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哲学范文
时间:2023-08-04 17:38: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思想政治教育哲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一个哲学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实践活动,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社会性、和政治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能做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存在,在于它能够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的价值意义。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探讨,学界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见解,深化了对其本质的认识,但没有形成统一界定。毋庸置疑,思想政治教育是针对人的活动的现象,在社会共同体中,个人与集体活动中的辩证关系也需要一种全面的辩证的视角去解释。社会哲学是一种对于社会生活现实的总体性把握[1],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需要社会哲学范式这一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产生和需要的必然性与普遍性问题反思,这与认为“社会哲学范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把社会政治的需要看作其出发点和归宿”[2]的观点不同。基于社会哲学思维方式,探究“思想政治教育是其所是”在生活实践中如何体现的,在社会关系中把握,才能正确体现其本质。
1目前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现状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普遍性的客观存在,在不同时代和国家表现为不同的样态。针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研究,许多学者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界定是从一定统治阶级、阶级意识形态来界定的,“意识形态性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是阶级性或意识形态性,它规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性质和方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属性”[3]。意识形态性的核心是政治性和阶级性,是指的是观念上层的建筑,是政治的法律的思想的观念,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是大众的,是文化自觉的体现。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需要在社会关系中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意识形态说发现了思想政治教育阶级意识功能传播,在这一社会关系中显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政治”,“源于社会系统中的政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定,实质是政治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渗透”[4]。政治是对公共事务的安排和治理,它自始至终都有公共性的向度[5]。政治性只是人的群体归属需要的一部分,另外还有道德教育和价值观教育。在原始人群内实际上是存在着为大家都认可的行为标准和活动准则,也就是在社会主义社会不同发展阶段,体现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性,从根本上看,在阶级蒙昧时期,在社会思想领域中不存在着思想体系的明显分化,政治社会中只存在着一套较为完备的具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性的思想体系。道德是统治阶级的道德,政治是一个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强制,是统治阶级的价值观,即政治同化了道德和宗教,因此,政治性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做概括是不能覆盖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范围和全部现象,只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被需要的体现,无法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主体间性活动,在现实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一个前提性承诺,具有确定的价值取向和导向的,尽管人类社会的各个历史时期及其不同人群、各个阶层和学者们,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认识和理解不同,然而对于其历史正当性、社会价值取向和作为人类需要的一项活动是共通的。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一种社会活动,存在相同的现象,即能够用一种关注社会活动的方法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从根本上来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2思想政治教育本源性探究
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准确把握应该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始发生去追问其为何存在。基于这样的路径去寻求它的本质,也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的回答。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作为人的一项活动,发端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的思想活动。简单的社会活动和社会交往是原始社会人进行的一种生活方式,主要体现在群居生活,伴随着意识、情感、规则的发生与发展。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济把这种原始形态的德性称之为“生活式的德育”,尽管这种生活式德育及其原始,但它已经历史性地“承担着社会生产性和生活性”,“维护社会公共生产和生活”,传递和驯化人的德性职能。[6]基于这样的生活式德育所形成的习惯,维护着人际平等与聚集,保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在群内存在大家较为认同的活动准则和行为标准,体现在集体狩猎和采集活动当中,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人与人之间关系而结成的一个整体,因此原始社会的思想道德教育是集体的、公共的、社会性的活动,也还没有从其他的社会活动中独立出来,在社会思想领域表现为对某种神秘力量的一致崇拜和信仰[7]。人与人的这种紧密的联系结成的这种自然共同体当中,表现的是对氏族部落认同的原始宗教式的精神控制,是群体性的。阶级社会的出现,伴随着阶级控制和阶级教育活动的出现。不管在奴隶社会还是在封建社会时期,在社会思想领域不存在着思想体系的明显分化,政治社会中只存在着一套较为完备的具有明显政治倾向性的思想体系。例如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儒学受到统治者的青睐并得到一定发展,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转向政治教化。中世纪时期宗教利用教义将人们的思想观念禁锢在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当中,为阶级统治服务。这一时期主要是对“主人”所代表的国家和社会认同的那一系列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规训和教化。在资本主义社会时期,资产阶级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宣称教育是为了对公民进行智、体、道德教育以及宗教教育,培养民主、自由、平等的公民。在教育实践中大肆宣传他们的意识形态理论。不仅对资产阶级进行阶级意识的教育,并且在公民教育中体现了一种公民身份和国家认同教育理念。社会存在着两大对立的政治思想理论体系,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各自从本阶级的立场出发建构的各自思想体系。在社会主义社会时期,社会思想理论界存在着多元的以理性个体的角度出发,而非从阶级出发的论证和阐发为社会共同体的价值理念所应实施的方案体系。思想政治教育的表现是以培养民众对国家(国族)和社会自觉认同的理性精神为主旨的教育和引导。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人在不断的自我实现、解放,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根据以上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本质有了一个基本指向,资产阶级和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表示的是出于政治需要而不是生活需要。实践性和目的性是人类存在的价值指向,社会哲学反观人的生活总体。
3用社会哲学范式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再思考
社会哲学在我国80年代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尤其是南开大学哲学系对社会哲学的研究。王南湜教授提出让定义适合于生活,用生活中已有的领会去修正定义,修正理论。基于这样的方法,王南湜教授给社会哲学的定义是一种对社会生活的现实的总体性把握[8]。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项社会实践活动,从其发展历程看出,对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目的性和实践性理解和把握需要社会哲学研究的方法和理论来把握,因此,社会哲学范式则指的是以社会哲学的研究方法和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给予总体把握或反思,在这种思维框架下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重新做思考。本质不是变化的,是最普遍、最稳定的根本性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也是各个阶段体现最为普遍、稳定的最根本性质。基于这一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探讨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始发生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目的性和实践性体现出发。3.1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一项实践活动,其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在实践中完成的。首先,从其出发点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进行。社会哲学是以一种总观的态度面对现实生活,那么生活是人的社会活动的体现。从人的思想实际出发,对具体的人开展教育,分析人的思想的形成、发展、嬗变等,而这些是无法离开人的实践活动来进行的。其次,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归宿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是使人们形成好的思想,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而这种思想政治素质则是社会需要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完成。人是未完成的存在,现实生活当中的人,是一个在不断创造活动中自我完善,不断追求幸福生活的人。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去提升自己的思想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关涉人这一本性,找到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内在契合,才能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体现也须在实践中去检验。思想政治教育要达到怎样的效果,有没有预期效果,只能在社会实践中来检验是否有效。[10]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相应的关照这一点。通过交往,圈中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对成员生活产生影响,不管是显性的影响还是隐性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人获得自身的完整性和全面发展性。当然,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有一定的目的性。3.2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教育相区别的一个方面。人的存在是个体存在和社会存在的统一,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可避免的与其他个人或群体有一定的关系,而不是孤立的、抽象的存在[11]。在这种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人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在这种社会关系中,人需要得到认同,也需要去认同群体其他成员。在认同确证的过程中,思想和行为都会受到影响和相互教育。但是,在这种社会圈中不一定都有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有些群体思想缺乏正确的价值取向,甚至有消极影响。社会环境对人的思想、行为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和自发性,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相伴随。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专门人员、组织有计划地培养和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为目的的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价值和社会发展的方向性指向。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教育,体现一定阶级的根本利益。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与其他社会活动的目的是不同的,它根据一定的社会生产力、经济、政治发展状况,根据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要求而预设的。在关照这一特殊要求的同时,人又是具有主观能动性,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人的主体选择,把人在发展中符合社会目标的思想政治强化、形成理想信念,使之与社会发展方向保持一致,使人与社会在互动中发展。3.3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指向性: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立足于现实,而且关照未来。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有针对性的解决人们现实思想问题、实际问题,而且把人的思想长处、积极方面引导,并且发挥预防作用。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人的思想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价值观是关于价值的一定信念、倾向、主张和态度的基本观点,是关于现实的人对全部生活实践所产生的意义的一种评价、判断和取舍标准的思想体系。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只包含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教育,还是政治价值观、道德价值观、文化价值观、美学价值观等教育。“价值观教育对人们进行启发和引导,促使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将其转化为内在的自觉要求。价值观教育是一个规范性层面上的教育,它不可避免地将特定社会的价值观体系渗透到教育过程中,以此促使人们个体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13]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是在调和社会价值体系与个体价值观之间的矛盾,促进社会成员个体价值观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在实践中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发展进行价值体系引导。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性、具有超越性的社会价值观教育,它是一定阶级、政党或集团用社会价值观体系对社会成员施加一定影响,促使社会成员形成符合社会价值体系要求的个体价值观的实践活动。
作者:张应梅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南湜.社会哲学[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8.
