洗发水等等都放在一个包装内,节约了成本。(3)房间内空调的选择上,可以使用分体式空调替换中央空调。这样,不仅价格便宜,其在实际运营中可以节约电费等其他成本,并且清洗比较容易,易于保持良好的环境。
(二)人力成本
由于饭店业是劳动力密集程度很高的行业,人力成本在酒店的运营成本中占了大约20%,特别是以提供住宿为核心的经济型酒店,人员成本就构成了酒店的一个执行性成本动因,冗余、效率低下人员的成本将会极大的增加了酒店的运营成本。对于经济型酒店的人力成本的控制,首先应进行服务人员数量的控制。不同于星级酒店保证全方位的服务,经济型酒店提供有限服务的同时就必须严格控制酒店人员的配备,根据现经济型酒店的成功案例,一般控制在每间客房与人员的比例为1:0.6左右。其次,经济型酒店的服务人员并不提供单独专业化的服务,可实行一人多岗,则在服务人员的选择时可以选择复合型、综合素质比较高的人才。
(三)能源消耗
与企业发生的人力成本相类似,能源消耗是酒店长久经营的一个执行性成本动因,如何能做到提高利用效率,降低成本是企业应当关注的一个问题。因此能源消耗的削减不仅是经济型酒店的课题,而且是现在所有社会企业应该关注并解决的一个问题。节能降耗可大大的降低经济型酒店的成本和内部消耗,减轻相对利润率较低的经济型酒店的发展负担,给经济型酒店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例如在空调模式的选择上,经济型酒店可以抛弃一般酒店的选择理念中央空调,无论人员使用与否都需要运转,能源消耗极高,相对的经济型酒店可选择分体式空调去替代它,这样不仅价格便宜,在实际运营时也可以节省电能等其他成本。
此外,经济型酒店还应采用财务部门集中管理和归口分级管理并建立费用管理责任制两种方法;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降低经营成本,实施科学的成本控制方法等其他一些开源节流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经济型酒店强调"经济",但并不意味着可以降低酒店的管理和服务标准,基本服务质量和员工的专业水平与星级酒店的要求应是一致的,这样才能体现经济型酒店的"清洁、舒适、方便、安全"的理念,给客人以"家"的感觉。所以,经济型酒店在发展过程中的核心问题就是在保证优质服务的同时控制成本,确立价格优势。
参考文献:
[1]张纳.我国经济型酒店成本控制方法研究[D].燕山大学,2010.
[2]黄蕾.论我国经济型酒店的成本控[J].旅游论坛,2011,(8).
[3]姚晓颖.经济型酒店单店成本盈利分析--以如家为例[J].财经界,2010,(14).
[4]胡阿芹,仵凤清.浅谈经济型酒店的低成本战略[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8).
[5]蒋丽娟.浅谈经济型酒店在中国的发展前景[J].中国商界,2009,(6).
[6]李娜.浅析我国经济型酒店的发展[J].中国商界,2009,(11).
[7]孙育红.经济型酒店发展战略研究[D].山东大学,2008.
[8]龚艳.经济型酒店的成本控制[J].经济与管理,2008,(11).
[9]石通和.试析经济型酒店降低成本的途径[J].企业家天地,2007,(6).
篇2
【关键词】 酒店管理;实践性教学
在高等院校教学体系中,实践教学具有和理论教学同等重要且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重在培养具有责任意识、职业素养、合作精神、创新思维、专业技能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要提高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必须强化其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校企合作,调整教学计划,开拓实习、培训基地,做好学生的专业思想巩固工作等,能提高酒店管理实践性教学的效果。
一、酒店管理实践性教学的意义
实践教学是通过实验、学习、实践等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教学活动,升华学生理论知识,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熟悉自己的职业情况,提高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酒店管理人才是培养典型的职业技术人才教育,目标是培养生产、经营、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人才,因此对学生专业知识掌握和技能操作熟练度要求较高,实践性教学是对学生所学专业理论和技能的检验及综合运用,能培养学生较强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所以实践性教学在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
二、酒店管理实践性教学中的问题
1.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在高校教育中,课程的合理设置对学生学习基本知识、掌握基本理论和培养基本技能十分重要,基础理论课是为专业技能课服务的,专业技能课应在比重上大于基础理论课。但目前我国高校教育中,许多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基础理论课的比重要大于甚至远大于专业技能课,尤其是酒店管理专业,这个问题更为严重,酒店管理的多学科性使得酒店管理专业的基础理论课任务繁重,但也正是由于它的多学科性,酒店管理专业更应强调针对性、实用性和灵活性,强调从知识教育到能力教育的转化。
2.实践性教学与市场脱节
①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应是以学习酒店经营管理活动为核心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应聚焦于酒店管理的实际工作中,但目前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与酒店管理业务的需求的脱节,不少的课程内容过于理论化,没有考虑到酒店业的实际需要,教学内容脱离实际,以致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学无所用。
②实习时间与毕业分配脱节。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实习和毕业分配并不直接挂钩,学生在实习后还要回校继续学习一年或半年时间,这导致一部分学生没有意识到实习的重要性,不重视实习工作,没有达到实习的目的;另一方面,还有部分学生为留在实习单位而迟迟不归,这也不利于教学管理。
③专业教师缺乏实践操作能力。目前,我国许多高校中的酒店管理专业的任课老师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理论教学水平高而实践操作能力低的问题。学校在引进师资力量时只看重教师的学位证书及理论教学水平,而忽视了教师的实践经验和实践操作能力,把大批实践操作能力强的教师拒之门外;另一方面,由于我国酒店业的迅速发展,那些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员一旦脱离原有岗位很多年后,观念、实践操作能力等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这导致了酒店管理专业师资力量的薄弱。
三、加强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措施
1.合理设置课程。合理安排基础理论课和专业技能课的比重和时间,增强实践性教学的观念,让基础理论课真正为专业技能的学习而服务,在培养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着重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学习。
2.重视实践性教学,强化教学“应用”能力。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应强调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学校实践教学要达到与企业岗位需求的有效对接,这就要求学校重视实践性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酒店业的实际情况和对人才的要求来调整教学内容,针对酒店实际所需的人才类型来培养学生,强化教学“应用能力”。
3.强化教师培训。当前,酒店管理专业课堂教学的很大问题在于缺乏能够具备真正的酒店实际管理经验的老师。而酒店管理业的迅速发展,对教师知识的更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每年安排时间让酒店管理的老师去酒店学习,增加酒店管理经验,了解酒店业的最新发展,在必要时,还可以聘请校外专业人士来校讲学,与学生分享他们在长期的酒店管理上的经验,这样的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效率非常高。
4.加强校企合作,加强实习过程管理。加强校企合作,学校应重视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沟通与协调,积极创造条件,努力把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成为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训练和专业素质培养的实践基地。
四、结语
在酒店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也逐渐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加强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是根据酒店需要的人才标准来培养高素质的优秀学生,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要求。高校应在酒店管理实践性教学上投入必要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为酒店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条件。
参考文献:
篇3
酒店管理是一项对实践能力有较高要求的特色性强的专业,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时应充分考虑其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能力本位就是要变传统的专业教育为素质教育,树立融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的观念;树立学生是学习主体,加强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观念;树立因材施教,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的观念;树立教学层次多样化,培养途径多样化的观念。在教学过程中重视书本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学科理论与方法相结合,不仅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更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未知领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既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又造就学生坚实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在基础理论、科学素养、创新能力、适应社会变革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1]。
2.以“四个一”为支撑,构建多层次多环节的实践教学体系
2.1多层次多环节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的重要手段。我院在酒店管理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中,构建了以“四个一”为支撑,多层次多环节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培养具有酒店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在酒店及相关行业从事经营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业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
(1)多层次
多层次就是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步,与能力培育同步,按照社会需求,将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能力培养目标分为多个层次,由低到高呈金字塔形,将能力培养分为:1)基本能力;2)专业技术能力;3)经营管理能力;4)社会适应能力;5)创新能力,五个层次,如图1所示。“基本能力”主要涉及学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基本能力训练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性认识,掌握所学课程的基础理论,同时对于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而言,良好的外语听说能力不可或缺,这一能力与较强的沟通交流能力密切相关。基本能力实践内容所涵盖的课程有: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统计学、英语听说、商务英语、酒店英语。“专业技术能力”主要涉及酒店服务管理的能力。专业技术能力训练培养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操作技能,了解酒店的运行规律,熟悉酒店环境,增强学生对酒店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对所学课程的基础理论有比较深入的理解。所涵盖的课程有:前厅与客房管理、餐饮管理、酒店管理概论、组织行为学。“经营管理能力”主要涉及酒店经营管理的能力。经营管理能力训练承接专业技术能力训练,进行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培养经营管理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管理理论,更容易地参与到实践教学中来。主要涵盖的课程:酒店督导、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酒店公共关系、酒店管理信息系统。“社会适应能力”主要涉及综合设计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训练旨在培养学生对多门课程综合知识的应用能力,体现思维方式、知识应用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训练内容主要依托酒店的真实案例,仿真进行管理操作,主要涵盖的课程:酒店开业筹备、酒店运营实务、酒店运营效益评估、酒店立项可行性研究、毕业论文设计[3]。“创新能力”主要涉及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训练以课题研究小组为组织形式,以科研实践为主题,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科研课题,较系统地掌握从文献查阅、选题、研究方案设计与实现、论文撰写、报告与答辩、结题等全过程的各个环节,感受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得到独立科研能力的锻炼,主要涵盖的课程:立项课题研究和毕业设计。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一体化课程结构设计。
