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点安全管理规定范文

时间:2023-08-06 11:26: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景点安全管理规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旅游景点安全管理规定

篇1

一、责任单位

有以下内容的均主责任单位:

1、危险化学品[危险化工原料、成品油、压缩气体(液化气、乙炔、氧气、氢气)、农药、鼠药、油漆等];

2、经营和存放烟花爆竹单位;

3、非煤矿山(采石厂、砖瓦厂);

4、中小学校危房;

5、山塘、水库等水利设施和建筑待业;

6、防火安全及生产安全;

7、锅炉等压力容器;

8、公众聚集场所;

9、旅游景点;

10、道路交通安全;

11、其他安全生产方面。

二、工作目标

无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一般性生产责任事故,经济损失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

三、目标责任

1、根据谁主管、谁负责,谁的厂(场)谁负责的原则,严格实行安全生产层级责任制和领导责任追究制。

2、要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和有关安全管理规定进行管理。

3、要组织做作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基础知识及法律、法规的培训和特种行业的上岗培训。

4、各生产企业须做到廿四小时有专人值班,并建立和健全报告制度。

5、事故隐患应及时上报,且须100%整改到位。

6、坚持每星期一次自查,并及时将情况上报。

7、积极配合上级部门组织的安全生产大排查。

四、其它

1、本责任状一式二份,镇人民政府和责任单位各执一份。

2、本责任状一经双方签字即生效。

3、本责任状不因责任人的更换而改变,责任人更换的,接任者继续履行。

篇2

第二条凡在本市所辖的适航水域利用运输船舶从事游览观光、休闲娱乐等营业性客运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市及各县级市(区)交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水上旅游客运管理工作,其所属的航运管理机关具体负责水上旅游客运的管理。

各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有关水上旅游客运的管理工作。

第四条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水上旅游客运发展规划,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水上旅游客运发展规划应当与旅游发展专业规划相协调。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水上旅游客运码头等基础设施建设,鼓励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按照水上旅游客运发展规划进行水上旅游客运基础设施开发建设。

第五条水上旅游客运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水上旅游客运经营者应当依法经营,恪守职业道德,为旅客提供文明、规范的服务,保障旅客营运安全和合法权益。

第六条从事水上旅游客运经营的,应当依法取得经营资格。严禁无证经营。

现有从事水上旅游客运经营的个人应当与水上旅游客运经营单位签订管理服务合同。

第七条从事水上旅游客运经营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在本市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和管理人员;

(二)有符合国家规定的客运船舶及相应的船舶证书;

(三)在船上任职的船员必须取得相应的有效适任证书;

(四)有相应的客运船舶停靠码头及安全服务设施;

(五)有与运输业务相应的流动资金;

(六)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八条从事水上旅游客运经营的,按照下列规定办理有关手续:

(一)持船舶检验、登记证书及相关证明文件、资料到所在地航运管理机关申领水路运输许可证;

(二)凭水路运输许可证及相关证书到有关部门办理营业登记、税务登记和保险手续;

(三)持前述证件到航运管理机关领取船舶营业运输证和有关票据。

第九条水上旅游客运经营者停业、歇业、分立、合并或变更有关登记事项的,应当向当地航运管理机关申报,按规定到有关部门办理相关手续。

营业性运输船舶易主经营的,原船主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到海事主管部门办理变更登记,将有关营运证照交回发证机关并办理营运报停手续,新船主应当重新办理营运手续。

第十条严禁伪造、涂改、冒用、倒卖、擅自转让运输许可证、船舶营业运输证和客运票据。

第十一条水上旅游客运经营单位应当落实安全责任制,并与管理机关、从业人员签订安全责任书。

第十二条旅游客运船舶应当配有专(兼)职安全管理员,做好安全服务工作。

水上旅游客运经营者不得在影响运行安全的恶劣天气下营运。

第十三条水上旅游客运经营者必须按照航运管理机关核定的航线、区域、班次和停靠站点从事经营活动。

第十四条水上旅游客运经营者应当按照价格行政主管部门核定的票价收费,明码标价,使用税务机关监制的票据,并主动给付旅客客票。

第十五条禁止下列行为:

(一)直接或变相多收费、乱收费;

(二)欺行霸市,强拉强运,或者以其他方式扰乱水上旅游客运秩序;

(三)敲诈勒索和刁难旅客;

(四)侮辱、殴打旅客;

(五)乱设售票点;

(六)超载、无故拒载、超航区或者超船舶抗风等级营运;

(七)不具备夜航条件的船舶擅自夜间营运;

(八)将旅客遗失物品据为己有;

(九)违法装运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品;

(十)利用客运船舶进行违法犯罪活动。

第十六条旅游客运船舶在营运时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一)船员按规定着装,佩带标志;

(二)按规定配备救生、消防、通讯等设施;

(三)各类有效证件必须齐备并随船携带;

(四)悬挂统一规定的营运标志牌;

(五)小型游艇航行时船员和乘客须按规定配备、穿戴救生衣;

(六)配备宣传、导游广播设施,向旅客介绍旅游景点及安全常识。

第十七条水上旅游客运经营者有权拒绝可能危及人身、财产安全或者携带危险品及污染乘船环境物品的人员乘船。

第十八条水上旅游客运经营者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税费。

第十九条遇有抢险、救灾等特殊客运任务,水上旅游客运经营者必须服从统一调度和指挥。

第二十条航运管理机关可以在站点、码头等客流集中的场所设立管理站点,进行现场管理,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予以配合和支持。

第二十一条水上旅游客运经营者执行本规定作出突出成绩的,由交通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十二条水上旅游客运经营者违反本规定第六条、第九条、第十条、第十三条有关规定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由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委托的航运管理机关依照有关规定处罚。

第二十三条水上旅游客运经营者违反本规定第十五条、第十九条有关规定的,由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委托的航运管理机关给予警告,可以并处一百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的罚款;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应当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四条水上旅游客运经营者违反海事、价格、税收等管理规定的,由有关部门依法处罚。

第二十五条水上旅游客运经营者拒绝、阻碍行政执法人员依法执行职务,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应当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六条水上旅游客运经营者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二十七条水上旅游客运管理工作人员,、的,由有关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篇3

【关键词】 文物古建筑 火灾 防控

文物是指历史遗留下来的在人类社会活动中和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古建筑泛指以前建造的城池、宫殿、陵墓、衙署、街道、民居、园囿、坛庙、寺观、庵堂、佛塔、楼台、亭阁、桥梁、堤坝等建筑物或构筑物。文物古建筑是指具有较高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精神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古建筑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要工作。文物古建筑多为木质结构和砖木结构,使用可燃、易燃材料较多,耐火性能较差,一旦受到火灾侵害,将永久消失,不可复得,对前人和后人都是莫大的损失。所以,做好文物古建筑火灾防控工作尤为重要。

