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3-08-07 17:39: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知识库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机构知识库 知识管理 立法决策服务
分类号 G250.74
DOI 10.16810/ki.1672-514x.2016.02.013
Practice and Thinking on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n Knowledge Management
Mao Rui, Xie Yanyan, Chen Miaoyu
Abstract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institution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Through the practice of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at Legislative Reference Department in National Library of China, this paper studies the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discusses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and proposes methods to cope with them from the angle of strengthening the mandatory means and improving the application function.
Keyword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Knowledge Management. Legislative decision-making services.
0 引言
机构知识库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末,伴随着开放获取运动的兴起而产生。机构知识库自诞生以来一直是国际学术界、出版界、图书情报界研究的热点[1],也是众多图书馆、研究机构的建设重点。截止2014年9月28日,OpenDOAR(开放存取知识库名录)已收录知识库共2729个,其中中国39个[2],且呈不断增加趋势。
机构知识库已成为机构知识基础设施的重要部分[3]。目前国内外对机构知识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开放获取、传播保存等方面,对机构知识库在机构内部知识挖掘、知识服务等应用方面研究较少。而机构知识库建设的目的不仅仅包括对机构知识资产的管理、保存和传播,也包括对这些知识资产进行分析和深度标引,通过揭示其中蕴含的知识和知识元,促进机构内部知识的深度挖掘,从而帮助机构知识库的用户提升知识能力[4]。
1 国家图书馆立法决策服务机构知识库的建设与服务实践
为立法决策服务是国家图书馆开展参考咨询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1950年国家图书馆成立参考咨询组,开始提供立法决策咨询服务,至今已有65年的历史。随着服务产品和服务方式的数字化,以及员工信息使用习惯的改变,立法决策服务部原有的内部知识的管理方式已不能满足机构内部知识管理的需要。为了长期保存机构产出,帮助员工将隐性知识显性化,提供机构内部知识交流的平台并促进机构知识产出,立法决策服务部于2011年开始了国家图书馆立法决策服务机构知识库的建设。
1.1 建设模式
从机构知识库总体组织建设和推进的角度来看,目前主要有两种建设模式:一种是由机构基层工作人员发起并参与建设,然后推广至整个机构层面的自下而上模式;另一种是由机构决策层和管理层主导的自上而下模式[5]。
立法决策服务机构知识库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如果仅依靠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项目可能因不接地气、无法推广而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采用机构知识库工作组的方式推进项目建设。工作组共6人,来自立法决策服务部的各个科组,以定期会议的形式推进机构知识库项目建设。出于业务和系统相结合的考虑,工作组由5名资深咨询馆员和1名技术人员组成。工作组的每个成员,不仅代表本人的意见,也在每次讨论前征集全体组员的意见,因此也就整合了整个部门的意见。工作组全面负责机构知识库的功能设计、建设推广及运行维护工作。这样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建设模式,既有机构整体利益的考虑,又充分尊重馆员的意见,有利于机构知识库工作的建设与后续推广。
1.2 系统整体架构
按存储、应用及表现层来划分,系统的整体架构如图1所示。
整个系统由部处长、科组长、员工、管理员4种角色构成。其中员工可进行新建、编辑、提交、浏览、检索、下载、打印以及个人统计等操作;科组长在员工可进行操作的基础上,还可进行客户库管理、分类选项管理、工作流管理(如归档或驳回)以及科组统计;部处长在科组长功能的基础上增加了部门统计功能;管理员主要对系统进行管理,包括用户注册与管理等。整个系统将内部知识存储为咨询档案、部门文件、科研文献三大类文件,使用PostgreSQL数据库进行存储,并采用了Lucent全文搜索引擎进行全文检索。
1.3 系统基本功能
1.3.1 信息收集功能
所有员工都可在机构知识库中进行新建、编辑、提交操作。科组长及部处长可对提交信息进行审核,审核通过的信息方可进入机构知识库。系统还从其他数据库中导入了部分数据。
1.3.2 信息组织功能
系统将机构知识库中的内容分为咨询档案、部门文件、科研文献三大类。所有用户都可对这些内容进行按科组、日期或按文献类型、文件分类等进行浏览,并可进行全文检索或全自动检索。同时系统提供了关联功能,可点击某一文件中的员工姓名,查看他所提交的所有内容,并按三大类型进行分别显示。
1.3.3 传播
机构知识库中的内容阅读权限不设限制,科组长和部处主任的特殊权限仅在工作流、整体统计等功能上。机构知识库内所有已入库内容都对所有员工开放。
1.3.4 长期保存
构知识库系统可将内容和元数据进行备份。机构知识库还可以支持各种数字对象的存储,包括文档,图片、照片、音视频、压缩文件等。
1.4 系统扩展功能
1.4.1 咨询档案工作流功能
咨询档案填写的过程不仅是咨询馆员梳理、评估整个工作的过程,详细的咨询档案也可以为其他人作参考。通过咨询档案工作流功能,机构知识库可嵌入咨询整个过程,将咨询工作中产生的各种非正式内容尽可能保留下来。具体流程如图2所示。
(1)在接到咨询委托时,部处主任、科组长、员工均可在系统中新建一个咨询档案,系统自动生成“咨询档案号”,填写“咨询名称”“承办科组”“承办人”“委托日期”四个字段后保存,此时咨询档案的状态为“已分配、未完成”。
(2)“承办人”登录系统后,在自己的工作任务列表中会看到状态为“已分配、未完成”的咨询档案,“承办人”可以点击打开编辑咨询档案,首次编辑保存之后,咨询档案的状态转换为“已填写、未完成”;填写完成之后可点击“提交”按钮提交给“承办科组”的科组长进行审核,此时咨询档案的状态转换为“待审核,未完成”。
(3)“承办科组”科组长登录系统后,在自己的审核任务列表中会看到状态为“待审核、未完成”的咨询档案,点击可查看咨询档案的详情。如果遇到不符合要求的内容可直接修改,也可以点击“返回修改”按钮将咨询档案发还给“承办人”进行修改,此时咨询档案的状态转换为“已填写、未完成”;如果咨询档案内容完全符合要求,可点击“归档”按钮,该咨询档案的状态转换为“已归档、已完成”。
(4)对于状态为“已分配、未完成”“已填写、未完成”和“待审核、未完成”的咨询档案,只有“承办人”“承办科组”的科组长和部处主任可以查看、检索、统计。
(5)对于状态为“已归档、已完成”的咨询档案,所有人都可以进行查看、检索、统计功能。
1.4.2 Web2.0功能
员工可对感兴趣的部门文件和科研文献进行收藏,并可对每个文件做个人笔记,记录自己的心得体会。
1.4.3 个人主页功能
员工可在个人主页中编辑自己的个人信息,包括教育背景,联系方式等,方便内部交流之用。同时系统自动汇集员工所有咨询档案、部门文件、科研文献,方便员工形成自己的个人简历。
1.5 现状与问题
国家图书馆立法决策服务机构知识库自2012年5月上线服务以来,截至2014年9月底,已成功收录咨询档案8678条,部门文件270条,成为立法决策服务部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但由于缺乏经验,立法决策服务机构知识库在建设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问题。
首先,由于机构知识库收录范围没有明确规定,因此机构许多非咨询档案文件存在流失现象,对内部知识收集的完整性造成了一定影响。其次,立法决策机构知识库主要由员工自行提交,由于建设初期,机构知识库对填写质量的并未做出明确要求,只依靠科组长进行人工判别,填写主观性较大,导致提交入库的内容质量参差不齐。同时,许多历史咨询档案由于当时缺乏规范,存在主题词不规范,无法更深层次的关联揭示等问题。第三,由于在机构知识库设计之初,仅考虑到收集机构内部知识产出的功能,导致机构知识库重“收集”轻“应用”。员工仅仅将机构知识库看作内容收集工具,甚至有人仅仅将其看作一个档案库,对机构知识库工作的积极性不高。也导致机构知识库没有充分发挥其知识交流、传播的功能,综合利用率不够,持续性发展动力不足。