[2]陶磊,黄明理.人学范式还是社会哲学范式?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的反思[M].探索,2011(6).
[3]石书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定及其把握[J].与现实,2009(1).
[4]孙其昂.政治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本质[J].南京社会科学,2006(3).
[5]叶方兴.政治性?抑或意识形态性?———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理论辨明[J].思想政治工作论坛,2010(10).
[6]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433.
[7]武东生,徐曼,余一凡,张长虹,郑宏颖,安祥仁.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3:12,(12-13).
篇2
关键字: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
1.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决定生活化是其实践发展的科学基础
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理解我们认为生活化发展是适应其本质特征的重要基础,作为人类社会一项主体的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具有一定的矛盾特殊性,即要通过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解决一定社会与一定阶级对人们思想品德要求与他们实际的思想水准之间的矛盾特殊性。这一特征直接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包含与其他形式教育活动不同的特有属性,即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性,可令其在本质层面变为一种主流的意识形态交流,并指导于各类实践活动。任何意识形态教育总或多或少体现一种来自于统治阶层的由上而下的强制性管理,这一强制性令人们对思想政教育意识形态能否体现生活化产生了疑虑,实际上具有该类特征的教育意识形态是根本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因此其体现了生活化的本质。从哲学理论的唯物史观来看,虽然意识形态在传统上体现了管理阶层的意愿及要求,然而其出发点却是基于实际活动中的人,因此从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可有效描绘其生活实践展现在意识形态中的反射及反响。也就是说在人们思想体系中展现出的意识形态,从本质层面属于现实社会生活进程中的理论抽象,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的根基所在,只不过在一定的对抗阶级利益社会中,统治阶层为了实现各自利益,在不同价值取向影响中会自主利用扭曲方式展现现实生活。社会主义环境下的意识形态是生活在社会各阶层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了具有生活价值的阶级内涵及价值诉求,因此该类本质层面的一致性决定我们必须以生活现实为基础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其生活化的本质立足点。
2.归于生活,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意识形态教育
多视角、全方位的社会化发展以及丰富性社会生活的转型令人们在意识形态层面的价值观上产生了强烈冲突,并突破了原有格局,呈现出意识形态以哲学思想为指导的多种观念并存的发展状态,这种多价值观的冲突令科学的意识形态教育更具重要性。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基于这一特征展开对教育对象的意识形态影响,令其形成期望的思想品德并树立完善的价值观念体系,以此规范指导自身的行为。因此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必须充分激发教育目标对象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令学习者通过思想的复杂矛盾变换不断认识对象、感知对象,通过合理的选择及完善的整合将对象内化成自身观念,并外化形成具体的行为过程,自愿产生信任感。在这个建立信任的过程中,不仅应实现对思想价值观念的明晰,对相应知识影响理论的传授,同时还应完善渗透生活实践中的验证与体验理论。这是由于具有反应社会利益群体性诉求的普遍意识形态最终还应通过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政策、制度及文化影响得以展现。在现实生活中这些表现的感性教育会直观显现基于意识形态的一定价值取向,而人们也只有通过现实生活才能真正体味这些意识形态所反映出来的他们关心的利益与要求,并通过发掘其内涵的合理性与正当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认同与接受。因此在实践教育中我们必须强化这种情感基础上的共鸣性认同,通过完善的理论化教育、适应性渗透生活化的实践教育,来源于生活的以鲜活实例令教学进程更生动、更细化、更直观,从而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当然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讲,事物均具有两面性,真实的世界中也不是尽善尽美的,必然包含善与恶的共同存在,我们只有用辩证的思维看待这一社会现象,淡化“恶”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负面影响与消极作用,令其发展成为意识形态教育中的有价值性资源,理清教育对象的矛盾思维与困惑之感,为他们提供有力的发展契机,全面开展释疑教学,才能真正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思维空间,令他们直面生活中的困苦与艰难,在基于的哲学立场观点与教学方式中学会理性与科学的分析并产生对意识形态教育的良好认同感。
3.源于发展需求,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
思想政治教育固有面对统治阶层的鲜明服务功能,同时其并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唯一存在的依据,作为一类教育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存在的哲学根基在于人们自身固有的对自我存在及发展的需求。人们要想在多元化社会发展中站稳脚跟、实现适应性发展就不仅要通过生产获取生存信息资料,还必须塑造与整体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规定性精神,以意识形态为核心,合理形成对思想道德的文化认识与把握。因此可以说人们的精神规定性令特定社会可充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人的不断提升需求与完善发展本性为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生存及发展的理由。因此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必须通过对人们可能性的自觉性引导,令他们持续、高效的履行自我构建、促进自我超越,才能在整体性层面促进人们实现不断提升,令其社会关系更丰富、政治素养、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内涵实现综合化统一发展。
4.结语
人们不断完善的发展需求为思想政治教育营造了本体论依据,同时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创设了广泛的生活化标准要求,我们只有充分认清实践活动中人们的主体性与创造力,为他们提供合理的思想准备,立足于生活世界,以现实生活为依据,充分利用哲学思想的优势指导价值展开深入的探索,真正将教育目光投入人们现实生活的境遇之中,自觉应用立场及观点方式为他们梳理矛盾、发现问题,依据社会主导价值进行对生活的主体引导,才能真正令思想政治教育与人们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并最终促进人们在不断的自我完善中实现综合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大学生 德育 虚拟实在
作者简介:常青,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6-234-02
我国历来重视网络技术的研发与网络文化的发展,中央对此明确提出了“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方针。党的十七大也强调:“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截至2010年底,我国高校在校生总人数超过了2300万,其中95%大学生都是网民,“每日必网”、“无网不在”已成为当前大学生的基本生活方式。因此,营造一个绿色、和谐的虚拟空间已成为高校德育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网络虚拟实在技术的本质和特征
虚拟实在是指由高速计算机系统创建的一种可以让使用者人获得环境交互体验的,与现实社会类似的虚拟世界。虚拟实在使数字化信息变为人们所能感受的多维信息,并对使用者的控制行为做出动态的交互反应,从而使其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会。
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看,虚拟实在环境是指在网络虚拟实在空间中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发展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在思政教育活动中,虚拟环境已经成为一种无法剥离的生活环境和教育实践背景,并在与现实环境的互动作用过程中重新建构和形成了一种崭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从这个角度看,虚拟技术对高校思政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具体说来,高校思政教育的网络虚拟实在环境具有交互性、沉浸性、构想性等诸多特征。
(一)交互性
交互性是由埃弗里特·M·罗杰斯首先提出的,他认为交互性是指“在传播进程中参与者能交换角色、并对他们的双边话语具有控制力的程度”。网络虚拟实在的交互是一种人机交互,使用者利用计算机与网络进行互动,计算机根据使用者的操作来调整系统呈现的图像、声音、影像等。使用者通过操作计算机就能对虚拟环境中的对象进行考察或操作。
(二)沉浸性
芝加哥大学的MihalyCsikszentmihalyi博士于1975年首次提出了沉浸理论,他指出所谓的沉浸是指使用者感到自己作为虚拟环境中的一部分存在于虚拟环境之中,对虚拟环境有“真实”的体验。在网络虚拟环境中,随着使用者操作计算机对网络做出的反应,虚拟环境中的物体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就像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的一样,一切感觉都是那么逼真,有如身临其境。
(三)构想性
网络虚拟实在技术给使用者带来广阔的可想像空间,可大大拓宽使用者的认知范围,不仅可再现真实存在的环境,也可以按照使用者的意愿构想客观不存在的甚至是不可能发生的环境。网络虚拟实在的交互性正是基于构想性的存在才得引起使用者的兴趣,并进一步引起了使用者对网络虚拟实在的沉浸性,可见构想性是网络虚拟实在交互性、沉浸性的存在基础。
二、网络虚拟实在技术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形式
网络时代,谁把握网上主动权,谁就能抢占现实制高点。高校如何适应网络发展趋势,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重大而紧迫的研究课题。虚拟技术中,高校思政教育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形式加以展开。
(一)虚拟社区
以电子公告栏(BBS)、网络聊天室、虚拟论坛、虚拟讨论组、邮件列表、网络游戏及其结合体为表现形式的虚拟社区已成为广大大学生沟通和交流的重要平台,大学生通过虚拟社区进行学习、求职、恋爱、交友等各项活动,大大拓展了大学生的活动半径。目前,国内各大高校中开始的较为典型的学生虚拟社区有清华的“水木清华”社区、交大的“兵马俑”社区以及上海大学的“乐乎论坛”社区等。虚拟社区可以让我们把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内容有机融入网络生活,在看似漫不经心的网络聊天中,在看似日记随想的博客中,在看似无关痛痒的言谈和生活碎片中,开展思想教育。
(二)虚拟班级
目前,全国部分高校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纷纷实行了选课制。选课制的实施虽然为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了有益尝试,但也应该看到这对学校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形成了新的挑战。“同班不同学”、“同学不同课”以及高年级学生分散实习就业等现象,大大降低了学生日常管理的效率。虚拟班级的建立,给辅导员和学生搭建了一个网络对话的平台,顺应了当代大学生网络生活特性,将教育服务功能与学生的现实需求在网上进行有效融合。虚拟班级能将各类班级事务网络化、便捷化,比如网上公示、班级事务决策等,使辅导员开展思政教育的模式发生转变,工作更直接、更有效。