1 文物古建筑的火灾危险性

1.1 火灾荷载巨大

我国古代建筑的建造大量使用木质材料,柱、梁、檩、椽、斗拱等主要承重构件大多由木材来承担,其火灾荷载相当巨大,约为现代建筑的32倍,最大的可达140多倍。作为宗教活动场所的文物古建筑还大量悬挂绸缎、锦绣、彩绘、经幡、伞盖等纤维织物作为装饰,供奉的神像及佛龛,摆放的雕塑、家具等也多为木质材料。作为历史街区的古民居建筑,人们或居住或办公或经商,现代家具、电器设备、衣物、商品等也多为可燃材质,这些因素也大大增加了火灾荷载的砝码。

1.2 燃烧条件良好

文物古建筑具有良好的燃烧条件,这是由古建筑本身的使用材料、结构特点、风化程度所决定的。木质材料具有良好的燃烧性能,大量使用木材作为承重构件的古建筑耐火等级为四级,其自身抵抗火灾的能力极差。纵横交错的木质结构形式,就像蓬松堆放的一堆柴草,形成了利于快速燃烧的“蜂窝”。古建筑经过成百上千年的风吹日晒,木结构长期风化、松散,含水量极低,极易燃烧。这些都为古建筑的迅速燃烧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1.3 火灾容易扩大蔓延

我国文物古建筑如宫殿、王府、寺庙、道观、民居等多以建筑群体出现。这些古建筑群以单体建筑为基础,每栋单体古建筑之间高低错落、飞檐交臂、互相毗连、栋接廊衔,建筑之间互相连通,具有“晴天不撑伞,雨天不湿鞋”的特点。其致命的弱点就是缺乏必要的防火分隔和足够的防火间距,这样的古建筑一旦发生火灾,极易导致火势扩大蔓延,造成“火烧连营”的局面。

1.4 消防施救困难

文物古建筑普遍存在无消防水源或消防水源不足、无自动灭火设施、消防设施严重匮乏等问题,一旦发生火灾,不能得到及时有效控制。许多文物古建筑远离城镇,有的甚至建在高山、峡谷,交通不便,距离消防队较远,一旦发生火灾,消防队鞭长莫及,不能及时到达现场,“远水不解近渴”。而一些处在闹市区的古建筑民居发生火灾时,往往因为道路狭窄、交通不畅,消防车无法或难以进入现场施救,只能“望火兴叹”。

1.5 导致火灾的因素较多

1.5.1 用火、用电不慎

在文物古建筑内使用蜡烛、油灯照明,使用蚊香驱蚊,使用煤火做饭、烧水,在宗教场所的古建筑内焚香,这些明火随时都会引起古建筑火灾;违反用电安全技术标准,违规使用电器设备,也是引起古建筑火灾的一个重要因素。相关资料显示,文物古建筑火灾主要由用火、用电不慎引起。据统计,2000—2005年,全国共发生古建筑火灾229起。其中,因用火不慎引起火灾93起,占火灾总数的40.6%;因违反电气安装使用规定引起火灾36起,占火灾总数的15.7%;因用火、用电不慎两项合计引起火灾129起,占火灾总数的56.3%。

1.5.2 用油、用气不慎

在一些旅游景点的历史街区拥有大量的古建筑民居,存在着“底商顶住”、“前店后厂”、“二合一”或“三合一”的经营模式,日常生活、加工产品,用油、用气,同样给文物古建筑造成火灾威胁。

1.5.3 燃放烟花爆竹不慎

民俗节日期间的大型灯展、庙会、朝圣大典,历史民族风情街区的店面开业庆典,往往燃放大量烟花爆竹烘托气氛,一旦控制不好,随时都有引发文物古建筑火灾的危险。

1.5.4 防雷设施不到位

一些文物古建筑位居崇山峻岭,地势高、体量大,极易直接遭雷击起火;一些文物古建筑群所处位置地势开阔,自身又缺乏必要的避雷设施,加之周围古树参天,接触点高,木质干燥,一旦遇到雷击,容易诱发古建筑群火灾。

2 文物古建筑的火灾防范

2.1 硬件方面的改善

2.1.1 提高建筑构件的耐火性能

木结构或砖木结构的古建筑,其耐火等级为四级或三级。我们可以利用修缮、改造古建筑的时候,有步骤、有计划地用不燃材料建筑构件替换木质构件,提高古建筑的耐火等级,进而达到提高古建筑整体的抗火性能。

2.1.2 增设自动消防设施

根据文物古建筑的结构特点、使用性质和重要程度,在古建筑内增设不同种类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自动灭火系统等自动消防设施,以达到对文物古建筑火灾的早发现、早控制。

2.1.3 完善防(避)雷设施

结合文物古建筑所处的位置和环境,在地势较高或空旷的地方,避开文物古建筑设置避雷针,在古建筑的屋脊、屋檐等突出部位设置避雷带、避雷线等避雷设施,以防古建筑遭到雷击起火。

2.1.4 改善防火间距和消防车通道

古建筑之间的距离一般较小,达不到现代建筑防火间距标准。我们可以改善墙体材料、设置防火门窗、减少或封堵相邻建筑物墙体开口、降低开口率等方法来尽量满足防火间距要求。结合文物古建筑外部环境的改造,在文物古建筑群周围和群组内设置或改造出能够满足消防车通行的道路,在大型单体文物古建筑周围设置环形消防通道或沿两个长边设置消防通道。

2.1.5 增设室外水源

由于文物古建筑火灾荷载普遍较大,灭火用水量也随之增大。所以,无论是采取市政消火栓供水、自备水井供水或消防水池供水,消防水源都必须满足火灾延续时间内灭火用水量要求,总的灭火用水量应为室外、室内消火栓及自动灭火系统用水量之和。

2.1.6 配置针对性消防车辆

在道路条件不能满足大型消防车辆通行的文物古建筑区域,当地政府、消防部门或文物古建筑管理单位可以结合实际配置通行能力较强的轻便型消防车辆;对于地处崇山峻岭、峡谷等机动车辆不能到达的文物古建筑单位,应当配备充足的手抬机动消防泵等便携式灭火设备,一旦出现火情,能够快速到达火场,有效控制火势。

2.2 软件方面的改善

2.2.1 建立消防安全组织

根据文物古建筑规模的大小、价值的高低、距离城镇的远近等多种因素,当地政府应结合实际建立相应的政府专职消防队,保护文物古建筑及周围地区的消防安全;在条件不具备的地区,文物古建筑管理单位应建立专(兼)职消防队或义务消防队来承担消防安全保卫任务。

2.2.2 完善消防安全制度

文物古建筑单位应当结合自身火灾防控实际,建立完善消防安全年度投入计划、消防安全检查巡查制度、消防宣传教育培训制度、灭火预案演练制度、火灾隐患整改制度、消防器材设施维护保养制度、火源电源安全管理制度、夜间和节假日值班制度等安全管理规定,并认真落实。