(2)多环节
为保证课程计划的全面落实,我院构建了“实训—实验—实习—毕业设计”多环节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训”将通过基本技能实训、专业技能实训和综合技能实训,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实验”是学生通过在实验室内模拟酒店经营管理的实践条件与实践环境,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模拟条件与模拟环境下的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与经营管理能力;“实习”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最关键环节,整个教学过程含教学与科研两种因素,是对已有知识的应用、探求问题的解决和寻求新知识的过程。通过建立和完善校内外综合实训和实习基地,有计划地将教师已完成的企业横向课题根据教学需要转化成为综合性、创新性的实践项目,或为学生提供企业现实环境中的真实项目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路以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毕业论文”是学生运用在校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过程,也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对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有着重要意义[4]。
2.2实践教学体系以“四个一”为支撑
(1)一个全方位的实践环境
全方位的实践环境是酒店管理专业实施实践教育必不可少的硬性条件,其主要包括校内实验设施设备和校外实习基地两部分。建设好校内实践环境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保障,主要有:1)利用现有的基础实验室和酒店管理信息系统软件,模拟前厅、客房、餐厅管理实训;2)运用多媒体条件开展案例、双语、情景教学;3)在校内实习基地(学校招待所)开展酒店各部门服务技能模拟实训。校外实践环境是建设实践教学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有:1)与本土高星级酒店建立合作关系,发展其成为认知实习、专业实习基地;2)与全球知名酒店与集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发展其成为毕业实习基地。全方位的实践环境建设可以保证不同阶段实施实践教学的需要,帮助学生逐步地了解酒店,熟悉酒店工作流程,将学过的专业理论转化为实践,知识转化为能力。
(2)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
“学者型”与“实践型”兼备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应同等对待。针对现有的问题可通过两种方式加以解决:一方面在内部形成培训制度,或通过系统培训,或通过派出教师去实习基地中挂职实践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聘请掌握岗位核心能力的酒店管理人员参与实践教学,或随堂上课或进行专题讲座,发挥他们懂业务、掌握专业前沿发展动态的优势,以保证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
(3)一个创新的实践平台
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和政府、企业举办的各类演讲比赛、服务技能大赛等,并为其提供便利;鼓励学生考取相关旅游职业资格;高年级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可适当参加一些科研工作。
(4)一套实践成绩评定方式
对学生实践成绩考核应采用自我考评、教师考评、酒店考评、实习作业多层面的评定方式,主要以学生实践表现为依据来确定实践课的成绩,从而提高学生参与实践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考试与教学过程的阶段考查(作业、实践、项目训练、随堂测验)相结合,并确定阶段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比例,重点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实践成绩的考核评定主要有两个方面:1)平时成绩。每次实践记单次成绩,是对该次实践的态度、技能、报告以及到课情况的综合评价,单次成绩汇总后作为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50%。2)期末成绩。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课程或项目的设计报告,考查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方面所占成绩比重为50%,对于有创新的学生,成绩从优。毕业实习时,在完善对学生考核制度的同时,对指导教师和辅导员也应有相应的考核和必要的奖惩。
3.结语
篇4
关键词:酒店管理;培养计划;设计
1我国酒店业发现现状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酒店业也取得巨大的发展。在2000年底,全国共有星级饭店6029座。其中:五星级饭店117座,四星级饭店352座,三星级饭店1899座,二星级饭店3061座,一星级饭店600座[1]。到2013年底,我国有13293座星级饭店,有11687家完成了2013年经营数据的填报。从2000年与2013年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星级酒店的数量从6029家发展到2013年的13293家,数量增加了一倍多。但从构成比例上来看,2000年时的酒店以二星级酒店为主,而到2013年酒店总体数量虽然实现翻倍,但主要是三星级以上的饭店数量在增加,而一、二星级饭店的数量在减少。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星级酒店的档次正在提高,这就要求有大量的更专业的人才队伍来进行管理和服务,这也给高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新开业酒店品牌构成分析,2014年8月国内开业的星级酒店总数为20家,品牌构成情况如图1[3]。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新开酒店以连锁经营的酒店为主,连锁酒店集团一般在社会上已经有了较高的认可度,这样容易形成品牌进入,扩展市场相对容易。连锁酒店集团对用人的要求更高,这也形成了对专业人才的广泛需求。从新开业酒店地域分析,2014年8月份国内新开业的酒店以东部区域为主,有12家,西部区域有5家,中部区域有3家。因此,东部对酒店从业人员数量的需求要大于中西部地区。所以,有酒店管理专业的院校在招生和就业方面可做相关侧重分析。
2我国酒店用人需求现状
2.1我国酒店用人的数量需求
随着酒店业的不断发展,我国酒店用人需求大量增加。但最近几年通过对大部分酒店调查发展,酒店招聘相当困难,愿意从事酒店服务的人员很少。而且,酒店现有的员工流失也很严重,酒店业最合理的流动率应该在8%左右,然而中国旅游协会对酒店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酒店人员流动率达到了23.95%,部分酒店高达45%以上。为了解决酒店缺编的现象,酒店对员工招聘的要求越来越低,针对这一现状,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开设了酒店管理专业,来满足社会的需求。
2.2酒店用人的基本技能要求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酒店数量增加的同时,星级也在不断地提升,这就对酒店从业人员的规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酒店服务人员具有酒店的前厅、客房、餐饮、康乐、会议等管理与服务操作的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随机问题的处理能力及处理客人投诉的能力。基于行业要求从业人员的基本技能和能力要求,指导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时,做好课程的选择和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培养适应酒店行业需求的人才。
3基于岗位工作任务需求的人才培养计划的设计
3.1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要按照高等教育内部发展规律,以社会行业对人才需求规格要求为切入点加以分析并确定,高职高专院校要以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依此,确定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星级酒店管理与服务第一线工作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从事酒店服务与管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学生应具有酒店管理与服务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3.2岗位工作任务的分析
目前,我国酒店从业人员数量需求是巨大的,但随着酒店档次的提升,对从业人员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院校要按照行业的要求来制订人才培养计划,以使得人才的培养能更好地满足社会用人的要求。当然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和对学生的培养要以合理的课程设置为核心,因为课程的教学是培养学生的根本,但课程的选择和设置要以行业岗位工作任务为指导[4]。
3.3基于工作任务的核心课程的设置
根据酒店用人的基本技能要求,满足岗位具体的工作任务,完成课程的设置,核心课程设置如下:
1)前厅客房管理及实务
主要介绍前厅部管理的基础理论、各个岗位接待服务程序及技巧;饭店客房定价及经济效益分析等内容。培养学生掌握前厅与客房管理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技能,掌握价格制定的程序和方法、前厅销售和服务管理、客房服务管理的能力,并能在实际中加以运用。
2)餐饮管理及实务
主要介绍餐饮经营和管理的基本理论、经营计划的编制、食品原料的采购供应管理、餐饮产品成本核算及成本控制、餐厅各岗位的标准操作技能和服务程序。培养学生掌握餐饮管理市场营销、经营计划、食品原材料采购供应管理、餐饮产品生产管理、售后服务管理、价格管理、成本核算与成本控制等能力,并能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运用。
3)饭店市场营销及实务
主要介绍市场的发展概述、饭店产品的特点、营销环境、竞争对手分析、消费者心理及需求模式分析、目标市场市场定位;饭店产品的市场营销组合策略。培养学生掌握饭店市场营销基础知识,了解营销部门管理、营销方法、具体营销管理实务。
4)酒吧酒水管理及实务
主要介绍酒吧经营与管理中的基本设施、人员素质要求、基本产品中茶、咖啡、奶、果蔬饮料的基本知识及服务操作;各种酒品的生产过程、种类、代表名品及服务规范;酒吧产品销售与成本控制等管理工作。培养学生了解世界各地著名酒品的种类、特点,酿造工艺,质量等级以及各种鸡尾酒的调制、茶、咖啡等饮品的种类及冲煮原理等,掌握酒吧经营策略、酒单设计及日常管理实务操作等方面知识。
5)酒店督导
介绍如何创建积极的工作氛围;基层管理者管理职能的培养与应用,包括召开晨会布置任务;岗位分工班次编排;质量检查与控制;培训计划的制定与落实;特殊问题的处理等内容。培养具有良好的个人修养及现场管理能力的高素质酒店督导人才,掌握饭店基层管理人员的管理方法、艺术以及处理突发性事件和特殊事件的能力,明确酒店督导在整个酒店管理中的重要性。
6)顶岗实习
通过到酒店进行顶岗实习,使学生熟练掌握酒店主要岗位的职责范围与相应要求,掌握酒店基层岗位的操作程序、基本技术技能和服务技巧,在实践、实习中将所学课程内容与实际岗位紧密结合,达到对酒店各主要岗位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为将来参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对本次的顶岗实习中的观察和体会,学会接待中一些事故的处理办法,人际关系的处理和协调,针对不同客人类型的接待技巧和对客服务中应注意的各种问题。
7)毕业实践
经过毕业实践,学生从事酒店前厅、客房、餐厅等部门各岗位一线服务与基础管理工作,亲身体验酒店工作环境和氛围。通过毕业实践使学生具备酒店营业部门各岗位规范的服务操作能力与一定的管理能力,学生的毕业实践就是企业的岗前培训,毕业后可直接上岗操作。总之,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要适应社会行业需求,按市场经济的人才需求规律,通过对核心课程的设计,合理制订教学内容,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达到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实现人才培养计划的培养目标[5]。
参考文献:
[1]国家旅游局.2000年中国旅游饭店统计公报.
[2]国家旅游局.2013年全国星级饭店统计公报.
[3]第1资讯.2014年8月份全国星级酒店开业统计报告.
[4]刘新超.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与内容及教学方法探讨[J],旅游纵览(行业版),2012(4):45-45.
