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对象范文
时间:2023-08-07 17:38: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治理对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社会管理强调政府行政管理,社会治理则强调居民自治和社会共治。是由多元主体共同进行的以法律为依据的综合治理。对社会体育而言,应该进行如下管理模式的革新。一是居民体育自治模式的建立。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行政主导的工作模式,忽略群众的自主、自治能力,有时甚至害怕群众自发开展活动,怕给政府带来麻烦。建立居民体育自治模式就是要充分发挥居民自主开展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为居民的自发性体育活动保驾护航。同时,通过制度性安排,使居民体育逐步形成自律和互助的活动形态,达到居民体育自治的理想状态。二是要在社区及以上层面实现政府与社会体育组织共治的新型管理模式。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是政府职能转移,也就是说,政府应该将社会体育管理改为与社会体育组织共治的管理模式。由于社区体育已经出现部分自治管理形式,有一定的共治基础,因此,可率先在社区层面推行体育共治模式,由社区体育组织走到前台,协助政府实施社区体育治理。然后再县、地、省层面实施共治管理模式。在社会体育组织参与共治的过程中,要解决好政府部门与社会体育组织的关系,发挥社会体育组织的治理积极性。
2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主要是转变社会治理方式,社会体育也需要转变体育治理方式
2.1坚持系统治理,把社会管理从政府单向管理向政府与社会多元主体共同治理转变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是要把社会管理从政府单向管理向政府与社会多元主体共同治理转变,因此,如何共同治理将成为今后社会治理的新课题。在由政府与社会多元主体构成的治理体系中,政府部门应该建立与其他主体的合作伙伴关系,分工负责,共同实施社会治理。政府在整个社会治理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但不是领导作用,政府作为治理主体之一与其他主体是平等关系,而不是其他主体的主管领导。从社会体育系统治理看,首先要建立多元主体共同治理体系。这里的多元主体是指包括政府主管部门在内的相关利益群体。如社区体育治理应该由社区行政与社区体育服务组织共同进行治理;老年人体育治理就应该由政府主管部门与老年人体育协会共同进行治理;区域社会体育应该由地方政府与地区体育服务组织共同进行治理。其次,系统治理要有明确分工,政府与多元主体各司其责,互相配合,实施共治。政府部门尽可能退到后台,发挥调控和协调作用。比如,不同利益群体间产生矛盾时,政府部门可以进行调解,但要避免政府部门过多干预的情况再现。再次,系统治理过程中,要体现民主协商的运作机制特征。即在多元主体的共同协商下确定治理方式,产生分歧时通过民主的方式做出决定。要避免行政决定、其他组织执行的传统管理模式再现。
2.2坚持依法治理,把社会管理从行政管理向法治保障转变
坚持依法治理,就是要加强法律规制在社会活动中的作用,用法律来约束人们的社会行为,用法律来监督管理者的治理行为。依法治理还要把社会管理从行政管控向服务保障转变,鼓励人们依法开展各种社会活动。过去,政府用行政管理手段进行社会管理,管了很多不该管的事,也引起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因此,社会体育的依法治理就是要改行政管理为法制管理;改一方管一方为法律管双方;改行政管控为服务保障。由行政管理向法制管理转变,首先,要求建立健全社会体育法律法规体系,这是依法治理的基础。其次,要学会以法律为准绳,以法规为标准进行社会体育治理,要减少对社会体育活动的行政干预,实施法制化管理。要充分信任人民群众,在法律的框架内,放手由民众自主地开展体育健身活动,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蓬勃发展。由一方管一方向法律管双方转变,就是要改变政府与民间的管理与被管理关系,把双方都纳入依法治理的体系中去,又都在法制的监督之下。双方既是合作方,又是监督方,各自都按照法律的规定行使自己的权利,又通过互相合作,促进社会体育的发展。由行政管控向服务保障转变,是要改变以控制为手段的管理方式,减少对社会体育活动的限制。通过提供服务保障等方式,为社会体育活动保驾护航。过去,社会体育发展中存在“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现象,其原因与简单管控方式有很大关系,即要么不许乱说乱动,要么放任不管。其根源还与行政思维模式有关,即管理就是控制。因此,由行政管控向服务保障转变,不仅是转变方式,更是转变思维。
2.3坚持综合治理,治理手段从单一行政手段向多种手段综合运用转变
坚持综合治理,就是要改变过去单一采用行政手段进行社会管理的简单管理模式,采用“多管齐下”和“多策并举”的综合治理手段进行社会管理,以期获得最佳治理效果。由于行政管理手段多为强制性手段,不适合用于作为生活方式的社会活动管理,而社会治理由于采用综合治理手段,效果和感觉会更好。从社会体育治理角度看,除了行政手段外,还有法制、道德、规范、文化、教育等多种管道可以规范体育行为。这样,不仅可以在制度上约束人们的行为,也可以在思想上引导人们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还可以在舆论环境、文化习俗以及教育培训等方面齐抓共管,使人们从内心认同社会治理模式,接受外部环境压力,达到自觉、自律的社会效果。社会体育治理还应该采用多策并举的方式进行管理。如调整社会体育政策,并通过优惠政策引导社会朝有利的方向发展。再如制定发展策略来推动社会体育的进步,像扶持体育创新、支持有组织体育活动等,一定会带动社会体育的发展。还有改变行政主导的活动开展方式,放手让相关体育协会自主开展活动,政府对符合法律规定的体育组织活动给予经费、资源等方面的支持。再有通过构建、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来推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总之,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时俱进,通过有效的方式方法完善社会体育治理。
2.4坚持源头治理,把治理关口从事后处置向事前和事中延伸转变
坚持源头治理,就是要把治理关口从事后处置向事前和事中延伸转变,因为“亡羊补牢”式的事后处置方式对已经造成的损失无能为力,采用前置治理和事中治理可以避免或减少损失。前置治理主要指决策前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经过充分论证和必要听证,确保决策符合客观实际,符合群众需求,符合国情、国力等。事中治理主要指均衡各种利益诉求,及时解决利益冲突与矛盾,增强社会和谐,激发社会的活力等。源头治理讲究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从社会体育的前置治理看,就是要把与群众联系的窗口设到老百姓身边去,方便群众反映情况,方便政府了解情况,方便各方的沟通和互动。具体讲,就是要在社区层面设置公共体育服务平台,倾听百姓的呼声与需求,有针对性地服务。源头治理还应该建立智库机构,为政府提供决策咨询,以保证决策的科学性。政府部门在决策前,要请科研机构开展决策咨询研究,提出可行性报告,在有把握的情况下再去召开听证会,征求民众的意见。从社会体育的事中治理看,就是要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以民众利益为重,均衡各方利益,促进社会和谐。在社会体育活动中产生的冲突与矛盾,大都为人民内部矛盾,可以通过调解和深化服务得到解决。在调解群众体育矛盾时,可以通过群众体育组织进行劝解,也可以通过组织间的谈判获得和解。总之群众利益矛盾在自治组织的范畴内解决比较有利。坚持源头治理,还要做好激发社会体育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以及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工作,实现社会治理体制的创新。
3创新社会体育治理体制的几点建议
3.1转变社会体育管理观念
从传统管理到社会治理,意味着治理主体、治理的目标、方法等方面都要发生转变。因此,政府主管部门及社会体育服务组织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一是要学习“社会治理”理论和方法,明确社会治理的目标、内容、方法及组织运作模式等,为创新社会体育治理奠定基础。二是要明确政府职能转变方向,建立多元共治及群众自治的社会治理理念,积极推行社会体育领域的治理。三是要建立综合治理的基本观念,改变单一行政和行政主导的管理方式,实现社会体育综合治理的新格局。
