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08-04 17:38: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意义

篇1

 

关键词: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教学 培养能力

当今社会是科技社会、信息社会,我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所需信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正在通过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因此,作为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人才应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懂得如何获取、筛选和利用信息,同时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也是在现代社会生存的基础条件之一。 

一、有关理解信息素养的含义 

信息素养一词最早在美国提出,目前对信息素养的定义比较多,美国图书馆协会认为:信息素养是人们知道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找到、评价及有效的利用信息的能力。可以说信息素养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种技能。说信息素养是一门艺术因为它包括了社会﹑哲学﹑文化等内容;说信息素养是一种技术因为他包括了各种有效的使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技能。信息素养由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四部分构成。此外,还有很多专家从教育技术学和心理学等角度给信息素养下定义。 

二、提高教育者自身的素养,重视信息素养的全面培养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边缘学科,长时间以来不被信息技术老师重视,由于既没有考试的压力也没有学校的检测评估,因此信息技术老师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并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规范的教学活动,极大多数的信息技术老师都是应付了事,从而造成了学生不重视信息技术的局面。所以说信息技术老师作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主体是影响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信息技术老师对待信息技术的态度就是学生对待信息技术课堂的态度。假如一个信息技术教师不能不断地及时的更新新的信息技术知识,那么就会影响教学质量,也会影响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正所谓身教胜于言传,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做出一个好的榜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因此,教师是一切教育思想和信息技术产生实际效能的重要因素。基于这些因素,新课改实施以来我国对信息技术教学的要求不断提高,对教师自身素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一名教师要跟紧时代的步伐,主动提高自身素养,不断进步。 

三、立足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努力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目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利用,传统的图书资料利用方法已经难以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求,更是远远不能满足课堂教学的要求。在信息课堂上要以强烈的信息意识引导学生产生强烈的发现欲和浓厚的的学习兴趣,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即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要采用多种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把它们综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信息素养的重要。

首先,在课堂中要善于创新,善于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传统的教学方法和一些落后的观念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代的课堂教学。因此,在教学课堂上我们要添加具有时代象征意义的元素。例如,在讲课时可以让学生实践操作,还可以组织各种活动展示同学们自己收集到的各种信息,进行比赛,使学生们感受到信息带给我们的乐趣。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搭建展示自己信息能力的舞台,这样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其次,信息技术教育要与其他的教学活动紧密结合,将信息素养的培养迁移到其他方面的教学活动,以便于更好地培养信息素养。最后,信息技术教学要充分发挥其功能,将信息素养灵活应用于生活实践。学校之所以开设信息技术这门课程一方面是为了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术,另一方面也是顺应了时展的要求。 

四、丰富课外实践活动,应用感知信息素养的重要性 

再好的理论技能如果不能合理恰当的应用于生活实践,那么它都只是一纸空文,是没用的“废品”。因此,要把信息素养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这就需要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在各个领域中应用信息素养,锻炼学生应用信息素养的能力。在一些实践中也可以有意识的使学生认识到信息素养的重要性。例如,现在普及的互联网,可以从互联网的功能以及给人们带来的效益方面入手,让学生感受到互联网的重要性。还有一些高科技产品带给我们的便捷,例如,电话的发明,试想如果没有电话我们又会是什么样子。此外,还可以举办一些竞技类的比赛,自己动手发明创造。这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还可陶冶情操,锻炼实践能力及探究能力,更好的感知信息素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结: 

信息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信息素养的培养需要长久坚持。要在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尤其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更要利用各种方法,各种

资源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的培养,渗透信息素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信息素养的应用能力。这是当代社会对我们的要求,也是生存的基础之一。 

 

参考文献: 

[1] 刘向永.董玉琦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评析与应用策略[j]. 

[2] 朱玺.信息素养概念比较及培养[j]. 

篇2

一、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理解 

(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素养是指在长期训练和实践中获得的技巧或能力,也指平日的品行、气质等修养。PISA认为,数学素养是指个人能认识和理解数学在现实世界中的作用,并能在当前与未来的个人生活中做出有根据的数学判断和拥有从事数学活动的能力。笔者以为,数学素养是指通过数学知识的积累、方法的掌握、运用和内化,让儿童在用数学视角发现问题、用数学理解提出问题、用数学思维分析问题、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能力、习惯和品质、精神等。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在众多数学素养中处于中心位置的、最基本、最重要、最关键、起决定性作用的素养。日本学者米山国藏曾说过:“作为知识的数学出校门不到两年就忘了,唯有深深铭记在头脑中的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想、研究的方法和着眼点等,这些随时随地地发生作用,使人终身受益。” 

(二)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特质 

1.内隐性——数学核心素养是无形之物。 

素养是人的内在之物,数学素养是个体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反思、提炼、感悟的结果,并将这种结果内化为自我的数学头脑和数学品质。它作用于分析和解决具体的数学问题以及其他一些现实问题,使儿童形成自我的思维方式、数学模型与数学能力,并不断转化为一种内在的、稳定的、整体性的核心要素,从而促进儿童的生命成长。 

2.统摄性——数学核心素养是有形之魂。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具有统摄性,对数学知识与能力、数学思想与方法、数学思维与经验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如果说数学的关键能力是数学的结晶,那么素养往往起到结晶核的作用。当然,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也是一般的、必需的、个体的,是在数学学习、生活、生产和创造中必不可少的,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表征 

小学数学教育旨在让儿童通过六年的学习,拥有数学的思维方式、问题解决能力、创造力和良好的人格修养等。 

(一)儿童的数学情感 

数学情感不仅是指儿童学习数学的动机、需求和兴趣,还指儿童学习过程中内心丰富的情感体验。数学情感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数学情感来自儿童对数学内在美的追求,来自数学本身理性精神的映射,来自儿童在探索中对观察、猜测、推理、验证的理智体验。数学情感在于儿童的内心世界与数学世界相互交融并产生联想与想象以及共鸣的道德体验。 