(三)虚拟教学
网络虚拟教学平台可以让专业教师走进了一个个“网上班级”、通过将课件上传到班级空间、为学生在线答疑等,将育人体现在教学服务中。此外,在虚拟教学平台上,各类海量资源的共享也大大提高了大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在网络虚拟教学平台上,大学生不仅能够在自己的空间里充分表现自我,还可以在“网上班级”讨论问题,更可以进入覆盖全校的公共网络社区跨班级学习讨论。网络虚拟实在教学有利于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形式将会被改变,以学生为中心的个别化教学、合作化教学和环境中自我探究得以真正实现,从而真正实现全面育人、全员育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三、网络虚拟实在技术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应用的现实困境
网络虚拟实在技术的运用使高校学生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更培养了其独立、平等、自主的意识和开放、创新的精神,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现代化的手段,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和渠道。然而,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网络虚拟环境下的无政府主义冲击着主流的道德观、价值观,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陷人了困境。
(一)平等性困境:教师权威下降
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依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思想政治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而主阵地、主渠道作用的发挥必须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与学生的虚心学习,即学生存在对教师的敬畏、教师在学生心理具有权威性。然而,在虚拟环境下信息总量剧增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考验着师生关系,即使是老师也不敢说自己拥有的知识量一定多于学生。教师成了“学习的促进者和问题解决的指导者”,教师传递的只是信息而非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信息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成为其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同时,维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权威性的传统师生关系在网络虚拟实在中也受到了冲击,在网络虚拟实在里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教师和学生之分,所有人都成了一个个平等的网络代码,学生自然少了些许对老师的那种敬畏。
(二)匿名性困境:约束机制缺失
所谓网络匿名性,实际上是网络行为主体身份的不可识别性,也就是说在网络虚拟世界中,网络行为主体社会属性的不完备,造成主体身份的缺失。目前,我国还未实行网络实名制,大部分的网络行为主体都是匿名实施网络虚拟行为。近年来,网络中出现的各种稀奇古怪的事情,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于现实个体在参与网络社会活动的过程中,其社会身份的不完备或者缺失所促成。网络虚拟实在的这种匿名性使得网络成员间既相互熟悉又彼此不相识,道德教育赖以实现的社会道德外在约束机制无法发挥作用。同时,在虚拟实在世界里,网络成员都存在主体身份不明、惩罚对象不清的心态,自然而然的降低了道德教育实现的社会道德内在约束机制作用的发挥。
(三)自由性困境:育人实效削弱
高校思政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为社会培养遵纪守法的合格人才。但是网络虚拟实在中的自由性即无政府主义,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带来了严重挑战。大学生思想和心智还未完全成熟,自制力不强的大学生在网络虚拟实在中很容易表现出自我约束力不强、道德自律意识浅薄的弱点。同时,由于学业、家庭和现实等方面的多重考验,大学生在现实世界中往往有巨大压力,现实又往往缺乏压力缓解渠道。因此,网络虚拟实在中的无政府主义倾向会诱使大学生在网上充分暴露压抑在心灵深处的欲望,,追求个人的绝对自由,进而无视规则,自然也就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四、高校思政教育中网络虚拟实在技术应用的改进措施
网络虚拟实在已成为大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网络虚拟带来的问题也不断冲击着高校的各项工作。在这种情况下,更好的应用网络虚拟实在技术对于做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至关重要。
(一)提高认识,重视虚拟实在技术应用
篇4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 生活与哲学 结合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063-02
课堂教学是学生吸纳知识的主要途径,当今的课堂教学早已不同往日,如今的教学要求课堂必须焕发朝气,从而改变课堂从前死气沉沉的教学气氛,加强课堂内容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从而极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这些都是当今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大势所趋,立足于学生现实中的生活经验,进而进行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内容的扩展,把理论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中,使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更加注重生活化,是当今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首要目标,正因为如此,把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哲学观点与生活结合是课堂改革的迫切需求。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及价值
我们存在于现实的生活中,周围发生的事物与我们息息相关,同时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活哲理,可以说生活是教育的源泉,高中学生所学的知识不仅来源于生活,还应当学以致用,做到所学的知识能够为生活服务,只有这样,高中学到的知识才有意义。高中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必须与生活相联系,只有课堂走进生活,课堂所学的内容才能发挥它真正的价值,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注重哲学和生活相结合具有几个基本的特点,首先要把课堂生活化,换句话说,就是指政治课堂上应当把一些融合生活、贴近生活的东西与当前的教学内容相结合,把理论知识归于实践当中。此外,教师一定要明确,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上的教学是学生现实生活的一部分,因此教学内容不仅仅要反映学生的现实生活,更要注意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生活。高中政治课堂的学习一定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联系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把生活上的经验融入到政治课堂中,充分发挥政治哲学教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的教学理念。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教学当中,教师应当正确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积累对政治的相关理论进行学习,教师应当注意倾听学生的心声,关注他们的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学科的学习热情。教师在保证基本的教学任务完成的前提下,结合当前的国际形势,把经济、文化、哲学等领域的进展成果融入到哲学课堂教学中来,不断填充教学内容,拓展多方面内容,使政治课堂多元化,如此一来,既可以使学生充分掌握课堂内容,又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思想政治的教学内容也显得具有时代感和趣味性。此外,通过现代教育的几次重大的教育改革,学生早已经成为了课堂的主体,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经不适用于当前的教育形势,素质教育要求学生能够全面发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当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处于高中教育阶段的学生身心发育逐渐趋于成熟,这个时期,他们已经能够根据教学的内容独立去观察各种现象,并对现象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分析,他们已经可以用辩证的观点看到生活中发生的事物,所以把哲学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可以让学生充分吸纳课堂所学的内容。
二、哲学与生活相结合对于教育工作者的要求
(1)新课标要求,当代的教育必须要革新教学理念,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独立地去看待这个社会、看待自然、看待生活,让学生的双手不再受到束缚,让学生去实践、去实际操作,解放学生的大脑,使他们从被动听课向主动思考转变,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一定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在课堂上充分给予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除了课堂知识的讲解,应当对课外相关的知识进行拓展,教师不应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把课余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余生活中去发掘生活中的美好;在课堂上,应当实现教学理念的转变,把从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逐渐向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转变,教师更应该成为学生的朋友,成为学生探究知识的引路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知识给自己带来的成就感和乐趣,学生体会到了这些,掌握课堂知识便成为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我们应当把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生活》的教学目标设计的更加精细,不要太高、太大,就具体到某一环节或者某一方面,使用一些较为精确的行为动词,对价值观及情感态度进行表述时应当尽量使用行为动词,如此一来,被虚化的教学目标则更加具有可操作性,也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篇5
【关键词】志愿者活动;大学生;“焕书”行动
随着中国青年志愿者队伍的日益发展壮大,中国青年志愿者活动逐渐走向规模化和正规化。高校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青年群体,在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弘扬精神文明风尚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笔者紧密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显著特征,根植于校园文化土壤,组织大学生开展了“践行科学发展观 爱校‘焕书’大行动”。本次活动以其形式的新颖性、内容的丰富性以及较强的实践性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它逐渐成为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提升班级凝聚力的一个有效载体。
一、指导思想