2.2.3 加强消防安全宣传教育

文物古建筑单位大多为旅游景点,游客较多。为确保安全,需采取多种形式对游客进行必要的消防宣传、引导。一是在门票的游览须知中强调消防安全注意事项;二是要求导游必须提醒游客注意消防安全、及时发现和制止游客的消防违规行为;三是在景点醒目位置悬挂消防安全警示标语;四是利用景区电子屏和背景广播播放古建筑防火及火场逃生常识。

2.2.4 开展灭火预案和应急疏散演练

文物古建筑单位每年应组织管理人员开展不少于2次灭火预案演练,必要时组织游客共同参与应急疏散演练。

2.2.5 加强值班巡查

文物古建筑单位必须利用人防和技防等手段,加强昼夜值班巡逻。白天定时进行巡点防火部位,检查生活、朝拜等用火情况、电气设备及线路情况、游客违规抽烟情况;晚上重点检查火源是否熄灭、电源是否关闭、是否存在异常等情况;夏季应注意检查雷电防范情况;节庆日应加强对燃放烟花爆竹情况的管控。通过不间断的检查、巡查,始终保持文物古建筑处于严密的消防安全监控范围之内。

总之,在全面了解文物古建筑火灾危险性之后,我们应当穷尽各种手段,完善消防安全制度,落实消防安全措施,全力预防文物古建筑火灾事故的发生,让祖先的智慧和成果真正造福后人。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建筑防火;火灾调查;监督检查;审核验收

1防火意识的重要性

1.1火灾带给人民的危害

常言道,水火无情,所以当凶猛的火势扑向你的一刻,你才会清晰的发现火灾的可怕,每一年火灾都会吞噬许多无辜生灵,会无情的烧毁多少人们的宝贵财产。让多少人流离失所,失去自己的亲人,在多少年幼的孩子心里留下重创。尤其是旅游景点以及森林火险带给游客的是

尤其是有很多文化遗产,多数由木质结构组成,这种价值连城的前朝遗物一旦沾染火灾的边缘都将会是国家的一笔巨大损失,这种损失不仅仅在于物质遗产的损毁,更是精神艺术文坛的哀歌。无论是当代人民的生命财产,还是古代遗留下来的重要遗产,被无情的烈火卷走都是一种巨大的损失。

1.2防火意识带给人们的安全感

防火的意识是全体人民都必须拥有的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以及优秀的文明表现。因为火灾带给民众的是无情的吞噬以及重大的灾难,只有安全防治,远离火灾,人们是生活才会变得安全有序。

2火灾防治加强监督管理工作

2.1防火监督工作的有序开展

防火监督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为了全面加强消防工程的审核以及监督管理工作,提高建筑防火的预警能力以及自我防护意识,从而保证国家以及人们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保障我国健全的消防法律法规,依据我国宪法以及有效律法实行草案,建筑工程经过一系列的消防安全审核标准的严肃验收之后,才能确定该区域的消防意识是否达标。尤其是施工安全监测与防治工作,更应该依据详细的消防验收标准,维护好工程防火的安全保障。

从每件小事做起,从我做起,把防火监督工作落到实处,无论是办公建筑,还是家庭居住场所都应该随时考虑防火安全适宜的工作目标,把每一件事情都与防火牵连起来,考虑好每一个细节,真正做到安全与我同在,我与消防同行。

为了使我国的安全意识发扬光大,统一全民消防水平,我国公民还需要严肃执行国家消防技术的工程统一标准,最终由有关部门进行全面验收才能确定消防安全系数是否可以达到理想状态,是否需要加强防事工作。并且把有关消防部门的要求全部责任到人,具体分析每次事故发生的原因,杜绝一切有可能发生火灾的隐患。

2.2防火监督工作应注意的问题

无论什么时候在兴建什么场所以及建筑工程,都要严格遵守消防图纸对建筑工程施工进行具体分析以及具体管理要求。无论是扩建还是改建都要像新建的工程一样严谨对待,不容丝毫懈怠,防火工事分秒必争。因为如果人类要跟大自然抗衡,就必须拿出百分百的战斗力,绝不允许消极怠工的情绪出现。

每个设计单位在进行施工项目的兴建和设计时,都要首先考虑我国消防设计的有关规定,不得做出有悖于消防安全设计的不良理念,要首先在安全关卡上亮出通行证才能在接下来的施工过程中做出值得大家信赖的实施设计建筑工程。不得在工程实施或者设计过程中出现对消防安全有异的情况发生。

还要注意消防事故隐患的防治责任到个人,出现消防安全问题的时候首先要有迹可循,了解该消防安全的发生原因以及隐患理由,不能把消防问题过于口号化,表象化,只是在形式上探讨,实际中不下达分配任务,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极不可取。

消防安全的具体实施还应该注意运用安全范围内所提供的施工材料,但凡不符合或者不达标消防安全技术标准的施工材料或者器械,一律不可以使用。而且在施工过程中一旦发现其不合格原材料将一律不予签发技术达标相关证书。并且注意设计施工人员要定期学习掌握国家消防技术标准,同时在一定期间内需要及时考核,不得延误。

2.3防火监督问题的机构责任

防火监督问题在实际工程施工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很多责任机制问题,由于建设单位与公安消防监督机构的验收申请必须合理合法有效的申请建筑消防设施的技术衡量测试,并且测试报告必须达到应达到的指标才能予以合理授予。

建筑工程消防设计的使用原料以及运用技术应当完全以符合当下法律条文的先进科学技术为标准,不得有侥幸心理,尤其是防火材料必须经过特殊部门检测,才能确保其正常运行。而且特殊防火材料还需要对其进行更加细致和精确的国家产品质量体系认证才能颁发国家承认的生产许可证以及消防产品质检部门的合格证书。

3火灾防治工作加强审核管理

3.1火灾防治工作的审核标准

火灾防治工作尤其是在建筑防火系统领域内,需要大规模并且十分严格的要求以及建筑消防审核之后才能确保人们财产的安全。在建设消防的平面布局中,涉及到防火间距的过道或者走廊以及比较狭窄的活动空间的时候,必须可以安全并且轻松的通过消防车道以及消防水源,以防不测,有备无患。

防火的审核标准与建筑物的消防安全有着防火等级的划分和建筑材料耐火性以及耐高温材料的级别要求。尤其是高层建筑和部分难以逃生的火灾高发区域,这种防火和耐高温材料的作用便会显得尤为重要。在没有发生火灾之前的审核标准也越发变得不可替代,耐火等级的划分也随即变得清晰明朗。

