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心得体会范文
时间:2023-08-06 11:26: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思想政治心得体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核心价值体系;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5-0252-02
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是新时期新形势下赋予高等学校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确保正确的育人方向,值得我们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进行审视和总结。笔者对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新疆师范大学等十所新疆高校进行了调研。调研采取问卷、座谈、访谈、实地考察等形式,共发放调查问卷1 000份,组织座谈、访谈学生200人。在占有大量事实和数据的基础上,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角度,对新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认真的审视和深入的分析。
一、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建设有待加强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运用理论与方法,专门研究人类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及其规律的科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不竭源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据2006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批准,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二级学科博士点和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二级学科硕士点的数量大幅增加:全国已有一级硕士授予权单位 94 个,一级博士授予权单位 21 个。二级学科硕士点 842 个,二级学科博士点 210 个。而目前,新疆高校中只有新疆大学有基本原理博士学位授予权和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石河子大学、新疆师范大学、新疆农业大学、喀什师范学院等院校只有理论二级学科硕士点,且专业偏少,与全国相比差距较大,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学科建设水平亟待提高。在研究成果方面新疆高校学科方向凝练不够,科研方向过于分散,科研成果明显偏少,且质量不高,学科平台建设有待加强。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教学效果有待增强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目前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还不甚理想,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时代性不强,更新较慢。尽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不断充实、丰富,但在迅速变化的形势面前仍显得相对滞后,教学内容与学生的需要和期望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而且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不紧。二是教学方法创新性不足,实践教学比较薄弱。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虽然一些高校在实践教学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总体而言还相当薄弱。三是教师队伍底蕴欠缺,师资队伍建设迫在眉睫。近年来,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得到了一定加强。但是,目前这支队伍的现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应承担的任务和要求仍不相适应。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待加强
新疆高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离中央提出的“互联网站要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要求还有不小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认识不足。部分高校领导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可有可无的事,以为建个“红色网站”或在网上开辟一个思政栏目,占有一席之地就行了,使得经费投入、人员配备、规范管理等方面难以保证。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影响力不足。各高校基本上都建立了自己的思想教育和宣传网站,但点击率普遍不高,学生浏览量较少,普遍存在覆盖面较窄、投入力量有限、交互性不强、与现实结合不够等问题。三是对网络社区中的大学生“隐性”交互平台关注不够。新疆高校许多大学生在百度贴吧、BIAS、新闻组等网络社区中建立了交互平台,经常就社会热点、学校发展、校园现象、成长困惑等展开讨论,但由于缺乏规范和引导,网络上非理性的交互环境会引起民主参与形式的变异,造成群体情绪波动,甚至引发。同时互联网平台广泛的辐射性进一步促使西化和分化思想蔓延,少数学生在自由网络环境中诱发出的理性缺失、道德失范、人际交往异化等不良想象仍然突出。
二、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科建设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科建设,首先要凝练学科方向,针对新疆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突出“五观”、“四个认同”教育,凝练出新疆民族理论、新疆地方史和兵团屯垦史学科方向,并深入挖掘,长期保持,形成特色;其次要构建学科梯队,重视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培养,探索“学科带头人+学术团队”的模式,重视青年教师,特别是少数民族中青年教师的选拔和培养,应将思想政治理论学科纳入到自治区学科建设整体发展规划,优先发展,重点扶持;再次加强科学研究,设立中国化在新疆高校的教育探索与实践、少数民族大学生“五观”、“四个认同”教育认同感研究、高校反渗透教育、大学生“三个离不开”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向,以科研带动学科发展,不断提升学科建设水平;最后要建设学科平台。重视思想政治理论研究生学位点的建设,打破多年来只有新疆大学拥有学科博士点的局面,积极开展“马克思民族理论与政策”、“中国化”等博士点以及“民族学”、“理论”等硕士点的申报,以博士点、硕士点建设为依托,提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层次。建设新疆民族理论研究中心、新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新疆反渗透警示教育基地、兵团屯垦文化研究院等思想政治理论学科平台,发挥学科平台的引导作用和支撑作用。
篇2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反思
“大学,即高等院校,最根本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大学生作为青年的代表,是社会未来的重要力量,关系到中国民族的兴衰,因此,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起到不言而喻的重要作用。”①为了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准,就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觉悟和专业水平,进而成为国家所需要的人才。而要做到这点,首先必须解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途径问题。
1 课堂上宣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党的十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为此,需要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渠道、主阵地和主课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②在思想政治课即大学生的公共政治课上,授课教师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和形成的历史背景、科学内涵及其重要意义,使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和把握更加科学和准确,从而增强其了解、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如:可以通过历史的正反面经验总结,引导教育学生。可以通过组织学生集中观看一些关于历史和现实的纪录片,使学生了解历史上的中国和国外的基本情况,使他们深刻懂得中国曾经遭受的耻辱、现实强大的来之不易、国外一些战乱国家人民所承受的水深火热之痛。如此正反对比,就会使学生逐渐理解,中国今天的强大是建立在几代人奋斗、牺牲的基础之上的,只有爱国才能成才,只有将自身命运与祖国前途命运相结合的有志青年才能在祖国的关怀中和支持下成长为优秀杰出人才。
同时,要给学生讲清一个道理,只有国家富强、政治民主、精神文明、社会和谐才能创造一个良好的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良好环境,只有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实现才能保障每个人的基本权利,只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才能受到法律的保护和他人的尊敬,才能为最终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如果丧失国家的保护、社会的培养、他人的帮助,大学生将寸步难行。说服一个人最好的方式是晓以利害,大学生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在这方面做出努力。
2 实践中锤炼
