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研究范文

时间:2023-08-06 11:26: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研究

篇1

核心素养的提出,引发了学界和广大教师的热烈讨论。研究者和一线语文教师对什么是语文核心素养,撰写了大量的研究文章,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新修订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所谓语文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学习语文学科之后所形成的具有语文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是语文学科最重要的素养。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语文学科也将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目前学界对语文核心素养是什么讨论得比较多,对老师在语文课堂上如何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都远远不足。

本人去年申报的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中学语文课堂观察研究》,试图从课堂观察的角度,对教师在语文课堂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进行实践研究。

所谓课堂观察,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自然状态下,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以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进行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通过课堂观察,可以直观地发现教师在课堂上发展了学生的哪些语文素养,如何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教师从文本中挖掘了哪些语文核心素养并进行有效训练,学生达成了哪些语文核心素养。

课堂观察能否科学有效地开展,关键是要设计出适合中学语文课堂观察的观察量表。

为了便于课堂观察,我们从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分别设计了课堂观察量表,然后组织多次讨论修订,用修订的观察表在初高中不同层次的学校(重点中学/普通中学)和不同层次班级(优/中/差)进行课堂观察研究。

语言建构与运用。我们设计了六个观察视角,即积累、整合、语感、语理、语境、表达。每个视角选取几个观察点供观察者进行观察记录。如积累,我们就选取了“课堂上教师进行了哪些有意识的语言积累训练?”“课堂上学生进行了哪些语言积累?”“学生积累语言的习惯如何?”几个观察点,提示观察者客观及时进行记录。

思维发展与提升。我们设计了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创造思维、思维敏捷性、思维批判性六个观察视角。每个视角也选取几个观察点供观察者课堂进行观察记录。如形象思维,我们就选取了“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表现出良好的联想能力?”“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表现出良好的想象能力?”“教师在课堂上是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几个观察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我们设计了体验、感悟、欣赏、评价、表现、创新六个观察视角。每个视角也选取几个观察点供观察者课堂进行观察记录。如感悟,我们就选取了“学生在课堂上对文学形象获得了哪些感悟?”“学生在课堂上是否感悟到作品的思想和艺术魅力?”“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了哪些引导和帮助来丰富学生的阅读感悟?”几个观察点。

文化理解与传承。我们设计了意识、态度、鉴别、传承、关注、参与六个观察视角。每个视角也选取几个观察点供观察者课堂进行观察记录。如鉴别,我们就选取了“学生能否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学生能否比较分析不同民族作品在文化观念上的异同”“教师为学生文化理解和鉴别提供了哪些指导和帮助”几个观察点。

要进行真实的课堂观察研究,首先上课教师呈现的课应该是未经集体打磨的原生态的课,保证研究样本的真实性;其次是研究课最好在录播室上,并进行全程录像,便于及时保留上课记录和课后“复课”,使观察记录准确完整;三是每个观察者只记录一个观察维度的内容,便于观察集中,研究聚焦;四是观察者只记录课堂上发生了什么,记录时不对教学事件进行评价,保证后续研究“让事实说话”,使研究更客观;五是课堂观察研究要按“课前会议(了解授课意图)――课中观察(按四个观察维度详细记录课堂事件)――课后会议(分析观察记录后讨论语文核心素养的课堂实施和达成情况)”三步进行,保C研究过程的完整性;六是对课堂观察量表记录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撰写课堂观察报告,提出改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意见和建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篇2

一、分解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内容的必要性

在教育科研课题研究中,只有将课题研究内容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问题,才便于研究,获得成功,其意义在于:

第一、合理分解课题研究内容,有助于找到课题研究的突破口。分解课题研究内容首先要对研究范围进行限定,确定我们应该研究哪些问题,不需要研究哪些问题,从而聚焦课题研究内容,并由此切入。

第二、合理分解课题研究内容,有助于增强研究的可操作性。研究内容的分解是把一个大问题按照内在的逻辑关系,分解成许多相互联系的小问题的过程。这是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由理念到实践,由愿望到落实的分解过程,通过这样的分解,可以使研究问题的内部逻辑结构更简明,研究内容更清晰、更具体,从而降低了研究的难度。

第三、合理分解课题研究内容,有助于统筹规划,整体安排课题研究的进程。每一个研究课题也是一个系统工程,课题组需要做好顶层设计,以对课题研究进行整体规划与有序的安排。

二、分解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内容的策略

对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内容进行分解,没有固有的模式。同一个课题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分解成不同的研究子内容。一般来说,从课题研究的核心概念、核心问题入手分解、细化研究内容,是较容易的操作方式。

(一)从教育科研课题的核心概念分析入手,分解课题研究内容

每一个教育科研课题的内部逻辑结构,都可以通过分析该课题的核心概念来梳理,抓住核心概念,就抓住了课题研究的要领。理清核心概念的组成要素,就能够确立研究内容,制定研究策略,开展研究活动。核心概念亦称为关键词。一般说来,一个规范的教育科研课题,都能够找到这样两个关键词:一个是界定课题研究达成目标的关键词,另一个是界定课题研究实施途径的关键词。找到了这两个关键词,理清了这两个核心概念的内涵,就可以对课题的研究内容进行分解。

例如,郫县某幼儿园承担的省级课题“开展民间游戏培养幼儿数学素养的实践研究”,其中“数学素养”是界定课题研究目标的关键词,“民间游戏”是界定课题研究途径的关键词。因此,分别对这两个关键词进行解析,就可以细化为不同的课题研究内容。

查阅相关资料可以发现,幼儿数学素养的内涵,主要包括了点、线、面、体等数的空间及几何素养,大小多少长短等量的比较素养,数量及其关系素养,数的集合素养等。因此,本课题研究就是从幼儿的年龄特征出发,选择适合的民间游戏,对幼儿的这几种素养进行培养。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可以把研究内容分解为以下几个方面:

“开展民间游戏培养幼儿数的空间及几何概念素养的策略研究”;

“开展民间游戏培养幼儿量的比较素养的策略研究”;

