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范文

时间:2023-08-06 11:26: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会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

篇1

(1)“把解决群众思想问题和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是人,首要任务就是解决人的思想问题。但是单纯的讲思想,不考虑群众的实际问题,理论脱离实际,不仅不能到达良好效果,恐怕还会适得其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与教育个体关心的问题,特别是与他们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才会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效果。

(2)“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自我教育法是思想政治教育一贯坚持的方式方法。主要依据是唯物辩证法关于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原理。只有包含有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因为教育者的教育活动只是一种外因,永远不能代替受教育者的认识、内化活动和实践外化活动。教育者要时刻关注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激发受教育者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并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形成良好的双向作用。

(3)“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不仅要依靠耐心的引导,同时还要加强科学的管理。有效的管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基础,管理的不得当,很有可能导致各种思想问题的出现。只有通过管理这个环节,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更好地渗透到实践中。总之,管理是为了更好的引导教育,教育必须有管理做保障。教育要落实到管理当中,管理升华到教育,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巧妙的融合在一起,才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作用。

(4)“坚持政治理论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理论灌输是我党思想政治教育优良的光荣传统,多年来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将理论有效的灌输到受教育者当中,受教育者内化为其自主意识,从而运用正确的理论意识指导实践并产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 社会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 研究述评

将社会工作引入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此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这一做法在国外和港台地区已经比较普遍了,这种工作方法被称之为高校社会工作[1]。其实这在我国的高校中也已经存在,但却是由其他角色的非专业社会工作者来分散承担的,比如大学生辅导员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

可以说,我国高校社会工作的发展和研究刚刚起步,有关学校社会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研究还不充分,主要见于少数论文中。笔者就目前现有资料进行梳理,发现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于高校专业社会工作的研究;二是关于社会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研究。现对其材料综述如下:

一、关于高校社会工作的研究

社会工作是一项专业化比较强的助人活动,国外的高校社会工作经过较长时期的发展,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制度化、职业化发展模式。一些学者致力于借鉴国外和我国港台地区社会工作发展的经验,试图在我国高校介入专业的社会工作,以推动我国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

许多研究者认为,专业社会工作介入高校,要选好切入点。可考虑从以下方面切入:一是高校学生工作部门设置社会工作岗位,制定和完善学校社会工作者的评价、激励、编制和晋升制度;二是将社会工作引入大学生工作中,重新构建高校学生工作系统;三是以辅导员工作为载体,借助高校辅导员的力量开展社会工作;四是依托社会工作专业成立社会工作协会,开展相关的社团活动,建立社会工作实验室(工作室)开展专业社会工作。盛跃明撰文提出,把学生工作系统中日常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部分,如勤工俭学、就业指导等工作,归属为社会工作。这样,新建构的学生工作系统就包括日常管理工作、社会工作、思想政治工作三个子系统。

二、社会工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近年来,社会工作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和科学专业的工作方法引起不少学者的关注,将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运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新课题,目前有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的必要性研究

关于社会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意义:魏爽认为,将社会工作专业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手段和方法的创新。王新文认为,高校思政教育的教育方式、教育内容和教育对象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迎接挑战,有必要引入社会工作专业的助人自助、尊重和平等、服务的理念,开创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杨一青认为,社会工作以“助人自助”为宗旨,其价值理念和方法值得思想政治教育借鉴。

(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运用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的研究

关于社会工作方法的运用,有人认为应根据社会工作方法的类型,分别探讨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和社区社会工作三大工作方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还有的学者认为应针对大学生各个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侧重点的不同,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开展活动;另有一些学者则认为可以根据大学生问题的性质和程度的不同,将社会工作分为初级预防层次、次级预防层次和诊断、治疗三个层面有针对性地开展。

综上所述,关于高校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已有一定的研究基础,但是关于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学校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目前我国相关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一、缺乏全面、深入的探讨。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必要性和可行性的论证比较多,但是关于对高职生这一特殊群体大学生如何介入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的论证则较少,尤其是具体方略运用的探讨比较模糊和薄弱;二、研究成果重复多,创新少。文献检索表明,已有的有限的相关研究成果重复严重,有些文章内容相近甚至大体相同,同一成果往往被多人引用;三、理论阐述多,实证研究少,特别是对于社会工作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探索研究,大多学者只是停留在介绍社会工作方法的层面,而对于具体如何运用的问题,缺乏实证研究。当然,尽管如此,这些研究成果还是为本文提供了研究资料和一定的理论借鉴,本课题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这一课题进行深入探讨,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社会工作介入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宣召凯.学校社会工作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4.

[2]孙海功.学校社会工作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介入探析[J].社会工作,2007(7):27-29.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除在课堂主渠道上进行外,大学生社区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又一个重要的场所、阵地。思想政治教育要想深入到学生心里、灵魂里,还必须与他们的生活、物质环境、精神环境、人文环境相联系。真正深入生活的影响,不留痕迹的影响才更深刻,更深入人心。大学生社区是指大学生除课堂之外的,以学生宿舍为中心所辐射到的包括食堂、购物中心、浴室等与学生生活相关的一切服务的场所。大学生除上课外,平时的课余时间和周末大部分时间是在社区度过的。学生社区不仅仅指学生生活的宿舍或公寓,也不同于城市居民的生活小区。高职院校学生社区是以高职学生为主体,辅射学生生活区所构成的社会群体区域,在这一社区群体区域内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社区为空间,以校园文化生活为内容,以校园精神为核心,以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各类活动为内容的,有学生自己创造和享受的群体文化,它包括学习方式,娱乐方式、生活习惯,人际交往,精神风貌,室内环境布置、室外环境利用等方面,它凝聚着学生的价值取向,知识结构,生活体验、审美情趣,体现着学校的人文精神和精神文明建设程度。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大学生社区开展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思想政治教育,开展于无形中,渗透在日常生活中,让学生感知,体验,模仿,创新。

一、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在课外学习活动中

职业院校的学生不光是学习理论知识,还要学习专业技能,学习不只是在教室,在课堂上。更多的时候,他们在实训室、在操作间,在机房。课堂外的学习,需要老师的指导,需要老师给予充分的帮助。学生不光是在课堂上练习,也需要课后进行充分的练习。也就是说职业院校的学生不光在课堂上需要先进的设备进行练习,课后也需要有相应的实训室对其开放,为其提高技能做后盾。这就涉及到设备的使用、维护、材料的消耗等问题,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在其中,将企业文化等融入其中,比如爱护设备、规范操作,责任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立志成为大国工匠等等。