篇5
【关键词】高职 酒店管理专业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中国酒店业迅猛发展。据统计,中国目前共有星级酒店达12000多家,其中五星级酒店近800家。全球排名前10位的酒店管理集团已全部进驻中国,这些酒店集团在中国不断开拓自己的领地。专家预测,未来50年内中国的酒店数量将会超过美国,成为全球酒店业最具市场潜力的国家。此外,国内酒店业也已开创本土品牌,如首旅集团的诺金,万达集团的万达瑞华、万达文化、万达嘉华等。中国酒店集团化发展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如旅游饭店集团的规模增长率高于国际品牌酒店集团,开元、首旅、金陵、万达等国内酒店公司也加快了集团化发展的步伐。酒店的国际化、集团化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的酒店管理人才。但是,就当前情况来看,高素质酒店管理人才缺口大,特别是应对酒店行业国际化、集团化的复合型管理人才更是严重匮乏。究其原因,是由于当前许多高职院所培养的酒店管理方面毕业生质量上不尽如人意,且目前酒店业最缺乏的不只是某一部门的专才,更多的是需要集理论和实践、外语和艺术修养等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这就意味着需要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整和优化。
一、当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
(一)“产学式”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与酒店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分别在学校和酒店两个场所、两种环境进行交替学习。学校以理论知识学习为主,而学生到酒店主要开展岗位实践工作。这一模式的开展需要学校和企业的密切配合。酒店在产学结合教育中起到关键性因素,为了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它有积极参与的责任与义务;学校整个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从专业的设置、教学计划的制订及课程建设等来看,学校是产学结合模式的组织者和执行者。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酒店会指派专业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学校也会委派专门老师全程跟踪指导,随时掌握学生的实习情况并与企业深入沟通。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较好地解决了理论与实践的矛盾,体现了在“学中做”、“做中学”的高职培养理念。
(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深层次的合作形式就是订单式人才培养。这一模式主要针对酒店的人才需求,在征求学生愿意的基础上学生与企业签订就业订单,承诺顶岗实习及毕业后到该用人单位工作若干年。由于其就业导向明确,酒店参与专业人才培养的积极性高,不仅参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而且会在师资培训、实训条件等方面提供支持。学校也会根据酒店的具体要求,确定培养目标和规模,有针对性地开展理论教学。同时,学生毕业后能按照协议直接到签约酒店工作,提高了就业率。因此,这一模式能较好地调动学校、酒店及学生三方的积极性。
(三)“双证式”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使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能进一步掌握本专业的职业能力,不少高职院校要求学生在毕业时取得酒店管理专业毕业文凭的同时,也能取得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酒店管理专业的职业资格证有中国酒店管理师、餐饮服务员资格证、客房服务员资格证、前厅服务员资格证等。此类人才培养模式旨在提高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与就业竞争能力,使其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接轨,培养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应用型人才。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存在“供需错位”现象。
中国酒店业发展日新月异,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而当前不少高职的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没有跟上酒店业发展的步伐,与社会需要产生了脱节,没有真正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要求。这主要是因为高校的知识本位思想所致,未能处理好理论与专业技能的关系,在教学中仍以学科知识为主,重理论而轻技能,即使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仍然强调知识体系的重要性,而未能体现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根据企业的需求和变化调整培养目标,导致所培养的毕业生在解决酒店经营与管理实际问题能力方面有所欠缺。另外,目前中国酒店业正积极与国际接轨,由经验型顾问向知识型顾问发展。现行高职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所培养的毕业生远不能适应酒店行业的发展需要,这对传统的教育培养模式提出挑战。
(二)专业教学存在“两极化”倾向。
目前,我国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存在两种倾向。一是过分强调学生对酒店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轻视理论知识的传授,提出基础理论“越少越好”,特别是轻视学生对酒店管理宏观上的认识,高职教育成了中职教育的复制品。实际上,理论部分与实践教学内容相辅相成,如果过分强调高职实践教学,忽视了其理论教学内容,培养的人才必然是缺乏后劲的。二是存在专科教育“本科化”倾向,所培养出的人才大多具有较深的专业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的科研、开拓能力,但却缺乏基本操作技能的实践和锻炼,难以深入生产第一线,无法成为酒店急需的有一定实践能力、具有管理潜质的应用型中高级服务型人才。
(三)人才综合素质不够全面。
目前,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普遍重视专业技能培养,但在综合素质的教育方面却较为薄弱。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毕业生职业技能不错,但职业素养不够,表现在人文知识、语言能力、艺术修养、人际交往、心理素质等方面比较欠缺,特别是外语能力方面,无法与外国顾客沟通,同时也不能很好地跟外国同事或同行进行交流;另外缺乏脚踏实地、吃苦耐劳和独立自主的精神和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
三、酒店管理专业“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措施
戴炜栋认为,复合型专业并不是两个专业的简单叠加,而是针对市场需求,对某一专业课程设置进行适当调整。因此,此类复合型应该是一有别于传统教学方式与课程设置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由此,“外语+专业”复合型酒店管理人才可以界定为:将外语作为一门交际工具,熟练掌握酒店管理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并在酒店管理工作中能运用外语进行沟通与交流的一专多能的人才。其特点是将“多元化”培养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培养酒店管理专业能力为主、外语能力为辅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运用“多元化”理念定位培养目标。
由于酒店管理专业开办的时间不长,属全新的专业,不管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采用哪一种培养模式,其培养目标都是比较单一、比较笼统的,着重围绕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为中心,并在此基础上建构教学体系。这样的培养目标培养的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酒店行业全球化、国际化发展的需要。应运用“多元化”人才培养理念来定位构建酒店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酒店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要以职业能力为本,坚持知识与实践的统一,首先要求学生掌握酒店管理专业的相关理论,并能够将所学知识进行熟悉运用,胜任实际岗位的操作;其次要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培养其创新意识;再次要让学生系统地了解国外酒店行业发展的趋势,还要能了解区域乃至全国酒店业如何进行本土化、特色化发展。同时,酒店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要重视外语能力的培养,将外语的学习融入专业知识、技能和实践能力教学中,培养服务行业具备外语应用能力的国际化、实用型的酒店管理人才。这是适应酒店行业全球化、国际化的需求,也为毕业生岗位提升、发展创造条件。
(二)建设“多元化”课程体系。
酒店管理课程体系的设置要融入“多元化”这一培养目标,体现“外语+专业”这一特色,注重如下几点结合:一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二是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结合,三是理论课与专业课的结合,四是外语教学与专业教学的结合,形成以酒店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课程为主体、外语及人文类课程为辅助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专业主干课程包括酒店管理概论、酒店餐饮管理、酒店客房管理、酒店前厅管理、酒店服务心理、酒店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酒店营销、酒店信息系统管理、宴会组织与设计等。通过这些课程,着重培养学生掌握现代酒店管理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酒店一线业务服务的职业技能和基层管理能力;掌握酒店企业的业务操作流程,具备对酒店事务基本问题的分析和处理的能力。根据近年来的酒店管理毕业生的就业跟踪调查,结果显示,在酒店工作后续发展力强的往往是外语应用能力强的毕业生。那么在课程体系中应体现英语类课程的重要性,适当加大学分比例。与酒店相关的外语类课程有旅游基础英语、旅游英语听力与口语、酒店英语、旅游英语应用文写作、国际礼仪等,着重培养学生熟练运用英语进行旅游及酒店服务与管理的工作交流,掌握一定的游客心理学知识,具备较强的组织、沟通与协调能力。人文类课程能帮助学生具备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知识,具备从事酒店管理工作所需现代服务理念、饮食文化,了解心理学、现代社交礼仪,懂得人生哲学,能胜任旅游酒店企业管理经营和服务工作。此外,课程实训也是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习进度适时安排学生到酒店开展实训工作,学生将课程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工作中,起到检验、校正、补充、完善的作用。在基础专业课程完成后的第四个学期,安排学生到酒店进行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由学校及酒店指派的双导师进行适时指导,形成理论与实践、课堂与岗位、知识与技能于一体的课程形态。
(三)打造“多元化”专业教学队伍。
专业化教师队伍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关键。因此,酒店管理“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的根本在于打造一支“双语、双师”型的教师队伍。首先要求这支教师队伍要专业化,具备精深的酒店管理专业知识,掌握酒店管理必备的技能;其次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英语基础,能熟练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能熟练运用双语进行课堂教学;再次要求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知识,有较高的施教能力和授课水平,同时具有广博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知识。“双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需要创新师资培养机制。一是通过在职提高,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酒店挂职锻炼,或定期指派教师参加酒店技能培训,鼓励教师获取酒店管理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同时鼓励专业教师脱产进修,提高自身学历。二是加大引进力度,从酒店引进一线管理及技术人才充实到专业教师队伍,通过教师资格培训,能够形成具有丰富酒店管理知识和技能、具备现代教育理念的专业教师队伍。三是对专业教师加大英语的培训力度,既要学习通识英语,又要学习旅游英语;既要提高英语的应用能力,又要提高运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四是要成立酒店管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由校内专业教师及校外酒店管理一线专家组成,校外专家兼有三重身份,既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兼课教师,又是校内专业教师的培训师,同时还是酒店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顾问。
(四)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复合型酒店管理人才的培养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首先是教师角色从单一的教师向教师兼师傅的“双师”的转变,既要讲授理论又要兼顾实践,既要动口也要动手,既能深入浅出地讲解理论又能亲自示范、熟练地开展实操;其次,在教学理念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再次,教学方式上要从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引导式教学,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教育和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最后,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互动式教学、探讨式教学、实操性训练、视听说教学、角色扮演等,突出实践教学,把酒店技能引入课堂,注重提高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也能感受到酒店职场的氛围。
(五)建立“多元化”的考评体系。
考评体系是构建酒店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内容,多元化的课程体系需要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一是考评主体多元化,主要由学校专业教师、酒店管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企业三方面构成,以学校专业教师为主,企业全程参与的考评主体,针对学生在课堂学习、企业实训中的表现进行综合考评。二是考评项目多元化,酒店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除了课堂的理论知识学习外,学生的实训、实践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学习过程还有酒店的指导老师的参与,因此,考核的项目应包括日常课堂教学学习、实训基地实训、酒店顶岗实习等内容。三是考评方式多元化,结合学习内容及授课方式,考核形式应该是多样的,可以是书面闭卷或开卷答题,或采取口试方式,还可以采取理论与现场操作相结合的测试。此外,也可以采用答辩方式考核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六)尝试“多元化”校企合作模式。
