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素质教育现状范文

时间:2023-08-06 11:26: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内素质教育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内素质教育现状

篇1

>> 旅游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研究 研究生信息素质教育实践模式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的信息技术教学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研究 基于矩阵模式的区域性全民信息素质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TBL教学模式在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中的设计及研究 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模式的个性化研究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高职会计专业教师素质提升的路径研究 信息学科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探讨和研究 辽宁省民办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背景分析与模式研究 统筹城乡教育背景下重庆高校服务地方旅游业的校―县合作模式研究 教师教育背景下外语教师的素质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的班级管理研究 媒介素养研究诞生的历史背景 取长补短,结合各大高校信息素质教育模式来探寻适合本校的信息素质教育模式 谈素质教育背景下的中学数学合作教学 “武力模式”的诞生 基于国际合作背景下在线英语教育网络课程运行模式研究 教育信息化与大学生素质教育模式研究 信息技术课的合作教学模式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5]符绍宏等.国外信息素质教育研究动态[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3):68-72.

[6]符绍宏.论当代信息环境下中国的信息素质教育[J].情报学报,2003,(4):238-249.

[7]基于资源的学习[EB/OL].[2009-05-03]..

[8]王朴.为信息素质而合作――来自美国的启示[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1):84-88,91.

[9]曾晓牧,孙平.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发展的基本架构[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2):103-106.

[10]孙平,曾晓牧.面向信息素养论纲[J].图书馆论坛,2005,(4):8-11,106.

[11]皮介郑.信息素质教育理论与教育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文献情况中心),2003,(6):56-102.

[12]王丽华.国内外信息素质教育研究现状及实践情况[J].图书馆杂志,2007,(2):61-64,96.

[13]黄红梅.我国中小学信息素质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7,(10):11-13.

篇2

【关键词】高中 音乐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225-01

前言

面对当今的教育改革新形势,国内对于高中音乐课已经提出了新的标准。近些年来,我国一直提倡素质教育,音乐作为一门艺术类的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观,陶冶情操,减小学生的学习压力,还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因此,音乐课作为高中的一门艺术课程,其重要性不亚于其他科目。重视高中音乐教学方式的改革能够提高音乐教学的效果,为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1.高中音乐教学方式改革的必要性

自2000年开始,高中音乐课程已经被列为高中素质教育的必修课程,这是素质教育发展和人们对美学教育要求下的必然趋势[1]。教育部已经调整了高中音乐课程的课时,将音乐课程有所增加。这体现了政府对于学生美学教育的重视。在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下,音乐课程的教学必须改革。在当代的音乐教学中,应该注重高中学生的音乐实践,通过实践加深学生的乐理知识,培养学生的良好审美观。有的学校音乐教学方法和形式居于表面,虽然能够与教学内容相符,但是却与学生的美学教育脱节[2]。音乐老师单纯的想学生灌输音乐知识,学生被动接受,导致学生对于音乐课兴趣平平。因此,高中音乐教学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2.高中音乐教学方式现状分析

2.1对教学目标的现状分析

我国的素质教育推广较为缓慢,导致目前的高中学生对于美学的感受不够强烈,情感不够丰富,大量知识的学习让学生颇感压力。而且由于高中音乐教学缺乏对学生审美观的培养,一味的脱离实际,盲目教学,不仅不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也不能够让音乐为他们带来享受,更不能够让美学教育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3]。

2.2对教学内容的现状分析

国内大部分学校对于高中音乐课程不够重视,教学的内容也贫乏无味,只依靠课本进行讲述性教育。内容不仅多,而且杂,还带有一定的盲目性,难以突出重点,脱离了音乐实践,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缺乏系统性的内容。

2.3对教学方法的现状分析

国内的高中音乐教学一般采用的都是以授课老师为主的灌输性知识学习,学生被动接受。教学模式只讲求形式,不讲求实际。有的学校的教学方式过于花哨,缺乏基础性,与教学内容不符,根本不能够起到应有的效果[4]。授课老师僵化的思维,将学生圈进音乐的圈子里,忽视了学生对于音乐的参与性,这些已经不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

2.4对教学评价的现状分析

我国的高中音乐教育与其他课程相似,都是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模式固定。长期的知识灌输和教育理念的影响,使授课老师和学生都产生了重视分数,忽视素质教育的思维。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加了学生的压力,还局限了学生的多方面发展,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开展。将分数作为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时十分不明智的。

3.高中音乐教学方式改革的措施

改革高中音乐的教学方式必须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多方面入手。首先,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观为教学核心,进行高中音乐教学。音乐教学作为一种美学教育,其特点就是以感性的方式,通过学生的体验和参与达到以美感人的效果[5]。就音乐学习来说,只有让学生体会到音乐的美和享受的喜悦,才能够吸引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爱好。这样也就使得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精神处于兴奋状态,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其次,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教学内容,通过音乐实践深化学生的音乐知识。对于音乐的学习来说,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十分有必要的。只有学生从内心中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能够持续稳定的进行学习活动。另外,实践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担任着引导学生享受音乐,享受喜悦的责任,也是拉近学生与抽象艺术距离的手段。只有在实践中参与音乐的创造、表演等形式,才能够真正达到音乐与学习的统一[6]。

最后,高中的音乐教育应该注重引导学生的个性发展。高中的音乐教学时面对全体学生的,但是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兴趣爱好不同,所以不能够以某种僵化的要求来进行教学活动。注重引导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能够为学生的特长发展以及感情抒发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提高自身素质的根本目标。

4.结束语

总之,在新形势的需求下,改革高中音乐的教学方式势在必行,高中的音乐教学应该借鉴一些成功的经验,大胆创新,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切实实现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的全方面健康发展提供基础。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新颖的音乐教学方法能够逐渐代替以往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培养良好的审美观和全方面素质发展提供良好的引导。

参考文献:

[1]金亚文. 高中音乐新课程的性质与特征[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金亚文. 高中音乐新课程教学论[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3]吴跃跃. 音乐教育协同理论与教育理论与实践[M].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9.

[4]管建华. 21世纪中国音乐教育面临的挑战——课程改革与文化[J]. 新课程, 2008(6).

篇3

一、高职旅游类学生核心职业素质及其养成教育研究的背景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职业素质是适应于所有专业群的素质,主要包括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习惯、职业情感等。

根据旅游行业对从业人员的特殊要求,本文提出旅游类学生核心职业素质的概念。旅游类学生核心职业素质是学生胜任不同旅游岗位所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它在不同旅游专业中具有可复制性和可推广性,具体包括以诚信服务为核心的职业态度、以微笑服务为核心的职业形象、以提高服务质量为核心的职业心理、以现代旅游企业需求为核心的职业能力等要素。

对旅游类学生核心职业素质及其养成教育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对旅游类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校企深度合作的实现、学生高质量地就业和可持续发展,都具有比较深远的意义。

二、国外对于学生核心职业素质及其养成教育的研究现状

从国外的研究现状看,无论是欧美国家还是亚洲国家,近年来随着经济、技术飞速发展以及本土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对职业教育的研究都有了更深层次的发展,主要的研究观点有:韩国的职业教育界认为,学生的职业素质应该包括专业能力和基础能力两个层面,并且强调基础能力教育应始于中小学教育,使这些能力深植于一个人的习惯之中,为以后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这种基础能力主要包括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系统思维能力、计算能力、合作能力、使用计算机能力等。美国职教界自20世纪90年代形成新的职业能力观,认为职业能力不再局限于具体岗位的专门知识与技能,而被视为多种能力和品质的综合体现。新职业能力观着眼于技术手段、生产模式的变动性和劳动者的职业流动性,要求具有收集、整理、使用信息和新技术的能力,以增强适应性和应变性,重视个人品质在职业活动中的作用,强调学习能力的培养,旨在为个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英国的BTEC教学模式其知识体系的设计是跨学科、跨领域的,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性,教学中不要求有针对性很强的教材,而是鼓励学生去查找资料,锻炼自学能力和对职业的综合认知能力。

