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经济发展状况范文

时间:2023-08-06 11:26: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全国经济发展状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全国经济发展状况

篇1

[论文摘要]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已发展成不可逆转的事实。随着全球化的到来,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了影响,民族地区应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加快制度创新,对外开放,加大投资力度等,逐渐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思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经济全球化对于民族地区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民族地区应尽快顺应全球化的潮流,抓住机遇,转变发展战略,使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再上一个台阶。 

 

一、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民族地区的影响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前提下,世界各国经济不断的相互交织,相互融合,逐渐形成相对统一的世界市场体系,并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实现资本,货物,技术,劳务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的过程。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民族地区的影响涉及到方方面面,诸如科学技术,人才教育,文化都会受到很深的影响。 

从科学技术上来看,与发达的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尤其是西部民族地区,在科学技术方面与其存在的差距很大。全球化带来了科学技术,我们应该抓住这个发展机会。但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要从当地的实际出发,不可全部照搬西部的发展模式。因此,民族地区应立足于当地,创建自己的科技创新体系。西部民族地区可以在不需大量资金的事业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如生态农业,特色旅游产业。只要从此方面解决这一问题,再加上好好利用全球化所带来的科学技术,民族地区的发展会在短时间内赶上并超过东部地区的发展。 

从人才教育方面来说,全球化给民族地区的发展带来了机遇。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知识经济的蓬勃兴起,在当今知识经济形态下,知识人才成为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因素。经济全球化给我国民族地区带来了机遇,新的观念也随着全球化进入了民族地区,重视人才培养,加大教育投资力度,改变传统观念,认识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民族地区只有随着全球化的浪潮,接受新观念,重视人才教育,那么,才会在一些领域有所突破。 

从文化角度来看,经济全球化对于民族地区在改变观念,制度完善等方面都起着有力的促进作用。文化因素对于民族地区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全新观念应结合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习俗,生活习惯心理等因素,而且也应当重视民族地区文化所特有的价值观,道德观。在民族经济的发展中,民族文化功不可没,但民族文化的发展既要有全球化的带动,又要保持其民族特性。 

 

二、经济全球化下我国民族地区发展面临的问题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生态环境脆弱,教育落后,人才素质不高,投资力度不足等。这些都制约着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西方一位经济学家曾形象地把人才,教育,科技比喻成三驾马车,共同拉动国家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然而,西部民族地区同样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人才严重匮乏,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劳动力素质不高。事实上,西部民族地区要发展,人才、科技、教育一个都不能少。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民族地区也面临着挑战。人才、科技、教育这三个问题都未曾完全解决,并且,经济全球化并非是经济上的世界一体化,相伴发生的还有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一体化。对于我国民族地区来说,经济全球化并非都是福音。 

三、应对经济全球化,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对策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要与经济全球化相适应。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对于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都有一定的影响,我国面对的是全球化下各国在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竞争。尤其对于我国民族地区来说,必须站在新的发展战略上,解放思想,立足于本地区的实际,使之融入全球化的体系之中,抓住全球化的机遇来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民族地区的人口素质。当今经济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经济全球化导致了竞争的日益激烈,民族地区要想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站稳脚跟,发展经济最根本的是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口素质。我国民族地区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水平总体不高,这进一步影响了民族地区的发展。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就要立足于本地,引进更多的人才,或者将本地人才输送出去接受培养,最后回到本地区做贡献。并且,民族地区要重视基础教育,多为劳动者提供学习的机会,逐步培养出一批高素质人才为西部民族地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民族地区应立足于本地实际发展特色经济。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民族地区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国内外市场的双重压力。民族地区在激烈的竞争中,只有抓住机遇,立足于本地的优势来发展特色经济产业。西部民族地区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许多稀有金属储量都位于世界前列,可以利用其资源优势来发展特色经济,如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冶金业。民族地区仍有许多优越的发展畜牧业的条件,如西藏,内蒙古的畜牧业。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也十分丰富,如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这些可发展为特色旅游产业,会吸引更多的游客观光旅游,这可带动该地的经济发展。民族地区应尽可能立足于本地区的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并使这些产业成为带动民族地区发展的支柱产业。 

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利用外资水平。投资不足是阻碍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又一障碍。一方面,民族地区要加大投资力度,并且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吸引外商投资。另一方面,民族地区要改善投资环境,利用政策争取国家资金,防止重复建设,加强重点产业建设。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利用外资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但我国民族地区所吸引的外资比重远低于东部地区,这也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的原因之一。 

加速制度创新,扩大对外开放。美国新制度经济学家诺思认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制度的因素”。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民族地区应着力于制度创新,要进一步加快市场机制的改革和完善,加强政府的宏观调空,改善生活服务环境。我国西部地区之所以落后于东部地区尤其是沿海地区的发展,其原因之一是东部地区受到了制度创新所带来的利益。民族地区要受到传统的计划经济思想,发展相对滞后。因此,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展,民族地区应致力于制度创新,扩大对外开放的程度。 

经济全球化对于各个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对于我国民族地区来说亦然。民族地区只有立足于现实,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加快制度创新,改善投资环境,使民族地区的人才,科技,教育的发展上一个新的台阶,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最终实现国家的全面经济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黄健英,萨如拉.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战略.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 

[2]卢铁城,张忠元.中国西部民族经济.四川辞书出版社,2000. 

篇2

关键词:金融业;发展水平;因子分析;聚类分析

金融业作为一个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产业,是第三产业的主导行业,在整个社会经济的资本形成和经济资源配置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具有储蓄聚集、资源配置、风险管理等功能,而这些也正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因此,金融业发展水平是衡量和体现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完善和充分发挥金融业的服务功能和作用,将对经济增长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随着河北省经济的快速增长,河北省的金融业已经进入了少有的快速发展的新阶段,认识河北省金融业的发展状况,对于促进和完善其建设,进而推动经济的更好更快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在全国视角下,对河北省金融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揭示了河北省金融业的发展状况,找出了其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 指标的选取和数据的搜集

在我国(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金融业主要包括四个分支: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其他金融活动。其中,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构成我国金融业的主体部分,因此,为全面、科学的考察金融业的发展状况,同时兼顾可比性原则和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从整个金融业的宏观层面以及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三个行业分别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来衡量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港澳台地区除外,下同)金融业的发展状况,经筛选,选取如下八个指标:

金融业增加值/GDP:某地区金融业增加值与该地区GDP之比,反映了金融业对该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大小。

金融相关比率:金融资产总量与GDP之比,该指标是戈德史密斯于1969年提出的,用以衡量一国(或地区)金融上层结构的相对规模及经济金融化程度的概括性指标。由于数据限制,国内学术界大多采用存贷款余额之和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计算此指标,本文也借用这一方法。

