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学科素养的培养范文
时间:2023-08-06 11:26: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化学学科素养的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中化学;科学素养;培养内容
一、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态度
树立学生崇尚科学的良好态度是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基础。化学是一门与人们实际生活联系十分密切的学科,化学学科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促进了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所以,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渗透这样的教学思想。
在高中化学的教材上有许多介绍化学发展史的内容,像氯气的发现和确认、苯的发现和苯分子结构学说等内容,都能很好地证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化学科学的进步和发展都是由实验一步步发现和证明的。
二、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精神
学生严谨的治学精神是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学生有了严谨的治学精神才能更好地掌握学科知识,才能更好地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学生厌倦学习,上课的时候总是无精打采,下课的时候则生龙活虎。还有的学生读书、做题时不求甚解,一味地等着教师的讲解。这样的学习态度都不是良好的求学态度,久而久之,他们的治学态度就松懈了,不严谨了。针对这些现象,教师在课上要及时纠正。比如,为了让学生体验化学学科的严谨性,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探究性的实验,像这样的探究题:铜锈主要成分是Cu2(OH)2CO3,但随着近年空气中二氧化硫含量的增加,铜锈主要成分被认为是CuSO4・3Cu(OH)2。
那么铜锈的成分到底是什么?
三、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当学生能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就说明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和教学知识有关的学习内容,让学生用课本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比如,在讲授“维生素与微量元素”时,可以让学生寻找一些富含维生素C以及富含微量元素的水果和食物,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讨论维生素C及微量元素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高中化学 学生 科学品质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确立了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品质为主旨的新课程理念。”中学化学的教学内容覆盖面广,有利于多层次、多渠道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但教师无法把科学素养像知识那样教给学生。
1.教师言传身教影响学生良好习惯和科学品质的形成
教师一方面要处处以身作则,以理服人,以自己突出的科学品质感染人,另一方面要严格要求学生,对一些涉及科学素养培养的行为和品质要有规章,以规章制度教育约束学生,使他们逐步形成讲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例如,在演示实验中教师不小心将一根玻璃管掉在地上摔碎了,教师往往会有几种态度:(1)视而不见,再拿一根继续演示;(2)踢到一边或拿扫帚胡乱扫到一边;(3)将碎片小心捡起,并彻底清扫。教师的操作和行为是否规范,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和科学品质的养成极为重要。
2.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科学品质
化学实验教学是全面实施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化学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它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它又是增强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催化剂。”因此,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科学品质的一条重要途径,是教学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在化学教学中充分重视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要规范操作演示实验,根据教学需要适当增补演示实验,在加深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同时,诱发、拓宽、深化学生的科学思维。(2)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尝试探究性教学,这样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独立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3)教师可利用课外家庭小实验来培养学生的科学品质和好的习惯。这样可以使学生不仅有效地获得化学知识,培养了实践技能和素质,而且培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3.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良好科学素养
新课标提倡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学习化学的兴趣是学习化学的主要动机之一。生活中的化学与学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展开探究,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加深他们对化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认识。如学习煤和石油时,教师可以介绍洁净能源的开发、目前各国开发新能源的举措等,学习酸的通性,pH值时,教师可让学生完成家庭小实验:用pH试纸测定肥皂水、食醋、矿泉水、洗发剂等液体的pH值,判断各种液体的酸碱性。
4.联系化学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随着科学的发展,化学与生物、材料、能源等众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化学已成为高科技发展的强大支柱。在高科技蓬勃发展的今天,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面临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渗透化学前沿知识,使课堂教学具有时代气息。如学习水的有关知识时,教师可向学生介绍纳米技术在净水中的应用,选择实际问题情景:无锡太湖2007年5月底蓝藻大爆发,引起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导致全市人民饮用水困难等。教师可以以此为引导展开教学,介绍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恶化等话题;学习原子结构时,教师可以介绍核武器的制造等。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中的不断渗透,能让学生了解现代科技的新成果、新进展、新成就及新问题,加强学生对现代化学知识的了解及价值的培养,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科技知识,又能拓展学生的智力空间和思维广度。
科学品质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和形成并非易事,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教师应该在充分挖掘教材、改进课堂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加强有效的科学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化学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03.10
篇3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化学教学;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06-0074-03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高中化学课程的核心目标。新课标将其细化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化学课程与时俱进改革和发展的必然,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重任。
化学科学素养包括: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化学科学探究能力和化学科学品质。化学科学探究能力是化学科学素养的核心内容。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呢?
一、夯实培养学生化学科学素养的基础
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化学科学素养最重要的基础,是化学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因此,夯实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教学,才能培养学生化学科学素养具有坚实的基础。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构建“双基”教学的关键
采取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化学实验、组织兴趣小组、与社会、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相联系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在教学中创设情境
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生活中的素材可以成为导入新课、引发思维、激起共鸣、展开教学的亮点。情境素材可以来自化学实验、化学问题、小故事、科学史实、实物、图片、影像资料、数据、魔术等。当知识被运用于现实情境时,有意义的学习才有可能发生。
例如,在介绍铁与水的反应时,利用以下情景引入:一家炼铁厂的熔铁炉底部出现裂缝,熔化的铁水从中涌出,当高温铁水流入炉旁的一条水沟时,轰的一声巨响,整个车间被掀掉了。
提问: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威力呢?