针对职业素质的构成要素,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戴维・麦克利兰(David Mccleland)教授创建素质体系冰山模型,形象地将人员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表现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两部分,即显性素质和隐形素质。戴维认为,“冰山以上部分”是外在表现,是容易了解与测量的部分,相对而言也比较容易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而“冰山以下部分”包括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的部分。

三、国内对于学生核心职业素质及其养成教育的研究现状

本文以“高职旅游、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为关键词检索了相关博士、硕士毕业论文及期刊论文数据库近5年发表的论文,相关的成果很多。当前,关于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教育的研究尚无博士论文,硕士论文主要有:周晓梅(2006)从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存在的问题出发,明确高职旅游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能力素质和身体素质。结合旅游企业需求,创新高职旅游专业“店校联合,学-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韩颖(2009)从旅游企业用人需求入手,具体分析了旅游从业者的职业素质构成,导出了高职院校旅游类学生所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并从职业素质培养的质量保障入手,分析了进行职业素质评价的必要性和目前在此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新形势下的高职院校旅游类学生职业素质评价体系构建思路,以实例的形式对构建的步骤、方法进行了说明。

近几年来,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教育研究成果在期刊论文方面成果颇多,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高职旅游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一类是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归纳起来,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内涵与构成

对于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内涵,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进行了界定。庞文渌(2007)指出职业素质是劳动者胜任某一职业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等。盖晓芬(2009)运用“冰山理论”分析,将职业素质分为显形素质和隐形素质。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一个人的个性特征、动机、价值观等作为隐形素质,像潜在水面之下的冰山,深层次地影响着一个人的发展,更是决定一个人能否在某项事业上取得成功最重要的因素。谭满益,王磊等(2008)提出职业素质由拓展要素(团队协作与沟通、学习、创新能力),保障要素(人际交往、身心健康、思想道德),支撑要素(实践能力和专业知识)三大类要素构成。韩颖(2009)从不同角度对职业素质进行了分类,根据职业素质获得渠道的不同,职业素质包括了先天素质和后天素质;从构成要素的不同类别,职业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专业技术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从构成要素识别的难易程度,职业素质的构成要素分为显性素质和隐性素质。

李晓梅(2007)明确提出了高职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应该包括“在旅游服务过程中体现出的主动服务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文化素质,娴熟的职业技能,良好的仪容仪态,灵活的应变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此种提法,从有形和无形两方面对旅游从业者的职业素质进行了概括,突出了职业道德、心理素质等隐性要素,较好地体现了旅游职业特点,但从职业发展能力培养的角度讲,还存在缺陷,还不能满足实际从业要求。

(二)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针对目前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研究。索生安(2012)指出了问题存在的方面:对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职业素质教育缺乏职业特色、职业素质教育实现手段单一。文章特别强调,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质除了职业道德、通用的职业能力外,还包括旅游行业职业能力。由于旅游行业对从业人员综合素质要求较高,旅游管理专业职业素质教育更强调服务意识、礼仪礼貌、沟通技巧及身心素质等方面的内容。余平(2011)指出旅游专业学生在职业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对旅游职业认识不到位,缺少职业意识和职业热情;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意志薄弱;缺少责任心和精益求精的态度;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不强;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还比较欠缺等。

(三)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对策研究

针对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存在的问题,结合旅游市场及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要求,学者们提出了一系列职业素质培养与教育的对策。索生安(2012)提出职业素质的培养应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专业教学实践中,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形象等内容除了依托“两课”、就业指导、旅游礼仪等理论课程接受外,加强实践教学,可划分为团队意识培养实训、旅游礼仪实训、口才与沟通实训等模块实施。庞文渌(2007)具体阐述了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培养的策略。朱海岳(2012)针对当前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和产学合作教育的薄弱和难点问题,探索高职旅游类学生职业素质“工学并行养成模式”,提出并阐述了该模式的内涵、基本构成和实施对策。盖晓芬(2009)提出通过加强各类课程的建设、成立素质训练中心、强化校园文化感染等平台的构建,着重通过品德优化提升职业道德、专业深化提升职业知识、能力强化提升职业技能、仪表美化提升职业形象、文化熏陶提升职业精神,从而促进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完善和提升。

(四)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体系的构建及评价方法的研究

韩颖(2009)在评价内容的具体设计上:形成了基于行业和岗位需求的学生职业素质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的实施方案,将旅游行业和岗位从业的具体要求作为素质评价的考核要素和依据,体现了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教学要求,实现了行业需要与学校教育过程的全方位融合。在评价环节设计上:以旅游职业素质的养成过程为线设计环环相扣的评价环节,形成贯穿整个学生在校过程的职业素质评价体系。以旅游消费者对旅游从业者的具体要求作为评价环节中的评价指标,突出了评价体系的职业特点和实用特点。

(五)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

针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还是研究的薄弱环节,大多还只是停留在对策、途径的理论探讨方面。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要根据行业企业对人才职业素质的要求,对学生开展切实的职业养成教育,落到实践的落脚点。例如,中央财经大学制定的《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体系实施方案》(试行),目的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促进学校开展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推动学生成长成才。在这个实施方案中,该学校制定了详尽的体系实施细则,主要涵盖了课程体系和集中强化训练内容,这部分内容又具体到细节,例如,每个年级的养成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授课形式都是不同的。一年级侧重于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二年级侧重在人际交往与沟通协作能力,三年级侧重在团队建设能力。并且,各学院成立相应培训组织机构,全面负责本学院职业素质培养的各项工作。

四、高职旅游类学生核心职业素质研究的简评及展望

通过多种形式的深入调研发现,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基本素质的研究很多,但针对高职学生核心职业素质的研究,国内外却很少,再具体到高职旅游类学生核心职业素质及养成教育更是少儿又少。现有研究中,大多定位在职业素质教育的内涵分析,现状研究及职业素质教育培养途径等理论探索,具体落实到高职旅游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实践操作层面上的却不多。

篇4

关键词:小学教学;教学管理;管理现状;完善策略

随着国内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逐步深化,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也得到了一定的革新和发展。现如今,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制约教学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提升的因素,使得小学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受到严重影响。下面针对小学教学管理工作中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为优化教学管理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

一、小学教学管理工作现状及其问题分析

1.教育教学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虽然素质教育理念在国内各级教育教学中得到普及应用,大多数教育工作者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积极转变自身教学理念,明确素质教育工作对学生发展以及社会进步的重要性。但是,由于一些学校缺乏素质教育教学经验,素质教育并未得到充分贯彻和落实,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效果。究其根本是教育教学管理体系不够完善,致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难以满足时展的需求,导致教育教学工作发展较为滞后。

2.国内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存在明显差异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政治文化水平、教育教学水平都不尽相同,存在明显差异。例如,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发展水平较高,对本地教育教学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而那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教学水平较为落后,导致国内教育教学发展严重失衡。

3.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存在间隙

现在大多数孩子都在“蜜罐”中长大,很少经历挫折。同时,由于家长文化水平存在差异,使得家庭教育水平也不尽相同,造成学生存在明显的个性差异和特点。一些家长疏于与教师的沟通和交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校表现不够了解,致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存在间隙,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4.社会不良风气对教学工作的开展造成阻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理念和想法也发生了变化,一些社会不良风气涌入校园,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工作。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处于形成过程中,在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会发生偏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产生不利影响。

二、改善小学教学管理工作现状的有效策略

1.建立完善的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体系

学校要结合当前小学教育教学实际情况和教育教学发展要求,建立较为完善的教育教学管理体系。教师应对运用丰富的理论知识,联系实际工作,针对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的问题探索自身的不足,对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进行创新和完善,进而从多角度、全方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充分开发、利用教学资源

针对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引起的教育教学发展失衡的问题,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者应当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采取符合本校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手中的教学资源。同时,地方政府还应当加大教育Y金的投入,为各小学增添先进的教学设备,使各小学能够借助先进的技术和充足的教学资源优化教育教学工作。

3.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无缝衔接

为了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无缝衔接,保证家庭教育的先进性和有效性,家长应及时与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校表现,并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针对学生的学习问题和心理问题进行辅导,不仅关心学生身体成长,更需要关心学生的心理、个性发展。学校应定期组织开展家庭教育座谈会,邀请家庭教育专家为学生家长传授教育经验。

4.促进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优化开展

在教学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应善于利用社会舆论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促使学生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成长,对于发现的问题应及时进行解决和处理。在学科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为学生身体和心理得到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在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为了提高其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保证教学工作的先进性和有效性,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者应重视教学管理工作,结合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优化教学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罗宣章.新时期小学教学管理面临的挑战及解决[J].读与写(上旬),2015(20):51.

