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的关系范文
时间:2023-08-04 17:38: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的关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前言
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物为社会保障,其亦为社会文明与进步重要的标志。在当前体制转换、社会转型的整个过程中,社会保障的全面建设与人民群众根本的利益息息相关,其亦为我国行政体制改革重要的内容。党的十报告指出对大部门制改革要稳步推进,要健全部门职责的体系。此外,社会经济快速的发展,强烈需求建立完善权责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
二、我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现状
我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取得稳步发展与长足进步的同时,亦存在法律与制度建设的滞后制约统一管理机构的形成、社会保障机构设置不均衡且机构职责不清、社会保障管理部门多且较为分散等不好的现状[1]。对社会保障概念进行界定,一直未达成统一共识,即使是社会文件中关于社会保障功能的界定亦是较为模糊且经常的变换,而这造成社会保障工作具体的内容不具统一的标准。现行机构的设置中,地方以及中央管理职责划分不清且基层管理机构不健全。由于权责划分不清,造成社会保障资源不合理的配置,管理效率较为低下。作为大部制改革成果的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农村社会保险、工伤保险、城镇养老保险是其社会保障业务的主要内容。此外,其还具有社会福利、社会救助、优抚安置等部门,而散且多的部门导致管理混乱。
三、健全我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对策
第一,大力加强社会保障经办机构的建设。
遵循社会保障运行管理的内在规律要求,对社会保障经办机构职能进行科学合理的确定,组建统一高效、依法独立运营,不依附行政管理部门的一个社会保障基金的营运与管理机构。社会保障的经办机构应该确立法人治理的结构,采取理事会领导、总经理负责的制度[2]。专家、雇员代表、雇主代表以及政府代表组成理事会。组成理事会应该保证对社会保障基金进行运营管理可以广泛反映各方利益及意志,保证社会保障的基金可以获得有效管理以及合理的使用。对经办机构内部运行的机制要不断的优化,在薪酬标准、人员聘任以及经费来源采取更灵活机制。此外,应强化监督的机制,扩大理事会中社会人士比例建立审计监督、信息公开、绩效评估等制度,确保社会保障基金安全高效、公平透明的运行。
第二,构建社会保障管理服务的综合平台。
依据中央管办分离与政事分开相关的要求,应该从各行政部门中逐步剥离出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等各项社会保障工作的事务性职能。将社会保险的经办服务机构作为依托,对现有医院进行整合,对社会保障管理服务综合的大平台进行构建,为农村以及城市各类的人员提供一站式、均等化的服务。社会保障事务性的所有工作应该实现后台一个系统、前台一个窗口对外。在这个基础之上,对社会保障卡、网络、社会保障信息系统进行统一的建设,将服务水平、监管效率以及运行效率进行进一步的提高。整合各项社会保障的服务功能,对社会保障管理综合服务的大平台进行构建,可以将管理服务规模效益充分发挥,对服务效率的提高、改善与保障民生、群众社会保障事务的办理起重要的作用。
第三,制定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
法律是社会保障管理体制进行深化改革的重要保障。转变政府职能是改革的核心,而这意味着重新整合相关部门原有职能,将对部门现实的利益造成直接的影响,将触及与改变领导与下属、部门与部门、地方与地方、中央与地方等各种利益的关系格局,这亦为此次改革的难点[3]。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该采取三方面措施。第一,通过立法对政府社会保障的职能进行具体且科学的界定,使政府社会保障的只能法定化。第二,进一步法定化社会保障经办机构、社会保障行政机关的设置与职能。第三,用法律的形式具体规定侵害公民社会保障权利行为的处置、公民享受社会保障的权益等。
四、结束语
篇2
关键词:公司治理 公司能力 社会责任
一、不能否认万科在公司治理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关于公司治理,不同的学者给出不同的定义。狭义上,公司治理主要是指公司的股东、董事及经理层之间的关系;广义上,公司治理还包括公司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及有关法律、法规等。凡是与公司产生利益关系,与公司发生双向影响的自然人或者法人机构,都是公司的利益相关者。如股东、债权人、员工、顾客、供应商、零售商、社区及政府等。
公司治理的利益导向大致分为两种。一是股东治理模式与股东利益最大化;二是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与社会财富最大化。2007年,万科了公司首部《企业社会责任绿皮书》(以下简称《绿皮书》)。虽然《绿皮书》中没有明确提及公司治理的利益导向,但是可以看出,万科实际上是将二者融合在一起。因为,单纯地追求社会财富最大化而忽略股东利益,公司的发展将缺乏稳固的内部治理基础;而单纯地强调股东利益最大化而忽略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那么公司的发展将面临不利的外部治理环境。
“第一时间”说明了万科的利益相关者治理理念并没有只是停留在字面上,而是迅速而及时地落实到了行动上。“董事会的最大授权额”则体现了万科在公司治理上是严格按照制度行事,充分尊重董事会的权力,并切实维护着股东的利益。从这两个关键词中可以看出,万科在公司治理过程中,坚持两种不同利益导向的融合,兼顾各方利益,最终也是站在公司的角度,为公司赢取良好的发展空间。
二、关于“能力越大,社会责任就越大”的看法
社会责任是指一个组织对社会应负的责任。一个组织应以一种有利于社会的方式进行经营和管理。在2006年12月2日于北京举办的“第六届中国管理100年会”上,诸多企业高管在《大国企对话大民企: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论坛》中发言。关于“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这一话题,大致分为两种不同的看法。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先生持认同的态度。他认为,“责任和能力是正相关的。一般说来能力越大对社会的贡献也就越大,它承担的责任相对就大一些”;而其他人则不太认同这一说法。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先生认为,“既然是一组价值观,是一种伦理道德,我觉得它不能量化,不能说量化责任就大”。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公司总裁任洪斌先生认为“企业的能力大小是相对的,但是企业对社会的责任,对股东的责任应该是绝对的。能力大小很难衡量你多大算大,多小算小,但是责任的意识一定要有的”。
综合上述观点,“能力越大、社会责任越大”这一理念并未得到一致的认可。这句话之所以让人产生分歧,其原因可能在于,能力对应着经济,而社会责任对应着伦理道德。两个不同范畴的词汇之间一般是不存在逻辑关系的,或者说不存在可比性。在利益相关者被引入公司治理框架之后,社会责任也随之部分地被纳入到公司治理框架之内。此时,一部分伦理道德问题就转化为经济问题。之所以不是全部转化,是因为伦理道德问题不能用一个固定的模式加以约束,而公司作为一个经济组织,在做出决策的时候是要保持理性的。如果将伦理道德问题全部纳入公司治理框架之内,在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对其进行约束的情况下,伦理道德问题的无限伸缩性可能会使公司面临巨大的风险。
如果将社会责任进行拆分,将其中的一部分纳入到公司治理框架之下,并用固定的模式加以约束,姑且称之为“经济型社会责任”,而将另外一部分放置在公司治理框架范围之外,让其仍然以伦理道德形式存在,姑且称之为“道德型社会责任”。经过这样的拆分,“能力越大、社会责任越大”就被修改为“能力越大、经济型社会责任越大”,也许显得更加顺理成章一些。
三、结合数据与上述分析得出的结论对万科的做法进行评价
如果用万科2007年的净利润48亿元来代表它的“能力”的话,那么200万元的捐款就相当于它的“经济型社会责任”。要想通过比较的方法来评价万科的做法,应该拿另外某家公司的“能力”和“经济型社会责任”与万科进行对应比较,然后再来做出评价则较为合理。