在防火建筑的审核标准细分化,还需要把防火和防烟标准区分开来,因为很多建筑物防火以及耐高温能力极强,但是其防烟功能却被忽略,或者微乎其微,这样的情况一旦发生火灾,即便是很多人逃离了火海,还是会逃不出烟熏的悲剧,而且在很多火灾现场,据调查真正被烧死的人数并不巨大,反而是被烟熏导致不能呼吸死亡的人数达到了一个惊人的数字,所以防烟与防火系数同等重要,不容忽视。

3.2火灾防治工作审核的要求

由于现在的高层越来越多,所以一旦发生火灾,人群疏散问题就变得难以解决,而且消防电梯在有些不合乎规格的建筑物中往往仅仅是承担起一个表面现象,不能真正的在实际意义出发,起到应有的作用。消防给水系统和灭火系统在这个问题中同样重要,因为火灾的发生一旦不可遏制,就必须进行一下有效的暂时处理,这种处理往往可以在第一时间把火灾的危害程度减少到最小,所以这种临时灭火系统需要大规模,大力度的进行严格控制。

4结语

根据我国的工程建设标准火灾防治需要,建筑防火以及监督审核早已变成了建筑施工的一部分,而且是建筑施工以及改建修建的重要组成。消防安全制度的落实和审核也变得十分重要。因为防火责任重大,维系到了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首位,所以,防火工事不仅仅不容小看,而且在建筑工业占有十分重要的重大的比例。于是,防火的监督与审核都需要加强完善并且得到最优质的保障。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共和国消防法》(2009年5月1日起施行)

[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篇5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以下简称《消防法》),以推进消防工作社会化、提高抗御火灾的整体能力、预防和减少火灾事故的发生为目标,将消防平安“四创”活动作为从源头上、从机制上、从责任充分落实上构建消防安全体系建设,并成为深化“平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按照建立“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消防工作新格局的总体要求,组织和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做好消防安全工作。

二、工作目标

通过消防平安“四创”活动,逐步建立起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的消防工作长效机制,做到政府高度重视,统一领导;有关部门责任落实,齐抓共管;单位、村居消防安全责任主体意识进一步加强,自我管理水平显著提升;公民消防安全意识和知识水平普遍提高,积极参与社会消防事务。两年内,全区消防平安机关、平安企业、平安村庄、平安社区达标率超过90%,抵御火灾事故的能力明显增强,确保火灾形势基本稳定并逐年下降。

三、实施步骤

(一)宣传发动阶段(年4月27日-6月30日)

各镇乡(街道)、工业园区(投创中心)、区相关部门结合本活动意见制定具体的创建实施方案,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并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本次活动的范围、内容、要求,发动所辖企事业单位、村居对照创建标准开展基础性调查,摸清底子、找出问题。

(二)自查自评阶段(年7月1日-8月31日)

区政府各有关部门、各村委会、社区、企事业单位认真对照创建标准,全面开展自查自纠,及时整改火灾隐患和消防安全问题,消除“习惯性”消防违法行为,并在7月31日前如实填写自评表。区级有关部门及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的自评表上报区“消防平安创建办”(消防大队);各村(居、社区)及非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的自评表报当地镇乡(街道)、工业园区(投创中心)。各部门、单位在此期间要进一步完善单位内部的消防安全责任制度、消防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各项消防安全管理措施,加强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建立健全消防档案,认真开展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的演练。

(三)抽检复评阶段(年9月1日-12月31日)

镇乡(街道)、工业园区(投创中心)根据所辖单位的上报情况,组织专门力量进行现场抽查核实。其中,行政村、社区(居委会)和规模以上企业须逐一核实,其他单位采取随机抽查的方式进行核实(抽查率不应低于5%),核实后签发复评意见,汇总后上报区创建办。区创建办负责区政府各部门和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的现场核实并审定是否达标。

(四)整改提高阶段(年1月1日-年8月31日)

对现场核实发现不符合创建标准的,由镇乡(街道)、工业园区(投创中心)和区创建办按照各自分工督促整改。同时,已达到创建标准的机关、单位、村居在此期间要进一步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加强消防安全管理,巩固创建工作成果。

(五)考核验收阶段(年9月1日-10月31日)

区创建办从区消防平安“四创”活动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抽调工作人员,对各地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查验收,各镇乡(街道)抽查行政村、居委会(社区)各1-2个(没有居委会、社区的抽查行政村2个),抽查非消防安全重点单位10家;各工业园区(投创中心)抽查各类单位10家。

(六)总结表彰阶段(年11月)

区创建办总结消防平安“四创”活动的成果和不足,并提请区政府通报各地、各部门的工作开展情况。

四、工作内容

(一)政府、机关部门

区政府统一领导消防平安“四创”活动,将“四创”活动列入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管理目标,定期召开会议听取“四创”活动情况汇报,研究部署消防工作任务,加大公共消防安全投入,协调解决消防安全重大问题。

区政府各有关部门要结合消防宣传“进机关”和当前开展的各项消防专项工作,组织开展一次全面的消防安全自查工作,及时整改本单位存在的消防安全隐患,并加强日常的消防管理和工作人员的消防知识培训,确保自身的消防安全。同时贯彻落实全省消防工作会议精神,组织开展对本部门下属单位和行业的消防安全大检查,并结合本部门实际,开展以新《消防法》宣贯为主的消防安全宣教活动。

镇(乡)政府、街道办事处是本辖区消防平安“四创”活动的责任主体,成立消防安全领导组织,健全落实消防工作部署、检查、考核、奖惩制度。要督促村(居)委会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指导、关心和支持村(居)委会开展群众性消防工作。要督促公安派出所、公共安全监督管理所将消防监督检查、火灾隐患排查和消防宣传教育列入日常工作内容。要加强乡镇政府专职消防队建设,保证营房、车辆、装备达标,保障正常业务经费,推动队伍管理正规化。完成城镇总体规划的镇乡要同步完成消防规划或消防专篇并推动落实。

(二)企事业单位

各企事业单位要按照新修订的《消防法》“单位全面负责”的工作原则和《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公安部第61号令)的要求,明确单位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全面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建立并落实消防安全自我管理、自我检查、自我整改机制,做好各项消防工作,确保本单位的消防安全。要加强对本单位人员的消防宣传培训(单位主要负责人和消防安全管理人必须参加消防部门组织的专门培训);组织防火检查,及时消除火灾隐患,保障建筑消防设施完好有效;制定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组织消防演练;发生火灾后,立即组织力量自救逃生及扑救火灾;火灾扑灭后,应当按照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的要求保护现场,接受事故调查,如实提供与火灾有关的情况。

(三)村庄

各行政村要建立健全消防安全工作组织,建立各项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做到“五加强”和“五个一”。即加强消防道路和水源建设,加强村级工业区企业、“合用场所”(原称“三合一”场所,下同)及违章搭建侵占消防车通道和建筑防火间距的排查和治理,加强对电气火灾隐患的排查和整治,加强出租房的消防安全管理和承租人员的消防宣传教育,加强弱势群体的监管和帮教;建立一支志愿消防队伍,确定一名消防专管员,配备一台机动消防泵,设置一处消防宣传阵地,制定一份村民防火公约。