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用以反映金融机构主要是银行业的资金规模,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银行业的发展程度。

保险深度:是指某地区保费收入占该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反映了保险市场深化程度,也刻画了一个国家或地区保险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保险密度:指按当地人口计算的人均保险费额,反映了该地居民参加保险的程度,也反映保险业的发展水平和效率水平。

上市公司数:反映了股票市场对该省区公司的支持程度。

证券化率:某地区股票市价总值与该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一般来说,证券化率越高,说明证券市场在该地区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重要。它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该区域利用资本市场融资的能力以及该地区证券业的发展程度。

本文以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09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0》、《 中国金融年鉴2010》和《中国证券期货统计年鉴2010》,为了消除不同量纲差异和不同数量级的差异,首先对数据采用Z标准化方法进行处理,即将所有数据化为均值为0,方差为1的标准化数据。

二、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

(一) 因子分析

运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处理,由于KMO相关性检验值达到0.735,Bartlett’s球形检验的P值0.000,以及由相关矩阵大多数简单相关系数大于0.3,可知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

    根据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选取2个公共因子,其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5.444%,说明这两个公共因子能够反映大部分的信息。为了使得到的公共因子的实际意义更好解释,对公共因子进行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旋转后,第一个公共因子的贡献率为46.331%,第二个公共因子的贡献率为39.114%,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由表1给出。

篇3

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及因子分析法得到的相关结果可知:北京、天津、上海及江苏等地区社会发展的综合状况排在全国前列。排在前列的省市自治区大多数都有着一定的经济发展积淀,长期的经济发展再加上相关政策的推广更加推动了该地区社会发展。因此,国家应加大对于偏远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优惠政策的推广力度,使之更快的更好的发展,进而缩小我国贫富差距。

关键词:社会发展的综合状况;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

一、引 言

本文的实验目的为考察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社会发展综合状况,但统计的各项指标相关性较强,因此可以用SPSS软件中的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进行分析实验,通过分析导出少数几个主分量,使他们尽可能多地保留原始变量的信息且彼此间不相关,从而来研究复杂的问题。通过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发展状况:由各因子载荷/负荷矩阵的系数,我们可知实验得到的各主成分或公共因子分别反映我国省市自治区发展水平的哪一方面,从而可以了解到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各方面的发展状况;再通过综合分析,可得到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各方面的综合发展状况。

二、主成分分析实验

(一)主成分分析的基本思想

主成分分析是考察多个定量(数值)变量间相关性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具体的说,它是通过导出少量几个主分量,使他们尽可能多的保留原始变量的信息,且彼此间不相关。它的一般数学模型有:利用n个样本的p项指标的信息区别这n个样本。因此,要从这p项指标中找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使他们尽可能地反映各项指标的信息,且彼此之间不相关。即:

(二)主成分分析的实验结果及分析

为了考察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社会发展的综合状况,本文选取了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X1、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元)X2、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元)X3、在校学生数(人)X4、学校数(所)X5、卫生机构数(个)X6、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X7、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标台)X8八个指标进行实验分析。

利用SPSS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八个指标的相关矩阵,由矩阵可知,各变量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相关关系,如果直接用于分析,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共线性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计算解释总方差得出第一主成分的特征跟为4.064,它解释了总变异的50.796%;第二主成分的特征值为2.844,它解释了总变异的35.547%;根据主成分个数的确定原则,即特征跟大于1、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0%~85%以上,确定这八个变量需要提取两个主成分。

计算主成分中因子载荷矩阵,依据第i个主成分的变量系数向量等于此表中的第i列除以第i个特征根的算术平方根得:

从上式可以看出,第一主成分主要由X3、X4、X5、X7确定的,他们在式中的系数大于其他的系数,故可以认为第一主成分说明文化投资建设。第二主成分主要由X1、X2、X6、X8确定,可以认为是经济发展程度。

经过综合评价分析可得主成分得分,经排序整理得出名次表,从结果给出的答案可以看出,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天津、山东等地综合排名位于前列。北京地区作为我国首都无论是文化投资建设还是经济发展程度都名于前列,并且经济发展程度位于全国首位。上海经济发展位于第二,文化投资建设也靠前。江苏和山东地区文化投资建设为全国首位。山东是我国孔孟文化的发源地。儒家文化浓厚。贵州、云南、、甘肃等地排名靠后。这些地区无论是教育投资还是经济发展都落后全国平均水平。国家应该大力支持这些地区的教育事业,多给予这些地区一些政策优惠,多发掘各地的特色,例如地区改善交通,以旅游业为主带动经济。多鼓励这些地区的小企业户,促进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进而缩小我国贫富差距。

三、因子分析实验

(一)因子分析的基本思想

因子分析是根据相关性大小把原始变量分组,使得同组内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而不同组变量间的相关性较低。因子分析的目的是寻求变量的基本结构,简化观测系统,减少变量维数,用少数的变量来解释复杂问题。

它的一般数学模型有:

设有n个向本,p个指标。X=(X1,X2,…,Xp)T为可观察的随机变量寻找公因子为f=f1,f2,…,fq,则模型:

为因子分析模型。

(二)因子分析的实验结果及分析

利用SPSS软件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八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得到变量共同度矩阵,从中我们可以知道除了指标X8以外,X1到X7其他7个变量都能很好的被两个因子解释。这七个变量的因子共同度均在0.7以上。

由因子分析中旋转后的因子负荷矩阵可知旋转的因子系数已经很明显的向两级分化,有了很鲜明的经济意义,给予了变量指标更实际的意义。F1中系数绝对值大的主要有:X4(在校学生数)、X5(学校数)、X6(卫生机构数)、X7(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这四项变量指标主要反映各地区的基础设施文化投资;F2中系数绝对值大的主要有:X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X2(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X3(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X8(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这四个变量指标主要反映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

经过综合评价分析可得到各因子的得分数,进行排名整理可得,此结果与主成分的结果存在一定的出入。以实际情况来考虑,北京上海等地的经济发展以及基础设施都是全国最靠前的,相对来说主成分分析的结果更接近现实。

总 结

篇4

一、1998年全省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

1998年,全省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经济增长速度和综合经济效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据统计,国内生产总值3704.21亿元,比上年增长10.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全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6289元,比上年增长10.2%;全省财政收入290.18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全部职工工资总额402.7亿元,比上年增长3%;全部职工平均工资5590元,比上年增长3.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98.4%,比上年下降1.6%。

二、1999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测

根据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以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着力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稳定和加强农业,加快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步伐,加强城乡市场开拓,努力扩大外贸出口和利用外资、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深入实施科教兴鄂战略,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的经济工作指导方针,1999年我省企业改革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再就业工程更加深入实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并实现社会全面进步。预计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4%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左右。

