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热病人护理措施范文
时间:2023-08-07 17:38: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热病人护理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森林脑炎;高热;护理
森林脑炎(简称森脑)是一种典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其病原体即森林脑炎病毒,在我国东北其主要媒介为森林蜱(俗称草爬子)[1]。森林脑炎主要是蜱叮咬后经血、淋巴道传播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本病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高热是森脑病人急性期最早的表现及共同的特征,也是主要症状之一,因此对森脑高热病人进行正确有效的护理至关重要。现将2005年4月~2008年7月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林业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56例森脑高热病人(体温≥41℃)的护理措施进行归纳总结。具体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56例病人中男35例,女21例;年龄12~70岁,平均年龄42岁。病人均有明确的蜱叮咬史,化验室检查森脑抗体均阳性。急性期体温均在41℃以上。经过护理人员正确精心地观察与护理,其中49例病人1周内体温降至38℃以下,热程明显缩短,疾病转归较快。
2护理措施
2.1降温措施应用退热药物萘普生0.275 g加入0.9%氯化钠100 mL中2次/d静点。每次用药后随即给予温酒精擦浴降温,并配合在病人足底使用热水袋。酒精温度最好在40℃~50℃之间。因为温酒精挥发快,又可刺激皮肤毛细血管扩张,汗腺分泌增加,使体温下降。温酒精略高于皮肤温度,不会因冷刺激引起病人不适。另外,足底加放热水袋,可避免酒精挥发过程中引起寒颤,病人易于接受。
2.2积极改善病室环境室内要通风,通风时应避免对流风直接吹到病人身上,病室要力求安静整洁,床距应在1.5 m以上,设床挡。因为森脑病人起病急,病情变化较快,有足够的空间才能为及时抢救安装所需的器械提供有利条件。室内定期消毒,保持卫生,防止用具污染及患者的交叉感染,这对气管切开的病人尤为重要。室温要适宜,控制在20℃~25℃之间,有利于高热病人降温要求。
2.3密切观察病情医护人员要密切观察病人的全身情况,要随时掌握各项生命体征及意识、瞳孔的变化,严格记录出入量,液体、热量供给等情况,以便及早发现病情变化,及时采取必要、有效的措施。因森脑病人病情进展快,体温常突然升高,轻症患者很快可以发展成重症,故应严格按时测体温,至少1次/h。病情不稳定者,每1~2 h测1次。由于物理降温及意识的影响,最好测肛温比较可靠。
2.4饮食护理鼓励患者多饮水,给予清淡易消化食物,避免进食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发热期间,可根据具体情况给予清凉果汁和流质饮食,也可给予冰糕之类的冷饮。要注意热量、水分、盐、维生素的供给。大多数病人因体温升高,全身乏力、倦怠、不愿进食,护理人员应耐心劝慰,鼓励进食。对不能进食的意识障碍病人可鼻饲饮食,但要注意总入量应有一定的限制,总入量应稍低于出量,一般约1 500~2 000 mL/d。
2.5皮肤护理皮肤清洁可使汗腺及皮脂腺的分泌物排泄通畅,促进血液循环[1]。患者多汗应经常擦洗。对意识障碍的病人要注意褥疮的预防与护理,要经常更换,局部受压处给予按摩,还可给予气圈、棉圈等柔软衬垫。
2.6口腔护理对清醒的病人要解释清楚以取得合作,可让病人多喝水,定期漱口。对昏迷、意识不清的患者给予2次/d口腔护理。嘴唇干裂者应涂油。
2.7心理护理病人及家属因缺乏森脑疾病的有关知识,会产生紧张、恐惧心理,心理负担很重。对此,我们要用亲切、和蔼的态度与语言向患者及家属耐心讲解有关疾病的知识,耐心解答所提出的问题,使其能够勇敢地面对现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病人及家属能积极配合治疗。
参考文献
篇2
一般资料:我院自2001年一月至三月共收治肾移植术后上呼吸道感染患者10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3例,最小年龄21岁,最大年龄45岁。入院时平均体温39.5℃----42℃。X线胸片检查均出现双下肺斑片状模糊阴影,肺纹理增粗;10例患者均行血尿常规、痰涂片查霉菌或痰细菌培养及药敏协助诊断。高效、广谱抗生素平均5---7天,辅以喘定雾化吸入及严格系统化整体护理。10例病人均痊愈出院。平均住院日为7天。