根据高校党委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工作部署,围绕学校及师生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以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为重点,以讲求实效、开拓创新、持之以恒为原则,积极开展贴近学校、贴近学生的活动,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进一步深化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政治素养,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提高班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全校同学营造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以实际行动推动学校的和谐、科学发展。
二、活动内容
(一)活动创意
“焕书”行动,主要是借用美容界的“焕肤”一词,旨在通过组织学生深入到学校图书馆中,辅助图书馆的老师,将旧书分门别类按序号下架并运往储藏室,随后将新书按编号分门别类重新排好上架等一系列活动,使图书馆原有的图书资源焕然一新。
(二)活动安排
首先进行“爱校焕书行动”动员,向全班同学发出倡议,鼓励他们积极投身到本次活动中。最终有30名学生参与到此项活动中。其次,将参与本次活动的党员、积极分子和其他志愿者进行搭配分组。共分成四组,分别由我党支部的四名学生党员蔡婷、隋文雯、李诗婕和马琳担任组长,以此保证“焕书”行动的有序性。活动结束后,由各组组长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
(三)活动过程
今年10月17日,笔者带领学生党员、积极分子和志愿者来到沈阳药科大学图书馆二楼的社会科学阅览室开展了爱校“焕书”行动。在图书馆老师的指导下,隋文雯、马琳带领的一组、二组同学将混杂在一起的包括小说、评论、语言、科技等各类图书下架,然后按照编号,分门别类重新排好放到指定书架上;蔡婷、李诗婕带领的三组、四组同学则将旧的图书从原有书架上清空,分门别类,按照编号用小车运往储存室,以便为新书上架腾出空间。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大家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虽然图书覆盖了很多的灰尘,但同学们不怕脏不怕累,伴随着熟练程度的加强,同学们的热情也随之高涨。到目前为止,在学生党员、积极分子和其他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下,让五万余册图书重获光彩。
三、活动效果
在高校党委的指导和学校党委、团委的直接领导下,笔者组织党员、积极分子和其他志愿者们发挥自身优
势,通力协作,积极参与,使举办的“践行科学发展观 爱校‘焕书’大行动”活动得以顺利开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通过爱校“焕书”行动来实践科学发展观,克服了以往说教方式灌输理论的弊端,寓教育于实践活动中,更贴近学生生活,更易于让他们接受。学生党员、积极分子和其他志愿者们围绕广大同学普遍关心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问题,从点滴入手,从身边做起,深入到学生经常出入的图书馆,开展爱校“焕书”行动,在奉献爱心的同时,学生党员、积极分子和其他志愿者认识到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到了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传播了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的追求、责任和理想,也传播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在祖国六十华诞之际,这种“爱心”与“文明”最终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暖流,温暖着沈药大家庭里的每一个人。
通过开展“践行科学发展观 爱校‘焕书’大行动”活动,提高了学校图书资源的利用率,提升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通过参与活动,同学们切身体会到了团结协作对于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性,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战斗力,增强了学生党员和积极分子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感,引领学生做学校的主人,为构建和谐美好的学习环境贡献一份力量,为其他高校开展志愿者活动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思路。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在越来越讲求竞争、效率、利益的今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趋于“沙漠化”的势头。笔者举办的“践行科学发展观 爱校‘焕书’大行动”活动,提供了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关怀的社交机会,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减低了彼此间的疏远感,让学生在无私奉献的同时,学会了相互关怀,相互信任,从而形成了一股“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的和谐氛围,打造出一条温馨的校园文化风景线,有助于进一步净化校园环境。笔者举办的“践行科学发展观 爱校‘焕书’大行动”活动,既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树立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成为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篇6
Abstract: Art Students characteristics of both groups as college students, but also as an art majo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argues that, should grasp the cultural Huanjingyuren, plastic human moral activity, social practice, tree, art entrepreneurs who encouraged the four focal points, innovative ways to enhance the art work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ffectiveness.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着力点
Keywords: art focu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作者简介:计颖 1982.8 籍贯:江西省景德镇市 职称:助教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艺术高等教育也逐渐从艺术精英殿堂走向普及化和大众化。截止2010年数据统计,全国参加艺术类高考的学生突破百万,年录取人数在20万以上。如何对该群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到艺术类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并影响到艺术人才群体的总体质量。本文认为,必须充分结合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抓住四个着力点,创新方式方法,实现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一、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
1、思想活跃,理想信念淡薄。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活跃,具有一定的浪漫色彩,在现实生活中容易忽视现实基础。由于受“艺术不分国界”和和西方自由思想的影响,他们看问题存在主观性甚至极端性,对社会的认识及鉴别力不够,对政治问题缺乏深入了解,普遍存在理想信念淡薄、政治参与热情偏低等问题。
2、重视专业技能,文化基础薄弱。由于对专业的热爱以及高考对艺考学生文化课分数要求较低,艺术类大学生不重视文化课学习,大量学习时间放在专业学习上,导致其知识面狭窄,文化修养不够,缺乏人文精神。
3、个性突出,缺乏集体主义观念。艺术专业教学需要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个性特征,另一方面也使他们养成我行我素、以自我为中心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一些学生集体荣誉感不强,团队精神差。
4、创新意识强,组织纪律性弱。求新求异是艺术类大学生追求的潮流,他们倾向于强调自我,标新立异,同时也造成他们生活散漫、纪律性差的缺点。他们对纪律教育有较强的逆反心理,对老师的督导、学校的管理易产生反感甚至抵触情绪。
二、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四个着力点
1、文化环境育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充分说明了环境对人的行为和心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首先,要培育大学精神。准确定位大学精神,从文化上熏陶学生。其次,要加强校园文化设施建设。利用艺术专业优势营造充满艺术气息的校园环境,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三是要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创造条件开设艺术和人文素质方面的讲座,吸引学生主动接触其他专业领域的知识, 开阔视野,提高人文素养。
2、德育活动塑人。针对艺术类大学生专业情结浓厚的特点,高校应转变思路,从专业入手去寻找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首先,要积极发动学生广泛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制定奖励办法,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校各类学术科研、文体活动以及国内各种艺术大赛,提升自身集体观念和团队精神。其次,要积极打造德育活动品牌。例如一些高校通过开展“公益广告设计大赛”、“行为艺术秀”等寓教于专业的德育活动,使学生在感受专业魅力的同时,在实践中提升理想信念和道德水平,达到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社会实践树人。首先,在艺术写生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写生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对壮美河山的实地考察,了解当地文化、民俗、民间艺术和历史文化遗存,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其次,在文化下乡活动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是学生向群众学习,汲取群众有益文化的过程。让学生深刻感受民间生活,摒弃艺术创作中的功利思想,树立服务人民的优良作风。三是在外出考察中提升学生的人格修养。要积极创造平台,鼓励学生走出去,多接触名家大师作品,感受大师的人格魅力及对艺术的执著追求。
4、艺术创业励人。近年来,艺术类大学生利用专业开展创业已成为一种潮流。在校创业,让专业与实践接轨,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又可以用实践来反思课堂学习,有助于专业的钻研和拓展;同时也又有助于学生的相互沟通,培育学生团队协作能力。高校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开办形式各异的创作工作室,在创业心理素质培养、市场信息沟通、专业指导方面予以大力支持。近年来,景德镇陶瓷学院积极服务艺术类大学生在校创业,帮助学生成功创办100余个创作室,树立了10余个艺术类大学生创业典型,对该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三、结语
在艺术类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不仅要求我们从宏观上把握正确的导向,更要求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将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向细致化、精致化的路线上来,以创新思维为主导,开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视界。
参考文献:
[1]陈妍.艺术类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2010
[2]苗丽,胡毅.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初探.《教育研究》,2011
篇7
