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的流程范文

时间:2023-08-07 17:38: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知识管理的流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知识管理的流程

篇1

论文摘要:知识蕊含于人力资本与科技中,向来处于经济发辰的核心地位。在知识经济时代中,知识具有前所木有的高度价值,而知识管理则是促进组织竞争力与永续发展的核心要素。本文从知识管理的墓本汤义及重要性出发,对知识管理的相关理论进行详细杭理,在此基拙上,最终提出开展知识管理的流程与框架,在知识经济的今天,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现今产业趋势已经转化为知识导向,企业的主要获利能力不再取决于有形资本,而是决定于对知识等无形资产的收集与利用能力,所以知识管理已经成为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一环。

1知识管理的基本涵义

知识管理是在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产生的一种崭新的管理思潮。关于知识管理的涵义,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个:卡尔·费拉保罗认为“知识管理就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的新途径”。马斯(Masie)认为,知识管理是一个系统地发现、选择、组织、过滤和表述信息的过程,目的是改善雇员对待特定问题的理解。UanLeI L. ULeary认为,“知识管理是将组织可得到各种来源的信息转化为知识,并将知识与人联系起来的过程。知识管理是对知识进行正式的管理,以便于知识的产生、获取和重新利用”。“知识管理”之父达文·波特认为知识管理的关键涵义在于:在充分肯定知识对企业价值的基础上,通过特定的信息技术,创造一种环境让每位职员能获取、共享、使用组织内部和外部的知识信息以形成个人知识,并支持、鼓励个人将知识应用、整合到组织产品和服务中去,最终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对市场反应速度的管理理论和实践。

通过以上学术界比较流行的关于知识管理涵义的理解,笔者认为,知识管理是为创造、储存与运用知识以促进组织绩效的过程。知识管理是促使人们的内隐知识外显化的过程,以在组织中有效的运用知识的效能。

2开展知识管理的重要意义

知识在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源于企业所拥有的知识,知识是创造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基础。由知识的沉淀形成的知识资本管理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极为密切,知识的任意组成部分对企业核心能力各个方面都产生影响,同时,核心竞争力变化也会影响知识资本管理能力。

在此影响过程中,每一种影响都会在内部产生相互影响,如关系资本管理的改变,会影响人力资本管理与组织资本管理。所以,知识资本管理与核心竞争力的要素之管理间是相互影响的系统。

3高科技研究所开展知识管理的重要意义

高科技研究所作为高科技企业的典型代表,具体来讲,知识管理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和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知识经济的生命力和灵魂在于创新。在以技术迅速变化和产品周期不断缩短为特征的知识经济环境中,创新是保持长久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为此必须经常鼓励和培育新思想、新主张,最大限度地把企业员工聚集到献计献策和通力合作的活动中来,共同开发新的产品和服务,把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作为知识管理的一个关键目标。(2)增强企业的洞察力和反应能力。由于洞察力已成为企业经营成败的首要变量,所以是企业知识管理的目标之一。在信息不完全和未来不确定的情况下,准确地洞见未来,既要良好的判断力,又要有敏锐的预见力,而判断力和预见力就是存在于人的头脑中和经验中的无形智力资产。(3)提高企业效率。知识管理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通过努力获取和共享最好的经验以及可重复使用的知识资产,缩短作业时间并最大限度地减少重复劳动。(4)提高企业员工技能。一个企业要保持竞争力,就必须提高现有员工和新雇用员工的技能素质和知识水平。(5)实现企业知识资产价值。知识资源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企业必须切实运用知识资产管理的体系与方法来管理知识资源,盘活企业知识资产存量,并实现知识资产的保值和增值,进而大大改善企业的资产结构,提高企业资产质量和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价值。

4开展知识管理的流程与架构

如何适当的建立知识管理系统,进而有效的管理知识,是当前各类组织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企业要成功导入知识管理,必须掌握几个关键因素。

(1)如何建立将内隐知识转换为外显知识的机制。

(2)如何建立主动让员工愿意主动分享知识的机制。

(3)如何建立完整的企业智库中心,其中应包括实体知识社群与虚拟知识社群。

(4)如何建立学习型组织,让企业以智慧型的决策创新品质,创造价值。

(5)如何建立完整的知识传递(分享)机制,即企业内部之知识传递(Intra Knowledge)、企业与网路间之知识传递(Inter Knowledge),以及企业与企业间之知识传递(Extra Knowledge) 。

无论企业导人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存在多少文化差异或策略差异,掌握知识管理的核心流程,并且_清楚每个流程的执行关键,对于知识管理的导人结果便不致产生偏差。

(1)知识创造:知识创新的源头并非仅局限在企亚内部,企业应建立一个广纳企业内部、企业间以及企业外部知识来源的机制。

(2)知识分类与储存:知识由内隐到外显的引导过程中,不应将外显知识仅局限在文件档案的储存与管理,应包括个人的核心专长,如训练、著作、专利、证照的储存,也应包括将思考化成文字的知识社群机制。而文件档案,也不应只是文字档案,尚应包括简报档、影像档、声音档、图形档等。

(3)知识分享:知识经过大量传播后,才易产生价值,因此企业必须建立开放性的线上学习与知识传播机制。

(4)知识更新:建立能让宝贵的经验与知识不断更新的企业智库和知识顾问团队,是企业永保知识鲜活的重要机制。

(5)知识价值:透过专业的知识行销,将知识分享给有需要的个人或企业,才能让知识的价值真正产生,进而协助企业创造知识利润。

知识管理的导人,必须充分结合最新的资讯科技应用,同时为了迅速协助企业取得竞争优势,运用虚拟团队运作与资源整合,将可让企业在最短时间取得最专业的趋势领导地位。

篇2

【关键词】知识管理 业务流程 流程导向

一、引言

以顾客为中心的流程型企业是信息时代企业发展的趋势。知识大部分是在流程中产生和使用,知识管理能力直接影响流程的绩效和创新,导致组织的学习能力、知识的创造、整理与运用等日益引起重视。知识管理的研究目前已成为学术界和企业界关注的热点之一。知识管理是组织、流程和技术的统一体,需要和流程管理相结合,以使得个人技能整合为组织的知识,这是流程变化管理的基础。但在目前有关知识管理的讨论中,知识的内涵还比较空泛,研究的内容还基本停留在知识获取、知识的共享机制和平台开发上。虽然有学者认识到了知识管理与流程管理的互动,但讨论的重心还基本是知识管理。在知识管理如何支持企业运营方面的讨论还有待深入。

流程是企业的重要知识,流程变革需要知识管理的支持。这些知识大多是容易交流、存在业务运作的浅层,也有一些知识存在组织的深层,难以获取和管理,但对组织的运营和变革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可以说,知识管理就是企业对业务流程中无序知识进行系统化管理,实现知识共享和重用,以提高企业的业务水平和效率,所以,企业在考虑知识管理的组织机制、企业文化和技术手段等问题时,必须将知识管理与具体的业务流程集成起来。

二、流程知识

就知识的分类而言,现在有许多关于知识的描述和定义,如Romhardt发现了40种知识的两分法,如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或隐含知识、个人知识与共有知识;Von Krogh Venzin将管理与组织理论中的知识分为7类:隐含知识、蕴含知识、编码知识、抽象知识、嵌入知识、实践知识、流程知识等。

业务流程是指为完成企业某一目标(或任务)进行的一系列相关的活动有序集合,它接受一种或者多种输入并产生对顾客有价值的输出。人类的一切复杂活动都需要一定的知识才能完成,因而可以说组织的所有业务流程都必然蕴涵着知识及知识的流动,并体现为一系列的知识活动。面向业务流程的知识管理运作模式将知识看作是用来完成流程中某项任务的资源,同时也是该任务或流程的产品。整体的、面向业务流程的知识管理解决方案必须综合考虑数据、信息、知识等各种要素。在日常业务流程中,只要缺少一种要素就会阻碍整体绩效目标的实现。业务流程与知识管理的密切联系体现于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业务流程的优化是企业知识活动的结果,利用过去积累的各种运营知识,对环境因素进行分析,设计针对新问题的价值生成流程的结构。

第二,业务流程本身是企业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流程描述,记录了企业在什么条件下、如何进行应变策略设计、应变策略如何实施、将获得什么样的预期结果。

第三,业务流程是知识积累的载体。从信息的角度看,业务流程的运作过程是信息积累并转变为有用知识的过程,通过对这些运作信息的分析可以积累新的业务运作规律,最终转变吸收为企业知识。另外,流程运营中可能遇到原来设计阶段所未能充分预料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一种经验知识,对业务流程运作的评价则形成了对知识运用效果的注解。因此从知识管理的角度看,业务流程的没计可以看成企业以流程为载体,实现知识过程的不断更新。

第四,流程导向(Process Orientation)与传统的职能制(Hierarchies)是相对的,流程导向强调流程、流程输出的结果以及顾客的满意度。

第五,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流程知识也是组织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流程知识不仅包括流程本身的知识,而且还包括在流程中被创造和应用的知识。流程知识是关于流程的情景的(contextual)、经验的(experiential)、价值负载的(value laden)和具有洞察力的(insightful)信息,包括如何构造流程、如何协调流程、如何执行流程、什么样的输出是想要的以及流程对组织有什么样的影响等。业务流程知识一般可以分为基础性知识、常规操作技巧和业务经验等(王广宇,2004)。基础性知识可以通过流程建模的方式获得,常规操作技巧是已被编码的知识,它们均属于显性知识;业务经验则是存在于雇员头脑中的知识,很难从知识所有者的身上剥离出来,属于隐性知识。