对于许多大学生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是冷冰冰的二十四个汉字,与自己并无多少联系,而老师的讲解似乎并不能真正唤起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接受。为此,需要通过开展各类社会实践使他们真正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与价值。如:可以根据大学生特点,通过开展科技扶贫、文化下乡、青年志愿者服务等活动组织大学生到改革开放的前沿考察或到城市、工矿企业、农村等基层搞社会调查活动,以祖国的沧桑巨变和改革开放真实面貌,帮助、启发大学生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强大学生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念;组织大学生参观伟人故居、历史博物馆、烈士纪念馆、革命展览馆,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使大学生坚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信念,增强使命感。③在这些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大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历史与现实映照,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性与重要意义。通过实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重要意义、时代价值,从而增强自觉、主动践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
3 生活中感悟
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往往能够起到润物无声育人效果。在大学校园内,要通过有意识地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大学生时时刻刻能够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真切的存在。学校可以通过宣传各类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感染学生,通过榜样的力量,使他们懂得,青年人就应该做民族的脊梁,青年人只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体现了自身价值,这样度过的人生才会是美丽的人生。可以通过营造氛围如:设立大型户外广告牌、宿舍标语口号、主题班会讨论、撰写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得体会、观看一些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国“五个一”影视作品等,通过多种形式的媒介,潜移默化地帮助大学生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至少能够帮助学生记住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准确表述,并且用这些表述去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
4 反思中接受
任何一种理论或者思想体系只有在反思中才能更好地了解最终主动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如此。对于大学生来说,应该长期、细致、耐心地反思自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程度、落实力度,进而将这种理论或者要求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外化为自己的行动,才能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应有的作用。
大学生应该通过撰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日记、理论文章等方式反思自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掌握程度,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了才有可能接受,诚如所言:“感觉到了的东西你不能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你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到它”。通过这些具体的反思方式,大学生就能够真正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十分有用的理论和行为规范甚至是一种精神信仰,是值得一生去理解和践行的价值观体系,掌握了这个价值观体系,就能够很好地解决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就能够在纷纷扰扰的尘世中保持一种清醒、一份淡定,不至于在物欲横流、人欲泛滥的世界中丧失斗志或者或者迷失方向,从而走上歧途。
毋庸讳言,由于当代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形形的复杂社会现象使大学生“乱花渐欲迷人眼”,在一些具体的社会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不尽如人意,使大学生对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存有疑虑,进而怀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性、科学性,认为这种理论过于理想化,不会在现实生活中落地生根,因而不大愿意接受,这就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的探索以及实践使大学生端正对社会主义科学价值观的态度、辩证分析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思想认识水平,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真正指导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实践的根本指导思想,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思想觉悟,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总之,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诚如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变准。”为此,就需要积极寻求多种途径和方式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成为政治方向上正确、立场上坚定、思想上清醒、行动上积极的新一代大学生,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培养一代又一代合格的接班人。
注释
①邓雨巍、付晓东.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研究[J].黑龙江教育,2015,1:31.
②雷鸣.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研究[J].江苏高教,2015,1:132.
篇3
【关键词】微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运用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3C-0038-02
大学生处在思想和情感异常丰富的阶段,当下盛行的“微博潮”对他们的思想产生极大影响,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和巨大机遇,如何在微博时代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确应对微博的挑战和机遇,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新的重要课题。因此,结合工作实际,分析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和正面效应,提出利用微博做好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
(一)微博容易传递消极落后的思想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主流是健康向上的,坚定党的理想信念,乐观积极、刻苦钻研、遵纪守法,但是也不排除有一些同学存在消极落后的思想。有些同学因为专业知识学习或者升本、考研的压力大而对学习失去信心;部分大学生经历情感失意后,对感情存在怀疑甚至绝望;针对就业困境,有些大学生恐慌和沮丧,进而对社会心存不满甚至抱有成见;还有的大学生对个人前途和命运持消极态度,等等。这些信息在微博上引起了一些回应,其消极影响不容忽视。
(二)沉迷微博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一些大学生在现实社会中对自身价值定位不准,于是转向虚拟的网络微博,企图从中寻找个人的满足感和认同感。有的大学生没日没夜地上网络微博,一上就是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严重的危害。过度地沉迷于网络微博,会极大地分散学习精力,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会对眼睛造成伤害,影响睡眠质量,降低身体机能,诱发各类疾病;容易使大学生忽视现实中的人际交流,与教师和同学之间产生隔阂,影响正常的社会交往。
(三)微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传统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容易树立威信,得到学生的认可,处于信息优势的地位。但在微博时代,大学生可以通过“微博”接触到各种信息,有时他们使用的微博新名词或提到的新鲜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闻所未闻,因而很难掌握每个大学生的所思所想,更难确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方法。为了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工作者必须紧跟时展的脉搏,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
二、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效应
(一)微博提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交流平台