(三)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
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要关注结论,也要重视结论产生过程的探索与体验,才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
坚持不懈地进行探究式学习,有助于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初步研究能力、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设置不同形式的探究教学,开展以实验为主的探究。可以通过组织阅读、演示、讨论等活动进行探究,促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体验学习,经历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例如,学习过氧化钠与水的反映时,采取以下方法,效果较好。
情景引入:小魔术(水能生火),一团棉花滴上水,不会燃烧,为什么包有过氧化钠后滴水就能起火呢?实验前所有学生都认为水可以用来灭火,结果意外发现水能生火,这一预想与现实的矛盾,让学生产生了好奇心,激起他们对问题的探索。
学生自主探究:把水滴入盛有过氧化钠的试管中,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口,检验生成的气体,用手触摸试管外壁有什么感觉?然后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酚酞溶液,有什么现象发生?得出什么结论?
观察现象:剧烈反应,试管温度升高,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滴加酚酞变红,振荡后红色又褪去。
提出结论:过氧化钠与水剧烈反应,放热,有氧气生成,有碱生成,过氧化钠有强氧化性。
二、注重科学方法的指导,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一)以问题解决法进行教学,体验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途径
教学中经常采用问题解决法的教学,包括提出问题;收集、查阅资料;分析、讨论、处理资料;找出规律性、得出结论等步骤。这种思路体现了解决化学问题的一般科学方法。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科学探究能力和品质正是在这种活动中形成的。这种过程是以基本的科学方法作为指导,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运用一般科学方法的过程。
例如,学习焰色反应时,可以提出以下一系列问题(1)为什么用铂丝或光洁无锈的铁丝,能用铜丝吗?(2)为什么用酒精灯或煤气灯,能用煤油灯吗?(3)第一次灼烧时为什么要与原来的火焰颜色相同?(4)蘸盐酸洗净以后为什么要灼烧至没有颜色?(5)多次灼烧为什么都用外焰?(6)观察钾的焰色反应时为什么要透过蓝色的钴玻璃?(7)为什么要用盐酸洗,用硫酸行吗?上述几个问题的核心均是围绕排除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干扰展开的。
(二)以讨论法进行教学,树立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意识
运用讨论法教学,首先让学生提出假设,然后验证假设,在相互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选择科学方法解决问题。通过讨论,培养学生更深层次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为什么在FeSO4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时,生成的白色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呢?Fe(OH)2很容易被氧化,实验室中采取什么措施能制得白色的Fe(OH)2沉淀呢?
措施:把胶头滴管插入溶液深处滴加NaOH溶液;用煮沸的蒸馏水配制FeSO4溶液和NaOH溶液;在配好的FeSO4溶液上面滴加少量煤油。
(三)注重化学实验教学在化学科学素养教育中的独特作用
化学实验是高中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化学概念、规律的理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实验能力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基础。
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化学知识,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实验的设计与评价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自主探究、动手实践,感悟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品质和科学能力,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环保意识,建立积极的科学情感等。
例如,钠与水反应实验,动手切钠可以感受钠的硬度,观察钠的金属光泽,在空气中与氧气的反应,与水反应的现象,通过现象可反思钠与水反应的安全问题,延伸到钠与盐酸反应的剧烈程度,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的产物等。
(四)加强习题的训练,使学生掌握相关的科学方法
通过习题训练可拓展知识面,帮助学生认识、理解、巩固知识,学会触类旁通,提高解题技巧,培养应变能力。习题的训练有助于学生掌握处理和分析数据、资料的科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审题时要求把题目中已知信息、未知信息和题干的要求以及自己知识体系融合在一起,形成已知条件;有助于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利用科学的解题方法(守恒法、极值法、差值计算、关系式法、公式法、图像法等)培养科学规范的答题习惯。
(五)介绍化学发展史,使学生掌握科学方法
化学发展史许多发明过程中体现了很多科学方法。非常有必要把其解决问题的探索历程,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思路展现给学生。
例如,燃素学说的创立者施塔尔最早发现明矾里含有一种与常见的金银铜铁等普通金属不同的物质,英国化学家戴维用电解法来制取这种金属未获成功,丹麦科学家厄斯泰德将氯化铝同钾汞齐作用制成铝汞齐,除去汞后,得到一些不纯净的铝。德国化学家维勒重复厄斯泰德的实验,维勒后又将少量金属钾和过量的无水氯化铝放在铂坩埚中加热得到金属铝的粉末。1836年维勒分离出小粒状铝,1849年制得黄豆大的铝,前后共经历了18年。法国化学家改用钠作还原剂,成功地制得成铸块的金属铝。法国化学家得维尔实现了铝的工业化生产。1886年,美国的霍尔和法国的埃罗,各自研究出电解制铝法。总之,从铝的发现到制得纯铝,经过了十几位科学家一百多年的努力。科学家借助实验方法解决化学问题的过程,面对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勇于探索,克服困难,总结经验和教训,不屈不挠,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
科学态度的培养是科学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新课标中基础知识和过程方法的教学是培养科学态度的前提,科学态度是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最终目的。培养科学态度的具体方法有多种。
(一)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
课堂教学时,发现有知识性错误时教师应及时纠正。做演示实验要按规程操作,如实记录。教师应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成为学生的表率。
(二)理论联系实际,发挥化学实验的作用
一丝不苟地进行实验,将各项活动安排得井井有条,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地进行实验的每一步操作和观察,认真地进行实验记录和实验报告。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三)联系化学科学史实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联系化学科学史实,学习科学家对工作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科学研究刻苦钻研、孜孜不倦、坚韧不拔的精神,为真理不畏艰险,勇于探索,勇于献身的品质。
参考文献:
[1]孟凡含.高中化学问题教学的教学策略[J].新课程(教师),2010,(11).