来自《中国证券报》的“2007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排行榜”显示,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排名第一,紧随其后的是中国海外发展有限公司(00688.HK)。中国海外发展有限公司隶属于中国海外集团有限公司。2007年年报显示,中国海外发展有限公司净利润约为42亿元,集团公司盈利近52亿元。灾后,集团公司委托中海发展成都公司代表集团公司向四川省红十字会捐款人民币100万元。经过折算,中国海外发展有限公司向灾区捐款约为80(100*42/52)万元。其捐款额与净利润的比例约为0.019%,而万科的这一指标是0.042%。显然,经过简单的计算,并结合前面的分析,可以得出万科的做法基本符合“能力越大、经济型社会责任越大”的理念。
四、小结
200万元的捐款给当时的万科带来空前的信任危机,一周之内,股价大跌12%。此外,网民们纷纷号召集体抵制万科等等。其实无论是投资人还是网民,大可不必做出上述非理。众人的愤怒无疑指向一点:万科捐少了!那么,试问,捐多少算多呢?有没有人可以给出一个合理的答案?当然没有。试想,如果万科动辄大手笔捐赠,那么投资人的收益如何保证呢?大规模捐赠过后,为了保持足够的利润空间,要么提高房价,要么降低成本,无论是哪种方式,对购房者来说应该都不是什么好事。当今的社会,似乎需要更多的理性。无论是在公司治理方面,还是普通公众的个人行为。
参考文献:
[1]新浪财经.大国企对话大民企.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论坛实录
篇3
自从2001年12月,美国民间组织发表了全球第一个可用于第三方认证的社会责任国际标准——SA8000和跨国公司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在全球展开以来。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的全球化趋势使企业不得不参与到这项运动中来。中国作为加入了世贸组织的国家之一,受经济全球化影响巨大,在国内也广泛推行企业社会责任。
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现实情况不是很好,存在很多问题,突出问题有:企业违反社会劳动法、环保保护法和食品安全法,等等。随着时展,相关法律不能及时完善,导致企业漠视劳动者的权益,违反环保义务时却得不到有效处罚的社会问题愈演愈烈。这类事件对自然、国家、人民和企业形象产生严重的危害。因为大部分企业缺乏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因此,将履行社会责任的现实问题提上日程很有必要。
2.企业社会责任与其自身竞争力关系的初步分析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的同时,不仅要对股东承担法律责任,还要对消费者、员工、环境、社会等承担相应的法律之外的责任。要求企业必须改变传统的利润最大化理念,以人为本,强调生产经营中对消费者、环境、社会的贡献。
企业竞争力,是企业从创立伊始,在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形成的、优于竞争对手且难以被模仿和复制的、为企业独享的、能为企业或者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的能力或竞争优势。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和提高企业竞争力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能够提高其声誉,增强客户对其认可,无形中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企业竞争力的增强会促使企业进一步去寻求长远的战略性行为去保持这种竞争力。履行社会责任有助于博取公众的信任,提高企业良好声誉,提升品牌效应和企业形象,同时提高员工的忠诚度。这些都促使获得长期的回报。
3.企业社会责任与其竞争力关系的深入分析
全球著名的兰德公司经过深入研究,得出结论:企业竞争力可以分为产品层、制度层和核心三个层次。企业社会责任会从各个层面影响企业的竞争力。
3.1从产品层面谈企业社会责任对竞争力的影响
企业保证产品的质量是企业能够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履行社会责任的最基本表现。保证商品质量不但是市场上交换的基础,而且是企业实现价值的基本前提。保证产品的质量有利于使产品有良好的口碑,良好的口碑对于企业来说至关重要,根据一份调查显示得知,60%以上消费者是通过第三者介绍的,只有20%左右的消费者是通过广告。
2009年8月24日,一汽丰田和广汽丰田,在生产过程中零部件出现了缺,于是,丰田自8月25日起,召回部分雅力士、凯美瑞、卡罗拉及威驰轿车,总计688314辆。据统计,2004年7月至2009年8月的五年间,丰田在中国共召回24次,总共将近120万辆车。而该企业同期在中国市场售出的汽车总共是130多万辆,这说明,丰田在中国卖出的10辆汽车里有9辆存在安全隐患。这让丰田质量大打折扣。在一项网络调查“你是否还会购买丰田汽车”里,73%的网友表示不会购买,参与调查的网友有1万多名。由此可见,产品质量出了问题,会不同程度上造成对消费者和社会危害。严重影响企业的竞争力。
3.2从制度层谈企业社会责任对竞争力的影响
企业制度包括企业运营和发展过程的一些重要规定和行动准则,是维系企业作为独立组织的社会关系总和。现代企业制度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管理科学,是一种新型企业制度。企业的组织制度、监督机构、权力机构、管理制度和经营制度等相互协调、共同作用,形成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关系促进了企业竞争力的增强。
比如企业的薪酬制度,企业的薪酬制度如果合理而有效才能吸引和留住企业的优秀人才和核心员工。因为合理的薪酬制度不仅能给劳动者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而且还能给员工安全感,增强员工对企业的信任,使之有归属感。只有通过提高员工士气、让员工有归属感,才能对企业绩效产生积极影响,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3.3从核心层谈企业社会责任对其竞争力的影响
3.3.1从企业资源的角度探析企业如何增强其竞争力
按照企业资源基础论的观点,企业的竞争力是企业在创立经营过程中,长期积累的、优于竞争对手且难以被模仿和复制的、为企业独享的、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战略资源。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会获得良好声誉,树立良好形象,与此同时,还获得企业品牌与人力资本等在内的重要战略资源,这些都会无形中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3.3.1.1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助于树立企业形象
篇4
社会保障审计作为国家审计的重要领域,必须以参保人员利益改善和社会公平正义为宗旨,突破合法合规性审计的局限,将审计职能拓展至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分析、评价和建议上,通过运用科学规范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对社会保障部门及其下属机构有关社会保障政策执行情况和执行效果、管理和运作基金的活动情况、使用管理资金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等内容进行科学、客观、公正的综合评价,以确定社保资金收入、支出项目是否达到预期目的,为政府决策层提供有用的反馈信息。为了达到上述审计效果,建立起合理有效的社会保障指标评价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国家治理目标下社会保障政策执行效果评价的必要性
1.1 政策执行效果评价是国家公共权力监督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公共管理和服务的重要方法
国家审计作为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监督和促进者,既应该对政府财政资金和财务收支进行监督和控制,又必须以公共政策执行效果本身为对象,关注政策对社会资源分配效应和对社会利益的协调方式,进而实现公众利益的均衡发展和公共福利的普遍提高。社会保障政策执行效果评价是促进公共管理和服务的重要方法。