三、流程与知识管理流程的关系

弗朗霍夫(Fraunhofer)知识管理模型在欧洲被视为最有价值的整体知识管理模型之一,它对分析、寻找和开发整体的知识管理解决方案非常有帮助。图1是弗朗霍夫知识管理参考模型的第一层和第二层,模型的第一层是能为组织带来价值增值的业务流程,它不仅是知识的发源地,而且是知识发挥作用的场所。知识从业务流程中产生出来并在业务流程中或业务流科之间分享。模型的第二层是知识管理的核心流程,同业务流程一样,知识管理流程也是由知识管理活动所构成,该流程是由四种核心活动构成,即“产生知识”、“储存知识”、“传递知识”和“应用知识”。第一,产生知识。产生知识与创造知识、获取知识有一定的相同之处,以至于许多人认为它们是同义词。事实上,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差别。获取知识是指从组织内外获得已经存在的知识;创造知识是指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知识。产生知识既包括获取知识,也包括创造知识。第二,储存知识。由于组织知识有不同的类型,知识的储存方式也就有所不同。显性知识可以存储在组织的知识库中,隐性知识则可以通过建立案例库等形式实行间接存储。储存知识并不是将知识放在一边,是需要不断地加以更新。第三,传递知识。传递与传播、扩散、共享基本上同义,显性知识可以通过电子邮件(E-mail)、内部网(Intranet)、外部网(Extranet)等来传递;隐性知识则只能通过边干边学、知识经验“师带徒”等方式来传递。第四,应用知识。产生知识是基础,存储知识是手段,传递知识是前提,而应用知识则是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应用知识就是将组织拥有的显性或隐性知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中,从而为组织创造价值。

另外,Gerhard把知识管理流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知识产生(creation)、知识集成(Integration)和知识传播(Dissemination)。

四、流程导向知识管理的运作

1、确定流程导向知识管理的目标。概括地说,知识管理的目标就是将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恰当的人(工作者)。具体地说,知识管理的目标包括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创造新知识、共享知识、减少知识的丢失以及加强对新录用员工的培训等等。流程导向知识管理的范围不仅包括对流程知识和知识流程的管理还包括将知识同业务流程的集成。流程导向知识管理的主要目标包括促进业务流程中的知识流动、提高流程的可见度(Visibility),获得流程知识以及记录流程中与工作任务相关的知识(Maier and Remus,2003)。流程导向知识管理目标的确定是知识审计的结果。流程导向的知识管理目标的制定需要考虑流程导向的管理活动是否已经进行。比如组织是否已经实施了业务流程重组(BPR)、业务流程改进(BPI)和业务流程管理(BPM)等。如果流程导向知识管理活动已经进行,业务流程得到了优化,则可以设计一个流程导向知识管理的参考模型。

2、构建面向流程的知识管理系统。Jennex等人将知识管理系统(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KMS)分为两类:面向流程的知识管理系统(Process-Oriented Knowledge Management PO-KMS)和面向基础设施的知识管理系统(Infras-tructure-Oriented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PO-KMS)建模分析;Dellphi研究小组将流程知识定义为成对默认的和外在的知识的收集从而达到流程的有效执行;Remus将知识管理系统分为3大类,其中一种类型就是流程知识管理系统,能为相应的工作和企业流程的执行者提供更准确的信息;在KnowMore项目中,使用者首先定义与每个业务流程相关的查询规则,当流程被执行之时,一个知识获取系统通过执行事先定义好的查询要求为使用者自动提供相关知识;在MILOS的项目中,提出了一个流程知识管理计划,该计划能够从现存的流程模块中分析业务流程,这一现存模块包括了所有用来开发软件系统的经验和例子;在MOKA的项目中,可以将活动定义为一个知识要素并且也能与包括例证、约束、规则和实体的其它知识要素相联系;EDEN工具支持对项目的高水平控制,能够利用相关的经验信息和被其他的团队成员所捕捉到得知识。天津大学冯楠在知识管理与业务流程管理生命周期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面向流程知识管理体系结构(见图2)。该体系结构下,流程设计者设计流程过程中能够使用已存在的流程模块和存储在流程库中的执行结果,从而使流程设计更加有效。其他的相关研究包括MIT的业务流程手册以及AIS项目等。知识管理系统的建立无疑有助于知识管理的实施,但知识管理系统的建设必须与业务流程紧密结合起来,否则知识管理系统将难以发挥作用。

3、建立面向流程的知识组织架构。近年来,在企业知识管理的实践中出现了大量在本质上属于目标团队形式的新组织模式,如“灵活特定目标型”(ad-vocacy)、“无限水平组织”(infinitely flat organization)、“蛛网结构”(spide’s web)、“倒金字塔”(inverted pyramid)、“星爆模式”(starburst)以及“内部市场”(internal market)模式等。这些新的组织结构的共同特点是都把知识视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组织结构的设计朝着动态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随着职能型组织逐渐被流程导向型组织所取代,组织的中间管理层变得越来越少,组织的结构也越来越趋于扁平化。这些新的组织结构与传统的等级制结构相比,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

4、加强流程导向知识管理审计。知识审计(Audit)是知识管理项目至关重要的一步。有目的的知识审计,不仅是一次组织需求评估,而且是一次文化评估和考查,识别出知识的需求可用、缺失、应用和限制。知识管理审计一般包括识别组织现有的知识以及当前需要的知识,知识管理审计可以分为知识管理项目开始前的审计和知识管理项目结束后的审计。项目开始前的审计主要是分析知识管理的环境、障碍以及促进因素,以发现组织在知识管理方面具有的潜力和优势,从而制定有效的知识管理方法路线图。项目结束后的审计主要是对项目实施的效果进行客观地评估,寻找不足之处,以便进一步改进知识管理活动。

流程导向知识管理审计同样可以分为知识管理项目开始前的审计和知识管理项目结束后的审计。知识管理项目开始前的审计主要是:审查组织是否已经开展流程变革项目;知识管理活动与哪些流程结合可以提高流程的效率;知识管理活动如何同组织的业务流程相融合等。知识管理项目开始前的审计是确定流程导向知识管理目标的前提。知识管理项目结束后的审计主要审查知识管理活动是否成功地融入到了业务流程,业务流程的效率是否有了提高,业务流程还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等,审计的结果主要是为进一步的流程导向知识管理活动提供指导。

5、营造企业文化环境。企业知识管理把知识和知识活动作为企业的财富和核心,通过创建合适的环境和条件,实现知识的采集与编码、积累与储存、交流与共享等,在知识创新中谋求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知识管理要构建适合企业知识管理要求的文化环境。Authur Anderson咨询公司认为有下列几个重点:组织应该鼓励并支持知识的共享;让组织充满开朗和彼此信任的气氛;将协助顾客创造最大价值当成知识管理的首要目标,以及让组织内的员工都能自发担负起自我学习成长的责任。

五、结束语

通过知识管理实现流程管理,可以对企业的知识资源有系统化的认识,比较有效地把握经营运作相关的各个环节知识的存在方式和强弱,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沉淀、共享和创新。业务流程和知识管理流程的纵横交错,既支持流程的高效运行、改造和创新,同时使知识管理落实到实处。业务流程与知识管理的整合是流程导向知识管理的主要目的,为了将知识融入业务流程之中的价值增值活动,需要建立面向流程的知识管理目标、知识管理系统营造企业文化环境以及知识管理组织架构,并加强知识管理审计。

【参考文献】

[1] 崔树银、任浩:流程导向知识管理的策略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6(5).

[2] 赵卫东、高峰:知识管理驱动的流程变革[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4).

[3] Kai Mertins、Peter Heisig、Jens Vorbeck:知识管理原理及最佳实践[M].清华大学出版社(第2版),2004.

[4] Oldham K:Modeling knowledge used in the design of hosiery machines[C].Manchester : Proceedings of the 33rd International MATADOR Conference,2000.

[5] 徐拥军、陈祖芬、朱兰兰、李伯富、张文波:对中国惠普知识管理的思考[J].情报杂志,2006(2).