“开展民间游戏培养幼儿数量关系素养的策略研究”;

“开展民间游戏培养幼儿数的集合素养的策略研究”。

从核心概念“民间游戏”入手分解研究内容。在本课题研究中,开展“民间游戏是培养幼儿“数学素养”的实施途径。我们知道,并不是每一个民间游戏都可以培养幼儿数学素养,也不是民间游戏拿来照搬到课堂上就可以自然地培养幼儿数学素养的。因此,本课题研究中,要选择合适的民间游戏,对民间游戏进行合理改编,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民间游戏进行教学。因此,我们可以把研究内容分解为以下几个方面:

“合理选择民间游戏培养幼儿数学素养策略研究”;

“合理改编民间游戏培养幼儿数学素养策略研究”;

“合理运用民间游戏培养幼儿数学素养策略研究”。

又如,郫县某学校承担的市级课题“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初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研究”中,关键词“问题意识”界定了本课题研究达成目标,关键词“课堂教学”界定了本课题研究实施途径。因此,本课题核心概念就是“问题意识”、“课堂教学”。从不同的核心概念入手,就可以从不同角度细化本课题研究内容。

从核心概念“问题意识”着手分解研究内容。本课题研究目标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学生问题意识主要有四种表现形式:好奇、怀疑、困惑、探究。由此,我们的课题研究,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怀疑精神、困惑分析能力、问题探究能力。对这四个方面开展研究,就可以细化形成四个方面的研究子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的策略研究”;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怀疑精神的策略研究”;

“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困惑进行深度思考的策略研究”;

“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的策略研究”。

从核心概念“课堂教学”着手分解研究内容。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途径很多,本课题界定为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对关键词“课堂教学”进行分析,“课堂教学”分类的逻辑要素很多,从不同角度解读“课堂教学”,就会有不同的课题研究内容:

从课堂教学过程着手解读,可以有课前导入、课堂新授、作业练习、课堂小结等,因此可以从不同教学环节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从课堂教学的学科解读,可以有语文、数学、外语等不同学科,因此可以在不同学科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从课堂教学课型解读,可以有新授课、复习课、综合实践课、活动课等,因此可以在不同课型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二)从教育科研课题的核心问题分析入手,分解课题研究内容

教育科研课题的着眼点是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增强课题研究的问题感是课题研究的基本要求。在每一项课题研究中,课题组都要进行前期调查,了解本课题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归因分析,从而形成几个主要研究问题。所以,从课题研究的问题分析入手,分解课题研究内容,是细化课题研究内容最常用的方式之一。需要强调的是,在进行问题归因时,要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对其归类,不能够把不同逻辑关系的问题并列成为研究内容。

例如,郫县某学校开展的省级课题“提升农村学校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校本策略研究”,课题组在前期调查发现,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缺乏的原因有多个方面,把这些原因进行归类,可以归纳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不足,缺乏职业成就感;青年教师对工作环境不适应,得不到领导、同行、学生的认可,缺乏职业归属感;青年教师收入不高,社会地位不高,与他人相比有些失落,缺乏职业认同感。因此,本课题从解决课题研究的问题着手,可以把课题研究内容分解为以下三个方面:

“学校提高农村学校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职业成就感的策略研究”;

“学校为青年教师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提升其职业归属感的策略研究”;

“学校引导青年教师形成正确的教师职业价值观,提升其职业认同感的策略研究”。

需要指出的是,对课题研究内容的分解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是有共同的要求:第一、在具体进行分解时,要明确课题总体目标与具体研究内容的逻辑关系是什么;第二、要明确各项具体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第三、要使分解以后的具体研究内容适合在研究中操作实施。第四、一个课题内容可以有多种分解方法,但是课题组在具体实施研究时,不宜同时选择几种分解内容的方法。

篇3

【关键词】课程改革;语文教学;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体系

1.新课程改革中,将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与教育教学管理,增强课程和教育在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法国学者蒙泰涅说过:“我不愿有一个塞满东西的头脑,而情愿有一个思维开阔的头脑。”

新课改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简称,其目的在于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体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知识的快速更新,教育教学管理的结构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重点教育向整体教育提高,基础教育向高等教育推进,文化单一教育向素质整体教育迈步。

1.1转变观念,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树立起全新的“学生”、“教学”、“质量”、“评价”四大“观念”,积极主动学习、领会新教改的相关知识,树立终身从教,终身学习的意识,博览群书,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指导教学,不懈追求新知识,了解新事物,更新、提高、拓宽知识结构、知识水平、知识面积,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积极探索、创新教法与学法。在不断学习充实的过程中,了解、调查、总结、研究,综合教与学的适用性、合理性与科学性。

1.2为学生构建开放式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教育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结合社会和科学发展的实际,精选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知识。课程内容既要体现其时代性,又要反映其知识性,还要强调其选择性,更要包括其基础性,以满足不同层次、爱好、特长学生发展的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团队意识和个体发展,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

1.3新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改变观念,更新理念、提高素质,所涉及的教育理念、培养模式、教育内容、教学方法、评价考试制度等一系列方案,是适应科技发展和社会变化的需要,将以人为本思想为核心,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的课程改革,正是提高基础教育质量,为高一级学校培养人才奠定基础,进而培养出符合时代的新型人才。

2.课程改革下传统教学模式的语文课堂教学,由于受到传统观念和条件限制,所以很难培养学生更多更强的综合能力,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S着高效课堂的推进,教学方法也需要改革,语文高效课堂的参与式教学模式的方法更具有灵活性和艺术性;老师在备课时,要留有余地,考虑一部分交给学生来完成是很有必要的;这是参与式教学模式的一种体现,因此教学中努力使课堂教学多样化、审美化、高效化是老师的不懈追求。