2 机构知识库建设思考
随着机构知识库建设和研究的发展,采用强制命令手段逐渐被认可,成为解决机构知识库发展问题的有效办法之一[6]。笔者认为在立法决策服务机构知识库的未来建设中,可通过强化强制命令手段完善激励机制、同时改善应用功能两个角度来对其进行全面提升。
2.1 强制命令手段
通过强化强制命令手段,可解决目前机构知识库中内容收集不全面、质量控制不完善、激励机制不健全的问题。通过规范管理机制强化强制命令,是扩大收录范围,提升机构知识库中的资源质量的有效方法。通过加强行政管理中与机构知识库相关的内容建设,通过制定更细化的质量管理规范,可规范管理机制。
具体方法包括:首先,可将机构知识库建设作为机构保存知识资产、发展知识能力、构建知识环境的战略任务,并将其纳入机构的整体建设、管理和发展战略之中,以机构知识库白皮书、发展规划或管理应用指南等方式明确确认[7]27。其次,可将机构知识库中作为成果统计工具。有研究表明,工作人员主动向机构知识库提交智力成果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是为了机构对其工作和学术成果的认可[8]。在机构管理中,将员工的业务、科研成果以机构知识库中提交的内容为准,与绩效考核等挂钩。在评比制度中增加机构知识库内容,通过奖励优秀科组与优秀个人等形式,提升员工对机构知识库这一工作的积极性,完善激励机制[7]27。第三,应明确机构内部负责建设和管理机构知识库的责任部门及其责任目标,设计和宣传相应机制与政策[7]27。机构可授权工作组或指定科组负责机构知识库的技术管理和服务管理,并制定相应的系统管理规范。第四,机构知识库建设不仅仅是一个项目建设,更重要的是内容的收集和存储。机构知识库的质量管理规范可包括以下内容:收集范围、提交内容填写标准、档案工作分配完成流程标准等,同时也要制定相应的质量评价标准。
目前我们已制定了《立法决策机构知识库咨询档案工作规范》《立法决策服务机构知识库管理办法――科研文献部分》《立法决策服务机构知识库管理办法――部门文件部分》,未来我们应在这些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将机构知识库内容管理规范进行细化。同时制定相应的质量评价标准,配合机构的考核与评比制度。通过这些质量管理规范的制定,加强对质量的控制。
2.2 改善应用功能
通过改善机构知识库的应用功能,可解决综合利用率不够的问题,有助于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从根本上解决持续性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机构知识库不仅可以对本机构业务成果进行长期的集中管理和保存,而且在分析评价机构的业务发展方向、过程、和趋势;完善业务产出管理;提高绩效管理和评价工作的效率,还能够提升机构成果展示度,提升机构声誉和品牌,宣示机构的社会价值[9]。对于机构内员工,机构知识库可以有效地增加业务成果可见度,并能参考借鉴其他员工工作成果,提高工作效率。不同的用户群体对机构知识库的需求也不同。根据国内外机构知识库研究的经验,可分别从机构视角和员工视角两个方面改善机构知识库的应用功能,提升服务能力。
2.2.1 机构视角
从机构角度出发,长期保存机构内部知识产出是机构知识库的首要作用。同时机构知识库可应用于整体知识的产生、存储、交流、传播、评价、扩大影响等。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机构管理工具。可以作为机构工作量、工作项目统计工具。机构管理者可通过机构知识库及时掌握整个机构的工作量和工作项目分配情况,为更合理地配置资源提供参考。
(2)人才培养工具。可作为机构组织培训材料,收集反馈意见的工具。可将机构内所有培训规划、培训课件、参会交流材料、年终总结等内容汇总在机构知识库中,方便员工查阅;同时,可提供对培训交流的反馈功能,方便主讲人对培训进行总结,方便机构对培训进行评价,更好的规划未来的培训。使得机构知识库成为新人培训、员工定期培训的核心工具,助力机构人才培养。
(3)知识挖掘与成果展示工具。机构知识库汇集了服务对象的历史参考咨询记录等信息,通过对机构知识库的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可进行用户分析。通过分析用户感兴趣的问题领域或者将用户划分为不同群体,可为以后的咨询服务工作提供有益借鉴。此外,通过机构知识库可对机构某类业务成果内容进行提取,及时进行成果展示以及汇编出版等。
(4)机构内部数字资源整合工具。通过与其他系统的结合,汇总机构的数字化成果,并进行资源整合。也可将机构知识库的资源提取出来,推送到其他系统。
2.2.2 员工视角
在机构知识库的建设和使用中,员工积极性不高会大大影响机构知识库的实际使用效果,特别是机构知识内容收集的完整性。在机构知识库的建设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员工的集体荣誉感,在机构内营造自由的、开放的良好学术研究及业务成果分享的文化,更要让员工切身体会到机构知识库带来的益处,使员工愿意将自己的知识成果存储到机构知识库中。从员工视角出发,机构知识库可应用于个人知识产出的长期保存,以及个人业务与学术知识的产生、存储、交流、传播等。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个人工作、研究成果的长期保存和及时汇总。机构知识库可对员工个人工作、研究成果进行长期保存。通过对员工个人所有工作、研究成果的收录,随时生成员工科研简历,方便员工对自己的工作、科研情况进行及时总结,并对员工撰写个人年终总结、职称评审等工作提供材料支持。
(2)作为员工工作、科研的核心工具。机构知识库可成为员工及时获得机构内部知识的最主要信息来源。同时,机构知识库可更全面地嵌入工作过程,通过提供个人文献管理功能,并加强网页剪藏功能,提供数据库检索支持等,为员工工作及科研提供便利与帮助。
(3)强化Web2.0的功能。Web2.0的重点在共建、共享、共创,透过机构知识库Web2.0功能,可以更加完善机构知识库的应用,使它变得更具有自由交流的氛围。可通过加强立法决策服务机构知识库的笔记、收藏功能,新增评价、标签等功能,并在首页提供最新上传资源、下载排名,对每个员工提供其个人文献的点击下载量排名等功能。通过Web2.0功能的强化,方便被评价员工及时获得反馈与评价[10],增强员工参与感,进而提高员工对机构知识库的认同度。
(4)加强对员工职业发展以及学术生涯的支持。对员工而言,职业发展和学术生涯是其最关注的地方。可根据员工使用习惯重新设计个人主页,并增强个人主页的分析统计功能,以可视化等形式帮助员工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学术生涯进行总结,并可针对每篇科研文献,提供“在Google scholar中搜索”和“相关资源”等功能。帮助员工了解自己以及他人在工作和科研方面的成绩,以及自己所关注领域的最新进展,方便其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及学术生涯进行规划。
机构知识库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一个成功的机构知识库是建设者与使用者不断磨合、完善,共同建设的成果。立法决策服务机构知识库的建设尚处在初级阶段,国内外众多机构知识库也在不断摸索中。机构知识库的建设者们应从建设之初就高度重视机构知识库的服务和应用功能,使得机构和个人切身体会到机构知识库建设带来的益处,加速机构知识库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 1 ] 柯平,王颖洁.机构知识库的发展研究[J].图书馆论坛,2006(6):243-248.
[ 2 ] OpenDOAR: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Repositories.[EB/OL].[2014-09-28].http:///.
[ 3 ] 张晓林.机构知识库的发展趋势与挑战[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4(2):1-7.
[ 4 ] 周成效,江晓波,沈东婧,等.机构知识库的构建与服务[J].情报探索,2013(12):89-93.
[ 5 ] 程波.2004―2008年我国机构知识库研究与建设综述[J].图书馆论坛,2009(4):84-86.
[ 6 ] 聂华,韦成府,崔海媛.CALIS机构知识库:建设与推广、反思与展望[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3(2):46-52.
[ 7 ] 张晓林.机构知识库的政策、功能和支撑机制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8(1):23-27,19.
[ 8 ] 李大玲.学术机构知识库构建模式研究[M].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51-52.
[ 9 ] 刘雅静,王衍喜,郝丹,等.机构知识库支撑科研服务方法研究[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4(3):1-7.
[10] JAIN P. New trends and future applications/directions of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in academic institutions[J].Library Review,2011(2):125-141.