篇4
关键词:综合素质;项目化课程;主体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115-02
怎样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一直是高职教育教学探讨的核心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解决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体系的架构、教材的编写和选择、教学方法的改革等。本文主要讨论项目化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学方法的改革,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顺应社会产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一、目前在项目化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目前“工学结合”的项目化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使学生在项目化课程中的主体作用不明显,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1.项目化课程内容的选择。专业核心课程内容还是以现有教材为主,目前大多教材的编写重知识体系,轻岗位知识结构的组成,使学生的学习很被动,知识的结构松散,到具体岗位上需要对知识进行重新“组合”,但“组合”恰恰是高职学生所欠缺的,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目标性明确的选择岗位知识结构是目前教学方法改革的第一步。
2.项目化课程实施方案的设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会在教学前将自己设计的教学步骤讲述给学生听,学生在教学中只依靠教师的教学步骤被动接受,只是跟着老师在工作岗位上“参观”了一遍,自身并未真正参与到“岗位工作”步骤的设计中去,学生将来的“工作”主体性没有被挖掘出来,不利于学生统筹高效完成工作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3.项目化课程实施前的准备,在项目化课程实施现场教学前,教师会将那些所需的教学辅助器材(如仪器、试剂、多媒体等)准备好。(学生可能也参与一些简单环节的操作)因此,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只是根据老师的要求去做,而在学生的责任范围内不成系统性,或者学生是被动的,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被调动起来或激发出来。
4.项目化课程的实施课堂组织力度不够,教学内容是“工作任务”导向的,但完成“工作任务”却是平行的、分散的,即大家同一进度,这恰恰不能体现效率和团队合作,没有根据“工作任务”的特点要求学生对任务进行分解和分工协作。这样完成的“工作任务”要么显得混乱没有组织性,要么显得呆板效率不高,不利于学生统筹安排能力的提升和团队协作能力的锻炼。
二、教师在项目化教学中的作用
教师是教学的具体实施者,使学生在项目化课程教学中起主体作用,教师引导学生完成项目要高效、时间安排要合理,项目一般是以团队的形式完成的,要顾及到项目团队中成员能力的发挥和合作情况,因此项目实施过程中任务的合理分解和团队的合作都是必须考虑的。教师在项目建设不同时期作用不同。
项目化教学中教师参与项目建设是间接的,教师通过指导组织学生来完成项目。针对高职学生的统筹协调组织能力欠缺,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项目实施中的项目调度、进程管理和技术支持上。特别是在人员调度上,教师必须对学生项目团队加以指导与监管,引导学生根据个人所长对任务进行分配,最大化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项目建设中去。在项目启动设计方案初期,教师组织团队将任务进行分解,引导团队做几个可行方案,进行比较选择,锻炼学生的统筹能力;在项目建设准备期,教师引导学生细分项目任务,突出项目团队成员在完成项目中的作用,让团队成员对完成项目所需要的关键技术技能有所认识,剖析项目实施过程中任务的衔接和轻重缓急,以帮助项目团队掌握好项目推进的节奏,确保项目完成的效率和质量。在项目实施期,教师就完成项目的关键技术、难点进行重点指导与监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和延拓性的工作,让学生具有更宽阔的适应面和更深入的知识结构。在整个项目建设过程中,教师要安排学生“技术督导小组”,监控项目组成员“遍历”项目涉及的重点技能和知识,确保主要技能与知识为每一个成员所掌握,同时敦促项目组开好项目重点工作会议和总结会议,保持项目组成员间信息交流的顺畅。
项目化教学过程中角色变化最大的是教师,从企业的“总经理”下派任务,到“总工”要求按技术标准流程完成任务,再到“技术员”进行技术把关和“质量经理”进行质量监控。教师以“质检经理”身份对学生的项目成果进行检验,不仅不会引起传统教学中教师批评学生所带来的抵触情绪和负面影响,反而会激起学生为赢得“质检经理”对质量的认可而孜孜不倦地追求完善的热情,并借此为他们搭建起一个表达自我、与人沟通的平台,一个相互促进的良性竞争平台,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帮助学生完成了由“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下图1是教师在项目化课程教学中的组织实施过程。
图1 教师在项目化教学中的组织作用
三、凸现学生主体的项目化教学
项目化教学的目标是通过“工作任务”载体培养学生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同时培养学生对“工作任务”的系统统筹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改进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综合素质。教师在项目化教学的设计准备环节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广泛占有与教学有关的资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如图2所示,课程开展之前,把学生讨论设计完成目标的方案作为教学的一部分,准备工作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负责制订工作方案,教师把握全局并适时给出意见;课程开展过程中也采取学生监督学生的方式;如果遇到困难,先寻求同组同学帮助,协商之后仍无法解决再由教师解决。
项目化教学的学习主体是学生,组织学生开展有效学习是项目化教学的课堂组织必须解决的问题。就教学效率和设施的使用及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而言,项目完成是以团队的方式进行的,教师根据学生能力不同搭配组建团队,教师根据团队中各个成员的能力或长处进行任务分配,教师引导学生做好项目预案,指导学生按照预案进行实施。项目实施中教师引导学生统筹安排工作,以便提高工作效率,为保证项目完成的质量,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制订过程控制考核方案,团队在项目完成中就会根据重点、难点进行明确分工,这样实施即最大程度发挥了每个成员的作用,又体现了团队在项目完成中的作用。从制订项目实施方案到归纳,找出主要矛盾,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展开的,学生亲历每一个工作环节,不仅让学生感受到预案在项目实施中的重要性,并且用实践来印证实施方案的合理与不足。以学生主体实施项目,一方面能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统筹安排能力,使学生将来能够更好地就业并且更快地融入工作环境。
四、结语
高职教育直接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其社会开放性及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性、教育过程的实践性等都体现着它的特殊性。因此项目教学主要围绕以下几条展开:(1)以学生职业发展为前提,按工作岗位知识组成特点,选择并整合课程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相关岗位上很快上手,提高学生就业适应能力。(2)结合专业特点和具体课程教学实际,在项目化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统筹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3)引导学生全程参与课程实施的设计、组织、准备、实施、评价,强调完成的质量和效率,体现学生的主体性。(4)项目化课程改革依托专业的核心课程展开,扩大学生自主选择空间,创新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张海燕,严方.高职项目化教学的课堂组织与实施策略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0,175(24).