3.2改革社会体育体制
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不仅是理念的更新,也是管理体制的创新。从社会体育共治的要求看,社会体育组织全面参与体育治理是社会体育体制改革的第一步。政府部门必须尽快做好职能转移的安排,在社区层面实现基本自治,即可以让群众自治的部分,交给群众进行自我管理,如健身团队、基层体育组织管理等,暂时有困难的,交给社区体育服务组织进行管理。在县及以上地区实现基本共治,即由政府主管部门与相关体育组织共同进行社会体育治理,并在治理过程中,逐步放手让社会体育组织独立承担体育活动的开展与维护,政府部门把精力更多地用于政策与规划的制定与体育发展的宏观调控方面,通过协作共治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促进社会体育的和谐发展。
3.3调整社会体育机制
要调整纵向等级管理机制,采用扁平化运作机制,使各个层级都有根据自身条件自主开展体育活动的权利,充分调动各个层级的积极性,实现群众体育自治的良好局面。要调整社会体育的信息沟通机制,建立包括自下而上渠道的双向型体育信息通道及信息处理机制。要调整按规定办事的固定程序管理机制,实行目标管理机制。要减少程序约束,改革评价方式。要调整行动激励机制,比如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体育创新等。推行调研活动,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要完善绩效考核、群众评议和反馈等机制,促进社会体育的良性发展。3.4培育社会体育服务组织长期单一行政管理模式造成我国社会组织的弱化,对社会体育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形成一定的困难。要提高社会体育组织的社会治理能力,必须有一个培育过程。首先,可以采用购买服务的方式把公共体育服务项目交给社会体育服务组织,并通过建立绩效考核、评价机制与监督制度,确保社会体育服务组织为群众提供优质体育服务。其次,可以采用委托管理的方式将若干社会体育治理项目交给社会体育服务组织,政府主管部门通过业务指导帮助社会体育服务组织提高社会体育治理能力,并逐步放手让其独立开展工作。再次,可以发挥社会体育服务组织的中介作用,即政府通过其传达政策法规及其他社会治理信息,群众通过其转达对社会体育治理的意见与建议,使其成为政府与群众联系的纽带。
4结论
4.1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对社会体育发展与改革具有重要影响,社会体育管理必须尽快向社会体育治理转变。社会体育治理须从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
4.2社会体育转变治理方式要坚持系统治理、坚持依法治理、坚持综合治理、坚持源头治理。
篇2
摘要:本文从乡村社会环境和乡村社会本身两个方面动身,讨论封建思想文化传统对作为社会个体的人及其行为的影响所在,寻觅乡村社会法治建立中去封建化影响的切入点,为乡村社会去封建化道路选择起点位置和要去封建化的对象目的.
虽然封建政权在我国消亡已有百年,但两千多年的封建思想文化传统在现代中国身上的烙印却仍然鲜活,它触及的范畴是全方面的:更由于我由乡村社会的特殊复杂性,使得乡村社会法治建立中去封建化影响成了一个耐久而普遍的请求,一个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去封建化的第一步就是要先找到乡村社会中需求去掉其影响的那些封建思想文化传统。封建思想文化传统是一个统称的概念,泛指在封建社会中构成的各种认识、思想、文化和在其影响下构成的各种行为形式、习气和传统。它其中当然不乏各种真善和理性的文化和思想,而作为去封建化的对象,是指那些仍然延生在乡村社会中,成为了乡村法治建立的障碍,与民主、进步和文化相对立的封建思想文化传统。
一、乡村社会大环境中的封建思想文化传统及其影响
(一)封建功利主义思想
封建功利主义思想是中国社会自古以来为官者和受功利主义教化的人们头脑中最根深蒂固的局部,它直接影响到作为社会个体的每一个人的行为。它常常使人们的行为趋于功利化,为了到达名利和私欲的目的,想方设法来躲避不利、以至是不惜地蹂躏法律,这样以来它就成了某些违法立功的思想本源。在乡村社会上层的官员中,追求作为功劳化、政绩化的功利主义思想和行为大量存在,极大的障碍了乡村社会的正常开展和法治化进程。如今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恶圈土地,牺牲乡村和农民利益搞城市开展:人为地限制司法等机关接访、接诉、以至是干预司法来降低本地域发案率,以彰显社会调和稳定:支配媒体封锁音讯,瞒报矿难、事故、恶性事情的发作和死亡人数等现象直接和某些官员出于维护本人的政治出路和经济利益相关联。他们的功利第一位思想形成了对农民利益的严重冷漠,而且在事实上也损害牺牲了农民的利益。由于农民的特殊弱势位置和逐步扩展的国度行政权利,在一定水平上给了官员们的功利主义思想进一步开展的时机,如不加以控制,它所形成的乡村社会问题将愈加凸显和锋利,近一年发作的多起群体性农民事情便与之不无关联。
(二)官本位及特权思想
在封建社会中,做官就意味着将具有比普通老百姓更多的预期财富,更高的身份位置和更多的特殊权益。由于为官者和普通百姓对官的膜拜,整个社会构成了官贵民贱的思想,产生了贱民文化。官本位及特权思想越开展,贱民文化就越盛行。在社会文化不时开展的当今中国,这一思想及贱民文化现状却没有几改动,更由于乡村社会和农民的特殊状况,被灌输了贱民思想的他们以至没有勇气来打破这一等级观念,行为做事时战战兢兢唯恐本人贱民身份的暴露,而这又进一步滋长了官本位及特权思想的滋生和蔓延。
与官本位及特权思想严密相连的是强权思想,强权思想常常又会招致强权行为。位置和身份上的优势,普通会让官员们行为时考虑的是“我怎样怎样样,你们该怎样怎样样”,他们从认识中蔑视别人权益,藐视法律和国度,以为本人就是法律。加上农民的顺民思想,为官者在运用本人权利时通常也会呈好事多磨之态,但有时也会有少数“刁民”会不为所顺,这些他们所谓的“刁民”也就当然成了他们强权打压的对象。由于“刁民”们冒犯的是他们的当官的威严和权威,触及的是他们当官的利益,所以这种打压也就是来自他们关于本人官员身份、特权和利益的维护,而绝不是什么国度公共利益和司法的选择。
二、在乡村社会内部,大量的封建思想文化传统余孽仍在活泼,这些农化思想认识成为了乡村社会本身文化开展的障碍和乡村社会法治建立道路上难以冲破的樊篱,当然也就成为了去封建化的对象
(一)农民阶级的顺民认识和违法传统
“公民”一词早己在我国运用多年,它贯彻的是一种对等和公平的思想,泛指一切生活在一国范畴内的具有该国国籍的人。同样在我国,公民这一概念当然也包括一切的农民,但要真正说道现阶段乡村中的农民群体,这个弱势的群体,我想没有比“农民阶级”和“农民阶级”更适宜的用语了。
我国社会的农民弱势位置这一现状由来己久,封建社会的贱民文化加上建国来长期的以牺牲乡村利益来推进城市开展的政策传统,使得农民阶级早己习气了本人的社会此等位置,他们安于现状,只需本人最根本的生存利益有保证,他们乐于承受来自各方面的请求和义务,因而他们不断被奉为最违法的阶级。
篇3
论文关键词:个体知识分享;计划行为理论;组织社会资本;影响机理
1引言
个体知识分享并不是自然发生的,它是个体在复杂环境影响下产生的行为。许多学者基于心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理论对其进行了研究。鉴于知识分享的社会化性质,基于社会学理论的研究受到较多关注,人们利用社会交换理论、社会资本理论等对知识分享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社会资本理论认为组织社会资本能够通过更成功的集体行动创造价值,影响组织内资源交换的数量和范围,并通过影响知识交换和整合的动机、机会和能力影响智力资本的创造。那么,组织社会资本通过何种路径以及如何影响知识分享动机的产生,在现有的文献中并未做详尽说明。本文借助计划行为理论对行为产生的心理学解释,说明组织社会资本影响知识分享的原理和过程。
2个体知识分享行为产生的心理学阐释
个体是否分享他们工作中的知识,取决于他们的知识分享态度,行为态度影响行为意图从而影响行为,因此应研究影响个体知识分享态度的因素。知识分享不会自然发生,个体致力于知识分享的意愿是持续知识分享行为的关键,因此个体知识分享的意愿或动机成为行为发生的源泉和起点,知识分享研究的重要部分是识别何种刺激能促使个体产生分享知识的意愿。个体行为意愿在心理学中有许多探讨,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plannedbehavior,tpb)克服了期望理论、理性行动理论(theoryofrationalaction,tra)等的缺陷,系统全面地分析了个体意愿的产生。
tpb是在tra之后由ajzen[11991年创立,它弥补了tra假设的缺陷,期望能够对个体行为的预测及解释更具适当性。根据tpb,影响行为的因素是行为意愿,而意愿又受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的影响。其中,行为态度是个体对执行某特定行为喜爱或不喜爱程度的评价,它受行为信念影响;行为信念是个体拥有的行为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及对结果的评价。主观规范是指个体在决定是否执行某特定行为时所感知的社会压力,它反映外部环境对个体行为决策的影响,受社会标准规范的影响。知觉行为控制是个体感知的执行某特定行为时的难易程度,它反映个体对促进或阻碍行为执行的因素的知觉。当个体认为掌握的资源与机会越多,所预期的阻碍就会越少,则知觉行为控制就越强。