(四)社区

社区要按标准配置消防器材和设施,以小区商业服务网点为重点,定期组织开展防火巡查、检查,做到“五个一”,即明确一名消防专管员,设置一个消防警务室(可与社区警务室合并),设置一处消防宣传阵地,制定一份居民防火公约,开展一次大型消防宣传活动(119消防日期间)。

五、创建标准

(一)消防平安机关建设标准

1.组织建设。明确消防安全分管领导和联络人,联络人负责定期向安全监管部门(安监局、消防大队)通报相关工作。

2.设施建设。按照国家要求配齐消防器材和设施,定期检查使用情况,确保完好有效。

3.日常管理。督促本单位的物业管理单位履行消防安全职责,开展消防巡查,确保消防车通道、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畅通。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不少于2人,且经消防专门培训合格持证上岗。

4.宣传教育。每半年对本单位工作人员进行一次消防宣传教育,每年组织开展一次灭火和逃生疏散演练。

5.监管有力。每半年组织开展对本系统、行业的消防安全大检查,抽查数量不少于总单位数的1%且不少于18家(总数不足18家的全部检查),并及时督促整改所发现的消防安全问题。本单位不发生火灾事故;本系统、本行业年内不发生较大以上火灾事故;下辖的同一单位不发生两起以上的一般火灾事故。被政府挂牌的重大火灾隐患单位按期整改完毕。

(二)消防平安企业标准

1.健全消防安全组织机构。按照《消防法》规定,明确本单位的消防工作领导小组及消防安全管理人,每年分析一次本单位消防安全形势并研究部署相关消防工作。

2.建立健全各项消防安全制度和操作规程。按照公安部61号令的要求,建立本单位的消防安全制度和操作规程,并严格落实。

3.消防安全责任职责明确并落实。层层签订消防安全责任书,落实逐级消防安全责任制和岗位消防安全责任制。

4.建立志愿消防队伍。员工人数100人以上的企业和宾馆、医院、商市场应组建志愿消防队伍,并定期进行消防安全教育和灭火训练,具备基本的防火灭火和引导疏散逃生技能,能够承担单位内部的防火和初起火灾扑救工作。

5.配齐消防器材设施。按照国家有关要求配齐配全各类消防设施和器材,并加强维护保养,确保完好有效。

6.严格消防安全管理。根据自身特点确定消防安全重点部位,并设置明显的防火标志,实行严格管理。对动用明火、电(气)焊作业等实行严格的消防安全管理。

7.定期进行防火检查。每月应组织开展一次全面消防检查,并记录备案,及时消除火灾隐患。本单位不存在“合用场所”情况或“合用场所”符合国家标准,不发生火灾事故。

8.消防宣传教育到位。对新员工必须进行上岗前消防教育,每年开展一次员工的消防教育并组织一次灭火和逃生疏散演练,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人、管理人及特殊岗位人员须经消防专门培训。

(三)消防平安村庄建设标准

1.组织建设。每个行政村应成立人员相对固定的志愿消防队(志愿消防队员人数不应少于4名,可由村干部兼任)。志愿消防队应设置相对固定的库室,并配备机动消防泵、简易灭火工具。有条件的村可以配备小型机动车辆。

2.落实责任。村民委员会必须明确村主任为消防安全第一责任人,并安排专人分管消防安全工作,配备专(兼)职防火人员,并与辖区企业、个体工商户签订安全管理责任,建立健全外来人员集居地等火灾易发场所的消防安全专项管理制度。

3.制度建设。村民委员会必须制订村民防火公约,建立健全防火检(巡)查、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培训、消防设施维护保养等为主要内容的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严格执行,规范管理,并建立工作档案。

4.设施建设。消防车道、消防水源建设必须与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同步规划建设。有条件的行政村要设置室外消火栓;利用天然水源作为消防水源的行政村,要设置消防车取水口和消防泵取水埠口;农村进村道路应满足消防车通行需要,严禁设置障碍物;各行政村至少按照每50户1具的标准配备4kg干粉灭火器,并放置在便于取用地点,鼓励家家户户配备灭火器。

5.宣传教育。村民委员会每半年组织开展不少于1次的以少年儿童、老年人、妇女、外来务工人员等群体为主要对象的消防自防自救教育活动,学习家庭火灾预防、扑救、逃生自救方法和消防器材使用等消防常识。每个行政村设置不少于2处固定消防宣传平台(消防公益广告牌和宣传橱窗)。村民委员会应落实对孤寡、智障等弱势群体的防火巡查制度,遏制亡人火灾事故发生。

(四)消防平安社区建设标准

1.组织建设。社区应设立消防工作室,确定一名社区副主任或社区干部具体负责社区消防工作。

2.防火检查。社区应与所属单位、物业管理单位签订年度《消防安全责任书》,组织年度考评,健全并落实奖惩措施;社区消防工作室应经常开展防火安全检查和防火巡查,并有检查、巡查记录。社区、物业管理单位应经常对辖区的单位、居民住宅楼院、居民住宅通道进行消防安全检查,社区保安人员应掌握防火灭火常识,并建立24小时巡逻制度,对发现的火灾隐患和违法违章行为应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3.宣传教育。社区应有1-2名志愿消防宣传员,负责社区的消防宣传教育工作;社区应制定居民防火公约,设置消防公益广告牌、消防宣传专栏等,居民楼道内应设置消防警示牌;社区内应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消防宣传教育,每年119宣传日开展一次居民广泛参与的大型消防宣传活动;社区每半年对辖区内个体经营户及从业人员进行一次消防安全培训,每年组织1-2次消防灭火和逃生演练;应定期向居民家庭发放宣传资料,定期对老、弱、病、残人员进行消防宣传教育。

4.设施建设。社区消防工作室内应设报警电话、消防器材箱,消防器材箱内应配齐灭火器、水带、水枪、消防斧、救生绳、应急照明、消火栓扳手等器材;鼓励每个居民家庭配置一具小型灭火器;社区应确保公共消火栓无埋压、圈占、损坏现象,保障消防车道畅通。

六、组织实施

(一)提高认识,明确责任。消防平安“四创”活动是一项长期的基础工作,是改善我区消防安全环境,确保火灾形势稳定的一项重要举措,对我区创建“平安”,保障全区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提高对“四创”活动重要性的认识,明确各自的创建工作责任,认真排查、研究消防工作上存在的问题,切实加以解决,确保创建活动的有序推进;要注意将“四创”活动与当前开展的高层公共建筑、“合用场所”、人员密集场所、出租房等专项整治工作结合起来,以“四创”活动扎实推进专项整治工作取得成效。

(二)分工协作,齐抓共管。区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本部门、本系统、本行业的的消防安全检查和宣传教育工作,积极消除火灾隐患。