[2]汤义武,甘毅.现代企业对高职专科人才的需求状况[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5(3).
[3]康良溪.学生自主实验能力的培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沈宏毅.以能力为本构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篇5
关键词:科学素养;高中化学;化学教材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加之现阶段人们对学生教育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以及社会对学生动手思考能力的重视,加强化学教材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成为了现代高中化学教学的一大重点。而科学素养是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素养,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出发点,高中化学教材作为化学教学中最基本的学习载体,对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作用。为此,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立足于现阶段社会各界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要求,在分析和理解化学教材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安排课堂教学,以不断提高高中生的科学素养。
一、高中化学教材的一般性特点
1.注重衔接初中所学知识
为了确保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所学知识的系统性,我国各学科教材大都十分注意不同年级之间知识的相互衔接,以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在高中化学教材的设计上,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在教材中的第一章会对所学知识和实验基本操作进行精心设计,确保学生在巩固之前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新知识。众所周知,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指导的自然科学学科,尤其在高中化学学习中,实验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它通过各种演示实验和科学探究吸引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但很多学校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以及实验的不可控等原因,很难使一些实验现象与原理得到真正的体现,严重影响了实验在化学教学当中的重要作用。尽管如此,教材对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作用必须受到教师的重视。比如,在人教版的化学教材上,第一章中从实验学化学的学习,就是对学生初中所学知识的回顾和加深,这一章的实验操作锻炼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且增强了学生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合理设计教材的知识难度
教材上的知识难度本就应该按照学生的认知程度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进行设计。比如在进行物质结构讲解时,初中化学教材仅仅简单地介绍了物质结构的常识,包括离子、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等,在高一的化学教材中进一步介绍了原子结构以及元素周期律,让学生深入了解之前所学知识的由来以及更深一步的知识,到高二时,侧重于讲解电离平衡与化学平衡等,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高三时则对学生进行晶体类型的介绍。通过这种循序渐进式的教材内容安排,让学生所学知识由浅入深。
二、化学教材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意义
1.加强学科知识之间的整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任何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高中生所学的所有科目之间也都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学生对各科目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其综合素质。化学作为一门应用类学科,不仅与物理、地理、数学等学科有联系,而且与生物、语文、英语等学科有关系。为此,在高中化学的教材设计上,要想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就必须要加强各学科知识在教材上的整合,帮助学生从整体上去感知和理解化学知识,比如将化学计算与数学知识相结合,将能源、气体体积与物理知识结合讲解,把化学资源环境等与地理上的相关知识融合。
2.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化学教材作为学生日常学习的重要工具,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为此,在化学教材的设计过程中,应该注意加强对学生实验能力、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培养。高中学习是一个学生发展与成型的重要阶段,每一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的个性和思维,而学校只有全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比如:在化学教学中,实验能力的培养对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设置的实验安排,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加强对化学反应的理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动手能力,拓展思维。总之,在高中化学教材的使用过程中,教师通过对教材的有效教学,创新教学理念,完善教学方式,结合教材的编写规律和特点,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思维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在提高自身化学素养的同时,增强科学素养。
三、结语
现阶段我国高中化学课程体系的建设正不断向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方向发展,化学教材的内容也逐渐以系统化的化学知识作为主线,注意加强学科之间的整合,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加强对所学化学知识的理解,并将其知识灵活地运用在实践中。
参考文献:
[1]李志勇.在化学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方法初探[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S1).