二、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在休息娱乐方式的指导中

高职学生思想积极,思维活跃,他们的生活不仅仅限于学习,在现代社会之中,在现代文化氛围之下,他们也特别的期待有丰富的生活,能够体验现代生活带来的便利,让他们在大学生活中增长见识,体验丰富的娱乐文化生活。有的人主张校园内“三点一线”,学生的生活不就简单了吗?好多东西不让他们见到,他们就会向单一的方向发展。就像有的人所说的不让孩子去超市,他就不会乱要东西一样。在不乱买东西同时他的见识也是可想而知的。所以我们应该教会学生在复杂的生活当中学会选择,在众多的休闲娱乐方式中选择积极的、向上的、阳光的娱乐方式。比如说周末可以去徒步,小长假可以去旅游。早间可以晨跑,可以早读,午间可以喝茶,阅读,午后可以打乒乓球、羽毛球、篮球、踢足球,健身、交友,上网等等,晚间可以散步,跳舞,唱卡拉ok,浏览网页。当然在手机、网络普及的自媒体时代,对他们上网的内容也应该有所指导,我们可以建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站,或者推荐一些好的作品或好的电影、电视来丰富他们的生活。也可以以宿舍为单位有意识的开展阅读沙龙、写作交流,手工制作、书画展览,各种球类比赛,建立协会或兴趣小组等,用这种组织形式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和动力。总之,我们要针对学生的兴趣,以活动室和文化场所为舞台、平台,利用各类资源,不动声色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也教会他们正确的娱乐,文明娱乐,丰富他们的生活,让他们感受生活的美好,从而促进学生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三、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指导学生体验社会服务或社会工作中

很多孩子家庭并不是很富裕,他们有自主、自立和为社会工作和服务的意识,我们应该给他们提供一些便利,让他(她)们在解决家庭困难的情况之下,提升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学校应该给他们提供这样的平台,同时也要考虑到平台的安全性,服务面的广阔性,让学生有安全放心的平台去体验社会生活和社会服务,以及锻炼他们为社会服务的能力,同时也考验和锻炼他们的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

四、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指导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中

学校要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平台,为学生创业提供帮助。很多职业技术类的院校有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帮助、保障。让学生尝试创业,将自己的想法转化为现实,或将自己的专业转化为产业。职业技术类的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这样的平台,并给他们进行指导,或者指导其与企业联合创办。让学生在实践当中体验创业的过程,敢于想、敢于做,敢于失败,敢于成功,积累经验。

五、以社团为载体在学生社区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说到底是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所有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独立存在的,不是以政治学习为其主要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发挥社团的作用。学生社团具有自发性,自主性、开放性等特点,是班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补充,是新形势下凝聚学生力量,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交往与协作能力的有效载体。学生社团从地域上来讲,不仅仅局限于校内,还有跨校社团和网络社团;在时间上来说,不局限在固定的时间。而且从主观性来说,是其主动要做的,而不是强加于学生身上,让他必须要做的,所以学生比较积极主动,这种积极主动,就会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想方设法的去解决问题,做出成绩。而且社团活动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协调合作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我们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使其内容充实,形式多样,品位上乘,格调高雅。一方面,各二级学院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组建许多社团,从理论学习、学术科研,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体育竞技等方面来组建社团,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知识,长才干,受教育,提能力,以此来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和辐射力。我们必须要注意的是要为学生社团选聘优秀的指导教师,以把握社团活动思想政治方向,提升社团活动的层次和品位,加强社团的内部管理,指导社团进行外部交流。同时也要重视对于学生社团负责人的选拔,充分发挥社团负责人的作用,发挥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让学生自己组织活动,自己管理社员,提高他们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各二级学院及行政服务部门也可以建立以本部门服务项目为特点的社团组织,吸引同学们来参与。比如保卫处可以根据维稳的需要同时培养学生主人翁的意识而成立学生护校队;就业处可以成立就业服务站,为各院系各专业的学生搜集可靠的就业信息和面试机会,或为学生的短期实践提供机会,通过学院的平台以保证为学生提供的机会安全可靠,工资待遇能够落到实处。资助中心可以开拓一些勤工俭学的岗位,为有意愿、有能力、有精力的学生提供岗位,让他们在减轻家庭负担的同时没有顾虑的进行校内实践工作。心理咨询中心可以建立心理咨询社团、培养一些学生进行初步的心理咨询工作,在普及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兴趣。公共教育学院可以成立一些话剧社、辩论社、演讲社等社团,宣传部可以成立摄影协会、记者社等。艺术学院可以组建舞蹈队、模特队、乐队、合唱队等社团,制定章程和活动方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丰富生活,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能力。其实说到底,学校除了通过课堂主渠道,道德讲堂、班团会、一些大型的活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外,还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为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融入到社区、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的痕迹少一点,感受体验的过程多一点,让学生在实践中、社会中感知、尝试,成长。

【参考文献】

[1]华玲.高职院校改善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路径探索[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第24卷第六期.2015.11.

[2]王爱华.高职院校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第8卷第3期.2010.6.

[3]高慧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进学生社区途径[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第18卷第4期.2010.8.

[4]谢有娣.高校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途径[J].教育现代化,2017.3.11.

篇4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渗透式;教育模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常讲常新的课题,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随着形势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样面临着很多新课题,一些新的教育模式也应运而生。渗透式教育模式是一种有益的探索,恰当运用渗透式教育模式,必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

一、渗透式教育模式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要求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由规模扩张走向以质量提升为主要任务的阶段,高校的发展竞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日益激烈,高校教师和学生的思想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这既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带来了机遇,也使之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毋庸置疑,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诸多与新形势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一是形式枯燥单调;二是内容刻板乏味,没有超前性;三是教育功能单一,育人功能正在逐渐萎缩;四是教育方法存在着“重共性、轻个性”的倾向;五是没有真正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及学校的其他各项工作中。

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遇到许多新的问题。这些问题仅靠传统的思维方法、运作模式、应对举措是难以奏效的,这就必然要求我们要在理论上、实践上作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理性思考,科学应对,正确决策。笔者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渗透式教育模式不失为一种新的探索途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渗透式教育模式,就是通过构建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机制,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渗透到高校工作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渗透到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工作、生活等领域,努力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环境育人、实践育人的局面,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二、渗透式教育模式的方式和原则

渗透式教育模式的主要方式有以下三种。

1.情感影响。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用真情,构筑情感教育模式。教育者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交换意见,沟通思想,进行直接的心灵接触和碰撞,做学生的忠实听众,乐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关注学生的苦恼、忧虑和喜悦,关爱经济困难学生、后进学生、自控能力差的学生,通过心理帮扶、行为约束和弹性处理等手段帮助犯错误的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学生体验到平等、尊重、信任、友善和亲情,实现师生情感的交流和共鸣。

2.心理说服。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在心理上取得他们的认同。只有从大学生的心理规律和心理现状出发,才能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内容、师生关系、教育方式等方面发生重大的变革,使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更大的成效。思想政治教育要从教育对象的个性和成长规律入手,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对症下药,因材施教,直达学生心灵深处。

3.实践引导。开展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社会的客观需要和个人自身认识的差距,从而以更大的努力去提高自己的素质,以更务实的态度去看待社会与人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政治理论、人生修养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帮助学生由理论观点的认知转化为认同,由认同升华为信仰,再由信仰外化为行动,实现知与行的有机统一,从而使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