公安分局要按照省厅统一部署,全警动员,全力以赴,集中力量抓好以公众聚集场所、高层建筑、“合用场所”、出租房屋为重点的消防安全集中整治工作。并加强对全区各消防专项整治工作的协调指导。公安派出所要加强对辖区小型服务性场所的日常消防监督抽查。

区委宣传部要发动新闻媒体积极配合做好消防安全大检查、大整治等专项行动的宣传报道工作,并结合消防宣传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农村、进家庭、进场所的“六进”活动,加大新《消防法》和消防公益宣传力度,不断增强公众消防安全意识,提高社会消防法制意识。

监察局要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认真做好火灾事故责任的调查处理工作,及时查明事故性质、原因和事故责任,依法依纪处理相关责任单位和人员。

国土资源分局要积极开展消防安全隐患场所违法用地大排查,对排查出来的存在非法占地、非法出租土地、擅自改变土地用途等土地违法违规行为的“合用场所”、出租房屋等存在火灾隐患的场所,依照土地管理法律法规,依法作出处理,对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的要坚决予以拆除。

建设局要开展建筑工地消防安全大排查。对违法建设“合用场所”建筑,要立即依法责令其停止建设。

文广新闻出版局要以网吧、演出场所、歌舞娱乐场所、电子游戏经营场所、影剧院等公众聚集场所为重点,加强对文化经营场所的检查力度。在日常审批管理工作中,要配合消防部门做好文化公众聚集经营场所的消防安全审核工作,对消防不合格的场所不发经营许可证、不准营业。

安监局要大力开展安全生产执法活动,组织、协调、配合消防等相关部门大力开展安全生产监督检查。要加强对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情况的督查力度,组织明查暗访,严格考核奖惩,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工商分局要严格把握市场准入,严格执行《行政许可法》、《消防法》、《安全生产法》及其他法律、法规规定,对依法须经消防审批或许可的项目,凡未经审批或未取得许可证的一律不予核发营业执照;对许可或审批文件已失效的一律不得通过年检验照。对不具备消防安全条件,被责令关闭、责令停产停业或者被撤销行政许可的企业,依法责令其办理变更或注销登记,拒不办理的,依法吊销其营业执照。

贸易局要加强对商场、市场、超市(1000平方米以上)和重点加油站等单位的检查力度,确保各单位的消防设施完好有效,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畅通。

城管局要加强对液化石油气储配站的检查力度,确保可燃气体报警仪、推车式灭火器等重点设施完好有效,要加大对违章搭建、违章代充煤气等行为的打击力度;同时要加强对市政消防设施的维护保养力度,确保完好有效。

质监分局要加大对消防产品生产领域的抽检力度,依法打击生产假冒伪劣消防产品的违法行为;同时要加强对压力容器等特种设备的检查,确保不发生因设备泄漏、爆炸等引发的火灾事故。

教育局要以寄宿制学校为重点,将消防安全纳入“平安校园”创建内容,加强对中小学校、幼儿园的消防安全检查,同时要将消防安全教育纳入学生素质教育内容,每学期消防知识课不应少于2课时,其中1课时必须安排消防疏散逃生演练。

民宗局要加强对寺庙、教堂等宗教场所的消防检查,特别要加强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检查力度。

旅游局要加强对星级宾馆饭店、旅游景点及周边服务设施的消防检查。

民政局要加强对敬老院、福利院及社会福利机构的消防检查,重点加强老年人的火场疏散逃生教育。

卫生局要加大对下属医疗单位的消防检查,规范氧气等易燃易爆物品的管理使用。

供电局要配合政府和消防部门严格按照电气安全技术规范,对各类企业特别是“六小”场所(小旅馆、小作坊、小饭店、小企业、小商铺、小娱乐休闲场所)、公众聚集场所、居住出租房屋、农村家庭作坊电气消防安全进行督查。对存在电气设备严重消防安全隐患又不及时整改的,根据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要求,实行停电措施。要配合消防部门参与各类电气火灾事故的调查,及时提供电气技术支持,协助制定事故后的整改措施。

(三)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要把消防平安创建工作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列入议事日程。区消防联席会议负责制定全区消防平安“四创”活动达标验收标准及全区创建工作的组织、指导和协调。为切实加强对全区消防平安“四创”活动的组织领导,区政府成立由分管区长任组长,区消防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分管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公安消防大队,由消防大队大队长任主任。各镇、乡(街道、管委会)以及各部门、各单位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负责创建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同时,要制定具体的创建工作实施方案,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层层签订《消防安全责任书》,广泛发动部署,精心组织安排,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加以实施,确保消防平安“四创”活动取得实效。

篇6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交通厅等部门关于加快道路运输业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苏政办发〔*〕153号),进一步提升我市道路运输业的综合竞争力和公共服务水平,现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道路运输业的发展目标

1.发展目标。到“*”末,基本形成快速、优质的运输服务、机动车维修、车辆租赁、信息咨询、应急救援指挥等网络,发展“江苏快客”、“江苏快货”、“江苏快修”三大服务品牌,培育做强本市客运品牌,建立运力充足、结构优化、运行高效、服务优质、安全环保的运输体系,综合运输宏观调控体系基本健全,市场行为和运行机制基本规范,运输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运输能力、车辆技术水平和运输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运力调节灵活有效,货物流通高效通畅,市场秩序显著好转。全市运输经济总量、客运班车密度、货运信息化程度、机动车维修能力、安全运输指标等位于全省前列;符合通车条件的行政村客运通达率达到100%,城乡客运一体化率达到60%,运输行业集约经营程度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货运车辆厢式化、重型化、专业化综合指标位于全省前列;旅客运输及站务服务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运输企业责任死亡率呈零增长;道路运输对国民经济贡献率持续增长,各项发展指标进入全省前列。

二、推进道路运输业规范化进程

2.科学编制客运网络规划,建立便捷高效的客运网络体系。根据全省统一规划,结合我市区位特点,统筹考虑长途客运、轨道交通、地面公交、出租汽车、客运枢纽等交通综合因素,科学制定客运网络规划。加快建设市区与其他城市(省辖市、周边城市)之间的城际快速客运网络、县与县之间的城乡便捷客运网络、镇与镇之间的农村通达客运网络等三大客运体系。加快构建*都市圈客运网络,提升区域流通能力。以*主城区为中心,区域内跨省短途逐步采取公交化运输方式,推出一批短距离、大运量、公交化的省际道路客运班车;区域内跨省中短途采取快速直达的客运方式,试点推出大型宾馆、重要公共设施、主要机场、主要旅游景点之间的小型化、个性化省际客运专线,发展商务、旅游客运。