(二)儿童的数学思维方式 

1.结构化思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结构。所谓基本结构,是指基本的、统一的观点,或是一般的、基本的原理。在结构化思维的过程中,我们要关注数学学习的“三维结构”——数学问题的内部结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数学结构化思维,就在于引导他们用尽可能少的数学知识作为基石,不断建构知识结构、完善认知结构,运用结构化思维解决问题。 

2.建模思维。数学模型是根据事物的特征以及数量间的关系采用形式化的方式表达出来的一种数学结构。在学习数学、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儿童会经历“观察生活问题进行简化—抽象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探索并推理论证—检验—解释—拓展应用”的过程,这有助于他们探索事物间的内在规律。通过培养儿童的数学建模思维,有助于他们学会数学观察,进行数学抽象,用数学观点解释问题,从而形成较为稳定的数学素养。 

(三)儿童的数学关键能力 

1.数学表征能力。数学表征能力是指用语言、符号、模型、图式等方式对数学问题、数学原理、数学规律等进行表达的能力。表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内在表征,就是在头脑中构建模型思考问题;一种是外在表征,就是将数学问题通过文字、语言、符号、图表、模型等方式进行表征。儿童经常借助图形、图像进行表征,将抽象的问题变得具体形象。 

2.问题解决能力。问题解决不等同于解决问题,它要伴随着儿童对生活的观察、简化、抽象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问题解决教学要通过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儿童亲身体验和感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从而培养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探索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 

3.数学交流能力。数学交流能力是儿童运用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把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建构的数学模型表达出来的能力。数学交流能帮儿童达成对数学知识全方位、深度的理解,使他们的知识结构更为完善。 

(四)儿童的数学精神 

1.求真,拥有数学的理性头脑。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通过动手实验、探索发现、争论分辨、抽象概括,能使儿童学会数学地思维。

2.尚美,分享美妙的数学世界。数学的世界充满了美——数学规律的优美、解题思路的简洁、观察视角的独特、探索过程的一波三折、不同方法的殊途同归、问题结果的出人意料,可以让儿童获得数学美的体验。 

三、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构建 

(一)体系思考,情感体验,完善儿童的认知结构 

1.营造儿童数学情感的体验场。 

数学情感主要指儿童数学学习体验中获得的美感、道德感、乐趣感、实践感和理智感。几何图形的美妙、方法的多元、游戏的引人入胜都能成为儿童体验数学乐趣感的元素。在数学学习中,儿童通过观察、想象、直觉、猜测、实验、检验等实践活动能产生积极的实践感。例如:教学苏教版五下《圆的认识》,课始,在教师的引导下,“圆有几条边?”“为什么说圆是无限正多边形?“为什么很多物品都要做成圆形的?”……一个个问题均来自儿童自己的思考,他们乐于积极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发表自己的意见。 

2.开启儿童数学学习的探究泵。 

培养儿童的数学核心素养,教师一方面要找到儿童数学学习的“源”,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另一方面要找到儿童自主学习的“泵”,善于营造有利于儿童探究的场,让儿童自如地思考、自主地探究、自发地创造。要通过问题引导,如“你能试一下吗?”“通过观察,你有什么发现?”“你还有不同的想法吗?”让儿童从整体上观察和研究问题。要鼓励儿童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同一个内容,让他们尽可能地去面对具有现实意义的开放性问题。 

3.构建儿童数学学习的结构网。 

整体构建数学知识体系,需要引导学生从结构化的视角透过生活现象洞察数学的本质规律。例如:可以以数学整理课的方式在低年级建立分与合的模型,将加法和乘法作为合的模型,将减法和除法作为分的模型。“数学整理课教学模式”中的各个环节和心理机制、认知规律之间的基本关系如下表所示: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重在衔接各模型间的联系。在单个模型的基础上,把相关联的各个模型构建成一个数学模块,接着形成知识网络结构。在这个过程中,知识的整理是载体,模型群的建立是关系,方法链的衔接为要义,从而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知识框架、方法结构、数学模型。 

(二)问题解决,数学建模,发展儿童的关键能力 

1.以数学问题解决为核心。 

问题解决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方面之一。教学时,应将儿童置于具有挑战性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让他们通过合作探索解决真实的问题,建构数学模型,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获得自主学习能力与思维的发展。基于问题解决的数学学习,应与生活问题、社会问题、实践问题联系起来,如自行车与儿童身高的问题、抽水马桶的节能问题、游园路线、安全疏散模型、峰谷电是否划算、红绿灯的时间是否合理等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应以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现实水平为起点,让他们经历智慧的生长过程,由表及里逐渐认识规律。 

2.以数学建模过程为载体。 

儿童解决问题的过程,必定伴随着数学建模的过程。建立数学模型,首先要将具体情境中的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并验证数学模型是否适合,进而运用数学模型解释拓展与应用。例如:通过解决著名的“哥尼斯堡七桥问题”,形成“一笔画”的数学模型。运用这一模型,能顺利解决动物园的“游园路线问题”,从而设计出不重复、不遗漏地一次性走完动物园的最佳路线。 

(三)思想渗透,表达交流,提升儿童的结构化思维水平 

1.培养结构化思维。 

结构化思维便于儿童用一种模型解决多种数学问题。比如,教学“运算律”时,有学生询问:为什么乘法和加法有运算律,除法和减法却只有运算性质呢?其实,如果从整体的视角来观照,就会发现,减法和除法分别与加法和乘法互为逆运算,学习了负数,减法就自然变成了加法;学习了分数除法,除法就自然转化成了乘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减法和除法的运算性质不是核心的“源头”,而是产生的“支流”。 