根据影响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的因素,如果个体所在的社会群体在价值观念、主观规范、共同信念等方面认可知识分享行为,个体感知的外部因素(组织规范、价值观念、组织结构、组织气氛、组织支持等)能够支持、促进知识分享行为,行为者认为通过该行为实现目标的概率大而且结果不会对自己不利,则个体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就越正向,从而就越有利于知识分享意愿和行为的产生。
3组织社会资本影响知识分享的路径分析
3.1组织社会资本
由于对社会资本研究的主体和视角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概念表述。leana等2002年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共有资源而非某个体或团体所控制,组织层面的社会资本是企业内反映社会关系特点的资源,它通过成员层次的共同目标和共享信任实现,通过有效的集体行动创造价值,是有益于组织(为组织创造价值)和员工(提高技能)的一种资产ⅲ。该观点同时强调社会资本的公共物品性和私人物品性。adler等认为社会资本因关注主体内部还是外部的关系的不同而不同,员工企业内社会资本对员工来说是外部的但对企业来说是内部的,内外观点不是相互排斥的。集体内部“胶粘”(bonding)而成的社会资本,是内部成员或群体间的组织内联系结构,能够增强集体凝聚力,促进对集体目标的追求。
本文借鉴leana等1998年的定义,认为组织社会资本是反映组织内社会关系特点的资源。它通过组织成员的共同目标和共享信任实现,同时拥有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特征,既有利于组织也有利于个人。它既有“胶粘”而成的社会资本性质,能够给予集体凝聚力,促进集体目标的追求和实现,又有强联系的特征,利于组织内复杂信息和隐性知识的传递。
3.2影晌路径及模型建立
1998年nahapiet等从社会资本自身特性出发,将其划分为3个维度:结构维度、关系维度和认知维度。结构维度是把社会系统和关系网络作为一个整体,描绘个体或单位间的联系模式,说明可以联系谁及怎样联系,重点分析网络特点如联系的强弱、网络的密度、中心性、互动等。关系维度则描述了人们通过长期过程发展起来的信任、认可、认同的人际关系网络,强调影响行为的特殊关系比如尊敬、友谊、信任、共享等,说明整个网络联系的本质和质量。认知维度是指网络成员间的共享语言、编码、价值观念等,有助于成员进行更有效的沟通和交流,能促进利于整体目标的个体或群体行为。这3个维度的划分为社会资本在组织理论和管理学中的应用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分析和测量框架哺],是检验组织内社会资本的一个非常理想的模型。
组织是由众多节点构成的网络(内部网络),员工、部门等节点在正式关系的基础上形成了非正式的社会关系网络,构成了组织社会资本。组织社会资本同样可从结构维度、关系维度和认知维度进行分析。结构维度表示组织内节点的联系模式、网络密度和互动强度,关系维度表示成员问、成员与组织问的信任程度和联结性(associability),认知维度则是组织成员的共享语言、编码、价值观及愿景。组织社会资本的3个维度构成并说明了组织内的社会关系环境,它们通过对行为信念、标准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的影响进而影响知识分享意愿及行为的产生,如图1所示。
4组织社会资本影响知识分享的具体过程
4.1结构维度对知识分享的影响
结构维度是由双边互动和多边互动形成的网络,互动是结构资本形成的基础。互动为信息流动和信息获取提供了机会和渠道。通过互动,知识发出者可以了解组织、同事和上级对知识分享行为的看法,判断组织和上级对知识分享的赞成程度以及给予的评价和奖酬、个人分享知识后的得失情况,从而形成对该行为的好与坏的判断。经常和亲近的社会互动还可以促进互相了解和理解,分享共同的信息,形成共同的观点,达成对知识分享的共识。互动关系不仅交换与工作有关的信息和资源(如任务建议和战略信息),还会传播与组织有关的集体规范、上级支持、组织支持等信息,利于形成个体与组织一致的主观规范和价值观念。另外,互动增加的沟通机会,可以降低知识发出者的知识发出成本和接受者的搜寻成本,提高个体感知的环境支持及控制水平,提高个体通过行为实现目标的概率。因此,结构维度从态度、规范和感知等不同方面促进分享意愿的产生。
4.2关系维度对知识分享的影响
关系维度说明了整个网络关系的质量,其核心是信任关系和联结性。由于知识分享的风险及成本,知识发出者会判断知识分享行为的影响。互信关系可以减少发出者对分享伙伴机会主义行为的恐惧,增加对方的可预测性,不必担心别人占他的好处,从而提高知识分享的信念,改变知识分享态度。coleman曾指出,社会资本会促使人们在信任的基础上付出自己的帮助和行为,并相信未来会得到回报。如果没有一定程度的信任,组织就不会存在。同时,互信关系利于形成对事物的共同判断,产生共同信念和规范。共同信念和规范可以促进组织成员大胆地说明自己的想法,勇敢地从事有利于组织的行为而不必担心环境会产生副作用。互信关系可以使下级信任和感知到组织和主管的能力、品德,感知到组织制度的公正性及对个体行为的支持,进而提高感知的行为控制强度。联结性是个体将个人目标服从或联结于集体目标的程度。个体不仅有接受共同目标的意愿,而且还有定义共同目标的能力。良好的联结性使个体行为更符合组织的要求,进而得到更多组织支持,个体知觉行为控制增强。
4.3认知维度对知识分享的影响
认知维度主要是共享愿景和语言。共享愿景体现了员工共同的目标和期望,可以避免成员交流与沟通中的误解。在共同目标和期望下,员工更愿意成为工作伙伴,不会害怕某人对利益的追求而伤害自己,使个体对行为结果产生积极判断,并产生积极的分享态度。
语言和编码是沟通、交流和信息交换的首要工具,可以减少沟通障碍。它们也是对外界环境进行评价的工具,共享的语言和编码有助于双方对共享知识进行评价,了解双方的知识供需,减少双方行为时间,提高双方的知识分享兴趣。共享语言和编码还可以提高双方的知识传递能力和吸收能力,提高个体知觉行为控制水平。
篇4
论文摘要:《福乐智慧》是维吾尔族历史上的一部文学名著,书中蕴含着丰富的伦理思想,而和谐观是贯穿全文的一条主线,具体体现在和谐、有序、知识、知足等四个方面。这些伦理思想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谙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福乐智慧》是维吾尔族文学家、政治家优素甫·哈斯·哈吉甫在公元十一世纪我国历史上的喀喇汗王朝时期用回鹊语(古代维吾尔语)写成的一部古典文学名著。《福乐智慧》集中概括反映了当时深刻的社会现实,为当时的统治者提供了一部治世方略。但又不局限于此,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伦理思想至今规范影响着维吾尔族的社会生活,道德生活。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重新挖掘《福乐智慧》中蕴含的与构建和谐社会一致的伦理思想内涵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福乐智慧》中蕴含的伦理思想
(一)和谐共处
构建和谐社会蕴含着丰富的内容,提倡多种文化的和谐共处、各阶级之间的和谐共处无疑是最根本的,而这种和谐共处的思想在《福乐智慧》中是有所表现的。
首先,从《福乐智慧》的成书来看,《福乐智慧》是在吸收多元、异质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当时喀喇汗王朝政治文化中心喀什噶尔是多元文化汇集的中心,作者优素甫就生活在这里,在这里受到伊斯兰文化、中原文化等异质文化的熏陶,写成了这部著作。品格开放善于吸收异质文化,绚丽多彩的维吾尔族文化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福乐智慧》就是当时维吾尔文化与异质文化和谐共处的果实。
其次,从文章的具体内容来看,和谐相处的思想在文中体现的更为丰富。作品中的四个人物形象个个都是道德的典范象征,相互之间的交往象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坦诚,他们的友爱是十分纯洁的。《福乐智慧》中在提到国君应具备的条件时说:“态度要和谐,语言要甜蜜,性格要温善,行为要端正,心胸要谦虚,出手要大方,对人民要慈惠宏仁。”这些品质都是强调国君要处理好与大臣、臣民等各种人之间的关系。
(二)有序