1.2 社会保障政策执行效果评价是社会保障审计实现国家治理的重要途径
政策执行效果评价是以社会保障基金财务收支的合法合规性审计为基础,对现行社会保障政策执行情况及其效果的监督。该功能主要监督现行社会保障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以及社会保障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分析政策缺陷和制度漏洞及其产生的原因,对社会保障政策和制度的未来发展进行分析性预测,并提出政策修补、制度改进及风险防范和化解的政策建议。建立社会保障政策执行效果评价指标体系,除了可实时纠正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偏差外,对于保障人民权益、促进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2 社会保障政策执行效果评价主要评价指标
政府社会保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设计应遵循科学性原则、目标一致性原则、可测性原则和整体性原则。同时,指标体系内的各个指标之间的涵义、口径、计算方法、时间范围等要衔接、统一。
社会保障政策执行效果评价的评价指标包括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来反映绩效评价标准。定量指标是可以量化的、客观的指标,具有评价的客观性。定性指标是难以具体量化的、主观的指标,得出的结论常带有主观色彩。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通常需要结合起来使用,以达到客观公正的评价目的。
2.1 主要定量指标
2.1.1 “经济性”标准的评价指标
1)资金支出财政负担率指标:反映社会保障资金支出占整个财政支出所占比重,反映财力支出结构和保障水平情况。计算公式为:资金支出财政负担率=资金支出总额/财政支出总额×100%。
2)资金管理费用率指标:通过资金管理费用占社会保障资金收入总额的比例来衡量资金管理成本高低情况。资金管理费用包括日常行政管理费用、资金的投资运营和监管费用等。计算公式为:资金管理费用率=资金管理费用/资金收入总额×100%。
3)实征率指标:衡量社会保障经办机构、税务代征机构资金征收工作实际业绩情况最主要的考核指标,反映了资金征收任务完成情况。计算公式为:实征率=资金实际征收额/资金计划征收额×100%。
2.1.2 “效率性”标准的评价指标
1)资金结余率指标:通过社会保障资金历年滚存结余额占当年资金支出的比重,反映支付风险状况。理论情况是一般至少需要三至六个月滚存结余才能保证正常支付运转。计算公式为:资金结余率=资金历年滚存结余额/当年资金支出额×100%。
2)资金收益率指标:衡量社会保障资金投资到资本市场所获得的收益额与社会保障资金投资额的比率,反映社会保障资金投资盈利能力水平的高低。计算公式为:资金收益率=资金收益额/资金投资额×100%。
2.2 主要定性指标
1)给付对象的真实性情况,反映领取社会保障金的单位人员是否参加社会保障并符合领取条件,有无虚报、冒领行为。
2)给付水平情况,反映支付社会保障资金是否按照统一的标准,有无任意扩大或缩小支付范围。
2.3 进行总体评价
首先,选取参照值,可采用同等社会经济水平其他地区社会保障资金管理部门的评价标准、本地区社会保障资金管理部门评价的历史水平或预算计划的理想水平等作为参照。其次给各评价指标打分,根据各评价指标的重要性设置权重比,计算各评价指标的最终得分。最后,汇总计算总体得分,评价总体水平。
3 社会保障政策实施评价指标体系实现方法
3.1 以全面原则为前提,收集政策
全面原则要求审计机关既要收集地方政策,也要收集中央政策;既要收集实体性规定,也要收集程序性规范;既要收集在审计事项发生之前或之时已经颁布生效的政策,也要关注审计事项发生之后、审计实施过程中相关政策的立、改、废情况,还必须兼顾收集政策的时间效率。可以通过上网、上法规库查询,依靠日常工作积累或借助被审计单位提供政策文件等方式,在较短的时间内收集尽可能系统而完整的政策法规。
3.2 以比较意识为基础,梳理政策
审计人员应树立比较意识,对收集的各类政策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梳理比对。一方面,从纵向上把握政策的效力层次,按照法的渊源,法的效力,根据“上位法高于下位法”的一般规则,在同一事项上出现上、下位法冲突时,下位法无效。另一方面,从横向上注意政策的衔接性。以时间为标准,要关注社保政策实施发生之前或之时同一机关制定的同一效力层次的政策内容是否一致。出现不一致时,根据“新法优于旧法”、“法不溯及既往”的规则评价政策执行效应。可依照“特别法优于一般法”的特殊规则来判断政策效应。
3.3 以逻辑思维为核心,分析政策
通过系统地梳理政策,剔除一些无效规定后,政策分析便是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重心。首先,要对有效的政策本身进行分析,查找该政策在合理性、公平性和可执行性等方面是否存在缺陷。其次,政策效应的评价与政策内容的解释密切相关。除了按其字面文字最惯用的意思进行文义解释外,还应尝试运用历史解释(通过研究有关立法的历史资料或从新旧政策的对比中了解政策内容)、体系解释(将孤立的条文置于整套政策体系中去理解条文完整含义)和目标解释(根据政策制定的意图目的解释政策条文)等方法强化政策的明晰性。
4 进一步整合数据资源,充分利用计算机审计推动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我国社会保障政策分类广,涉及政府部门多,覆盖人群广,包括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等社会保险基金、社会救助、社会救助、保障性住房等不同类型政策,涉及人社、民政、税务、卫生等不同部门,基本覆盖全国城镇及农村人口。社会保障政策的这些特点,决定了社会保障基础数据是以海量数据方式存在的。
从2009年以来新农保、养老保险基金、保障房及社会保障资金全国审计等历次社保审计项目开展情况来看,社会保障审计数据采集和分析工作还面临很多现实的困难,具体表现在:
1)社会保障政策缺乏顶层设计,碎片化呈现导致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缺乏总体规划和统一标准。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为例,全国各地有单基数、双基数之分,还有人社部门征缴和地税部门代征的区别。政策碎片化导致全国各地社会保障政策应用的标准体系不统一,不同地区不同系统之间信息不能互认。
2)社会保障政策缺乏跨地区业务协同的总体规划,同一政策下各地数据对接不畅。一直以来,我国社会保障的信息化建设在逐步推进,但多是各地根据业务发展要求,自行建设,缺乏在国家层面的跨地区业务协同的业务流程顶层设计,导致同一政策下各地数据不能很好的对接共享。比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在异地看病、拿药以及转移接续都是目前不易解决的实际问题。
3)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建设水平参差不齐,数据分散,存在大量数据孤岛。各地社会保障政策的碎片化,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均衡,导致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建设水平有高有低,在2012年的全国社保资金审计中,我们就发现,在山东省省内,经济发达地区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建设速度很快,数据也在逐步集中,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要么没有建立信息系统,要么已有的信息系统软硬件设施都比较落后。
面对以上困难,审计机关也一直努力在社保数据采集方面做积极的尝试和改进,2012年全国社保审计项目中的数据采集方法,笔者认为是种很不错的方法,可以考虑在全国社会保障资金审计项目中已采集数据基础上,做增量采集,继续做下去。
篇5
【关键词】 家庭暴力;危险因素;横断面研究
中图分类号:C913.8、D9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7)012-00845-04
Life Events,Social Support and Attitude to Domestic Violence of Perpetrators
HUANG Guo-Ping1,2, ZHANG Ya-Lin, CAO Yu-Ping, et a1.
