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感悟范文

时间:2023-08-04 17:38: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地理教学感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地理教学感悟

篇1

【关键词】初中地理 教学感悟 直观教学 提问艺术

地理教师都有同感,不少学生对地理学习缺乏动力,存在着一定的畏难情绪。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地理知识本身较为抽象,需要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初中生还没具备;另一方面,也许是与老师的教学方法比较陈旧,教学手段比较单一、教学形式比较呆板有关,因此难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笔者在此略谈几点个人在教学实践中的感悟,以供广大同仁参考。

一、利用直观教学手段

地理研究的对象,时空界限,广阔遥远,内容范畴,涉及多个学科。如果只凭教师一只粉笔、一张嘴或学生个人的视野和见闻去理解,那是难以掌握的,因此必须借助地球仪、各种教学挂图、地理景观图等直观教具,或者借助电视录像、幻灯片等手段,才能把教学内容生动活泼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发挥插图、地图册、地理挂图功能

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具,又是一种特殊的教科书,与地理课本可说是一对“孪生兄弟”。学生可从地图上直接获取地理知识。课本中的插图、地理图片是课本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一幅好的插图、照片,可充实和简化课本中的文字叙述,产生“见图识文”、一目了然的效果。它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扩大学生的地理视野,创设地理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发展学生想象能力,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记忆和巩固。

(二)精心设计地理略图进行课堂教学

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设计地理略图。利用地理略图进行教学,既能展现内容特征,突出教学重点,又能培养学生直接学会画图的基本技能,对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师要熟悉教材,根据教学内容边讲边画,可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边听边记,使学生的思维随着老师的笔触和语言自然转移,起到视听结合,手脑并用,印象深刻,兴趣盎然的作用。

如讲解“长江”内容,老师可在黑板上绘制长江干流略图。从发源地绘起,一直画到长江的入海口。画干流时,可把干流比作一个不规则的英文字母“W”,教师讲到哪里,干流就画到哪里。先讲上、中、下游的划分,把宜昌和湖口两地名称用红色笔标在干流上;接着讲长江的支流,用蓝色粉笔从西向东画出主要支流,边画边讲哪些支流在上游,哪些支流在中游;然后讲长江上、中、下游的特征:上游“水流湍急,水力丰富”,中游“河道弯曲,容易泛滥”,下游“江阔水深,便于航运”。这样教学,使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地理略图栩栩如生,它不是静态的存在,而是以动态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淋漓尽致地反映了长江的特征;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观察力、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力,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对地理的兴趣。

(三)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直观优势

运用投影、幻灯、电影、录像教学,能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电化教学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益的有效途径。电化教学以直观形象,感染力强等独特优势显现出极大的生命力,成为广大教师广泛采用的一种教学手段。自制的投影片作为一种直观、实用、形象的地理教学软件,解决了很多传统教学形式解决不了的问题,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讲究课堂提问艺术

学起于思,思起于凝;提出问题比知识更重要。要想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教师就要讲究课堂 提问艺术,善于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向学生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让学生思考。课堂提问要讲究层次性,问题的难易要适度,还要讲究趣味性、启发性,才能激发学生沿着一个正确的思路去想,并从中掌握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方法。

提问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发挥教师在课堂上“主导作用”的重要表现,对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通过问题情景的创设,让学生经过分析、比较、想象、综合等方法,展开思维翅膀,把学生带到思考的殿堂,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认识地理事象和人地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三、灵活处理教材内容

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老师的教学不是死教教材,而是灵活使用教材。这里所讲的“灵活”并非随心所欲的意思,而是指抓住教材精髓,“灵活”地呈现教材内容,传授教材知识,从不同侧面以不同形式来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地理知识变成地理能力或地理观念,使学生心中有“图表”,眼中有“演示”,思维空间里有各种各样的“画”。

地理教材的最大特点就是大量使用各种图表,地理学科的考试命题也多是以图表类的题目为主。所以,老师在地理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多补充一些图表,以图表形式来说明地理分布或地理事物的变化过程,长期坚持,学生心中就会形成图表。

“演示”包括实验演示、模型演示、教师表演和学生表演等多种形式。经常进行各种各样的演示,学生对演示的中的知识就会活灵活现在展示在眼前,运用起来,就会随手可及。

篇2

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成长时期,具有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求知欲强、精力旺盛等特点。初中地理是一门富含人文、自然知识,综合性、逻辑性较强的课程。因此,想要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结合学生成长特性,采用愉快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基于此种情况,对愉快教学策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并提出了几点浅见,希望能给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