三、1999年企业工资指导线

根据去年我省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1999年的社会经济发展预测,经过对工资水平的定性分析与定量测算,将全省1999年企业工资指导线确定为:

(一)1999年企业职工货币平均工资增长基准线为6%;

篇5

关键词:财政职能 县域经济 发展措施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动,我国的国民经济水平在逐步稳健的发展,而县域经济联系着我国城市经济和农村的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其体现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水平,是我国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的判断标准。如果能实现财政职能与县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科学处理,以及发挥财政职能在县域经济中的影响,能够促进我国社会经济水平健康、稳定的发展。笔者通过分析财政职能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探讨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

一、财政职能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具体思路

2015年 4月2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主办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协办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重大成果会:《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报告2015》”在北京举行。报告首先对根据GDP、地方公共预算收入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目三项指标遴选的全国400强样本县(市)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年度回顾。指出:伴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向“新常态”的迈进现在我国的社会经济在不断的发展,国民经济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但是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发展不均衡,区域差异性非常的大。尤其在我国一些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当地经济的发展水平存在严重的滞后性。并且财政的职能与紧急的发展存在很大的矛盾,以及财政的收支情况很多时候过于依赖当地经济的的发展。所以充分发挥财政的职能,实现政府资源的优化配置,才能促进县域经济得发展。

县域财政也要转变支持经济发展的思路,采取是一个当前经济发展趋势的财政调整手段,来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并且要建立相关的监督检查机制,加强对县域政府的经济行为的监督力度,然后政府要制定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状况的税收政策,为县域企业创造良性发展的环境。以及政府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的支持,例如对其实行低息贷款或无息贷款的措施,解决县域财政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县域政府要展开对国家相关优惠政策的分析和研究,根据其中的内容来保证经济发展措施的落实。

二、财政职能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

(一)改革财政体制,完善对下转移支付制度

现在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存在很多的问题,直接限制经济发展的问题是县域政府对财政的职能不明确,财政权责的问题比较模糊。所以导致政府财政和当地经济的发展产生矛盾和冲突。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进行财政体制的改革,增加完善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完善对下的转移支付制度,以及专项资金配套办法等。把财政的权利真实的归还与下级政府,让政府能够宏观的来参与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运用科学合理的经济手段来调控当地的经济。在进行政府财政职能的改革过程中,要取消与当前市场经济发展不符合的财政职能,建立能确保新的职能体系的保障制度,使县域政府在当地经济发的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当然,要建立相关的体制来对政府财政职能进行约束,保证政府不滥用自己的财政职能,而影响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落实财政政策,优化投资发展环境

县域经济的发展,一定要符合我国当前的总体经济发展的环境。通过一些财政的手段,例如,增加财政的投入,调整税率等手段,来刺激内部的消费状况,调整社会供给的平衡,更好的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在我过的西部欠发达地区,在经济的发展上与东部发达地区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必须认真的贯彻中央的财政政策,科学的发挥政府财政的职能,加快当地基础设施的建设,为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提供硬件的保障,从而为县域的投资创造良好的环境。通过硬件基础的建设还可以促进当地经济与外部环境的联系,促进投资产业的交流,带动经济上的发展。

(三)政府财政引导民间资本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在进行经济发展建设中,资金的投入是不能缺少的。但是政府财政资金投入是有限的,所以政府要充分发挥财政的职能与作用,吸引民间资本的投入,以积累经济发展的资本。具体措施有:首先,要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的措施,如,政府财政直接投入资金,降低税率等。然后进一步完善政府的财政运行的相关机制。其次,就是要增强政府的经济调控能力,协调当地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工作,对市场的运行进行监督,为民间资本的投入创造良好的环境。

(四)推进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建立城镇互动机制

现在我国很多乡镇的劳动力转向城市,直接制约了乡镇经济的发展。解决现在状况的主要措施就是政府把资金和项目向县级镇重点倾斜,引进适合在当地发展的企业,缓解劳动力流失的状况。加强乡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不断的推进相关企业与乡镇农业相结合的经济发展模式,打造农村经济市场体系,促进当地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其次,政府的优惠政策是乡镇建设的重要措施,政府通过相关政策的落实,不断推进农村的经济建设,解决好进城农民及其子女的教育、就业、社保、医疗等突出问题,实现城乡的协调发展,以促进县域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县域经济是我国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连接点,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政府要根据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具体情况,来调整政府财政体制,落实相关的财政政策,积极引导各方面的有利因素建立县域城乡互动机制,充分发挥政府财政的职能,以促进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经济发展;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F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9-0011-02

引言

要描述和评价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状况,最理想的是找到一个总括性社会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其测度结果要能够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全部或大部分信息。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些其他国家的职能部门以及研究学者曾经提出各种不同的指标体系评价方法。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系统地研究社会发展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国内一些政府部门、 研究单位和个人先后设计了一些“社会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如,唐晓东采用了21个指标变量的函数模型来评价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但此模型没有把所有反映经济情况的因素考虑在内,因此,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善、客观的社会经济发展综合指标体系评价方法。

为了更加全面、客观地反映我国各地区的社会发展水平,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已有研究成果的修正和充实,首次把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引入评价指标体系中,提出一种新的社会发展水平综合指标体系。在实际经济问题中,不同的经济变量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如职工平均工资和消费水平必然有一定的关联性,这样势必增加分析问题的复杂性。而主成分分析法可以用较少的指标来代替原来较多的指标,并尽可能地反映原来指标的信息,从根本上解决了指标间的信息重叠问题,又大大简化了原指标体系的指标结构。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经济发展水平的优势主要体现在: (1)全面性(消除评价指标的相互影响)。在满足n f p的条件下,不限制指标的个数,可以综合评价一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主成分分析的降维处理技术能较好地解决多指标评价的要求,在选择了m(m p p)个主成分后,仍能保留原始数据信息的85%以上,因此,这一方法综合评价经济发展水平比较全面。(2)可加性(数据标准化处理)。在综合评价经济发展水平时,所建立的评价指标量纲往往不同,变差不能直接综合。主成分分析法避免了此现象的发生,因为在计算过程中,主成分分析法把各个指标进行了标准化处理,这就使得各个经济指标之间具有可比性即可加性。(3)客观性(科学的确定权重)。在层次分析法计算过程中,通过专家打分来确定权重,使得主成分分析法在综合评价实践中的广泛应用成为现实。而主成分分析法在确定综合因子的权重时,克服了某些评价方法中人为确定权重的缺陷,使得综合评价结果唯一。(4)简单性(计算简单)。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SPSS、SAS等计算机软件的推进与使用,使得主成分分析法在综合评价实践中的广泛应用成为现实。