渗透性教育模式要遵循以下原则。

1.系统原则。渗透式教育模式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系统性原则,根据各个要素的功能及运作方式,构建计划、组织、指挥、调控、监督的运行机制,使该模式走上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

2.适应原则。渗透性教育模式是一个充满动态变化的过程,必须坚持适应原则,既要充分反映时代精神,又要立足于校情。要着力研究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规律,确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要求的新思路、新内容、新方法,有效克服负面影响。

3.开放原则。渗透性教育模式要坚持开放原则,并在开放的过程中有所扬弃。必须融学校工作、社会工作和家庭教育为一体,有效整合资源;必须大胆地借鉴和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传统理论精华、现论和技术,不断丰富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和实践。

4.效益原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许多效益是隐性的、间接的、长期的。为了工作的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坚持效益原则,合理使用成本,追求最佳效益,努力使之形成良性循环。

三、渗透式教育模式的具体操作

渗透式教育模式在具体操作时要注意“五个结合”。

1.队伍建设的“专业化”与“全民化”相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其特有的规律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懂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在队伍数量、结构、素质、能力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这就要求各高校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完善人员的培养、选拔、任用和考核等环节,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在动态中实现稳定、壮大和提升。同时,搞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仅仅依靠少数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绝不能忽视其他力量的协调作用,而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做到专兼结合、主辅相配、多方协助、全员参与,形成协调一致、齐抓共管、注重合力的工作格局。

2.教育阵地的“小课堂”与“大课堂”相结合

当前,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着轻视课堂教学的严重倾向。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感到索然无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在课堂上没有能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强大的真理力量或逻辑力量显示出来。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小课堂”,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可以称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课堂”。构建积极向上、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可以锻造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高雅、舒适、优美、充满人文气息的环境建设,内容健康、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各种活动,相互关心、相互理解、团结友爱、乐于助人的人际关系都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而且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3.教育方式的“显性”与“隐性”相结合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独特类型,其实践过程既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一般规定性,又具有其自身独有的规定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从教育者角度侧重于表现为一个“隐”过程,从受教育者角度则侧重于表现为一个“显”过程,这种“隐”过程与“显”过程的区分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并且两者就其实质而言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彼此辩证统一,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4.教育内容的“经典”与“前沿”相结合

大学生对知识和信息充满渴求,但有时凭借他们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分析能力无法对获得的知识和信息进行有效的梳理和整合,迫切需要教师的帮助和指导。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必须坚持既有继承又有创新,既要一如既往地坚持经典理论、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不可动摇的主导地位,还要开展环境、科技、网络道德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坚持“经典”与“前沿”相结合,为培养新时代德才兼备的人才打下良好的思想政治基础。

5.评价方式的“全程式”与“阶段式”相结合

评价方式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导向性的关键。近年来,国内部分高校将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的授课任务交给辅导员,学生的思想政治课成绩以平时表现为主评价,实行“全程式”评价,而考试等“阶段式”评价作为“全程式”评价的补充。评价方式的“全程式”与“阶段式”相结合,既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又能充分地进行随机教育,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向敏青.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隐性教育法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

篇5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有效性;途径;选择

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栋梁之材,切实的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对大学生整体素质进行提升的表现,也是一条有效途径。在实现中国梦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大学生的思想意识需要和国家保持同步,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这是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所在。那么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需要对大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进行重视,了解制约学生思想发展的因素,进而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一、现阶段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些学校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充足的重视,因为存在严重的功力办学思想,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实收益不是非常大,这已经成为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个突出性问题[1]。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存在,还有些教师认为不能给学校带来各方面的利益,因此无需重视,在占用课时和其他教学资源的情况下,并不愿意过多的做出努力。高校的这种态度让教师对待课程的态度更加消极,学生的逃课率也变得更高。在大学期间学生并没有获得很好的德育,以至于在毕业以后出现种种问题[2]。

(二)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缺乏评估体制

在高校的思想政治发展过程中,教育需要在内容、形式以及载体和相应的环境上加以创新,但是创新策略的提出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面对现阶段的情形,学生需要更加适应社会的新发展和变化。但是在实际的政治思想教育教学过程中,相关的评估体制并不健全,极大的影响了思想政治课程的进程。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现有的课程安排中,尽管高校已经安排了政治思想理论课程但是缺少实践活动,或者实践活动并不到位,还有一些学校为了节约教学资源,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采取的是大班授课制度,这样人数的增多让教师的管理难上加难,教学效果也并不突出。最主要的是缺少明确的思想政治课程评估方法,基本是任其发展的状态,课程进度和教学方式依照于教师自己的喜好,学生没有得到真正的教育,教师的教学也呈现散漫化的特点[3]。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有效性

课堂教育缺少有效性主要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但高校自身缺少相关的科研能力,在学术成果以及理论知识的研究过程中也呈现出很多的不足。很多科研活动缺少对实际的研究,脱离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尽管高校很多教师每一年所发表的论文和著作都在增加但是却没有起到比较实质性的作用。另外,教师因为教学方法的匮乏,让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失去了兴趣,并且没有很好的把握这个知识主体的有效性,没有对知识有足够的重视。在这种情况下,高校的教师和学生都是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一个相对可有可无的位置上,降低了教育者的责任心,也让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下[4]。

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策略选择

(一)不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创新

首先,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学要发挥好课程的主导型作用。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发展过程中,它能够更加直接的作用于学生的头脑,并且经过不断的改革和创新,最好的发挥出教育的作用。那么在这方面就需要教师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合理化的调整。将课本中的章节内容不断的进行转化和调整,向着专题化方向发展。让思想政治教育涉及到多种实践性问题和现实性问题,把学生的身边事引入其中,更加贴近生活、展现大学生的生活状态。其次,不断的发挥专业课程的基础性作用。专业课时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主体内容,但是因为各种原因的存在,当前很多高校的专业课程没有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这样单纯的依靠思想政治的理论课程过于单薄。因此需要高校在专业课程中也加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分,专业课教师要善于从专业教材中挖掘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例如,在物理学等相关的专业中,让学生学习物理学家牛顿的故事,以此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细节,勤于思考的精神。在中文专业中,可以学习辛弃疾、杜甫等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怀。专业课和思想政治理论的结合,能够让专业教师更加具有学术精神,更加具有治学态度并且思维方式和相应的气质谈吐也都能给学生一种示范性作用,教育功能更加突出,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和办法。