愉快教学;初中地理;运用

愉快教学即通过发挥教师教学主导作用及学生主体作用,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令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愉悦的体验,在愉快中求得发展的一种现代教学方法。本文对愉快教学策略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有效应用提出以下建议,以期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助力。本文对愉快教学策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有效运用路径进行详细地阐述。

一、结合生活实际,增进学生体验、感悟

心理研究表明,一个人对某件事情是否感兴趣,和对这件事情的熟悉程度有较大的关系,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从学生熟悉的事物说起,比如,在讲到我国冬季的气温特点时,以衣服为例,在海南岛人们在冬季穿夹衣就行了;在华北地区,穿一些较厚的棉衣就可以过冬了;而在东北地区,特别是在黑龙江,人们要穿很厚的大衣、羽绒服才能抵抗寒冬,而且家家都有取暖设施。当教师讲完之后,学生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我国,冬季的南北温差较大。这样一来,学生对我国冬季气温特点的感悟会更加深刻。

二、组织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想象力

教材中所陈述的地理事实,语言都非常精炼,但是不够生动形象,因此,很难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通过生动的语言,来提高地理课堂的感染力,促进学生地理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的提升。比如,在讲到广西桂林的时候,就可以引用这样的诗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因为桂林为著名的岩溶山水风景区,以“山青、水秀、石美、洞奇”闻名于世,当教师用优美的诗词来表达桂林的美之后,学生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这有助于提升学生想象力。

三、融入地理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阶段学生对于那些复杂的地理原理理解能力有限,机械、生硬地对这些地理知识进行记忆不仅不利于学生了解地理原理、掌握地理规律,更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在讲解地理原理时,应融入富有趣味性的事例或生动形象的比喻,深入浅出地进行说明,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性、求知欲。比如,在讲到季风气候的时候,教师可以将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讲给学生听,从而引出季风知识的学习。

四、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

教师应将素质理念贯穿到日常教学过程的始终,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让他们充分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活动的展开,来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比如,教师可以开展一堂绘画活动课,让学生对中国地图进行描绘,并临摹各个省份的形状,这样学生不仅会表现出极高的热情,更为重要的是,加深了他们对我国各个省份的理解,有效提升了地理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总而言之,想要实现快乐教学策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有效应用,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师主导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令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积极地参与到地理教学活动中,体验地理知识的魅力和获取知识的成就感,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刘璐 单位:黑龙江省查哈阳农场初级中学

篇3

当前,初中教育教学工作既要着眼于知识、能力、情感的培养,也要着眼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引导,让学生从小知天下事,做关注国家发展、关注民族命运的新一代青少年。因此,地理教学要紧密结合当前时事政治,尤其是我国周边地区局势和地理相关的内容等等。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我国当前设立的最小的市———三沙市,向学生介绍三沙市的现状,如大小位置、行政设置等等,还可以介绍三沙市设置的经济意义、政治意义,让学生了解这一朵睡莲般的宝岛对中国、领土、领海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增加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让地理教学与时事政治紧密结合起来。笔者在教学中对这一部分内容做了详述,尤其是在地级市三沙市设置过程中的种种趣闻,更是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使地理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与爱国主义教育融为一体。地理教学和时事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是对青少年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熏陶的有力抓手,这一点应当为广大教师所充分借鉴。

二、初中地理教学要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地理学科是我们身边的科学,地理教学中的内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与人类的发展进步密不可分,尤其是水土地质资源等方面的内容,更能体现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例如在土地资源相关内容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所熟悉的内容,引导学生从身边资源发掘研究做起,理论联系实际开展学习,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研究能力。在土地资源内容教学中,笔者通过设置思考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对土地资源概况、利用原则、分布特点、土地资源保护与科学利用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通过小组讨论、相互交流研究的方式,对思考题中所涉及的概念内涵外延、现状资料、发展规律进行全面分析,同时进一步拓展了学生思维,让他们以开放性的眼光和角度去了解土地资源应当如何保护、如何科学利用。在此基础上,笔者要求学生结合本地区土地资源利用方面的现状特点、存在不足等进行探讨,让他们将书本中所学到的概念、规律运用到本地区土地资源现状的分析研究中,并将开展课外调研、撰写考察报告作为拓展性作业,对学生更好地巩固理解所学内容起到了积极的帮助。