篇3

[关键词]应急管理 应急流程 知识 知识管理体系

[分类号]G302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每年因突发公共事件导致大量的人员伤亡和重大的经济损失,仅2010年上半年,我国因自然灾害、事故等突发事件造成的重大灾害损失就达到2113.9亿元。面对频繁发生的灾害事件及其产生的严重的经济、社会的负面影响,政府应急管理工作任重道远。为了进一步提高政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实践能力和水平,迫切需要加强应急管理的理论研究工作。知识管理作为一门新的管理科学,其理论和技术方法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郭强(2005年)提出采用知识评估、知识预见和知识普及三大知识化策略应对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初步体现了应用知识管理研究的思路,但尚不具备系统性。尚士雄(2006年)建立了基于知识管理理论的政府环境危机管理系统,但是系统中仅仅体现了一些知识片段,并没有将知识管理过程与危机管理系统整合起来。李志宏(2009年)从知识需求角度建立了突发性公共危机“三层”管理模式框架。王庆全(2009年)从知识供给角度评价了应急决策支持的敏捷程度。本文尝试梳理应急管理中的知识活动,分析其特性,并面向应急流程构建应急知识管理体系,以期提高应急管理绩效水平。

1 知识、知识管理及应急知识管理的涵义

有关知识的认识,需要了解数据、信息和知识之间的辩证关系。数据是一种度量的形式,表现为原始文本、数字、图像等。信息是关于数据的事实叙述,是有意义的数据。知识是将信息与数据化为行动的能力、信息及其被处理的过程。知识是依赖于人的,脱离人的意识就没有知识而只有信息。

人类知识早已存在,但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的概念直到20世纪末才被正式提出来,到目前关于知识管理的定义国内外学者尚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综合起来笔者从三个方面阐述知识管理的内涵:①知识管理以知识为管理对象,主要任务是合理配置组织的知识资源,按照某一目标来组织知识的运营,促进知识的转化;②知识管理是一个过程,通过知识的获取、积累、共享、应用和创新提高组织的绩效;③知识、管理与技术的结合,知识管理是一种管理实践,有严格的理论基础,同样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手段。

应急管理就是要在突发事件爆发前、爆发后和消亡后的整个时期内,用科学的方法对其加以干预和控制,使其造成的损失最小。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和紧急性要求应急部门快速利用各种技术资料与信息,指挥调度人力物力解决问题。其中信息和知识是最关键的要素。信息反映了问题是什么,知识反映了如何去解决问题。因此,应急管理中的知识在应急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急知识管理,是以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的知识这一特定领域的知识类别为研究对象,对应急组织的知识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和利用,以提高应急管理效率减少损失的过程。

2 应急流程及其重要知识活动分析

2.1 应急流程分析

突发事件通常遵循一个特定的生命周期,都有发生、发展和减缓的阶段,需要采取不同的应急措施。国内外关于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或危机管理过程的描述不尽相同,著名的有:①希斯的4R模式(减轻、就绪、响应、恢复);②奥斯古汀的危机管理六阶段模型(危机的避免,危机管理的准备,危机的确认,危机的控制,危机的解决,从危机中获利);③米特罗夫的五阶段(信号侦测、探测预防、控制损害、恢复阶段、学习阶段);④美国联邦安全管理委员会的MPRR模式(缓和、准备、反应、恢复);⑤我国学者陈安提出的四阶段模型(信息获知、有效反应、重点应对、快速恢复)。本文借鉴以上学者的研究成果,将应急管理流程分为四个主要阶段:应急预防、应急准备、应急响应和应急恢复。但是由于突发公共事件演变迅速,各个阶段之间的划分有时不一定很容易确认,而且很多时候是不同的阶段相互交织、循环往复,从而形成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特定的流程体系。

2.2 应急流程中重要知识活动

应急流程与知识流程具有密切的关系。突发事件的发生前后过程都蕴涵着知识和知识的流动,并体现为一系列的知识活动。知识盘点是知识梳理的一种方式,一般观点认为,知识盘点是指透过有计划的流程设计与检视,针对企业内部的专业领域与企业外部的顺客需求,进行系统式的调查与分析。通过知识盘点,企业可以有效发现其竞争优势和劣势,为知识管理提供指引和方向。对应急流程中主要阶段的知识进行盘点,找出应急管理领域的知识需求及知识存量,识别知识的表现形式,为构建应急知识管理体系做准备。如表1所示:

2.3 应急流程中知识特征分析

2.3.1 知识载体的多样性 知识是非物质形态的无形资源,它必须依存于一定的物质形态的介质来存储和交换知识,这就是知识载体。应急流程中的知识载体可以分为三类:①文档化的纸质载体,主要有应急预案、技术文件、应急案例库、法律法规等。②计算机系统,即通过计算机电子文件、数据库等存储知识。通过建立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知识传递,并且通过数据分析、挖掘可以产生知识,从而指导应急实践,提高应急动态决策能力。③人脑或群体意识,即隐性知识的载体。野中郁次郎认为,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是指尚未被言语或者其他形式表述的知识。应急专家和应急团队拥有大量的来自于专业、工作经验、协作能力所获取的隐性知识。

2.3.2 知识表达不统一 以应急预案为例,纵向方面,我国自上而下从国家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建立了应急响应方案。横向方面,各级应急部门如公安、消防、水利、交通、气象等专项应急预案也一应俱全。各类预案会结合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地域特点、实践经验而编制,呈现表达多样性的特点。比如对于同一类型的突发事件各级预案的文本描述会有差别,响应级别不同,处置方式可能也会不同。

2.3.3 专业性 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有不同的知识域,这些知识域呈现很强的专业性特点。如突发自然灾害知识域包括地震知识、台风知识、洪水知识、海啸知识等。其中地震知识又可延伸出很多知识单元,如地震基础知识、地震监测、地震救援、地震灾害等。

2.3.4 隐性知识的重要性 如果把一次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消亡看作是一个项目的话,应急管理则具有项目管理的特点,即一次性、独特性,这使得应急管理没有标准模式可循。因此,在突发事件的处置过程

中,隐性知识的存储,挖掘和转化就非常重要了。

3 构建面向应急流程的知识管理体系

3.1 应急知识管理体系构建的总体目标

知识管理体系是实施知识管理的有效工具。按照系统分析的逻辑过程,从解决问题的范围看,我们要明确建立知识管理系统的目标,确定知识管理系统的框架模型。应急知识管理体系的总体目标是,通过知识管理方法和技术,对应急管理流程中的各阶段相关知识进行动态管理,从而提升应急知识管理能力,保障应急管理的有效进行,实现总体损失最小。从管理角度,构建应急知识管理体系,就是实现应急知识的整合。应急管理知识存在于应急过程中的各个阶段,以文档、流程、专家、应急小组为载体,系统性较差。构建应急知识管理体系,对应急过程中需要和产生的知识进行整合,对其进行系统化的获取、存储、交流、应用和创新,提高应急管理效果。

3.2 应急知识管理体系框架

第二代知识管理(SGKM)主张把知识管理融入组织的业务流程中,而不是把知识管理视为一个独立的覆盖全公司的信息技术架构。也就是构建一个独立于应急管理系统的知识管理体系的做法是不科学的。因此,汲取知识管理的成功经验要在考虑应急流程的基础上构建知识管理体系。鉴于此,本文构建了面向应急流程的知识管理体系,如图1。

3.2.1 应急预防知识体系 主要包括两个内容:①危机预警知识,表现为潜在的危机信息,主要通过采集、监控和预测方式,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获取关于外部环境的最新信息,并从现有知识库和专家中获取危机知识,利用数据挖掘、智能系统等知识管理工具对已有的危机知识进行分析,其目的在于早期对危机事件的防范和准备。我国2010年8月7日甘肃舟曲县发生的特大泥石流灾害最大的教训是没有做好预警和避险工作,而目前我国对泥石流的风险管理尚不到位,未进行系统风险预警设施的建设,这次灾害再次给我国风险预警敲响了警钟。②危机防范和应对知识,包括危机知识的传授和普及,目的是提高政府机构及公众的危机应对意识和技能。

3.2.2 应急准备知识体系 应急准备是指突发事件一旦发生,从组织、资源、文化等几方面开展的有针对性的准备活动。应急准备知识体系主要包括:①虚急机构的组织与建设知识,这里的应急机构主要指应急指挥中心和专业救援队。分析应急机构的组织架构、体制和管理方式,应急救援知识的培训,应急演练方式内容等。②应急资源管理知识,包括研究应急物资的储备、调拨、分配、使用方式等;应急资金的筹措、分配、使用等;应急志愿者的招募、组织方式等。以上主要知识内容将以应急预案的文件形式存入应急知识库。另外,研究应急准备文化的内涵和特征,提升应急准备到战略高度,研究促进全社会参与应急准备活动的方法。

3.2.3 应急响应知识体系 主要包括应急指挥方式方法、现场救援知识、各应急组织间的协作知识等。由于突发事件呈现的动态性、危害的衍生性及不确定等特点,高效科学的应急决策不仅依靠突发事件发生前的知识储备,更取决于发生时的知识获取、整合、共享和应用。通过建立信息系统做好应急救援工作,最大程度减少损失,这是应急知识管理重点和今后工作的重心。

3.2.4 应急恢复知识体系 突发事件发生后的恢复工作同样不容忽视。包括应急恢复计划、可能发生的疫病防治知识、心理干预知识及灾后的经验总结。从国内外经验来看,灾后重建往往要经历一个长久的过程,如台湾“9・21”地震灾后重建历时6年,美国新奥尔良飓风灾后重建长达7年,日本阪神地震重建耗时近10年之久。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坚持自强自立与外部援助相结合,多部门协同与多渠道筹资相结合,重建法制化与科学化相结合,高度集中与充分授权相结合,硬件设施与软件制度相结合,探索出灾后重建的“中国模式”,为世界其他地区提供了有借鉴价值的经验。

4 应急知识管理体系构建的几点建议

应急知识管理体系的构建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事情,要做好应急管理工作,发挥应急知识管理系统的功能,实现其目标,还要注意几个方面。