(二)开发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

首先,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需要从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入手分析。我国的《三国志》中曾经提出一句话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就说明可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思想道德素质塑造以及实践的重要性。在日常的教学和管理过程中需要做到,对大学生日常管理制度的完善,明确大学生在哪些方面应该积极的去做,在哪些方面不应该做,有了详细的规定,大学生对自己的行为也能够更加明确,并且尽量在生活和学习中规范自己的行为。各项制度的落实需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学校组织相关的管理人员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及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以此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强化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让学生能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养成一种好的习惯。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切记自己的榜样示范作用,给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素质提升氛围。其次,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强化学校的评估机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让大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过程中表现出良好的行为,拥有高尚的道德素质并且有积极的心态,更加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养成独立的品格和毅力,更加具有社会责任感。在这方面学校应该强化学生的社会实践,让思想政治理论的内容变成真正的社会实践。以此促进我国服务性社会实践体系的构建,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发展,让学生提前感知社会工作的艰辛。另外还要建立健全评估机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评估,对大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这样能够起到一种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学效率。

(三)高校和谐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构建

首先,营造优良的校园环境。校园是每天学生都要学习和生活的地方,因此校园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需要引起极大的重视。在校园环境的改善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第一,不断的改善校园的物质生活环境。物质和精神都是同等重要的两个主体,因此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强化思想政治性,例如,对图书馆的藏书进行丰富,对校园的人文景观进行完善,在校园的宿舍中和食堂的硬件环境上进行重新的布局,给学生们更加直观地印象,让这种独特的风格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第二,加强校园的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能够给学生提供一种无形的力量,让每一个角落都散发出人文气息,以此给学生也建立较大的心理场,让学生开始关注校园的思想文化,渐渐地融入其中。其次,规范网络环境。网络对于大学生思想价值观的影响非常巨大,因此需要高校精华学生的上网环境,阻碍一些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网络信息的传播,给学生建立起纯净的上网环境。坚持依法治网,在上网的过程中进行实名登录的方法,网站的审批程序也要更加完善不断的对网络实施加以严格的管理,强化对网络信息安全的监督,例如,建立起信息防火墙或者其他手段,将不健康的信息过滤掉。让学生所接受的网络信息都是健康的、积极的。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现阶段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问题的解决策略。在此基础上希望高校还要不断的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的对教师进行现代化教育教学方式的培训,以此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提升,不断的增加学生的政治文化修养,成为国家发展的栋梁之材,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高德胜,王莹.高校“基础”课教学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途径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20(4):149-152.

[2]敬菊华,韩凯丽.高校网络舆论生态的构建———基于思想政治教育效能实现的视角[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5(2):127-129.

[3]张陟遥.微博时代下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J].江苏高教,2014,18(1):141-142.

篇6

关键词: 硕士研究生 思想政治教育 思考与探索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硕士研究生教育作为研究生教育的起点,是我国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渠道。思想政治教育是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成效关系到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人格和品格塑造、综合素养提升等多个方面,值得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单位和工作者高度重视。

硕士研究生在社会阅历、自我意识、年龄跨度、思维模式等方面与本科生相比均呈现多元化。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硕士研究生的思想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复杂,要求也更高。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只有在立足现阶段硕士研究生思想特点的基础上,转变观念、拓宽思路、探索方法,不断加强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适应新形势下我国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需要。

一、现阶段硕士研究生主要思想特点

(一)阅历差异大,思想状况复杂多样。

随着近些年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生源日益多元化。相比本科生,他们的年龄跨度较大,在学习经历、生活背景等方面阅历上的差异比较明显,思想状况复杂多样。

硕士研究生人群主要可以归纳为两类:第一类人群社会阅历较简单,他们在入学前的主要活动场所为学校,主要经历为学习。这类人群年龄相对较小,社会关系简单,普遍尚未成婚。因为入学前一直在学校接受教育,相比社会上的同龄人,他们能够比较及时有效地接触新知识、新事物和新观念,思想意识也比较超前。由于参与的社会实践较少,他们的思想相对不太容易受到社会不良信息的影响,集体观念较强。第二类人群社会阅历较为丰富,他们或在入学前已有工作经历,或是在职接受研究生教育。这类人群年龄跨度较大,社会关系复杂,部分已结婚甚至已育有子女。他们的共性是都有工作经历,但在工作时间、工作性质、工作岗位等多方面还存在差异。由于已经离开校园环境一段时间,社会阅历较为丰富,他们的社会化意识较强,往往对学校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持消极态度。

(二)主体意识强,思想逐步成熟稳定。

总体而言,经过大学本科阶段的培养锻炼,硕士研究生的思想都比较成熟,主体意识也比较强,对任何事物和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和判断。大部分硕士研究生处于青年晚期和成年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已基本形成[1]。

相比本科生,硕士研究生独立学习和生活的能力更强,通常不再需要父母、老师的指导,就能对学习和生活做出相对合理的安排。他们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素质,认知能力也较强,考虑问题比较全面,能够较为客观地对事物和问题做出自己的判断。他们的主体意识较强,期望自己的思想和志向兴趣得到认同和尊重,希望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们的思想逐步成熟稳定,难以接受外在的思想灌输,也不容易受他人影响。

(三)功利意识强,集体观念相对淡薄。

无论有无社会工作经历,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关系的广泛、社会阅历的丰富,加之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的影响,硕士研究生的价值取向更为实际甚至是更加功利。他们往往比较关注与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问题,大局意识和集体观念比较淡薄。

硕士研究生通常只有一年左右课堂学习的时间,其余时间多分散在各个实验室中与导师做实验、做研究,甚至是出差到科研项目现场,他们的学习、工作大多是个人或少数人行为,缺少在集体中与人沟通交流的经验,缺乏集体荣誉感,组织观念淡薄,个人意识较强。部分硕士研究生的学习目的狭隘功利,他们重视在短时间内提高专业技能,以便提升就业竞争力,获取更高薪酬,忽视自身思想道德素养的提高和综合能力的培养。部分研究生受到同龄人大多已经济独立的影响,追求物质利益的意识强于追求知识能力的意识,他们因此将大量的时间精力花在了有偿的社会活动上,在学术研究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较少。为了缓解学业压力,部分人甚至不惜违反学术道德。

(四)精神压力大,心理问题多发。

与本科生相比,硕士研究生要面对更为复杂的学业、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同时他们对自身成长成才的期望值比本科生更高。任何方面的挫折都会给他们带来较大的精神压力,甚至会引发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

在学业上,除了参与课堂学习外,硕士研究生一般都要在一定程度上开展独立性、创新性研究,并要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总结科学规律、撰写学术论文。学习形式的转变和学习要求的提高使得一部分硕士研究生无法按期完成学业要求,心理压力很大,产生厌学情绪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在生活上,硕士研究生的年龄普遍较高,大多在承担学业压力的同时,还要面对复杂多变的婚恋问题。婚恋问题会消耗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时因其不确定因素颇多,不可避免地会随时给当事人带来烦恼甚至是挫败感。此外,就业期望值与现实之间存在的差距、家庭经济状况不佳或家庭成员身体变故等问题都容易引发硕士研究生的心理问题。