1 The Department of Psychiatry, Mental Health Center of Sichuan Province, Miangyang 621000
2 The Department of Psychiatry, Second Xiangya Hospital,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11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som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omestic violence in community.Methods: 300 households with domestic violence (DV) in past year were randomly selected in Hunan province, and compared to control group of 300 non-DV households matched for family structure. A self-designed DV questionnaire and Life Events Stress (LES), 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 (SSRS), 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 and attitudes to DV were assessed.Results:(1) The total score (38.6±32.4)and factor scores of SCL-90,the total (38.0±34.5) and negative LES scores (23.7±26.2) of perpetrators of DV were all high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30.8±28.6, 31.4±7.3, 12.8±21.8, respectively), with statistic significances (P
【Key words】 domestic violence; risk factor; cross-sectional study
家庭暴力(Domestic violence, DV)是指对家庭成员进行伤害、折磨、催残和压迫等人身方面的行为,其手段有殴打、捆绑、人格、残害身体、限制人身自由、遗弃以及待等[1]。家庭暴力不仅是社会问题,同时也是医学和心理学探讨的热点[2-3],已日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家庭暴力可直接导致受暴者躯体伤害,还给受暴者以及其他家庭成员造成许多心理损害,如恐惧、抑郁、物质滥用等[4-5],但很少有研究关注施暴者的心理问题。本研究关注家庭暴力施暴者的心理问题及其对施暴行为的态度,为社区家庭暴力的心理干预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用多级分层随机抽样方法[6]。在湖南省内,依据居住环境确定郴州市、湘潭某厂区和湘西永顺县分别代表城市、工矿区和农村居民,每个地区再随机抽取若干街道、厂区、村,再进行整群抽样。经初步筛查和入户访谈后,从有暴力家庭中随机抽取300户,确定施暴者316人,作为施暴组。再在无暴力家庭中,按照性别、年龄与家庭结构配对确定310人,为对照组。两组的社会人口学资料见表1。
1.2工具
1.2.1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 包括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口、家庭结构、物质滥用情况、精神病史、家族史等。
1.2.2生活事件量表(Life Events Scale, LES) [7] 包括家庭生活、工作学习和社交三方面。分正性和负性事件记录每个事件的影响程度,从无到极重记为0~4分。负性事件的分值越高对身心健康的影响越大。正性和负性事件之和的总分越高,个体承受的精神压力越大。
1.2.3 社会支持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 SSRS) [8] 包括客观社会支持、主观社会支持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三个维度。
1.2.4症状自评量表(SCL-90)[9]
1.2.5对家庭暴力的态度调查 采用如下自评条目:“您认为可以对家庭成员采取如下行为(如殴打、捆绑、残害、拘禁、限制衣食住行、超强度劳动、人格、精神摧残、遗弃以及待等)来解决家庭问题吗?您的态度怎么样并说明理由?”答案为可以、看情况接受、不可以三种,分别记1、2、3分,分值越低说明对家庭暴力的认同程度越高。随机抽查10%样本于两周后重测,重测信度达满意水平(r=0.92)。
1.3调查程序和质量控制
调查前讲明调查目的和程序,保证报告家庭暴力有否不与司法发生关系,也不与其他家庭成员讨论。所有调查人员均接受过社会流行病学方法的系统培训。调查方法包括自评和半结构式访谈想结合。自评问卷在调查者的统一指导语和中性解释下,由受试者独立完成。晤谈则在受试者可以接受的地方,包括家里、办公室、田间等进行。两个调查成员间对家庭暴力和施暴者的认同一致率达100%。
1.4统计方法 进行t检验或z检验、χ2检验、非条件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
2结 果
2.1施暴组与对照组症状自评量表得分比较
表2显示施暴组SCL-90总分以及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和疑病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
2.2施暴组与对照组社会支持量表得分比较
表3显示施暴组社会支持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分均低于对照组。
2.3施暴组与对照组生活事件问卷得分比较
表4显示施暴组生活事件总分和负性事件分均高于对照组。
2.4施暴组与对照组对家庭暴力的认同态度比较
施暴组中认为家庭暴力是可以接受的有95人(占29.6%),看情况可以接受的有159人(占50.3%),不可以接受的有64人(占20.1%);对照组分别为0, 37(11.9%), 273(88.1%),认为家庭暴力是可以接受的人数少于施暴组,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χ2=293.02, P=0.000)。
2.5施暴者态度与症状自评量表、社会支持量表、生活事件问卷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表5显示负性生活事件与SCL-90总分均呈正相关,与DV态度呈负相关。正性事件仅与SCL-90中的敌对(r= -0.15)、偏执(r= -0.10)、精神病因子(r= -0.09)呈负相关(P
2.6施暴行为的非条件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
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社会人口学变量如受教育年限、职业分布、家庭成员中有精神病、赌博、残疾者,以及SCL-90各因子,SSRS各因子、LES各因子和对DV的态度作为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以是否有施暴行为作为因变量,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家庭成员中有赌博、正性生活事件、负性生活事件、主观社会支持、SCL-90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和对DV态度进入回归方程,且整个方程有统计学意义
(Waldχ2=361.33,P=0.000),Nagelkerke R2为0.631,说明上述变量可解释施暴行为63.1%的方差,见表6。
3讨 论
本研究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施暴者的受教育年限更少,有更多无业者,家庭成员中有更多的赌博、精神病、残疾者。这与国外的一些研究类似[10,11]。由于文化程度低,其社会竞争力相对低,容易失业,加之家庭中还有赌博、精神病、残疾者,更容易出现家庭经济上的紧张,则可能以家庭暴力的方式来疏泄其精神压力和不满情绪。或者由于受教育程度低,在学习与他人语言沟通的技巧方面不足,容易出现暴力行为[12]。本研究显示施暴组的年人均收入略低于对照组,尽管没有统计学意义,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施暴组可能承受更多的经济压力。
本研究还发现施暴者的心身症状更多、社会支持系统更差、经历了更多的生活事件。以往已有研究发现家庭暴力受暴者有明显的心身损害[3,4],本研究发现施暴者同样存在很多的心理问题。提示今后对社区家庭暴力实施心理干预时,不应只顾及受暴者,对施暴者的心理问题同样应予以高度关注。
值得提出的是,本研究发现绝大多数的施暴者认同采取家庭暴力方式来解决家庭问题,比例要远远高于对照组。说明施暴行为的发生和施暴者对此行为的认同态度关系十分密切。在这样的态度下,施暴者有了打的理由,加之不少的受暴者还不愿意诉诸法律解决家庭暴力,结果家庭暴力常常反复。
从本研究多因素分析及OR值是否大于1可以看出,家庭中有赌博成员、主观社会支持差、人际敏感症状明显、负性生活事件多和对施暴行为认同依然是家庭暴力施暴行为明显的危险因子。而单因素分析中有意义的变量如受教育年限少、家庭中有精神病与残疾者没有进入回归方程,从方程Wald值的大小来看,估计它们对施暴行为的影响作用已经被对家庭暴力的认同态度削减了,也就是说对施暴行为的态度可能是施暴行为的最决定性因素。尽管如此,依然发现家庭中有赌博者是施暴行为的明显危险因素。很可能赌博除了可直接导致经济损失外,还将引发人际关系和情绪不良,从而引发家庭暴力。同时发现,影响家庭暴力的社会支持系统主要体现为主观社会支持感差,而非社会支持客观上的不足。提示对施暴者进行心理干预时,关键不是要客观给予他们多少社会支持,而应重点教会他们主观上的识别和感知社会支持的技巧。过去一些研究发现敌对/愤怒水平与暴力攻击行为明显相关[13,14],本研究却发现人际敏感心理症状是施暴行为的危险因素。也许在我国文化背景下,施暴行为更多与施暴者的人际交往方面的障碍有关,但恰恰是这种人际交流障碍又似乎使得暴力行为成为家庭成员交流和维系关系的一种方式。施暴者更容易遭遇不良的生活事件,可能与他们受教育年限少,所学到的回避或成功应对不良应激的技巧少有关以外,还可能与施暴者本身的人格缺陷如冲动、易激惹等有关[15]。
本研究提示要控制家庭暴力,从施暴者角度讲,除了要减少负性生活事件,减少人际敏感的心理症状以外,还要提高施暴者的主观社会支持感受,更重要的是要转变对家庭暴力认同的态度。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是没有讨论施暴行为危险因素的性别差异,未来需要明确到底有多大比例的施暴者心理症状已经达到了临床意义的诊断标准。由于是横断面研究,心理状况与施暴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还需前瞻性的设计和未来实证的干预研究来印证。
参考文献
1 曹玉萍,张亚林,孙圣琦, 等.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27(3):200-203.