毛 瑞 国家图书馆馆员。北京,100081。
谢岩岩 国家图书馆馆员。北京,100081。
篇2
关键词:民用建筑;暖通工程;施工
一、引言
北方城市供暖期较长,暖通工程的施工质量,是小区使用业主最关心的问题。在装修完成后供暖期出现跑漏水情况,对于业主装修后的房屋将产生极大的破坏,卫浴通风系统、厨房通风系统等的质量问题也较为突出。通过严格的施工控制与施工要点的严格执行保障住宅小区暖通工程的施工质量是对人们财产保障的基本。
二、 民用建筑暖通工程概述
民用建筑暖通工程主要有采暖与通风两个部分,而通风则又分为厨房和卫浴两个通风系统,也给工程施工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同时质量也达不到最初的要求,影响工程的质量。所以在暖通工程的施工必须要有专业的技术人员和设备,以及一个完整的管理系统,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保障暖通工程的施工质量。
三、暖通工程施工要点
(一)民用建筑的施工要点
在民用建筑暖通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对于支架的制作和安装以及风管的安装等方面的施工重点,都必须要严格的按照国家的规定来进行施工,与此同时还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在现场的监控以及监理,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保障暖通工程在施工中的质量。同时在进行支架的制作以及安装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所采用的吊杆、型钢是否符合规格,是否达到质量的标准,支架是否能够承受管道或者其他设备的承载力,还有就是关于各个设备与其他大型的管道吊架在安装上是否稳固,在防腐处理上是否达到标准,这些都是需要暖通工程在施工中要特别注意的,同时对于竖向空调管道应该要设置防滑支架。现在有很多的暖通工程在施工中采用的是风管组成的通风系统,在风管安装的时候必须要平直,避免不必要的拐弯所造成的阻力增大,所以在安装水管的时候要尽量平直,在转弯处或者爬坡处尽量的保持在45°,同时在弯头处也尽量地减少空气的停留,避免建筑的变形并且在材料上采用缝接软管。有些阀门的安装应该注意是否有方向的要求,同时还要注意是否与水流的方向一致,还有就是检查周围是否有空气的驻留。在安装风机盘管阀门以及过滤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装在积水盘以内,这样有利于检修时排水。而冷凝水的排水管应该单独的成为一个系统,能够不要与其他的排水管并用。对于现在很多高档小区的的主动排风系统来说,在设备摆放的方位应该尽量与管道的走向相对应,还要考虑设备的周围是否还有检修的空间,同时风机盘管的安装要与装修顶棚的高度以及送回风口位置相吻合,其积水盘的方向要与排水的方向一致。对于设有大堂的小区的建筑在暖通工程中应该要与装饰施工图进行审核,尤其是大堂的一些大空间的天花的造型以及灯具、消防喷头的布局要与饰面造型相协调。因此在此类房间风口的安装上要先不开孔,等安装与装饰图纸定位以后再进行开孔。
(二)施工要点分析
现在我国很多的民用建筑采用的大多数是体温热水地板供热系统,这套系统相比较其他的来说更加的经济实惠,更加的环保和舒适。但在施工中应着重控制以下几点。
1.为了减少地热向下层户以及外墙的散热,最好采用高热阻的挤塑板,另外在卫生间进行地热工程时,要注意将防水层作在地热层之上,这样才能够有效地防止防水层失效或者污染扩大。同时在冬季施工的时候要特别的注意,由于低温热水地板在受到试压后,盘管内所存的水就不能泄掉,一旦水不能够泄掉,就很容易导致水结冰而破坏整个加热系统,所以当体温热水地板在受到积压和冲洗后,应该立即将盘管内的水全部吹出,以防冻坏管路。
2.在加热盘管与分水器的连接处,要使用盘管外穿波纹管,以便减少加热管密集处的混凝土的膨胀裂缝和加热盘管的氧化。对于地面供暖的砂浆需要进行蓄热,这样才能够保持好水泥沙浆的强度,同时在水泥、水以及沙子的调和比例上也是很重要的,沙浆内的气泡以及水的比例和沙粒的规格都会给蓄热和强度带来很大的影响,另外在沙浆结尾时候的抹光次数也是很重要,因为水的流出和气泡的排除就会给表面的强度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水泥、沙和水之间比例的掌握是决定强度的重点。做好结尾处的表面抹光也是地面供暖的质量关键 ,以便来保障地暖施工的质量。
四、暖管工程的管理
(一)监理工作和材料的保障
在暖通工程施工的过程中要加强监理工作,对材料的质量一定要严格的把关,同时要提高监理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以便在暖通工程的实施中可以及时地发现隐患并解决隐患。
(二)暖通工程的施工信息库的建立
对于目前我国最为先进的质量控制点的的设置一般都是在基础知识库的质量控制点上设置,其主要的设置流程是按照施工组织的设计文件确定,然后通过在以前的工程实施的质量控制点上搜索出类似的工程质量控制点来作为一个模板,并且以质量通病知识库、质量事故分析知识库等特定的要求来设计质量控制点,在确定好基础控制点以后就要按照以往的工程数据库的内容结合新工程的特点来制定质量控制点的监督管理办法。当新的工程在完成各种数据入库以后,一套完整的质量控制点就完成,这样就能够方便在下次施工的时候按照此流程进行。通过对信息库的记录来加强暖通工程施工的质量问题,以便保障暖通工程的质量和提高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力。在暖通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质量控制点的设置是非常重要的,合理的设置可以更加有力的保证工程的质量。目前最为先进的质量控制点是基于知识库的质量控制点设置。其一般设置流程首先要按照施工组织设计等文件确定工序衔接及并行工序。然后通过在以往工程施工数据知识库中检索出相同类型工程质量控制点作为基础模板,以质量通病知识库、质量事故分析知识库、项目特定要求列表为支持,按所设计的质量控制点判断选择规则,在所选模板的基础上增加和删除控制点,完成新项目质量控制点的初步设置,再用国家规范、技术、质量标准来检验设置结果是否达到要求。确定基础质量控制点后,在按照以往工程质量控制点监督管理办法数据库的内容及新工程特点制定出新工程质量控制点监督管理办法。最后,再将新工程完成后的各种数据进行入“库”登记,这样一套完整质量控制点以便下次施工时继续按照此流程进行。通过信息库的记录加强暖通施工企业质量控制与施工要点控制,以此保障暖通工程施工质量,增加施工企业市场竞争力。
五、结束语
暖通已经进入到千家万户,暖通工程的质量的提高,使得更多的企业对于暖通工程的实施更为重要。对住宅的装饰程度要求越来越高,使得在地暖维护上显得比较的困难,企业在专业技术上要进行全方面的培训,提高整体的技术水平,通过工程的施工和维护两方面的相互作用,更好的保障民用暖通工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昌耀.民用建筑暖通工程施工要点[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5).