结构化的处理方式,让儿童学习的知识不再是零散的点状,而是整体性的、模块化的,便于他们形成数学观念与结构化思维。另外,通过数学结构中相似模块的组建,可以让儿童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多题一解,有助于他们整体地思考问题,有序地学习数学知识,构建知识网络。 

2.建构数学模型体系。 

数学具有一定的结构性特点,能够进行抽象和模型的提炼。数学教学应注重引导儿童在构建模型的过程中,逐步把相关联、相似性强的模型构建成模型体系。如教学“转化”思想,可以引导儿童体验运算中的转化(小数乘除法转化为整数乘除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转化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图形面积计算中的转化(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圆形转化成长方形进行计算),使他们明晰将不规则转化为规则、将复杂转化为简单、将未知转化为已知的核心思想。 

3.营造数学交流场域。 

教师应注重营造数学交流的场域,引导儿童进行交流沟通。要引导儿童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思路和想法,注重儿童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的结合、过程与结果的结合。 

总之,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儿童数学核心素养的研究,在静态上,要研究其各个要素;在动态上,要研究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的数学核心素养发展、变化的特征与规律。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字:核心素养、小学数学、分层教学

一、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分层教育的意义

核心素养是以数学学科科目作为基本的载体,然后让学生基于数学学科知识技能而形成的重要品质思维和关键能力,能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习惯做出巨大的改变。而分层教学是基于学生个个水平不相同条件下形成的,其特点是能够让不同数学学习水平的学生能够不同程度的提升自己的数学综合素养。而在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分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可以有效的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也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自主探索的欲望,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对数学展开新的思考,看到更广阔的数学世界天地,从而愿意自主地参与到数学课堂的学习中。同时,分层教学也能够给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策略,有效地提高数学综合水平,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积极与他人进行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理论基础知识时能够拥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策略

1、科学分配不同层次学习小组,为提升核心素养做好铺垫。

教师如果要在基于核心素养的基本情况下实行小学数学分层教学,那么一定要做好科学分配学习小组工作,因为科学分配小组工作有利于帮助学生有效地提高学习质量,使学生都能够在学习小组中发挥自身的优势,同时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的吸收他人优异的数学思维,然后反馈到自身的数学思维养成的过程中,从而来为学生提升核心素养做好铺垫。[1]例如:在学习“混合运算”这一节课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先给学生一些简单的测验题来统计学生的数学水平,然后得到学生不同水平之后再结合学生平时学习的特点来为学生科学分配小组,从而使学生能够在不同层次小组中充分的发挥自身的学习优势,同时也借鉴其他学生先进的学习经验,促进学生高效合作,掌握数学理论知识,同时也为学生提升自身的数学核心素养奠定好基础,在此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够拥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采用情境化教学,培养各个层次学生的直观想象。

其实数学是与生活紧密相关的,但是许多学生在学习数学培养自身的核心素养时,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特点,这就导致了一些数学学习能力有所欠缺的学生培养数学核心素养的效率并不高。所以教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采用情境化教学,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之间紧密的联系,从而端正学生的心态,并使学生的直观想象能力得到提升,进而加强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提高数学综合水平。[2]例如:在学习“观察物体”这一节课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在分层教学的小组分工基础下,提高学生的直观想象核心素养,教师可以先在班级上统计学生日常生活中喜欢的物品,然后选择直观性较强的物品来让各个层次学习小组,从正面,侧面以及上面观察物品的形状,并且让学生分工画出相同物品的不同之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之后,许多学生都能够提升自身的数学直观想象能力,养成了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并且能够自主去完成一些布置的抽象数学任务,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自身水平。

3、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核心素养。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上,教师由于没有认识到学生的学习主权,以至于采用灌输式教育为学生展开数学教学,而学生的思维也较为活跃,对灌输式教育在心底上存在着抵触,也不愿意与教师主动展开沟通交流,这样学生自身首相思维的核心素养收到的发展的限制。教师在提高学生核心素养时,要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把学习的主权交给学生,从而来使学生自主提高核心素养。[3]例如:在学习“运算律”这一节课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在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调整自身的教学策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的手中,让学生以分组合作的形式来对这节课的内容进行自主探究。教师在旁可以根据各个层次学习小组来给学生适当的提醒,让学生能够对这节课的教学内容知识拥有恍然大悟的感觉,以此来巩固学生在学习这一节课教学内容时的知识印象,也能够高效加强学生的抽象思维,使学生以后再进行数学解题时,能够应用到抽象思维,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4、优化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在小学教育阶段,学生的数学思维有待养成,所以逻辑推理能力并不高超,许多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时,不能够利用自己所学的数学理论知识做到举一反三,从而不利于学生以后进行长期的数学学习。教师如果要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那么一定要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逻辑推理能力,从而加强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使学生以后再进行数学学习时,能够高效地运用所学数学理论知识。例如:在学习“可能性”这一节课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分层分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抛出一个带有趣味性的命题,然后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来说出事件的所有的可能性,并且让学生分析出原由,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推理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之后,学生以后再面对数学题目时能够做到自主思考,并且严谨自己的思考,降低出错率,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

5、结合教材内容,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教师在基于提高学生核心素养教学理念下为学生开展数学分层教学过程中并不难发现,学生提高学习能力主要途径还是通过教材,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忽视教材对学生的影响力,应当结合教材,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以此来达到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任务。教师在结合教材内容,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时,要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要选择合适的任务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数据的整理和表示”这一节课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着重帮助学生分析数据,让学生明白数据的意义,然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写出属于自己心中所想的数据的意义,教师在这时要鼓励学生。对对数据理解有所偏差的学生,教师也要予以正确的引导,让学生自主改正对数据分析看法,以此来提升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之后,不同层次的学习小组学生会对数据拥有着新的理解意义,并且能够打心底愿意提升自身的数据分析能力,为学生以后进行长期的数学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改良在数学学习中的不良学习习惯。