二、目前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一)教育意识有待增强。

1.对学生的思想现状过于乐观

有些高校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放在本科生上,忽视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他们乐观地认为硕士研究生思想比较成熟,已有较强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不必重视甚至不再需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际上,现阶段硕士研究生思想状况复杂多样,其中功利意识强、集体观念淡薄、心理压力过大等现象都很突出。这些思想状况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引导,则必然会引发一系列问题,影响我国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质量。

2.对培养目标的认识存在偏颇

尽管在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中体现了“德才兼备”的总体要求,但在实际的教育培养中,为了满足“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需要,突出硕士研究生与本科生相比在业务素养上的优势,很多教育机构管理部门和教育单位都会“重才轻德”,将工作重点集中在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上。在他们的观念中,只要学生的业务素养达到了培养目标的要求就意味着完成了培养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如何则可以忽略不计。

(二)教育体制有待完善。

1.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需要明确

在学校层面,目前各高校负责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职能部门不尽相同。对于已经成立研究生院的高校,大多设有专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生工作部门——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对于未成立研究生院的高校,有的成立专门针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部门,有的是把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挂靠在负责本科生的学生工作部门,有的是在研究生处指定一些工作人员负责。总之,与各所高校都有专门负责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学生工作部门相比,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职能部门的不确定性较强,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需要进一步明确。

2.科学高效的工作体制需要建立

有些高校的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实行学校统一管理,研究生培养单位不承担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有些高校的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实行校、院二级管理[2]。一级管理体制因为缺少了具体培养单位的贯彻执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容易流于形式,难以做到有的放矢和细致深入。相比之下,二级管理体制更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只是目前一些高校虽然是二级管理体制,校、院二级部门在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如责权定位有待明确、工作模式有待完善、资源配备有待合理等。

(三)教育队伍有待加强。

1.德育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低

目前我国高校硕士研究生德育教师数量普遍不足。比数量不足更为严重的是专业化程度低的问题。一些高校硕士研究生德育教师主要由党委组织员、团委书记等人兼任。这些兼职人员因为还有本职工作需要完成,对于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常不会投入太多时间和精力进行研究和探索。此外,由于我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不够系统深入,德育教师的理论水平普遍不高,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特点研究不够,工作中通常是借鉴甚至是照搬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使得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不强、成效不显著。

2.导师的德育作用发挥不充分

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特殊地位和关系使得导师对研究生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水平等的了解与其他管理人员相比更加全面、深入,而且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3]。可是,目前大多数高校在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并没有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在管理体制上,很多高校在对导师的遴选和考核中,只有针对业务能力和业务成果的考核,没有对导师的德育能力和德育成果进行考核,这种做法严重影响了导师参与德育工作的积极性。此外,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部门和德育教师与导师之间缺少有关德育工作的沟通交流,使得一些有热情参与德育工作的导师感到无从入手。

(四)教育成效有待提高。

1.教育内容需要有的放矢

我国高校普遍重视本科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之相关的研究和实践成果也较多,目前相对不算成熟的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搭便车”,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途径之一,在教材和教学内容上都过于陈旧、不具有时代特征,与本科阶段有大量雷同甚至是重复,脱离当前硕士研究生学习生活实际和思想现状,教学效果不佳。此外,硕士研究生参加的讲座、参观等教育活动在内容上大多缺乏针对性,不能适应研究生个性、心理、社会阅历等特点的需要,教育收效甚微。

2.教育模式需要不断创新

目前很多高校硕士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比较传统,在活动形式上追求覆盖广、规模大、行动齐,比较看重活动的规模和影响。这种教育工作模式的优势在于容易在受众人群中引发共鸣,更适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初级阶段教育。但无论是考虑硕士研究生的思想现状,还是考虑硕士研究生学习、生活都相对分散的特点,采取集中教育和在大范围内开展集体教育活动的形式都难以达到好的教育效果。

三、加强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一)多视角增强教育意识。

1.认识加强教育的必要性

我们在肯定现阶段硕士研究生思想状况主流较好的同时,也必须清楚地意识到,在复杂多样的思想现状中存在着影响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成才的思想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得到及时的关注、正确的引导和系统的解决。学生的思想状况是动态发展的,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若要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就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认识加强教育的重要性

硕士研究生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加强研究生教育,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不仅要重视知识文化的传播和科学技能的培养,更要重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们必须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战略高度,从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全面提高研究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重视和关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他们与现代文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观念和意识、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确保我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4]。

3.认识加强教育的紧迫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局面和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相比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都较为滞后。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工作形势发展的需要,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成为当前全面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项紧迫任务。

4.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

要加强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思想政治教育要融入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之中,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其次,要树立“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教育理念。所有与硕士研究生培养相关的部门和人员都要承担相应的育人责任,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培养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再次,要树立“分层教育、分类管理”的教育理念。研究生思想状况复杂多样,必须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才能确保工作实效。

(二)多层级健全工作体制。

1.明确校级层面管理部门

要做好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全校相关部门和人员分工协作、形成合力,这就要求在学校层面必须明确管理部门。一般说来,设有研究生院且研究生规模不太小的学校应成立党委研究生工作部。为便于系统开展研究生教育工作,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通常可与研究生院合署办公。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在学校层面负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政策制定和宏观管理,并对学院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指导、支持和协调。

2.建立校院二级管理体制

针对现阶段硕士研究生思想复杂多样的现状,为了在学校统一领导管理下,充分结合学科或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些高校经过探索与实践,建立了二级管理体制,实行学校研究生管理部门统筹规划与各院系共同分担的管理体制。这种二级管理体制既强化了学校的统一领导和管理,又发挥了各个院系工作的积极性,有利于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3.建立全员育人工作模式

加强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绝不能仅靠一个或几个部门,更不能仅靠德育教师的力量,需要在学校范围内建立起有利于全员育人的工作模式。学校与研究生教育培养相关的所有工作部门都应将业务职能与育人职能有机结合,承担各自相应的育人责任,在全校范围内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合力。

(三)全方位建设工作队伍。

1.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

思想政治理论课目前仍是对硕士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之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作用,要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入手。一是要提高对教师综合业务能力的要求。任课教师要从知识能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适应形势和学科发展的需要。二是要增强教师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相比其他专业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承载着最重要的育人职能,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思想的发展变化。任课教师应当从“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的高度,充分认识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2.加强专职德育教师队伍建设

要加强专职德育教师队伍建设,既要保证数量,更要注重质量。一是要在人员选留问题上做到严格把关、科学选留。所谓严格把关,重点是要充分考察选留对象的政治素养和职业道德,保证选留对象能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正面示范作用;所谓科学选留,重点是要充分考虑选留对象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学历层次等,保证选留对象的综合素养能够满足工作需要,推动工作发展。二是要加大对专职德育教师的培训力度。不仅要组织岗前培训,还要定期结合实际工作需要,组织有针对性的知识、业务、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全面促进专职德育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