4.1 以信息集成推进应急知识管理体系协同

应急知识管理系统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协同管理。突发事件尤其是重大的、非常规的突发事件发生后,一般是由该区域政府部门组建应急指挥中心,负责统一指挥和统筹部署,各应急部门作为成员单位联合行动。因此,在构建应急知识管理体系的同时,要建立知识管理的协同机制,表现在三个方面:①各知识管理子系统之间的协同;②应急知识管理体系与常态下政府知识管理体系协同;③各应急组织知识管理体系的协同。信息集成是提升知识管理体系协同的基础,它是通过网络集成技术实现系统问信息的无缝联结、交换和共享,使整个系统的各组成部分有机结合并使其总体效能达到最佳。信息集成解决了知识管理系统与其他信息系统共享网络平台、信息资源,整合企业的信息孤岛和应用孤岛,为知识管理提供信息源,充分实现显性知识的获取、共享、转移和应用。

4.2 重视应急恢复阶段,促进隐性知识的显性转化

突发事件除了在爆发时的社会危害性之外,在其消亡的一段时期内,仍会对社会存在负面影响。因此,应急管理的恢复工作同样重要,主要目的是恢复正常秩序,消除负面影响,为将来类似的突发事件总结经验。就像本文前面提到的那样,应急知识中的隐性知识非常重要。在应急恢复阶段,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形式如工作总结、报告会议、案例讨论、走访调查等把人们头脑中的经验、体会表述出来。然后通过有目的的分析,表述出背后的规律和意义,最后沉淀下来,成为可读、可见、可听的显性知识,充实应急知识库。我国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救援就吸取了2008年汶川地震应急经验,救灾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4.3 提升应急知识管理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水平

应急知识管理的实施需要计算机网络这种新的渠道、方法和工具来辅助。建立一套用来支持知识管理活动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是今后应急管理发展和研究的力向。应急信息系统的功能应该包括知识库管理、知识管理过程的实现等,并为应急多部门协同应对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和知识支持。

5 结论

篇4

关键词:物流项目;项目管理;时间;质量;成本

物流项目是为了实现客户的具体物流需求,整合优化配置相应的资源,达到物流流程优化、高效、综合成本低等结果,实现产品的运输、仓储等一系列的流通活动。

1时间、质量、成本解析

时间、质量、成本这三个要素简称TQC,作为项目管理的三个重要因素,三者相互依存又相互影响。实现项目管理的成功,首先分析时间、质量、成本三个基本要素:(1)时间是指项目进度计划,进度不仅规定完成项目范围内所有工作需要的时间,也规定每个或阶段活动的具体开始和完成时间。项目中的活动是根据工作范围确定,在确定活动的开始和完成时间时需要考虑对整体项目运营效果的影响。当项目偏离规划时,有效的时间管理应该阶段性的及时纠偏,调整控制。(2)质量是指项目满足明确或隐含需求的程度结果。一般通过工作范围中的交付物标准来明确定义,包括各种特性及这些特性需要满足的要求。质量对项目的运营过程有明确要求,规定应该遵循的规范和标准,有效执行质量所规定的内容。(3)成本指完成项目需要的所有资源及费用,包括人力成本、原材料、设备租金、分包成本和咨询成本等。项目的总成本以预算为基础,项目结束时的最终成本应控制在预算内。要求具备财务知识及经营技能,处理诸如费用估计、预算计划、费用控制以及商务结算等事项。质量是项目的重要目标之一,相对于过去的狭义的质量,现在提到更多的是广义的质量,比如按时完成项目,花最少的成本完成项目等等。成本和时间的是达到质量目标必不可少的前提和制约条件。在比较三个因素时,可以将它们都转化成为成本来加以比较。质量不达标会产生质量成本例如返工成本,退货产生的运输和报废成本,甚至额外的沟通成本。时间的成本包括人力成本,资源的机会成本等等。作为目标,时间、质量及成本都属于一元目标,与客户的满意度和公司的利益为线性关系。时间越短,质量越好,花费最少,公司利益也会也最大化。但是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和约束性,在项目前期,时间和质量以及费用那个和质量近似于正相关。我公司的物流项目主要为客户提供端到端的集装箱多式联物流服务,按产品的生命曲线对照分析,物流项目一样可以按曲线分布,项目操作运营时会依据外部的政策、客户、供应商的变化而变化。

2以我公司实际操作的案例分析

物流项目主要分三个阶段:(1)项目前期,客户入驻内陆城市,首先多渠道了解客户的物流需求,仔细研究客户从中国内陆生产基地到全球各地(尤其是欧洲)的物流状况,进行多式联运物流通道规划,以铁海联运作为内陆衔接海运的运输途径,针对产品具有体积小、价值高、寿命期短的特点,分析了海铁联运、空运、铁路大陆桥运输(经新疆—哈沙克斯坦—鹿特丹;经内蒙—外蒙古—鹿特丹;经内蒙—俄罗斯—鹿特丹)三种不同的运输方案。经过比较,创造性的选择了多式联运的服务模式。为了顺利开通了铁路班列,又详细地分析了在上海、宁波、深圳三个港口装船的运输经济成本,最终确定了铁海联运物流方案——工厂出货后短驳到火车站,铁路班列重箱至深圳,将深圳作为出海口,再从深圳装船到欧洲、美洲等目的地。其中优化后的内陆铁路方案在时间方面优于原有从华东出货的整体物流时间。铁路班列的方案令客户大为赞赏并大大缩短了运输时间,由内陆至欧洲的时间比原先由上海至欧洲的时间节省了24小时。(2)项目中期,项目管理重视的是稳定运输模式,保证运营,协调运力匹配生产产量,优化铁路资源,当异常事件发生时(如冬季冰冻天气原因,春运,国家调控铁路运力运输物资等),应该及时纠偏,及时控制,做阶段性的监督调控。将信息流转、人员调配、业务协同、方案优化等流程科学管理,高效运行。项目管理水平的高低以及运营方案的个性化将成为项目能否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客户的物流管理团队按照不同环节和职能遍布全球。与客户共同研究、制定了全程端到端的标准作业流程、异常情况处理程序和以此为核心的项目管理体系。(3)项目后期,由于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及客户的变化,导致内陆铁路优势不再,需要重新设计符合自身优势的物流方案,才能保持项目的整体效益平衡。开通新的物流通道,规划新的物流节点,在客户不同的产生地区,开发可以延伸的客户物流需求,例如在中欧地区开发希腊的港口作为进入中欧的通道,可以有效的降低客户产品转运到中欧地区的时间,当远东到欧洲的货量提升及铁路形成班列后,希腊完全有可能成为地中海及东、南欧地区重要的转运中心。客户在地中海地区周边新增的物流分拨中心,将打破中、东欧传统的货物配送方式。来自亚洲的产品无需绕道直布罗陀海峡在鹿特丹港上岸,可直接在希腊“登陆”,然后通过铁路运送到内陆分拨中心,再分拨至欧洲各地,前后只需21天左右,相比在鹿特丹港上岸再转运可节省一周左右的时间。对此,不仅创造性的满足了原有客户的需求,开拓新的物流渠道以争取更多的客户业务,并且也为项目的持久运营带来 了新的突破,可以延续此项目的周期,成为新的开端阶段。产品物流业务是一个长期持续的业务,推动项目的进展,同时完善项目管理理论的应用。针对于每个阶段客户的需求以及政策,竞争对手的影响,资源整合的变化,三要素都会有不同的变化,这样也就要求公司要调整自己项目管理的策略。利润曲线图参考利润曲线可知,在项目前期由于客户在物流费用方面投入较高,物流公司能获得较大的利润,所以在满足质量的要求下,时间会成为主要矛盾,而成本控制就会相对宽松。正确的策略是保证质量,加快时间,增加成本投入。所以在项目前期公司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来保证项目能按时完成,例如更多的加班,更多的人力投入。作为项目经理在分解任务的时候,就需要考虑尽量平行的安排任务以节约时间。在项目中期,随着产品供应数量的增加,竞争者的加入,客户会逐步要求降低物流的费用,从而导致整体利润的下降。因此策略也需要作相应调整,在保持一定质量水平的情况下,时间不再是主要矛盾,控制成本就成为关键。公司需要采取很多相应的措施,包括提高操作的效率,降低销售和管理成本。在项目后期,利润会随着业务量的走低而进一步降低。客户对质量的期望和要求也会相应降低,成本就会成为最主要的矛盾,客户会对价格更加敏感。从质量角度来讲,项目质量理所当然会成为客户考核物流公司的指标,从而成本的控制就会成为重中之重,在保证公司整体效益的情况下,也会对业务做出取舍。以上所说只是从项目本身的短期收益来考虑。在实际情况下,很多时候还需要考虑长久的战略问题。比如说,有些时候为了长期的合作会牺牲短期的收益,可以通过增加投入和花费来提高质量,在通过高质量赢得口碑的时候,在通过高价格来获取更高的利润。项目初期,为了保证质量,会增加投入,一切为了保证时效性,突出质量很高的权重,然后是时间,最后是成本。在质量方面,通过人员管理,优化路径,新的物流模式差异化来降低物流成本,从而带来更高的利润。

总之,针对第三方物流项目管理者而言,在管理物流项目时,一定要分析并找到时间、质量和成本的制约关系,然后根据客户和公司的要求找到最佳平衡点来安排项目计划,项目利益最大化是衡量项目成败的真正标准。

作者:周澍 单位:中远海运物流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ProjectManagementInstitute.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PMBOK指南第5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05-01.