2 Director TD, Linden JA. Domestic violence: an approach to identification and intervention. Emerg Med Clin North Am, 2004,22(4):1117-1132.
3 黄国平,张亚林.夫妻暴力心理干预的研究进展.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9):635-637.
4 张亚林,曹玉萍.家庭暴力与精神卫生.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10:233.
5 Pearson V, Phillips MR, He F, et al. Attempted suicide among young rural women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ossibilities for prevention. Suicide Life-Threatening Behav, 2002,32: 359-369.
6 张亚林,曹玉萍,杨世昌, 等.湖南省家庭暴力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方法与初步结果.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5):326-328.
7 张亚林,杨德森. 生活事件量表. 见: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著.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 :101 - 103.
8 肖水源.社会支持量表. 见: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著.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9(增) :127 - 130.
9 王征宇.症状自评量表(SCL-90).见: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著.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31-35.
10 Bates LM, Schuler SR. Socioeconomic factors and p rocesses associated with domestic violence in rural Bangladesh. Int Fam Plan Perspect,2004, 12: 190-199.
11 Oetzel J, Duran B.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in American Indian and /or Alaska native communities: A social ecological framework of determinants and interventions. Am Indian Alaska Native Mental Health Res, 2004, 11: 49-68.
12 曹玉萍,张亚林,杨世昌,等.家庭暴力的社会学人口特征.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3):251-253.
13 Dye M, Eckhardt C. Anger, irrational beliefs and dysfunctional attitudes in violent dating relationships. Violence Vict,2000,15:337-350.
14 Parrott DJ, Zeichner A. Effects of trait anger and negative attitudes towards women on physical assault in dating relationships. J Fam,2003,18:301-307.
篇6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社会支持;应对方式
Relationship between Mental Health and Coping Style, Social Support of College Students. Li Ping, Sun Hongwei, Zhuang Na.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Weifang Medical University, Weifang 261042,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ntal health and socia lsupport , coping style of college students. Methods By the method of delaminating the samples and whole taking out the troop, 271 college students of Linyi Normal University were investigated with 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 Social Support Scale an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 Results Students in different mental health condition need different social support and coping style, and the difference had remarkable significance (P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Social support; Coping style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较高的心理问题发生率已逐渐引起学校、家庭及社会的广泛关注与重视。有资料显示,有10%~30%的大学生出现各种心理问题[1]。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已被列为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2]。了解大学生在应激状态下如何去应对、社会支持系统如何以及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及干预具有现实意义和迫切性,为配合高校更好地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笔者对大学生进行了此项研究,以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干预提供一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临沂师范学院的本科学生300名作为调查对象,获有效问卷271份,其中男148名,女123名。平均年龄18.6±1.24岁。
1.2 方法 调查工具采用①症状自评量表(SCL-90)[3],该量表共90个条目,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9个因子。采用5级评分制(1分=无、2分=轻度、3分=中度、4分=偏重、5分=严重)。②应对方式问卷[3],该问卷共设62个条目,包括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及合理化6个因子,在6个因子的基础上又分为成熟型、不成熟型和混合型3种应对方式,成熟型应对方式包括解决问题、求助2个因子,不成熟型应对方式包括自责、幻想、退避3个因子,合理化为混合型的应对方式,每个条目有“是”与“否”2个答案供选择。③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3],该量表共设10个条目,包括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3个维度。
在教师的协助下,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测试,采用统一指导语,答卷完成后由教师统一收回。用SPSS 11.5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相关分析。
2 结 果
2.1 大学生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相关分析 结果见表1。
表1将SCL-90各因子与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利用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主观支持与抑郁、焦虑、恐怖及精神病性呈显著负相关(P
将SCL-90各因子与应对方式各因子进行相关分析显示,不成熟型应对方式与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焦虑、精神病性呈显著正相关(P
2.2 不同性别大学生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比较 结果见表2。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测试表明,男、女大学生客观支持、主观支持2个纬度得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但在对支持利用度方面女生显著高于男生(P
3 讨 论
社会支持的缓冲器模型理论认为,社会支持可以缓冲压力事件对心身状况的消极影响,保持与提高个体心身健康水平,并且主观支持扮演重要的角色。已有资料表明,主观支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极为重大,主观支持水平高的学生,其心理健康状况也较好[4],本研究结果表明,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影响仅表现主观支持方面,而在其他维度上差异并不显著,表明获得的主观支持越少者,心理健康状况越差,往往会产生较多的心理问题,即感受到的主观支持比客观支持更有意义,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似[5]。
男女大学生在社会支持各纬度比较发现,女大学生的支持利用度得分高于男生(P
另有研究表明,应对方式与个体心理健康水平之间的作用不是单向的,个体良好的适应状况可能本身就能为其选择有效的应对方式提供一个良好的心理背景[9]。本研究结果显示,具有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强迫及精神病性等症状的大学生,更倾向于运用不成熟或混合型的应对方式应对困难和挫折,提示心理健康程度影响大学生应对方式的选择,因此,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助于促使其选择和使用成熟型应对方式。
大学院校的心理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各种因素,建议把对大学生应对方式的训练纳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鼓励他们采取成熟型的应对方式处理困难和挫折,鼓励大学生尤其是男大学生主动利用社会支持资源系统,这有助于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成熟型应对方式的选择和使用的能力,从而又进一步增强其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性。