[2]张敏.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探析[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41):69.

篇5

关键词:护理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对策

由于近年来护理模式的转变,促使护理教育必须与其同步发展,对服务对象实施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的整体护理,已成为新世纪护理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为了提高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以适应医学发展、护理学的变革,满足社会对高级护理人才的需求。

1 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个人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个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由于受传统生物医学教学模式的影响,在护理教育中侧重于科学教育和技术层面的训练,相对忽视关爱患者、关爱生命的人文素质培养[1]。有学者指出人文素质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具备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或文明的真谛所在,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从根本上说都是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2]。

在人文素质4个方面中,人文精神是核心,人文社会知识是护理人才应具备的核心知识。人文精神是指人类文化创造的价值和理想,向人的主体生命层面的终极关怀,医学人文精神集中体现在对患者的价值,即对患者的生命与健康,患者的权利与需求、人格和尊严的关心和关注。这就要求医务人员要尊重患者的人格、医疗权利及患者的生命价值。

2 护理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2.1中国自古就有医学、人文和谐统一的思想[3] 然而我国多年的护理教育过程中过多的重视知识的灌输、技能的培养,侧重专业素质教育而忽略人文素质的提高。目前各院校开设的人文课偏少,开设形式不合理,课程设计不齐全,突出知识积累,轻视能力培养,导致学生的沟通技能、社会适应能力、心理素质等相关人文素质较差。这与西方发达国家护理教育中的以人文、专业并重,开展以能力培养为教育核心的教育现状有一定的差距[4]。

2.2我国护理教育中除了重专业教育,轻人文素质教育外还存在两个问题:①缺乏必要的规范性和系统性,目前尚无统一规范的护理人文教育教学大纲,对于课程的设置无统一规定,甚至缺少教材[5]。②教师知识结构不能满足教学需求,护理专业人文素质教育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是否具备素质优良的人文社科类教师。教师的教育思想、人文修养都存在与现代护理学发展不相适宜的问题,缺少人文素质与护理专业的融合,导致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认识、理解不足,削弱护理人文素质教的效果。师生对人文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缺乏认识。一方面护生对学习人文课程的兴趣和重视程度不如专业课;另一方面大部分教师业务素质较好,临床经验丰富但缺乏人文知识。现已有资料显示,一些院校非常重视这个问题,提出在《护理学基础》课程中教学中融入人文关怀理念,从基本能力培训人手[6]。

2.3护理教育中缺乏科学的测评体系 人文素质的评价是一项集系统性、综合性、多层次、多角度于一体的工作,并非传统的理论知识考核就能一蹴而就。沈健等[7]指出,现行护理教育评价缺乏全面性\系统性和严密性,忽视知识的运用和综合技能的考核,未注重社会评价。素质测评手段机械和单一,偏重专业素质的评估,忽视人文学科知识。对能力、态度的测评缺乏较客观的量化指标,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测评环节也较弱,不能科学、合理地评价人的综合素质,不能很好地通过测评手段起到评定、激励和督导学生学习和促进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发展的作用。

3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完善护士个性人格,有利于体现护理专业价值,帮助护生建立健全的心理素质。护理专业是直接维系人的生命和健康的专业,人文教育突出了医德上崇高无私,技术上精益求精,充分体现护理专业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呵护健康、奉献社会的特有品质,只有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才能更好的体现护理专业价值。Tanioka等[8]通过对长期住院的精神患者研究发现在患者的治疗护理过程中将多学科相结合,给予患者必要的人文关怀是非常好的住院治疗模式。Groenhout等[9]通过对紧急医护模式的研究发现医护人员在积极抢救生命的同时,也应该给予患者充分的人格尊重与关爱。所以,提高护理质量必须重视护士人文素质的培养。

4 加强护理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对策

4.1更新教育观念 单纯传授专业知识的医学护理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护理人才培养的需要,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10]。医学护理人员不仅应在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方面得到良好训练,还应在思维方式、行为规范、道德品质、人生价值得到进一步发展,使医学护理人才具备独立的思维能力、良好的道德品质、较强的信息获取能力、积极向上、乐观豁达、勇于开拓的心理素质,树立为护理专业奉献的信念。人文素质教育是临床护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1],将人文素质教育寓于专业素质教育之中从护理学本身、教育本身和社会需求而言,都是护理学科整体发展的需要。

4.2加强师资力量培训,建设高水平的人文学科学术梯队 人文教育水平的高低、质量的好坏,师资是关键。拓宽教师的知识结构是提高人文教育师资水平的重要措施。可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让人文学科教师在拓展专业知识的同时。补充护理学基本知识,不断丰富知识结构。可将培养具备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双学位的师资力量作为人文学科发展的方向和途径。还应鼓励教师不断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的完善和提高,以良好的人文修养、深厚的人文底蕴、丰富的人文内涵成为学生的楷模。

4.3合理设置显性课程 建立综合化、多学科、立体交叉的人文课程体系是当前高等护理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趋势[12]。充分发挥综合大学学科门类广,文、史、哲、艺术等人文学科强的优势,通过构建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结构,培养护生关爱患者、关爱生命的人文素质。在课程结构改革方面,除加强以往所开课程,如护理教育学、护理伦理学、护理管理等课程的改革外,在教学计划调整过程中,增加了人文课程的比例和增设了一些人文课程。在增加人文课程的同时,注重精简和压缩传统的生物医学课程,彻底打破原有的三段式的护理教育课程结构体系,加强学科间内在结构和逻辑上的联系,使护、医、文相互渗透,力争体现"突出护理、加大人文"的新型的护理课程结构体系。

4.4全面营造人文素质教育氛围 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能使学生通过人文环境熏陶、文化知识学习、文化活动实践,优化人格、提高境界、培养素质、全面发展[13]。如开展专题演讲会,让护士表达自己对护理的认识和心声,增强对护理的热爱;组织各种公益活动,激发爱心,唤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将勇于奉献的职业精神不断的传达给护生;举办人文讲座、名片名著欣赏等,使她们的思想、观念、职业道德得到不断的升华,以提升人文素质,促进人文精神的内化。

4.5建立科学的人文素质考核评价体系 改变传统的笔试"一统天下"的局面,建立多渠道、全方位的考核评价体系,使考核内容从侧重考察知识的记忆转向考察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在这一点上,可借鉴国外评价学生成绩的方法[14],包括考试、论文撰写、讲座及参与教学、研究项目等,从而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选择与评判能力等社会综合能力,全面评判学生的人文素质。

综上所述,人文素质教育是护理学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灵魂,是塑造灵魂、构筑精神世界和达成完美人格的教育。护理教育中必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以"人文精神"为导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激发护士热爱护理工作的情感,尊重患者、理解患者和懂得患者[15]。在现代护理教育中,把科学的知识融入到人文精神中,培养优秀的护理人才,使护生热爱护理事业,提高护理水平,更好的服务于患者,以适应现代医学和护理模式的需要,做一名忠诚为人类健康负责的坚强卫士。

参考文献:

[1]任志英,邵越英.把握人文素质教育内涵,探索护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模式[J].护理研究,2006,20(11B):2996-2998.