一、主成分分析原理

主成分分析法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也称主分量分析法,是由Hotelling于1933年首先提出。它可以在力保原始数据信息丢失最少的情况下,对高维变量空间进行降维,用少数的变量来解释整个问题。

主成分分析的目的在于利用p个原始变量(x1,x2,…,xp)构造少数几个新的综合变量,使得新变量为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新变量互不相关,新变量包含p 个原始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这样定义x1,x2,…,xp为原变量指标,z1z2…zm(m≤p)为新的综合变量指标,每一个新综合变量指标是p 个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同时要求满足以下几个条件:(1) zi与zj(i≠j;i,j=1,2,…,m)相互无关。(2)z1是x1,x2,…,xp的一切线性组合中方差最大者,z2是与z1不相关的x1,x2,…,xp的所有线性组合中方差最大者;zm是与z1z2…zm-1都不相关的x1,x2,…,xp所有线性组合中方差最大者,则新变量z1z2…zm分别称为原变量x1,x2,…,xp的第一,第二,……第m主成分。

二、指标确定

我们根据选取的指标要能够客观、系统地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原则,因此本文选择反映经济情况的8项主要指标:地区生产总值( X1)、居民消费水平(X2)、基本建设投资(X3)、职工平均工资(X4)、居民消费价格指数(X5)、商品零售价格指数(X6)、货物周转量(X7)、工业总产值(X8)。指标数值均来自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及相应整理数据[6]。

将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利用SPS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方差解释表,通过计算可得,前3个特征值的累积贡献率已达到85.928%,这说明用前3个因子来反映事物的信息占全部信息的85.928%以上,于是,取前3个因子作为主成分。碎石图同样也能够说明这一点。

从主成分载荷矩阵图可以得出,地区生产总值和工业总产值在第一主成分上的载荷较大;基本建设投资在第二主成分上的载荷较大;消费价格指数在第三主成分上的载荷较大。因此,可将主成分命名如下:第一主成分:产出主成分;第二主成分:建设投资主成分;第三主成分:消费价格主成分。

根据该表以及变量的观测值可计算因子得分,主成分得分系数矩阵的数值是主成分载荷除以相应的特征根得到的结果。到目前为止,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将8个评价指标转化为了具有典型经济含义的3个综合评价指标。

三、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分析和评价

为了考察每个城市,并对它们进行分析评价,采用回归方法将三个主成分表示成8个指标的线性组合,即得分函数:

应说明一点的是,某城市的主成分因子得分为负数,这是因为在计算时对原始数据作了标准化处理,把各经济指标的平均水平当做零来处理的缘故。因此,某城市的主成分因子得分为负数,只表明该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31个省市的平均发展水平之下。将Z1、Z2、Z3得分绘制在三维坐标系中,由载荷阵及Z1、Z2、Z3表达式可以得出,Z1、Z2、Z3越大所代表的综合能力越大。

如绘制各个城市主成分因子的得分散布图,就可以综合看出,位于正中间上方的是广东省,其生产总值、基本投资建设和消费水平相对来说都比较高;而位于正中间下方的是省,其消费水平与全国的平均消费水平不相上下,但其生产总值和基本投资建设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位于左上角的城市是生产总值和基本建设投资都很高的城市,如江苏和山东;位于右上角的城市是生产总值和消费水平都很高的城市,如上海、北京和天津。

结合生产总值、基本建设投资和消费水平三方面,可对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做出如下评价:31个省市大体上可分为7个类别。广东属一类,它位于图的正上方,说明该地区的生产总值、基本建设投资以及消费水平都很高,是投资者首选的黄金地带;江苏和山东属一类,位于图的左上角,是生产总值和基本建设投资相对较高而其消费水平相对来说不高的省市;河北、河南和辽宁属一类,其生产总值与我国的平均生产总值不相上下但其基本投资建设费用比较高,说明这三个省的基本建设正在逐步完善;浙江属一类,其生产总值比河北、河南和辽宁高,但其基本建设投资和消费与这三个城市不相上下;上海、北京和天津基本属于一类,该地区的生产总值高而且消费水平相对来说也比较高,但其基本建设投资相对来说较低,说明这三个城市的基本建设比较完善;海南、贵州、青海、甘肃、新疆、宁夏和属一类,这几个省市的消费水平基本与我国平均消费水平持平但其生产总值远远落后于我国的平均生产总值,而其基本建设投资却高于我国基本建设投资的平均水平,说明国家比较重视这几个省市的经济发展;其他地区属于一类。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对全国31个省市的评价是一种比较分析评价,以方便读者对比。

四、结论

本文将主成分分析引入到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分析与综合评价中,应用主成分分析的功能,提出了一种可以较为准确的评价各城市经济发展状况的方法,在实际中无论是对投资者、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部门及城市本身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该方法在分析过程中对指标进行了标准化处理,避免了不同量纲对分析结果的影响。同时,主成分方法成功地消除了指标间信息重叠和人为地确定指标权重的缺点,使得分析结果客观公正、清晰可见。此外,主成分分析法的整个操作过程都可以运用计算机软件,如:SPSS、SAS等都可方便快捷地进行。

参考文献:

[1] Noorbakhsh, Farhad.Human Development and Regional Disparities in china: A Policy Model [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2007,(14):927-949.

[2] 乔峰,姚俭.时序全局主成分分析在经济发展动态描绘中的应用[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3,22(2):1-5.

[3] GAVIN W J, VISARIA P.Urbaniztion in large developing countries.China, Indohesia, Brazilamd India[M].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7.

[4] LIAN Yuming.China cities report [R].Beijing: China times and economics Press, 2004.

篇7

[关键词]东北地区;就业质量:区域差异化研究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在4.5%以内。在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后,能源、化工等行业的下行带来的企业开工率不足,已经在向用工环节传导,在化解过剩产能的过程中,钢铁、煤炭系统约有180万职工需要分流安置,这在传统工业占主导地位的东北三省表现得尤为明显。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需要全面分析东北地区的就业环境,缓解就业压力,改善就业质量。就业质量是指从业者与生产资料结合并获得报酬或收入情况的优劣程度,与地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有密切关系。本文中设定东北地区的就业质量是其经济发展状况、人力资源状况、社会保障状况和劳动报酬水平的综合体现。

一、东北地区就业质量基本状况

(一)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状况

2015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内生产总值676708亿元,GDP增长6.9%,全国人均GDP为49351元,比上年增长6.3%。东北地区经济增速放缓,2015年东北三省地区生产总值58057.81亿元,其中辽宁省28700亿元,吉林省14274.11亿元,黑龙江省15083.7亿元,增长速度分别为3.0%,5.7%,6.5%,位列全国后五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65201元,50162元,39226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7%,6.5%,5.6%,其中辽宁省和黑龙江省的人均GDP和增长速度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产业结构来看,2014年东北第二产业GDP占比为47%,高于全国42.6%的平均水平,第三产业发展相对缓慢,占比仅为42%,低于全国48.2%的平均水平。各省具体情况如下图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辽宁和吉林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这是因为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高度依赖资源产业和重工业,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传统的资源型产业结构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使东北形成了较为单一的产业结构。