构建和谐社会是要求社会处于一种有序运行的良性状态,这种有序的思想在《福乐智慧》也有体现。这与我们所倡导的和谐社会理念也有相同之处,笔者认为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规范秩序健全,人与自然、社会和人与人和睦相处,社会休系内诸要素总体上处于稳定的态势的社会。
首先,从成书的背景来说。喀喇汗王朝时期社会处在不安与动荡之中,为追逐权力和财富而导致的战争和动乱,以及贯穿其间的阴谋离间、凶杀背叛等各种各样的丑行使国家丧失了正常的秩序。这种混乱状态使人民生活无法保障,当时维吾尔族思想家把这一切都归罪与人品质尤其是统治者的品质,所以他们设想追求一种以伦理为纽带,以法律为支柱的制度来整治喀喇汗王朝的社樱,傅使整个社会处于有序运行的状态,《福乐智慧》正体现了这种理想与要求。
其次,从实现有序的凭依来说。要想维持社会的秩序,法律无疑是根本保障。《福乐智慧》强调首先必须确立社会公认的法制,再而要公正严格的执行法制;最后应该诚实地服从法制。即要做到有法、执法、守法三者相结合。《福乐智慧》中指出法律是支撑整个社会的支柱“明主啊,你若要国柞长久,须推行良法,保护黎民。”
(三)智敖、知识
和谐社会是一个提倡发展科学文化知识、充分实现了各尽其能、人尽其才的社会,没有对知识和人才的尊重构建和谐社会是不可能的。人尽其才不仅是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保障,也是其目的。
而知识正是《福乐智慧》一书中讨论最多的又一个话题,书中阐述了知识与个人品质,知识与国家法制,知识与人生,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等等。如:“智慧使人高升,知识使人高大,借此二者,世人方能非同凡响。”书中始终在强调不论是国君还是臣子都要凭借智慧和知识才能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并将知识与智慧作为法律和道德规范得以实施和推行的保障。
作者这种提倡学习知识,重视智慧的思想在书中就具体体现在重视人才。作为一本为统治者提供治国方略的著作,作者希望国君能近贤者、远小人,尊重、珍惜人才。作者在书中还依次论述了侍臣、秘书官、外交大使等应具备的条件,反复说明高尚的品行、廉洁奉公、忠诚可靠、知识丰富应该是上述这些人具备的主要品行。
(四)知足
构建和谐社会与人的心理状态息息相关,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不可能和谐的,所以构建和谐社会要提倡“知足”的理念,“知足”不是指消极意义上的不思进取,而是一种对个人的欲望的节制。
要想实现优素福所勾勒的和谐的理想社会,“知足”这种伦理道德也是必不可少的。社会要安宁,要维持正常的秩序,仅靠国家法律的强制力是远远不够的。和谐是整个社会的和谐但也必然是具体到每个个人的和谐,对单独的个体来说,要保持身心的和谐,没有过多贪欲尤为必要,所谓“知足常乐”,作者由此提出了“知足”的伦理思想。
“要知足,知耻,态度和蔼,语言和举止要正大光明。”那么如何做到“知足”呢?《福乐智慧》中认为“智慧”是人类行动的最好制约。书中要求从君王到大臣必须有理智,对感情、情绪等采取节制的态度,对自己的言行要慎重。“处理诸事要凭借知识,知识能使万事有美满结局。”
书中有一人物就是“知足”这个理念的代表人物,那就是“觉醒”。“觉醒”因看破红尘,以理抑制欲,才远离人世,他以为今世的生活只是虚伪的享乐。
二、《福乐智慧》体现的伦理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
以上主要论述了《福乐智慧》中作者优素甫·哈斯·哈吉甫为实现他所希望的理想社会而提出的最重要的几种伦理道德即和谐相处、有序、公正、智慧、知识和知足,作者认为要实现和谐的理想社会这些伦理思想是前提。而这些伦理思想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也是有重要意义的。
《福乐智慧》中提到的和谐相处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内涵是相同的。也就是说社会同一切与自身相关的事情都保持一种协调状态,包括社会与自然环境、政治文化之间的协调,更具体一些说也就是社会的各个群体能够实现良性的互动,整个社会能够表现出一种公正的状态,社会能过实现安全的运行和健康的发展。
篇5
关键词:维果茨基;中介;语言;最近发展区
一、社会文化理论
以Vygotsky为代表的社会文化理论认为知识的建构应在社会和文化的环境下,以语言和社会活动为中介,强调社会环境在人心理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阐明认知与发展的关系。Vygotsky(1994)用文化历史发展观研究人的心理,开创性地揭示了心理发展的两条基本规律:其一是人所特有的被中介的心理机能不是从内部自发产生的,而只能产生于人们的协同活动和人与人的交往之中;其二是人所特有的新的心理过程结构最初必须在人的外部活动中形成,随后才可能转移至内部,成为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结构,即内化的过程。
二、社会文化理论下认知发展的理论基础
2.1 中介。中介是社会文化理论中最核心的概念。维果茨基认为,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由生物因素决定的低级心理机能(包括听觉、视觉、自然记忆等)会被保持并发展成更复杂的由社会文化因素决定的高级心理机能(包括逻辑记忆、有意识的注意、概念思维等)。在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的过程中,社会文化环境是首要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低级心理机能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是通过高级文化工具(语言、计算和逻辑等)的中介作用来实现的。符号中最重要的是语言,语言是人类拥有的最普遍、最强大的工具。它是人类用来连接世界、彼此以及自身的中介。通过符号工具人类调节和有意识地控制生物因素所赋予的心理机能。
2.2 内化。维果茨基认为,在儿童的发展中,这种从社会的、集体的、合作的活动向个体的、独立的活动形式的转换,从外部的、心理间的活动形式向内部的心理过程的转化,其实质就是人的心理发展的一般机制――内化。内化是个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环境之间交互的形成,并改造内部心理机能的过程。正是通过内化,人与人之间的活动以及人与文化产品间的活动才转化为大脑内部的活动。
2.3 语言和思维。维果茨基(1962)指出,语言对认知发展具有两大功能:其一是在文化传承中成人将生活经验和思维,解决问题的方法经由语言传递给儿童;其二是儿童以学得的语言为工具,用于适应环境和解决问题。基于此义,他认为,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是前者为因,后者为果,即语言具有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功能。从社会文化的观点来看,思维源于合作性的对话,当这些对话被内化为“内在的语言”时,即从外部的活动向内部的心理过程转化,学习者就能够用“言语思维”独立地去表达那些起先只能在成人或知识更丰富的同伴帮助下才能表达出来的意义。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和对话,学习者获得新的处理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模式。
2.4 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认为,儿童存在两种发展水平:“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前者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指在成人指导下或与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时儿童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这两个发展水平的界说,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其意指认知发展真实水平与认知发展的潜在水平这两者之间的距离。维果茨基认为教学不要面向儿童的昨天,而要面向儿童的明天,也就是说教学应当走在发展前面,引导发展。
三、社会文化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从不同的视角解释语言的习得与发展,打破了传统的第二语言习得的局面,为外语教学带来了种种启示,对在课堂上培养学生通过使用语言来学习语言的能力以及交际能力有着深远的知道意义。
3.1社会文化环境与外语教学相结合
教师应把语言课堂看成是外语教学的社会环境,努力营造与现实世界相吻合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使用语言的情景和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目的语的文化环境中,在语言的交流中学习和使用语言。通过社会情境的营造,学习者带着不同的先前经验,进入所处的文化和社会情境进行互动,通过学习者之间的合作、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增进对知识的理解。