微博成为当下一种新的媒体形式,其传播速度远远超过传统的报刊、电视,乃至普通网络媒体。《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2)》显示,截止2011年12月,中国微博的用户总数达2.498亿,全球排行第一。及时的更新效果、庞大的转载数量和聚集的高关注度,使微博成为重要的信息传播渠道。在这个人人渴望表达和主张话语权的年代,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以“自媒体人”的形式出现,将微博作为一个沟通和交流思想情感的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通过对学生以及校园微博核心人物的教育,进行主流舆论和传统思想的传播,使学生的思想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改善和提高。
(二)微博便于教师及时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
微博是一个展示大学生思想情感和个性特征的平台,有些大学生不愿意直接对老师敞开心扉,然而他们普遍愿意将自己的内心的想法和感受以微博的形式表达出来,有时看起来一些不经意的言语实际上是他们内心真实想法的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连续关注学生的微博信息,可以分析推断出他们当前的想法和心理状况,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准确掌握他们可能存在思想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帮助和引导。
(三)微博可弥补大学生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足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是课堂教学,主要授课方式是单向灌输,偏向简单、抽象和枯燥无味。利用微博这一开放的平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扮演起“传播者”的角色,第一时间第一手信息,原汁原味地还原第一现场,并伴随人们的热议迅速成为热点事件。微博的这些特点适应了大学生追求个性、追求自我价值的主流,而网络世界的无限性给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多数大学生对微博有着浓厚的兴趣。如果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寓于微博中,运用校园官方微博和BBS论坛等途径向大学生传播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会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生动有趣,更具有感染力,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三、利用微博做好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开设师生互动微博,搭设思想交流平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充分利用微博的信息沟通和反馈优势,开设师生互动微博,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进行扩展和延伸。如果教师将课后讨论、案例分析传到微博上,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和研究,不仅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单调和不足,还可以提高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当学生遇到一些思想、情感等问题时,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方法和措施。
(二)设立校园官方微博,发挥微博主核心作用
微博提供了一个分享思想情感和成长经历的平台,传递的很多群体价值观会对微博阅读者产生较大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设立校园官方微博,如学校微博、年级微博、党(团)支部微博等,加强对核心主流思想的引导,宣传正确的观点和理念,消除错误思想的影响,提高大学生的集体意识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加强对同辈群体中核心人物的教育引导,充分发挥他们在微博中的主核心作用,使其他同学在同辈群体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受到教育。
(三)建立特色微博专栏,开展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
篇4
[关键词]学风建设;校园文化;先进典型
从1999年,我国高等学校扩大招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形式也逐渐从精英教育转向了大众教育,而这一转变也最直接的促使了高校招生数量的持续增加以及学校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这也使得我国高等教育教学体制改革不断走向了深入,与此同时,一些在体制改革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也逐渐体现了出来,比如,学风问题。校园文化是学风建设的一个重要的载体,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学风建设会起到积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而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学风建设的水平同时也是校园文化建设水平的根本指标之一,二者不可分割。因此,探讨在新形势中如何坚持在“育德为先”的办学理念下,利用校园文化这一载体更好的推动高校学风的建设,对构建和谐校园和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典型教育的实践和影响
抓先进、树典型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在实践工作中被反复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近些年来,企业单位的用人标准逐渐升高,用人计划的逐年缩减,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高校在育人方面应该更加重视对大学生先进典型的培养,通过在大学生中树立可知,可感、可信、可学的榜样,用典型感染学生,用典型教育学生,以对学校的学风建设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由此探索出一条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先进典型教育这一方法在学风建设中的主要运用于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新生入学阶段。刚入学的大一新生怀揣着对未来的渴望与梦想,同时也面对着专业与环境的陌生。绝大多数同学在报考专业的时候,对自己所选择的专业都不了解,不熟悉,他们甚至茫然,所选的这个专业到底是做什么的。面对这种情况,学院可以在入学之初为新生举行专业介绍会,从各专业中选出几名优秀的高年级学生向新生介绍自己如何更快更好的调适进入大学的心情,重点介绍在专业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会更具有说服力,会更让学生信服与接受。通过高年级优秀学生对自己的成长过程的讲解,会让新生在吸取老生优秀经验的同时,从一开始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做到有的放矢,从而较快的调整好心态,进入到大学的学习生活中,同时也为以后的学习状态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第二阶段,重要考前阶段。所谓重要的考前阶段,主要是指一些对于大学生来讲比较重要的一些国家考试,如,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国家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等等。这些考试对当前的高校大学生未来的就业都至关重要。但有些学生对于这些考试有时会觉得茫然,有的对其重视程度不高,有的对其认识程度不够。所以,每到这些考试开始准备之前,高校各二级院系都可以在一些有过此类经历的高年级中选择一些成绩优秀的大学生为低年级的学生进行详细的经验和方法的讲解。
第三阶段,面临就业阶段。与考研相对应的,也是绝大多数大三同学将要面临的最为重要的事情,则是就业。大四同学的就业率、就业去向、用人单位当年的招聘形势,聘条件、用人需求等等问题都是大三学生们关注的焦点。
二、典型教育的经验和体会
(一)“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和历史文化的影响
古人云“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可见人的品德修养对人才的知识、能力、业绩,起着主导作用。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应秉承“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结合办学以来数十年的办学精神,力求为社会塑造出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可堪大用的优秀人才。这种对理念的坚持,对精神的继承可以为高校优良学风的建设和形成找到依托,无论对哪种典型的评选,首要条件必须是品德高尚,无论是哪种形式的宣传,必须以中国精神为主线,要求大学生把学会做人放到首位,并把这一理念薪火相承,代代相传。
(二)优秀教师对大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教师对学生之所以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是因为它有直接示范性的特点。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不知不觉中被学生所观察和仿效着。学生在校园的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受教师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又都是在教师潜移默化的感染之中渗透的,正像人们所说“有什么样的先生就教出什么样的学生”。由此可以看出,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教师的人格处于教育过程的前沿,教师的品行直接驱动着学生品格的塑造。
篇5
关键词: 微博;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4-0093-02
1 引言