3.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指导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承担着重要的育人职责。从加强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角度出发,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一是要在指导教师选聘过程中避免“重才轻德”,注重对选聘对象政治素养、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等方面的考察。二是要明确指导教师所要承担的德育工作职责,将德育工作成效纳入指导教师工作考核体系,通过奖惩措施调动指导教师开展德育工作的积极性。三是要搭建指导教师与专职德育教师沟通交流的平台,通过组织有关德育工作的学习讨论,提高指导教师从事德育工作的能力。

4.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研究生会、社团、党支部、团支部、班级等都是研究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有效组织。要加强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上述组织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一是要严格选拔。公开选拔那些经验足、热情高、能力强、思想素质高、服务意识浓,有一定威信的学生。二是强化管理。应加强学生干部的教育、培训、考核。三是增强队伍的延续性。针对硕士研究生在校时间短的情况,要早发现、早培养、早任用。四是建立奖惩机制。对学生干部中的优秀分子,在评奖推优、选送出国、提前攻读学位、选留辅导员等方面要给予优先考虑,以激发其工作积极性[5]。

(四)多途径提高工作成效。

1.教育内容需要更新丰富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紧随时代、社会的发展变化,同时结合硕士研究生思想现状不断更新丰富,才能让学生接受和认可,才能收到好的教育成效。更新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一是要从更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入手,将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二是要从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出发,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素质拓展、人文精神培养等内容相融合。三是从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出发,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发展规划、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资助体系建设等内容融合。

2.教育手段需要多样有效

教育内容的更新丰富,需要多样有效的教育手段作为保障才能更好地发挥实效。一是要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手段的多样有效,以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强化教学效果;以增加课堂讨论、主题发言等手段,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二是要充分利用新媒介,搭建一个论坛、博客、微博、QQ群、飞信等手段合力并用的信息沟通和教育平台。三是要围绕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活动形式,将专题学术论坛、校园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办新办好。四是要加强社会实践阵地的开辟和建设,组织学生不定期走入社区、农村、企事业单位、文艺团体等开展调研活动。

3.教育环境需要优化改善

要提高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需要站在全局高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一是要明确并建设校园主流文化,发挥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激励和约束作用。二是要组织学生参与文明健康、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三是要建立和完善宣传渠道,通过加强校园网络、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的建设,营造积极健康的舆论氛围。

4.教育对象需要充分参与

要提高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需要充分考虑教育对象参与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是要通过更新教育内容、丰富教育手段、优化教育环境等,提高教育对象接受教育的自觉性、主动性。二是要加强对研究生会、社团、党支部、团支部、班级等组织的建设,发挥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的领导作用,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小霞.试论硕士研究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5):74.

[2]蔡茂华,戴雪飞,陈翱.理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制的对策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1):32.

[3]张艳丽,祝春华,王洪旭,等.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及对策[J].才智,2011(33):213.

篇7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策略新形式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是一项重要的课题。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我国对外开放的逐渐扩大,我们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和人们的思想观念以及大学生的就业方式都在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些变化无疑影响到当代大学生思想上的波动,同时也给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带来的难度。然而,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网络时代,大学生的政治教育工作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地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确保学校和国家的兴旺发达具有远大的战略意义。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问题

1.学知行结合不紧密

学生课本内容的理论性较强,语言比较空洞,和学生的现实生活有所脱离。即便是学生有深切的亲身体会,也仅仅是停留在“填鸭式”的学习阶段,完全没有新颖的学习模式。另外,学生的社会实践操作也没能够得到完全的运用,学知行结合不紧密。

2.教育方法过于单一

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教育政治工作的主要渠道是“两课”,也就是说采取统一大纲和统一课本的教学模式。而这种教育模式不能够完全对学生产生感染力和吸引力,针对学生对教学方式多元化的需求也不能够满足,并且缺少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关注,阻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家庭支持作用滞后

因为大学生家庭和学校距离的影响和目前大学教育模式的影响,家庭对于学生资源的供给和感情也不能够得到有效的发挥。学生在学校的状况和思想不能够被家庭完全了解,学生的思想问题得不到家人及时的解决和帮助,给学生的思想政治认识留下了隐患。所以,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获取新方式和新方法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策略

1.学校党委要把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培养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到学校整体的年度培养计划和整体培养规划当中,要创造条件和时间对脱产和半脱产进行进修,提高教师从事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以及完善知识结构体系的能力,此外,还要对兼职教师进行岗位培训或者是岗前培训。与此同时,为学生创造和提供条件对国内外各类学术以及学科和改革开放的实践进行了解,并且开展校际交流,对怎样从实际工作出发解决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的困惑进行解答。深入开展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研究,彻底推动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步入新台阶。

2.更新观念,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长期性和重要性以及艰巨性都要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因为,在当今这个社会,政治格局变化多端,科学技术的信息化以及经济发展的国际化、历史进程的复杂多样。然而,我国的经济和教育发展正步入了一个关键时期,社会生活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改革也正处在一个攻坚阶段,全国各大高校都在扩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以及办学形式的多样化,等等,给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带来了新问题、新考验和新情况,所以说,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难度大、任务重。因此,要做好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就要改变传统的经济体制下的思想教育工作以及教育方法和教育结构。针对高校大学生多变性和差异性以及思想活动的独立性等特点进行综合考虑,使学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能够结合学生的实际来开展。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针对学生的思想状况实际对症下药,增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把国家前途命运放在首要位置,对一些较为严重的问题要进行解读。此外,在交流方式上,教师和学生要建立起一种朋友式的和平等的一种友好的关系。正如卡缪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一样:“请不要站在我的前面,我不会跟随您;也不要站在我的后面,我不愿领导您;请站在我的旁边,让我们做朋友。”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情谊才能够抓住学生的心理,捕捉到更多想要的信息。此外,教师还要掌握大量学生的一手资料,便于进行互动和交流。即便是有些难点或者是难以回答的问题,也不能回避,要以政治敏感性来真实的面对,主动化解学生的疑惑,使许多问题在萌芽中就被解决,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当中的良师益友。

4.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一定要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只有真正触及到学生内在的精神要求,他们才乐于接受。大学生的教育环境要和时代、社会接轨学生才能够乐于生活在其中,然后在不断的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把大学的理论知识作为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让素质和能力以及精神等进行同步的实现。

此外,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属于社会意识,主要包括有:心理教育、思想教育以及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等等。然而,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今天,把效益观、竞争观以及平等观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观点。要切实加强实践教育,让大学生切身体验、广泛地接触社会,增长见识、开拓视野,减少个人主义、增强爱国精神和责任感,并且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对人生和社会都要做出正确的判断,准确设计和明确目标,规划自己的人生。

5.个别教育,这种思想教育模式指的是针对学生各自矛盾的特殊性,用谈心的方式来解决各种各样不同的问题。因为大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较大,要根据学生的性格和气质来看待他们之间存在的主要差异,如果用一种模式和一个标准去对待不同的学生这很明显是行不通的。因此,在教育模式当中,教师要注意和学生互相交心,以心换心,真诚坦率。不急不躁、循循善诱。这样的个别教育模式定会起到不一样的特殊作用。

此外,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模式和方法还有很多,如典型示范、树立榜样以及自我教育等,要注意大学生在思想教育当中的灵活运用。

三、总结

总而言之,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差异性和时代性给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契机。因为,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地更新观念、不断地学习,加强研究,充分和全面地对大学生的思想特点进行了解。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跟上时代的潮流,采用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途径,创造新经验、探索新方法,引导学生建立健全人生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为学生的自身发展考虑,同时也为社会进步、国家建设打下坚实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晓琳,徐艳君,刘吉杰,孙丽萍,董爱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介入社会工作方法探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6):1120-1122.