篇3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以下简称“上海仁济医院”),通过信息系统对抗菌药监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仅对抗菌药物越级使用情况做到了有效监控,还规范了抗菌药物的使用,最终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明显下降。
医院成绩的取得,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科学的软件设计思路。在建设之初,医院立足于现有的硬件和软件环境,在不增加任何硬件投入的情况下,以最小的人员、时间和其他成本投入,仁济医院与金仕达卫宁公司合作研发了一套实用的“抗菌药物管理系统”软件,软件分为六部分:
(1)抗菌药物基础设置
建立抗菌药物目录,并根据按“非限制使用”(一线)、“限制使用”( 二线 )和“特殊使用”(三线)的分级模式进行分级管理规则设置,对抗菌药物提供分级设置。
建立医生抗菌药处方权分级设置,对有处方权的医师单独设置抗菌素权限;可以对通过抗菌药物知识培训的医师开放抗菌药物处方权,逐步普及抗菌药物知识。
建立围手术期预防用药规则,可以对手术切口等级、手术部位、药敏试验进行设置,可以深入设置指定手术的围手术期抗菌药物药品种类以及剂量,满足手术中用药灵活调整的需求。
(2)抗菌药物分级管理
充分应用成熟的信息化软件,满足抗菌药物解决平台建设的要求,结合抗菌药物数据和临床医疗信息,在临床管理中的各个环节布控全方位、多角度的监控。通过科学的管理理念和先进的技术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对临床科室的门诊处方、门诊发药、门诊输液室、住院医嘱、住院发药等多个模块进行智能提醒,真正做到紧扣《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中的要求,确保对不同的医嘱进行不同的控制,并且具有长期的使用价值,符合未来抗菌药物管控发展趋势。
为了适应临床的一些特殊要求,设置了越级管理流程。临床医师可以开具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限制使用药物会传送给上级医师进行审批。紧急情况下医师也可以越级使用,但通过系统控制为1天用量。
(3)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管理
根据围手术期预防用药设置的规则,在手术申请单、住院医嘱、住院药房等模块中对抗菌药物进行监控和提醒;电子手术通知单能与开出的抗菌药物医嘱相关联,对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内启动跟踪机制,对用药时间、超量使用持续跟踪,提醒医师及时停止抗菌药物,给予正确的用药指导,智能控制围手术期的感染用药,控制药物不良反应,减少细菌耐药性,降低患者住院费用。
(4)抗菌药物申购与管理
严格把控在抗菌药物的医院采购流通环节,提供抗菌药物申购与审批流程,控制医院内部抗菌药物的种类及来源,并设有提供违规使用处理流程。
(5)抗菌药物文档与知识库
建立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包括抗菌药物政策法规、抗菌药物种类、各类医保政策对抗菌药物的政策、各类医保支付比例等。
建立抗菌药物知识库,提供抗菌药物抗菌谱查询、同类抗菌药物查询、抗菌药物剂量疗程查询、药物不良反应查询、抗菌药物应用指南等抗菌药物的药理学知识和临床应用知识,对规范临床医师的抗菌药物医嘱进行指引。
(6)抗菌药物统计分析
篇4
由此可以得到启示:这种管理模式不但推动大型企业的长久发展,对中小企业打好知识管理的基础也不无裨益。
柏克德公司(Bechtel)把知识与经验看作企业的重要资产,,投入资金加强管理。但是,该公司的经营预算非常紧张,一切知识管理计划都只能针对那些回报率最高的领域。
很快,这个工程建筑公司的经理们就发现,只有对企业的“复合型知识”进行优化管理,才能获得最充分的收益。那些具有多年工程建设工作经验的项目团队自然积累了大量的专业知识,遗憾的是,其中很多知识根本不为企业其他人所知。这些知识始终处于封闭隔绝的状态,他人难以接触,其利用率也就大打折扣。
柏克德公司目前正在努力地建立起一套基础设施,用以促进复合型知识的迅速普及,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地调动项目团队中每一位成员的力量。这种努力非常有助于该公司为遍及世界各地的客户提供更加出色的服务。同时,公司主要工程项目的收益率也有望得到可喜的提高。
柏克德公司的经验表明,促使企业中的人员作出正确决策是成功的关键。从表面上看,这只不过是下放决策权并建立决策责任制的问题。但更重要的问题在于,必须为人们提供制定正确决策所需的知识。
虽然许多企业都已认识到加强知识管理的重要性,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从一开始就走上了一条错误的道路。看来,他们的失误在于采用了一个错误的企业知识学习模式。这种模式过分简单地侧重个人的学习,因而使企业在管理重点上出现了失误。
这种错误方针的第一个问题在于,它误导人们仅仅关注知识的内容。人们会说:“我们需要对有关日本市场的知识进行管理。”
实际上,还有许多其它的知识分类方法,几乎不考虑知识的具体内容。比如说,除了按照内容分类以外,你还可以根据知识的来源进行分类:这一知识只能在一个地方找到,还是在不同地方都能得到?这种方式就是忽略内容而重视来源的分类。此外,知识的分类还可以按照下列标准进行:
接受者:哪类人员可能需要这些知识与经验?
适用性:这些知识与经验的适用范围有多广?是只在当地适用还是放之四海而皆准?
传递性:将这一知识传递给其他人是否容易?正确地应用这些知识,其难度有多大?
内容的丰富程度:这些知识与经验在多大程度上,需要针对具体的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经过简化之后实用价值将有多少损失?
时效性:这一知识产生了多久?在多大程度上受到时间的影响?
可信度:这一知识是否易于测试?其来源是否可靠?
不同的知识类型 不同的管理方式
如果你同时考虑到这些方面,就一定会对知识的分类有了初步的了解。可以采用如下四种类型对知识进行分类,并据此实施不同的管理方法:
易学型知识 这种知识简单易学但适用范围不广。例如,丽嘉酒店(Ritz-Carlton Hotel)的一名客房预订员知道,Smith先生总是预订禁止吸烟的房间。这一经验很容易传达给其他相关工作人员,但是适用范围非常有限。比如说,你不能据此推断,所有来自Smith先生家乡的人都不吸烟。对于这种可以迅速掌握的知识和经验,最佳的管理办法是把它们汇总在一个人人都能找到的地方,最好是个高效翔实的数据库。
普及型知识 企业内部有些知识与经验既容易传授,适用范围又广。企业内部的人员管理规定,如填写考勤表的方法等等,就是这一类的知识。对于这类“普及型”的知识,最好是将它们编订在一起,作为基本要求分发给员工,在企业内部推广普及。
复合型知识 如果一种知识应用范围很广但是又比较难以掌握,那么就需要通过精心组织的培训来普及。例如,管理一个大型项目的要领与技巧就属于这一类型的知识。学习者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或向有经验的人员认真学习,才能掌握这种知识。
一次性知识 最后,企业中还有一种知识既不易学,应用范围也不广。比方说,某一办公部门的一位网络管理人员可能深谙苹果操作系统(Macintosh)的运作,但是如果企业中绝大多数部门都使用Windows办公系统,那么他的知识与经验就没有必要推广应用,何况学习这种知识也绝非易事。由于对这类知识进行管理的回报率非常之低,因此没有必要对这方面的知识管理过于重视。只需鼓励他们建立一个非正式的兴趣小组,供那些有可能用到这些知识的人员进行不定期交流就足够了。
影响人们的行动,推行高效的工作流程并提供所需的技术支持,巧妙地保持这三者的平衡,才称得上最佳的管理方法。对企业经营如此,对上述四类知识与经验也不例外。但是,知识类型不同,三者的搭配关系也各异。比如说,易学型知识非常易于计算机化,因而在这方面的管理就要最大限度地围绕信息技术进行。而复合型知识就要求最大限度地突出人员管理。四种知识类型的管理对资金与人力的投入都有明确的要求标准。对一次性知识的管理就属于“吃力不讨好”,而复合型知识的管理却是在竞争中获得优势的唯一关键所在。
转换一种知识传授模式
一个企业在一天中学到的知识,比一个人一生中学到的都多。因此,当需要个人做出商业决策时,无论他(她)向多么博学多才的个人请教,也不如从整个企业吸取经验。一位决策者征求顾问团的意见,实际上就是“多对一”的知识传授过程。而一个项目团队在网络讨论数据库上进行咨询,这种知识传递的过程就成了“多对多”。
这种“多对多”的知识传授模式不可能很快被普遍接受。经理们将会在相当一段时期里维持传统的咨询方式,即只向个人而且是可靠的人士征求意见。一旦他们开始尝试扩大咨询范围,马上就会感到一种失去控制的危机感:知识与经验是否泄露得太多,知情人是否过于广泛了?