[2]李静.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及对策[J].当代护士 ,2008,3(3):95-96.

[3]朱蓝玉,钟玉杰.现代护理教育中人文素质的培养[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6,3(19):1794.

[4]何松,陈姝.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现代医药卫生,2008,24(5):783-784.

[5]贾彩风,黄志红.护理专业人文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护理研究,2OO6,20(9:中旬版):2439-2440.

[6]刘晓慧,张学明.在《护理学基础》课程教中融人人文关怀理念[J].天津护理,2008,15(3):177.

[7]沈健,李智巧,冯磊.高等护理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3(5):14-15.

[8]Tanioka T, Mano M, Takasaka Y, et al. Challenge ofpsychiatric re-habilitafion for patients with long-term hospitalizations using the Nirje's normalization principles as a valuation standard:two case studies[J].J Med Invest,2O06,53(3).

[9]Groenhout R, Hotz K, Joldersnma C. Embodiment,nursing practice,and religious faith:a perspective from one tradition[J].J Relig Health,2005,44(2).

[10]杨晋田,时坚.医学护理人员的人文素质教育[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9,5(4):434-435.

[11]黄弋冰,许乐.临床护理教学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5,4(6):376-378.

[12]李秋萍,杨支兰.国内外护理学教育中的人文教育现状对比及发展趋势[J].中华护理教育,2006,3(3):132-134.

[13]杨晓煜,黄艳芳.医学教育中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交融 [J].医学与社会,2OO7,15(5):56-57.

篇6

Abstract: The humanities quality is not only a basic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but also the found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rom "half human" to "whole person". It can be found that the deviation of science engineering universities in humanities quality education goes against training of "whole person" quality by current situation investigation of the humanities science quality of th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llege students in Yunnan province. In order to better promot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of th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we need based on the foundation of the humanities science quality, carry forward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the humanities quality education with various ways and forms and create a successful path of the humanities quality education of th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llege students with characteristic.

关键词: 素质教育;人文科学;理工科大学生

Key words: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humanities science;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llege students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4)23-0273-02

0引言

1948年,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因目睹民国期间大学教育存在的弊端以及由此带来的不良后果,深刻地体会到大学特别是理工科大学必须进行全面的文理素质教育。他分析了文理分家的危害,认为只学习自然科学知识而不学习人文科学知识,就只能培养出“半个人”“畸形人”或“残缺人”,而不能培养“完全人”。为此,他专门在清华大学做了一场题为“半个人的时代”的精彩演讲,并呼吁清华人、国人乃至国外的人们“走出半个人的时代”[1]。为避免成为畸形发展的“半个人”,理工科大学更应该加强人文科学素质教育,着力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其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

1现状调查:人文科学素质的偏失不利于“全人”素质的培养

为了更好地把握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科学素质的基本现状,本文以云南高校为例,主要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了云南省6所高校的部分理工科专业在校大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987份,回收率为98.7%。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1 科学认知的矛盾性与思想观念的功利织调查显示:62%的理工科大学生比较关注国内外大事,关注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尤其是对与自身关系密切的毕业生就业形势比较关注;66.3%的学生认同“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做出贡献”,98.4%的学生认同“做人比做事、做学问更重要”;75.9%的学生认同“诚实守信”是判断人品的试金石。但也有14.4%的学生反对“个人利益应该服从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11.8%的学生赞同“金钱比人格名誉重要”,42.8%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生存赚钱”。

上述情况说明:云南省理工科大学生既关注国内外大事,也关注自身的利益问题,尤其是功利化思想应引起重视;人生价值观虽然较为成熟和理性,但对形势与问题的科学判断与深刻认知还比较茫然和困惑,表现出一定的矛盾性。

1.2 心理成熟滞后生理成熟诱发身心健康隐忧调查发现:当面对困难和挫折时,67.9%的学生表示“有信心克服困难和面对挫折”“能够主动控制和调整好心态”;但是,也有8.5%的学生表现出“听天由命,顺其自然”的消极心理,甚至产生“寝食难安,心理恐惧”(占6.1%)的心理问题,而98.4%的学生则不同程度地面临着经济压力、学业竞争、就业忧虑、情感困惑的现实压力。

上述情况说明:尽管云南省多数理工科大学生表示具有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较强的耐挫能力,但由于大学期间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发育成熟期和心理发展过渡期,往往表现出心理上的成熟滞后于生理上的成熟现象[2]。这使得他们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容易产生一定的焦虑情绪和压抑心理,并对其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需要注意加强教育疏导工作。

1.3 知行不一伴随积极性与吸引力的弱态并行调查结果显示:90.7%的学生认为“理工科大学生应该文理兼修,全面发展”,94.1%的学生认为学习人文科学课程“有利于拓展知识、提高素养、促进发展”,89.8%的学生表示“学校开设的选修课程基本能够满足自身发展需要”,但96.5%的学生同时也认为“应结合理工科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增设人文科学选修课”。同时,调查还发现,理工科大学生一方面普遍认为参加校园文化活动能够“锻炼自身能力”“丰富课余生活”“促进身心健康”,但另一方面却对参加校园文化活动似乎并不十分积极。例如,表示“经常参加”的学生仅占25.1%,“偶尔参加”的学生占63.6%,“没有参加过”的学生占10.2%。

上述情况说明,云南省多数理工科大学生能够客观地认识人文科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并希望结合理工科大学生实际,多增设一些人文科学选修课;同时,多数学生认可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作用,但参与热情不高。这既说明了云南理工科大学生存在知行不一,也说明了校园文化活动的针对性和吸引力还有待加强。

1.4 教育改革的高期望性与全面发展的多途径化调查发现: 66.7%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理工科大学生的成长成材很重要”“作用很大”,并对《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的教育作用持肯定态度;但是,也有高达89.1%的学生希望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师生互动,教学相长”,85.5%的学生期望“通过形象化的教育来补充理论教学的不足和增强课堂吸引力”,97.3%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应该与社会实践相结合”,98.8%的学生支持“改革考核方式,多样化、科学化评定学生成绩”。

上述情况说明,云南省多数理工科大学生认可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促进学生成长成材的积极作用,但其高比例的改革期望也说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实效性不仅需要大力加强,提高云南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科学素质更需要多措并举。

2路径思考:多措并举提高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科学素质

2.1 将人文科学素质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一是在观念上,理应把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科学素质教育放在与自然科学或专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通过政策引领,切实把人文科学素质贯穿于理工科大学生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二是在学科专业设置上,应该更加重视学科渗透、文理交叉,促进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相互交融、共同发展;三是在人才培养上,应该大力推行通识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2 充分发挥人文科学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一是要在内容深化上下功夫,加强教材建设,与时俱进地更新知识,丰富教学内容;二是要在方法改革上下功夫,以增强实效性为核心,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不断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三是要在实践创新上下功夫,打破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尝试问题式、探究式、讨论式等多样化的教育教学形式。

2.3 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陶冶人文精神校园文化活动是开展人文科学素质教育的鲜活载体,对培育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精神具有重要的熏陶作用。为此,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一是要注意把握舆论导向,在倡导多样化的同时,必须弘扬主旋律,追求真善美,抵制假丑恶;二是要注意提高针对性,增强吸引力,不追求华而不实的轰轰烈烈,而在于寓教于乐,融效于行;三是要重视氛围营造,充分发挥校训校风、精神传统、人文讲座、景观雕塑等有形和无形的文化元素,陶冶情操,砥砺品格。