三、初中地理教学要注重资源发掘整合

篇4

地理教学 学习动机 兴趣

初中地理新教材,在内容和体系方面更能体现地理学科教育和教学的本质,方向明确,思路清晰,虽然新教材在知识难度上比以往教材低,但学生学习地理的困难仍没有减轻。

一、地理学科不参加中考,学生缺乏对本科学习的动机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学生进入初中后,在应试教育这根无形“指挥棒”下,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地理是一门副科的错误想法,甚至一部分学生一踏入初中,就把地理拒之千里之外:“地理嘛,不参加中考,它与我无关。”他们没有学习地理的内在需要和动机,当然兴趣也就无从谈起,从而影响了他们的思维与主观能动性。其实,地理学科不但具有明显的综合性、空间性、实践性、推理性,还具有文理知识的交叉性等特点,在将来的生活、工作中对学生今后的作用也是颇具影响的。教师在教学中可就此进行生动的讲解强调,调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教师应把握好切入点,采用多样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产生浓厚兴趣

地理新教材更注重生活的地理和学习的实用性,比较符合当代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要求。地理教材表面内容浅,知识点少,但并不代表难度低、地理好教,它需要教师把更多的知识外延补充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深挖知识点,丰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初中地理,相对其他学科而言,内容单调,知识的趣味性不够,如果教师按部就班地教学,学生会乏味。就此,教师教学中或借助参考书和工具书,或借助现代化的电影和幻灯片,或借助照片、图片等等,从而丰富课程资源。

三、教学中要把握“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1.教育要“回归生活”

任何个体的发展都是在经验的基础上,寓于经验之内,与生活过程同一的,经验在学到的知识与人生历程真正联系起来。学生走进教室以前在日常生活、学习和交流活动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定经验和观点。地理教学“回归生活”,即是要将教学内容恰如其分地与学生生活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生活融合。地理学科教学纳入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我以及学生与文化的关系中,这既是新课改中地理学科追求的目标,也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特色。在教学中,我们地理教师可以先布置一些与学生息息相关的课外活动。

例1:我们在上天气一课时,可以根据本地气候分布的基本情况(如一个城市同一天为什么东边下雨,而西边却阳光朗照),让学生带着问题到课外生活中去观察、去查找资料得出答案,在课堂上让学生主动展示自己所收集的资料。

例2: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一条徒步环城的一条路线,让学生主动的去认识和使用地图,等等。如此教学中,一些地理常识,从时差到方向判别,从地图上获取信息到交通图上选择最合理的路线,从天气预报到绘制各种图表等,不只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地理意识得以树立,而且对以后的日常生活、旅游观光等也终身受益。

2.地理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读图启发式”

篇5

【摘 要】新课标对地理教学提出贴近生活教学,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的教学理念,只有将教学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才能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获得教与学效果的提升。本文就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将教学与生活联系做探讨,以期实现巧引生活之泉打造高效地理课堂。

关键词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生活教学;学以致用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学习地理的目的在于更好指导学生认识生活并学会生活,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仅仅指导学生对书本中地理知识点的讲解,要注重结合实际生活,加强学生对地理的直观认识,使地理不再是一门枯燥的学科,而是一个生动有趣而且具有巨大价值和作用的向导。

一、地理课堂中应用生活化教学方法的意义分析。

生活教学法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将课本中的知识点与实际生活中的事例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点,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以下为在地理课堂中应用生活教学法的意义分析。

1.激发学生地理学科学习兴趣。

在地理课堂中应用生活教学法,结合具体的教学目标,将生活中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内容运用到教学的过程当中。这种学生熟悉的事物、体验与内容会拉近教师与学生、学生与课文之间的距离,从而有效的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主动进行地理学习将会使地理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指导学生在初中地理《自然特征与农业》这一内容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上拿一些北方盛产的玉米、南方盛产的水稻等农作物,通过实际生活中的真实事物,引导学生对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之间的气候及地形对比。

2.提升学生地理知识运用能力。

地理课堂中应用生活化教学方法,能够有效的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地理来源于生活,学生进行物理的学习的目的在于更好的进行生活。通过生活化的地理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切实的感受到生活中地理的存在和价值。例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这一内容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长江三角洲地区现实生活中视频、图片资料等内容,直观的为学生展现长江三角洲的景象,将地理知识移入生活当中,从而更好的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知识。

二、地理课堂中应用生活化教学方法的措施分析。

学校和教师要加强对地理教学的重视,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灵活的运用生活中的内容进行结合教学,提升地理教学的质量,引领生活之泉打造高效地理课堂,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发展。