护理措施: 1、物理降温:对于体温持续在39℃以上的患者,用温开水持续在大血管处擦浴,或用30%酒精擦浴,使患者体温控制在38℃--38.5℃之间。另外,考虑发热病人代谢较快,消耗大,我们常规给予吸氧3升/分,以增加机体之氧供量。同时密切观察患者体温(每四小时一次)、血压、脉搏、呼吸之变化,做好纪录并作对比,发现异常及时向值班医生报告,以尽快取得相应。 2、饮食护理:给与清淡、易消化、高热量、高维生素、优质蛋白、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并嘱患者少量多餐,鼓励多饮水,保证日尿量在2500----3000ml,通过液体排出带出体内过多热量,达到降低患者体温之目的。 3、口腔、皮肤护理:高热病人体液丧失过多,唾液腺分泌,病人口腔粘膜常常干燥,抵抗力往往下降,极易引起口腔炎或粘膜溃疡。为此,我们采取相应措施,如协助患者每日刷牙四次,并用1%呋喃西林含漱液漱口,尽可能减少口腔致病菌。口腔溃疡患者,根据其致病菌,做对应口腔护理,使其尽快痊愈,防止其成为感染源。高热患者体温下降时出汗较多,皮肤往往干燥,容易汗腺途径诱发皮肤或其他部位感染,护士则协助患者每日用温水擦澡一次,并嘱其勤换内衣,同时保证患者病床整齐、清洁、柔软。尽可能减少皮肤感染。 4、心理护理: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向生物--------心理的转变,我院护理小组也做出相应的举措,实施了系统化整体护理,这一措施使我院医、护、患关系较前有明显改观,良好的医、护、患关系已经在我院形成。对于肾移植术后并发上呼道感染病人,尤其应注重心理护理,因为他们由于社会、、家庭等方面的原因,往往心理较普通病人多得多。我们常常站在病人的立场上,来对自身医疗行为进行评价,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努力洞察病人之内心世界,用巧妙的办法与病人进行沟通,建立良好的相互信任关系,使患者了解自身病情,并使其能积极主动配合治疗。 5、房间管理:对高热患者与高热患者及其他病种进行隔离,限制探视人数及次数,防止交叉感染及其他病人感染上类似疾病,并且24小时紫外线消毒机循环消毒,尽可能使病人远离致病菌。
体会:肾移植患者由于术后长期大量应用免疫抑制剂,机体免疫力极其低下,患者容易发生上呼吸道等其他部位感染,尤其在季节更替之时,要告诉患者做好自我保健,注意保暖,避免到公共场所或与有感染的病人接触;另外,患者一旦出现咳嗽、咳痰、发热,应及时就诊,防止病情进一步加重,由此导致移植肾功能减退,引起极大的社会经济损失。住院病人一定做好严格的系统化护理,使感染病人在物理降温、营养支持、口腔及皮肤卫生、心理、房间管理等方面得到较好的护理,尽快使患者痊愈,减少由上呼道感染带来的一系列社会、医学问题。
篇3
结石性急性胆囊炎是结石在胆囊内及其移位过程中发生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女性多见。
1 术前护理
【护理评估】
(1)健康史
1)年龄、饮食习惯、营养状况等。
2)既往有无反酸、吸气、上腹饱胀及类似发作史。
(2)生理状态
1)局部
疼痛部位、性质、有无压痛、反跳痛及放射痛;有无腹膜刺激征、有无包块等。
2)全身
有无恶心、呕吐、发热、黄疸、腹腔积液等症状;意识状态;生命体征情况。
3)辅助检查胆管系统相关检查及血生化检查结果。
(3)心理状态
1)病人对疾病的进展、治疗及护理措施了解程度。
2)病人对本次发病的心理反应,对手术过程、术后不适、预后所产生的焦虑、恐惧反应及承受能力。
【护理措施】
(1)协助病人卧床休息,根据病情选择舒适的卧位,有腹膜炎体征者宜取半卧位。
(2)进食可以促进胆囊收缩,加重胆绞痛,因此,急性期指导病人禁食,病情稳定后,宜食用低脂、高糖、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
(3)疼痛的护理
1)观察腹痛部位及性质变化如出现寒战、高热或腹痛加重,波及全腹,应考虑病情加重,及时报告医师并协助处理。
2)诊断及治疗方案明确后,遵医嘱可给予镇痛剂,以减轻疼痛。
(4)高热的护理
1)高热病人遵医嘱给予药物或物理降温,并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加强营养。
2)及时更换床铺使病人舒适。
3)密切观察血压、脉搏、呼吸、神志变化。
(5)根据医嘱及时给予静脉补液及抗感染药,防止及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
(6)对病人耐心解释发病原因,手术目的、预后及注意事项,给予鼓励、安慰以取得配合。
(7)术前常规备皮、置胃管、药物皮试、配血等。
【护理评价】
(1)病人有无疼痛加剧或反复发作。
(2)病人的体温是否恢复正常。
(3)病人情绪是否稳定,是否配合。
2 术后护理
【护理评估】
(1)手术情况手术名称、麻醉方式、术中各器官系统情况、引流管放置情况。
(2)生理情况全麻者是否清醒、是否躁动、心电监护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呼吸情况;伤口有无渗血,各引流管引流液量及性质的变化:出入量的情况。是否舒适。
(3)心理与认知情况病人及家属对本次手术的满意程度,能否适应监护室环境,对手术后各种不适的心理承受程度,对手术后及康复出院后的相关知识掌握程度。
【护理措施】
(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1)监测体温、血压、脉搏、呼吸及血氧饱和度变化并记录。
2)观察尿量,记录24小时出入量。维持体液平衡。
3)观察伤口有无渗血;腹腔引流管引流液性质及量的变化,如果短时间内流出大量鲜红色液体,应立即通知医师,并更换引流袋,记录引流液的颜色、量、性质。
4)观察病人面色、末梢循环情况,有无四肢发凉、出冷汗等休克症状。
5)观察病人有无发热、腹痛等表现。
(2)维持腹腔引流管效能妥善固定,防止扭曲、堵塞及脱落,每1~2小时挤压1次,避免逆行感染。
(3)呼吸道管理
1)全麻未清醒者及时吸出口腔分泌物,防止误吸。
2)指导并协助有效咳痰及深呼吸。
3)病情稳定后可取半卧位,每2小时翻身拍背1次。