综上所述,教师在为学生展开数学教学时,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并且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下为学生开展分层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数学水平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从而来提高班级的数学教学质量。教师在分层教学的基础下,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时,教师要科学分配学习小组,为学生提高核心素养做好铺垫;其次,教师要采用情境化教学,培养学生的直观想象能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再者,教师要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的抽象思维;除此之外,教师也要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并且增强逻辑推理能力;最后,教师要深挖教材内容,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参考文献:

[1]谢燕华.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数学以读促写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J].考试周刊.2016(01)

篇4

一是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理清数学课程每个领域的核心目标及其相应的数学内涵,以及每个具体的数学内容的课程教学要求。同时,结合小学生实际,列举一定数量的事例,以便于更准确地把握这些数学内容的深广度及相应的数学学科价值和教育价值。就小学数学课程的整个体系而言,小学数学课程的核心目标在于,通过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和运算能力,通过培养数据分析观念、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以及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而实现学生在数学上的全面发展。而相对于不同的课程领域,其侧重点有所差异。

二是要进行数学知识补偿学习,查缺补漏。对此,不仅需要重视以往尚未系统学习过的数学内容,更不宜忽略曾经系统学过、而当前变化较大的小学数学内容。系统学习数学学科的基本思想、基本方法的论文、论著,把握数学的思维特征和数学抽象的核心特征,对于核心数学思想,如数学抽象、数学推理、数学建模,要真正理解并用小学数学的典型事例加以解读。

三是联系教学实践学习相关内容。由于我们的工作特点,提升数学素养结合平常的教学实践进行会更加有效。比如准备教学小数的意义与认识时,我们教师要了解一下小数的发展历史;在准备教学旋转与平移时,教师要首先学习相关几何变换的基本知识;在准备教学加法交换律的时候,学习运算的一般意义及不完全归纳的思想方法等。这样坚持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出发,不断深化,不断拓展,挖掘其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及人文内涵。长此以往,教师的数学素养会得到相应的提升。

四是要阅读相关的数学科普书籍。数学科普书籍往往具有起点低,趣味性强,视野开阔等特点。阅读这类书籍有利于提升数学教师的数学素养。比如:《小学数学教师》《帮你学数学》,《数学杂谈》等等。

五要提升课堂教学技能。主要包括:①提升数学语言技能。数学语言是一种由数学符号、数学术语和经过改造的自然语言所组成的科学语言,其特点是简练、概括、完整、准确、严格、含义丰富。数学符号和数学术语是构成数学语言的最重要的成份。但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等特点,在些规范化的语言尤其是有许多概念并不提倡在小学阶段揭示,所以我们有些小学数学教师在上数学课时不太注意使用规范的数学语言,久而久之,对学生的影响就会很不好。②是要提高课堂的讲解和启发技能。讲解技能随着经验的增多会逐渐掌握,但对于启发技能却需要老师有意识的培养,课堂教学启发技能有:类比型启发、情境型启发、实验型启发、递进型启发等。另外课堂的提问与评价技能、板书技能、设计技能、结束技能等。我们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有效地整合教学技能构成要素,形成自己富有特色的课堂教学技能。③除了提升教师课堂授课技能外,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促进个性和谐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非智力因素是指除智力与能力之外的决定智力活动效益的一切心理因素,它包括学习态度、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毅力和性格等。它在学生的一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牵引着学生人文素养的表露和培养。当然,开发非智力因素有很多的方法,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数学教学来说,兴趣是非智力因素的核心,创造成功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在学习中享受成功的喜悦,锻炼学生坚韧的意志和品质。

篇5

一、理解核心素养内涵,明确培养方向

核心素养延伸到学科领域,是指学生通过本学科学习所形成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该学科留给学生的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内容,是具体化、学科化、情境化的核心素养。再具体一些,学科核心素养就是学习这门学科的学生与没有学习这门学科的学生相比较,在个人形象、气质、行为、习惯、能力、素养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优势。学科核心素养指向的是通过学科的教与学,学生获得的不只是学科具体的知识内容,更多的是个人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明显超越传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对学科三维目标的提炼与整合、传承与突破。当然,人只有核心素养还是不够的,核心素养只是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培养核心素养,不能忽视基础素养的基础作用。在学科教学中可以重点凸显核心素养,又不能与基础素养的培养割裂开来,否则就会“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二、挖掘学科价值,依托策略推进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具体到学科教学,需要结合学校、学段、学科的实际情况和规律,依据学科课程标准,确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和培养内容,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就初中A段而言,语文学习以多元形式丰富学生阅读体验,激励学生参与各种读书活动,博览群书,实施“大阅读,小认识,在感受中积累”,突出阅读与人文素养的培养;数学学习可以引导学生改进学习方式,诱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实行“大感受,小认识,在研究中提升,突出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凸显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培养;英语学习要实行“大表现,小认识,在实践中成长”,突出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在交流中碰撞,在碰撞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而理化生学习可以拓展学习空间,让学习与生活对接,通过实验活动开展实验设计、动手体验和思维探究,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整体而言,在学习形式上,既要为学生创设相对独立的空间,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又要创设足够合适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合作学习;在内容上还要充分考虑知识、技能、方法、思维等内容的交叉与交融,实现相关学科学习的整合。在学校层面,要重视各学科均衡发展以及学科间知识的联系与综合运用,采取多学科联动,开发和实施相关的校本课程等途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篇6

一、有效问题的撷取

数学久经发展,无论其系统性还是严谨性,都已是日趋至善之作,而课堂问题的核心在于数学知识载体的选择。简言之,数学知识在时间的锤炼中已经序列化、量化到几乎很难改变的境地。但认真审视人教版教材,在数学问题的载体选择、构建和创新方面仍留给我们一线教师足够大的发掘空间。将特定的数学问题植入到为学生所熟悉或知晓的生活情境中,让高高在上的数学知识回归现实生活,并进一步影响和改变现实生活。

有效问题的撷取是极为关键的一环。如何撷取既能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又能促进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数学问题?课程结构和授课流程的变革迫在眉睫。如两位小学数学教师对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教学流程的处理比较。

第一位教师的处理方式,具体如下:

师:同学们猜猜圆面积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生:圆的半径。

师:我们动手来体验和验证一下是否与半径有关:

1.用你们准备好的圆拼一拼,看看拼成了什么图形?