2.4 激励理工科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磨砺成长在理工科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①要注意实践教育的长效化,把理工科大学生的实习实训与社会实践教育有机结合,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并建立制度化的长效机制;②要倡导实践教育的学分化,将理工科大学生的实践教育纳入学分制范畴,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③要倡导实践途径的多样化,鼓励学生通过创造发明、科技竞赛、社会调查、志愿服务、专业实习等灵活多样的社会实践途径来锻炼提高自己,学会运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在社会实践中获取新知、磨练意志、提升境界。

2.5 打造善于做人、敏于做事、精于做学问的师资队伍教师在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科学素质教育中居于主导地位,既是学生人文科学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人文科学素质教育的引路人。具体而言,一是要善于做人,即教师要德行高尚、率先垂范、立德树人,以高尚的师德情操感染学生、教化学生;二是要敏于做事,即教师要教书育人,自强不息,尚思尚行,引领学生积极进取,脚踏实地,言传身教,有所作为;三是要精于做学问,即教师要学高为师,精研学术,探究学理,研教结合,以研促教,以教促学,既要教研相长,更要引导学生探究真理,不断攀登知识的高峰,以自己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风格影响和教育学生。

2.6 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的人文营养一是要注意挖掘和整理有利于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科学素质教育的文化资源,使之更好地古为今用,学以致用;二是要做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传承与教育活动,把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科学素质教育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传承与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在批判继承中发扬光大;三是要注意借鉴国内外大学在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科学素质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尤其是要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和成功经验,以便取长补短,综合创新,实现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科学素质教育的本土化和特色化。

3结论

人文科学素质是理工科大学生从“半人”走向“全人”的基础。科学与人文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而人文科学素质则是理工科大学生从“半人”走向“全人”的基础。因此,加强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科学素质教育对促进其全面发展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而促进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科学素质教育,既需要观念上的解放思想和锐意创新,更需要在实践中开创出独具特色的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科学素质教育的成功之道。

参考文献:

[1]徐葆耕.走出“半人时代”[EB/OL].(2012-04-20)[2014-06-30]./Article/Print.asp?ArticleID=2700.

篇7

关键词:新媒体语境 信息素养教育 高职生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b)-0247-02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在以虚拟数字化为主要特征的新信息环境下,信息资讯正在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自身已经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知识经济时代。[1]当前社会,资本不再是社会的核心,取而代之的是知识和信息,信息已成为生产力系统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信息技术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工具和手段,信息行业成为增长最快的行业,信息产业也已成为社会的支柱产业。在知识经济作为时代背景的前提下,人们对知识、对信息的需求已远远超出任何一个时代,因为信息资讯已经成为推动人类生产力不断革新、不断前进的强有力的动力。

那么,如何从纷繁复杂的信息海洋中筛选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数据,这已然成为信息时代对人们提出的新的素质要求。信息素养是一种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也是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生存能力,它要求人们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我们所处的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获取、利用信息的能力决定了创新的能力,也决定着能否可持续发展。因此,只有对信息素养教育予以充分的重视,努力提高广大高职院校师生的信息素养,才能不断推动科学技术人才储备库资源的丰富与发展,以确保我国2020年能迈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对于信息素养的研究,最初发端于国外。20年代60年代起,国外大规模开展的图书馆用户教育可视为信息素质教育的前身,信息素质真正开始于70年代信息素质概念的提出。经过30多年的发展,信息素养的概念内涵从最简单的信息技能掌握演进到人的整体素质重要层面,信息素质被各国广泛传播和使用。在美国,信息素养教育逐渐成为从中小学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主题,数量众多的信息素养教育计划和项目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有力地推动着学校教育的变革。

相比发达国家,我国的信息素养理论研究和教育活动较为落后。1984年,原国家教育部《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的意见》,奠定了《文献检索与利用课》作为中国高校大学生用户教育主要形式的地位。从90年代中期开始,受国外影响,我国图书情报界对用户教育活动的理论思考逐渐演变上升为信息素质层面的研究。1993年国家开始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素质教育问题被越来越多的人广泛关注,成为教育界热点研究课题,但研究内容主要是以计算机为主体的信息技术教育。

从研究成果来看,国内学术界对信息素养教育已经取得一定成绩。期刊论文方面,信息素养方面的研究多集中于图书馆建设与高校学生教育两个层面,比如闵红武的《十年来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研究综述》、于维娟的《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孙建军和李君君的《基于图书馆员-教师合作的信息素养教学模型》、王晓力的《国内外高校信息素养教育》、袁曦临的《高校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建设与学习模式的探讨》等。著作方面,信息素养教育包罗的研究内容更为广泛,如张厚生、袁曦临主编的《信息素养》,该书汲取了国内外图书馆学和教育学的有关研究成果,以信息获取和信息组织为基础,以社会道德、法律意识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强调信息和信息技术在各个层次学习中的应用,特别强调信息素养在终身学习与自主学习中的作用,强调信息素养与个人发展的关系。李志河主编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一书,以信息技术教育为基础,以信息能力、信息伦理道德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注重学生信息伦理道德、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发展,培养学生获得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以形成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观念、网络安全观念、自我保护意识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但是,从国内理论的内容上分析,相关研究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引进和介绍国外对信息素养概念的分析、信息素养教育内容及方法等的文献,结合具体高校进行原创性的理论研究和实际的调查实证研究却寥若晨星。

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主要采用文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来完成对高职院校师生信息素养教育的论述及推理。

3.1 文献调查法

文献调查法是一种效率高,花费少的调查方法,是传统的间接搜集资料的调查方法,就是通过调查文献以获得资料的调查方法。可用于访问调查、问卷调查等调查过程之前。但是文献调查存在一些局限性,它通常需要与其他调查方法配合使用。本文收集、参考了大量国内外有关信息素养概念、内涵、评价标准、信息素养培养研究以及信息素养现状调查等方面文献,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提高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问题展开研究。

3.2 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是社会科学中最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典型的社会问卷调查方法是“特而菲法”。调查者基于领域专家知识,经过对专家领域知识的归纳而形成问卷,通过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由于受到时间、资金、环境等因素的限制,本调查问卷间接地采用了以往信息素养领域学者在开展研究中所使用的问卷题目,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本研究课题问卷。

3.3 逻辑分析法

逻辑分析法是利用事物的各种己知条件,根据事物之间内在的相互关系,对未知事物的结果进行推理判断的一种科学分析方法。文中根据调查结果采用逻辑分析法对某高职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指出目前大学生信息素养存在的问题,并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

本研究将通过对相关信息素养理论的梳理,结合新媒体语境的背景,对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进行深入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其主要创新点有以下几点:

第一,从新媒体语境的特殊背景出发,对高职院校的信息素养教育进行宏观层面的需求分析。传统的理论研究,多集中于运用现成理论对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进行指导分析。但是,在新媒体语境下,高职院校的信息素养教育面对的是更加具体而实际的需求,这要求我们的信息素养教育理论研究更加贴合外界环境的变化,这也是研究的创新点之一。

第二,结合具体案例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本次研究将选取湖南大众传媒学院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基本的信息素养能力及所接受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等进行问卷调查,再根据调查数据进行推理,总结出该校在信息素养教育方面所存在的不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

第三,系统提出“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体系,将高职院校教师和学生以及新媒体环境三者结合在一起来整体考虑建设数字化校园的概念模型,将对提升高职院校教师信息素养的选择之道以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进行深入剖析。

4 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基于对信息素养问题的研究,以湖南大众传媒学院作为案例调研对象,将对其在校学生的信息素养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并依据相关数据分析结果,提出如何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见解和对策。

本研究的最终研究目的是根据新媒体环境下高职在校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的分析结果来探讨信息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1)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新媒体环境下高职在校学生信息素养的内涵要素和评价标准。信息素养内涵有助于更深刻理解信息素养的概念,信息素养内涵的具体化就体现为评价标准。