篇5

【关键词】物质流成本会计;管理;可控性原则;利润最大化

物质流成本会计(MFCA)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德国Augsburg环境管理学院的Wagner教授最先提出。MFCA的重点是衡量资源的投入和产出,以减少生产过程对环境的威胁,并同时提高企业利润(邓明君,2009)。这是一种使生产过程中的“物质流动”及其相关成本越来越透明化的新方法。这一概念已经成功应用于欧洲、日本和美国的不同公司。ISO技术委员会也于2011年11月正式宣布MFCA作为环境管理系列标准的一部分,标准编号为ISO 14051。

“物质流成本会计”的基本做法是将在企业中流动的各项物质、每一个过程新投入的能源成本、新产生的物料损失成本及最终废弃物处理成本等紧密追踪并综合分析,找到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原物料损失等通常被忽略的地方,找出损失浪费最大的环节加以进行改善,以此增加企业的盈利。

为了有效地将MFCA引入公司,公司管理系统和管理模式须随之做出相应调整。这是因为在传统管理观点之下,可控性原则和利润最大化通常是企业追求的主要目标,而MFCA的一些操作有时与这些目标恰恰背道而驰。两者之间的冲突主要来自环境目标和经济目标之间的冲突。因此,公司需要将环境管理的观念与传统的管理工具整合起来,为MFCA的有效应用奠定基础。

1MFCA的基本特征

要深入了解MFCA与传统企业管理二者之间的冲突,首先应该掌握MFCA的一个基本特征,即不同于传统管理中的“损失”概念。

ISO 14051的附录C提供了一个案例研究,A公司是一家世界领先的透镜制造公司。在引入MFCA之前,A公司认为其现有工艺使生产率高达99%(投入100件原材料可得到99件产品)。然而,MFCA的计算表明在其过程中材料损失成本约为32%。这意味着由MFCA计算的产出比仅为68%。这种差异是因为大多数废物是在研磨原材料的过程中产生的,但是由于这种损失无法由生产负责人控制,A公司并没有将这些废物视为其生产管理中的“损失”。

这是MFCA在实际应用中的典型案例。公司通常努力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损失和浪费,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由MFCA认定的“损失”却没有被纳入到其生产改进活动中。例如,世界闻名的丰田生产系统(TPS)中要求在生产过程中减少废物。TPS确定了七种活动产生的“废物”:过度生产,等待,传送,处理,库存,运动和校正(Kasul和Motwani,1997)。然而,原材料损失并没有包括在TPS的七大类废物中,意味着这种类型的损失被界定为无法在生产操作中处理的损失。

另一方面,MFCA关注生产过程中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其中损失被定义为投入和产出之间的量化差异(罗喜英,肖序 2011)。实际上,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差异取决于产品设计和开发阶段。在传统生产管理和成本管理中,一般认为这种损失是不可避免并且可以承担的,所以一旦产品设计被通过,管理人员认为只要按照设计要求生产,他们的制造过程就没有问题,这种损失通常会被忽略。而MFCA最突出的特点是量化这种被忽略的“不可避免的损失”。即使在环境管理会计中,对“有形损耗”的忽视也很普遍。传统成本会计系统通常不会记录成本中心在生产过程中的物质流数据,仅依靠生产计划中不精确的损耗率计算材料损耗,并不能反映实际损耗。

2MFCA与现行管理理念之间的冲突

在前面提到的A公司的例子中,引入MFCA后产出比由99%下降到68%,这将对生产部门的绩效评价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可能会导致管理之间的摩擦。如果生产负责人认为材料损失成本超出其可控范围内,那么,将责任范围设定在控制范围之外将使其感到被不公平地对待,这可能导致功能失调的决策。

这种冲突也同样存在于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高层管理者之中。公司的经济目标通常被认为与环境目标相冲突。在环境管理的背景下,大多数管理者的通常会认为改善环境绩效给公司带来了额外成本。

MFCA旨在通过降低材料低效率的成本,将环境目标与经济目标联系起来,但在实际中两个目标的背离仍旧无法避免。举例来讲,假设公司已经制定了一项计划,当推行MFCA时,每年可以减少100万元的材料损失;与此同时一个新的销售机会出现了,预计可以增加100万元的无风险利润。从利润的角度来看,管理者自然会优先考虑未来可实现的利润,因为管理者倾向于认为,如果获利机会被抛弃,机会成本可能会更大。所以,从管理层的角度出发,推行MFCA必须建立在不影响未来获利机会的基础之上,这大大限制了MFCA的实际接受度。

这样的冲突是由于MFCA的计算体系是基于实际量化数据,不包括未来利润损失的机会成本。如果将机会成本纳入计算系统,那么MFCA所追求的精确追踪物耗成本的目标就失去了意义。因此,解决这一冲突不能只寄希望于改进MFCA的计算方法,而是要从企业管理的整体角度寻找解决方案。

3应对措施建议

当MFCA作为企业管理体系的一部分在公司层面持续推行时,有关可控性原则和利润目标的冲突需要系统地解决。可持续平衡计分卡可以将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管理责任联系起来,可以作为缓和冲突的管理工具。刘俊勇,祝钧萍(2015)的研究表明,平衡计分卡非财务绩效影响组织变革,组织变革影响财务绩效。研究提出的非财务绩效与财务绩效之间的传导模型可以为MFCA在平衡计分卡框架中的应用提供参考。公司可以将MFCA纳入平衡计分卡框架下的绩效评估体系,通过MFCA提供的信息厘清管理绩效和环境绩效之间的因果关系,由此构成一个支持可持续战略的系统,来平衡利润目标与环境目标之间的冲突。

为了更根本地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还应该围绕公司的社会关系寻找解决方案。由于管理者对利润负责,在降低物耗损失相比,他们更倾向于把握利润机会,这是无可厚非的。然而,从环境角度来看,如果公司减少投入,减少资源消耗,而不是为了未来的利润机会增加生产,可能对环境更有利。因此,为了激励管理者重视MFCA以及社会环境责任,社会和资本市场必须对引入MFCA以减少不利环境影响的公司做出更高的评价。在这种情况下,除了鼓励政府向公司为环境做出的努力提供补偿之外,资本市场、社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认可也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流程管理 流程管理体系 组织系统观

对许多企业来说,其运营系统始终存在管理不够精细、运行效率低下、战略执行能力不足等诸多问题。于是企业管理者纷纷求助于流程再造、流程管理、组织变革等各种管理理论,虽不乏成功者,但多数效果不彰;转而引进ISO9000国际质量认证标准、ERP(企业资源计划)等各种管理工具,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某些管理问题,却又普遍形成多重管理体系,在更大范围影响管理效率、加大管理成本。

要解决企业运营系统的诸多问题,必须从组织系统的角度,识别、理解和管理流程,构建流程管理体系,这也成为企业提升管理水平的必然选择。

现有管理理论和管理工具的局限

(一)流程再造及流程管理理论的局限

现行的流程管理理论,其研究对象仍局限于“流程”。所提出的流程规范、优化和再造要求,不过是流程再造理论的修正,尚不能真正实现流程运行的完善。因为,从流程的角度来看,任何一个组织系统,都是由诸多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的流程,以纵横交错、网络连接的方式所构成的流程体系。组织系统内任何一个流程的有效运行,既取决于流程内部活动之间、职能之间的有效连接,又取决于该流程与其它相关流程的有效连接。仅仅致力于构造“卓越业务流程”自身的完整,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如果没有解决与其它相关流程的连接关系,势必影响到该流程的有效运行,也就谈不上流程的真正改善。

(二)组织变革理论推行困难且并非普遍适用

由于流程再造理论的一时盛行,随之产生了以流程为基础的组织设计和组织变革理论。自从哈默博士出版了他的《企业再造:企业革命的宣言书》著作之后,国内外许多学者大量开展了关于基于流程的组织设计研究、流程型组织构建研究、以流程再造为中心的组织变革模式研究等。

然而无论如何,根本性的组织变革是件推行起来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流程再造理论遵循的一个潜在的规则是“拆分并克服”,而组织作为一个整体,每一个部分必有可能影响系统整体的行为或特性。当把各部分拆开时,任何系统的重要特性都会丢失。要想取得企业再造的成功还必须关注企业再造的同步工程,即在企业重新整合业务流程时,必须重新塑造企业价值观、重新设计工作方式和重新建立考评体系。如此浩繁、复杂的工程,任一环节的失误,都会严重影响到组织变革的是否成功。

(三)引进的管理工具难免造成多重管理体系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各种国际性组织基于不同的角度,对全球的各种类型组织(特别是生产服务性组织)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管理体系认证或监管要求。而几乎所有申请认证的组织,为了被动符合认证标准的要求而照搬标准文本,所建立的文件化管理体系结构,只是符合认证标准的文本结构,却不符合组织自身的流程关系结构,形成与组织实际流程运行、体系运行不相一致的双重管理体系的“两张皮”现象。结果非但难以对组织的实际管理工作起到切实的指导作用,反而因人为地割裂、破坏了组织原有的流程体系运行,严重影响了管理效率、加大了管理成本。

出于市场竞争的需要,许多企业还会不断申请多重管理体系认证、引进新的管理理念和工具(如供应链管理体系、ERP等),这些管理体系、理念、工具的引进,多从不同角度建立、以项目形式展开,并随着项目的结束而给组织留下新的管理体系,在一个组织内部形成多重管理体系,从而使上述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流程管理体系的特点与作用