关键词:现代性;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论析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前沿问题,它关乎思想政治教育的未来发展前途,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基本条件。学术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研究已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本文尝试在梳理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剖析研究中仍然存在的不足,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的路径,以求教于学界。
一、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现状
现代性问题是西方哲学界研究的炙热话题,现代性领域的研究成果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也产生了重要影响。现在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研究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内涵、面临的困境以及规避风险所实施的路径等方面展开。近几年来,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首先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内涵出发,不同的学者所持观点不同,但都试图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边界意识,总结归纳主要有以下观点。第一,从传统与现代的二分的现代化理论来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过程,同时也必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性与现代性遭遇冲突的过程”〔1〕。第二,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整体形态来描绘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是结构要素的现代性与整体功能现代性的统一”〔2〕。第三,从现代性的层面来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有学者以哲学层面的现代性为立足点,认为“现代性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它崇尚人的自立、维护人的权利、尊重人的正当利益、注重人的能力发挥”〔3〕,该论点基于哲学的现代性视野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也有学者从现代性题域出发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主要是指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群体心性结构及其文化制度的质形变化”〔4〕。以上几种观点,分别从不同侧面讨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内涵,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若从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分离、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哲学现代性的层面来界定其内涵,似乎欠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位特征。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研究还聚焦现代性所带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困境,主要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内容、方式、权威、目的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其一,现代性冲击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
有学者指出,“在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面临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科技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的挑战,出现了偏离要求、价值弱化等倾向”〔5〕。有的学者认为,经济全球化“裹挟着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给我们主流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带来强大的冲击”〔6〕。也有学者指出,由于“现代社会分化型的社会结构锻造了多元的异质性的社会主体,在价值观领域引发了价值思潮的多元化。它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直接影响是,难以在利益分化、思想观念冲突的异质人群中开展以主导性思想观念为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7〕。其二,现代性解构思想政治教育原有内容。有学者认为,流行文化的“商业性对政治性的冲击、娱乐性对严肃性的冲击”〔8〕。孙其昂教授指出,“现代性催生了浮躁,解构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稳定性”〔9〕。也有学者认为,“现代性已成为一种强势话语和西方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工具”〔10〕。其三,现代性挑战现有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有学者提出,“理论教育就成为主导性文化得以传播的主要方式。然而,在流行文化和大众文化浸润下的青少年却形成了喜欢读图、热衷于追星、满足于文化消费的感官刺激的感性认知方式,对理论教育和理论学习的积极性并不高”〔11〕。也有学者指出,“人的现代性困境,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宏大叙事的生存危机。”也就是说,“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一味强调奉献或追求崇高,就可能会被当作远离现实的高谈阔论而遭人抵制”〔12〕。其四,现代性威胁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权威。有学者指出,“社会现代性解构思想政治教育权威的稳定性”,以及“大数据时代带来的多元选择干扰思想政治教育权威的塑造”〔13〕。也有学者提出,“当今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乃至社会运行,不是不需要权威,而是需要新型的权威。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已经丧失了传统社会那种权威,需要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权威”〔14〕。其五,现代性迫使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实现转换。戴锐教授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要求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认识必须回归主体自身,完成由‘社会本位’到‘主体本位’的转换。这也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的反思性的必然结果”〔15〕。基于上述观点,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但在阐释这些挑战和危机的时候,现有研究欠缺相应的方法论自觉和经验科学的支撑,不少研究结论来自于经验直觉,还有的流于哲学性的抽象描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还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困境的规避。思想政治教育深陷现代性的困境,学者们积极面对困境并提出规避现代性风险的路径,主要从内容、方法、权威、目的等方面探讨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规避现代性的挑战。
其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革新。孙其昂教授指出,“思想政治教育主题要重构政治,实现新旧政治的生态结合”〔16〕。戴锐教授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富有时代性和超前性、预见性〔17〕。也有学者提出,“在现代化进程中,社会结构、人的需要的多样性增强,单一的思想政治主导已经无法适应这一现实,建构多层次的主导内容成为必然”〔18〕。其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有学者提出,“应改变理论教育和社会动员的传统做法,建立全方位立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19〕。有学者也强调“注重内隐型、渗透式、合乎人性的教育方式”〔20〕。其三,思想政治教育权威的转型。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权威应从先在赋予到现场后置的权威生成机制转型”〔21〕。有学者表明,思想政治教育权威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生成和维持的,它是运动中生成的‘认同’”〔22〕。其四,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转型研究。有学者认为,“随着社会现代化的环境变化,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从社会本位的目的观向主体本位的目的观转变”〔23〕。另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应着重“关注人的现实需求、关注人的心灵需要,将个人的幸福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目标”〔24〕。此外,有学者还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结构现代性与功能现代性的有机统一,既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结构内部各要素及各要素间的现代性,也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现代性在内的系统的整体现代性”〔25〕。综合以上观点,关于规避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困境的措施探究多以逻辑推理为主,较少运用经验科学开展实证性调查研究,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所面对的理论与现实困境,通过理性思维的推导和演绎,实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向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变。