基于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职业性强这一特点,因此其人才培养必须依托行业,与酒店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以符合社会、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与酒店建立“多元化”的合作模式。一是“产学结合”模式,根据建构主义理论,专业知识及技能的习得除了课堂教学外,还需要在职业场景中进行操练,体现“做中学,学中做”的理念。“产学结合”模式要求学校与企业紧密配合,做到五个共建,即共建人才培养方案、共建课程计划、共建师资队伍、共建实训室、共建实训基地。二是“教学经营一体”模式,在“产学结合”基础上开放校内相关实训室,在酒店的指导下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将专业教学与校内专业实践基地的生产经营进行有机地结合,达到“教产相长”,使学生既可以获得岗位技能,又可实现创新创业,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三是“国际化”模式,要积极拓展与国外高端酒店开展合作,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理念及酒店的管理模式,引入部分酒店管理专业原版教材,逐步实行双语教学,进行双向交流,学校专业教师到对方酒店挂职、培训,酒店行业专家到学校任教,鼓励学生到国外高端酒店实习、就业,实现“引进来,走出去”校企合作模式。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大背景下,复合型酒店管理人才是符合我国酒店业对国际化、现代化管理人员需求的,“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也是符合教育部对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要求的。这一培养模式体现了理论与实践、职业教育与企业、专业能力与外语能力的高度结合,在创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有效性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参考文献】
[1]陈福义.旅游教育改革思考[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2(9)
[2]陈小军.工学结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职高专教育,2007(1)
[3]戴炜栋.关于面向21世纪培养复合型高级外语人才发展战略的几个问题[J].外语界,1999(4)
[4]蒋国平.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高教论坛,2004(2)
[5]江浩.发展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商贸,2011(2)
[6]刘伏英.“洛桑模式”对我国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5(8)
[7]刘太刚.关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1)
[8]田雅琳.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3)
[9]王前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3(10)
篇6
关键词:酒店管理;职业教育;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
职业教育是当前我国大力提倡与发展的一种教育模式,对推动我国全面的转型、经济结构的优化有着重要的意义。2011年,教育部制定了《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该意见中对如何发展中高职教育进行了具体化,将之作为重要工作目标提上了日程安排。纵观我国当前酒店管理专业的中高职教育,在衔接方面还处于初步的摸索阶段,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分析与解决。比如说在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存在着文化基础课脱节、教学内容重复、职业能力培养缺乏衔接、培养目标不清晰等问题。本文根据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的实际情况,对影响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建议。
一酒店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构建的意义
(一)课程体系直接承担了中高职衔接的任务
要想做好中高职的顺利衔接,需要多方面的配合,比如说在招考的渠道、办学的路径、培养的框架以及评价管理等方面都要做到统筹安排、全面谋划。酒店管理专业中高职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因此,课程体系的构建是最适合用来帮助中高职衔接顺利完成的工具与载体之一。课程体系的构建,它体现的是知识、能力的构建,在中高职衔接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1]。
(二)课程体系动态体现了社会的人才需求
中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在进行工作岗位后,能否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评价我们中高职教育的关键因素。只有通过课程体系的构建,使得课程内容的设置更加贴合实际的工作需要,贴合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获得一技之长,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工作技能,才能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而合理地构建课程体系就是要合理分解中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综合考虑社会的人才需求,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套完整的既能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又能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的教学体系。
(三)课程体系确保了人才培养目标的统一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因其学生的生源、学历背景不同,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是不同的。我们要做好中高职衔接,就必须在这两个阶段的课程体系构建中,确保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的继承性、一致性。我们要根据综合考虑中高职教育中师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制定课程体系,根据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学计划,确保各自完成中高职教育目标的同时两者之间能够统一,从而提升职业教育的综合成效。
二酒店管理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
中高职在酒店管理专业上的衔接是一种不仅需要在招生与学制上具有连续性,而且需要在教学目标与课程设置上具有一致性的全方位的衔接。中高职的衔接重点应该是在课程设置上的衔接。但是从我国现阶段中职和高职中有关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它们之间的联系不是特别紧密,在课程的衔接上做得不是特别好,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
(一)文化基础课严重脱节
从教学实践看,绝大多数从中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在进入高职阶段学习时,都能在专业领域继续较好地学习,但是在文化基础课等方面却存在一些脱节现象。相对于那些由高中考入高职院校的普高学生来说,由中职考入高职的学生在文化课方面与普高学生具有较大的差距。文化基础课的脱节使得一些中职学生在升入高职以后,无法及时有效地接受一些新的、深入的、有些难度的核心专业课程。这些差距不仅导致了高职教育中学生之间存在的学习差距拉大,而且导致高职教育课程安排的难度加大,从而影响了高职教育的整体水平。比如说,一些中职学生进入高职以后,学习英语、数学等基础课程时往往十分吃力,难以跟上一般的普高学生的学习进度。
(二)专业课程设置重复
在当前中高职专业课程的教学当中,存在着中高职课程难以衔接的问题。这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是,在中高职的教学实践中,有关酒店管理专业方面的课程设置、教学设置没有统一的规范与标准,造成了不同的中高职学生在专业知识的掌握上出现了差异;二是,现阶段中高职有关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中,内容重复的现象时有发生,部分课程虽然名称不一样,但教学内容几乎相同;三是,在中职教育中,一些需要在中职阶段完成的有关酒店管理的基础性知识与教学内容没有得到合理的安排,使得在高职教育中不得不安排时间对这些知识进行弥补。
(三)职业能力培养缺失
当前有关酒店管理专业的职业教育,中高职之间的区别主要集中体现在学历层次的不同,而没有将教学的重点与职业能力的等级联系起来。这就使得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只是学历层面的提升,而不是职业能力的提升与发展。职业教育中职业能力培养缺失的问题,使得中高职的师生在意识上、实践中都更加看重从中职到高职这一“学历层次”的提高,而忽视了对职业能力的认知与培养。这一问题也体现在酒店管理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上,使得职业教育中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的目的出现偏差,课程设置的内容出现空白,从而使得中高职在酒店管理方面职业能力的培养难以实现有效地课程衔接[3]。
(四)培养目标不清晰
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要与地方经济发展的水平相一致,要符合地方实际情况,而在我国大多数职业院校中,在设置课程内容、设定教学目标时往往忽视了实际需求。这种关起门设置的培养目标与要求,使得中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无法与社会的职业需求统一起来,从而使得中高职之间在课程上的衔接无法实现,最终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无法很好地满足酒店管理具体岗位的要求,而且使得中高职在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上难以实现衔接。
三酒店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构建策略
如何来提高酒店管理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是我们关心与考虑的问题,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了构建课程体系的策略,希望能为酒店管理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提供一些建议。
(一)运用规范的学分制,增强课程的衔接性
学分制是一种以学分为基础,以修满学分为标准,来判断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水准的管理制度[4]。按照统一的标准,在中职和高职两个教育阶段设立不同的学分标准,既可以完成各个阶段的培养任务,又能够提升中高职教育在课程安排上的灵活性,从而增强中高职在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上的连续性。要将学分制落实到实处,发挥学分制的作用来增强课程的衔接性,重点在于设立符合中高职课程特点的统一的学分标准与管理体系。建立合理的中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分制,首要任务是确立不同阶段的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学分标准,有效地应对从中职阶段升入高职阶段存在的生源差异问题,从而使得高职教育的课程安排、课程内容更加自由,在延续中职教育的同时,优化高职学生的理论知识、专业知识,为那些专业起点不同、文化基础不同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课程内容,使得酒店管理专业中高职人才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实现有效的衔接。
(二)合理安排课程内容,提供课程衔接的水平
我们要明确酒店管理专业在不同阶段的职业教育中的侧重点,由此确定教学的计划,合理安排课程内容,从而形成既能体体现不同教育阶段的教学重点,又能够实现阶梯推进的职业教育体系。首先,要准确地定位酒店管理职业教育在中职、高中这两个阶段的人才培养重点,一般来说,中职阶段人才培养的重点是一般性的酒店技能性人才的培养,而高职阶段人才培养的重点是高端技能型酒店管理人才的培养。那在设计中高职酒店管理的专业课程时,就应当体现上述的不同特点,保证各个阶段教学内容各有侧重,而且实现课程内容从中职到高职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从而有效地提升酒店管理专业中高职教育的合理性、科学性。简而言之,就是要全面考虑中高职教育在酒店管理专业方面的培养目标,发挥两种教育阶段的不同教育功能,将中高职教育的课程内容从深度、广度上区分开来,从而使得不同教育阶段的学生能够各自完成专业学习,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使得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在酒店管理专业方面实现有序地衔接,提高酒店管理人才的培养效果。
(三)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提高课程衔接的质量
在酒店管理专业的教育思路上,中高职教育应该保持高度的一致与统一。中高职教育都要以满足社会酒店管理的实践需求为宗旨,落实各自的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加强与同类型职业教育的交流与联系。具体来说就是,在中高职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确定以及人才培养的标准等诸多方面,都要体现中高职不同教育阶段的差异性[5]。但是这种差异性在提升酒店管理人才的能力方面,要能够相互衔接,实现由中职到高职人才职业能力的转变与提升,共同构建现代酒店管理专业职业教育的培养体系。这就使得中高职教育不仅在学历层面得到有效的衔接,而且在职业能力方面也实现了良好的衔接,从而使得中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衔接更加全面、更加有序。
(四)明确培养的目标,保证课程衔接的顺利完成
要确保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顺利完成,就需要中高职明确自身的培养目标,认清自身的定位,而且在目标设置上要有连续性、统一性,从而确保围绕不同培养目标设计的课程之间也能够实现衔接。因此,中高职准确的定位是实现酒店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前提与关键。在我国现阶段,中高职教育间的联系较为薄弱,使得酒店管理专业的中高职教育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大局的、整体的观念,也没有进行全局性的考虑[6]。主要体现为高职教育中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一般没有考虑到中职教育的生源特点,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出现了断层的现象。我们在确定课程时,要考虑到中职学生与高职学生的特点。在安排中职学生的课程时,除了要帮助他们掌握酒店管理的基本知识与职业技能,还要为他们的继续教育安排一些基础性的课程内容;在安排高职学生的课程时,除了考虑普高学生的特点外,也要考虑中职学生的特点,为由中职升入高职的学生安排一些符合文化、专业技能的基础课程。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对服务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对酒店管理、餐饮服务等行业的人才需求日益增强。因此,开展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性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更好地提高我国职业教育的水平,不断提高职业技术人员的文化素质,就需要做好中高职之间的课程衔接,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各个层次的人才需求。
作者:王渔 单位:重庆应用技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雷晚蓉、喻彩霞.酒店管理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策略研究[J].鄂州大学学报,2015(8):82-84.
[2]雷晚蓉.中高职教育衔接的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4(6):83.
[3]刘加凤.江苏省中高职对口单招课程衔接的探讨——以酒店管理专业方向为例[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6):98-99.
[4]曹艳芬.酒店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培养目标体系构建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12):147-149.