2.根据你们拼成的图形,小组合作讨论并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1)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面积和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2)长方形的长与圆的周长有什么关系?

(3)长方形的宽与圆的半径有什么关系?

学生在小组内积极讨论、探究、分析,并汇报结果。

第二位教师的处理方式,具体如下:

师:我们生活中有很多截面为圆形的物体,同学们知道的有哪些呢?

生:楼梯的扶手、国旗杆、大树、车轮、转盘……

师:我为同学们准备了很多测量工具,有测绳、皮尺、卷尺、圆规和纸片等,要求同学们尽可能用多的方法估算出国旗杆的横截面积,并从中总结出圆的面积计算规律。

……

从生活问题中发现和发展数学能力,还是从数学问题中发展数学思维,这是一次艰难的抉择,但却是一次别具意义的飞跃。正如“圆的面积计算”,囿于传统教学的思维发展定式,我们习惯用纯粹的数学知识来解决数学问题。屡试不爽的是这样的教学策略在学生的成绩榜上可谓一枝独秀。要让数学问题成为真正有研究意义和价值,对传统课程结构和流程的挑战,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第一道障碍。唯有教师自身具备了扎实的课程研究和开发能力,并对数学初心不灭,始终以好奇、敬畏的研究精神发现和挖掘有意义的生活素材,数学教学才能跳出唯知识论的狭隘层面。

二、问题的数学化建构

生活问题往往是多学科交融的复杂问题。淡化或规避非核心学科问题的干扰或影响,强化数学问题的模型建构、思维发展、原理发现、结论检验等是问题数学化的有效途径。现行人教版教材在不同的年级中均设计了“问题解决”专栏,并配有一定研究价值的生活问题。教师可以借助教材提供的数学视角和素材,结合学生数学能力发展的现状,用理想化的数学思维方式,设计独具创意和操作性的综合性活动,以满足学生的发展。

三、多元化评价

学业发展评价方式是学科发展的风向标。在现行各级、各类考试的畸形碾压下,数学教学的功利性日趋加剧。数学成绩的高低在很多时候影响了学生和教师的选择,而面对数学核心素养中所涉及的数学精神、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等的评价鲜有提及。因此,科学合理的设定数学多元评价方式,有助于扭转数学唯成绩定乾坤的不利局面。

1.淡化甄别,强化反馈

在很多一线教师的理解中,数学成绩是甄别和选拔的主要依据,甚至是唯一依据。数学学科的优劣等同于一张数学试卷的成绩。因故,一些曾经对数学抱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只因一两次不太理想的考试便被教师剥夺了向数学发起挑战的决心和权利。因此,笔者一贯坚持淡化成绩甄别的功能,而是让成绩慢慢发展成一种数学学业正向反馈的参考,让评价更多地倾向于对学生学业的问题反馈上来。借助于这些有价值的反馈,教师得以调整或更改不大适合这些处于特定发展阶段学生需求的教学策略或方法,让学生的数学问题找到精准的落脚点和发力点。在下一次和“老朋友”巧遇时,便能进一步感知或体悟数学智慧,从而为叩开数学的智慧大门找到适合自己的钥匙。

2.尊重差异,激发潜能

小学高段学生处在智力发育的非常阶段,即由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黄金阶段。每一位学生都有其发展的特殊性、独一性和不可复制性,万不能用一条普世的评价线一刀切过。如有的学生擅长解决数学问题,解题能力非常出众;而有的学生则喜欢介入管理,擅长以领导的方式带领一些人解决问?};同样,有些学生更热衷于方案设计……面对不同的学生,评价内容既要涉及数学学科问题,同样也要兼顾数学能力。让每一位学生在数学课中均有受益,让每一位学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都有所表达,同时也在自己不太专业的领域中开阔了眼界,增长了智慧,这样才能让评价发挥出更为持久的激励作用。

3.课堂观察,分型辩证

问题不是教师的初衷,同样也不是学生的需求,因为谁都不想在失败中习得所谓的本领。而事实却是只有经历足够多的失败,才能获得一览众山小的成功,数学学习也是如此。教师如何从学生的失败经历中获取和发现问题的症结,远比教师依靠一次次复读机式的机械重复更有意义。借助量化的课堂观察,从诸多的行为意义中整理并发现学生的思维瓶颈,并通过聊天或访谈等形式,引导和帮助学生,分型辩证,进而克服问题障碍。

4.教学重构,关注过程

让“问题解决”不单单只是一种教科书中的模块,要让它走出校园,走向生活。基于合适的素材,设计综合类数学活动,让数学能力外化为一次次具体的生活行为,教师通过判断学生的行为表现来进一步促进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即在数学活动和评价的螺旋式交互影响中完成数学知识的迁移和发散过程。同时,从教学结果转向对教学过程的关注,特别是对学有困难学生的过程性关注,会让学生获得额外的发展补偿。

5.面向能力,全面发展

篇7

斯托利亚尔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数学的方程式、公式、图形、图表符号、文字等,均需经过阅读才能理解。要想使学生能独立自主学习,必须重视数学的阅读。非连续文本在数学学科中比比皆是,远远超过语文、英语等学科。所以,提升小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素养可以将数学教学作为其主要渠道,它是培养小学生数学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 提炼各种类别的非连续文本的优化阅读模式