课例之一:在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第一课时基本是启而不发,第二课时,先让学生口头说说鲁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感受,引出一对反义词“有趣”和“无味”,提示学生百草园的“园”与三味书屋的“屋”让人容易想到哪两种图形,要求学生利用两个图形和这对反义词组合,大部分学生动手、动脑,并且和同学有了交流;我见风使舵让一名学生设计,还提醒学生把作者对两个地方的情感也体现在板书中,把鲁迅对少年时期两个相邻的人生驿站的“乐”和“厌”巧妙体现,不得不令人拍手叫绝。

课例之二:教朱自清的《春》时,提出以下三个思考题:1.开头哪个字体现作者喜爱春天?2.文章结尾又体现作者的什么之情?3.中间主体部分描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利用小组讨论分析,围绕“春”字,勾画了一枝花和两片绿叶的轮廓,明确了“花”的内容,学生轮流补充,相互取长补短,就在迎春图的“迎”字上略微提示了一下,经过师生合作后,一幅漂亮精巧的“春”呈现在学生面前了。

课例之三:教的《梅岭三章》这首诗歌时,将课题和作者竖写在黑板中间,展示环节在黑板指定的位置上,让学生来概括三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境界,集体挑选了六个恰当的词语,用三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并同六个词语组成了一幅树的图画,使得这首诗的重点内容和思想内涵显而易见,又暗示了革命形象像坚强不屈的大树。

课例之四:教《范进中举》一文时,学生更会奇思妙想,他们借助线条勾勒出了范进的肖像画,一个封建时代的举人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集课文写法和主题于一体,真是不得不佩服学生的创造力啊!

由此看来,老师把课堂全交给学生,就像让学生锻炼上台讲课一样,都是新课改所倡导的角色互换的一个体现,尝试把课堂交给学生,包括对教具的使用,教学思路的明确,也少不了教学的精心设计,能锻炼学生驾驭一节课的能力,大显身手的“小老师”使教学气氛十分活跃,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而且真正达到了在乐学乐学中提升组织和逻辑思维能力。

3.“核心素养”结构模式,主要解决21世纪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有“核心素养体系”一词,提出研究各个学段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任务。

3.1“核心素养”是那些关键的、不可或缺的、品质、能力、才干及精神面貌,核心素养在新课改理论指导下主要是时代教育的需求,现代年轻人的特点两个重点问题;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这已经是一种世界趋势,也是我国面向未来培养人才的探索之路。

3.2“核心素养体系”在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上定位,是提升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研究各个学段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发展的任务,明确学生应该具备的、适应社会发展的、终身的和必须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国家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篇4

林头中学    赵光

核心素养的提出,是顺应时展的必然选择。谁能培养出在未来领先世界的人才,谁就会真正赢得未来,赢得世界!当下,学校教育“核心素养”已经跃升为我国基础教育界的新热点。当教育指向核心素养,“知识核心时代”将真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学校的任务不再是一味灌输知识,而是给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核心能力。教师该如何应“变”呢? 教师应该从“学科人”升级为“教育人”。

我校围绕学科方面的核心素养,利用各种途径、平台,有效地开展了各项特色教研活动。下面我从四个方面来总结:

第一,注重片区教研活动,提高片区教育教学质量。

教研活动是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的载体,活动的生命在于活动的质量。教研活动最主要的特点和目的,就是要解决当前教育教学中的各种实际问题。也就是说,教研活动的课题不在大而在小,不在深而在实,要接地气,应该想教育教学之所想,急教育教学之所急。否则,教研活动就是瞎研究、空研究。

因此,我校在每个新学期开始,牵头召开片区教研会议,共同商讨片区教研活动。要求每个教研活动安排必须做到“四定”:定主题、定人员、定时间、定地点。活动中做到“四有”:有组织、有计划、有记录、有小结,保证活动计划得到有效的落实。例如:我们开展片区教学开放日活动、九年级教学视导、初中语文、数学、英语同课异构、小学科示范课等。此外,还应利用我们片区教研QQ群进行教研交流讨论,以此打破时空限制,辐射片区教研活动影响,实现片区校际之间的教研活动共享、共赢、共同发展的目的。 

第二,利用“国培计划”开展各项特色教研活动,做教科研活动的有心人。

近几年我校在县教师进修学校的指导下,利用“国培计划”,围绕核心素养开展丰富有效的教研活动:初中语文、英语研课磨课、数学同课异构、”一校一特一订单”活动、送教下乡、聘请马外专家讲座、邀请芜湖市二十二中教育教学交流等。

在各项教研活动中,要求教师以研课磨课为基准,深入教研,积极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要求教师备课时遵循五大策略,即低、小、多、快、强。低是低起点,小是小步子,多是多活动,快是快反馈,强是强矫正。在进行多层面的研课磨课时,要求教师把教学方法“最优化”,情景导学激趣化,铺垫到位链条化,课堂教学规范化。利用小班化教学,小组合作探究模式,要求发挥教师主导引领作用、学生主体地位的生本课堂,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教学中要求注重对学生引领,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合作探究精神和学科素养。切实改变教师教学理念,促进课堂教学核心思想的引导,使核心素养贯穿课堂教学,以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使教学工作和教研工作能融为一体,做到“教研相长”的效果。

第三,利用教育基础平台,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利用安徽省教育基础平台,要求教师积极参加各项教育教学展示活动,如晒课、微课、优秀教学设计、课件、教育教学论文、教学反思等。多人次活动各级各类教育教学大赛省市县一二三等奖。多维度提升了教师教研水平,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拓宽了教师视眼,进而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

第四  发挥1+4教育互惠共同体作用,加大教育教学研究

篇5

[关键词] 课堂教学 存在问题 对策 质量提升

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加快,产业升级转型加速的形势下,如何造就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成为高职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大问题。探索解决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有助于高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带动人才培养各层面工作,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

高职院校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课堂教学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现阶段主要存在五方面的问题。