3.2 发挥中介的作用
社会文化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类的高级心理机能通过中介来实现,语言是最重要的中介工具,第二语言习得也是一个中介参与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中介概念可以研究如何提供搭手架。此外,学习者之间的对话与学习者和教师之间的对话一样有效果。通过同伴调节学习,学生从与同伴的交流中有效地为彼此提供帮助。而有些非语言的文化产品,如学生档案袋也可以作为中介工具,促使学生建立学习目标,选择有效的策略。
3.3 采用交际教学法
交际法强调语言的意义和运用,置语言的流畅运用于首位,要求学生在学习初期就流畅的表达思想,重视言语活动而非语言练习,重视言语的流畅而非语言的准确,语言练习和背诵等从掌握语言形式进而使用语言表达思想,并不等于己经发展了听说能力,尤其是口语能力。而且在交际之中,习得语言可以实现言语活动与思维活动的直接联系,从而实现活用式掌握外语。
3.4 教学中实施动态评价
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最近发展区存在个别差异和情境差异,即不同个体之间最近发展区有所不同;在不同情境中,同一个体也可能有不同的最近发展区。过去人们把学生发展水平仅仅看作静态的“点”,而最近发展区概念的引入,把学生的潜在水平和现实水平之间的距离作为评价的对象,现在学生发展水平是一个变动的“区段”。因此,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充分了解需要教师用发展的观点,了解每个学生所处的发展阶段,评估出学生成绩的可修正度,采取持续动态的测量方法,让学生发挥潜力,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取得更好地教学效果。
社会文化理论与其他心理语言学及二语习得理论的根本区别是社会环境和心理语言过程不再被看成是两个分开的现象,考虑社会交互和语言发展的关系,对二语习得者来说,语言发展产生于社会交往的过程中,在社会交往中二语学习者积极参与意义建构,并通过该过程习得第二语言。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应引入社会文化理论,有效的促进学习者第二语言的习得。
参考文献
[1]Lantolf,J.P.& Thorne,S.(2006)Sociocultural Theory and the Genesis of Second Language Development[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102.
篇6
社??支持最初起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主要是指个人与周边的社会之间的关系和社交系统。一般而言,社会支持包括服务性的社会支持、关怀性的社会支持以及团体性的社会支持。目前而言,社会支持对心理学有较大的影响,而且从研究结果上看,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也并不是如我们所认为的那样全部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是根据个人和背景的不同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总体来看,当对于一个人给予理解、尊重和关心以及帮助之后,肯定有助于其减轻心理压力。目前,我国在校生人数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尤其是在国家大力扶持教育发展、资金政策向贫困落后地区倾斜之后,越来越多的来自贫困地区的学生有了走入高等教育学府的机会。但需要认识到,虽然国家和院校在资金上给予了贫困大学生一定的帮助。但由于贫困大学生在心理上仍旧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通过对社会支持进行研究分析,进而总结其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就显得极为必要。
1 现阶段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对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和政策支持力度逐年增大。但由于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以及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存在的问题使得仅仅是经济和政策上的支持难以满足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综合来看,现阶段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首先,贫困大学生在高校生活中面临的压力要高于其他学生。目前,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质的飞跃。这在当代大学生的吃穿用方面就可以清晰地看出来。现在,很多生活条件较好的大学生在衣着上、通讯工具上、出行上和娱乐上都讲究消费成人化、高端化。而且,由于大学生大多年纪较小,在消费上也具有一定的攀比心理。这更加加剧了消费高端化的发展。但由于贫困大学生个人经济能力有限,而且大多数资金都是来自学校给予的助学金或者是通过勤工俭学的方式获得的。这就使得其在资金的使用上要更为谨慎,所面临的生活压力也要大于其他学生。
其次,贫困大学生还存在较为自卑、焦虑的情绪。现今社会贫富差距正在加速拉大。这使得贫困大学生虽然能够在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帮助下交得起学费并获得一定的生活费。但从数量上与其他学生从家庭中获得的生活费相比,可以说是寥寥无几。由于贫困大学生长时间与其他学生在一起上课、吃饭和住宿。这种与其他学生的巨大反差会使得贫困大学生在面对物质匮乏感到困难和苦痛的同时,逐渐由物质匮乏转为精神匮乏,进而感到自卑并滋生出怨天尤人的情绪。当贫困大学生逐渐从思想上生出这种情绪之后,其自然会慢慢逃离班级中的集体活动。而焦虑情绪往往会造成贫困大学生无法专心致志地进行学习,进而影响了其考试的成绩。当贫困大学生一旦出现考试成绩落后的情况时,往往会感到更加失落,进而影响了自身心理健康的发展。
2 影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首先,贫困大学生对自身的评价会影响到其心理健康的发展。在面对与其他同学之间巨大的生活水平的差距、明显的综合素质能力差距的时候,部分贫困大学生往往因面对这种巨大的差距而错误地认为自己一事无成或埋怨命运的不公,却没有对自身进行正确、合理的评价。而当贫困大学生没有对自身进行有效的、合理的评价时,往往会在面对与他人的巨大差距时时缺乏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进而在自我评价上将自身的不足之处无限扩大了。这种无限扩大自身不足造成的结果就是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使得贫困大学生对自身的评价更为不合理,使得其自身更加难以有信心克服困难,进而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其次,人际交往也是影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这在一定程度上并不是贫困大学生自身的问题,而是其长期所在的环境造成的这种现象。由于贫困大学生生活在家庭条件较为贫困的环境中。这造成了其在思考问题或与人交谈时最为关心的话题就是与金钱有关的问题。而对于大多数生活水平较好的学生和教师而言,这是他们所无法理解的。这种情况就造成了贫困大学生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出现了人际交往的问题。而且,从结果上看,大多数贫困大学生由于本身就难以预留较多的资金进行人际交往,这也使得大多数的贫困大学生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不但复杂,而且紧张。同时,自身的神经也较为敏感,甚至带有憎恨、厌烦他人的情绪,进而影响了自身心理健康的发展。