柏克德公司在知识管理中对传递的知识内容与知情范围相当重视。客户聘用该公司是因为其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但是考虑到这些建设项目的投资额往往非常巨大,客户们经常对其运营支出感到担忧也在情理之中。
降低支出的方法有很多,但是许多方法都是以损害质量或企业对将来的投入为代价的。柏克德公司的方式看起来有些不易理解,它是依靠增加成本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简单地说,如果能够为积累知识与经验提供更多的投入,企业就能创造更多的财富并降低成本。
这一过程远远不象柏克德公司一开始估计的那样简单。该公司本来以为,只要建立一个经验交流中心,然后借助信息技术公之于众就万事大吉了。而实际上,在人员与工作程序方面投入的精力要比技术方面多得多。
柏克德公司的项目经理们总是认为,无论何时,他们遇到的挑战和他们所服务的客户都是各不相同的。他们没有认识到,他们获得的知识和他们的同事得到的经验存在颇多相通之处。事实上,这些知识具有普遍的应用性,尤其是在那些采用同一工作程序的部门。与那些项目经理们的看法相反,他们的知识与经验并不是“一次性”的,但是要让他们认识到这一点却很困难。
设立专门角色管理知识库
在企业中设立专人负责知识管理工作,可以部分解决这一问题。现在,柏克德公司设立“知识总裁”,全权负责经验与知识管理。知识总裁要积极关注经营项目中的知识投入。另外的核心人物是“知识经理”。他们每人负责公司知识库的一部分,确保这部分知识得到及时的收集与分发。这一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免除了公司人员培训的负担。如果没有这一安排,企业只能通过对全体员工进行普遍培训,才能知道哪些知识应用较广或者哪些知识简单易学。
“知识库”的概念最早不过是一个简单的“经验存储库”,现在它已经包括了“易学型知识”和来自企业内外不同渠道的信息。柏克德公司的人员对确保项目进度极其重视。对他们来说,最大的问题在于,把从各种渠道收集到的所需信息进行汇总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该公司希望借助建立“知识超级便利店”的方法缩短项目周期,提高客户服务质量,并获得更大的效益。
篇5
在档案管理工作中,档案收集是档案工作的基础和起点,也是扩大档案存贮规模、丰富馆藏的重要手段。档案收集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其他环节的工作质量,如果收集不准确,就可能产生利用的“负效益”,不完整、不系统就会影响利用的有效性,就会给以后的保管、鉴定、统计和利用等工作造成困难。档案收集工作要求数量充分、质量优化、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所以,档案管理人员必须调查研究掌握本单位文件的形成规律和特点,切实提出接收档案的内容和质量要求,把好档案收集的质量关,做好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整理、归档的监督、指导工作。同时要从源头抓起,将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和归档要求纳入基层单位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和有关人员的岗位职责,将企业各项工作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材料,特别是反映企业发展、资产运作和与员工有关的文件材料列入归档范围,确保企业不同种类、不同载体的文件材料应归尽归、应收尽收。
2提高企业基层单位档案人员的素质是做好档工作的保障
档案人员需要定期参加档案系统的知识更新学习与继续教育培训,通过学习掌握档案及其管理工作的基本理念,熟悉工作的原理、特点、工作原则和工作要求;掌握各门类档案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掌握相关的防治技术及对破损档案的修复技术。只有档案人员具备了扎实的知识功底和专业技能,才能游刃有余地开展好专业技术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检索,从而完成利用、统计、保护、修复、除尘、防虫等管理工作。
3依法规范管理是做好基层单位档案工作的保证
档案管理是科学管理,必须依靠制度来规范,要把档案工作的制度、规范和标准体系建设作为企业基层单位档案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制度建设和监督实施达到档案管理规范化的要求。首先,按照国家有关档案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以及企业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和要求,结合企业特点,制定和完善档案管理的工作制度,提出并不断探索档案的管理办法,明确档案的管理范围、管理原则和管理方法,使基层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做到有章可循。同时应进一步完善岗位工作标准,对档案工作人员的主要工作职责与权限、工作内容、工作要求和评价基准作出规定,使基层单位的档案工作进一步制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还有,要认真贯彻落实《企业档案工作规范》和《四川省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办法》,以规范化管理为抓手,从档案工作的组织体系、制度建设、基础业务、设施设备等方面对照检查,查漏补缺、完善措施、改善硬件条件,推动企业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不断上新台阶。
4加大档案的开发力度是做好基层档案工作的价值体现
企业的档案既要保管好,也要利用好。企业档案部门要紧紧围绕企业的全局工作,把开发利用档案的信息资源、助推企业科学发展作为企业档案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企业档案资源从科学技术和管理升华为企业核心价值与凝聚成企业先进文化,善于多角度、深层次地开发和集成档案,通过资源整合,为企业研发、生产、经营、管理和持续发展提供有效服务。要把档案服务做到企业领导、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生产者的身边,把档案服务渗透到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业务环节之中,使企业档案真正成为企业的知识库、智囊库和文化库。同时,还要做好档案利用中的监督工作。档案利用的监督工作是做好档案利用过程中保密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只有有效地发现并制止档案利用过程中不利于档案保密的各种不良行为,才能做到既能利用档案,又能保证档案的完整与安全,维护企业的自身利益。
5结语
篇6
论文摘要:概述了隐性知识的转化规律和显性化的意义,阐述了高校图书馆员隐性知识共享障碍及原因,探讨了实现隐性知识共享的具体途径和办法。
图书馆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对图书馆人员的经验、知识、能力等闪素的开发和管理,对这一隐性要素的管理是网书馆开展知识服务和促进自身发展的重要手段。由于隐性知识在共享巾存在各种障碍,影响知识的流动和转化,闲此需要采取必要手段排除障碍,通过有效途径促进隐性知识的共享,存不断地对隐性知识进行挖掘、积累和传播的过程巾促进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创新。
1隐性知识的内涵及转化特征
(1)隐性知识的内涵。隐性知识是指难以用语言、文字声音、冈像、图表、数学公式等规范化形式表达,义称其为意会知识,主要是以个人经验、技能、判断力、思维能力、价值观以及组织的技术诀窍、组织文化等形式存在。人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的技术、技能和技术秘诀,丁作巾的经验和判断力,决策时所具有的洞察力和前瞻性等都是隐性知识的直接体现。隐性知识的特性决定了隐性知识的学习需要通过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使其显性化,从而有助于理解、领会和共享。
(2)图书馆隐性知识的转化。日本学者野巾郁次郎的“四阶段转化理论”(SECI)揭示了知识问流动转化的规律,即社会化、外化、融合、内化,是隐性一隐性、隐性一显性、性一性、性一隐性的过程。图书馆隐性知识的社会化可以表现为馆员之间共享工作经验和技巧,各部门问信息沟通,馆员与读者进行参考咨询、阅读辅导交流以及读者之间存利图书馆过程中的经验交流等。隐性知识的外化表现,如馆员的研究成果和工作经验总结,进行_擘业资源导航时,馆员、学科专家和读者之间正式或非正式的真实交流等。融合即是性知识的综合,通过将性知识系统化、有序化,便于知识的学习利川以促成新的隐性知识的形成,如文献编目分类以及书目信息服务等。内化是通过性知识的学习将其内化为自己拥有的隐性知识。图书馆工作就是不断地将馆员的隐性知识融合于文献信息提供的性知识服务巾,实现隐性知识和性知识的不断转化以满足变化的朋户需求的过程。