其一,教师差异是致使课程教学效果存在差异的主因。由于任课教师素质、年龄、职称、业务水平存在差异,致使同一课程的教学效果差别明显。其二,标准文件更新较慢或没有结合校情硬套其他院校标准,致使课程教学标准文件落后生产实际,人才培养质量难于满足社会或行业需要。其三,高职院校教研活动由于对教研室功能缺乏认识或认识不到位,教研活动尚存在问题。一是教研活动被动化、形式化。二是教研内容零散化、表面化。三是教研活动个体化。其四,教师准入制度及上岗制度不完善。教学安排不合理,没能突出高职的技能性,基础实训环节时间不足;实验台套数欠缺。其五,教师课后辅导很少花时间用在学生的作业批改上,很少给学生作业以适当的评语。其六,课堂考核不能体现技能人才培养的特色。

整体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对策

归纳分析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发现制度、教师、学生、教学研究及过程考评等是影响课堂教学的主因。为此,我们认为应从教学管理制度入手。

1.建立课堂教学管理制度体系

建立课堂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具体是:一要建立两级课堂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宏观管理与微观行为相结合,做到有指导,有落实。二要依据相关政策法规,制订以教学标准文件、课前集体备课、高职特色化授课、企业文化进课堂、晚自习辅导和作业批改、职业化考核体系等为核心的完整课堂教学环节的制度规范,约束教师行为。三要成立专门研究机构,及时更新完善课堂教学各主要环节的规范性指导文件。四要加强宏观管理,设计统一过程文件、格式模板等,简化管理流程,提高制度的执行效率。五要建立正向激励机制,设立奖学金和教学质量专项基金。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直接执行者,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成败。因此加强课堂教学,必须强化教师队伍的职业素质。强化教师队伍职业素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要加强教师师德教育。二要建立课堂教学准入制度,严格执行新教师岗前培训制度、教师上岗考核制度、课堂教学与职称评聘挂钩等制度,严把入口关。三要提高素质和业务水平。

3.加强教研活动内涵建设

教研活动成果是保障课堂教学高效运行的理论基础,要真正做到还教研活动于教研;设计专项活动,以评促建带动以集体备课、教学研究、课程开发、公开课等为核心内容的教研活动,切实提高全体教师的专业素质。

4.抓好课堂教学标准文件建设

课堂教学标准文件是课程教学的必备文件,统一的教学文件、教学标准是保障课堂教学整体质量的基础,是减少教学效果差异的前提。具体要:一是引入国内外技术标准。二是校企共同编写针对性强、与生产实际结合紧密的特色教材。三是在教研室主任或专业负责人引导下全面了解课程,集体制订每门课程的授课计划。四是教研室共同设计标准化教学流程,教师细化具体教学方案。

5.力促学生素质养成与专业技能的融合

高职院校要求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融合与统一,一要做到企业文化进课堂,将现代企业文化通过专题讲座等方式全面引入课堂。二要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改变以往本科式教育方式。三要将职业素质纳入课程考核体系,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结合职业资格证书要求,实行“双证”制度。四要第一、二课堂结合,开设特色艺术类、人文类、社科类等必修选修课程,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6.建立课堂教学过程考核机制

制订奖惩制度,定期组织针对课堂教学质量的专项检查;成立质量监控中心,专门负责评价体系研究,细化考评方案,进行量化考核;形成教学单位考评机制,定期对责任部门进行量化考核,与部门业绩及领导考核挂钩,实现质量管理有规范、有考评。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既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也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微观管理单元,只有形成领导重视、制度健全、标准统一、考核机制完善、师生全员参与的良好局面,才能形成微观质量管理的集聚效应,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EB/OL].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http://.cn/,2011-10-12.

[2]巨瑛梅,刘旭东.当代国外教学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范唯,马树超.切实解决提升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6:24.

[3]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麦可思研究院. 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篇6

[关键词]核心素养;教学管理;全面发展

一、围绕核心素养,架构学校课程体系,解读核心素养理解转化的具体内容

我校依据核心素养三大方面的要求,构建了具有学校特色的传统文化“润德课程体系”,全方位体现以德树人的学雷锋教育,达到了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基的目的。

(一)立足校本,明确培养目标,强化核心目标的引领性

通过明确在学校课程建设中“三标”的内涵,凸显核心素养的六大素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的理解转化。学生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像雷锋那样做人成长——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主动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具有爱读书了解熟悉祖国一些优秀传统文化的品质,具有主动探索和创新的精神,让每位学生都能彰显独特的人生价值。全面发展学有所长。教师成长目标:激励教师像雷锋那样爱岗敬业——具有“四有”教师素质,具有“四个引路人”的担当;具有广博精深的知识素养;具有积极正向的情感素养;具有发展创新的能力素养,促使每位教师主动适应教育环境的变革,科学地利用信息技术,改革教学内容,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培养面向未来的社会人才。课程发展目标:本着“传承传统,以德树人,学会学习,促进思维,学科实践、提升素养”的课程建构理念。立足学生、立足学习,把国家课程校本化,扎实落实学科能力标准,不断完善与思考学段多元、多种形式的考核指标内容;聚焦养成、聚焦素养,聚合多方资源,开发学科实践课,多学科实践课、学校特色课,形成学校特色课程体系,为学生人格养成、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建构四级课程,明确核心素养要与学科教学对接

围绕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综合发展;学校的文化内涵发展和特色品牌发展;为实现课程目标,学校尝试把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架构一个整体课程体系,归纳为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特长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四种形式、五个方面。教师体会到,核心素养要依托学校课程体系建设,要通过学科教学去再现、去表达,为此,学期中我们进行了主题为“梳理构建提升”的教学研讨。

二、立足课堂,夯实基础,在常态课中培养学生素养

在教学常规管理中我们是这样做的:课堂教学继续从教师对“三有”的明确,要达到促进学生“三会”的落实。我们把“三有”界定为:目标准确——抓准学情、抓准定位,做到教学目标清晰、教学重难点准确。检测有效——精选检测题、精讲、精练(目的是夯实基础,应知应会的知识)。策略灵活——教学形式活、学习方法活、练习作业活(目的是促进学生深度思考、促进学生质疑、促进学生的动手实践)。日常教学活动中通过干部与教师三个三分之一常态课教学模式的研讨。即:教师讲课时间占整节课的三分之一,每堂课学生发言人数达到总人数三分之一,对学生的训练与检查时间占整节课的三分之一。从而达到常态教学中每节课训练的针对性,达到质量有效实效促使教师追求高效。