阅读模式:(1)筛选性阅读:能从繁杂的阅读材料中截留相关所需信息点。(2)咀嚼性阅读:能从凝练的阅读材料中多角度反复理解核心信息。(3)扫描性阅读:从大篇幅的阅读材料中快速掌控全局式信息。(4)检索性阅读:从凌乱的阅读材料中捕捉、提取关键信息。(5)概括性阅读:从单文本中汇集脉络式信息。(6)指向性阅读:从多重文本中搜索、聚焦问题解决信息。

其实,对于不同类型的数学非连续文本来说,优化阅读模式也是不同的。比如,筛选性阅读模式就比较适合于阅读“图解文字”;而检索性阅读模式就比较适合于阅读“直角平面坐标系下的地图”等。所以,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类型的数学非连续文本逐一提炼其优化的阅读模式。

数学阅读涉及的材料对象亦可依此分类。一些不含图表的文字材料属于连续文本,其余涉及到图表(包括单纯图表及兼有图表和文字两种形式)的阅读材料属于非连续性文本。但数学的阅读与人们通常提到的阅读不同,在数学阅读中大量存在的不是连续文本阅读,而是非连续文本阅读,这是由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决定的。

二 研究数学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心理过程

数学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以连续性文本阅读为基础,但心理过程有很大不同,在思维的严谨性、抽象性、深刻性上更凸显出数学学科的特点。数学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心理过程通常包括理解、内化、推理、反省。

1.要经历语言的转换

即把数学图形语言转换为相应的数学文本语言和数学符号语言。这个过程是对所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数学的意义进行翻译,所以需要理解图形语言的数学意义,并能正确表达出来。要完成语言的转换,必须要熟知数学语言的内容、涵义、特点以及呈现和表达的方式,理解各种语言形式的内在意义和性质,并能在几种语言间实现自由对接和转换。

2.要进行信息处理

信息处理就是将非连续性文本中含有的各种信息进行提炼、加工等。非连续性文本所表达的信息往往不是直接提供的,而是隐含在图表之中,需要阅读者的二次提取、加工。即分析所求,确定已知和未知,并寻找已知与所求之间的联系。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辨别和保留有效信息,对其进行分析和初步整理,同时去除无关信息,排除干扰,完成信息的有效处理。

3.要进行意义重整

意义重整是将经提炼和加工的有效信息,依其内在意义进行重整。上述信息经过提取加工成为有效信息,它们可能是无序状态,也可能逻辑关系不明,需要寻求建立彼此间的逻辑意义,并根据排序重建信息的逻辑网络。这是去表达里、由外而内的过程,剥除表象影响,寻求问题本质,探究内在数学意义。

4.建立数学模型

建立数学模型即将经过意义重整后得到的逻辑信息网络,转化为数学问题。构建相应的数学模型,寻求合适的求解策略。这是高度抽象的过程,需要有一定的分析、提炼和总结问题的能力,需要一定的数学直觉。这个步骤是数学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心理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

5.内在真实意义的总结运用

内在真实意义的总结运用是将前述分析过程进行梳理总结,并予以数学表达。前面几个步骤是对题目的分析过程,而这一步骤就是对解题思路的综合过程,完成解题步骤的最终呈现。

6.反省修正

反省修正过程其实应贯穿于数学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始终。就是在上述过程中不断进行质疑和反思,不断检视解题的过程,修改解题的思路,调整解题的策略,直至正确无误。

三 反思带给我们的意义与启示

篇8

“情境”是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所营造的环境、氛围和气场,是一种以激发儿童问题意识为价值取向的数据材料和背景信息。有价值的情境能带领儿童主动地想象、思维和关联,促使儿童自发地去探索思考,解决问题或发现规律,并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达成“以境生情”。寻求情境的核心价值,是基于儿童心理发展和学习数学的特点,希冀进一步厘清情境与儿童数学的关系与界域,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变得有理有趣,有益有效,从而实现创设教学情境的核心价值:为了儿童,基于数学。

然而,我们的教学却出现了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情境的核心价值在教学中被异化,儿童被疏离了。人们强调的常常是教育教学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情境育人、文化“化”人的潜隐性,缺失了对儿童天性的理解、尊崇和敬畏。学校的中心和重心都在儿童之外,这可能是教育出问题的根本所在。

儿童被疏离,这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并不少见。赛课和公开课中过分地渲染教师的智慧和机智;滥用信息技术媒体,用精彩纷呈的画面和视频代替儿童的想象和思考;小组合作的僵硬和模式化,使得“儿童主体”成为一句口号等等。课堂上的儿童成了木偶,成了流水线的产品,他们的活泼和纯真、率直和机敏已渐行渐远,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趋近于成人的“小大人”。儿童在教育教学中被疏离,可能是最该引人警醒的“异化”。

一切的教育教学活动若不是以儿童为中心,为儿童而设计,那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了全部的意义。我们应该静下心来想一想,情境设计是依靠谁来展开和进行的,又是从哪里出发以哪里为归宿的。其实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儿童。儿童,是我们设计情境的价值旨归和初心所在。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认识教学情境设计的基本原则,以及其始终应该持有的价值取向。

一、充满趣味且有文化性

趣味性是教学情境设计的重要原则,这符合儿童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未能用儿童的乐趣吸引住孩子之前,在他眼里还未唤起并非虚假的喜悦之前,在孩子还没有迷恋于幼童嬉戏之前,我便无权谈论给他施加什么教育影响。”在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眼里,儿童的乐趣是第一位的。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以及创设的学习情境必须是生动活泼的,是儿童喜闻乐见的,愿意尝试的。

当然,学习的情境若仅仅用乐趣来维持,必定不会久长,还需要有一种文化的因子和特质灌注于人的成长过程之中。这里的“文化”起码应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该葆有的儿童立场,二是数学学科的文化特性,三是儿童与教师互动所形成的课堂文化。