[2]张思锋,杨致忻,吴云翔,王俊栓,钱丹丹,张开峰.德育战略背景下的大学生经济伦理教育[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3):1014-1016.

篇8

(一)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

内在要求。高职院校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为根本任务,具有明显的职业性特征。高职毕业生能否胜任岗位工作和发挥应有的作用,既要看他的专业知识技能,又要看他的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形象。因此,加强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提升其职业素养,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在要求。

(二)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是提升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

要途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是大学生职业素养缺失,不能满足新时期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要。通过调研发现,不少用人单位反映部分毕业生出现缺少责任心与使命感、理想化情结过浓、过分注重眼前等职业素养缺失现象。良好的职业素养可以使高职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有效解决了这些问题,使其顺利就业并取得更大的职业成就。

(三)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是实现学校持续发展的需要。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可以增加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增重成功砝码,进而提升高职院校的就业率和社会影响力。

(四)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是高职院校体现特色的关键。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不仅是高职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高职院校体现特色的关键。高职教育不能沦为中等职业教育的技术教育,也不能变成本科教育的理论教育,而是要同本科教育比技术,同中等职业教育比素质。

二、学生管理工作在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中的优势和作用

(一)学生管理工作为职业素养培育提供思想保障。受当今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型的影响,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的缺乏正确的思想政治引领,漠视政治理论学习,政治思想素质堪忧,严重影响职业素养培育实效性的提升。作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重要一环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培育学生职业素养的前提和保障,对职业素养培育的政治引领作用突出,可以通过开展一系列社会主义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提升提供坚实的政治思想保障。

(二)学生管理工作为职业素养培育提供良好氛围。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育实效性的提升具有突出的促进和引导作用,学生管理工作可以利用其在组织、人员和过程方面的优势,通过各种途径构建有利于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良好氛围。从组织上看,学生管理工作者可以将职业素养教育融入日常管理工作中,形成自觉学习职业素养的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职业素养;从人员层面看学生管理工作者较专业课教师同学生相处时间更长,交流更多,可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提高学生职业素养;从过程上看,学生管理工作者可通过塑造校园文化的方式,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实效性。

(三)学生管理工作为职业素养培育提供有效渠道。职业意识和职业技能提升是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重要任务,在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中可以结合专业特色有针对性地开展提升职业意识和职业技能的学生活动,可有效拓展职业素养培育渠道。

三、基于职业素养提升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策略

(一)将职业素养培育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之中。如果高职院校缺乏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和引领,一方面会使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低下,成为求职和就业过程的欠缺和短板,造成求职受挫、职场失意,限制学生职业生涯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正确的思想观念引导,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意识培育实效性欠佳。将职业素养培育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之中,使高职院校思想道德教育目标和职业素养培养目标有机融合,实现职业素养培育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接,使我们在开展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同时,也开展了职业素养培育工作,使学生职业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得到同步提升,达到职业素养培育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将职业素养培育融入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之中。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是学生管理工作的日常工作,涉及学生从入学到毕业这段时间内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管理工作者可以依据学生专业特征和工作技能要求,将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育的方方面面融入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实现职业素养培育和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的对接,使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责任意识,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例如,在经贸类专业的班级管理中可以采用“仿真企业”班级管理模式,将企业的管理理念、管理文化以及对员工的素质要求等内容注入到班级日常管理中,使学生在校期间就了解将来工作的环境和要求,为将来就业储备技能,提升自身职业素养。

(三)将职业素养培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可以将现代企业管理文化、职场文化等与学生职业素养提升息息相关的文化要素采用多种渠道和途径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营造良好的职业素养培育环境,促进职业素养培育实效性的提升。

篇9

一、 国内学校社会工作的现状

(一)现状描述

目前,我国的学校社会工作还处于扩荒时期。思想认识上,绝大多数的学校都没有意识到它存在的必要性和意义;服务内容上,许多人分不清学校社会工作与心理咨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或学生工作的区别,往往把他们混为一谈。学校社会工作面临着许多的困难,急需专业的学校社会工作者来整合学校、家庭和社区等领域的资源来处理学生问题,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

(二)困境分析

1.传统学生工作模式的制约。我国传统学生工作模式缺陷较多,表现在:一是传统的管理“官本位”思想严重,服务理念较为薄弱,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人格独立;二是职能比较单一,主要以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为主;三是手段上依赖简单的说教和规训,缺乏科学性和专业性。

2.学校社会工作的宣传不到位。另外,由于宣传不利,我国教育界普遍存在学校社会工作与学校心理辅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或学生工作等同的误区,认为学校社会工作者就是心理辅导人员。

3.我国民间社会服务组织严重匮乏。在美国及香港、台湾等地,民间社会服务组织由于其特殊性,相比政府机构而言,他们有着无法比拟的敏锐性、灵活性及奉献精神,是学校社会工作的最先倡导者和推动者,而我国大陆地区由于历史原因,民间组织缺乏,现有的民间机构能力也有限,这些因素严重制约着我国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

4.学校社会工作者存在职业化困境。虽然相应的社会工作师资格考试已在我国实行多年,相应的评价体系也已出台,但由于政府扶持不利等原因,实际生活中缺乏明确职业定位和社工注册制度。

5.学校社会工作者专业角色混淆。在我国,学校社会工作者的角色较多,专业地位和专业形象没有得到明确定义,并没有明确的学校社会工作的提法和做法,现实情况中也存在着学校社会工作和心理咨询工作相混淆的情形。

(三)策略与路径分析

目前,我国的学校社会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存在着许多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

第一,加强宣传,转化观念。教育部门、社会要加强学校社会工作的宣传,一方面制定政策来提升学校社会工作的知名度;另一方面还可以在学校社会工作教育的过程中,培养社工专业学生的宣传和推广专业服务的能力,在较短的时间内营造良好的社会大坏境、学校小坏境和家庭支持系统。

第二,领导重视,政府推动。一是制定学校社工职业资格的职称评定制度,保证学校社会工作职业化和专业化。二是政府加强支持力度,保证学校社会工作的软硬件资源优化配置,确保学校社会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三,培养专才,注重质量。目前,我国已有200所本科院校设立社会工作专业,但其中涉及社会工作专业的学校却寥寥无几。从社会工作专业设置的角度出发和未来的发展前景来看,学校社会工作有必要进行相应的专业设置和培养相应的专业的学校社会工作者。