三、课题研修、研培一体,活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落实《新课程方案》、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种变革,也是一种探索,学校将课程计划的落实与承担的区级委托课题《学科实践活动促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相融合,引领教师在落实学科实践课程中积极探索。一学期来,学校围绕区级委托课题——《学科实践活动课程促小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研究》,在各学科开展了系列化研究,整体设计,明确任务,分步实施。课题研究工作稳步推进,进展良好。

(一)加强学习,转变观念,强化认识

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要以理论为依据。在课题不断推进的进程中,我们非常重视多渠道、多种形式开展学习。1.向书本学习,再次强调核心素养校本化理解集中学习《谈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从素质到核心素养:培养什么人的进一步追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导纲要》《学科能力标准与教学指南》等很多有关学科实践活动及核心素养的理论文章。2.向专家学习,强调核心素养校本化转化学校邀请宣武分院课程研究室的刘天华老师进行《学科实践活动设计的新视界》的培训讲座,促使教师对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任课教师是主角的认识。学校还邀请黄城根小学的一线教师专家王永红老师来校,分享高年级语文学科实践活动课的研究成果,促使教师对核心素养校本化表达的理解。

(二)规范管理、学科推进、实践体验

1.示范引领——组建青年教师的核心研究团队,扎实推进引领核心素养落实。2.研讨共识——对学校制定的课程计划初稿进行了讨论,认同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实践研究。3.学习助推——学校为老师们提供传统文化学习书目:如田舍之撰写的《国学与养成》首师大出版社的《我爱吟诵》北师大出版社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趣的数学游戏》等书籍,为教师梳理实践课内容提供依据。4.学科实践——核心组成员结合自己所教学科围绕一个点研究,制定出学科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方案。数学学科:数学学科围绕落实传统文化教育,将古代数学引入实践活动中。梳理出来的与教材内容有关同时年段间又具有衔接性的实践课内容。语文学科:分学段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阅读,1—3年级开展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独立识字能力;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诵读浅近的古诗,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知道中华民族重要传统节日;初步了解传统礼仪,学会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节等。4—6年级,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熟练书写楷书,理解汉字文化含义,体会汉字优美的结构艺术;诵读古代诗文经典篇目;了解中华民族历代仁人志士为国家富强,民族团结做出的贡献;知道重要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家乡生活习俗变迁等。主题活动:依托身边教育资源,将基地资源与多学科教学整合,带领高年级学生走近钟鼓楼,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对祖国悠久历史和宝贵文化的热爱。利用城宫计划资源,邀请西城少年宫王琳老师到校进行九九消寒图国学讲座,教学生节气歌、数九歌,让孩子们领悟九九消寒图的来历,带领孩子进行消寒图的设计,目的通过八十一天养成一个好习惯、二十四节气由来及含义的讲解、传统文化节日的讲解、吟诵课等,感受到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5.教师资源——充分发挥本校教师专长,开设满足学生需求的兴趣小组活动。《中国文学史》兴趣小组,由本校三年级语文教师韩晓东老师负责,充分发挥韩老师汉语言文学这一专长;武术社团由本校具有武术专业的体育教师袁杨负责,袁杨老师在本学期不仅完成了学校武术社团的组建,并且依据活动计划开展学校武术社团的活动,袁老师还开发完成了一套校本武术操,完成了校本武术操教材的编写和全套操及分解动作的视频录制,这套操正在全校进行普及。

(三)依托课堂,积极实践,推进研究

课题研究过程中,实行定期汇报制度,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讨论、交流课题研究信息。在不同的年级、不同学科进行学科实践活动研究课,使课题研究始终与课堂教学相结合。1.课堂教学研讨展示核心组教师率先进行了学科实践活动课的校级阶段展示,低年级的数学学科实践活动课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做到融合学科特点;中年级以足球为主题的实践课,尝试多学科融合,在带领学生参观国安俱乐部的足球荣誉殿堂后,将足球的起源、发展史、足球的基本动作要领以及学生们喜爱的足球明星引入学科教学,不仅是学生了解了足球文化,同时激发了学生对足球运动的喜爱之情;高年级对开展的“走近钟鼓楼”主题实践活动进行整体汇报。无论何种形式的研究展示,都呈现出让课题研究真正“落地”,将“教”与“研”完美地融合在一起。2.研究收获交流课题组老师在研究过程中,能有意识地总结、反思,将研究历程以案例形式呈现出来,固化了研究成果。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落实在教师研究过程中。

四、多元评价,情景体验,在乐考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篇7

关键词:核心素养 语文核心素养 知识基础研究

一.引言

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正式印发,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研究制订中小学各学科学业质量标准”的新任务,明确学生应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必备的关键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这为以后基于核心素养为导向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当下,核心素养引发了新一股研究热潮,不过,有关核心素养的定义和内涵、培养途径、评价体系等,学界仍在探索之中,尚未形成相对成熟的认识。

“在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主要通过基础教育阶段各学科的教育教学来实现。各学科的课程都要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来服务,都要结合学科内容帮助学生形成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①而语文学科又是一门对学生学习成长很重要的基础学科,所以,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进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研究都是很重要的。本文基于国内外核心素养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大背景下,着重探讨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进行语文核心素养的知识基础研究,以期为以后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提供一些可参考依据。