4 参考文献
[1]张强,陈丽娇,赵虎.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6):403-404
[2]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1,增刊:1-5
[3]汪向东主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3-35,113-115,130-131
[4]欧阳丹.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青年研究,2003,(3):29-33
[5]苏霞,刘启辉,殷晓莉.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关系的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6):410-412
[6]丁锦红,王净.在校大学生社会支持状况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114-116
[7]Ando M. Relationships among mental health, coping styles, and mood. Psychological Reports, 2002,(90):606-612
[8]樊富珉.综合心理辅导模式对大学生心理应对能力的影响.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4):395
篇7
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动合同管理和规范企业劳动关系的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动合同管理和规范企业劳动关系的意见(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 2001年4月)
全文为进一步完善劳动合同制度,规范和理顺企业劳动关系,维护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依据《劳动法》及有关法规、规章,结合我省实际,提出以下意见:
一、关于加强劳动合同管理
(一)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应当签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签订劳动合同的行为属于违法行为,应予以纠正。用人单位与新建立劳动关系的职工(含临时用工和农民工)必须在录用、接收后即订立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的试用期应当包括在劳动合同期限内,最长不超过6个月。用人单位不得先试用,后签订劳动合同。
劳动者不能同时与两个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用人单位实际录用了尚未与原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的职工,应即办理劳动关系变更手续。
(二)原用人单位分立或合并、重组后,由分立和合并、重组的用人单位与职工重新协商签订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派到合资、合作、联营、参股单位工作的职工,可与原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后与现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也可由原用人单位与现用人单位之间签订劳务(输入或输出)合同。
实行租赁、承包经营的用人单位,租赁人和承包人为该用人单位招用职工,由该用人单位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
(三)用人单位不得以劳动者入股作为建立劳动关系的前提条件,或者以入股取代劳动合同关系。不得以职工不入股为由解除职工劳动合同、安排下岗或者对劳动权利作限制。
(四)用人单位应确定劳动合同的具体管理部门,对劳动合同签订、续订、变更、终止和解除各个环节进行动态管理。用人单位应在劳动合同期满前30日与职工协商办理劳动合同续签或终止手续。
(五)劳动合同签订、续订、变更、终止和解除后,用人单位应在15日内报送当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鉴证。各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要严格按照《劳动合同鉴证实施办法》的规定审查鉴证劳动合同,对所鉴证的劳动合同应进行登记、整理、保存、归档。对到期的劳动合同及时督促用人单位办理续订或者解除手续。
二、关于理顺和规范劳动关系
(六)用人单位未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到期时未及时续订而形成事实劳动关系的,应在本意见下发后30日内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的期限应当包括形成事实劳动关系的时间。
(七)用人单位今后不得再办理停薪留职手续。在本意见下发之前已办理的停薪留职协议期限超过2001年底的,应于2001年底终止。用人单位应立即通知其限期返回,由用人单位安排工作岗位,并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无岗位安排的,或劳动者不愿意签订劳动合同的,可解除劳动关系。
(八)对因患病或非因工负伤而长期病休的职工,由用人单位报经同级劳动鉴定委员会参照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标准进行劳动能力鉴定。被鉴定为1-4级的,应当退出劳动岗位,终止劳动关系,按有关规定办理退休、退职手续。被鉴定为5-10级的,由用人单位安排适当岗位,劳动者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另行安排的适当工作,可解除劳动关系。
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在医疗期内不得解除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期限在医疗期内到期的,劳动合同期限顺延到医疗期满。
三、附则
(九)各级劳动保障监察和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应将劳动合同管理、规范和理顺劳动关系纳入日常工作范围,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认真受理并及时处理此类劳动争议。
(十)本意见中通知劳动者的形式,应以书面形式直接送达职工本人。本人不在的,交其同住的成年亲属签收。直接送达确有困难的可以邮寄送达,以挂号查询回执上注明的收件日期为送达日期。只有在受送达职工下落不明,或者用上述送达方式无法送达的情况下,方可通过新闻媒介通知,自发出公告之日起30日后,即视为送达。
(十一)本意见适用于我省境内各类用人单位和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
篇8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转型;绿色发展;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资源型城市转型与绿色发展的环境因素分析
收录日期:2016年7月12日
资源型城市一般经济转型多是强调对已经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和治理,多数措施治标不治本,仅依靠增加专门性治污成本投入的方式进行环境的改善。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则坚持标本兼治,既对已往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治理,又在转型的同时从全方位构建起生态环境的绿色保护机制,使生产系统本身具备环境保护能力,形成一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的新型生产发展模式。
影响资源型城市向低碳城市转型的首要因素当属环境。首先,重视保护自身生态环境,将其建设成为适宜投资和居住的地区。资源型城市一般生活设施配套水平相对落后,城市环境污染严重,在向低碳城市转型过程中要优先选择环境友好型的接续产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其次,鼓励低碳发展、技术创新等相关政策是实现城市转型的前提保障。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过程中,政府需发挥主导力量,根据实际情况和预期目标,制定相关的政策,宣传和引导公民广泛参与。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基础,良好的环境对于人类的进步和城市的发展都具有无比重要的作用。保护现有生态环境和恢复已经受到破坏的生态环境也是经济转型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资源型城市转型中要坚持环境保护优先的原则。正确处理好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做到可持续的发展。在坚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更要重视环境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为子孙后代的发展和延续打好基础。生态环境是全球性问题,发达国家存在生态环境问题,发展中国家也存在生态环境问题。城市是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最集中、最突出的地区;资源型城市又是城市中生态环境问题最集中、最突出的地区,是发生生态环境问题种类最多、范围最广、影响最复杂、生态破坏最严重的地区,这也是提出绿色发展的意义所在。无论在国际上还是在国内,资源型城市的生态问题都是生态环境问题的焦点、重点和难点。
资源型城市由于资源的不同有很多种类型,各种类型的资源型城市所处的发展阶段、区位条件、劳动力状况、环境保护压力、产业情况等都有所差异,所以适合一个地方的转型经验也许会在另外的资源型城市中水土不服。要探寻适合本地的经济转型路径,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生态环境的修复、治理与建设,是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和绿色发展的一项根本性、长期性战略任务。它是资源型城市实现经济转型和绿色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检验转型的方向是否正确,转型成功与否的一项重要标准。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治理和建设,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经济社会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自然各个领域,涉及物质生产、社会生活、社会投入及产出等各个方面,而且又是在城市经济转型的复杂背景下展开实施的。因此,在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治理和建设过程中,必须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高屋建瓴,总揽全局,统筹兼顾,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生态环境建设内部及其与经济转型的各种矛盾和关系,促进生态建设的有序、健康发展。具体说,资源型城市在生态环境治理和建设中包括以下五个关系:
(一)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转型的关系。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百业待兴,百废待举,诸如主导产业转换问题、劳动力转移问题、资金问题、技术问题、体制问题、人才问题等等,无数迫切的转型发展问题亟须解决。面对艰难复杂的转型发展任务,资源型城市绝不能再走“先发展、后治理”、“先开采、后治理”、“先生产、后生活”的传统经济增长之路,再不能忽视和淡化生态环境问题,重犯历史性的战略错误。生态环境的修复、治理与建设是经济转型中应有之义。资源型城市在经济转型中必须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转型的关系,实施物质资源、经济资源、生态资源三个资源同时开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大效益并重;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三个文明并举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只有把生态环境治理和建设摆在关系经济转型整体和全局、关系经济转型前途和命运的战略高度,才能处理好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才有可能选择和走上一条新型的、可持续发展的转型道路。
(二)生态环境修复、治理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生态环境修复、治理与生态环境建设同为资源型城市的生态环境任务,其中任何一项任务都不容忽视,不能偏废。既不能重修复、治理,轻建设;也不能重建设,轻修复、治理。生态环境修复、治理与建设的关系是治标和治本的关系、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也是短期和长期的关系。资源型城市的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破坏严重,对城市生产和生活危害巨大。因此,转型的起步之年、转型初期,就必须一刻也不耽搁地立即着手进行生态环境的修复和治理,并把这项工作贯穿于经济转型的全过程。但是,同时必须认识到,对遭受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事后的修复、治理,只是治标,不是治本。它虽然有助于解决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人类与自然的矛盾,但还不是这一矛盾的彻底解决的办法。彻底解决这一矛盾,不致发生旧的生态环境问题刚刚解决,新的生态环境问题又接踵产生的尴尬,就必须治本,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这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措施和根本办法。
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目标和主要途径,是要建设生态经济。什么是生态经济呢?生态经济是一种新型经济,用形象化语言说,生态经济即绿色经济,它是区别于工业文明的“黑色”经济的一种新型经济。生态经济是人口―经济―社会―生态良性循环,人与自然、经济与生态、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平衡协调的经济。发展生态经济,就要大力发展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消费;推广和实行绿色技术、绿色投资,发展绿色产品、绿色产业;发展绿色工业、绿色服务业;发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在社会再生产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逐步实现经济与生态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使经济的增长不再以破坏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为代价。生态经济或绿色经济是一种更先进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也是一个更加美好的人类理想,一个更加令人向往的人类与自然“大同”的世界。只有全面实施生态环境建设,才能不致发生修复、治理了旧的生态环境破坏,新的生态环境破坏又再度产生的悲剧,打破“生态破坏―治理―再破坏―再治理”的恶性循环。
(三)重点生态环境项目与一般生态环境项目的关系。经济转型的每一个投资项目都与生态环境有关,很难说哪一个投资项目与生态环境无关,只不过相关的程度有强弱,相关的性质有正负之别而已。投资项目中有一批对生态环境影响特别显著,其建设和实施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修复、治理和建设意义极其重大的项目,它们成为重点生态环境项目。而另外一些项目,从生态意义上说只是一般性项目。资源型城市在生态环境治理和建设中要区分重点生态环境项目和一般生态环境项目,集中力量,突出重点,首先在重点项目上实现突破,借以带动生态环境治理、建设的全局。当然,在突出重点的前提下,也要搞好大量的一般性生态环境项目,提高生态环境治理和建设的全面性、综合性和整体效果。无论是重点项目还是一般项目,在实施建设过程中都要从生态环境项目的特点出发,坚持如下两条原则:一是生态环境治理与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相结合,对于资源开发过程及生产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固体、气体、液体排放物进行科学化、生态化处理,实行资源的综合利用,变害为利,变废为宝;二是坚持生态环境治理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资源型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和城市设施建设滞后交织在一起的。生态环境破坏影响了城市的住宅、道路、通讯、水、电、气的生产和供应等基础设施建设;反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也加重了生态环境问题的难度和复杂性。在生态环境治理建设过程中,应坚持生态治理和城市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方针,从而有助于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与城市设施建设互相推动、共同发展。
(四)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关系。从全局、长远、根本上说,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是统一的。但是,在一定时期、一些具体问题上,它们之间又存在着矛盾。生态效益也会影响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例如,一个投资项目或一个企业,投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的钱多了,会加大建设和生产成本,相应减少投资收益和生产效益。一个城市投在生态环境方面的钱多了,就会相应减少投在经济项目和社会事业项目的资金。当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出现矛盾的时候,必须兼顾各个方面,尽可能实现三者的统一,既不能不顾生态效益只强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也不能只顾经济、社会效益,忽视生态效益。而当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发生严重冲突,经济、社会效益的取得需要生态环境付出巨大代价和牺牲时,则要把生态效益放在第一位,宁可损失甚至牺牲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也要确保生态环境的安全。因为这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长期根本利益所在。用损害生态利益的方法谋取经济、社会效益,无异于竭泽而渔,饮鸩止渴,到头来,也会最终损害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甚至会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五)生态环境建设中实施政府调控与运用市场机制的关系。生态环境是社会公共品,并且具有明显的外部性。这一情况导致某些人认为生态环境不具有价值,从经济利益上减弱了对生态环境的关心。按照一般经济规律,社会公共产品及某些外部性极强的领域,只能由国家承担起管理责任,或者国家管理比任由市场自发力量支配会取得更好的效果。生态环境对社会经济和社会福利的影响是如此之大,其外部性又是如此之强,所以由国家实行有效的管理,以法律的手段、行政强制手段保护生态环境,杜绝或减少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无疑比单纯市场调节更为有效。国家对生态环境的统一管理虽然重要而且有效,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单纯依靠国家管理显然是不够的,还要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使生态环境的外部效应内部化,即使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和企业、单位、个人获得利益,使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企业、个人为此付出成本,受到应有的经济惩罚。只有政府管理和市场机制相结合,并不断提高市场机制和实施政府调控的水平,才能使生态环境的治理和建设逐步走上市场化、法制化的轨道。
环境因素对资源型城市转型与绿色发展存在重要影响,同时绿色发展以环境修复和生态保护为重要目标,能促进环境因素的改善和治理。资源型城市实现绿色发展要求区别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模式,树立标本兼治、同步治理的基本理念和发展原则,既对以往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治理,又在转型的同时对生态环境可支撑人口、经济规模和容纳污染物承载力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从全方位构建起生态环境绿色保护机制,形成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运行和互动的新型科学发展模式。
主要参考文献:
[1]朱远.城市发展的绿色转型:关键要素识别与推进策略选择[J].东南学术,2011.5.