在当前的网络时代,微博以极强的渗透力和吸引力成为影响青年人思想行为的一股强大力量,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体验微博这种新的网络交流方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如何把握时代特征,以多种形式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与管理人员的责无旁贷的使命。通过对微博这一新型媒体的建构,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思想、舆论引导与微博实现对接、渗入和逐步融合,潜移默化地产生积极的思想政治工作效果。同时,微博海量信息也加大了社会舆情监管的难度,容易被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推波助澜,引发思想和舆论混乱,诱发社会局部不稳定因素,致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偏离正确的方向。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微博的政治传播和思想塑造功能,在充分了解其特性的基础上,探索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 微博深受大学生喜爱的原因
2011年《社会心态蓝皮书》指出,从微博用户上微博的目的来看,关注自我是使用微博的最主要目的,包括表达自我情感(74.3%)、记录生活与成长(59%),其次才是与别人分享一些信息和观点(55.7%)、休闲放松(54%)、搜集资讯或者需要的信息(47%)和了解朋友的状态(41.6%)。这说明,微博成为中国年轻人自我宣泄和表达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上,承载着用户释放情绪、记录生活以及发表观点的价值诉求,这也意味着微博是草根青年表达自己的重要舞台。
2.1微博符合大学生的生活节奏
微博以它独特的现时播报、亦步亦趋的拍砖回帖和忽隐忽现的聊天,成为多对多的新互动平台,这正符合当代大学生追求新颖、时尚,喜欢快节奏的个性特征。在对我校使用微博现状进行的调查显示,45%以上的大学生每天已经把微博作为获取资讯、记录生活、抒绪、信息交流不可缺少的工具。
微博集中了我们熟悉的三种沟通方式——电子邮件、即时通信工具和媒体的优点,又分别赋予了他们社会化的特征。它不仅具有电子邮件中“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信息传递关系,而且具有即时通信工具中对信息的实时性特征和类似媒体那样的信息传递特征。因为微博,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者,都可以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
2.2微博呈现出最真实的自己
微博上的用户大多使用实名或接近实名的昵称,以方便熟悉的朋友找到。同时,微博服务商提供的身份认证功能,也进一步强化了微博的真实性。正因为真实,微博可以成为一个人生活的记录。在微博上,每个人都更接近真实的自己。微博本身就是一个社交网络,可以与他人互动,如你可以关注他人微博成为其粉丝,可以评论、转发他人微博,也可以直接与他人微博对话。同时因微博允许每个人创建自己的内容,这种创建和本身就是赢得更多粉丝和更多尊重的过程,只要你的内容足够吸引人,你就很容易赢得尊重。再进一步,如果你拥有足够多的粉丝,你在微博上的影响力足够大,你可以通过微博传播自己的思想,进而有机会实现更多的自我价值。
2.3微博实现了与手机的完美结合
微博之所以要限定140个字符,就是源于从手机发短信最多的字符就是140个。可见微博从诞生之初就同手机应用密不可分,更是其在互联网形态中最大的亮点。因此,微博进一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用户可随时随地在第一时间传播信息。在时间和空间的层面上,BBS对上网的地点有一定的限制,写作博客往往也受到计算机终端地点相对固定的限制。在微博的使用过程中,新技术的运用和微博本身简短精炼的特点,使它迅速地整合了各类工具尤其是手机短信和彩信的优势。微博对互联网的重大意义就在于建立手机和互联网应用的无缝连接,培养手机用户使用手机上网的习惯,增强手机端同互联网端的互动,从而使手机用户顺利过渡到无线互联网用户。
2.4微博的泛生活化内容
大学生使用微博进行交流,既有普通用户的共性,也有自身的特性。他们自由选择、关注喜欢的媒体、名人、草根群体,交流的重点集中于社会热点、名流艺人、个人问题、专业知识等,并在微博上零时间获取头条新闻。通过关注热点新闻、跟帖,综合他人的意见,对微博上的海量信息进行判断、甄别,然后表达自己的意见看法。从自创到转发,微博形成了一条新的信息链,直接激发了公众参与新闻传播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微博受众关注的内容涉猎广泛,从社会新闻、名人言论、生活常识、小道消息到朋友动态,均在关注范围内,但是都有共同的特征,就是新、奇、趣,没有严肃的说教,充满了泛生活化的特点。
3 九江学院思政微博使用情况调查及存在的问题
本研究对九江学院各二级学院、部门和辅导员使用微博的现状、原因目的、使用效果和学生认可度做了相关调查。思政微博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3.1博客在高校思政工作人群中中使用的情况还不是非常普遍
搜索以九江学院命名的微博,搜索到168条,其中以学生社团为主,其次为学生个人、最后为学院官方,辅导员拥有与工作有关的个人微博非常少。笔者所在的学院是第一个取得新浪认证的官方微博,而取得认证的教师个人微博和单位微博目前尚不足10个。学生社团和有关网站论坛认证微博仅十余个。
3.2微博在学生中的关注程度不高,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多数同学更加认同传统教育模式,微博的作用尚不明显;有90%的同学不了解、不清楚自己的学院或辅导员是否有微博,或者只浏览过未认证的学院微博。调查均显示学生对学院官方或辅导员博客的关注程度不高。
3.3微博的信息传达作用未能得到应有的体现
我校的各个社团主要把微博当作广播平台,更多的是进行通知和新闻的,尚未发挥及时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的功能。而一半以上的同学是通过班委以短信等形式而获得学校学院的消息,通过在微博上获得信息的同学不足一成。由于受众的缺失和内容的仪式化而陷于无奈的自言自语。在博客这一思想政治教育场所上,教育者丧失了人格的统一性而不具有实存性。
4 对高校思政微博发展方向的建议
4.1定位为新型教辅平台,补充传统教育模式的不足
微博是传统思想教育平台的补充,在微博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可以实现平等对话,无障碍、无顾虑进行思想交流。如果能正确引导交流和讨论的内容,则可以实现潜移默化的教育、引导目的。高校应当利用微博的及时性和便捷性特征,面向学生群体,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开发多样化的信息服务栏目,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困惑和问题,以增强学生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之间的粘性。并通过网上网下的互动,密切师生关系和不同学生群体的关系,共享学习进步、实践锻炼的心得体会和富有积极意义的信息,从而形成一种由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和相互教育的良性循环。
4.2鼓励辅导员建立微博,维护好微博
从调查中看到,学生是非常渴望辅导员对自己给予直接的关注的。但是辅导员的日常工作比较烦琐,而建立辅导员微博,无形中会增加辅导员工作负担。为调动辅导员在此项工作中的积极性,应把辅导员微博运用情况作为辅导员考核的一项指标。同时,要确定博客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地位、建立合理的酬劳机制。要抛弃以短时间量化标准而论的评价标准,应脱离结果性的评价。评价标准要坚持以过程中与受众的交流活跃程度而定。量化而形式化的制度性要求必然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仪式化形势更加恶化,只有以人为本以教育者为本,才能避免微博教育流于形式。
4.3增加吸引力,贴近学生生活
微博客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也是一种行动上的哲学教导,教育者要成为受众的生活导师,而非专注于政治、道德的宣讲。要想在微博上进行沟通和互动,就要学会放低身段,更具亲和力。这要求思政教育者必须首先将自己的微博充实和完善,在博客上能够提供学生感兴趣、对学生有所帮助的话题,使博客对学生产生吸引力,进而产生影响力。学生最愿意转发的内容通常是视频、图片、声音等形式,因此,文字结合动态感觉的微博内容更具传播力。思政工作者要“关注”自身服务对象,用真情打动学生,用幽默吸引学生,用智慧征服学生,以生为本,坚持每天发一定数量的微博,养成习惯,开辟微博工作平台。也可以通过吸引教学名师、学术专家、优秀学生等写作微博,从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不同方面入手,对广大师生进行思想情感的引导;对学生的微博要定期回访,对学生微博的内容要予以充分的关注,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养成关注思政微博的好习惯。
4.4思政工作者应対微博进行及时舆情监控,关注大学生思想动态
平时思政工作者要在微博里多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搜集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有引导地参与互动;对学生有疑问的话题,思政工作者若能解答,要给予及时回复;根据中反映出的学生的思想动态等有针对性地帮助和教育。对于学生给自己的留言,要及时回帖,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受尊重、被关注,确保学生安全与校园稳定。如此,思政工作者才能将学生逐渐吸引到自己的微博,形成自己的教育圈子。
同时,在突发事件中要用好微博。微博是辟谣的有力工具,如果运用得当,及时权威信息,就能让谣言没有生存和发酵的空间。因此,在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有关人员最好统一思想,统一口径,将事件发生的各个阶段情况通过微博进行及时、公开报道。
5 结论
微博凭借其独特的优势,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对于高校人才培养和提升思政工作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微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运用,还应该体现在流动党员管理、实习生管理、就业信息共享、心理健康教育和共青团的建设等工作中。具体如爱国爱校教育、校园文化积淀、感恩教育、健康教育、心理服务、信息通知、校园新闻、周边趣事等等,都可以利用好微博,达到育人效果。
高校思政教育者应加强微博建设与管理,通过对微博空间的文化导向,使教师和学生主动传播承载“真、善、美”的信息,抵制“假、恶、丑”的信息,共同、持续地营造高尚的校园文化氛围,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拥有更加便捷和开放交流的渠道。
参考文献:
[1] 史迎春.博客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1.2.