4)痰液粘稠不易咳出时可行雾化吸入每日2次,吸入后协助拍背排痰。
(4)及时评估病人舒适状况。协助取舒适卧位并定时翻身。
(5)制定活动计划,预防并发症,最大程度地恢复自理能力。
1)卧床期间提供细致的生活护理,满足病人生理需求。
2)指导病人行床上功能锻炼,如足背伸曲运动,预防术后并发肌肉废用性萎缩和下肢深静脉血栓。
3)术后视病情指导并协助病人早期离床活动。
(6)加强营养,促进康复
术后禁食,肠蠕动恢复后进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低脂饮食。肝功能不良者给予适量蛋白饮食。
【护理评价】
(1)疼痛是否缓解或能耐受。
(2)病人排痰是否有效,肺部呼吸音是否清晰,血氧饱和度是否正常。
(3)病人是否自述舒适感增加。
(4)病人基本生活需要是否得到保证,自理能力是否逐渐提高。
(5)生命体征是否正常,出血是否减少或停止。
(6)引流是否通畅、有效,引流口皮肤是否正常,胆汁外漏量是否逐渐减少或停止。
篇4
【中图分类号】R722.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4-8824(2010)-01-0045-01
中枢性高热是脑出血引起下丘脑综合征的重要临床表现之一。为非感染性发热,多无寒战,抗生素治疗无效,体温在发病早期(48小时内)可骤然升高至39℃以上,热型多呈稽留热。体温分布不均匀,四肢皮肤温度不高,而头部及躯干温度高,双侧皮肤温度也不对称,皮肤干燥无汗。单纯药物降温效果差,而物理降温则有一定疗效。
1 临床资料
我院近五年共收治脑出血患者30例,(全部经CT检查确诊),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最大年龄78岁,最小者38岁。在30例中,体温异常者20例(占66.7%),其中高热(39℃以上,)14例,热型为稽留热者12例。不规则热4例,弛张热4例。
2 中枢性高热的降温措施
2.1 物理降温
2.1.1 冰帽 将碎冰和冰水装入冰帽内,戴在患者的头部让脑部处于低温环境,以降低脑组织代谢,减少脑细胞的耗氧量。
2.1.2 冰袋 用橡胶水袋装碎冰再加冰水使冰块的棱角能变得圆滑以免磨损皮肤。另可用橡皮手套或塑料袋装入碎冰块放置在体表大血管处。
2.1.3 擦浴 可用32~36℃温水或30%~50%酒精擦浴。方法如下:①从病人一侧颈部开始,自上而下沿着上臂的外侧至手背;后经胸、腋下沿上臂内侧至于掌,同法擦另一侧。②擦下肢时从髂骨开始沿大腿外侧至足背,再从腹股沟沿至足心。然后从腰、窝擦至足跟部。③在腋下、肘部、腹股沟、窝等部位停留的时间要长一些,直至皮肤表面潮红为止,这样才能更有效地达到散热目的。
2.2 药物降温
2.2.1 冬眠药物 可用冬眠1号之半量用于躁动不安的高热病人以抑制活动减少热量的产生。
2.2.2 阿司匹林1.0加入100 mL4℃度冰水中灌肠,此法一般用于高热达40℃以上,无低血压,意识较清楚的病人。
2.2.3 中药 安宫牛黄丸每日2次,每次1丸口服,有一定的镇静与降温作用。
3 降温注意事项
3.1 降温措施宜早,在高热未出现前即应采用降温措施,使脑部处于低温环境以预防中枢性高热对脑组织的损害。
3.2 降温速度不宜过快,以每小时降低2℃左右为宜。降温过快易使病人出现寒战,从而增加脑的耗氧量而加重病情。
3.3 降温至37℃持续一周以上才可将所用降温物品逐渐撤掉,不可全部一起撤掉,以免因体温恢复太快而引起脑水肿、脑缺氧等不良反应。
3.4 冷敷部位要定时更换,观察皮肤情况,防止冻伤发生。
3.5 采用降温措施后30分钟测量体温以观察降温效果。
篇5
[关键词]正确;发热;护理
发热是许多疾病所共有的病理过程,是机体对致病因子的一种防御反映,历来被视为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但高热可引起机体代谢障碍和各系统功能紊乱,需要及时采取降温措施,来避免机体的过度消耗和重要器官的损害[1]。本文就将怎样正确护理发热患儿谈几点体会,与同行共鹤。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共100例,年龄1-6岁,体温38.5℃―39℃,在院外自行给予药物退热或进行头部冷敷、酒精擦浴,但部分患儿仍体温持续不退并呈上升趋势,甚至一些患儿出现惊厥、抽搐、双眼凝视、上翻、颈项强直,严重的患儿出现脉搏微弱、呼吸暂停等症状。
2.发热患儿的护理
2.1一般护理:观察体温变化,由于高热病人代谢增快、消耗多,同时由于迷走神经兴奋性减低,使胃肠蠕动减弱,消化液生成和分泌减少而影响消化和吸收,故体质虚弱,应卧床休息,同时进行营养及液体的补充。
2.2降温:体温上升时四肢冰凉,皮肤苍白,干燥无汗,“鸡皮疙瘩”及寒战。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性发生改变,使患儿体表皮肤血管收缩,排汗少,散热也少。应注意保温,若此时物理降温,往往效果不好,并加速上升速度,待四肢稍转暖后再行降温常能得到较好的效果,对于体温超过39℃时可选用退热药:小儿清热灵、对乙酰氨基酚栓、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等,药物降温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神经,使全身血管扩张及增加代谢活力,血容量增加,随着血液的输送,带来氧气、代谢产物、微血管的通透性增加,增加吞噬细胞的作用,能消除微生物与其它异物,增加血液循环,从而加速代谢与感染炎物的清除,这时大量的体热被蒸发散热带出体外,退热药的用量不宜过大,要慎用,以免引起大量出汗,体温骤降,导致虚脱。用退热药时体温高,四肢温凉,应注意适当保暖及多饮热水。