(2)对特定高职在校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进行分析。根据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的具体内容,通过文献调研法、问卷调查法大致了解当代高职在校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并以此为基础设计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真实反映出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基本能力。

(3)探讨新媒体环境下高职在校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方法与途径。本文所开展的问卷调查及对湖南大众传媒学院学生信息素养现状的分析最终目的在于探索新媒体环境下如何提高高职在校学生信息素养水平,以及如何培养其信息素养的途径。

研究的主要内容集中在高职在校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标准,高职在校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分析以及新媒体环境下高职教师、在校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策略,具体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关于信息素养概念、内涵、评价标准的研究。目前,国内外关于信息素养的概念表述仍没有统一,综合借鉴国内外学界关于信息素养的研究成果,对信息素养的概念进行理论梳理,对其内涵和构成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逐层分析,并结合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教育经验对信息素养教育的评价标准进行阐述。

第二,新媒体语境下高职在校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信息素养调查能准确反映出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再根据调查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是此次研究的主要内容。笔者将依据文中构建的信息素养评价标准,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份“关于湖南大众传媒学院学生信息素养水平”的调查问卷,对新媒体环境下该校学生信息素养的状况展开调查。对于调查结果,笔者将从不同角度来分析产生这些状况的原因。

第三,如何提升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信息素养的教育能力。从新媒体语境下教师的角色转换入手,笔者将依次论述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原则与目标,并提出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途径。

第四,新媒体语境下高职在校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对策。根据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结果的分析,笔者将从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指导理念出发,尝试提出创新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模式以及教育内容的策略。

第五,系统建设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就在于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在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信息化经验的基础上,笔者将提出包括数字化网络环境、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以及多元信息互动社区的内容设计与平台构建策略,梳理出建设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的指标体系。

篇8

关键词学生素质教育中日

在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有机会去日本留学和工作。在日本近6年的时间里,作为留学生,接触了周围的日本同学们,并会情不自禁地与自己在国内大学的学习生活作了比较;又由于带着当时是小学生的女儿共同生活,又从家长角度观察到日本启蒙教育阶段的学校培养方式。

本文结合自身在日本多年的留学生活经历和目前在国内大学工作的感受,并以此作点滴思考。

1 何为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至今没有公认的定义,1997年10月国家教委在《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为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

素质教育是可以通过后天的经历、阅历、教育和环境等培养的。而真正的素质教育其目的在于培养良好的品格,并不局限于学术上的才能。

2 中日大学生素质教育现状

2.1 中国大学生的现状

有调查显示,当代中国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总体上处于上升趋势,是进步向上的:但是,而今的大学生,正是1997年教委推进素质教育时,处于中小学生阶段的那批学生,在提倡了十多年的素质教育,但在各项指标上,有些还是显得不容乐观。

某高校在2009年对在校大学生自身评价的调查中发现,大学生的自评项目不良率有在45%以上,甚至高达58.7%(见表1①)。

此外,大学生在职业道德、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工作责任感、语言表达及文笔表述能力、实际动手能力、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开拓创新能力、人文知识和文体活动、心理素质等方面都有所欠缺,与教委的“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的要求作对照,还有差距,具体表现为:

做人方面:不少大学生存在价值观念混乱问题。例如缺少公德,有时为发泄个人情绪而损害公共利益和公共财物,不爱惜大学校园里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举止不雅,乱扔垃圾、吐痰等不符合文明人的行为也会发生在大学生身上;诚信下降,考试作弊在大学校园内屡禁不止,学校为此费了不少心思,然而还是阻止不了大学生渴望作弊成果带来的利益。

求知方面:当今的大学生,从小接受应试教育,到了大学依旧将大把精力花在学习上,对他们来说,大学与中小学没什么不同,还是以听课为主。缺乏创新能力,知识面狭窄。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理工科大学生缺乏文化素质,文科生缺少科技素质的现象。

健体方面:身体素质方面,虽然大学将体育课列入必修课中,但仍有不少同学在混学分。调查显示,大学生在耐力、灵敏、柔软等素质都有明显下降。心理素质方面,近年来不少大学出现杀人以及自杀现象,反映出少数同学心理状况较为极端。

审美方面: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懂得欣赏艺术,包括传统艺术或者现代艺术,我国传统民族艺术、地方艺术缺乏观众、缺乏后继者,就是非常说明亟待提高审美素质。

劳动方面:大学生动手的机会越来越少,许多人都只在中小学开设的劳技课上动手制作过,“高学历,低技能”的说法,也反映了一部分大学生的现状。

2.2 日本大学生的现状

日本政府非常重视学生素质教育问题,自二战以来进行了多次的改革,尤其是1990年后的改革所起的作用尤为突出,②直至今日已取得不错的成效。虽然日本大学生也存在无朝气、丧失进取目标、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缺少积极行动能力、忍耐力下降、“高学历、低学力”等现象,但是整体而言是乐观的。大部分学生能够做到发现课题、自我学习、自我思考、自主地判断、行动、更好地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等。

在客观条件方面,日本文部省(相当于中国的教育部)以自身为媒介,联合大学和企业,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接触社会的机会和大量的国际合作来提升日本教育水平等,从各个角度资助大学素质教育发展。

学校方面也做了不少的努力。(1)在学分设置方面,学校一般安排必修课只占总学分的1/2左右,以便让学生们有较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来选修本专业以外的课程。③(2)在课程设置方面,为了防止理工科大学生缺乏文化素质,日本高等院校普遍要求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掌握人文、社会的一般基础知识,一些理工科院校的人文社科课程已经占基础课的31~37.5%。④(3)在课堂教学方面,教师会更多让学生参与到互动当中,而教师只进行总结和指导,学生们通过课堂发言和演习课来提高自己研究和报告的能力。长期受到这样训练的日本学生,在发言时一点都不感到拘束,每个人都坦然自若地发表自己的意见。⑤(4)大学生的课外活动备受重视,具有时间充裕、活动范围大、内容多样化、组织规模化、经费来源多、学校管理完善等特征。⑥

3 对比分析

3.1 同样是应试教育,日本大学生的素质相对较好

与素质教育相对应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是阻碍我国学生素质教育的最大障碍。然而应试教育在目前的中国教育中仍处于主导地位,尤其是中小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不择手段,导致学生习惯了“填鸭式”的学习方式,除了会做题目外什么都不会,即使是考上了大学,这种习惯依旧伴随着整个大学生活。

日本的高考制度不同于国人所熟知的模式,并非由考试院统一出考卷,而是由每个大学各自出题的,考生则前往自己有意向报考的大学进行入学考试。日本的高中升学率在1979年就已超过90%,然而日本的平均大学升学率仅为50.2%(2009年),对于日本高中生来说,高考的淘汰也是非常残酷的,因此在高中毕业后直接就业的也不在少数。可以说,下决心上大学的日本高中生,从小也是上各种辅导班,来弥补课堂知识的不足,争取将来考上好大学。

3.2 中日大学生素质差异原因探究

同样是从应试教育中摸爬滚打出来的中日大学生,在素质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差异,笔者结合自身在日本的生活经历,分析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社会环节: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整个社会风气呈现价值取向矛盾化、精神躁动、道德理念弱化、追求个人正当利益与个人主义泛滥,有许多名人、官员,学术造假、文凭造假,政府对此而处罚力度很轻,有的只是撤销授予的奖项,有的仅仅是道德层面的谴责,造假者所得利益巨大而犯错成本低。当代大学生把这些都看在眼里,诚信教育显得虚幻无力。相对而言。无可否认,日本总体的国民素质要好于中国的平均值,日本的大学生从小受到的教育和周围的风气要平和的多。即使有造假,如曾是日本考古界的翘楚藤村新一,但随着他通过自制、自埋、自挖、自我宣传,虚构的日本史前史骗局被揭穿以后,他本人也由于声誉尽失,只能在精神病院里度过余生了…在巨大的造假成本面前,胆敢以身试假的人少得多。

对做出过激行为的学生,社会舆论也为了吸引民众眼球,基本会选择站在学生一边,去指责批评过当事学生的教师,把学生采取过激行为的责任全部推给老师。殊不知,这如同南京法官对扶跌倒老人者判罚一样有示范效应,甚至有的学生在轻生前,为了给家里争取补偿,特意留下指责老师的文字材料…事实上当下很多老师不敢批评学生了,怕学生心理脆弱出什么事要自己担责任。“师道尊严”好像比别的国家好像更淡化了。舆论造成了一批不敢批评学生的老师,这样的教育能正常吗?