第三,社会支持也是影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目前,不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高校都认识到了对贫困大学生给予助学金和勤工俭学机会的重要性。贫困大学生通过努力学习取得优异的成绩以及日常课余时间在学校图书馆等地方打工的方式获得资金支持的这种方式远比仅仅由学校下发助学金等款项要更能体现对贫困大学生学习的激励作用。而且,由于在之前社会上对贫困学生的关注大多维持在中小学阶段,对大学生的关注和支持较少。这也造成了部分贫困大学生因获得的支持较少而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等。目前,随着社会上对贫困大学生的关注度和支持度日益提高,贫困大学生自身心理健康也在朝着良性的目标发展。由此也可以看出,社会上的支持也是影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篇7
方法:把24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划分为研究组(A组)和观察组(B组),每组各120例,其中A组患者自愿进行社区康复护理干预,B组患者则因诸多原因不愿接受社区康复护理干预。半年之后再对两组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和比较。
结果:两组患者各项资料经过统计与比较之后,可以很明显的看出A组患者的各项情况要好于B组患者。
结论:由此可知,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社区康复护理干预,对患者家庭态度与社会支持度有着积极的影响,其效果非常明显,应得到充分重视和广泛推广。
关键词:社区康复护理精神分裂症家庭态度社会支持影响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103-02
精神分裂症属于病因不明的一种精神类疾病,此病多发于青壮年,其临床表现主要为情感、行为以及思维等方面互相不能协调,并且发病率、致残率以及复发率都比较高。我国受国外对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先进服务理念和经验的影响,也开始重视对出院后的精神患者进行社区康复护理。并且经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区康复护理同社会环境与家庭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把相关的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本街道辖区内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经过精神专科治愈的,且符合CCMD-Ⅲ这一诊断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240例,包括男132例,女108例,年龄16~67岁,平均年龄41.7岁,病程2~31年,平均病程18.7年。所以患者都是经过治疗之后,达到好转或是痊愈出院标准的,并没有任何躯体合并症。本着患者自愿的原则,随机把患者分为愿意接受社区康复护理的A组,和不愿意接受社区康复护理的B组,每组各120人。同时,两组患者关于性别、年龄以及住院时间和文化程度等资料比较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具有可比性。
1.2方法。B组进行常规护理,A组由社区康复护理工作人员先进行病历资料的登记,以面谈或是家庭访问等形式寻找患者需要进行指导的问题,再针对患者的需要及时给予指导,并对指导后的效果进行评估,以此作为调整指导内容的参照。护理人员应保持亲切与热情来对待患者,真心爱护患者,适时还要与其家属进行沟通,寻找家庭成员在对待患者时是否存在着问题,然后再给予相应的指导措施,且指导效果要定期进行反馈。同时还要走访患者所属居委会,寻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有效干预,在半年之后再对两组患者的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和比较。
1.3观察指标以及判定标准。采用自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一般情况调查表,对患者的相关资料、家庭成员态度进行调查和分析。此外,还运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主管支持、客观支持、以及社会支持利用度进行了调查。此调查表由12位经过相关培训的社区医护人员,通过走访调查整理之后完成的。
1.4数据处理。文章中的数据都是运用SPSS14.0这一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的,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使用t检验和X2检验处理,把P
2结果
A、B两组患者关于家庭态度的调查分析结果见表1。A、B两组患者关于社会支持情况的调查分析结果见表2。
3讨论
精神分裂症属于一种会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的重型精神类疾病,由于该病具有较高的复发性,会给个人、家庭以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所以,大部分患者都需要长期甚至是终身进行治疗与支持。本次研究主要针对社区康复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态度、社会支持的影响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分析。社区康复护理能有效帮助患者恢复其因病受到损伤的社会功能,从而起到减轻病患家庭负担和稳定社会的作用。
家庭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来说,无疑是一个最佳的场所,然而大多数患者的家庭却属于亲密度较低、文化娱乐性较差,相反控制性和矛盾性却又偏高的情况,因此护理人员要对其家属进行有效的指导,让患者家属能对精神分裂症有个正确的认识,然后营造出温馨、融洽的家庭氛围,在生活上给予患者足够的关心和照顾,并督促患者按时服药和定期进行复诊,切实发挥好家庭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
所谓社会支持,它指的是建立在社会网络结构之上的各种社会关系对个体的主观及客观方面的影响力。经过社区康复护理的干预,让公众对于精神分裂症和一般疾病的认同感有所提高的同时,还大幅度降低了社会各界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歧视与厌恶,营造出了有利于患者恢复的良好氛围,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对患者的康复以及恢复受损的社会功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还发现,对于医疗费用来源不同的患者,参与社区康复护理的情况也有所不同。特别是自费患者,大多数都害怕因为看病给家庭造成较大的经济负担,因此这部分患者通常都不会加入到社区康复护理中来。所以,社会各界对于此类患者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优待,切实为他们提供更加广泛及可行性高的服务,帮助患者有效克服在求医和康复护理过程中的困难,尽量让更多的患者都能参与到我们的社区康复护理中来。同时,家庭成员对患者的态度和社会因素度等,对于患者的康复都是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的,因此,要让社会和家庭都改变以往排斥和歧视患者的情况,让患者的康复护理能在社区环境中自由展开,从根本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恢复其社会功能,让患者早日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1]徐银儿.社区康复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态度、社会支持的影响.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36)
[2]田素英,刘朝军,李绍敏.家庭健康教育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护理管理杂志,2008(11)
篇8
路桑斯教授提出了心理资本,把自信、希望、乐观、坚韧四种积极心理状态合并成为更高层次的核心概念,并称之为心理资本,企业不仅可以通过特定途径来获得心理资本,还可以通过特定途径来提升心理资本的数量与质量。我国柯林江教授将根据要素内涵将本土心理资本13个一阶类别归纳成事务型心理资本与人际型心理资本两个二阶类别,前者包括奋发进取、自信等具体要素,后者包括尊敬他人、包容宽恕等具体要素。