国际标准化组织在修订2000版ISO9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标准时,提出了“管理的系统方法”,并将其列为21世纪质量管理八项原则之一。所谓管理的系统方法,是将相互关联的过程作为系统加以识别、理解和管理,有助于组织提高实现目标的有效性和效率。

在“管理的系统方法”原则指导下,基于组织系统的视角,而不是基于流程的视角,识别、理解组织内部各个流程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建构的流程管理体系具有以下特点和作用。

(一)流程管理体系的特点

所谓流程管理体系,是对组织系统内所有流程进行指挥、控制和协调的管理体系。一个规范、适用、具有竞争力的流程管理体系,应当具有以下特点:

覆盖了组织的所有流程,这一点不同于其他管理体系只是部分地涉及组织的相关流程,例如质量管理体系覆盖的只是与质量管理有关的流程,环境管理体系覆盖的只是与环境控制有关的流程。因此,在设计建立流程管理体系之前,需要对组织内部的所有流程予以充分识别。

符合组织宗旨和战略规划要求,具有很好的战略执行能力,因此需要把组织战略目标,分解到各个相关流程,确定为流程管理目标。

以满足顾客需求为导向,确定流程之间的顺序和相互关系,使组织具有很好的适应性和快速反应能力。

流程管理体系是一个文件化的管理体系,通常包括管理手册、规章制度、员工作业指导书、记录等不同层次的文件。管理体系文件化,不仅有利于管理工作规范化,而且有利于组织管理经验的积累、传承,培养和凝聚组织的核心竞争力;使组织管理更多依赖系统,而减少对“能人”的依赖。

具有持续改进机制。因此需要对产品质量、流程运行、流程管理体系运行进行定期监测,及时发现、处理不合格环节;并对监测结果进行系统分析,发现系统改进机会并确定实施改进措施,从而持续地改进产品质量、流程运行、流程管理体系运行,不断提高组织核心竞争力。

(二)构建流程管理体系的作用

能够弥补流程再造理论和流程管理理论的不足。流程再造理论和流程管理理论的局限,主要在于只解决了流程内部的职能之间、活动之间的接口,却不能解决流程之间的接口,而构建流程管理体系,则可以明确流程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这个基础上,再对各个流程区分不同情况,分别予以规范、优化或再造。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流程改善,进而实现组织系统运行的改善,从而弥补了现行流程管理理论的不足。

篇7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教学 管理流程

当前,全国各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教育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上都下了很大工夫,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从更高标准的角度来看,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尤其要设计出一套科学、合理、有效的管理流程,以为增强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奠定良好的基础。我们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分为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三个阶段在教学管理上有着不同的要求,它们一起构成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的管理流程。

一、准备阶段的管理

(一)实践教学目标的确定

实践教学的目标是保障实践教学环节沿着预期方向正常进展的控制要素。确定实践教学的目标是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过程的第一步。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过程的初始环节,实践教学目标的确立首先应该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之理论教学的目标保持一致,即要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总目标而设立,并根据实践教学自身的特点和相应规律,确定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分别要达到的要求。在实践教学所要达到的各种目标之中,培养大学生将思想政治理论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实践能力是根本性的,也是最为重要的,其他目标都要围绕这一根本目标而确定。

(二)实践教学计划的制定

有了宏观指导性的教学目标,实践教学还不能进入实施环节,实践教学实施之前还需要通过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而使教学目标分解为明确的任务,师生在接受了明确的任务之后才能开始实践教学的具体操作,因而在这个意义上,实践教学计划是实践教学目标的具体化,确定教学目标的下一步就是制订教学计划。制订有效教学计划的过程中最需要注意的就是保证教学计划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实践教学计划的内容大致包括教学大纲的设计,教学任务的分解,学分学时的安排,时间地点的明确,人员构成的安排,考核评价的规定,奖励表彰的办法,等等。

二、实施过程中的管理

(一)四种基本实践教学形式

经过前期的理论研究及长期的实践经验,我们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大致分为社会调查、比赛活动、公益活动和教育基地等四种基本形式,这几个形式有着不同的特点,在实施的过程中也有着不同的要求。各种形式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环节如下:其一,在社会调研这种形式的实施过程中授课教师的任务是组织分组,提供选题,确定调研题目,讲解调查问卷设计的方法,调查研究的操作程序,以及掌控调研的进展、定期收取小组活动原始材料和阶段性成果、最终成果,等等;学生的任务是进行选题、讨论、设计问卷、开展调查、撰写报告,等等。其二,比赛活动形式的实施过程大致包括由每个班级推选出一名代表组成活动筹备小组,对比赛进行宣传、动员和协调,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门则要负责聘请评委、组织评审和评优表彰。其三,公益活动形式的实施过程中大致分为选定主题、开展活动、进行总结等步骤。要特别注意提醒学生在活动结束后上交活动原始材料(活动的照片、车票、所在单位领导的意见等),撰写活动感想并进行经费报销;创作性的公益活动组还要进行作品创作、组织排练,任课教师组织不同班级的交流汇演及评优评奖,等等。其四,教育基地形式的实施过程大致是,任课教师负责前期联系、经费落实、时间安排、分组并指定负责人、提出参观要求,等等;学生负责人负责后期联系,根据经费选择交通工具,组织本小组进行参观活动;活动参加成员应遵守活动要求,撰写观后感并上交。

(二)实践小组的组建和监督

实践小组是大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教学最为基本的组织形式,如何更有效地发挥实践小组的功能和作用,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关键要素,我们对此进行了单独分析。其一,实践小组的组建。参加实践教学环节的学生,应以自愿为原则或者由老师编排,按小于10人的规模来组织小组,并由小组自己推举组长1人。实践教学小组原则上不跨学院组织。其二,活动主题选择和活动计划制订。实践教学活动主题的选择,以实践小组为单位按照教师规定的基本命题和要求进行申请。申请前小组成员应就拟申请的课题进行研讨,分析从事该题目研究的优势和不足,形成针对性的工作计划和分工,联名书面提出申请。每种实践教学形式之中同一活动主题原则上接收不超过2个实践小组,且这2个实践小组的侧重点应有所区别,指导教师从各小组提交的申请材料中择优选择,保留合理的选题,去除不合理的选题,这样就保证了实践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其三,集中辅导、过程指导和小组研究。任课教师在实践教学任务开始之初就要详细介绍好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程序性规定及可能出现的其他情形,并在任务进展期间灵活安排集中辅导,听取实践小组有关工作汇报,进一步落实工作计划安排和小组分工,还要与各小组一起研究实施中遇到的问题,提供有关建议或思考,并记录在案。实践小组原则上应由组长参加指导教师组织的集中辅导,并由组长在小组活动中传达。其四,实践小组的集中活动。实践小组可以采取成员分头活动的做法,但仍要保持一定数量的集中活动,例如,可以规定每一小组集中讨论或研究的次数不得少于4次等,在小组集中活动中成员轮流担任讨论记录工作。在进行讨论或研究时,成员应事先准备书面发言内容或发言提纲。其五,实践小组总结和交流。小组总结或研究报告应通过小组内的讨论,适当加以任务分解,由各成员分别完成,并由一人加以统稿。在提交小组研究报告前,应通过小组总结的方式,系统审阅拟提交的报告,同时形成小组成员自评分并分别签字确认。小组总结或研究报告提交后,指导教师应尽快审阅并进行讲评。

(三)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的进度控制

在实践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时间控制和进度安排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有了科学的进度安排及合理的时间控制,才能确保实践教学实施过程的顺畅并最终完成任务。根据我们的经验,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的进度控制可以按照如下步骤进行:其一,在教学第一、二周,教师向学生布置实践教学任务,讲解相关流程和注意事项,组建学生的实践小组,进行初步的活动内容和主题的选择。其二,在教学第三周,各实践小组最终确定活动内容和主题选择。其三,第四、五周各实践小组确定本小组的实践计划,教师在此过程中至少要集中指导两次,各实践小组至少要集中活动一次。其四,第五周至第十周是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集中指导,让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并要注意保留活动的信息或纪律,各实践小组在实施过程中至少要集中活动两次。其五,第十一、十二周,学生进行总结汇报,教师评定成绩,开展总结表彰等。其六,第十三周、十四周,教学管理部门和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门进行实践教学的评估总结等收尾工作。

三、总结阶段的管理

(一)考核评价的基本流程

一般来说,课堂中的理论教学看重的是期末考试成绩,与之不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更侧重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整体表现的认定。每门实践教学课都应成立实践教学考核小组,组长由各门课教研室主任担任,考核小组对每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都应制定相应的考核表,不同的实践教学形式考核侧重点有所不同。例如,社会调研形式主要对小组成员进行态度和能力等方面的考核:任课教师可从调研报告的分工和日常考核记录之中考察各组成员的表现;对于调研报告本身的考核评价也同样重要,考核小组要对所有报告进行总体检查,对拟评优的报告还要进行专门检查,以为最终评优评奖和表彰活动做准备。公益活动形式侧重对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和各种能力的考核,这可以以教师本人在带领学生参与公益活动中的观察为依据,也可以学生参加完活动的口头总结汇报作为依据,还可以把接受公益的人或家庭的评价作为依据,而纸面的活动总结一般来说只是一个参考。总的来说,对学生的考评要坚持实践课程实施的过程与结果、学生的认知与行为、动态评价和静态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相结合的原则,建立规范、合理、客观、系统、多元的实践教学考评体系,促使教师认真教学,学生认真参与,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深入开展和实际成效。