篇7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酒店管理;课程体系
国家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和《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文件,以落实和推进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目前,酒店管理专业传统的课程体系以专业技术和技能课程为核心课程,培养掌握现代酒店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服务技能,拥有现代酒店业所需求的应用型一线专门人才。若仍按传统课程体系和培养目标,已很难培养出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为改变此现状,必须改革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
1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高等职业院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前提是厘清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目前,关于创新创业教育内涵有两种说法:一是教育理念说:《CC中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报告》中提出创新与创业教育应相互融合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说认为人为地将创新与创业教育割裂开来不科学,创新与创业教育是两个不可分割的教育理念。[1]二是教育实践活动说:向晓书指出创新创业教育是包含创新创业意识、能力、素质和思维的教育实践活动。[2]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求真精神和创业务实能力为目标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活动。创新与创业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融合。创新是敢于打破常规、标新立异的一种精神和价值取向,属思想意识层面;创业是把创新思想付诸于创业行动,创造一种新的产品、职业或岗位的实践活动,属行为行动层面。同时,创新是核心、根本,创业是创新的最终目标;创新思维要通过创业实践来体现价值。这包含四个层面内涵:意识层面,即创新精神、创业意识;知识层面,指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掌握知识和理论内容丰富,涉及学科众多,如心理学、教育学、社会科学等;技能层面,包括创新创业的基本技能、方法;实践教育层面,即创新创业教育应落实到创业实践活动中,学校应在拓展训练室、创业孵化园等场所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3]
2酒店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体系构建
2.1酒店管理专业传统课程体系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传统课程体系有四大模块,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职业技能课、拓展训练课。公共基础共课包括“形势与政策”“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等课程。此模块课程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团队意识等。专业基础理论课包括“旅游英语”“应用文写作”“旅游学概论”“旅游文化”“饭店管理”“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经济学”等课程。通过这个模块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积累法律、公关、礼仪、现代酒店经营管理、酒店前厅、客房、餐饮等部门的业务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英语交流、使用计算机办公软件、工作适应和沟通等方面能力。职业技能课包括“前厅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酒店宴会与会议业务统筹实务”“客房服务与管理”等课程,此模块可以着重培养学生酒店的前厅、客房、餐饮等管理与基本服务操作能力。拓展训练课包括“旅游市场营销”“旅游电子商务”“酒店财务管理”“会展服务与接待”等课程,训练学生基本素质,培养学生解决酒店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高档酒店服务设计能力和酒店产品营销能力等。
2.2酒店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构实践
构建新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关键在于把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要求融入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这里的“融”字应该理解为全过程、全方位的融合。[4]新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就是把创新创业教育意识、知识、技能、实践教育的四个层面全过程、全方位融入到传统的课程体系四大模块当中。
2.2.1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层面融入公共基础课
传统课程体系公共基础课中除了体育和计算机基础课外,其余科目都是理论知识和实践比例分别是80%、20%。创新创业思想意识层面教育教育融入后,课程比例变为理论60%、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占20%、实践占20%,培养目标也发生变化,除上述传统目标外,增加创新创业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培养目标。以我院开设“就业与创业指导”课为例,授课教师带领学生选取创业项目,共同进行社会调研、共同制定企业策划书,并在虚拟网商实验室进行可行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创业兴趣,树立创业信心,完成创新创业教育目标。
2.2.2创新创业教育知识层面融入专业基础课
我院酒店管理专业传统课程体系专业基础课,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分别为60%、40%。融入创新创业知识层面后,课程比例变为理论40%、创新创业知识占20%、实践占40%。以我院开设“酒店人力资源管理”课为例,授课教师设置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创业篇,在学期见习中带动学生有目标地去调研实习酒店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中优点,分析存在问题,初步提出创新性建议,见习结束后,汇总学生建议,进行分析验证。
2.2.3创新创业教育技能层面融入专业技能课
酒店管理专业传统课程体系专业技能课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分别为40%、60%。融入创新创业技能层面后,课程比例变为理论30%、创新创业技术培养占20%、实践占50%,培养目标为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如在“前厅服务与管理”课教学中,授课教师不仅介绍现有酒店前厅设计构成要素让学生了解,还从创新创业角度出发让学生设计前厅环境,教学生运用软件绘出图纸,锻炼学生创新创业技能;“餐饮服务与管理”课中关于中餐摆台的教学内容,老师和同学共同设计主题,设计餐桌、桌布、餐巾餐花样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摆台比赛,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
2.2.4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育层面融入拓展训练课
传统专业课程体系拓展训练理论知识占20%比例、实践占80%比例。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层面后,课程比例变为理论课占10%、创新创业技能教育占20%、实践占70%,培养目标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素质全面协调发展。以我院开设“会展服务与接待”课为例,我院教师组建礼仪接待队,利用课余或者假期进行训练,学院或淮北市召开大型会议,教师带领学生从会议接待、会场的布置到会议服务等全程参与;会议接待结束后,师生一起总结接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锻炼学生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此外,大三学生主要安排顶岗实习、撰写论文。在学生去实习岗位前,系部会请校企合作的企业家和一线管理人员进校园,为学生做动员。指导教师召开学生会议明确实习目标,把主题任务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收集资料,分析实习酒店存在问题,发掘市场商机,并最终以论文的形式提交上来,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实习学生的创新能力,毕业后可把这些创新的思想、理念通过创新实践呈现出来。
3结束语
创新创业教育是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刚起步,处于摸索、试点阶段,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一方面,需要高校领导从思想上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制定出政策和物质的支持和保障,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有效机制,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教育氛围。另一方面,要求教师自觉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不断学习积累创新创业教育知识,训练创新创业教育技能,改革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将创新创业教育融于专业教育中,充分发挥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职能,体现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
作者:靳慧 朱军 单位:淮北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曹胜利,雷家骕.CC中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报告[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9:64-65.
[2]向晓书.创新创业教育在创业与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9):142-144.
篇8
论文关键词:酒店管理;实践教学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特色与推广
2011年2月,阜阳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09级学生圆满结束为期半年的集中教学顶岗实习。因岗位技能及综合素质表现突出,经企业严格考核,有8位同学获“优秀实习生”称号,有7位同学获“优秀操作能手”称号,有6位同学获“微笑大使”称号。为表达对学院培育适需对路应用型人才的谢意,实习企业专门为学校发来感谢信,并派专人到校参加总结表彰会。感谢信中指出:“在为期6个月各大酒店轮岗实习期间,09级酒店管理专业实习生是一支责任心强、工作踏实,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和良好职业素养的服务骨干、是一支具备专业熟练操作技能和优秀职业礼仪的服务标兵,更是一支企业倡导亲和服务、个中涌现出的一批形象大使,他们在各自的实习岗位上爱岗敬业、勤勤恳恳、默默奉献、脚踏实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使他们收获颇多,有了一次真正踏入社会的难得锻炼机会”。这既是企业对顶岗实习学生工作业绩的充分肯定,也是企业对学院酒店管理专业育人成果的充分肯定。
我院酒店管理专业自招生以来,适应现代酒店服务业快速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旺盛需求,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途径。在广泛调研、充分论证基础上,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学生专业技能训练和综合素质提高,增强职业岗位针对性、技能应用性和操作实践性,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专业课程实训、教学顶岗实训、毕业顶岗实训“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探索出一条“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学用一体”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教学改革的积极成果。
一、以编制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突出实践教学环节