而社会资本作为嵌于社会结构、关系网络的资源,对于无论个体还是集体而言,行动者都可以通过扩充和利用社会资本来提高其达成目的性行动的可能性。普特南将社会资本以结构上的区别将其划分为黏结性社会资本与桥接性社会资本,前者包括由地缘、亲缘、宗教伦理等因素联系到一起的具有相似性、排他性、联系紧密的群体;后者则是由跨越地理、种族、性别因素的来自不同背景的群体集合。在这种划分基础上的研究在国内接受度较为广泛,其较好地显示了社会资本中国本土化的特质。
大量研究表明组织支持感是一个独立的概念,指员工对组织是否重视其贡献和关心其福利的总体看法。缪斯等研究认为高组织支持感趋向于改善员工工作态度(工作满意度和情感承诺),形成有效的工作行为(如情境绩效)。充分利用社会资本、心理资本本土化,从其对工作绩效的作用机理上展开分析、对组织支持感作为参与要素展开探索成为本文的主题。
二、假设的提出与研究方法
1.假设的提出
在中国本土工作场景中,我们发现往往是自身具有很强事业心的员工,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本职工作;具有良好人脉的员工往往也乐于完成本职工作以外的其他相关工作。换句话说:我们很容易将任务绩效与事务性心理资本联系起来、将周边绩效与人际性心理资本联系起来,同时又分别将任务绩效、周边绩效与黏结性社会资本、桥接性社会资本联系起来。而组织支持感本身就是一种积极心理感受,在心理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工作绩效的作用过程中,我们假设组织支持感会起到调节作用。于是我们建立本研究的假设:
H1 事务性心理资本对任务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2 人际性心理资本对周边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3 黏结性社会资本对任务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4 桥接性社会资本对周边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5 随着组织支持感的增加,心理资本对周边绩效的正向作用增强
H6 随着组织支持感的增加,社会资本对周边绩效的正向作用增强
2.变量研究方法
(1)人力资本。由于关联变量在测量上是主观变量,本研究使用主观衡量人力资本的方法,同时采用三个自评项目以衡量调查对象的人力资本。采用李克特式5点量表。
(2)心理资本。根据本土化的要求,心理资本作为本研究重点测量的变量,我们将其划分为事务性心理资本和人际性心理资本来测量,选取了柯林江教授在中国本土情境下研究开发,并经过多次应用的短板问卷,用其二阶类别进行测量。柯林江教授的心理资本本土量表近两年在中国的研究界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其信信效度得到了证实和肯定。采用李克特式5点量表。
(3)社会资本。借鉴柯林江教授的以划定“关系范畴”,从“同事关系”、“领导关系”和“外部关系”三个方面进行衡量,综合纳入“关系强度”、“网络数量”等概念内涵。采用李克特式5点量表。
(4)组织支持感。采用分层回归方法检验组织支持感的中介作用。我们采用组织支持感量表,选取艾森伯格组织支持感调查表,同时参考了国外研究学者在研究组织支持感与组织承诺、角色内绩效和组织公民行为间关系时的测量方法,选取了其中7个子题目。采用李克特式5点量表。
(5)工作绩效。工作绩效量表,采用陈胜军教授开发的具有良好信效度的自评形式工作绩效量表。采用李克特式5点量表。
三、研究结果
1.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与分析
问卷的发放采用线上加纸质版的结合。调查对象是北京海淀区与朝阳区国企、外资与合资三家不同性质的公司。一共发放问卷约376份,回收有效问卷317份,其中男性占66%,女性占34%;年龄最小为21岁,最大为53岁,平均年龄34岁,学历最低为中专及高中以下,最高为博士。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
数据结果的信效度检验通过,Cronbach's a 值为0.78,具有良好的效度。如表1所示,性别为控制变量,与三类资本相关系数显著为负,表明女性职工与男性职工相比,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心理资本各方面都处于相对弱势的水平。三类资本之间显著相关,存在相互影响关系。三类资本,尤其是黏结性、桥接性社会资本,以及事务性、人际性资本均分别对任务绩效、周边绩效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尤其是事务性的心理资本与任务绩效的相关性、人际性的心理资本对周边绩效、桥接性的社会资本对周边绩效都具有比较显著的相关关系,假设得到初步支持。
2.社会资本、心理资本对任务绩效、周边绩效的影响
因变量为任务绩效的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在社会资本、心理资本对于任务绩效的模型中,人力资本变量β值为 0. 030(p < 0. 001),事务性心理资本β值为 0. 337(p < 0. 001),对任务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假设H1成立;黏结性社会资本对任务绩效的正向作用程度未达到很突出的水平,H3不成立。同理可以看出其他相关变量对任务绩效有着一定的正向影响。
相关变量对周边绩效的回归分析如表3所示。桥接性社会资本变量的β值为 0. 392(p < 0. 001),对周边绩效有更为显著的正向影响,H4成立;人际性心理资本变量的β值为 0. 379(p < 0. 001),对周边绩效有更为显著的影响,H2成立。
如表4、5所示针对自变量间可能存在的共线性,我们将相关变量分别去中心化后与组织支持感相乘,分别检验了组织支持感对任务绩效,在各类资本分别对任务绩效和周边绩效影响过程中的调节作用。结果如表3所示,在对任务绩效的调节作用中,组织支持感的调节作用并不显著;而对比周边绩效来说,尤其是在事务性心理资本对任务绩效的影响过程中,交互项系数的系数达到了0.639*(P
四、结论与建议
第一,此次研究再次证明了研究学界一直认同的心理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工作绩效的正向影响作用。分别就两种社会资本以及两种心理资本对任务绩效的影响程度来看,不能从研究成果中直接看出总体上的影响差异,但结果显示事务性心理资本对任务绩效有较其他类型资本更为显著的正向影响,同时就四种不同类型的资本对周边绩效的影响来看,也无法直观的得到总体上社会资本、心理资本对周边绩效的影响差异。这可能是由于,虽然研究从客观角度出发选取了一家外企、一家国企以及一家合资企业以期研究成果具有普遍性,但也具有涉及行业领域差异较大,对象的职位分类与层级相当不同的特质。
横向对比充分显示出桥接性社会资本和人际性心理资本对周边绩效的显著影响。这两项中,又属桥接性社会资本的影响更为显著,这为我们未来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论点。而总体上,就两类资本分别对任务绩效和周边绩效的影响上来看,社会资本对周边绩效的正向影响更为显著。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数字化生活的基本内容;了解信息技术如何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了解知识产权的定义。
过程与方法: 能够探讨数字化在生活的各个方面的体现;探讨信息技术给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具体变化;理解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交流信息技术推动社会生活、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所起的作用;辩证分析信息技术发展给生活带来的影响;树立自觉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数字化体现在生活、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树立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
难点:树立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师:前几天我听到了一首旋律优美的歌曲,很想与大家一起欣赏,只可惜我不知道歌名。但是我记住了歌词“每种色彩都应该盛开”,大家帮我想办法一起来找到这首歌吧!
设计意图:将轻松的搜索问题抛给学生,吸引学生尽快进入上课状态,激发学生帮助教师解决问题的兴趣。学生通过对歌词检索找到歌曲,实践了互联网搜索功能的应用,同时引出本课的学习内容。
学生找到歌曲,观察歌曲的格式。
师:生活中一首歌曲、一段声音,怎样能把它存储到计算机中呢?
设计意图:通过旧课复习,回顾声音数字化的过程是采样和量化。再次明确数字化的概念含义,为数字化应用做铺垫。
2.畅谈: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在你的生活中还有哪一些数字化方面的应用是与计算机、互联网有关的呢?