3.加快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实现城乡客运统筹发展。大力发展农村公交客运,优化线路走向,优化站点布局,优化车辆配置,最大限度地与城市公交对接,实现城乡客运班线的“零距离”换乘。进一步理顺城乡客运管理体制,统筹农村班线和城市公交的发展。对现有超出市区、跨行公路进行营运的公交车和短途客运班车,统一市场准入条件,统一核发营运证照,统一规费征收标准,统一经营管理模式,统一站点设置,统一票价管理。鼓励客运企业开通农村公交客运班线,为农民出行和鲜活农副产品交易提供方便。对农村公交客运票价偏低的,可经有关部门审批后,暂免征车船使用税。

4.规范管理,建设多层次道路货运体系。规范货运企业登记注册前置性审批,加强货运经营资质和经营行为的监督检查,引导货运和货运企业进驻货运站场,健全市场运行规则,打击“外挂”车辆,建立公平、竞争、有序的货运市场。依托*特色的制造业、辐射周边区域的商品批发市场、发达的零售产业等,建立专项货物运输公司,引导发展多轴重车、集装箱、冷藏保鲜、大型物件等专用运输及仓储服务。面向电子商务等个性化配送要求,开展“门对门”品牌运输服务。拓展农村道路货运市场,满足农副产品、农用物资的加工、仓储和运输需求。鼓励货运企业发展节点运输,结合铁路、水路等其他运输方式,开展多式联运。

5.健全各项制度,打造诚信维修。严格维修市场准入。强力推行全行业信誉考核,完善机动车维修信誉管理体系,建立健全信誉管理档案;全面实施机动车维修记录制度、维修质量保证期制度、竣工出厂合格证制度和质量抽检制度,切实保障消费者权益。交通、公安、工商、税务、城管等部门密切配合,定期开展机动车维修专项整治,严厉打击无证经营、占道修车等违法经营活动,净化维修市场环境。规范事故车辆维修经营行为。加强对维修人员的技术培训,实现管理法规、技术标准、从业人员信息等数据在线管理。更新维修观念,引导维修人员从传统的经验型修车向现代技术型修车转变。加强营运车辆技术管理,保障运输安全。

6.加强配合力度,规范驾培市场。机动车驾驶培训实行社会化,国家机关不再参与。交通部门要加强对驾驶培训学校、驾驶培训班、驾驶培训教练场的资格管理,净化驾培市场。规范驾驶员培训、考试行为,统一收费标准。推行培训计时IC卡系统,实行驾驶培训学时制,严格驾驶培训记录管理制度,严格驾驶员考试制度。加强培训与考试的协调,强化信息通报制度,完善学员凭培训记录参加考试机制。加强驾培机构和教练员的信誉、教学质量管理,构建行业管理部门、驾校、教练员三级监控体系。探索建立交通安全事故责任与培训责任相结合的责任追究机制,促进驾驶培训质量的提高。加强营运驾驶员从业资格管理,提高运输服务质量,确保道路运输安全。

7.落实安全责任,加强运输保障。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积极开展道路交通安全生产状况评估工作,提高交通运输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确保运输设备的安全运行,预防道路交通运输安全事故的发生。严格实行运输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充分发挥企业在安全生产管理中第一责任人的作用。强化对化学危险品运输的安全管理和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处理突发事故的处置能力。健全旅客运输应急保障制度,完善货物运输应急保障预案,确保突发性事件和黄金周旅客运输及重点物资运输任务的完成。采取综合措施继续治理超限超载运输,突出源头治理,强化执法力度,完善监控网络,建立长效机制。

8.规范经营许可,完善许可机制。道路客运线路经营权招标的主体、程序、范围公开透明,对需要新开客运班线的、已开班线申请增加3部以上运力的、申请增加旅游运力的、经营期限到期需重新许可的及因违规经营或破产倒闭等原因不能继续经营、需要重新许可的,严格实行招投标。市到县或县际客运班线经营权进行招投标的,投标人资质不低于三级。已实行公司化经营的客运班线且质量信誉优良的,可提出申请直接取得新一轮经营权。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高度出发,积极探索创建“阳光货运”招投标机制,规范大宗货物运输招投标活动。

9.提高农村客运的通达率,改善广大农民的出行条件。各地要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要求,进一步改善农村客运发展环境,加快发展农村客运。从实际需要出发,农村公路建设时应考虑客运班车的港湾式会车区,符合通车条件的农村公路自通车之日起三个月内开通农村客运班车。鼓励运输业户选用适合农村客运市场需求的安全性能较好的车型,实行联合经营和公司化经营。鼓励大中型客运企业从事农村客运经营。以“冷”、“热”线捆绑招标方式为主,确定农村客运班线经营权。县域内农村客运班线占主要份额的企业,优先申请干线新增线路。对县域内新开的乡镇至行政村和行政村之间的班车,养路费、客票附加费实行两年免收,两年后减半征收,原有班车减半征收。

10.加强行业自律,充分发挥中介作用。倡导“诚实守信、质量第一”,在道路运输全行业开展质量信誉考核工作,实行诚信考核、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定期公布运输企业质量信誉考核结果。强化道路运输统计工作,建立运输业发展预警、预测和信息制度,加强道路运输经济运行分析。培育和发展按市场化运作的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发挥其参谋助手作用,协调各方利益,提供咨询服务,推进行业自律。

11.加强运输业人才培养,推进从业人员职业化进程。广泛开展运输企业经理培训和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建立教练员资格评价制度,完善物流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制度和汽车维修师认证制度,严格运输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规范操作行为,形成具有现代管理素质的运输职业经理队伍和具有特殊服务技能的从业人员队伍。

三、加快推进道路运输业规模化进程

12.调整运力结构,建设节约型运输行业。引导企业使用低耗、环保、高效的新型车辆。继续调整客运运力结构,到2010年,县级以上行政区域的道路客运班线高、中级客车比重达80%以上,形成以高级客车为主,中级、普通客车为辅的运力服务体系。淘汰和取缔现有一部分不符合运输市场能力的货运车辆,发展专业化货运车辆,重点扶持集装箱运输。“*”期间,重型货车、厢式货车、专用货车的比例提高到30%以上。建立运输业发展绩效考核制度,相关部门对三级及以上运输企业应用新技术发展新项目、使用新设备发展清洁生产的,提供相应经费资助,并在税费、价格、财政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促使企业走规模集约发展道路。

13.调整客运组织结构,加快集约化经营。大力推进客运班线公司化经营改造,清理挂靠经营、以包代管等不规范经营行为,规范客运企业经营机制,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客运班线招投标、经营权延续时,优先选择公司化经营规模较大的客运企业。*年底全市市际、县际班线公司化经营的车辆数达到车辆总数的60%。2010年适宜公司化经营的班线基本改造完毕。