高热期患儿体表皮肤血管由痉挛转为扩张,汗腺分泌增多,皮肤潮红且灼热,呼吸加快和出汗。高热的持续时间可因病情及治疗效果而已,可为数小时,数天甚至数周不等,此时可用物理降温,用30-50%酒精擦浴(温度32℃),或用32℃-34℃的温水擦浴,擦浴时应将冰袋置于前额上或立于头顶(放冰袋于头部以助降温,并防止擦浴时表皮血管收缩,血液集中到头部引起充血),热水袋放于足心处(使病人舒适并加速擦浴的反映)。体温降至39℃以下,可取下冰袋及热水袋。擦浴时禁擦胸前区、腹部、后项,脚心、手心部,这些部位对冷的刺激较敏感,冷刺激可引起反射性的心率减慢、腹泻等不良反应。[2]
2.3口腔护理唾液中含有溶菌酶,具有杀菌作用。高热时,唾液分泌减少,舌、口腔粘膜干燥,这时口腔内食物残渣发酵,有利于细菌繁殖,而引起舌炎、齿龈炎等。因此,必须做好口腔护理。
2.4皮肤的护理高热患儿,在退热过程中,大量出汗,应及时擦干汗液和更换衣被,以防着凉。
2.5观察在用物理或药物降温后,要密切观察患儿面色,半小时测体温、呼吸一次,如有异常,应立即报告医生。
3.体会
正确的治疗和护理在患儿体温恢复中起关键作用。如在用降温药物的同时盲目的冷敷,则会导致许多不良后果。降温药的生理效应前以述,而冷敷时由于皮肤冷敏神经元比热敏神经元多,皮肤对冷刺激敏感使冷敏神经兴奋性增高而抑制散热,同时由于皮肤受冷后收缩与降低代谢活性,微血管通透性减少,甚至出现立毛反应及寒战,这样是散热障碍,与药物降温恰好相反,因此,必须注意正确的使用降温药物及温热敷,更好的护理好发热患儿,达到减轻患儿发热的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物理降温仪;脑卒中;高热
重度脑卒中患者, 由于病变累及了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并发感染、使用大量脱水剂后损失大量水分等因素, 导致患者体温的异常升高, 且持续时间长。临床常采用冰袋、冰帽冷敷等降温方法, 均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2012年6月本院急诊ICU购买了HGT-200III型的亚低温治疗仪。该设备主要通过制冷系统对防冻流体进行降温, 循环系统驱动防冻流体在冰毯中循环, 将人体产生的热量带走, 从而达到降低体温的目的。现将2012年7~12月收治的40例脑卒中高热患者分别应用物理降温疗法和普通降温疗法后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院急诊ICU 2012年7~12月收治的40例脑卒中高热患者, 其中男23例, 女17例, 年龄53~69岁, 脑出血31例, 脑梗死9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
1. 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冰帽冷敷头部, 冰袋冷敷腋窝和腹股沟等大血管处。观察组应用物理降温仪进行降温治疗。就两组患者的降温效果进行比较。
1. 3 参数调节 降温仪一般调至10~15℃。冰帽为-1~4℃,设定降温仪的开机温度为37.5℃, 停机温度36.5℃,降温速度为每小时下降0.5℃~1℃。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
2 结果
降温前后体温变化情况 观察组降温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 1 物理降温仪的重要性 重型颅脑损伤因阻断下丘脑对体温的正常调节而使体温严重上升,呈持续高热状态[1]。如不能有效地预防或控制中枢性高热可造成脑组织不可逆损害而危及生命[2]。实验证明低温能明显降低脑代谢率,体温每下降1 ℃, 脑耗氧量下降6%~7%。据报道:对高热患者应用降温仪进行物理降温,患者的体温能在数小时内达到理想的温度,降温效果快,优于传统的物理降温[3, 4]。
3. 2 物理降温仪相比于传统降温措施的优点
3. 2. 1 有助于维持温度的恒定 传统的冰袋降温法, 随着冰的融解, 冰袋对热的吸收能力下降, 患者体温会有所升高, 脑温出现波动, 不利于病情恢复。物理降温仪利用微电脑调节冷却水的循环速度来控制温度, 体温上下波动不超过0.5℃与传统方法相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5]。
3. 2. 2 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 以往临床的亚低温治疗,多采用冰帽或冰袋敷于患者大动脉处。为了维持降温效果,必须经常更换冰袋, 既费时又费力, 降温效果也不理想, 而降温仪是利用微电脑控制, 通过冷却水循环降温, 只要将冰毯温度设定在一个最佳值后, 温度就可以保持恒定。这样, 大大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
物理降温仪制冷面与体表接触面大,冷传导均匀,降温快、效果明显。物理降温仪的冰毯表面凹凸结构起到了类似气垫床的作用,有利于防止压疮的发生。高温能引起细菌的繁殖,而易被感染,物理降温仪能使各脏器均处于低温状态,减少了感染的机会, 而且物理降温仪由计算机自动控制,安全可靠,省时节力。
参考文献
[1] 李晓婷,彭慧,陈爱清,等. 降温毯对颅脑损伤伴中枢性高热病人降温效果的观察及护理 .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9, 30(2):211.