(二)东北地区人力资源状况

人力资源数量方面。其一,从就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来看。近3年,东北地区的就业人数呈总体增加趋势,但三个省份的就业人数差距明显,并且年均增长率比较低,黑龙江省的年均增长率更是排名全国最末。其二,从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来看。2014年辽宁省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为1163.9万人,占就业人员总数的45.4%,吉林省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为569.3万人,占就业人员总数的39.3%。在现代就业模式中,就业人员在三次产业中的人数构成应为15 35:50。与此相比,两省第三产业就业比例均偏低,需要引导和鼓励劳动者参与到第三产业中。其三,从城镇登记失业率来看。2015年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5%,辽宁、吉林、黑龙江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为3.4%,3.4%,4.5%。东北三省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在全国处于较低水平,只有黑龙江省的城镇登记失业率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力资源质量方面。从人均教育支出来看。2014年三省的教育支出占总支出比重分别为11.9%,13.97%14.73%,与同期全国水平15.18%相比仍有差距,地方人力资本投入稍显匮乏,制约了就业质量的提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三)东北地区社会保障状况

养老保险方面。2014年东北地区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774.6万人,增长率为2.022%低于全国水平5.91%。医疗保险方面。2014年东北地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353.5万人,比2013年增加62.25万人,增长率为1.157%,低于全国水平4.278%。失业保险方面。2014年东北地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为1401.4万,增长率为0.143%低于全国平均增长率3.813%。

(四)东北地区劳动报酬水平

其一,从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看2014年辽宁全省职工年平均工资为48190元,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49110元,而全国的这一数字是36390元和56339元,不仅与北京、广东这些发达地区相距甚远,与中西部的青海、宁夏、内蒙古、山西等地也有差距。其二,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看。根据《中国东北地区发展报告(2015)》的统计结果,2014年东北地区的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4969.7元,这一数字仅低于我国东部地区33866.4元。在全国范围来看辽宁省处于较高收入水平,近3年来一直处于第10名左右,而吉林和黑龙江的收入水平却一直靠后,但与其他地区的差距正逐步缩小。

二、东北地区城市就业质量测量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就业质量是劳动者在其就业过程中工作状况的综合反映。从宏观角度来看,受到一个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的影响,包括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就业人数等拟微观角度来看,又包括劳动者的收入状况、工作环境、权益保护等,因此就业质量是一个宏微观相结合的概念。基于以上对就业质量内涵的理解和对影响我国东北地区就业质量的相关因素分析,本文构建了包括4个维度,16个指标的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把抽象、复杂的就业质量问题转换成可以度量和比较的数据,以求全面、客观、系统的反映东北地区的就业质量。

(二)利用SPSS17.0进行因子分析

由于本文对就业质量的研究是一个多指标综合评价问题,并且选取的各指标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所以选择主成分分析法将影响就业质量的众多因素转化成几个综合因子,再利用SPSS17.0对东北地区34个地市级及以上城市2013年就业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1.确定主成分

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由表1可知前五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到81.178%>80%,说明可以选择提取前五个主成分来反映原始数据的信息。

3.确定就业质量综合评价函数

以每个主成分所对应的特征值占所提取主成分总的特征值之和的比例作为权重,得到东北地区城市就业质量综合评价模型:

三、东北地区城市就业质量的数量分析

根据表中的得分及排序,按照地区就业质量的优、良、中、差四个级别,把东北地区3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聚类为Ⅰ、Ⅱ、Ⅲ、Ⅳ类。如表4所示

通过分析以上数据可知,东北地区各城市的就业质量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

(一)就业质量整体不高

在东北地区34个城市中,就业质量较差的城市(Ⅳ、Ⅴ级)达到19个,数量上为全部城市的55.88%,占据主导地位。这说明东北地区就业质量总体偏低。从各省之间的具体情况看,辽宁省的就业质量较好,吉林省次之,黑龙江省的就业质量最为堪忧。

(二)就业质量地区差异明显

就业质量差距大且分布不均。由聚类结果可以看出,就业质量得分最高的城市(大连3.5435)与得分最低的城市(鹤岗-1.7929)之间分数相差5.3364,地区间差距很大。等级为优的城市仅有4个,且全部位于辽宁省就业质量较好的城市(Ⅰ、Ⅱ级)有10个,吉林和黑龙江各2个,其余11个城市全部位于辽宁。这些城市大多交通发达,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鞍山、营口、辽阳位于哈大高铁沿线,大连、营口、盘锦、锦州、葫芦岛位于盘营高铁沿线,其中大连、营口、锦州、丹东是辽宁省重要港口城市。而等级为差的8个城市中,有7个位于黑龙江,其中黑河、伊春、双鸭山、鸡西、七台河、鹤岗6个城市于2011年国务院的《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中被列为全国资源型城市,这说明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的就业问题比较严峻,就业质量亟待改善。

四、对策建议

针对目前东北地区就业质量的状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地区间的差距

目前我国东北地区各城市之间就业质量的差距非常大,应该着力提升就业质量较差城市的就业质量,尤其是资源型城市,其就业问题应该给予高度关注。缩小地区之间的差异,协调发展。对于资源型城市可着重培养接续产业、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改造资源型产业,逐步摆脱对资源的深度依赖,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地区就业质量。

(二)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东北产业结构的显著特点是第二产业比重过高而第三产业发展缓慢。2014年辽宁省第二、三产业分别占比为50.2%、41.8%吉林省第二、三产业分别占比为52.8%、36.2%,这样的产业结构给就业带来不利影响。第三产业有大量吸纳劳动力的功能,应该鼓励和引导劳动者参与到第三产业中,这不仅能缓解劳动者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的问题,也有利于增加就业数量、提高就业质量。

(三)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民营企业

东北地区的国有企业数量众多、布局过广、分布较散。辽宁省的国有经济占比超过30%,吉林省超过40%,黑龙江省则超过50%,并且大量国有企业长期亏损,扭亏乏力。国有企业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设备老化、技术落后等使其不但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还很有可能会减少就业机会。东北地区的民营经济与东南沿海相比仍然不够发达,不仅数量上存在差距,规模和质量也有待提高。2015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东北仅有10家(辽宁9家、吉林1家、黑龙江4家),而仅浙江一省就有138家企业入围,要想全面提高东北地区的就业质量,需要为民营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做大和做强民营企业,以此来提供更多就业机会,解决就业岗位不足的问题。