为保证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性、实现目标的有效性、课程设置的应用性、培养过程的实践性及培养计划的可操作性,学院在编制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组织系领导和专业教师到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及本地的宾馆酒店进行实地考察与调研,了解行业企业用人的岗位需求,邀请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教授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充分论证,形成较强可操作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多年方案执行过程中,根据社会发展、行业态势及人才需求新变化,通过召开实习企业和实习学生座谈会,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对方案进行了多次的修订和完善,形成目前适应高职人才培养层次、企业岗位需要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我们将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可持续发展为重点,以工学交替、顶岗实习为途径,培养适应现代宾馆酒店业发展需要,掌握现代酒店管理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胜任四星级以上宾馆酒店的服务员、领班、部门经理等工作岗位需求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专业人才。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执行,突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教学模式上,采取“2+0.5+0.5”运行机制。即两年在校集中理论学习与专业课程实训,半年企业集中教学顶岗实训,半年企业毕业顶岗实训。两年在校的集中理论学习、专业课程实训与半年的企业集中教学实训是学院的刚性要求,必须保证;半年企业集中教学顶岗实训,以保证学生多岗轮换和企业用人的连续性为基础,实训时间可安排在第三学期,也可安排在第四、第五学期,实现工学交替,学用一体;半年毕业顶岗实习,安排在第六学期,以校园招聘会为平台,采取集中与分散、实习与就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第二,实践教学上,实现课程实训、教学顶岗实训、毕业顶岗实训三位一体。课程实训与课程理论教学同步进行,通过教师演示、学生演练、现场操作三个环节,在多媒体教室、校内实训室、市区实习基地完成;集中半年时间,在校企合作企业进行教学顶岗实训,实行定期轮岗,集中管理,校企统一考核;半年时间的毕业顶岗实训,实行集中与分散、实习与就业相结合,在校企合作企业和招聘用人单位进行,由校企统一进行毕业实习考核与鉴定。第三,理论课与实训课的比例上,突出实践性。强调理论“必需、够用”为度,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使理论课与实训课的学时比例达到4.5:5.5,以强化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第四,专业课程设置上,突出职业岗位性。针对宾馆酒店前厅、客房、餐饮、康乐、酒水酒吧、营销、财务、人力资源等岗位与部门,开设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康乐服务与管理、酒水酒吧服务与管理、酒店营销学、酒店财务管理、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针对涉外宾馆酒店对外语水平的要求,开设有酒店专业英语,突出学生口语与翻译能力训练;针对宾馆酒店对个人整体形象与综合素质的要求,开设有公共关系学、酒店礼仪、形体训练、酒店管理概论、服务心理学、饮食文化、酒店法规等课程。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较好地适应了社会对酒店管理人才的需要,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
二、开展专业课程校内外实训,培养学生核心应用能力
课程实训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集中教学实训、毕业顶岗实训的重要基础。通过课程实训可以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验证,书本知识的不足得到补充;可以使学生对未来的工作有直观的理解和认识,对未来工作的选择有明确的目标;可以使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定位有明确的依据。为此,我院采取教师课堂演示、学生校内实训室演练、校外实训基地现场操作三个环节来完成。教师课堂演示、学生校内实训室演练在校内交替进行,教师通过基本理论讲授、情景模拟、案例分析、物品摆放与使用技巧展示等,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消化。教师指导学生利用校内餐饮实训室、客房实训室、礼仪形体训练房等,进行模拟操作演练,提高学生前厅、客房、餐饮等项目的服务与接待技能。学期结束前的集中训练是课程实训的关键环节,为此,学校与市内文峰宾馆、天上人间大酒店、国际大酒店、金满楼大酒店、王朝大酒店等签订实训协议,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每学期结束前集中3-4周时间在前厅、餐饮、客房、会务等岗位,由领班或部门经理具体指导,进行一线的现场服务与接待,以掌握前厅接待服务、客房接待服务、餐厅接待服务、会议接待等的工作规范与技巧,感受实际工作中“三厅”服务管理的标准,接受行业对课堂理论知识的验证。由酒店企业根据学生实训表现,做出课程实训综合评价与成绩评定,结合任课教师理论与模拟实训考核,各按50%计入课程考核的总成绩。通过几年的实践探索,学生的技能得到锻炼,对自己的专业充满信心,企业对学生的敬业精神与专业技能也给予了积极评价。
三、开展工学交替教学顶岗实训,培养学生岗位适应能力
社会对酒店管理专业人才表现出强劲的需求,也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两年的理论学习与不间断的课程实训,远不能适应现代酒店业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进行为期半年的集中专业教学实习是十分必要的。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来说,作为教学计划重要组成部分的集中教学实习,是对学生进行专业基本训练、培养实践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关键。对企业来说,可以减缓招聘人员的压力,降低培训成本与资金运营成本,也为储备管理人员打下基础。从学生自身来说,可以使他们提前成为“职业人”,强化岗位专业技能,增加经济收入,增强职业竞争力,缩短为就业所耗费的时间。 为此,经校企双方平等协商,我们分别与上海复旦皇冠假日大酒店、上海佘山艾美大酒店、华山宾馆、福建荣誉酒店集团、苏州海悦花园大酒店、合肥海汇假日酒店、浙江海宁酒店集团公司等签订了校企合作的教学实习协议。多年来,我们相继组织多届学生在实习指导教师的护送下分赴以上酒店进行为期6个月的教学实习。酒店安排专人统一管理,实行统一服装,免费食宿,定期轮岗,购买保险,津贴待遇定时发放。实习指导教师与酒店企业和实习学生保持热线联系,及时反馈信息,处理问题,积极协助酒店切实保证实习有序进行。实习期间,由酒店负责人根据学生不同岗位的工作表现,逐项填写《阜阳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实习鉴定书》,作为学校对教学实习学生考核的依据。院、系领导定期走访实习企业,与酒店领导交流,看望实习学生,召开学生座谈会。企业对学生实习期间的表现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称赞他们适应岗位角色快,专业应用技能强,综合素质表现好,希望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学生也对酒店的规范管理、安全有序、专业技能得到应用与提高十分满意,对未来的就业充满信心。
四、开展分类指导毕业顶岗实训,培养学生就业综合能力
毕业顶岗实习是实施实践教学体系的关键,是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对接的桥梁,是学生展示知识、能力、素质与顺利实现就业的平台。为此,我们以毕业生校园招聘会为契机,与华山宾馆、福建晋江大酒店、合肥海汇假日酒店、浙江海宁酒店集团公司等单位,就学生的毕业顶岗实习与就业进一步沟通,因为有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企业对学生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普遍看好,学生对企业的工作环境、人文关怀、事业发展普遍认可,多数学生有回到原教学实习企业的愿望等方面做基础,所以,校企双方愉快地达成多项协议:回到原教学实习企业的学生,进行毕业顶岗实习,免除试用期,签订就业协议,享受与本单位正式员工福利待遇,并给予一定的学历补贴,表现优秀的,直接提拔重用;协助学校继续做好学生的顶岗实习、毕业考核与毕业鉴定工作;帮助学校积极推荐没有回到企业的同学到其他宾馆酒店进行毕业实习与就业;学校通过后续学生教学实习等方式,满足酒店因部分学生离开而对岗位人员的需求。这样的合作,形成了一个工学交替的供应链,既保证了毕业生的顶岗实习,又实现了学生的稳定就业,既保证了学生的教学实习,又稳定了学校的实习基地,实现了学校与市场的对接,培养与就业的对接。
五、专业特色和应用初步显现
经过多年的改革与探索,酒店管理专业已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2010年被安徽省教育厅立项为省级特色专业,教学改革成果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得到评审专家的充分肯定。其特色和应用情况主要体现为:
(一)制定了符合高职教育办学理念的酒店管理专业“2+0.5+0.5”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在执行中做到与时俱进,及时进行修订与完善。
(二)构建了酒店管理专业“课程实训、教学顶岗实训、毕业顶岗实训”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初步形成了“早实践、多实践、三年实践不断线”的实训格局。
(三)建立了一批满足教学改革实践需要、稳定巩固而又运行高效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形成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
(四)实现了酒店管理专业“工学交替、学用一体”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达到了学生、学校、企业三方互利共赢,学生、家长、学校、企业、社会五方满意。
(五)实现了高职教育“就业导向”的办学思路,人才培养与市场需要无缝对接,就业率一直保持在100%。
(六)建立了运行良好的校企资源共享机制。实习酒店为学校提供学生实训基地、校内实训设备、技能大赛和大型活动赞助费等;安排专业技术骨干作为实训指导教师,承担实训课程教学,成为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定期举行行业企业发展专题讲座等。学校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协助管理学生实习,到企业一线挂职锻炼,进行员工培训、市场拓展等。
(七)建立了运行良好的校企共同考核机制。学校制定实训方案,指派专业教师进驻酒店,按学院要求进行考核。酒店制定实习规程,专人管理,按企业员工要求,进行考核与评定,保障实习工作有序、有效地进行。部分学生因工作业绩和综合素质突出及时走上管理岗位,得到企业的充分肯定。
篇9
关键词:酒店英语;现代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2)02-0123-03
作为高校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角色,高等职业英语教育着实功不可没。它不仅肩负着培养面向管理、生产、服务和建设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还在我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陕西发展国际大都市的脚步越迈越大,国内外的游客纷至沓来,络绎不绝,酒店行业也因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而日益兴盛,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日渐提升。另外,酒店国际化程度的逐步加剧也使得社会对人才能力要求随之提高,除了具有精湛的专业技能外,酒店人才还需具备较高的酒店英语应用技能。《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由此可见,加强对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英语技能的培养,探索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的途径,已成为现阶段高等职业英语教育的当务之急。
一、缩短与国际酒店现代化要求的差距
中国酒店业的发展局势较为复杂,一方面,旅游业的高速成长为其发展带来蓬勃之势,另一方面,成立已久的世界众多国际知名酒店集团的直接竞争也使其压力不小。这其中,除去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服务理念因素,酒店人员服务素养和服务水准的竞争才是关键。因此,是否具备较高水平的酒店英语服务技能,已成为星级酒店考核员工的首选条件。应将英语语言基本技能与酒店服务与管理的专业知识有机结合,使学生熟练地掌握酒店英语专业词汇、句型、对话等方面的语言知识同时,让学生掌握酒店服务核心部门——餐饮、前厅、客房、康乐等部门在运作所涉及的服务流程、服务规范、中西方服务礼仪,培养学生在酒店各岗位工作情境中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以便达到国际高星级酒店对员工的英语服务技能方面的要求。然而,目前,我国对于基于工作过程进行的酒店情境英语实务课程开发和应用研究从课时比重及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教学方式的多样性、教学理念的先进性等方面来说,仍处于初级阶段,并未进行深入的研究。相应为之服务的教学研究也很有限。鉴于酒店英语对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习就业的重要性,我们必须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在课程设置、教学材料分析、选择教学方案等等诸多环节上都应当以国际酒店的现代要求作为标准,缩短存在的差距。这也是我国高职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酒店英语传统教学的现状
