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的技术支持范文

时间:2023-08-06 11:26: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共享经济的技术支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共享经济的技术支持

篇1

1.经营管理现代化的需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国用电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的电力企业经营管理的背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电力企业面临很大的市场竞争,其经营管理的难度也在增加。电力营销是电力企业的核心业务之一,对于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和经营管理难度日益增大的新形势下,运用科学高效的电力营销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管理信息系统是基于现代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而开发和形成的一种新的信息系统,它将电力管理,电费核算,电费收取等融为一体,对于提高电力营销的效率作用非常大。因此,为了提高电力企业电力营销的效率,促进经营管理的现代化,引入管理信息系统就非常必要。

2.管理功能整体优化的需求。

在电力营销中引入管理信息系统也是管理功能整体优化的需要。传统的电力企业的管理系统比较落后,管理的整体功能比较差,对于电力管理、电费核算、电费收取等都是分部门进行,不能得以很好的协调和统一,使得电力管理的效率比较低下,严重影响电力企业的整体管理效果和经济效益。管理信息系统是基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研发的一种新型的管理系统,它将电力营销和电力管理的各个环节统一于一个整体的平台进行管理,使各个环节能够得以很好的协调和统一,从整体上提高电力管理的效率。

3.提高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要求。

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电力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引入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成为提高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要求。传统的电力企业在电力营销过程中采用的营销方式和手段效果比较差,对于客户的需求不能很好的满足,导致电力营销的效率比较低下。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是一种新的技术手段,它以营销管理系统为载体,使营销工作得以精细化,标准化和统一化的管理,全面支持电力营销业务工作,并为客户服务和营销资产全过程管理提供技术支持,使得客户的需求和服务能够得到很好的反应和满足。通过这种新的技术手段的应用,电力营销企业能够扩大用户数量,提高用户的支持度,从而很好的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1.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原则。电力营销信息系统的设计要遵循下面几个原则:

1.1开放的系统设计。在信息系统的设计时,要全面考虑电力企业的部门和资源的统一规划,使得其与其他的相关的系统,比如人力资源系统,财务系统,生产管理系统等可以进行技术上的对接。

1.2灵活性。电力企业要根据自己企业的特点和市场状况,针对自己的电力营销的特点和情况,设计不同的电力营销管理系统。电力营销管理系统的设计要能够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营销提供很好的技术支持。

1.3技术性。电力营销管理系统要运用先进和适用的计算机信息系统设计和软件设计方案,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对于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分布式,模块化的开发,为电力企业的营销和管理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持。

1.4安全性。电力企业在进行营销信息系统的设计时,一定要遵循安全性的原则,对于信息的安全性提供充足的保障。电力企业的用户信息和数据的安全性是非常重要的,一旦出现信息和数据泄密,给电力企业带来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要通过用户权限管理,用户加密,数据备份等形式来确保管理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2.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

2.1系统的功能划分。根据电力企业电力营销的各项业务要求,需要将系统的功能划分为:用电营销管理信息系统和与其他系统的接入口两个部分。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业务包括电表管理、电量管理、电费管理、账务管理、用电检查管理和系统维护子系统等。管理信息系统的接口包括客户服务系统接口、账务系统接口、电量统计系统接口、银电联网、各类的电能采集装置接口以及客户查询系统等。

2.2电力营销管理系统的系统设计。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包括电量管理,电费极端,数据管理,物资管理等组成部分,对于各项数据进行统一的归类和管理,各个供电营业所可以通过网络和计算机通信进行数据共享。利用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将各供电营业所和供电局纳入到统一的管理信息系统中,从而很将各个部门的数据进行统一的管理,有利于数据的共享,有利于提高电力企业整体管理的效率。

2.3系统功能要求。在数据处理能力方面,要求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对于数据进行及时的存储和整理,各个部门的数据能够很好的进行共享,保证数据的完整性,真实性,可操作性,可恢复性,共享性和安全性,使得数据信息能够被很好的查询,统计,共享以及处理。在报表功能方面,要求系统能够根据各个部门的信息和数据,为各个部门提供适用的报表,以方便各个部门对于信息的整理和分析。在用户界面方面,要求管理信息系统的用户界面操作性比较简单,能够为客户提供便捷有效的服务,使得客户的需求和信息能够被真实的反应和统计。在管理系统方面,要求系统能够为管理层提供便捷的使用界面,使管理层能够及时有效的对于各个部门的信息和情况进行掌握,为管理层和各个部门之间建立快速便捷的联系通道,为管理层的决策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三、结语

篇2

伴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信息资源共享为区域信息资源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目前如何有效的将区域内的公共图书馆与区域内所在的各类型图书馆进行融合,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成为了我们阶段性的目标。如何实现各类型图书馆事业联合发展,推进改革创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与区域图书馆联盟协作,是目前我们研究区域信息资源共享应首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该运行模式提出的建议和对策,来推进我国区域信息资源的共享,以逐步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一、建立区域图书馆联盟,推进信息资源共享

创立区域图书馆联盟,要在我国国家方针政策的指导之下,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推进区域信息一体化的和谐发展。区域图书馆联盟的建立以三级运行模式为主导,有效的联结了政府的信息部门与各图书馆的管理部门的有效分工与合作,为用户提供便利。图书馆联盟是建立是以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双方互利互惠为目的,为达到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需要对图书馆联盟进行各项分工指导和整合文献资料。图书馆联盟的建立节约了各方的成本,实现了效率最优化。

二、加强领导、统筹规划

建立区域图书馆联盟,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因此必须要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对图书馆联盟的创新性组建,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技术的支持,同时还需要采购更新设备,都需要有系统有组织的开展。图书馆的内容包罗万象,联盟之后,需要按学科的不同,进行归类分析,以便人们的使用方便。同时这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工作人员,细致、有责任心,保障区域图书馆联盟的顺利进行。

三、信息资源共享与区域图书馆联盟运作模式概况

1.三级管理模式

三级管理模式主要是指信息资源共享与区域图书馆联盟要成立以决策层、管理层、用户层为主的三级管理模式。决策层的主要任务就是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整体的统筹规划;管理层的主要责任是协调图书馆联盟的日常管理,以及信息资源共享的建设;用户层的主要任务就是保证以上政策的安全、有效实施;三个层次相互协作,共同促成信息资源共享与区域图书馆联盟的创建和发展。

2.推进区域内各图书馆的顺利合作

创建区域图书馆联盟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需要区域内各图书馆达成合作,推进这项工程的有效实施。因此就需要政府的信息部门提出科学合理的政策,通过对区域内各个图书馆的联系与协调,统筹规划,制定出各方达成一致的规章制度,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同时需要对科技文献资料进行政府统一订购,节约创建成本。

3.一卡通服务,提供用户方便

为了实现全方位,一体化的服务,采用一卡通服务政策,用户凭借一卡通的有效信息,可以进行文献检索、借阅、下载网上的文献资料或者相关视频资料,有效的节约了用户的成本、方便用户查看各类科学文化信息,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推动区域经济的建设和发展。

4.特色资源数据库的开发

在信息资源共享的同时,要建设好特色资源数据库的开发。针对各个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情况以及购买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分析,将同一类的信息资源规划进同一个数据库,避免信息资源的浪费,同时也方便了用户的查阅和整理。例如医学方面的,就分为西医数据库和中医数据库,不同的数据库之间还需要下设下一级的数据库,可以根据病理进行分门别类,对于中药的药性也需要分门别类的进行细化分析,因此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来进行分工。

5.信息技术的支持

信息的主要技术有:系统管理技术,数据安全技术,数字化信息的生成、处理与存储技术,多媒体数据库技术,文本挖掘技术,知识发现技术,信息内容可视化技术,语音识别技术,自动标引、分类和翻译技术等。依靠信息技术支持,尤其是在当前Web2.0技术支持下,传递资源将以单/双向传递转化为复杂的网络传递形式,通过Web用户在图书馆网站应用Wiki和Blog等手段,采用互动方式交流,可方便地提供基于网络环境的信息资源,可靠的安全保证和配置系统的自动升级等。

6.网络运行环境

我国支持信息资源配置系统运行的网络环境已基本形成。如中国计算机公用互联网(CHINANET)、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中国网通高速宽带互联网(CNCNET)、中国科技网(CST2NET)、中国金桥网(CHINAGBN)、中国远程教育卫星宽带网(CEBSAT)等都较为完善。在全国绝大部分城市与部分县都已具备了网络条件,可以接入国家骨干通信网络系统,3G网络的发展应用前景也很广阔。

篇3

关键词: 电力系统;调度运行;技术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our econom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 to the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has brought great power and benefit, and become the current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eople's Daily life is one of the indispensable energy. The article based on th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power system, several have or will be applied to power system of electric power dispatching operation of modern technology are introduced, and from the Angle of dispatching operation are briefly analyzed.