2馆员隐性知识特征及其显性化意义
(1)馆员隐性知识特征。馆员的隐性知识包括其存长期的工作实践巾彤成的工作经验、技能和诀窍等技能性知识和知觉、灵感、洞察力、信念、价值观和心智模式等认识类隐性知识,体现在工作巾如服务质量、服务态度、工作能力、责任心和敬业精神以及沟通交际能力、协同合作能力等方方面面。例如流通部资深馆员能够准确记忆各种资源的类型、方位,准确把握渎者需求心理,提供满意服务;经验丰富的参考人员回答渎者咨询快速而准确率高,深受读者炊迎;业务熟练的馆员能够准确地进行信息导航和解决网络突发事故;精练的管理人员能够准确掌控人的心理情绪变化,及时化解矛盾。这些活动巾蕴涵着馆员深度的隐性知识。
(2)馆员隐性知识的挖掘及其性化意义。隐性知识显性化是实现隐性知识共享的基础,隐性知识显性化是将人脑巾无形的知识外化,没有这一过程就无法实现知识的转移和利用,因此促使隐性知识的娃性化,使人们能够理解、内化,才能共享隐性知识的价值。馆员的隐性知识贯穿于采访、分类编日、流通服务、参考咨询和信息检索的各个方面,在日积月累中形成了高度个人化的、难以用语言明确表达的深藏于馆员头脑中的众多高价值的隐性知识,对这种隐性知识的挖掘和利用.直接关系到图书馆服务质量、服务水平的提高。这些难以言表的隐性知识的集中整合构成了高校图书馆各自不同的形象特征.其价值能量的高低决定了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隐性知识不易被模仿和复制的特点,是高校图书馆持续发展的动力。
3馆员隐性知识共享障碍分析
隐性知识共享,它需要以技术为支撑,有良好和高效的组织环境氛嗣和组织运作机制,并以有效的激励机制做保障,消除影响馆员隐性知识共享中的各种障碍,才能实现个人隐性知识性化,并促使个人隐性知识向组织隐性知识转移。馆员隐性知识共享过程巾存在如下障碍:
(1)隐性知识挖掘技术薄弱。隐性知识性化来才能被人们所认识、理解和共享。首先,隐性知识的存在位置和表现形式不易现,如体现在人的隐性知识方面,不知道谁拥有什么样的隐性知识,即使是隐性知识拥有者,往往也难以自知。其次,先进的现代化技术是挖掘隐性知识和建立交互式交流共享平台的有力支撑,缺乏先进的技术手段,既难以实现挖掘隐含在大量性知识中的隐性知识,也难以实现更大范嗣和更深层次的人员隐性知识的交流共享。
(2)隐性知识共享需要有共同的知识背景为基础,需要创设良好的组织义化氛嗣,这对于缩短知识距离、促进隐性知识共享和隐性能力提高、激发创新能力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此.改善认知能力和心智模式,提高馆员的义化素质和专业知识水平,同时存组织内营造积极向上的和谐的文化和服务创新氛嗣,是提高新知识的吸收能力和实现隐性知识转移共享的必要条件。
(3)馆员个人对隐性知识共享存在某些心理障碍。如独占心理:为保持自己的地位优势和利益优势。独占和垄断知识;竞争心理:为竞争获胜采取保密或有意阻碍知识共享;自我封闭心理:对别人缺乏信任,阻断与他人交庄,;思想利己主义。这些心理障碍究其根源实际是馆员存衡量隐性知识的付…和同报上,达不到其希望得到的包括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闲而人为地阻断了隐性知识的共享。实际上归根结底是组织管理制度缺乏对隐性知识的保护和激励机制。
(4)高校各组织内部多层化、封闭、各自为营,缺乏扁平化、柔性化管理的金字塔式组织结构,使得办事效碍聂低,部门人员之间沟通交流渠道受阻,影响知识交流传播速度和频度,为隐性知识的传播共享构成制度障碍。
4促进馆员隐性知识共享策略
(1)创设宽松的组织环境和易于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创设宽松民主的组织环境有助于馆员之问形成亲密合作、友好互助的和谐关系.促进隐性知识的交流共享,并消除对交流后产生不可预知后果的顾虑。激励机制可有经济激励、晋升激励、名誉激励、深造激励和情感激励等。应该认识到隐性知识是馆员对事物的深层次感悟理解和长期的思考积累创造付出了大量时问精力.因此针对隐性知识共享带来的积极有效的工作状态和效果,制定公平合理的激励和评价标准,使馆员切实感受到提升隐性知识能力并有效实现共享所带来的经济同报和精神满足。
(2)创设有利于隐性知识共享的各类人员参加的交流情境。隐性知识在特定情境下能更充分地表达与共享,能将人们预先可能不知道的自身隐性知识或模糊认识进一步明晰化和外显化。比如在特定任务或项目决策激发下,人们就会主动搜集更多信息促进交流以探求解决方案,促使不同部门或更多相关人员参与,来自多方位更复杂更多价值的隐性知识在团队组织内交流传递,有利于形成更具创造力的丁作局面。如图书馆在制定项目开发、数据库引朋、馆藏资源建设等方面工作方案时,应创设由馆员、学科教师、学生及相关的组织内外人员共同参与的多种形式的协作环境,集思广益,充分自由广泛地交流各自的想法建议,促进各方隐性知识的交流共享,从而有针对性地提高图书馆资源开发配置及利用水平。
篇7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企业的生产模式与竞争力水平正在随之发生深刻的变化,信息化正在引领一场新的变革,企业信息化作为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推进现代管理的必由之路。加强设备管理,提高设备管理的现代化水平,既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企业改革的需要,又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集约化经营的要求。石油化工企业是资产密集性行业,设备种类繁多,工艺流程复杂。随着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的不断更新,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设备维修、维护难度越来越大,在这种形式下,采用传统的设备管理方法已经很难满足石油化工企业设备管理的新特点和新要求,通过设备管理信息化保障设备安全运行、管理受控已经成为提升设备管理水平的必要手段。
二、国内外现状
设备管理信息化涉及专业众多,设备专业及领域复杂,纵观国内外,目前还没有一家企业能够为石油化工企业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欧美石油企业普遍在ERP基础上,建立单独的设备综合管理系统的方式实现设备管理信息化。例如埃克森美孚公司(ExonMobil)自1992年与美瑞公司(Meridium)合作,通过设备巡检、监检测、腐蚀与防护等为主的设备管理系统,基本实现了设备的预知维修管理,其乙烯装置平均运行周期已达5年,炼油装置平均运行周期接近4年。韩国SK将自有的Core系统嫁接入ERPPM模块,实现了监测、巡检与ERP系统的集成,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基本实现了设备的预知维修管理。国内企业目前大多还没有统一的设备管理信息化建设模式。中海油采用IBM公司的Maximo系统作为设备管理信息化系统,并通过与ERP的接口实现数据传输,目前系统正在建设中。中石化则采用多企业试点的方式,既有对ERP系统的扩展,也有单独的设备管理系统。
三、设计思路
设备管理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以ERP系统为核心的信息化建设大环境中,如何建立一套内容全面、真正符合中国石油炼化企业设备管理特点,最大限度涵盖从集团公司到基层生产车间各级设备管理人员日常工作需要,满足各层级设备管理人员职能,统一的设备综合管理平台是亟待解决的课题。设备管理平台的建立不但是一个信息化建设的过程,同时也是设备专业管理集成和提升的过程,不仅要引入CBM、TPM、RCM等先进的管理理念,还需要通过对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跟踪,结合科学的检测、分析手段,将基于风险的管理、绩效管理、全寿命周期管理、预知维修等的内容融入其中,通过设备选、用、管、修的管理层面,保证设备长周期安全运行,为设备维修提供决策依据,帮助企业逐步实现预知维修管理,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设备综合管理平台正是根据我国石油设备管理现状,有针对性提出的系统解决方案,它既不同于企业资产管理系统,也与传统的设备管理软件有所区别。设备综合管理平台是以炼化企业设备管理流程为基础,以EAM管理理念为蓝本,以开放性的集成平台为核心,将炼化企业众多的设备管理软件进行集成和整合,最大程度的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通过平台对全局资源的优化和协调管理,降低企业设备运营、维护和维修成本,通过信息化手段,合理安排维修计划及相关资源与活动,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增加企业的经济收益和市场竞争力。设备综合管理平台的技术方案设计是根据中国石油炼化企业管理现状的具体情况,结合面向服务的架构设计思想设计的。我国石油炼化企业设备管理模式不一,管理范围、管理精细度及管理要求均有区别。根据上述总体思路,结合各企业具体情况,将设备综合管理平台设计为两层业务结构和三个逻辑组成。其设备综合管理平台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1.两层业务基本框架(1)股份公司设备综合管理与决策系统。(2)地区公司设备综合管理平台。2.三个逻辑组成(1)集中部署的数据、标准、知识数据库与股份公司设备综合管理与决策系统。(2)地区公司设备综合管理平台。(3)接口服务器。从图1可以看出,设备综合管理平台在设计阶段即将设备综合管理平台的决策支持、个性化支持、统一数据、统一标准和统一知识库建设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设计,同时,将设备综合管理平台的接口作为单独的服务进行设计,其标准型和扩展性能够满足我国石油长期发展变化的需要。