转贴于

家庭环节:在当今中国,孩子几乎都是独身子女,因此生活上父母非常纵容。学习上又太过包办:挑选好学校、到处报班补习、周末前往少年宫、每日作业的检查等,剥夺了孩子自己锻炼能力、各展所长的机会。经过高考的奋战,考上大学后,父母认为万事大吉了,放手不管孩子了,而学生突然没有家长的管束,有部分就在放任中迷失了自己。

然而在日本,整个社会风气就是培养小孩子的生存能力,即随着社会的变化能够自我学习、自我思考、自我判断、自我确立、自我实施,更好地积累解决问题的资质和能力。

笔者女儿从幼儿园至小学4年级的5年间,过着每天早上8:20到校,下午三点左右放学,之后想去操场玩耍就去玩耍、呆在图书馆看书就看书、回家就回家的惬意生活。

在这样宽松的学习环境下学到小学四年级,回国后也没有输在所谓的起跑线上:回国后马上就遇到了按正常年级插班还是降低一级插班的抉择。当时上海的小学一年级就开始上英语课了,而女儿一天也没上过。而且连中文也说不了几句,语文课简直听不懂。那天带着女儿见小学校长时,校长害怕笔者女儿跟不上同龄人,建议降一级插班。做家长的没有越俎代庖拿主意,当场由女儿自己决定,不知道是无知者无畏还是对自己非常有信心,女儿一定要跟同龄的学生同班学习。笔者尊重了她的决定,只是告诉她:(1)要为自己的决定负责,(2)只要能考到班级倒数第二,就是进步。到现在不仅跟上了同龄人,还凭她自己的实力考上同济大学了。现在每每想起女儿的这个决定,都暗自庆幸当时没有大包大揽,使女儿的独立思考、判断、责任心得到了一次锻炼。

学校环节:学校是大学生生活的场所,也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场所,一所学校的校风等人文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素质。在我国,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从各个方面开展素质教育,然而体制并不完善,未能顾及到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所有方面。

况且,素质培养应该是从小抓起的。在这方面,日本的小学会利用家长的资源,不定期邀请家长参与到学校的活动中去,比如我就曾给小学生作汉字趣解讲座(同一汉字词组在中日文中有完全不同的含义,如“手纸”在日文中指“信”,而在中文中指“卫生纸”等)。这种类似的活动,全部是义务的,连交通都是自行解决。学校不需要专门请专家的费用,却突破了学生只受本校教师单一职种的知识局限,得到了来自各行各业家长的知识熏陶。而且与高高在上的专家讲座相比,谁谁的爸爸、谁谁的妈妈来做的讲座,要更有亲近感、更易被学生认同。

有时也会以班级为单位,由家长委员会组织亲子活动,如野炊、郊游,在充满合作的活动中家长们互相了解,介绍教育、生活经验,我做饭团的经验就是在一次野炊活动中学到的。通过这样的活动,同学间、家长间都产生了对本团体的认同感。被世界公认的日本人的团体精神就是这种点滴的活动中培养出来的吧。

教师环节:教师的人格魅力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由于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和精神文明的相对落后,我国的教师出现浮躁情绪、急功近利的不在少数。把上课当负担,热衷于做项目……更有甚者,学术造假、学术腐败等不雅事件给学生留下的负面印象也是导致大学生价值观、世界观扭曲的重要原因。

在日本,教师之间的竞争也相当激烈,然而由于精神文明的相对发达,做事严谨务实的日本人在教学育人方面也做到了一个教师应做的,笔者就读的经营学的老师们,除了传授知识以外,有时也会召集旗下学生外出郊游甚至到自己家进行聚餐,使得同门师兄弟有了犹如一家人的感情,也展现了老师可亲可爱的一面。

自身环节:以上的环节都是外因,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为什么有些人环境一样,教育相同,却良莠不齐。如果学生自身心理素质有所欠缺或没有自我素质培养的意识,那么再多的客观条件也无济于事。关键在于个人的主观接受性和能动性不同。就如上文所说,中国学生从小被溺爱,学业上又过多的被重压,再加上一些客观的不良影响,导致从小就没有素质教育意识,比较而言,日本大部分家庭都有好几个孩子,再加上家长实施的是宽松式教育,日本的孩子被溺爱、被重压的几率小,类似中国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自然就少一些。

4 思考

一只桶的装水深度,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桶板。大学生的素质教育问题是摆在每个大学和大学生面前的难题。从长远角度看,素质教育对每个大学生的将来都有长久的影响。

然而中国大学生素质教育不容乐观的现状表明,从个体到整个社会对素质教育的不重视。政府和学校从1997年就在推进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往往流于形式,变得苍白无力。而大学里的素质教育政策,也常常与初衷背道而驰。拿同济大学的选修课程来说,学校制定政策的本意是为了弥补专业知识的局限性和激发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兴趣,而不少在应试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同学,却用带上功利色彩的有色眼镜来选择到底上哪门课能够得到好分数。

大学生素质教育不能单靠大学生本人和大学实施,也需要社会、家庭、教师等各方面共同来努力,然而学生主观上对素质教育无所谓的态度和外界客观条件的不完善导致了中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推进尚不理想。

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社会层面:要形成弘扬正气的社会氛围,要使造假者身败名裂;舆论也要敢于站出来为出于善意批评学生,而在批评方式上略有瑕疵的教师说话。只表扬不批评的教育也是不完整的教育,批评也可以看做某种挫折教育吧。同时全社会有必要督促和监督大学生缺少公德、举止不雅、不讲礼貌等不良行为。即使一时难以改变全貌,至少可以要做到。家庭层面:家庭本身就有义务给孩子进行素质教育。孩子缺乏自我素质的培养意识,因此家庭更加有义务加强素质培养。然而现实情况是家长也是应试教育下培养出来的一代,素质教育不只是针对小孩子,家长也要提高多自己的素质;大学放假,孩子在家时,家长如果能多与孩子交流沟通,也会有很好效果的,发现问题也可及时与学校沟通。不能以为孩子考上大学就百事不管,在大学生的心智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家长的引导,会对孩子的素质培养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学校层面:学校是素质教育平台最主要的搭建者,只有平台和媒介完善了,素质教育才能够更好地进行下去。笔者所在的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逐步推行改革,形成了学院内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推研等教学工作中,已采取综合考评体系,不再唯分数是优;完善学生管理,在本科阶段就引进导师制,意在尽早开展学术指导和导师人格影响双重培养。学院还为使教学管理制度更加健全和规范化,提高工作效率;着手建立教学和学生管理的综合数据库,对教学和学生多方面信息实行统一数据库管理,解决各环节信息不畅通、统计不完善的问题,尽可能捕捉到学生的信息变化,并及时作出反馈。

还要加强辅导员联系学生家长工作制度,学校与家庭的联手会产生1+1>2的合力。当学生出现学习、生活、就业、情感、经济等各种异常,心理出现波动时应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