1.情境教学,加深学生对地理的直观印象。

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软件或者图片等方式,利用生活中的实际内容,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当今时代是科技不断进步的时代,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积极性,而新课改下的地理教学中,教学内容来源范围广,内容较为充实,恰好十分适合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要求,结合生活中一些具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视频或者资料,再现情景画面,在学生产生一定的熟悉感的同时,使课本中的知识内容变得生动和易于理解。例如在指导学生对《祖国神圣的领土——台湾省》这篇课文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等信息软件播放一些台湾地区真实的景、风土人情画面等内容,加深学生对台湾地区的直观印象和深入理解,进而了解台湾省的地形、气候特征及其对岛上森林、农作物分布的影响。通过不断的学习,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爱国意识和国土情感。

2.实践性学习,提升学生对地理的全面感受。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结合生活中的实际内容,开展一些具有实践性、目的性的活动,使学生的参与、研究、思考过程中,感受地理学习的乐趣,获得体验的感受。地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新课标要求地理教学要协调统一,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悟。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形成一个讨论或者活动小组,加强学生的实践性操作能力,使学生在愉快的合作和交流中,形成一种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在学习并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树立热爱生活、保护环境的正确思想观念。例如在《中国的自然环境——地势和地形》这篇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形成小组进行实践性教学,指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实际内容,合作讨论分析本地的地形、地势等特点,以及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而对其他地区的荒漠、草原、山脉进行讨论,在不断的讨论和研究中,加深对各地区地势和地形的认识。

3.评价性学习,挖掘学生对地理的潜在能力。

在课堂中注重对生活内容植入的同时,教师也要加强对学生课后作业的布置设计。学生的作业任务要尽量接近生活,可以多为学生布置一些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问题,引发学生进行不断深入的探究,在不断的学习和探究中,深入掌握地理知识点,拓展学生的地理视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自然特征与农业》这一内容学习之后,让学生结合南方地区气候、地形、自然景观等自然特征的把握和理解,说说我们江淮地区的农作物生产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并调查本地主要作物生产对比验证,从而提升学生对地区自然环境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总之,将生活中的实际内容应用到地理教学的过程中,不但能够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还能够加强学生对地理的直观感受,挖掘学生的地理潜在能力,优化地理课堂教学且将会对学生的未来成长和发展产生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雪侠.巧用生活资源.轻盈地理课堂[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10)

[2]何芳.让“生活之花”在初中地理课堂中绽放[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3(09)

篇6

关键词:初中地理;实践与创新;教学相长

在学校教育中,新课程理念的应运而生恰如传统和现代教育教学之间的分水岭,其中最具标志性的节点就是鲜明确立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关系,并据此强调实现以认知、能力和情感为一体的“三维目标教学”。这就是说,学生不仅是教育教学的印记符号,也是教师生命的价值所在。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要努力把握学生的成长脉搏,在创优教学方法,有效帮助学生顺利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更要努力开启教学艺术,不断地“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培养他们运用地理思维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地理课程的教学相长。本文结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试作出简述。

一、建立和谐教学关系,努力开启学生的良好心境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不仅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学生心灵的开启者。学生心灵需要的绝不是被教师所“塑造”,而是被不断地“唤醒”“激发”和“升华”。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执教者要善于把自己的教学魅力和人格魅力施展出来并传递给学生,在拉近师生之间心理距离的同时,有效激活学生心灵中潜藏的活力元素,从而增强他们的向师情感,有效发挥亲师信道作用。如在教学印度半岛内容时,笔者以一句诗作为地理知识谜语:留在脸颊上一滴爱情的眼泪(谜底:泰姬陵)。这样的趣味导入发挥了引人入胜的作用,一下子激活了课堂学习状态。诸如此类的地理谜语不胜枚举,比如:“圆圈做鸭蛋——太原”“大家都笑你——齐齐哈尔”“一路平安——旅顺”“两个胖子拥抱——合肥”“太阳西下——洛阳”等等。实践表明,细节同样能够决定事情的得失与成败。这样的点点滴滴看似简简单单却很实实在在,既能“四两拨千斤”地帮助学生轻而易举地叩开地理学习的兴趣大门,也势必成为师生情感的粘合剂。

二、坚持鱼渔皆受的教学原则,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我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地理学科知识比较庞杂烦琐,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基本的学习能力是不行的。执教者要本着战略眼光和长远规划,注重创新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有效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笔者从教学实践中深刻感悟到,阅读是学习之母,教会学生的阅读解析能力既是基础又是关键。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地理材料的阅读与解析,对提高学生捕捉地理信息的能力素养,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常规而言,对初中地理的阅读解析主要有两种方法,即直接法和间接法。以前者为例,这类阅读材料比较容易解答,通过有效阅读,一般能够直接找到答题基本线索甚至是半成品答案。这类材料通常主题鲜明, 层次比较分明,意思也相当清楚。该类型题目往往在文中出现中心语句或关键词语,执教者只要引导学生充分抓住和利用好这样的中心语句或关键词语,即能从中获得相对完善的解题答案。而学生逐渐形成了常规阅读解析能力,既能增强课程学习信心又会有事半功倍之效。