二.关于核心素养理论的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比较丰富,理论框架也比较成熟,我国有不少研究者都介绍了国外有关核心素养的重要项目,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对我国核心素养模拟建构的启示。如: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先前所提出的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学会改变五大核心素养,后又把核心素养划分为身体健康、社会和情感、文化和艺术、语言和交流、学习方法和认知、算和数学、科学和技术七个指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启动的《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DeSeCo)项目,认为:“核心素养是指覆盖多个生活领域的,促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的重要素养”。它所提出的核心素养总体参照框很具有代表性,是其他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参考依据。在这项目中,她们提出了能互动地使用工具、能在异质社群中进行互动、能自律自主地行动三个一级素养,以及互动地使用语言、符号和文本、互动地使用知识和信息等九个二级素养。欧盟则进一步提出母语交往、外语交往、数学素养和基本的科学技术素养、信息素养、学会学习、主动创新意识、文化意识和表达等终身学素养体系。其后,有许多其他的国家和地区参照以上三项核心素养体系,结合本国、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研究适合的属于自己的核心素养框架。这些都为我们的课程改革提供了借鉴经验。比如,美国于2002年制订,2007年更新的《“21世纪素养”框架》,确立了三项技能领域,分别是学习与创新技能;信息、媒体与技术技能;生活与职业技能。每项技能领域下包含若干要素要求。

国内一些学者结合我国的教育文化背景,也对我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建构提出了自己见解。比如:成尚荣教授认为核心素养就是基础性素养,“核心”即基础,是起着奠基作用的品格和能力,决定着核心素养的内涵。并且他还强调了核心素养是发展的概念,既可以表述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还可以表述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褚宏启则具体描绘了21世纪核心素养所应包含的三大类素养,分别是学习与创新素养、数字化素养、职业和生活技能。辛涛、姜宇、刘霞则提出应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我国学生核心素养模型,“在核心素养的遴选时遵守素养可教可学、对个体和社会都有积极意义、面向未来且注重本国文化这三个原则”②。我国的核心素养研究处于刚起步阶段,关于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多借鉴国外成熟研究成果的基,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教育背景,提出自己观点,虽然表述不同,但可以达成共识的是“核心素养主要是个体适应社会需要、获得全面发展、提高生存能力的必备素养,是满足终身学习的基本能条件,是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保障。”③

三.语文核心素养研究现状

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都告诉我们,基于核心素养导向进行各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很重要,尤其在我国,这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不过,具体到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研究相较于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研究来说,是比较少的,在我国,学科核心素养研究则更为单一,偏重理科。自《意见》以来,我国语文教育界的也有不多学者对语文核心素养展开了论述,主要有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侧重于语文核心素养内涵和定义的探讨;二是结合教学,分析如何在教学中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1.语文核心素养内涵的研究

姜树华从语文能力的角度出发认为语文核心素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思维力、阅读力、表达力,三者之间,思维力又是核心。顾之川从宏观角度把语文核心素养分为社会参与、自主发展、文化修养三大领域,具体来说,包含四个方面,一是必要的语文知识,包括语言文字、文学审美、人文素养等知识,二是具有较强的识字写字、阅读与表达能力,三是语文学习的正确方法和良好习惯,四是独立思考的能力与丰富的想象力。孙双金认为核心素养一定是最基础、最主要、最本质的素养,语文核心素养可以提炼为语言能力和人文修养。其中人文修养的内涵包含情感态度价值观、审美情趣、文化底蕴三个维度;语言能力包含说写表达的维度和听读吸收的维度,孙双金老师的分类主要依据传统的语文能力分类方法以及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育目标的规定。也有不少学者从2011版课程标准所颁布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认为语文核心素养应该是出于基础和主体地位的知识与能力。

2.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语文教学研究;另一种是基于某种教学形式的语文核心素养研究。关于第一个方面有林嵘春、刘仁增认为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包含“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这四大要素,并且基于此着重分析了应该构建怎样的语文教学能力素养。秦艳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提出了语文助学课堂的教学主张,并分析通过三种学习方式与四种教学策略来构建语文助学课堂。还有张伟从现代小说观和语文核心素养分析了小说教学的核心价值与内容选择。王超群、韦冬余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分析了初中写作教学的问题及其对策。这些研究多是依据学科特点从而提出语文核心养的内涵,基于此分析如何提高语文教学效果,这在一定程度上为语文教学提供理论指导意义,但往往停留在理论层面,较少结合实践深入展开。另一方面,丁文静、韦冬余基于研究性教学模式理论的分析,认为语文核心素养就是指学生接受语文教育,通过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初步形成语文学科的素养,并在此基础上有机结合基础教育课程的共同核心素养,逐步形成能促进个人终身发展,能适应未来社会的最基本的知识、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并通过梳理语文教师的核心素养教育理念,创设问题情境,实施探究式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肖芸从综合性学习的角度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些研究从教学实践出发,为我们如何结合教学实际研究语文核心素养提供了经验,但是只从单一的教学形式出发,难以全面把握语文核心素养。

结合语文核心素养开展语文教学顺应了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潮流,为教育改革确立新方向;同时这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的重要途径。本文只浅略探讨了语文核心素养的相关知识基础,以期为以后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提供一些可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辛涛,姜宇,刘霞.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2.裴新宁,刘新阳.为21世纪重建教育:欧盟“核心素养”框架的确立[J].全球教育展望,2013(12).

3.张娜.DeSeCo项目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及启示[J].教育科学研究,2013(10).

4.褚宏启,张咏梅,田一.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及其培育[J].中小学管理,2015(9).

5.常珊珊,李家清.课程改革深化背景下的核心素养体系构建[J].课程・教材・教法,2016(6).

6.辛涛,姜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构建我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J].人民教育,2015(7).

7.辛涛,姜宇,王烨晖.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8.刘义民.国外核心素养研究及启示[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6(4).

9.施久铭.核心素养: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J].人民教育,2014(10).

10.钟启泉.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核心素养研究的构图[J].中国教育报,2015(4).

11.张贤志.核心素养研究综述[J]. 教育视界,2015(9).

12.李艺,钟柏昌.谈“核心素养”[J].教育研究,2015(9).

13.程晓堂,赵思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J].课程・教材・教法,2016(5).

14.姜树华.对语文核心素养认识有三[J].七彩语文,2016(4).

15.顾之川.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J]. 中学语文教学,2016(3).

16.孙双金.试谈语文核心素养及其培养[J].七彩语文,2016(5).