(二)实践教学的评估环节

篇8

提高物流水平,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是企业永恒的主题,物资采购工作在企业经济活动中作用重要,分析企业物流的运作模式和现状,改善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有效地控制采购成本是当今企业必须关心的一个紧迫话题。

【关键词】

物流运作模式;供应链管理;成本控制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纷纷在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服务水平上下功夫,以较低的交付成本、更好的物流服务在市场中赢得竞争优势,越来越成为企业战略中不可分割的组成。

1 企业物流的运作现状

我国物流的第一个基础性国家标准《物流术语》与2001年4月,有效填补了物流经营管理理论的空缺,但目前仍存在研究缺乏综合性,研究成果的可操作性不强,管理手段落后,很多企业在物流运作中也缺乏对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缺乏“第三利润源”的理念,将物流活动置于附属地位,没有对物流活动进行系统规划和统一运作与管理。缺乏协同竞争的理念等问题。

2 现代企业物流的运作模式

20世纪60-70年代,发达国家物流企业经历了将竞争焦点集中于生产领域,通过降低物质资源消耗,获取 “第一利润源泉”;通过提高生产率获取企业的“第二利润源泉”的发展过程。70年代后,增强竞争力的焦点从生产领域转向非生产领域,包括采购、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分销、售后服务等物通活动以及有关信息活动,出现了现代物流是“第三利润源”的理念。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单个企业依靠自我调整的速度很难赶上市场变化的速度,美日等国企业纷纷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强化核心能力,把主业做大、做强、做精,而将其它业务以合同的形式外包,构筑一体化物流战略,在全球范围谋求物流外包,企业只有与别的企业结成供应链才有可能取得的主动权。与合适的供应商、储运商等结成战略联盟,成为长期的、稳定的战略伙伴。通过合作以供应链的整体优势参与竞争,实现互惠互利,提高竞争力和市场份额。

3 供应链管理的重点方面

供应链管理是把供应商、生产厂家、分销商、零售商等供应链上的所有节点企业都联系起来进行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生产及销售的有效链接和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合理流动,达到成本的降低。构造高效供应链应具备的关键点有:

3.1 以顾客为中心,供应链管理发点和落脚点是市场需求

顾客价值是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包括三个部分:客户服务,即企业如何从利润最大化的角度对客户的反馈和期望作出反应;客户服务应对市场细分,分析服务成本,进行销售收入管理。需求传递,即企业以何种方式将客户需求与产品服务的提供相联系;指企业把产品和服务送达客户的销售渠道组合,这一环节对成本有直接影响。合理预测分析并制定计划是重要的职能。采购战略,即企业在何地、怎样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采购战略决定成本结构和所承担的劳动力、汇率、运输等风险。

3.2 注重核心竟争力

在供应链管理中,其重要的理念就是强调企业的核心业务和竞争力,并将之在供应链上准确定位,将非核心业务外包。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别的企业无法模仿(它可能是技术,也可能是企业文化)、资源市场上买不到、其资源和能力具有互补性不可分、资源具有组织性不因个体或局部原因而丧失等特点。

3.3 相互协作的双赢理念

传统的企业供销之间互不相干,供应商和经销商都缺乏合作关系。在供应链管理的模式下,企业间除了自身的利益外,追求整体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合作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竞争的关键。在供应链管理中,不但有双赢理念,更重要的是通过技术手段把理念形态落实到操作实务上,将企业内部供应链与外部的供应商和用户集成起来,集成化是供应链合作关系的关键。管理的重点是以面向供应商和用户取代面向产品,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产品、工艺、组织、企业文化等),实现信息共享。通过为用户提供与竞争者不同的产品和服务或增值的信息而获利。

3.4 优化信息流程

信息流程是企业内员工、客户和供货商的沟通过程,信息系统只是支持业务过程的工具,企业的商业模式决定着信息系统的架构模式。为了优化供应链管理,便于管理人员迅速、准确地获得信息,须从与生产有关的第一层供应商开始,环环相扣,直到货物到达最终用户手中,真正按链的特性设计业务流程,使各节点企业都具有处理物流和信息流的能力。形成贯穿供应链的数据库信息,集中协调不同企业的关键数据,所谓关键数据,是指订货预测、库存状态、缺货情况、生产计划、运输安排、在途物资等数据。充分利用电子数据交换等技术手段,达到共享重要信息。

3.5 整合内部物流降低采购成本

企业的物耗占产品成本的一半以上,控制采购成本对经营绩效至关重要。采购成本控制是物流管理的重要部分,也是耗用资金多,容易失控的环节。据测算悉降低1%的采购成本可以使利润提高5%~10%。降低采购成本是企业“第二利润源泉”。企业的采购价格;定额科学的采购量;及时、全面、准确地物流信息;准确、安全、经济的运送和储备方式;具有预见性和灵活的采购策略;良好员工的素质等都是影响物资采购成本的主要因素。成本控制的6个方面有:(1)制订采购预算与计划。对采购资金理性的规划,有效控制资金的流向和流量,从而控制成本的。(2)采购价格的确定中要弱化个人行为,注重调查和收集信息,采取竞争性谈判方式确定采购价格。(3)利用采购环境。充分利用供应链统一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建立市场信息机制,使各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减少盲目性,降低决策风险,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核心竞争力的目的。(4)择优供应商管理。给所有符合条件的应商均等的机会,基于长期降低采购成本的理念强化供应商的管理。(6)储备管理。使库存在能满足产需要的情况下尽可能最小化,即数量上合理的最小化。(7)加强培训,提高人员的素质也是控制采购的重要环节。

总之,企业按市场规律构筑适合自己的一体化物流战略,整合内部物流,建立严格的业务规则和制度,采用高科技物流设备,在物流运作中广泛采用EDI、个人电脑、人工智能/专家系统、通信、条形码和扫描等先进信息技术,形成系统和网络,提高物流综合效益。同时把外部物流交由第三方去做,以多种方法吸纳资金引入竞争机制,更多地使用社会化物流。以一体化的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来寻求资源采购、生产装配和产成品分销,参与市场竞争,通过一体化物流既降低物流总成本,提高服务水平树立良好信誉,提高市场竞争力,可以为企业力营造良好经营环境,寻求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参考文献】

[1]宋健。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8。

[2]田会。从转型对企业动力系统的影响看国有企业改革[J]。管理世界,2009(9)。

[3]供应链管理的四大支点。中国教师()

[4]浅析企业物资采购成本的控制。中国教师()

[5]物流企业运作模式及发展战略。中国教师()

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 工作流程 财务管理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1(b)-0086-02

在企业中凡是涉及预算、支出等问题均属于财务管理范围,资金支出、应用都需要财务管理人员具有一个清晰的头脑,懂得专业的财务管理知识,并能够将其应用于财务管理中。财务管理涉及内容广泛,在高职财务管理教学中要确立方向,进行有针对性地培养,其次就是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发挥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在相应岗位上的作用。工作流程下的财务管理教学改革迫在眉睫,目前已经有部分高校意识到自身教学的问题,并且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基于其重要作用,提倡高职院校加快教学改革速度,促进其发展。

1 财务管理教学的作用

财务管理课程是多个领域的基础课程,在任何一个企业中均不能脱离财务管理。在会计专业课程中,财务管理占据着首要位置,企业的发展和进步均离不开财务管理作用的发挥。要改善高职财务管理教学现状,我们先从高职财务管理在教学以及在学生工作中的具体作用进行如下分析。

1.1 财务管理在教学中的核心地位

会计专业综合性强,涉及范围广。而财务管理作为其核心课程,主要涉及系统的经济学、会计学和管理学三大类。财务管理教学作用的发挥在于对学生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作用,在这一过程中,高职学生由于专业基础扎实而就业,由于实践能力强而受到公司的认可。现代企业越来越注重财务管理,在很多企业中甚至将财物管理细化,这要求高职院校根据需求培养专业型的和综合型的人才,为社会输送人才,保证学生的基本财务技能,这是教育的本质,也是高职财务管理的优势所在。

1.2 财务管理也是企业发展的核心

财务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作用不言而喻。企业的经济活动离不开财务支出和管理,合理的财务管理可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促进其可持续发展。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问题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致力于专业课程的实现。对企业而言,资金的筹集是首要问题。而资金的运用则离不开财务管理的基础知识,因此高职的财务管理教学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1.3 财务管理技能是经济类学生的必备技能

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技术的变革,而企业发展的核心始终不变,为企业带来利益是其发展的根本目的。在这一过程中,财务管理就成为了不可或缺的项目,对高职经济类学生而言,或多或少要懂得财务知识,从工作流程角度看,懂得财务管理有助于工作合理性和日后的管理能力提高,有助于做出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策略。从教学角度看,很多高校已经开设财务管理专业,并要求学生考取会计资格证书,而在工作中,很多企业也要求学生持证上岗,并且要具有相关技能。因此我们说,财务管理教学对于学生的工作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从会计电算化到会计信息化的过程中,财务管理的教学内容也应随之发生变化,财务管理的作用在于通过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经济意识来促进学生的能力提高。在会计师的考核中,不同级别的会计师的学习内容不同,要求教学中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案,基于工作流程的财务管理要具有针对性,尤其是针对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弱的现状。当然,财务管理与学生的生活也不无关系,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对于学生日后的生活理财来说无疑具有积极作用,学会理财将使学生生活更加理想,因此无论是出于何种原因,财务管理都具有积极作用。当然,我们也要看到财务管理在高职财务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断地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提高其实效性。