Key words: electric power system; Scheduling operation;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 TM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我国的电力系统在经历了高电压大电网的发展阶段之后,正逐步实现大区电网的互联。随着已经开展的电力体制改革的需要,市场机制将被引入电力系统的生产运行中,电力交易等市场行为将大量发生,整个电力系统将变成“工商业电力系统(ICPS)”。这些变化要求作为一名调度运行人员,不能仅满足于了解本省电网,而应做到立足本网,放眼全国;同时也不能仅有对电力安全生产运行的调度指挥,而应做到生产与交易并重,安全与经济并举。因此,传统的调度职责将扩大,调度的业务将增加,仅靠现有的技术支持远不能胜任,要求调度运行人员能够应用更多的现代电力技术,来为电网调度工作服务。就已经或即将应用于调度运行工作的技术进行简单介绍。

1 计算机技术在电力系统调度运行中的应用

1.1 设计数据库结构

考核子系统的实时数据库部分包括实时数据库和实时关系库两个部分。实时数据库记录调度员在调度操作工作中需记录的各种数据。实时关系库则根据各项业务的计算公式和计算关系,将计算所需的各种分量,从分量所在的子系统提取出来,将各层分量关系归纳总结,形成计算关系数据库。

1.2 数据库运行

该数据库针对调度员编制,以MSEXCEL为界面和VB为内核,主要实现操作票计算机数据生成和数据存储功能。调度员可利用该库提供的权限和存档操作票调用功能,在已有操作票基础上进行修改和组合,进而生成所需操作票,并利用计算机打印,避免了手工写票的诸多不便和人为错误因素,大大提高了操作票拟写质量和效率,减少了错票率和废票率。同时该程序也为调度员提供了操作票库,存储了大量的原始操作票,既方便了统计和查询,也可方便维护人员在方式变化的情况下,对典型操作票进行修改。确保了调度自动化系统实现点对点的不间断实时数据流的传输,保证了调度员对分站实时数据的监控,使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更加可靠的安全运行。同时数据库运行中必须考虑如下调度运行分析计算特点:(1)满足计算的实时性要求;(2)实时数据库,采用TCP/IP同步和启停切换同步实体这两种同步方法实现主备数据的同步问题;(3)考虑实时计算后每天累计数据的归零问题;(4)考虑计算周期、公式、考核标准的用户自定义性;(5)考虑计算结果的可核实核查性和各用户的考核办法、标准和报表的多样性;(6)考虑考核业务的无限可扩展性。

1.3 安装EMS 高级应用软件

安装EMS高级应用软件进行“状态估计与在线潮流计算”,该程序的初始状态为电力系统实时运行方式,只要状态估计提供的网络拓扑正确,其潮流是和实际潮流相符合的。对电力系统调度员来说,以往要

进行潮流估计工作必须凭借调度经验,容易造成误差,而潮流计算提供了现行运行方式下电力系统任何故障对潮流的改变数据,这对于调度人员反事故水平的提高有极大的帮助。目前调度人员主要利用该程

序进行日常潮流演算、事故预想和操作前潮流估计。具体程序如下:(1)通过日常潮流演算熟悉系统结线方式及正常潮流,并加强对系统薄弱环节的重视。(2)在一些电力系统大型操作前(如变电站启动、枢纽变电站母线停复役等)和系统特殊结线情况下进行事故预测,并通过该程序为调度操作人员的方式安排提供潮流补充,把事故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同时有力地加快事故处理速度。(3)在进行电力系统合解环等特殊操作前使调度人员进行操作风险评估,以选择最佳时机进行操作。潮流计算程序为调度人员的运行操作提供的潮流依据,使调度人员进行操作风险评估成为可能。

2 雷电定位技术在电力系统调度运行中应用

雷害天气给电力系统造成的危害巨大,雷击线路造成跳闸事故,影响供电可靠性。如果发电厂、变电所建在雷害发生频繁的地带,就很容易造成大面积停电,影响各行业的安全生产。雷电定位技术在电力系统调度运行中应用的基本原理是利用计算机软件和网络技术,实现对大自然落雷情况的测量、接收,最终建成雷电信息网络系统,实现数据通信和信息共享,使用户可以采用C/S(B/S)方式浏览所需的雷电信息,统计出雷电的分布,方便快捷地查询雷击故障点,指导雷击故障的定位处理。其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安装硬件设备,用于测量雷电到达时间、波峰值及雷电方向角。

(2)安装所需软件设备,对雷电原始信息、定位信息进行参数分析。

(3)建立完善的雷电检测目标数据库和分析数据库,具备完整的自动雷电参数统计库。

(4)协调相关专业,搜集建立系统所需的图纸资料。

(5)利用网络资源,对不同的用户采取最优的接入方式,实现雷电信息共享。

(6)使用防火墙技术和指定IP地址分配用户的权限,防止网络病毒侵害雷电系统造成系统的崩溃。

2.1 在电力系统调度运行中的应用

(1)指导输电线路雷击故障点的查找:以往,每当输电线路发生雷击跳闸,根据调度命令,线路运行单位必须派遣大批巡线人员,仅能根据不算精确的保护故障测距结果,沿线逐杆查找故障点,效率较低。如

果故障发生在山区,巡线人员翻山越岭,费力费时。对于严重故障线路,还有可能造成联络线功率超限、延误送电、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水平降低等严重后果。通过利用雷电定位系统,在线路发生雷击跳闸后,只需调度运行值班人员提供跳闸精确时间,能比较准确地指示雷击故障点,避免全线巡视,缩短抢修时间,同时又大大减轻了线路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

(2)指导判断线路跳闸的雷击相关性:以往发生在雷雨天气的线路跳闸,检测人员未能查找到明确故障点时,往往将跳闸原因都归咎雷击故障,运行单位进而忽视对真正事故原因的查找,留下了再次事故的隐患。应用雷击定位系统可以把调度自动化中的电力线路事故跳闸的开关信息与时间信息打包传送到雷电系统。根据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实时信息,实现自动查询该线路附近的雷击点,并且在用户终端站显示结果,从而取消包括接到通知、手动查询雷电定位、向有关部门汇报等环节,确定线路跳闸由雷击造成的可能性大小,同时加速对雷击故障的查询和事故原因的分析。

(3)掌握实时雷电活动情况进行方式调整和事故预想:雷电定位能大范围实时监视闪光发生的时间、地点、雷电流幅值、极

性和回击次数。通过该系统接收到的雷电信息,调度员可以判断雷电强度及走向趋势等信息。同时根据这些具体情况,在可能的前提下可以及时修正和改变电力系统的运行方式,及时做好相关防雷击措施及事故预案,避免运行中的电网设施遭受雷击所导致的不必要经济损失和电力系统事故。

(4)进行雷电统计分析,指导安排系统雷季运行方式:通过大量雷电数据的积累和分析,可以大致了解雷电多发区域的雷电分布及强度信息,从而合理制定雷区分布图。不仅可以指导线路运行单位加强雷电密集区段和线路的易雷击段的运行维护,指导安排全网雷季运行方式,还可以为电力设计部门进行电力线路、厂站等设计时提供必要的防雷依据。