篇8

一、湖北省县域经济的现状

近年来,湖北县域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一是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县域经济“半壁江山”已经形成,“基石”作用更加明显;二是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工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产业发展特色化和集群化更加明显,产业布局向园区聚集;三是发展方式转变迈出新步伐。传统产业改造、自主创新、名牌产品建设的步伐都在加快;四是后劲和活力得到了提升。投资和招商引资规模不断扩大,高起点承接产业转移,全民创业热情高涨,一批具有活力和竞争力的县域脱颖而出。

但是,与沿海先进地区相比,湖北县域经济仍有相当的差距:一是规模小。2008年,湖北省县域生产总值的平均规模只相当于江苏的五分之一、浙江的三分之一。二是工业化程度偏低。2008年,湖北省县域工业增加值仅占其生产总值的35%,而江、浙两省该指标分别达到65.9%和54.4%。三是投入不足。2008年,湖北省县域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平均规模为16.6亿元,仅相当于江、浙两省的四分之一。四是市场主体少。2008年,湖北省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县均为93家,而浙江省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县均为549家。国家农村调查总队对全国县市区的综合测评结果显示:在“全国百强县(市)”中,自2004年起,湖北省没有一个“全国百强县(市)”。

本文试图从另一个角度对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进行定量分析, 以期为湖北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决策提供科学参考。首先,借助于SPSS统计工具,构建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状况评价的因子分析模型,其次,使用《湖北省统计年鉴——2011》的面板数据,对2010年湖北县域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因子分析,最后,根据统计结果分析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特征,提出加快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力求能够对推动湖北县域经济的研究与实践具有积极意义。

二、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因子分析模型

(一)因子分析的建模

因子分析是用少数几个潜在的、不可观测的变量(因子)来描绘许多变量之间的协方差关系,利用降维的思想把多个变量转换成较少的几个互不相关的综合变量,从而使研究简化的一种统计方法。因子分析的一般数学模型为:

式中x1、x2、...、xm为实测变量;aij(i=1,2,...,m,j=1,2,...,n)为因子荷载,是第i变量在第j因子上的荷载。aij越大,说明第i变量与第j因子的关系越密切,aij越小,则说明第i变量与第j因子的关系越疏远。εi(i=1,2,...,m)为特殊因子,是实测变量与估计值之间的残差值。Fi(i=1,2,...,m)为公共因子。

(二)实测变量的选取

衡量县域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因素众多,如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额、工业产值等。这就需要一种综合评价的方法,通过综合评价来帮助我们准确地量化县域经济的整体实力,厘清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发现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为实现均衡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在参考众多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对2011年的“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所使用的指标进行分析,在原统计公报“县域主要经济指标”列出的80个县级单位38个经济指标中,遴选出12个主要经济指标作为实测变量,构成了本文的县域经济发展状况指标考察体系。这12个经济指标分别是:常住人口(万人)(x1)、第一产业(亿元)(x2)、第二产业(亿元)(x3)、第三产业(亿元)(x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万元)(x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万元)(x6)、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万元)(x7)、常用耕地面积(千公顷)(x8)、粮食产量(万吨)(x9)、棉花产量(吨)(x1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x11)、招商引资(万元)(x12)。通过对这12个经济指标的因子分析,来完成对县域经济发展状况的研究。

三、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因子分析

指标的相关性分析。使用SPSS对数据作相关性分析,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原统计表960个数据中,有20个数据为0(原因不详),在使用SPSS统计时,为了真实科学,对于缺失值,我们采用取均值来替代。结果显示,在相关矩阵C12×12的144个数据中,112个数大于或等于0.3,占比77.8%,可以认为大部分在0.3以上。其KMO与Bartlett''''s检验结果显示,KMO值为0.80,Bartlett''''s检验在0.05的水平下显著。因此,可以得出该样本数据适宜作因子分析的结论。

因子提取。求解特征方程,计算特征值与特征向量。计算得出前3个因子的累计贡献率达84.8%,说明这3个因子已包含了全部12个指标的绝大部分信息。

因子载荷旋转。为了使得因子意义更明显,采用方差极大方式,对因子载荷正交旋转。经过6次旋转迭代,得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见表1。

计算因子得分。使用SPSS计算因子得分,进而实现降维和简化问题的目标。SPSS计算后得到因子F1、 F2、F3的公式。最终,综合因子F公式可写为:

F=(38.479F1+ 32.060F2+14.303F3) / 84.843=0.454F1+0.378F2+0.168F3(2)

用综合因子(F)给湖北80个县(区)域逐一计算得分,根据得分高低排名,见表2。

四、因子分析结果的解释与建议

(一)因子分析的解释

从旋转后的因子载荷表1可以看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亿元)、第二产业(亿元)、第三产业(亿元)、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6个指标在公共因子Fl上有较大的载荷,这些指标都是些经济总量指标,因此可以将公共因子Fl命名为经济总量因子;常用耕地面积(千公顷)、第一产业(亿元)、粮食产量(万吨)、棉花产量(吨)、常住人口(万人)5个指标在公共因子F2上有较大的载荷,因此可以将公共因子F2命名为农业与人口因子;招商引资(万元)指标在公共因子F3上有较大的载荷,因此可以将公共因子F3命名为招商引资因子;换言之,可以从经济总量、农业与人口、招商引资三个维度来对湖北县域的经济发展实力进行评价。

从求解特征方程计算得出,决定湖北县域的经济发展实力的主要因素是经济总量因子F1,方差占比38.5%,其次为农业与人口因子F2,方差占比32.1%,第三是招商引资因子F3,方差占比14.3%。三因子方差累加占比84.8%,说明三因子能很好地代表全部12个指标的信息。

从综合因子得分排名表2中可以看出,第一名仙桃市综合因子(F)得分与最后一名梁子湖区综合因子(F)得分相差很大,说明湖北县域经济发展并不平衡,位于“1+8”武汉城市圈的仙桃市、天门市、潜江市、江夏区等发展较好,综合因子(F)得分都在1.2以上,而鄂西、鄂南山区,库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实力相对很弱,像来凤县、鹤峰县、五峰县和梁子湖区等综合因子(F)得分都在-0.8以下。

(二)加快经济发展的建议

第一,进一步突出工业主导地位,以工业化引领和支撑县域经济发展。从公式(2)可以看出,决定湖北县域经济发展实力的主要因素中,经济总量因子F1占比45.4%。而经济总量的大小主要还是需要工业产值来给力,因此工业是县域经济的首要支撑,是发展的“第一产业”,工业强则县域经济强。从统计公报的各项指标数据也可以看出,在湖北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县中,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工业规模总量大,依靠工业带动了本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必须大力实施“工业兴县(市)”战略,把推进工业化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狠抓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和企业培育,把抓发展的主要精力向工业集中,保障发展的资源向工业汇集,促进发展的政策向工业倾斜,通过加快工业化进程,支撑和引领县域经济发展。