[2] 赵煌. 冰毯机在中枢性高热病人的降温应用及护理 .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4, 10(8):127-128.
[3] 赵永静,朱建华,张淑娟. 颅脑降温仪在中枢性高热中的应用体会. 沈阳医学院学报, 2008, 10(4):243.
[4] 王兴翠. 降温毯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应用及护理 . 西南国防医药, 2007, 17(6):775.
篇7
【关键词】消炎痛栓;扑热息痛;高热;降温效果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301-01
发热是临床中最常见的疾病症状之一,由于细菌、病毒感染,各种传染病、肿瘤及中暑等原因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高热,长时间发热会增加机体消耗,并可引发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变化如呼吸、心率加快,严重者引起重要脏器损害,出现谵妄、昏迷、惊厥,从而危害人们的健康。高热对机体有很多不利影响:如老年患者心脏负担加重,诱发心衰,小儿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发生热惊厥等[1]。因此,对高热患者进行病因治疗的同时,退热治疗也很重要。我科在2013年8月至2014年4月对高热病人使用消炎痛栓降温效果优于扑热息痛降温,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8月至2014年4月高热(T>39°C)病人,年龄53~82岁,男性51例,女性29例,其中肺炎患者38例,间质性肺疾病患者9例,肺癌患者4例,胸腔积液患者11例,不明原因18例。根据患者入院日期,简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口服0.5g扑热息痛降温。
1.2.2 观察组采用0.1g消炎痛栓纳肛降温。(直肠给药。取塑料指套一只,套在食指上,取出栓剂,持栓剂下端,轻轻塞入约2厘米处)
1.2.3 分别于口服和纳肛后0.5、1、2、4h各测量体温1次,并做好记录,口服后体温均降至37.3℃~38.2℃,降温幅度最大为1.7℃。纳肛后体温均降至36.2℃~37.5℃,降温幅度最大为2.8℃。
1.2.4在观察过程中,观察组患者多数体温下降平稳,无明显大量出汗虚脱等症状,呼吸、心率逐渐改善,有26例仅一次性用药体温逐渐降至正常水平,有9例因严重感染、肿瘤,重复应用3次和联合应用抗生素综合治疗后痊愈。仅有1例患者出现胃部烧灼感。对照组患者体温下降缓慢,有8例患者恶心、呕吐,2例患者腹痛及面色苍白,有5例仅一次性用药体温逐渐降至正常水平,有10例体温反复,需多次用药。
3 讨论
消炎痛栓系非甾体类抗炎药 ,由于它吸收快 ,使用方便 ,维持疗效时间较长且操作简便、副作用小、充分发挥局部用药的优势[2]。直肠给药方法简便易行,有效成分穿透肠粘膜进入体循环,避免了肝脏代谢,减少对肝脏的毒性反应。扑热息痛为乙酰苯胺类解热镇痛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选择性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前列腺素的合成,导致外周血管扩张、出汗而达到解热的作用。同时在我科用药时不良反应较多,降温效果维持时间短,对于禁食的患者使用不便。在应用消炎痛栓时也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严格掌握病情,若患者大量出汗应及时更换被单、内衣,根据病情,多饮水或补充液体,以防虚脱。该药了口服用药、肌肉用药、静脉用药等措施的缺点,可尽快减轻患者的痛苦,防止加重病情减轻护士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肺炎 护理
肺炎是指远端肺部包括终末气道、肺泡腔和间质的炎症,主要由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菌感染引起,其他如放射线、化学过敏因素等亦可引起,临床上通常按病因学将肺炎分为细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真菌性肺炎、其他病原体肺炎、理化性肺炎及免疫和变态反应性肺炎,其中细菌性肺炎是最常见的肺炎,约占成人肺炎的80%。
1护理评估
1.1临床表现
1.1.1.症状 肺炎的症状因病因的不同而有很大的不同。一般起病急骤,典型表现为畏寒、发热,或有“上呼吸道感染”的先驱症状,咳嗽、咳痰或伴胸闷、胸痛。
1.1.2.体征 肺炎的体征亦因病因的不同而有很大的不同。通常胸部病变区叩诊呈浊音或实音,听诊有肺泡呼吸音减弱或管样呼吸音,可闻及湿啰音。
1.2辅助检查
细菌性肺炎可见血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并有核左移,或细胞内见中毒颗粒。