三、注重开展联系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新课程教学要求我们“加强课程内容的综合性,淡化学科界限,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的联系,增进各学科之间的知识和方法上的联系。”地理是一门文理兼备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发展需要,积极尝试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和结合,从而实现知识与知识之间的有机整合,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如与语文诗词之间的巧妙结合。在教学黄河“地上河”内容的教学时,笔者鼓励学生“在识图中试用一句诗词来形象描绘黄河‘地上河’的情境”。此语一出,一石激浪,学生们争先恐后、妙语如珠。在众多的描绘中,师生共推诗仙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这一古诗句最佳。此诗本是夸张黄河发源地之高的,现用到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描述,既言简意赅又形象生动。加之多媒体技术的直观演示,使得学生们对黄河“地上河”现象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和理解。

四、讲求激励评价机制,有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理论和实践同时表明,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重视和运用富含激励元素的“表现性评价”方式,能够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各种潜能的发掘,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所谓表现性评价,就是通过口答、写作、行动、表演、操作、科学实验和制作等真实性的行为表现,来检测和评价学生在实景或模拟情景下所知所能的一种评价方法。通过表现性评价方式,能够培养学生学会借助资源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从中培养他们获取信息、鉴别真伪、梳理和加工以及快速传播信息的能力,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此外通过表现性评价,还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作出假设的能力,培养参与地理探索的活动能力,培养实地观测、调查、实验、讨论、解决问题等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意志与探索精神等,无论是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还是身心发展,都有着推动和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葛洁爽.初中地理教学新型评价方式尝试[J].现代教学,2009(17).

[2]夏义.试论初中地理教学的创新[J].吉林教育,2010(14).

[3]彭思远.地理教学资料的积累和使用[J].教育导刊,2009(8).

[4]韩旭东.地理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培养[J].教育经济研究,

篇7

一、更新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地理教学的课程功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纲要》中确立了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趋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初中地理学科的目标在于教育学生关心并参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引导学生树立环境意识、全球意识和以人为中心的人地关系观念等科学的地理思想,使学生能够从经济、社会、生态和人文精神等方面理解、认识和评价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形成对解决这些问题应采取的正确态度和行为方式,从而具有21世纪对人力资源要求的基本素质。这就要求初中地理老师不仅要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还要结合地理学科目标,充分发挥学科育人功能。

二、更新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中学地理课程是基础教育中唯一传播可持续发展知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课程,也是将自然科学知识与人文科学知识综合、阐明人与环境关系的课程。要培养“活跃而负责任的公民”首先要对社会、对人类未来的生存环境负责。因此在地理课程与教材内容方面早已打破传统的“地理八股”体系,重视地理知识的基础性、综合性、广泛性、区域性、动态性及实用性等特点,从素质教育高度选择地理教学内容,突出特征、抓住要点,通过案例说明观点,并使学生掌握学科基本知识结构和研究方法,重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优化方法和过程,实现有效地理教学

教与学,教就是为了学,没有学就失去了价值。教与学本来就是双向的信息交换,但长期以来,却形成了“我教你学”“我传授你接受”的单向传递,教代替了学,学生不是学会而是被教会,甚至形成教与学的对立,严重地制约了学生成长。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就其本质来说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创造、共同发展的过程。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生生交往互动,教师就要在教学活动中创设积极情境,组织和引导学生有效地交流合作,自主探究,并运用鼓励性、多元化的评价手段,鼓励学生有创意的见解,培养学生多元思维能力,实现有效教学。要实现地理有效教学,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的学习方法。初中地理教材编排过于严肃,趣味性不足,这就需要教者想办法开展一些有趣味的活动,运用适当的方法培养兴趣。

2.触类旁通,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如太阳、月亮的东升西落引起地球自转,一年四季更替引证地球公转,如讲环境保护,我们可以让学生就旬河水的污染程度做一个调查,就能收到良好效果。

3.创设情景。让学生经历从感性认识转入理性思维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方法,这也符合地理学科特点。如讲述热带气候时,让学生从一张清晰度高的一幅热带雨林图片中感悟热带雨林气候特征。

4.开展多种多样的地理课外活动,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地理的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有益的补充,如果涉及安排得当,则会极大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近两年天体活动频繁,每次组织学生用高倍望远镜观察比较明显的天体活动以及观察星座,学生的兴致非常高。