(一)专业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传统教学无视学生的主体性,长期积累以致酿成学生对老师的过分依赖,缺乏独立学习的能力,逐渐失去了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意识能力,进而造成主动学习的意识淡薄。酒店专业英语是高职英语的一门新兴专业基础课,目前大多数教师还把它作为一门理论课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老师只在讲台上教,学生只在下面听,光学不练。流利的英语口语实际上是练出来的而不是讲出来的。旧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英语学科的兴趣大为减弱,乃至厌恶,更不用说是发挥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与学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导致学生听说能力低下,整体素质差,“哑巴英语”现象极为普遍。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与教育部提出的高职英语要“以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的目标极为不符。突出问题为以下两个方面:
1. 酒店英语教学的滞后性在学生毕业现状中已显而易见。毕业就意味着要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接受社会的检验。然而目前现状不容乐观。企业对毕业生完成一系列的考察后反馈的信息是——他们缺乏必要的工作能力,对企业所需人才来说仅仅是半成品。在中国这一旅游大国,要想酒店行业得以蓬勃发展,酒店从业人员就必须具备过硬的服务素养及服务技能,才能在如此激烈的国内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然而,不少学生在英语面试中表现欠佳,难以达到录用要求,与岗位失之交臂。这说明专业英语教学的滞后性已严重影响到学生就业择业,尤其在英语口语方面,我国高校教育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 学校教育与工作实际的分离式现状是目前酒店英语口语教学的最大瓶颈。首先,基于传统教学理念,酒店英语教科书的内容编排依旧侧重于对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酒店实际工作中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并没有被纳入到教学范畴之中,知识与实践的分离使得学生一方面不能融会贯通;另一方面不能学以致用,无法将学到的知识与未来工作实践相结合,其次,教学环境的局限性也对教学效果产生负面影响。毕竟教室、实验室这样的模拟场景与真实的工作环境还有非常大的差距,难以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在餐厅、前台、客房等地的不同语言环境与工作氛围。总而言之,职业学院的酒店英语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脱离酒店的工作实际,导致学生在校时的学习积累成为纸上谈兵。
(二)实践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教育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忽视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而酒店最急需的恰恰是能够从事一线的营销服务,或能够从事基层酒店管理的高素质人才。人才供需结构的错位,使得高校培养的英语人才并不受欢迎。针对这一现状,学校应遵守教育部提出的“理论必须够用为度、突出实用与技能”的原则,课程设置不搞理论专论,形成了将理论融于实践课程、情景模拟、专项实训、假期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实训方式。但是,由于教学方法单一,实训条件差,加之存在“五少”现象,即:有经验的实训指导老师少、实训教材少、资金投入少、实训课时少、实训基地少等,使实训教学流于形式。尤为突出的是从事该专业的教师绝大部分只会教外语,不会教授与酒店管理有关的课程,不懂酒店业务。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变化,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变化,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也就更高。没有一流的教师队伍,要培训一流的人才是不可能的。我国旅游教育的教师队伍,从总体来讲,是一支年富力强,富有朝气的教师队伍。但是在酒店英语教学方面,教师的综合知识和素养还有待提高。
三、加快酒店英语课程的现代教学改革
酒店英语课程的建设已进行了教学实践,考虑到本专业与国际大酒店建立的良好合作关系,经过多次到企业去调研,根据行家的建议及岗位的现实需要,将酒店英语课程内容做进一步的调整,通过修改、补充等更新手段,使新编教材更加切合实际。酒店英语作为专门用途英语,集英语交际能力酒店服务技能和饭店管理知识于一体,既培养学生用英语知识流利交流和服务的技能,又培养学生运用饭店管理知识的能力。
结合这种实际情况,本课程的设计理念是:从社会需求出发,基于酒店真实的工作过程,遵循高职高专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以学生今后的工作场景设置课程内容,使学生有较强的口语及交际能力,适应今后工作岗位的需要,并且通过英语这个载体,使酒店管理知识教授与人文素养教育并重,专业理论教育与实际技能培养并重。
(一)对传统的教材进行改革,使其适应现代酒店发展的需要
在教材和教学内容建设方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提高针对性。因此,要深入到旅游、酒店行业中去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研究,经过调研,准确把握这些行业对人才的英语素质方面的现实要求和发展趋势,紧密围绕社会的实际需要,组织教师到一线去顶岗实习,结合当地的实情和学生的实际,编写实用性较强的校本教材。比如:跨文化交际课程——主要讲授客源地文化背景、文化特征,使学生不但掌握英语技能,提高“术”的能力,而且掌握与客人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提高“道”的水平。工作流程类课程——主要围绕导游、酒店服务流程,讲授各大板块的常用英语,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不断增强行业所需的专业词汇、短语及语法,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语感和岗位认知,充分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视听说类课程——广泛开展多媒体教学,教师精心制作课件,利用声情并茂、动感的媒体,逼真再现语言交际情景,使学生提高大量自然语言,通过观看或模拟演练酒店员工的工作环境,设立业务专题,开展听说能力训练,使学生全面的感受英语语言文化的学习兴趣。
(二)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模拟情景和实地训练的机会
模拟酒店英语课是以模拟酒店服务活动全过程为主的综合性专业实践训练课,因此,模拟情景是否真实,是教好这门课的重要前提。以餐厅点菜服务为例。教师设计情景:很多外国客户来酒店就餐,服务员如何接待?如何推荐菜品?首先,应该由教师引导学生熟悉中西餐点菜服务的知识模块和步骤。比如让客人点菜时,必须问清客人的需求,并熟悉很多菜名的翻译,可以适当复印一些有中英文对照的菜谱给学生熟悉。还可以利用幻灯、录像等手段创造良好的模拟情景,刺激学生的大脑思维,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在为客人服务。教师可以放映一些视频给学生观摩,初步呈现点菜环境,让学生明确自己就是里面的某个角色,碰到类似问题,该如何用英语解决?当然也可以选择一些经典对话,让学生记住一些最基本的语句和词汇。同样一个训练题目,有模拟情景和没有模拟情景大不一样。因此,我们要坚持尽可能多地利用幻灯录像和图片等模拟手段开展教学。其次,实地酒馆英语训练也是不可缺少的。每学期在讲完一个专题后都要带学生到酒店进行实地操作训练。学生在进行实地操练时除了要熟悉记住课堂所学内容外,还要掌握好酒店服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出现了特殊情景如客房失窃,客人出现突发病,客人因不满服务而投诉等应采取的处理办法。这样做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应变能力,对平时所学内容也是一个很好的检验。以课堂模拟为主,实地操练为辅,两者互相补充,使学生尽可能全面地掌握基本的酒店英语知识、服务知识与技巧。
(三)鼓励学生开口,培养“演员”意识
作为衡量外语实践课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教师口头活动量与学生口头活动量的比例大小在酒店英语教学上尤为重要。一反传统教学理念,这种课提倡的不是教师大讲,而是学生大练。需要指出的是,这样做并不是要忽略教师的主导地位,而是要求其角色转变,从之前的“独角戏”变为“导演”,引导和组织学生多讲多练,培养学生的“演员”意识。教师须摒弃之前滔滔不绝的主讲意识,而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模拟操练上。根据酒店行业的特点,酒店英语口语教学内容可以分成以下几个大模块:前厅部、客房部、休闲部(美容中心、健身中心、酒吧等)、商务中心、餐饮部以及管理部门等。而每个大模块下又可以分若干小模块,比如前厅可分别设置客房预订、入住登记、问询处、处理投诉、结账离店等。在课堂上,教师把重点放在帮助学生组织素材,再分成模块进行讲解,接下来学生进行反复操练,要求学生语音、语调正确,表达流利,没有大的语法错误。学生在开始操练时,难免会有情绪紧张、忘词漏字的情况出现,此时教师切忌盲目打断学生,而是让其顺着自己的思路努力表达下去,从而强化学生的表达欲望。教师可以在其讲完之后加以点评,在对学生充分肯定的基础上指出他们的错误和不足之处,增强学生学好英语、说好口语的信心。酒店英语口语相较于一般外语训练,除语言方面的要求外,对学生的仪容仪表也有统一的规范。因此,口语课不仅要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气质。教师要尽可能鼓励每位学生以落落大方的仪态站在全班同学面前,模拟现场熟悉各项业务,避免出现抓耳挠腮、指指点点等小动作出现。如果学生语速过快,教师要及时指正,告诉他语言的基本功能是交际,是要让他人听清楚;如果学生音量过小,教师要及时提醒,酒店工作的特殊环境要求工作人员提高音量。这样,经过多次反复的实景训练,不仅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让学生对即将踏上的工作岗位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高职人才与企业零距离对接的问题,还是要充分地利用已经建立起来的校企结合这种新型模式。一方面,校方可以邀请酒店主管部门精英来校搞讲座,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主动走出学校参加酒店实习,真正零距离接触企业,提高自身英语技能。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改进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在企业和学生中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篇10
近年来,苏州旅游与财经高职校本着“服务学生、追求卓越”的理念,紧抓苏州市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这一机遇,不断推动专业建设、国际合作办学、实景化教学改革等各项工作的和谐发展,更在历年技能大赛上取得了金牌数和奖牌数的持续飞跃,办学实力位居江苏省同类院校前列。
苏州旅游与财经高职校自成立以来,坚持走国际化办学、特色办学道路,一直致力于培养优秀师资队伍、建设一流实训基地,以高质量的教学水准、优美的校园环境、细致入微的学生服务赢得社会赞誉,不仅用国际化经验推进本土化专业改造,打造了国际化校园,而且率先探索出了“实景化”教学模式,提升了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质量。
探索国际化办学步骤,
“三步走”铺就国际之路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苏州经济发展拉开了外向型的大幕。历经近20年的发展,苏州成为中国外资企业最为集中地区。从制造业的世界工厂,到服务产业的跨国集团,苏州在世纪之交经济纳入全球循环,变得日益国际化。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既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率先探索国际化办学道路,走过了三个发展阶段,为保持生源高位起了重要作用。
1.选派师生赴海外实习研修
早在1998年,因苏州外向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学校开始向日本、新加坡等国每年派教师和实习生50名左右,通过海外一年左右的工作、研修和生活,增强国际视野,探索国际交流模式。尤其是每年大批量的赴日研修生回国后成为在苏日资企业的中间力量,有的甚至充当了学校和日本有关教育机构沟通与交流的桥梁。很多初中毕业生报考学校就是冲着能够赴海外研修、提升在苏州外企工作能力来的。
2.互派师生开展交流、举办合作项目