篇6
关键词:高中化学;情景教学;综合素养
在高中阶段,应着重学生学习效率与学习能力的培养。随着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现代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培养他们乐于探索,勤于求知的学习性格。化学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化学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自然世界,以科学的、理性的学习态度去摸索未知世界。然而,如果日常自然现象难以用书本上的字词解释,就会影响学生对高中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这时情景教学法就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因此,高中化学课堂上应着重情景教学法的运用。
一、情景教学的概述
对于高中化学学科来说,学习情景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展示方式,他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在化学学科的道路上稳步前行,推动着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向上发展,把学生带入一个最佳的学习状态。学生在化学学习情景的熏陶下,化学学习素养也会得到提升,对化学学科的学习背景会有更加深入的见解,学习思维可以得到发散,逻辑思考能力更加谨密,对于高中这一关键阶段,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能力也可得到较大提升。学生不仅仅是在学化学知识,他们还能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做到学有所用,善与探究,情景对于学生来说极其重要,它为学生具有高学习效率,高学习能力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二、搭建化学与生活之桥
学习是与生活紧密相关的,高中化学教师要抓住化学学科的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去关注生活的细微之处,这有利于学生对抽象的化学书本知识加以认知。生活常识,平时新闻里的社会热点问题,化学品所造成的意外事故、危害等等都可以带入课堂,因为这是学生所熟悉的,感兴趣的地方,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有所增加,而不会再像置身于单一教学模式中,感到乏味无聊,化学课堂氛围也会变得更加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加。在情景的带动下,学生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做到学以致用。在这种方法的引导下,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生活是学习的来源,学习是为了更好的了解生活。
三、具体方法的妙用
(一)善于运用现代教学工具――多媒体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教学工具也越来越先进,多媒体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与过去的传统板书相比,多媒体的呈现方式更加形象生动,如今多媒体成为高中课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创设化学学习情景的不二选择。利用多媒体可以把文字、图片、视频、声音集于一身的特点,教师们能够更好地向学生解释化学知识,尤其是难以用肢体表达的时候,多媒体扮演了一个传递性较强的角色,给教师以很大的帮助。学生会高度集中注意力于多媒体所创造的情景。做化学实验前,向学生讲授注意事项是一个十分关键的步骤,此时,多媒体的优点可以发挥出来,学生通过直接地视觉冲击来注意到实验时的安全问题。当实验器材设备受到限制时,经费不允许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们播放网络实验视频,给学生最全面的教学资源而不落后于别人。通过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运用实践,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得到了较大提高。比如在人教版高中化学1第一章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的上课过程中,我先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直观的操作过程,学生在接下来的实验操作上十分顺利,步骤感十分清晰。
(二)重视实验的力量
化学学科的直观性较强,它需要以实验为依托,只有不断地通过化学实验,学生才能够加深对化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书本上的化学知识过于死板,而实验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可操控性。化学学科应着重对学生探索求知精神的培养,学生需要增强的使他们的动手能力、动脑能力和创新意识。学生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动手能力得到较大增强,也锻炼了他们直面问题的能力,教会了当实验突发故障时该如何处理,化学品直观的、明显的变化对于他们的化学思维有着很大的帮助。学生不能受限于传统的化学教学模式――书本、黑板,而是要在实验环节中得到提升,尤其是在学习能力,操作能力方面。学生不能去死记硬背化学知识、元素特征和方程式,而是要在实验中感悟,在实验中思考,在实验中升华。学生不可尽信书,如果实际实验现象与书本上的实验原理有所偏差,应该去积极思考,调控,教师要扮演引路者的角色,引导他们去探索,挖掘,检验实验原理的正确性,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提升他们的学习欲望,探索兴趣和求知力。学生在实验中合作精神也可以得到深化,有时实验往往以小组的方式进行,学生可以相互讨论,互相帮助,集思广益,解决问题。比如在人教版高中化学1第二章第三节的氧化还原反应的上课过程中,实验环节是十分重要的,我必须安排实验课程来加深学生对具体反应式的理解,学生通过反应物的颜色,状态变化来感知反应的剧烈程度。
化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高中这样一个特殊的阶段,作为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情景教学法的应用,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化学逻辑思维,增强他们的探索求知精神。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微课;高中化学;教学;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在高中化学中利用微课来辅助教学,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微课就是将知识制作成为小视频,使其更加方便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微课这种碎片化的学习方式,逐渐为更多的一线化学教师所重视,微课的长度一般不超过十分钟,其中针对一个或多个知识点进行讲解、阐述及展示,在化学教学中,微课的利用率极高,能够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
一、微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一)以学生为主体原则
利用微课方式进行高中化学教学,应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化学知识掌握情况来设计微课内容和形式,在微课选择和制作中,应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进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化学学科本身与生活息息相关,可以将化学学科的这一特性在微课中展现出来,进而提高学生对化学的认知水平,令学生意识到化学学习的重要性,了解化学能够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培养学生化学素养,拓宽学生视野。
(二)凸显微课灵活性特点