3 更加先进完善的安全稳定控制技术

3.1 安全稳定控制技术的作用

安全稳定控制技术又被称为“系统保护” 、“特殊保护” ,是保证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技术措施。随着全国大电网的逐渐形成, 对应新的系统稳定导则,各种安全稳定控制技术广泛应用,无论是在深度上,还是在广度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3.2 安全稳定控制技术的分类

a.按照应用的电网划分。分为送端电网侧、受端电网侧、电网解列3类。

b.按照应用的范围划分。分为局部电网控制、区域电网控制、大区联网控制3类。

c.按照稳定类型划分。分为暂态稳定控制、频率稳定控制、电压稳定控制、设备过负荷控制、失步控制5类。

4 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

电力电子技术是电工技术中的新技术,是电力与电子技术(强电和弱电技术)的融合,已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对未来输电系统性能将产生巨大影响。目前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主要是高压直流输电(HVDC) 和柔流输电(FACTS) 2个方面。

4.1高压直流输电(HVDC)

HVDC 主要是出于经济和技术的考虑,在远距离输电时,采用HVDC 更经济,而且不受稳定性的限制,可以改善两端系统的暂态稳定性乃至整个系统的动态稳定性。由于直流输电不要求两端交流系统同步,可以用于将两个或多个不同步甚至不同频率的交流电网连接。当前HVDC 的核心技术和设备―换流技术和换流阀正处于重大的革新中, 直流输电的发展前景是很广阔的。

4.2 柔流输电(FACTS)

FACTS 主要是采用现代的电力电子技术对交流输电系统进行柔性控制(即可连续、快速、灵活和重复控制) 和优化协调控制,从而提高其可控性和传输能力。FACTS 控制器已有数十种,按其安装位置可分为发电型、输电型和供电型3大类,但共同的功能都是通过快速、精确、有效地控制电力系统中一个或几个变量(如电压、功率、阻抗、短路电流、励磁电流等) ,从而增强交流输电或电网的运行性能。已应用的FACTS 控制器有静止无功补偿器(SVC) 、静止调相机(STATCON) 、静止快速励磁器(PSS) 、串联补偿器(SSSC) 等。

5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5.1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简介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目前在全国电网处于试用阶段。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以数据通信为手段,以信息共享为目标。它可以实现如下功能:保护和重合闸、四遥、电度采集、五防、故障录波,而且还可以实现专家系统。它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全集中式阶段、大RT U 阶段、分层分布式阶段。

5.2 分层分布式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特点

现在所采用的大多是分层分布式综合自动化系统。它是以新型的面向间隔的设计代替了传统的面向功能的设计,将数据采集装置(IED) 安装在开关设备上或离开关设备较近的地方,再通过专用的通讯网相连,实现数据共享,将数据传输至监控机和工程师站,在整个变电站的层次上实现数据共享。这样就大大减少了二次系统及控制信号屏的设置,系统的实时性、可靠性高, 灵活性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自动化水平和管理水平。

5.3 对调度运行工作的要求

正是由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具有上述特点,未来一段时间内将会大量地应用于电力生产中,这就对调度运行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主设备的运行监视、调整操作、保护投停、事故处理等方面都与传统的变电站有所不同,这将成为调度人员研究的新课题。

6 电力市场运营技术支持系统的建设与应用

6.1 电力市场化运营的必要性

现代电力系统随着向大规模化、自动化的发展,又出现了市场化运营。竞价上网仅是一个表面现象,电力做为一种能源,必须要与其他能源产品争夺市场的份额,为了在大市场中生存,电力系统必须要实行市场化运营。

6.2 电力市场运营技术支持系统的作用

电力市场的运营归根结底是要实现:由电力市场交易管理机构按照一定的市场运营规则,组织市场各成员,在保证电网安全的前提下, 提供发、输、配电的服务。而要完成这项工作,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系统。电力市场中的不同机构和成员所需要的运营技术支持系统是不同的,调度运行人员最关心的是用于电力调度交易机构(中心) 的电力市场运营技术支持系统(EMOS) 。

6.3 EMOS 的组成

EMOS 是融电力市场交易管理系统、电网安全实时监控系统、合同管理系统、考核与结算系统、电能计量系统、市场信息管理系统以及软硬件运行支持平台于一体的电网商业化运营综合技术支持系统。

6.4 调度人员在电力市场运营中的作用

在电力的市场化运营中,调度人员不仅是电力系统的指挥员,而且还是电力市场的交易员,必须依据技术支持系统进行公开、公平、公正的电力交易。这对传统的调度模式提出了很大挑战,全体调度人员都应当加深对电力市场的认识,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以技术支持系统为保障,加以实时的调度交易,保证消费者的需求,努力实现市场各方的生产利益最大化。

7 结语

本文所述的几种现代电力技术已经应用于我国的电力生产中, 并且越来越多地影响着电力系统的发展,有的正在逐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这也证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全国电网必将实现大区联网乃至全网联网,现代化的超大容量的电网( 全国联网) 必然是以现代化的电力技术做保障的,电力的市场化运营也必将是电力企业自身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调度人员,应当充分认识到这些,认识到电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加深对全网联网、电力市场的理论认识,加强对现代电力技术的学习,才能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经济优质运行。

参考文献

[1] 韩建辉.计算机技术在电力调度运行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8(2).

篇4

一、共享经济的概念及特点

2016年中央首次在:十三五规划中首次提出了“共享经济”这一概念。共享经济是传统商业模式向新型企业金融模式的转变,其实质是企业基于互联网平台的融资行为,将闲散资金集中利用的资源优化配置过程。共享经济与融资存在一定区别,融资的资金融出方以获取资金收益为目的将资金出借,并存在与收益相当的风险,例如购买股票、基金、债券等;而共享经济给予资金出借方的不是资本收益,而是消费需求,以共享单车为例,出行需求方将资金以押金的形式“出借”给企业,低于市场价的出行成本则作为出借资金的回报。

共享经济是以消费者需求为主导的商业模式。这里的消费者需求是指深入消费者衣食住行的主导性需求,消费者具有绝对的主动权,由于交易高度透明,商家无需过多营销。正因为消费者在共享商品时具有高度选择权,共享商品市场才更加简单,确定、稳定。

共享经济实质上是一种使用而不占有的循环经济,即传统的理性人经济转变为分享、担当、透明的良性循环经济。消费者用低于市场的价格购买商品的使用权,而非所有权,商品的使用权没有排他性是循环经济的重要成因之一。在循环过程中商品的供给者集合了闲置资金获取额外收益,该收益也是降低消费者购买成本的主要原因。

共享经济推动了经济与就业的发展。2015年共享经济领域市场规模达到19560亿元,参与服务者直接员工500万人,间接服务人员达到4600万人。目前较为成功的共享经济案例主要包括百度知道、知乎等知识共享;网易公开课、极客学院等技能共享;P2P网贷、京东众筹等金融共享;滴滴出行、摩拜单车等出行工具共享。

二、共享经济与现代农业的关系

当前农业产业正积极响应着国家提倡的供给侧改革,基于互联网+的农业生产模式是农业供给侧改革、农业经济共享、农业发展现代化的有力手段。电商的兴起为农业产业经营的上下游共享提供庞大平台基础,降低了信息不对称,提高了交易透明度。

共享经济对现代农业发展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如农业生产能够形成良性的循环经济,有利于解决产前资金技术问题、产中土地流转问题、产后侧供给问题等,对进一步形成土地规模化流转、农产品产销渠道多元化、农业金融等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提供了高效透明的经济环境。但共享经济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现代农业发展。由于农业本身弱质性和农民个体差别,高度透明的共享使得原本存在的地域差别完全暴露,加深竞争程度的同时可能会导致优劣极端化,从而阻碍了现代农业的整体发展进程。