第二,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从公式(2)可以看出,决定湖北县域经济发展实力的主要因素中,农业与人口因子F2占比37.8%,比例很高,与经济总量因子F1占比差不多。由此可见湖北省县域经济第一产业比重仍较高,二、三产业比重太低。因此,湖北省要想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必须正确处理好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关系,稳定提高第一产业,调整提升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为了缩小县域间经济的差距,应大力推动不同的产业向具有比较优势的区域流动,增强经济发达县域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加快产业升级的步伐,使得一般制造业更好更快地流向欠发达的城镇和农村,最终形成所有县域都能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合理分工、相互配套的产业体系和空间布局。

第三,加大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力度,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从公式(2)可以看出,决定湖北县域经济发展实力的主要因素中,招商引资因子F3占比16.8%。因此要充分利用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坚持把扩大招商引资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重要抓手,积极组织利用各种经贸洽谈会、招商会、展会等平台,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引进了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和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力强、产业集聚效应明显的大项目,形成县域经济发展的有力引擎。

参考文献:

①2009年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报告[N]. 湖北省人民政府政研网(hbzyw.省略)

②湖北省县域经济2008年度发展报告[N].湖北省人民政府政研网(hbzyw.省略)

③ 湖北省统计局.湖北省统计年鉴 2011[M].统计出版社.2011

篇9

【关键词】旅游目的地 战略选择 环京津

一、绪论

旅游目的地是指一定空间上的旅游资源与旅游专用设施、旅游基础设施以及相关的其他条件有机集合起来的是旅游者停留和活动的目的地。①随着“大旅游”的发展,旅游目的地正逐渐代替旅游景区、旅游点等狭义概念,如何更好的建设旅游目的地,也相应的成为研究关注的热点。

根据国际惯例,人均GDP超过6000美元的话,该地区将进入休闲时代。河北环京津地区面临着人口总数为1.06亿的京津冀三大客源市场,京津地区人均GDP已远远超过6000美元,河北省这一数字也接近6000美元,可知三地居民收入早已超过休闲旅游消费产生界限,居民的旅游需求特别是休闲旅游需求,潜力巨大。

本文中,河北省环京津旅游休闲产业带范围界定如下:以环京津的唐山、秦皇岛、承德、张家口、保定、廊坊等市和省会石家庄为主要中心城市,辐射全省11个市。

二、河北省环京津地区旅游休闲产业的发展状况及存在问题

(一)环京津地区旅游休闲产业的发展状况

1.旅游资源开发状况。河北省自然旅游资源丰富,人文旅游资源品位较高。目前,河北省有4A以上景区110个,居全国第四位;世界遗产3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3个,居全国第三位。

以4A及以上景区为代表,其呈带状集中分布于以下三大区域:以石家庄、邯郸、保定为中心的冀中南太行山沿线区域;以张家口、承德为中心的坝上高原与冀北山地区域;以唐山、秦皇岛为中心的环渤海区域。总体上看,这些景区环绕京津,呈环带状分布。

2.旅游经济发展状况。近十年来,除去2003年“非典”对旅游业严重的影响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影响,河北省旅游业基本保持了平稳增长的良好发展态势。相比入境游,国内游是河北省旅游业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客源市场是河北省重要旅游客源市场。2012年,河北省旅游总收入达到1588.33亿元,旅游人数达到2.3亿人次,比上年分别增长30.5%和22.94%。其中国内旅游收入1553.91亿元,国内旅游人数为2.29亿人次。

但是,旅游者在河北省的人均花费较低,停留时间较短,作为国内游的目的地,河北省缺乏旅游吸引力,旅游产业发展较不成熟,亟待完善与提升。

3.旅游服务质量状况。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的全国主要旅游城市游客满意度调查,河北省三个旅游样板城市游客满意度普遍不高,处于全国中下水平。

以省会石家庄为代表,2010年与2011年,在50个样板城市中分别位列45与36位,2012年和2013年第一季度,在60个样板城市中,位列53和58名,基本处于倒数后十名的位置;河北省旅游业较成熟的承德,从2010年到2013年第一季度,游客满意度排名呈下降趋势(排名:20、44、43、51),从全国中上水平跌入中下水平行列;河北省滨海旅游主要承载者秦皇岛游客满意度也不甚理想,平均处于全国中下水平(排名:36、49、45、38)。

(二)环京津地区旅游休闲产业的主要存在问题

1.旅游交通与旅游资源分布不匹配。河北省虽然有环渤海、环京津的“两环”区位优势,以北京为中心的放射通网络穿越河北全境的交通优势,但是,交通的放射状格局与旅游资源的环带状分布不适应,资源分散,区域分割,环首都旅游资源未得到有效整合。

2.旅游经济效益与旅游资源存量不一致。与周边省市相比,河北省旅游资源数量丰富,品位较高。然而,从旅游接待人数、旅游收入、旅游者人均花费和旅游者平均停留时间等方面来看,河北省却处在相对劣势地位,国内旅游收入甚至垫底,而且这种落后差距呈逐年递增趋势。

3.游客满意度低,旅游服务质量差。由全国旅游样板城市游客满意度调查报告可知,河北省整体旅游服务质量较差,排名相对靠后,三个样本城市排名均处于全国中下水平,省会石家庄更是基本处于倒数十名行列。因此,旅游服务质量是制约河北省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短板,旅游服务质量急需完善与提升。

三、发展河北省环京津旅游休闲产业带的战略选择

(一)旅游产品差异化战略

根据河北省旅游资源特色,将其划分为京西沿太行山地区、京北张承地区、京东唐秦地区、京南平原地区四个区域,实施产品差异化发展战略,培育京西太行山山地生态旅游区、京北张承高地草原生态旅游地区、京东唐秦滨海度假旅游区、京南保石邯红色旅游区。

京西太行山山地生态旅游区主要包括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四市在内的河北省西部太行山沿线区域,依托太行山山地资源,主要开展山地休闲旅游;京北张承高地草原生态旅游地区主要包括张家口、承德两市,依托河北省北部高地的森林、草原、滑雪、温泉资源,主要开展生态度假和康体休闲旅游;京东唐秦滨海度假旅游区主要包括唐山、秦皇岛两市,依托河北省沿渤海海洋旅游资源,主要开展海洋休闲度假旅游;京南保石邯红色旅游区主要包括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三市东部和廊坊、沧州、衡水三市在内的河北省中东部平原区域,依托平原生态农业资源,主要开展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和生态休闲旅游。