通常情况下,微课的时间约为6~10分钟,内容上一般针对一个或几个知识点进行阐述,由于微课的结构比较简单,短小精悍的形态能够被灵活应用于教学各个阶段。尤其在化学关键知识点教学时,教师通过一段生动的微课,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利用微课来进行展示化学现象、阐述化学结果,能够使学生迅速掌握化学重点。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微课结构简单、内容较少、时长较短,但是教师在设计微课时,应注意其内容的完整性,全面和完整地阐述知识点内容,并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来寻找合适的切入点,避免学生感觉突兀和生硬,进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高中化学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化学教学应着重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在微课制作时,教师应迎合新课标中的要求,同时确保微课在教学中的实效性,进而发挥微课在化学教学中的创新功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优化微课设计。另外,微课不仅能够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也能够上传到网站或通过手机传播,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外也能利用微课进行预习和复习,全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
当前社会对知识多元化需求极大,国外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也认为学科之间应相互渗透,从而使学生能够了解知识的多面性。因此在微课中,也应体现这一理念,在化学微课中渗透其他学科的知识,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加强化学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例如,在化学式配平时,需要涉及物理学中电荷守恒定律等知识,在这一教学难点微课设计时,就应充分整合两个学科之间的相关知识点,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在化学知识体系中,与物理学、数学相关联的部分有很多,所以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本人也需要具备极高的综合素养,将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多种知识的能力。
二、微课在高中化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策略
(一)微课在高中化学课前应用
微课在课堂教学前的应用,一般体现为翻转课堂的形式,翻转课堂,即将学生学习的重点放在课前,教师将精心准备好的微课视频,通过网络或手机发送给学生,学生在课前结合教材和辅导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将课堂内的宝贵时间节省出来,在课堂上,教师主要针对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产生的问题来答疑,达到提高课堂时间利用率的效果。例如,在学习常见有机物———乙醇时,教师可以制作一段关于乙醇性质和特点的微视频,在微课视频中应主要突出乙醇与水的联系和差别,以及乙醇可以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的特性。学生通过视频来进行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用更多时间来为学生阐述乙醇与金属钠产生置换反应的原理,使学生了解反应式:2CH3CH2OH+2Na2CH3CH2ONa+H2,从而能够帮助学生充分了解衍生物这一化学概念,进而了解乙醇与乙烷之间不同的化学特性。利用微课来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活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比例,并节省了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二)微课在高中化学课中应用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使用微课,一般有两种形式,其一,在课堂导入阶段使用微课,例如在学习盐类水解这一化学知识时,教师可以制作一段微课视频,将水的电离这一知识点展现出来,利用flas的方式,将水的电离过程充分展示,使学生了解H2O+H2O幑幐H3O++OH-的原理,同时了解上述公式也可以显示为H2O幑幐H++OH-的形式,利用这一微课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开展接下来的教学,进一步使学生清楚盐类水解的意义。在化学课堂教学中遇到教学难点和重点时,也可以使用微课来进行教学,尤其是一些很难通过实验来展示的化学现象。例如在学习氯气时,由于氯气带有一定的毒性,因此不方便在课堂教学时为学生展示,但是氯气又是化学元素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微课来展示氯气的制取方法,以及氯气与水发生的化学反应,帮助学生知道氯气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自来水中散发出的特殊气味就是水中残余氯气的味道。
(三)微课在高中化学课后应用
由于微课主要是以视频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因此具备可储存、可重复利用的特点,教师可以将教学使用的微课视频上传到网络上,使学生在课后随时可以再次观看,从而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微课这一教学形式充分符合高中学生对化学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因此微课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化学教师应重视微课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从而推进高中化学教育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增辉.挖掘和发挥微课在高中化学中的教学功能[J].化学教与学,2015,(4):20-21.
[2]何超,周玮.高中化学微课教学设计制作与应用研究[J].亚太教育,2015,(34):34.
[3]李欣.浅谈高中化学“微课”教学探究[J].数理化学习(教育理论),2015,(6):71.
篇8
一、影响高中化学教学效果的因素
1.教学氛围。教学氛围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高中的化学教学课堂上,往往有两种比较极端的教学氛围出现,其一是由于学习内容的极度抽象使得学生对其不能充分理解,致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氛围低沉;其二是在实验课上,对于实验,学生一般都具有较高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但是他们却忽略了预习的重要性,使得他们在实验课堂上表现得盲目而混乱,对于教学效果也有的十分不利的影响。
2.教师的专业素质。学生在化学教学中对于知识的接纳与理解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化学教师的专业素质。由于教师专业素质不够过硬而对教学效果产生不利影响的案例也有着相当的数量。如若教师自己本身对于化学课的教学内容不能够做到准确的把握,根本无从提高学生的接纳与理解的程度,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无法达到理想的境界。
3.学习兴趣。俗语讲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具有充分的学习兴趣,就能使其在高中化学教学活动中具有充足的积极性和动力,使其能够积极认真地进行预习、学习以及复习能学习活动,还能够促使其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主动的思考和探究。由兴趣产生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就能够在教学活动中使得教师和学生之间达成一种默契,从而推动教学效果的增强。
二、增强高中化学教学效果的方法
1.建立良好的教学氛围。前面提到高中化学教学氛围有两个极端,对于第一个极端,我们要做的是注重循序渐进,将教学内容由易而难地推进,根据学生接受知识理解知识的思维顺序,深入浅出地进行教学,合理地安排课堂教学的实践,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思考探究,师生互动解决教学难点。循序渐进是教学中一条不能够忘记的基本规律,高中化学的教学最初一定要给学生打好必须的基础支撑,在其学习基础上加以引导,使得教学内容由易而难、一点点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2.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为了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效果,教师应该结合化学学科的不断发展,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化学学科不是一成不变的古董,它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着,化学教师应该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掌握化学学科的新动态和新思想,在课堂教学之前应该充分地做好备课工作,这样才能够为课堂教学效果的增强提供更大的可能性。同时,教师这样做还给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树立教师在学生心中良好的形象,使学生在学习中也能够通过对教师的效仿与学习,做好预习、复习等工作,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其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科学素养。