胸部x线以肺泡浸润为主,成肺叶、段分布的炎症浸润影,或成片状或条索状影,密度不均匀,沿支气管分布。另外,也可见两肺弥漫性浸润影,伴空洞或大疱者。痰涂片革兰染色有助于初步诊断,必要时做血液、胸腔细菌培养,以明确诊断。
1.3护理问题
1.3.1.发热 致病菌引起肺部感染,从而导致患者发热,如肺炎球菌肺炎体温可在数小时内达39~40℃,呈稽留热。
1.3.2.咳嗽、咳痰 由于炎性刺激,呼吸道、肺泡充血、水肿,渗出及黏液分泌增多。
1.3.3.呼吸困难 由于肺部炎症,痰液黏稠,使呼吸面积减少,从而导致呼吸困难。
1.3.4.胸痛 肺部炎症可累及胸膜,导致胸痛。
1.3.5.潜在并发症——感染性休克 感染严重时,可伴感染性休克,尤其是老年人,表现为神志模糊、四肢厥冷、发绀、多汗、心动过速、血压降低等。
2护理目标
病人的体温能恢复至正常范围。病人能维持呼吸道通畅,能有效地咳嗽、咳痰。病人呼吸困难症状得以缓解。病人胸痛尽量得到缓解。病人不发生感染性休克或者感染性休克发生时能够及时被发现并积极处理。
3护理措施
3.1生活护理
3.1.1.急性期病人应卧床休息,尽量少活动,减少机体消耗,注意保暖,病室应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及通风。机体在炎症及高热期间,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质饮食,鼓励病人多饮水,以稀释和促进毒素排泄,对不能进食者应适当补充液体及电解质,每日补液1000~2000ml。
3.1.2.高热及咳痰的患者应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预防口臭、舌炎、口腔溃疡的发生。
每日做口腔护理2次,饭前、饭后漱口,口唇干燥者涂抹液状石蜡。
3.1.3.高热患者在退热过程中出汗较多,应及时擦干汗液,并更换潮湿的衣服及被服,防止受凉,使病人感觉舒适。对体弱、活动不便的病人,应保持床单清洁,定时为病人翻身,按摩骨隆突部位,防止压疮。
3.2心理护理
肺炎患者因发热、咳嗽、咳痰、胸痛等症状,容易出现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应多与病人交流,针对病情及性格特征及时给予精神安慰、心理疏导,并鼓励病人积极表达自己的感受,耐心倾听病人诉说,尽量解答病人问题,提供疾病有关信息,鼓励患者之间的沟通,调整病人的心态,使病人积极配合治疗,并对预后充满信心。
3.3治疗配合
3.3.1.病情观察 监测病人神志、体温、呼吸、脉搏、血压和尿量,做好记录,观察热型有助于明确诊断。重症肺炎不一定有高热,应重点观察儿童、老人、久病体弱者的病情变化。观察病人咳嗽、咳痰的性质、量、气味及自行咳痰的能力。及时正确收集痰标本,于清晨漱口数次,将深部咳出的第一口痰弃去,然后留第1~3口痰置于清洁容器中。1小时内及时送检做痰细菌学培养,了解病原菌并做药物敏感试验以指导治疗。
3.3.2.对症护理
(1)高热的护理:要监测病人体温变化。体温在37.2℃以上时,每日测4次体温;体温在39℃以上者,应每4小时测体温一次,高热病人要防止惊厥,及时给予物理降温,如冰袋、酒精或温水擦浴,慎用退热药,防止发生虚脱,寒战时注意保暖,增加盖被。注意观察病人末梢循环情况,高热而四肢厥冷、发绀等提示病情加重。出现高热谵语、意识障碍时应加床档,注意安全。
(2)呼吸困难的护理:抬高床头取舒适的半卧位,根据病情及血气分析结果选择给氧方式。重症肺炎或伴有低氧血症的病人出现明显呼吸困难、发绀者,要给予鼻导管或面罩吸氧。
(3)咳嗽、咳痰的护理:实施胸部物理疗法指导并鼓励病人进行有效咳嗽咳痰,以利于排痰;对无力咳嗽或痰液干燥不易咳出时,协助病人变换、拍背排痰、雾化吸入,必要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4)胸痛的护理:协助病人取舒适卧位,避免诱发及加重疼痛的因素,大叶性肺炎易发生反应性胸膜炎,而支气管肺炎易发生自发性气胸,应注意观察和鉴别,胸膜炎常出现吸气性胸痛,咳嗽时加重,应嘱病人肌肉放松和缓慢深呼吸以减轻疼痛。胸痛明显者,可适当给予止痛剂,但应避免使用抑制呼吸的药物。
3.4用药护理
给予对症和支持治疗,选择抗生素应遵循抗菌药物治疗原则,即对病原体给予针对性治疗。如肺炎球菌肺炎首选青霉素g。先根据病情,按社区获得性肺炎或医院内感染肺炎选择抗生素作试验性治疗,再根据病情演变和病原学检查结果进行调整。抗生素治疗后48~72小时应对病情进行评估,治疗有效的表现为体温下降,症状改善,白细胞显著降低或恢复正常。联合使用广谱抗生素时,应注意观察药物副作用。如喹诺酮类药(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偶见皮疹、恶心等,不宜用于儿童。
3.5健康教育
3.5.1指导病人及家属了解肺炎的病因和诱因,避免受凉、淋雨、吸烟、酗酒、反复过度疲劳。有皮肤痈、疖、伤口感染、毛囊炎、蜂窝组织炎时应及时治疗,尤其是免疫功能低下者(糖尿病、血液病、艾滋病、肝病、营养不良、儿童等)和患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者。