篇6
【关键词】 大学生 习惯养成 实践论 实践教学
“原理”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而实践教学是“原理”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以构建大学生的学习参与机制,形成“实践体验”与“内化践行”的学以致用能力为目标的。实践教学的重要原则是理论联系实践,在实践中体会理论。目前,各高校对“原理”课实践教学做了一些有意义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许多宝贵经验,但还存在许多问题,“原理”课实践教学实效性有待改进。笔者根据几年的教学经验,以学生养成好习惯的实践教学形式推进“原理”课实践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原理”课加强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必要性
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基本素质教育。素质是以个人的获得性遗传为基础,以社会的文化传递为外部条件,以主体的个人意愿(主动)和个人经历(被动)为内部条件,经由一定的养成途径,逐步形成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个人素养和品质。因此,养成教育无疑是塑造大学生完美人格的重要手段。养成教育是指好习惯养成的教育。习惯一旦形成,就成为一个人内在的、本能的、稳定的需要,“习惯成自然”,将对个人产生重大影响。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了这样一句话:“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爱因斯坦有句名言:“个人取得的成绩往往取决于性格上的伟大。”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他还指出“从小学老师到大学教授,他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帮助学生养成政治方面、文化科学方面的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核心,养成教育就其本质来说是塑造人格的教育。好习惯养成是当今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效切入点。在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进人到大众化阶段,就业形势复杂而严峻,当代大学生已经成为思想价值取向多元、素质层次交错的复杂社会群体,部分大学生呈现出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学习目的不明确、对理论学习不感兴趣、知行难统一、执行能力差、缺乏自信心、易产生畏难情绪等不良习惯和现象。因此,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核心课程的“原理”课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必须进行深刻的养成教育和学习生活习惯的引导,以此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
二、在实践教学中搭建理论和任务平台,促进好习惯养成
在“原理”课实践教学过程中,搭建理论平台和任务平台,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好习惯养成,并在实践中体悟实践论。理论平台就是教师结合“原理”课实践论的讲授和养成教育的介绍,为学生好习惯养成提供实践论动力和理论基础;任务平台就是教师布置作业,下达任务,要求学生结合实践理论亲历并养成好习惯。好习惯养成与实践论实践教学相得益彰共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以下教学程序和步骤。
1、加强大学生实践论学习,搭建理论平台
为养成好习惯,除了需要了解与习惯相关的知识外,实践观的学习也为学生提供了重要理论准备。实践性是哲学最本质、最重要的特征,是哲学对一切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超越和根本的区别。“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人的一切认识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而直接经验则是人们亲身实践的产物。从根本上说,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要想站起来,仅仅在思想中站起来,而现实的、感性的、用任何观点都不能解脱的那种枷锁依然套在现实、感性的头上,那是不行的”。“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如果离开了社会实践,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变成了动物与自然的关系,只有通过劳动实践才可能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实践论的学习为学生养成好习惯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和认识动力。
2、布置养成好习惯作业,搭建任务平台
在实践论和养成教育相关知识学习基础上,教师在课堂上布置作业,下达养成好习惯任务,给学生以强制性要求,形成学生实践的外在压力。根据研究统计,一个习惯的养成一般需要21天。因此,要求学生在一个月时间期限内养成至少一个好习惯。学生可以依据个人情况自由选择好习惯的养成,如早起早睡、上图书馆阅读、运动锻炼、乐于助人等,或者改掉坏习惯即是养成好习惯。一般而言,行为习惯的养成比思维意识习惯养成相对容易些。好习惯养成要把握低起点、严要求的原则。意识对实践具有能动性,因此学生实践之前可以上网了解更多习惯养成的相关知识。教师在学生习惯养成过程中要注意课堂内外的跟踪监督。养成好习惯后,要求每个学生上交一份完成情况的书面报告并在课堂上交流,将书面报告内容、课堂交流和平时交流情况作为学习成绩的主要考核依据。书面报告要求主要体现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习惯养成的完成时间、进展、过程及结果;二是实践过程的心得体会,包括实践的作用、意识的能动性及应树立怎样的实践观等。
三、“原理”课实施好习惯养成实践教学的效果
养成好习惯的实践教学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坚持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相结合的原则,将理论知识内化为学生的人生体验,进一步升华为内心信念并贯彻落实到行动中去,最终实现“知、信、行”的统一。
1、大学生养成好习惯的内容介绍
从养成习惯对象看,根据自身不同情况,学生们养成的好习惯各式各样,如早睡早起晨读,运动锻炼,不拖拉、不迟到、英语阅读理解训练、书籍阅读、定期与父母通电话等,包括改掉不良习惯如抽烟,玩游戏等。其中比较多的同学选择了早睡早起晨读、运动锻炼、不迟到、阅读等好习惯的养成。从习惯养成过程看,同学们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头1-7天左右,这个阶段的特征是“刻意,不自然”。第二个阶段是7-21天左右,这一阶段的特征是“刻意,自然”,但是一不留意,还会回复到从前,因此还需要刻意地提醒自己。第三阶段是21-90天左右,这个阶段的特征是“不经意,自然”,其实这就是习惯,这一阶段被称为“习惯性的稳定期”。一旦跨入这个阶段,就已经完成了自我改造,这个习惯已成为生命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从习惯养成与否的结果来看,绝大部分同学都能克服各种困难,想方设法坚持养成了预想的习惯。
2、体认到了实践的重要性,树立了科学的实践观
在养成好习惯过程中,学生们深刻领会到了马克思实践论的科学性和丰富内涵,树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学生们深刻体会、意识到如果只停留在思维层面而没有付诸于实践,不能使主客体发生变化。如没有实践,想养成早睡早起等好习惯是无法实现的,没有实践,想充实大学生活和学有所成也是空想。实践水平决定了学生们的学习、生活的内容和质量水平。我们实践的内容、程度、范围、方法、过程、结果决定了我们的生活内容及人生价值。实践是联系、和谐人与世界关系的基础。
3、体会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认为意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在好习惯养成之前,同学们除了要学习课堂相关理论外,还要上网查询了解习惯养成的相关知识。因此,该实践是有计划,有意识的,体现了意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和能动性作用。在养成好习惯过程中,他们有意识地借助各种工具和辅助手段,如使用闹钟定时,通过同学相互监督,给自己奖励或惩罚等,为顺利养成好习惯提供了重要条件。学生们亲身体会到了意识对实践的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控制性和指导性作用,增强了理论学习效果。
4、体悟到了好习惯的重要性
在养成好习惯的实践过程中,学生们感受到了好习惯对于自身学习、生活以及人生的重要性。正如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养成好习惯后,他们学习效率得到了很大提高,精神状态极大改善,身心愉悦,学习生活信心十足。由于养成了好的习惯,他们很自然、很舒服地去做他们想做的事。在实践心得交流会上,同学们为彼此养成的好习惯而自豪、感动,得到师生的高度肯定和评价。同学们立志要继续保持并养成更多的好习惯。正如法国学者培根所说:“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该努力追求好习惯。”
【参考文献】
[1] 刘国炳、程素玉:高职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之探索[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2] 王兰兰、陈良勇:加强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8).