三、共享经济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

1.设施共享

设施共享主要指的是农业生产过程中机械设备的共享,由于农业机械设备不同于其他产业设施,使用频率具有集中性的特点,一年中有许多时间农机设备处于闲置状态,又由于农机设备对于农户需要大量资本投入,我国许多小型农户仍处于手工作业的生产阶段,这无疑阻碍了机械化和规模化的现代农业发展。为了适应农业规模化生产和土地规模化流转,我国农村越来越多的农民自发组成合作社,初步达成了农机共享的生产模式,但该共享是限于合作社成员之间的局部共享。目前国内已经出现了与打车软件原理类似的为农机需求供给双方匹配的第三方服务平台,但由于供给方分布不均匀,三方平台服务范围也受到了限制。由于农业产业的弱智性,农业设施可以效仿城市单车的经济共享方案,村政府可以先投资建设农机服务供应站,再以收取合理租金的形式免费为农户提供农业设施的使用权,从而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设施基础。

2.劳动力共享

我国农村劳动力尤其是青年劳动力不足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所取得收入远远高于务农取收益,许多信用社纷纷出现了有地无人耕的现象,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业规模化经营和现代化发展。从共享经济的角度,可为农民工制定一个劳务平台,基于信用社发出的劳动力需求,鼓励农民工在闲暇时间反乡务农,所反之乡不一定是农民工自己的家乡,但必然是所在城镇附近有劳动力需求的乡村。

3.物流共享

农业物流共享是基于订单农业的发展而形成的。无论是种子肥料等生产原料还是农业畜牧业产成品,可在多个村设立一个共享物流的中转站,根据物流中转站辐射的多个村的多个订单进行混合集中配送,通过发挥中转站的地理优势,来减少单一且长距离的运输成本。

4.技术共享

技术共享包括农业技术共享和农业知识共享,由于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和文化知识程度参差不齐,大部分技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多数农民需要专业的种植指导与农技服务,因此可利用这样的水平差和人数差,形成多数需要指导的农民筹集资金“聘请”少数有经验的技术人员来给予知识共享的模式,该资金分摊到每个农户的资金远远低于获取技术支持的市场价格。搭建农技知识共享平台,不仅可以改善个体农户之间的技术水平差别,还可以缓解城乡之间技术需求和供给不对称的情况。

篇5

关键词:教学改革 资源共享 资源库

一、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重要性

随着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和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信息化建设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手段,而专业教学资源库是教育信息化的直接体现。针对职业岗位要求,强化就业能力培养,开放教学资源环境,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提升教师课程改革和教学资源开发能力,丰富学生和社会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实现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目标,并将有限的教学资源进行规划、整合,形成一个能够供全院师生资源共享、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专业教学资源库,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二、建设方法及手段

1.建设方法

根据渤海船舶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国家骨干校建设项目的目标,数控技术专业共需建设6门核心课程,结合实际情况,建立以教学素材为基础的总体框架,以教学为中心、企业需求为主导,开展资源库的建设工作。采用课程建设审核与动态更新机制,持续完善课程资源,凸显课程教学资源多样化、立体化、虚拟化与时代性特色,形成系统的课程教学资源库,推动数控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为高职院校新模式教与学、社会人员技能提升提供服务与支持。

2.建设手段

数控技术专业资源库的开发依托清华大学网络教学资源库,数据库使用oracle, 服务使用apache。

三、预期目标

通过授课教师协作、校企合作,建成集先进性、实用性、普适性和标准化于一体的开放性、共享型、持续更新的数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引领数控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推动教学模式与学习模式的革新,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为企业管理、行业发展和职业培训服务,为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提供学习平台。

1.汇集优质教学资源,构建先进的开放式学习平台

数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将汇集90%以上的数控技术专业网络教学资源,采用先进网络技术,形成具有教学与管理、技术培训与社会服务、教改成果推广与应用、信息采集与等多项功能的开放式专业交流与服务平台。

2.使用便捷、功能完善,降低专业人才培养成本

学院数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采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平台使用便捷、功能完善,并支持在线学习。为学院在校学生、企业组织和社会人员提供丰富、灵活、多样、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与手段。学习者可以通过资源库提供的拓展阅读库、网络课程库、习题库,专业测试系统、虚拟实训系统等进行自学、复习、思考和体验,也可开展人机互动的训练,快速熟练掌握测量技术操作技能。使用费用低廉,提升技能水平迅速,有利于降低资源消耗,节约教育成本。

3.充实数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提高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水平

通过资源库建设,数控技术专业将形成标准、规范的课程体系,建立6门主要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教材、教学过程设计,并配有相应的多媒体课件、习题库、试题库、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资源库还包括行业法律法规、行业技术标准、作业规范、动画、视频、案例资料及其分析,为教师及工程技术人员提供技术支持和帮助,促进职业院校专业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教育教学水平将显著

提高。

4.促进校企深度合作,提升资源库服务与辐射能力

数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遵循“共建共享、边建边用”的原则,建成后将在学校、社会、行业企业之间实现共享。由企业深层次参与的教学资源库建设和应用推广,将增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实现技术交流与培训的功能,使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合作更加紧密。学校可借助教学资源库平台更好地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和技术支持服务,从而提升资源库服务与辐射能力。

5.打破时空限制,促进终身学习

遵循通用的网络教育技术标准,借助先进的网络开发和数据库技术,将数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集成为资源库。这种资源库具有先进性、实用性、开放性、通用性、标准化等特点,支持在线学习。因此,将打破学习时空的限制,把学习者从固定化的学习模式中解放出来,实现随时随地学习的终身学习模式。

参考文献:

[1]李烁,冯秀琪. 关于教育资源库建设的几点思考[J]. 中国电化教育,2003(1).

[2]胡亚梅. 建设高等学校优质教学资源库[J]. 江苏高教,2004(4).

篇6

关键词:中小企业知识管理微观对策CKO

1 概述

培根(Francis Bacon)曾用一句话向世界表明:知识就是力量(Knowledge is power)!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影响着二十一世纪的社会,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给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极其深远的影响。中小企业的竞争力源泉从有形的物质形态向无形的知识形态转变。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产品生产模式正在从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与工业经济时代相比,中小企业所面临的宏观、微观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管理方法和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较突出:负债高、素质低、结构差、亏损多等,实施知识管理是应对之策,也是非常必要的。

浏览文献综述,出现许多为人熟知的管理学家,如: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保罗・斯特阿斯曼(Paul Strassmann)和彼得・森格(Peter Senge)。德鲁克和斯特阿斯曼强调了信息和隐含知识作为组织资源的不断增长的重要性;森格则重点放在“学习型组织”,即管理知识的文化因素。哈佛商学院的切瑞斯・阿奇瑞斯,克里斯托福・巴特莱特和多萝西・莱昂纳多・巴顿则考察了管理知识的多个侧面。由于企业知识的特性具有非完全明晰性、间接增值性、动态循环性和共享性,在知识管理实施过程中侧重点不同。

中小企业引入知识管理的目的,是利用专门的技术和程序创造新知识、保护和使用已有知识;设计利于知识的发现和知识能量释放的项目;把知识作为资源管理的目的与知识管理的本质属性结合起来,使之渗透到公司的经营过程,并使之在其中得到体现。中小企业运用较广的知识管理领域有:共享知识和最佳业务经验;宣传知识共享责任;积累和利用已知的经验;知识融入产品、服务和生产过程;把知识作为产品进行生产;以创新为目的的知识生产;建立专家网络;建立和挖掘客户知识库;计量知识的价值;充分利用知识资产等。

知识管理的参与原则鼓励员工积极参与企业经营各项事务;解释原则是管理者解释领导层决策,建立开放和信任的环境;澄清原则就是澄清新的规则,法规透明,权责利明确;知识资本化原则要求把知识作为企业资本体系中的核心要素。只有内部高度重视并采取积极行动,中小企业才能顺利推行知识管理。

2 中小企业微观层面探讨知识管理的应对之策

2.1 领导支持,全员参与

知识管理包括对中小企业各种信息和人员的管理,会涉及企业中的每一个人,并影响到一些特殊的政策和办事程序,因而获得领导层的支持非常重要。只有领导有强烈的知识管理意识,并大力支持,才能实现知识管理的目标。日本知识管理专家野中郁次郎指出:知识创新并不是对客观信息进行简单的“加工处理”,而是发掘员工头脑中潜在的想法、直觉和灵感,并综合起来加以运用。