3.5.2慢性病、长期卧床、年老体弱者,应注意经常改变、翻身、拍背,咳出气道痰液,有感染征象时及时就诊。
3.5.3指导病人遵医嘱按时服药:了解肺炎治疗药物的疗效、用法、疗程、副作用,防止白行停药或减量,定期随访。
参 考 文 献
[1]王玲;老年患者发生吸入性肺炎的原因及护理[j]. 中国民康医学 2010年22期
篇9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373-02
资料:患者,男,70岁。2013年12月18日来院诊,诊断是右膝化脓性关节炎、高血压、窦性心动过速、脑梗死、眩晕症。12月25日在硬麻下行右膝关节镜探查术。
化脓性关节炎是一种由化脓性细菌直接感染,并引起关节破坏及功能丧失的关节炎,又称细菌性关节炎或败血症性关节炎。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好发于儿童、老年体弱和慢性关节病患者,男性居多,男女之比2~3:1。受累的多为单一的肢体大关节,如髋关节,膝关节及肘关节等。化脓性关节炎的护理措施包括以下几方面:
1按医嘱正确使用抗生素
抗生素的使用除了全身要有足够的剂量、局部关节内也同样需要注入。使用抗生素应根据细菌培养发现的致病菌,有针对性地选用抗生素,而不能随意滥用。
2患侧关节制动
化脓性关节炎急性期常用夹板、石膏托、皮牵引的方法来限制关节活动,而且要将关节固定在功能位。这样可使患部得到休息,防止感染扩散,减轻肌肉痉挛或疼痛,预防关节粘连与僵直。
3化脓性关节炎的饮食与生活护理
为了增强病人的抵抗力,应根据病情给予高蛋白饮食或输液、输血。移动病人时要注意动作轻柔,以保持局部固定稳妥,减少病人疼痛。生活不能自理时,要协助做好患者的生活护理。
4高热的护理
化脓性关节炎患者术后一般会发烧3到7天左右,因此要做好患者高热的护理:
(1)收集患者资料 了解患者的年龄、性别、全身状况、文化程度,对高热知识的了解程度,评估发热的原因,排除影响体温的生理因素。
(2)降温 高热患者体温一般在39℃以上,应予物理降温或化学降温。物理降温主要有冰袋、冰帽、冷湿敷、乙醇擦浴、温水擦浴、冰水灌肠等,应根据病情加以选择。化学降温主要指应用退热药,以抑制体温调节中枢,减少产热,加速散热。30min后必须再次测量体温,将结果记录于体温单上。
(3)保持清洁和舒适 高热患者在退热过程中往往大量出汗,应及时擦干汗液,更换衣被;条件允许应洗头、洗澡以保持皮肤的清洁,但要防止着凉,避免对流风。加强口腔护理,每日早晚应进行口腔护理,饮食前、后均应漱口,保证口腔卫生。口唇干燥者可涂以液状石蜡或稀甘油,有疱疹者可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软膏。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加强通风,调整被盖,限制活动等。
(4)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高热病人每4h测1次体温,绘制于体温单上,观察其热型及临床过程,观察呼吸、血压的变化及一些伴随症状。在患者大量出汗或退热时,应注意有无虚脱现象。
5预防再度感染
化脓性关节炎多根据病情采用穿刺排脓、关节切开引流,灌洗式治疗等处理手段。本例患者是硫酸庆大霉素24小时冲洗引流。做好冲洗引流的护理:
(1)保持引流管通畅 患者回病房后先检查引流管的数量及位置,保持引流管通畅,维持有效的引流,防止引流管受压、扭曲、堵塞(一般术后1小时挤捏一次引流管,挤压方法:护士站在患者术侧,双手握住距插管处10-15cm的排液管,挤压时两手相接,后面的手用力捏住引流管,使引流管闭塞,用前面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指腹用力、快速挤压引流管,使挤压与手掌的反作用力恰好与引流管的直径重叠),当引流管堵塞时可用手挤压胶管或用注射器冲洗,若引流管漏气,及时处理,预防并发症发生。
(2)做好引流管的固定 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其脱落,在搬运和翻身过程中,不应予别针固定,可在床边两侧固定一段绷带再将引流管固定在绷带上,这可增加患者的活动度,固定的高度均要低于引流口20-30cm,应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放置引流管的目的、重要性,强化医疗安全意识,防止高龄患者及麻醉未清醒患者将引流管拔除,若发现引流管脱落及时与医生联系,给予处理。
(3)观察引流液及性质 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性质,认真记录并做好交班。在临床中引流袋的刻度有误,记录时要将引流液置入量杯中测量再记录,以保证出入量的准确性,若引流量过多,颜色鲜红,可能有出血征象;若引流量过少可能是管道堵塞或有受压、扭曲、漏气发生,应仔细观察并及时处理。
(4)保持无菌密闭 经常检查引流管各连接处,确定其连接紧密,要防止漏气或脱落造成逆行感染。