第四,积极探索、试点先行。学校是否接纳学校社会工作是个重点和难点,学校对学校社会工作的态度至关重要,它推动学校社会工作发展的关键。

二、国外学校社会工作的现状

(一)现状描述

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学校社会工作体系较为完善,拥有专业化的社会工作者队伍,并且拥有灵活的社会工作资源协调体系,学校社会工作人员比例较高以美国为例。基本每个镇都有一名学校社工,社工与学生比例较高为1:2500,个别地区甚至达到了1:400。

(二)特点分析

1.经历了系统的的发展过程。大多数学者认为美国的“访问教师”运动是学校社会工作的开端,学校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性的服务。在国外学校社会工作开始由个体工作向团体、社区和社会行政等转变,其模式也由传统模式向社区学校模式、学校变迁模式和社会互动模式发展。

2.设定具体的地方的学校社会工作目标。在2002年的美国,NASW公布一个对全国学校社会工作都有指导意义的服务标准――《学校社会工作者服务标准》。该标准指出,学校社会工作是由经过认可的社会工作者在教育组织中提供的社会工作服务。在这一标准出台前,美国大多数州就建立起自己的学校社会工作机构,并提出了具体的目标。

3.拥有完善的学校社会工作体系。以美国为例,学校社会工作在法律、政策、机构、人员安排、资源协调方面都形成了一套完备的体系,它主要由四部分构成:政府机构、社会服务机构、社工教育与学术界和基础教育合作体系。

4.多模式并存的学校社会工作实践模式。在西方国家及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的学校社会工作实践中都采取了多模式并存的服务模式。学生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选择与之相适应的一种或者多种模式来实践社会工作。

5.有清晰的多元的理论基础作支撑。在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自我心理学、人本主义、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迅速发展,为学生在学校开展社会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提供了丰富的解决思路和方法。

三、经验分析

1.理念协调与职责明晰。美国的学校社会工作在发展初期就有着明确的目标,基于我国特殊国情,理论上必须明确其工作理念、目标、职责。在我国开展学校社会工作必须考虑学校社工在帮助学生的职责是什么。

2.完善相关法规、政策、制度。在发达国家和地区拥有完善的法规、政策、社会工作制度,为学校社会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我国法律、政策、制度完善更是尤为重要。需要在政策层面将学校社会工作与青少年工作结合在一起,让学校社会工作发挥作用。一方面要保证学校社工服务内容的认可与接受度,另一方面要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3.学校社工人员的来源、角色定位及编制问题。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社会工作者来源较为稳定,其角色定位、编制问题也已经解决,而我国社工人员的来源及专业性问题仍制约着学校社会工作的开展。

篇10

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帮助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更快适应工作和社会,是高职院校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为此,在校期间强化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是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是青年一代健康成长的关键。

关键词:

社会实践;思想政治教学;岗位实习

一、以社会实践为中心的高职思想政治教学的必要性探讨

(一)帮助学生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信念高职思想政治教学旨在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道德品质过关的接班人,其首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和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和信念。但是,摆在所有思想政治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最大的难题就是思想和信念的教育让很多学生感觉枯燥和乏味,这种负面情绪已经影响到了教学效果。因为高职思想政治教学的传统手段一直是灌输,即便强调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许多情境的创设也都出现了比较空洞、虚假的问题。而社会实践活动其实就是一个真实的社会情境,这种真实鲜活的社会情境是高职思想政治教学目前最需要的。在社会实践中,学生会感受社会各方面的成就和进步,自然地加深对社会主义的理解,这将大大优越于纸上谈兵式的虚拟课堂教学。

(二)帮助学生增强责任心和服务意识高职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学习经历决定了他们的思想相对单纯,会不自觉地用自己简单的知识和较浅的生活阅历去衡量社会和人生,容易被人煽动和误导。尤其是我们国家正处于重要的改革期,学生难以认识到改革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容易滋生不满和急躁情绪。再加上市场经济环境下持续发酵的“利己”主义的影响,许多高职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开始受到猛烈的冲击,给我们的高职思想政治教学带来极大的困难。因此,教育学生要做到以社会实践活动为中心,将学生引导到大环境中,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社会进步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进而重新定位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将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三)帮助学生树立艰苦奋斗思想,强化其自我教育意识社会实践活动往往伴随体力的消耗,这对长期处在象牙塔里的学生来说是一项不小的挑战。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生活的不易,杜绝不劳而获的思想。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通过这种活动在大脑中的内化,帮助学生产生新的认知结构,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课堂上的言传身教很难内化为自我教育,而学生亲自参与、亲自动手和亲身经历更能刺激这种内化的完成。

二、以社会实践活动为中心的高职思想政治教学的设想

(一)依托专业实习展开活动现代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讲究的是工学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教学任务的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实训、实验和实习是教学实践的重要阵地。因此,高职思想政治教学也要利用实训和实习这一环节展开,争取收获理论课教学和专业课教学的双丰收。高职思想政治教学要下力气加以变革,走出教室,多组织学生到一些校企实习基地参加岗位实习活动,这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绝好机会。在安排学生专业实习之前,从事思想政治教学的老师需要认真设计和选题,实习结束时要第一时间跟进、验收和总结,检查预期的教学目标和实践成果之间的差距,并加以反思和改进。

(二)依托校外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单一的校企合作基地的实训和实习无法满足教学训练的要求,丰富的校外社会实践活动是我们展开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要场所。依托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展开高职思想政治教学,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我们要注意强化教师自身参与校外社会实践活动的意识和能力。国内外的形势在不断变化,现代大学生的思想又较为活跃,许多新思想和新观念纷纷涌现,这给高职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其实不只是学生社会关系和生活阅历简单,教师如果也一直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埋头做学问,也会脱离社会。为此,教师要想更好地指导校外社会实践,做好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自己要经常参与社会实践,掌握第一手的素材,做到身在校园,心系天下;另一方面,社会实践活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经常采用的方式,大学生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教师在组织实践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把社会大舞台和课堂小舞台有效结合,把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有效结合,通过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更好地观察、了解社会,把握时代脉搏,科学理解理论知识,使之内化为意志和品质,更好地适应和服务社会。

(三)依托校园开展实践活动毕竟校园才是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一定要充分发挥和利用好校园实践这一平台,使学生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在民主的人文环境内,深刻理解课堂理论的精神实质,从而内化为坚定的理想和信念。例如,我们可以举办大学生校园文化艺术节,为学生提供交流和展示自我的平台;可以组织报告会,邀请有经验的专家谈专业的现状和前景;组织一些关于职业道德、职业技能方面的辩论会,模拟招聘会现场及社会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探讨解决方式等。

参考文献:

[1]史竞艳.关于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J].黑河学刊,2010(3):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