5.让学生多问、多看、多查,成为学习的主人。地理的科普读物很多,要鼓励学生多看书、多思考,安排一定时间让他们在课堂上讲述课外所学知识,增强学习自信心和阅读能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情操。

篇8

课堂教学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推动,想要围绕乡土内容是地理教学这样的一个核心,教师本身就必须提升其专业素养。依据熟悉的乡土内容,教师在课堂上,更多是时刻结合周围环境,挖掘带有亲切感的乡土素材。教师自己平时就要时刻留心相关的课程资源,对于重要的素材必须信手拈来、成竹于胸,对于一些专家的观点也要仔细研究和反复推敲,对于先进的教学思想要努力学习、扬弃其中,对于一线的教学同仁则要互相提点、虚心求教,对于师生提出的教学质疑还要自我反思、解决困难。另一方面,学校也要组织更多相关的教学活动,加大关于乡土地理的教学培训力度,完善高质量的教学设施。如果依然存在部分教师缺乏地理信息技术水平的情况,学校就要及时组织学习活动,真正地提高教师开发利用资源的水平。教师和学校共同营造乡土地理的学习氛围,珍惜外出探讨研究的学习机会,充分利用好有限的学习资源。

二、运用乡土内容作为课前导入

将熟悉的乡土内容与地理教学巧妙结合不能纸上谈兵,必须落实到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做到日积月累、步步为营。很多学生在刚刚接触地理学习的时候,往往留恋于教材中美丽的图片而忘却学习的真正内容,长久之后流于形式而抵触地理教学内容,为继续学习地理留下大患。无论是学习的趣味性和主动性都会深受打击,严重者更是无心于地理学习,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学生对于乡土地理中尤其是自己身边的地理环境如地表形态、土壤植被、地理资源以及农业活动等兴趣浓厚,希望通过课堂的学习对此深入了解,而不是现在课堂中只言片语带过。教师要善于运用好学生的这种学习心理,满足其好奇需求,而不是当作旁门左道连连阻止。在地理教学的导入环节就可以微妙地利用这种学习情绪,迅速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迸发出学习的活跃性。诸如我们学习天气该章节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展示这几日周围天气的图片,有针对地提问学生这些到底是晴天、雾霾或是大雨,这种润物无声的方式拉开整节课的教学序幕。一来从身边的乡土地理很自然地过渡到地理课堂的教学内容,使人倍感亲切、如临其境;二来牢牢抓住学生们的眼球,使他们片刻就能聚焦于课堂,而不是缓慢进入课堂状态;三来将乡土内容渗透于地理课堂,为之后如介绍地理中天气的特殊符号等教学内容起到铺垫作用。

三、围绕乡土实况进行课中讲学

对于教师而言,初中地理的掌握犹如探囊取物,然而对于这阶段的学生却是困难重重。例如我们在讲授季风该章节的时候,学生对于此概念其实是面面相觑的,他们只知道当地夏天经常刮东南风,冬天则刮西北风,季风是一个很陌生的概念。教师此时就可以结合乡土内容,向学生们介绍夏天之风来自于海洋,因此潮湿和炎热;冬天之风来自于蒙古和西伯利亚,因此干燥而寒冷。这两者分别就是常见的东南季风和西北季风。学生在听到如此解释之后必当会豁然开朗,然后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慢慢揣摩其中原理。教师在学生有所感悟之后,可以拓展出各地季风产生的原因,当然也可以就当地情况作出一个系统的解释,季风给当地的工农业生产以及社会生活的具体影响也必须一一指出。在教学完成之时,还可以普及一点如中国称的台风与东南亚称的旋风以及北美称的飓风是同一之物,此类的课外小知识,在夯实教学内容的同时也减轻了教师讲学的小小负担。

四、课外开展乡土资源调查实践

篇9

关键词: 初中地理 教学反思 概念 内容 影响因素

一、地理教学反思的概念

教学反思研究是当前国内外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对于地理教学来讲,地理教学反思不仅仅是地理学科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地理教学反思是地理教师成长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必经之路,特别是对青年地理教师而言,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地理教学反思是指地理教师对地理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总结经验教训,从而进一步提高地理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过程[1]。值得强调的是,这里的“反思”是一个连续、有序的过程,需要地理教师通过个体持之以恒的努力和团队的团结协作,最终达到地理教师个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学专业的成长。

二、地理教学反思的内容

不同的研究者对地理教学反思应该反思什么的回答各有见解,笔者认为地理教学反思应该透视地理学科的性质,无论是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或是思维能力的发展,还是良好人文精神与审美情趣的培养,地理学科都有其独有的基本特点和学科价值。但是地理教学反思内容与一般意义上的教学反思内容有许多相同之处。