(二)旅游产品一体化战略

河北省旅游资源丰富,名气景区较少。同类型景区宜采取战略联盟的策略。以山地景区为例,根据山地景区相对分布率(即山地景区数量占全省A级景区总数百分比),河北省属于第二级别,山地资源品位在全国处于中上等。以苍岩山、抱犊寨、五岳寨、嶂石岩、天桂山、野三坡、白石山、狼牙山、祖山、角山、景忠山为代表的分布于太行山、燕山的山地综合景区,资源品位较高,知名度却相对较低。各景区独立存在,资源的相似程度高,竞争远对于合作,加之部分地区交通便捷性不高,很难形成高影响力品牌。不如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结成区域战略联盟,整体整合、规划、营销,依托燕赵文化,重点突出各景区独有特色,特色互补,形成合力,提升河北山地景区竞争力。

(三)环线旅游交通战略

根据河北旅游资源区域环状分布特点和河北境内现存交通线路体系,建立河北省环线旅游交通体系,承接京津,连通河北。环线旅游交通分三个层次:分别为环首都旅游可进入通、环首都大环线交通和环首都区域环线交通。环首都旅游可进入通体系是指以北京为中心的放射河北境内的交通线路,目前该交通体系基本完善,北京居民可以通过高速公路、铁路自由顺畅地进入河北境内主要市县,尤其是随着京沪高铁的全线通车,北京居民进入河北的时间大幅度缩短;环首都大环线交通体系是指以北京为中心,连结秦皇岛、唐山、承德、张家口、保定、廊坊的环线交通线路,环首都区域环线交通体系为以上城市之间的交通线路。

注释

①保继刚,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参考文献

篇10

【摘要】许多例子都证实,教育对经济的发展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为了促进山东省经济的长远发展,发展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本文根据近几年山东省国民生产总值和教育资本实际投入量,分析区域经济的增长与教育投入之间的依存关系,为进一步研究山东省教育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促进山东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且深远意义。

【关键词】教育投入 经济增长 山东省

一、教育投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的理论阐释

教育在经济增长发展中的影响的研究源于柏拉图。后来,亚当?斯密也仍相信教育对经济提高有高度价值。在20世纪,知名经济学家马歇尔也曾强调全部的资本中最有价值的就是人力资本。

索洛提出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这可间接的被视作教育(即知识或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1957年,西奥多?舒尔茨发明了教育投资增长收益率估算法,以此方法为基础计算出了教育对美国GDP增长的贡献率,此贡献率约为33%。丹尼森(Denison)也利用教育量简化系数法,得到1929~1985年教育对美国GDP增长的贡献为35.3%的结论。为了将人力资本作为单独纳入到经济增长模型,卢卡斯开创性的建立了人力资本外部性内生模型。

二、山东省教育投入与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一)山东省教育投入状况分析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教育投入发展迅速。全国教育投入从2000年的1624.13亿元到2012年的21242.10亿元,增长13倍。其中山东省的教育投入从2000年的118.10亿元到2012年的1311.80亿元,增长11倍。广东省的教育投入增长更快,教育投入从2000年的144.75亿元到2012年的1501.22亿元,增长了10.37倍。

分析发现,山东省教育投入有显著的增长,但相对全国增长是缓慢的。相对于广东省,发现其比广东省增长缓慢,其教育投入总是低于广东省,并且伴随着时间的流逝,出入日益拉大。

并且,教育投入的投资效应存在时滞,需一定时间才能表现出它的积极作用。是以,在以政府当局的财政投入为重心的原则下,创建多方面筹集教育经费的投入体制,建立多元化投资体系,以满足发展教育事业经费的需要,真正发挥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确保我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山东省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依照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山东省GDP占全国GDP的比例从2000年的8.508%,在2001年略有提高,变为8.507%。然后逐年大幅度的上升,到2004年为9.42%,稍微有所下降,之后一直缓慢的上升。表明山东省的经济发展相对于其他大部分的省市区是缓慢、落后的,虽然不属于发展落后的地区,但其经济的增长并不是很快。

山东省在教育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百分比中超过了广东等发达省区,政府也加大了对山东省的教育投入。然而,山东省的经济状况在近几年中并没有得到快速发展,这表明加大教育投入没有达到与之相匹配的经济增长效果。

这就要求我们进行思考,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教育投资收益是持久而漫长的,我们必须坚信教育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在此基础上,我省政府一定要坚持不懈的加大教育投入。其次,经济发展亦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教育发展和提升的根本物质保障。一个贫穷的地区一定要将经济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才能为教育激励经济发展创造适宜的前提,最终才能实现经济教育的协调发展。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制定积极的政策

对于山东省的贫困县增加的教育费用,应该由中央政府全部承担;针对山东省欠发达的区域则由中央和省级政府共同承担责任,但以中央政府为主;对于山东省经济发展中等地区,执行以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合作来作为教育投入的重心,建立中央和省级财政协同分担的投入机制;而对于发达地区,则实行以山东省省政府承担为主的教育经费投入体制,而中央只适当予以资助。除了政府财政投入这个主渠道外,还要充分的利用各种手段、方式,比如从社会、民间及海外吸引投资来增加教育投入。

(二)提高政府的教育投入

山东省首先应该努力调整各级财政的财政支出结构,增加了教职工工资支出。其次,积极推进“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让偏远乡镇的儿童能够有学上、有书读。最后,实行“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降低全省中小学危房比率,让偏远山区的孩子能够安心读书、安心学习。

(三)优化山东省教育投资的内部比例

政府应该继续拓宽教育投资渠道,加快创新教育投资体系,促进各学校之间公平竞争。对于教育基本建设和科研Y金,我们一定要增加二者的投入比例,让教育经费中的个别部分能够得到发展,并增加公用部分的百分比。鼓励个人教育投资支出,对高等教育支出可以实行相应的鼓励政策。同时,政府应该调整山东省教育投入在各级教育投入中的分配比例,近期乃至以后逐渐加大中等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投资的力度。

(四)合理分配教育资源

首先,要建立一个稳定的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同时在资金投入上,加大向极度贫困地区的倾斜,增加贫困地区人民的受教育机会,提高贫困地区人民的受教育水平。其次,要确定地方政府对于农村的义务教育资金的投资需分担比例,县级政府按照自身经济发展水平规定其应承担的部分。最后,合理利用示范院校的引领、辐射功能。想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政府要做的是努力落实前述政策,努力达成山东省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公正和合理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琳,李谦,付勇智.云南省教育投入与经济发展关系分析[J].当代经济,2009,(7).

[2]未良丽,黄萍.安徽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2008,(9).

[3]西奥多・舒尔茨.教育和经济增长[M].中国人民出版社,1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