在一个企业中,每一个员工都被认为是知识的管理者。记录他们的工作经验,将工作经验转换为知识,利用知识进行生产,最大限度地将隐性知识转换为可编码的知识。知识管理必须要有强有力的领导,若没有果决而坚定的领导者来推动,没有每一位员工的参与,知识管理的计划无法成功。

提高内部管理层意识,制定知识管理战略规划和实施方案,全员参与,是中小企业应对知识管理推行的对策之一。

2.2 转变组织结构

中小企业需要改善组织结构,由垂直型结构转变为水平型结构(扁平化),使之精良、并行、敏捷,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压缩时间成本,满足客户需求。

中国是礼仪之邦,传统的管理模式使上下级之间有严格的等级制度,缺乏顺畅的沟通渠道,易于造成组织僵化,不利于知识的交流与利用,不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建立支持型组织结构如倒金字塔形,在这种组织结构中,员工处于组织的最顶层,可以方便的进行知识的交流传递与创新,而中层管理人员则作为支持人员为员工知识的共享、使用创造条件,在最底层的老板,主要为员工知识管理活动的开展服务,为知识管理制定基本政策。企业经营,把人发挥到极致是公司机会的第一成本,时间是第二成本,钱是第三成本,不成功的企业往往是搞反了顺序。这样才能有利于相互沟通和知识共享,有利于知识更新。

2.3 加强知识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知识管理呼唤选拔CKO,组成项目团队,加快对人才的培养和培训,这三方面是加强知识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有力措施。

传统管理模式中,资金、土地、劳动力是三大投入,在知识经济社会,人类的生产品由资源型变为知识型,自然因素在产品中所含要素相对减少,而且在市场竞争优势的获得,不仅靠技术、设备、资金,关键是靠那些能有效管理并很好地利用这些资源的有思想、高智慧的人们,其实人才资源才是最稀缺的资源,没有人才,中小企业就不能发展,就无以生存。

CKO是新型的信息管理者,属于中小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中小企业推行CKO的必要性是优化现代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要求,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需要,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和网络化水平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

CKO在中小企业的主要职责,是为了将公司的知识变成公司的效益,具体职责是:制定明确的知识管理程序,参与高层管理决策,帮助企业制定发展战略,寻求企业竞争优势,强化企业竞争实力,俗语曰:一招鲜,吃遍天;了解企业的环境和企业内部知识流向以及信息需求制定信息政策与活动规划;建立和造就促进学习、积累知识和信息共享的文化环境;建设规划和宏观管理,统筹考虑软件和硬件及应用问题;提供有效的信息技术支持,在企业内部宣传知识共享的价值观,负责公司知识库的建立;加强知识集成和新知识的创造指导组织知识创新的方向,自企业整体有系统的整合与发展知识,强化组织的核心技术能力;应用知识以提升技术创新、产品与服务创新的绩效以及组织整体。

企业知识管理主体不仅仅是单独一个CKO,而是一个包括CKO、知识项目管理者、知识工人和全体员工在内的多层次有机体。专门从事知识管理的人员对于知识管理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但是更为重要的是非专门从事知识管理的人员。

在中小企业内部建立终身学习制度,重视在职培训,特别是对劳动力整个生命周期的培训,鼓励每位员工不断学习、接受培训。防止知识流失,树立知识管理风险观念。中小企业人员流动性大,从一个企业带到另一个企业容易造成知识流失,应建立约束和控制机制。

知识型企业家、CKO、知识型员工是人才库的主要组成人员。中小企业需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知识型人才,设立专门知识管理机构,这是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之本。

2.4 培育共享知识的企业文化

知识管理落实的最大障碍往往是企业文化,要将传统管理模式的员工带领至高度互动的知识管理环境,对中小企业的挑战非常大,员工都很清楚知识就是力量,但要求员工无私的把知识分享给别人,就必须克服人性自私的一面,让企业认识到知识管理的重要性,改变其自身的企业文化,创造集体互动的环境,以降低员工对知识分享之戒心,实为落实知识管理的第一步。

在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时代,中小企业运营的效能,取决于知识工作者如何快速学习并且将学习转化为行动,那么中小企业是否能够创造知识管理的文化与学习环境,进而建立一套有效的机制,针对知识的创造、储存、组织、分享等流程进行管理,就显的尤为重要。培育共享文化:在一般中小企业中,只有让员工理解知识共享的价值,并切身体会到知识共享带来的好处,员工才会在价值观和行动上有所转变。企业应当建立开放合作的企业文化,营造员工间相互学习的氛围,鼓励员工共享隐性知识。

2.5 提供技术支持,建立企业知识管理信息系统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知识管理提供技术上的保证和支持。在知识社会,网络是实施知识管理的重要手段。在开发、生产、销售新产品时,将通过网络在世界范围内寻找最佳合作伙伴,使供应商、销售商、生产商形成动态组合,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快速适应市场变化。网络提供信息、高效的管理、网络化办公、电子商务、网络促销等,也是面对激烈竞争的市场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般来说,知识管理信息系统由三个层次组成,分别是计算机网络和知识库层、计算机服务层和应用软件层。信息技术部门主要负责信息系统的开发运行管理和维护(ERP、SCM、CRM);网站的建设和维护;Intranet、Extranet、Internet和电子商务等的技术支持。部分中小企业开始引进竞争情报系统(CIS)、企业资源计划(ERP)、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CADICAM)、知识管理系统(KMS)、电子商务等较高层次的信息技术,所采用的三大技术是:群件技术、Internet/Intranet、数据库和指示系统(Database & Pointer System)。

知识库内容包括:产品数据库、员工数据库和客户数据库。建立知识库,可以储存企业知识和信息,加快信息的流动,实现内部知识共享,是实施知识管理的基础和条件。

此外,建立各种运行保障机制,全面持续创新机制,扩大宣传知识管理之效益。在知识经济全球化、网络化、一体化的大趋势下,创新以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创新的前提是知识的积累和沉淀,创新的首要元素是知识创新。

建立激励机制:知识共享的管理模式,需要以人为本的内在激励机制。在激励方式上,将个人激励、团队激励和企业激励有机结合,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相结合,强化激励手段对员工成长长期的正面效应。

3 结语

在中小企业推行知识管理,可以加强其品质提升,通过经常更新系统化知识,进而提升其竞争力。对员工实施培训,以加强工作人员的熟悉度,一元化顾客情报资料,并针对顾客的问题提出一致性的解决方案,提高企业效益。提高速度:推行知识管理可使企业减少问题的处理时间,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企业知识可以通过知识库的累积而不断增长,因此对于相同问题可快速取得相关解决方案,大幅缩小处理时间并降低成本。提倡中小企业成为业界隐形冠军,具有跨界学习的能力,善于借鉴其他行业的成功经验,再根据本行业特点进行优化,提高核心竞争力。

总之,知识将是未来企业唯一主要的资源,凭借知识资产的企业才是最具竞争力的企业。中小企业如果想在知识经济时代跟上潮流,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永远立于不败之地,顺应时势的选择是知识管理,在微观层面上通过现代化的工具改变企业员工的工作态度和行为,建立开放和信任的企业内部环境,使得员工去合作开发和共享知识资源,完成更艰难的任务,产生更好的效益,达到更高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甘利人.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

[2]曾伟.中小企业生存状况调查报告.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2月.

[3]王鲁滨.企业信息化建设――理论 实务 案例.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5月.

[4]傅湘玲.企业信息化集成管理――理论与案例.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

[5]曾佑新.企业信息化管理.科学出版社,2007年7月.