(一)对教育教学观念的反思

随着新课改工作的步伐不断推进,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变得越来越清晰。一线教师,必须打破传统课堂固有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在一节课的教学活动中仅仅扮演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更要处理好教与学、师与生的关系。师生之间要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分享各自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各自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从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达到新知识生成的目的,最终促进学生的长久发展。

(二)对教学目标制定的反思

一节课教学目标的准确制定是整节课达到预设教学效果的关键。对地理教学目标的制定不仅要考虑到教材的内容和课标的要求,还要考虑到所教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知发展程度等方面。如果出现部分教学目标设计不合理,就会使地理课堂教学目标不能实现;如果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实现所有的学习目标,并且学生的表现很轻松,就说明教学目标制定得太过简单,不利于学生的深入学习。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要面对的是全体学生,要实现共同发展,必须关注个体间的差异,一节成功的地理课堂教学要保证大部分学生实现80%的具体目标。地理教学目标制定得太有难度或是太过简单,都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地理教师就要反思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发现并分析优点和不足,甚至可以在课下再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重新制定,进行课堂重构,预测教学效果,为下一次的教学目标制定提供借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地理课程总目标是一个宏观的、综合的目标,为了进一步明确清晰这一总目标,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了细化[2]。这三个维度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其实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绝不能教条地、机械化地加以分割,尤其是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制定,往往会被地理教师忽视,常常套用“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等”既定框架,学生没有发自内心感悟到这一点。这就需要地理教师不断反思:一整节课结束后,我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怎样的提升或是升华,那么作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这节课究竟要如何传递,并且能够传递给他们什么。

(三)地理教学内容的反思

新课改提出了十大重要理念,也制定了新的课程目标,其中不仅包括总目标,而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了具体细化,但任何教学目标的实现都需要通过特定的教学内容的学习完成。地理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的照本宣科,而是要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要在满足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需要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程改革后课时紧,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密切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科学发展的联系。学生通过地理学科的学习,不仅要获得可发展的地理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发展符合地理特性的思维能力。地理教育不仅是地理科学知识的教育,而且是地理科学精神、地理科学态度、地理科学方法的教育。这就要求一线地理教师在对教学内容进行反思时,既要关注对教学内容深度的挖掘,又要考虑到对教学内容广度的拓展。

教材是师生对话的话题,也是范例。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之后,教师们应将新教材看做是参考书,开拓更大的创新和发展空间。因此,地理老师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对教学资源生成等方面进行反思。广大地理教师必须打破传统教学观念,把传统的“教教材”观念及时转变为“用教材教”,书只是师生对话的话题,是参考材料。改变教师角色,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课堂过程的引领者。

三、地理教学反思的影响因素

影响地理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因素有很多,但概括而言,地理教师进行教学反思通常受到两个因素的制约,一方面是教师自身因素,另一方面是教师外部客观因素。

(一)自身因素

新课程改革提倡教师要做学习型、研究型、反思型教师,强调反思在推进教学,也在帮助教师成长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教学反思是为了达到教中学、学中教,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改进教学工作和建立高效课堂的目的。地理教学反思应是地理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教学实践等作为认识对象,从而进行深入的、全面的审视、反省和总结。

然而有些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形成了某种习惯性教学行为,思维定势的方式就逐渐“生根发芽”,对之后的教学行为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所谓习惯性教学行为,就是教师根据已经形成的某些思维结论支配课堂教学行为。由于批判精神与质疑能力恰好是创造性思维最具活力的因素,如果习惯性思维在教师的教学行为中发挥主导作用,久而久之,地理教师的创造性就会走向衰落,惰性就会产生。地理课堂要走出模仿与复制的僵化怪圈,地理教师就必须用批判性的反思教学代替习惯性教学。只有这样地理教学才会有进一步的发展,地理学科才能越走越远。

总之,地理教学反思不仅需要教师思想层面上的认同、思想观念上的重视,还需要行为实践上的落实和自觉主动的坚持。教学反思对于一名地理教师的发展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每一位地理教师都应予以充分的重视。

(二)教师外部客观因素

1.教师教学工作繁忙、时间紧张

在现代学生减负的背后是教师诸多的付出,教师乏味的工作背后是一系列工作任务。教学要求、升学压力使我国中学地理教学任务普遍繁重,压力很大。地理教师的日程安排紧张,平日里,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学生工作、学校行政工作等工作事项。这使有些地理教师即使愿意进行教学反思,也没有时间和精力。