17.王超群,韦冬余.初中写作教学的问题及其对策――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理论的分析[J].教育探索,2016(3).

18.林嵘春,刘增容.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能力素养建构[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5(12).

19.秦艳.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语文“助学课堂”[J].语文教学通讯,2015(11).

20.肖芸.基于综合性学习的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策略[J].四川教育,2016(2).

21.丁文静,韦冬余.试论语文核心素养的涵义、特征及培养策略――基于研究性教学模式理论的分析[J].教学研究,2016(6).

22.张伟.小说教学的核心价值与内容选择――从现代小说观和语文核心素养看小说教什么[J].语文建设,2016(1).

注 释

①程晓堂,赵思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J].课程・教材・教法,2016(5).

②辛涛,姜宇,刘霞.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篇8

当下的课堂,儿童学习处于被动状态,教师重视知识学习的结果,轻视学习知识的过程。儿童的学习方式比较单一,听讲为主、练习为辅,机械单一。基于这样的课堂学习现状,力学小学提出进行“研究性课堂”的研究,让儿童在课堂学习中充满热情,积极探究。

研究性课堂是对“力学文化”的积极传承。“力学”,既是校名,又是校训。“力学”二字,寄托了创始人邵力子、傅学文夫妇教育兴国的宏愿。经过80年的实践,逐步成为学校独具特色的“力学文化”,其中“努力学习、学会学习、创新学习、享受学习”的学习品质尤为凸显。“研究性课堂”,既是对力学文化的传承,又是对力学文化的创新。

经过积极地实践与探索,我们逐步明晰了研究性课堂的内涵:研究性课堂是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基本问题,从学校实际出发,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建构的课堂新范型。从教的角度讲,研究性课堂是对儿童课堂学习的设计、组织、引导、评价。从学的角度讲,研究性课堂以学生为主体,以研究性学习为重要学习方式,但不排斥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在研究性课堂中,教师和儿童一起研究、共同成长。研究性课堂的三个特质,即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最大限度地彰显课堂的探究性,最大限度地追求教学的创生性。这三个特质分别回应了研究性课堂是“谁”的,是“什么样”的,以及有着“怎样的价值追求”三个重要的课堂问题。

研究性课堂有三个核心操作要素:研究点、兴趣点、结合点。其中“研究点”在研究性课堂三个核心操作要素中居于首要位置,它直接支撑、架构研究性课堂,研究点的有效展开使学习更具有研究性,不仅为师生的研究提供了时间与空间,而且引领着学习走向深入。“兴趣点”最大限度地实现“教材的心理化”。“结合点”关注研究性课堂教学系统中诸多要素之间的联系,寻求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结合点”,把讲授性教学与多元化互动,与学生的自主性探究进行适当的组合,使研究性课堂结构化,成为一个科学、完整而缜密的教学系统。

十年研究历程,我们初步建构了研究性课堂,确立了研究性课堂的基本范型:共选主题――先行研究――关键研究――多元分享――拓展研究。经过实践探索,重构了小学课堂教学的三种关系:教与学的关系;研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的关系;课堂学习和课外生活的关系。课堂以儿童的学习和研究为主,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变成现实。如果说,这是对研究性课堂通识性的探索、共性的研究,“基于学科特质的小学研究性课堂的深化研究”课题则在此基础上,让我们更关注学科特质、学科研究规律,走向学科研究的深处,发现每门学科儿童独特的学习方式与路径,让课堂更具有学科味与儿童性。

二、 学科特质内涵与理解

学科特质是指学科根本性的特质。学科特质一方面是指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从教学论的角度将人类文化遗产进行系统组织,在学科逻辑与儿童的经验和生活之间找到联结点,外在显性与内在隐性的特质。另一方面包括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前言部分所做的学科的基本理念、学科特有的性质,独特的学科地位,及其特殊的学科育人价值。学科特质有其独有的个性,同时在各科课堂中也会体现出共性的特点,如儿童性、实践性、综合性、创造性。正如成尚荣先生所言:“在课程世界里,所有课程都“和而不同”。以往,我们更关注的是“和”,而忽略了“不同”。“和”指的是课程共同的基本性质,“不同”则是不同学科的“特有任务”,是特质。正是这样的“不同”才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课程世界,才从不同的角度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我们通过研究2011年各学科新课程标准,翻阅各学科的学科专著,从学科性质、核心素养、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四个层面对学科特质进行了阐释。

学科性质,也就是课程取向,即认识这门学科到底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只有把握学科性质,教学才不会乱了方寸,失了方向。核心素养,也就是根本性的知识与能力。这样的知识与能力具有奠基性、生长性。如“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就是数学学科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如何“自主”“合作”,不同学科有着不同的路径与方式。我们要找寻这样的学习规律,我们要让学生掌握这样的学习规律。教学方法,“教”的法子要适应“学”的法子。课堂应真正落实“学”,改进“教”。

学科特质不同于学科知识,学科知识更强调科目知识内部固有的逻辑体系,强调文化知识的独立性,强调不同科目设置的计划性,主张科目设置要与学生的年龄、学习阶段相适应。学科特质更强调学生成长的价值,是最大化地发掘学科中与儿童生活相一致性的意义,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目的,学科特质就是从学科中观察世界,了解世界的复杂性。

三、 研究性课堂再出发的深化点与意义探寻

1.优化课堂学习方式,从共性走向个性

篇9

[关键词]高职教育 素质教育 实践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朱卫芳(1974- ),女,河北大名人,邯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和英美文学;柏平(1963- ),女,山东临清人,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法律。(河北 邯郸 056005)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邯郸市社科规划课题“邯郸建设背景下创新型英语实用人才培养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3056)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5-0175-02

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愈显严重。企业对招聘对象的要求更加苛刻,主要查看学生是否有实践创新能力,是否有工作经验,能否很快实现职位对接等。因此,正确定位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关系,寻求素质教育模式下培养高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成为当前我国高职教育的核心课题。