生1:用互联网查找资料。
生2:用数码照相机拍照。
生3:网络聊天。
……
设计意图:从日常生活中,寻找数字化给生活带来的改变,让学生自由表达数字化生活体验,在不知不觉中认识到信息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师:数字化生活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的时代已经到来。每个人置身其中,享受着数字化带来的快捷、便利。
教师展示幻灯片: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在2011年6月做出了统计,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
教师展示2010年12月到2011年6月之间各项网络应用统计表,学生从网络用户规模、半年间的网络增长率,通过具体的数据比较,分析出用户使用率大幅增加的是网上支付、即时通信、网络购物等经济领域的应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宏观上了解目前中国网民发展情况和互联网应用的各项比例情况。归纳总结出微博、电子商务为首的数字化应用正逐步改变着人们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理念。
师:互联网影响着我们每个人。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中,与普通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事业,也在逐渐地数字化。今天,我们就深入地了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全班分成教育科技组、医药卫生组、广播电视组、电子政务组,每个小组成员通过各种途径,查找社会事业信息化的具体内容,时间为10分钟。
因为有部分学生对案例的搜索不是很有针对性,教师提供相应的网站,主要是为了帮助这部分学生。
任务实践:通过讨论、思考,学生完成了案例的搜索,并由组长代表发言。
组长发言(略)。
师:那么校园数字化有什么优势,给我们教育带来了什么?谈谈你的想法。
组长发言(略)。
师:你觉得此类数字化应用的发展,给我们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呢?
学生发言(略)。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搜索与分析案例,提炼关键词,列举自己身边的信息技术应用,与组员共同讨论,体会信息技术给社会生活带来的推动作用,达到信息交流与共享的目的,对数字化社会生活有进一步的了解,从中理解数字化在社会生活中所渗透到的领域,思考数字化所带来的影响。
师:我们要感谢每一位同学的努力,大家才可以共享到这么多的信息,开拓了眼界。前几天有一则好消息,我们宁波获得了“2011中国城市信息化卓越成就奖”。这个奖说明宁波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我们为此感到自豪。
设计意图:全班群策群力,共享了信息,我鼓励每位同学,并提及我们所在的城市的信息化建设成就,培养学生爱家乡的情感。
3.数字化环境下如何保护知识产权
师:数字化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为我们带来了数不清的好处,但是也引发了一些矛盾。就像刚才我看到部分同学很为老师着想,已经帮我下载了歌曲。大家想想,这种方式是否有不恰当的地方呢。这首歌曲饱含了作者的心血,我们是否可以轻易地占有别人的劳动成果呢?
师:知识产权这个概念听起来很远,其实离我们很近。你无意中的一个有价值的想法、一个创意,可能就属于你的知识产权,是你的财富。
设计意图:从数字化给生活带来的一系列变化联想到知识产权,从歌曲下载引到知识产权,贴近学生生活,引发学生的思考。
教师提示任务:自学教材中关于知识产权的内容。
学生看书并回答知识产权的概念、种类、法律法规,了解信息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主要涉及哪些方面。
设计意图:明确知识产权概念,为接下来的案例探讨做好知识铺垫。
师:从2005年起,百度就因为MP3下载一事官司缠身。大家认为百度有没有侵犯唱片公司的知识产权呀?你能在教材中找到相应的论据来支持你的观点吗?
学生看书,思考,并寻找相关论据。
生:没侵权,估计百度和唱片公司有约定。
生:没侵权,知识产权具有地域性和时间性保护。
生:没侵权,百度没有向我们网民收费。
生:有侵权,百度怎么可以把这么多的歌曲放在网站上呢?不得对其作品进行复制,传播等非法操作。
设计意图:挑选与学生生活接近又比较有争议的案例,供学生讨论。学生通过讨论,联系生活实际应用,梳理对知识产权的理解。
师:既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就让我们来看看最后的判决结果和媒体的评论,并思考下面两个问题:①你觉得MP3下载中,谁侵犯了知识产权?②你认为未来MP3的免费下载时代将终结吗?
学生浏览网站,思考问题,揭晓有争议的案例谜底,思考未来的下载模式,考虑该如何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中,教师没有一味地灌输学生知识,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搜索资料,提炼数字化的应用,体会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通过音乐搜索、下载这条主线,展开了信息技术在使用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问题的探讨。
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分组工作,这是完成小组学习的基础。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提供相关资源,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篇10
【关键词】 脑梗死;心理状况;社会支持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239-02
脑梗死患者常常伴有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这些神经系统方面的功能障碍不仅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日常生活,也对患者的预后及其社会、家庭和经济方面带来严重的影响[1]。最近几年,由于医学模式的转变,开始注重以病人为中心,对于脑梗死的研究也不再仅仅停留于疾病方面,更加要求深入脑梗死患者的心理领域和社会支持范畴。研究中,患者的社会支持的情况与患者的病情的变化和预后的状况都密切相关,该研究主要分析探讨心理特征对脑梗死患者的社会支持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实验组26例病人均来自我院2012~2014年经门诊收治入院的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经头颅CT等各项有关检查确证为脑梗死患者,都符合脑梗死患者的诊断标准,其中男16例,女10例,年龄在42~85岁,平均年龄56.3±12.4 。对照组26例受试者来自我院门诊进行健康体格检查者,年龄38~77岁,平均年龄49.6±13.2,男18例,女8例。两组受试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基础资料方面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所有受试者均进行社会支持状况和心理状况的测试。其中心理状况的测试采用自评量变测试法,均采用受试者个人自愿填写,分别为抑郁自评测量表(SDS)和焦虑自评测量表(SAS);社会支持状况采用社会支持个人资料询问表(PRQ),均由相关专业人员对受试者进行问卷调查,各项程度按1-5级进行评分,得分越高说明社会支持水平越高。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测试及问卷调查所得数据采用SPSS16.0数据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两样本数据均采用t检验,以0.05为检验标准,P
2 结果
结果记录分别有三方面,社会支持个人资料询问表的数据记录、心理状况的数据记录、心理记录对社会支持的影响。
2.1 两组受试者的社会支持状况的对比结果: 实验组脑梗死患者的社会支持状况明显低于对照组健康者的社会支持状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受试者心理状况对比结果:实验组脑梗死患者的心理自我评量得分为SAS( 38.2±7.4 ),SDS(40.7±11.5);对照组SAS为 (31.2±5.7),SDS(27.8±9.3),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
2.3 心理状况对社会支持状况的影响:脑梗死患者的SAS和SDS与社会支持总分呈现 负相关,(P
3 讨论
本研究证明脑梗死患者的心理状况和社会支持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社会支持主要研究社会与健康的关系,研究表明,强大的社会支持有利于健康发展,特别是精神健康,有利于患者的心态向健康方向发展,健康的心态促进患者疾病痊愈,缩短患者的病程,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社会支持是慢性疾病治疗及康复预后的有效途径之一[2]。脑梗死患者由于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身体状况差,自理能力低下,其恢复和预后主要靠长期持之以恒的治疗和康复锻炼,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对社会、家庭经济带来很大的压力,加上脑梗死的病程长,疗效慢,患者常常会在长期的治疗中看不到效果而产生心理障碍[3]。经济压力加上患者的心理障碍,直接影响着患者的社会支持状况,同时,社会支持也产生反作用,反过来影响着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而影响的疾病的疗效,因此,探讨脑梗死患者的心理状况及其对社会支持的影响有着重大意义,利于大大提高脑梗死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房海英,张志军,冯雪艳. 脑梗死患者的心理状况及其对社会支持的影响[J]. 中国全科医学,2010,20:2197-2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