四、应用效果
1.建立高效集成的设备信息化管理体系设备综合管理平台是面向我国石油各炼化企业设备管理的工作平台,涵盖设备管理各个层次、专业、岗位的要求。通过总部平台和地区公司平台两级平台的建设,建立了由炼化公司装备管理处领导、各地区公司级领导、分厂级领导至车间设备员共同使用的设备综合管理平台,实现了设备管理信息的有效传递和共享,促进了炼化企业设备管理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充分体现了“以总部业务要求为纲,带动地区公司平台使用”的工作目标,通过统一各地区公司管理模式,深入推进地区公司专业化、精细化设备管理水平。2.建立科学规范的设备综合管理模式设备综合管理平台统一模板共16个功能模块。业务范围包括动设备、静设备、电气、仪表4个专业化管理模块,设备档案、统计报表、运行管理、计划管理、故障管理、检维修、备件管理、动力管理8个设备业务管理模块,日常事务、综合管理、知识库3个综合管理模块,基本涵盖了设备综合管理的各要素。系统具有全文检索、卡片级快速链接、预定义数据模板导出、图形化引擎、批量审批处理、手机短信提醒等功能特性,可以实现业务流程送交、工作任务提醒、数据汇总分析、全息查询等功能。通过设备综合管理平台的建设实施,建立了中石油炼化企业设备管理的统一模式,将基于风险的管理、绩效管理、全寿命周期管理、预知维修等的内容融入其中,提高对设备管理的综合分析和决策分析能力,为企业创造更大的效益。3.建立设备管理信息化基础标准随着设备综合管理平台系统建设的不断深入,先后建立了设备分类编码、设备故障分类编码、装置编码等3种设备管理信息化基础编码,为设备管理信息化提供了标准的编码机制。实际上,这3种编码涵盖了我国石油炼化企业中的企业、装置、设备3个物理范畴,并包含了设备分类、设备故障分类、装置分类3种分类标准,为我国石油设备信息化管理提供了基础标准。同时,在系统中开发应用了独立的标准维护体系,保证标准的独立性、完整性和唯一性,并可供所有信息化系统调用。4.建立完善的接口机制设备综合管理平台作为设备管理信息化的核心,需要和众多的第三方系统进行数据交换,其接口机制决定了平台的扩展性灵活性。设备综合管理平台以SOA架构为核心,设计并开发了完善的接口机制,不仅支持标准的WebService标准,同时还包括SOAP、JavaAPI、WSDL等等规范,同时,其数据可复用性的特点可以方便快速的为特定接口配置接口规范,理论上可支持所有接口类型。目前平台已和ERP系统、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系统、操作图系统、大机组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巡点检系统、MES系统等众多系统实现数据交换。5.建立三级运行维护体系自第一批推广应用建设以后,我国石油企业着手开始建立设备综合管理平台运行维护体系,建立了包括地区公司用户、总部用户和系统实施商在内的三级运维体系,同时制定了一系列运行管理制度,包括“实施管理办法”、“运行管理办法”、“变更管理办法”及“验收管理办法”等,将日常功能维护、数据维护及需求管理等工作规范化、标准化,使得各企业、各级设备管理人员能够高效完成各项设备管理工作。
五、结语
篇8
关键词 标准工艺应用;APP开发应用;电网建设质量提升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20-0208-01
1 标准工艺APP开发推广应用背景及目标
1)标准工艺APP开发推广应用的背景。
作为从事电网建设的管理人员,经过几年分析,发现要真正提高工程项目标准工艺应用水平,就必须抓住作业人员施工能力提高,而施工能力提高又必须提高他们对标准工艺认知能力,这样还是必须在宣贯培训上想办法。人手一套纸质版资料不太可能,一是成本太高,二是资料太厚,三是基层施工作业人员看到书就头疼泄气。如何改善这种局面?大家抓住了通过开发标准工艺应用程序,然后下载到作业人员手机或者平板电脑上的好办法。APP开发(Application development)是指移动端应用程序开发,通常专指手机及平板电脑等便携式移动终端软件开发。随着智能手机和智能平板电脑的普及,APP开发欣欣向荣。当前,智能手机基本普及,很多人还有平板电脑,手机往往是时刻不离身,翻看方便,于是,标准工艺APP开发推广应用,将会为电网建设质量水平的提高,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标准工艺APP开发的目标。
①内容的合理性。针对国网公司下发的最新的标准工艺库,按照总目分成土建库、变电电气库和线路库,严格按照工艺要点,适当结合示范图片,保证数据的准确性,落脚点就是要确保程序科学合理和准确,真正在现场起到示范和对照作用。
②操作的实用性。APP项目开发组查阅了大量数据处理及软件设计等参考材料,明确了程序操作要傻瓜化,保证每一个作业人员会用,并将此出发点作为第三方开发的重点,通过试用版使用者反馈意见,大家认为程序简洁、搜索快捷,无死机或失灵情况,说明了程序实用性便捷性较好。
③改进的持续性。将标准工艺信息化宣贯作为基础,将推广应用作为研发方向,要求程序知识库能够随着国网公司的更新可以保持相应更新(更高版本),同时考虑引入语音助手、图片比较及自我评价等更多功能,多种手段促进标准工艺在各电压等级工程中纵深推进。
2 标准工艺APP推广的过程
1)标准工艺APP程序开发阶段。
①为积极贯彻标准工艺建设要求,各级建设管理部门、建设单位加大“标准工艺”应用策划,将“标准工艺”宣贯培训、推广应用、检查指导、考核评价等工作作为基建质量管理策划的重要内容,明确工作计划、落实具体措施,确保“标准工艺”应用要求在项目策划、工程设计、施工实施、工程验收各阶段的有效落实。
②国网公司分别下发了标准工艺库土建工程、电气工程及线路工程等文件,涉及几百项分项工程(检验批)工艺,包括每一步工艺细节、并附有相应工艺图片,图文详实,以此作为软件的数据库。
③当前智能手机及平板电脑操作系统基本上分为安卓系统(Android)和苹果系统(ios)两类,根据这个特点,按照专业化施工要求,2014年初,公司建设部决定先将标准工艺库土建、电气两大部分进行开发,7月份完成标准工艺库(安卓机试用版),8月份完成标准工艺库(苹果机试用版)。
2)标准工艺APP程序下载宣贯阶段。
施工准备阶段抓下载宣贯。根据标准化建设管理要求,工程开工前三大项目部管理人员要编制建设管理纲要、项目管理规划等策划文件,文件中明确标准工艺应用目标或措施。在此阶段,公司建设部要求全部具备条件的人员下载运行标准工艺APP程序,并加强自学。按照进度计划安排,各施工队作业人员(包括分包人员)进场培训阶段,三大项目部均将标准工艺APP程序帮助他们下载运行,并确定将此项内容作为进行培训考试内容之一,这就形成驱动作业人员手机运行标准工艺APP程序的动力,为确保进场施工,他们会自觉加强标准工艺相关知识的自学。
3)标准工艺APP程序执行对照阶段。
项目实施阶段抓执行对照。在施工阶段,业主项目部要求技术交底会、班前班后会均要突出标准工艺措施,为保证工序合规,作业人员会经常对照手机程序查看工艺细节要求,拿出手机打开程序就可以搜索到正在组织的施工工艺,标准工艺APP程序的应用性、便携性、高效性在现场发挥的淋漓尽致。在班组自检、互检甚至专检活动中,随时可以对照的标准工艺APP程序就像一把尺子,时刻可以矫正工艺的准确性。
4)标准工艺APP程序考评提升阶段。
工程验收阶段抓绩效评价。工程竣工验收阶段,建设管理单位(业主项目部)将对标准工艺应用率进行统计,每一个分项工程、分部工程标准工艺应用质量会与工艺标准库进行认真对照。根据有关标准工艺管理办法和施工、设计及监理激励办法,标准工艺应用率的高低直接与合同费用挂钩,这保证了包括标准工艺在内的各项合同责任的落实。
3 标准工艺APP应用的前景
管理实践表明,标准工艺APP应该推广将对工程建设质量管理产生重大的意义。一方面,作为一款简单易用的软件,各层级人员易于接受并很快能够进行使用,该款软件可推广的基础广泛,便于将该软件大范围进行推广:另一方面,程序的推广应用将会节约一大笔费用。同时,对于不断更新中的标准工艺,该APP可以直接更新数据库,而传统纸质文档则需全部进行重印,从这个角度来说,标准工艺APP的推广,不仅起到了提高工程建设质量水平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宝贵的资源。因此,标准工艺APP推广应用的重点在于让管理者理解软件的重要意义,让基层建设者熟练利用软件,确保标准工艺应用率,保证工程建设质量的不断提升。
4 标准工艺APP改进的方向或策略
1)广泛开展各专业管理部门的交流,针对各专业管理交叉的部分,研究新的方案,对软件功能进行补充,逐步完善软件的功能,力争做到满足建设要求,又高于建设要求;
2)进一步加大对标准工艺APP的宣贯力度,使软件使用者真正掌握内容,理解透彻,紧密结合工程实际使用,不断提升电网建设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李靖.谈变电工程标准工艺设计及施工[J].民营科技,2011(12).