一、高职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及相互关系

现代教育正在向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转化,学习将成为个人生存、竞争、发展和完善的第一需要。素质教育是我国实施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身心潜能和个性发展。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应强调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素质。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创新教育又被提上了日程。创新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强调对当代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高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终身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达到完善自我和适应社会的目的。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其责任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这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素质教育是创新教育的基础,创新教育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实践创新能力是创新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最好体现。全面素质发展包括创新素质,是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发展的基础,而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是全面素质教育的提升。所以说,素质教育包括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高质量的素质教育,两者是一致的。高职院校要积极顺应时代需要,结合实际全面开展素质教育,重视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二、高职素质教育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困惑

1.体现“能力为本,素质为魂”的教育理念。我国高职教育是培养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素质教育,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全面素质发展教育。高职教育必须强化职业能力培养,注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体现“能力为本”的高职教育理念。高职素质教育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应渗透到素质教育过程中,使“创新”成为一种思维习惯,成为大学生行为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不少高职院校只重视职业能力的训练、忽视专业理论和文化知识教育,不能适应培养目标需要,影响了高职毕业生就业和发展。高职院校应注重 “能力为本”的同时,体现“素质为魂”的理念,重视学生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教育,这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所必需的,也是时展和社会的需求。

2.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贯穿人才培养整个过程。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教育,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而不是只针对极少数优秀生,也不是只针对某个教学环节。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学会做人、求知、生活和审美,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某一个教学环节的任务,应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课堂和实践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应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课堂教学的素质教育功能,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注重公共基础课堂的作用,通过课堂教学和宣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第二阶段,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加强学生知识储备,适当增加部分专业课程和前沿学科课程,为参加创新实践打下扎实的基础。第三阶段,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创新实践,确定选题开展研究,并完成相应的研究活动。

3.高职创新教育的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创新人才培养是许多高等学校的办学目标之一,高职院校当然也可以培养创新人才。但创新人才是在工作实践中成长起来的,高校所确定的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只能是一个对大学生未来发展的预期目标。高职院校预期目标应该是培养基层创新人才,即社会物质生产、社会服务、精神生产和文化传播一线工作人员,其价值体现在企业技术改良、工艺改进、文化知识物化等过程中,创造基层文化与精神财富,改良局部社会风气等。高职院校创新教育的重点不应是创新人才的选拔,而应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实践创新能力,为不同潜质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成长的空间和机会,最终成为真正的创新人才,成为推动社会科学文化不断发展进步的主要力量。

三、高职院校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实践创新能力的途径

篇10

【关键词】层级目标 核心要素 课堂教学 新课程 有效性

新课程背景下学科课程如何实施与评价课堂教学,这是中小学教师所共同面临和应该解答的问题。本文认为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要注重实践,更要注重效果,其具体措施一要建立课堂教学最高层级、中间层级和基础层级三个层级目标,并通过这三个层级目标构成课堂教学目标的完整体系,通过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二要实施课堂教学三个核心要素,通过兴趣激发、方法指导和训练设计等相关要素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三是要关注三个要点,即强化文本、强化研究和强化实践,以此来促进课堂的有效性,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提高学习的认知程度。四是要课堂教学应该遵循三个原则,即情感化、个性化和流程化,在此基础上建立课堂教学三个评价维度,即教学能力、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反应情况。通过这些探索与实践,构成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实施与评价的完整体系,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多年的教育工作者,本人通过亲自实践和探索,尝试建立了这个框架体系,在此与大家共享。

一、建立课堂教学三个层级目标

1.最高层级:促进学生发展,这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最高目标。

2.中间层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这是新课程核心理念在学生学习方面体现的目标,同时这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3.基础层级:为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需要加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加强有效教学就成为了模块教学积极探讨的中心课题。

这三个层级构成了课堂教学目标的完整体系,即加强课堂有效教学,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最终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实施课堂教学两个核心要素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结合新课程标准制定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课堂有效教学可以具体体现为两个目标要素的实施。

1.兴趣激发:教师的教学应该富有吸引力,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并由于乐学而形成足够的学习动力,进而获得自主学习的意愿。其中的关键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成就感,这是最根本的学习动力所在。

2.方法指导:程序性知识包括技巧性的知识、规律性的知识等等,这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中心内容,可以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富有效益和效率。因此,方法意识应该成为教学活动的重点。

三、课堂需要关注两个要点

为了促进课堂的有效性,笔者认为还应该在以下两个方面加以强化:

1.强化文本:文本作为重要的教学中介,首先需要教师与学生加强解析,学会阅读,从而获得准确的信息。其次要学会活化处理,能够进行重新组合,并讲究生成。

2.强化研究:教学不能单纯给予,而要注重学生自研自得,强调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而学生之间的合作研究则为一种辅助,也是实现“探究式训练”的教学思路。

四、课堂教学应该遵循三个原则

1.情感化:情感因素在课堂教学中能够起到调节作用,没有情感因素,课堂教学将变得冰冷乏味而失去互动生成的乐趣,也就丧失了课堂教学的活力。

2.个性化: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应该展现教师的教学个性,使之发挥个人的潜能,同时还要努力培养学生的人格个性,使他们得以健康地发展,并且通过因材施教而使学生具备独具个人特点的学习方法、策略等。同时,课堂教学还需要体现学科的个性色彩,从而使教学活动符合学科特点。

3.流程化:建立课堂教学流程系列体系,目的即在于追求教学策略、方法、程序的科学化,以适应不同的教学课型,使课堂教学富有章法。同时,因为教学流程运用上可升华为教学理论,还可转化为教学实践,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益,因此也就具有了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五、建立课堂教学三个评价维度

1.教学能力;首先要看教师是否具有独立阅读文本的能力,其次要看是否能够进行课程内容开发,再者要看是否具备教学活动的设计能力。这是考查一名教师专业素质高低的重要因素。

2.教学效果:这主是是考查教学是否有效果,是否有效率,是否有效益,以此来作为评判教学价值的主要因素。教学质量的高低也由此来作为核心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