6按医嘱进行关节功能锻炼
化脓性关节炎的患者急性炎症消退时,一般是发病3周后,病人应开始进行主动运动,主要是活动关节。下肢关节炎病人应扶拐下地。通过功能练习,同时辅以理疗、热敷等方法,能有效预防关节粘连和挛缩。
篇10
关键词:白血病;护理
【中图分类号】R27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9-0371-01
白血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造血系统的恶性疾病,其特点为白血病细胞在骨髓及其他造血组织中弥漫性恶性增生,且浸润破坏其他组织和脏器,临床表现为发热、贫血、出血、肝、脾、淋巴结肿大,周围血液中白细胞质和量的变化。近年来,随着化疗的进展和免疫疗法的应用使白血病的缓解率显著提高,但由于感染和出血仍为白血病的两大并发症,而且也常为致死原因。因此,加强对白血病病人的护理减少或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帮助病人通过化疗争取完全缓解,仍是一个重要的课题。现将我科自2008年以来治疗的96例白血病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人系2007年—2011年我科收治白血病病人96例,其中男性50例,女性46例,年龄7—69岁,急性白血病60例,慢性36例,好转出院72例,院内死亡18例,自动出院6例,好转率为75%。
2 护理体会
2.1 一般护理
①适当休息。一般病人不必过分限制活动。当病人血红蛋白低于40g/L时,为避免组织耗氧量增加而加重症状,应限制活动量。对于高热,血红蛋白低于30g/L和急性出血的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以防止起床时骤然加重贫血而出现晕厥。
②心理护理。经常与病人交谈、关心、体贴、安慰病人,给予心理支持和疏导,鼓励病人改变情绪,尽量减少不良刺激,简单地向病人解释诊断和治疗中的问题,克服病人的消极悲观情绪,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使之能很好地配合治疗。
③饮食护理。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忌食生冷、不洁饮食,如有呕血和便血,应给予流质饮食,化疗期间给清淡易消化食物,必要时给特食。
④皮肤护理。病人常因发热多汗,在皮脂腺丰富处易于感染,故应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皮肤擦伤,勤换衣裤,以防感染。床铺保持平整、干燥、无杂屑,床单、被套要勤洗,对长期卧床的病人应每1—2小时更换卧位一次,并按摩受压部位,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褥疮发生。
⑤特别护理。高热病人应给予降温,置冰袋于头部、颈部、腋窝及腹股沟浅层大血管部位,如病人皮肤有出血倾向,不宜用酒精擦浴,以免加重出血。
2.2 预防感染
①在进行各种治疗时,应做到衣帽整洁,戴好口罩,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②保持病室清洁,空气新鲜,注意保暖,定期紫外线照射消毒,减少陪护,限制探视,必要时探视者应戴口罩,以免交叉感染。
③加强口腔护理,嘱咐病人多饮水,以减少口腔内细菌积存和感染的机会,经常用0.9%生理盐水加碳酸氢钠片溶解后漱口,如有口腔溃疡及霉菌感染时应给对症处理。
④如有溃疡或脓肿形成时,应保持大便通畅,便后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清洗肛周,并给局部敷用中药黄金散,如女病人要注意外阴清洁,防止泌尿系感染。
2.3 观察及控制出血倾向
①防止发生皮下血肿,对有严重出血倾向者应尽量避免肌肉注射,在静脉穿刺时要尽量一针见血,决不能盲目试穿。当静脉充盈不佳时,可轻轻拍打或按摩,使血管充盈。切忌重力拍打和用较大的力量搓、揉,以免造成皮下广泛出血。因病人血小板少级易出血,故拔针后要延长按压时间,否则可造成皮下瘀斑。
②鼻血及牙龈出血,少量鼻血可用0.1%肾上腺素液棉球填塞,局部冷敷,严重出血者请五官科医师对疗处理,齿龈出血可用冷水漱口或肾上腺素液棉片敷贴出血处。
③胃肠道出血,出现呕血、便血时,立即通知医师,并注意观察呕血、便血的性状和数量,每半小时测脉搏、呼吸、血压1次,同时做好抢救准备,及时备血,输血并观察输血反应。
④颅内出血,病人出现剧烈头痛,呕吐、视力模糊、烦躁不安等症状,且血压突出升高,心率变慢,则提示颅内有出血情况,应立即给氧气吸入。并严密观察病人的神志、瞳孔、血压、脉搏、呼吸的变化。但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也可出现头痛、呕吐等类似颅内压增高的症状,要与颅内出血加以鉴别。
2.4 化疗时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