篇9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国家税务总局”统筹规划、统一标准,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整合资源、讲究实效,加强管理、保证安全”的信息化建设指导思想,做好金税工程(综合征管软件)(以下简称软件)运行维护工作,国家税务总局在辽宁、河南、湖南、深圳四省(市)国家税务局设立国家税务总局综合征管软件业务支持中心(以下简称支持中心)。
第二条国家税务总局征收管理司负责各支持中心的业务指导和管理。支持中心所在地税务机关应全力支持中心开展各项工作。
第三条为规范支持中心的管理机制,确保支持中心及时、有效地开展工作,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章组织机构与人员
第四条支持中心是全国软件运行维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负责国税系统软件的业务支持工作。每个支持中心负责若干省(市)的业务支持工作。
第五条各支持中心设在征管处,主任由征管处负责人兼任,另外至少指定一名同志专职负责支持中心的日常工作。
第六条支持中心工作人员由专职和兼职人员组成,专职工作人员应有8-12名,兼职工作人员由有关处(室)人员和基层业务骨干组成,工作人员的配备要科学合理。
第七条专职工作人员要熟悉软件,具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能胜任本岗位的工作。专职工作人员要在支持中心工作两年以上。
第八条支持中心负责人的配备及调动事先应征得国家税务总局征管司的同意。
第三章工作职责
第九条编写和修订软件业务需求。根据税收政策和管理措施的调整变化,或基层单位先进的工作经验,编写和修订相应业务需求,确保软件应用与税收政策、税收管理措施的变化保持同步,并保证软件适应基层工作需要。
第十条提供业务支持。对软件应用过程中提出的业务问题提供咨询和解答。
第十一条审核软件业务规范性。对软件开发和修改进行业务指导,审核软件开发过程和结果是否符合业务规范。
第十二条测试与培训。对软件版本升级进行综合业务测试,对下发的软件补丁进行专项业务测试;协助总局编写业务和操作培训教材,并完成培训任务。
第十三条上线支持。为上线单位提供现场支持和培训。
第十四条业务支持平台维护。参与业务支持平台的维护工作。
第十五条课题研究。结合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和工作实际,对软件应用、运行维护以及其他相关领域开展研究。
第十六条支持中心应积极主动地开展各项工作,并完成国家税务总局交办的其他任务。
第四章工作流程与要求
第十七条国家税务总局出台的各种税收政策、管理办法和其他调整措施,由国家税务总局下发支持中心编写和修订业务需求后报总局审核。
第十八条通过业务支持平台和书面报告等方式搜集、整理的问题,由主管支持中心负责及时答复;凡涉及修改软件的,由支持中心编制业务需求并上报国家税务总局审核;对不能确定的问题上报国家税务总局,待国家税务总局明确后再进行答复。
第十九条国家税务总局将软件开发和修改的各种文档下发支持中心,支持中心对软件开发过程和结果是否符合业务规范进行审核,并将审核结果反馈国家税务总局。
第二十条软件版本升级或调整规模较大时由国家税务总局组织测试。一般性软件补丁由国家税务总局下发支持中心进行专项业务测试,支持中心将测试结果上报国家税务总局。
第二十一条国家税务总局在内联网建立统一的软件业务支持平台,支撑全国软件运为行维护工作。通过该平台实现具体任务的分配和接收、结果乡的反馈及支持中心与各省(市)之间的沟通等工作。支持中心应配备专人负责登录业务支持平台,接收国家税务总局分配的工作任务和各省(市)提交的问题等。
第二十二条各省(市)问题的提交,各支持中心问题答复和需求编写等工作要严格按照总局统一的标准完成。
第二十三条对各省多(市)提交的问题,支持中心一般应在2个工作日内答复。凡涉及修改软件的,程序修改要求或业务需求一般应在5个工作日内编写完成并上报国家税务总局。对于复杂问题,支持中心在征得国家税务总局的同意后,可适当延长工作时限。
第二十四条支持中心对工作过程中形成的各类文档,要按有关规定进行归档和处理,工作结束后应报国家税务总局备案。国家税务总局统一进行知识库的维护。
第五章设备与经费
第二十五条各支持中心所在地国家税务局,要为支持中心提供相对独立的办公场所并配备必要的软硬件和网络环境。
第二十六条各支持中心经费由国家税务总局专项拨款,专款专用,支持中心所在地国家税务局负责支持中心经费的日常管理和监督,严格执行经费支出审批手续和制度。国家税务总局定期对经费的使用和管理情况进行审核。
第六章考核与奖惩
第二十七条国家税务总局每年对支持中心的工作情况实施考评。对业绩突出的给予表彰。对两年考评不合格的,撤消支持中心的资格。
第二十八条各支持中心的日常考核工作由所在省(市)国家税务局负责。
第二十九条各支持中心要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每年对工作人员进行考评。国家税务总局对表现优异的人员予以表彰。
第七章培训与交流
第三十条国家税务总局建立培训机制,定期组织支持中心人员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技能。工作人员的日常学习和培训工作由各支持中心负责。
第三十一条国家税务总局定期召开例会,组织各支持中心进行工作研讨、交流与协作。
第八章附则
第三十二条各支持中心应在本管理办法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以及在实施管理工作中的经验,制订相应的管理制度,并报国家税务总局备案。对实施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向国家税务总局报告。
篇10
一、 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背景及紧迫性
目前,经济信息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各行各业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全面应用开始发生巨大的变革。互联网极大地提高了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效率,社会经济的各个环节都在开始享用网络技术带来的好处,如电子邮件代替了传统信件、网上交易开始替代洽谈定货会等等。新一轮科技革命将以更加迅猛之势席卷全球,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知识经济将占据经济的主导地位。在这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时代,谁能抓住历史机遇并掌握高科技和高素质的劳动者,谁就能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权,在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否则就要落后,就难以发展。
档案作为信息社会众多信息源中最基础的部分,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特别是档案工作面临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严峻挑战。档案科技明显滞后,已经并正在影响着档案事业的发展。大力发展和应用信息技术、加速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以信息化和全球化推动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这已经成为档案界的战略抉择。
二、信息技术在现代档案管理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是构成当今社会的最强大的力量之一,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变革,能够帮助个人和社会更深入地认识档案管理工作,并更好地利用档案管理工作的各项优秀成果,从而使档案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其潜能并实现其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理想。
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与普及为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信息技术改变了档案管理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及服务方式,掌握信息技能本身已成为档案管理工作立足当今社会所必须的基本技能,以便不断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改善了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和思维方式。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可能在及时性、准确性、全面性以及宣传普及性上大打折扣。而数据库和网络技术的结合,使得处在不同地域的档案业务区共同使用同一套数据库系统,各个档案业务区输入或更新各自所从事工作的信息内容,不同的档案业务区之间共享相关的信息,从而大大地提高了档案利用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为领导决策和各层管理提供了可靠依据。由此可见,信息化技术无形地突破了所有的门墙,建立起与每一个用户的联结。随着我国信息产业和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传统的档案工作将产生一系列的变化,逐步向信息化、现代化的方向转型。随着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先进技术的不断完善,档案管理应用信息技术来促进自身发展的前景非常之美妙,同时,也将对促进相关行业及其技术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个“数字化档案馆”的时代正向我们走来。
三、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奋斗目标、主要内容及工作任务
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档案信息的数字化,档案信息服务的网络化是我们的档案工作信息化建设目标。为政府宏观决策服务,为经济建设和城市管理服务,以及为社会公众服务则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宗旨。“数字化档案馆”工程将通过建设宽带多媒体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平台,结合档案信息资源,逐步实现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使档案管理工作在已经到来的信息化时代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实现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条件和保障措施
档案信息化建设要紧紧跟随世界信息化潮流,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力度,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档案管理模式,建设档案信息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共同开发和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实行“基础先行、适度超前、重点突出、试点推进”的方针,制定规划,继续推进办公自动化,逐步实现无纸化办公,搞好技术创新,实现跨越发展。
同时,档案信息化法制建设也是一项紧迫的工作。我们应按先易后难,先单项后综合的原则,对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加快立法。提出立法思路和框架,配合有关部门制定适应档案信息化发展需要的法规体系。研究制定《档案信息安全管理办法》和吸引信息化人才、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法规规章,并着手准备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应诉工作。只有观念创新,才能制定适应发展以知识为基础的网络化的新档案形势需要的新法规,开创档案信息化的新局面。
- 上一篇:经济发展对健康的作用
- 下一篇:酒店管理的基本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