[3] 刘正富:好的习惯 成就好的人生[EB/OL].db.jm.省略/e21
web/content_zp.php?id=5612.
[4] 扬:对大学生养成教育的探讨[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3).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 本书编写组:基本原理概论(2009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篇7
关键词:网络;资助;贫困生
高校贫困生工作是关系高校稳定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社会关注重点之一。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网络成为大学校园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全面而深刻地影响高校贫困生的生活、学习甚至思维方式。利用网络技术提高高校资助工作实效性,满足贫困学生成长发展需求,是高校资助工作的首要任务。
一、网络给高校贫困生工作带来的机遇
1.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传统模式下,贫困生工作采用的是人工管理的操作方式,不仅增加了工作人员负担,工作效率低下,而且缺乏规范和透明度。针对高校贫困生等级认定、助学贷款、奖助学金分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利用网络技术完善资助工作网络平台及动态数据库建设,可以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出现一些不公正的现象。
2.有利于满足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需求
人们常关注贫困大学生自卑、敏感、适应力差、交往障碍、焦虑等消极方面,而相对忽视了他们渴望交往、尊重等积极需求。与普通学生相比,消极特征使贫困生满足心理需求的途径更为狭窄、方式更为单一。网络的自主性、平等性、虚拟性等特点使贫困生满足心理需求的途径更为宽泛、方式更为多元化。
3.有利于促进高校贫困生个人成长
大多数贫困生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这些地区教育设施、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繁重的学习任务使他们力不从心。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和便捷性,网络内容具有多样性和广泛性,贫困大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这大大拓宽了贫困生的求知途径,有助于他们开阔视野,促进学业,增强专业技能。
二、互联网时代的高校贫困生工作
结合时代背景审视我国高校贫困生工作,构建贫困生成长成才网络平台,将进一步提升我国高校贫困生工作水平。
1.资助工作平台
第一,要科学界定工作内容。只有科学界定工作内容,才能合理设计工作平台的内容版块。第二,要科学优化工作流程。贫困生资助工作程序复杂,要根据工作特点和规律,优化工作流程,规范操作程序,既提高工作效率,也体现阳光操作。第三,要严格用户权限。对于不同的用户,他们的权限要严格界定和划分,使服务功能有所区别。
2.思想教育平台
第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既要有德育知识丰富、德育技巧娴熟的思政专家,又要有精通网络技术、熟悉网络文化的网络专家。第二,应用社交软件加强与贫困大学生的沟通。通过QQ、MSN等即时通信工具,及时对贫困生进行思想引导,帮助其解决思想问题。第三,通过建立虚拟社区提供交流思想的空间。建立贫困生虚拟社区(如BBS等),使贫困生可以交流心得体会。
3.心理咨询平台
与传统心理辅导相比,网络心理咨询更具有独特优势,如使心理咨询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便于为当事人保密,利于创设平等、轻松的咨访关系等。开展校园网络心理咨询工作时,主要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下功夫。在硬件方面,要加强校园服务器建设,提供校园网络;在软件方面,要聘请专业心理咨询教师,通过在线答疑等互动方式,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其正确认识自己,树立尊严和自信心。
4.能力提升平台
受经济情况和个性特征所限,高校贫困生在现实生活中提升能力的机会较少,而网络为他们提供了更多机会。因此,要利用网络为贫困生提供丰富的成长途径和教育资源。如提供“资源下载”专区,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免费的学习资料和学习课件,帮助其开拓视野;开通师生在线交流,鼓励贫困生就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或困惑与老师进行交流,以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障碍。
参考文献:
[1]王国声.网络环境下高校贫困生思想教育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13(6):111-112.
[2]闫宏微.高校贫困生网络成瘾问题探讨[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8(6):148-150.
[3]陈华伟,周艳球,汪传信.基于心理需求的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10).