二、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存在的不足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现代性风险的反思活动,凸显了学者们高度的问题意识,并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时代性与预见性。但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研究仍有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研究以哲学层面的现代性为视角和理论资源,缺少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意识。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问题的研究处于哲学的现代性视域之中,邢晓红认为,“来自法国启蒙运动、德国古典哲学中的理性主义构成了现代性的基本内容,现代性的核心理念是主体性、理性和自由主义”〔26〕。学者们主要运用哲学现代性理论展开分析,将其直接运用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中,机械地在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中冠以“现代性”之名,比如,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内涵的理论中,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教育主体、教育介体、教育环体等的现代化视为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内涵的重要指标,缺乏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本身的思考。沿此路径建构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理论,往往造成思想政治教育与哲学的现代性两张皮的现象,研究呈现碎片化、标签化趋势,从而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现代性理论领域的深入研究。其次,研究以现实问题为主导,缺少应有的方法论的高度。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秉持强烈的现实问题意识,以社会实践为导向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中的现实困境,满足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诉求,然而却使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缺乏应有的理论性与预见性。戴锐教授指出,“内容的信息含量和科技含量,应当说这些与‘现代性’所要求的反思与创新是相关的,但更准确地说,它们并不是创新本身,而只是创新的手段或途径”〔27〕。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理论具有直观性和现实性,相对于解决目前短暂性问题是有针对性的,但从根源上无法提供长远的、全局性的理论指导。由于缺乏从整体上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理论,往往简单地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问题直接作为现代性研究的对象,缺失现代性的反思意识,因而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对实际工作的亦步亦趋,丧失理论活动的相对独立性。
此外,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研究领域中尚存在大量本不属于该领域的现实问题,最终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出现“种了别家的田,荒了自家的地”的后果。再次,研究以传统与现代二元分离为立场,缺乏历史维度。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的主要背景是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整体转型,学界主要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二元分离的立场展开研究,大多数研究仅局限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实然状态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然状态的两个极端,缺乏对两者之间过渡阶段的研究。有学者虽然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处于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向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形态的演变过程中,属于过渡阶段〔28〕,但并未有学者运用历史社会学分析的方法,深入剖析思想政治教育在历史发展过渡阶段中的理论与实践,仍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探究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转型的关键参照物,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似乎是在历史中突然出现的现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逻辑的研究如果不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为基础,那就不能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的发展,不能贯彻辩证法的发展原则,只能形成静态的、抽象的、僵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一般范畴体系。”〔29〕同样,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领域中,若缺失历史的研究维度,也会形成一系列机械的、盲目的、抽象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理论,将无法准确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整体性面貌。最后,现有研究以逻辑推理为主,缺乏经验科学的支撑。目前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研究多采用逻辑推理的方法,主要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经过逻辑推理获得结论,这往往会导致提出的阐释方案、对策路径呈现一般化与教条式的形态,未能给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做出新的贡献。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中较少运用经验科学的方法,尤其是实验法、调查法、观察法以及访谈法。学者们往往将“想当然的”直接转化为“现代性的”,可能导致陈旧的或者空泛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结论。因此,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本质内涵,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在研究中运用经验科学的方法获取第一手的感性材料,这才能为进一步的逻辑推理提供必要的经验科学支撑。此外,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主要以线性思维为主,缺乏多面性、立体化的非线性思维,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问题与对策是一对一的亦步亦趋的局面,无法真正适应多变性的社会现代化的客观发展需要。
三、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的新构思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应紧跟社会科学研究的步伐,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科学化。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中的问题出发,我们认为,应努力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要向生活世界开放,致力于探究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性的契合点。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所面对的重要任务是如何使人们生成现代的政治观念意识。人是实践活动中的社会人,因而我们在探究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性的契合点时,应从社会生活世界出发,思考人的政治观念意识在现代社会中的动态,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提供广阔的研究空间。如果没有对思想政治教育现实问题的认真审视和对人的生活世界中主观需要的满足,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将会在理论领域中故步自封,导致研究内容的僵化与研究成果缺乏现实价值。其次,建构体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理论,并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学科意识和思维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为自觉抛弃对现实性问题亦步亦趋式的追问与解答,应主动建构相对独立的理论脉络,按照规定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学科意识和思维方式。学者们应将研究的关注点聚焦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基础理论研究,主要有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内涵、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对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意义、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矛盾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思维方法等方面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体系化研究将认清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对的多重关系,有助于有效应对现代性风险并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现代化。最后,借鉴历史社会学等经验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准确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经验事实的概况。为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中对历史事实不够重视的困境,我们应积极借鉴历史社会学等经验科学的研究方法,通过收集第一手的真实可靠的资料,对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历史事实开展经验事实的陈述和归纳,避免孤立地运用逻辑推理的研究方法所呈现的原因与对策的抽象性与盲目性。由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的发展进程中,从以上观点着手工作,真正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内在发展理路,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的科学化。
参考文献:
〔1〕〔16〕〔28〕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研究〔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5:427,435,423.
〔2〕〔5〕〔25〕〔26〕邢晓红.构建与超越: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40,53,133,9.
〔3〕刘翠玉.现代性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07(6):23.
〔4〕闫立超.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问题论要〔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15.
〔6〕鄢本凤.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现代困境及超越〔J〕.思想教育研究,2006(10):40.
〔7〕叶方兴.现代性: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建构的起点〔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56.
〔8〕〔11〕〔18〕〔19〕李辉.现代性语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4):3,3,4,4.
〔9〕〔14〕〔22〕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及其转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272,273,275.
〔10〕闫立超.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批判论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8):16.
〔12〕蒋红群.论现代性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形式的转换〔J〕.思想教育研究,2011(9):27.
〔13〕〔21〕双传学,范美香.思想政治教育权威的现代转型〔J〕.探索,2015(2):132,134.
〔15〕〔17〕〔23〕〔27〕戴锐.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与现代化〔J〕.理论与改革,2004(2):143,144,143,143.
〔20〕〔24〕闫小磊.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困境及超越〔J〕.学理论,2010(7):167,167.