3.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中化学的教学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但是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是嘴上说说就能够实现的,这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应该注重的是活血学科的特点以及个体学生的不同特点这两个方面的因素。首先,化学学科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它也和其他学个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可以根据这点在教学内容中插入一些相关的课外知识亦或是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兴趣。其次,教师应该注意教学设计的连贯性,保持教学内容的连贯性才能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够保持他们对于化学学习的热情。
三、结语
篇9
关键词:高中化学 探究式教学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2-0112-01
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高中化学教师围绕化学学科枯燥、知识复杂、学生学习吃力等现状,一改过去“填鸭式”教学方法,寻求教学方法上新的突破。而探究式教学方法不仅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化学问题,还释放了学生的天性,展现学生个性的同时激发了其学习潜力,达到“授之以渔”的效果,能帮助教师有效解决这一系列难题。
1 高中化学课堂中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可行性
1.1 符合高中化学知识结构特点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如若将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应用到这个过程中,使用类似于科学家那样的“科学研究”引导学生进行化学知识的学习,为学生创造探究式的教学情境,不但符合高中化学复杂、多面的知识结构特点,还有助于学生认识化学知识的规律,提升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1.2 符合新课标下学科教学要求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新教材的编写更加注重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终身学习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高中化学新课标中,规定了“每一个单元的内容标准都包括“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让教师可以借用情境素材为学生创设与所学单元内容相关的学习情境[1]。而探究式教学,正是这其中的一种,将其应用到高中化学教学,不但易于操作,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的积极性和自主体验性也将得到加强。
1.3 应用学科广泛,前景可观
当前,探究式学习已经有了在其他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实例,其在高中化学课堂的应用尚处于探索阶段,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探究式教学在语文、英语、政治等课程教学中都有极为显著的效果,关于化学中的教学应用尤以初中课程居多,如何将探究式教学方法运用于高中化学课堂,这一教研究是极为迫切且必要的。
2 探究式教学在高中化学课堂的应用策略
在我国新一轮的课改政策下,国家尤其注重对基础类课程中知识探究能力的培养。而高中也是一个十分强调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培养的学习阶段,让学生在高中化学学习中参与探究式课堂活动,能有效提高其化学素养,提升教师的教学效果。本文结合探究式教学理论,对高中化学实施探究式教学作出了以下路径的探讨:
2.1 创设意境,提出探究价值的问题
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能让学生对化学知识本身产生兴趣,也为学生引导一种正确的学习倾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高中化学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化学知识主题,以化学内容为依托,提出多种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带着问题去思考和探索化学问题的答案。例如,教师可以有效利用每节课开始的时间,根据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积极寻找并整理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的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探究学习材料,创设一定以问题为导向的探究情境,并用生动的语言为学生提出来,让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去自主探究。
2.2 师生互动,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
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同时要调动与学生之间的默契性和互动性,使得师生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体系[2]。身为教师,在化学问题的教学探究中应该要转变自身的角色,主动适应探究的需要,变知识的传授者为探究的促进者,避免对学生的放任自流,教师在学生参与探究过程中要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成为学生探究学习的伙伴。同时,教师要精心搜集有关化学探究活动的材料, 这些材料要尽可能的生活化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弄清探究的目的,保证探究学习的顺利开展。此外,教师要将化学中的教学目标变为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话题,v学习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予学生尝试、探索、试误的机会,让整个化学学习过程成为他们“自己想办法”的过程。
2.3 动手动脑,分组实践探索出答案
高中化学中总是伴随着各种实验的设计与开展,实验为化学理论知识提供依据,也是化学理论知识的有力验证。在探究式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动手,勤于思考,结合化学实验的设计,借助实验器材完成各类实验,在实践中验证问题猜想的正确性。在实验环节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两个人的小组,让学生在自己选定的实验方案下开展实验步骤。例如,在“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这一探究实验时。教师要注意加强对学生实验过程的巡视,确定其使用仪器的规范性,对错误的方法给予及时纠正,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逐步接近化学问题的正确答案。经过一番动手操作,学生可以得出影响化学平衡的以下条件:
(1)浓度:若是增加或者减小化学反应物的浓度,生成物的浓度平衡也会发生正逆方向的移动;(2)温度:在升降温度的情形下,化学的平衡分别向吸热、放热方向移动;(3)压强:在增加或减少压力的情况下,化学平衡向气体物质的量少和量多的方向移动;(4)催化剂:催化剂只对化学平衡所需时间有影响,对化学平衡无影响。
3 结语
综上,要实现高中化学的探究式教学,就应充分发挥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出问题、师生互动,参与动手实践,让学生在挖掘“问题”答案的过程中,激发学科的探究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锻炼其自主探究精神,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10