2 工作流程视角下高职财务管理教学现状分析

财务管理课程的重要性在于培养学生的经济意识和经济问题处理能力。对于现代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教学而言,存在诸多的问题,其中一大问题就是忽视教学实践。我们高职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在高职财务管理教学中,专业的划分不明确。教学内容多年来未发生变化,教在教学中多强调技术的计算,并未结合工作实际,导致学生兴趣下降,并且能力有限。而事实上,繁杂的内容未必是学生日后工作中的重点。财务管理课程在于理解与实践,缺乏这一环节,学生的能力很难提高。另外,在内容上理论内容占据了大部分,而实践实习部分则多集中于大学的最后一年。学生很难直接将教材内容转化为职业能力,导致教学与实践脱节,不利于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教学的发展,也不利于企业人才的获得。

其次,在高职财务管理教师队伍中,很多是来自于理论团队,他们能成为优秀的教授,但未必能成为较好的实践带队教师。很多学校文科专业缺少专业的实践带队教师,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高。学生对于教师的在职培训不重视,对于理论与实践的连接上,很多高职院校并未意识到其重要性。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地位,影响了积极性的发挥。

3 基于工作流程视角下的高职财务管理教学改革

3.1 高职财务管理教学内容改革

财务管理涉及多个方面的内容,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财务管理人才是必需的人才。从这一点上,高职在人才输送过程中过于重视理论,且理论教学内容枯燥,与现实需求不符。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应对财务管理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对教材进行核查后,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对财务管理教学教材进行重新编制,发挥教材的积极作用。在新教材中要大量运用现代化的实用案例,提高学生的经济管理职业化能力。当然这一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非短期内能够实现的。从项目化教学的角度分析,我们可以具体了解财务管理,将其分为筹资决策、证券投资决策、项目投资决策等多个子项目,通过细分后的教学内容配置来培养不同方向的人才,促进我国财务管理教学的发展,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更多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

3.2 更新财务管理教学方法

对现代财务管理而言,之所以学生对于教学的兴趣不高,主要原因还在于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教师通过生硬的方式将基本内容教给学生,学生习惯了背诵概念,计算复杂的财务数据,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几乎为零,而对高职的财务管理教学失去信心。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财务管理的作用,善于发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如在让学生了解价值风险的课程中,可以采取引导式教学法,将概念性内容简单通过多媒体展示后,采用项目列举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项目中,发表个人意见,熟悉自己处于该种工作情境下该如何处理。指导学生从入门到了解到熟练掌握的过程。不可否认,资金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因此对于财务管理教学而言,应先教会学生如何进行资金筹集和资金管理,之后才是其他课程,正确的教学方法在于采取正确的教学顺序。可以在教学中引进经典案例,结合实际来培养学生的财务管理意识和财务管理能力,教学方法也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而发生变化,促进学生完成资本的筹集与计算这对于培养管理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3 加强高职院校教学的校企合作

对高职教学而言,要集中解决实践缺失的问题。根据企业需求,学校可以增强自身的影响力,实现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好的高职院校都具有与之合作的企业。但未来,学校要进一步拓展这部分教学,防止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真正为学生提供企业实习机会,且实习不能仅限于应届毕业生。当然,这就需要强调学生的专业性,毕竟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定岗实习需要为企业创造利益才行。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教师也要不断增强自身的实践指导能力,与企业专业人员合作共同完成学生教学。对于高职学生而言,教学方法要在内容合理的基础之上。对目前而言,主要需要改革的教学内容包括现金管理、财务意识的提高以及企业存货管理3个方面。在细化的过程中,教师还要通过必要的教学方法将不同的教学内容串联在一起。只要是一般企业能够涉及的内容,在基础课教学中都可有所提及,但问题在于分清何为基础,何为技能的高级阶段。总之,职业能力是财务管理专业教学的根本目的,对于高职财务管理教学而言,应从多个角度,尤其是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

4 结语

目前,高职财务管理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对于我国高职教学而言,无论是内容的更新还是方法的合理性上都存在不妥。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改革就成为必然。而要进行改革,首先就要了解为何改革,改革的方向在哪里。事实上,在教学中多年的财务管理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始终存在。在这一点上应基于工作流程需求对其进行改革。我国高职院校正不断地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对其财务管理这一重要专业进行改革,而如何提高改革效率,真正促M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则是未来一段时间内,高职财务管理教学人员应重点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华.“问题式”教学法在财务管理教学中的运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11):122-123.

[2]李咏梅,陶春涛.《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研究――案例教学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2011(34):83-85.

[3]刘广雄.模拟教学法在财务管理教学中的运用[J].理论探讨,2011(3).

[4]赵艳丽.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8):110-112.

篇10

关键词:血透室护理流程管理;护理质量;效果

血透室的全称为血液透析室,在医疗救治及急危重症的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血液透析的原理是引流患者体内血液到体外,在透析器中将血液和含有机体浓度相近的透析液采用对流的方式,进行物质交换,以达到清除体内废物的目的,最终保证酸碱性和电解质平衡。血透室护理流程管理是整个护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穿在护理操作、配合抢救等各个环节以及过程中。护理流程管理应用于血透室护理中,有利于提升护理人员的各项能力,降低透析差错发生率,使患者治疗的成功率增大,另一方面可以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最大程度地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1]。对2012年~2013年需要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的8名护士的护理工作实施护理流程管理,年龄23~38岁,平均年龄32岁,工龄3~20年。护士长1名,主管护士3名,护师2名,护士2名。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护理前患者不进行护理流程管理,护理后患者实施护理流程管理,具体如下。

1.2.1实施方法 收集我院2012年9月~2013年9月内在护理方面出现的问题,根据上述问题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完善血透室护理中的各个制度以及流程。

1.2.1.1严格执行各项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 根据《血液净化标准操作流程》制定出一系列适合本科室的管理措施,涉及新患者接诊流程、上下机工作流程、管路冲洗流程、透析器复用流程和应急预案等。对血透室工作人员采用绩效考核的方法进行定时考核,同时在原有血液透析同意书和复用同意书的基础上,增设了创伤治疗知情同意书和抗凝药物使用同意书,对出现病情变化的患者做好沟通、记录,避免医患纠纷[2]。

1.2.1.2建立对患者的管理 在透析前对患者进行体温测量,并了解患者的病情。第一次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要在血液透析前对其进行各项传染性疾病的检查,例如肝功五项、艾滋病等全方面的检查[3]。在血液透析单上,医师先制定好透析方案并签名确认,护理人员在患者进入血透室后反问式询问患者的一般资料,核对透析器标识,依据透析方案进行参数设置。同时将透析患者的病历、储存柜、透析器、治疗单等标上编号,便于随时存取,避免张冠李戴的情况,提高工作效率。

1.2.1.3加强护理工作的管理 对护士的血透操作流程以及新患者操作流程等坚决执行,在血透室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定期开展相关培训,加强重点环节重点人群的培训以及考核,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意识。定期展开护理安全教育,加强护理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血透室对专科技术的要求较强,对护理人员的操作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作为医院高风险科室,不容许有任何差错,否则会危及患者的生命。

1.2.2观察指标 观察护理前后的护士各方面能力、护理质量以及患者满意度。对护理前和护理后透析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血透患者对血透室医护工作的满意度。

1.3统计学方法 对文中所得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并作比较分析,数据以均数 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护理前后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比较 相对于护理前,护理后在实施护理流程管理后护理质量以及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经比较,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护理前后护理人员的各项能力比较 护理后在实施护理流程管理后护理人员的操作水平、服务水平以及工作能力均明显优于护理前。经比较,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血透室的护理流程管理是指,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对入院患者进行日常护理、治疗以及制定不同的护理流程,护理的整个流程包括对患者的接诊、治疗、护理操作、护理仪器的使用以及保养等,同时包括对患者治疗、心理、用药等方面进行护理的总流程[4]。

护理流程管理可以使医护人员操作更熟练,更系统,护理质量得到一定的提高。在每月的培训中,也使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和风险防范意识大大增强,在维护医院正常工作秩序方面起了较为重要的作用[5]。除外,以患者为中心,使患者在进行血液透析时的各项护理需求得以满足,加强护理流程管理,提高血透室护理管理的规范性,保证患者在透析时的安全性。

本研究结果中得出,实施护理流程管理的护理人员在各个方面能力以及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均有一定的提高。说明护理流程管理对提升血透室护理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值得广泛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密,黄秋鹏,谢琼,等.血透室护理流程管理对提高护理质量效果的分析[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34(1):196-198.

[2]府晓萍,蒋晨洁,余丽娜,等.探讨血透室护理流程管理对提高护理质量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14):405-405,398.

[3]李密,黄秋鹏,谢琼,等.血透室护理流程管理对提高护理质量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0):62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