2.学校对教学反思的管理和评价导向

新课程改革后,教师书写的教学设计中的一块内容就是教学反思,甚至“每天写教学反思”被一些学校单拿出来,当做硬性要求。当然,这种做法能够保证教师“写教学反思”,但真正“思”了吗,就无法确定。这样的共性趋同,教师们不免将教学反思当做学校布置的任务,教学反思是教学进程中的一个促进点而不是用作敷衍工作任务的障碍,硬性的教学反思对教学毫无作用,真的教学反思是自觉的、有深刻感悟的。

四、结语

反思可以强化自我监控意识,进行教学创新。教学反思对教师的自我完善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研究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具有实践指导性的研究还比较少,具体到各个学科的教学反思研究不是很多,尤其是对地理学这一学科的研究就相对而言更少。本文定位于对地理教师教学反思的研究,探讨地理教学反思的相关内容,希望对读者有针对性的帮助。

尽管地理教学反思对提高地理教师的职业道德,提高地理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地理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促进地理教师的自我完善等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影响地理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因素有很多,无论是主观方面地理教师对教学反思的认识不足,对教育教学方面的理论学习运用不够等,还是客观上地理教师教学工作繁忙、时间紧张,学校对教学反思的管理和评价导向等的影响,都使得地理教学反思研究的进行缺乏深入和创新。

参考文献:

篇10

现行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教材中的有关章节涉及到乡土地理的内容。在教学中我通过对汉中的地理环境、资源、交通、气候及水资源等方面知识的教学,让学生把耳闻目睹的现象和问题同地理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提高了地理教学效果。

一、通过乡土地理教学,让学生发现身边的地理,走进地理

我在讲中国的气候一节时,为了使学生易于理解教材内容,我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每到春天,成千上万只候鸟为什么会集聚城固县鸟山?秋高稻熟的季节,汉中盆地为什么秋雨绵绵?冬季的汉江河你见到结冰了吗?”对这些学生熟知的家乡现象,通过学生的思考、比较、讨论,加深理解了汉中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温暖湿润这一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特点,进一步分析原因:由于汉中地处北纬30度一带,背面高大的秦岭阻挡了冬季从西伯利亚南下的寒流,南面秀美起伏的巴山却让夏天的暖湿气流北上汉中。由于雨热同期,雨量适中,汉中植被生长茂盛,大多数作物都能在此生长,因此秦岭、巴山成了野生动植物的乐园,让大熊猫、朱、银杏和水杉扬名中外,汉中成了西北的小江南。

二、通过对乡土地理的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在学习中国的地形一节时,我讲了城固县“斗山空,庆山松,独丘山插在半天中”的传说;南郑县小南海和大佛洞岩溶地形的自然奇观。并讲解了这些地形地貌及成因,既巧妙地传授了课本内容,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学生对地理这门学科的喜爱程度。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乡土地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在教学水资源一节时,让学生思考问题:“(1)汉中农村饮用水的取水方式是什么?(2)汉中市及各县城的污水都流向哪里,它们经过处理了吗?(3)城市及农村垃圾是怎样处理的?(4)你见到周围污染水、浪费水的现象了吗?(5)你想到好的建议和措施了吗?”在周末让学生带着问题展开实践调查。通过讨论交流,搜集整理资料,撰写有关小论文,使学生明确了中国是一个水资源贫乏的国家,而汉中的水资源非常丰富,蕴藏量约为146亿立方米,约占全省的33%,人均占有量约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3倍多,是我国“南水北调”和“引汉济渭”的水源地。在学生为家乡水资源自豪的同时,引导他们思考分析我们身边的污染、浪费水资源的现象,引导学生讨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方法,向社会发出倡议。通过学生提议,我校自动水冲式厕所装上了手控阀门,改变了自动冲水阀造成的浪费水的现象。

四、通过乡土地理教学,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在学习中国的交通一节时,我讲到古人用“难于上青天”对蜀道之难的嗟叹,引述了五丁开关的神话传说及东汉开凿石门的壮举,让学生说出我市过境的公路、铁路,从过去“秦岭梁上夜忧寒,一日不能到长安”到现在的“洞穿群山车如潮,盆地内外任逍遥”,来感悟“西汉”高速、“十天”高速在突破交通瓶颈方面的巨大作用,感受村村通大道的平坦贯畅,展望柳林民航机场建设蓝图的辉煌壮丽。这一幕幕发生在家乡,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活生生教材,使学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他们在赞叹先人“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出使西域,凿通万里”的机智和毅力时,更为今天家乡天翻地覆的交通变化而欣喜。