1.课程标准及教材内容
初中化学处在义务教育阶段,以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根本宗旨,学习内容主要是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简单的化学计算能力,以及了解化学在生产、生活和国防中作用的某些常识。它体现了初中化学教育启蒙性、基础性的特点。高中化学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之上,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的情操;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影响,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高中化学课程由若干课程模块构成,分为必修、选修两类。必修课程的设计,注重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重视化学基本概念和化学实验,体现绿色化学思想,突出化学对生活、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作用。选修课程的设计,注重部分学生的个人特长、兴趣爱好而进行的化学知识的学习,为化学专业学习提供基础,帮助学生了解、掌握在社会生产生活广泛应用的化学知识。它突出了化学教育过程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体现了化学教育与化学工农业生产及科研的过渡性。
2.师资力量
我县农村教育基础比较薄弱,特别是师资力量问题令人担忧。其中的主要问题是教师结构设置不合理,造成队伍结构失衡,化学教师严重缺编。有些学校化学教师队伍存在由其他科目教师改行担任的情况,少数学校是两所乡镇学校共用一个化学教师,甚至有些学校无法正常开展基本的化学教学。这些直接导致了我县初中毕业生特别是农村中学毕业生的化学学科基础薄弱。我校是省一级达标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化学组教师结构合理,全组共有专职教师17位,实验教师2位,其中高级职称7人,中级职称8人,初级职称4人,有2位教师是省、市级专家组成员。12位教师至少有两届高中毕业班的教学经验,另有3位教师至少有一届高中毕业班的教学经验。教师积极性高、团结协作能力强。
3.教学基础设施
我县地处山区,经济不发达,农村教育发展缓慢,教育教学配套设施不齐全,大多数学校虽然配有多媒体教室及实验室,却因数量严重不足而无法正常使用。大多数教师还是习惯于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原始教学模式。我校的硬件设施建设正努力争取达到福建省高中示范校要求,每个班级配有一套多媒体设备,学校还有公共多媒体教室十几间,另准备配多间具有专业摄像入门水准的多媒体教室。学校有专用实验教学楼一幢,配有专职化学实验教师2人。
4.最终的教学评价结果
根据福建省教育厅的有关精神,结合我市教育的实际情况及《三明市的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与高中阶段教育招生的意见》的通知,我市继续实行“两考合一”即初中毕业考试与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文化课考试合为一次进行,学生考试成绩作为初中毕业和高中阶段教育招生录取的依据。我县初中学校的业绩主要以考上一中人数和五中人数作为参照进行评价,因此中考的成绩引起了学校、家长、社会等多方面的极大关注,给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完善造成负面影响,可能导致课堂教学只重视结果而忽略学习过程。三明市中考的化学成绩记载方式是按A、B、C、D四个等级记载,成绩等级差为2分,化学成绩对中考总成绩影响不大,因此大多数学生、老师及家长对化学学科重视程度不够。即使是同个等级分的同学的化学原始成绩相差也可能很大,如等级同为“A”,原始分可能为100分或85分。这些都有可能让初中生在学习化学时,基础知识掌握得不牢靠,给高中化学教学带来一定难度。
5.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初中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在课堂教学中常借助演示实验或简单探究实验入手,了解物质的性质及用途,教学目标层次低,缺少逆向和发散思维的训练。在学习上,记忆多于理解,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对学过的化学知识不会灵活应用。因此,就出现一大批学生的科学学习化学学科的习惯没有养成,还不能形成化学知识体系,未形成学习好化学学科应具备的能力。高中化学知识相对而言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完整性,内容相对丰富。教师在课堂上应借助各种手段创设学习情境,组织学生通过主动学习、探究学习与交流合作学习等多样的方式获得知识及技能。同时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如研究性学习、假期“带法回家”、第二课堂活动、奥赛等活动,把高中生的学习面延伸到各个空间和时间段,让他们体会到学习无处不在。依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初中化学教材与依据化学教学大纲编写的高中化学教材在知识体系、思维方式、教材教法和学习形式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不同。且刚升入高一的学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学习主动性不强、依赖性较大,重记忆、模仿,理解相对肤浅,不善于通过自学、复习来加深理解、提高应用能力。为了实现化学启蒙教育向化学科学基础教育平稳过渡,让学生适应高中化学学科的学习,我们在高一入学教学中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入学思想教育
刚入学的高一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时期,思想变化、情绪起伏都比较大、对新鲜事物好奇心强,同时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因此能否正确引导高一学生的思想是教育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教师在高中化学第一堂课时可以开门见山地介绍学好高中化学的几点要素。①教育学生对高中教师的“崇拜”。教师争取上好高中第一堂课,关心全体学生,辅导后进生,重视中等生的进步,努力做好、做强本职工作,尽快树立“名师”榜样,避免学生把高中教师与原初中教师进行对比。②重视“记”的能力。大多数同学认为高中理科逻辑性强,只要多理解,多练习,多总结就能学好理科。但化学是理科中的文科,化学要记要背的东西很多(如:化学方程式、化学用语如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基本概念及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化学知识之间是有内在规律的,如化合价的一般规律,金属元素通常显正价,非金属元素通常显负价,单质元素的化合价为零,许多元素有变价,条件不同价态不同,等等)。如果连这些最基本的知识都无法记忆,就谈不上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延伸应用。③重视“勤”字的应用。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在网络上、杂志上满天飞,每个教师也有不同的心得,每个学生的经验也不同。哪种方法最适合我们呢?我的经验很简单:就是在每一模块学习开始一段时间内,勤记忆、勤练习、勤反思、勤总结,一段时间后我们就能掌握学习化学的要领。
(2)衔接知识的选择
高中化学知识是初中化学知识的延伸和提高,新高一的教学前期学适当用几课时复习初中化学基础知识,以起到复习和衔接的作用。教学内容主要选择:第一课时:尝试书写元素周期表中1—18号元素符号及名称、介绍原子序数与质子数的关系、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第二课时:复习原子结构示意图,探究电子排布规律及原子达到稳定结构时得失电子情况。第三课时:原子达到稳定结构时得失电子情况,化合价口诀的理解及应用。第四课时:常见离子的书写及化合价的判断,常见物质(强电解质)的溶液中含有离子的种类的判断。第五课时:溶解性表的理解,常见反应化学方程式及反应类型的判断。第六课时:简单复习实验基本操作及“万能瓶”功能介绍。
(3)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
充分利用化学学科本身就是一门实验性学科的特点,借助各种教学手段上好实验探究课,激发学习化学兴趣;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探讨问题,提出问题,通过交流、整理,让他们的知识得到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