14.培育“江苏快客”品牌,提高客运服务水平。按照全省统一的服务质量标准,在我市道路客运行业中培育“江苏快客”品牌,培育1—2家集约经营的一级道路客运企业。凡达到质量标准的客运企业,加挂“江苏快客”标志,按照“统一服务规范、统一承诺责任、统一保障措施”的要求,对社会提供高质量、高水平、高满意度的服务。有关管理部门要建立考评制度,公开认定标准,严格认定程序,强化日常监管,接受社会监督。加大对品牌企业的扶持力度,在新增运力、班次变更、车辆更新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

15.优化客运站场布局,完善站场运行机制。结合我市发展实际,根据城市总体规划,衔接民航、铁路尤其是新建的高速铁路,合理布局客运站,最大限度满足旅客需要,方便各种运输方式换乘。站点设置和布局要根据当地客流量和经济发展水平,注重实效,防止片面求大,防止站点设置偏离中心主城区。“*”期间,我市要建设与高速铁路无缝衔接的客运站;扩建淮西公路客运站,达到一级客运站标准;整合汽车总站与铜山站,增强旅客发送能力。要按照市场公平竞争的要求,合理配置运输场站公共资源,通过组建站务集团、实行站务经营与客运经营分离等方式,实现站运分离,使全市所有客运站逐步改制为公共服务型客运站。对部分等级较低、安全条件较差的客运站或停车场逐步完成迁移、合并工作。

16.加大农村客运基础设施投入,推进农村客运站点建设。农村客运基础设施建设要推行“路、站、运一体化”,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验收、同步使用。推进农村客运网络化建设,“*”期间全市建设乡镇客运站78个,70%乡镇有等级客运站。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农村客运站建设,将其纳入总体规划,提供建设用地,给予优惠政策。三级及以下乡镇客运站的建设由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建设资金由交通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在车购税和客票附加费中予以定额补贴。改造40个农村渡口,完成渡改桥15座,基本完成全市农村渡口改造和渡改桥任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更好的交通环境。

17.培育“江苏快货”,提升货运企业质量。支持利用外资、市场融资或募集资金发展社会化、专业化的货运。鼓励现有交通运输、仓储配送、货运、多式联运企业通过兼并、联合等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货运市场,实现货运综合运输功能,形成竞争优势。积极培育1-2家一级道路货运企业,努力打造“江苏快货”品牌。

18.加快货运站场建设,鼓励货运企业向第三方物流发展。鼓励大型运输企业整合物流资源,探索传统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的方法和途径,培育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市场主体。加大对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的扶持力度,交通主管部门在货物附加费中安排适当比例资金用于重要的交通运输站场建设贷款贴息,重点解决现代物流业发展面临的基础设施能力不足问题。“*”期间,市区新建淮海综合物流园货运站;以香山物流中心为基础,续建金山桥物流中心;推进邳州城北货运站和新沂苏北建材物流园货运站建设;其他有条件的县(市、区),根据经济发展需要,要强化物流集散地建设。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货运企业,建设点状辐射流配送网络,满足产业带和工业园区发展需要。制定城市物流配送绿色通道管理办法和措施,为城市配送车辆提供进出城区和停车的方便,使干线货物运输与城市物流配送有机结合,降低商品流通成本。

19.引导维修专业化连锁经营,推进驾培规模化发展。鼓励机动车维修企业实行专业化经营和连锁经营,支持规模大、信誉好、服务优、达到质量标准的企业加挂“江苏快修”标志,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型维修服务体系。积极培育和建设驾驶培训运用技术实训基地,推进驾驶培训行业规模化经营,建设全国性品牌驾校或区域性品牌驾校1-2家。

四、加快推进道路运输业信息化进程

20.推进行业科技进步,提高信息管理水平。加快交通运输业的科技创新,围绕节能、降耗、环保,提高运输效率,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大力引进、开发、推广先进的运输设备、工艺和技术,推动运输设备、搬运装卸设备、机具的标准化建设,转变交通运输业的经济增长方式,促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运输管理效率。建设*运输信息网站,及时向社会相关信息,积极推广应用以“运政在线”为核心的运政管理信息系统。鼓励应用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化、网络化车辆调度,对车辆运输安全进行实时监控。道路危险货物运输车辆全部安装PS或行车记录仪;*年底,中长途客运车辆、旅游车辆全部安装PS;*年底,重型货运车组安装PS或行车记录仪比率达到80%。充分利用公路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的平台,将货物运输公共信息网列入主枢纽重点建设项目,加快建立道路货运公共信息平台,及时全面反映货运交易供求状况、运力和运量需求信息,为社会个性化的运输需求提供咨询服务,为供需双方提供高效公正的交易服务,提供各种、结算、协调服务和集合竞价场所等,提高整个运输行业效率,培养和完善运输市场机制,实现运输市场科学管理。

21.完善信息服务体系,提高信息服务效能。加快联网售票进程。实现全市二级以上客运全省联网售票,实现站间互售、社会代售、个性化选购、网络订售相结合的公路长途票务服务新模式,积极推广应用“区域道路客运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建立和完善道路客运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全面提高客运质量和效益。完善“6520”网络系统。拓展咨询服务功能,实现“投诉工作信息化、处理流程规范化、反馈结果及时化”,满足24小时咨询、投诉、查询的需求;通过计算机网络将多媒体举报信息传递到相关部门或人员,规范投诉案件的受理、呈批、督办、存档、反馈等各个环节,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推进投诉服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立道路运输应急指挥系统。更新现代化装备,建立必要的指挥调度系统,提高突发事件快速反应能力。设立应急保障基金,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快速、高效的应急保障体系。

五、切实加强对道路运输业发展的组织管理

22.建立领导机构,落实发展责任。道路运输业发展事关经济发展全局,事关群众利益,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切实把道路运输业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市政府成立运输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交通、发改、财政、公安、建设、市政、国土、规划、工商、物价、行政执法等部门为成员单位,加强组织领导、加强部门协调,按照各自职责,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形成良好的发展环境。各县(市)区政府也要成立由政府牵头,各有关部门组成的领导与协调小组,形成合力,共同加快道路运输业发展。

23.加强运输产业政策研究,积极提供政策保障。加强客运、货运、维修、驾培等市场调研,按照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原则,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引导企业做大做强。严格执行国家、省有关政策,积极推进运输业服务标准化,完善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严格执行运输业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目录,收费标准有幅度的,原则上按下限收费。每年按照规费收入的一定比例,核定道路运输发展引导专项资金,交通、财政部门加强资金管理,实行专款专用。建立突发性事件、重大节假日等公益性专项运输车辆应急保障资金,专款专用。鼓励各地以市场化为导向,积极吸引民资、外资参与客货运站场等道路运输基础设施建设。重大站场建设项目优先列入各地重点建设项目计划,及时安排建设用地指标,并在国家法规允许范围内采取降低征地费标准、以土地作价入股、企业旧站资产置换等方式确保土地使用。涉及农用地转用的,农用地转用指标可在交通建设用地指标中统筹考虑,土地使用权可通过协议出让方式取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