一是合作举办实体化合作项目。2004年,学校利用旅游管理专业与澳大利亚蓝山酒店管理学院合作举办了国际酒店管理专业方向,通过引进澳方原版教材、澳方派教务长全程监控教学质量、中外学生混合编班、缔造全英文教学环境,打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国际化教学模式,目前已形成了近500名学生办学规模。毕业生获得中外双方专科文凭,还可直接申请前往澳大利亚合作高校继续深造,攻读学士和硕士学位。通过该项目学校每年派10名左右教师赴澳接受免费培训,进一步提升我校教师适应国际化教学的能力。二是互派师生开展交流活动。2007年,学校与芬兰赫尔辛基商学院签订了每年互派商贸类师生开展教学交流和学生实习的协议。实施以来,收效很大,双方累计有20名师生参加了互派到对方为期3个月左右的教学和实习交流,并通过该学院与芬兰院校CHINET联盟广泛开展了交流与合作;2010年开始,与德国考夫曼学校接触联络,并2012年9月与该校达成互派师生交流的协议;2011年与美国霍华德学院达成合作协议。国际合作办学之路越来越宽广,学校海外知名度迅速提升。海外学生也纷纷进入学校和澳方合作的酒店管理专业项目进行学习。
3.构建国际学生短期留学平台,吸引海外学生到学校研习中国文化
随着学校和澳洲蓝山酒店管理学院合作的深入以及学校在海外之命名的提升,进入学校学习的海外学生越来越多。他们在学习酒店管理的同时,对学校烹饪、茶艺、园林盆景等中华文化技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此学校成立了中外旅游与文化交流中心,充分发挥烹饪、盆景、茶艺、园林等传统文化课程优势,开发了适合外国留学生学习的菜单式课程,面向海外学生开展短期修学、中长期培训。为做好该项工作,学校还组织专业骨干教师编写中英文对照的《游学苏州,体验文化》丛书。目前已有来自美国、芬兰、印度尼西亚、乌克兰、法国等地学生来我校接受短期专业课程及中文培训。
做实专业合作基础,
助推国际化办学纵深发展
在学校所有的中外合作项目中,运行的规模最大、质量最高的就是澳大利亚蓝山酒店管理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和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嫁接成功的项目。经过8年多的营运,积累了大量的合作经验,做实了学校旅游管理的专业改造基础,形成了特有的国际合作办学模式。具体体现在:
1.办学机制国际化
中澳酒店管理项目实行中外双方共同管理的机制,一是由外方派驻一名副校长常驻我校,与我方一名副校长共同管理该项目的宏观决策和项目运行;二是外方长期派驻一名教务长与学校项目负责人从微观层面进行日常教学管理以及教学质量监控;三是外方再派2名工作人员和中方有关人员一起专门从事招生、实习以及中外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四是双方每年举行一次高层联席会议,就招生市场拓展、教学管理、学生实习以及毕业典礼等有关事项进行协商,形成当年决议,以便操作执行。
2.课程教材国际化
学校酒店管理项目引用了国际最具权威的管理教材,采用和澳洲学校相同的课程设置、教学大纲和考试质量监控系统,实现了课程纸质教材与网络教学资源的同步化。不仅所有课程都从澳大利亚同步引进,而且所有教学书籍都直接由澳方提供原版教材,为学生直接呈现国际化酒店业知识。为保证中澳两地课程的同质化,双方共享了澳洲合作院校的教学资源网站,包括站内具有版权的全部教学视频文件、PPT文件以及学校教学资源库。而学校任课教师的纸质课程教案,都要以学期为单位,全部寄往澳洲进行教学评估,其中也包括所有学生的纸质试卷。
3.教师队伍国际化
一流的师资是吸引生源的重要保障,学校根据学校对外教学师资建设规划,一直致力打造一支强大的涉外教师团队。一是强化现有的师资培训工作,通过中澳酒店管理项目,先后选派50名专业教师到澳大利亚蓝山国际酒店管理学院接受至少3个月的培训进修,以便他们回国后能用流利的英文教授专业课程;二是加大引进力度,通过给予该项目一定政策,吸引海外留学生回国工作,目前有来自英国、美国、澳大利亚、荷兰、新西兰等国家高校的6名硕士毕业生回国后加盟学校;三是聘用一批外籍教师,每年有来自美国、澳大利亚、英国、韩国、菲律宾等10余名外籍教师在学校任教,他们直接把国际教学经验带入课堂。
这三部分教师在学校并不是孤立地开展教学,而是根据所教授的课程进行集体研讨教学、共同备课,实现团队内部中外教师更深层次的磨合与交流。目前,学校一支水准过硬、教学经验丰富、有国际化视野的专业涉外教师团队业已形成,许多家长和学生都对学校这支队伍赞不绝口。
4.学生来源国际化
学校不断优化的国际化办学条件、优秀的涉外师资,以及一流的教学质量,吸引了海内外学子来校就读。2008年,学校首招14名来自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等国的学生;2009年至今,学校该项目生源多样化趋势愈加明显,每年都有30名左右来自美国、韩国、印尼、菲律宾、泰国等国的海外学生,以及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学生,形成了60余名留学生在校就读的稳定规模。在校期间,他们和中方学生混合编班,实现了跨文化交流和融合的目的,书写了江苏乃至全国职业教育酒店专业人才培养的新历史。
5.教学环境国际化
学校该项目以培育适应区域国际化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营造了地道的国际化教学环境,表现在:一是教学硬件的国际化。学校投入巨资,按照“产教研”一体化的理念、“吃住游购娱”的旅游要素建设一座现代化的文化旅游实训大楼,尤其是酒店模拟教学场所理念的先进性和专业的文化性甚至超过了部分五星级酒店。学生在这样环境中接受专业训练后,到酒店时很快上手,并多被安排在酒店相对重要的岗位上;二是教学软环境的国际化。为了适应国际酒店业发展的需求,学校规定中澳酒店管理项目授课语言为英文,从教材文字、课上交流、小组研讨到课后作业、学期考试、学生活动,中外师生全部采用英语口语作为交际语言,无一例外。在这样全英文环境中,学生们的语言能力得到了锻炼,毕业后完全能够适应国际化的工作环境,职业生涯也能够得到快速发展。
6.教学模式国际化
学校酒店管理项目国际化主要体现在:一是技能训练模块化,一年级主要学习餐饮技能,二年级主要学习房务技能等,分年级设立不同的实践操作课程,并应用DACUM方法进行相应的课程开发,分项目集中学习专业技能。二是学生活动角色化,他们在学习期间按照酒店模拟岗位身兼数职,既是学习者,时刻以学习为第一要务,又是酒店员工,明白作为一个服务员如何来满足客人的需求,同时又是住店客人,熟悉顾客的多样需求和心理。如上餐厅课程时,一个班学生分成两组:上午一组进入西餐厨房,为餐厅准备餐点,另一组在餐厅演练服务技能,下午两组学生再进行交换。这样做改变了中国传统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不进入厨房学习的惯例;此外,学生们还通过策划举办大型活动等,营销兜售活动门票等方式来锻炼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协调能力,提升参与全球职业竞争的核心技能。
坚持国际化多元办学,
稳定拓展国际合作项目
1.进一步增加合作项目,培养师生国际化视野,增强学校的吸引力
目前,学校较为成熟的中外合作项目分别是国际酒店管理系与澳洲蓝山酒店管理学院的酒店管理项目、商贸系与芬兰赫尔辛基商学院的师生互派交流项目。除继续做好这两个项目外,学校一方面与芬兰赫尔辛基商学院合作推进面向在华芬兰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领导力培训项目”,另一方面再拓展新的合作项目,如2013年将全面和德国考夫曼学校开展合作交流,遴选烹饪专业教师赴美霍华德学院进行研修。增加合作项目的目的是让更多的师生在国际化的环境中提升国际视野、增强国际交流和沟通能力。
2.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各个专业国际化合作进程
一是各专业师资的均衡国际化,在中澳交流的不断推进中,学校按系选派各专业优秀专业教师赴澳培训,目前已培训20余名各系中方专任教师,他们回校后均可使用原版英文教材进行全英语专业教学,为各专业的国际化教学奠定了基础。二是课程引进的稳步国际化,学校各专业课程在引进基础上,根据学校中外学生的需求和实际进行苏州本土化的改造,将基础知识、传统文化与经典案例相结合,而且是一种国际化和本土化的有机融合。目前我校除旅游管理专业已经实现了国际化办学,其他专业也在加快合作的进程,如园林专业正在加快引进新西兰开展园艺师资格证书制度、财经专业将与德国考夫曼学校国际金融专业实现对接等等。
3.弘扬中华文化,做大做强海外留学生教育项目
近几年,海外学生对中华文化兴趣浓厚,汉文化热持续升温。学校紧抓这一机遇,创建了中外旅游与文化交流中心,力争建成国内职业院校海外留学生教育的品牌项目。该中心以弘扬中华文化为己任,为国际学生提供汉语以及传统文化技能培训,并配套出版《游学苏州,体验文化》丛书作为教材。目前,中心已有三批海外学员完成了进修,2013年将有来自美国、德国、新西兰等国家的学生60余名赴我校学习汉语,体验中华文化。
重设人才培养体系,创立“实景化”教学模式
学校作为为现代服务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学校,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围绕综合技能的培养,探索形成了“实景化”教学模式,在人才培养中取得了明显成效。
1、“实景化”实训教学的理论基础
我们所开展的“实景化”教学基于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美国称之为“合作教育”或“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英国称之为“三明治教育”。该模式优势有目共睹,而该模式最大的弊端在于合作企业的积极性不高,不能形成真正的企业化教学环境。“实景化”教学是在继续发扬该模式优势的基础上,弥补模式的缺陷。
2、“实景化”实训教学的内涵
“实景化”教学是学生在学校拥有教学自的、以追求教学效益为主要目的校属企业中,在教师(含企业专家)的指导下实习,确保学生在走出校门前完成综合服务技能的提升,积累实际的对客服务经验,适应企业的岗位需求,实现校企的无缝对接。教育环节由原先的“理实一体化教学顶岗实习”演进为“理实一体化教学‘实景化’教学顶岗实习”。理实一体化教学是为了解决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实景化”教学是为了解决学生职业体验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3、“实景化”实训教学的三个关键步骤
(1)实体化实训建设的两个途径。一是在实训基地建设时将校内部分仿真的实训场所改变成学校拥有自的经营实体;二是通过校企合作建设学校拥有自的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本位的经营实体。如学校对原有的教学酒店软硬件环境进行改造和三星级达标升级;改变经营方式,由原来的承包经营改为学校自主经营,总经理、部门经理、现场指导由教师担任,员工、领班由学生担任;由追求经济效益转变为追求社会效益,为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提供实景化教学环境。将财务咨询公司与财经类实训基地捆绑建设;将园林景观公司与风景园林类实训基地一体化建设;与文化国旅合作,成立文化国旅留园营业部;与百韵超市合作,成立校园超市实体店和网上商城等。所有实体经营权归学校所有,领导层由专业教师和部分学生担任,员工由学生担任。
(2)在实体中开展“实景化”教学。五年制学生在三年级阶段,三年制学生在二年级下学期分批到实体中开展“实景化”教学。教师或外聘企业专家现场指导,学生现场开展对客服务。学生每天在《实景化教学手册》中记录工作情况,并运用客人评价、同学评价、教师评价等多元评价方式对服务进行评价,教师对学生每天的工作进行点评,以便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3)提优补差与综合提升。“实景化”教学结束后,学生回到课堂后,不同课程的教师会诊学生《实景化教学手册》内容,根据在“实景化”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共同问题进行集体纠偏和集中训练,并对每个学生存在的个别问题进行个别化教学指导,实行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最后达到学生整体水平的提升。
4、“实景化”实训教学成效
(1)初步实现了人才培养和企业岗位能力要求零距离对接。
通过“实景化”教学,学生技能越加娴熟,知识结构发生变化,社会阅历逐渐丰富,注重仪容仪表,与人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升,对客服务经验,应急处理能力以及规范化的服务理念意识得到增强。也就是说,“实景化”教学能够突破仿真实训的瓶颈,为学生能力全方位提高提供可能。在仿真实训中,学生学习到的主要是专业技能,而“实景化”教学不仅仅提高专业技能,更为重要的是提升自身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人交往能力等综合能力,积累实际对客经验。企业以前愿意和我校合作看中的是学校能够给他们提供廉价的实习生。而目前之所以愿意出高薪实习费和我校合作,并不仅仅看中的廉价劳动力能够给他们节约成本,更是看中了高素质的学生能够给他们带来新的利润。
(2)带动了学生技能水平普遍性提高。
自2008年提出并实验以来,学生技能水平提高很快,尤其是全面性推进“实景化”教学后带了学校各个专业平衡发展,学生技能得到整体提升,主要反映在各级技能大赛上:2009、2010年各级大赛排名积分主要依靠旅游类,总成绩不慎理想,一般居7位左右;2011年各个专业开始出现均衡发展态势,省级大赛金牌17枚、银牌17枚、铜牌18枚,总积分第三名,国赛金牌占苏州总数的一半;2012年各个专业完全呈现均衡局面,各个专业只要参赛就能获得奖牌,省级大赛金牌获得24枚、银牌35枚、铜牌33枚,在国赛上取得7枚金牌,3枚银牌,1枚铜牌,总积分全省排名第二。2013年省赛上斩获27枚、银牌36枚、铜牌24枚,再次实现技能成绩大幅度的提升,位居全省第一。
(3)为“双师型”教师的成长提供可能,从源头上促进了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
教师在校属实体中实践,能够全方位了解企业,对企业运营进行研究和分析,反馈于实体的运营,提升运营质量;能够编制出适合行业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材以及评价体系等。在这种模式下进行的课程改革,能够真正培养出行业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 上一篇:知识库管理办法
- 下一篇:汽车专业就业前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