教师层面:教师不光要教书,更要育人。因此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品行。其次,由于中国不少大学教师缺乏竞争意识,每年开一样的课,同样的内容可以教很多年;学生所学到的许多知识陈旧、过时,跟不上日新月异的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因此,为了能够使来上课的学生收获更多,应经常去了解学生想学些什么,并努力发掘新教材。除此之外,为了激发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也要注重课堂上的互动和学生参与度,多给学生讨论的机会,少让学生麻木地听课。

为此,在学院内部青年教师沙龙活动中,自发开展“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互相切磋讲课技巧,旨在提高青年教师的讲课水平。

学生层面:在全社会素质教育还未有十分成效的现状下,说到底,学生自己积极提高自身素质才是关键。只有自己要求上进,留心生活、学习中自己的闪光品质并发扬光大,素质教育才有成效。

当然中国也有值得日本学习的地方。日本大学生太多的课外活动必定会耽误大学生的正业——学习。不可否认,大学生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习,日本的学生大量的学习时间被课外活动占用,导致基础/专业知识不够扎实。因此,日本大学生有必要合理安排学业和素质拓展的比重,学校在这方面也应该采取措施并加大监督管理力度。

注释

①王贵松,江浩,高荣,李伟斌,何婷婷.大学生素质需求状况调查与分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

②有本 章.第7章 日本の高等教育システム構築 : 政策の視点 (21世紀型高等教育システム構築と質的保証 : FD?SD?教育班の報告 : 第1部 : 21世紀大学像の構築 : 21世紀型高等教育システム構築 : 政策の国際比較). COE研究シリーズ 26, 2007(91-107).

③⑤房源清.中日素质教育的比较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7).

篇9

关键词:户外拓展运动;高等院校;现状;对策研究

一、陕西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对户外拓展运动的了解认识情况

陕西省普通高校学生有大部分已经对户外运动有所了解。非常了解的占16.1%,这部分学生已经对于这项运动有足够的认知,只要条件允许,是肯定可以参与到这项运动中的;了解一部分的占54.8%,而这部分学生只要是学校能提供优质的教学和服务条件,做好进一步的宣传和推广工作,就可以使其中的大部分接受这项运动;完全不了解的占29.1%,这就要靠学校营造一个良好的户外拓展氛围,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户外拓展运动的魅力以及积极性。以上数据表明,户外拓展运动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把他作为体育课程的内容是他们完全能够接受的。整体上反映出陕西省普通高校户外拓展运动的开设和普及程度还有待进一步的加强。

二、陕西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参与户外拓展运动的作用

体育锻炼是每个社会人强身健体最有效的途径。通过体育运动可调节身心,给人注入一种奋发向上的活力,激发人的潜能,使人朝气蓬勃,鼓足精神,迎接挑战,拥有战胜挫折的勇气和信心,这是其他任何活动所无法比拟的。

1.愉悦心情

体育通过调节运动者的心理,通过暗示等多种训练手段,使其心态变得更加积极主动。当今大学生不仅有巨大的学习压力,日常生活理财压力,更重要的是要面临择业、就业等当前连国家都很难解决的就业现实问题。在多重压力下,通过参与户外拓展运动,放松心情、走近大自然,能充分地放松自己。

2.激发兴趣爱好

经调查发现,陕西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参与户外拓展运动的动机正朝娱乐、消遣的方向倾斜。对户外拓展运动的兴趣爱好则是较多学生参加的重要动因。这部分学生对参加户外拓展运动体验大自然、感受探险生活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积极主动的姿态。

3.社会交往

当今社会,更加强调的是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一个有极强生命活力的团队,不仅可以提高每个人的工作效率,而且能够建立和发展友谊,提升团队的最大效益,加强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巩固。

当前很多院校只注重对大学生课堂知识的不断积累,但是大学生作为一个即将步入社会的青年一代,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有着独自的个性思维,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而学生对户外风景的欣赏品味过程,也是对美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向往、憧憬、享受的过程。学生自觉地接受大自然的陶冶,学生的身心才能得到了全面的、健康的发展。大学生的这些需求在本次调查中得到了很好的证明。

高校是进行规范有效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而户外拓展运动的开展,是对传统体育教育模式的一种弥补,也是对大学生体育教育的一个素质教育的延伸,会对大学生今后步入社会、适应工作压力、改善生活质量和迎接21世纪面临的新的挑战和机遇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通过广泛地阅读研究近几年国内外关于户外拓展运动的相关文献资料,并对国内外关于户外拓展运动的起步、发展、不足、成就等方面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进行搜集、整理、分析和总结,并结合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现状,陕西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问题和国内外户外拓展运动开展至今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本文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笔者认为户外拓展运动作为一门体育教育教学的课程,在陕西省普通高校将其引入课堂教学的实践活动中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面临当前大学生身心健康现状势在必行的一项教育活动,具有良好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经研究表明:将户外拓展运动引入陕西省普通高校的课程中是与时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的,是顺应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高素质要求的,也是国内目前改革传统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现状的必然,同时也是当今时代高校强调素质教育和现代高校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之所在。

参考文献:

[1]操学诚,吴祖德.户外运动与青少年的全面发展[J].中国青年研究,2006.

[2]樊临虎.体育教学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篇10

关键词:教辅编辑;素质教育;教育改革;步伐研究

一、我国教辅市场的现状概述

我国的教育市场是比较广阔的,家长以及社会各界对于教育的关注是非常多的。教辅是一个市场需求量非常大的领域。而且各个出版社都会以提高经济收益为切入点对教辅进行编辑。所以要想让教辅为我国的素质教育服务,应该先让素质教育概念在教育领域进行普及。教师们如果能对素质教育给予一定程度的重视。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就会有对教辅的需求。教师对教辅的需求也是比较大的,教辅在进行编辑的过程中可以充分考虑教师的参考意见。更要根据学生们的学习特点,现状以及教育领域的教学方式进行编辑。这样才能编辑出一本科学化的教辅。这对于学生们的素质教育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突破。教辅对学生们的素质教育应该有更多的涉及,我国的教育领域应该体现教师教学的教学质量,素质教育中对于教师教学质量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学生们在接受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对教辅有一定的需求。教辅市场的前景是一片光明的[1]。

二、教辅市场中竞争激烈对教育行业的主要影响

我国教辅图书印刷量是比较大的,市场需求目前来讲是比较稳定的。更新教辅内容的成本也会越来越低。对于出版单位来说,稳定的受众人群是固定收入的主要来源。教辅市场的竞争对于图书行业来会是一个非常重要激励。图书市场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就是市场竞争。广阔的市场前景以及诱人的利润空间会让众多出版社以及民营公司参与到教辅出版当中。很多培训机构以及教辅策划机构也会对教辅编辑工作进行插手。当前的教辅市场需要针对学生们的具体学习情况和心理状态进行分析,这样才能编写出更加符合学生素质教育的教辅内容。教辅的品质是市场竞争中重要的因素。图书市场中的竞争将通过品质来体现。出版市场应该让市场竞争中存在更多的活力。我国的素质教育应该被提上具体的日程,学生们的素质教育需要和知识教育同步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该在全国正式开展,教辅也要进行参与。教师要和学生们共同使用专业的教辅,这对于素质教育开展是非常有利的[2]。

三、教辅编辑如何跟上素质教育的步伐

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充分展示教育改革的优势成果。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教辅编写过程中需要对素质教育的发展过程进行了解,这样才能及时跟上素质教育的步伐。教辅的主要作用是对主教材的相关内容进行补充扩展。教辅类图书想要有长远发展的过程就要让产品立于不败之地,这就需要增强相关的适应能力。与时俱进才能让教辅不被时代所淘汰。在进行正确的改革过程中,可以对国内外的优秀教辅图书进行了解,不断的创新不断地完善才能打造独特的教辅图书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