篇8
关键词:职业技能竞赛;高校辅导员;核心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22-02
一、辅导员职业技能竞赛的基本特征
1.职业技能竞赛更强调辅导员潜能的发掘和提升。传统的辅导员更加强调对学生的辅导工作,而忽视了对辅导员本身素质、技能的培养和开发。传统型辅导员往往注重消除大学生的障碍和处理危机方面的能力和潜力。职业技能竞赛在矫治和发掘辅导员潜能性辅导工作的基础上,挖掘和整合各种素养,增进大学辅导员相应的实际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化了辅导员的职业性和竟争性,从而开发高校辅导员潜能,挖掘辅导员的职业潜质,帮助大学生发展自己的生涯规划和职业前程。
2.职业技能竞赛更强调辅导员人格素养的完善与丰富。辅导员职业技能竞赛不是过多地集中在开发潜能、培养技术、增强竞赛等方面的能力,而是在这种职业技能竞赛氛围中感受到作为一个高校辅导员的重要性,即对大学生的心理辅导的必要性,使得其更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状态,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和以教师职业性为辅的一般性规律,开展促进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心理适应能力的常规的职业辅导活动。丰富多彩的职业技能竞赛不仅使辅导员提高自尊心、自信心,而且可以为辅导员人格素养的提升起到添砖加瓦的作用,进一步发展社交能力,完善和丰富辅导员人格,从而促进学生人格更加完善。
3.职业技能竞赛更强调辅导员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导员,其任务十分艰巨,其认知能力和工作水平影响大学生整体素养水平。职业技能竞赛不仅仅反应出当前辅导员的状况,而且能反映出学生心理品质是否能得到发展,心理潜能是否得到有效开发。在职业化和专业化背景下辅导员必须提升其自身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水平,既能够满足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又能够更好地促进辅导员可持续发展,这是对高校辅导员提出的更为严格的要求。
二、职业技能竞赛视角下高校辅导员主要工作内容及要求
1.职业技能竞赛视角下高校辅导员的主要工作内容。随着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升,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的高等学校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知识能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学生的管理、学生的思想,学校应在学生行为的管理上下工夫。职业技能竞赛迎合了高校辅导员的这一工作具体内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学生的学业辅导。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和主导活动,学生通过主观努力和客观帮助来实现学习知识的目的,辅导员在这方面的工作就是开发、整合自身的职业技能,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更好地为大学生的学习服务,提高其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二是大学生的人格辅导。它的主要宗旨在于帮助和促进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自我成长与健全发展。三是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辅导。大学生的职业生涯以其事业发展为核心,贯穿了人的一生的各个阶段,辅导员应根据个人发展的不同阶段,结合学生各自的情况、特点及需求有针对性地对其职业发展前景进行设计、规划,不断培养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增强职业适应性。
2.职业技能竞赛视角下对高校辅导员核心能力提出的基本要求。职业技能竞赛不仅给高校辅导员提升个人素质提供平台,而且对其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基本要求,具体表现在:一是要求辅导员的思维方式和教育观念不断更新。职业技能竞赛对辅导员来说既是一次挑战,又可以成为一次机遇,在竞赛中能看到自己的优势,也能看到差距和不足,促使自己不断转变思维方式和教育观念。二是要求对辅导员的角色进行准确定位,重新认识清楚辅导员的角色。辅导员是高校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三是要求辅导员重构知识结构,掌握新理论、新方法。当前处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氛围中的大学生辅导员,对于自身的知识结构要做到合理和多元,各个方面都需涉及到一些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因此,要胜任辅导员工作并取得一定的成绩,就必须通过继续教育不断增强自身实力,学习相关专业知识,重构自身知识体系。
三、职业技能竞赛视角下高校辅导员核心能力的培养途径
1.积极搭建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培训平台和展示辅导员个人魅力的舞台。培训对一个高校辅导员来说尤为重要,不仅可以增强辅导员的技能技巧,而且为辅导员提供提升自身素养的锻炼平台。要创建立体化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面对高校林林总总的技能比赛,就需要设置专门的针对辅导员的培训教材和培训内容。要制定多元化的辅导员职业技能培训方案。制定培训方案犹如船舶有了航海的指南,朝着既定的方向航行,不迷失方向,有明确的标准和目标。要建立健全多形式、多样化、多层次的辅导员职业技能培训模式。
2.要建立健全合理化的职业技能保障机制和进一步丰富辅导员职业技能的激励制度。辅导员职业技能保障机制,对大学辅导员职业技术能力竞赛十分必要,有利于增强高校辅导员的稳定性和工作积极性,促进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和实效性。一方面,要设立培训机构,建立健全合理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与制度,诸如一些考核制度、奖罚制度、激励制度、惩处机制等办法,另一方面,要建立培训档案管理,设立培训专项经费用来鼓励积极工作的人员,增强辅导员职业技能的各项保障能力和协助机制,使得辅导员职业技能竞赛在提升素质和增强能力中,获得更大的进步,其工作职能更加规范化、合理化、制度化、科学化和有效化。
3.搭建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竞赛的科研平台,提升辅导员的科学研究能力和水平。科研水平是衡量辅导员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应积极引导高校辅导员开展科研训练和研究能力,努力搭建职业技能竞赛科研平台,培养大批科研能力强、专业技术过硬的专职辅导员,发表高水平的关于辅导员职业技能方面的科研论文,提高科研水平。其一,要不断设立辅导员职业技能省级、课题、校级科研课题,提供专项资金申报各级科研项目,鼓励辅导员从事科学研究,不断提高辅导员对职业技能科研的兴趣,提高辅导员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其二,要定期召开职业技能经验交流会。经验交流对辅导员来说尤其重要,开展总结经验会不仅能够增强辅导员自身的技能水平,而且能够给辅导员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同时还可以把一些重要的心得体会汇编成册,或出版科研论文集,以供全校辅导员学习借鉴、讨论、推广和宣传,转化为科研成果,甚至还可以成为精品辅导员课程。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郑永廷.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M].广州: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余仰涛.思想政治工作学研究方法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4]陈华洲.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5]刘文霞.个性教育论[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7.
[6]刘宣文.学校发展性辅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7]王树荫.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与职业化[J].思想教育研究,2007,(4).
[8]继春.对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若干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3).
篇9
一、班级建设
本学期一开学我们就给班级工作定下了工作重心,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掀起勤奋刻苦的学习风气,营造全面发展的学习氛围.