篇7

【关键词】分享经济 校企合作 经济思维

在2014年5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文件中提到:“多种形式支持企业建设兼具生产与教学功能的公共实训基地。对举办职业院校的企业,其办学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要求的,各地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给予支持。对职业院校自办的、以服务学生实习实训为主要目的企业或经营活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税收等优惠。”在这段政策表述中,政府旨在鼓励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促进产教融合,同时也鼓励学校按市场需求,结合学校自身专业优势,积极建设学生实习实训的企业或经营场所。政策在应然层面上,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深化产教融合,鼓励行业企业举办或参与职业教育。在实然层面上,由于职业学院和企业两种不同组织的类型,决定了每种组织只能利用有限的优势资源,去做自身最擅长的事情。为了克服这一矛盾,我们需要转换思维,寻求校企合作新路径。

一、在校企合作理念中引入“分享经济”思维

分享经济(Sharing economy)是公众将闲置资源通过社会化平台与他人分享,进而获得收入的经济现象。分享经济的核心理念是“闲置即浪费,分享产生价值”,其强调的是“使用权”的分享,而非所有权。分享资源是对于用户闲置物品和碎片化时间的剩余价值释放,主要包括闲置物品、闲置资金和闲暇时间。随着分享经济的发展,分享主体也由个体扩展到企业/政府等主体,有学者将个人之间的交换推广至个人或组织之间,将组织与组织间的资源共享也认为是分享经济模式。

基于分享经济的思维方式,我们重新审视现有校企合作的方式。企业建设兼具生产与教学功能的公共实训基地,企业对这些实训基地有所有权;职业院校自办的、以服务学生实习实训为主要目的的企业,职业院校对这些企业具有所有权。这样的做法有利于产教深度融合,企业对建立的实训基地的所用权和使用权相统一,职业院校对自办企业有所有权和经营权。这样的思维方式有利于充分挖掘企业内部资源参与职业教育,学校内部资源参与企业的实习实训,但无疑也侵占了这两类组织中最核心的资源去做最擅长事情的机会。

为了解决此问题,将分享经济的思路引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理念中,会有全新思维。分享将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可以将组织与组织之间所拥有的资源,通过一定的平台进行分享,将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从而拓展校企合作的发展空间,改变校企合作方式和理念。企业未必需要建立属于自己的公共实训基地,而是通过一定平台,寻找到适合企业的实训基地,节约企业自身资源,重新利用社会有效闲置资源。同样,拥有一定实训基地的企业,可以通过平台,让其他企业或学校进行使用,从而达到分享合作的目的。

二、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提倡“分享经济”的必要性

(一)传统校企合作途径中学校及企业面临的各自困境

一方面,职业院校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提高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必须配备满足教学要求的实训基地、编制或引进科学而具有实用性的教材,培养或聘请技术娴熟的实训指导老师。职业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硬件和软件的投入,都必须有大量的资金才能保障其建设和运行。但在现实的教育环境中,由于高校扩招,在校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现有的实训教学设备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职业院校有限的资金资源和教学资源和现实的实训教学需求形成矛盾和冲突。另一方面,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严重的重复建设现象,造成资源浪费。大多数学校投入大量资金建立自己的实训基地,只限于本校学生使用,导致很多设备闲置,利用率低。还有部分职业院校本身并不具备实训条件,通过模拟来代替“真枪实战”,学生并没有真正获得实训机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都无法得到真正的培养。

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虽然国家从政策、税收等方面,在积极倡导和推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合作,但企业投入职业教育的整体意愿不高。产生这个结果的原因,并不是企业不需要职业院校的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持,相反,他们非常需要。但企业在与学校合作过程中,建设兼具生产与教学功能的公共实训基地,会产生额外的成本与开支,培养的人才很多时候无法保证留在自己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带来的收益十分有限,会影响企业本身的盈利,又会影响到企业将有限的内部组织资源,投入到最具核心竞争优势中去。多种因素的影响,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意愿和效率并不高。

(二) 分享经济思维下校企合作的益处

第一,扩大供给总量。学校所需要的实训实习场地的供给量扩大。分享经济通过重构无限量的存量资源,转化为能够提供经济和社会价值的产品或劳务。例如,分享经济一方面可以提升资源利用率,将闲置资金、资产和认知盈余等资源投入社会消费中,产生了新的价值。另一方面,扩大了供应面,过去生产供给以企业端为主,现在增加了兄弟院校的端供给,大大提升了社会供给总量。

第二,需求侧影响。分享经济有助于降低社会价格总水平,消费者参与分享经济,可以降低消费成本,提升消费者的实际购买力。分享经济平台通过供需方直接对接,免除复杂的手续和中介费用,降低交易成本。分享经济通过提供无限的社会存量供给,扩大消费者可选择空间,实现供需匹配,从而扩大社会总消费需求。企业在寻求为自己员工的职业技能培训的时候,可以通过一定平台,需找适合本员工专业领域的培训学校。同时学校也可以寻找适合与专业相匹配的行业企业,大大节省了为满足需求,校企双方在寻求资源中所浪费的时间和金钱。

第三,分享经济理念下,学校和企业一方面可以省钱,一方面可以赚钱;一方面获取他人的社会经验,另一方面可以自己探索。分享经济实现了高效率,并为合作双方都创造了经济利益。共享平台能够给合作双方提供丰富的社会经验。

三、分享经济视角下重校企合作新路径

(一)以政府为主体搭建资源分享平台

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共享经济模式,利用互联网的传播特性,使供需双方的需求展现得更为精准和具体。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存在信息的不对称及信息传播方式比较传统的困境,为了解决资源零散的情况,现在搭建了很多职业教育集团,每个职业教育集团中包含了政府、企业和学校的多个主体。但在一定区域内,多个职业教育集团的资源会产生重复,并且又互不交集。如一个企业可以受多个职业教育集团的邀请,参与到多个职业集团当中,这个企业可以享受到与多个学校合作,但众多学校与学校之间的资源又不能互相匹配和有效利用。因此迫切需要以政府为主体,搭建一个众多企业和众多学校都可以充分利用的公共网络平台。

(二)在平台上积累可以共享的资源

在政策《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的通知 》里提到:“基本建成国家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资源库;基本形成全国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联盟和数字化资源协作共建共享机制,加快提高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开发的标准化、专业化和产业化水平,大幅提升全国职业学校协作发展、共享资源和改革创新的能力。”国家通过在政策层面的导向,鼓励职业院校积累数字化资源,这些资源将来都可以成为公共网络平台上,在校企合作中可以共享的资源。

(三)校企双方线下分享的资源途径

第一,人力资源的共享

设立企业专家大讲堂,构建信息沟通平台。邀请实验室专业人员、校友每学期举行两到三次讲座和专题报告,做到及时、深入了解企业情况,适时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组织安排。实行学院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互派交流机制,结对开展实验室建设、课程标准制订、合作科研项目等,达到校企双方人力资源的优势互补。专任教师三年内至少下现场锻炼一次。顶岗锻炼期间,积极参加企业生产,企业人员进入学校承担部分授课任务,指导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按照企业标准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鉴定考核。

第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共享

有些职业院校有土地资源与企业共享,企业很愿意与学校合建厂房,进行“工学结合”;有的职业院校,生产设备比企业的还要好,企业非常乐意与学校共享设备;还有的学校拥有经验丰富的教师,能搞科研,帮企业解决生产上一些实际的问题,也受到企业的欢迎。集教学、培训、生产服务和技能鉴定为一体的实训场所,推动了高职教育的发展,改善了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条件,节约资源,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各职业院校在新的实训基地建设中不需要面面俱到,而是突出重点学科的建设,学校间互通有无。实训基地的使用者不局限于学生,可以面向企业提供在职人员的培训、教师的进修以及社会上其他行业的培训。加强对实训基地的管理,适当收取费用,支持实训基地的正常运转。建设区域共享型实训基地,支撑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发挥高职院校的人才优势、设备优势和开放办学的优势,服务、带动周边中小企业及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实现区域资源共享,成为服务区域中小企业的工艺技术研发中心、社区培训服务中心和区域资源共享中心,最大限度发挥辐射功能,提高高职院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凌超.“分享经济”在中国的发展路径研究――以在线短租为例[J].现代管理科学,2014(10):36-38

[2]威茨曼.分享经济学[M].林青松译.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 1986.

[3]廖丰.“分享经济”在中国 P2P 发芽易生长难[N].京华时报,2014-06-11.