1.儿童文化。儿童文化有别于化,它是诗性的、游戏的、童话的、梦想的、好奇的、探索的,是儿童内隐的精神生活和外显的文化生活的集合。成尚荣先生曾说,教师首先要深入研究的,不是教育学心理学,而是儿童和儿童文化,他认为“教师是派到儿童世界的文化使者”“认识与发现儿童是教师的大智慧”,这就意味着教师对教育意义的认识,首要的、关键的是对儿童文化的认识,是对儿童世界的发现。

2.数学文化。读诗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每个学科都有着自身的特质和文化,只有让儿童感受到学科的独特魅力,才能激发起他们内心深处的兴趣。譬如,刘徽的“割圆术”和祖冲之的圆周率,既能让儿童体会到化曲为直、极限等数学思想的内涵,也能感受到人类对理性和完美的不懈追求。在设计教学情境时,我们应有意识地渗透数学史和数学文化,使儿童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美,培养数学学习的情感,提升儿童的数学素养。

3.课堂文化。陶西平先生认为:“课堂文化是在长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形成并为师生所自觉遵循和奉行的一种文化。”文化一旦形成,便具有传承性和稳定性,指引着师生的教育教学行为。一种积极向上的课堂文化是学生智慧、能力、人格生长的必要条件,积淀成一种课堂文化更是师生互动的结果,教师在其中起主导的作用。

教学不是拘泥于固定步骤和有限目标的日常操作,而是教师运用实践智慧赋予每一情境以教育意义的临场创造。一个教师拥有差异性的文化底蕴、专业素养和个性魅力,他之于教学情境的设计也是有别于他人的。这种影响,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濡染,是对儿童原有文化生长力的滋养。譬如,有的教师长期喜欢用幽默的故事设计教学情境,濡染儿童的便是幽默和趣味;有的教师偏爱教学情境的简约有效,影响儿童的自然就是严谨和科学;还有的教师总是以新颖别致的情境来吸引注意力,那儿童的热情和创新往往会潜滋暗长。

二、基于生活且有思辨性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所谓学习,就是儿童对原有知识建构的合理解释,对新的现象和观念建构自己的态度、情感,融入自己的价值理解。而建构过程往往发生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与原有知识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儿童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儿童自觉接纳、建构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数学教学要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经验出发,创设有助于儿童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他们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完成知识的自我建构。

篇9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数学学科关键能力 小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1数学学科关键能力的内涵与特点

1.1数学学科关键能力的内涵

学科的关键能力其自身的定义就是在当前的能力当中处于核心地位的能力。对于小学数学来说就是指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对数学知识的积累、对数学解题方法的掌握与运用、以数学视角发现和思考问题、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学科本身的关键能力就是当前的教学素养核心。

1.2数学学科关键能力的特点

数学学科本身的核心要点集中在以下方面:①操作性;数学学科关键能力可以为解决问题提供思路,为知识的应用提供具体的操作方法,这种操作是建立在数学基础上的,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②结构性。数学学科本身的结构性十分严谨,动态以及对应的静态结构十分统一。③稳定性。数学和语文一样也是一门偏向于积累的基础性学科,在进行学习的过程当中,学生会表现出很强的个性心理。

2小学数学学科关键能力类型

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往往较为简单易懂,然而数学知识中涉及到的相关问题在小学数学学科关键能力的类型中都有所体现,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点。

2.1数学理解与数学表征能力

数学理解能力是学生对于数学核心知识内涵的理解程度,数学知识中的逻辑意义与知识背景、数学理性精神与思维方式的理解;数学表征能力是指通过符号,文字等方式对数学中的核心理论与数学关系进行表达,建立起数学知识以及针对性的问题的一一映射,把复杂问题进行拆解来进行问题的简化。

2.2数学建模能力

数学教学其实就是模型教学。学生通过自我建构的认知,在具备数学知识基础的情况下,利用数学思维思考和解决问题,不断接纳新的问题,累积解决策略,通过将生活中的问题原型简化成数学问题,建立其可以反复应用的数学模型,这是获得数学能力的基本方法,也是学习数学、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

2.3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逻辑是数学的核心构建体现。在数学学习中,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推理,理清数学问题中的逻辑关系,寻求合理的解决问题策略,这是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体现。

数学问题的模型处理和解决都是落实在当前的数学情景当中的,因此如果想要进行学生自身的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就需要进行针对数学核心构建为基础的引导模式,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身的应用意识构建,让学生可以主动收集信息,自主寻找解决思路。

2.4数学推理与论证能力

数学的另一个特点就是验证和检查。数学的推理以及对应的论证能力就是解决学科关键问题的重要能力。对问题的观察分析与试验论证,都是建立在数学推理与论证能力上的,只有独立思考,并且不断进行探索与尝试,才能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

2.5数学交流与表达能力

数学的自身交流以及表达能力构建主要是体现在学生可以自行把掌握的数学知识基于口头处理或者是书面处理进行呈现,这就是当前数学交流中不可忽视的环节之一,培养针对性的数学交流能力和表达能力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并获得数学思维的发展,完善认知结构。

3小学数学学科关键能力的培育

3.1以数学学科核心知识为中介

数学核心知识并非点状散乱的,而是有着严谨的结构与知识体系。在数学知识的教授过程中,需要从知识的发展脉络出发,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关联网络。然而在实践教学中,为了便于学生吸收和理解,数学知识往往被划分成各个知识点,以片段的方式呈现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关键能力,要求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很好的串联起相关知识,构架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将结构思维与系统希望与所学知识相结合,从而促进学生在认知能力和构建能力上的发展。

小学阶段构建下的数学知识难度都不会很大,因此最为关键的核心知识就是数学概念和运算,也就是让学生能够理解运算规律与数量关系,通过对数学知识中重要特点特征,基本原理等内容的分析,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使得核心知识成为培育小学数学学科关键能力的重要载体。