人的成才离不开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一个班集体,对个人来说就是一个重要的成长环境。一个立志成才的学生,如果处于较好的集体中,就会有如鱼得水之感,相反,如果班集体不理想,就会感到处处受压,甚至在成才的道路上中途夭折。理想的班集体,应该是既宽松和谐,又充满竞争气息。宽松和谐能够保证大家心情舒畅,互帮互学, 竞争气息又能推动学生们刻苦学习,奋发向上。在班干部的选择任用上,我要求我们每个班的团支部、班委会成员精干负责。同时保障学生监督干部的权利,兼听则明。遇事从多方面调查,保证班级工作公平公正。班级工作的开展,要求每周组织一次班会,讨论当前最受同学们关注的问题,班会的目标是解决同学们心中的疑难。
二、思想政治工作
对于学生群体,我们不能开展同一模式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我把学生分类,在进行统一的政治理论学习的同时,有重点的、分层次的对不同类的学生进行教育。
1、政治理论学习
首先,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引导学生从理论上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从实际行动上,结合理论知识,正确地全面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枯燥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结合起来,帮他们分析,使他们了解到自己身边的小事也能与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挂钩,从而使他们发现政治理论学习的必要性。
2.关注贫困生
贫困生是我们学生中一个较大的群体,我带5个班,共193人,其中有近36℅的不同程度的贫困生。所以关注贫困生也是我们工作中的重心。在关心贫困学生的同时,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自强的观念更为重要。
首先,我对班级里的贫困生进行摸底调查,分出不同程度的贫困生,并组织调查统计和掌握贫困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建立贫困生档案。平时经常与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日常生活状况,当他们连生活费都紧张的时候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并积极推荐他们从事勤工助学等活动。认真仔细地做好奖学金评定、贫困补助等工作,把国家、学校有限的专项拨款用准用好,尽力减少贫困生的后顾之忧,减轻他们因经济困难而造成的生活压力。
其次,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自强的观念。贫困生因经济原因常产生自卑心理,对贫困生经济上的资助固然重要,更为重要的是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摆脱自卑心理。正视自己,发掘自己的潜力,以知识和能力作为自己的精神粮食来充实自己,在精神上脱贫。
3.注重女生工作
我代的五个班的女生多,女生多了有女生多的好处,但也有女生多的麻烦。要充分发挥女生多的优势,就要作好女生工作。在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同时,要她们谨记自尊自重自爱。教育她们正确地看待现在大学生谈恋爱,同居等现象,摆正她们的位置,端正她们的生活作风,不断地给她们敲警钟。平时多深入到女生寝室,跟她们聊天,做她们的大姐姐,帮她们解决一些感情困扰,摈除不正确的思想观念。
篇10
【关键词】中华节日文化 构建 原则 思路
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是高等学校加强民族文化教育、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高校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将传统节日文化纳入课堂,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了解传统节日文化、感受传统节日文化的过程中增强爱国主义情操,值得我们去探索和实践。
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体系构建的原则
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原则。在进行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中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原则,既要传承中华民族节日文化的精华,又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思想实际进行教育内容、途径方法、载体的创新。当前高校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教育上。对待传统节日文化不能全盘吸收,必须是吸收精华,去其糟粕。在吸收的过程中还得合理地加以改造、创新,找出对我们的教育工作有益的方面。在教育方法上,既要保留节日的传统气息,保持“原汁原味”,又要对传统节日进行创新和包装,不断注入新的时代元素,赋予现代意义和时代气息。要推进传统节日与现代网络技术的结合,利用移动信息服务、数字远程教育和数字娱乐产品开展节日文化活动,借鉴和吸收西方节日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增强传统节日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节日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传统节日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具有较强的教化功能。深入挖掘这些节日、纪念日的内涵,辅之以有效现代化传播形式,必能使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插上传统的翅膀,焕发无穷的人文力量。同时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引入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更能发挥其凝聚力功能、行为约束功能、关系调节功能和宣泄功能,使受教育者在体验快乐的同时,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和熏陶,达到教育的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课内讲授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原则。在进行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中坚持课内讲授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原则,既能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又能锻炼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开展活动的能力。通过课内讲授中华传统节日的起源、传说、习俗和文化内涵,帮助学生系统了解中华传统节日的知识。课外实践主要是引导学生阅读中华节日文化的名篇,节日期间,在校园内组织一些相关节日文化沙龙活动,并鼓励学生加入到节日诗文的创作中,培养学生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同时将德育寓于节日活动中,营造浓厚的校园节日文化。
联动与互动结合原则。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整合各方面力量和资源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国家相关方针政策的引导下,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联动。在传统节日教育中注重整体氛围的营造,努力探索各种途径将中国传统节日与现代教育紧密结合,不断开创合理而有效的教育形式,使中国传统节日的教育价值充分体现出来,同时又提高了现代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高校建立联动机制,调动领导、教师、学生多方面的积极性,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才可持续发展。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形成师生交往互动观。课堂教学需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性,课外实践活动更需要学生的参与,只有全员参与和亲身体验,才能真正感受到传统节日的内涵和魅力。
知与行相结合原则。进行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不仅要大学生知道中华传统节日的相关知识和文化内涵,更重要的是要大学生在行动中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必须克服说教为主和形式主义的弊端,把教育的重心转移到对学生实践的指导上来,把学生的自觉实践作为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要让学生结合实践认真学习必要的理论知识,并通过他们自己的生活实践获得深刻体验和理解,使之真正转化为他们的认识以至信念。要组织学生通过校内外环境与社会环境相接触,参加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以社会调查导航计划、自主学习导航计划、服务社会导航计划、社团导航计划、文化育人导航计划为引导,努力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体系构建的思路
以课程化的思路构建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教学体系。所谓课程化就是开设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公选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并按照五项标准:“一个革新的教学大纲;一套教材;一套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一套科学的考核方法;一套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加强中华传统节日文化课程建设。中华传统节日文化课程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开设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公选课。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公选课可以规定2~3个学分,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国原有的传统节日名目繁多,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更是五光十色。因此,在构建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教学内容时要精心选择,可按照2个学分的课时,精选九方面构成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课堂教学内容体系:中国传统节日和二十四节气、春节文化、元宵节文化、清明节文化、端午节文化、七夕节文化、中秋节文化、重阳节文化、其他重要节日和我国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并都按照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两个教学体系进行构建。课堂教学体系包括节日起源、传说、习俗和文化内涵。课外实践教学分为自主学习和节日文化活动两部分。自主学习内容包括名篇赏析和推荐阅读诗词篇目;节日文化活动包括活动设计、案例及其点评等。以上内容编写在《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教程》中。
二是将中华传统节日文化课外实践教学内容纳入思想政治实践课进行教学。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规定为3~4学分,专科本科每年一个学分,这门课贯穿大学全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的包括五个实践成才导航计划:和谐之家实践成才导航计划、社会调查实践成才导航计划、服务社会实践成才导航计划、社团活动实践成才导航计划和自主学习实践成才导航计划。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可以贯穿在五个实践成才导航计划之中,但主要是以自主学习和节日活动的方式进行,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写下心得体会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学校还以讲座、故事会、文艺演出、社区服务、主题演讲、征文等多种方式开展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文化沙龙活动,组织策划或参加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活动都可以得到相应的学分。
建立三位一体联动进行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组织运行体系。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教育贯穿大学教育始终,要让全程化的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可持续发展,必须全面协调各方面的关系,整合多种资源,建立领导、教师、学生三位一体联动育人机制:第一,学校党委和行政制定文化建设规划。由党委宣传部、学工部、团委等部门牵头,主办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第二,建立文化素质教育中心。由从事文化教育的教师组成,负责节日文化教育课程的开发和课外节日文化活动的设计,制定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教学大纲,编写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教材,承担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公选课教学任务,还要承办中华传统节日文化课外实践活动。第三,成立思想政治实践教学教研室。教研室由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学工部、团委负责人为正副主任。明确教研室的职责:选拔思想政治实践课教师并负责排课;制定每学期思想政治教育计划;组织实践课教师开展教研活动,全面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考核督察实践课教师的教学情况;负责开展实践课教师的培训和交流活动;组织实践课教师考核学生实践课成绩。同时,组建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工部、团委干部、学生政治辅导员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组织和考核学生参加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的情况。
- 上一篇:城市道路景观设计
- 下一篇:社会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