篇8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介体;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开放性结构
从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思想政治教育介体、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与思想政治教育环体。其中,思想政治教育介体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为达到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对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所采取的方式、方法和所传输的有效信息,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联结纽带”。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思想政治教育介体也不断丰富、更新,甚至出现了从未有之的“新介体”,其原因就在于思想政治教育介体具有开放性结构特征。充分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介体开放性结构特征,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思想政治教育介体的哲学内涵出发来探究其根源。
从中介的词源意义来看,“中”有跟四周距离相等,在范围内,不偏不倚等含义;而“介”字主要是指在两者之中,如介绍,媒介,介质等。“中”与“介”连接在一起合成一个词组,其基本内涵应该是中间、媒介、联结的意思,人们一般使用其“在中间起媒介作用”的含义。
中介概念在黑格哲学体系中是最常用的,黑格尔哲学体系是用中介运动联系起来的宏大的“哲学大厦”。正如黑格尔所言:“不论在天上,在自然界,在精神中,不论在哪个地方,没有什么东西不是同时包括直接性和间接性的。”在黑格尔哲学体系中,起始点是“存在”,但“存在”不具有“本质性”的特征,只是事物外在的、丰富多样化的表象。而它的“质”隐藏在“存在”后面的“他物”中,“这种认识是间接的知,因为它不是直接在本质那里、本质中,而是从一个他物、从‘有’开始,并且要通过一条先行的道路,即超出‘有’之外,或者不如说进入‘有’之内的道路。由于‘知’先从直接的‘有’使自身内在化,它才通过这个中介找到了本质”。…即,“直接的有”是从“知”到“本质”的中介。
恩格斯把“中介”置于进化论和辩证法的理论背景下来理解。他认为,绝对分明的和固定不变的界限是和进化论不相容的——甚至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之间的界限,也不再是一成不变的,鱼类和两栖动物之间的也是一样的……,“非此即彼!”是越来越不够用了。……一切差异都在中间阶段融合,一切对立都经过中间环节而相互转移……辩证法的思维方法同样也不知道有什么严格的界限,不知道什么普遍绝对的“非此即彼”。除了“非此即彼”又应在适当的条件下承认“亦此亦彼!”并使对立方通过中介而相互联系起来。恩格斯把“中介”理解为“中间阶段”,“中间环节”,运动方式是“过渡”。
根据的哲学原理,我们还可以从“一分为二”与“一分为多”的关系来剖析中介的内涵。事物是对立统一的,但同时整个世界又是多样性的统一。在事物本质层面上表现出“一分为二”,“非此即彼”的性质;而在事物客观存在的表现形式上,却呈现出多样性的局面,即“一分为多”。事物的本质属性是“一分为二”,这是不容置疑的,但事物的对立双方始终处于不断运动,互相转化的动态变化中。对立双方的联系、运动、转化,不是凭空发生的,因此,只有借助于“一分为多”中的“多”。“多”即是对立双方相互转化的联结纽带,也是事物相互转化的基础条件,(同时也是事物多样性的外在表象)在这个意义上,“多”也就具有了“中介”或“介体”的内涵了,而且,这个介体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从上述的这个意义上而言,介体的开放性结构特征,本质上是由其哲学上的先天性特征所决定的。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介体具有开放性结构特征的最根本的原因。
在一个特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案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与客体是已知的,是确定的;但思想政治教育的介体相对于确定的主体、客体而言,又是不确定的;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于介体有多种选择。例如,一位教师对一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是一对一的面谈方式,可以是家访的方式,还可以通过电话或是网络聊天的形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介体选择的多样性是思想政治教育介体开放性结构特征的外在表现形式。同时,我们必须注意到,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介体”会不断涌现出来。为什么思想政治教育介体具有开放性结构特征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如前所述,中介的本质就是“一分为多”中的“多”。从哲学层面上而言,介体本身必定不具有单一性、确定性与绝对性。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欲作用于介体时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及有效信息,随着外在条件地不断变化发展而不断丰富。同时,中介作为主体与客体相互转化的条件,为满足两者之间相互转换的需要而不断地组合与重构;始终处于运动发展的动态变化之中,舍弃阻碍发展的因素而吸收发展需要的因素为己所用。简言之,“外力”的作用与“内力”的需要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介体形成一种开放性的结构特征。
第二,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自身发展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即教育者,为实现预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除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之外,还需要掌握大量的教育信息与新颖、科学、合理、有效的教育方式、方法。在这个层面上,迫使思想政治教育介体为满足主体的需要,进行自我调节与更新。这种变化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需求这一外力作用下完成的,只有思想政治教育介体具有开放性的结构特征才能满足这种需要。
第三,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传媒载体的出现,是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介体具备开放性结构的直接原因。简言之,新的传媒载体的出现,为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例如,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为达到教育目的而进行沟通交流,而新传媒载体的出现,使教育者有了更多的选择。例如,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新交流模式”为教育者提供了新的教育载体途径。思想政治教育介体只有具备一种开放性的结构才能吸纳因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新式传媒载体。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介体必须是开放性的结构。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可能存在“条条大路通罗马”的情况,究竟哪条道路是最便捷的呢?究竟搭载什么样的“交通工具”是最高效的呢?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介体开放性结构特征所带来的直接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介体”的研究,以便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工作提供科学合理的理论指导。
第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介体”的研究有助于更加清晰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结构的整体概貌;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思想教育过程中形成“介体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中”的思维。
第二,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介体具有开放性结构特征,随着社会发展与科学技术进步,各种“新介体”不断涌现出来。只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介体”的研究,尤其是集中力量对“新介体”进行重点研究,才能为实践工作及时提供理论指导。面对“新介体”,不该回避,借用其优势为我所用。
篇9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教学模式;理论彻底性;理论通俗性
理论作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核心,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指导意义毋庸置疑。剖析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能够发现,其就是一种基于理论的意识形态,只有保证意识形态的完整性,才能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进一步明晰创设良好的条件。回顾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历程能够看出,近现代是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在意识形态领域当中,逐渐演变为社会文化的自觉意识。曾有学者提出,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始终跟随着国际历史进程之后,而中国要想更快地追随国际步伐,则必须要立足于,坚持原则、观点和立场并明确发展的方向,才能牢牢握住打开中国命运之门的钥匙[1]。而思想政治本身作为一种意识形态,难免需要面临诸多不可抗力因素,为了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始终驰骋于正轨,则必须要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属性予以不断地强化。也就是说,为了能够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能够拥有更坚实的依靠,只有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彻底融合到社会发展的意识形态当中,才能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现实价值。
1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彻底性与通俗性研究的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彻底性与通俗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特点。把思想政治理论的彻底性与通俗性相结合来研究,是为了更好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理解能力。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彻底性与通俗性的分析,进而来发现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最终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育体系。21世纪人才最宝贵,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关心到思想政治工作的进度,更是对当代新青年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青年今后的人生发展。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难懂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彻底性和通俗性研究,构建一个对立统一的系统,对其之间的关联进行深入研究,从而使得学生更好的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彻底性和通俗性进行结合并且进行改革创新。
2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彻底性和通俗性内涵
2.1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彻底性的内涵
马克思、恩格斯十分重视对理论的探讨和研究,提出了许多独到而精湛的见解。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导言中,马克思提出了理论彻底性的命题:“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要彻底,也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2]其中,抓住事物的根本指的是透过现象,摒弃掉错误的、浅薄的理论教条,把握其本质,认识其规律,进行系统、丰满、完整、辩证的理论阐述,真正做到彻底,从而以理服人,发挥指导社会实践的积极作用。马克思对理论彻底性的论述,从一个新的方面阐释了理论彻底性的内涵,这就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彻底性分析提供了可供参考的理论基础。
2.2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通俗性的内涵
“通俗”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为:“浅显易懂,适合一般人的水平和需要。”根据《大辞典》对“通俗”一词的的解释:“浅易并符合一般的水准。”[3]由此可见,通俗性所指的对象一般是精神产品,同时,通俗性具有浅易、符合一般水准的明显的特征。而理论的通俗性则是指这种理论具有浅显易懂的特征,它与晦涩难懂相对应。并值得注意的是,思想理论的通俗性要求在具备一般通俗作品浅切平易的特征基础上,同时还要具有自身的秉性、特点和特色,坚持自身的秉性和特点,这就是思想理论与普通作品存在的最明显的区别。
3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彻底性与通俗性的联系
3.1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彻底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通俗性的前提条件
从哲学方面来说,理论的严密逻辑,能够解释实际问题中的许多基本理论问题,同时还能够帮助我们明辨是非,有助于我们换角度思考。理论的严谨逻辑思维,能够深刻把握住事物的本质,这就使得理论凌驾于一切基础理论之上,对哲学等领域的发展起着重大的指导作用。用理论来解释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彻底性和通俗性,能够很好的像学生展示二者的关系和联系[4]。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彻底性有着实践指导作用,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彻底性具有思维清晰、科学严密,合乎规律等特点,所以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能够被广大读者清晰、透彻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彻底性,被赋予了大众接受和认可的可能性,所以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彻底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通俗性的前提条件。
3.2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通俗性促进了其彻底性的表述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通俗性,旨在使得高校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有一个更好的理解和继承。而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通俗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工作者当前的首要任务。如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采用晦涩难懂的语言,高深的词汇,极为概括的内容来阐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不但不能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行,更会使得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一定的反感,更无法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新特征,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会失去原有的、本来的教育目的。空洞无物、晦涩艰深、脱离实际的现象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彻底性中最忌讳的一点。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实时更新和完善自身理论的特点,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始终保持着发展进步的良好特性,其理论才具有彻底性和通俗性。所以,要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彻底性必须要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通俗性,要注意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进行通俗化、简单化。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倘若过分注意理论的通俗化,就会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失去原有的权威性和学术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紧紧贴近广大人员群众的根本利益,以此来引起广大群众的共同思考和关注,这样既能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又能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进步。综上所述,理论的通俗性促进了理论彻底性的表达。