篇9
论文摘要: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发展和运用对传统的“股东至上主义”观点提出了挑战,文章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分析了在利益相关者理论下公司治理理念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提出了加强和改善公司治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公司治理由于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受到关注,特别是随着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核心的公司治理实践的发展,公司治理伴随着“公司的触角”渗透到了中国社会经济领域的各个角落,公司治理以及公司治理所衍生出来的企业社会责任、公司公民、商业贿赂和企业伦理等问题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弄清公司治理与构建和谐社会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对发展与完善和谐社会理论体系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发展
利益相关者的理论萌芽最早起源于多德(Dodd)与伯利(Berle)关于公司社会责任的论战。但利益相关者作为一个明确的理论概念则是由斯坦福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于1963年提出的。他们认为,对一个公司来说,存在利益团体,若没有他们,公司就无法生存,这些利益团体就是所谓的利益相关者(stakerholders)。利益相关者的思想一经提出,就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和讨论,迄今为止,关于利益相关者的定义就已近30种之多。米切尔(Mitchell,1997)归纳了其中的27种,并将之分为三类:一是最宽泛的定义,即凡是能影响企业活动或被企业活动所影响的人或团体都是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雇员、供应商、消费者、政府部门、相关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周边的社会成员等;二是稍窄的定义,即凡是与企业有直接关系的人或团体才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排除了政府部分、社会组织以及社会团体、社会成员等;三是最窄的定义,该定义认为只有在企业中下了“赌注”的人或团体才是利益相关者。
利益相关者逻辑下对公司治理的分析
传统的“股东至上主义”认为,企业是资本家的企业,因为企业的财产是由出资者投入的资本形成的,这些资本以物的形式沉淀下来,构成企业信用担保的基础,从而出资者承担了企业的剩余风险,那么理所当然的应享有企业的所有权,在经济学上就表现为股东权益最大化构成企业的终极目标。
杨瑞龙、周业安(1997)认为这种以股东权益为唯一标准的看法是基于物的财产权的认识。所谓财产权就是对所拥有的实物资产具有占有、使用、处置及收益等一系列权能,如果有产者把他们的实物财产投入到公司,那么公司财产的一切权益均属于股东。而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公司是由不同要素提供者组成的一个系统,股东仅仅是资本的提供者,除此之外,供应商、贷款人、顾客,特别是公司职工对企业都做出了专门化的特殊投资,他们是公司的利益相关者,企业经营对他们的影响和对股东的影响一样,因此,公司经营是为公司利益相关者创造财富服务,而不仅仅是为股东利益最大化服务。为此,就应当让利益相关者享有公司所有权并参与公司治理。
威廉姆森则认为,公司治理框架中应该给那些向公司提供了“专用性资产”的人的位置,其中也包括雇员。美国普金斯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布莱尔(MargritM。Blair)强烈主张利益相关者应进入公司治理,其观点是:公司并非简单的实物资产的集合,而是一种法律框架结构,其作用在于治理所有企业财富创造性活动中做出特殊投资的主体间的相互关系。投资并不仅限于股东,供应商、贷款人、顾客,尤其是企业雇员往往都做出了特殊的投资,这些投资的价值在极大程度上依赖与那家公司的持久的关系。认识到公司是一种治理和管理者专业化的制度安排,会促使人们关注这样一个事实,即雇员、贷款人、供应商或者其他人都可以做出专业投资,这些投资与股东们的投资一样面临完全的风险。所有在企业从事的业务活动中做出特殊投资的各方,都事先假定并期望他们能从企业内部这些资产的联合运用所创造的利润中获得相应份额的收益。波特也提出了与此类似的主张,认为应鼓励长期职工所有权,鼓励公司董事会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应该给予主要顾客、供应商、融资顾问、职工和社区代表等在董事会的发言权。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在现实中推动了公司治理理念的变化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变化。
1990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1310法案》通过,从而使利益相关者理论成为当今企业和社会至少某一方面的主旋律。该法案指出,利益相关者享有公司治理的权利。各利益相关者在公司治理中所拥有的权利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股东是公司的发起人,是公司治理的原始动力;企业管理者拥有公司的经营控制权,是公司治理的关键;雇员是公司的劳动力资源;债权人是公司发展的资金提供者;供应商是公司产业链中的供应链;顾客是公司生存和发展的外部依赖者;政府是公司税收政策的制订者;他们共同参与公司治理。
在中国,由于缺乏利益相关者的意识,很多公司把本应公司内部化的成本予以外化,转嫁给社会并造成一系列社会问题。同时,公司内部权利制衡手段的欠缺也导致企业经营的效率低,从这个角度而言,公司不仅要追求股东的利益,而且还要维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因此,对中国企业来说,构筑一个由利益相关者参与的共同治理机制是至关重要的。
公司利益相关者是和谐社会利益相关者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是处理好社会活动主体之间以及社会活动主体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并实现他们之间关系的和谐。构建和谐社会所覆盖的主体范围包括在一个国家生活的全体国民和其他人的社会活动主体与生态环境的总和。如果把利益相关者的概念引入建设和谐社会的范畴,那么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就是处理好所有的社会活动主体及其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因此,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而言,公司治理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利益相关者之间具有较高程度的重合度,公司利益相关者是社会利益相关者的子集。
公司治理中的和谐社会建设问题
(一)公司内部利益相关者间的和谐
股东、董事、高管人员和员工作为公司的内部利益相关者,协调他们之间及其与公司之间的关系是公司治理的重要问题之一,这也是传统的公司治理理念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委托理论认为,随着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必须建立“股东-董事会-高管”为核心的公司治理结构,才能有效防范经营者的道德风险和保障投资者的利益,实现公司的有效和谐运作。进一步完善公司内部治理机制不仅是公司治理改善的要求,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公司内部利益相关者和谐的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公司与员工的关系问题,公司与员工间的劳动关系问题一直是公司内部治理的一个主要问题,员工在公司中的地位、管理层与员工的关系、员工是否享有企业剩余索取权以及员工的工作环境、报酬等问题在中国越来越突出,甚至在某些情况先出现了公司与员工之间的对立。
特别是随着员工自我意识的增强,员工要求参与公司管理以及获得公司尊重的要求将日益强烈,妥善解决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实现公司治理内部和谐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一个方面。
(二)公司与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和谐
公司的正常运营和持续发展一方面需要解决好内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需要解决好公司与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即解决好公司的外部治理问题。公司的外部利益相关者包括顾客、供应商、政府、社区以及生态环境等,公司与这些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已经被归结为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角度而言,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公司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产生的,为满足维护其他利益相关者权益的内在要求,对职工、供应商、消费者和社区居民等所承担的一种义务或责任。哈罗德•孔茨认为,公司应当承担社会责任,就是要认真考虑公司的一举一动对社会其他主体的影响。最近几年兴起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化的研究和实践,在使企业社会责任朝着可操作的方向前进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在这方面影响较大的是SA8000,即社会责任标准。SA8000作为一个社会责任方面的认证体系,明确了社会责任规范,即明确提出了如何规范公司与顾客、供应商、环境、政府等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来讲,SA8000对于建设公司及其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因此,引导和鼓励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公司治理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和机制设计,无论是协调公司与内部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还是协调其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关系,都属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部分。因此,当前公司治理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公司治理,本身就是对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促进,公司治理自然地成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和内容。同时,在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处理公司利益相关者之外的社会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时,公司治理中的一些理念非常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徐崇温.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M].重庆出版社,2004.
[2]李维安,王世权.利益相关者治理理论研究脉络及其进展探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4).
篇10
学习社会主义法制理论是为了更好的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依法治国就是把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从而保障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确立和实现以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的最具权威价值的取向,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确立法律是人们生活的基本行为准则的观念,严格依法办事,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依法治省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我省的具体实践。建设法治社会,必须不断推进依法治省,把依法治国的理念体现在各个方面、贯穿于各个环节、落实到各项工作。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执法为民。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这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在法治上的体现。要确立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来自于人民的理念,把实现、维护和发展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立法、执法、司法的各个环节上体现尊重和保障人权,做到为人民执法、靠人民执法,保证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要求落到实处。版权所有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在建设法治社会的实践中,要把公平正义作为制定法律和进行制度安排的重要依据,从源头上防止社会不公正现象的出现与扩大,并在执法、司法活动中坚持合理合法、及时高效、程序公正的原则,建立保障公平正义的防线;把公平正义作为协调社会各个阶层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把公平正义贯穿于权利与义务的辩证统一之中,坚持权利与义务的对称,保证广大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所有权利的享有都建立在履行义务的基础之上,使遵纪守法成为公民的自觉行为,使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 上一篇:如何进行资产证券化
- 下一篇:汽车故障诊断与维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