[4]田淑娟.Airbnb 创始人:分享经济模式也适合中国[J].财新网,2013-09-18.

[5]毛向辉.分享经济学――数字媒体时代的新交易规则[J].创新时代,2013(11).

[6]刘泓君.周航的共享经济论:你不必拥有一辆车[DB/OI].极客公园,2014-04-22.

篇8

关键词: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系统;智能电网

DOI:10.16640/ki.37-1222/t.2016.13.172

1 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发展历程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同时,中国电网正在演变成为一个长距离、区域互联的特高压智能电网。与此同时,如何保障该系统具备安全稳定的运行状态是重要问题。而保障智能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就不得不提到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所以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是我们此文要介绍的重点。

随着科技发展和市场对电力的需求,电网调度自动化相关技术不断的走向成熟。截止目前,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的更新迭代已经历了4次。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调度自动化的概念,而彼时单片机是工业应用的主流,因此第一代的调度自动化系统全部的功能都基于单机上实现。到了80年代中期,引进了能量管理系统(EMS)及开发技术,并且当时的中国电力科学技术研究院和南京自动化研究所在此基础上研制了适用于各级调度的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SCADA)。90年代,出现了基于RISC图形工作站的统一支持平台的功能分布式系统。这一系统采用高级的图形技术和关系型数据库,系统的应用软件也更加丰富。2003年8月,美国东北部和加拿大部分地区发生了大面积停电事故,因此接下来各国开始抓紧研究如何使得大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以及如何对大面积停电进行预警。有了北美大停电事故的警示,中国国家电网公司也于2004年开展专项研究,并且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立即着手新一代调度控制系统的研发,与2009年全面启动了智能电网发展战略,重点推动了D5000平台的技术研发与集成应用。D5000平台,也称为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它良好支持各类应用:如EMS、配电网管理系统(DMS)、广域监测预警系统(WAMS)和公共信息平台等。D5000系统遵循IEC 61970规约,满足安全分区和安全防护、EMS网上浏览、操作和远程维护要求,按照开放分布式的设计思想,面向电力市场进行了应用软件功能的完善,它是一套面向电力企业自动化系统可靠并且开放的支撑平台。

2 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介绍

D5000系统包括“一个平台四类应用”。智能电网技术支持平台是系统开发和运行的基础,负责为各类应用的开发、运行和管理提供通用的技术支持,为整个系统高效稳定运行提供保障。四类应用是:监控与预警类应用、调度计划类应用、安全校核类应用和调度管理类应用。

该系统的关键技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可观测性大幅度提高

D5000平台支撑了电网多级调度的协调运作,充分实现了调度控制专业的横向集成和纵向贯通。它拥有安全又高效的服务总线,实现了电网调控中心内部及调控中心之间的数据传输交换,这解决了长久以来各级调度协同工作时的数据实时性和一致性问题,使得数据的共享更加开放透明,让数据的可观测性大幅度得到提高。

2.2 可控制性得以加强

D5000平台解决了多级调度协同工作时的监控、预警以及灾害应急处理,使得大电网调度的一体化协调运行和可控制性得以增强。D5000平台实现了安全通信和加密的访问控制,研发了基于特大电网的自动发电控制和自动电压控制,建立了全球规模最大的动态电网监测系统,从而实现电力系统从稳态到动态的全过程监测。

2.3 提升了新能源消纳能力

D5000平台提供了考虑新能源消纳、适应节能调度模式的辅助决策软件,这有利于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利用,符合国家倡导了绿色、经济的能源利用政策,也填补了调度自动化系统相关软件的空白。

2.4 提高了电网运行经济性

电网运行的经济性的主要关注点在输电、变电、配电过程中,如何使得变压器高效运行,如何使得线路损耗降至最低都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重点。而合理的电网运行方式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D5000平台在保证安全运行的前提下,给出优化运行方案,提高功率因数,降低电网损耗,提高了电网运行效率,从而提高了电网运行的经济性。

2.5 增强了抵御重大灾害和网络攻击能力

D5000平台满足国家等级保护第四级安全要求,研制了各种专用安全设施。它的网络架构采取基于 VPN的专用数据网络,多层接入网采用双归方式接入骨干网,骨干网采用独立双平面组网的方式,提高了系统抵御重大灾害以及网络攻击的能力。

3 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展望

将来,随着国际标准的日益完善和迅猛发展和市场化对电力系统的要求提升,调度自动化系统将朝着标准化、市场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另外由于新能源的大规模利用和并网,调度运行方式将会面临更为严格的考验,这给调度自动化系统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的调度自动化系统一定是能够符合能源变革需求的高度智能和自适应系统。从调度监控和高级应用的角度来看,未来电网的结构和运行模式都将发生重大变化,将会成为一个多层次、多尺度、多对象的复杂统一体。

4 结语

调度自动化系统是智能电网的司令部。本文介绍了智能电网自动化系统的发展历程,又阐述了调度自动化系统的现状和关键技术。在数字化,网络化,市场化的迅猛发展下,未来调度自动化系统将会面临更大的挑战和前所未有的机遇。

参考文献:

[1]辛耀中,石俊杰,周京阳,高宗和,陶洪铸,尚学伟,翟明玉,郭建成,杨胜春,南贵林,刘金波.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现状与技术展望.

[2]姚建国,杨胜春,高宗和,杨志宏.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发展趋势展望.

篇9

关键词:传统诊断技术;网络计算机;远程监控;故障诊断

机械故障诊断技术,就是通过机械设备运行过称中得相关信息来识别机械运行状态是否正常,确定发生故障的部位,寻找故障起因,然后相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的一门技术。现代的机械设备正迅速地向精密化、高速化的方向发展,设备的某一故障有可能会引起整个设备的损坏,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这就要求我们在机械设备进步的同时,故障诊断技术的发展也要得到人们的重视,与时俱进。

1.传统的故障诊断技术

传统的机械设备诊断技术主要是采用封闭的收敛设计思维,根据以往的经验来诊断发生故障的部位,然后在固定的空间范围内,用传统的几种方法来修理故障,通常是单机在线故障检测与诊断,其中常用的故障诊断法有振动检测、噪声监测和温度检测等。

(1)振动检测法 这种检测方法是依据设备的零部件和整机都有不同程度的震动来进行判断,精良的器械震动度小,损坏较大的机械震动度较大,也就从机械设备之间的密度联系来看器械是否出现故障,这种检测方法是比较科学和中肯的。在这种方法检测时,我们通常会设一个界定点,一旦振动频率达到高频这个界定点,就说明机械设备出现了故障,而不是正常的机械运作会出现的振动频率,从而减少检测失误的发生。

(2)噪声检测法 不同机车发出大的马达声是不同的,那么,相同原理,精良的设备与故障设备辐射的信号也是不同的,我们将这种检测方法称为噪声检测法。在设备运行中,以噪声的参数来判断设备的状况,一般情况下,故障设备的噪声比较刺耳,辐射信号比较强。

(3)温度检测法 振动检测和噪声检测分别是以高频和噪声辐射信号为界定点,温度检测法而是以温度为根据进行设备的运行状况检查。它不仅依靠温度检测来诊断故障,还借助了红外技术等技术手段来检测,使其检测更为准确。

2.传统故障诊断技术的缺点

(1)检测的封闭性,单传统故障诊断技术是单机在线检测,不能实现资源共享,无法人工智能协同检测,得不到更好的调节,时间消耗较长。

(2)检测的不科学性,这种检测失误的可能性较大,检测过程不规范,是以以往的检测经验进行比较,从而判断设备是否故障。

(3)检测的不确定性,传统故障诊断技术的检测方法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局限性,从而影响到检测结果的不确定性。如噪声检测法,在检测过程时比较容易受到环境和天气的影响,检测结果就不一定准确。

另外,机械设备通常来自不同的厂商,往往需要靠他们的技术支持,这是非常不便利的,一台设备的停止运作,也会给企业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一台设备不仅要能正常运行,还得故障率低,这是所有用户的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工厂设备运作更为频繁,机械设备日趋大型化连续化和机电一体化,性能与复杂程度也在不断提高,设备故障的诊断也越来越复杂,机械更为精良的同时故障也越难以发现,而传统的诊断技术已然无法支持,企业的发展迫切地需求新型诊断技术的出现。网络计算机远程监控技术的产生能否给企业带来希望?