3.3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彻底性和通俗性结合整体功能大于单一功能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的著名命题,是古代朴素整体观留给后人最有价值的遗产,它是现代系统论中的一条重要原则,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这一原则的主要组成内容[5]。究其原因在于,这种整体功能的效应发挥决定于各部分彼此相互作用的性质。当各部分以科学合理、整齐有序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就因此而具有了全新的功能,整体功能就会大于各个的部分功能之和,自然也大于任何单一功能。从哲学上来讲,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彻底性和通俗性结合整体功能大于单一功能,如果单一的重视其一方面的作用和性质,就会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失去平衡。
4结束语
篇10
关键词: 实践观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引言
“实践是人们为了满足一定的需要而进行的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物质世界的活动”[1]。实践的观点是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观深刻地指出人与世界的关系实质上是以实践为中介的人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的活动。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全部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哲学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实践性,同时实践性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定要了解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为对象的实践性的活动,是以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为了人为价值目标的实践性活动。因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决不能只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进行单纯的理论灌输,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截然分开,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导致认识与实践分离。有鉴于此,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定要在实践观的指导下进行。
二、关于实践观
实践观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它是马克思、恩格斯在近代科学技术进步、机器大工业生产蓬勃发展和无产阶级革命浪潮日益高涨的条件下,在批地吸收以往人类哲学思想的合理成分,特别是在批判地吸收和改造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实践观的基础上进行新的理论创造的伟大成果。马克思在1845年所写的“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通过对费尔巴哈的批判,提出了彻底的、辩证的实践观――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2]实践观指出,实践就是由实践主体凭借实践工具作用于实践客体而形成的活动,是人们为了满足一定的需要而进行的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观物质世界的社会历史活动。这种活动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客观性,人们的实践活动和主观认识活动不同,实践活动具有明显的客观实在性,但这并不表示主观与客观的分离,实践观把人和自然的关系置身于实践的基础之上,坚持主客观的统一性。二是能动性,改造和探索物质世界的实践活动,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适应环境的本能活动的标志。实践观强调人的主体性,倡导人的主体性,要求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三是社会历史性,人们的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活动,而是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的历史性的活动,且在不同历史阶段上的实践内容、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继马克思、恩格斯之后,列宁、等伟大的者都对科学实践观进行了深入探讨,为实践观增添了新的理论内容,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实践观”。[3]
三、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脱离实践观的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是“作为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活动”。[4]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上来说,它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一种社会性的实践活动,而且是一种以人为对象的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对现实的人,也是客观存在对人的主观世界与行为的认识和改造。“思想政治教育是关于人的思想观念与行为的发展与改造的实践活动,一定现实人的主观世界,也是在一定客观条件下形成并对客观条件产生反作用的存在,改变人的主观世界也是一种对象性活动,并且这种改变最终是为了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5]但是就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未完全在的实践观的指导下发展,出现了一些严重的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脱节
目前,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着严重的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脱节的现象,这得追溯到中国的应试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形式下,教育的方式主要是理论的灌输,只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只注重课堂的教育。在此种思想的影响下,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仅仅停留在理论的灌输上。如:“两课”的教育,党课的教育。在课后,也缺乏与课堂相符合的实践教育。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总存在这样一个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说教式地对受教育者做思想工作或者是灌输思想理论,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受教育者并不能够很好地理解和运用,甚至会对教育者所灌输的理论产生怀疑。
(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动性缺乏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层面上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其二,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的教育的层面上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虽然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包括不同层面下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但是不可否认他们共同存在缺乏主动性的问题。
1.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缺乏主动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在很多情况下,都是很被动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如:在很多情况下,都是当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存在着一些思想或者心理问题的时候,被动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主动性,而不是在受教育者出现问题之前就对其进行引导和教育。同时,也存在思想政治教育者不愿主动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不愿主动进行创新,恪守着古板的教育方法,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理想,同时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吸引力。在新的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缺乏主动进取的精神,缺乏尝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信心。
2.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缺乏主动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缺乏主动性,只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者所传授的思想,不愿主动将教育者所传授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转化为自身内在的思想观念,即不愿主动进行“内化”。在实现“内化”的条件下,也不愿意将内化的思想观念等外化为自身的行为。同时在日常的生活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不愿主动进行自我教育,缺乏自我的约束力。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缺乏时代性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缺乏时代性,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时所采取的方式、形式、手段等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缺乏主动创新性,与时代脱节,与实践脱节。随着网络、微博、手机等的普及,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滞后性的缺点,不能满足日新月异的时代的要求,同时受网络等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的价值观、人生观、政治观等受到很大影响,为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难度,迫切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时俱进。
四、实践观指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注意“务虚”和“务实”的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解决人的思想问题,即精神性的东西,是“虚”的方面。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可以直接表现为行为和效果,是物质性的东西,是“实”的方面。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解决人的思想问题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脱离实际孤立地进行。“务实”是实践性原则的首要与根本的观点,它的内蕴是指必须通过一定的操作手段、依托力量、客观效果,而使主观见之于客观、思想转化为实际。的“务实”又是以的“务虚”为基础和前提的,“务虚”即通过正确认识世界而形成科学的行为导向。[6]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注重把“务虚”与“务实”相结合,把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结合起来,以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方法、创新的机制,创造性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实践能力的提升,通过培养受教育者务实的作风、实践的精神、探索精神而使受教育者实践能力得到提升。
(二)充分调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积极性
实践观要求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方面就是要充分调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积极性。充分调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积极性也要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不同角度出发。要调动教育者的积极性:首先,在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之前,促进自身修养及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素养的提高,不断充实自己,成为专业素养高自身素质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精英人士;其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主动探索好的思想教育的方式和途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最后,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之后,要主动反思自身的不足,使自身得到更好的发展。要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首先,鼓励受教育者主动学习思想理论知识,提高自身修养;其次,让受教育充分认识到自我教育的重要性,努力进行“内化”和“外化”,努力提高其自我约束力和自身的觉悟水平;最后,鼓励受教育者积极反思自身的行为,改进自己的行为。
(三)与时俱进改进教育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也要随着时代的步伐不断前进,传统的思想政治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时展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迫切需要创新。随着网络思想、微博、手机等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的普及,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断创新。尤其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运用,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滞后性这一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如:在学校中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设立等方面,都能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索出更好的教育方法,但是在互联网的使用的同时要注意“网上”与“网下”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的方法。建设有吸引力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站,重视BBS中的舆论引导,高扬网络新闻宣传的主旋律。开展网上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实行网上舆论引导,设立网上主题论坛,组织在线交流等都是切实可行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一定要符合时代的发展趋势,与实践相结合,才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叶敦平.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38.
[2]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经典著作选读.人民出版社,1999:1.
[3]常莎.论实践观的创新性[J].河北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1,2.
[4]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 上一篇:基层社会治理特色亮点
- 下一篇:个人理财的趋势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思想动态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