3.2以数学问题解决为线索

数学学科关键能力的培养要营造合适的问题情景,比如在课程教学中,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设定合理的生活场景,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进行

信息的对应整理以及获得,同时让学生进行有效信息的甄选并进行针对性的分类处理。当学生本身提出数学问题的时候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分析,在积累的过程中就可以把数学问题的解决作为为线索,同时对数学知识体系的建构与数学方法的具体应用,通过长期的积累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成长,让学生自身获得探究的能力,并提升对数学的自主思考观察力和小学数学的兴趣。

3.3以数学建模为路径

在数学教学中,大部分教材都是按照一定的线索进度编排,一般都是“问题情境的设定―建立问题模型―对问题进行解释―对模型求解―应用与拓展”。这整个的过程实际上是基于“观察细节-简化信息-抽象概念-建言修改-模型确定”的整个过程。学生在这一应过程中通过观察物体,进行分析比较,完成对数学成份的抽象画与符号化,最终建立起对应的数学模型,通过归纳总结,形成相对固定的思维模式,以便解决之后遇到的类似数学问题。在当前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当中,数学模型的建立是对学生自身的能力培养的核心过程构架。

3.4以思维和认知发展为宗旨

数学的学习过程伴随着逻辑推理,抽象问题,符号应用,模型建立等各种问题,它们一同构成了学生基本的数学思想。数学学习实际上就是学生数学思维方式形成,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对数学知识的转化,只有不断扩大学生的认知结构,才能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要培养学的数学学科关键能力,归根结底是促进其数学思维与认知的发展。

4结语

如果我们想要培养小学数学的学科关键能力,就要针对他们的心理年龄特点进行合理的方案制定,让学生在合理教学心理规律的帮助下进行梳理分析,整合知识点框架,让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完善并让学生获得更高一级的学习基础。

参考文献

[1] 蔡菲.探讨小学数学课程的整合教学[J].数学大世界(下旬),2017(01).

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幸福课堂

数学核心素养是指我们用数学的观点,思维方式和方法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其倾向性,包括数学意识、数学行为、数学思维习惯、兴趣、可能性和品质精神等等。幸福n堂把对教育的爱倾注到每个孩子的身上,尊重生命本身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以最纯朴,最敏锐,最真诚的情怀去研究学生,帮助学生在课堂上舒展生命的个性,唤醒和引发他们内在的生命活力,提升他们的课堂生命质量,让生命潜能得以开发,享受课堂带来的生命意义,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最终达到学生的终身发展。基于核心素养下的数学“幸福课堂”,又是怎样一片风景?教师采用一些提增学生“幸福指数”的策略,学生一定能还我们以高涨的情绪、盎然的兴致、扎实的知识、深层的思考、积极的探索。

一、在幸福课堂中,构建学生的数学思维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结构。而结构化思维和建模思维是数学学习者应具备的数学核心素养之一。在结构化思维的构成中,我们要关注数学学习的“三维结构”――数学问题的内部结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数学结构化思维,就在于引导他们用尽可能少的数学知识作为基石,不断建构知识结构、完善认知结构,应用结构化思维解决问题,从而为终身发展垫底基础。建模思维是在数学学习数学、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会经历“观察数学问题进行简化――抽象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探究并推理论证――检验――解释――拓展应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建模思维,有助于学生探索事物间的内在规律,有助于他们学会数学观察,进行数学抽象,用数学观点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较为稳定的数学素养。例如,首先,我向学生提出了几个问题:如果一个苹果的价钱是3元,而一个菠萝的价钱是9元,菠萝的价钱是苹果的三倍,那么苹果的价钱是菠萝的多少呢?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了,都积极参与到这个思考当中来,然后我让学生通过查阅教材来了解分数。查阅完毕之后,我跟学生之间开展了对话。学生回答:“9是3的三倍,因此,3就是9的三分之一”,我说,“对,这就是我们本次课的教学内容,你们还能找出生活中的其他例子来说明分数的应用吗?”许多学生跃跃欲试,畅所欲言,课上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交往,让学生在探索交流中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幸福课堂教学圆满进行。

在幸福课堂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应充分尊重知识的生成过程,让课堂不仅成为传授知识的课堂,而更应该成为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课堂,学生在享受课堂学习的幸福的同时,培育了终身发展的核心素养。课堂是师生精神相遇的地方,以学生的学习为核心,视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性地学习、享受学习为教学的最高境界。幸福课堂应摆脱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课堂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任何知识不是死板地、枯燥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质疑―实验探究―验证―得出结论”这么一个过程,让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变得鲜活起来、丰富起来。比如我在教学探究圆的周长时,我让学生大胆猜想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呢?在猜想后,我让学生在小组内用事先准备好的学习用具实验探究,充分交流,自己从实验中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亲身实验、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对圆的周长公式完善了认知结构。

二、在幸福课堂中,营造学生数学情感的体验场

数学情感主要指学生数学学习体验中获得的美感、道德感、乐趣感、实践感和理智感。几何图形的美妙、方法的多元、游戏的引人入胜都能成为学生体验数学乐趣感的元素。在数学学习中,学生通过观察、想象、直觉、猜想、实验、等实践活动能产生积极的实践感。幸福课堂应是学生情感的体验场所,学生的情感在课堂中可以得到自然地流露,毫无毕露的展现自己的想法。比如在教学《负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当我问到:为什么说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呢?学生们在课堂上就开始七嘴八舌的议论开了,有学生说“因为0不比正数大也不比负数小,所以0谁都不属于”。也有学生说“0就像正负数的一条分界线,正数是比0多的,负数是比0少的,所以,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这些回答都来自孩子们自己的思考,他们乐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陶醉于自己的思绪当中,享受于这种愉悦的课堂氛围。

三、在幸福课堂中,开启学生数学学习的探究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