3.网络计算机远程故障诊断技术

3.1网络计算机的远程监控及故障诊断系统的工作原理

计算机网络是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计算机系统。其系统主要由采集终端、监控终端和远程监控终端组成。采集终端主要负责信息和数据的采集,观察其运行状态,由于信息的不断采集,可以起到预警作用,对设备故障进行初级诊断。监控终端分为本地监控终端和远程监控终端。本地监控终端是通过局域网进行的计算机连接,远程监控终端是通过Internet连接到故障诊断重心的计算机,这两个终端都可以查询运行状态和历史信息,这可以为后面的人工检查提供数据和材料。

这样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却只能提供简单的数据技术支持,对日渐复杂的故障诊断还是无法满足的,我们需要将异地之间的网络系统连接起来,实现资源共享,进行人工协同,从而有效的解决设备故障。

网络化的远程监控就具备这些功能,远程监控能够实现异地资源共享,动态扩展,设备提供厂商在线提供技术支持,联系专家进行诊断,及时有效地诊断故障和维护系统。这些功能的具备是由于故障诊断系统的建立,在故障诊断系统中,设备制造商的服务系统起到了核心作用,设备制造服务商通过网络设备这一平台传输数据,提供通讯,专家对用户设备进行故障诊断和维护。网络远程监控系统具体的功能可以分为五项:(1)提供工作参数,(2)查看本地设备运行状况并提供历史信息,(3)向设备传送加工程序和参数,(4)登记维修保养记录,(5)发送故障诊断申请,参与人工协同故障诊断。

3.2远程故障诊断技术的特点

(1)经济性   与传统仪器检测相比,远程检测在整个过程中的使用费用与维修费用无疑显得更为低廉,便于故障的非本土机器更好地了解并解决障碍,节省了一笔机械厂家派遣技术工出差来修德费用。

(2)规范化   远程监控和故障诊断系统有其自身的标准化设计,并且方便扩容,信息的共享性使得各模块可以通用。用户在此基础上可以选择能够满足需要的测试仪器和编程工具。

(3)灵活性,检测不受环境、天气的影响,网络的地域范围广,不受空间的限制,通过计算机系统进行人工协同检测,方便灵活,反馈及时,检测效率更为高效。

3.3远程监控技术的前景

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网络技术越来越被广泛地运用,不仅在人的日常生活中起到也重要的作用,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也发挥了积极影响力,在化工机械设备生产中具有深远的意义。网络计算机技术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简化了很多不必要的操作流程,机械设备运作实现了人工智能自动化,减少了人力资源的消耗,降低了劳动力成本,使得生产也更为便捷,车间的操作工序更为流畅,整个生产过程有条不紊。

计算机网络远程监控技术,为车间生产的安全提供了保障,整个操作环节都得到了全范围的监控,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和及时处理问题,监控工作更省 事、更省时、更省力,使得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大化,成本最优化,为企业创造了更多大的剩余价值。另外,故障的及时发现与处理也降低了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从根本上消除了安全隐患。

远程故障诊断技术虽然在国外已经蓬勃发展,但在我国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技术本身与网络技术的问题很多都还需要解决。但是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是其具备的时间优势,还是其会带来的经济效益,与传统的故障检测技术相比,远程故障诊断技术都是更为先进,运用更为可行,未来的发展前景可谓是一片大好。

参考文献:

篇10

2009年12月25日,作为第二批创业板8家企业之一的超图软件(股票代码300036)在深交所挂牌上市;而就在其敲钟的半个月之前,12月10日,北京超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继2005年之后,第二次入选“2009年度德勤亚太地区高科技、高成长500强”(Technology Fast 500, Asia Pacific 2009)。

两次大众媒体的聚焦,让这家1997年成立以来便专注在地理信息系统(GIS)基础平台软件和应用平台软件研发的公司成为了“新闻人物”。而在其身后,中国地理信息产业诱人的发展前景与巨大的市场,也走进投资者的视野。

地理信息产业方兴未艾

超图软件总裁宋关福介绍,“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GIS产业已经形成,正在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地理信息产业是以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和卫星定位系统等地理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兴信息产业。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已走出测绘、绘图、资源和环境管理等传统领域,不断拓展和加深,进入广泛的电子政务、企业信息化与国防信息化领域;同时,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s,基于位置的服务)模式正在随着互联网技术与移动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迅速发展,网络地理信息服务正在以一种崭新的模式推动着大众地理信息市场的兴起。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始于测绘和资源环境两个领域。20世纪80年代,国家测绘局引进第一套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开始建立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并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列为行业的主导技术或核心技术之一。

进入20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得到了发展。在国家“九五”科技攻关计划中,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作为重中之重项目得到支持和发展,并较快地进入市场。经过数年的努力,以超图为代表的一批国产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平台和应用软件相继涌现,随着地理信息系统人才队伍形成,大量从事地理信息系统的专业公司创立,为我国地理信息系统产业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地理信息系统已经在土地、交通、国防、设施管理、电力、农业、林业、电信、商业、旅游以及大众服务行业和领域得到广泛应用,GIS技术已经在我国政府部门和众多行业中广泛应用,为政府决策和管理提供空间信息与空间分析等技术支持。

超图软件副总裁王继晖称,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GIS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各行业的GIS应用,特别是电子政务和数字城市建设,已经成为GIS的主要市场,此外,企业GIS应用,如电信和城市设施管理,预示着巨大的市场空间。

超图的超级创新力

据王继晖介绍,作为一家创新能力很强、创新节奏很快的公司,超图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技术创新、营销创新、管理创新等创新体系和企业文化,保证了超图多年来持续的创新能力,不断涌现新的技术。

除在跨平台的GIS基础平台软件技术等方面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外,作为自主创新的GIS厂商,超图软件在国内市场还具有很强的本地化技术开发服务的优势。公司产品研发团队可直接参与技术支持和服务,大幅度提高了技术开发服务的效率,研发团队还可以对顾客提供常规技术支持无法提供的深层次技术支持。

此外,超图软件在国内设立了7个分公司,分别位于上海、广州、成都、长沙、西安、沈阳和杭州,并在其他三个城市设立了服务机构,从而能够为当地用户提供更贴身、更周到、响应更及时的服务。

作为国内领先的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平台软件企业,目前,超图软件正在向“中国智造”的国际性GIS品牌方向发展。SuperMap GIS系列软件已经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个地区领域,并已成功进入日本、韩国、东南亚、南亚、中亚、欧洲、非洲等国家和地区。

据行业有关专家推断,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十年里,地理信息产业的信息市场、产品市场、技术市场和劳务市场等将初步形成;我国地理信息空间数据将更加丰富,共享机制将初步形成,自主产权软件市场占有率将超过75%。地理信息产业将成为现代服务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未来十年前景广阔

近年来,我国地理信息产业保持了高速发展态势。根据赛迪顾问的研究,虽然受到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GIS软件市场同比增长20.8%,高于软件整体市场16%的增长率,成为软件市场中一个值得期待的细分领域。有专家预计,依照目前年均20%以上的速度增长,2010年国内地理信息产业产值有望达到1000亿元。

有业内分析人士称,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已经初具规模,具备了良好的数据、人才和技术基础,市场需求旺盛。“在IT技术变革和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带动下,中国地理信息产业正在进入产业高速发展的关键转折期。”

这具体表现在:一方面,政府和企业用户近年来对GIS的需求不断提升,逐渐由被动需求走向主动需求,拉动着GIS软件市场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国内GIS软件市场从业单位众多。据国家测绘局公布的数据,2008年我国地理信息产业总规模已超过600亿元,从业人员约40万,从业机构超过1万家。

但从总体来看,国内GIS软件市场份额分散,大部分企业规模较小,收入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